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思考——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

地方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思考——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

地方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思考——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
地方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思考——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

第33卷第6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6 2012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n.2012

地方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思考

——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

颜建华

(长沙理工大学 中文系,湖南 长沙 410076)

摘 要:实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程,文化素质课程体系优化配置与构建是题中应有之义。这里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剖析地方性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文化素质课程体系设计的具体方案,把课程体系整合成“文化素质通识课程”、“文化素质技能课程”、“文化素质拓展课程”三个模块,认为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应该走科学与人文融通之路,同时应注意课程开设的序列,促成“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形成联动机制,切实加强文化素质课程的管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真正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6-0062-04

大学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职业教育,或云“授业解惑”,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术”与“艺”,时髦的说法是“工具理性”,即“做事”;另外就是素质教育,即育人,或云“传 道”,时髦的说法是“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即“做人”。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时讲话时指出大学学生应当有新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主张“发扬学生自动之精神,而引起其服务社会之习惯”,特别注重学生人格塑造和道德素养,“不可不以公民道德为中坚”。[1]P134-135上世纪90年代杨叔子院士率先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进行大学素质教育的改革,指出理工院校教育存在严重弊端,“我国理工科大学教育中存在‘五重五轻’的现象”[2],因而大刀阔斧进行教学改革,推出《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等系列研究丛书,大学素质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开始为大众所体认。尽管如是,轻视基础科学,轻视人文精神、素质建设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我国高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着“重教学生做事,轻教学生做人”的价值取向,文化教育素质面临着外部环境制约与自身内涵式发展不足的严重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实施人文素质

收稿日期:2012-04-16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校级教研教改重点课题“地方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最终成果。

作者简介:颜建华(1967-),男,湖南新邵人,文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大学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内涵建设不足是阻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近年来,为了培养人格健全、文化自信、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长沙理工大学日益重视文化素质类课程的建设,2011年以文法学院为主体设立“长沙理工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教学中心”,具体规范管理全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孕育和积淀人文精神,“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一所有着自己独特文化的学校。是经过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砌构形成自己隐性的人文精神的学校”[3]。教研教改重点课题“地方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是对理工科院校学生现有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深度反思;另外,通过文化素质课程体系构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以弥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内涵之短缺,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提供参考。

一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为了完成本课题,本人和课题组人员深入学校各个层面调研,和学生进行多次面对面的交流,并且具体实施步骤:一是对近四年(2008年——2011年)学校图书馆学生人文社科类书籍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二是对学生人文社科类阅读书目和阅读情况进行充分细致的调研,采取抽样调查与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与新闻系文丽娟等同学在本人指导下完成学生课外科技立项项目《湖南省理

62

中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指标体系讨论稿.doc

中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指标体系(讨论稿)7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及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点 (讨论稿) 说明: 当前,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合理地获取、利用各类信息已成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也日益成为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为更好的促进国内高校图书馆这一工作的开展并与规范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图工委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组于2008年4月组织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图书馆专家在北京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制定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出《中国高校信息素质指标体系及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点》,供图工委委员讨论,希望最终能形成图工委指导性文件向全国推广。 附:专家名单 参加本次工作的专家如下(按姓氏拼音排序): 专家组成员 杜慰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潘薇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乔占学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 宋姬芳人民大学图书馆

苏玉华北京大学图书馆 孙平清华大学图书馆 王梦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谢志耘北京大学医学院图书馆 熊丽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曾晓牧清华大学图书馆 赵飞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钟宇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 (讨论稿) 一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以及信息素质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1.1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1.2了解信息素质的内涵。 二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 2.1能够识别不同的信息源并了解其特点。 2.2能够明确地表达信息需求。 2.3能够考虑到影响信息获取的因素。

三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1能够了解多种信息检索系统,并使用最恰当的信息检索系统进行信息检 索。 3.2能够组织与实施有效的检索策略。 3.3能够根据需要利用恰当的信息服务获取信息。 3.4能够关注常用的信息源与信息检索系统的变化。 四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及其信息源,并能够有效利用。 4.1能够应用评价标准评价信息及其信息源。 4.2能够将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 五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 5.1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信息。 5.2能够有效地与他人交流信息。 六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独立或是合作完成一项具体的信息检索和利用任务。 6.1能够制定一个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具体任务的计划; 6.2能够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 6.3能够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将获得的信息应用到解决任务的过程中; 6.4能够提供某种形式的信息产品。

