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在香港英语课堂教学实施的个案研究

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在香港英语课堂教学实施的个案研究

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在香港英语

课堂教学实施的个案研究

□庄绍勇耿洁尚俊杰

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以其独特的优势,被视为电子学习新的形式和体现,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它的教与学效果如何?是否真正促进了课堂教学?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这些问题有待研究。本案例来自香港教育局支持的实验计划,课程根据香港课程发展议会颁发的英文课程指南进行设计。实证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问卷课查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观感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电子课本在电子教材设计、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知识与技能获得、学生深层学习方法及课堂参与度等方面都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有望在内容和功能上整合现有课堂中的一些电子教具,最大化地发挥优势,为新的课堂学习环境提供新的学习支持。

关键词:平板电脑;电子课本;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95(2013)02-0092-08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3.02.013

作者简介:庄绍勇,博士,助理教授;耿洁,助研,香港中文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香港999077);尚俊杰,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一、前言

1.电子学习(e-Learning)

电子学习正如其他教育创新,很难准确预测它的发展和前景。Chambers认为,下一个应用互联网的特大“杀手锏”将会是教育。教育在互联网应用中的发展如此之快,以使电子邮件的推广应用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Mason et al.,2006)

事实上,电子学习的定义一直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着,不同的电子学习定义有着细微的差异:一些关注于内容,一些关注于沟通,一些关注于技术。美国社会培训发展机构(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Development,ASTD)将网络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虚拟教室和数字交互等纳入电子学习的范畴,将通过录影带、卫星广播、交互式电视和光盘传递的内容也视为电子学习。另一些关于电子学习的定义中,电子学习被定义为应用互联网技术以提供一个更为广泛的知识学习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讲,电子学习应具有以下特征:(1)基于网络;(2)通过电子设备将知识传递到终端用户;(3)数字化;(4)交互学习;(5)独立运行;(6)混合教育。(Demontis,2010)

2.电子课本(e-Book)

近年来,电子学习的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平板电脑、手机等在教育中的应用被视为电子学习新的形式和体现。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具有交互性好、轻便、环保、高效等优势,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和深入研究。

如何界定电子课本?张海燕(2010)认为,电子课本英文为e-Book,是电子教材、电子书。2000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首次开始采用从网上

下载电子课本到笔记本上课的形式;同时,加州也宣告纸质课本的结束。根据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世界上迄今至少已有50个国家正计划推广电子课本。此外,在亚洲,韩国是最早使用电子课本的国家,计划2015年所有学校开始使用电子课本。我国近几年随着平板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汉王、联想等也推出各种电子书。但国内外推出的电子课本产品,主要还是由专门公司开发,这些设计方案决定了电子课本无法真正走进课堂,满足学校课堂教学的需要。(魏方田,2011)

电子课本不是纸质书本的搬迁。电子课本要走进课堂,不仅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还要重视内容设计。设计者应通过电子课本的内容设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效的学习环境,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3.问题的提出

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子教具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电子课本在课堂中的使用情况怎样?它的教与学效果如何?是否真正促进了课堂教学?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本研究旨在分析网络环境下,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在香港小学3年级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从学生观感和学生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综合评估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以下电子

课本均指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在课堂教学环

境中的应用效果与前景。

二、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应用案例

1.背景和目标

本案例来自香港教育局支持的实验计划——《英语科第一学习阶段(小一至小三)资源教材套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为了保证电子课本能够更有效地融入学校课堂教学环境,此计划由一所小学负责开发。

课程根据香港课程发展议会颁发的《英文课程指南(小学1-6年级)》(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6))进行设计,注重学生人际关系、知识及经验发展,注重学生9种共通能力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及做人处事的态度。

课程设计亦根据英语科课程指引体裁(Text Type )的规范,设计不同体裁的教学内容,包括一般教科书在第一学习阶段内较少涉及的体裁,如诗歌、寓言、童话等,让学生学习得更全面。

