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医学课件资料试题总结

核医学课件资料试题总结

核医学课件资料试题总结
核医学课件资料试题总结

加★要特别注意,多看两眼,加☆有时间就看吧,下线的为往年考试题目的答案

总论

课件复习题

1、核医学概念与分类

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

2★、核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半衰期

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半衰期,T1/2(half-life)——表示原子数从N0衰变到N0的一半所要的时间。

3、放射性衰变类型、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α衰变是放出α粒子的放射性衰变。α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实际是氦核42He。因而α衰变时,母核放出α粒子后,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

β-衰变发生在中子过剩的原子核。衰变时放出一个β-粒子(电子)和反中微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因而子核比母核中子数减少1,原子序数增加1,原子质量数不变。

β+衰变(正电子衰变)发生在中子较少的原子核。衰变时放出一个β+粒子(正电子)和反中微子。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因而子核比母核质子数减少1,原子质量数不变。

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excited state)回复到基态(ground state)时,以发射γ光子释放过剩的能量,这一过程称为γ衰变。这种激发态的原子核常是在α衰变、β衰变或核反应之后形成的。γ射线的本质是中性的光子流。

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离和激发:凡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而变成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形成自由电子,只能由低能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使原子处于能量较高的激发态,这种现象称为激发。

散射:入射粒子(包括电磁辐射)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韧致辐射:高速带电粒子通过核电磁场使受到突然阻滞,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称为bremsstrahlung。

X、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是指光子把能量完全转移给一个轨道电子,使之发射出成为光电子。

康普顿效应:能量较高的γ光子与原子的核外电子碰撞,将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轨道成为高速运行的电子,而γ光子本身能量降低,运行方向发生改变。

电子对生成:光子穿过物质时,当光子能量大于1.022 MeV,在光子与介质原子核电场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一对正、负电子。这种作用被称之为电子对生成。

4、辐射防护目的与原则

目的:

1. 防止发生对健康有害的非随机效应。

2.将随机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水平。

基本原则:

1 实践的正当化(Justifiction)

2 放射防护最优化(Optimization)

3 个人剂量的限制(Dose Limitation

5、常用显像仪器,SPECT、PET/CT

γ闪烁计数器液体闪烁计数器放射性活度计脏器功能测定仪脏器显像仪

SPECT:在闪烁照相机基础上增加了探头旋转装置、图象重建软件。有单探头、双探头、三探头。PET:是专为探测体内正电子发射体湮灭辐射时同时产生的方向相反的两个γ光子而设计的显像仪器。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小γ光子探测器环形排列,在躯体四周同时进行探测,其他部件基本同SPECT。

6、核素显像原理与特点

原理:P58 利用脏器或组织具有选择性摄取某些显像剂的功能,或利用显像剂在某些脏器、组织中的充填,将显像剂带入到被观察的靶器官或靶组织中,由于放射性核素在衰变中能不断地发射出射线,利用显像仪器能够从体外准确获得显像剂在脏器或组织的分布及量变规律,从而了解脏器或组织的形态、位置、大小和功能状态,用于诊断疾病。

核素显像特点:

功能影像特征:血流、功能、代谢、排泄病理生理、分子水平代谢和化学信息

安全无创伤

缺点:采集信息量有限→分辨率较差

7、放射性药物的基本概念

含有放射性核素,能直接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标记物称为放射性药物。

其他:

原子核稳定,不会自发衰变的核素称为稳定核素(stable nuclide);

★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radiation decay)。

放射性活度减少至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作物理半衰期(T1/2)。

生物半排期Tb是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经由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有效半衰期Teff是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一半所需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是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

放射性活度的旧制单位是居里(curie),1居里表示每秒3.7×1010次核衰变。新的国际制单位是贝可(Bq)。1Bq定义为每秒一次衰变。

照射量:表示照射到某一定物质上的射线有多少。是以直接度量X射线或r射线对空气电离能力来表示射线空间分布的物理量。国际制单位:库仑/千克(C/kg)专用单位:R(伦琴)

吸收剂量:电离辐射授予单位物质的评价能量与该单位物质的质量之比。反映被照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国际制单位:戈瑞(Cy)专用单位:拉德(rad)1 Cy=100 rad

当量剂量:按照辐射权重因子加权的吸收剂量,反映各种射线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及危险度的电离辐射量。与吸收剂量、射线种类有关国际制单位:希沃特(Sv)专用单位:雷姆(rem) 1 Sv=100 rem

放射性制剂是指其分子中含有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试剂和放射性药物的总称。

不需引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标记物称为放射性试剂。

放射性核纯度指特定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数。

化学纯度是指以某一形式存在的物质的质量占该样品总质量的百分数。

放射化学纯度(radiochemical purity, Rp):指以特定化学形态存在的放射性核素活度占样品总活度的百分数。☆不同影像的比较

ECT主要反映脏器或组织的功能、血流与代谢,也反映其形态,但分辨率较CT,MRI差。

CT,MRI主要反映解剖学形态变化,分辨率较好,有时也反映其功能变化,但不如ECT。

ECT显像时不同脏器显像需不同药物,同一脏器不同目的显像,也要用不同药物。

CT,MRI检查时,任何脏器较单纯,均只有普通平扫和增强。

心血管系统

心肌灌注显像

★显像原理:判断冠状动脉血流状况和心肌细胞成活状态。

正常心肌细胞选择性摄取某些单价阳离子化合物,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后可使心肌显影

示踪剂的摄取与心肌局部血流量呈正相关,与心肌细胞功能状况相关

正常心肌显影,而缺血或坏死心肌不显影(缺损)或影像变淡(稀疏)

☆显像剂(貌似只要求了解)

1. 201Tl(铊)

钾的类似物,通过Na+-K+-ATP酶泵进入心肌细胞,摄取量与心肌血流量成正比。

再分布:正常心肌─5~10分钟达摄取高峰,后通过弥散清除,3小时后摄取和清除达到平衡,清除速度与血流量也呈正比

缺血心肌─摄取慢、清除慢

物理特性:γ光子能量偏低(69~83kev),半衰期74h,注射剂量约3mCi

2. 99mTc-甲氧基异丁基腈(99mTc-MIBl)

亲脂性,通过被动弥散进入心肌细胞线粒体,与膜蛋白结合;摄取量与心肌血流量成正比。

特点:99mTc物理特性好(140kev,6h),图像质量佳,稳定滞留>5h,注射剂量20mCi

3. 正电子显像剂

15O-水(15O-H2O),13N-氨水(13N-NH3),82铷(82Rb)

特点:分辨率高,可定量测定心肌血流量

★心脏负荷试验原理:

提高正常冠脉供血区与异常(狭窄)冠脉供血区的差别

冠状动脉具有很强的储备能力,负荷状态下,血流量可增加3~5倍;有病变的冠脉血流量不能相应增加提高心肌灌注显像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早期诊断冠脉病变和心肌缺血

1、运动负荷试验:活动平板或踏车试验

2、药物负荷试验:潘生丁、腺苷;多巴酚丁胺

★正常影像:

断层影像:

横轴:左心室壁呈环形,中心无放射性区为心室腔,上部为前壁,下部为下壁和后壁,右侧为侧壁,左侧为间隔。放射性分布均匀而一般情况下侧壁放射性略高。

水平长轴:呈倒立马蹄形,右侧为侧壁,左侧为间隔,心尖部放射性略低,因该部心肌较薄所致。

垂直长轴:呈横向马蹄形,上部为前壁,下部为下壁和后壁。

靶心图:缺血区域表现为变黑区。靶心图与冠状动脉供血区相匹配,因而能明确责任血管之所在。

★异常影像:

可逆性缺损:负荷影像显示放射性缺损或稀疏,静息影像显示该部位放射性填充,见于心肌缺血。

不可逆性缺损:负荷影像显示放射性缺损、减低,静息影像仍表现为放射性缺损。见于心肌梗死,严重心肌缺血时也可表现为不可逆性缺损。

混合型缺损:静息影像显示原放射性缺损区呈部分填充,心室壁不可逆和可逆性缺血同时存在,提示心肌梗死伴缺血或侧支循环形成。

花斑型异常:室壁内出现斑片状放射性稀疏,见于心肌病、心肌炎等。

反向再分布:负荷影像正常而静息影像显示放射性稀疏区。反向再分布的意义不明,可能与X综合征有一定关系。

适应症

1、早期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

2、急性胸痛的评估;

3、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度分级;

4、评价心肌细胞活力;

5、冠状动脉病变疗效判断;

6、心肌炎与心肌病的辅助诊断。

临床应用

1、冠心病早期诊断

无创性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简便而准确的方法:

(1)无创性

(2)准确性典型表现:可逆性缺损,灵敏度和特异性>90%

(3)可了解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和责任血管

2、急性胸痛的评估

(1)、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通常于急性胸痛发作几小时内表现局部灌注缺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

(2)、急性胸痛的评估

急诊ECG准确率低,10%急性胸痛者出院后48h内发展成急性心梗,而心肌显像是发现心肌缺血和梗死的有效手段,80%患者证实AMI或不稳定AP,因此,是筛选急性胸痛患者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可作为急诊的首选检测方法。

3、冠心病危险度评估

确定高危人群:

在两支以上冠脉区的多发性可逆性缺损或较大范围的不可逆性缺损;

定量或半定量分析有较大范围的可逆性缺损;

左主干冠脉区的可逆性缺损;

运动后左心室暂时性扩大;

肺摄取201Tl增多;

门控显像:LVEF<40%。

4、冠心病疗效监测

99mTc-MIBI显像观察心肌灌注缺损的大小变化,及时判断溶栓效果;而胸痛缓解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改变缺乏特异性和客观定量。

溶栓后灌注缺损有改善→保守治疗;无改善→更具侵入性的治疗方法。

5、PTCA术后再狭窄的判断

发生率:30~50% (<6m)

金标准: 冠脉造影

MPI:可逆性性缺损,提示再狭窄,阳性

预测率几达100%,阴性预测率94%。

6、评价心肌细胞活力

MPI能反映心肌细胞的完整性和活力,而心肌活力存在是预测介入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心肌FDG 代谢显像是最有效方法)。

