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出创伤_简论托妮_莫里森的新作_家_杨艳

走出创伤_简论托妮_莫里森的新作_家_杨艳

走出创伤_简论托妮_莫里森的新作_家_杨艳
走出创伤_简论托妮_莫里森的新作_家_杨艳

2013年第1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0,2013

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9(总322期)

Total No .322

收稿日期:2013—06—21

作者简介:杨艳(1981—),女,江苏金湖人,

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走出创伤

——简论托妮·莫里森的新作《家》杨艳

(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托妮·莫里森2012年的新作

《家》讲述了从朝鲜战场回到美国的黑人青年弗兰克·蒙尼历经挫折带妹妹茜回到南方小镇家乡的故事。本文将借鉴创伤理论,分析作者如何书写创伤,如何描写一个患上严重的“创伤后遗症”的退伍士兵最终成功走出创伤的经历。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家》;创伤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105—02

2012年5月,耄耋之年的托妮·莫里森(1931—)推出了自己的第十部小说《家》

。从第一部小说

《最蓝的眼睛》(1970)到她的代表作《宠儿》(1987),再到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天堂》

(1999)、《爱》(2003)、《恩惠》(2008),黑人同胞的生存状况一直是莫里森关注的焦点。然而在解读莫里森的这部新作《家》时,笔者想暂时搁置主人公弗兰克·蒙尼的黑人身份,聚焦他退伍军人的身份,借鉴创伤理论,分析作者如何讲述一个患上了严重的

“创伤后遗症”(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的士兵最终成功走出创伤的故事。

米歇尔·班克斯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从词源学角度看,‘创伤’源自希腊语的‘伤(强力袭击的结果)’

。现代创伤的意义取的是其比喻意义:对身体的伤害变成了对心理的伤害。在现代话语中创伤的原有意义成了第二位的意义。

”所以“创伤”(Trauma )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有两层解释:“心灵创伤、精神创伤”(damage to the mind caused by a sudden shock or terrible experience )和“损伤、外伤(a wound )”。其中“心灵创伤、精神创伤”这一含义排在了“损伤、外伤”之前。

对精神创伤的研究始于弗洛伊德,早在20世纪

初他就对精神创伤做出解释

:“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得到一种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

”经过多年的发展,创伤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系统、完整的学科———创伤学,对其他学科也产生了影响。自然灾祸、战争、暴力这些沉痛的事件给人们身体和精神上带来了双重的伤害,而与这些事件相关的文学作品中的创伤书写正体现了创伤学与文学的融合。

现当代美国文学中反映两次世界大战、大屠杀、越战以及“911”恐怖袭击的作品不在少数,托妮·莫里森却选取了朝鲜战争作为故事的背景。小说提到

“他们(笔者注:两次世界大战的老兵)知道朝鲜战争,但是不知道它是为了什么,没有给予它应有的尊重。

”这可以说是美国国内对这次战争的普遍看法,所以它被很多美国人称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

但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沉痛。

小说的主人公弗兰克·蒙尼从朝鲜回国后,患上了严重的“创伤后遗症”,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融入社会。小说多次提到弗兰克的各种创伤症状:借

5

01

酗酒逃避现实,对未来失去兴趣,当他的同居女友莉莉问他对未来的打算时,他的回答是“活着”。好友的样貌、他们死前的片段总是在他眼前闪现,他甚至看到他的好友“斯塔夫的照片在路上停着的一辆车里”。梦中“狗或是鸟在吃同伴的尸体”。到了最后,他的情况不断恶化而被送进精神病院。医生给他戴上手铐,注射镇静剂,拿走他身上可能会用于自杀的物件,将他关在了病房里。也许医生的治疗是有效的,至少弗兰克恢复了理智,他清醒地制定了逃跑的路线,成功骗过医生,逃出医院。当第一个给予他帮助的洛克夫妇问起他的情况,他能清晰地回答出自己的名字,来自哪里,将去往何处,可是却记不起为何会被关在了医院里,他只记得“很大的声音,真的很大声”。但是遗忘只能暂时克服“创伤后遗症”,总有一天,被刻意遗忘的回忆会重现,那么伤痛会更加严重。

