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理复习

中国地理复习

中国地理复习
中国地理复习

第一章

中国在地球坐标系中的位置:中国位于地球的北半球,并处于北半球的东部。中国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国家之一,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最南端为南海的曾母暗沙,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

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和北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

中国的地理特征:(1)地理景观特征: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2)地理过程特征:自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季风降水不稳定、构造运动活跃、地表起伏显著、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第二章

大地构造: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显著特点(活动强烈,程度不一):一是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二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中国地势的特点是: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三大阶梯:最高一级地形阶梯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外缘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之间,为第二级地形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大盆地组成,期间也有许多高大山地;我国东部宽广的平原与丘陵是最低一级地形阶梯,由海拔不及200m的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江南广大地区海拔普遍不超过500m的丘陵所构成。

地貌组合:中国陆地地貌的基本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五大类。

中国气温分布特点:(1)冬寒冷夏暖热;(2)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3)年平均气温同纬度地区偏低。

青藏高原隆起与地理景观格局形成:当巨大的青藏高原海拔高度达到3000m临界高度时,对气流产生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改变了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形成了现代东亚季风,使得东部成为世界著名的森林、森林草原景观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下沉气流加强,印度洋水汽被阻截,加剧了干旱化,成为拥有世界最大温带沙漠的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区;同时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寒景观区。(P77)

第三章

中国人口总量特征:中国人口总量特征可以概括为基数大、人口波动上升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出生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1)人口自然构成:性别结构不均衡;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2)人口社会构成: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均衡;(3)人口就业与地域结构: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1)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2)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3)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4)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胡焕庸中国人口分界线作为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对理解中国东西部地理特征的时空差

异有着极为重要的指示意义。(P107)

第四章

水资源短缺:由于中国水资源人均地均量少、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工程供水能力不足,加之全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资源污染严重,导致中国城乡供水能力与需求相比缺口很大,供需矛盾突出。

水资源短缺类型及其主导区位:水量型缺水、水质型缺水、混合型缺水(P152、P498)

矿产资源的组合特点(P167):(1)矿产资源的内部组合特点:中国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独立矿少;中国矿产资源大矿少,中小型矿多,坑采矿多露采矿少;中国目前矿产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偏低。

人类遗产资源的类型: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P175)

中国的世界遗产资源分布:(1)文化遗产:北京——长城、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颐和园、天坛;甘肃——莫高窟;陕西——秦始皇陵;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江西——庐山文化景观;云南——丽江古城;江苏——苏州古典林园;山西——平遥古城、云冈石窟;重庆——大足石刻;四川——青城山与都江堰;河南——龙门石窟;北京、河北、湖北——明清皇陵;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辽宁、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澳门历史城区;(2)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福建——武夷山;(3)自然遗产:四川——九寨沟、黄龙;湖北——武陵源;云南——三江并流。

区域旅游开放:全国可划分为10个旅游开发地域组合区(了解P182)

铁路运输(P188):在山海关内,形成了由6条纵向和5条横向线路组成的铁路骨架。南北纵向干线有:京沪线、京广线、京九线、太焦—焦枝—枝柳线、宝成—成昆线和成渝—川黔线;东西横向干线则有: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襄渝线和南昆线。在关外,东北铁路以滨州(满洲里)—滨绥线为横,哈大线为纵,组成一个“T”字形骨架。

北京首都机场是在日本援助下建立、我国第一个现代化航空港和最大空中交通枢纽、大型国际机场。。

我国已经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四个工业—城市集聚区。第五章

中国自然区划:1959年黄秉维方案为最具代表性。(P222)区划方案将全国分为三个自然带(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6个热量带(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个自然省。

第六章

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

土地退化带来的区域影响(危害严重):(1)土地退化加剧土地资源短缺,影响食物安

全;(2)土地退化加剧自然灾害,影响生态安全;(3)土地退化加剧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全;(4)土地退化降低固碳能力,加剧气候暖干化。