文化素质教育及培养

文化素质教育及培养 一、文化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目的,而“全面发展”是个体实行创造活动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而亨利纽曼则生活在公元19世纪, 但在这漫长的历史跨度期间,有一种教育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 自由教育哲学。它认为教育的目标应立足于追求个人全面完善的发展, 它以“自由学科”(LiberalArts)为核心课程。自由教育的目的是通过 这种教育训练以形成使人终身受益的良好品质。如纽曼所言,在这种教 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人将能更好地完成生活赋予他们的责任,会成为更 有理智感、责任感,更明智、活跃的社会成员。 在西方,自由教育还被表述为文雅教育、博雅教育、文科教育、人文 教育等。自由教育实际上是西方教育的基础与核心。1945年哈佛大学 一个委员会在题为《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的报告中提出,“今日美 国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把博雅和人文的传统注入我们整个教育体 制。”1998年,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纪念北大100周年校庆的演讲中说:“首先,请允许我说明我称之为‘人文学习’的重要性……最佳教 育不但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 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所以,当我们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赶上西方国家的时候,我们诚然 要在具体的科技、学术领域中学习西方先进的创造性的成果,但是,更 带有根本意义的是要在教育思想上、观点上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从 教育理论传承的观点看,我国提出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同具有时代意义 的自由教育观相通的。表面看来,文化素质教育与人的创新水平似乎没 相关系,人的创新行为在多数情况下也的确是与专业教育相关,并在专 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坚实的文化素质教育,人的创造性就会缺乏基础。 第一,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而个性化是创 造性培养的基石。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特

创新教育的三个基本体系

创新教育的三个基本体系 湖南省创造学会创新教育研究所朱昌球 湖南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阶段。如果从1985年算起,过去的三十年中,我们从事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人们,大多比较侧重于创造教育的途径、方式、手段等方法体系的构建上,而对其概念的内涵、命题的真伪、逻辑的关联等知识系统和教育的定位、办学的宗旨、文化的功能等观念系统的构建,则显得比较游离、零散和粗浅。自2000年起,我们对创造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发展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脱胎于创造教育,我们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如果说是在继承创造教育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对创造教育在教育文化层面上有所发展和深入,那就是一直在试图构建创新教育特有的知识体系、观念体系和文化体系等三个基本体系。 一、创新教育的知识体系 1、什么是创新? 简言之,“创新”就是“创造与革新”或“发明与革新”。它可以分为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两大部分,而“创新精神”是重头戏,具体可包括:创造与革新的兴趣、创造与革新的意识、创造与革新的觉悟、创造与革新的意志、创造与革新的思维、创造与革新的思想等六大项。其中,兴趣、意志、觉悟是动力系统,意识、思维、思想是传导系统。 创造的兴趣是人人生而有之的,而革新的兴趣是后天生活实践和生存竞争所逼迫出来的;创造意识是兴趣得到成功或受到鼓励而形成的,而革新意识往往是兴趣受到打击和挫折而异化出来的;创造觉悟是意识得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后树立起来的,而革新觉悟往往是生存受到挑战或威胁的激发下生发出来的;创造意志是觉悟得到坚持和积累并沉淀后形成的,而革新意志往往是觉悟受到锤炼、修正、补充并坚定后形成的;创造思维是意志完成过程中的正确途径和科学方法的智慧结晶,而革新思维是意志衰败过程中的自我否定和勇于改正的教训总结;创造思想是正面经验富有条理和层次并成系统的思维体系,而革新思想是反面教训富有条理和层次并成系统的思维体系。 归纳一句话,创造与生活实践的胜利成功圆满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主要是肯定自我;而革新与生存竞争的过错落后甚至失败往往是相反相成的,更多的是否