术前评估心肌存活量越多,术后效果越好。

预期疗效,可逆性缺损>混合性缺损>固定性缺损。

★心肌代谢显像

冬眠心肌:为适应长期的低血流灌注状态通过自身调节而减低心肌细胞代谢和收缩功能,减少能量消耗以保持心肌活力。

顿抑心肌:心肌在短暂的急性缺血再灌注后,尽管心肌细胞并未发生坏死,但其结构、功能及代谢发生了变化,处于“晕厥”状态,即使心肌有效再灌注后需数小时至数周才能恢复,且缺血时间越长,心功能恢复时间越长。

活力心肌的标志:细胞膜的完整性和代谢功能保存。

一★、原理

脂肪酸和葡萄糖都是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底物,心肌在空腹时主要利用脂肪酸,在进餐(葡萄糖负荷)后主要利用葡萄糖。

禁食状态下:

正常心肌→葡萄糖代谢↓,脂肪酸代谢↑

缺血心肌→脂肪酸代谢↓,葡萄糖代谢↑(心肌缺氧)

坏死心肌→无代谢

葡萄糖负荷后:

正常和缺血心肌葡萄糖代谢都↑,坏死心肌不摄取葡萄糖

在不同条件下,用放射性核素标记代谢底物显像,可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心肌细胞存活的判断。

二、显像剂

葡萄糖代谢:18F-FDG(脱氧葡萄糖)

脂肪酸代谢:11C-PA(棕榈酸)123I-BMIPP(十五烷酸)

有氧代谢:11C-acetate(乙酸)

三、图像分析

正常图像:心肌各壁放射性分布均匀,结果判断常与心肌灌注显像相结合

血流-代谢显像结果基本模式:

正常摄取:血流与代谢显像放射性分布均匀→正常

不匹配:血流灌注减低,葡萄糖摄取正常或相对增加→心肌缺血但仍存活

匹配:血流灌注与葡萄糖摄取一致性减低→心肌坏死

四★、临床应用

1、18F-FDG被公认为最准确的非创伤性评价心肌存活的检查方法

2、预测心肌功能改善。心梗存在活力心肌者,预测冠脉血运再通术后心脏功能可改善。阳性预测值为78-85%,阴性预测值为78-91%。

3、辅助临床决策。

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显像

一★、基本原理

通过静脉内注射不能渗透到心血管外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大分子物质,对心血池进行静态和动态显影,测定左、右心功能,获得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参数。

首次通过法、门控平衡法心血池显像

4★、临床应用

1、冠心病的诊断:负荷时EF上升<5%甚至下降,

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敏感性90%,特异性较低。

2、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判断、危险性估测和预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监测。

心梗早期:LVEF正常者,1年内死亡率2~4%,

LVEF<30%,死亡率12%

LVEF<20%,死亡率47%

心梗恢复期:出院前LVEF<40%,心脏事件可能发生,死亡率随其下降呈指数上升。

室壁瘤定位诊断阳性率90~95%;室壁瘤部位室壁运动异常,收缩时相延迟,室壁瘤峰。

心脏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的旁道传导等。

扩张性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的鉴别诊断

扩张性心肌病:左心腔明显扩张,LVEF明显减低(<20%),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心脏呈球形或椭圆形。缺血性心肌病:心肌局限性损害。

泌尿系统

第一节★★肾功能测定

一、肾图(131I-邻碘马尿酸肾图)renogram

1★★、原理

静脉注射由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而不被再吸收的放射性示踪剂,在体外以放射性探测器连续记录其滤过、分泌和排泄的过程,所记录的时间-放射性曲线称为肾图,以此可用以了解两侧肾脏功能状态和上尿路排泄情况。目前最常用的放射性药物是131I-OIH(邻碘马尿酸钠)

3、正常肾图分析--定性分析★★★

示踪剂出现段:(a段)示踪剂到肾和肾周围组织血管,60%肾外血管床,10%初期肾血管床,30%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

聚集段:(b段)肾内聚集数量和速度,与肾功能密切相关

排泄段:(c段)经肾盂、输尿管入膀胱,C段与尿路通畅和尿量有关; 在尿路通畅时反映肾功能通过时间(峰时)、半排时间和肾脏指数

肾图指标计算正常值

★峰时tb 高峰出现时间〈4.5MIN

★半排时间C1/2 高峰下降一半时间〈8MIN

15MIN残留率(C15 /b) ×100% 〈50%

5★、异常肾图及意义

肾图本身异常★★★

1、持续上升线:急性上尿路梗阻

2、高水平延长线:上尿路梗阻并肾功能轻度损害肾盂积水

3、抛物线:各种原因致肾功能中度损害肾结石、输尿管扭曲、肾缺血、肾功能受损

4、低水平延长线:各种原因致肾功能严重损害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慢性上尿路严重梗阻

5、低水平递降线:无功能、肾切除、先天性肾缺损

6、阶梯状下降线:机械性尿路梗阻、疼痛、紧张、尿路感然输尿管痉挛

两侧肾图对比异常

两侧肾图差异、小肾图:一侧肾动脉狭窄或先天性小肾

二、肾动态显像renal dynamic imaging

1、原理

静脉注入由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而不被回吸收迅速经尿排出的快速通过型显像剂,用γ照相机或SPECT快速连续采集包括双肾和部分膀胱区域的放射性影像,可以动态地观察到腹主动脉,肾动脉和肾血管床的灌注像及示踪剂在肾实质浓聚,随后逐渐集中到肾盏、肾盂及输尿管而达膀胱的全过程,可在一次检查中获得肾动脉灌注、肾脏形态与功能多方面的资料。

2、显像剂★★

肾小球滤过型:99mTc-DTPA

肾小管分泌型:99mTc-EC、99mTc -MAG3、131I-OIH

4、正常影象★

★血流灌注相:腹主A显影2秒后,肾显影,4至6秒清晰,双肾灌注曲线相似。

★功能相:第2至3分钟肾影最浓,3至5分周边变淡,肾盂和肾盏变浓,膀胱和输尿管显影,20至30分钟肾影基本消失,膀胱充盈。

5、异常影象和意义

★血流灌注相:肾A延迟,肾内放射性减低,占位病变灌注增加

★功能相:

①肾无显影,提示血流和功能消失或肾缺如。

②肾出现和消退延迟提示血流和功能损害。

③肾影延迟,但肾盂和肾盏无聚集,提示肾损或弥漫性肾小管病变。

④肾影消退正常,肾盂、肾盏或输尿管扩大,提示尿路梗阻。

⑤泌尿系统外出现放射性,提示尿漏。

5、GFR和ERPF

★肾小球滤过型:99mTc-DTPA GFR

正常值:>100 mL/min

★肾小管分泌型:99mTc-EC ERPF

正常值:600~750 mL/min

三、肾图和肾动态显像应用★★

①肾功能评价。

②尿路梗阻诊断。

③肾性高血压诊断

④移植肾监护。

⑤腹部包块鉴别诊断。

三、肾动态显像介入试验

1、利尿试验Diuretic Test

原理:肾图C段不下降患者, 15 min时IV速尿(0.8 mg/kg),利用尿量增加,排出淤积于扩张肾盂中的显像剂,使原有图像变化,C段下降加速。机械性梗阻时,无这些改变。

意义:

1、鉴别机械或功能性梗阻★

2、上尿路梗阻术后观察

3、随访单纯肾盂扩张的变化

2、巯甲丙脯氨酸试验Captopril Test

原理:A单侧肾A狭窄——患肾灌注下降—肾素升高—血管紧张素Ⅱ升高—出球小A收缩——肾功能正常。

B CAP——可使血管紧张素Ⅱ下降——出球小A舒张——肾小球滤过压下降——肾功能下降。

意义:A、单侧肾A狭窄★★B、疗效评价★

消化系统

二★、肝血流、肝血池显像(重点)

(一)原理

肝脏具有丰富的血供,经过肝的血流量为心排血量的1/4

肝具有两套血液供应

①一套来自肝A,占肝血供25%。

②一套来自门V,占肝血供的75%。

我们正是利用了肝脏的血供特点进行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

(二)方法:

显像剂为99m Tc-RBC或99mTc-HSA(大颗粒白蛋白)。

1、血流相:“弹丸”注射后,启动ECT 机按帧/2秒采集,至少16帧。

2、血池相:1分钟后采集静态图像

3、延迟相:静态或断层

(三)图象分析(重点)

1.正常图象

肝血流灌注相:注射显像剂,右心,肺及左心相继显影,2-4秒腹主动脉显影,然后双肾及脾放射性分布。

肝区不显影,呈现三角形分布稀疏区,为动脉期。12秒后,随着门静脉的血流灌注,肝脏

开始显影,此为静脉期。

肝血池相:15-30分钟后,显像剂在循环血液中已充分混匀达到平衡状态,静态显像可见心脏、大血管及肝脾等血池影像,肝区放射性均匀分布,其强度一般低于心血池和脾脏的放射性。

2.异常图象

肝血流灌注相:动脉期肝脏出现局部性浓聚。

肝血池相:1、不填充:病灶区呈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

2、填充:病灶区的放射性分布相当于周围正常的肝组织。

3、过度填充:病灶区的放射性高于正常肝组织。

(四)临床应用:(重点)

1. 对血管瘤的诊断:特异性、准确率均达90%以上,

2. 肝癌的鉴别诊断:肝灌注相:提前灌注影

肝血池断层:填充或轻度增高。

3. 肝局部结节鉴别:肝腺瘤:由不规则排列肝细胞组成。

增生结节:枯否氏细胞和肝细胞组成。

两者:血流增加,无完整胆管(排泄慢)。

★肝显像诊断肝占位性病变性质

病变肝胶体肝血流肝血池

动脉期静脉期

血管瘤缺损有或无充盈过度充填

肝癌缺损有无再充盈放射性充填

转移癌缺损有稀疏稀疏

肝囊肿缺损无缺损缺损

三★★、肝胆动态显像(重点)

一、显像原理:

■肝脏的多角细胞具有摄取结构类似胆红素一类物质的能力,并分泌胆汁将这些代谢产物沿肝内胆道系统排出,储于胆囊,再经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