赫尔曼在总结多位著名心理专家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彻底治愈不同创伤病症的方法。战争创伤治疗过程是:“第一阶段,建立信心、恢复自主控制创伤冲击能力、解除心理压力;第二阶段,再现创伤情景、认知创伤事件;第三阶段:整合创伤。”小说中,弗兰克最后能够摆脱心理的创伤,实际上也大致经历了这三个阶段。

弗兰克之所以要从医院逃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收到一封短信:“速来。如有延误,她就没命了。”他的妹妹茜生命垂危,急需他的帮助,“他第一个承担起责任的人就是她”,他们儿时曾经一起经历过危险,在她身边,他觉得自己是“英雄”。对茜,弗兰克不仅有责任,更重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建立自信是治愈战争创伤的第一步。

“创伤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受害者过去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让他努力寻找新的更可靠的意识形态让创伤后生活恢复秩序和意义。”弗兰克几乎跨越整个美国带妹妹回家的经历正是他恢复生活秩序和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他与不同的人接触,建立起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他逐渐解除心理压力,控制伤痛。离开洛克夫妇的家,踏上路途,战场上的零星片段,对好友的死的自责和愧疚轮番折磨着他,他甚至出现了短期的色盲,“所有的颜色消失了,世界变成了黑白的电影画面”。这时,在餐馆里,邻座一个叫比尔·沃森的人主动和他攀谈,还热情地邀请他去他家过夜。当天夜里,他被类似于扣动扳机的声音惊醒,看到窗口似乎站着一个人影,当他起身查看时,人影突然消失了,后来弗兰克意识到这只是个梦,但是这个梦与他之前恐怖的噩梦和幻觉比起来要好得多了。在亚特兰大的大街上,他遭遇抢劫后,有人主动上来想帮他报警,还给了他一些钱。写信通知弗兰克来救茜的是医生的助手莎拉,她冒着失去工作的危险,协助他将妹妹救出。带着妹妹回到他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家乡———莲花镇,在弗兰克以往的观念里,那里的人们“不会宽恕,与世隔绝,对未来漠不关心……”但是正是这些人对兄妹二人施以援手,将茜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在和这些人的接触中,弗兰克的内心逐渐趋于平静。看着康复后的妹妹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坚强地接受了自己不能再生育的事实,弗兰克也在“努力寻找困扰他的其他事情,想做些事情”。他在不断地的反思,反思自己“如何用对同伴死亡的巨大哀痛来掩饰自己的罪恶和惭愧”。这种罪恶和愧疚源于他内心深处的秘密———枪杀了一个无辜的朝鲜女孩。终于他不再粉饰,直面这个令他羞愧的事实,这意味着他度过了创伤治疗的第二个阶段。

最后,弗兰克和茜一起,用她亲手缝制的百纳被,埋葬了多年前被白人草草掩埋的黑人的骸骨。二人站在树下,凝视着那棵树,“它看上去如此强壮,如此美丽,曾经被拦腰斩断,但如今还是生机勃勃”。饱受战争折磨的弗兰克就如同这棵树一般,又恢复了活力和生机。埋葬了所有痛苦的回忆的弗兰克终于走过了创伤治疗的第三个阶段。

弗兰克·蒙尼也许是幸运的,亲历战争的他最终找到了心灵的平静,但是治愈创伤的过程却充满艰辛。2012年相继经历了权力更替的朝鲜和韩国关系日趋紧张,“不确定”似乎成了朝鲜半岛局势的关键词,在这一国际环境中,我们再来审视托妮·莫里森以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为小说的背景进行创伤书写的用意似乎就更加清晰:战争带给人的只会是难以愈合的创伤,和平才是全人类的诉求。

[参考文献]

[1]赵宏维.回归的出逃———评莫里森的新作《家》[J].外国文学动态,2012(06).

[2]郝素玲.寻找回家的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新作《家园》简论[J].译林,2013(01).

[3]王守仁,吴新云.国家社区房子———莫里森小说《家》对美国黑人生存空间的想象[J].当代外国文学,2013(01).

[4]Michelle Banks.Unhealed Wounds and Re-Negotiating the Consensus Trauma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D].Halifax:Dalhousie University,2002.

