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殡葬文化浅谈

殡葬文化浅谈

殡葬文化浅谈
殡葬文化浅谈

殡葬文化浅谈

殡葬文化是人们在安置并悼念逝者的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殡葬观念、殡葬礼仪、殡葬规范和殡葬习俗的总称。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阶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永恒的追求、对孝道的遵循和对先人的报恩心理。

我国殡葬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单就死亡的称谓来说就有很多种,一般称“仙去”、“老了”、“作古”、“逝世”等;帝王的死称“驾崩”,诸侯王的死称“薨”,和尚死了叫“圆寂”,道士死了叫“登仙”或“羽化”。单从死亡的称谓就反映出我国殡葬文化的丰富性。从葬式上来分,就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树葬等、尤以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区的悬棺葬最为奇特。从祭祀习俗上来说,也是丰富多彩,有清明踏青上坟扫墓、寒食禁火、元宵节送灯等许多传统的习俗。殡葬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平的反映。

我国传统殡葬文化的特点。

首先是重孝道,儒家文化以孝道为最基本出发点,孔子认为“孝也者,德之本也”,即孝是礼仪、道德的根本。孔子还将治丧的意义提高到社会治理的高度,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思想,他认为,推行孝道,人们就会会归于醇

厚,天下也就容易治理了。这一思想终被统治阶层所接受并推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纲领性口号。再者是显等级。根据逝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对于国家的功绩,在殡葬规模上予以较高的礼遇并使其子孙享有厚遇,以此激励生者为国家效力。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功臣死后,可以享受陪葬帝陵之侧的待遇。第三是厚葬之风盛行,中国的厚葬之风可以追溯到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代,从殷墟五号好妇墓的规模和陪葬品之丰厚可见一斑,而厚葬之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帝王将相死后皆高山大塚,丰厚陪葬,(元朝帝王墓穴没有没有高大封土是个特例)。厚葬之风还表现在丧事办理程序繁冗,时间跨度长,极大浪费社会财富。红楼梦中描写贾府秦可卿的丧事就办了七七四十九天时间,请100位僧人超度、99位道人打醮;后来又停灵七日,又请50位高僧、50位道士作七,宁国府一条街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宦去官来。

殡葬文化的社会作用。

首先,殡葬文化有满足社会心理需求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殡葬活动由最初的简单的遗体掩埋发展到现在的遗体处理、葬仪葬式丰富多彩、甚至包括了临终关怀的内容,这体现了人类对自身价值和生命尊严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从某些方面来说,殡葬活动已成为安慰人们心理,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活动,而殡葬消费也成为了以心理消费为主的行为。殡葬文化强化了人们的归宿感,很多人不管在什么

地方生活,去世后都想安葬在故乡,有叶落归根的情节,而子女也以先祖的墓穴作为精神的依托。同时通过丧葬活动也是对未尽人子之责的一种弥补,以获得心理的安慰。

再者,殡葬文化有着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利用殡葬文化对生者进行道德教化,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在封建社会,殡葬文化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等级观念十分严格,通过繁冗的丧葬活动来强化其统治秩序。现代,人们通过对去世亲人的悼念活动,实现对亲人的人生功绩的总结和弘扬,达到教育子女继承光荣传统的目的。

第三,殡葬文化有着调节改善社会环境的作用。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代城市人口众多,人均生存活动空间狭小,如采用过去的葬俗,不仅费时弥久,而且烧纸摔盆打旛等丧葬活动对城市环境也是极大的破坏,这是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所不允许的。我国政府提出了殡葬改革,弘扬先进殡葬文化的要求,积极倡导绿色、文明、人文、和谐殡葬工作主题。利用清明节等群众性祭祀节日在殡葬服务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倡导时空邮箱、网络祭扫等绿色健康的悼念缅怀方式。在葬式方面,坚持生态文明导向,大力倡导绿色节地葬法和骨灰撒河、撒海等一次性处理的先进方式。经过长期努力,先进文明的殡葬理念已逐渐为群众所接受,火化率逐步提高,在天津、上海、青岛等地海葬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参与群众越来越多;在祭

祀活动中使用鲜花的越来越多,焚钱烧纸等封建迷信陋习越来越少。先进的殡葬文化在改变人们传统观念、美化净化生活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殡葬文化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种要求必然会在殡葬文化发展中得到反映。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人口老龄化加速,殡葬改革在保障基本民生、推进生态文明、促进精神文明、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坚持节地生态、推行少占或不占地的骨灰、遗体处理方式作为殡葬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3年12月印发了《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节俭、文明办丧事;带头火化、生态、节地安葬;文明、低碳祭扫;带头宣传倡导殡葬改革。政府大力推进惠民殡葬工作,大力建设公益性公墓,将基本殡葬服务纳入公益服务保障范围。政府主导、生态节地、惠民公益成为殡葬文化发展的主题。

现在科技迅猛发展,人们殡葬方式和观念也随之发生巨大转变,太空探索的进步,在国外已经出现了把亲人骨灰发

射到太空的太空葬;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的发展,网络祭祀,时空陵园等新兴的纪念方式方兴未艾。不管是葬式还是祭祀方式的发展反映到殡葬文化上都体现着科技信息时代的特征。

当代社会,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度愈来愈高,反映到丧葬活动中,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殡葬活动的演进方向。自从推行殡葬改革以来,政府和殡葬服务组织积极倡导殡葬环保,大力改进殡葬设施设备,引导丧事简办,积极建立树葬纪念林等形式的生态公墓,群众祭祀活动也逐渐文明,鲜花祭祀已渐成主流,环保低碳意识成为殡葬文化的重要特点。

以人为本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和谐成为管理的共识。在殡葬活动中厚养薄葬理念作为传统孝道将进一步得到弘扬,临终关怀成为重要的服务内容及研究课题,殡葬活动将越来越简化其形式而更注重于其内涵,其内涵就是以人本理念,这将成为殡葬文化发展的主旨。

