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中的显化与隐化现象——以云南历史与少数民族文化外译为例

翻译中的显化与隐化现象——以云南历史与少数民族文化外译为例

翻译中的显化与隐化现象——以云南历史与少数民族文化外译为例
翻译中的显化与隐化现象——以云南历史与少数民族文化外译为例

翻译中的显化与隐化现象——以云南历史与少数民族文化外

译为例

摘要:显化与隐化是翻译中常见的现象,也是译者常用的翻译策略。本文以云

南历史与少数民族文化外译为例,分析了显化和隐化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讨论了两种策略运用的效果,从而了解译者的策略选择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显化;隐化;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策略

引言

文本代表着作者的世界观,是作者价值取向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当译者介入

这一行为后,原作者的观念基础就可能发生改变。如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所呈

现出的价值观,这就成为了译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正确认识显隐化策略在翻译中

的应用有助于译者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表达。本文以云南历史与少数民族文化文

本为例,试图分析翻译实践中的显化和隐化现象。

1.显化与隐化策略

1.1 显化与隐化策略

显化策略(explicitation) 指译者从上下文或相关语境中推断出源语中的隐含信息,并在目标语中加以说明(Vinay & Darbelnet, 1995)。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

会将连接词或解释性短语等进行适当添加,从而促进译本易解性和逻辑性的强化,确保译语的浅显化和清晰化。显化在文本层面上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增加,即

添加一些新的成分;二是具体化,即提供更多细节信息(Perego, 2003)。

Klaudy(2001a)将显化细分为四类:(1)强制性显化(Obligatory Explicitation), 指两种

语言在语义、形态和句法方面存在差异时,译者不得不将某些信息具体化;(2) 选择性显化(Optional Explicitaion), 指两种语言在文本构成策略和文本特征方面存在

差异时,译者需要增加连接成分、关系从句、强化词等;(3)语用学显化(Pragmatic Explicitation),指目标语读者无法理解源语文化中的一些普遍性知识时,译者需要添加解释;(4)翻译本身固有显化(Translation-inherent Explicition),指由

于翻译过程本身的性质,译者在加工源语思想时会影响译文的长度。

与之相对应的隐化策略(Implicitation),指译者依据上下文或语境的要求,隐

藏了部分源语中的显在信息(Vinay & Darbelnet, 1995)。它与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

密切相关,是指专业译者出于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考虑,删除了一些

源语中的单词、短语、句子甚至段落(Dimitriu, 2004)。

1.2 显化与隐化相关研究

Blum-Kulka(2001)提出的显化假说认为,译者对原作的阐释很可能会造成译

文在篇幅上比原文要长。在翻译中一味采用显化策略效果并不一定就好,因为过

多的信息显化会造成译文冗长,也剥夺了读者的理解和阐释权(Gutt, 1991)。相比

之下,隐化则常常被认为破坏了原作的完整性,有悖于翻译的忠实原则。柯飞(2005)指出,显化将原文中隐含或文化上不言自明的信息显示出来,使译作更清

晰易懂,而一定的隐化则会让译文更加简洁地道。任何翻译中都包含着译者的妥协,英汉两种语言无论是在语法句法结构还是在文化背景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异,

因此在双语转换过程中译者要能灵活运用显化策略补出文化背景等,同时运用隐

化策略平衡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传达出原文的价值观。

2.隐化和显化产生的因素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汉语言文学2A班潘爱妮学号:20091202566 序号:56号 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 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蘑菇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我们对于这个变化,一般将其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经过多年的演变,重檐式瓦房成了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与中原地区自先秦以来就形成比较明确、清晰的文化传统相比,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构成有明显的特点。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同存在,如傣文化从来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百淮系文化也自成一家。 从地理经济上看,氏羌文化起源青藏高原的氏羌族群,是一种高原游牧游耕文化,“编百越文化源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群,稻作、干栏建筑、;发左社,随畜迁徙”是其特点. 纹身为其本质;百淮文化被视为云南的本土文化,或许可称作“以采猎为务”的狩猎文化,剿牛、猎头、喜山居?显然,这种划分是极为粗略的。实际上,每一种都并非纯粹的文化类型,而是杂交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于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族源出发,云南文化可分为氏羌文化、百淮文化和百越文化几种类型。从精神意识看,又有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巫鬼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分。 这些多元的文化因素在民族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建筑中被划分得很明确。云南少数民族在建筑中众多的忌讳也充分说明了多元性,例如白族、彝族的门楼和壁照是相当重