参与计划的学校为每个教学单元设计学习活动教材包,每个单元教材包内至少有80%教材内容以电子课本呈现,另外约20%则保持传统学习元素。整个计划完成后,共有36个英语科目的电子学习

活动教材包,涵盖第一学习阶段(小一至小三)英语科的所有核心课程,单元教材包可暂代教科书使用,以优化已有电子学习资源的质与量。

其中20%传统学习元素的保留,是因为电子学习并非要全面取代课堂教学。在电子学习日渐普及的情况下,传统课堂教学的角色也将转变。教师将会从传统的课堂授课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在电子教学的环境下,虽然传统的课堂训练将减少,但重要性亦会相对增加。这是由于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例如小组交流及团队活动,仍能提供较电子学习更适当的训练环境。(香港教育局,2011)

2.电子课本的设计

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教材包设计,主要分为4个部分:综合理解(a )、语法部分(b )、阅读、听力、写作练习(c )和家庭作业(d )等。以3年级A 册的第5单元“班尼的计划”为例,综合理解部分包括单词银行、写作任务、新词汇游戏等,理解部分的内容通常会在课堂中充当纸质教科书的角色,辅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语法部分包括语法知识的复习和练习两个部分,便于学生在课下重温课堂中的语法知识。阅读、听力、写作练习则作为学生课堂练习或者课下练习的工具。家庭作业部分是教师预留给学生课后完成的练习。(具体图示见图1)。

图1电子课本教材包内容示例

Please choose one.

Jun

Oct

Feb Jul

Aug

Nov Apr Sept

Dec

My name is:Class:

Things to Remeber:

1.My dad's birthday is in

2.My mum's birthday is in

3.My brother's birthday is in

4.My sister's birthday is in

5.birthday is in

Now help Benny write the name of the spaceship.

I use this spaceship in the fifth month of a year.

(a)单词银行

(b)写作任务

(c)新词汇游戏

3.电子课本在课堂中的教学角色

根据观察,在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应用过程中,教师虽然在课堂中仍处于主导地位,但教学过程比传统课堂更具开放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虽然每堂课的教学过程均有所不同,但是每一个教学单元大致上可被分为两个过程,计4个课时。前两个课时为第一个过程,教学重点为“词汇学习”,课堂组织形式大致体现在:课前导入、单词学习、单词练习及词汇在句子中的应用。后两个课时为第二个过程,教学重点为“句子、语法与写作学习”,课堂组织形式大致体现

在:课前导入、单词复习、新的句子和语法学习,以及写作练习。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PPT 被用于课前导入,而电子课本则主要应用于单词学习、阶段复习。每一名学生都可以使用耳机,根据电子课本的内容设计跟读单词。这个阶段非常灵活,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学习单词。此外,PPT 和电子课本也被同时用于句子和语法学习的过程。知识点通过PPT 展示,而电子课本中的学习游戏平台则为学生提供练习的平台。另外,教学管理系统和电子课本被同时应用于写作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在每

名学生的电子课本中建立一个新文档,学生需要使用PPT上展示的词汇在文档里造句。学生的写作内容和进程可以随时通过教学管理系统直接展示在教师前方的电子白板中,帮助教师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PPT、电子课本以及教学管理系统,一些基于电子白板的电子教学工具,如投票系统,随机选、画、答单词等学习游戏也在一些课堂中被使用到。

综上所述,电子教具如PPT、电子课本、教学管理系统,以及基于电子白板的投票系统和学习游戏等被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观察,PPT 是教师主要的教学实施工具,承担了知识讲解及课堂组织的作用。电子课本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工具,承担了传统课堂中的教科书角色,在词汇、语法、句子和写作学习中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电子课本中的准确发音和游戏化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词汇,吸引学生做更多的知识练习。此外,基于电子白板的投票系统和学习游戏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管理系统则被应用于写作学习与练习,帮助学生及时纠错,提高学习效果。

三、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法,对参与实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观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数据分析主要依赖于EXCEL2007、SPSS18.0工具进行统计。

