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调节制剂

免疫调节制剂

免疫调节制剂
免疫调节制剂

免疫调节制剂:-泛意能、易力高

(一)为什么家禽疫病越来越难以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养殖业的无声杀手

1、免疫抑制性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疾病可蛋传

A、免疫抑制性病毒:

(1)马立克氏病毒(MDV)

(2)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

(3)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病毒(REV)

(4)呼肠弧病毒(REOV)

(5)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

(6)鸡白血病病毒(ALV-J)

B、蛋传性疾病

(1)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病毒(REV)

(2)呼肠弧病毒(REOV)

(3)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

(4)鸡白血病病毒(ALV-J)

(5)禽腺病毒(EDS-76)

(6)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AEV)

2、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普遍存在

3、免疫抑制性疾病,尤其是家禽多重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将严重影响中枢免疫

器官和周边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以及免疫功能的发挥。

REV 3.2 1.3

ControI 3.6 1.5

4、常在细菌,如大肠杆菌、支原体等继发感染显著增加,致使在家禽的整个饲养期用药频繁,用药疗程也延长,治疗效果的变数也增加。

症状/实验鸡数百分比%

Control birds 0/30 0

ALV-J 2/32 6.2

REV 4/23 17.4

ALV-J+REV 15/32 46.8

5、疫苗的免疫反应对下降或不反应。

不同剂量的REV感染鸡群(SPF)对ND抗体影响—1日龄接种ND—Lasota弱毒活苗,5日龄接

免疫周数REV(10-4TCID50) REV(10-3TCID50) 对照

3 4.27±1.29 4.86 ±2.53 8.59 ±1.12

4 4.55±1.63 5.36 ±2.74 9.3

5 ±1.17

5 4.83 ±2.8

6 6.22 ±2.86 9.06±1.64

(二)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普遍性和免疫抑制性疾病告诉了我们什么?

1、父母代、祖代、曾祖代鸡场的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2、确保鸡群的免疫接种效果的最佳方案:疫苗质量+免疫程序+免疫调节、增效制剂

3、顽固性复合病因感染性家禽疫病(病毒+细菌)的解决方案:

(1)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免疫调节、增效制剂

(2)抗菌药物+免疫调节、增效制剂

(三)免疫调节、增效制剂:-泛意能、易力高

◆泛意能——复合转移因子多肽溶液

组方:多肽、核糖核酸、精制胞肽、耐热保护剂

1、组方解读:

A、转移因子:

采取特殊技术从高免的猪体免疫器官内提取的一种免疫活性物质,是机体内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所释放的能够转移免疫致敏信息的因子,其主要成分为低分子多肽-核酸复合物,即不是抗原,也不是抗体,但具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生物活性。

转移因子是一种低分子多肽-核酸复合物,分子量低于10000道尔顿,该物质不是蛋白质,因此不被蛋白酶、胰蛋白酶、DNA酶、 RNA酶所破坏,可在胃、肠吸收。

作用机理:

?转移因子可以将供体特异性的免疫信息转移给受体,并能非特异性增强一般细胞的免疫机能,本品可有效增进抗原递呈细胞的活性,能将供体的特异性免疫信息转移给受体未致敏的淋巴细胞,使之致敏而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抗体形成,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减少发病率。

?将供体非特异性的免疫信息转移给受体,增强NK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活性,快速消除体内的各种病原体。

?能诱导致敏淋巴细胞释放干扰素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增强机体抗感染防御能力。B、胞肽制剂:

利用CO2低温细菌破壁和低温临界萃取技术从分枝杆菌细胞壁中(分枝杆菌菌株连续传代18代,经选定其可用代次为10~15代)提取并分离获得的具有免疫佐剂活性的最小活性单位,此技术为瑞普专利技术,被国家相关部门核评为国际领先技术。

作用机理:

·胞肽可明显提高机体体液免疫功能

利用筛选的胞肽复合制剂投服于AA肉鸡,结果显示,接种新城疫疫苗前3天,投服胞肽免疫调节剂,3天后测定不同剂量的胞肽组外周血液中ND抗体的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最高可提高2-3个抗体滴度),而单一基础组份鸡外周血液中ND抗体的滴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胞肽可明显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蛋鸡与肉鸡的试验结果表明,胞肽免疫调节剂在服用3天后可明显增强脾脏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而基础组分效果不明显,在投药10天后胞肽的免疫增强效果仍然较显著。胞肽可显著增强猪脾脏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适宜的剂量能使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提高2倍以上。

