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

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 、“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 ,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 (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 ,“左右对曰” (《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

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 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

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 ,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

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

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

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 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

3、前置宾语后移。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 (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 2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 ,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 ,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 ,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

(九)替。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1:“愚以

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 ,要换成“我” ;“悉”,要换成“都” ; “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

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

那么……”;“何以.... ?”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 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为便于同学们

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

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

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

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

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

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五、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 所谓关键实词, 就是指那些在句子 中起关键意义的、 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 句子中的关键实词, 以 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

部分,考试大纲 18 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 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 翻译时, 要做到 “词不离 句,句不离段” ,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 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 悟词义、 辨用法等方法, 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 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 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1、 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要有名词、 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 翻译时, 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 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 备考对策: 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 主 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 备考对策: 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 这 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宾语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最新2020高考文言文翻译常用技巧总结

最新2020高考文言文翻译常用技巧总结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内的文言文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和技巧2.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文言语句的翻译 二、教学内容 以“二原则”和“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例子让学生体会翻译的要领。 三、教学重点难点 “留删换,调补猜”的翻译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发现,翻译一直都是大家比较头疼的问题。想当然,甚至靠想象,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和句子不通是大家在翻译中常犯的错误!事实上,翻译是有原则可遵循的,那就是“字字落实” “文从句顺”,这是翻译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那么,何谓“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呢? (解释:“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既然有这样一个原则可循,那么翻译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字字落实?如何去落实并达到文从句顺?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一些方法! (二)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我们先来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请大家先试着把它翻译出来: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4、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晋侯、秦伯(联合出兵)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 (“晋侯”“ 秦伯”是皇帝的称号,郑、晋皆为国名,这些词的古今意义是相同的,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因而在翻译的时候应该保留下来。)除此之外,我们翻译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是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的?()这就是我们翻译的第一个方法:保留法 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的一些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帝号、年号、朝代、、典章制度、物品名称、度量衡等。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时数: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释:“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

(一针对实词 (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a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d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 译。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c 以旌其所为 d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3 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a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d 振长策而御宇内。 (二针对虚词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一、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 例: 1、有功绩,寻为上大夫 2、以勇气闻名于诸侯 3、魏坯,赵人也,以勇气闻名于诸侯,有功绩,寻封为上大夫 二、文言翻译的基本原则 例: 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拔剑切而啖之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4、衡下车,治威严 三、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例: 1、请略陈固陋。 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例: 1、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2、夫战勇气也。 例: 1、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郡。 2、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例: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例: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文言翻译练习 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 2、相如闻,不肯与会。 3、子布,袁表诸人各爱妻子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沛公军霸上 6、吴广素爱人 7、沛公欲何之 8、人马烧溺死者上千 9、世凯悦之,欲结以恩遇 10、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洲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谴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 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何以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 (2)不审于何得此绢。 (3)故以为汝粮耳。 (4)阴资装,百余里要之 (5)具以白质 (6)何以为不如? (7)是臣不如者远。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归纳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文言文翻译方法归纳

文言文翻译方法归纳 一、文言文翻译方法归纳 例1、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例2、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③太后曰:“敬.诺。”(《触龙说赵太后》) 例3、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 例4、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前出师表》) ③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 ④漏鼓移则番代。(《左忠毅公逸事》) 例5、富室畜狼 有富室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事,()闻鸡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阅微草堂笔记》) 郢书燕悦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悦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

()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例6、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与陈伯之书》 二、翻译练习 响遏行云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勿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战国策》)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赵襄王学御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之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心则过(错误)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合适)于车,人心调(协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赶上)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远道、远距离)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 巧讲解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时数: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释:“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 (一)针对实词 (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a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d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 译。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c 以旌其所为 d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3) 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a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d 振长策而御宇内。 (二)针对虚词 (4) 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a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 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d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三)针对实词和虚词 (5) 换。在翻译时应把文言词换成现代词,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例如: a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b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介绍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介绍 本文是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介绍,感谢您的阅读!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介绍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尤其是目前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并不太注重,因此翻译时能够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文翻译10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中必考的一类题型,但是也是容易丢分的题型,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平时注意文相关知识点积累,以下是初中语文老师给大家总结的文言文翻译必会10招,很经典,同学们快来学习下!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完整版)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与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与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所谓直译,就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就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就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就是保留。凡就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就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就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就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就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您”。“调”就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为什么”。“变”,就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就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就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您。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与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与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她就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时数: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释:“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 (一)针对实词 (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a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d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 译。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一、文言文的句读 句读就是对古书的标点。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代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 例1: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正确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夏太后死去。 错误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十六日那天夏太后死去。 分析:读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 古人常用“、”符号来断句。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到了宋朝以后,通俗读物上才普遍地应用圈(。)作为句号,用点(、)作为读(逗)号,因此句读又称圈点。 学习文言文,明句读是一项基本功。因此在文言文的标点上,我们应该作一番研究。在标点古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通读全文,明了全文大意。 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对不易断开的字、句,就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例2: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原文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治邺》) 分析:这样断句,似把“旁观者”仅指“长老”和“吏”。其实,“旁观者”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指“长老”和“吏”以外的“老百姓”,三者是并列的。 修正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2.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例3: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原文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分析:这样断句,重点在于讲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厩”是养马的棚)。其实,文言中疑问句末用了“乎”一类疑问语气词之后,不能再用“不”一类的否定词来发问了。 修正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①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 ②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③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⑤句末语气助词的语气可帮助句读: 表示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云、云尔 表示疑问、反问语气:乎、邪、与、欤、哉、也 表示推测语气:乎、耶、与 表示感叹语气:哉、夫、也、矣、乎 表示祈使语气:也、矣 3.要关注文体,注意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1、训练考点意识,对一些考点词不能简单组词。 如"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新元史·董俊传》)中的"夺",很多学生简单地翻译成"抢夺、夺取",这样的不注意语境、不认真推断而出现的错误其实是学生屡犯而不改的,其实在上文有语句"(武)仙攻之,不能下,乃纵兵蹂民禾。(董)俊呼语之曰: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这里的"夺"是和上文的"蹂"照应的,所以应该翻译成"毁坏、践踏"。 2、要注意对省略的主语、宾语、兼语的补充翻译 人物的姓名要完整译出,这些是语意通顺的基本要求。如"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魏延传》)要译成"只有杨仪不宽容他。魏延对杨仪十分仇恨,两人关系如同水火。" 3、掌握行之有效的理解推断方法。 (1)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

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屡遣兵戍池河、浦口,援庐州,扼滁阳,有警辄发,节制精明。"(《明史·范景文传》)前三句构成排比,其中"戍、援、扼"三个动词对举,分别译成"守卫、救助、控制"。 (2)联想课文法——联想课文推断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联想成语推断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联想双音词推断法: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因此我们就可借助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来解古汉语的单音词。如:我与(申屠)季虽无素故,士穷相归,要当以死任之,卿为何言?(《后汉书·冯鲂传》)中"素故"联想《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译成"一向交情好","相"联想《孔雀东南飞》"嬉戏莫相忘"译成"我","穷"联想成语"穷途末路"译成"走投无路","任"联想双音词组词"担任"推断译成"担保") (3)邻字借推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教案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答卷严谨的精神,字斟句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总结几次考试中同学们翻译存在的问题: 1.只图大概(不求精确), 2.丢三落四(信息遗漏), 3.原封不动(该译不译), 4.凭空想象(忽略语境)。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换”、“留”、“删”、“补”、“调”五个字。 ①换――替换。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a.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②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③删:删减。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