2.问卷设计

(1)学生的观感问卷设计

学生的观感问卷由20个选项构成,采用Likert 五点量表和多项选择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关于电子课本的设计和学生学习效果的20个选项采用的是Likert五点量表形式,即1分为“极不同意”;2分为“不同意”;3分为“一般”;4分为“同意”;5分为“非常同意”。关于电子课本在课堂表现的选项则采用多项选择。

此外,学生背景也被包含在调查问卷中,目的是分析不同背景的学生对于电子课本的观感是否存在差异性。被收集到的背景信息包括:性别、使用电子课本的时长、电脑操作水平、家长对于学生使用电脑的态度等。

(2)学生“学习过程问卷”设计

“学习方法”描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意愿、动机和策略。(Marton et al.,1997;Biggs,1999)

因此,为了更精准地诠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方法有否促进作用,Biggs(1987a,1987b)的“学习过程问卷”(Learning Process Questionnaire,LPQ)被用于此次调查研究中。因为Biggs的“学习过程问卷”既包含了学习动机(Why),又包含了学习策略(How)。(Biggs,1999)对“学习过程问卷”的回应反映了个人特征和教学环境交互间的作用。

在很多有关学习方法的量化和质化研究中,“学习方法”被区分为深层与表层两种。表层学习方法(Surface Approach to Learning)的学习动机表现为外在的,学生仅仅愿意根据学习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效果也是最小的。相反地,深层学习方法(Deep Approach to Learning)是通过内在的学习动机,去理解知识。采用深层学习方法的学生通常会愿意将新知识与旧有知识和经验联系在一起,采用理解的方法构建新的知识和概念。(Chan et al.,2011)在此次研究过程中,修订版“学习过程问卷”(Kember et al.,2004)将被用于研究电子课本是否对学生学习方法有促进作用的分析。

3.研究对象

参与实验学校的全体3年级学生两个班,共37名同学参与了本次实验项目。实验过程中,该年级全年12个英语单元教学均采用电子课本教学。在第二个学期结束时,研究组对该校的3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100%。

四、结果与分析

1.关于电子课本的学生观感

(1)学生观感问卷的检验和维度确定

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统计分析前,问卷的质量需要进行检验。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和因子分析被用于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此份学生观感问卷共包含20个选项。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看,Kaiser-Mayer-Olkin(KMO)值为0.825,高于最低参考值0.6;(Hair at al.,1998)此外,Bartlett的Sig.值为0.000,结果显示拒绝Ho。因此,KMO和Bartlett验证结果显示,该问卷非常适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在经过一次四等分极限旋转后,成分变换矩阵(表1)在公共因子贡献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离散状态。此外,根据最初的特征值,共有4个成分可被提取,62.64%的数据可以被解释。

Cronbach's Alpha被用于验证问卷的信度

表1

成分变换矩阵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方法:Quart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1234

1

.877-.371-.228-.205

2

.330.908-.254.0523

.300.156.940-.0414

.179-.120

.005.977(Reliability )。“Cronbach's Alpha 信度系数普遍在0与1之间。当Cronbach's Alpha 系数越接近1,则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越高。”(Gliem et al.,2003)George 和Mallery (2003)提供了一个评估的指标:“≥0.9为极好,≥0.8为良好,≥0.7为可接受,≥0.6为有质疑,≥0.5为不良,<0.5为不可接受”。此次研究中,当Cronbach's Alpha 的值大于或等于0.7则被认为是“可接受的”。从表2知,四个被提取成分的Cronbach's Alpha 值分别为:0.873、0.917、0.789、0.698(约为0.7),均可达到甚至高于标准参考值0.7。

表2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学生观感问卷的选项

电子课本里的学习内容非常吸引我电子课本绘图、美工很出色,接口很漂亮总的来说,我对电子课本的设计很满意我觉得电子课本比书本更能吸引我电子课本的稳定性很好

电子课本的操作很简单,使用很方便电子课本中的英文发音能更好地帮助我学习希望会有更多科目使用电子课本

通过电子课本中的游戏做练习比作业练习更能吸引我

电子课本让我对学习更有信心电子课本极大地帮助到我的学习电子课本让我对所学的内容更容易理解电子课本能够增加我的学习兴趣我的高阶能力得到了提高(如解决问题能力、反思能力)电子课本使我对所学的内容有更深的认识电子课本让我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我的信息通讯科技能力进步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了电子课本里的知识难易程度适中练习和作业环节的游戏设计难易程度适中Cronbach's Alphas