·胞肽可明显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胞肽复合制剂在投药后3天,蛋鸡自然杀伤细胞(NK)的杀伤活性明显增强,可将NK 细胞的杀伤力由48.8%上升到58.7%。胞肽极显著增强巨噬淋巴细胞产生IL-1的能力,在25ug/ml的浓度时产生IL-1的量几乎是对照组的3倍。

C、多聚核糖核酸:全面护理和修复家禽肝脏器官,促肝脏解毒、生化代谢运转高效。

防止家禽肝细胞损伤,加速受损细胞修复;防治家禽肝脏纤维化;促进家禽肝细胞合成DNA、蛋白质。

2、组方优势

(1)转移因子:纯度高,生物药理活性强,免疫信息传递快速

在最短时间内将供体的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信息转移给受体未致敏的淋巴细胞,使之致敏而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抵御病毒和细菌感染,减少发病率。(2)转移因子+精制胞肽:完美组方,高效协同,激活机体免疫反应的最佳解决方案免疫信息传递因子与免疫增效制剂高效协同,全面疏通免疫通路,提高机体应答反应,全面促进免疫球蛋白的产生

(3)转移因子+胞肽制剂+多聚核糖核酸

在全面促进机体内源性免疫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有效呵护机体重要代谢器官-肝脏的生理功效,防止家禽肝细胞损伤,加速受损细胞修复;防治家禽肝脏纤维化;(4)(转移因子+胞肽制剂+多聚核糖核酸)+耐热保护剂+稳定剂

1)特殊制剂稳定剂,确保品质稳定,核心组分不受水质、饮水时限等外界环境的干扰与破坏。

2)独有的耐热保护剂,使其能在8℃以下长期保持其生物学活性。

3、产品功效

(1)疫苗的最佳伴侣,可显著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免疫耐受性。

(2)对病毒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具有无差别选择性和广谱性。

(3)临床显效快速:临床用量小,见效快,使用后24 小时就可发挥作用。

(4)无配伍禁忌,药物协同作用强。

4、临床应用指导

A、单品临床使用:

(1)用于免疫机能改善:

30日龄以下雏鸡0.1毫升/羽,30日龄以上0.2-0.4毫升/羽,或按0.2毫升/公斤体重,滴口或饮水,连用2-3天。

(2)配合疫苗免疫:

30日龄以下,0.04-0.08毫升/羽,滴口或饮水;30日龄以上,0.2毫升/羽,饮水。(3) 病毒病的辅助治疗:雏鸡0.1-0.2毫升/羽,成鸡0.2-0.4毫升/羽,滴口或饮水,连用3天。

B、产品组合方案:

(1)疫苗增效方案

活疫苗+泛意能+易力高(维金100、维博100、金喜维乐、速能维他)

(2)针对病毒性疾病感染初期或不典型、慢性型病毒病的解决方案:

抗病毒药物(百毒唑-S;金毒威;康替优)+泛意能

(3)针对病毒性疾病感染中后阶段的解决方案:

抗病毒药物(百毒唑-S;金毒威;康替优)+泛意能+抗菌药物

附一:泛意能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1、基本情况:

1日龄海兰雏鸡60只,适应性饲养至3日龄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1组为对照组,注射和口服生理盐水;2组口服泛意能;3组胸肌注射泛意能,均为0.2毫升/只,于应用泛意能因子后20天,逐只称试验鸡活重,杀后取脾和法氏囊并分别称其湿重,按下列公式计算脾和法氏囊相对重量。脾(或法氏囊)相对重量=脾(或法氏囊)湿重/试验鸡重(g)X1000‰。

2、分析讨论:

与对照组相比,口服泛意能免疫器官脾及法氏囊的平均相对湿重(‰)分别高出对照组0.12和0.44,差异极显著(P<0.01,注射组脾及法氏囊的相对湿重(‰)也分别高于对照组0.146和0.31,泛意能能显著地改善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状态,提高免疫器官对疫苗的应答能力。附二:泛意能对ND疫苗免疫增强作用:

1、基本情况:

试验用鸡随机分成A、B、C三个组,每组800只,饲养管理条件相同的条件下。A、B为试验组,C对照组,A组每只鸡注射0.5毫升泛意能,B组每只鸡口服0.2毫升的泛意能,C 组口服和注射0.5毫升的生理盐水。A、B、C三组,8日龄以鸡新城疫四系弱毒苗滴鼻,分别在ND免疫后7、14、21天,进行抗体检测,结果如下:

2、分析讨论:

应用泛意能后新城疫免疫后各试验组7天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在14及21天抗体水平大大高于单用ND疫苗组。

◆易力高——禽用复合花粉多糖预混剂

组方:花粉多糖、胞肽、维生素C、维生素B1、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

1、组方优势

(1)花粉多糖+胞肽:

全面滋润机体免疫系统和提高免疫力的精华素

(2)花粉多糖+胞肽+维生素C、维生素B1、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

有效降低免疫应激反应和组织损伤;提高免疫球蛋白的合成速率和数量;调整生物液态体系微量元素的平衡,促机体代谢功能运行高效。

2、产品优势

(1)最佳免疫促进配方,全面改善免疫质量:

A、强化疫苗效果,加速抗体产生,提高疫苗抗体滴度。

B、快速激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吞噬细胞、NK细胞,T淋巴细胞活性,强力诱导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的生成。

C、花粉多糖中的细胞促生长因子,有效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和成熟以及受损组织的快速修复。

(2)最新抗激机制,快速消除应激反应。

特异抗应激因子直接作用于应激通路,有效抑制应激反应,高效体液平衡剂迅速纠正

体液代谢紊乱,促进应激的恢复。

(3)全面吸收,临床显效快速。

全新颗粒制剂技术,无须搅拌可完全溶解,在消化道内的吸收率达到95%以上。

3、临床应用指导

(1)家禽常疫苗规免疫时,饮水投服。

(2)法氏囊病疫苗的超前免疫时,饮水投服。

(3)鸡群在强化免疫时,饮水投服.

(4)鸡群在病毒性多发季节健康保健的定期投服。

(5)控制鸡群病毒性疾病或细菌性疾病时,易力高+抗病毒药物或易力高+抗菌药物。(6)在家禽各个饲养阶段,尤其是在1-7日龄、更换饲料、断喙、转群、肉鸡出栏前期、蛋鸡在产蛋初期和高峰期、天气突变等诸多情况下,饮水投服易力高

《免疫调节》 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对教学目标的阐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 (2)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3)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四)重、难点的分析与突破

免疫调节药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药理学专业班级08级三年临床、药学授课教师王生杰授课类型讲授学时 1 章节题目第四十二章影响免疫功能药 目的与要求1. 理解免疫抑制药环孢素A、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理解免疫增强药左旋咪唑、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的作用及应用 3. 了解环磷酰胺、抗代谢药、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4. 了解转移因子、胸腺素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重点 难点 免疫抑制药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方法 与手段 讲授,CAI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王开贞、于肯明: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六版。王迎新、于天贵: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一版。

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 第四十章免疫功能调节药 第一节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能抑制免疫细胞增殖和功能,降低机体免疫反应的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防治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由于对正常免疫反应也有抑制作用,故不良反应较严重。 环孢素 【作用】 ①抑制T辅助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阻断T细胞对抗原的分化、增殖反应,抑制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能力; ②抑制T细胞产生干扰素。由于环孢素仅抑制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对B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影响小,故不削弱机体的一般防御能力。 ③对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也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1.用于防治异体器官或骨髓移植时的排斥反应。 2.试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不良反应】主要为肝、肾毒性、胃肠道反应、高血压、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及多毛等,故用药期间宜检测肝、肾功能。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 【作用】对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有明显抑制作用: 1.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 2.阻止淋巴细胞增殖、破坏淋巴细胞; 3.抑制淋巴因子产生、减少抗体生成等。

免疫调节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 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之间,以及与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使机体维持在最适当的水平。 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 免疫调节层次: 自身调节:免疫系统内部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 整体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群体调节:MHC的种群适应性 免疫应答作为一种生理功能,无论是对自身成分的耐受现象,还是对“非已”抗原的排斥都是在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的控制下进行的。免疫调节机制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如果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对自身成分产生强烈的免疫攻击,造成细胞破坏,功能丧失,就会发生自身免疫病。如果对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不能产生适度的反应(反应过低可造严重感染,反应过强则发生过敏反应),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因此,免疫调节机制不仅决定了免疫应答的发生,而且也决定了反应的强弱。这一调节作用是精细的、复杂的。调节功

能是作用于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多个环节。 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 种类: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等。 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配的场所。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结、血液和淋巴液中,分为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和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主要分为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 抗体:由浆细胞产生,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消化 淋巴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作用于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出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 溶菌酶:主要由吞噬细胞产生,且泪腺、唾液腺也可产生溶菌酶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院系: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08级生物科学 姓名:黄秀兰 学号:2 指导老师:吴小莉 【摘要】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免疫系统发挥生物学作用的三条途径分别是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替代)激活途径和凝集素(MBL)激活途径。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皮肤和黏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中由第三道防线所引起的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他们两者之间既存在着区别同时又相互协调发挥着作用,以协调机体保持一种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免疫系统免疫免疫效应补体激活途径 在季节变迁之际,在南雁北飞之际,有人会被风一吹就凉了,有人却铁骨铜皮毫不介意天气冷暖。有些人感冒一两天就好,有些人却要折腾好久。众所周知,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有生理免疫、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的功能,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悄悄导致作用效果的不一样呢,或者,在我们的身体里,那个叫做免疫系统的问题在如何工作呢?以下我们一起来做以下探究。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那么什么又叫免疫?所谓“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人体共有三道免疫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

