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差异与比较

历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差异与比较

历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差异与比较
历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差异与比较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过程考核一

类型:论文_____________ 题目:历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差异与比较作者:孙小飞_____________ 学号: 1402032026_________ 所属系(部):_____生物与环境工程系_____

2016年 9月

历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差异与比较

摘要: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评价和管理的重要规范。研究了环境空气质量国家标准的形成、现状与发展,重点分析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演变内容和背景依据及新标准与典型发达国家或组织标准的差异。结果表明,环境空气质量国家标准的污染物项目、标准形式不断更新完善,浓度阈值更加严格,标准修订的依据和程序更加科学完善。虽然在某些方面仍与其他发达国家标准有一定差距,但总体来说,新标准的建立以及实施有助于我国建立更加完善的环境空气质量管理体系。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国家标准;演变;比较

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使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集中出现,尤其是空气质量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国281个地级及以上空气质量好的城市个数占 10. 67%,差的城市占75.80%,极差的城市占 13.53% m。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逐渐向复合型污染转变,PM2.5和O3污染加重,灰霾频发,能见度降低等现象较为凸显。公众的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国家也不断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来控制大气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适应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及规划的形势,2012年我国发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以下简称为新标准)。

根据空气污染特点和标准的实施状况以及国际标准基准的更新情况,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自1982年制定以来,先后经过2次修订和1次修改。目前标准的演变研究较少,且横向对比研究较多以我国旧标准为主,新标准发布后的研究较少并且多是污染物项目和浓度阈值的比较, 很少涉及污染物项目设立的背景、浓度阈值选取依据等具体内容。该文对历年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演变和新标准的国际化比较进行系统和详细的研究,分析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形成历程、污染物项目和浓度阈值的变化内容,分析各标准之间的差异,以期对我国新标准的后续实施或再修订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形成背景与历程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形成、制定、实施以及发展与大气污染状况的变化形势、控制目标和国情相适应,并且是与我国环境立法与环境事业同步发展的。1972年参加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始,此后国家开始加强环境立法和环境标准的建设。从 1982年发布第一个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开始,经过 30余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已形成了“两级五类”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其中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具体形成历程见表1

表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形成历程

二.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演变

1982年,制定标准GB 3095—1982时考虑了大气污染状况、污染源排放状况及监测技术水平等因素。统计表明:SO2、CO、NOx和飘尘是当时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且70%的排放量源于燃料的燃烧。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并解决执行中存在的问题,1996年修订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增加了二氧化氮(N〇2)、铅(Pb)、苯并[a]芘(B[a] P)、氟化物(F)等污染物项目。大气中N〇2的浓度是一氧化氮的2倍,毒性是其5倍。考虑到其浓度和毒性,标准中增加了NO2项目。光化学氧化剂(O x)修改为臭氧(O3)是因为总氧化剂中〇3浓度相对含量最大, 约占90%以上。国际标准也趋向于使用更具体的O3作为污染物项目,且当时我国测定O3的分析方法也已健全。另外,为了表达更加专业和国际化,总悬浮微粒更名为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更名为可吸入颗粒物(PM W) 。

2012年,新标准增加备受关注的PM2.5污染物项目,PM2.5为灰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此外,新标准恢复了 2000年GB 3095—1996的修订单中删除的NOx污染物项目_。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演变过程中,氮氧化物项目的删除或者添加都有一定的理由,这次恢复主要考虑到我国部分地区NOx污染仍较为严重,且NO2监测点位的监测结果不能准确反映NOx的真实污染状状况。针对空气中重金属镉(Cd)、汞(Hg)、砷(As)和六价铬[&( VI)],新标准以附录形式给出参考标准,推荐制定地方标准。氟化物在我国属于局地大气污染物,是包头等地区的特征污染物,没有制定国家标准的必要性,因此调整为参考项目。至此,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所涉及的污染物项目达15项,包括6项全国实施的基本项目、4项国家指标区域实施的其他项目和5项参考项目,参见表2。

