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案例分析

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案例分析

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案例分析
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案例分析

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案例分析

1989-1996年间,巴菲特多次买入富国银行,总成本5亿美元左右。投入细节如下:

购买年份购买价格购入总成本(百万)购入PE购入PB

1989 58 289 5.3 1.21

1992 67 92 15.3 1.41

1993 99 43 10.0 1.54

1996 148 74 7.4 0.95

从上面的表可以看出,巴菲特买入富国银行的PE一般不超过10倍,主要投资PE只有5倍左右。而PB一般不超过1.5倍。(注:92年PE为15倍,是因为当年利润大幅下滑造成PE偏高)

2、当时的富国银行情况:

富国银行历史上是家优秀的加州地方性银行,但由于89--92年的美国经济危机,使得加州经济持续衰落,而银行业是高周期性行业,富国银行也随之进入长达数年的低迷期。股价在88-89年大幅下跌了40%。

3、巴菲特为什么要买入富国银行

1)富国银行中间业务持续上升,84--89年利息收入年增长15%,而中间业务收入年增幅达24%;

2)公司的成本增幅远小于收入增幅,非利息支出年均只增长了12%,说明公司成本控制良好;

3)公司历史上的ROE和ROA记录良好,公司的ROE常年保持25%以上,ROA保持在1%以上,是家管理优秀的公司;

4)富国银行的估值非常之低,安全边际明显。就算公司可能有较长的低迷期,而且美国经济何时复苏不得而知,但凭借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中间业务拓展能力,巴菲特相信富国银行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4、买入后发生的情况:

89-90年巴菲特购入富国后,美国经济开始一路衰退,加州房产一路大跌,公司的利润从89--93年的5年间连续负增长。92年甚至利润为0。93年底的贷款损失准备高达6.4%。

事实证明市场给予了富国银行正确的短期评价。

十亿美元899091929394959697

贷款41 47 43 36 32 36 35 64 64

资产49 54 52 51 51 52 49 109 97

净利息收入 2.16 2.3 2.5 2.7 2.7 2.6 2.7 5.5 4.6

贷款拨备-0.36 -0.3 -1.3 -1.2 -0.6 -0.2 0 -0.1 -0.6

其他收入0.78 0.9 0.9 1.1 1.1 1.2 1.2 2.2 2.7

其他支出-1.58 -1.7 -2 -2 -2.2 -2.2 -2.1 -4 -3.6

净利润0.57 0.7 0 0.2 0.6 0.8 1 1.7 2

流通股(百

万)

52 53 52 53 56 54 49 83 89

EPS 11 13.4 - 4.4 9.9 14.8 20 20 21.9

ROA(%) 1.2 1.400.5 1.2 1.52 1.8 1.9

ROE(%)2526.307.916.722.524.915.114.5

从上表可以看出,富国银行的盈利能力在整体经济低迷时期,一路下滑,ROE从25%下降到92年代的8%。如果单纯看表面数据,富国银行的确不值得投资。但是深入分析报表,可以看出该银行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899091929394959697

90-93年

合计94-97年合

贷款增幅15% -9% -16% -11% 13% -3% 83% 0% -32% 100%

资产增幅10% -4% -2% 0% 2% -6% 122% -11% -6% 90%

贷款占资产

84% 87% 83% 71% 63% 69% 71% 59% 66% 拨备率0.90% 0.60% 3.00% 3.30% 1.90% 0.60% 0.00% 0.20% 0.90%

中间业务收

入比重

27% 28% 26% 29% 29% 32% 31% 29% 37%

利息收入增

9% 7% 9% 8% 0% -4% 4% 104% -16% 17% 70%

中间业务收

入增长

14% 16% 0% 22% 0% 9% 0% 83% 23% 22% 145%

从上面的财务指标分析来看:

1)管理层对于环境快速反应,大幅缩减了对房地产公司的贷款(-32%),贷款减少幅度大大快于资产减幅(-6%),公司将资金配置到了收益相对较高的债券投资上;

2)中间业务收入增幅迅速(增长22%),高于利息收入增幅(增长17%),特别是92年。

3)另外,对比同业,富国银行的交叉销售能力较强,人均收入和店均收入能力为同业前茅;

5、经济复苏后的情况:

1)从上表可以看出,93年美国经济复苏后,随着利率上涨,公司快速的将资金配置到贷款上,贷款增幅(100%)快于公司资产增幅(90%);

2)中间业务能力进一步巩固加强,中间业务比重达到37%,中间业务收入增幅(145%)也远高于利息收入(70%);

6、巴菲特何时出售?

富国银行虽然是好公司,但巴菲特也并非全然死守不放,1997年富国银行股价大幅攀升,较上年上涨了100%以上,巴菲特在339元出售了其8%的投资。

97年价格PE PB

339 15.48 2.19

从上面的估值指标来看,巴菲特认为富国银行PE高于15倍以上,PB高于2倍以上,是可以逐步减持的价位了。

7、富国银行case的启示:

1)伟大公司的重要性:巴菲特很强调“护城河”、拥有高壁垒的公司,富国银行89年之前历史证明,它是一家具有良好管理团队、低成本运作、较高中间业务比重的零售银行;

2)安全边际的重要性:巴菲特并非只要是伟大的公司就购买,富国银行这样“伟大的公司”,巴菲特也是等到其出了大问题,股价持续低迷,利润持续下滑情况下,PE达到5倍、PB达到1.2倍之低的“安全边际”情况下,才大举买入;可见如主编所说,“伟大的价格”对于投资来说更加的重要;

3)如何避免“价值陷阱”。巴菲特看到90年以后的富国银行,中间业务比例仍然持续良好,管理层应对危机的方式得当,公司的护城河并未大幅减少,而且PE达到5倍之低,未来利润持续低迷的预期已经反映在股价中了,未来盈利是高概率事件,他才敢于大举买入。

4)长时间的耐心等候。从89年买入后,富国银行度过了4年的低迷期,

股价也低迷了4年,一般人的承受能力来说,是很痛苦的。也很容易对自己的投资决策产生怀疑。如果投资被套牢,很多人会选择被迫持有,但巴菲特买入后,股价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其买入价以上位置,但并没有怎么涨。按照复合收益率来说,这4年的收益率是非常之低的。这一点也体现了巴菲特比一般人的伟大之处。

5)大时机的重要性:如果没有90年美国经济的衰退,巴菲特可能很难等到富国银行被大幅低估的时候,以他的投资哲学,也很难去购买一个价值与价格接近的“伟大企业”。所以美国经济的衰退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是个非常难得的买入时机,可能10年才出现一次这样的良机。2008年开始的大衰退时代,也应该是个让价值投资者更加欢欣鼓舞的时代。

6)何时是出售点:从巴菲特出售部分富国银行的时机选择来说,他认为银行股的PE高于15倍、PB 高于2倍情况下,哪怕是伟大的公司,都属于到达了价值区间,可以择机出售了,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巴菲特投资风格的保守性。对比我们国内投资者,20倍的PE有时候还认为是低估。

上面是我对富国银行case 的粗浅分析,资料来自于网上和公司的信息,供各位V友批评指正

巴菲特投资超级成长股耐克的启示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是价值投资大师,但大部分人不知道,巴菲特也投资了不少成长股,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耐克。

耐克是一只非常典型的成长股,过去10年和5年一直保持高增长:销售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9.3%和12.6%,EBITDA为13.8%和12.7%,自由现金流量为32.1%和4.5%,股东权益为11.7%和14.8%。1987年8月到2009年7月15日股价累计涨幅达64倍,最高涨幅达84倍。

巴菲特投资耐克让我们感到吃惊,他在耐克股票上操作的灵活更让我们吃惊。在2000年初,美国股市网络股泡沫最厉害的时候,巴菲特却一股网络股也不买,从一季度开始大量买入传统型运动服装公司耐克的股票,而当时股价最低只有27美元左右,到2000年底买入5554100股,年度收盘55.81美元,一年就涨了近一倍。

2001年略有减持,年底持股4930700股。2002年增持到600万股。

2000年到2002年底,网络股泡沫破裂,标准普尔500指数从1320点跌到909点,跌幅38%。耐克股价从55.81美元跌到44.47美元,跌幅20%,明显强于大盘。看来巴菲特持续增持耐克,选对了。

