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导读教案(一等奖)

《论语》导读教案(一等奖)

《论语》导读教案(一等奖)
《论语》导读教案(一等奖)

《论语》导读

——认识孔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论语》来认识一个丰富而睿智的孔子。

过程与方法:

讨论法,拓宽自己的思维,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孔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心体会一位丰富的孔子,感知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点】

用心体会一位丰富的孔子,感知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

《论语》节选章节的翻译与解读。

用心体会一位丰富的孔子,感知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教学准备】

《论语》、PPT、视频文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现在特别迷恋仙侠剧,除了景色唯美仙袂飘飘,还有什么深深吸引你?——人物。比如说墨渊、白浅、扶摇、无极、旭凤等等。他们为什么让你如此着迷?因为他们身上有?仁义礼智信?,

有?温良恭俭让?。这有意无意的印证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呼声。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了解作为传统文化核心载体的《论语》,解读《论语》就得先认识孔子。

二、简介孔子

1、播放《孔子》电影片段。大家眼中的孔子是神圣的,伟大的。周润发演绎得了孔子的生平故事,却演绎不出他的神圣、伟大与丰富。

2、用5分钟时间阅读课本83面的?背景介绍?,梳理孔子的成就及生平经历。

成就:

孔子生于(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经历:

1、少年孤贫

2、年轻时委任下吏(委吏、乘田)

3、(前516)鲁国内乱,离鲁至齐,孔子思想未被采纳

4、鲁定公时,任大司寇,隳三都失败,被迫离开鲁国

5、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其思想仍不被各国诸侯采用

6、年近七十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

孔子为了追求?仁政?理想,一生过得十分坎坷,在周游列国时,更是遭遇匡地之围,陈蔡之围,九死一生。当真是?天将降大任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三、介绍《论语》

孔子的言行被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下来,编纂成书,就是《论语》。请迅速阅读我提供给大家的资料。

《论语》被奉为神圣的经典,不少人认为读《论语》是一个?痛苦的仪式?,其实不然,它辞约义丰,通过这些文字,可以重现一位睿智但是富有生活气息的孔子,会让人喜欢他,亲近他,乐意接受他的思想。

四、有血有肉的孔子及其思想

(一)、诲人不倦的孔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以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以后,如果还有精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请谈谈你对它的理解:先学做人,再学习文化知识。如果复旦大学的黄洋明白这句话的道理,就不会毒死仅仅只是看不顺眼的室友,辜负国家、社会、家庭对他培养。

《论语》里多次出现类似的话,可见他也是苦口婆心的唐僧,碎碎念,碎碎念,一念就是2500年。

(二)、迥态百出的孔子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请谈谈你对它的理解:坦诚待人;民主平等的团体会更优秀。

我们似乎可以看见那个面红耳赤赌咒发誓的孔子。在这里,孔子与弟子更像是朋友。弟子敢于质疑,说明孔子也有民主的精神。而这也不是偶然事件,不光子路逼问过孔子,其它弟子也围攻过孔子。(三)、?薄情?的孔子

孔子温厚,但也有绝情的时候。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释】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益:增加。

【译文】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你如何看待这一则:仁爱,以民为本,公正无私。孔子仁爱天下,他希望弟子有担当,不为一己之私,匡济天下苍生。作为中国的青年一代,作为桑植的精英,你作何感想?

(四)、开玩笑时的孔子

⑴闵子侍侧,訚訚(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g)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进篇》【译文】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谈谈你的感想:幽默,做人做事不鲁莽。深爱弟子,孔子此时口毒,对这位特别疼爱的弟子,最恨他总改不掉刚强急躁的脾气,担心他死于非命。

孔子为人,并不刻板,张弛有度,富有活力,生活应当多谢幽默。(五)、哭天抢地的孔子

⑴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篇》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

会得这样的病啊!?

伯牛病重,老态龙钟的孔子住着拐杖颤颤巍巍的去探望,此时伯牛形销骨立,躺在破房子里,不想让孔子看了伤心,坚决不开门。孔子守在窗边劝了很久,伯牛终于伸出了手,孔子便在窗外握住他的手,房里光线昏暗,孔子老眼昏花,想看伯牛最后一眼,终究没有如愿,他伤心欲绝。

你如何看?