年份标准及相关规范内容描述

1973 第一次全国环保工作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个环境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197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 规定了环境标准的制( 修) 订审批和实施权限;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 2014年4月24日修订)

198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5—1982) [12]

首次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项目共6项,包括1项参考项目

1987 大气污染防治法此法经过1995年的修改和2000年的修订得到扩充,法律条文增至66条; 在新的污染形势下,2009年开始第三次修改工作

1988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13]根据作物敏感类型给出了二氧化硫和氟化物的浓度限值

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1996)

[14]第一次修订质量标准,增加4项污染物项目

2000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对GB 3095—1996进行部分修改,取消氮氧化物项目,放宽二氧化氮和臭氧[15]

二级标准限值

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

[16]该标准在不同地区分阶段实施,2016年在全国实施

表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污染物项目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一个特点是根据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分区制定各级标准值。不同 等级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浓度阈值列于表3。环 境空气中污染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是大气环境 质量标准各级浓度阈值确定的核心依据。其中,GB 3095—1982的背景浓度参照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荐的“大气中污染物的天然来源和背景浓度”和我国12个城市调查所获得的清洁对

照区的最低浓度值。GB 3095—1996参考了污染 物对人体健康、动植物危害的研究资料和流行病 学调查资料。另外,最终标准值的确定会考虑到 我国相关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经济能力以及达 标可行性等因素。新标准的修订除了依据国 际上最新的环境质量基准和新的科学证据外,程 序上增加了9个环节,增加了标准修订的科学性 和合理性。

表 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浓度阈值

污染物

采样时间

GB 3095—1982

GB 3095—1996

GB 3095—2012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级 二级

任何一次 300 1 000 1 500

TSP

日均 150

300

500

120 300 500 120 300

年均

80

200

300

80

200

任何一次 150 500 700

PM

10

日均 50

150

250

50 150

250 50 150

年均

40

100

150

40

70

PM

2. 5

日均

35 75 年均

15

35

任何一次

150 500

700

SO 2

时均

150 500

700 150 500 日均 50 150

250 50 150

250 50 150

年均

20

60

100

20

60

100

20

60

任何一次

100 150

300

NO 2

时均

120 120

240 200 200 日均 50

100

150 80 80

120 80 80

年均

40

40

80

40

40

任何一次

10 000 10 000

20 000

CO

时均

10 000 10 000 20 000

10 000 10 000

日均

4 000

4 000

6 000

4 000

4 000

6 000 4 000

4 000

O 3

时均 120

160

200

120

160

200

160 200 最大 8 h

100

160

标准形式而言,GB 3095—1982中的“任何一 次”的取值形式所代表的时间周期不确定,概念 较为模糊,以后的标准中不再使用。GB 3095— 2012取消了作为过渡性管理标准的三级标准。 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新标准还增设臭氧的日最大8h 平均浓度限值。

颗粒物标准浓度阈值的确定,最初是根据 “限阈”模型确定。新标准PM 2.5。的标准采取PM 10与PM 2.5存在的比例关系确定。其中,PM 2.5的二级标准为WHO 过渡期目标1的浓度,一级标准为过渡期目标3的浓度,初步与国际接轨,符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SO 2的日均浓度限值一直沿用了 1982年的标准,1996 年增加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根据调查和实验研究,长期暴露于SO 2质量浓度为100 ~250μg/m 3

的空气中,儿童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会增加。 CO 标准的一级限值和二级限值相同,且一直严于 WHO 的准则值,修订中没有调整。NO 2的标准在演变过程中变化较大,其浓度阈值变化可参见

图 1。新标准中NOx的限值是按照NO2在NOx中 80%的比例制定的。GB 3095—2012中铅的季平均质量浓度由1.5uμg/m3调整为1μg/m3,年平均质量浓度限值由1μg/m3调整为0.5μg/m3, 苯并芘的24 h浓度限值由0.01μg/m3调整为0.002 5 μg/m3。汞、镉、砷的参考限值是依据欧盟的标准制定的,六价铬的参考限值是依据WHO的健康风险-浓度关系和10-6可接受风险水平确定的。