2003年巴菲特对耐克持股保持不变。2002年底到2004年底,标准普尔500指数从909点反弹到1212点,涨幅高达1/3,耐克股价涨了一倍,超过90美元。巴菲特在2004年四季度大幅减持耐克的股票,从600万股减持到250万股,减持了58%,平均

减持价格在80至90美元。按照巴菲特2000年一季度买入的价格27美元计算,此时减持5年累计盈利超过3倍。

2005年巴菲特对耐克持股为2474600股,基本没变,耐克股价年底为90.69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2006年8月份,耐克股价最低回调到76美元左右。而其销售收入和利润2001到2006年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0%和20%。在股价回调16%之后巴菲特又开始增持,年底增持到400万股,耐克股价年底涨到99美元。

2007年一季度耐克股价最高冲破109美元,4月份耐克1股拆成2股,巴菲特持股变为7641000股,年底收盘价为64美元,相当于拆股前的128美元,不到一年半就反弹68%。

此后一直到2009年一季度末,巴菲特对耐克持股一直保持不变,但耐克股价下调到46.89美元,跌了27%。

分析巴菲特在越级成长股耐克股票上的灵活操作,帮助我们澄清了一些对巴菲特价值投资的严重认识误区:

第一,大牛市也有价值低估的好股票。即使是在网络泡沫最严重、股市整体严重高估的时候,巴菲特照样买入耐克。可见巴菲特并不是在大牛市时就全部清仓,也不是什么股票也不买。巴菲特2000年一季度买入耐克,1年升值一倍,5年升值4倍,可见大牛市里也有被严重低估的好股票,尽管少,但价值投资者照样有机会。

第二,再好的公司其股票过于高估后也应该卖出。巴菲特2000年一季度买入耐克,到2004年年底5年升值4倍后,巴菲特大幅减持58%。可见巴菲特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只是买入后就长期持有死了也不卖那样简单机械死板,而是过于高估就减持,再好的股票也会有过于高估的时候,该减持就应当减持。

第三,卖出后发现基本面变得更好时要及时修正看法及时增持。让我们更没有想到的是,巴菲特在2004年四季度80至90美元大幅减持后,在2006年8月股价回调

16%到76美元左右又开始小幅增持。到2007年底不到一年半就反弹了68%。其实如果巴菲特当时不大规模减持,反而会赚得更多。我想,巴菲特并不是要波段操作,而是减持后发现耐克公司基本面变得更加好,所以才再次大量增持。不受制于过去曾经大规模减持的心理负担,而是理性地根据基本面作出冷静分析,及时改变自己的看法,可能一般人会有心理障碍,不愿意增持自己曾大规模减持的股票,而巴菲特能把面子与票子分开,该修正看法时就修正,该出手时就出手。

第四,好公司股票也可能几年不涨,要有心理准备。2009年一季度末股价相当于又回到了巴菲特2004年底减持时的水平,巴菲特长期持有5年的500万股(分拆前为250万股)耐克股票,从股市上5年没有赚到钱。但这5年耐克账面价值每年升值14.8%,累计升值超过1倍。买股票没赚钱,当股东赚了超过1倍,巴菲特仍然十分开心,继续耐心持有,因为他知道股市价格最终会反映内在价值的增长。其实这5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从1211点跌到842点,跌幅为30%,耐克股价持平相当于跑赢指数30%。

第五,我心里没有想明白的是,为什么巴菲特大规模减持耐克时,只减持了58%,而没有全部减持呢?究竟是因为巴菲特看得不太准,先把一部分盈利落袋为安,另一部分拿着继续观望,还是巴菲特找到了更低估、更有把握赚大钱的好股票而部分换股了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巴菲特这位最著名的价值投资大师,投资耐克这只公认的最典型的成长股,他用行动说明他的论断:区分价值股和成长股毫无意义。

巴菲特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中说:“我们把价值型与成长型这两种投资策略区分完全是无稽之谈(必须承认,几年前我本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认为,这两种投资策略在关键之处是相互一致的:成长性总是价值评估的一部分,它构成了一种变量,其重要程度在只可以忽略不计到巨大无比之间,其对价值影响既可以是负面的,也可以是正面

巴菲特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中说:“事实上,如果一个项目前期的现金投入超过了未来该项目建成后其资产产生的现金流贴现值,成长性反而会摧毁企业的价值。有些市场分析师与基金经理人口口声声将成长型与价值型列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投资风格,只能表明他们的无知,决不是什么真知。成长性只是价值评估公式中的因素之一,经常是正面因素,但有时是负面因素。”

一句话,巴菲特认为,所有的投资都应该是价值投资,否则就是投机。

喜诗糖果[原创2008-07-22 20:34:51]

1972年,巴菲特用2500万美元收购了喜诗糖果。

喜诗糖果

1972年

总资产:800万美元

销售额:3000万美元

税前收入:500万美元

税后收入:200万美元(此数字依据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补充,具体年代不详)

2007年

总资产:4000万美元

销售额:38300万美元

税前收入:8200万美元结论:

一、巴菲特收购喜诗糖果,市盈率相当于税前5倍,税后12.5倍,安全边际充足。

二、收购时的净资产收益率25%。(喜诗只有季节性短期负债,可以认为总资产就是净资产)

三、从1972到2007,喜诗糖果营运效率提升很多,年度资产周转率从3.75次,到07年的9.575次;税前资本回报率从60%增加到200%;毛利率从17%增加到21%。

2008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提供的信息:

当blue chip stamps在1972年收购see’s candy的时候,糖果的年销售量为1,600万镑(blue chip当时由我和查理控制,后来将其并入伯克希尔)。2007年,see’s 的销售量为3,100万镑,年增长率仅为2%。然而,see’s 家族在过去50年中缔造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以及chuck huggins和brad kinstler对这一优势的继续强化,使它已经为伯克希尔带来显著的业绩。

收购see’s花费了我们2,500万美元。当时,其销售额为3,000万美元,税前收入为500万美元,开展业务所需资金为800万美元。(在每年中的几个月,还需要少量的季节性债务)。因此,see’s的税前资本回报率为60%。有两个因素有助于减少了运营所需资金,第一、产品是现金交易,不存在应收帐款。第二、生产和销售周期比较短,可以将存货降到最低。

2007年,see’s的销售额为38,300万美元,税前利润为8,200万美元。目前,经营所需资金为4,000万美元。这意味着,即使从从1972年开始,我们也只需再投资3,200万美元,就可满足其增长的需要,其中包括按部就班的实际增长和显得不那么按部就班的的财务增长。而在这期间内,(它创造的)税前利润的总额为13.5亿美元。除去3,200万美元,其他的利润就尽归于伯克希尔了(之前是送给blue chip)。在缴纳了营业税之后,我们可以用剩余资金再去购买其他具有吸引力的业务。这就好像亚当和夏娃“开创了一项活动”,从而创造出了60亿人口一样,see’s也为我们带来了多重现金流(在伯克希尔,我们可是严守圣经教谕的,“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

但是我需要提炼出几点:1、市净率约6倍;2、市盈率约11.1倍;3、巴菲特测算喜诗以后数年的收益会以约12%的速度增长;4、喜诗糖果的税前利润达到400万美元,如果每磅糖果提价15美分,将增加250万美元的税前利润;5、喜诗糖果1971年净利润约为270万美元,意味着净资产回报率达到54%,A股的茅台也达不到;6、根据巴老测算,如果收购成功,并按照每磅15美分的

提价,资金回报率将由9%提升至14%。在我看来,3000万美元的价格堪称完美。然而,奥马哈先知可不是省油的灯,只出价2500万美元,然而,芒格的一个下属说到:你们疯了吗?有些东西也是很有价值的,如资质,公司品质等,你们低估了品质。后来芒格说到:我和沃伦听取了这些批评,改变了想法。说明最后是以3000万美元收购了喜诗糖果的绝大部分股权。

这篇我先说一个结论:巴菲特将继承了格雷厄姆思想,并扩展发扬光大。下篇探讨这个结论。在上一篇主要讲述了一个案例,那就是巴老收购喜诗糖果的情况,我选择这个案例主要是因为从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角度,这是一个绝不安全的收购,格老注重静态的安全边际,一般只愿意以大幅低于一家公司的破产清算价值时买进,而像巴菲特这样以6倍于清算价值购进喜诗糖果,表面上偏离了格老的安全边际理论,然而,事实上,价值投资者从未偏离安全边际,巴菲特亦是。