孔子仁者爱人,他爱弟子,不分贫富贵贱,体现有教无类的平等思想。

(六)、小结

孔子是圣人,也是一个亲切的俗世之人。《论语》里的他,也有狂妄自负的时候;也有哭哭啼啼的时候;也有耍横夸耀的时候;也有手舞足蹈的时候;也有祷告神灵的时候……但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在践行他的仁义礼智信。这样一位感性的圣人,不去品读,哀莫大焉!

四、作业

品读下列语录,识一位别样的孔子。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

2、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篇》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

寿?——《雍也篇》

4、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5、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篇》

6、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述而篇》

五、板书设计:

1、诲人不倦的孔子

2、窘态百出的孔子

3、看似薄情的孔子仁、义、礼、智、信

4、不失幽默的孔子

5、哭天抢地的孔子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 3、翻译前五句并理解其中意思。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路与别人争论:路人说三七二十四,而子路则坚持三七等于二十一。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二人请孔子裁判,并约定输的人负十两银子。。 孔子问明情况后,当即判子路输了,子路给路人十两纹银,路人高高兴兴走了。子路不服气的质问孔子:“明明我说的对的,您为什么这样判?”孔子说:“我知道三七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说的对的。可是,你从小读书,却和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争论,有意思吗?他都糊涂那个样子了,连三乘七等于多少都弄不准,你却跟他争论!所以我判你输了,让你长点记性,以后别跟糊涂人争论。” 在生活中,我们大可不必对一些小事就斤斤计较的去争论,你是聪明人,你明白,你不糊涂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让别人屈服你的观点呢?那些糊涂的人认为三七等于二十四,那就让他自己可悲去吧?他还是要坚持己见的话,就不要和他争论了,愚昧的是他,闹笑话的也是他啊!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育他的弟子是非常有智慧的,弟子将他的语录编成了《论语》,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三、作者简介

论语十二章展示课教案

执教人姓名: 李绍改 学段和任教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教学科: 初一语文 课堂教学展示课章节(题目): 第三单元11课《<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等方法,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喜爱阅读文言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 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倡导的修身(个人修养)和为学之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各章语录的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专家审查签字: 第 1 页 校长审查签字: 装 订 线

执教人姓名: 李绍改 学段和任教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教学科: 初一语文 课堂教学展示课章节(题目): 第三单元11课《<论语>十二章》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2、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学的时候,同学们学过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出自哪部书吗? 学生答:“孔子”,《论语》。 老师板书课题,并特别强调“论语”的“论”字声调为阳平,论(lún)。 同学们回答很正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这位 “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检查预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同学们请打开书,找到课本50页注释(1)。请圈画出孔子及《论语》等有关的语句。请重点圈画出-----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七经”之一,“四书”之一等文学常识。 装 订 线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最新范文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一:新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精编 10、《论语》十二章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用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 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四书五经:五经指:《诗》《书》(《尚书》)《礼》《易》《春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zōuyì)(今山东曲阜东南)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吴玉梅 【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材分析: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论语》是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学说是儒家学说之一,这部经典《论语》从它诞生起就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论语片段,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 教法设计: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学法指导:诵读、积累与领悟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把握语义基础上,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读《论语》知儒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论语》,通过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 性。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那么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

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难点】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着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

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着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设计.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设计 2019-10-1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12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12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关于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关于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教学目的】了解孔子的哲学观念,理解孔子仁学的基本理论;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重点难点】孔子的仁学观念;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字词句解析 二、孔子的仁学思想与教育理念 三、语言特点 【思考题】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试作归纳。 2.《论语》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一、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梁纥老而征在少,时人谓之野合。祷于尼丘,得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几任小官。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

部编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资料优质课教案

《论语》十二章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朝代:先秦时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张》 【朗读节奏划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论语十二章公开课教案设计

论语十二章公开课教案设计导语:《论语》十二章,是指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十二章教案怎么写?下面为小编整理分享的一些教学方案,欢迎借鉴 论语十二章公开课教案设计一.展示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二.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作品 孔子,名 ( ),字(),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 ,政治上主张(),鼓励人()。 《论语》是一部()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 )( )( )合称为“四书” 2.问题预习 a、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b、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三省吾身( ) 诲女知之乎( ) .... 内自省也( ) 其恕乎( ) 愠( ) 罔( ) 殆( ) .....

