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

运城,古称河东。这里,文化遗址荟萃,碑碣墓葬密集,文物景点星罗棋布,名胜古迹不可胜数,堪称名副其实的华夏之祖,炎黄之根,中国之本。这里,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联系全球华人的历史纽带,是华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谱系依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块“中华民族的滥觞之地”有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一致的认识,那就是:二十年成就看深圳,一百年变迁看上海,一千年沧桑(元、明、清)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秦、汉、唐)看西安,五千年文明(尧、舜、禹)看运城。只有到了运城,才能最直观地感知人类的始祖和起源。

那么,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到底有哪些东西确属民族之祖、华夏之宗呢?最近,我们对源于运城的华夏根祖文化进行了初步整理和加工,形成这套资料,以期更多的人能走进运城,从中了解到运城是中华民族的根、祖、源、宗,并通过运城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曙猿篇

人们都知道,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但是,人和猿共同的始祖又源自何处呢?关于这个问题,世界考古学界有人说欧洲,有人说非洲,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运城市垣曲县发现的“曙猿化石”却证明,运城,才是人类真正的故乡。

曙猿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类人猿。曙猿化石发

现以前,由于人类化石不断出土,人类摇篮说曾摇摆

于各大洲。1856年和1907年,分别在德国发现的尼安

德物人和海德堡人,使人类摇篮欧洲说风行于世。上

世纪六十年代,考古人员在非洲发现了以埃及法尤姆

人为代表的大量的早期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后,非洲

说又占了上风。1994年至199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运城市垣曲县发

现了众多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牙齿、颌骨等古

生物化石。中国科学家与美国科学家联手对这些化石

进行精心考证和研究后,把这些化石命名为“世纪曙

猿”化石,并证实这些化石生成于4000万年前。当时这里气候温润,湖泊交错,山青水秀,树高林密,很

适宜古生物生存和繁衍。随后,两国科学家又联合在

2000年3月16日出版的英国权威科学期刊——《自然》

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认为“世纪曙猿”是迄今为止

地球上发现最早的、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灵长类动物

的祖先,约生活在距今4500万年至4000万年之间的

中始新世。这样,中国就很可能是包括人类在内的高

等灵长类动物的发祥地,垣曲则成为最早的人类发源

地。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曾高度评价说:高等灵长类动物祖先的发现,“是中国20世纪考古生物学上又一极为重要的发现”,其意义“可与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相媲美”。它不仅表明曙猿是一个十分原始的灵长类家系的成员,而且有助于解决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即在灵长类动物家族中,类人猿动物的世系源自何处。2000年4月11日,《人民日报》以《人类远祖起源于中国》为题,对“世纪曙猿”及其研究成

果作了报道,指出:“专家认为,山西垣曲‘世纪曙猿’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同时也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

“世纪曙猿”使它的发现地——运城垣曲这块古老的文化地域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引起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目前,垣曲县投资1.2亿元精心打造世界级品牌的“人类远祖园”工程已经破土动工。它将依傍黄河小浪底库区、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形成一个既有崇山峻岭、峭岩绝壁,又有湖光山色、溶洞、森林与瀑布,集对外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园区,让远道而来的人们充分领略黄河文化的久远深厚。园区竣工投入使用后,垣曲县还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用火篇

火的使用,堪称一项划时代的创举,大大加快了人类进化的步伐。人类用火,始于运城市芮城县183万年前的西侯度人。

原始社会时期,黄河大拐弯处的古河东地区(今运城市及临汾市部分县市),气候温润,水草丰美,树高林

密,动物成群。那时,我们的祖先还不知道用火,在这

里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一天,一场偶然的雷火,引燃

了大片森林,成群的动物四散奔逃,有的丧生火海,有

的逃往远方。大火过后,幸存下来的先民们一时失去了

食物来源,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无奈之下,他们只好

在灰烬中寻找被火烧过的动物肉和植物果实借以裹腹。

然而他们却惊喜地发现,被烧烤过的食物与以往所吃的

食物截然不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容易咀嚼。于是,

他们开始留意保存火种。后来,先民们又从长期的实践

中观察到,火虽然可怕,但可以烧熟食物,还能照明、

驱寒,就有意识地采集火种,并尝试使用火、吃熟食。

这对人类体质和大脑的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祖先正是从大自然的恩赐中才发现了火,认识了火,学到了用火和吃熟食的本领。他们从最初小心翼翼地保存自然火种,到若干万年后发明钻木取火、撞击燧石取火,开创了中华民族取火用火的先河。1961年至1962年,考古学者在我市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考察时,在约50余米厚的更新世早期砂砾层中,发掘出了中国长鼻三趾马、山西披毛犀、晋南麋鹿、纳马象等20余种已绝种的古生物化石,其中呈灰、黑、灰绿色的哺乳动物筋骨、鹿角和马牙,与北京人遗址中发掘的被烧过的动物骨头和牙齿没什么两样。经过化验证明,这些动物遗骨的确是被火烧过的,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烧骨”。后经古地磁法测定,西侯度文化遗址距今至少在183万年以上。因而学术界认为,西侯度人点燃了人类第一把文明圣火,开创了人类的用火史,当为“人类烹调之祖”。这一发现,把人类用火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堪称西侯度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光明和温暖;用火,大大加快了原始人类进化的步伐;人工取火,则标志着人类第一次掌握了改变物质世界的强大力量,使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飞跃。正是由于发现和使用了火,我们的原始先民们才逐步具备了全天候的活动能力和顽强的生存能力。难怪《世界史》中评价说:“火是一切发现中最伟大的发现,它使人类能够生存于不同的气候中,造出众多的食物并迫使自然力为人们工作”。这一评价可谓恰如其分。

