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新课程课程设置及学分制管理

高中新课程课程设置及学分制管理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课程设置及学分制管理研究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万礼修

tel:63620646 136********

E-mail:wanlixiu1981@https://www.doczj.com/doc/e715864153.html,

2010/3/29

顺利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任务。

面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广大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研人员和教育行政官员一般会有三种态度—恐惧、无所谓、用心迎接挑战。

我认为正确的应该是:态度上积极,行动上稳健。

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应该解决好六个方面的怎么办(6个W)

怎么开—怎么选—怎么教—怎么管—怎么研—怎么考(评) 怎么开:课程怎么设置?

国家层面→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解决开什么课等问题→学科课程标准:解决教什么等问题→实验教材:解决用什么教案问题。

地方层面:省市自治区和地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出台《课程设置方案》等指导意见。

学校层次:编制课程表。

怎么选:学校出台《学生选课指导意见》,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导师制和走班制(单节排课、还是两节连排)等,指导学生科学地、符合自身实际和发展地选择修习课程。

怎么教:省市层次出台《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模块教学要求》等指导性文件。

怎么管:省市自治区、地市区县和学校分别出台《学生学分认定办法》等,对课程和教学进行有效管理。

怎么研:省市自治区、地市区县和学校出台《校本教研指导意见》、开展样本校、课改专题研究和项目研究等。

怎么考(评):出台《新高考方案》、《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意见》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也包括学生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等文件。

我们今天要共同研讨的问题—课程设置和学分制管理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的、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来探讨课程设置问题。

◆课程设置研究

研究思路和方法: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国内外横向对比研究、国内纵向比较研究、先行省市自治区实践经验研究)

一、课程设置概述(一般理论研究)

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的核心词:多样化、选择性、个性化发展

几组关键词:

第一组关键词:课程、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反映了课程各部分和各要素的配合与组织,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课时的比例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臵的价值取向。课程结构包括课程的知识构成、形态结构和课时比例三个方面)、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第二组关键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第三组关键词: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第四组关键词:分科课程、综合课程(艺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第五组关键词:学术性课程、活动性课程

第六组关键词:基础性课程(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础技能的课程,它由学科知识课程和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丰富性课程(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包括健身、博智、怡情、励志、广行五类)、发展性课程(指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

第七组关键词:理想课程、现实课程

第八组关键词:课程设置的两个重要维度—结构设置、内容设置

第九组关键词:学年、学期、学段

第十组关键词:学习领域、科目、模块、学时、学分

第十一组关键词:行政班、教学班

二、国外高中课程设置简介(横向对比实证研究)

研究这一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国际借鉴。

㈠主要国家高中课程目标设置简况

1.强调超越教育工具化倾向,有机整合高中教育的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的双重功能,即高中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既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又要为学生的就业和生活做准备。

·美国:1996年《美国高中新计划》明确指出:高中生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要求高中生取得丰富的就业和大学信息。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规定,在中学阶段引进国家课程,一方面为促进学生精神的、道德的、文化的、心理的、身体的发展;另一方面为预备学生未来成人生活的机会、责任和经验。

·法国:高中课程融合文化教育与职业训练,为学生的完满发展奠定基础。

2、强调奠定高中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力,养成其人

生规划能力,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并形成健全人格。

·日本:高中教育目标——(1)继续发展并扩大学校教育的成果,培养国家及社会有用成员所应具备的素质;(2)使学生基本了解其在社会上所负的任务,适应其个性,以决定将来的发展,并提高普通的教养,熟悉专门的技能(3)培养学生对社会具有广博而深入的理解力与健全的判断力,并努力于建立自己的人格——杨思伟著《日本教育》台湾商鼎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我国台湾:1996年《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总纲》指出,高级中学教育要以继续实施普通教育、培养健全公民、促进生涯发展并奠定研究学术及学习专门知能之基础为目的。

3、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养成,强调高中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统一与融合。

·法国:强调“共同知识和能力基石”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共同知识和能力”包括:

①、表达,包括法文、艺术实践、外语和数学,旨在使学生获得基本语言的使用能力;

②关于人的知识,包括历史、文学、人文地理、艺术等,旨在使学生了解人类生活的多种历史;

③关于世界的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等,旨在使学生掌握自然与生命科学的基本应用方法。

·美国:强调“高水平的学科与技能的学习”以及“使用科技以增进学习的效果”。

·澳大利亚:强调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数理能力,尤其要求高中生关注科学和信息科技的最新发展。

·日本:强调高中生养成自己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宽广教育并兼顾基本知识,强调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

·我国台湾:要求高中既要充实人文素养、提升审美与创作能力,又要提升科学素养、增进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爱护。

(二)主要国家高中课程结构设置简况

1、在高中课程中划分出一些基本的学习领域,高于学科课程,每个学习领域又包括一门以上的学科科目。

规定了高中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高中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主要国家高中课程一般都包括语言、数学、自然、社会、体育、艺术、科学和技术、公民教育等基本的学习领域。