巴菲特将继承了的格雷厄姆思想扩展并发扬光大。这是上一篇留下的一个结论,我将以喜诗糖果为例,说明巴老并未偏离安全边际思想。

在博文《靓丽季报彰显民生行价值》我这样说道:我把民生行当作一份利息为7.83%的债券,而显然巴菲特将喜诗糖果当作了一份利息为9%的债券。而且同时,无论是民生银行还是喜诗糖果都还在增长。这个利息的来源就是净资产收益率/市净率,或者说是市盈率的倒数,但是单纯的看市盈率的高低我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说过没有任何意义,我在以后还会讨论到市盈率的事情,根据计算净资产市盈率/市净率的确就和市盈率的倒数相等,然而并非任何行业的企业可以利用市盈率计算价值,下一篇我就将举出一个大大的反例。

明显,稳健增长的9%的利息,这超过了巴老和芒格的预期年收益率。因为,静态的9%-10%的收益都让巴老满意(以所罗门优先股为例,巴老取得9%利息,并能够在所罗门正股在38美元/股时转成正股后卖出拿回投资,而去年救助高盛时的优先股则是10%利息,至于高盛股价已经超过了转股价取得的超额收益就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了。),所以动态增长的9%就更让人满意了。

一般而言,人们的长期预期收益率大约在5%-6%(对应静态市盈率为17-20倍,可见实际上股市的合理市盈率也应该是这样的)

,这在格雷厄姆先生的《证券分析》一书中有过探讨性的提示,如果一家公司的能够给予超过9%的回报,那就是给予了大约33%-44%的安全边际。这就是我的价值投资的思想核心!所以从安全边际角度,价值投资者从未偏离安全边际,只不过我们将格雷厄姆先生的安全边际从账面价值的烟蒂思想扩展了,扩展到了收益率。即使巴老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少量的格雷厄姆加大量的费雪,然而事实上,在我看来,巴菲特从未偏离格雷厄姆,因为费雪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动态的格雷厄姆。

事实上,在七年之后,喜诗糖果的账面价值就会超过3000万美元,而且会以高回报率给予回报。

喜诗糖果账面价值在第一年初为500万美元,第二年初为770万美元,按照巴老的测算,喜诗糖果的收益能够以12%左右的速度增长(我不再考虑喜诗糖果提价带来的超额收益),第二年收益为302美元,第三年年初账面价值为1072万美元,该年收益338万美元。第四年年初账面价值为1410万美元,该年收益379万美元。第五年年初账面价值为1789万美元,该年收益424万美元。第六年年初账面价值为2213万美元,该年收益达到475万美元。第七年账面价值为2688万美元,该年收益532万美元。第八年账面价值为3220万美元。经过七年之后,喜诗糖果的账面价值就已经超过巴老的3000万美元收购价格。而不同的是,即使从此以后,喜诗糖果收益不再增长,喜诗糖果的净资产仍以532/3220=16.5%的回报率给予回报。给予时间,巴老的收购价格相比喜诗的账面价值就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而且会以高回报给予投资回报。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喜诗糖果如果不能存在7年怎么办?喜诗糖果收益不增长反而下降怎么办?我们会在后续的文章会继续探讨。

我在该系列之二中已经将价值投资者重视的净资产收益率推到了前台,而且也将净资产收益率/市净率做为价值投资者需要重视的一个指标介绍给大家,可是我却要说,净资产收益率不等于净资产增长率。

在一般的传统行业中,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增长率,因为当年净资产=上年净资产+当年收益+股权融资。所以在喜诗糖果计算中,我们不考虑融资的情况,喜诗糖果的净资产逐年上升,并且就是以上述公式。然而金融行业却没有这么简单的计算,我在上一篇会讲一个大大的反例,这个反例就是国金证券2008年年度财报上反映的。

2008年,国金证券取得每股收益1.51元,那么简单的按照当年净资产=上年净资产+当年收益来计算,国金证券每股净资产应该增加1.51元,可是是这样的吗?不!当年国金证券每股净资产下降

了0.77元。因为可供出售类资产浮亏18.5个亿,那么这个时候,国金证券净资产收益率是多少呢?在价值投资者看来,净资产的不断增长才是有利的。所以我们价值投资者通俗的讲净资产收益率的时候,其实是在讲净资产增长率。、

喜诗糖果1971年净资产500万美元,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为54%,收益270万美元,净资产增长54%。而民生银行前三季度收益每股0.54元,而净资产实际增长仅0.31元,就是可供出售的海通证券的原因。差别在哪里呢?金融类公司根本就不应该用净资产收益率和市盈率来衡量估值标准,就以国金证券而言,2008年每股收益1.51元,那么我们给予谨慎合理的18倍市盈率,估值应该是27元。事实上呢?那么金融类公司应该用什么来衡量估值,我的答案是这篇的标题:净资产增长率。对于股权持有者而言,净资产才是自己拥有的那部分,所以从价值角度而言,净资产增长才是价值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因此到了这个地方,上篇我讲述我的价值思想核心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市净率明显需要变动了,应该改为净资产增长率/市净率。既然净资产增长率/市净率是我的价值思想核心,为什么中国平安看起来并不符合我的核心思想,我却持仓60%的中国平安呢?那是寿险公司又有其特殊性,所以估值到了金融类企业就复杂了,这也导致金融类企业股票容易低估或者高估。下篇就再度以这个价值思想核心的角度来思考中国平安的问题

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2012-02-05 16:26:43) 巴菲特在1988、1989年重仓买入可口可乐,而且一直持有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巴菲特的普通股投资组合中,其持仓的可口可乐市值除了在2006年被美国运通超出,其他年份都位居第一。 我们试图观察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的过程,从中看看他的选股和选时,当然凭我们的阅历,只是粗浅的一己之见。基于自己以前对巴菲特的认知,我认为他的选股原则:选好公司,因为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选时原则:逆向投资,或者说“他人贪婪我恐惧,他人恐惧我贪婪”,再或者说安全边际,中间的道理其实都一样。 1、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的时点 巴菲特集中于两个时点买入可口可乐,经多次送股后,当前持股2亿股,是可口可乐最大单一股东,约占8.6%。

(1)核心介入时间点:1988H2-1989H1重仓买入18700万股(送股后),特征如下: u 右侧交易 u 介入市盈率,动态约15倍,静态约17倍 u 处于股价3年(1986H2-1989H1)盘整的末期,这一期间业绩走的V型 (2)小幅加仓时间点:1994上半年买入1300万股(送股后),特征如下:u 是否右侧交易未知,但下半年股价就大幅上扬 u 介入市盈率,动态约21倍,静态约25倍 u 处于股价2.5年(1992H1-1994H1)盘整的末期,期间业绩增长还不错 从上述巴菲特两次介入可口可乐的时点看,反映了老人家“逆向投资”的原则,但我有个疑问是:为什么两次都能够踏准节奏,在调整末期介入?调整末期,意味着此时悲观情绪释放殆尽。 前面一次还可以理解,老人家对公司的理解及其深刻,对业绩的追踪和预见应该不成问题,他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对短期业绩的偏好。但后一次增持时,可口可乐的PE不低,而且业绩并没大波动,不太好理解为什么老人家在此时介入。尽管我们注意到,1992H1-1994H1这一期间,可口可乐股价明显跑输道琼斯指数,相对吸引力增强,但这只是一个比较勉强的解释。 2、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的理由 从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中,我们可以已经看到其中关键的原因,但肯定不止这些。 意译自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一旦我们找到杰出管理层所经营的非凡生意,我们当然乐意一直持有。对可口可乐所经营的高毛利率产品,我的确看到了它们