最新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精品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本文以藏族服饰元素为主体。从藏族服饰佩戴搭配的特点与审美的运用可以去了解研究藏族服饰配件所蕴藏的民族信仰和传统遗留痕迹及其现实意义,挖掘藏族服饰深层的文化内涵,将该民族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和最具特色的文化情趣展现出来,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将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藏族服饰蕴藏的文化内涵 (一)服饰色彩 和其他民族一样,藏族服饰色彩是藏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藏族在服饰色彩上有着自己的喜好,服饰的色彩多是由藏蓝、纯白两色构成。在广袤的牧场上、辽阔的平原上,穿着藏蓝或白色服饰的藏族人,把高原揉进了和谐、绚丽的构图之中。藏蓝、纯白两色的选择,对于高寒的西藏来说,不仅是最佳的色彩搭配,同时也反映了藏民族的审美意蕴和宗教情感。藏族服饰对于色彩的运用也非常大胆,普遍使用纯度极高。 (二)服饰纹样 藏族的图纹也非常的具有研究价值,很有特点。因为受到宗教文化和其的影响,藏族的图纹都带有宗教或者传统文化的特色。藏族服饰上的纹样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意义,用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藏族图纹一部分来自原始的图腾,如“十”字纹和“乐”字纹、水波纹等,带有神秘的原始气息。一部分则是工字纹、回字纹等这种图纹,这类图案就带有中原特色,大气又带有气势。还有一部分取自藏族的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如双鹿金轮纹、青莲花、菩提叶等,这类图纹神秘、威严。 (三)服饰中的数字 藏民族也通过数字等比较简单的象征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祈求。藏族人崇尚奇数,把奇数看作吉祥数[4],在奇数中特别崇尚 “3”“9”“13”等,如藏族人辨别瑟珠:“瑟”上小圈称为眼,单眼较双眼价值高,五眼、七眼、九眼的瑟珠被视为珍品。饰物中若能达至“9”数,则会让佩者分外满足,,被看成灵验的护身物。这是因为“9”是一种神圣的数字。108在佛教中是重要的吉祥数字。由于数字的特殊属性可以互渗,108作为9和12的公倍数而具有特殊的力量。因而在青海牧区,妇女有辫发108根的习惯。康南稻城姑娘下着五彩百褶裙,其折皱多至108道,为当地农区特有的盛装。 (四)佩饰 藏族佩饰纹样是藏族人民在长年累月的劳动中,在用自己的智慧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明显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藏族佩饰以其生动、简洁、抽象的图案化造型语言统一于变化统一的美的法则之中,这些形式语言和表现方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严密的藏族佩饰装饰体系。它的起源一部分出于炫耀勇敢和力量,以引起异性的好感与注意的心理;一部分来自于取悦鬼神,求得神灵对他们的生命、生存保佑和庇护的宗教理念;还有一部分则体现了标志种族、民族归属和等级制度的社会观念。 二、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 (一)神性和人性的高度融合 藏族是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从形态而言,藏族服饰文化包含着两个层面,即抽象的宗教观念层面和具体的世俗观念层面。这两个层面既相互矛盾对

浅论殡葬服务中如何提供优质的殡葬服务

浅论殡葬服务中如何提供优质的殡葬服务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指导老师:系别:殡仪系班级:殡0151班姓名:沈满 平 [摘要] 论文是从论证和剖析在殡葬服务行业中如何提高优质的殡葬服务为切入点,浅论优质殡葬服务的内涵和提供优质的殡葬服务的目的,本文就如何提供优质的殡葬服务在业务室、礼厅、防腐整容室、火化室作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殡葬服务服务内涵优质问题 前言 在2005年5月份,在一个月的实习中,通过在大学课程对所学的殡葬规范服务知识与实习中的实际操作实践的对比,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优质的殡葬服务的重要性。也让我看到我国现存的殡葬服务的缺陷和不足以及一些不文明的操作。有些殡葬服务的不文明操作与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些冲突甚至错误的做法。在实习当中我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让我在今后从事殡葬这个行业认识到应注意的问题。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改变、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的转变、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将对殡葬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要求我们为他们提供

优质的殡葬服务,而提供优质殡葬服务也是我们殡葬职工的职责。 一、优质殡葬服务的内涵及目的 (一)优质殡葬服务的内涵 优质殡葬服务的内涵优质的殡葬服务是指高质量的、具有人性品位的、现代社会所应有的殡葬服务。它可具体分为全方位服务、温情服务、规范服务、文明操作四个方面。优质的殡葬服务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它还是一个为“灵魂”服务的行业,同时也可以从优质的殡葬服务中了解现代的生活水平、物质生活状况以及财富分配情况。 1、全方位服务 全方位服务是指殡葬单位给丧户提供法律许可范围内的全面服务。全方位服务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理解:从时间上,它是指从收殓、整容化妆、防腐冷藏、殡仪悼念、火化、公墓或骨灰积存乃至丧宴等一系列的服务项目,又称“一条龙服务”。从空间上,则是指尽可能地拓宽殡葬服务的范围,增设服务项目(收费的和不收费的),以方便丧户治丧,又称“多样化服务”。 2、温情服务 温情服务即对丧户态度温和、表现出同情心。殡葬服务不能像其他服务行业那样搞“微笑服务”,故而提倡温情服务。要善待逝者。对逝者要表现应有的尊敬,这样才能体现出对人性的尊

中国丧葬的民俗

丧葬的民俗 第一节:丧葬民俗概述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死亡与诞生一样是人生中的大事。丧葬民俗就是人们如何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远古时代,人们对死尚无认识和理解,因此弃尸而去,置之不理。至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开始有了灵魂的概念从而产生了原始的丧葬民俗,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丧葬礼俗。我国古代《周礼》、《仪礼》、《礼记》等典籍对我国古代的丧葬民俗有着详细的记载,数千年来一直沿袭无大变。 (一)主要的葬法 1、土葬: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汉族自古以来实行土葬。它与农 业社会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寓意入土为安。 2、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古代盛行于羌族、藏族、女 真族等少数民族。因民族不同,火葬仪式、方式各不相同。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与人们崇拜火神,寓意走向光明。 3、水葬:我国康藏地区和沿海地我古有水葬之俗,此葬法污染水源,故行之甚少。 4、天葬:包括鸟葬、树葬、风葬等。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 (二)葬式:指安置尸体体位、姿势的方式方法。各民族基于不同的信仰观念,有不同的习俗。 (三)葬制:单身制、夫妻合葬、家族聚葬、公墓聚葬、按等级而葬(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事死如事生)。 第二节中国的丧葬民俗 一、汉族的丧葬民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浅谈古希腊人的丧葬文化