最新中国文化翻译练习10篇(1)

1、中国酒文化Chinese Wine Culture 中国人在7000年以前就开始用谷物酿酒。总的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酒都和中国文化息息相关。长久以来,中国的酒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祖先在写诗时以酒助兴,在宴会中和亲朋好友敬酒。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酒文化也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比如生日宴会、送别晚宴、婚礼庆典等。 (1)中国人在7000年以前就开始用谷物酿酒。Chinese people began to make wine with grains seven thousand years ago. (2)总的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酒都和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Generally speaking, wine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Chinese culture in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3)长久以来,中国的酒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hinese wine culture has been play ing a quite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people’s life for a long time. (4)我们的祖先在写诗时以酒助兴,在宴会中和亲朋好友敬酒。 Our Chinese ancestors used to enjoy themselves by

drinking wine while writing poetry, or to make a toast to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during a feast. (5)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酒文化也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比如生日宴会、送别晚宴、婚礼庆典等。 Wine culture, as a kind of culture form, is also an inseparable part in the life of ordinary Chinese people such as birthday party, farewell dinner, wedding, etc. 2、中国书法Chinese Calligraphy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它不仅是汉字的传统书写形式,也是体现自我修养和自我表达的艺术。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美妙的字体得以体现。书法在中国艺术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影响到了其它的中国艺术形式,比如古典诗歌、雕塑、传统音乐及舞蹈、建筑及手工艺品。作为传统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被全世界人民所喜爱,且越来越受到欢迎。 (1)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它不仅是汉字的传统书写形式,也是体现自我修养和自我表达的艺术。Chinese calligraphy is not only a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writing with a long history, but also an art of self-cultivation and self-expression. (2)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美妙的字体得以体现。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简)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郑静芝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437100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要准确地进行翻译,可以运用音译法、直译法等克服这些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音译法,意译法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bridge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 backgrounds, customs,traditions and cultures in two different nation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iuvelence of two languages,we aim to provide some techqiues to help overcome the obstacles in translation through this paper. Key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Transliteration;Free translation 引言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为不同语言的翻译提供了可译性基础。然而,中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其生产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也就迥然而异,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构成了翻译的障碍。 1.文化和翻译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世代代的所有共享的东西。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美国语言学家萨王尔在《语言论》中提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中国翻译词典》指出,“现代文化人类学家们一般把文化分为技术、经济、社会、观念和语言四个系统”。 翻译,中外学者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①“通常它是按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一篇文章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过程”。②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因为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翻译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交流。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理论,提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问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除语言学的特点外,在宏观文化语境中审视原语和译语。文化与翻译的相互影响和特征就显而易见了④。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社会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1风俗传统对翻译的影响 习俗是人们在口常生活中由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化,因而翻译也就会受到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 比如“deaths and marriages”,如果译为“红白喜事”就不是很妥当。汉文化认为红色象征喜庆,结婚时新娘要穿红,而在举行葬礼时才穿白,所以中国人惯用“红色”表示marriage,“白色”表示death。但是西方人却认为白色是纯洁、忠贞的象征,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的婚纱,在葬礼时则穿庄重的黑色。因此,“红白喜事”并没有正确传递原有的文化信