巴菲特成功的投资案例

巴菲特成功的投资案例 巴菲特成功的投资案例一:可口可乐:投资13亿美元,盈利70 亿美元 120年的可口可乐成长神话,是因为可口可乐卖的不是饮料而是 品牌,任何人都无法击败可口可乐。领导可口可乐的是占据全世界 的天才经理人,12年回购25%股份的惊人之举,一罐只赚半美分但 一天销售十亿罐,净利润7年翻一番,1美元留存收益创造9﹒51 美元市值,高成长才能创造高价值。 巴菲特成功的投资案例二:华盛顿邮报公司:投资0.11亿美元,盈利16.87亿美元 70年时间里,华盛顿邮报公司由一个小报纸发展成为一个传媒 巨无霸,前提在于行业的垄断标准,报纸的天然垄断性造就了一张 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水门事件也让尼克松辞职。 从1975年至1991年,巴菲特控股下的华盛顿邮报创造了每股收益增长10倍的的超级资本盈利能力,而30年盈利160倍,从1000 万美元到17亿美元,华盛顿邮报公司是当之无愧的明星。 巴菲特成功的投资案例三:GEICO: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投资 0.45亿美元,盈利70亿美元 巴菲特用了70年的时间去持续研究老牌汽车保险公司,。该企 业的超级明星经理人,杰克·伯恩在一个又一个的时刻挽狂澜于既倒。1美元的留存收益就创造了3·12美元的市值增长,这种超额 盈利能力创造了超额的价值。因为GEICO公司在破产的风险下却迎 来了巨大的安全边际,在20年中,这个企业20年盈利23亿美元, 增值50倍。 巴菲特成功的投资案例四:吉列:投资6亿美元,盈利是37亿 美元

作为垄断剃须刀行业100多年来的商业传奇,是一个不断创新难以模仿的品牌,具备超级持续竞争优势,这个公司诞生了连巴菲特 都敬佩的人才,科尔曼·莫克勒,他带领吉列在国际市场带来持续 的成长,1美元留存收益创造9﹒21美元市值的增长,14年中盈利 37亿美元,创造了6倍的增值。 巴菲特成功的投资案例五: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投资3.45 亿美元,盈利21亿美元 作为50年历史的电视台。一样的垄断传媒行业,搞收视率创造 高的市场占有率,巴菲特愿意把自己的女儿相嫁的优秀CEO掌舵, 并吸引了一批低价并购与低价回购的资本高手,在一个高利润行业 创造一个高盈利的企业,1美元留存收益创造2美元市值增长,巨 大的无形资产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巴菲特非常少见的高价买入,在10年中盈利21亿美元,投资增值6倍。 巴菲特成功的投资案例六:美国运通:投资14.7亿美元,盈利70.76亿美元 125年历史的金融企业,富人声望和地位的象征,是高端客户细 分市场的领导者,重振运通的是一个优秀的金融人才,哈维·格鲁伯,从多元化到专业化,高端客户创造了高利润,高度专业化经营 出高盈利,11年持续持有,盈利71亿美元,增值4﹒8倍。 巴菲特成功的投资案例七:富国银行:投资4.6亿美元,盈利 30亿美元 作为从四轮马车起家的百年银行,同时是美国经营最成功的商业银行之一,全球效率最高的银行,15年盈利30亿美元,增值6.6 倍。 巴菲特成功的投资案例八:中国石油:投资5亿美元,到2007 年持有5年,盈利35亿

巴菲特投资案例:内布拉斯加家具店

巴菲特投资案例:内布拉斯加家具店 雪球今日话题内布拉斯加家具店的创始人名字叫罗斯.格里克.布鲁姆金,大家都叫她B夫人。B夫人于1893年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小村庄,犹太人,家里贫穷,没有上过学,从小梦想去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军队滥杀无辜,罗斯决定和他丈夫移居美国,但手里的钱只够一个人的路费,于是她让丈夫先去了美国。2年后的1916年,她登上了横跨西伯利亚的火车,说服边境士兵进入中国,经过东北三省来到天津,然后坐轮船到达日本的横滨,再搭乘一个运花生的货船前去美国,经过3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美国西雅图,找到丈夫后,搬到奥马哈居住。她和丈夫开过当铺,卖过衣服。1937年,她借来500美元在地下室开了一个家具店,她把家具批发来后,只加价10%销售给客户,家具店生意火爆,在奥马哈家喻户晓,成为了打折家具的代名词。由于售价低,扰乱了供应商的价格体系,许多供应商不给她供货,她跑遍了美国去进货,有一次撒谎说要给一栋楼装修,在一个供应商处进了一大批货,低价卖出后被告上法庭,法官判她胜诉,第二天去她店里买了条地毯。到1980年,B夫人和她儿子已经将内布拉斯加家具店打造成了美国最大的家具城,面积约1.2万平方米,无论奥马哈的经济繁荣还是萧条,其每年销售额都在增加。奥马哈曾经兴旺的家

具店们在内布拉斯加家具店的低价竞争下,大多销声匿迹,内布拉斯加家具店垄断了当地一半的市场。几年前,巴菲特找B夫人谈过,想收购内布拉斯加家具店,B夫人说:“你得想法把它偷走才行啊!”B夫人的女儿、女婿、儿子等都持有内布拉斯加家具店的股份,后来B夫人想让她儿子路易斯来管理,于是想把大部分股份卖出,让女儿女婿们的股权退出。巴菲特经过一番说服,与B夫人家族达成协议,在库存都未清楚之前,在1983年以5500万美元收购90%的股份,B 夫人和他儿子继续经营。1983年,巴菲特以5500万美元收购内布拉斯加家具店90%股权的当年,内布拉斯加家具店的年销售额约为1亿美元,税后净利润约为550万美元,在收购完成后、整理库存清单时发现库存价值高达8500万美元。这笔收购交易的市盈率约10倍,市净率小于1,对巴菲特来说,以如此便宜的价格得到一家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有很大的安全边际。10年后的1993年,内布拉斯加家具店的净利润为1040万美元,10年里给伯克希尔贡献了约8000万的净利润。趣事:巴菲特收购内布拉斯加家具店之后,B 夫人在95岁时被孙子们剥夺了经营权,一气之下,她在内布拉斯加家具店对面开了一个家具店,名字叫B夫人商场,生意很好,发展迅速,让巴菲特和她的儿孙们很苦恼。两年后,B夫人和儿孙们和解,巴菲特以500万美元收购了这家店,并和接近100岁的B夫人签订了一个禁止同业竞争协议。

巴菲特投资案例(7):多元零售公司

巴菲特投资案例(7):多元零售公司 霍克希尔曼-科恩公司,简称HK公司,是一家百货商店,周围还有三家百货店,面临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科恩家族希望打折卖出,巴菲特和芒格经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价格有很大的折扣,一起拜访了科恩家族,并对家族中的路易斯.科 恩产生了信任。巴菲特、芒格和戈特斯曼合伙成立了控股公司,取名为“多元零 售公司”,股权分别为80%、10%、10%。 1966年上半年,多元零售公司收购了HK百货公司的全部股权,购买价约为1200万元,其中约600万从银行贷款,并请路易斯.科恩做公司总经理。 1969年12月,巴菲特和芒格认识到HK公司这样的百货零售是一个竞争壁垒很小的行业,HK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大可能有好转,他们卖出了HK公司,卖出价约1100万美元,这笔投资总体上是亏钱的,给巴菲特造成很深的阴影,从而有了“以合理价格买入一个好公司远好于以一个好价格买入一个普通的公司”的结论。 后来,多元零售公司又收购了联合棉布商店。联合棉布商店主要运营折扣服装店,管理良好,拥有80家连锁店,年销售额约3500万美元,年利润约100万美元,其公司创始人与合伙人遗孀之间闹矛盾,急切希望卖出公司。最后巴菲特以600万美元为多元零售公司买下了联合棉布商店,并留下了创始人本杰明.罗斯纳继 续经营公司。 1966年致股东信:“在上半年,我们以及两位在企业中拥有10%股份的合伙人联手买下了霍克希尔曼-科恩公司的全部股份。这是一家巴尔的摩的私人百货公司。这是我们合伙企业第一次以谈判的方式买下整个生意。虽然如此,买入的原则并没有任何改变。对该生意价格的定量和定性的衡量都照常进行,并严格按照与其它投资机会同样的准绳进行了估价。HK(以后就这样叫它,因为我也是直到交 易完成后才知道该公司的确切发音)从各个方面满足了我们的要求。无论是从生意还是私人交往的角度来说,我们都拥有一流的人才来打理这桩生意。如果没有优异的管理,即便价格更加便宜,我们也不见得会买下这个生意。 当一个拥有数千名雇员的生意被售出时,想要不吸引一定的公众注意是不可能的。然而希望你们不要以公众新闻的报道来推断该生意对合伙企业的影响。我们有超过5000万美元的投资,绝大部分都投资在二级市场上,而HK 的投资只占了我们净投资额的不到10%。在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部分,我们对于某只证券(注:美国运通)的投资超过了我们对HK 投资额度的三倍还多,但是这项投资却不 会引起公众的注意。这并不是说对于HK 的投资就不重要,它占我们投资额10%比例就说明它对我们而言是一项重要的投资。但是总体而言它只是我们全部的投资的冰山一角而已。 到年底我准备用购买成本加上自购买后它产生的盈余作为我们对它的估值。这项评估方法将一直被执行,除非未来发生新的变化。自然地,如果不是因为一个吸引人的价格,我们是不会买入HK 的。因此一个基于我们购买价格的估值事实

巴菲特投资中石油案例分析!