浅谈古希腊人的丧葬文化 古希腊人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如果不给死人举行葬礼,死者的亡灵就不能进入冥府。认真的处置尸体,是完成神祗赋予他们的义务,同时能给活人带来福祉。无论是土葬还是火葬,都不能省却隆重的葬礼。但死于自杀或通奸罪者例外,其尸体在夜被人草草运出弃之荒野,任其腐烂。 古代希腊人也相信:当一个人呱呱坠地时是不洁的;同样,人离开尘世时也是不洁的,而且会将整座房子以及房中的人都污染。因此,人一断气,其亲属就立刻从另一房中端来一盆祭祀用的圣水放在死人的房门前,每个走出这所房子的人都必须用圣水喷洒自身以祛除不洁。否则,不能再与别人接触。 接着就是怀着极其虔敬的心情料理尸体。首先,家中妇女为死者洁身,然后给尸体涂上优质油料和香精,穿上纯白色衣服,裸露着头和脚。青年死者穿 Chalmys(古希腊一种短斗篷或外套)。斯巴达人穿猩红战袍。雅典人有时不穿白衣而穿彩衣。再给死者头戴花冠(要真鲜花)。只要时令允许,桂、橄榄、常春藤冠也未尝不可。到安葬时须换上金箔冠。吊唁的亲友送来的花冠、花环常用以装饰棺椁坟墓。最后在死者口中放一枚钱币,作为亡灵渡冥河时的船费。据古代传说:冥府里的一个小神--卡龙(Charon),平时扮作一位衣衫褴褛、手执木橹的老人,专门在冥河上为亡灵摆渡,只让过去,不让返回。如果没有举行葬礼,死者亡灵,在允许登上卡龙的渡船以前,就会在冥河岸上飘泊几百年。口中放钱币是跟古希腊社会生活分不开的:当时人们还不懂在衣服上做口袋,因此出门购物都把钱放在嘴里。 当时有些地方,在尸体旁放一个蜜糖糕饼,用以贿赂塞伯洛斯(Cerberus)。希腊神话说,塞伯洛斯是一个把守冥府入口的怪物,它长着三个狗头、龙尾巴,尾后又生有各式各样的蛇头。 这些工作做完后,就是隆重的停尸仪式。尸体要停放在房的正厅,而且绝不能被太阳照射到,否则就是玷污了太阳神。灵床是铺着垫褥,装饰着鲜花、树枝的睡椅,尸体脚朝向门口,象征着他还要最后一次出门旅行。尸体周围放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油瓶。瓶画尽是表现死亡和坟墓的。当时阿提卡有一个瓶瓮制造厂,专门生产这种瓶子,大概就是供吊唁者送礼用的。 停尸期间,至亲、生前友好、家中仆人一律参加追悼。在灵床旁,男女分别站开,轮流致哀。但不是乱哭狂号,而是有规则的唱哀诗。有时还特地雇些歌手来唱挽歌。唱诗过程中,又时而插入全体的或部分的合唱。在南方则不同,悲痛的哭声有时将挽歌打断,举哀时追悼者都捶胸、抓脸、揪头发、撕衣服。南方的气候只允许停尸一天。按梭伦规定,凡对尸体采取防腐措施的地方才可多停几天。 出殡当在日出之前。送葬队伍的最前头是男性亲属女眷跟在尸体后边。梭伦规定:女亲属与死者的关系远于侄女者不得参加送葬;远亲妇女60岁以下者也不得参加送葬。队列行进过程中还要唱挽歌,同时以悲哀凄凉的笛声伴和。 在整个古代,土葬和火葬都通行,起初似乎土葬更为普遍。大多数希腊城邦都禁止在城内埋葬或焚尸。多利斯城邦似乎例外。 掘墓人一般都是家奴,人力缺乏的地方可另雇。如果死者是荣获过国家奖赏的人,那么人们都踊跃为之掘墓,将此视为光荣的义务。 葬式也不止一种。墓葬要用棺。棺材有木的,也有石的、陶土的。其形状有方的、圆的、也有椭圆的、尖角的。旁人用简陋的棺材,葬在普通公墓。较富的人葬在供全家用的洞穴里--在岩石上凿成的洞,或在地上或在地下。这种穴葬可用棺,也可不用棺。不用棺的尸体只需裹上尸衣,放在穴内平坦的石头即可。用棺者,把装入尸体的棺材停放在穴中。在阿提卡,