成分

1

.832.779.733.717.709.663.639.633.588

0.8732

.909.901.884.807

0.9173

.850.726.711.710.672

0.7894

.612.548

0.698

综上所述,被提取的4个成分可作为分析关于电子课本学生观感的4个因素。它们被定义为:电

子课本的设计(成分1)、兴趣与动机(成分2)、知

识与能力(成分3)和电子课本的接受度(成分4)。

(2)关于电子课本在课堂应用的学生观感分析通过统计分析,由表3可知,关于电子课本的设计、电子课本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是否促进了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及电子课本的学生接受度的学生观感均值分别为:4.53、4.56、4.43、4.15。由此可见,学生对于电子课本在英语课堂中使用的观感普遍反映良好,认可度较高。此外,较低的标准差(均小于或保持在1左右)也表现出不同学生之间对于观感问卷中的选项回应存在较低的差异性。

表3

关于电子课本使用的学生观感问卷描述性统计

学生观感问卷的选项

电子课本的设计

学习

兴趣与动机的促进

学习

知识

与能力的促进

电子课本

的接

受度总体

电子课本里的学习内容非常吸引我电子课本绘图、美工很出色,接口很漂亮总的来说,我对电子课本的设计很满意我觉得电子课本比书本更能吸引我电子课本的稳定性很好

电子课本的操作很简单,使用很方便电子课本中的英文发音能更好地帮助我学习希望会有更多科目使用电子课本

通过电子课本中的游戏做练习比作业练习更能吸引我

总体电子课本让我对学习更有信心电子课本极大地帮助到我的学习

电子课本让我对所学的内容更容易理解电子课本能够增加我的学习兴趣

总体

我的高阶能力得到了提高(如解决问题能力、反思能力)电子课本使我对所学的内容有更深的认识电子课本让我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我的信息通讯科技能力进步了

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了

总体电子课本里的知识难易程度适中练习和作业环节的游戏设计难易程度适中

均值4.534.494.434.414.764.324.594.624.624.494.564.514.544.574.624.434.414.494.594.244.434.154.034.27

标准差.804.929

1.040.641.784.83

2.7581.037.932.901.900.929.861.762.870.5991.211.8351.364.838

(3)学生观感与学生背景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分析不同学生关于电子课本的观感是否存在差异性,研究对不同学生背景与他们观感进行相关性分析。

由表4可知,关于电子课本是否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学生观感与学生的操作水平、家长对于学生使用电脑的态度有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具有良好

表4关于电子课本的学生观感和学生背景之间的

相关性分析

关于电子课本设计的学生观感

关于学习兴趣与动机促进的学生观感关于学习知识与能力促进的学生观感关于电子课本接受度的学生观感

皮尔逊相关

系数

Sig.

(2-tailed)

皮尔逊相关

系数

Sig.

(2-tailed)

皮尔逊相关

系数

Sig.

(2-tailed)

皮尔逊相关

系数

Sig.

(2-tailed)

性别

-.016

.924

-.012

.944

-.077

.649

.017

.922

课下使

用电脑

的时间

-.019

.911

-.043

.800

-.091

.594

-.162

.339

课下使用

电子课本

的时间

.295

.077

.210

.212

.189

.263

.220

.190

操作

水平

.218

.195

.163

.336

.371*

.024

.195

.247

家长对学

生使用电

脑的态度

.266

.111

.327*

.048

.436**

.007

.196

.246

(*P<0.05,**P<0.01)

的电脑操作水平,以及家长对于学生使用电脑持乐观态度的学生,更加认同电子课本对他们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的作用。