[5]艾迪生·维斯理.朗文出版公司辞典部编.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第二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01

托妮·莫里森《爱》的多重主题

托妮·莫里森《爱》的多重主题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文学史上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爱》自从2003年问世以来备受评论界好评。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作品,小说《爱》中隐含着多个主题,不同的读者会根据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塑造和他们的过往经历解读出不同的主题。笔者认为《爱》的多重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对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抨击,对父权制下黑人女性自我身份摧毁的揭露,反映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呼吁黑人女性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中国论文网/1/view-12826428.htm 托妮?莫里森作为当代美国黑人文

坛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于1993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迄今为止,莫里森已出版了十部令世人瞩目的长篇小说。她的第八部长篇小说《爱》一经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小说描述了生前富有的柯西度假村老板比尔?柯西对当地人们,特别是对他身边女人们的深远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爱与恨。《爱》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部奇葩,这与它具有多重主题是分不开的。总的来说,《爱》的多重主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阐释。 一、对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抨击 黑人女性的受压迫史是每一位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主题。莫里森在小说《爱》中也向读者描述了男权社会中黑人女性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她不但精确记录了男权价值观对黑人女性生活的影响,而且通过黑人女性的经历向读者说明她们的肤色和性别使她们不可避免地要承受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和压迫。莫里森在小说中塑造的那些居住在以比尔?柯西为中心的父权制家

庭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留心,克里斯廷和梅,无一不是父权制下的牺牲品。 对于克里斯廷而言,留心是她最好的朋友,她忘不了自己是“如何违抗自己的母亲去保护她”。但留心一夜之间却变成了自己的祖母,从此她们反目成仇,在对彼此的仇恨中生活了50年。而这一切都源自柯西――那位“理想的丈夫。完美的父亲”,不顾孙女的身心成长和儿媳的反对,做出一个轻易的决定:他选择孙女最好的朋友,即11岁的留心,作为自己的续弦。自从嫁给柯西以后,留心悲剧的人生便开始了。面对这桩年龄和贫富差距都过于悬殊的婚姻,人们没有怪罪柯西,“他们原谅了柯西。原谅了他的一切”,反而将所有的过错都归于这个无辜又无能为力的小女孩身上。然而,小说在描述受人尊敬的柯西时,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讽刺,正是作为父权制代表的伟大人物柯西践踏着黑人女性的生活,决定了她们的悲剧命运。而且,柯西他自己本身是“种族主义的受害者”,

论托尼莫里森《爵士乐》中的畸形之爱-文档

论托尼莫里森《爵士乐》中的畸形之爱 托尼-莫里森于1993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摘此桂冠的第一位黑人女性作家,其在美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莫里森心系黑人种族历史与命运,擅长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其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关怀。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或感人至深、或动人心魄的故事。而这些看似千差万别的故事同时又有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爱与爱的缺失。在独特的历史语境及种 族语境下,这种爱有时会发生异化,以极端或反常的形式表现出来。《秀拉》穿插秀拉与其好友内尔的丈夫的偷情故事, 所罗门之歌》包含奶娃与其外甥女的乱伦之恋,《宠儿》以塞丝杀女 为主线倾诉浓浓母爱爵士乐>以1926 年的纽约黑人聚居区哈莱姆为背景,是莫里森追寻历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宠儿》 的续篇。乔、维奥莱特以及多卡丝三者之间的爱恨情仇,在莫里 森动人而婉转的讲述下,娓娓道来。小说的男主角乔出生于1873 年,女主角维奥莱特正好年届半百。他们已不再是弗吉尼亚魏斯伯尔县一无所有的黑奴,而是纽约大都会里经济上能够自立的新一代美国人:乔推销妇女美容品,维奥莱特是美发师。然而过去南方农村的记忆、尤其是失去母亲的记忆一直伴随着他们,这些记忆在大都会令人窒息的生存压力下发酵、变异,乔内心空虚、另觅新欢,维奥莱特精神失常、沉默寡言,夫妻关系冷漠、形同陌路,最终酿成杀害情人的惨剧。然而,在小说的结尾,莫里森