水土流失在不同单元的类型以及对应地貌单元被破坏类型(P285):中国的水土流失可以划分为两类区域:东部季风区是流水侵蚀作用区,在特定的下垫面配合下,形成了黄土高原水蚀—溶蚀与重力塌陷,卡斯特地区的溶蚀侵蚀以及广大山地丘陵的水蚀;在非季风区,融水作用使得山地出现水蚀地段。

沙漠化的成因:动力条件:强风;物质基础:不稳定的气候条件,以松散的沙质为主的地表组成物质,为沙漠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沙源。

中国沙漠化土地的成因类型主要有4种:沙丘前移(主要发生在干旱沙漠区的绿洲边缘地段)、沙丘活化(已经固定的沙丘,在风力吹扬下,被植被固定的沙丘“活化”起来,形成迎风坡风蚀坑和背风坡风积地)、古沙翻新(人类不合理地开垦和过度放牧,表土层逐渐吹蚀,下伏古沙丘或流沙层出露地表,是地表粗化)、就地起沙(主要发生在沙黄土地区和沙质沉积物比例较高的河湖相沉积物分布的地区)。

第七章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稳定、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物质文化(人类—技术)圈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但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叠加,而体现在地球表层过程中一系列具有耗散特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与价值流动的过程。

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异变因子,包括自然、人为和环境三个系统。

承载体:是灾害的承受体,包括人类本身及生命线系统,各种建筑物及生产线系统,以及各种自然资源。

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1)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2)自然灾害灾情严重;(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以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连线为界(中国人口分布线),此线以东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主要表现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是旱灾多发区;洪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地震多发生在台湾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低温冷害严重;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最具影响或危险性最大的是洪涝灾害,旱灾次之。(P316)

自然致灾因子多度,是指致灾因子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性程度。

第八章

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地域,一定环境要素中,以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不受损害为前提,能容纳有害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人口环境容量:就是以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在保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中,对人口最大的抚养或负荷能力。

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在有些地区超过环境自净能力;(2)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压缩型”、“复合型”特征;(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引起的污染特征;(4)面源与点源并存、有些地区面源污染趋于严重(面源污染量大、面广、情况复杂,相对于点源,在管理上更难以控制和治理)。

第九章

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的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总称。

生物多样性的特征(P367):(1)物种多样性:是用一定时空和范围物种数量和分布频率来衡量的。

(2)遗传多样性:指物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不同个体的基因变异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3)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生境变化有关,也与物种多样性有关。

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P373):吉林长白山地区(Ⅰ)、冀北山地地区(Ⅱ)、陕西秦岭太白山地区(Ⅲ)、川西高山峡谷地区(Ⅳ)、滇西高山峡谷区(Ⅴ)湘黔川鄂边境山地地区(Ⅵ)、粤桂湘赣南岭山地地区(Ⅶ)、浙闽山地地区(Ⅷ)、台湾中央山脉地区(Ⅸ)、西藏东南部山地地区(Ⅹ)、云南西双版纳地区(Ⅺ)、桂西南石灰岩地区(Ⅻ)、海南岛中南部山地地区(ⅩⅢ)、青海可可西里地区(ⅩⅣ)。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其内涵包含五个基本原则: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主权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地理工程的概念:地理工程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等。

第十一章

中国近海:根据海域的地理位置、地理轮廓、海洋物理性质、生物体系、海底地貌等因素所呈现出的差异,中国近海可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域。渤海和黄海的分界线是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是西起长江口北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东海与南海之间的分界线,是由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南端鹅銮鼻之间连线。

中国海洋地貌基本特征:(1)海底地势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渐趋加深;(2)受陆地河流淡水带来的泥沙,形成了辽阔的有隆脊围绕的堆积型大陆架;(3)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南西向的隆起与沉降构造带。

中国三大港口群(P434):以天津港、青岛港、大连港为中心港口的环渤海港口群;以上海港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南部形成了以香港港、广州港、深圳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港口群。

第十二章

东北地区地理概况(P481):①地貌特征:三面环山,中原中开(三面环山、平原沃野是辽吉黑地区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②环境特征:冷湿性的自然景观;③资源特征:综合评价优势明显。(冻土、三江平原P482)