火是一柄双刃剑,既给人类带来了福祉,却也常常引发灾难。用火之利,防火之害,遂成为人类一种永恒的追求。远古时期的人们对火的敬畏逐渐衍生为对火神的崇拜。远在氏族社会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祭祀火神的场所。当人类进入家庭生活阶段后,炉灶之火便被演化成火神的象征。时至今日,在运城及其他一些地方,人们还保留着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上祭祀灶神的习俗。

炎黄子孙们将中华圣火从远古演绎到现在,从地面演绎到天空,演绎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人类文明的演进史就是一部照耀全球的火文化的发展史。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后土篇

在运城市万荣县境内黄(河)汾(河)交汇处,有一座祠庙,是专为祭祀后土圣母而建的,它就是被誉为“海内祠庙之祖”的后土祠。这里,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联系全球华人的历史纽带,是华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谱系依据。

在中国远古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部落)

的首领称为“后”。“后”是部落内一切重大事情的

决策者、指挥者、领导者。而土者,地也。“地即母”

(《后汉书·傀嚣传》),二者都是繁衍人类的。“后

土”,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最高的女性君王。近年来,

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认为,后土其实就是“女娲”。

女娲,是中国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一位很有名望的

氏族部落首

领。她置婚姻、

育儿女(《风俗

通义》),做笙簧、创舞乐(《世本·作篇》),使中华民族早在1万年前

左右,就初现文明曙光。可以说,她是大地的最高君主,是华夏民族的原

始先祖。人们出于敬仰,就像对赖以生存的大地一样对她顶礼膜拜,尊其

为“后土娘娘”、“女娲娘娘”。

距今五千年前后,黄帝经涿鹿之战打败蚩尤部落,完成中华民族历史

上大规模部落统一战争的壮举而一统华夏后,怀着对祖先崇拜的强烈愿

望,在母系社会至高无上的女性君王后土生息繁衍过的地方——汾阴庙前

村的一块高地上“扫地为坛”(《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开创了中华民

族历史上高规格、大规模、长时间祭祀后土的先河。此后,历朝历代皇家

祭祀后土始祖的大典都在这里举行。汉朝时,朝廷把祭祀后土定为国家礼

制,明确规定:“汾阴后土三年亲郊祠,泰山五年一修封”。唐朝时,祭

祀规模进一步扩大,宋代时发展到了顶峰。仅这三个朝代,就有八位皇帝

先后二十多次亲临万荣祭祀后土。汉武帝刘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

恒等都在此留下了亲笔真迹,其中汉武帝的《秋风辞》被誉为千古绝赋,

宋真宗御制的《汾阴二圣配飨(xiang,三声)铭》碑被称为全国名碑之一。

直到明、清两代,皇家的祭祀活动才改在北京“天地坛”举行,后专门建

了地坛,天地坛改称天坛。历史上如此众多的皇帝对后土始祖一而再、再而三地亲自祭拜,主要目的和意义有三,即感激她繁衍人类、创造人类、造福人类的厚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繁荣;希望繁衍后代,人丁兴旺,社稷稳固。

相传后土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十八日,所以几千年来,每逢此日,人们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近年来,随着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热情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自发组成“祭祖团”,专程到后土祠举行祭拜活动。当地每年春季祭祀大典的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参加人数最多时达3万人。2003年,全球华人公祭后土圣母大典,更是将祭祀活动推向了高潮。礼乐声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敬奉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圣母像前,那袅袅青烟,正是中华儿女对圣母的绵长思念。

后土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肇始和根源,也是民族文化的轴承和核心,她正以其特有的凝聚力、感召力,激励着全球华人为实现祖国一统、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军事篇

我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叫做涿鹿之战,它就发生在素有中华民族发祥地之称的黄河中游的运城一带,在这场战争中与黄帝交战的蚩尤是我国最早的兵器发明人。据《孔子三朝记》、《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魏土地记》、《解县志》和唐朝著名诗人王翰的咏解州《盐池晓望》等史料典籍相互印证,今解州就是古时之

“涿鹿”。

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氏族社会时期,地球整个北

半球频频发生特大的地震和水旱灾害。面对空前的灾

难,各地的氏族部落为争夺自然资源和适于放牧、浅

耕的地带,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纷纷离开故土向中

原这块肥沃的黄土地汇聚。黄帝部落在东征、南下的

过程中,兼并了包括炎帝部落在内的许多部落,最后

同蚩尤部落为争夺水草丰美的“冀州”(今包括运城市

在内的广大地区),特别是为争夺中华大地上开发最

早的运城盐湖,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激战。

战斗一开始,使用金属武器的蚩尤部落很快占得先机。黄帝遂派大将应龙出战。应龙飞上天空,喷出大水,

将蚩尤的军队冲得七零八落。蚩尤忙令风伯和雨师上阵。风伯刮起漫天狂风,雨师则把应龙喷出的水全部收走,然后两人又施展法术,用狂风暴雨袭击黄帝军队,使应龙败下阵来。不久,经过休整的黄帝军队士气高昂,再次与蚩尤军队交战。这次,黄帝身先士卒,带兵杀入蚩尤阵中。不料,善“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汉学堂丛书》)的蚩尤却施放出弥天大雾,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罩住,使其辨不清方向,然后利用兵器上的优势发起猛烈的进