寄予黑人种族以希望,乔与维奥莱特重拾迷失的自己,彼此相爱, 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 《爵士乐》以一个男人开枪打死一位十八岁姑娘、他的妻子 大闹葬礼开头,扣人心弦。通过多个叙述者的讲述,读者得知这个男人乔及其妻子维奥莱特是生活在纽约哈莱姆聚居区的一对黑人夫妻,死去的姑娘是乔的情人。乔因为不能接受自己的情人和自己分手,结交新的男友,而开枪打死了她。可以说,乔是出于对多卡丝的畸形之爱,而杀死了她。这与《宠儿》中塞丝杀死宠儿是有异曲同工之处,杀人动机都是出于浓浓的爱,不同的只是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关系罢了。枪杀流血的背后实际上蕴藏着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身心的深刻影响。小说主人公乔和妻子维奥 莱特都是受缚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北方现代都市生活的黑 人。从奴隶制的枷锁下解脱出来, 他们义无反顾地融入了纽约这 个大都会的生活。一方面,大都会那让人心悸的生活节奏使他们脱离了南方农村的根:另一方面,和大多数莫里森笔下的人物一 样,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摆脱不了过去南方农村生活的记忆。这 种记忆在赋予他们现在生活意义的同时,也阻碍了他们过上真正幸福的大都会生活。对于小说的男主人公乔而言,这种记忆既有对过去自由自在的南方丛林生活的怀念,也有被自己母亲抛弃后的极度空虚,二者相互交织,使他感到失望、空虚,“他深信只有他一个人还记得那些日子,还想让它们回来:虽然还记得当初的情形,却根本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所以他就在别处给自己找

莫里森案最高法院裁决1-裁决摘要

治外法权研究资料——法律的域外适用 安国胜翻译整理 【仅供学术研究,有引用者请核对原文,译者郑重声明:对其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及各种错误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一、法律域外适用的司法判例 莫里森诉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案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裁决日期:2010年6月24日 【中文翻译:安国胜】 裁决摘要 被告澳大利亚国民银行(以下简称澳银)是一家外国银行,其“普通股”未在任何一处美国的证券交易所上市。1998年澳银收购了另一被告即总部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家边贷款公司,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提供按揭服务——即收取月供款等。2001年,澳银不得不减记家边公司的资产值,导致澳银股价大跌。申请人系在减记前购进澳银股票的澳大利亚国民,他们在美国联邦地方法院起诉被告——澳银、家边公司及两公司的管理人员——违犯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10条(b)和第20条(a)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10b-5规则。申请人诉称,家边公司及其管理层人为操纵财务估值模型,使该公司的按揭服务权益的帐面价值远高于其实际价值,而澳银及其首席执行官对该欺诈行为是知情的。被告以其起诉按《联邦民事诉讼程序规则》第12条(b)(1)之规定法院无事物管辖权以及未能提出符合该规则第12条(b)(6)规定的诉讼请求为由,提出驳回起诉的申请。地方法院批准了这一申请,认为发生在美国的行为至多是与在国外完成的证券欺诈存在某种关联,因此法院无管辖权。第二巡回法院维持该裁决。 裁决: 一、第二巡回法院将《证券交易法》第10条(b)的域外适用范围作为事务管辖权问题处理,并依此维持地方法院根据《联邦民事诉讼程序规则》第12条(b)(1)做出的驳回起