京津冀鲁豫地区地表结构特征(P489):北西两面环山、东南两面开敞,平原居中展布,以平原为主体。东西走向的燕山山地横亘在区域北缘,太行山—伏牛山地纵贯区域西和西南缘,南为大别山;山东丘陵点缀于区域东部,广阔的华北平原位于区域中部,构成区域的主体。

京冀鲁豫地区主体的华北平原由于泥沙沉积条件等的差异,平原内部从山麓至滨海形成了三大地带的分异:①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呈带状分布与燕山南麓、太行山和伏牛山东麓(地表组成物质较粗,排水通畅,水质良好,是华北平原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也是城市众多,交通便捷之地);②中部冲积平原,为华北平原的主体部分,由大小河流历

次改道泛滥冲击形成(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低地受弱矿化度地下水补给,盐分因强烈蒸发积累于土壤中,特别在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古河道之间的洼地,盐渍化土壤广泛分布;农业自然条件较差,历史上受旱涝盐碱的综合影响,中低产田广泛分布);③滨海平原,分布在渤海和黄海沿岸地带。

4个不同等级的经济核心区:京津为核心的京津唐经济区(P495),京津唐经济区为国家级经济核心区,是中国著名城市带之一,也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

京津冀首都圈(P499):狭义上的首都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区,是中国的政治、科技、文化、国际交往、金融、交融运输中心。中域尺度的首都圈包括了京津冀;广域尺度的首都圈可扩展为环渤海地区的三省两市,即:京津辽冀鲁。

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资源结构:河流大部分属于长江水系,长江中游段接纳了包括湘、资、沅、澧诸水的洞庭湖水系,拥有修、赣、抚,信诸河的鄱阳湖水系以及汇集陕南、豫西南、鄂西北径流的汉江水系。

本区湖泊可分为五个湖群,分别是:两湖平原湖群、赣皖湖群、苏皖湖群、太湖湖群和江淮湖群。

中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和洪泽湖。

第十三章

内蒙古地区(P527)地理概况:(1)环境结构:内蒙古属于典型的中温带,降水量东西地域差异显著,季节和年际变率大、寒暑变化剧烈。(2)资源结构:资源结构表现为“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煤炭”。

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东南部,地处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带,既是我国陆地地理环境演变最敏感的地区,又是土地退化最严重的地带。

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1)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①突然基质的不稳定与贫瘠:土质结构疏松,易遭受风蚀和水蚀破坏,土壤贫瘠,生产力水平低;

②气候因子的时空差异明显与多变:降水分配不均、多暴雨,干燥多风,易发生干旱及风蚀和水蚀破坏;③在外界干扰下,生物多样性下降,植被群落趋于简单化;④地貌景观的多元性与镶嵌性:地貌结构独特,有盐碱化滩地、草原带沙地、丘陵山地、黄土高原等,这些地貌单元本身形成镶嵌的斑块结构,又与村落、城镇、农田等形成镶嵌的斑块结构;⑤经济基础的薄弱和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协调:工、农、牧业基础落后,产业结构与资源承载力不相适应,文化落后、教育水平低、人口素质低等都是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阻力;⑥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合理:滥垦、滥伐、滥樵、滥挖、过度放牧、掠夺性地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系统恶性循环。

(2)土地退化的主要成因:农牧交错带的年降水量波动大,年内降水分配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季节性干旱,而且干旱与频繁大风同季;农牧交错带地标物质以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为主,土壤颗粒最容易遭受风蚀,成为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农牧交错带出现干暖化的倾向,表现为气温明显升高、降水在波动中减少和土壤干旱化加剧(温度增加,降水减少,则必然导致干燥度增加;土壤水分耗损增加,加剧了土壤的干旱化程度,土壤抗侵蚀能力减弱,造成土地退化进一步扩展);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和无限制的掠夺,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扩展。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扩展的主导因素。