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保护与传承

论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保护与传承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饮食文化同样璀璨辉煌。 坐落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15个世居少数民族。由于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特点,山多林密,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区域里过着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生活。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各个民族有各自与众不同的风味美食佳肴,五光十色,美不胜收。 由于各少数民族生活地环境各不相同,加上各少数民族地区文明程度较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方法都极其原始落后,再加之与外界交流甚少,导致各少数民族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逐渐发展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各民族就地取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让中华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无可比拟。 当你走进神奇美丽的云南时,你不仅会被迷人的锦绣风光所陶醉,还会被红土高原的少数民族美食所吸引。彝族的砣砣肉,独龙族的石板粑粑,阿昌族的酸菜、傣族的香茅草烤鸡,布朗族的酸肉,拉祜族的剁橄榄,水族的鱼酸,哈尼族的奶浆菌酸菜,纳西族琵琶肉,拉祜族的剁橄榄,傈僳族的排骨鲊,布依族的青苔冻肉,藏族的手抓羊,傣族的竹筒饭、白族的木瓜炖鸡、三道茶,德昂族的酸茶、竹筒捣菜,基诺族的酸蚂蚁蛋汤、包烧山蜘蛛,蒙古族的太极黄鳝、烤全羊、马奶酒……都会让你永生难忘。 彝族是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有着神秘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生活在滇蜀交界的小凉山彝族在悠久历史的熏陶下,也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小凉山的风味菜坨坨肉就是典型的代表,既是他们好客的体现,又是他们豪爽性格的最好体现;用传统古朴的古老烹调方法烙出的美味佳肴独龙族的石板粑粑风味别具;被称为酸中精品的鱼酸是生活在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柳江和龙江的上游地带的水族最具有特色的佳肴,酸中回香、爽快感觉;能歌善舞、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的白族同样有着与众不同飞的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而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韵味深厚,爽口的木瓜焖鸡更是让你回味无穷;被称为“古老的茶农”的德昂族好饮浓茶,竹筒捣菜更是一绝;布依族的青苔冻肉色泽碧绿、清凉爽口、回味无穷……云南各少数民族的饮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完整的、自然的体系,并且有着异常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进入二十一世纪,文化的振兴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议题、工作被不断的摆在党和政府的面前。“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发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总动员令”。进一步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点工作。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充分肯定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全面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 加快文化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势在必行。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5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新确定了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走上全面推开的新里程。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正文 一、云南的少数民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根据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种类别。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许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

最新主题翻译中国历史文化

主题翻译中国历史文 化

主题翻译(中国历史文化) 1.筷子 说到筷子(chopsticks)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筷子的国家,用筷 子吃饭已经有至少3000年的历史了。筷子看起来很简单,只有两根小细棒, 但它有很多功能,比如挑选,移动,搅拌或者挖。此外,它便于使用,价格便 宜。而且筷子也是世界上独有的餐具(tableware)。使用筷子的人,无论是中国 人还是外国人,都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 参考译文 When we refer to the origin of chopsticks, China is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use chopsticks and has a history of at least 3,000 years to have meals with chopsticks. Chopsticks seems quite simple with only two small and thin sticks, but it is in possession of many functions, such as picking, moving, mixing and digging; moreover,it is convenient for use and cheap in price. Besides, chopsticks are also unique tableware in the world. Anyone using chopsticks,no matter Chinese or foreigners, would without exception admire the inventor of chopsticks. 2.长城 长城是人类创造的世界奇迹之一。如果你到了中国却没去过长城,就像到 了巴黎没有去看看埃菲尔铁塔(Eiffel),或者就像到了埃及没有去看金字塔一 样。人们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实际上,长城最初只是一些断断续续的城 墙,直到秦朝统一中国后才将其连城长城。然而,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东 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大部分都是在明代修建的。 参考译文