■类似胆红素一类的物质标记上放射性核素,亦能被肝细胞摄取,继而随胆汁分泌到毛细胆管,经胆道系统排泄到肠道,利用这一系列过程显像,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二、方法

1. 显像剂

99mTc标记的亚氨基乙酰乙酸衍生物(iminodiacetic acid derivatives, IDA类)

99mTc标记的吡哆醛氨基酸(pyridoxylidene amino acid,PAA)

99mTc -PMT。

2. 显像方法

3.1. 空腹(至少禁食2小时),静脉注射显像剂。

3.2. 注射显像剂后5分、10分、15分、30分、45分各进行一次显像,一旦肠道显像,可结束检查。3.3. 若胆囊和肠道不显影,应在60分或90分进行显像,必要时可延长到2小时或24小时再显像。

3.4. 若要观察胆囊收缩功能,可在胆囊显像后高脂餐再显像。

介入试验

促胆囊收缩素(CCK)试验:

用于:1)胆囊收缩功能测定。

2)胆道机械与功能梗阻鉴别。

3)评价奥狄扩约肌功能是否紊乱。

吗啡试验:收缩奥狄扩约肌,缩短胆囊炎诊断时间,但急腹症时不能滥用,注意呼吸抑制及过敏。

脂肪餐试验:胆囊收缩功能测定。缺点:慢。

鲁米那试验:增加肝酶分泌,加快胆红素分泌,口服3-5天后,重复肝胆显像,鉴别先天胆道闭锁。

三、图象分析

(一)正常肝胆动态显像:

1.肝实质显像期:5-10min

2.胆系开始显像期:10-15min

3.胆总管和胆囊明显显影、肠道开始显像:15-30min

4.肠道显像期:30-60min。

(二)异常图象:

1.肝形态异常:肝细胞破坏。

2.肝功能受损:摄取降低。

3.胆道延缓或不显影:胆囊炎、胆道梗阻等。

4.肝脏与肠道显影顺序异常:出血、胆汁外漏,胆道畸形等。

四、临床应用

1.急性胆囊炎:发病48小时内优于B超。1Hr胆囊不显影,灵敏度97.6%,准确率98.6%.

2.慢性胆囊炎和胆系感染:胆囊功能。

3.黄疸的鉴别:肝前、肝细胞、肝后。

4.胆道手术后随访:胆汁外漏,胆道出血。

5.先天性胆道闭锁的诊断:病程2月内。

6.移植肝的监测:血流灌注、排异、肝细胞功能、局部梗死、胆道引流、胆漏、胆道梗阻等并发症.

?肝移植病人并发症最常见的有排异和感染,后者包括病毒性肝炎和上行性胆管炎。其他并发症有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和肝损伤。血管并发症有吻合口狭窄,肝动脉/门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等。胆道并发症包括胆管狭窄和/或阻塞,胆漏等。

1)、移植肝的排异检测

肝细胞显像特点:心血池影持续存在,肝影淡且模糊不清,甚至出现“幻象肝”(phantom liver),肝管系统影像不清晰,肠道无或很少放射性。

2)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

肝细胞显像特点:灌注正常,移植肝摄取缓慢,放射性分布欠匀,无排泄,如进入恢复期则可见均匀摄取。

3)胆总管胆总管或胆总管空肠吻合口狭窄

肝胆显像:早期图像示肝脏中央区域呈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后期(lh)填充,提示胆管显著扩张伴放射性储留,部分阻塞者,肠道显影延迟(1h或更晚)。完全阻塞者,24h肠道仍无放射性。

4)胆汁外漏

肝胆显像:肝摄取正常,肠道无或很少放射性。腹腔有非生理性放射性积聚,较多见于右升结肠沟旁,环绕肝脏、十二指肠或近端空肠,也可呈尾巴征(tail Sign),外漏胆汁沿右腹胁下流,像附于肝右叶下部的尾巴。

5)Oddi括约肌功能不良

肝胆显像:肝摄取缓慢,峰值时间后延1倍,排泄缓慢。胆道系统弥漫性扩张。

6)肝脓疡

肝胆显像:早晚期图像均呈局灶性放射性稀疏缺损区。有时缺损区不只一个。若用67Ga炎症显像病灶呈浓聚区。

7)肝局部梗塞

显像特点:肝摄取减少,可见局灶性稀疏缺损灶。

7.肝灌注与门脉压力关系。

8.肝细胞功能判断。

第二节消化道

一★、消化道出血

1【原理】静脉注射放射性锝-99m标记的红细胞或大分子物质,正常情况仅有大血管及血床丰富脏器显像。

(一)胃肠道出血定位诊断:

要求活动性出血,探测出血率低达0.1ml/min.诊断和定位准确率80%以上。

(二)胃肠道出血量的测定:

方法:测72H大便,血计数。

2.【方法】

2.1. 疑出血为急性或由美克尔憩室所致,采用99mTc-SC作显像剂。

2.2. 疑出血为间歇性出血,采用99mTc-RBC 作显像剂。

2.3. 在30分-1小时内,每5分采集一张图像。

2.4. 在上述时间,如无阳性发现,延迟到2 -24小时,甚至36小时显像。

3.【正常所见】(以99mTc-RBC为例)注射99mTc-RBC后

3.1.腹部大血管影像。

3.2.血管丰富脏器,肝、脾、肾、膀胱影像。

3.3.肠道部位无放射性影像。

4.【异常图像】肠壁有出血时,99mTc-RBC从血管破裂处漏出,在出血部位形成异常的放射性浓聚影像。

4.1.出血量小:放射性聚集不明显,可通过ECT 上的计算机进行处理,以判断有无出血及部位。

4.2.出血量大时:放射性浓聚明显,甚至出现肠影,此时定位就比较明确。

二★、胃粘膜异位症(美克尔憩室显像)

?常见异位:1.回肠美克尔憩室(图)

2.食道下端(Barrett食道)

3.复制小肠畸形(图)

?临床应用:1.胃粘膜异位症诊断,

2.观察胃肠道手术后残留胃,

3.术中有无胃粘膜播植。☆

?介入试验:注射五肽胃泌素,增加摄取显像剂,提高阳性率。

三、胃食道及肠胃返流显像:

(一) ☆胃食道返流(GER):

原理:同X线钡餐造影,但可定量分析。

应用:1)观察胃食道灼热感等不适原因.

2)胃大部分切除后是否并发GER.

检测返流灵敏度为90%,而X线钡餐造影仅40%。

(二) ★十二指肠胃返流:

原理:注入肝胆显像剂,正常从胆道排泄到十二指肠,进入小肠。可计算胆汁返流指数。

应用:1)判断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合并症与胆汁返流的关系,2)胆汁返流胃炎的诊断及疗效观察。

三、☆胃排空功能检查观察胃功能紊乱的原因

显像剂:流汁,固体,半流汁。

图象定量分析:图例

观察指标:

半排时间,15m,60m,90m等不同时间排泄率。

临床应用:1.胃炎,胃切除术后(无倾倒综合征),甲亢等胃排空时间加速。

2.胃窦癌,十二指肠溃疡,胃切除术后(有倾倒综合征),糖尿病等则胃排空延缓。

☆食道通过功能测定

?原理:核素标记的固体、半流质、液体。通过食道的过程及速度。

?显像方法:动态采集。

?测定方法:放射性活度-时间曲线。

指标:食管通过百分率Ct (5)=(Emax-Et)/Emax.

2分钟食管通过百分率> 90%。

临床应用:全食道通过时间5-10s。上中下段通过时间分别是:3s、4s、5s。

喷门失弛缓症:食道下段缺乏懦动,通过率降低。

食管痉挛:放射性活度-时间曲线波动。

食道梗阻:梗阻影像。

☆14C-尿素呼吸试验

机理:幽门螺杆菌(HP),能产生高活性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和CO2,后者肺呼吸出,口服14C-尿素后,胃HP感染,尿素分解,呼出14CO2.

临床应用:多种消化道疾病与HP感染有关,90%以上十二指肠溃疡,70%以上胃溃疡存在HP感染。

检测灵敏度90-97%。

14C-尿素呼吸试验临床价值

1)HP感染诊断,

2)HP感染治疗效果评价,

3)指导消化道疾病治疗方案决策。

4)消化道疾病的普查及流行病学研究。

13C-尿素呼吸试验,测量用质谱仪、红外分析仪等。

☆唾液腺显像

原理:唾液腺的间叶导管上皮细胞摄取过锝酸盐,逐渐排泌到口腔。

应用:1.占位性病变:

?冷区:见于混和瘤,唾液腺囊肿,脓肿。边缘模糊不清者,为恶性肿瘤。

?热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Warthin瘤)

?温区:多为混和瘤

2.干燥综合症诊断和评价:摄取降低或不显影。腮腺炎则增加。

3.异位唾液腺诊断。

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功能测定

★摄碘试验原理:放射性碘如131I、123I进入人体后参与碘代谢,合成甲状腺激素。

摄取131I的速度、数量以及碘在甲状腺的停留时间与甲状腺功能有关

摄取率计算

★吸131I率(%) =甲状腺计数-本底计数/标准源计数-本底计数

影响因素物理因素生理因素食物(富碘食物)药物因素

抑制摄I者:含碘药物和食物、含溴药物、甲状腺激素、抗甲状腺药物、过氯酸盐、肾上腺皮质激素、避孕药

增加摄I者:机体缺碘状态、抗甲状腺药物停药后反跳和治疗数月后甲状腺增生、甲状腺素停服3-4周后的甲状腺功能反跳等。

结果分析:甲状腺摄碘曲线看课本

参考值:3小时9-27%

24 小时24-52%

★临床应用

?计算碘-131用量重要参考指标

?甲亢诊断符合率可达90%;甲低诊断符合率不高甲亢的高峰前移

?非诊断甲亢首选方法

?非疗效评价、药量检测指标

?亚急性甲状腺炎“分离”显像:周围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摄I率明显降低

?甲状腺肿大

?其他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素抑制试验

★原理:甲状腺细胞的摄I能力受TSH的控制和血中T3、T4浓度的反馈性调节。在甲状腺轴反馈调节机制正常时,给予定量的外源性T3T4可抑制TSH的分泌,继而降低甲状腺的摄I能力。甲亢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关系遭到破坏,甲状腺功能处于自主状态,甲状腺摄取131I、合成及分泌甲状腺激素均不受抑制。比较服T3T4前后甲状腺的摄I率即可判定甲状腺摄I功能是否受抑制和甲状腺轴反馈调节是否正常。