攻。黄帝借助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才拼死突出重围。

突围成功的黄帝痛定思痛,做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精心准备。首先,

他亲自到太山找玄女请教战法秘诀,并结合自己的作战经验,创作了兵法

《黄帝阴符经》,指挥军队演练出一千八百阵。其次,黄帝打听到东海流

波山上有一种怪兽夔(kui,二声),吼声像天空的炸雷一样响亮,就派人把

夔杀死,用夔皮做成战鼓,用雷池雷兽的骨头做鼓槌,敲起来“声震五百

里”,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他还特意召来自己的女儿——专会收风息

雨的旱魃(ba,二声)助战,然后同蚩尤展开了最后决战。

决战开始后,只见应龙喷出的滔天洪水被风伯和雨师收走;而风伯、

雨师的狂风暴

雨和蚩尤施放

的弥天大雾又

被旱魃一一化

解。黄帝部落把

蚩尤部落紧紧

围在战阵中,然

后敲击战鼓,在蚩尤及其部下魂丧魄散时乘势追击,

一举取得战斗胜利,最后“轩辕氏诛蚩尤于涿鹿之野,

血入池化为卤,……今池南有蚩尤城,相传是其葬处”

(《梦溪笔谈》卷三)。

蚩尤战败后,其部族一部分迁徙到了我国西南方

今云南、贵州一带,一部分飘洋过海,移居朝鲜半岛、东南亚及美洲等地,还有一部分则留在当地被黄帝部落同化。近年来,苗族、黎族的代表和韩国文化使团多次来运城,参拜被其称为祖先的蚩尤。而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的蚩尤村,就是因为蚩尤部落生活于此、蚩尤兵败后葬于此而得名的。

涿鹿之战中,双方的许多创造,如蚩尤使用金属武器,黄帝制造战鼓激励士气等,都对后来的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黄帝创作的《黄帝阴符经》,在战争中发挥了奇特的作用,成为我国最早的兵法典籍。涿鹿之战后,人们不断深化对天时、地利及新武器的研究与应用,并将其作为战役取胜的关键因素。

涿鹿之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融合。黄帝在这次大战中战胜了蚩尤,成为五帝之首,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国家五千年的根基。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食盐篇

我国的用盐史始于运城,运城盐湖是我们祖先开发最

早的盐湖。据《河东盐法备览》记载,五千多年前,我们

的祖先就在运城盐湖发现并食用盐。这是“中华民族利用

山泽之利的一个伟大创举”。以此为分界线,我国上古时

期的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

段。

运城盐湖东西长,南北窄,四周高,中间低,形似“古

元宝”状。它南倚中条,北靠峨嵋,东临夏县,西接解州,总面积132平方公里。盐湖湖面烟波浩淼,硝田纵横如织,被文坛泰斗田汉先生赞为“千古中条一池雪”。它与美国犹他州澳格丁盐湖、俄罗斯西伯利亚库楚克盐湖并称为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

盐池南边的中条山上有个盐风洞,“仲夏有候风出,声隆隆然,俗称盐南风,盐花得此,一夕成盐”。盐南风又名“南风”,是“河东盐”的“助产士”。千百年来,这里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五步法”产盐工艺,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产盐工艺,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活化石”。后来,人们又创造了“垦畦(qi,二声)浇晒法”,大大提高了盐的产量和稳定性。由于运城盐池所产“河东盐”产量高、质量好,行销于大江南北甚至国外许多地方,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誉为“晋之大宝也”。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历朝历代都把它作为国家的重要财源和经济支柱。唐朝时,运城盐池盐利收入占到国库收入的八分之一;宋代时,更是占到国库收入的六分之一。基于盐的重要性,在封建社会管理盐务的,也大多是一些朝廷重臣。北宋时,廉吏包拯曾以三司户部副使的身份兼任“巡盐御使”,主持河东盐政长达五年;清朝时,川陕总督年羹尧也曾兼任“巡盐御使”三年时间。

几千年来,运城不仅深深地打下了盐的烙印,还

积淀了深厚的盐文化底蕴。运城在春秋时称“盐邑”;

战国时叫“盐氏”;汉代改称“司盐城”、“盐监城”;

宋元时,又被名为“凤凰城”、“运司城”、“运城”,

世人称其为“盐务专城”。因盐运而设城,全国仅此

一处。如今,流传下来的独领风骚的铲盐工艺和技术,

盐政和盐运的变迁,盐湖完备的防护设施、具有防洪

和防盗功能的古禁墙遗址、七十二条“护长堤”,独

具风格的唐代建筑“盐池神庙”,以及哑姑救盐的优

美传说和哑姑泉遗址等等,都彰显了运城盐文化的博

大精深。特别是一代圣君虞舜,在盐湖之畔的卧云岗,

手抚五弦琴,唱吟的中国历史上最原始、最古老的歌

谣《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更成为千古绝唱。

近年来,山西南风化工集团以盐湖为依托,进一

步丰富和拓展盐文化的内涵,开发出了具有“中国死

海”美誉的漂浮浴场,尤其是黑泥洗浴,集医疗保健、

护肤美容于一体,倍受游人青睐。古老的盐湖,正日

益焕发出新的活力。

华夏十大

根祖文化·蚕桑篇

中国是丝绸业的故乡,自古就以“丝国”著称于

世。运城,则是中国丝绸业的发源地。

相传,五千年前,西陵(今运城市夏县西阴村)有

一位美丽的姑娘,她的名字叫嫘(lei,二声)祖。嫘祖

心灵手巧,聪明能干。她经常到野外采食野果,发现

广袤的原野上长着许多桑树,树上有一种能够吐丝作

茧的昆虫(即野生的桑蚕),吐出的丝细而结实,就把

它捉来试养。桑蚕取食桑叶后吐丝结茧,然后钻出茧

壳羽化为蛾。嫘祖发现这种茧壳被浸湿后,套在棍子

上,用“手撕”捻线,可以拉出长长的银线,就把这

种线叫做“丝”。后来她又受蜘蛛结网的启发,把丝

织成布,人们称它为“绸”。绸代替了树叶和兽皮,人们从此就有衣服穿了。所以《通鉴外纪》赞扬嫘祖“治丝茧以供衣服。”嫘祖试养的家蚕孳生繁衍的消息,随着先民们在河东一带开始定居生活,很快就传开了。人们为了获得蚕茧,纷纷向嫘祖学习养蚕技术,并创造性地把蚕移到室内进行喂养。嫘祖养蚕缫丝,“教民育蚕”,为人类作出了重