另外,关于电子课本是否促进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学生观感与家长对于使用电脑的态度也呈现出显著正相关性。即那些家长对于使用电脑持乐观态度的学生,更加认同电子课本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证据可以支持学生观感和学生背景之间的其他相关性。

(4)电子课本与其他电子教具在英语课堂表现的学生观感分析

实验中,6种电子教具(电子白板、PPT、投票系统、写作练习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和电子课本)被综合应用于课堂教学。由于电子课本可能会与其他电子教具共同影响课堂教学,因此,这6种电子教具在课堂中的表现均需要考虑。

课堂的参与度、课堂的交互性、系统支持是研究6种电子教具在课堂中表现的三个重要指标。具体到每一个指标所对应的问卷选项如表5。

①电子教具在促进课堂参与度的效果分析

根据学生支持度的描述性统计(如表5),电子教具对于课堂参与度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其对于课堂交互性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说,更多的同学认为电子教具在课堂中的应用提高了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59.46%-78.38%),也使得课堂更加活跃(62.16%-89.19%)。

②电子教具在促进课堂交互性的效果分析

关于电子教具在促进课堂交互性方面(见表6),表5课堂表现指标所对应的问卷选项

三个

指标

课堂的

参与度

课堂的

交互性

系统

支持

所对应的

问卷选项

使课堂更活跃

我更愿意参与课堂

活动

老师和同学们能及时

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老师和同学之间沟通

很方便

同学和同学之间沟通

很方便

操作简单

稳定性好

电子教具间交替使用

顺畅

关于各个电子教

具的学生支持度

的比例区间

62.16%-89.19%

59.46%-78.38%

45.95%-67.57%

13.51%-62.16%

27.03%-51.35%

78.38%-91.89%

64.86%-78.38%

45.95%-64.86%

关于电子课本的

学生支持度

86.49%

75.68%

45.95%

62.16%

45.95%

83.78%

64.86%

54.05%

学生支持度的区间差异性大。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于写作练习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在促进课堂交互性的支持度不高。例如,写作练习系统在促进课堂中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交互的支持度仅为27.03%和13.51%;而教学管理系统在促进学生与学生间交互的支持度仅为29.73%。其他电子教具在促进课堂交互性(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生支持度则较为均衡,其支持比例区间为43.24%-62.16%,43.24%-51.35%。

表6电子教具在英语课堂表现的学生观感(交互性)

电子课本

电子白板

幻灯片

投票系统

写练习系统

教学管理系统

使课堂

更活跃

86.49%

83.78%

78.30%

89.19%

64.85%

62.16%

我更愿意参

与课堂活动

75.68%

75.68%

62.16%

78.38%

62.16%

59.46%

老师和同学

们能及时发

现学习中的

问题

59.46%

45.95%

64.86%

56.76%

54.05%

67.57%

老师和同学

之间沟通很

方便

54.05%

62.16%

43.24%

62.16%

27.03%

48.65%

同学和同学

之间沟通很

方便

51.35%

45.95%

43.24%

43.24%

13.51%

29.73%

另一方面,关于老师与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学习问题方面则表现出较为均衡的学生支持度,其支持比例区间为45.95%-67.57%。

从学生支持度的比例区间再一次可见,学生认为电子教具对于课堂交互性的促进作用明显低于电子教具在课堂参与度的促进作用。

③电子教具间的系统支持效果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还涉及到电子教具在英语课堂中的系统支持方面(如图2)。大部分学生认为电子教具“容易操作”且“稳定性好”,6种电子教具在该选项上的支持度比例区间分别为78.38%-91.89%,64.86%-78.38%。

图2电子教具在英语课堂表现的学生观感(系统支持)

关于电子教具在课堂中“交替使用”方面表现出的效果,其学生支持度的区间描述则维持在45.95%-64.86%之间。由此可见,学生认为,电子教具间的“交替使用”效果低于它们的“容易操作”和“稳定性好”方面。