免疫调节高考题

2010-2017年部分免疫调节高考题整理 (2010全国新课标卷T2)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 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答案】B 解析: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而效应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2011高考大纲卷T5)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答案】C (2011年新课标卷T30)(10分)回答问题: (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值、分化形成的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含有? (2)B? 浆? 记忆? 特异性。 【解析】分泌蛋白先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初步合成,然后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依次进行加工、包装和运输。这反应了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协作,也是反应生物膜在结构与功能方面相互联系的实例。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 题组1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2016上海,17,2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抗原特异性方面显著不同。此外,这两者的主要区别还表现在() 区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①具有免疫持久性具有免疫短促性 ②对抗原缺乏记忆功能对抗原具有记忆功能 ③涉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不涉及巨噬细胞的功能 ④包含抗原诱导的细胞增殖与分化不存在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A.① B.② C.③ D.④ 2.[2016海南,16,2分]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均为自身免疫病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5,6分]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4.[2015北京理综,1,6分]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A.由T淋巴细胞产生 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可裂解乙肝病毒 D.可被蛋白酶水解 5.[2014大纲全国卷,3,6分]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效应T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6.[2017北京理综,31,16分]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 (写出三类)。 (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免疫调节

第十七章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A型题] 1.哪些受体同时被交联可被抑制B细胞的增值() A.TCR和BCRJ B. BCR和FcγRⅡ-B C. BCR和CR2 D. BCR和FcαR E. TCR和FcγR 2.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免疫调节依赖于识别() A. MHC分子 B.独特型抗原决定基 C.Fc受体 D.分化Ag E.补体受体 3.抑制Th2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 B. IFN_γ C. IL_4 D. IL_5 E. IL_10 4. 抑制Th1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IL_10 B. IFN_γ、IL_4 C. IL_4、IL_7 D. IL_8、IL_10 E. IL_10、IL_4 5.临床上应用抗Rh﹢抗体预防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原理是() A. 抗体的负反馈调节作用 B.抗体的正反馈调节作用 C.独特型免疫网络学说 D.补体的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以下哪一种补体可与B细胞表面的CD21结合,促进B细胞的活化() A. C1 B. C2a C. C3a D. C3d E. C4 7. 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是() A. 由APC和Th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B. 由APC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C. 由Th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D. 由Th和Tc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E. 由Th1和Th2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8. 以下哪一种细胞因子可增强NK细胞的活性() A. IL-2、IL-8 B.IL-2、IFN-γ、IL-12 C. IL-2、IL-4 D. IL-2、IFN-γ E.IL-3、IL-4 9.下列哪一种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起负调节作用( ) A. IL-2、IL-4、IL-5 B.IL-2、IL-8、IL-10 C.IL- 1、IL-6、TGF-β D.IL-10、TGF-β E.INF-γ、TNF-β 10. B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主要通过() A.分泌的淋巴因子发挥作用 B.分化形成抑制或辅助细胞发挥作用 C.活化巨噬细胞发挥作用 D.神经-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E.分泌的Ab发挥作用 11.免疫应答发生的前提是() A.抗原的存在 B.抗体的存在 C.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存在 D.补体的存在 E.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调节的存在 12.群体水平免疫调节的基础主要是() A.MHC多态性 B.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C.AICD对特异性应答的反馈调节 D.独特型网络的调节 E.免疫细胞激活信号转导中的反馈调节 13.关于抗原对特异性免疫性应答的调节作用,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A.抗原的存在是免疫应答的前提 B.结构相似的抗原具有相互干扰特异性抗体应答的能力 C.一定范围内,应答水平与抗原的量呈正相关 D.抗原的量与免疫应答的发生与否有关 E.抗原的质与免疫应答的发生与否无关 14.关于免疫应答的调节,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A.免疫应答不受遗传基因的制约 B.免疫调节的机制影响免疫应答的发生应答的强弱 C.免疫应答的调节可分为免疫系统内调节和免疫系统外及个体和群体水平的调节D.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E.免疫调节机制失控或异常可导致免疫疾病的发生 15.关于IFN-γ的免疫调节作用,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免疫调节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