巴菲特投资中石油案例分析 中石油就在我们家门口,我们在信息上甚至比巴菲特更有优势,当巴菲特投资中石油功成身退,获利35亿美元的时候;我们的股民却跟股神相反,在48元买入中石油,结果造就了2008年悲壮的一幕“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 巴菲特投资中石油分析 主要赚钱方法 低估值买入,通过企业盈利带来价值增长赚钱 内在价值 2002至2003年,巴菲特给中石油估值为1000亿美元 安全边际 在价格370亿美元时买进,安全边际为63%,就是在打了3.7折时候买 能力圈 正:能源股,具有油气等硬资产,作为中国能源巨头,垄断地位稳固,商业逻辑简单。反:国企股,亚洲公司,信息上不占优势。 买入 价格、时机 巴菲特原来就持有中石油10多亿股,而在2003年4月9日至24日的15天内,B.H基金以低于1.7港元/股的价格,7度出击,至少购入中石油H股8.577亿股。这样,截至4月30日,巴菲特手中持有中石油股票总量为23.47761亿,占中石油总股本的1.33%。 估值 买入时市净率1倍,市盈率8倍,股息率6% 市场背景 (1)SARS期间;(2)恒指长年下跌(2003年4月恒指跌回十年前,到93年8000多点的水平);(3)油价在25美元/桶附近,从1999年到2003年以横盘四年;(4)恒指刚好处于历史大底最低点(03年4月25日创出8331.87点的大底部后一直上涨到2007年10月30日31958.41点的大顶) 中间波动 “买股票前,你要假设这只股票从明天起开始停牌3~5年”,巴菲特说到也做到了,2003年5月到2007年6月间,4年多巴菲特一直没操作中石油。 卖出 价格、时机 巴菲特在2007年7-10月间,11-15港元区间内连续卖出中石油,5亿的本金卖了40亿美元左右,获利约270亿人民币,劲赚7倍。2007年11月1日中石油H股创出20.25港元的最高价后就一路下跌。 估值 卖出时市净率约3.5倍,市盈率约17倍 市场背景 (1)次级债风暴在2007年8月开始大规模爆发,迅速蔓延;(2)中石油董事会于2007年6月19日通过了发行A股的决议,启动回归A股计划;(3)全球流动性泛滥,油价站上70美元/桶;(4)恒指在23000点左右;(5)2007年8月中国外管局宣布了“港股直通车”计划,港股大涨。 选股 投资就是做生意,通过企业盈利带来的价值增长赚钱。2003年,巴菲特认为中石油内在价值为1000亿美元左右,所以在市值370亿美元时买进,安全边际高达63%,相当于1块钱的东西打了3.7折后买入,只要股价回归内在价值就赚2.7倍;而持有4年多以后,加上中石油发展带来的价值增长,巴菲特卖出时劲赚7倍。

巴菲特的战略投资理念

一、巴菲特的战略投资理念 巴菲特在长期的投资实践中,对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研究,对证券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对投资者行为和心理素质要求的认识、对投资品种的选择和投资时机的把握等都另辟蹊径,其批判性的逆向思维和投资行为,形成了其独特的战略投资理念。本文对其战略投资理念从投资理论和投资原则两个方面入手,研究并总结出其独特的投资理念。 (一)巴菲特的独特理论 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如多元化证券投资理论、简单化的证券投资分析模式和有效市场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对投资者、证券投资分析以及大学的研究与教育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巴菲特除了关注实际的证券市场,也密切注视证券投资理论的演变,并发现了这些理论的致命弱点,从而找到了获取高收益率市场空隙的投资方法(或者说是那些理论致命弱点所给予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证券战略投资理论。 1.接近零风险投资理论 巴菲特的“接近零风险”投资理论或称规避市场风险投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非股市近期股价波动之上的,他更关注企业本身,而非股票价格。他的理论基点是:只要社会和市场总的趋势是向好的方面发展,在此前提下,就选择长期投资的方式,长期投资主要关注所选择的具体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近年经济状况的满意度(主要是连续的年度收益率)是好的,属于绩优企业就可以集中的、长期的投资,这样会降低风险,获得较佳的收益,即接近零风险投资。 2.集中投资组合策略 巴菲特的接近零风险战略投资理念促使其在投资策略上,采取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几家有选择的公司上,并尽可能地对其进行密切的研究,掌握其内在价值,寻找时机,进行集中投资组合,并长线持有,以获取较佳的投资回报。 巴菲特是反对和批判多元化投资组合理论的,他认为:“多元化只是起到保护无知的作用。如果你想让市场对你不产生任何坏作用,你应当拥有每一种股票,这对于那些不知道不懂得如何分析企业情况的人来说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战略。”从许多方面,现代投资理论保护了那些不知道也不懂得如何评估企业的投资者,但这些投资者也没有获得满意的收益。 3.巴菲特论有效市场理论

股票经典案例集

股票经典案例集

股票经典案例集 (一)世界投资大王-----沃伦.巴菲特 股神巴菲特传奇:两万倍的成长 一万美元变为二点七亿--巴菲特的真实故事(1) 如果你在1956年把1万美元交给沃伦·爱德华·巴菲特(WarrenEdwardBuffett),它今天就变成了大约2.7亿美元。这仅仅是税后收入! 但是,伯克希尔公司(Berkshire)股东们的投资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973年~1974年的经济衰退,公司受到了严重打击,它的股票价格从每股90美元跌至每股40美元。在1987年的股灾中,股票价格从每股大约4000美元跌至3000美元。在1990年~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它再次遭到重创,股票价格从每股8900美元急剧跌至5500美元。在1998年~2000年期间,伯克希尔公司宣布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GeneralRe)之后,它的股价也从1998年中期的每股大约80000美元跌至2000年初的40800美元。 不过,别忘了,自从巴菲特在20世纪60年代廉价收购这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以来,伯克希尔公司发生了质的变化。当时,伯克希尔公司只是一个“抽剩的雪茄烟头”,巴菲特把一个价格极其低廉的投资称做是仅“剩一口烟”。今天,按照标准会计股东权益(净资产)来衡量,伯克希尔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在美国,伯克希尔公司的净资产排名第五,位居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花旗集团、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和维亚康姆公司之后。 如果在1956年,你的祖父母给你10000美元,并要求你和巴菲特共同投资,如果你非常走运或者说很有远见,你的资金就会获得27000多倍的惊人回报,而同期的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仅仅上升了大约11倍。再说,道琼斯指数是一个税前数值,因而它是一个虚涨的数值。如果伯克希尔的股票价格为7.5

巴菲特投资美国运通的经典案例

巴菲特投资美国运通的经典案例 前言:原文的标题是“美国运通:别人恐惧时要贪婪的经典案例”,这很容易给阅读者造成误解:只要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就行了,而忽视文章中巴菲特在危机来临、别人恐惧时对运通公司所做到深入、细致、刻苦的调查,以及在危机之前巴菲特对运通公司的长期关注和跟踪;缺乏这两点,简单地说什么“别人恐惧时贪婪”或 “别人贪婪时恐惧”都会令人误入歧途。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巴菲特出手当时深陷危机中的高盛 公司,当时我就有一个念头:美国的投行那么多,为何巴菲特选择了高盛,而不是选择其它---摩根士坦利、摩根大通、黑石等,这篇文章给了启示:这是巴菲特长期跟踪研究这些投行的结果,绝不是拍脑袋的决定。 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和哲学有75%来自于格雷厄姆、25%来自于费雪。很多原本属于恩师版权所有的着名思想(片断)和不 朽警句,经过其爱徒不经意的反复“忽悠”和传 诵之后,世人普遍当作是巴菲特发明创造。“当别人贪婪时要恐惧,别人恐惧时要贪婪”,就是其一。美国运通公司案例就是巴菲特践行这一铁律的经典之作。