问题及解决措施:农业区、牧业区、、、、、、

晋陕甘宁地区(P541):(1)环境结构:晋陕甘宁地区地貌以黄土高原为主体。(2)资源结构:①矿产资源丰富,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②多元文化资源融合(陕西古都西安

秦始皇兵马俑;甘肃和宁夏以“丝路文化”、“大漠黄河”和“西夏文化”为特色,构造出一条“丝路画廊”和一系列富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文化带;山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和灿烂华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素有“中国古建筑艺术宝库”和“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第十四章

新疆地区:

地理概括:主要地貌特点—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青藏地区:青藏高原气候(高原季风特色的高寒气候)的基本特点是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气温的日较差大,年变化较小,干湿季节分明,气候干燥,气温、降水均具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季节变化。(强辐射、日照时间长)

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复习资料总结

第六章灾害与环境 一灾害的概念:首先提致灾因子得到概念,致灾因子是可能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灾害就是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 二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1致灾因子多,大26种之多,可分为大气圈致灾因子(干旱、台风)、水圈致灾因子(洪水、内涝)、生物圈致灾因子(作物病虫害)和岩石圈致灾因子(地震、滑坡); 2灾害频繁,且有频发之势; 黄河自1973年开始有断流现象且在不断加剧。 3灾情严重; 中国自然致灾因子导致的直接损失约达全球90年代每年损失500亿美元的1/4,由此可认为中国灾情严重。 4自然灾害低于差异大; a 爱辉---腾冲现以东自然灾害多 b有沿江、沿海集中分布的特征 c 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自然灾害多 d 灾害组合类型区域差异大,有明显的南北分异。 三、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多发? 1不稳定的季风气候,表现在其发生、结束、强度、影响范围的不稳定性; 2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表现为坡地、重力地貌存在多; 3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表现为火山、地震多发; 4漫长的海陆交接地带,这里往往是脆弱地带,多台风、海浪; 5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孕育各种自然灾害的温床。 四、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 概念: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多样性、物种能够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组成,现在的研究中还包括景观多样性。价值有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研究价值;另说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 五、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工程: 1三北防护林公程体系 2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3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4太行山绿化工程 5平原农田防护体系工程 第七章景观与规划20分 一、景观的概念 福尔曼的定义:景观是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在更大尺度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的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地理学领域中最最科学内涵的景观概念往往是狭义理解的,基本等同于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综合体。 二、我国景观垂直地带性特点? 1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纬度地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 2东部湿润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 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 4具有深谷的地区既有向上的山地垂直带谱又有向下的山地垂直带谱。 5青藏高原既有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又有水平变化规律。 6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与水平变化规律既区别又联系。 三、景观区划原则 1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 2综合分析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3发生学原则 任何景观的变化都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历史上相同的或相似地要划在同一区里,未来发展方向一致的也应如此。 4相对一致性原则 强调景观一致性,明确反对“不拐弯”的,一致是相对的,要把握好度。 5地域共轭原则

第21课中国的地形

第21课中国的地形、中国的山脉 东西走向:共三列(北列:B天山,H阴山:中列:C昆仑山,J秦岭: 南列P南岭 东北一西南走向:共三列(西列:F大兴安岭一G太行山一I巫山一0雪峰山,中列E长白山一N武夷山,东列:M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L横断山 西北一东南走向:A阿尔泰山,K祁连山, 弧形山脉:D喜马拉雅山,(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主峰:珠穆朗玛峰)。五岳:东岳一泰山(山东省),西岳一一华山(陕西省),北岳一一恒山(山西)南岳——衡山(湖南省)中岳——嵩山(河南省) (2)山脉与省区 太行山脉:河北省与山西省分界; 武夷山脉:福建省与江西省分界; 南岭:湖南省与广东省巫山:重庆市与湖北省 祁连山脉:甘肃省与青海省 二、中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地势特点 1、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 我国地形特征及优缺点 (1) 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 优缺点 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农业经营 (种植业、林业、牧业等);森林、矿产、旅游、水力资源丰富 。 劣势:山区地形崎岖,耕地少;交通不便;多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 4、 我国地势特征及优越性 (1)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严第一级阶梯:以高原为主(海拔在 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以高原、盆地为主(海拔 1000-2000米) 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丘陵为主(海拔 500米以下) 第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三级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西侧地形区 东侧地形区 大兴安岭 ②内家古咼原 ⑨东北平原 太行山 ③黄土高原 ⑩华北平原 巫山 ⑧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 ④云贵高原 东南丘陵 北侧地形区 南侧地形区 天山 ⑦准噶尔盆地 ⑤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 ⑤塔里木盆地 ①青藏咼原 2、山脉与地形区 (2)优越性 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大河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 背记情况 (好/良/差) 组长签字 教师签字