免疫调节 、考纲要求: 二、考点梳理: 考点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 的场所,主要有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 2、免疫细胞是指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位于________ 、______ 和淋巴结中,主要有吞噬细胞, ________ (在胸腺中成熟)、 _______ (在骨髓中成熟)、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 等。 3、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主要有浆细胞产生 的_________ 、T细胞产生的__________ 和溶酶体。 思考:1、抗体的分布、化学本质、来源和作用分别是什么?抗毒素、凝集素与抗体有何关系? 2、抗原的特性有哪些?外毒素、凝集原与抗原有何关系? 例1、挪威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这种疫病是由鼠疫杆 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类毒素,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类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B. 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效应 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C?类毒素和抗毒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 .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变式1、如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_吞瞬细血 — f +舷皿T创H月包 A. 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细胞,要经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过程 B. 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C. c和d在不同的场所发育而成 D. 当再次受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 c和d有关 变式2、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 A. 血液中Q浓度的变化 B.血糖浓度的变化 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 D .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 变式3、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 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 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请回答: (1)、上述实验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 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 ⑵、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 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 A组大鼠注射,任何检测相应的抗体。 (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________ 。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 节知识点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B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防卫功能 (1)免疫种类: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 淋巴循环组成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 淋巴因子?→?B 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 细胞 ②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 效应T 细胞作用: 记忆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三、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特别提醒: 1.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 溶菌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外分泌液(泪液、唾液、乳汁、尿液等)、组织液和某些微生物体内,该酶能水解细菌的细胞壁。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 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化各种病原微生物; 吞噬细胞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体。4.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

【五年真题】2020版高考生物:专题17 免疫调节(含答案)

专题十七免疫调节 考点一免疫系统的调节与功能 1.(2015·福建卷,2)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依题意患者体内过度激活的效应T细胞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死亡而发病应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患者的胰岛素水平应低于正常水平,B 错误;效应T细胞直接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C错误;免疫增量剂促进T细胞增殖将导致效应T细胞数目增多,继而加重病情,D错误。 答案 A 2.(2015·天津卷,2)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鸡霍乱病原菌能引起鸡产生特异性免疫过程,所以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在选择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是本来就存在的,而选择是定向的,第一次注射前,鸡中本来就存在抗性个体和非抗性个体,注射鸡霍乱病原菌后选择了抗性的个体,故抗性个体并非鸡霍乱病原菌诱导产生,B错误;第一次注射后,在抗原的刺激下,鸡体内产生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详细

免疫调节核心知识点列表梳理 1.与免疫有关的细胞 2.两种免疫类型比较 5.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其应用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区别

4.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比较 6.免疫失调与人体健康 免疫调节知识点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痰,烧伤)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伤口化脓) 1、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最主要的免疫方式)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 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 来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主要是外来物质(如: 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 ① 抗原 (抗原决定簇) 本质:蛋白质或糖蛋白 特性: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 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特异性) ②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 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③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 B 浆细胞 抗体 骨髓造血干细胞 胸腺 T 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 淋巴因子(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 功能1)增强淋巴因子的杀伤力 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 3、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 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 4、体液免疫 抗原 吞 噬 细 胞 (处理) (呈递) T 细胞 细胞 (识别) B 细胞 B 细胞 形成沉淀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二次免疫)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免疫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抵抗各种细菌、病毒、污染物及疾病对人体造成的攻击。 清除新代谢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 修补受损的组织器官,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 . 免疫系统是一个由免疫细胞和有机器官构成的网状系统,它遍布整个人体,能自动对抗外来的有害物质,清除坏死细胞,并毁灭可能致癌的突变细胞。免疫系统的结构是繁多而复杂的,其主要的免疫器官有骨髓、扁桃体、胸腺、脾脏、盲肠、骨髓、淋巴结、淋巴管。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 扁桃体位于咽部,是制造淋巴球与产生抗体的地方,人的淋巴球会对由口腔(食物及空气)进入的细菌产生反应。 胸腺属于中枢淋巴器官,位于胸腔顶部,是系统发展功能的中心,它负责训练免疫细胞让它们知道自己的责任。能供应具有免疫力的细胞到所有周边淋巴组织,也是淋巴干细胞增生并分化成T淋巴球之处。 脾脏位于腹腔内,近似卵圆形或指形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 是血液的过滤器。脾脏常会因疾病而肿大,没有脾脏者,较易受到病菌的感染。 骨髓为白血球、红血球衍生与形成的主要器官,能产生定型与成熟的淋巴球,并将其释放进入其它淋巴器官及血液循环系统,进