大贡献,人们出于感激,就尊其为“先蚕娘娘”。后来,年轻英武的黄帝

听说了嫘祖的事迹后,心生爱慕之情,便娶嫘祖做了他的妻子。对此,《史

记·五帝本纪》曾有记载:“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

正妃”。夏县西阴村,曾建有“先蚕娘娘庙”,庙内有先蚕娘娘像,可惜

后来毁于战乱。夏县及周边许多地方,人们不仅对嫘祖养蚕缫丝的故事妇

孺皆知,耳熟能详,而且一直保留着养蚕缫丝的习惯。

1926年,我国考古学者在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半个人

工割裂的蚕茧标本。这枚标本,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政府运至台湾,现藏

于台湾故宫博物院。1986年,日本学者布目顺郎根据台湾故宫博物院提供

的半个茧壳照片,用丝线仿制复原,得知茧长1.52厘米,茧宽0.71厘米,

茧壳存留部分占全茧的83%。茧壳的切面平直且发光,证明西阴发掘的半个茧壳是被人工割过的。这次考证还证实,结出这枚蚕茧的是家蚕而不是野蚕。这半个蚕茧及考证结果,是生活在河东一带的先民们人工饲养家蚕的物证。

蚕丝是蚕“生命的绝唱”,有“绿色黄金”和“钻石纤维”之美誉。在古代,统治者对蚕丝业与农耕业同样重视,常有“农桑并举”的记载。“一妇不蚕,或受之寒”的成语,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养蚕业的高度认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如今,藏、蒙等少数民族在迎送、馈赠、敬神及日常交往中还使用丝质物品(即哈达)以表达敬意和祝贺。

蚕丝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我国古代对外通商和文化交流。自汉朝开始,伴随着丝绸之路上悠扬的驼铃声,以“丝”为主的中国服饰及服饰文化被传到了遥远的西方。世界由一根莹亮的蚕丝、一匹柔美的绸缎知道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一根蚕丝,连通了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至今,我国南方苏、杭等地出口东南亚国家的丝绸,还要标注“西阴”牌商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种化学纤维尽管层出不穷,但它们在古老的蚕丝面前仍相形见绌。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都市篇

中国的都市文化发端于哪里?就发端于积淀着历史的深沉,溢透着文化的旷达,演绎着文明的璀璨,素有中

华民族发祥地之称的运城。

原始社会时期,从华夏民族的始祖炎帝黄帝到尧、舜、禹,都相继活

动在河东大地上,共同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

献。到尧、舜、禹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已经进入到较快的发展阶

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文明也有了相当的进步,

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表现出我国早期国家机构的雏形。

尧时创建的具有高度礼仪的“唐国”,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深深地

打下了国家的烙印。因此,《通志》上说:“伏羲但称氏,神农始称帝,

尧舜始称国”。

作为国家的重要标志——古城建筑,这时候已经出现了。尧出生于运

城市绛县尧寓村,

明·嘉靖年《绛县

志·序》称:“绛为尧

之故墟,历年既远,沿

革不同”;清乾隆岁贡

白云在《绛山赋》中也讲道:“维绛唐尧之墟,冀州之域,而实之旧地也”,故绛被称为“尧王故里”。尧自幼天资聪颖,“年十二即辅佐兄挚管理天下大事”,他做了首领后,“初都蒲坂(今运城永济市),后迁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蒲州府志》),至今永济市尚有尧王台遗址

和“尧王庙”。

舜建都于蒲坂(今永济市蒲州镇一带)。据《括地志》记载:

“河东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

井及二妃坛”。永济市张营乡有个“舜帝村”,村中现在还立

有一块“舜帝故里”的大石碑。相传,有一天,舜帝从这里出

发巡视盐池,在卧云岗上看到池中人来人往的繁忙景象,兴之

所至,操起古琴,随口咏出《南风歌》,流传至今。

禹建都于安邑(今运城市夏县禹王城村)。《帝王世纪》中

明确地说:“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今邑有禹王城基址,

即旧都也……”;《水经·涑水》也记载:“安邑,禹都也,

禹娶涂山

女,思恋本

国,筑台以

望之,今城

南门,台基

犹存”。禹

治平天下洪

水后,制定

了古神州的

行政区域。他把国家分为九个州,这也是“中国”被称为“九州”

的缘由。禹王城城址分大、中、小三城,总面积达13平方公里,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同时,它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都的地方,世界历史学界承认中国第一个国家出现是从夏朝开始,夏朝初都夏县。因此,禹王城被誉为“华夏第一城”。禹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所以,他被后人称为“夏禹”。

尧、舜、禹之所以都在运城建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有一个天然生成的盐池。三个“帝王之都”,禹都安邑距盐池仅20公里;尧、舜定都的蒲坂也不过60公里。“三圣王”将“帝都”选择在盐池附近,充分利用盐池丰富的食盐资源这一天然宝物,他们的部族才得以生存、繁衍、发展和强大。

尧、舜、禹时期,上承“炎黄”,下启夏商周三朝代,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是都市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它为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打破了传统的禅让制,建立起王位世袭制。我国的历史,开始由部落联盟制向“子继父业”的“家天下”的奴隶制转变。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把都城建得越来越大,都市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一个时代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农耕篇