三:合作探究 1、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 ) (2)不亦说乎( ) .. (3)人不知而不愠( ) (4)吾日三省吾身( ).( ) (5)与朋友交而不信( ) (6)传不习乎( ) .. (7)三十而立( ) (8)四十而不惑( ) .. (9)不逾矩( ) (10)学而不思则罔( ) ... (11)思而不学则殆( ) (12)人不堪其忧( ) .. (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 (14)饭疏食饮水( )( )( )( ) ..... (15)曲肱而枕之( ) (16)于我如浮云( ) .. (17)逝者如斯夫( ) (18)不舍昼夜( ) .. (19)匹夫不可夺志也( ) (20)博学而笃志( ) ... (21)切问而近思( ) (22)仁在其中矣( ) .. 4、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5、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名著导读

一《论语》 导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不可误解 为孔子所编纂)。它以对话文体语录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论理思想等。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共二十篇。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春秋时期,儒家创 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zuǎn)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的言论千古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的指路明灯,希望同学们平时抽时间了解《论语》,解读孔圣人,熟悉儒家思想,这不仅是为了传承中国千年古典文化,更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人的修养。 走进孔子 孔子(前551 年~前479 年)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fù)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编撰(zhuàn)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 曾经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收的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 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 人。孔子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

了 “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逝世时,享年73 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 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治学态度 在学习的态度上。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乐学,这是关键。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学习的方法上。孔子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在学习的内容上。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 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的目的上。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他还 强调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后世评价 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先驱,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 开的门缝间挤进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

《论语十二章》展示课教案

单位(盖章): 教 案 纸 执教人姓名: 李绍改 学段和任教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教学科: 初一语文 课堂教学展示课章节(题目): 第三单元11课《<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等方法,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喜爱阅读文言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倡导的修身(个人修养)和为学之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各章语录的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装 订 线

专家审查签字: 第 1 页 校长审查签字: 单位(盖章): 教 案 纸 执教人姓名: 李绍改 学段和任教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教学科: 初一语文 课堂教学展示课章节(题目): 第三单元11课《<论语>十二章》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2、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学的时候,同学们学过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知道这 是谁说的吗?出自哪部书吗? 学生答:“孔子”,《论语》。 老师板书课题,并特别强调“论语”的“论”字声调为阳平,论(lún)。 同学们回答很正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这位 “万世师表”,一起 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检查预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同学们请打开书,找到课本50页注释(1)。请圈画出孔子及《论语》 等有关的语句。请重点圈画出-----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七经”之一,“四书”之一等文学常识。 装 订 线

最新七年级《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

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意图: 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但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

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 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 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 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二、文本阅读,合作学习 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内容,并圈点批注。 2、划出有关孔子的言论,并作简要分析(翻译)。 3、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及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创设氛围,探究梳理 1、学生介绍合作研究成果,解读孔子的言论,尤其是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他同学补充。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2课时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简介。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3.阅读: 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4.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走进其中的一部分,研读《<论语>十二章》。(板书标题) (二)问题探讨1:文学常识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和影响的相关文学常识需要掌握。 【要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人教版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句子翻译

人教版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句子翻译 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翻译: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翻译: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翻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人常乐,有仁德者长寿”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道:“是否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孔子答:“那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而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 7.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翻译: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9.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翻译: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翻译: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11.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翻译: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1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翻译:仁德很远吗?我想要为仁行善,那么仁德就自然而然的到了 1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翻译: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1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15.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翻译:当权者自己品行端正,不发命令,政令也能贯彻自己行为不检点,即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听从 17.有教无类 翻译: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1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翻译:坚持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疲倦 1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翻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译: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2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