《藏族生死观与丧葬习俗》文化需要打包升级

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我的三部藏学专著《藏族生死观与丧葬习俗》《藏族婚姻与家庭观》和《藏族文艺中蕴含的价值观》近日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多年研习的心血结晶,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藏民族的文化体系源自几千年来在雪域高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风雪霜雨的磨砺。厚实邃远,富有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比,个性鲜明、韵味迥异,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青睐。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交通信息的闭塞等缘由,藏文化一直深藏闺中,很少有人作过全面、科学的介绍。即使有,也是只言片语的碎片,或是一知半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作为本民族本土学者,有对藏文化全面准确、科学地打包、整理、推介的神圣使命。藏民族的生死观与丧葬习俗,一直受到外界的注意。《藏族生死观与丧葬习俗》一书开篇就谈到人是由“猴”变来的,还原了人类的真面孔,为认识生老病死打下了正确的唯物史观。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实践,都使他们明白了作为物质的人类,死亡是必然的归宿,自然法则不可抗拒,唯有坦然对待死亡,淡泊人生才是正确的道路。后期佛教理念的参与,尤其“灵魂不灭”“灵魂转移”“三世论”与“因果报应论”催生了天葬、火葬,以及塔葬、水葬、土葬、悬葬、石棺葬等多种葬俗,是世界丧葬的博览园,也折射出生命对丧葬的先进理念。书中较为翔实地记录了死亡前前后后的活动,仪轨,缅怀,超度;不同丧俗的象征意义;野葬、土葬到天葬的观念衍变过程。书稿的结尾,特别剖析了藏族丧葬的意识:重视灵魂的修养,精神的价值,客观对待死亡后的肉体,给后人宽广的生存空间。独树一帜的生命学说,全新的一种视角,会让人耳目一新。关于藏人家庭的组成及结构,对外人也是谜团。婚姻是人生的亮点,是里程碑;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但雪域高原、世界屋脊、生命禁区的家庭又是什么样子?其婚俗又是什么风情?是单调乏味,只为活着而活着,还是丰富多样,风情万般,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赞歌?《藏族婚姻与家庭观》中都作了一一解答。藏族的家庭观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孕育、滋养。青藏高原的地理气候,决定了藏民族的家庭婚姻观是开放的,是血缘外的结合,是自由的、重感情的。地广人稀的高寒自然环境,使藏人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婚姻的空间较广阔;游牧经济的特点,使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对婚姻有追求权、参与权,甚至决定权;高原本身造就的藏人心底坦荡,性格豪放、淳朴等诸多因素,造成了藏民族以自由婚姻为主流的家庭框架。书中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藏人家庭观的形成历程;其地理环境、历史积淀、财产分配和继承之习惯法等烙印,还有家庭生活中的分工。家庭观中的伦理;生育及成年礼仪;勤劳持家的基本理念。专著浓墨重涂地介绍了藏人爱情生活中那令人心驰神往、犹如仙境的浪漫曲,还有缤纷多姿的各地婚俗,引导你走进人类婚姻的盛大殿堂。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通过价值观表达该民族是非善恶的标准,行为规则的轨迹,彰显其精神世界。藏民族自然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文艺作品中更是把藏人的价值观展示的淋漓尽致。藏族文学浩繁广大、历史久长,有长篇小说、寓言、格言诗、道歌、书面情歌、藏戏剧目和史诗《格萨尔》等。特别是口头文学发达,歌舞普及。他们把藏人善良、宽厚、崇尚仁慈、疾恶如仇、人道公正等价值观多侧面予以表达。《藏族文艺中蕴含的价值观》集中凝聚了藏人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观,既有宏观的描摹,又有微观的具体勾勒;既领略到雪域婚姻家庭的真相,又明了其蕴含的价值意义。打包、升级,让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就是我写这三部书的初衷。 (《藏族婚姻与家庭观》《藏族生死观与丧葬习俗》《藏族文艺中蕴含的价值观》,尕藏才旦著,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藏族文化藏族的语言文化有什么意思】藏族文化,,藏族的语言文化有什么特点

【藏族文化藏族的语言文化有什么意思】藏族文化,,藏族的 语言文化有什么特点 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但是不一定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而藏族就是一个既有着自己语言又有文字的民族。 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是我国藏族人民通用的语言。藏语具有独自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和丰富的词汇,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在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等地至今还有一些人也使用藏语。藏语主要分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卫藏主要是指现在的西藏自治区,康主要指现在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区,安多主要指现在的青海,甘肃以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藏区。 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有三十个辅音字母,四个元音符号和用来拼写外来语的五个反写字母、五个“送气”字母。每个音节的组成以基字为中心,又有上加字、下加字、前加字、后加字和再后加字等。都齐全时,很象一个十字架。古时称叠字(崩益),可能就是据此而来的。书写时由左向右横写。 关于藏文产生的时期,藏族的众多历史着作中,有两种看法:大多数认为藏文是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的大臣吞米·桑布扎借鉴当时梵文体系的某种字体创制的,还有一些则认为在七世纪之前,就已经有了藏文,苯波教徒曾用以书写教义,主要流通于象雄(今西藏阿里)地区,称为“崩益”(意为叠字)。

目前学术界主要看法是,七世纪以前,藏族已有文字,但不完备,流行地区和使用范围也不广,主要是巫师、苯教徒书符、画咒、记述教义使用。到了七世纪前叶,吞米·桑布扎加以整理规范化,又经松赞干布大力提倡推行,才较普遍地使用开来。据说,当时吞米还撰写了几部文法方面的着作。 史载,吞米创制藏文后,藏族地区开始掀起学习藏文的热潮。开启了吐蕃人的智慧,哺育造就了像噶尔东赞等一大批杰人志士,顺利地实现了松赞干布的雄才大略。1991年4月12日,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全体科研人员和职工聚集在守图书大楼前,隆重举行吞米·桑布扎塑像揭幕仪式。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土家族最古老的葬谷是火葬。现今犹存的许多土家地区的地名,诸如“箱子岩”、“仙人洞”、“蛮王坟”、“棺木岩”等,都是对土家先民曾有过岩墓葬、悬棺葬习俗的追述。? 土家族保存到现今的古老葬谷是“绕棺”和“跳丧”。 “绕棺”,又名“打绕棺”,或名“穿花”,广泛地流传于湘鄂西及川东部分土家族地区。老人去世,停灵枢于堂中,请巫师行法事祭祀,“绕棺”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炉香烟袅袅,棺木右角点“长明灯”一盏;巫师将法咒一念,昭告亡灵,“绕棺”就开始了。“绕棺”活动,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跳唱,由土老司担任领头,现今,以年长者出任,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不能出离灵堂,故称“绕棺”。歌词内容广泛,可唱亡人生平,可唱神话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欢悦而热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之传统。 “跳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鄂西长阳、五峰、巴东等县流行的“打丧鼓”,又称“跳仗鼓”;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廪”,又称“跳牌”“跳流落”。“跳丧鼓”与“绕棺”一样,是一种丧葬性的歌舞活动。在土家山寨,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名望、尊卑、皆是“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为死者“跳丧”。 跳丧,先跳什么,后跳什么,都有一定仪式程序。一般分为七项程式: 一、待师,跳者为表谦虚客气,边跳边等待师傅临场指导; 二、跳丧; 三、摇丧; 四、跩丧; 五、穿丧; 六、退丧; 七、哭丧。 哭丧,只在与汉区临界地区方有。这七项跳丧仪程,都由掌鼓者指挥,跳丧人跟着鼓点的变换而变换仪程。歌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有歌唱先民祖先的;有唱农桑鱼猎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男女爱情故事的。歌舞通夜不息,可谓“长歌为哭”,“以乐致哀”,慰死者英灵,为家属“散忧”、“解愁”驱逐死者家里天灾人祸,赐降吉祥瑞气,独具民族性。? “打丧歌”,又名“唱丧堂歌”,或叫“坐丧”,也是远古“鼙鼓以道哀”的一种葬俗传至今日。这种“打丧歌”,鄂西、湘西、川东土家族地区,直至现今,还相当盛行。“打丧歌”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人击鼓,领唱,众人相和。另一种是不只击鼓,还要鼓锣钹笛唢呐齐备,“打围鼓”,唱戏曲,这也很别致。听唱观看的人很多,“坐丧”“打丧歌”成了群众一种娱乐活动了,将“忧愁”、“悲痛”驱逐于九霄云外了。