诉裁决,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证券交易法》第10条(b)的适用范围属于实体问题,而事物管辖权则“指法院审理案件的权力”{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诉机车工程师兄弟会等被告案}。联邦地方法院根据《美国法典》第15卷第78条(aa)拥有审理证券交易法第10条(b)案件的管辖权。但是,由于同一份裁决中法院根据规则第12条(b)(6)之规定驳回起诉是正确的,所以没有必要因上述错误的存在将案件发回重审。 二、《证券交易法》第10条(b)未向外国原告提供诉讼因由,使其能够就关系到外国交易所上市证券的不当行为起诉外国和美国的被告。 (一)“国会通过的法律除非有相反的意思表示,即意味着仅适用于美国属地管辖范围以内,这是美国法律一项长期存在的原则”{就业均等委员会诉阿美石油公司案第248页}。在一部法律未就其域外适用做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它是没有域外效力的。但是第二巡回法院却认为,《证券交易法》未就第10条(b)的域外适用做出规定,就是允许法院去“判断”国会当初是否愿意让该法律被如此适用。不顾反域外适用推定的现象在多家上诉法院已存在了数十年,它们自造了一系列标准来猜测国会的意图,这些标准构成复杂而且在应用时难以预测。其结果进一步表明了反域外适用推定的正确性。为避免在面对每起案件时都重新猜测一番,本院将这一推定适用于所有案件,本院将这一推定适用于所有案件,为国会制定具有可预测性效果的法律提供稳定的司法判例背景。。 (二)由于10b-5规则是根据证券交易法第10条(b)颁布实施的,“它并未超出第10条(b)规定的禁止性行为的范围”{合众国诉奥哈根案第651页}。这样,既然证券交易法第10条(b)不具有域外效力,10b-5规则也同样。从条文来看,第10条(b)不包含任何表明其可以在域外适用的内容。与申请人及总检察长的意见有所不同的是,泛泛地将涉外商业归类于“州际商业”{《美国法典》第15卷第78条c(a)(17)}并不能推翻反域外适用推定{阿美石油公司案第251页}。蜻蜓点水式地援引《美国法典》第15卷第78条b(2)描述的证券交易法目的,即国内证券交易价格在国外发布和显示行情,也无以否定这一推定。此外,《证券交易法》第30条(b)规定,任何人“只要进行证券业务交易不属于美国管辖的”,该法便不能适用,除非其行为违反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为防止规避(本法)”而颁布的规则或条例。援引这一规定更是无以撼动反域外适用推定的根基。认为这一规定即表明证券法总是能够在域外适用,这样的认识是很可疑的。证券交易委员会保证其规则条例能够防止对该法的“规避”,似乎只是针对有可能掩盖国内违法的国外活动。申请人与总检察长的主张还疏于考虑《证券交易法》第30条(a)的规定,这一款规定了该法域外适用的具体范围。如果该法的其他条款都能适用于外国证券交易所的交易,这一款的规定明显就是多余的,它对该法适用范围仅及于国内发行人的限制就失去了任何意义。由于在该法中没有任何明确的指示表明第10条(b)可以在域外适用,它当然不具有域外效力。 (三)本案中当事人在美国国内的活动——佛罗里达是家边公司及其管理层从事涉案欺诈行为和产生部分误导性公开信息的地方——并不意味着申请人只是寻求证券交易法的国内适用。这是因与美国领土不具有完全关联而禁止法律域外效力的一起很罕见的案例。例如,在阿美石油公司案中,原告是美国公民,曾在休斯敦被雇用{参见该案第247页}。本院认为国会在1964年《民权法》中所关注的“焦点”既非此类关乎领土的事件,亦非此等关系,它只关心美国国内的雇用关系。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本案:证券交易法关注的焦点不是欺诈从哪里开始,而是在美国进行的证券买卖。证券交易法第10条(b)仅适用于在美国国内交易所上市证券的交易和其他证券在国内的交易。以国内交易所为首要关注点首先体现在该法的序言中{参见《美国联邦制定法大全》第15卷第881页},其次体现在该法的注册要求只适用于在本国交易所上市的证券这一事实(参见《美国法典》第15卷第78条l(a)}。这一焦点也通过该法第30条(a)和(b)的规定得到充分印证。此外,本院反对《证券交易法》应适用于影响外国交易所或证券交易的国内行为这一观点,理由与本院在阿美石油公司案中

(有答案)高中英语短篇文章之《黑人托妮·莫里森》

(有答案)高中英语短篇文章之《黑人托妮·莫里森》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Toni Morrison,an American writer who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has died at age88.Her novels Beloved,Song of Solomon and others explored the way African-Americans search for freedom and identity in a country obsessed(着迷的)with skin color. Morrison was nearly40when she published her first novel The Bluest Eye in1970.Within25years,she would wi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The Nobel Prize committee described her writing as“language itself,a language she wants to liberate from race”.In1988,she won the Pulitzer Prize for her novel Beloved,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a mother who kills her baby daughter rather than permit her to be born into slavery.It became a bestseller and was later made into a film with Oprah Winfrey. Many Americans admired her as“the country’s greatest living writer”. And she was awarded the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the U.S.’s highest civilian honor. She was born Chloe Ardelia Wofford in Lorain,Ohio,in1931.Her father worked in a steel mill,and her mother was a maid.She attended Howard University,an all-black university in Washington,D.C.At Howard,she read African,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including writers William Faulkner and Virginia Woolf.“The writer who affected me the most was the novelist who was writing in Africa:Chinua Achebe;Things Fall Apart