语言学习领域包括本国语和外语;科学和技术学习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科目;艺术学习领域包括美术、音乐、戏剧等。

各主要国家为适应时代需要新增了一些课程领域门类:如,英国课程结构中新增设的课程有:(1)设计与技术;(2)信息和交流技术;(3)公民;(4)综合学习。

法国课程结构中新增设的课程有:(1)个体化帮助;(2)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3)框架性个人研究。

日本课程结构新增加的课程有:(1)信息科;(2)综合学习时间。

2、调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设置,增加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

这是国际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重要特征。

要保证课程具有可选择性的基本措施,就是合理调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为高中生对课程的选择拓展空间。

必修课程是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保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共性的一面,一般都是各国所看重的“核心课程”。

如:

美国——必修课程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健康与体育、艺术以及外语等。

英国——必修课程包括两部分:一是三门核心科目,即英语、数学和科学;二是历史、地理、科技、音乐、艺术、体育及现代外语七个基础学科。

澳大利亚——必修课程则包括英语、数学、生物、化学、物理、计算机、现代史、地理、经济等。

选修课则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要求,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由于各国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各国选修课

程体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但可以肯定的共同点在于:各国为高中生提供了内容广博、数量众多的选修课程。

如:法国

法国高中二年级文科和理科课程设臵

3、通过规定基本的学分数与毕业要求,对课程的修习时

间和课时分配作出限制。

在学分数和毕业要求方面,由于各国采用的名称和度量单位等不同,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较大。

例如:

美国——采用学年学分制。每一科目一学年上课120小时为满分,学生修满最低总学分(如20学分),即可毕业。

澳大利亚——各州对中学毕业资格的规定不尽相同,但各州大多规定要获得中学毕业资格,学生必须遵守下列规定:(1)到11及12年级时必须修满60学分,修读时间最多不超过6年;(2)在60学分中,至少有18学分是属于12年级的课程;(3)12年级课程中,至少要得D等以上,方可毕业。规定的科目为:英语、英国文学、高级英语或是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4)学生每年最多可以修习36学分,而且每科以一学年修习110小时为限。

尽管不同国家对毕业学分的要求不一样,但其趋势都在于采用学年学分制,减少必修科目及其课时数,增加选修科目及其课时数。

如:在美国高中,有1/3~1/2的学分属于选修学分。

(三)主要国家高中课程内容设置简况

1、强化外语能力

各主要国家都非常强调高中生外语能力的培养。

如:

英国——所有高中都开始如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及希腊语等多种外语供学生选修。

法国——开设英语、俄语、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及希腊语等多种外语课程。

2、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高中生的学习经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如:

日本—强调“综合学习时间”,为高中生的实践活动和综合学习提供保障。

我国台湾—非常重视实践和活动课程,在九年一贯课程中已纳入“综合活动”学习领域。

3、仍然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养成。

如:

美国近年来,在多数州为了维持毕业生一定的基本能力水准,学生在高中毕业时需要参加一种“基本能力测验”,必经通过这种基本能力测验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四)主要国家高中课程管理简况

1、课程管理政策上的重要发展趋势是:走向“分权”。

即赋予每一所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

芬兰——自1994年之后,在课程开发上真正走向“校

本”。国家只规定宏观的课程框架,学校负责选择开发和管理学校课程。这项改革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改革之一。

瑞士——赋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日本——为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提供空间。不仅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中给学校留有空间,而且还积极倡导学校开发有特色的科目或学科。

2、强调实施学分制管理(学年学分制:既规定了修读年限,又规定了修习学分的数量)

该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的学分制管理部分较详细地加以介绍。

(五)主要国家高中课程实施简况

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必然带来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必要的复杂性是课程实施的应有品质。

为保证复杂的课程实施过程的有效进行,各国通常采用的策略包括——

1.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

即每一位学生在入学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选择要学习的课程,确定学习的基本进程,由此形成个人的学习计划。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学生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外部情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所形成的计划,以使其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

如:

芬兰——采取“无年级制”,而且每一所学校所开设的“学程”都多达几百门(每一位高中教师平均都要开设10门以上的学程),因此每一个学生在入学的时候首先要确立自己的学习计划,而且要随着学习的进行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

英国——高中生确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大致要经历下列步骤:学校提供信息→咨询→学生自我决定→初步定型的个人学习计划(由所选择的课程组成)→改动学习计划→最后定型的学习计划。

法国——从第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二)开始,各州大体上都一样,学生正式打破年级制,按课程制上课。学校把第12、13年级划分为4个半年的课程段落。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决定选择什么课程作为自己的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每学期开头,学生根据他们学校开设的课程,给自己订出一个个人的课程表。

2.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如:

芬兰——每一个学校都有专门的教师担任“学生咨询人员”,负责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也有些学校吸收高年级学生与教师共同为学生提供咨询。

3.建立学分制管理制度

(六)主要国家高中课程评价简况

从世界范围看,普通高中课程评价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绝大多数国家的高中课程评价包括内部评价(校本评价)和外部评价(国家或地区评价);二是少数国家只存在内部评价。