(完整版)中文系中国文化要略期末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郡望: (1)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2)古代的人们注重出身、看重门第,是封建社会普遍的社会心理。如唐代的韩姓以昌黎和南阳两地为郡望,韩愈自称为“韩昌黎”,李白为韩愈之父作碑称其为“南阳人”。 2、封禅: 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很多,但以封禅最为隆重,是封建社会首屈一指的大礼。 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就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较为著名的是在梁父山上,故史书上多说“封泰山而禅梁父”。 封禅的基本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3、禅宗: 禅宗的本意是思维修养,静虑定心,本为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产生了一整理论体系和修行体系,成为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其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我心即佛,识心见性,以心传心,因而不用背诵经卷,只要坐禅修行即可。谱系以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并以历代传承的袈裟和法钵为信物。 4、清代朴学: 理学在清代走向衰微,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清代朴学研究成就超过古人,尤以进发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开成所谓的“乾嘉学派”。 5、善本及善本三义: (1)在版本辨别的基础上,就产生了善本的概念。所谓“善本”就是好的版本 (2)清末的张之洞提出了“善本三义”:一要“足本”,即内容没有缺漏或删节;二要“精本”,即经过仔细的校对和注释;三要一“旧本”,即时间比较老的本子。符合其中一条即为善本。 6、二十四节气: 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中出现了全部的二十四节气。其具体是指: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因其位置不同,其所反映的气温、物候、雨量变化也不同。 古人以此变化来确定他们的名称。如立春、小满等。 7、颜肥柳瘦: 这是对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两人不同书法风格的形象说明。 颜体把篆隶笔法用于楷行草书,又把楷书的横划写的细瘦,把点、竖、撇、捺写得肥壮,世称“颜体”;柳体有意避开颜体竖划的肥壮,把横竖划都写得均匀硬瘦,如同刀切一般,独创“柳体”。世称二者为“颜肥柳瘦” 颜柳两人书风不同,个性突出,都代表着楷书书法艺术的极高境界。 8、京剧: 清代形成“京剧”。即以徽汉二调为主,吸收昆腔、秦腔唱法,又接受北方 方言的影响,创造了新的唱腔,以京韵念白,形成今天的京剧。 京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表演艺术最成熟的一个剧种,代表了中国戏 曲发展的水平。京剧在表演风格上分为京、海两大流派。 9、避讳: 避讳,就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它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 讳有“国讳”和“家讳”两种。历代避讳方法有三种: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 简答题:

中国地理知识点大全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 一、1、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主要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大地形区,东北平原主要为黑土地。 2、北方地区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是我国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区。 4、北方地区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 5、北方地区煤、石油、铁资源丰富。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6、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和华北等油田,是全国主要的石油工业中心。 7、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陆上以铁路、公路为主。 8、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是大秦线;被称为“北大仓”的是东北平原。 9、北方居民的主食是面食,以小米为主食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10、北方地区苹果产量最大的地区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11、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是华北平原。 12、环渤海工业带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 13、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口500多万。 14、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15、南方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是本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16、南方地区出产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其中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柑桔。 17、南方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南方水乡,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 18、被称为“紫色盆地”的是四川盆地。 19、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20、南方地区有“三大火炉”之称的城市是重庆、武汉、南京。 21、号称“华南大动脉”的水系是珠江水系,素有“水乡”之称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22、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面积占全国30%,人口约占全国4%。 23、西北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西部新疆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4、“西气东送”是将新疆塔北油气田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5、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南”。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块块绿洲,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 26、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前景广阔。 27、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28、稀土矿主要分布在白云鄂博。 29、我国地势最低洼的部分位于吐鲁番盆地(艾丁湖) 3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该区重要的农业区有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 31、青藏高原既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又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气田。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2019广州大学考研354汉语基础与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自命题)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