行特定免疫功能。 盲肠最明显的特征是有大量的淋巴小结,它们会在此互相融合并伸入粘膜下层。 淋巴结为体内重要的防御关口。沿着淋巴管的途径分布,具有过. . 滤免疫反应、再循环的功能,还具有清除淋巴异物的功能。细菌进入淋巴结后,约有99%会陷在其中,并受摧毁。 淋巴管为淋巴液在体内特定部位循环的管道,负责将淋巴液由组织带入血液中。 B细胞和T细胞都来自于骨髓,但T细胞形成于胸腺,它的主要功能是消灭外来侵袭物。 成熟且经过启发的T细胞将演变为以下各种细胞: 辅助细胞:确认入侵者,发送讯号,召集B细胞及巨噬细胞进入备战状态;

导学案免疫调节(含答案)

--------------------------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 一、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说出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说明体液免疫的过程。 4、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5.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二、自主学习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35-37内容,认真观察图2--15。8分钟后进行检测。 三:知识导航 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防卫功能 (1)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2)免疫系统(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位于:) () 免疫活性物质:。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第一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由 组成。包括:、。 2、免疫的过程 (1).体液免疫 1.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的物质。 2.抗体:机体的浆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专门抗击某种,本质是。 3.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 ④抗体 抗原①②③ ⑤

(2) 细胞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 ④ 抗原①②③+ 靶细胞抗原 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反应,“敌我不分”地将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①本质:将自身结构物质当作外来进行攻击 ②实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过敏反应 ①概念:过敏反应——已经产生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即)时所发生的或的反应。 ②特点: a.发作、反应、消退 ; b.一般不破坏,不引起 c. 有明显的 提醒:抗原第一次侵入机体不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3)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病原体——病毒;入侵细胞——细胞;危害: 4、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1)免疫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包括:监控并清除细胞,细胞和癌细胞 (2)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疾病:如,即AIDS,其病原体为,主要攻击人体的细胞,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5、免疫学应用 (1)疫苗——免疫中相当于,其作用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检测追踪在机体中位置。 (3)免疫——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巩固练习: 1、下图所示淋巴细胞的分化: 图中①是指________;②是指________;①细胞在③ ________处经抗原刺激后,①细胞分化成⑤ ________; ②细胞在④________处经抗原刺激后分化成⑥ ________。 2、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 其目的是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3、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

20026809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免疫调节机制及其对肿瘤免疫的

题目: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免疫调节机制及其对肿瘤免疫的 统(RAS)对多种组织细胞的增生和凋亡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课题从时间动力学角度,以T 细胞激活诱导的凋亡(AICD)为重点,分析RAS在细胞免疫中的表达变化、RAS对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随之初步探讨干预RAS抑制肿瘤细胞引起的T淋巴细胞 研究意义 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消退取决于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肿瘤免疫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明确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合理的免疫治疗方案均有重要意义。本项目旨在对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这一调节包括细胞增生和凋亡等多 种重要功能的系统,研究其免疫调节作用和机制,并初步研究RAS对于肿 瘤免疫的作用。本项目的思路如图: 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主要是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虽然多种 肿瘤特异和肿瘤相关抗原已经分离鉴定,肿瘤免疫反应的先决条件已经具 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是无效和微弱的。主要原 因是肿瘤在与机体的对抗和选择过程中发展的免疫逃避和免疫抑制机制: 1)肿瘤低表达MHC I,不表达MHC II和共刺激分子配基如B7; 2)肿瘤 抗原的丧失和遮蔽;3)肿瘤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如TGF-beta,IL-6和IL-10; 4)肿瘤诱导免疫耐受;5)肿瘤或者通过表达FasL,直接杀伤激活的T 淋巴细胞,或者通过重定向细胞免疫(TH1->TH2)、激活NK1.1+/CD3+ 细胞等机制间接诱导T淋巴细胞通过AICD凋亡。虽然肿瘤的免疫豁免机制复杂多样,最终结果是肿瘤特异性的T淋巴细胞的增生受抑和凋亡,从而导致对肿瘤的免疫无反应性[1]。调节T细胞的增生凋亡是调节肿瘤免疫的一个重要靶点。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是机体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内分泌网络,其对血压和水钠储留调节的传统的生物学功能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RAS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而“组织”RAS在局部表达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对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的调节作用成为研究热点[2]。 RAS的促进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已在包括心肌细胞、神经细胞、嗜铬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多种上皮来源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等细胞组织证实[3]。在细胞免疫中,T淋巴细胞已证实表达RAS 的各组成成分,组织RAS起作用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血管紧张素II促进小鼠脾细胞自发增殖和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增殖[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抑制T淋巴细胞AICD和Fas/FasL介导的凋亡, 在一些免疫介导的炎症中起保护作用[5],提示RAS对T淋巴细胞的增生和凋亡这两种看起来截然相反的过程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细胞免疫中,机体对免疫细胞的增生和凋亡的调节体现在克隆选择和时间动力学控制上。正常的免疫反应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在免疫反应中,T细胞通过抗原识别和TCR/CD3信号,通过JAK/STAT、calcineurin/NFAT、MAPK等多种信号传导途径,引起T淋巴细胞激活、增生和细胞因子分泌;同时,Fas/FasL,CTLA-4等表达增加,Bcl2/Bax、FLIP等凋亡抑制因子下调,凋 -3-