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它

起源于运城市稷山县。

远古时期,河东大地上长满了大片的森林,森林

中又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野兽时时出没在丛林之间。

我们的先民在漫长的岁月里,过着原始采集、原始狩

猎的生活。正是在这种原始的采集与狩猎过程中,河

东农耕文化才得以孕育和萌芽。从狩猎中,先民们逐

渐学会了识别和驯化兽类;从采集中,他们则逐渐学

会了辨认果实和种子。特别是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观

察到,植物的籽粒随风飘落会在地面上长出新的植物,

于是就把采集到的植物的块茎、籽粒等种植在居住地

的周围,并打制石器,制造生产工具“以垦草莽”,开始了“刀耕火种”的最原始的农业耕作。

迄今为止,在运城地域内已发现石器遗址400余处。出土的农耕、砍伐工具有石斧、石锛、石锄、石铲等;粮食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纺织、缝纫工具有石纺轮、陶纺轮、骨针、骨锥等;狩猎和捕鱼工具有石镞、骨镞、弹丸、网坠等;挖土工具有木耒(lei,三声。古农具,形状像木叉)等;收割工具有半月形石刀、石镰、骨铲、蚌镰等;另外还有大量的经打制、磨光,

刃部较为锋利的穿孔石刀、陶刀、大型石铲、石耜(si,

四声。古农具,形状像现在的锹)和打制的盘状器、砍

利器等。出土的农作物则有粟、黍、高粱、大豆以及

麻类作物等。从上述考古发掘的文物看,河东先民种

植作物的品种类别之多、使用工具的用途之广及分工

之细,都证明两万多年以前,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

地上,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就开始了农业耕作,创造了

农耕文化。

对原始农业发展贡献最大的当数后稷。后稷名弃,孩童时就对农作物非常感兴趣,长大后更是常常到田野中研究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规律,凡是适宜种五谷的,

春天就去播种(稼),秋天再去收割(穑)。百姓们纷纷

效仿他。帝尧听说这件事后,就任命他作了后稷(即农

官)。他上任后,积极引导人们适应时令,播种各种农

作物,教民稼穑,不遗余力,极大地促进了原始农业

的发展,最后累死在山上。至今,在运城市稷山县一

带,关于后稷教民稼穑的许多传说,仍绵延不绝。运

城市境内的稷王山、稷山县、稷王庙、稷益庙等,都

是后人为了怀念“功崇平地,德大配天”的后稷的功

绩而命名或修建的。特别是稷益庙里的许多壁画,真实地展现了后稷教民稼穑、发展原始农业的动人场景,令人倍生敬仰之情。

农业劳动和制造工具,促使远古人类直立行走和手足分工,激活了人类的思维和悟性,也促进了人脑的发育和人类的进化。至今,粟、黍、高粱、大豆等,仍然是运城市一带重要的农作物。后稷教民稼穑的传说,正是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种植五谷的“活化石”。运城市平陆县枣园出土的牛耕耧播图,则为我国农耕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组形象、权威、可靠的依据。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水利篇

水,是生命之源。但在远古时期,水却更多地是危害和灾难之源。人

们常把它和猛兽连在一起,称作“洪水猛兽”,以喻遇到的极大祸害或灾

难。据《尸子》记载:“燧人氏时,天下多水”。此时的中华先祖们,面

对滔滔洪水,除了逃避或死亡,可以说“无能为力”。

最先向水害发起挑战的,是生活在古河东一带的中华先祖们。中国历

史上三大治水功臣都是运城人。第一代是女娲,第二代是大禹,第三代是

李冰。女娲是华夏治水第一人。据《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

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我们的祖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身为万众之母的女娲,忧心如焚,就“炼

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太平御览》),解除了灾难,使先民们安居在天雨淋不到,洪水冲不

着的洞穴中。

而治水成就最大的当数大禹。《孟子·腾文公上》记载:“当尧之时,

天下犹未平也,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禹的父亲鲧(gun,三声),受

帝尧之命,治水于今天的运城市芮城县境内。他用筑堤截流的办法治水九

年,反而积细成巨,使水害愈演愈烈,最后受到惩罚被杀。这件事深深地

刺痛了年轻的大禹,也激励着他下定决心根治水患,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新婚第三天,禹便离家治水。他深刻反思并汲取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

面对水蓄不泄,一片汪洋泽国,改“堵塞”为“疏导”,顺乎自然,因势

利导。大禹首先凿开龙门(今运城河津市),分洪下泄。自此,龙门亦称禹

门。然后,他又率领民众,开山挖河,把滔滔洪水成功地导入河海之中,

平息了水患,解除了百姓的灾难。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为后人留下了开

三门、望夫台、错开河、米汤沟、禹王城、大禹庙、大禹渡、禹王坟等众

多遗址和美丽动人的神奇传说。特别是他居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

入的事迹,更是被世人传为美谈。后人为了缅怀大禹的功德,表达心中的

敬仰之情,把他与尧、舜一起并称为古代“三圣王”。

女娲和大

禹以他们的聪

明智慧及英勇

无畏、坚韧不

拔的治水精神,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河东水利

人。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时,时任蜀郡太守的李冰(运

城市解州镇郊斜村人)与其子率众修建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使洪旱灾害频繁的川西平原变成了“水

旱从人,世无饥馑”的鱼米之乡,蜀地也因此被人们

誉为“天府之国”。公元605年~617年隋大业年间,

姚暹(xian,四声)任都水监时,对东起夏县尉家洼,

西至永济市伍姓湖,横贯运城市区,长达120里的永丰渠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宽加长,整修疏浚,既排除了洪水,保护了盐池,又恢复了舟楫之利,使河东盐池“岁得盐万斛,以给京师”。后世为了纪念姚暹的政绩,就把永丰渠改名为“姚暹渠”。至今,“姚暹渠”还被作为集防洪、抗涝等为一体的水利工程被后人所利用。