2019广州大学考研354汉语基础与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自命题)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 《2019广州大学考研354汉语基础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由鸿知广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官方教学研发团队与广州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广州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广州大学考研354汉语基础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全书编排根据广州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1.《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结合提供的往年广大考研真题内容,帮助报考广州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广大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 资料选购适用科目: 354汉语基础(自命题)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与笔记: 通过总结和梳理《现代汉语》(黄伯荣增订五版)、《古代汉语》(王力)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该部分通过归纳各章节要点及复习注意事项,令考生提前预知章节内容,并指导考生把握各章节复习的侧重点。

全国重点大学名录

全国重点大学名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2年7月18日14:43中国高校网 重点综合大学(17所) 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湘潭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 重点理工院校(52所) 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学院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建筑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庆石油学院东北大学石油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吉林工业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燕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气象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江苏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长春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南大学 重点农业院校(9所) 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 重点医药院校(6所)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 重点林业院校(1所)北京林业大学 重点财经院校(1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重点艺术院校(1所)中央音乐学院 重点体育院校(1所)北京体育大学 重点民族院校(1所)中央民族大学 重点外语院校(2所)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重点政法院校(2所)国际关系学院西南政法大学 重点师范院校(2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排名校名总得分人才培养得分研究生培养本科生培养科学研究得分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省分排名学校类型学校参考类型 1 清华大学267.55 112.87 82.94 29.93 154.68 135.14 18.10 京1 理工工学类研究1型 2 北京大学226.61 102.12 64.80 37.32 124.49 89.58 33.75 京2 综合综合类研究1型 3 浙江大学208.03 93.31 59.92 33.39 114.72 94.73 18.92 浙1 综合综合类研究1型 4 上海交通大学159.96 71.71 47.69 24.02 88.2 5 82.0 6 5.3 7 沪1 综合理科类研究1型 5 复旦大学138.85 64.74 38.83 25.92 74.10 51.8 6 21.55 沪2 综合综合类研究1型 6 南京大学125.82 59.09 34.93 24.16 66.73 46.21 19.90 苏1 综合综合类研究1型 7 华中科技大学114.07 54.05 31.68 22.37 60.02 52.26 7.20 鄂1 理工理科类研究1型 8 武汉大学109.66 51.50 30.33 21.17 58.16 39.42 18.20 鄂2 综合综合类研究2型 9 吉林大学98.93 48.54 25.99 22.55 50.39 41.06 8.86 吉1 综合综合类研究2型

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整理讲义概论篇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概论部分 “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行业禁忌、建安风骨、原始巫术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性质: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

2018中国十大顶尖大学排名

2018中国十大顶尖大学排名 中国顶尖大学top1、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中国顶尖大学top2、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简称"清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中国顶尖大学top3、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简称"浙大",坐落于"人间天堂"杭州。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中华民国时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带领下,崛起为民国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迎来了浙大百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竺可桢老校长因其历史贡献,成为了浙大校史中最伟大的人。 中国顶尖大学top4、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大",由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世界大学联盟成员、亚太国际教育协会创始成员,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顶尖大学top5、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简称"复旦",位于中国上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A类,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成员、中国大学校长