文化背景与翻译

文化背景与翻译 何君 (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从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历史地理和专业知识五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针对词、句的翻译,举例说明文化背景知识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历史地理;英汉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1666(2004) 01 - 0103 - 03English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English2Chinese TranslationHE Jun (English Department , Loudi Teachers College , Loudi , 417000 ,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in cultural tradition ,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 moral concepts , history and geography ,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 and explains throughexampl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English2Chinese translation. Key words : cultural background of English ;history and geography ;English2Chinese translation. Eugene A. Nida 在《language , Culture , and Translating》中指出“the role of language within a cul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the culture on the meanings of words and idioms are so pervasivethat scarcely any text can be adequately understood without carefulconsideration of its cultural background.”这体现了文化背景知识在人们理解语言中的重要性。同时,在英语学习与英汉翻译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许多英汉语语言功底较好的师生在翻译那些看似简单的词、句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是因为译事的成败、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英汉语言功底、翻译方法论,同时也取决于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三者缺一不可。许多学者往往在动笔翻译之前忽略了第三个条件,才导致以上的局面。背景知识主要是指文化背景知识也包括一定的专业知识,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我们得知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透彻地理解原文,获得满意的译作,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不但必须掌握两种语言,而且必须了解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必须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历史地理,社会现状等。倘若仍只死抱着语言功底与译学方法,不将它们与文化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译出的作品势必不伦不类,让人啼笑皆非。以下从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历史地理,专业知识等五个方面举译例说明文化背景知识对英汉翻译的制约作用与重要性。 一文化传统与英汉翻译 文化传统是指世代相传且具有特色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了解英美文学、艺术、教育等诸方面的文化传统知识对英汉翻译大有裨益。譬如,Heis changing to Rip Van Winkle. 我们不难看出Rip Van Winkle是一个人名,那么这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此时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不多的人是难以准确理解此句的。另外,theMidas touch , 由于用得比较广泛,我们大家现都已知道这个词组表示“发财”,但若我们通过了解文化传统去了解它的含义,比我们通过一一识记来得更容易、更有意义。下面我们分析比较几个译例。 It’s great to hitch your wagon to a star , but that alone is notenough. “hitch one’s wagon to a star”源出于爱默生( Emerson) 1870 年出版的《社会与孤独》(Society and Solitude) 中的一句话: It’s wise for man in every instance of his labour , to hitch hiswagon to a star , and see his chores done by the gods themselves. 爱默生原话的意思是:“只要借助星(指大自然) 的力量,任何事情都能办得到。”现在借指“只要胸怀大志,就会无坚不摧,无敌不克了。”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中文)

三亚学院/Sanya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批表 Approval Form for BA Thesis Proposal 专业/Major___英语(旅业商务)__ 填写时间/Date: 2014年/Year 11月/Month 15日/Day 学生姓名/ Student Name 李丽Li Li 学号/Student No. 0910311000 指导教师姓名Supervisor’s Name 唐蔚明 Tang Weiming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Supervisor’s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 题目(中文) Title (Chinese)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题目(外文) Title (English) T he Influence of Western-Ea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选题背景与主题思想/ Background and central idea: 背景: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一直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些差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翻译,就是这些深受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影响的活动之一。翻译不仅涉及目的语,还会涉及源语言,所以译者除了要掌握这两门语言之外,还要对两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上。 主题思想:本研究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源头,在翻译中所使用的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本研究对译者提高翻译技巧将就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本研究还将给研究者提供一些文化和翻译方面的研究的启示。 论文体系、结构/ Thesis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为了较系统地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本文将分五个部分来进行介绍:第一部分是对本研究的综合介绍。第二部分是对中西文化差异和翻译的介绍。第三部分中,笔者将对对影响中西文化差异的因素进行介绍,包括地理环境,历史,宗教和人生观价值观。第四部分将对在翻译中采取的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而采取的策略进行介绍,包括异化,归化,妥协和意译加注解的办法。按照这样的顺序,笔者将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逐步进行分析。 论文结构: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术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来源和内涵各具特色。为避免理解和交流过程中出现差异,本文梳理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让外界误读的部分文化术语,并从语音来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加以解释。 标签:误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理解。 一、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 “苦扎扎节”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5天,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赶摆”——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傣族其他重大节日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赶摆”。规模比较大的“摆”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进行。 早期的“赶摆”还是一种宗教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云南德昂族、阿昌族“做摆”之意是祈求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村寨头人、家族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拜佛祭祀,由佛爷念经,以求富裕安乐。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汉语通过音译或意译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汉字书写的文化术语,在交流和使用中望字生义,致使理解上出现偏误。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文化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少数民族婚俗文化来源于本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特定时期约定俗成的风俗习