高校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2012年4月11日学工会议发言稿 素质教育,是指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以人个性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人的生理、心理、文化、能力和道德为内容,以激发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手段,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文件《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将未来南开大学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核心观点定义为“公能”。“公能”一词最早见于晋代袁宏所著《后汉纪·顺帝纪》:“峻(任峻)以公能,召拜选。文武吏各尽其用,发剔奸盗,不得旋踵,民间皆畏之。” 结合目前我院现状,所谓“公能”,即“公正能干”。“公正”是指要培养“明事理,辨是非,懂大体,晓全局”的学生,而“能干”则是指要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学生,这也将是我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文件中提到了新时期学生素质教育的三个转变: ——在办学观念上,从“学科为本”转变为“学生为本”,即真正实现“一切以学生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科是集教学、科研、队伍、基地等于一体的育人综合平台,学科建设要为“育人”服务。 ——在教育内容上,从侧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提升素质”,即要超越知识教育,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知识是提升素质的必要内涵和重要载体,既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培养模式上,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学相长”,努力形成学生自觉学习的生动局面。既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也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教学互动。 在这三个转变的思想指导下,本系同仁经讨论,对于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有一些想法,愿与诸位分享。 大学生的基础素质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即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四者是相互促进。美国各高校相当重视“通识”教育,创立了一整套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1945年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领导的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即能有效地思考、清晰地交流、明确地判断和正确地辨别普遍性价值的人。20世纪50——70年代,哈佛校长德理克·博克指定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主持改革通识教育,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教养的人。在以后的时间里哥伦比亚、哈佛、迪堡等许多大学都创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课程。他们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具体职业做准备,而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一个大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和工作,他们首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学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应该将视角放在学生的“通识”教育上。并且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也不应该仅仅限于通过学生工作,学生活动以及有限的几门思想政治教育课,而应该在课堂授课领域内增加比重,强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1 为了推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国各普通高等学校,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受到冷落,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为此,各国都在采取各种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而,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正是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也是贯彻十五大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单科性院校较多,文理工分家,专业设置过窄,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突出,功利导向过重,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等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不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3.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浅谈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的关系

浅谈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的关系 邱君梅 (商学院会计133班学号13313316) 摘要:大学生想在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素质,且信息检索能力是衡量现代社会人才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而信息素质教育的核心又是信息检索能力。高校对于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依靠开设文献检索课、开放图书馆的方式。通过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和文献检索课的现状调研,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和文献检索课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对文献检索课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是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必经途径。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文献检索课图书馆 1、信息素质教育 1.1、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其提出 “信息素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1974年,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的主席Paul Zurkowski在给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中提出,要于未来十年内在全美国实现普及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他认为,信息素质教育即是掌握如何使用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的知识和技能,并能以此解决实际问题。 在当今社会,“信息素质教育”被广泛认为是为了启发人的信息意识、提高人的信息能力、提升人的信息道德水平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教育和培训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人们的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运用、应变能力,从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目前,随着以网络、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普及应用,信息也随之得到空前的扩张。网络信息搜索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等等也被引入到信息素质这一概念当中,并且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也与对大学生的图书馆信息检索等用户教育相挂钩。

简论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结合的意义

目录 1引言 (1) 2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的含义 (1) 2.1文化素质教育 (1) 2.2身心素质教育 (2) 3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结合的意义 (3) 3.1文化素质教育与身体素质的培育结合的意义 (4) 3.1.1身体素质的培育为文化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生理基础并推动其发展 (4) 3.1.2文化素质教育有助于对身体素质的培育 (5) 3.2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5) 3.2.1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 (5) 3.2.2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的结合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 (6) 4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6) 4.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7) 4.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8) 4.3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9) 5总结 (9) 6参考文献 (11) 7致谢 (12)

简论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结合的意义 数学系本****班 **** 指导教师:***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是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身心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也具有基础性地位。从文化素质教育入手阐述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的关系,着重论述了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途径。通过二者有效结合的教育,使大学生得到文化素养和心理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Zhang HongAn Mathematics fasten the 0801 class Tutor:Cao ChunJuan Abstract: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which is at the basic position in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essential point in carrying out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al field.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is at the basic position in a person'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starts with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especially, to emphatically elaborate the necessity and approaches of combining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with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obtain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accomplishments through their effective combination, thus, to gain overall development. Key words: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Physical quality, Psychological quality.