高考地理复习:中国区域地理补充知识点

高考地理复习:中国区域地理补充知识点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不足 ●与俄罗斯和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及不足? ①大部分地区位于中低纬,气候温暖 ②南北跨度近50个纬度,气候南北差异大,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不足:最北部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容易造成低温冻害 ●与蒙古和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何优越性及不足之处? ?优势: 东部濒临太平洋: ①季风气候广布,雨热同期、有利于发展农业 ②海岸线长,海域面广,多优良港口,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海洋运输、海洋化工、油气资源开发、海洋旅游等) ?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③有利于陆上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发展对外贸易(亚欧大陆桥,一带一路陆上通道、西气东输、边境贸易等) 不足: ①、季风气候显著,旱涝灾害频繁 ②、地处西北太平洋海域,易受台风影响 ③、板块交界处,多地质灾害 ④、内地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 中国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 (对我国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气候、河流、植被,发展历史、经济发达程度、交通) 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对气候的影响:(1)西高东低的地势利于海上湿润 气流的深入,使季风气候区分布广;暖湿空气的迎 风坡也易形成地形雨;(2)东西走向的山脉,冬 季阻挡南下的冷气流,夏季阻挡北上的暖湿气流, 使山脉两侧气候产生差异。(3)海拔越高,气温

越低; ?对河流的影响:(1)影响河流流向:西高东低使大河东流入海;山脉是河流的分水岭,影响河流的流域范围; (2)影响河流的流速和落差:在阶梯交界处,巨大落差,蕴含丰富的水能资源。 ?对植被的影响:植被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形成有规律的垂直变化。 山脉的阳坡与阴坡植被产生明显差异。 ?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平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聚落、城镇出现早,交通便利,生产条件优越,经济发达。 (2)山区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开发历史短,经济基础薄弱; (3)丘陵、盆地地区经济较发达; (4)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滞后。 秦岭和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秦岭: ①1月0°C等温线; ②亚热带和暖温带; ③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 ④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⑤ 800mm等降水量线; ⑥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⑦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 ⑧水田和旱地 大兴安岭: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2.温带季风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国文化概论识记内容整理

绪论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只有可见、可感的艺术作品才能称为文化产品,存在于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观念不能称为文化产品。 3、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5、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7、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9、民族文化: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 10、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必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二民族和各个国家各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3、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1、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2、气候变化大势: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的大势是由暖变冷,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温暖期、寒暖交错期、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 3、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4、古代的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5、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齐鲁(儒家文化),三晋(法家文化),南楚(道家与楚辞文化)。 6、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龙门至碣石一线。 7、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 答:①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②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殖。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安排在秋季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③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④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⑤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⑥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8、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①土地的开垦,②水利的兴修,③运河的开凿。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1、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三大文化成就: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2、“三皇五帝”时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五帝”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3、敬授民时: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将历法付予百姓,使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 4、夏、商、周的年代: 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期) 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公元前771年) 5、百家争鸣的特点:①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象学者(老子)、教师(孔子、墨子),他们有的宁静思考,有的广收门门徒,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的竞争是捍卫并发展本派的学说,所以前期著作大多是对老师和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②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自己理论,努力各应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的相互争鸣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6、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 ①先秦道家重要人物是老子、庄子;②韩非子提出法、术、势;③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④阴阳家以战国时期邹衍为代表。 7、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①元朔二年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 ②元狩二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③元狩四年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 8、西域:狭义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9、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0、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年间,由于采取了与民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是历史上小农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11、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净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但当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作礼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所以,在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12、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它有许多科目,其中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重学问。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宏等皆出于此。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13、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年),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14、十六国: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15、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宴、王弼。他们倡导玄学,竞事清谈。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他们极端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西晋立国后,一些清谈名士如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 16、般若学和涅磐学: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磐学为主。 ①般若学:这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 ②涅盘学:涅盘意译为“圆寂”,涅盘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成佛的阶段等。在中国,涅盘学的代表人物是道生。 17、“三省六部制”:隋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的政治制度,在唐代得到了继续和补充。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 18、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