图1 MO2空气质量标准浓度阈值变化情况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GB 3095—1996适用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GB 3095—2012适用于环境空气评价与管理;

2、GB 3095—2012中增加了HJ539 环境空气铅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度法(暂行)、HJ618 环境空气 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T 193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动检测技术规范;减少了氯化物的测定的国标方法;

3、GB 3095—2012术语和定义中增加了PM2.5,即环境空气中动力学

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um的颗粒物;8小时平均;24小时平均;

4、GB 3095—2012功能区分类中将GB 3095—1996中的三类区(特定工业区)并入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并分别实行一级、二级标准;

5、GB 3095—2012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O38小时平均浓度限

值,减小了PM10、二氧化氮、铅和苯并[a]芘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6、GB 3095—2012监测中增加了监测点位布设、增加自动监测分析方法;

7、GB 3095—2012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中,将有效数据要求由50%-75%提高至75%—90%;

8、GB 3095—2012中明确了标准实施时间。规定新标准发布后分期分批予以实施

三.总结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经过30多年的发展演变,由于经济的发展、污染状况的改变和监测技术的进步、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等因素,标准的污染物项目、标准形式、浓度阈值等随着国际标准的升级而不断更新。标准修订的依据和程序更加科学和完善。其他标准中所涉及的污染物(如苯、二噁英、挥发性有机物等)暂时未纳入标准。我国标准缺乏固定的标准评估修订机制,而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建立了完善的空气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总体来说,新标准更加突出保护人体健康的首要目标,强调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规范及标准在执行中的法律效力,其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在新的国情下,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管理体系。今后在标准的实施与监管方面需要进一步借鉴国际经验,切实改善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宋国君,马中.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绩效评估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3.

1郝吉明,程真,王书肖.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J].环境保护,2012, 40(9) :17~20.

[2].陈魁,董海燕,郭胜华,等.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国外标准的比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 36 (1) :47-50.

[3].王宗爽,武婷,车飞,等.中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比较J].环境科学研究,2010, 23 (3) :253-260.

[4].陈振民,马慧敏,谢薇.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WHO最新大气质量基准的比较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 (12) :1 103.

[5].《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修订》编制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修订的内容和依据J].中国环境监测, 1995,11 (1) :2-6.

[6].杨春雪,阚海东,陈仁杰.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水平、成分、来源及污染特征J].环境与健康杂

志,2011, 28 (8) :735-738.

2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编制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EB/OL].

(2011-1116) (2013-09-16)

[7]. 张国宁,江梅,魏玉霞,等.环境质量标准制订中的关键技术问题J].环境科学研究,2011, 24 (9): 1074 4080.

如何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如何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本文探讨了几种处理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兼并使用,翻译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完美的翻译作品——既充分体现原文的风格、内涵又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学翻译源语目的语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常用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合作、文化交融或跨文化交际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尽量减少文化差异的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文学体裁和文化差异 翻译实践是与翻译作品的文体紧紧相联的。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本身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就科技体裁的文章而言,其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在这类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准确如实地将“源语”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积起来的躯壳。在读者眼里,失去了文化的译作也是没有灵魂的作品。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翻译之前,认真研究文学作品的体裁和语言特征是处理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译者应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采用增加、注解、替代等不同方法尽量减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以色列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Abatement of Nuisances Regulations (Air Quality), 1992 - Summary Ambient standards for air pollutants are set out in these regulations. Part A. -- Gasses Pollutant Chemical Formula Concentration Time period (in milligrams per cubic meter) ?Ozone - O3 - 0.230 0.5h; 0.160 24 hours ?Sulfur Dioxide SO2 - 0.500 0.5h; 0.280 24 hours; 0.060 1 year ?1,2 Dichloroethane CH2ClCH2Cl - 6.0 0.5 hour; 2.0 24 hours ?Dichloromethane CH2Cl2 - 6.0 0.5 hour; 3.0 24 hours ?Toluene C7H8 - 10.0 24 hours ?Tetrachloroethylene C2Cl4 - 5.0 24 hours ?Trichloroethylene C2HCl3 - 1.0 24 hours ?Hydrogen Sulfide H2S - 0.045 0.5 hour; 0.015 24 hours ?Styrene C8H8 - 0.100 0.5 hour ?Formaldehyde CH2O - 0.100 0.5 hour ?Carbon Monoxide CO - 60.0 0.5 hour; 11.0 8 hour ?Nitrogen Oxides(as NO2) NOx - 0.940 0.5 hour; 0.560 24 hours Part B --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ant Chemical Formula Concentration Time period (in milligrams per cubic meter)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 0.300 3 hours; 0.200 24 hours; 0.075 1 year ?Respirable Particulate Matter - 0.150 24 hours; 0.060 1 year ?Vanadium (in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 V 0.001 24 hours ?Sulfate Salts SO4 - .025 24 hours