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最新教育资料

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 、引言 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中,课程设置过分注重各自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学生应当接受的知识理论和能力结构需求。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方法进行彻底改造,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 不仅要处理好内容上的交叉、渗透、整合、综合,更重要的是使其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真正有用的逻辑要求,要求在高等教育教学 这种中,需要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它区别于创造和革新,是将已有的 “事物” (如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等)引入教学的领域,重新组合,带来新的思想、方法,产生新的效益,即产生高质量的学生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实现学生学业标准为基础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各个层次的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的学业标准,就本科教育而言,是指“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构建大学教育课程体系,不是简单的组合或相加,也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它将带来课程内容、知识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对于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当且必须满足以下几点:首先, 要把综合的学科知识和科技成果融入课程体系,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其次,创建以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追踪课程内容的更新, 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提供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建立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有效的课程整合是构建一种符合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具有全新交互式的教学互动机制和丰富教学资源的学习 环境与学习体系,这种环境和体系必须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有

通识教育_文化素质教育_大学英语选修课_吴承钧

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大学英语选修课 吴承钧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摘要】大学英语选修课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从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出发,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轨迹,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开设现状的分析,认为所开设的课程与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相符的,但在体现通识教育“把培养完整的人放在首位”的理念上却相去甚远,同时课程的单一性也不利于学生获得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据此,笔者提出通识教育中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应该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用中国元典文化树立学生核心的价值观,以ESP为主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中国元典文化;大学英语选修课ESP 本世纪初国内各大高校开始积极推行通识教育的实践活动,大学英语作为非专业英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刊登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关于该研究的论文已有近百篇之多,代表性的观点有: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培养人文通识型的英语人才(胡文仲,孙有中2006);强调功用主义与人文主义并重、专业与通识兼顾(张中载,2003);主张外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主义教育(张西平,2007);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许国璋);开设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语课程,实现语言习得和文化获取的平衡(王守仁,2010),这些观点的共同点都是强调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要考虑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要使得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它根植于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旨在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与通识教育中通才和全人的理念异曲同工,因此如何汲取通识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延续我国传统元典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使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与通识教育的目标有更大的相融性,是放在教育者面前急需讨论的问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国内六所大学目前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分析,发现课程的设置都是围绕“给予学生某几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培养大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这几项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但与通识教育要求“要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的首要目标相去甚远。此外,课程的设置也难以使学生获得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结构,因此,通识教育在大多数高校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就造成了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同时,在学生英语水平远未达到不需要学习英语的程度时,在教育部要求大学英语应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时,国内高校的“大学英语进入了一个压缩学分时期,不仅范围越来越大,而且势头越来越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通识教育的内涵,明确通识教育“把培养社会公民和完整的人放在首位”的理念和使“学生获得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的要求,在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设置中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以中国元典文化树立学生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为主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内涵。源自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19世纪末随着美国大学的改革而逐步形成,国内目前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尚无较为准确和规范的界定,但从诸多的文献来看,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是李曼丽博士的描述,她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初步建构:“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又有学者对通识教育的描述有所充实和延伸,首先更加明确了通识教育的性质: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相对的一种关于人生的教育,是一种全人的大学理念,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大学的理念,更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首先注重的是对一个“人”的培养,然后才是把一个“人”培养成为一个职业的“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完整的人”是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是会学习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兼备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2.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在中国,最早倡导大学通才教育的是蔡元培先生,民国初年他提出要培养“硕学闳材”,要通融“文理两科之界限”,主张“文理兼学”;20世纪30年代,梅贻奇先生接受了美国通识教育的思想,发展其理念,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理念;1949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专业化,大学教育出现了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的现象,20世纪末,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在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而提出的,它旨在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的素质”。 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极其相似的一面,首先,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通识教育不同的含义,但从本质上看,通识教育是重建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教育,它以“全人教育”为目标,是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景互为主题性关系的教育,也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蔡达峰指出:“通识教育以尊重和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 “从 19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 题目:交响乐艺术欣赏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生犹鑫 学号1130810119 班号1308101 日期2015年11月18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2015年11月