④电子课本在课堂中的教学表现分析

关于电子课本在课堂中的教学表现(见上表5),学生支持度的区间描述为45.95%-86.49%。尽管对于电子课本在促进课堂交互性方面,学生支持度略低,尤其是及时发现学习问题(45.95%)和促进学生间的交互性(45.95%)方面。但综合来看,仍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电子课本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学生参与度、交互性、及系统支持方面均起到了促进作用。

2.学生过程问卷

(1)学习过程问卷的维度

Kember 等(2004)最新发展的“学习过程问卷”有22个选项,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学习方法和深层学习方法。对于深层学习方法,又有深层策略和深层动机两个子层;对于表层学习方法,有表层策略和表层动机两个子层(如表7)。

表7

“学习过程问卷”的维度

动机策略

失败恐惧

最小化学习范围,死记硬背

内在兴趣最大化理解

(2)“学习过程问卷”分析

由于“学习过程问卷”是基于Likert 五点量表形式,因此,描述性统计的平均值、标准误差描述也适用于该问卷的数据分析。如果学生认为通过电子课本在课堂中的应用,其学习方法有提高,这些描述性统计的值还可用于具体的分析。

根据表8,学生认为在使用电子课本后,他们的深层学习方法,包括深层学习动机和深层学习策略普遍有了明显的提高,电子课本的使用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4.57)、启发式思考(4.16)和知识理解(4.22)。

表层学习方法中,仅仅只有表层学习动机的促进效果较为明显,如促进应试学习目的学生反应均值

为4.03;其他如最小化学习范围(2.07)和死记硬背(2.51)等表层学习策略在使用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后是否起到促进作用方面,学生显然偏向于“不同意”。

另外,较低的标准方差(保持或低于1.5)也说明了学生关于“学习过程问卷”回应的差异性不大。

表8

学生“学习过程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深层学习方法DA

(选项=11)

深层

动机

DM

(4.20)

深层

策略

DS

(4.19)

表层学习方法SA (选项=11)

表层动机SM (3.69)表层策略SS

(2.29)内在兴趣(选项=3)

D1学习使我感到快乐和满足

D2我觉得任何学习内容都是有趣的,特别是我掌握它们的时候D3我努力学习,是因为我觉得有兴趣

承担工作(选项=4)

D4我花很多课外时间去了解课堂上讨

论过而有趣的题目

D5我有很多东西想在上课时问个清楚D6我发现我无时无刻(走路时、乘车时)都在思考功课

D7我喜欢多做一点研究以达到我自己的定论,直到我满意为止启发式思考(选项=2)

D8我尝试联系所学到的知识去其他地方D9如果我发现学习上有些我不能解释

的地方,我喜欢为此建立新的理论

知识理解(选项=2)D10我尝试联系所学到的新知识到我已有的知识上

D11当我阅读课文时,我会尝试了解作者本身的意思

失败恐惧(选项=2)

S1如果我平时取得低分,我会担心考试时亦会表现得不理想

S2即使我已努力温习,我仍然担心不能在考试中有好表现应试学习目的(选项=2)S3即使我喜欢与否,我知道拿到好成绩

会帮助我将来找到好工作/升读到好学校S4我刻意地拿取高分,因为我认为这样做可以让我获得较好的工作/升读到好学校最小化学习范围(选项=4)

S5我觉得无需要学习考试不会考的内容S6对那些我知道考试不会考的内容,我投放很少时间去学习S7在学习上,我不会做一些额外的事情

S8我觉得学得深入也没有用,因为你不用知道很多东西也能掌握大部分的题目死记硬背

(Items=3)S9我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学习

S10我发现应付考试最好的办法是去背最有可能出的问题和答案

S11我发现我只是记重点而不用理解,便能轻松地完成各科

Mean 4.164.574.624.734.353.823.974.003.144.194.164.304.034.224.324.112.783.352.923.784.034.493.572.071.352.222.951.782.512.492.952.11