前人治水轶事,部分被后人用“水利石刻”的形式记载下来。河东水利石刻,上起东汉初年、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时间跨度近2000年之久,直接反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在河东地区社会变迁中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河东水利发展图景。

“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许多以水性比喻为人、为政之道的论述,无不体现了水利与水害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留下的深深痕迹。人类文明正是在不断趋利避害、兴利除害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商贸篇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运城就开始发生“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赞天

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商贸交易活动。晋文公称霸之时,安邑

就已经是有名的商贸集镇了。而开中国商贸先河的第一人,就是生活在运

城市临猗县的猗顿。可以说,中国商贸业,始于三晋;三晋的商贸业,根

在运城。

猗顿生活在战国时郇地(今运城市临猗县猗氏镇)。他年轻时家境贫

寒,“耕则常饥,桑则常寒”。就在他苦苦寻求振兴家道之策时,三致千

金的陶朱公范蠡来到郇地教义村(今临猗县太范村)隐居,他听说后便“往而问术”。陶朱公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zi,四声。雌性牲畜)。”猗顿听后茅塞顿开,回到家,经过精密筹谋,把自己仅有的积蓄全部拿出,以低廉的价格购买了一些小牲畜和家禽精心饲养。几年下来,他就猪羊满圈、骡马成群了。

随着畜牧业的兴盛壮大,他又在古郇方圆百余里的土地上,购置并规划了三个畜牧区域,让三个儿子分别经营。他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各种畜禽的生活习性,逐步摸索总结出“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的规律。他创造的“盐水饮畜”、“斗米养千鸡”的饲养方法和为雄畜去睾丸的办法,极大地提高了饲养效率。他不仅用留强去弱的办法提高种畜质量,还把本地和外地品种进行交配来繁育后代,为畜禽品种改良作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运城的大黄牛和高个子驴,依然闻名遐迩,尤其是大黄牛,被誉为全国“五大良种”之一。

猗顿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取得成功后,又组织民众利用山坡地开辟杏园、桃园、桑园近千亩。他培植的鲜杏品种有30多个,有的至今仍很有名;鲜桃品种达300多个,桃子的形状、色泽、味道各有千秋。猗顿不仅栽植桑园,还开办了缫丝加工厂,被人们称为“绣花园”。当时,“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皆其所有”。而猗顿居住的地方,很快成为一大村落。

猗顿靠畜牧业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后,又把眼光投向时人未曾

涉猎的全新领域——制盐贩盐。他发明的垦畦晒盐法,大大缩短

了出盐时间,至今仍在沿用。他还开辟了两条运输线路,源源不

断地把运城的“潞盐”销往齐鲁、秦川、西域以至波斯湾等地。

猗顿把盐运到西域,又从西域换回一批批珍珠玛瑙、珠宝玉

器,并在沿途各地设立了50多个珠宝店铺,甚至延伸到齐、鲁、

燕、楚等各诸侯国,最终成为一代珠宝大亨。经营珠宝,不仅使

猗顿富比王侯,也使他对珠宝鉴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汉朝刘安《淮南子·泛论训》就夸赞道:“玉工眩玉之

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随着对外贸易规模不断

扩大,来自四面八方到郇地和猗顿进行商贸交易的人络

绎不绝。猗顿居住的村落也逐步由一个畜牧区演变为远

近闻名的商贸集镇。后来,猗顿就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座商城,后人称之为“猗顿城”。至今古城墙遗

址尚在。

猗顿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首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

长途贩运的先河;他致富以后,广行仁义、乐善好施,

“急公奉饷上有利于国,恤孤怜贫下有利于民”,官皆敬之,民皆仰之;他汇总自己的商贸思想、商贸体会和经商之道,形成的《箴言集》,至今仍在流传。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后人尊其为商贸业的鼻祖。猗顿的商贸思想,对于运城、山西乃至全国商贸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启蒙和奠基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花卉

中国的传统花卉 杜鹃——花中西施 杜鹃学名:Rhododendronsimsii,英名:IndianAlaiea,别名: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躅、红踯躅,科名:杜鹃花科。形态特征: 杜鹃花属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由大乔木(高达200cm),主干直立 或呈匍匐状,枝条互生或轮生。叶革质或纸质,常绿,半落叶或落叶,披针开至卵圆形。花顶生或腋生,单花或多花呈总状伞形花序,花冠漏状或钟状,有白、黄粉、红紫色及复色等。花期3-7月,也 有一年多次开花的品种。 梅花——君子(花魁) 梅花学名:prlmusmume,英名:Mtmeplant.JapaneaeAprlcot, 别名:春梅、干枝梅、红绿梅,科名:蔷薇科。形态特征:落叶小 乔木。树冠圆头形。干紫褐色,有纵驳纹;小枝绿色,常具枝刺。叶 互生,卵圆形,边缘有细锯齿。花1-3朵簇生,有淡粉、红、白等色,具芳香。花期冬末至初春。喜光,喜温暖,稍耐寒,喜潮湿, 不耐涝,耐瘠薄,稍耐碱,但以排水良好,肥沃的壤圭为最好。抗 性较强,为长寿树种。 荷花——花中仙子 荷花学名:Nelumbomucifera,英名:HinduLotus,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科名:睡莲科。形态特征:多年生水生 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 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 生倒刺。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 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 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花期6-9月,每日晨开暮闭。果熟期9-10月。荷花栽培品