中国特色现代殡葬发展浅析

中国特色现代殡葬发展浅析 【摘要】本文针对人文殡葬、绿色殡葬、科技殡葬以及惠民殡葬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和谐殡葬做了初步的探索,进而在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现代殡葬发展做了粗浅的论述,同时提出了中国特色现代殡葬体系:是以人文殡葬为基础,绿色殡葬为内容,科技殡葬为动力,惠民殡葬为引擎,全面构建和谐殡葬体系,走中国特色现代化殡葬道路。 【关键词】和谐殡葬、现代殡葬、人文殡葬、绿色殡葬、科技殡葬、惠民殡葬 殡葬是人类自然消亡后,后人对逝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殡葬历经千年,在历史文化的演变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殡葬文化、殡葬礼仪、殡葬方式、殡葬传统,其中不乏存在繁缛、迷信、封建等已与现代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殡葬习俗。尤其在信息化、科技化、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文明给予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必然会影响到传统殡葬的改变与改革。在探讨传统殡葬改革与发展的同时,必然要建立与现代经济、现代文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殡葬体系。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目标的要求,现代殡葬建设应当以人文殡葬为基础,绿色殡葬为内容,科技殡葬为动力,惠民殡葬为引擎,全面构建和谐殡葬体系,走中国特色现代化殡葬道路。 一、以人文殡葬为基础,弘扬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殡葬文化 殡葬文化是承载殡葬文明的载体,人文殡葬是人类殡葬文化的传承、延伸、创新与发展,是现代先进文明与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因此,其建设就必然不可能与传统殡葬、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割裂开来,但同时也不能对传统殡葬一味的传承,文化必然要彰显其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布局与总要求,人文殡葬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倡导慎终追远,全面满足人的尊严、关怀和个性化需求,充分体现礼仪、亲情和文化内涵,构建人本化、人性化和人道化殡葬服务体系。 “人本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集中表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言之,人文殡葬人本化,即以人为核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本位文化。这其中包涵两个层面:一方面,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另一方面,要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永远把百姓冷暖挂心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简述中国丧礼风俗

简述中国丧礼风俗 丧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仪式。有关葬礼的风俗习惯,各地各族大不相同,受宗教信仰以及经济状况的影响,自远古时代我国产生过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鸟葬)、崖葬、悬棺葬、塔葬、海葬、树葬、花葬等多种形式。现今中国汉族人民中,主要存在土葬和火葬两种葬礼风俗。 中国自古便流行土葬,因传统,死后要留全尸,所以人们通常会选择土葬,《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中国的夏、殷等朝代都是采用土葬。虽有各式各样风俗习惯的产生,但土葬仍是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中国人主要的丧葬方式。通常人死后亲属会将死者生前惯用的物品与死者一同埋葬,并同时附加上一些饰品等,目的是为了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富足,这为后世留存下了大量的文物,土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礼仪宏大而繁琐,远古时期人类丧葬极为简单,不建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仅仅是简单的尸体埋葬,这从远古时期出土的墓葬非常简陋可以看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适应统治阶级和礼教思想的需要,丧葬方式日益繁杂;迷信观念日益浓厚,形成了独特的土葬礼仪,商代盛行厚葬,不仅殉葬品奢侈,并迫使大量奴隶殉葬。西周时,墓葬大小、棺椁层数、随葬品的种类及多省,都按礼制作了规定。战国中晚期,又产生了以国君为中心的陵墓制度,秦始皇陵于即位后即开始营建,规模巨大。汉代盛兴选择风水的墓地之说,以人殉葬之俗语基本废止,随藜(lí)则以陶器、漆器为主。至三国、魏晋南北朝,渐演变为薄葬。自春秋时开始,出现在墓上封土建坟丘的习俗,汉代以下普遍行之。土葬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礼厚葬。“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要求的葬礼规模足够宏大。汉族人民重视土葬,实行土葬,与悠久的农业文明息息相关,儒家思想认为死者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周礼》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入土为安这种传统的土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造成农村地区土葬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大障碍。封建社会,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雄伟的墓体及其它附属建筑、各种贵重的陪葬品、宏大的仪式,无不彰显着墓主的高贵与威严,极大地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实行土葬,以棺盛尸,掘土为墓,埋棺其中,堆坟立碑。殡葬仪式繁杂,规模盛大,并有浓厚迷信色彩。丧葬仪式程序大致如下: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寿衣(丧服)多采用中国传统服装。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又称暂厝(c uò),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的尸体,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