交响乐艺术欣赏 音乐是稍纵即逝的,是一门时间的艺术。从文艺复兴到巴罗克时代,而后经过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洗礼再走到今天,交响乐一走就走了过上百年的路,而且仍在继续。在最初的最初,新教的圣咏是清晨的露水,以其清澈和甘甜滋润了它的成长;巴罗克时代是进步与发展,对音乐的追求与探索,成为文艺复兴后音乐的必经之路;古典主义孕育了璀璨的明星,照亮了另一个大时代的来临;当浪漫成为时尚,缓缓流淌的音河变得更加宽阔。 非常幸运的能够有机会参加卞祖善先生的交响乐艺术欣赏讲座,初步感受到交响乐的魅力,了解了交响乐的起源和历史,著名的音乐家和他们的代表作。通过欣赏三部活的乐器法简单的认识了交响乐中各个乐器的音色特点和它们的魅力。最后各种音乐形式的代表乐曲欣赏更是让人难以忘怀。喜庆的春节序曲,激昂的斗牛舞曲-卡门前奏曲,欢快的婚礼进行曲等等。交响乐艺术宽广如大海一般,今晚小小泛起的几朵浪花已让我沉醉。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将是荒谬可笑的……。”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十五、十六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十八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到了十八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著名音乐家海顿并非是第一位做出交响乐的音乐家,但是由于他一生一共作了104部交响曲,完善了交响曲的贡献让人们称他为交响乐之父。 提到交响乐就不得不提到贝多芬,卞老先生曾说,没有听过贝多芬的交响曲,恐怕不能称为交响乐爱好者,而交响乐发展到贝多芬的时代时,他从“莫扎特的手中继承海顿”,交响音乐这种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距文艺复兴时期已过了几百年,但这一运动注重人性发展的根本思想却在他的精神世界中扎了根。十八世纪末,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吹响了向封建统治进军的总号角,人文主义思想演化成了“自由、平等、博爱”,而这种思想发展的脉络,则始终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贝多芬在写《第三(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时,从一些法国朋友的口中得知了许多大革命的详细情况及当时所进行的社会、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变革措施,此时,贝多芬的心中已有了一个偶像,那就是带领军队向封建王朝进攻且战功赫赫的拿破仑,交响曲写好后,贝多芬得知了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愤怒之下,他撕毁了题献给拿破仑的封面。 另一部贝多芬的作品《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集中反映了英雄主义精神和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思想。创作《D小调第九交响曲》时,正值法国大革命失败,革命的成果被带资产阶级窃夺的时期,但贝多芬没有丧失信心,再一次以英雄性的斗争主题宣扬和展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理想和人文主义精神。在人文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它逐渐成为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也发展成如“自由”、“民主”、“平等”等具体的思想,人文思想的这些发展也深刻地影响了交响音乐,交响音乐几乎同时地也蕴涵和表现了这些思想。 音乐是人类最纯粹最美丽的艺术,音乐是天使飞翔时扇动的清风,可以穿越种族、国界、宗教和时空的壁垒,进入每个人的心灵;它是造物主赐给人类的甘泉,从人的心上汨汨地流过,带走污垢和尘埃。音乐又是神奇的,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地方,挽救你、感动你。

浅谈如何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

浅谈如何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08级王莹近几年来,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学习必将成为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驱动器。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能力,使学生跳出教科书框架,学活书本,从而将其培养成适应当前 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当前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 重点。 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实现创新教育的目 的,首先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即以创新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以 问题为中介;以开放为特征。 (一)创新型课堂以创新为目的; 创新型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必须对教学的价值和功能进行重新定位,通过重新定位,确立创 新的价值观和功能观,并形成以最大限度激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 创新能力最为评价课堂教学活动成效的评价标准。关键要对创新素质 要有全面的理解,创新素质是由独立、超越、发现、重组、应用等素 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以创新为目的,不是不要继承,而是要改变传统的以继承为主的 课堂教学观念和模式,把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置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核 心位置,而将继承人类已有的人之成果置于为前者服务的辅导位置, 创新离不开继承,当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即创新以继承为基础,