洪洞旅游: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现代引擎参考资料

洪洞旅游: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现代引擎本刊记者王春辉马建兵 “我们是特地从北京开车过来的,大槐树文化很伟大,这对于我们这些旅居海外多年的华人来说,算是找到自己的根了。”2015年8月7日上午,旅居美国多年回到北京居住的画家张燕跟老公一起在洪洞县大槐树公园门口合影留念,兴奋的告诉记者。 “在美国工作和生活多年,有些淡漠了中国文化,前些日子听朋友说电影《等爱归来》是以中国的根祖文化为背景的一部爱情大片,28号那天我跟我爱人看完电影后感受颇深,就想看看这棵大槐树感受一下大槐树文化,放下手头的工作后就奔这儿了。”张燕的老公一边整理着相机一边跟记者讲着。 根祖圣地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汾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是中华名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漫长的脉络资源,是山西省的文物重点县和旅游资源大县,仅从《中国历代名人词典》所列的26位远古人物中,在洪洞县能找到其活动遗迹和留下传说故事的就有一半之多。 2015年2月6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旅游报社、新华视讯手机电视台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颁奖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洪洞县成为山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 为挖掘洪洞文化发展洪洞旅游崛起洪洞经济,洪洞县委书记王黎明说:“我们将以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为基本路劲,打好‘一棵树’(大槐树),‘一出戏(玉堂春),‘一座塔’(飞虹塔)’三张王牌,以社会资本撬动文化旅游业脱胎换骨,打造全国顶尖的遗留景区景点群,夯实转型发展产业支点,把旅游产业真正培育成支柱产业。” 文化挖掘优化整合旅游资源 “咱们六百前是一家……”清晨的洪洞县中心广场,退休老教师马保才一边打着太极一边跟记者聊天:“‘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光这首民谣就已经流传了六百多年了,现在每天来寻根祭祖的人很多,看完《大槐树移民》情景剧没有一个不感动流泪的……” 马保才是洪洞三中的一位退休老教师,教中学历史已有四十多年,退休之后一直专注于洪洞历史文化的挖掘,他告诉记者,光洪洞县首批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就有三绝一奇:全国四大名塔飞虹琉璃塔首屈一指、佛国圣典《赵城金藏》价值连城、元代戏剧壁

中国十大名花排行榜

中国十大名花排行榜 1、桂花——九里飘香 学名:Osmanthus fragrans 英名:Sweet Osmanthus 别名:木樨、丹桂、金桂、 岩桂、九里香 科名:木樨科形态特征:常绿乔木。南方适地栽培,树高可达10M以上;北方多用盆栽,栽培长久其高也达1.5M -2M,北方也见栽于露地背风向阳处的耐寒品种。树皮光滑呈灰色。单叶对生,革质光亮,叶形及叶缘因品种而不同,叶形椭圆至椭圆状披针形,叶缘有全缘或具锯齿。花腋生呈聚伞花序,花形小而有浓香,花色因品种而异。有生长势强、枝干粗壮、叶形较大、叶表粗糙、叶色墨绿、花色橙红的丹桂;有长势中等、叶表光滑、叶缘具锯齿、花 呈乳白色的银桂,且花朵茂密、香味甜郁;生长势较强、叶表光滑、叶缘稀疏锯齿或全缘、花呈淡黄色、花朵稀疏、淡香,除秋季9月-10月与上列品种同时开花外,还可每2个-3个月又开一次的四季桂。 2.水仙 学名:Naricissus tazeta var.chinensis

英名:Chinese Narsissus 别名:水仙花、雅蒜、金盏银台、中国水仙、天蒜。 科名:石蒜科 水仙花,别名天葱、雅蒜、金盏银台、玉玲珑。属石蒜科,多年生鳞茎草花。高20一30厘米。叶基生,线形,扁平。花葶抽出叶间,顶端着花3一8朵,呈伞形花序,花冠口部具黄色盏状的副花冠,有“金盏银台”之称。花期1一2月。葫果胞背开裂。 水仙为秋植球根花卉,早春开花并贮藏养分,夏季休眠,性喜温暖湿润气候。水仙花是点缀元旦和春节最重要的冬令时花,其碧叶如带,芳花似杯,幽香沁人肺腑,常用清水养植,被人们称为“凌波仙子” 水仙原产我国,分布多在东南沿海温暖湿润地区,上海崇明县和福建漳州水仙最为有名。 水仙鳞茎浆汁有毒,含拉可丁,用作外科镇痛剂,鳞茎捣烂可敷治痈肿。花作香泽,涂身理发,去风气,又疗妇人五脏心热。 3.茶花 学名:Camellia japoica 英名:Common Camellia 别名:茶花、华东山茶、川茶花、晚山茶、耐冬、曼陀罗

华夏幸福基业借壳上市

华夏幸福基业借壳落定 (2011-09-13 21:23:28) 转载 分类:金融实务 标签: 财经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宋振庆北京报道 8月29日,浙江国祥制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ST国祥,600340.SH)公告称,近日收到证监会对公司向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夏幸福基业”)发行3.55亿股购买相关资产的批复文件。这意味着,华夏幸福以地产资产借壳ST国祥上市尘埃落定。 根据ST国祥的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公司拟以全部资产及负债与华夏幸福基业持有的京御地产100%股权进行整体资产置换,置入资产、置出资产评估净值分别为16.7亿元和2.66亿元,公司将向华夏幸福发行股份购买置换差额。一旦重组实施后,华夏幸福“住宅+ 园区”两项重头业务将进入上市平台,使ST国祥转变为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 “鉴于目前华夏幸福基业的资源禀赋、在地产和园区开发上的丰富经验以及表现出的发展势头来看,ST国祥事实上已经迈入了二线蓝筹的行列。”对华夏幸福基业进行了深度调研的第一创业地产分析师陈晓波表示。