历史悠久的布依族丧葬文化

历史悠久的布依族丧葬文化 布依族文化是在特殊的生活环境下形成并发展的,因此布依族文化中融入了很多布依族人民对自然以及神的崇拜。布依族丧葬,更是极具特色,深刻地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么,就让小编带大家看看历史悠久的布依族丧葬文化吧。 当布依族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至亲好友报丧,并请本民族“濮摩”先生择吉日举办丧事。如果死者为女性,则必须待舅家人员到现场亲自检视入棺,才能安葬。丧事办得繁简与否要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清贫之家只请“濮摩”开路,一切从简。 富有之家讲排场,除了开路、堂祭之外,还要举行“古夜王”仪式,砍牛做斋。古代凡遇丧事都要砍杀数头牛羊祭供,大办酒席宴请宾客,丧期长达三、五天。停柩期间,丧事之家一律素食。出丧之后才能开荤。 下葬前二天,寨邻亲友送礼凭吊。视其亲疏送幡文、酒、鸡、钱及小猪。女婿和舅家要送香亭、纸马、祭幡。孝子着长幡孝帕,穿草鞋,系麻丝。当外家舅爷到来时,孝子们拄孝棒于柩前跪迎,来者将其扶起。是夜,敲铜鼓,吹唢呐,打竹筒,举行治丧仪式。 届时,村寨男女集于丧家门外,各持尺余长竹筒刷把。两人一组交叉对阵,一人执木棒敲粑糟为拍,有单打、双打、三打、五打至十二打不等,声调铿锵,整齐和谐,有条不紊。又于灵柩前悬挂数面铜鼓,有节奏地敲击,同时用竹竿敲楼板相应,曰“打铜鼓”。唢呐队是女婿所请,有一至数对,整个村寨笼罩在悲声之中。 下葬前一夜举行堂祭。堂祭分家祭、宾祭两种。家祭是儿子女婿等凭吊;宾祭是一般亲友的祭吊。堂祭宣读祭文,缅怀死者生平,寄托哀思。用素菜九道供奉。过去孝家要做素、荤两莱,现在是孝家做素菜,女婿做荤菜。堂祭之后,将灵柩移于门外长凳上停放。吉日出殡,孝子跪拜于前,铜鼓、唢呐、铁炮、鞭炮、恸哭声交汇一片,灵柩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而行。 您可能还会喜欢:布朗族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与茶密不可分的布朗族文化浅谈藏族舞蹈的历史文化的特征撒拉族篱笆楼,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殡葬文化读后感

中国殡葬文化的读后感 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存在着阶段性、局限性,尤其是在不同大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人类文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差异正是地球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正驱使人类文明朝一个共同美好的方向发展。从中国的殡葬文化的产生、发展上看,既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当这种差异性有悖于中华民族发展时,或世界文明发展时,这个文化就应当适时调整和完善。 世界万物有生就有死,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人也不能例外。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长,因为人有思维活动,思维活动是人类文明的根源。人类思维活动也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其中人类对死亡的认识即思维也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人类对死亡认识的不同导致不同的丧葬方式即丧葬文化。丧葬文化属于死亡文化,所谓殡葬就是人类的丧葬文化。“殡”者待死者如宾也,“葬”者草藏也。(“葬”是早期人类的丧葬方式,而“埋”或“墓”更体现后期人类(农业文明时代)的土葬方式。这里所指的“殡葬”就是泛指人类处理尸体的方式。综上所述,殡葬文化就是人类在一定的死亡观指导下处理尸体的方式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给这行为所附加的社会意义。殡葬文化,包含三个子文化系统:一是观念形态系统,即为什么要这样做;二是操作形态系统,即如何做;三是实物形态系统,即做什么。 殡葬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现在的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

死者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殡葬殡仪程序:竖灵、收敛、丧失协调、引灵、接体、奠礼、火化、出殡、安厝、后续关怀。殡葬方式从古代演变到现代已经有很多种了,如土葬,树藏,花坛葬,草坪葬,天葬,钻石葬,太空葬,礁球葬,有机粉葬,海葬,烟花葬,画葬等。 殡葬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沉淀下来的,集中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生存的价值、人性亲情等有关于人类本源性问题思考得出的结论。或许这个答案永远都不圆满,所以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思考探索,从未停歇的思考和探索也就是我们传承传统殡葬文化的过程。中国殡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的遗骸周围,撒有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并有钻孔的兽齿、石珠、骨坠等装饰品随葬。这几乎是最早最原始的土葬。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阶级,殡葬文化也处处体现的阶级的“三六九等”,在墓地、葬具和随葬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从北京猿人将洞穴上层当作生者的居室,下层为死者的墓地。到秦始皇陵的规模及豪华程度,俨然一幅宫城都邑图,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俗发挥到了极致。直到明、清两代的殡葬礼仪已经形成一套隆重而繁琐的殡葬礼仪。整个土葬时期,实行土葬主要是为了防止死者被野兽吃掉,同时也是为了使死者的得到永恒的安息和葬地。中国人之所热衷土葬,一方面是人们对土地十分依赖和留恋,此外人们还认为土地埋葬先人的形式是为死者提供了另外一个活动的空间。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我国开始逐渐推

浅谈苗族丧葬习俗

苗族丧葬文化,爱与团结的碰撞 —以贵州松桃地区为例 姓名:吴小丽 学号:2012011211 班级:12级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贵州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遍布全省的各州县市。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松桃苗族自治县就占很大的比例,也最集中,并且松桃又是以苗族为主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有苗族自己的文化特征,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松桃苗族的风俗习惯具有本民族的特色,特别是丧葬文化,整个丧葬过程十分复杂,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丧葬习俗发展的过程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松桃苗族丧葬习俗入手,对丧葬的过程、发展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做简要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贵州苗族丧葬习俗 一.苗族的丧葬过程 1.临终尽孝 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以苗族为主的农村地区。大多是以氏族为单位的聚居。在贵州松桃也是如此,长期发展下来,家族就变得越来越大,成员也就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血缘关系也就越来越淡。尽管如此,但在家族里面依然存在着因“爱”而“团结”的形态。农村地区的人民大多朴实善良、爱好和谐、团结友爱、尊重生命,对祖先、长辈总是很尊敬,尤为重视“孝”,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这一优良品德在丧葬文化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青壮年都选择去外地打工,因此也就出现了许多“空巢老人”,子女都很少能陪伴在身边。但是,不管子女多忙,不管子女身在何方。在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作为子女的都要赶回来尽孝,