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

★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 一、自然条件及影响 1、气候:光照及温差、热量、降水 ·光照及温差:照强弱、昼夜温差大小影响农产品品质 ·热量:决定了积温和生长期,从而决定了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降水: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年际变化影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能力、农业产量和水利工程投入 2、地形 ·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及水土保持状况,从而决定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生产类型)和耕地面积大小 .3、土壤 ·酸碱性影响品种,肥力影响产量 4、科技 ·技术投入决定作物培育和品质改良,改造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进而影响产量、品质、区位范围和竞争力 5、政策 ·是农业生产方向的导向,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6、工业基础 ·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机械、化肥、农药等),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2.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3.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布局小区域农业 4.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 (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利: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长,有利于营养积累,农产品的品质较佳; ②纬度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③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④水热条件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 ⑤冬雪春融,利于缓解春旱,改善土壤墒情; ⑥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土壤较肥沃 弊:①纬度高,热量不足,冬春季节低温冻害(寒潮)严重,影响生长和收成; ②夏季降水多,洪涝严重,农业生产不稳定; ③冬季漫长无法放牧,还要解决牲畜防冻、饲料问题; ④纬度高,热量不足,气候生长期短,一年只能一熟,农作物品种有限;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空气污染,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设计和监测点位设臵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空气污染所进行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组织和管理,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对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组织和管理。 第二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 第四条设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能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并以本地区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及变化趋势、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人口分布情况、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按照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网的布点。 监测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4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 第五条国家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设臵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全国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 (二)确定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背景水平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状况; (三)判定全国及各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 (四)为制定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第六条各地方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按本规范规定的原则,设臵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或市(地)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以下称“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空气污染物可能出现的高浓度值; (二)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各环境质量功能区空气污染物的代表浓度,判定其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 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考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四、研究工作进度: 11 月,查找相关资料。 12 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 万宁中学地理组蔡林丽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 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资料的分析能力、图表分析的能力。 存在困难及问题:缺乏详细的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何解决问题的设想:依托三江平原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