1、完善校本评价

与国家或地区评价相比,校本评价具有“形成性评价”的性质。要保证高中教育质量和避免高中课程过多受外部评价特别是高考的制约,必须从完善校本评价入手。

校本评价的重要内容—

⑴学科或学程(模块)的成绩考试。(相当规范而严格,如芬兰,学程或学科的考试要求由“高中学校法”规定)

⑵学生成长记录。(如韩国,在大学入学考试中,“综合生活记录薄”的内容占很大的反映比率。在“综合生活记录薄”中不仅要记载学生在校期间各科的成绩水平、名次、学习能力、兴趣等情况,还包括出勤情况、课外活动情况、集体活动、服务活动、有关资格证书的取得情况,参加有关学科竞赛大会的成绩与获奖情况、思想品德等学生在校生活的总体情况)

2、优化外部评价

政府为保证高中教育的质量,一般都举行高中毕业生学业成就认定考试。

●考试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

●考试的基本依据是政府颁布的课程标准。

●学生通过考试,即可获得毕业证书,许多国家把这种考试视为大学入学的重要依据。

3、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

众所周知的普遍现象是:大学入学考试往往是制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瓶颈。为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各国纷纷进行了改革。

韩国——从1994年起开始实行新的招生制度,新制度选拔学生的根据有三项:高中学习成绩(后改为综合生活记录薄成绩)、大学学习能力考试成绩和大学单独考试成绩。

日本——现行高考制度为两阶段考试,即:“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举行)、“第二次考试”(由各大学自行主持进行)。根据两次考试的成绩,参考其他一些鉴定书,记录事项等,择优录取。

芬兰——除国家统一组织的国家水平考试(即学业水平考试)之外,各大学还有附加考试。

三、我国高中课程计划的历史演变(纵向对比实证研究)

研究这一内容,既可以帮助我们从我国课程发展逻辑的必然延伸来了解高中新课程设臵历史渊源,也是以史为鉴的需要。

建国以来,教育部(国家教委)共颁布了16个与普通

高中有关的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它们是:

1、《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0年8月颁发)

2、《中学教学计划(草案)》(1952年3月颁发)

3、《1954-1955学年度中学各年级各学科授课时数表》(1954年7月颁发)

4、《1955-1956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1955年6月颁发)

5、《1956-1957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1956年3月颁发)

6、《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1957年6月颁发)

7、《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1958年3月颁发)

8.《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1963年7月颁发)

9.《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78年1月颁发)

10.《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1981年4月颁发)

11.《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1年4月颁发)

12.《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1990年3月颁发)

13.《实行新工时制对高中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的意见》(1994年7月)

14.《关于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后调整全日制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意见》(1995年4月颁发)

15.《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1996年3月颁发)

16.《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年1月颁发)

[注:1986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我国开始把初等教育阶段和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归为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在1992年国家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第一次对小学、初中课程进行统一设计,而且首次把“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直到1996年,我国才制定了第一个把普通高中作为独立学段的课程计划,同时在提法上也与义务教育阶段一致,统一改“教学计划”为“课程计划”] 上述文件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1952年,由教育部及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了《中学暂行规程》(教育部据此颁发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学课程的政府文件,初步奠定了新中国中学课程的框架。这个计划受苏联中小学课程影响较大,课程设置为单一的必修课,实行全

国统一的教学要求。

⊙1963年的《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政治课和生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都做了必要的安排,确立了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重点的课程模式。

⊙1981年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规定:从高二开始开设选修课,并将劳动技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这个计划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二分流。从此时起,开始形成高中文、理分流的办学模式。该教学计划明确提出建立选修课制度,实行了10年,实际影响至今已有20多年。

⊙1990年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规定的课程结构由单一的学科类课程改变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部分,学科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但非常遗憾的是,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中教育中文理偏科,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弊端)⊙1996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同时,基础教育司制定并颁发了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专家编写教材,从1997年秋季开始在天津、江西、山西进行试验)——①首次把高中作为独立学段制订课程计划,并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②建立了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打破了多年来

学科课程一统学校的局面,为学校办出特色,学生个性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③按照优化必修课、规范选修课、加强限定选修课的原则构建的学科课程体系,让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空间;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材设计都根据时代要求、学科发展作了较大的更新,有一定前瞻性和适应性;⑤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思想,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

⊙2000年1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及2002年的再修订:①在课程总体构架不变的前提下,努力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现实生活的联系;②试图改变学生只能按文科、理科选修课程的现状,允许跨文理选修,尽量增加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③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沟通了课程与生活,学校和社会的联系;④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和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步普及,为学生拓宽视野,形成社会责任感,学会学习提供了一定的课程支持。

以上这些改革为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四、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课程设置研究

(一)国家层面的课程设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

验)》浅解

下面我们从结构设臵和内容设臵两个维度来探讨国家层面课程设臵的相关问题。

★结构设置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学习领域

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设置学习领域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科目

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3)模块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内容设置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具体设置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