免疫调节知识点整理

免疫调节 考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5年4考 )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助学巧记 巧记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如图为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③和①分别是B细胞和T细胞。它们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相同,之所以种类不同,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图中的④是浆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化而来。 (3)吞噬细胞能参与第几道防线? 提示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吞噬杀灭病原体,是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同时吞噬细胞又参与第三道防线,能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4)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吗? 提示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1.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而不是淋巴细胞。 2.唾液、泪液、胃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都不是体液,而属于黏膜的分泌物,属于第一道防线。 3.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考点二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5年11考 ) 1.体液免疫 (1) (2)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更快、更高、更强,如下图: (1)发生二次免疫时,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是否由“记忆细胞”所产生? 提示 记忆细胞不产生抗体。在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而是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2)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相关细胞或物质,请依次说出下列a ~e 的名称。 提示 a —吞噬细胞 b —浆细胞 c —抗体 d —靶细胞 e —效应T 细胞 2.细胞免疫 3.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 (1)记忆细胞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三看”法判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抗原和抗体的比较和判断 2.免疫活性物质的来源与功能

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抗病毒中药

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抗病毒中药 1)常用:金银花、柴胡、黄芩、鱼腥草、黄精、黄芪、天花粉、甘草、五味子、淫羊藿、夏枯草、苦参、白扁豆、荆芥、牡丹皮、白芍、升麻、青蒿、紫苏叶、板蓝根 2)次常用:西洋参、山羊角、树果、商陆、穿山龙、斑蝥、鸦胆子、香薷、牛黄、孩儿茶、芦荟、紫河车、大蒜、人参叶 3)罕用:石蒜、云芝、五灵脂、白毛夏枯草、海藻、乌蔹莓、豨莶、苍耳子、海南粗榧、空心宽、香菇、刺五加、红芪、羊心、苦瓜、蓼大青叶、槐耳、金盏菊花、猕猴桃根、蟾皮。 2)肺部疾病的抗病毒中药 1)常用:金银花、黄芩、夏枯草、甘草、鱼腥草、连翘、地骨皮、石韦、大青叶 2)次常用:大蒜、芦荟、孩儿茶、大蓟、肿节风、火炭母草、平地木、败酱、荔枝草 3)罕用:白毛夏枯草、酸浆、苦木、野竹兰、铁色箭、五叶藤、扛板归、毛蕊花、蜜桶花、白花射干、莱菔、鸡挂骨草、燕窝、大叶桉叶、野甘草 3)归肺经抗病毒中药 1)常用:金银花、黄精、牛蒡子、五味子、黄芩、黄芪、天花粉、甘草、紫苏叶、石韦、荆芥、升麻、连翘、麻黄、知母、薄荷、藿香、射干、苦参、鱼腥草、桂枝、大青叶、地骨皮、忍冬藤 2)次常用:孩儿茶、大蒜、商陆、穿山龙、辛夷、香薷、茶叶、人参叶、金沸草、平地木、青木香、荔枝草、西洋参、五倍子、浮萍、红药子 3)罕用:石蒜、柠檬、扛板归、白花射干、白毛夏枯草、苍耳子、黑面叶、莱菔、红芪、无心草、酸浆、灵香草、牛胆、丝瓜、燕窝、软蒺藜、苦瓜、海粉 4)具有抗病毒作用和主治感冒的中药 1)常用:麻黄、藿香、荆芥、薄荷、紫苏叶、连翘、桂枝、黄芪、板蓝根、佩兰 2)次常用:香薷、辛夷、败酱、茶叶、大蒜、贯众、蔓荆子、浮萍、荔枝草、苦地丁 3)罕用:酸浆、扛板归、野甘草、大叶桉叶、乌毛蕨贯众、空心宽、紫其贯众、华南紫茸、灵香草、角叉菜、欧绵马、山白菊、茅膏菜、鸡血七、香排草、苏铁蕨、蓟罂粟 5)抗病毒药理作用和补肺功效的中药: 黄芪 6)归肺经具有抗病毒作用和主治肺炎的中药: 金银花、白毛夏枯草、连翘、大青叶、鱼腥草 7)归肺经具有抗病毒作用和主治感冒的中药 1)常用:麻黄、荆芥、薄荷、紫苏叶、连翘、桂枝、藿香、黄芪 2)次常用:香薷、辛夷、茶叶、大蒜、浮萍、荔枝草 3)罕用:灵香草、酸浆、扛板归 8)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的中药 1)常用:板蓝根、柴胡、虎杖、黄连、黄芩、苦参、莱菔子、连翘、鱼腥草、百部 2)次常用:辛荑花 9)风温中药: 常用菊花、桑叶 10)温病中药 1)常用:金银花、知母、牡丹皮、连翘、大青叶、葛根、玄参、太子参、忍冬藤 2)次常用:穿心莲、白花、浙地黄 3)罕用:蓝实、蓼大青叶、獭肉、黄牛角、段羊角、黄羊角、黄花紫堇、黄断肠草、单花芥、羽叶山蚂蝗、黄皮叶、熏倒牛、五风朗阳草、齿叶草、温大青、南板蓝叶