桂林市传统文化之丧葬

第五节丧葬 入殓 解放前,老人50周岁以后,经济宽裕且居室宽敞的人家,即预为老人备置棺木、缝制寿衣,但多数人家在老人亡故后方购棺木和缝制寿衣。寿衣为单、夹、棉3套,外加垫被,出嫁的女儿有的还缝制长行被,其他帽、鞋、袜、“鸡鸣枕”一应俱全。老人亡故即雇人或发函电通知近亲好友,定时入殓。入殓前购松香9斤,将棺木打好堂子(即将松香烧溶,涂满棺木的底部及四壁) ,继用都安县产纱纸包草木灰99包放在棺木底部,再由亲人将遗体抬进棺木内。男性须经过兄弟验认,女性须经外家人验认,方可鸣炮叩首盖棺,并在棺木上钉上钉子。解放后至70年代初期,城乡大多依例进行。70年代以后,城区实行火葬,农村尚有部分居民依例进行。 设灵堂 入殓后即设灵堂。首先在棺木下首备一长明灯,并放一只大雄鸡于棺木之下,意为死者幽灵司晨报晓。然后用白布幔围着棺木,幔上悬挂佛幡及死者遗像,灵堂前桌上立死者灵位,灵位两旁置纸扎金童、玉女,意为侍候死者灵魂的仆人。灵位前面摆茶、饭、酒、筷以及鸡、肉、鱼等供品,供品前摆列香案桌,为祭祀时烧香点烛之用。桌前备盆烧纸钱纸元宝,并放行礼叩首席垫。棺木右侧铺稻草帘,作为孝子孝孙守制陪侍用,左侧放小凳数张,作为孝女孝媳以及亲属举哀之用。灵堂四周悬挂挽联挽幛,一般以女婿送挽联挂在灵位两旁,称为夹灵挽联;至亲送的联幛挂在灵堂内;朋友送的挽联挽帐挂在灵堂外。郊区农村,跌、打、枪伤、溺水等非正常死亡者,不能置灵柩于家中,只在屋外设灵吊祭。解放后,郊区居民大多仍依例举行。城区居民则将遗体移送殡仪馆后,在居室外择空地搭棚设灵堂,其他摆设大体如旧。 执事 入殓设灵堂后,丧家即成立司书房主理丧事。一般以女婿负责具名对外,没有女婿的由儿辈表兄弟负责具名对外,并在亲朋申请人协助。司书房设有司书、赞礼、读祝、司仪、交际、招待、出纳、保管等人员,谓之执事,并公布执事榜,将所有负责的人名列于榜上。成立前请执事酒,出席执事酒者即表示接受责任,并分工负责办理成服、选地、打斋超度、家奠、出殓以及刻碑包坟和款待宾客等事项。解放后执事从简,一般指定数名亲友负责料理诸事即可。 成服 “成服” 即是生者穿戴孝服祭奠亡人。老人亡故后的第3天即举行成服仪式,意为向亲友宣告是日起孝子开始守孝。在封建丧葬仪式中,有严格的守孝律条,不同辈份规定不同的守孝时间。亲生儿子守孝称为哀服,时间3年;孙辈守孝称为期(读,)服,时间1年;侄、侄孙辈戴孝称为功服,时间5个月。这些规定民国初年起逐渐淡化,但“成服”的仪式未变。是日在灵堂中摆设祭品,分早、午、夜3次祭奠,请至亲好友参加,并设宴招待,俗称“成服”酒。成服典礼结束后,丧家亲属陪同地理先生踏勘选择葬地。同时开始打斋超度亡灵,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一)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一) 关键词]藏族;丧葬;文化。 摘要]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存在着火葬、石葬、墓葬、天葬、塔葬、灵葬、树葬以及水葬等丧葬形式。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与宗教的交互作用,藏族的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 丧葬习俗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 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从文献史料和考古遗存看,其丧葬形式有火葬、石葬、墓葬、天葬(鸟葬)、塔葬、灵葬(灵塔葬)以及树葬、水葬等。由于历史、宗教以及自然条件等原因,这些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 一、火葬。 历史上,火葬是藏族人对最敬重的人使用的葬法。朵藏才旦、格桑本所著的《天葬———藏族丧葬文化》中讲道:“藏传佛教佛僧大德们仿效佛祖及印度火化的丧俗,纷纷执意火化,把火葬清高化、神秘化,成为表现一种社会等级的葬俗,随之又有附庸风雅、自视高贵的王公贵族、土官头人大批加入火葬之列,有意无意地排斥了平民阶层,使火葬变成了统治阶层的丧俗,成为上层人士的‘专利’,平民只能望而却步,不敢加入。在有的地方,平民若实行火葬,则受到社会的非议和打击。”1]此外,这从有关文献对西藏历史上天赤七王死后“尸体像彩虹一样消失”的记载中也可以得到佐证。藏学专家土登彭措先生在其所著的《藏史纲要》中写到:“天赤七王进行火葬之后烟火像彩虹一样飞上天空之后烟消云散。”2]《东嘎藏学大辞典》中也讲道:“苯教认为天赤七王……死后抓着头顶上的白色绳子,像彩虹一样消逝在天空。”3] 这里讲的“白色”的绳子,应当指的是火葬时冒出的烟。然而,也有一些专家学者不同意这一看法。陈立明、曹晓燕在《西藏民俗文化》一书中即认为:“史籍中记述的天赤七王死后不留尸体在人间,像彩虹一样消逝在天空,实际上反映了藏族远古时代人死后‘弃之中野,不封不树’的野葬习俗”。4]朵藏加和德吉卓玛等学者则认为“天赤七王”死后之所以不见尸体,是因为巫师及卫士们将其秘密运至最险要、最偏僻的地方藏匿,以避免国王尸体被人们发现,而秃鹫则是将国王尸骸带到天界去的具有神奇功能的“天神”。 以上看法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但是仔细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这种见解是不合情理的。因为一个受人民敬仰爱戴的像神一样的赞普是不可能被“弃之中野,不封不树”进行野葬的。在佛教观念还未进入藏地时,他们的尸体也不可能被运到最险要、最偏僻的地方,由秃鹫将其带至天界,因为当时藏族人的脑海里还没有产生把秃鹫当成天使般的神鸟的观念。那么,应当如何解释“天赤七王”死后不见尸体、像彩虹一样消失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对他们进行了火葬。 火葬也是佛教推崇的丧葬方式。然而,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兴盛,火葬非但没有成为藏族主要的丧葬方式,反而逐渐淡化并为其他丧葬仪式取代,其原因究竟是为何呢? 有的学者主张这是因为当时西藏缺乏木材所致,如焦治平、陈昌文认为:“虽然火葬最为佛教推崇,但实行火葬需要大量的木柴作燃料,这对缺乏木材的西藏大部分地区来讲,是一种代价高昂的丧俗。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火葬始终没能成为藏族的主要丧俗。”5]然而,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讲道:“其他王统史籍的记载除了个别方面有出入外,主要的内容,如海水干涸、长出茂密的森林、上中下三部地方生活着的各类动物等,则基本相同。由此证明,藏族关于西藏地貌形成和变化的传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不是神话和迷信。”6]另外,《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还引用了《贤者喜宴》中“众猴因食用果实而变成人,采集树叶当衣衫,如同野兽居森林,好像珞、门之人遍西藏”的记载。7]历史上,由于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导致西藏地区的气候发生变化,但西藏的东南部气候还是比较暖和,有田地、森林存在。因此,若说藏族的火葬习俗因木材短缺而改变,则颇