2018年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真题分析

2018年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真题分析 2018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已经结束,勤思教研室的老师经过认真的对比给大家分析出今年的考研真题,供2018年和2019年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的同学参考! 北京语言大学今年的题目偏重于主观性,除选择填空以外的题型分值有所提升。 一、勤思题型分析 专业一:六个大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综合分析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去年四、五、六部分总分共90分,今年分值提升到100分。 专业二:五个大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与写作,也是主观题部分的分值有所提高。 二、勤思教育真题综合分析 专业一部分,整体来讲,主要考察的是现代汉语、语言学纲要和部分古代汉语知识。前两道题是填空和选择题,考得多是比较基础的现代汉语和语言学纲要知识,比如:“一定不是小李”中“不”的实际读音是(阳平),这部分主要考察“不”的变调;“非”的第一笔是(竖),主要考察了汉字笔顺方面的知识;某个句子的修辞方式;语言的定义等,都是比较基础的汉语知识。第三题是综合分析题,主要包括:句式分析、修改病句、层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基本都是关于句子的分析,掌握了句法方面的知识,能够灵活分析运用的话是可以做对的。第四题是古文翻译题,文章选自《孟子》,并不是很难懂,如果平时对古文有所积累,这篇文章会很容易理解的。第五题是简答,一共5道题,考得也都是比较

基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所涉及,其中有一道词语辨析题,答这类题目需要注意举例说明的重要性,举出正确合理的例子会让老师了解你是真正掌握了这道题所考的知识点。第六题是论述题,一共4道题,勤思所出的北京语言大学汉硕模拟卷中的一道题押中了今年的一道论述题:简述语言符号系统中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道题出自《语言学纲要》这本书,是相对有些难度的题目;其它题目都是比较基础的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例如:划分词类的依据、什么是偏正复句及其语义类型等,需要同学们对这些概念类的意义记熟。总体来看与去年题型基本没有变化,难度并没有加大,对知识理解透彻是十分重要的。 专业二部分主观题占有很大一部分的分值,中外文化部分的题型主要是:填空、判断、选择和论述题;教育学、心里学及对外汉语教学部分的题型主要是填空、判断、选择、论述和写作。明显特点就是所有知识点都贯穿在所有题型当中,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考察我们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操作和对汉语及跨文化知识的应用能力。比如:鲁迅所说无韵之离骚指的是哪本书(史记);老师在教学中展示在嘴前面放一张纸主要是对哪两个音的教学;礼貌原则在中西方的差异等。这些都可以在《中国文化要略》、《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找到答案的。 三、勤思备考提醒 所以我们在复习之初给学员推荐的参考书目,汉语基础部分以黄廖本的现汉为基础,这是必须全面透彻掌握的教材,语言学纲要与之相配合,掌握基本的古代汉语知识,汉语国际教育部分就以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和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为主,文化部分知识点比较杂,要多积累,引论中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部分要重点掌握。另外,孟昭毅、曾艳

2019校友会中国211工程大学排名,83所挺进全国百强

2019校友会中国211工程大学排名,83所挺 进全国百强 中国哪些211工程大学的综合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哪些211工程大学跻身2019中国大学排名100强?哪些“211工程”大学创办的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的综合实力最强? 2019年1月24日,由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https://www.doczj.com/doc/ed9677668.html,)编制完成、科学出版社即将出版发行的《201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校友会版)》最新公布2019中国重点大学排名150强、2019中国双一流大学排名、2019中国985工程大学排名、2019中国211工程大学排名、2019全国重点高校排名、2019中国部属大学排名、2019中国省属大学排名、2019中国副部级大学排名和2019中国“四非”大学排名等榜单。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共有83所211工程高校跻身全国100强,3所高校未能跻身200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位列2019中国211工程大学排名前3强。在由国家211工程大学创办的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中,武昌首义学院、文华学院、三亚学院位列全国民办大学前3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位列全国独立学院前3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先后推出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战略等四大国家高教发展战略工程。1995年,国家正式启动“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国内、国际形势而做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高瞻远瞩的重大决策。在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211工程大学均入选名单,其中,新疆大学、云南大学和郑州大学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B类建设高校名单。 报告显示,在最新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9中国大学排名1200强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位列校友会2019中国211工程大学排行榜前10强。在我国116所“211工程”大学中,83所211工程高校跻身全国100强,3所高校未能跻身200强。 最新校友会2019中国独立学院排名显示,在我国由国家211工程大学创办的独立学院中,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