★结果分析:

抑制率(%)=(首次24h摄I率-再次24h摄I率)/ 首次24h摄I率*100%

正常:>50% ;

异常:<50%:甲状腺功能不受抑制,符合甲亢诊断

<25% 高度提示甲亢

★临床应用

?了解甲亢治疗后复发机率

?鉴别甲亢与单纯性甲肿、地方甲肿

?“热”结节——自主功能性结节

?鉴别甲亢性突眼和眼眶肿瘤

甲状腺显像

原理:甲状腺组织具有摄取碘、锝的功能

锝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可为唾液腺、咽、食道等摄取

★显像剂:Na131I 、99mTcO-4

图像分析

异常图像

大小及放射性分布异常

★结节

?温结节:放射性浓度接近正常甲状腺组织,相似癌的几率低

?热结节:放射性浓度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增高见于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先天一叶缺如的功能代偿

?凉结节:放射性浓度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降低组织分化不良或功能减低

?冷结节:放射性浓度和本底放射性相近,放射性缺损见于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囊性变、大多数甲状腺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甲状腺结节内出血或钙化。

★临床应用

?甲状腺大小测定

?功能自由性甲状腺瘤的鉴别诊断(增生、先天甲状腺部分缺如)

?异位甲状腺(Na131I、Na123I )

?甲状腺癌转移灶(Na131I)

甲状旁腺显像

原理:甲状旁腺与甲状腺在摄取显像剂的机制、时间等有所不同。

减影显像:甲状腺组织既可摄取99TcmO-4;又可摄取201Tl或99Tcm-MIBI,但摄取量略低,且洗脱较快。而甲状旁腺组织仅能摄取201Tl或99Tcm-MIBI。通过减影技术可突出甲状旁腺病灶。-?双核素法

延迟显像:99Tcm-MIBI在正常的甲状腺组织中清除快、功能亢进的组织中清除慢。?双时相法

图像分析

?正常的甲状旁腺不显影

?在减影或延迟影像上,见甲状腺区、颈部或上纵隔区域出现放射性浓聚即为异常

临床应用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甲状旁腺瘤)定性及定位诊断

呼吸系统

肺通气显像

原理:反复吸入放射性气体(气溶胶),充盈气道和肺泡后,其肺内分布与肺局部通气量成正相关。

显像剂:133Xe、99Tcm-DTPA、99Tcm-Technegas

肺灌注显像

原理:放射性颗粒一过性嵌顿肺毛细血管床或肺小动脉,分布与肺血流量成正比(<1/1500) ? 10~60μm(>8μm,肺毛细血管8 μm)

数量200~700K(40K至少)

常用显像剂: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Macroaggregated albumin ,MAA)

人血清白蛋白微球(Human albumin microspheres, HAM)

图像分析:双肺轮廓完整,放射性分布均匀,肺尖、周边和肋膈角除外

异常影像:放射性缺损(栓塞、受压)

放射性浓集

适应症

?肺动脉血栓(Pulmonary Embolism, PE)

?肺叶切除术前后肺功能监测

?肺移植术前残存肺功能测定和术后功能监测

肺栓塞的诊断

★V/Q显像不匹配:由于肺栓塞是肺动脉阻塞引起肺循环的障碍,故在肺灌注显像时会出现相应肺动脉灌注区的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而此时气道是通畅的,故肺通气显像时放射性分布正常,

--

影像分析(Modified PIOPED)

高度可能性(>80%)

a. 2个或以上肺段V/Q 不匹配

中度可能性(20% - 79%)

a. 1个中等或2个以下

b. 单一中等V/Q匹配,与胸片范围相当

c. 中等大小V/Q匹配,胸片阴性.

低度可能性(<19%)

a. 非节段性缺损(如心脏扩大等).

b. 亚段缺损

c. V/Q 匹配

正常(无灌注缺损)

注: 较大缺损>75% ;中等大小25-75% ;较小<25%

神经系统这个章节相当变态,看重点吧

★脑血流灌注显像【原理】

某些显像剂能通过完整无损的血脑屏障并被脑细胞所摄取,并在脑内相关酶的作用下水解或构成变化转变为水溶性化合物不能反向扩散出脑细胞而较长时间滞留在脑内,其入脑量与局部脑血流量成正比。在体外应用ECT进行脑断层显像即可获取局部脑组织放射性分布状况,从而了解局部脑血流量。

脑血流灌注显像【显像剂】

特点:电中性、脂溶性、小分子量、能通过血脑屏障

?99mTc-HMPAO(六甲基丙二胺肟)

?99mTc-ECD(双半胱乙脂)

?133Xe (133氙)

?123I-IMP(安菲他明)

?正电子显像药物:13NH3H2O

脑血流灌注显像【显像方法】

介入试验脑血流灌注显像

脑血流灌注及侧枝循环丰富,因而脑血流储备功能较强,常规脑血流灌注显像往往难以发现轻微的异常。静脉注射显像剂后,其脑内分布反映着注射时刻脑血流灌注量。因此,基础与介入试验显像所提供的影像分别反映基础及激发状态下脑血流及功能情况。借助数字减影技术可了解介入试验所导致的脑血流及功能变化,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

介入试验类型(负荷试验、激发试验)

药品介入试验:乙酰唑胺美解眠抗精神药物、二氧化碳负荷试验等

人为干预介入:过度换气、直立负荷试验、颈动脉压迫试验等

生理刺激介入:肢体运动、视觉、听觉刺激

认知作业介入:记忆、语言学习、思索试验

物理干预试验:磁场干预、针刺激发试验等

乙酰唑胺介入试验

乙酰唑胺能抑制脑内碳酸酐酶的活性,使碳酸脱氢氧化过程受到抑制, 导致脑内PH值急剧下降,反射性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rCBF增加20-30%,由于病变部位血管反应很弱,从而出现相对放射性减低区。

方法:同体位连续二次显像,乙酰唑胺1g。

应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

脑血流灌注显像【图像分析】

正常图像:OM线为切面基准线、横断面为主要分析断面

特点:左右半球基本对称(0.96±0.03)

不同层面结构不尽相同

浓聚区:灰质结构浓聚较多(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脑干及小脑。皮层与小脑比0.96±0.05 SPECT定量:灰质血流量50ml/ (100g·min)

异常图像

?脑萎缩征:皮质变薄,白质及侧脑室扩大

?局部放射性减低或缺损

?局部放射性增高:肿瘤、癫痫发作期

?交叉性小脑失联络:患侧大脑局部病变对侧小脑血流降低

至少2个断面出现异常,定量分析两侧对比相差>10%或介入试验病灶区下降>10%。

★脑血流灌注显像【临床应用】

缺血性脑血管病(TIA、脑梗塞)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症状恢复短期内仍呈慢性低灌注状态(正常>皮层>23ml/100g·min)放射性减低区

评价:rCBF影像阳性率(24h内60%以上)

X线CT常阴性(阳性率约22.5%)

乙酰唑胺介入试验:显著提高慢性低灌注灶检出率,评价脑灌注储备功能.

2.急性脑梗塞

特点:图像上呈明确的稀疏缺损区

梗塞周围区过度灌注

交叉性小脑失联络现象

评价:急性脑梗塞(发病即刻),显像较CT灵敏,但目前CT、MRI弥散扫描也可发现发病<6小时的病灶。意义:早期诊断、范围及疗效评价

3.早老性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Alzheimer病:弥漫性大脑萎缩性退行性疾病,以痴呆、渐进性记忆减退、言语困难和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特点:多具对称性并与病情有关

颞顶区↓→枕叶额叶→脑萎缩

多发性脑梗塞痴呆

特点:非对称、多发性低灌注灶为主

4.癫痫致痫灶的定位

发作期rCBF增高浓聚区

发作间期rCBF减低稀疏区

(局部或伴交叉性小脑失联络现象)

评价:阳性率多在70%~80%之间

阳性率>EEG、X线CT

意义:神经外科与癫痫术前定位

5.脑肿瘤术后复发与坏死的鉴别诊断

复发:局部rCBF↑→放射性聚集

疤痕或水肿:rCBF↓→稀疏区

必要时进行201Tl、99mTc-MIBI或18F-FDG脑显像有助提高诊断效能

6.脑功能研究:应用局部脑血流影像与各种生理刺激试验相结合可研究人脑对不同生理刺激的反应及其与

解剖的关系。

7.颅脑损伤

CT、MRI:局灶性损伤具解剖诊断优势,但轻中型及弥漫性损伤缺乏敏感性。

脑血流灌注显像:不同程度脑血流降低。

8.精神神经心理疾病——多样化无特异性

精神分裂症:复杂!左侧额叶为主。

抑郁症:与抑郁症类型相关,额颞叶多见。

遗传性舞蹈病:基底节及多发性大脑皮层

★脑代谢显像【原理】

★基本原理:将正电子发射体产生的生物机体组成元素或其代谢标记物引入体内后,其参与大脑的代谢活动,应用PET 即可显示局部或全脑代谢量。

★葡萄糖代谢显像

原理:葡萄糖是脑组织主要能源物质(>90%), 在脑细胞内己糖激酶作用下转换为G-6-P,并进一步氧化降解为脑组织提供能量。

显像剂:氟(18F )-脱氧葡萄糖(18F -FDG)

★18F -FDG通过BBB入脑,经糖酵解途径转化为FDG-6-PO4 , 但由于分子构型改变,不能作为磷酸果糖激酶的底物沿糖酵解通路继续代谢而滞留在脑细胞内。

显像方法:禁食4~8h,视听封闭,透射显像[68Ge或CT],发射显像[18F-FDG 370 MBq],断层图像重建,三维显示,数学模型计算。

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LCMRGlu) :左右大脑半球: 37±8μmol/100g·min