Std.Deviation

0.680.651.361.141.051.381.020.781.190.751.13

1.521.270.801.340.861.441.451.111.451.581.33五、讨论

1.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电子技术的日益发展,电子学习的形式和

100.00%

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

电子白板幻灯片(PPT )投票系统写作练习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电子课本

操作简单

稳定性好

电子教具间交替使用顺畅

86.49%89.19%

83.78%78.38%78.38%91.89%83.78%75.68%64.86%45.95%

54.05%

72.97%72.97%

62.16%

64.86%

72.97%48.65%

54.05%

内容从最初的远程教育应用领域进而发展到课堂教学环境。各种各样的电子教具被应用于课堂教学环境中,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使得电子学习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形式灵活多样。此次研究对香港3年级小学生关于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应用进行了学生观感问卷调查与分析。由结果可知,随着电脑在生活中的日益普及,学生对于电子教具(包括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的操作普遍感到适应。电子教具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对于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电子教材相对于传统教材有着独特的自身优势:如动态的多媒体形式、线性和非线性的组织结构、自定步调的学习方式、内容的网络动态更新等。(项国雄,2005)根据此次调查分析,学生普遍对电子课本内容设计反映良好,认可度高;根据学生的综合观感分析,电子课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同时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明显促进的作用。

另外,分析也发现电子课本在学生深层学习动机、深层学习策略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以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为代表的新型电子课本在未来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种新型电子课本由于自身优势,在课堂的学生参与度、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以及学生深层学习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在未来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讨论

一直以来,学者对于电子课本的定义都有不同的解释。电子课本究竟是否是传统教科书的电子化?电子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通过一年的观察,研究者发现电子课本不仅仅起到了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代替传统课本的作用,这种新的形式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支持。

所谓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支持,是指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在网络环境下,电子课本有望整合目前一些课堂中常用的电子教具于一身(如PPT 课件、教学管理系统、教学游戏系统等),真正做到教师的课下备课工具,学生的教科书、作业本,课堂的教学管理工具的整合。

(1)基于电子课本的未来教师备课环境

“积件”概念的提出为在未来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备课环境提供了新的启发。“积件”的本质含义是为教师提供可整合性的“元课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境,适宜地选用、增删和修改已有的“元课件”以形成自己的教学课件,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一直以来,学者们认为这一理念的实施困难颇多,数据建库艰难。(项国雄,2005)

对于未来网络环境下的电子课本内容设计,一种发展形式是:现行PPT式的线性翻页式的电子课件将会被更加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如基于网页的二维或三维动画、视频、数字学习游戏等代替;而这些多媒体将直接以“积件”的形式存放在公共教学资源平台,供教师选择、下载、整合为适宜授课的新型电子课件。教师将整合后的新课件存放于网络,供学生下载到各个手持电子课本终端,为学生在即将到来的学习课堂提供多元化、动态、灵活的网页版电子教材。

另一种发展形式:由教育部门依据课程大纲,统一研发单元式电子教材,直接整合学科知识点和多媒体材料,并以网页形式存放,如本案例综合理解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可以通过手持电子课本终端,直接下载用于课堂学习。教师亦可根据统一标准的单元式教材包,结合电子白板等电子教具,直接进行课堂教学,省去PPT课件的制作。

(2)基于电子课本的未来学生学习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电子课本为未来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容量、更多种类的动态学习资源。

所有的教科书都将集于电子课本一身,不仅减轻了学生背着沉重书包上学的压力,有力于身体健康;同时也有利于降低教材成本、节约资源。(杨德军等,2011)

除了教科书的作用之外,电子课本有望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知识练习平台,如本案例中的知识练习和学习游戏设计。根据一年的课堂观察,新型、灵活的学习游戏和知识练习系统(如写作练习、听力练习等),与传统的练习册相比,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电子课本的音频支持、视频支持等功能尤其对语言教学中的听力、口语、发音跟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教与学的优势。

另一方面,随着基于电子课本自评估系统的研发,未来有望由电子课本自评估系统直接给学生所做的练习打分,并形成成绩单传递到教师管理系统,以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繁重工作量。

(3)基于电子课本的未来课堂教学环境

电子课本有望整合目前的教学管理系统于一身,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管理,直接对学生手持电子课本终端进行管理控制,或进行课程讲解、练习、教学等活动。电子课本、电子白板的结合将