继承以创新为方向,摆正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就摆正接受性教学接受型教学与创新型教学、维持性学习与创新型教学、维持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的关系。 以创新为目的,不是不要知识,而是改变传统的静态的知识观,确立动态的知识观。静态的知识观是把知识看成认识的结果和经验的系统,动态的知识观则把知识看成认知的过程和求知的方法,动态知识观看来,知识本质上不是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更新和拓展的过程,所以,掌握知识是为了更新知识,掌握规则 是为了突破规则,这样也就把知识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使学到的知识成为创新能力的翅膀而不是羁绊。 (二)创新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在课堂上,就必然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取得真正的主体地位,而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中西。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上,学生学习额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彻底被压抑了。创新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服从于学生的学。把“教”立足于向学的转化上,教学过程就是教不断向学转化的过程,学不断摆脱对教的依赖,不断走向自主,走向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要淡化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创造让学生自

谈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谈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发展不平衡,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教育职能部门对其管理缺乏力度;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内涵面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信息素质教育纳入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就要加强对信息素质教育的认识,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科学全面地设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以及加强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具有高素质并会利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掌握信息资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学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潜在主体力量,他们的信息行为及其效率,将直接影响个人知识结构的变化和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必将深刻地影响我国信息化进程。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一、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在“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奏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1985年《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以及1992年《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高校开始广泛普及,并成为20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组织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1.信息素质教育缺乏统一性。信息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教育、学习和潜移默化的熏陶,由于全国对信息素质教育没有一个统一

信息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

信息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 现代生活中,信息对人们生活越来越重要。在21世纪信息增长速度传播速度加快,技术量和复杂性也不断增加。信息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去。信息甚至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评判标准之一。所以信息素质成了当今大学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要学习收集信息,了解信息,掌握信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养成良好的管理自身知识的习惯。 古往今来,信息素质不断发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也越来越受到人们能的重视。1974年的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一份报告中最早提出了“信息素质”这一词。他说“他们接受过信息资源应用培训,掌握了利用信息工具的技术和方法,能够应用广泛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信息收集与检索 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数量不断增加,信息的收集于检索也就随之诞生。信息的无限增长和人们有效利用信息之间的矛盾促使了信息检索的产生和发展。信息检索起源于关于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和文摘索引等工作。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直到20世纪40年代,索引检索成为图书馆独立的工具和为图书馆的用户服务的项目。随着电子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走进了信息检索领域,使信息检索逐步迈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 学会信息检索,需要就是学会为处理解决各种问题而查找、识别、获取相关的事实,数据、知识的活动及过程。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收集与检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和研究信息收集与检索是的相关知识,如信息检索原理、信息检索语言、信息检索工具和系统以及信息检索技术和方法等实用技能。 现代化图书馆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程度和对它的看法表述也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大多数来说,了解图书馆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地利用图书馆,认识和学习图书馆收集、保管和利用各种类型的馆藏,促进信息资源与设施的利用,以满足用户在信息获取、科学研究、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需求的机构。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需要时图书馆产生的前提,文献的出现时图书馆产生的直接原因,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图书馆自诞生以来就不断的发展,其功能也不断完善,知道今天还分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机构、专业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等。 而我们大学生主要接触的就是高等院校图书馆。在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前景如何,有人认为数字化图书馆是唯一的发展方向,也有人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的历史阶段内,仍应该是数字化文献和传统纸质文献相结合的复合型图书馆。但是我们认为不论是数字化图书馆还是复合型图书馆,都不是目的,而是服务手段。图书馆的目的是服务,离开了服务,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发展动力。只有坚持服务,才能推动图书馆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建立和谐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且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产生重要意义。 工具书及参考型数据库对大学生的帮助 我们经常使用图书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为了获得知识或欣赏而从头至尾仔细阅读的图书;另一钟则是为了寻找资料线索或解决问题才去查阅的图书。前者即为普通图书,后者便是工具书。在计算机的网络数据库迅速发展的今天,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查找信息更能满足人们高速度、快节奏、高精准度的需要。然而,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检索工具,工具书以其对信息收集的完整、系统、精准及检索的完备,在目前的文献检索生活中仍起着重要作用。实际上,今天许多数据库都是在著名的大型工具书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一些久负盛名的

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建构.