全脑脑葡萄糖代谢率(CMRGlu) :正常参考值:20~51 μmol/ 100g·min

功能图像:代谢量以色阶显示

脑氧代谢显像

概述:正常人脑重量只占全身重量的2%,但其耗氧却占20%,每分钟达53ml,因而研究耗氧量是评价人脑代谢功能的重要指标。

显像剂:15氧(15O2)

受试者吸入15O2后立即进行PET动态显像,同时测定局部脑血流量和血氧浓度,计算出脑氧代谢率(CMRO2)、氧摄取分数(OEF)和rCBF。

脑氨基酸代谢显像

概述:主要反映脑内蛋白质合成代谢水平,11C是应用最普遍的核素,借助标记的氨基酸可以显示脑内氨基酸的合成分布过程。

显像剂:11C-酪氨酸( 11C-TYR )

18F-氟代乙基酪氨酸( 18F-FET )

11C-甲基-L-蛋氨酸( 11C-MET )

获取脑内氨基酸摄取和蛋白合成的动力学功能代谢参数。

脑代谢显像【临床应用】

1.癫痫灶术前定位诊断、术后随访

发作期:能量代谢和血流均增加,病灶局部呈异常浓聚灶,灵敏度90%

发作间期:血流及代谢显像局灶性减低区

2.Alzheimer病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变化与血流平行、颞顶区开始扩散、鉴别诊断率达95%

3.脑肿瘤

影像表现: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

SUV=单位质量肿瘤放射性活度/[注射活度/体重]

其数值大小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比

意义:了解脑肿瘤代谢功能,鉴别诊断肿瘤良恶性,肿瘤恶性程度分级,转移性肿瘤的探测,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术后复发与疤痕的鉴别等。

4.脑血管疾病(脑梗塞分期)

急性期:脑血流↓、氧摄取↑

亚急性期:脑血流↑、氧摄取↓

慢性期:脑血流及氧耗↓氧摄取率(-)

其它

Parkinson氏病(PD):纹状体LCMRGlu中等↓

Hontington’s(HD):双侧基底节及多处大脑皮层呈放射性减低区。上述改变早于CT。

精神病:多样化,无特征性

脑生理功能及神经心理学研究

脑神经受体显像

原理:显像剂(受体配体)与脑内神经受体结合后可获得反映受体数量及活性的分布图像。

显像剂: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受体配体

?多巴胺受体:帕金森氏病精神分裂症

?(多巴胺转运蛋白)

?乙酰胆碱受体:痴呆、重症肌无力

?5-羟色胺受体:睡眠紊乱

?阿片受体:麻醉药成瘾监测

脑神经受体显像【意义】

神经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疗效评价

神经精神药物药理学研究和用药指导

脑多巴胺转运体显像【原理】

脑多巴胺转运体(DAT)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末梢突触前膜的膜蛋白,其功能是把突触间隙的DA重新摄入突触前膜,终止与调节DA的生理效用。因此DAT的多少间接反映了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及功能。99mTc-TRODAT-1能与DAT结合,从而可获取反映DA T数量及活性的分布图像。显像剂:99mTc-TRODAT-1

正常影像:双基底节呈“八”字型

临床应用

?Pakinson病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毒品成瘾和药物滥用性脑病的研究

影像特点:双基底节变形变小、摄取减低

?戒断综合征的诊断与疗效评价

戒断综合征:治疗前DA T显像见基底节不同程度损害,君复康治疗后明显改善。

脑脊液间隙显像

原理:脑脊液循环系统显像是脊髓珠网膜下腔、脑网膜下腔、脑池及脑室显像的总称。脊髓珠网膜下腔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显像剂注入后,用γ相机跟踪显示它随脑脊液分布的空间,即可获取蛛网膜下腔及脑池的影像。根据其到达的时间和消退的快慢来诊断疾病。

示踪剂:99mTc-DTPA 无刺激、不参与代谢

给药方法:腰穿蛛网膜下腔或侧脑室给药分别于1,3,6,24h行多体位显像

脑脊液间隙显像【正常影像】

正常脑池影像

影像特征:1h到达颈段蛛网膜下腔,小脑延髓池显影,3-6h各基底池、四叠体池、胼胝体池和小脑凸面陆续显影。脑室始终不显影。

正常脑室影像

一侧侧脑室注入显像剂几分钟后,除对侧侧脑室不显影外,全脑室系统显影并迅速达到基底池。

脑脊液间隙显像【应用】

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

影像特征:显像剂反流入侧脑室,使其持续显影(豆芽状),大脑凸面延迟显像。

脑积液漏的诊断与定位:诊断脑积液鼻漏,正确率近100%

脊髓腔阻塞

脑积液分流术后评价:定性判断梗阻部位以及定量评价术后效果。

肿瘤本章课件内容不足,难以总结啊

临床应用

临床分期

疗效评价

肿瘤诊断

指导靶向治疗

脏器功能评价

一★、葡萄糖代谢显像

原理:肿瘤细胞,特别是恶性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比正常细胞快,能量消耗相应增加,葡萄糖为组织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恶性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需要葡萄糖的过度利用,其途径是增加葡萄糖膜转运能力和糖代谢通路中的主要调控酶活性。应用18F-FDG进行PET显像可获得可靠的葡萄糖代谢影像,借助生理学模型和参数,对局部放射性经过换算还可以获得局部组织葡萄糖代谢的定量功能图像,清晰地显示与定位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肿瘤病灶和葡萄糖代谢减低的其他病灶。

★FDG显像临床价值

?临床TNM分期

?指导靶向治疗

?疗效评价

?肿瘤诊断

201Tl肿瘤显像

显像原理

1、201Tl为正一价阳离子,通过细胞膜上Na+-K+ATP酶系统转入肿瘤细胞

2、肿瘤细胞摄取201Tl与下列因素有关

局部血流量、肿瘤细胞活性、肿瘤类型、其他同向转运系统、钙离子通道等

3、201Tl积聚于有肿瘤组织中,坏死组织不摄取

临床应用

1、甲状腺癌:判断恶性程度、监测疗效

2、乳腺癌:判断肿瘤良恶性,特异性较高。

3、骨与软组织肿瘤:判断肿瘤良恶性、监测疗效

4、其他:肺癌、淋巴瘤等

99mTc-MIBI肿瘤显像

显像原理

1、99mTc-MIBI脂溶性正价离子化合物,被动弥散入细胞,临床性能类似201Tl。⑴可被细胞内线粒体负

电位吸引而浓集于其内,约90%。⑵可能胞浆蛋白结合(P170蛋白?);与Na+-K+ATP酶系统无关。

2、摄取与局部血流量、肿瘤细胞活性、肿瘤类型有关。

3、99mTc-MIBI在肿瘤细胞内浓集与P170糖蛋白所涉及的多药抗药性有关。

临床应用

1、乳腺癌:判断良恶性、发现腋窝淋巴有无转移

2、肺癌:判断良恶性、发现纵隔淋巴有无转移、预测化疗效果、进行疗效评价

3、甲状腺癌: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良恶性、探查甲状腺癌复发及转移灶

99mTc(V)-DMSA肿瘤显像

显像原理

参与细胞磷酸代谢

临床应用---少用

甲状腺癌:甲状髓样癌及转移灶的寻找

软组织肿瘤:良恶性监别、恶性软组织肿瘤局部和远处转移灶探测

肿瘤受体显像

★受体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配体(包括各类激素、神经递质、神经调节剂、生长因子、生长抑素、细胞激动素等)与靶细胞高亲和力特异受体蛋白相结合的原理,显示体内受体空间分布、密度的一种方法,

是集配体受体结合的高特异性和核素探测的高灵敏性于一体的显像技术。

临床应用

?转铁蛋白受体

?碘转动体(NIS)

?雌激素受体

?生长抑制素受体

一、67Ga显像

显像原理

1、肿瘤组织浓集67Ga机制

67Ga与转铁或乳铁蛋白结合,受体介导入细胞

2、影响因素:

病灶血供增加

肿瘤血管通透性增加

局部PH值降低引起枸橼酸镓分解

临床价值

1、肿瘤探查:可用于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肿瘤

2、淋巴瘤:何杰金淋巴瘤敏感性达93%,非何杰金淋巴瘤89%。用于治疗反应和预后判断及临床分期

3、肺癌:了解肺癌病变范围和纵隔淋巴是否有转移

4、黑色素瘤:探测转移灶和监测治疗反应

5、肝癌:鉴别肝癌与肝脏再生结节

临床评价

?病灶摄取:反映是存活的细胞;

?细胞摄取量与肿瘤代谢水平相关

?肿瘤与炎症有交叉。

?过去多用于HD、NHL、肺癌等

?目前已少用(图像欠佳,药物供应限制、PET/CT大量应用等)

二、雌激素受体显像

显像原理

1、肿瘤组织摄取雌激素机制18FES与ER(主动转运)结合,介导进入细胞

2、影响因素:肿瘤血管通透性增加

临床价值了解ER分布与肿瘤组织表达密度,指导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三★、131I显像

显像原理

1、浓集131I机制(非严格意义上的受体)

131I与NIS(主动转运)结合,介导进入细胞

2、影响因素:肿瘤血管通透性增加

临床意义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

?寻找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

?制定治疗方案

免疫显像

★通过使用放射性核素标记一定量的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免疫结合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从而使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在肿瘤部位产生特异性集聚,然后通过体外探测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分布可以发现肿瘤存在的部位、形态、大小、肿瘤灶的数量以及是否存在转移等情况,为临床判断肿瘤的位置、性质以及

肿瘤侵犯范围、是否转移等提供科学依据。

属于靶向显像

FDA注册通过的标记单抗不多。BAXX是最成熟的一例。

★靶向显像临床应用影响因素

?靶点表达密度

?抗体、配基标记方法与可行性

?体内抗体的运输与靶向结合比例

?显像方法可行性

?效价比

前提:探测灵敏度高

靶向显像小结

?受体显像、免疫显像概念

?临床常见的受体显像类型原理及临床意义淋巴瘤免疫显像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限制其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

淋巴显像

一、显像原理

将放射性胶体或大分子物质经皮下或组织间隙注射后,借助淋巴管壁的通透性和内皮细胞的胞饮作用进入毛细淋巴管,引流至淋巴结,一部分在窦状隙内被摄取或吞噬,一部分继续向前引流。从淋巴显像图上可以观察到淋巴结及淋巴管分布、形态、大小、功能状态及淋巴液流通情况。当淋巴结病变或淋巴管不通畅时,就会阻止显像剂引流,出现淋巴链中断、淋巴结显像剂摄取减少或缺损等。

适应证

1、辅助诊断与鉴别肿瘤淋巴转移

2、术前、中探测前哨淋巴结

3、探测淋巴水肿部位和程度,鉴别淋巴水肿类型

4、辅助诊断与鉴别恶性淋巴瘤

5、乳糜外漏的定位诊断

一、前哨淋巴结显像及探测

前哨LN准确定位后:活检阴性:不必进行区域性淋巴清扫;

阳性:则要进行清扫

★肿瘤临床价值

?前哨淋巴结显像是目前肿瘤临床应用最多的项目

?了解淋巴引流方向和淋巴结侵犯范围,有助于明确N分期

?帮助制定乳腺癌、舌癌、宫颈癌、阴茎癌等治疗方案(确定能否保功能?)