英美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 一、“化”而不等值的文化差异翻译办法 文化的不同导致翻译之中,在不同的文化中寻找相近的对等语,这是翻译不可避免的一个事实,因而很多的翻译家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语际意义的转换”,其实对于翻译来说,这是一个最为基本的阶段而翻译的最高阶段应该是“信达雅”背后的“化”,因为对任何一种文学来说,不可否认的都存有着一个“化”的功能,都是真善美的传递,所以翻译的实质应该是将“化”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观点最早由钱钟书先生提出来,他在《林纾的翻译》中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但是他同时也指出,“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导致的,诚如上文所分析的,翻译是可能的,但是等值的翻译则反而会导致其原意的流逝,从而影响到最后意义的表现,因而必须要借助于“化”来实施,从而完成翻译的意义。 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不能实行全部的等值翻译,但是也不能实行全部的“化”,因而林纾在翻译史上来说,他仅仅打开了一扇大门,而没有真正的做到全面的将文学作品中的不同因素表现出来,其最终削弱了异国风情本身所应该具有的魅力。 (一)求同存异大而化之作者认为英美文学翻译中的差异,因为文化的不同,必须求同存异,所谓的同是意思的表达必须是真实而准确的,而所谓的异,则是异域风情的不可缺乏,因而较为准确的处理办法应该就是求同存异,大而化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传递出不同文化的精髓。求同所要求的是,将原著所应有的语义以相对应的语言尽可能地表达出来,存异则应该在实行翻译的基础上,将意义完整地表达之后,保留相对应的原语中的文化个性,从而使得异域的风情体现出来,鲁迅以前在《且介亭杂文》中这样谈及翻译,“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怡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时何地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 术语和定义 1.1 环境空气ambient air 指人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所暴露的室外空气。 1.2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TSP) 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0μm 的颗粒物。 1.3 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μm)particulate matter(PM10) 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 μm 的颗粒物,也称可吸入颗粒物。 1.4 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 2.5μm)particulate matter(PM2.5) 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 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1.5 铅lead 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1.6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 指存在于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μm)中的苯并[a]芘。 1.7 氟化物fluoride 指以气态和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1.8 1小时平均1-hour average 指任何1小时污染物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1.9 8小时平均8-hour average 指连续8小时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也称8 小时滑动平均。 1.10 24小时平均24-hour average 指一个自然日24小时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也称为日平均。 1.11 月平均monthly average 指一个日历月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1.12 季平均quarterly average