殡葬文化的改革创新

殡葬文化的改革创新 钮则诚 一引言 台湾的空中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生命事业管理科殡葬管理组,是岛内当前唯一直接以“殡葬”为名的相关专业科系。此科为大专水平成人教育教学单位,学生通常以三年时间,修满规定的80学分,可获颁专科毕业证书,并取得副学士学位;其后再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可直接报考各研究所硕士班。台湾的殡葬行业将于2008年步入专业化,由劳工部门主办的“丧礼服务”职类技能检定确定起跑;而内政部门推动的“礼仪师”证照制度,也会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目前为技术士技能检定,规划有280小时的职业训练学、术科课程;而满足礼仪师检核,则要求至少20学分大专以上程度专业课程。空大殡管组规划开授20学分以上专业课程,恰好符合礼仪师证照所需;既然是大专课程,必然具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我们乃以新兴的“殡葬学”称之。 殡葬人员修习的专业课程,最基础的即是生死学和殡葬学,空大则将二者整合为入门的“殡葬与生死”一科。殡葬活动与历史社会及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严格说来,该课介绍的实为“华人生死学”与“华人殡葬学”。殡葬学的知识建构,由笔者在2004年初步提出,现已获得学界基本认同。在笔者所提出的学科架构中,殡葬学为一新兴独立学科,下有殡葬卫生学、殡葬管理学、殡葬文化学等三门分支学科。依此三分,还可以有更专门或更专业的细项,例如遗体处理、殡葬设施管理、殡葬伦理等。空大殡管科的专业课程,大致即根据这个架构来设计与开授。本论文就殡葬文化学的建构进行反思,可视为对于殡葬学之中文化议题考察的后设论述。 二历史文化与殡葬 笔者原本将殡葬文化学细分为历史文化、思想文化和礼仪文化三方面,但是考量到殡葬文化的思想根源,其实包括哲学与宗教两部分,二者不尽同质,最好予以分别讨论;因此本论文乃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哲学文化及礼俗文化等四部分,而首先要看的便是历史文化。对于“文化”的概念,中国和西方各自有一番解释:中国讲“人文化成”,亦即“制礼作乐以教化人民”,西方则将文化视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乍看之下,西方的定义相当广泛,而中国式的理解又充满了儒家色彩;但从现实层面考量,这两种解释都不算离谱。由于本论文主要是为了推动华人世界的殡葬改革,通过学科建构而讨论文化议题,基于笔者所提倡的“中体外用”立场,可以将上述有关“文化”的中西观点加以整合,用以体现“以汉民族为主的生活方式”。 平心而论,涉及婚丧的生命礼仪,不但具有民族色彩,更反映地域背景。就台湾的殡葬文化加以考察,汉人的礼仪、闽南的民俗,加上日据的流风,还有近半世纪的经济发展结果,都对眼前文化现象的形成有所影响。为了正本清源、推陈出新,理当从历史文化谈起。提起历史,首先注意的便是它的时间性;连后面要讨论的宗教文化、哲学文化和礼俗文化,都不能忽略相应的宗教史、哲学史及礼俗史探究。尤有甚者,历史考察可当作是检视文化活动的主轴;毕竟生活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观点无疑可以呈现文化变迁的深度。在另一方面,人们对“历史”概念的双重性也应该有所分判:历史既指文化活动在时空中的流变,也指对此一流变所进行的系统化思考,后者就是史学。 学术界对于“历史”的概念,系分为一阶的“活动变化记录”和二阶的“变化因果解释”两层来探讨。前者重史料搜集,后者重史观评断。譬如中国改朝换代,后代治前代历史,一方面详列史料证据,一方面也要臧否时政。以这种历史二重性来考察华人的殡葬文化,必须把握丰富的史料,以及适

论文: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教育与发展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 。 关键词: 幼儿心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正文 现代的健康概念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当前,全社会都在重视成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往往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找出幼儿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儿童多动症、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二是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三是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