陶洁《美国文学选读》课后习题详解(托尼 莫里森)【圣才出品】

1 / 2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https://www.doczj.com/doc/ef16068518.html, 第26单元 托尼?莫里森 1. Why does the author choose Twyla as the narrator of the story? How is she characterized? Key: Because on a superficial level, the white has the right to talk about something and the black has to keep silent. In a deep sense, Twyla, as a white and outsider, would be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black images around her. She is characterized through her language, actions an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her and Roberta as well. 2. In what ways are the changes in time and space essential ingredients of the story? Key: The story has a very large span of time and space, which covers the characters’ early age and the time after they have their own families. Their experiences of young age become their main memories and subjects of their talk. Their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such memories and the events happing around them reflect their different opin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people, world and life. Through the changes in time and space there show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personalities and qualities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3. Why does Roberta cry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托尼·莫里森小说成长主题研究

托尼·莫里森小说成长主题研究 作为一个几乎贯穿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命题,成长主题反映青少年摆脱童年的天真,走向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的成长经历,被西方学者们反复地阐释和探讨着。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创作,不仅勇于探索新的小说内容和形式,而且其作品深深地植根于美国黑人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之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性、民族性的特征。 她早期连续出版的三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无一例外,都是以表现黑人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为主题的。作为一个学者型作家,莫里森将黑人青少年个体的成长经历寓于整个黑人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斗争历程之中,使得其小说中的成长主题更加深刻。 本文将以莫里森早期的这三部小说为文本,探讨莫里森对黑人青少年在种族压迫的困境中,如何争取独立与自由并最终走向成熟的思考,以及由此所隐喻的整个黑人民族在美国社会中的文化身份的建构问题。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成长主题在莫里森小说中所具有的特殊的隐喻性以及国内外对莫里森小说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以莫里森成名作《最蓝的眼睛》为文本。我们将探讨在白人主流价值观念的冲击下,美国黑人社会中形成的扭曲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仅以肤色和金钱等具有白人特性的象征物,来衡量黑人个体价值,它给黑人儿童的成长造成了悲剧。第三章以小说《秀拉》为例,莫里森在这部作品中向我们揭示了,一些黑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已经初步觉醒,但他们虽然已经意识到不能以白人的价值观念左右自己的思想,却又将自己与黑人同胞割裂开来,这最终使他们的成长走向失败。

第四章,以《所罗门之歌》为文本,首先探讨主人公奶娃成长在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阶层的家人和朋友中,所形成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以及其次,通过奶娃对自己家族百年的历史的探访,阐明黑人青少年只有融入整个美国黑人民族的文化之中,才能真正走向成熟。第五章,通过对以上的分析和总结,揭示三部小说在内容方面的相互继承的关系,得出黑人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发展的结论。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只有将自己的命运紧紧地与美国黑人民族的独立发展相联系才能真正的走向真正的独立与成熟。莫里森笔下的黑人青少年都有一种自觉的使命感,他们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的成长历程,隐喻了整个黑人民族的历史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的方向。

托尼·莫里森《宠儿》读书报告(英文)