指一个日历季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1.13 年平均annual mean 指一个日历年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1.14 标准状态standard state 指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kPa时的状态。本标准中的污染物浓度均为标准状态下的浓度。 2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和质量要求 2.1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2.2 环境空气功能区质量要求 一类区适用一级浓度限值,二类区适用二级浓度限值。一、二类环境空气功能区质量要求见表1和表2。 表1 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限值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田德蓓 内容提要:文学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蕴意。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习俗、历史背景、思维模式、生活习性、宗教信仰以及心理联想等都有可能导致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文学翻译 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涵盖面广,而又纷繁复杂的系统。其内涵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进而形成一个民族的传统力量和民族性格,对民族的发展影响深远。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是由不同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地理环境等决定的。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都具有普遍的共性,同时又具有各自特殊的个性。这种特殊的个性就是各民族文化产生差异的客观依据。 文化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往往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因此,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一定的困难。语言是整个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的镜象折射,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实。文化差异在以语言为表达工具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它并非体现在作品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上,而是体现在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之外的隐含意义之中。这种隐含意义“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朱光潜语),难以从字典中直接找到。因此,文学翻译中的最大困难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蕴意。 文学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移,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因为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文化的特质和需求影响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而翻译活动反过来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发生了交流的两种文化。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译者不仅要熟悉不同语言的差异,还要熟悉不同文化的差异,而从研究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语言差异,便可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全部信息。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表现诸多,现就突出的几种阐述如下。 1.生存环境或地域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 由于地理的隔离、生存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和比喻也不尽相同。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比如:中国地处东半球,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属季风气候。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春天的风”,它给中华大地送来温暖、使万物复苏,是希望与力量的象征,所以中国人特别喜欢东风,而“西风”在汉语中则表示秋风,是凄凉、萧条的代名词,故中国素有“西风凛冽”与“东风送暖”之说。英国地处西半球,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从大西洋徐徐吹来,恰似中国的东风。西风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所以英国人喜欢西风,常用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添加时间:[2004-05-27]创建人:管理员 GB 3095-1996 (代替GB 3095-82) 国家环境保护局1996-01-18批准1996-10-01实施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防止生态破坏,创造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体健康,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从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GB3095-82。 本标准在下列内容和章节有改变: -标准名称; -3.1-3.14(增加了14种术语的定义); -4.1-4.2(调整了分区和分级的有关内容); -5.(补充和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和浓度限值); -7.(增加了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2 引用标准 GB/T 15262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 8970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T 15432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测定──重量法 GB 6921空气质量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GB/T 15436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Saltzman法 GB/T 15435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 GB/T 15437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GB/T 15438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 GB 9801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GB 8971空气质量苯并[a]芘的测定──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GB/T 15439环境空气苯并[a]芘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15264空气质量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5434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15433环境空气氰化物的测定──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3、定义 1.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icular,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 2.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 μm,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 3.氮氧化物(以NO2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见教学建议) 二、本节教材分析 1、各版本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教学思路 人教版: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山东版:分析自然环境,进而强调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农业生产与布局(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布局)、农业与区可持续发展(黑土的开发,林业的发展,湿地的保护) 中图版: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对这这个地区的分析是最具体的,教学可以按人教版的思路设计教案,适当补充山东版的资源优势评价和湿地的保护等知识。 通过分析对比,结合三大版本的内容,得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生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编制说明 一、制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室内空气污染不仅破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主要是因为:(1)人们每天大约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呼吸的空气主要来自于室内,与室内污染物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均多于室外。(2)室内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日趋增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在室外空气污染的基础上更加重了一层。(3)为了节约能源,现代建筑物密闭化程度增加,由于其中央空调换气设施不完善,致使室内污染物不能及时排出室外,造成室内空气质量的恶化。 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污染,来源于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来源主要有消费品和化学品的使用、建筑和装饰材料以及个人活动。如(1)各种燃料燃烧、烹调油烟及吸烟产生的CO、NO2、SO2、可吸入颗粒物、甲醛、多环芳烃(苯并[a]芘)等。(2)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和家用化学品释放的甲醛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氡及其子体等。(3)家用电器和某些办公用具导致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污染和臭氧等化学污染。(4)通过人体呼出气、汗液、大小便等排出的CO2、氨类化合物、硫化氢等内源性化学污染物,呼出气中排出的苯、甲苯、苯乙烯、氯仿等外源性污染物;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喷出的流感病毒、结核杆菌、链球菌等生物污染物。(5)室内用具产生的生物性污染,如在床褥、地毯中孳生的尘螨等。 室外来源主要有(1)室外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通过门窗、孔隙等进入室内。(2)人为带入室内的污染物,如干洗后带回家的衣服,可释放出残留的干洗剂四氯乙烯和三氯乙烯;将工作服带回家中,可使工作环境中的苯进入室内等。 目前我国对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缺乏系统的标准,为了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切实提高我国的室内空气质量,在借鉴国外相关指标、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现有的标准,特制定《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二、本标准中条文的依据 (一)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依据 表1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依据 污染物名称标准值依据 二氧化硫SO20.50 mg/m1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二氧化氮NO20.24 mg/m 1 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一氧化碳CO 10 mg/m3 1 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二氧化碳CO2室外浓度以上 1260 mg/m3 8 h ASHREA 62-1999 氨NH30.20 mg/m3 1 h 前苏联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CH245-71)臭氧O30.1 6mg/m3 1 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AQI与API 的 空气质量指数检测标准