第十七章免疫调节

第十六章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A型题] 1.哪些受体同时被交联可被抑制B细胞的增值() A.TCR和BCRJ B. BCR和FcγRⅡ-B C. BCR和CR2 D. BCR和FcαR E. TCR和FcγR 2.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免疫调节依赖于识别() A. MHC分子 B.独特型抗原决定基 C.Fc受体 D.分化Ag E.补体受体 3.抑制Th2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 B. IFN_γ C. IL_4 D. IL_5 E. IL_10 4. 抑制Th1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IL_10 B. IFN_γ、IL_4 C. IL_4、IL_7 D. IL_8、IL_10 E. IL_10、IL_4 5.临床上应用抗Rh﹢抗体预防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原理是() A. 抗体的负反馈调节作用 B.抗体的正反馈调节作用 C.独特型免疫网络学说 D.补体的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以下哪一种补体可与B细胞表面的CD21结合,促进B细胞的活化() A. C1 B. C2a C. C3a D. C3d E. C4 7. 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是() A. 由APC和Th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B. 由APC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C. 由Th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D. 由Th和Tc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E. 由Th1和Th2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8. 以下哪一种细胞因子可增强NK细胞的活性() A. IL-2、IL-8 B.IL-2、IFN-γ、IL-12 C. IL-2、IL-4 D. IL-2、IFN-γ E.IL-3、IL-4 9.下列哪一种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起负调节作用( )

免疫调节思维导图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 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之间,以及与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使机体维持在最适当的水平。 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来实现的。 免疫调节层次: 1、自身调节:免疫系统内部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 2、整体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3、群体调节:MHC的种群适应性 免疫应答作为一种生理功能,无论是对自身成分的耐受现象,还是对“非已”抗原的排斥都是在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的控制下进行的。免疫调节机制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如果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对自身成分产生强烈的免疫攻击,造成细胞破坏,功能丧失,就会发生自身免疫病。如果对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不能产生适度的反应(反应过低可造严重感染,反应过强则发生过敏反应),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因此,免疫调节机制不仅决定了免疫应答的发生,而且也决定了反应的强弱。这一调节作用是精细的、复杂的。调节功能是作用于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多个环节。 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

种类: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等。 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配的场所。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结、血液和淋巴液中,分为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和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主要分为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 抗体:由浆细胞产生,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消化 淋巴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作用于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出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 溶菌酶:主要由吞噬细胞产生,且泪腺、唾液腺也可产生溶菌酶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及反思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1-08-06 20:55:15) 转载▼ 标签: 分类: 2.4免疫调节备课 杂谈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老教师都知道,以往习惯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为人和高等细胞动物的调节方式,而将免疫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分开来讲。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三》将免疫调节的概念引入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中,并强调了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共同构成了机体的调节网络。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一方面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如:神经、体液与免疫调节都具有化学语言(信息分子),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调节网络的概念是教师进行教学时应特别注意体现的重要概念,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学情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学过免疫与计划免疫,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了解免疫的功能,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疾病的原理、免疫学原理的应用方面还了解太少,这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普遍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正好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知道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 (4)知道免疫学的应用。 2.态度观念方面

(1)通过介绍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史实,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2)通过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两者的关系,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运动的多样性,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3)通过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引起学生对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关注,认识到自尊自爱的重要性。 (4)通过了解免疫学发展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3.能力方面 (1)通过介绍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2)通过组织小组自学,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多而杂,要在两节课内面面俱到,老师会教得辛苦,学生也会学得辛苦,效果反而不好。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资料的收集与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教学则侧重三个方面:(1)引导学生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主题下,去认识“免疫”,突出它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而不单纯地介绍免疫学知识;(2)以科学史素材为例引导学生认识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二者的关系,突破难点;(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讨论免疫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关注艾滋病的预防,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六、课时安排:二课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