FACE TO HISTORY, OPEN TO FUTURE ——Book Report of Beloved 2013级汉语国际教育刘倩瑶2013101058 It was not a story to pass on. It was a story about an imagined history of slavery, both reality and myth at once. Beloved turns on the slaughter of a baby by her own mother. Sethe kills her child rather than have her returned from freedom to slavery. Sethe has escaped from Sweet Home in Kentucky to freedom in Ohio, where she has joined her mother-in-law, Baby Suggs, whose freedom has been bought by the labor of Sethe’s husband, Halle. Sethe’s three elder children, two boys and a “crawling-already” daughter are already in the free house, number 124. Sethe has given birth to another daughter, Denver, on the way there. 28 days later, when the slave owner, Schoolmaster caught up to them, Sethe killed her “crawling-already” daughter. “Inside, two boys bled in the sawdust and dirt at the feet of a nigger woman holding a blood-soaked child to her chest with one hand and infant by the heels in the other. She did not look at them; she simply swung the baby toward the wall planks, missed and tried to connect a second time, when out of nowhere-in the ticking time the men spent staring at what there was to stare at-the old nigger boy, still mewing, ran thorough the door behind them and snatched the baby from the arc of its mother’s swing. ”It is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ory, and in one word, the “crawling-already” daughter was killed by her mother because she didn’t

对托尼莫里森近十年的国内文献综述

对托尼莫里森近十年的国内文献综述 2001年,仅三位学者研究莫里森。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孙冬在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5月第3期发表英雄与英雄之旅—评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的神话模式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追随了古希腊神话的模式。从奶人的诞生、成长到他最后的觉醒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相对应的原型。然而这种追随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莫里森把他们植入一个更加复杂的现代美国社会,将种族阶级和性别等诸多方面融汇一体。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魔幻世界。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高继海于河南大学学报第41卷第3期佩科拉悲剧探源———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文章论述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所反映的种族歧视问题, 阐明白人的主流文化是如何压抑、摧残黑人女孩的,揭示小说作者向自己同胞传达的信息:对压迫要反抗、要斗争。 福州大学外语系甘振翎于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 期发表民族文化的生存与两性关系的协调——托尼·莫里森和她的《所罗门之歌》,托尼·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巨奖的非裔美国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具有黑人传道士布道或 黑人音乐的那种震撼人心的魅力, 还兼具现代文学的抽象、魔幻和社会政治功能等特征。通过对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男女角色的分析, 探讨莫里森对性别歧视、女权运动、民族文化的生存和两性关系问题的独特见解。 2002年,仅两位学者研究莫里森。湖北师范学院外语系胡泓在高等函授学报2002 年10 月第5 期发表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成长主题,在托尼·莫里森的早期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黑人孩子的成长问题。通过对《所罗门之歌》等早期作品的具体分析,发现托尼·莫里森实际上是想通过对黑人个体成长问题的探索,从而找到整个黑人民族的发展方向。其最终结论是:黑人民族应该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扬长避短、兼容并蓄,走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 安庆师范学院英语系王小晴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1月第1 期发表不堪叙说的故事——论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讲述了一个不堪叙说的故事, 以一种被压抑的叙述为手段, 再现了神秘的人类救赎仪式, 升华了种族创伤记忆。在她的创作中, 她以艺术手段表达了非裔美国文化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反叛, 探索一条走出历史阴影的道路。 2003年国内对莫里森的研究是个空白。 2004年研究的学者相对多起来,主要是从族裔文化语境、社会主题、奴隶制度、寻找精神几方面着手研究,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朱新福于外国文学研究发表托尼·莫里森的族裔文化语境,托尼·莫里森的文化语境是西方经典文学传统与黑人族裔文化结合的历史语境。她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和影响 ,主张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 ,即“黑人性”,提出了黑人特有的文化语境。一方面 ,莫里森的目标是“矢志不移地书写黑人文学” ,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 ,并把那些公认的已证实为黑人艺术的原则作为她的创作任务和艺术宗旨;另一方面 ,她的族裔文化语境以及她的美学观并不局限在种族和政治意识形态领域 ,而是突出黑人文学创作的精髓之处:展现黑人的悲剧命运及其“失落”和异化;强调读者的参与以及作者和读者的密切关系;重视文本的口述性质和黑人音乐的独特作用。这些要素构成了莫里森独有的族裔文化语境和美学思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外语部陈洁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发表奴隶制度的“后遗症”和历史创伤的愈合———托尼·莫里森《宠儿》简析,《宠儿》是1993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巅峰之作。莫里森通过作品告诉读者黑人最终能够消除奴隶制度的影响,并且勇敢的迈向新的生活,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黑人的共同努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