1963年后期,美国运通牵涉到所谓的“迪·安杰利色拉油丑闻案”。该案的主角之一是大宗商品交易大户迪·安杰利斯。1950年代晚期,他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色拉油经纪商,并找到了利用色拉油致富的“捷径”。他以色拉油为担保向银行贷款,由于他的特殊霸主地位,竟然没有人能够真实的知道他的仓库中究竟有多少库存量。安杰利斯凭借“手段”任意夸大油料的库存量,然后在市场上出售这些凭证、或者向银行骗出更多的贷款。当时的贷款银行多达51家,前提是安杰利斯只要完全“搞掂”美国运通的仓库检查人员即可。1963年9月,一个赚大钱的机会终于不期而至。那一年,前苏联的向日葵欠收,市面上盛传苏联将有大笔的采购订单。安杰利斯企图垄断色拉油市场,威逼苏联向其高价购买。他为此向经纪商豪普特大肆借款买入现货囤积。哪曾想,美国政府对这笔巨额交易说“No!”。顷刻间,色拉油价格立马崩盘,市值损失1.2亿美元。 市场上一大批持有安杰利斯“仓单”的债权人拿到的就是一张一文不值的废纸,随即向出具凭证及担保的美国运通追索1.5亿美元以上的高额损失。两天后,又恰遇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纽约证交所随即爆发股灾。美国运通的股价在此前后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巨幅暴跌,股价从之前的65美元暴挫到35美元,几乎腰斩,各类投资人纷纷大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完整版)

目录 第一章人物简介 (2) 1.1辉煌投资史 (2) 1.2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3) 第二章投资的概念 (3) 第三章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4) 3.1投资公司 (4) 3.2长期投资 (5) 3.3 集中投资 (8) 3.4 价值投资 (10) 3.4.1 价值投资的集大成者 (10) 3.4.2 价值投资理念来源 (10) 3.4.3 价值投资理念的内涵 (11) 3.4.4 价值投资理念的核心内容 (11) 3.4.5 价值投资的优势 (12) 第四章巴菲特的投资策略 (13) 4.1行业选择 (13) 4.2公司选择 (15) 4.3管理层选择 (17) 4.4价值评估 (19) 第五章我们的思考 (22)

11岁,他购入了平生第一张股票。用100美元开始投资生涯,3年后,赚取了2500万美元,20年后,他拥有了120亿美元。2011年,他以500亿美元名列《福布斯》杂志富豪排行榜第三位。他拥有《华盛顿邮报》、美国广播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吉列公司、迪斯尼公司等世界最知名企业的股权;他和比尔·盖茨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就是美国天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在金钱世界的顶峰,我们看到过石油大王、房地产大亨、船王及强盗式的富商,但他是仅仅通过挑选股票到达那儿的第一人。他用投资策略为自己和投资人创造出一个发财致富的奇迹,当我们为之目瞪口呆时,探求他的投资理念无疑最具现实性。 第一章人物简介 姓名:沃伦·巴菲特(Warren·E·Buffett) 单位: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职务:董事局主席 1.1辉煌投资史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46%,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 ●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1980年,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到1985年,股票单价翻了5倍。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生产。其股票单价已长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于赚了多少,其数目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家咋舌。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价上升到113元。巴菲特在半年前拥有的32,200万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万美元了。 ●1965~2006年的42年间,伯克希尔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21.46%,累计增长361156%;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长率为10.4%,累计增长幅为6479%。

从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 案例中得到的投资清单

从《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案例中得到的投资清单 整理/姚斌 ■巴菲特故事的启示 1 、遵循稳健投资原则 2 、只要超越大盘几个百分点,就足以积累巨大的财富 3 、只有进入了深入的公司分析,具有安全边际,以及设定了满意的回报率,这才是投资 4 、不要接受市场先生的报价,要做好自己的研究 ■城市服务公司案例 1 、不要不加思考地攫取蝇头小利 2 、不要执着于你付出的买入成本 3 、在管理他人的投资时,一旦犯错会导致糟糕的感觉 ■盖可保险公司案例 1 、做好功课 2 、认真做一些努力,你会发现自己不比所谓的专家差 3 、关注那些能妥善运用资本的公司

■克利夫兰精纺厂和加油站案例 1 、每一个投资者都会犯错,少有例外 2 、净流动资产价值投资法是巴菲特投资方法的核心 3 、不要忽略品质(竞争优势和管理层素质)的因素 ■洛克伍德公司案例 1 、深入思考公司的行动及其对未来价值的影响非常重要 2 、机会只会展现给那些脚踏实地的人,给那些日复一日在干草里寻针的人 ■桑伯恩地图公司案例 1 、安全边际 2 、当你拥有巨额资金时,就拥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登普斯特农机公司案例 1 、商业逻辑是一回事,不被喜欢是另一回事,两者往往无法平衡 2 、优秀的管理人可以创造奇迹 3 、耐心终将得到报偿 4 、发现占用过多股东资本的公司是很重要的 5 、买入价格是关键 6 、寻找定价权

■美国运通案例 1 、分析公司本身 2 、机会出现时要大举投资 3 、传闻研究,不要轻信那些坐在金融中心大楼里的分析师的建议 ■迪士尼案例 1 、市场先生可能是个笨蛋 2 、那种需要少量资本即可不断产生利润的公司是金矿 3 、聊天的价值 4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品质 5 、不要太快卖出 ■伯克希尔-哈撒韦案例 1 、拒绝情绪化 2 、高质量的管理和忠诚至关重要 3 、重新配置资本 4 、善待所有打交道的人 ■国民赔偿保险公司案例 1 、在收购一家公司之前,应该做好观察数年的准备

巴菲特的投资思想

巴菲特的投资思想 摘要 股神巴菲特以其独特的价值投资思想闻名于全球资本市场,更以其骄人的投资业绩跻身于全球顶级富豪榜。本案例首先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历程,然后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投资精髓、选择股票的标准和主要依据以及给投资者的投资忠告。本案例有助于学生更感性地认识证券投资的理论与实践,掌握价值投资思想的精髓。 关键概念 股票投资投资思想投资策略价值投资 一、引言 随着《福布斯》2008全球富豪榜的排名出炉,比尔·盖茨雄踞了13年的世界首富的位置拱手让给了巴菲特。从《福布斯》的分析可以看到,巴菲特的身价暴涨主要是因为其旗下公司的股价飙升。旗下伯克希公司股票的单股价格超过10万美元,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股票。巴菲特对优质股票投资的执着,及价值投资的长线经营理念,终于使其在今日取得了卓越非凡的成果。 二、巴菲特其人 1941年,11岁的巴菲特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张股票,赚到了5美元。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数都还在玩过家家的游戏。1947年,他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专业。两年后,他抛弃了那些只会讲些空头理论的教授,转而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家本杰明·格雷厄姆。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转变,他从反投机的格雷厄姆那里学到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并且对这一理念坚信不疑。1951年,21岁的巴菲特以A的好成绩学成毕业。 1956年,巴菲特的合伙人公司成立,总投入资金105万美元,其中,只有100美元属于巴菲特,但他在公司拥有绝对的权威,支配每一分钱的使用。1964年,合伙人公司的总资本涨到2200万美元,巴菲特的个人财富是400万美元。短短8年时间,火箭一样的速度,空前快速地扩张。 1966年,美国股市大牛,股票飞涨,人们都在拥入股市。巴菲特却感到了不安,因为他很难再找到符合标准的廉价股票。“在别人贪婪时变得恐惧”,巴菲特的这一特质凸显无疑。