英语四六级翻译(历史文化社会)

英语四六级段落翻译常用词汇:中国社会多元文化论 cultural pluralism 文化适应 acculturation 社会保障 social security 班车 shuttle bus 相定迁户 a relocated unit or household 大龄青年 single youth above the normal matrimonial age 独生子女 the only child in a family 单亲 single parent 福利彩票 welfare lotteries 家政服务 household management service 民工 migrant laborers 名人 celebrity 农村剩余劳动力 surplus rural labor/laborers 青春期 puberty 全民健身运动 nationwide fitness campaign 全国人口普查 nationwide census 社会保险 social insurance 暂住证 temporary residence permit/card 青少年犯罪 juvenile delinquency 性骚扰 sexual harassment 走私 smuggling 性别歧视 gender/sexual discrimination 年龄歧视 age discrimination 工作歧视 job discrimination 享乐主义hedonism 文盲 illiteracy 贫富分化 disparity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盗版 pirated/illegal copies 一国两制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三个代表 the Three Represents Theory 两会(人大、政协)Two Conferences (NPC and CPPCC) 南南合作 South-South Cooperation 南北对话 North-South Dialog 人大常委会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法制观念 awareness of law 法制国家 a country with an adequate legal system 改革开放 reform and opening-up 公务员 civil servants 官僚主义作风 the bureaucratic style of work 和谐并存 harmonious coexistence 计划生育 family planning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the basic state policy of family planning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一、贵州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 在贵州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苗、布依、侗、土家、彝、水、瑶、仡佬等多个少数民族。大体说来,黔东南为苗族、侗族聚居区,黔南、黔西南为苗族、布依族聚居区,还有水族和毛南族,黔西北为彝族、苗族、回族聚居区,杂有白族,黔东北为土家族。各少数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不同的主、副食和色彩纷呈的名特菜点 居住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由于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异的。大体说来,土家、布依、侗、壮、水等民族,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他们则终年以大米为主食。而居住在山区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极少,主要是旱地,以种植薯类和玉米、麦类为主。 米粉:以花溪王氏牛肉粉、飞碗牛肉粉,水城羊肉粉最负盛名。 在贵州,糯米饭团还被侗族等青年男女作为社交的礼品和食物,每当赶坳(或称“坡节”)的日子,姑娘们就带着糯米粑饭团(一般是12 个,闰年则13 个)赠给自己的意中人,取其团圆和美之意。比如侗族的侗果,苗族、布依族、壮族的“五色饭”,也久负盛名。 除大米、糯米外,杂粮食品,威宁荞酥就是彝族人民的杰作。“黔西大定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聪明的彝族人民却用苦荞制成了佳味食品荞酥。相传荞酥是明初水西彝族女首领奢香夫人为给明太祖朱元璋献寿所创制的寿饼,每个重八斤多,饼面图案是九条飞龙围绕一个“寿”字,取“九龙捧寿”之义。朱元璋品尝后连声称赞:“南方贵物!南方贵物!”。 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回族因其传统习俗禁食猪肉外,其余各族均以猪肉为主要肉食品,兼食牛、羊肉。猪肉除一般的煎、炒、炖、煮成菜外,各族人民还创制出了许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肉菜。 苗族、侗族喜吃“剖汤”。即杀年猪后,将猪内脏洗净切碎,加上边角次肉,加姜、蒜、花椒等佐料合煮成一锅,邀亲友一起共享。每人面前一调料碟子,用大碗舀出“剖汤”,主客团团围坐,喝酒吃菜。“剖汤”味道十分鲜美,酒到醉,主人还唱苗歌、侗歌殷勤劝酒劝菜,气氛十分热烈友善。 侗族的“洗澡肉”也别具一格。杀年猪后,迁取膘肥肉厚者,生切成片,有巴掌大小,然后置一大铁锅,盛清水烧煮至开,将切好的生肉片沿锅边放下,主客围坐,各人面前置一放盐和糊辣椒面的调料碟子。待肉片漂浮至锅面,就算煮熟了,将肉片拌上盐和糊辣椒面即食用,主客相互劝酒劝肉,杂以戏谑嘻闹, 酒香肉肥,欢声笑语不绝。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1)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史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历史 姓名:学号:班级: 摘要: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翻译的历史。中国的翻译事业源远流长,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和传统,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动。在这一岁月的长河中,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都带着自身显着的特点。翻译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事业”,翻译不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或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与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有关。历史上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在这里,我们主要了解。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的特点和翻译成果进行探究和梳理,以期望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段特定时期的翻译发展史。 