二、良性淋巴疾病的诊断

正常影像

?淋巴链:影像清晰,连贯无中断,左右侧基本对称。影像细淡。

?淋巴结:呈园形或卵园形,放射性分布均匀。

异正影像

?两侧淋巴显影明显不对称;

?淋巴结不显影,淋巴链明显中断;

?淋巴结明显增大;

?淋巴管迂曲、扩张或出现侧支影像;

?肝脏不显影

淋巴水肿:患侧肢体淋巴管、淋巴结放射必性浓集;淋巴侧支形成

(完整版)核医学名解和大题重点

核医学 1反向再分布是指负荷显像为正常分布,而静息或延迟显像出现放射性缺损区;或者负荷显像出现的放射性缺损区,静息或延迟显像时其缺损区更为严重。 2?冬眠心肌:由于长期冠状动脉低灌注状态,局部心肌通过自身调节反应减低细胞代谢和收缩功能,减少能量消耗,以保持心肌细胞的存活,当血运重建治疗后,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 功能可完全或部分恢复正常。 3顿抑心肌:指短时间内血流灌注障碍(2-20分钟)引起心室功能严重受损,恢复血流灌注后,心脏功能延迟恢复,恢复时间取决于缺血时间的长短和冠脉血流的储备功能。 4前哨淋巴结:是指首先直接接受原发肿瘤淋巴回流和转移的第一个或第一站淋巴结。若前哨淋巴结无转移,区域内其他淋巴结的转移可能性非常小。 5. 超级骨显像:放射性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呈均匀、 对称性异常浓聚,骨骼影像异常清晰,双 肾常不显影,膀胱不显影或轻度显影,软组织内放射性分布极低。常见于以成骨为主的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患者。 6 “炸面圈”样改变:骨显像图上,病灶中心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呈明显“冷区”改变,而环绕冷区的周围则出现显像剂分布异常异常浓聚的“热区”改变,即呈现“冷区”和“热区”同时存在的混合型图像,称为“炸面圈”样改变。 7闪烁现象:是骨转移患者治疗中显像剂异常浓聚的现象。恶性肿瘤骨转移病灶在经过治疗后的几个月内,因局部血供增加、成骨修复活跃和炎性,病灶可呈一过性放射性摄取增加的 显像,即“闪烁现象”,并不代表患者病情恶化,是骨愈合和修复的表现。 体外分析:泛指以离体组织,血液或体液等作为生物样本,在人体外进行的,分析样本中成 分或其含量的检测技术。具体在核医学中,它是指有别于体内进行的放射性核素核素显像和核素治疗,在体外用放射性核素标记配体为示踪剂,以结合反应为基础,在试管内或反应杯 中进行的检测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8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 ):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9同位素(Isotope):凡核内质子数相同(原子序数相同),而中子数(N)不同的一类原子,彼此互称同位素。核素: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 10同质异能素(Isomer):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但所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激发态的原子与基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 11放射性核素:原子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状态的核 素。 12.放射性衰变(radiation decay):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射线,并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13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 微子的过程称为电子俘获。 14内转换电子:在原子核内,当质子转换成中子后,有时原子核还处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 其将通过放射出丫射线的形式回复到基态,或把能量转给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之脱离轨道 发射出来,这种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 15特征X射线(characteristic X ray ):在原子核外,内层电子被俘入核内,外层轨道电

核医学重点归纳.(精选)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 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 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 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 为放射性核素 6、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 的过程 8、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 N=N 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 e-λt N 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9、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 0衰变到N 的1/2所需的时间 10、放射性活度(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 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1、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 Bq/kg; Bq/m3; Bq/l 12、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道 而发生电离 13、激发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有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 能量较高的轨道 14、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15、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 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16、湮灭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得距离,当其 能量耗尽是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 17、光电效应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某一电子获得动 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消失了。

核医学作业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核医学的定义是( )。 A.研究放射性药物在机体的代谢 B.研究核素在脏器或组织中的分布 C.研究核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D.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理论 2.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 )。 A.同位素 B.放射性衰变 C.人工放射性核素 D.放射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 1.临床核医学包括( )。 A.显像诊断 B.体外分析 C.核素功能测定 D.核素治疗 2. 临床核医学应用范围( )。 A. 应用于临床各器官系统 B.仅显像诊断 C.仅在内分泌系统应用 D.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 三、名词解释 1. 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 四、问答题 1. 核医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一章核医学物理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同位素具有( )。 A.相同质子数 B. 相同质量数 C. 相同中子数 D. 相同核能态 2. 5mCi等于( )。 A. 185kB 3. 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是( )。 A.居里(Ci) B.希沃特(Sv) C.戈瑞(Gy) D.贝可(Bq) 4. 18F的中子数为是( )。 5. 在射线能量数值相同的情况下内照射危害最大的是( )。 A.α射线照射 B. β射线照射 C.γ射线照射 D.γ和β射线混合照射 6. 原子核是由以下哪些粒子组成的( )。 A.中子和电子 B.质子和核外正电子 C.质子和中子 D.质子和核外负电子 7. 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及核能态的一类原子,其名称为( )。 A.同位素 B.原子核 C.同质异能素 D.核素 8. 核衰变后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是哪类衰变( )。 A.β-衰变 B.α衰变 C.γ衰变 D.β+衰变 9. 剂量单位贝可勒尔是( )。 A.照射量的单位 B.剂量当量的单位 C.放射性活度的单位 D.半衰期的单位 10. 设某核素的物理半衰期为6h,生物半衰期为4h,该核素的有效半衰期是( )。 、9 h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是影响放射性核素有效半衰期的因素( )。 A.物理半衰期 B.核的衰变方式 C.射线的能量 D.生物半衰期 2. 在β-衰变中,原子核发射出的粒子有( )。 A.中子 B.电子 C.质子 D.氦核 三、名词解释 1.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2.物理半衰期(T1/2) 3.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四、问答题 1. 常见的放射性核衰变类型有哪些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核医学试题库

核医学试题库一 单选题(共150 题,每题 1 分) 1.根据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核医学属于:( ) A.影像医学B.影像诊断医学C.放射医学D.影像医学与核医学E.以上均不对 2.有关骨显像的适应证,下列情况中不属于这个范围的是:( ) A.不明原因的骨痛B.前列腺癌,PSA>10μg/L C.临床可疑骨折,X 线阴性 D.类风湿性关节炎非活动期E.代谢性骨病 3.骨肿瘤可出现放射性缺损区的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骨转移病B.Legg-perthes 病C.骨梗死D.骨髓炎E.Paget 病 4.下列选项不是骨显像对骨转移性病变诊断优点的是:( ) A.灵敏度高B.可显示全身骨病灶C.提供放射性核素治疗的依据D.特异性高E.属无创检查 5.骨显像用于原发性骨肿瘤主要是:( ) A.良恶性鉴别B.定性诊断C.排除炎症性骨病变 D.排除外伤性骨病变E.发现多发病灶和转移性病灶 6.下列哪种显像检查不能服用过氯酸钾:( ) A.肝胆动态显像B.胃肠道出血显像C.异位胃黏膜显像D.肝血池显像E.脾显像 7.异位胃黏膜显像其显像剂是:( ) A.99mTc-胶体B.99mTc-RBC C.99mTc-IDA D.99mTc-DTPA E.99mTcO4- 8.肝脏血管瘤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 ) A.肝动脉B.肝静脉C.肝小叶中央静脉D.门静脉E.肠系膜上静脉 9.消化道出血显像正确的说法是:( ) A.显像剂必须采用99mTc 标记的红细胞B.腹部异常放射浓聚位置固定无移动 C.消化道出血经常是间歇的,检查时需要多时相摄片D.本检查仅适用于成年人 E.出血部位局灶性浓聚并可移动 10.静脉注射肝胆显像剂后可被肝内何种细胞摄取:( ) A.肝巨噬细胞B.胆管细胞C.血管上皮细胞D.肝细胞E.转移性肝癌细胞 11.肝胶体显像剂静脉注射后由肝内何种细胞摄取或吞噬而显影:( ) A.肝细胞B.枯否(Kupffer) 细胞C.胆管上皮细胞D.血管上皮细胞E.转移性肝癌细胞12.关于消化道反流显像剂,错误的是:( ) A.锝标记植酸钠B.锝标记硫胶体C.锝标记D.TPAE.高锝酸盐 13.下列药物中,一般不用于转移性骨肿瘤治疗的是:( ) A.89SrCl2 B.153Sm-EDTMP C.188Re-HEDP D.186Re-HEDP E.131I-IC 14.下列选项为放射性核素治疗转移性骨肿瘤适应证的是:( ) A.细胞毒素治疗后 2 周B.WBC80g/L C.骨显像见多处放射性浓聚 D.X 线片未见骨折E.骨显像仅见溶骨性冷区 15.下列一般不能作为肿瘤显像剂的是:( ) A.99mTc-MIBIB.99mTc(v)-DMSAC.67GaD.99mTc-DTPAE.99mTc-GH 16.关于骨质疏松诊断方法,以下方法中最为准确和常用的是:( ) A.单光子骨密度测量法B.双能X 线骨密度测量法C.定量CT D.定量超声E.X 线摄片 17.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属于:( )