巴菲特投资

巴菲特迄今最成功的六笔投资 以下是巴菲特史上最成功的几笔投资,以年度回报率排名。这些交易是巴菲特璀璨投资生涯的最好证明。虽然巴菲特对可口可乐公司、Capital Cities/ABC公司、吉列公司(Gillette)以及汽车保险商Geico等公司的成功投资被业内广为传颂,但它们都没有好到能登上本榜单的份上。以下是上榜投资案例: 1. 中石油(PetroChina) 年平均复合回报率:52% 总回报率:720% 持有期:5年 谈到巴菲特,人们总会想到他的投资箴言——“买你看得懂的公司”。此外,大家都知道他一直唱多美国。在去年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公开信中,巴菲特写道:“美国最好的日子还在后面。”但是,他的一些最成功的投资,尤其是最近的成功投资都在中国。在2002年和200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累计斥资4.88亿美元买入中石油1.3%的股权。有人曾一度质疑这一投资,因为中石油的油田开发已是强弩之末,而且它拥有40万名员工,成本高居不下。当时,中石油市值有370亿美元。而巴菲特估计其价值1000亿美元。巴菲特的这一估值实际上算是偏低了。由于油价上涨和新油田的发现,中国石油(80.09, -0.93, -1.15%)股价大幅上扬。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2007年出售这部分股权时,中国石油的市值已高达2750亿美元,这让伯克希尔撒韦公司大赚36亿美元。 2. 比亚迪(BYD) 年平均复合回报率:41% 总回报率:671% 持有期:6年 巴菲特近几年最成功的一笔投资是长期追随他的副手查理-芒格提议的。2008年,芒格向巴菲特推荐了中国汽车动力电池制造商比亚迪。他说,比亚迪的CEO王传福是托马斯-爱迪生和杰克-韦尔奇(译注:前通用电气(28.07, 0.04, 0.14%)公司CEO)的化身,解决技术问题时像爱迪生,行事风格则像韦尔奇。芒格说:“我以前从未见到过这样的人才。” 2008年末,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2.3亿美元收购了比亚迪10%的股权。芒格后来说,他认为电动汽车的普及所需要的时间比许多人认为得要长,但他表示对王传福有充分的信心。而他和巴菲特的这份信任也获得了回报。六年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至今仍持有比亚迪10%的股份,现在价值近18亿美元。 3.房地美(Freddie Mac) 年平均复合回报率:24% 总回报率:1525% 持有期:13年 1988年,他以分拆调整后每股4美元的价格向政府支持的抵押贷款保险巨头房地美投资了1.08亿美元。当时巴菲特对这家公司有足够的信心。在投资房地美后不久,他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唱好这只股票。十年后,房地美股价升至70美元。但巴菲特在房地美的投资最引人注目的也许不是它当时的市场表现有多好,而是他选择出售这部分股权的时机。2000年,巴菲特作证称,他此前与房地美当时的CEO勒兰德-布兰德塞尔多次会面,期间意识到布兰德塞尔在争取两位数的回报,这是不明智的。 巴菲特感觉到事情不妙,一年之内,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抛售了所持房地美的所有股份。2003年,有消息称,房地美经常谎报其盈利。布兰德塞尔被迫离开。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伊始之际,房地美及其姊妹公司房利美(2.46, 0.00, 0.00%)(Fannie Mae)因为持有大量问题抵押贷款而濒临破产,不得不申请政府救助。房地美目前股价略高于2美元。 4.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年平均复合回报率:22% 总回报率:1745300% 持有期:49年 1965年,当巴菲特以每股约12美元的价格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时,它是一家纺织企业,也是马萨诸塞州新贝德福德最大的雇主之一。但它很快就成为巴菲特旗下的收购工具。

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案例分析

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案例分析 1989-1996年间,巴菲特多次买入富国银行,总成本5亿美元左右。投入细节如下: 从上面的表可以看出,巴菲特买入富国银行的PE一般不超过10倍,主要投资PE 只有5倍左右。而PB一般不超过1.5倍。(注:92年PE为15倍,是因为当年利润大幅下滑造成PE偏高) 2、当时的富国银行情况: 富国银行历史上是家优秀的加州地方性银行,但由于89--92年的美国经济危机,使得加州经济持续衰落,而银行业是高周期性行业,富国银行也随之进入长达数年的低迷期。股价在88-89年大幅下跌了40%。 3、巴菲特为什么要买入富国银行 1)富国银行中间业务持续上升,84--89年利息收入年增长15%,而中间业务收入年增幅达24%; 2)公司的成本增幅远小于收入增幅,非利息支出年均只增长了12%,说明公司成本控制良好; 3)公司历史上的ROE和ROA记录良好,公司的ROE常年保持25%以上,ROA 保持在1%以上,是家管理优秀的公司; 4)富国银行的估值非常之低,安全边际明显。就算公司可能有较长的低迷期,而且美国经济何时复苏不得而知,但凭借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中间业务拓展能力,巴菲特相信富国银行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4、买入后发生的情况: 89-90年巴菲特购入富国后,美国经济开始一路衰退,加州房产一路大跌,公司的利润从89--93年的5年间连续负增长。92年甚至利润为0。93年底的贷款损失准备高达6.4%。 事实证明市场给予了富国银行正确的短期评价。

从上表可以看出,富国银行的盈利能力在整体经济低迷时期,一路下滑,ROE从2 5%下降到92年代的8%。如果单纯看表面数据,富国银行的确不值得投资。但是深入分析报表,可以看出该银行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从上面的财务指标分析来看: 1)管理层对于环境快速反应,大幅缩减了对房地产公司的贷款(-32%),贷款减少幅度大大快于资产减幅(-6%),公司将资金配置到了收益相对较高的债券投资上; 2)中间业务收入增幅迅速(增长22%),高于利息收入增幅(增长17%),特别是92年。 3)另外,对比同业,富国银行的交叉销售能力较强,人均收入和店均收入能力为同业前茅; 5、经济复苏后的情况: 1)从上表可以看出,93年美国经济复苏后,随着利率上涨,公司快速的将资金配置到贷款上,贷款增幅(100%)快于公司资产增幅(90%); 2)中间业务能力进一步巩固加强,中间业务比重达到37%,中间业务收入增幅(1 45%)也远高于利息收入(70%); 6、巴菲特何时出售?

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2012-02-05 16:26:43) 巴菲特在1988、1989年重仓买入可口可乐,而且一直持有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巴菲特的普通股投资组合中,其持仓的可口可乐市值除了在2006年被美国运通超出,其他年份都位居第一。 我们试图观察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的过程,从中看看他的选股和选时,当然凭我们的阅历,只是粗浅的一己之见。基于自己以前对巴菲特的认知,我认为他的选股原则:选好公司,因为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选时原则:逆向投资,或者说“他人贪婪我恐惧,他人恐惧我贪婪”,再或者说安全边际,中间的道理其实都一样。 1、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的时点 巴菲特集中于两个时点买入可口可乐,经多次送股后,当前持股2亿股,是可口可乐最大单一股东,约占8.6%。 (1)核心介入时间点:1988H2-1989H1重仓买入18700万股(送股后),特征如下:

u 右侧交易 u 介入市盈率,动态约15倍,静态约17倍 u 处于股价3年(1986H2-1989H1)盘整的末期,这一期间业绩走的V型 (2)小幅加仓时间点:1994上半年买入1300万股(送股后),特征如下:u 是否右侧交易未知,但下半年股价就大幅上扬 u 介入市盈率,动态约21倍,静态约25倍 u 处于股价2.5年(1992H1-1994H1)盘整的末期,期间业绩增长还不错 从上述巴菲特两次介入可口可乐的时点看,反映了老人家“逆向投资”的原则,但我有个疑问是:为什么两次都能够踏准节奏,在调整末期介入?调整末期,意味着此时悲观情绪释放殆尽。 前面一次还可以理解,老人家对公司的理解及其深刻,对业绩的追踪和预见应该不成问题,他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对短期业绩的偏好。但后一次增持时,可口可乐的PE不低,而且业绩并没大波动,不太好理解为什么老人家在此时介入。尽管我们注意到,1992H1-1994H1这一期间,可口可乐股价明显跑输道琼斯指数,相对吸引力增强,但这只是一个比较勉强的解释。 2、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的理由 从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中,我们可以已经看到其中关键的原因,但肯定不止这些。 意译自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一旦我们找到杰出管理层所经营的非凡生意,我们当然乐意一直持有。对可口可乐所经营的高毛利率产品,我的确看到了它们对消费者异同寻常的吸引力,以及不错的前景。52年来我一直在享受着可乐,但直到1988年我的脑袋才转过弯来,终于看到了这迷人的机会。