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建构 舟山普陀二中唐汉成 舟山普陀二中根据学校实际和自己的地域特点,在初一、初二年级各设立一个实验班,以点带面进行创新教育的实验与研究,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一、“创新”的课程体系 1、课程目标现代化。课程不只着眼于教给学生学科知识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关注培养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包括坚实的行为修养、继续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力图体现与科学自身发展、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生活作用的协调一致。 2、课程内容综合化。在增加和渗透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的新发现、新观点的同时,尽可能把相关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如在设置生命科学学科时,就把生命基因、克隆技术、心理健康、生态平衡,青春期知识、计划生育等相关知识综合起来,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形成整体认识事物的方法。 3、课程形式多样化。主要体现为:其一,教材多样化。在对省编教材进行较大改动的基础上,还根据学生和学科特点引入华罗庚学校的数学教材、3L教材、名著阅读与欣赏教程、创造力开发教程等教材;其二,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此举拓展了学习时空,研究性、发展性课程的设置使学生不仅在时间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在空间上也突破了教室的局限,如在网络、实验室、图书馆和实验基地学习;其三,在教学设汁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管理、指导者和学生学习伙伴的特点。 表1课程变动情况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l、问题探究型研究学习模式 主要用于基本概念、公式、规律等知识传授课的教学。初步形成了此种模式下教师培养学生学会科学研究基本思想、方法、步骤的教学策略即:培养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养成问题意识;在活动中进行探究;进行问题解决训练,提供足够材料、充裕时间,并组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尝试解决新问题。 2、自学型研究性学习模式 改造斯金纳程序教学的有关思想,吸收其合理因素如小步子前进、即时反馈,对现行教材进行适当改编,补充自学辅导纲要,实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培养学生自学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为:加强课程管理,按需提供启发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理解教材,确保学生在课堂有35分钟的自学时间。

中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指标体系(讨论稿)

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及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点 (讨论稿) 说明: 当前,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合理地获取、利用各类信息已成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也日益成为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为更好的促进国内高校图书馆这一工作的开展并与规范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图工委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组于2008年4月组织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图书馆专家在北京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制定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出《中国高校信息素质指标体系及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点》,供图工委委员讨论,希望最终能形成图工委指导性文件向全国推广。 附:专家名单 参加本次工作的专家如下(按姓氏拼音排序): 专家组成员 杜慰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潘薇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乔占学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 宋姬芳人民大学图书馆 苏玉华北京大学图书馆 孙平清华大学图书馆 王梦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谢志耘北京大学医学院图书馆 熊丽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曾晓牧清华大学图书馆 赵飞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钟宇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 (讨论稿) 一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以及信息素质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1.1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1.2了解信息素质的内涵。 二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 2.1能够识别不同的信息源并了解其特点。 2.2能够明确地表达信息需求。 2.3能够考虑到影响信息获取的因素。 三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1能够了解多种信息检索系统,并使用最恰当的信息检索系统进行信息检 索。 3.2能够组织与实施有效的检索策略。 3.3能够根据需要利用恰当的信息服务获取信息。 3.4能够关注常用的信息源与信息检索系统的变化。 四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及其信息源,并能够有效利用。 4.1能够应用评价标准评价信息及其信息源。 4.2能够将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 五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 5.1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信息。 5.2能够有效地与他人交流信息。 六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独立或是合作完成一项具体的信息检索和利用任务。 6.1能够制定一个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具体任务的计划; 6.2能够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 6.3能够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将获得的信息应用到解决任务的过程中; 6.4能够提供某种形式的信息产品。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作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教育。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伦理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我国从1995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是我国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进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新形势下,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来看,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应试教育忽视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急需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进行文化素质的“补课”,更高层次的要求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素质欠缺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其如何做人,这在当前至关重要。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重要转折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使得科学教育倍受青睐,人文教育却受到冷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诸如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等。为此各个国家都在采取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可见,加强文化素质正是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文化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代所要求的科技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而且越是科技进步,就越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教育是基础,而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环节。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高新科学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随着企业用人机制和毕业就业体制的变革,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因此,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检查落实,努力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毕业生,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对高等院校的热切期待。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人文教育薄弱是人才培养方面最为突出的现实,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