核医学重点整理(仅供参考)

核医学考试: 题型:选择题(单选20*1,多选5*2) 名词解释5个*4 问答题4道+ 病例题1道共50分 所给重点混合分布在A,B卷;病例题重点仅此一道,AB卷相同,请重点背下来。 录音已存放至教室电脑,同时上传一份重点(仅供参考)。 所给重点价值80-85分,请自行把握。 注意:试卷答案以上课PPT内容为标准,其次参照课本内容。请认真对照录音复习课件。 选择题内容跟所给重点有关,或分布在所提及重点的相关章节。 放射免疫章节较不重要,可简要看看。 名词解释: 闪烁现象:骨转移癌患者在治疗中定期做全身骨显像时,少数患者在化疗或放疗后近期(2~3个月)内可见病灶显像剂浓集增加,似有恶化,但临床上却属改善,这种不匹配的现象称“闪烁现象”。 超级骨显像:指肾影不明显,全身骨影普遍异常增浓且清晰,软组织本底低,是弥漫性骨转移的一种表现,亦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软骨病。肾功能衰竭时肾影也不明显,但血液中存留多量99mTc-MDP致软组织明显而骨影不清晰。 放射性活度:是用来描述放射性物质衰变强弱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国际单位是贝可(Bq),定义1Bq 等于每秒内发生一次核衰变,可写成1Bq=1s-1。常用单位是居里(Ci)。两者换算关系:1Ci=3.7x1010Bq 1 Bq=2.703X10-11Ci 传能线密度(LET):直接电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常用单位为KeV/um,其值取决于两个因素:1、粒子所载的能量高低和粒子在组织内的射程。高LET射线的电离能力强,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低LET的射线电离能力弱,不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 SUV(标准化摄取值):是描述病灶放射性摄取量的半定量分析指标,在18F-FDG PET 显像时,SUV对于鉴别病变良恶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SUV=(单位体积病变组织显像剂活度(Bq/ml)/显像剂注射剂量(Bq))x体重(g) 有效半减期及其计算公式:是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 e=(T p xT b)/(T p+T b) 内放射治疗:是将非密封辐射源(放射性核素治疗药物)引入人体内病变的器官或组织,通过射线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破坏病变,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能用于治疗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病变。 韧致辐射:粒子在介质中受到阻滞而急剧减速时能将部分能量转化为电磁辐射,即X射线。它的发生概率与β-粒子的能量及介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因此在防护上β-粒子的吸收体核屏蔽物应采用低密度材料,如有机玻璃、铝等。 湮没辐射:当β+粒子与物质作用能量耗尽时和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正负电荷抵消,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两个γ光子,这一过程称为湮没辐射或光化辐射。正电子发射CT的探测原理就是利用湮没辐射事件发生两个方向互为相反的γ光子,并通过符合电路对这一事件进行空间定位。 同质异能素书上P4 可逆性心肌缺血(本次未提及):在负荷影像存在缺损,而静息或者延迟显像又出现显像剂分布或充填,应用201TI显像时,这种随时间改善称为“再分布”,常提示心肌可逆性缺血。 问答题: 2、肾上腺髓质显像的正常及异常表现 正常影像:利用131I-MIBG显像时,正常人肾上腺髓质一般不显影。利用123I-MIBG显像时,常于注射后24小时肾上腺髓质对称显影,唾液腺、心肌显影尤其清晰,心肌显影程度也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呈负相关。

核医学试题和答案(备考必备)

影像核医学总论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核医学 6.阳性显像 2.临床核医学 7.单光子显像 3.放射性药物 8.分子影像学 4.放射化学纯度 9.放射性核素治疗 5.平面显像 10.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三、填空 1.核医学在内容上分为和两部分。 2.诊断核医学包括以和为主要内容的诊断法和以为主要内容的诊断法。 3.放射性药物包括放射性药物和放射性药物。 4.99Yc m核性能优良,为发射体,能量为,物理半衰期为。 5.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和获得。 6.核医学显像仪器主要包括、、和。 7.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能够选择性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主要机制有:、、、、和等。 8.根据显像的部位、影像的采集及显示时间、方式、核射线的种类,放射性核素显像可分为:、、、、、、和。 9.放射性核素治疗具有、、、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法方法。 10.放射性核素治疗常用的方法有:、 , 、等。 11.医学中常用的核素发生器有:和等。 12.分子影像能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人体的、、及变化,实现了在分子水平上对人体内部生理或病理过程进行无创、实时的,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选择题 (一)A型题 1.放射性核素治疗主要是利用哪种射线 A.α射线 B.γ射线 C.射线 D.X射线 E.正电子 2.放射性核素显像最主要利用哪种射线 A.α射线 B.γ射线 C.射线 D.X射线 E.俄歇电子 3.以下哪一项不是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 A.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显像 B.动态定量显示脏器、组织和病变的血流和功能信息 C.提供脏器病变的代谢信息 D.精确显示脏器、组织、病变和细微结构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问答题。 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T 细胞识别。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2)IgC区的功能a.激活补体;b.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介导I II III型超敏反应。(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4.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第一是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第二是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

核医学重点名词解释大题总结

名词解释(百分之百涵盖率) Α衰变:原子核自发放射α粒子的核衰变过程。α粒子是电荷数为2、质量数为4的氦核He。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或/和能量的过程 核素:指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中子数及特定能态的一类原子。可以表示某种院子的固有特征。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同位素在元素周期表上处于同一位置,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学特征。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而核能状态不同的核素。激发态的原子和基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成为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的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有效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物理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说明衰变越快。 生物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指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的和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 剂量当量:衡量射线生物效应及危险度的辐射剂量。单位为希沃特(Sv),不仅与吸收剂量有关,还和射线种类有关。与吸收剂量的关系是:剂量当量=吸收剂量×射线的权重因子 最大容许剂量:经过长期积累或者一次照射以后对机体损害最轻也不发生遗传危害的剂量。全年不能超过5雷姆。 天然放射本底:指原有的放射性水平,包括宇宙射线,环境中的放射性,体内放射性。 核素发生器:用特定的洗液将母体长半衰期核素洗脱后获得短半衰期子体核素的一种装置,称为母牛。 内照射:放射性核素进入生物体,使生物受到来自内部的射线照射称为内照射 放射性免疫分析中的非特异性结合率:不加抗体时标记抗原与非特异性物质的结合率,一般要求<5~10% 放射性免疫分析中的最高结合率:又叫零标准管结合率,指不加非标记抗原时,标记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率,要求在30~50% GFR: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正常成人为125ml/min左右。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PFR:心室充盈期的最大容量变化速率,是目前最常用的心脏舒张功能参数 LVEF: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是专门探测体内正电子发射体产生湮灭辐射而设计的显像仪器。它克服了平面显像的缺点,所获得的图像反应人体的生化、生理、病理及功能,并能进行定量分析,能获得核医学显像中最理想的三维图像,空间分辨率好,灵敏度高且不受深度影响。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检测疗效和判断预后有很大价值。SPE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是高性能、大视野、多功能的γ照相机和支架旋转装置、计算机和图像重建软件等组成,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数据采集,最后将获得的多幅二维投影图像,利用计算机重建软件显示出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三种断层显像,完成各种脏器的动静态显像。 时相图:在心血池影像基础上以不同的颜色和灰阶代表每一像素开始收缩的时间,构成时相图,亦称相位图。正常情况下左右心室收缩基本同步,故具有相同的灰阶和颜色,反映心肌收缩良好;心肌缺血或梗死时,病变局部时像明显延迟,灰阶或颜色与正常部位有较大差异。极坐标靶心图:在心肌灌注显像影像图中,以短轴断面自心尖部展开所形成的二维同心圆,构成靶心图。缺血区域在靶心图上表现为变黑区。靶心图与冠状动脉供血区相匹配,因而能明确责任血管之所在。 利尿肾图:对肾图出现梗阻型曲线者给予利尿剂,经一定时间再次检测的肾图称为利尿肾图。临床上主要用于机械性梗阻与单纯扩张性肾盂和输尿管的鉴别。若利尿肾图无明显恢复即仍呈梗阻型肾图则为前者,若利尿肾图改善或恢复正常为后者。 超级骨显像:是显像剂异常浓聚的特殊表现。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或广泛多发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骨骼影像异常清晰,肾和膀胱影像常缺失。常见于以成骨为主的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甲旁亢等患者。 肿瘤受体显像:用67Ga显示肿瘤的一种方法。67Ga通过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然后被转运到细胞内与胞浆蛋白结合,这些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浓度通常很高。67Ga 被生长旺盛有活力的肿瘤组织摄取,而坏死或纤维化的肿瘤不能摄取,进而对活动肿瘤进行显像。

核医学复习重点

核医学复习重点 填空: 1.核医学定义、内容 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医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放射性核素分子水平的靶向显像诊断,放射性核素分子水平的靶向治疗,利用放射性核素靶向、灵敏特点进行医学研究。 2.放射性药物定义,99m Tc、131I及18F的特性(射线,能量,半衰期等) 放射性药物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用于机体内进行医学诊断或治疗的含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或生物制剂。 3.SPECT,PET中文名称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 PE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4.显像类型 书本P24 5.放射性核素显像特点 P28 6.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活度及国际制、旧单位及换算。 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常用的发生器有:Mo–Tc发生器、W–Re发生器、Sr–Rb发生器、Rb–Kr发生器 7.脑血流灌注显像临床应用 脑血管疾病: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病;