巴菲特投资案例

巴菲特投资案例 《华盛顿邮报》于1931年创刊,之后两年出现严重亏损,无奈之下以82.5万美元卖给百万富翁迈耶。迈耶经营的20年间扭亏为盈;自1963年起,交由迈耶的女儿格厄姆女士继续经营,至1963年底,该邮报资本已达30亿美元,每年销售额为15亿美元。除邮报外,该企业还拥有《新闻周刊》及6个电视台等多家平面及立体媒体。巴菲特在1973年美国股市重创之际,以平均每股22.75美元的价位买进46.7万股《华盛顿邮报》(WPC)股票,总值1 062万美元。至1996年底的23年之后,该股票的总值已成长到5.79亿美元,涨幅达53.5倍。 巴菲特于1973年进场,当时WPC的上市股票市场价值为8 000万美元,而他估计WPC 当时的实质价值在4~5亿美元之间。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由当年的股利盈余开始计算:净利1 330万美元+折旧与摊销费用370美元-资本支出660万美元,得1973年股东盈余为1 140万美元,以此盈余除以无风险的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6.81%,WPC的实质价值为1.67亿美元,低于巴菲特的估计。巴菲特指出,长时间以来,一家报纸的资本支出将等于折旧与摊销费用,因此净利应接近股东盈余,而将净利除以无风险利率之后,可以得到1.96亿美元的估计价位。如果就此打住,等于是假定股东盈余增加率等于通货膨胀率的增长。但由于美国报业有超乎寻常的调价空间,且大多数报纸在社区内属于独占性企业,其价格上涨速度可以高于通货膨胀率,因此最后假设WPC有提高3%实际价格的能力,WPC 的价值就达到3.5亿美元。巴菲特也知道WPC10%的税前毛利再度达到这一数字,如税前毛利增到15%,WPC的价值再增加1.35亿美元,达到总值4.85亿美元。 当巴菲特购进WPC股票时,其股东权益报酬率为15.7%,这与其他报纸水准相当。但在以后的5年中,这一数字上升了1倍,并持续领先其他报纸,到了1998年已经上升为36.3%了。在毛利率方面,该企业1973年税前毛利率为10.8%,低于历年的15%;但远远高于报业平均水平。在保留盈余方面,从1973年到1992年的20年时间里,WPC为其股东赚了17.55亿美元,其中拨给股东2.9亿美元,保留盈余14.56亿美元,转投资于公司本身。WPC的市场价值总值自1973年的8 000万美元一路上涨到1992年的27.1亿美元,共增加26.3亿美元。因此在20年间,WPC为其股东每保留1美元盈余,便创造了1.80美元的市场价值。 据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996年度的财务报告,该公司仍然持有WPC股票,投资时间已经超过23年,现金股利不计,获利达5 326.26%。由此看来,除非投资人具有相当专业的选股能力,否则最好的投资策略就应该追求财富的稳定成长。 问题: (1)通过分析该案例,你认为巴菲特选股的财务原则有哪些? (2)分析《华盛顿邮报》所选用的股利政策。 (3)你如何理解该案例的最后一句话“除非投资人具有相当专业的选股能力,否则最好的投资策略就应该追求财富的稳定增长”? (4)通过分析该案例,你认为进行股票投资应具备怎样的投资理念? 资料来源:关兰馨、曲铭生:《第一流的投资理财》,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 1

巴菲特:集中投资战略秘诀

巴菲特:集中投资战略秘诀 罗伯特,我们的投资仅集中在几家杰出的公司身上。我们是集中投资者。 —沃伦·巴菲特 如果把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以一句话加以总结,那就是集中投资战略。这是一种有别于活跃派资产投资组合,但又能击败指数基金的战略。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思想构成BUFFETT集中投资的雏形。费舍尔是著名的集中投资家,他对巴菲特的影响在于,他坚信当遇到可望而不可及的极好机会时,惟一理智的做法是大举投资。 半个多世纪以来,集中投资这种方法不但科学合理而且长期被我们这行所忽略,它与人们想象的多数经验丰富的投资者的做法大相径庭。历经90年代的新经济风潮衰退后,人们才又重新认识集中投资为何物,直到现在也没有看到集中投资形成趋势。 沃伦·巴菲特作为一位典范型的集中投资家,这位被许多人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通常讲话“轻声细语”、“极为务实”,且更像是“一位长者”。他那镇定的仪态出自于天生的自信,然而他的业绩和成就却颇具传奇色彩。集中投资看是一个极为寻常的想法,但看似寻常最奇崛,它根植于一套复杂的彼此相关联的概念之上。如果我们将这个想法“举起来迎着光”,仔细观察它的方方面面就会发现,它的深度、内涵以及坚实的思想基础,他们都蕴藏于清亮的表面之下。 集中投资的精髓可以简要地概括为: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 集中投资者必须掌握的最复杂的原理是选股模式。 集中投资:总体描述图 “找出杰出的公司”。多年来,沃伦·巴菲特形成了一套他自己选择可投资公司的战略。他对公司的选择是基于一个普通常识: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有方,管理者智慧超群,它的内在价值将会逐步显示在它的股值上。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潜在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而不是用于跟踪股价。巴菲特使用的分析过程包括用一整套的投资原理或基本原则去检验每一个投资机会。这些基本原则在《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战略》(Wa rren Buffett Wa y)一书中已详细讲述并在下一节“少就是多”中加以总结。我们可以将这些原则视为一种工具带。每一个单独的原理就是一个分析工具,将这些工具合并使用,就为我们区分哪些公司可以为我们带来最高的经济回报提供了方法。沃伦·巴菲特的基本原则将会带你走进那些好的公司从而使你合情合理地进行集中证券投资。你将会选择长期业绩超群且管理层稳定的公司。这些公司在过去的稳定中求胜,在将来也定会产生高额业绩。这就是集中投资的核心:将你的投资集中在产生高于平均业绩的概率最高的几家公司上。 沃伦·巴菲特投资方略的基本原则

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案例分析

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案例分析 1989-1996年间,巴菲特多次买入富国银行,总成本5亿美元左右。投入细节如下: 购买年份购买价格购入总成本(百万)购入PE购入PB 1989 58 289 5.3 1.21 1992 67 92 15.3 1.41 1993 99 43 10.0 1.54 1996 148 74 7.4 0.95 从上面的表可以看出,巴菲特买入富国银行的PE一般不超过10倍,主要投资PE只有5倍左右。而PB 一般不超过1.5倍。(注:92年PE为15倍,是因为当年利润大幅下滑造成PE偏高) 2、当时的富国银行情况: 富国银行历史上是家优秀的加州地方性银行,但由于89--92年的美国经济危机,使得加州经济持续衰落,而银行业是高周期性行业,富国银行也随之进入长达数年的低迷期。股价在88-89年大幅下跌了40%。 3、巴菲特为什么要买入富国银行 1)富国银行中间业务持续上升,84--89年利息收入年增长15%,而中间业务收入年增幅达24%; 2)公司的成本增幅远小于收入增幅,非利息支出年均只增长了12%,说明公司成本控制良好; 3)公司历史上的ROE和ROA记录良好,公司的ROE常年保持25%以上,ROA保持在1%以上,是家管理优秀的公司; 4)富国银行的估值非常之低,安全边际明显。就算公司可能有较长的低迷期,而且美国经济何时复苏不得而知,但凭借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中间业务拓展能力,巴菲特相信富国银行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4、买入后发生的情况: 89-90年巴菲特购入富国后,美国经济开始一路衰退,加州房产一路大跌,公司的利润从89--93年的5年间连续负增长。92年甚至利润为0。93年底的贷款损失准备高达6.4%。 事实证明市场给予了富国银行正确的短期评价。 十亿美 899091929394959697 元 贷款41 47 43 36 32 36 35 64 64 资产49 54 52 51 51 52 49 109 9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