占据未来教室的新数字教学环境重要位置,也为师生间的教与学互动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教与学支持。

六、结论

本研究以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课本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案例,对香港小学3年级使用电子课本进行英语科目教学的小学生进行了学生观感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问卷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课本在电子教材设计、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深层学习方法及课堂参与度等方面都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电子课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不过,此次研究中的电子课本在课堂中的应用表现、电子课本的内容设计和功能整合仍有待改进。电子课本有望在内容和功能上继续整合现有课堂中的一些电子教具功能和内容,最大化地发挥优势,为新的课堂学习环境提供新的学习支持。

参考文献:

[1]魏方田(2011).基于Flex的电子课本设计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香港教育局(2011).学校电子学习实验计划[Z].

[3]项国雄(2005).从传统教材到电子教材[J].信息技术教育,(5):8-10.

[4]杨德军,乐进军,暴生君等(2011).电子教材的价值[J].教学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9):92.

[5]张海燕(2010).对电子课本的使用与认识[J].电大理工, (1):45-47.

[6]Biggs,J.(1987a).Stud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Studying:Research Monograph[M].Camberwell,Vic.: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7]Biggs,J.(1987b).The Learning Process Questionnaire(LPQ): Manual[M].Hawthorn,Vic.: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8]Biggs,J.(1999).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What the Student Does[M].Buckingham,UK: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Education&Open University Press. [9]Chan,C.K.K.&Chan,Y.Y.(2011).Students'Views of Collaboration and Online Participation in Knowledge Forum[J].Computers&Education, 57(1):1445-1457.

[10]Demontis,F.(2010).An Overview of eLearning[EB/OL]. [2013-12-16].https://www.doczj.com/doc/e616614008.html,/francescademontis/an-overview-of-elearning

[11]Gliem,J.A.&Gliem,R.R.(2003).Calculating,Interpreting, and Reporting Cronbach's Alpha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for Likert-Type Scales[A].The Midwest Research-to-Practice Conference in Adult,Continuing,and Community Education[C].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OH.

[12]George,D.&Mallery,P.(2003).SPSS for Windows Step by Step:A Simple Guide and Reference,11.0Update(4th ed.)[M]. Boston:Allyn&Bacon.

[13]Hair,J.F.,Anderson,R.E.&Tatham,R.L.T.et al.(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M].Upper Saddle River,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4]Kember,D.,Biggs,J.&Leung,D.Y.P.(2004).Examining the Multidimensionality of Approaches to Learning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Questionnaire[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4(2): 261-280.

[15]Marton,F.&Booth,S.(1997).Learning and Awareness[M]. 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6]Mason,R.&Rennie,F.(2006).E-Learning:The Key Concepts[M]. Florence:Routledge.

收稿日期2013-01-06责任编辑汪燕

A Case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blet-Based E-Textbook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ong Kong

J ong Siu Yung Morris,Geng Jie,Shang Junjie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today's technology,the application of tablet-based e-Textbook has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new e-Learning embodiments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Nevertheless,can tablet-based e-Textbook real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If yes,how can it facilitate the instructional practice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Further,will the adoption of tablet-based e-Textbook promote 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 and advance their learning performance?This case study looked into an e-Learning pilot scheme supported by Hong Kong Education Bureau for implementing tablet-based e-Textbook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formal English curriculum in primary education.The course was designed on the guidelines on English courses issued by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of Hong Kong.A mixed research approach was adopt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questionnaire-based and observational methods.The findings showed that,with the adoption of the tablet-based e-Textbook approach in the present study,there was significant facilitation on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e-Learning resources,as well as the 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 and motivation,and their knowledge and skills acquisition.Apart from that,the students'strategy (deep learning)and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were also promoted.These positiv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tablet-based e-Textbook approach,which has a promising prospect,will further integrate existing e-Learning tools in terms of contents and functions to suppor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 new pedagogical settings.

Keywords:Tablet;E-textbook;Primary English;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Case Stud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