关键词:新中国,翻译,历史,翻译学家,成就。 中国翻译史概述 翻译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活动与交流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翻译几乎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④“如果把手势语、图形文字之类的也算作语言,把符号翻译也算作翻译的话。那么,显然翻译的历史也就与语言的历史同时开始”①。虽然古代原始社会的口译或笔译无文献可查,但我们可以设想,在原始社会不同部落间的交流一定是离不开翻译的。以我国为例,据《周礼》和《礼记》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翻译的官职了,如《周礼·秋官》中说:“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秋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言辞传之”(马祖毅1998:2)。从这段记述来看,当时的“象胥”是一种官职,其职责就是翻译。 漫长的中国翻译史,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五四”至1949年前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把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众最需要了解的“大众文化”,即无产阶级文化。俄国的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列主义,前苏联社会政治书籍和文学作品成为新中国初期国家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基础和主要价值参照。此时的译者更多地把目光瞄准了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作品,即“红色作品”。这种出版物有利于教育人民和打击“资产阶级”。在“红色作品”中,马列着作被放在了首位。“1953年1月成立了马列着作专门编译机构——中央编译局。它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地翻译全部马列着作”②,因为这些译作将作为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翻译事业呈现出新的面貌,翻译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飞跃的发展。1949年前,中国的翻译活动有着明显的“散兵游勇”式的个体翻译特征,而在1949年后,翻译成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中国政府专门设立了翻译局等机构,系统地引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着作、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科技文献等。正如矛盾在1954年的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 在过去,极大多数的文学翻译工作,是在分散的、自流的状态中进行的。从翻译工作者来说,翻译作品的选择,常常是凭借译者个人主观的好恶来决定的,而往往很少考虑所翻译的作品,是否值得翻译,是否于读者有益,为读者所迫切需要;有些译者甚至对自己是否胜任这一翻译,也考虑得很少。......我们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

3翻译与文化

第三讲文化与翻译 教学内容: 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文化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是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在翻译实践中注意到英汉文化差异在译文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 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及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手段: 讲解、讨论、翻译。 3.1文化的概念 3.1.1文化的定义 我们现在通常所用的文化一词是19世纪末从日文中转译过来的,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a一词。该词在拉丁文中的原义是“耕作、种植、作物”。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在世界各国的正式出版物中,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目前大约有160多种。由于文化的丰富内涵,世界各国的学者尝试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文化。例如,人类学者认为文化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文化学者则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跨文化交际学者认为文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交流。不过目前对“文化”一词最具有权威性的解释还是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e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Primitive Cuture)一书中所提出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后来有学者认为这一定义强调了精神方面的文化,忽略了物质文化。为此,对泰勒的定义进行了修订,补充了“实物”的文化现象。这样文化的定义修正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 我国出版的《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时间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解释覆盖了精神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由此可见,文化概念的范围极为广泛,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总之,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一切成果均为文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分析其理论原理,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全球化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 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