API 和AQI是什么? 近段时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雾霾天气,大范围的空气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引起了社会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强烈关注。那么,对于政府部门发布的各类空气质量数据,普通公众是否了解?最常见的指标API、AQI具体指什么?当空气出现不同程度污染时,不同人群应采取哪些相应防护措施?本期应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 答疑解惑1 何谓API?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表征空气污染程度的量纲为1的数值。它是根据近地面几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以及它们持续时间来确定的。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或总悬浮颗粒物。(API及相关信息见表1) 表1空气污染指数API及相关信息 答疑解惑2 何谓AQI? AQI,是英文名称Air Quality Index的首字母缩写,即空气质量指数,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AQI的数值越大、级别越高,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就越大。 看AQI时,不需要记住AQI的具体数值和级别,只需要注意优(绿色)、良(黄色)、轻度污染(橙色)、中度污染(红色)、重度污染(紫色)、严重污染(褐红色)6种评价类别和表征颜色。 2012年2月29日,环境保护部公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调整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将三类区并入二类区;增设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μm)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调整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μm)、二氧化氮、铅和苯并(a)芘等的浓度限值;调整了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与新标准同步还实施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 根据安排,新标准将分期实施。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已率先开始实施并发布AQI;2013年,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将开始实施;2015年,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将开始实施;2016年1月1日,将在全国实施新标准。(AQI及相关信息见表2) 答疑解惑3 AQI与API有何不同? AQI与API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是名称上的改变,由“空气污染指数”到“空气质量指数”。 其次,AQI分级计算参考的标准是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参与评价的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6项,每小时发布一次;而API分级计算参考的标准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作者:鲁鸣阅读2846次更新时间:2007-7-12 我在美国呆了14年,与其说了解了美国和过上了中产阶级的日子,不如说更了解了我自己,因为我会有意无意地用中美两种文化来看待自己。文化因素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刺激痕迹有共同的地方。我要讲的是这种相对共同的东西,即华人和美国人群体性格的比较。当然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和个性不一样,与环境的互动有差异,甚至背道而驰,同样的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馈。 本文提到的华人或中国人主要以大陆开放后从国内到美国的定居者为主,涵盖大陆、港台的华人和北美华侨和华裔美国人,而文中的美国人主要指占大多数的欧裔,涵盖其他种族。身为华人,我们有长处有出色的地方。我侧重讲毛病,因为我们通常都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有时根本没意识到。我的用意不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陷而自卑,而是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扬长避短。 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 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生命的风景自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美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或多或少地美国化了,但同时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的血液仍旧滚动着。我们很多人在出国前要比一般的中国老百姓对美国了解得多。可是到了美国后我们发现,在风景之外与进入其内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中国文化中成长,我们到了美国虽然会改变,但我们的性格已经定形,很多传统和过去的刺激痕迹留在我们的意识里或下意识里了,哪怕我们自己并不察觉。 文化差异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华人或中国人和美国人是群体概念,是一种刻板印象,并不代表具体的每个人。 不少人说,美国人大都比我们华人放得开,外向。这就是一个刻板印象。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和你相处的人身上有这个刻板印象,你要提醒他们,我们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呀!如果我们有美国人那种成长环境,我们中国人可能比他们还要放得开,性格大多都会外向。当然,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极内向,那是两码事,人的性格一是天生的,即基因所决定由神经系统所操纵的,二是在成长环境中发展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跟华人姑娘结合的美国男子大都比较内向,或不是那种很阳刚外向的小伙子。是不是中国文化较内向和阴性,美国文化较外向和阳性,而比较内向的美国男子相对难以找到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一、典题示例 农业自然条件分析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答案(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解析第(1)题,横县在北回归线以南,纬度低,热量丰富,高温时间长,有利于茉莉的生长;横县北部地势高,冬季可以阻挡寒冷气流,因此受寒潮影响小;而江苏、杭州地形平坦,易受寒潮的影响,且江浙地区受梅雨天气和伏旱天气影响,会出现长时间的过干和过湿现象,都不利于茉莉生长。第(2)题,由题干可知,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冲积而成的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茉莉种植;茉莉分布在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雨季排水,防止洪涝灾害,有利于防止土壤过湿影响茉莉的正常生长,而且离河流近,有利于旱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防止生态破坏,创造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体健康,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从1996 年10 月 1 日起实施,同时代替GB3095-82。 本标准在下列内容和章节有改变: 标准名称; 3.1-3.14(增加了14 种术语的定义); 4.1-4.2(调整了分区和分级的有关内容); 5、(补充和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和浓度限值); 7、(增加了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2、引用标准 GB/T 15262 空气 质量 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 分光光度法 GB 8970 空气 质量 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 分光光度法 GB/T 15432 环境 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测定──重量法 GB 6921 空气 质量 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GB/T 15436 环境 空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Saltzman 法 GB/T 15435 环境 空气 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 法 GB/T 15437 环境 空气 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GB/T 15438 环境 空气 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 GB 9801 空气 质量 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GB 8971 空气 质量 苯并[a]芘的测定──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 分光光度法 GB/T 15439 环境 空气 苯并[a]芘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 引言: 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 每种文化都有有自己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每个国家都是,我们也同样,就象我们自己的古代经典,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我们有我们文化的土壤,就象我们特有的牡丹一样,它不可能在外国生根发芽,只有在本土的自然条件下,他才能呈现出它那天生的雍容华贵。西方文化也一样,因而东西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体现在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等方面。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注重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 肖尚军的《传统文化概要》中指出,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中指出,西方持幸福论为主的维度,追求主体权益满足的自我确证;中国持功德论的维度,追求“顺天意”的功名。 (2)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历史上基本奉行以和为贵的政策,西方人则有征服天下的野心。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下”。檀江林所著的《中国文化概论》指出: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原则上,中国的原则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顺俗施化、以德怀远,西方民族的原则是以武力征服天下。 各位学者在诸多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现将原因归纳为以下两点: ㈠文化的基础不同直接决定了中西方的性格、思维等等的不同。 《安全文化新论》指出,中国文化有两大基础:艺术和道德。西方文化同样有两大基础:科学和法律。在各自的两大基础中,中国文化又以艺术为主要精神,西方文化以科学为主要精神。科学和艺术有着显著的差别:科学的题材一定要合理并依据事实,艺术的内容可以不合理,也可以不必忠于事实。唐君毅也在《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中说,从宏观上看,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宗教和科学。 ㈡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造成中西文化中人伦关系的差异:中国文化侧重艺术精神,西方文化侧重科学精神。 《安全文化新论》中指出,艺术精神孕育于农业社会,科学精神却从商业社会发展而来。《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一文中,提出,西方建立的是以平等、独立人格为基础的一种法理性规范;而中国建立的是以对血缘关系从属为基础的一种宗法制规范。 评述 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两种文化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让人类更幸福,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经过互相取长补短后,形成全新的文化体系,才能更合理的解决生存中的个体化满足问题,从而是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