脑积水、脑脊液漏、脑脊液分流术后疗效观察;脑肿瘤脑功能研究、脑外伤、脑死亡、颅内感染等 8.甲状腺摄131I率检查适应症,禁忌症,诊断甲亢的重要指标。P74 9.甲状腺显像(冷、凉、温、热结节,甲状腺炎) P76 表8-3、P78 10.外照射的防护措施有那些? 时间、距离、设置屏蔽 P56 11.最常用的心室收缩功能参数及正常值,最常用的心室舒张功能参数? P102~103 12.目前评价心肌活力最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是( PET心肌代谢显像)。名词解释 1.放射性核素:原子核不稳定,它能自发放射出一种或几种核射线,由一种核素衰变为另一种核素者。 2.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因物理衰变减少至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原子数量等于原子核衰变常数与其核数目之乘积。核医学中反映放射性强弱的常用物理量。国际单位:贝克勒尔(Bq)、旧单位是居里(Ci) 1居里(Ci)=3.7×1010贝可(Bq) 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常用的发生器有:Mo–Tc发生器、W–Re 发生器、Sr–Rb发生器、Rb–Kr发生器 4.心肌可逆性缺损:负荷显像出现的灌注缺损于静息显像基本恢复,一般代表负荷诱发的心肌缺血 不可逆性缺损:又称固定性灌注缺损,是指静息和负荷显像比较,灌注缺损在部位、面积和程度上无变化 5.反向运动:又称矛盾运动,指心脏舒张时病变心肌向中心凹陷,收缩时向外膨出,与正常室壁运动方向相反,是诊断室壁瘤的特征影像。 6.超级影像:超级骨显像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影常缺失 7.热结节,冷结节,凉结节,温结节 P76

核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张绪论 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 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ˉ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 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指数衰减规律 e-λt N = N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0: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激发作用)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辐射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非随机效应有阈值正相关; 随机效应无阈值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屏蔽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2、正电子显像常用标记核素 11C、13N、15O和18F 18F-FDG半衰期:110分钟 第四章放射性示踪与显像技术 放射性核素制备1.核反应堆制备。 2.医用回旋加速器制备。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长半衰期核素产生短半衰期核素)。应用最广的是99Mo(钼)66h-99mTc

医学免疫学总结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传统免疫的概念:免除疾病;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机体一定有利。 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免疫,又称抗感染免疫。 2、免疫自稳:免疫系统自身精细的网络调节,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识别体内不断出现的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免疫的类型: 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 种系进化中逐步形成;可以遗传;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 接触抗原后产生;仅对相应抗原有免疫;有明显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其特点比较如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性免疫应答 先天后天 迅速潜伏期 非特异性特异性 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 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1)屏障作用 a皮肤和粘膜屏障:阻挡微生物侵入(机械阻挡);化学物质抑杀微生物。 b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异物从血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c胎盘屏障:阻挡母体微生物进入胎儿。 (2)免疫分子 补体系统;防御素;溶酶菌;细胞因子。 (3)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a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其吞噬过程为:接触、吞入、杀灭。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异物被消化破坏;不完全吞噬——异物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B自然杀伤细胞:两种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1、抗肿瘤作用;2、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1、骨髓: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2、胸腺:结构和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形成自身耐受。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免疫系统。a淋巴结的作用:T、B细胞定居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核医学科试题及答案(二)

核医学科试题及答案 绪论 一.填空题: 1. 核医学的英文是___________。 2. 1959年美国科学家Berson与Yalow建立了___________,并首次用于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在此基础上后来人们逐步发展到能够测定人体各种激素和微量物质。因此1977年,Yalow获得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二. 简答题。 1. 核医学的定义是什么? 三. 选择题 1.1926年美国波士顿的内科医生________等首次应用放射性氡研究人体动、静脉血管床之间的循环时间,被誉为“临床核医学之父”。 A.卢姆加特 B.亚历山大.丹拉斯 C.卡森 D.特克尔 2.1968年美国John Hopkins医学院的Henry Wager教授确立“______”的概念,1969年开始医院的同位素科开始改名为______科。 A.同位素 B.核医学 C.放射免疫 D.核素 答案:一. 填空题:1. Nuclear medicine 2. 放射免疫分析法 二. 简答题: 1. 核医学定义: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领域研究的学科。核医学是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结晶,是理工科与医科相结合的典范。 第一章 一. 填空题。 1.有效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由于______和_______两者的共同作用,在体内的放射性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2.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三种类

型。 3.当快速运动的入射粒子通过介质时,由于受到_______的作用,运动速度突然_______,这时入射粒子能量的一部分以_______形式辐射出来,称为轫致辐射。 4.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的_______、________及______的原子。 5.母体放射性核素发射出α粒子后转变为质子数______,原子序数______的子体核素。 二. 选择题 1.下列核素中,哪一种不发射β射线? A.I-131 B.P-32 C.Au-198 D.Tc-99m 2.放射性核素衰变衰变的速度取决于____。 A.衰变常数 B.放射性活度 C.衰变时间 D.环境温度 E.比活度 3.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特性____的影响. A.受压力因素 B.受温度 C.受化学状态 D.不受任何环境因素 4.伴随电子浮获和内转换而作为跃迁的结果放出的电子称为___ A.β粒子 B.Auger电子 C.光子 D.K层电子 5.β-衰变是指母核发出β_粒子而转变为______的子核过程。 A.原子序数减1,质量数不变 B.质量数减1,原子序数不变 C.原子序数加1,质量数不变 D.质量数加1,原子序数不变 6.γ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__。Ⅰ.散射Ⅱ.激发Ⅲ.光电效应Ⅳ.弹性碰撞Ⅴ.康普顿效应 A.ⅠⅡ B.ⅢⅣ C. ⅣⅤ D.ⅢⅤ 7.1Kg受照射物质吸收1 J的辐射能量称为或等于_____。 A.Gy B.rad C.Sv D.rem 8.1Kg被照射物质吸收1 J的辐射能量即等于100______。 A.rad B.Bq C.Gy D.rem 9.带电粒子通过物质介质时,单位路径形成的离子对数目称______。 A.电离 B.激发 C.电离本领 D.电离密度 10.下列核素中,哪一种不发射β射线? A.131 I B.32 P C.198 Au D.99m Tc

医学免疫学 大题

免疫应答 概念: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进而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类型:免疫应答根据其效应机理,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两种类型。 意义:免疫应答的重要生物学意义是及时清除体内抗原性异物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应答也可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超敏反应或其他免疫性疾病。 三类免疫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 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 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联系。 联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原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因此,免疫球蛋白可看做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抗体则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2激活补体:IgG(I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 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影像核医学试题及答案

影像核医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核医学 6.阳性显像 2.临床核医学 7.单光子显像 3.放射性药物 8.分子影像学 4.放射化学纯度 9.放射性核素治疗 5.平面显像 10.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三、填空 1.核医学在内容上分为和两部分。 2.诊断核医学包括以和为主要内容的诊断法和以为主要内容的诊断法。 3.放射性药物包括放射性药物和放射性药物。 4.99Yc m核性能优良,为发射体,能量为,物理半衰期为。 5.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和 获得。

6.核医学显像仪器主要包括、、和。 7.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能够选择性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主要机制有:、、、、和等。 8.根据显像的部位、影像的采集及显示时间、方式、核射线的种类,放射性核素显像可分为:、、、、、、和。 9.放射性核素治疗具有、、、 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法方法。 10.放射性核素治疗常用的方法有:、 , 、等。 11.医学中常用的核素发生器有:和等。 12.分子影像能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人体的、、 及变化,实现了在分子水平上对人体内部生理或病理过程进行无创、实时的,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选择题 (一)A型题 1.放射性核素治疗主要是利用哪种射线 A.α射线 B.γ射线 C.射线 D.X射线 E.正电子

2.放射性核素显像最主要利用哪种射线 A.α射线 B.γ射线 C.射线 D.X射线 E.俄歇电子 3.以下哪一项不是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 A.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显像 B.动态定量显示脏器、组织和病变的血流和功能信息 C.提供脏器病变的代谢信息 D.精确显示脏器、组织、病变和细微结构 E.本显像为无创性检查 4.下面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A. γ闪烁探测器由锗酸铋(BGO)晶体、光电倍增管和前置放大器组成 B. γ照相机不可进行动态和全身显像 C.SPECT是我国三级甲等医院必配的设备 D.PET仪器性能不如SPECT E.液体闪烁计数器主要测量发射γ射线的放射性核素 5.指出下面不正确的描述 A.Roentgen发现X射线 B.Becqueral发现铀盐的放射性 C.Curie夫妇成功提取放射性钋和镭 D.Joliot和Curie 首次成功获得人工放射性核素 E.Yalow和Berson开创了化学发光体外分析技术

(完整word版)核医学重点[1]

核医学: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核素:质子数中子数相同,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元素自发地释放放射线和能量,最终转化为其他稳定元素的过程 物理半衰期:表示原子核由于自身衰变从N0衰变到N0/2的时间,以1/2T表示,是恒定不变的。 生物半衰期Tb: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时间。 放射性活度: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的原理:通过化学方式,将发射正电子的核素与生物学相关的特定分子连接而成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注入体内后,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参加相应生物活动,同时发出正电子射线,湮灭后形成的能量相同(511keV)方向相反的两个γ光子 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放射性药物的特点:具有放射性,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期,计量单位和使用量,脱标及辐射自分解 光子量范围100~250keV最为理想,目前使用较多的放射性核素衰变方式是β-衰变组织内的射程在纳米水平,在这样短的射程内释放所有能量,其生物学特性接近于高LET射线,治疗用放射性药物的有效半衰期不能太短,也不宜过长,以数小时或数天比较理想 吸收剂量:单位质量被照射物质吸收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 确定性效应: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随机效应: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 辐射防护的原则:1.实践的正当化2.放射防护最优化3.个人剂量限值 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设置屏蔽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方法特点:1.灵敏度高2.方法相对简便、准确性较好3.合乎生理条件 4.定性、定量与定位的相对研究相结合 5.缺点与局限性方法学原理:1.合成代谢:根据甲状腺内131I分布的影像可判断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甲状腺结节的功能状态2.细胞吞噬3.循环通路4.选择性浓聚5.选择性排泄6.通透弥散7.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8.特异性结合 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到达高峰且处于较为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 动态显像:在显像剂引入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的多帧连续影像或系列影像 局部显像:仅限于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显像 全身显像:利用放射性探测器沿体表做匀速移动,从头至足依序采集全身各部位的放射性,将它们合成为一幅完整的影像 平面显像:将放射性显像装置的放射性探测器置于体表的一定位置采集某脏器的放射性影像 断层显像:用可旋转的或环形的放射性探测装置在体表连续或间断采集多体位平面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