区域农业发展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一)自主预习: 问题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农业的大方向:需考虑自然条件、条件、条件,以及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区域内部的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条件、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和的统一。3.范围:、、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位:我国重要的基地、基地和生产基地。 1.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据此回答(1)~(3)题。 (1)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B.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C.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D.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2)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3)有关东北土地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A.耕地面积大,但分布分散 B.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 C.有大面积肥沃的红土地 D.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2.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据此回答(1)~(2)题。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与其有关的因素有()①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②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③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相对少④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有关东北水稻种植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水稻是东北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②水稻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加③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④东北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合作探究 [例1] 右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年降水量曲线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⑴.四个区域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A.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D.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⑵.关于图示农业基地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力开垦黑土和沼泽土,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粮食产量②依靠科技提高单产③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④淡化农业土地开发,使该地逐步转化为我国最大综合工业基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自我检测 读右图,完成4~6题。 4.我国耕地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A.东多西少 B.南多北少 C.西南多东北少 D.内陆多沿海少 5.在沿海省份中,M附近省区耕地所占比重较小,其最主 要制约因素是() A.热量条件 B.水分条件 C.地形条件 D.土壤条件 6.制约N省级行政区耕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热量条件 B.水分条件 C.地形条件 D.市场条 件 (2009·宁夏中卫模拟)竹子作为一种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再生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目前,在家庭装修中使用竹地板正成为一种时尚。据此完成7~8题。 7.我国著名的竹地板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南方地区,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 A.适宜竹子生长,原料丰富 B.人们喜爱竹地板,市场需求量大 C.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D.交通运输便利,运输成本低 8.南方地区发展竹地板生产企业的积极意义是() ①利于生态环境建设②缓解森林资源紧张的状况③促 进生物多样性利用向单一性利用转化④促进竹产品的系 列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读“我国小麦分布区图”(右图)回答11~12题。 11.①、②、③地小麦品种不一样,主要原因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