财富增值游戏 宏观调控不断收紧的政策环境下,华夏幸福基业已经是今年第7家房企借壳获批的幸运者,同时也成为河北地区继荣盛发展和天山发展后第3家房地产上市公司。 “一方面因为这次重组是2009年6月份提出的,赶在证监会禁令之前;另一方面华夏幸福基业的园区开发符合国家产业战略政策的大方向,借壳获批并不算意外。”有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 实际上,从今年7月初开始,已经有部分“先知先觉”的资金进入ST国祥。借壳重组获得批复后,公司股价更是连续蹿升,从而成为了又一台造富机器。 由于ST国祥依然算是一个比较干净的壳,华夏幸福基业的这次借壳以“资产置换+定向增发”的方式进行,不仅并未动用一分钱的现金,而且获得不菲的账面收益。 方案中的定向增发价格定为3.95元/股,而截至8月31日,ST 国祥已经涨至16.02元/股,以此计算,购买其3.55亿股的华夏幸福基业账面浮盈便达到了42.85亿元。由于华夏幸福的董事长王学文持有华夏幸福81.5%的股份,其个人账面财富也暴增了35亿元,考虑到ST国祥的上涨势头仍未停止,这场财富增值游戏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5篇

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5篇(一)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各们都听过或是听说过这首歌谣么?这首歌谣是中华民族寻根情节的浓缩。在这个既没有美景也没有宏伟建筑的地方,每天游客不绝,干什么呢?仅仅为的是一睹大槐树的遗迹,为的是追寻一下自己祖先是否从这里出发.现在我们也去追寻一下我们的祖先: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西临大运高速公路,东依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公路,南距临汾市30公里,北距太原市246公里,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绿地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移民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其对研究中国移民史、家谱、族谱、根祖文化乃至华夏文明史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多少年来,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探本溯源的圣地。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这对于当时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明政府统治地位,恢复战后经济及促进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古槐后裔繁衍生息,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

家和地区。“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 近年来,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乔石、李铁映、肖扬、宋平、万国权、谷牧、张震、姜春云、布赫、孙孚凌、陈锦华等以及张玉凤、陈大洛、贾平凹、李讷、孟伟哉、黄宗英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曾亲临参观视察,并挥毫泼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少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港、澳、台的古槐后裔也前来寻根;还有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外国游客前来观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外出旅游观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大槐树景区认祖归宗、探本溯源已成为古槐后裔的亲情网络。为顺应潮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1991年起每年的公历4月1日至10日,洪洞县政府都要在次举行大型的寻根祭祖节和物资文化交流大会,到现在已成功举办了12届。独具特色的寻根祭祖活动,使大槐树景区在全国旅游景区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1997年洪洞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古槐迁民遗址的开发方案,决定在现古槐迁民遗址的基础上,向西、向北扩建一座占地20万平方米的寻根祭祖园。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大槐树景区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96年被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省旅游局评为“旅游景区(点)管理先进单位”;1999年被省旅游协会评为“山西省五大著名

从彭城世家阳谷稼生考沈丘刘氏的根祖文化

从“彭城世家”“阳谷稼生”考 沈丘刘氏的根祖文化 沈丘县信访局退休干部,市、县文史研究员刘庆同 沈丘山东支刘氏的根祖文化应从沈丘县老城,安徽省临泉县南刘楼村祠堂的楹联说起。 近日,我翻开1999年7月1日续谱时的座谈资料:安徽省临泉县白庙乡南刘楼村几位年老的族人,刘志家80岁,刘云家86岁,刘明家84岁,他们以前是家谱保管人或知情人,可惜家谱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被焚烧掉了(大约是1966年、1967年)。那时是按“破四旧,立四新”,即“破旧道德、旧文化、旧思想、旧观念”而焚烧掉的。他们说,南刘楼村解放前也属沈丘,因距县城(今沈丘老城镇)较远,为祭祖方便,他们在村内建有暖阁(祠堂),内有始祖及列祖列宗的牌位。暖阁的楹联:上联是“七闽昭俊烈,国而忘家,衣食父母各遗爱。”下联是“三殿配宏恩,上用敬下,当日天子有故人。”横批是“彭城世家”、“阳谷稼生”、“青藜照读”等。还说,相传还有“老三门,小三门”之说。而我县大刘集族人刘新华那年介绍说:“1996年,福建省蒲田市江口镇东刘村西刘村,白沙镇的白沙村是我沈丘山

东支刘氏族人的后裔,特来沈丘认祖和联系续谱事宜,可惜未能如愿。相传他们是黄河四次决口由周口东南某村迁往福建江口镇的,而白沙镇的白沙村的刘氏是八国联军进北京时由周口东南某村给倭寇当脚夫迁武昌,又从武昌迁白沙镇。他们过年时的春联,横批都是写“布政世家”、“彭城世家”,而我家的堂号——“藜元堂”。当时座谈时我也不懂,他们也解释不清,其实他是告诉人们根祖是谁?老家是哪里?以及先祖的光辉业绩,让后人不要忘祖。经查资料,分别考证如下: 一、彭城世家 彭城是刘交的封地。刘交是汉太上皇刘煓的四子,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的四弟,据《中华刘氏通鉴》记载:刘交年轻时就好读书,多才多艺,有大志,曾拜旬子的门徒浮丘伯学习《诗经》,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才离去。在刘邦的兄弟中,刘交的思想最与刘邦接近,深受刘邦的宠爱。自刘邦从丰沛起义,就一直跟随刘邦打天下,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和亲信。入关后,刘邦封刘交为文信君,随刘邦转战各地,为创立汉家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汉家天下缔造者之一。故刘交是刘邦第一批封王者之一。在公元前201年就被高祖刘邦封为楚王,他所建立的郡国就叫楚国,定都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当时管辖着薛郡、东海郡、彭城郡,共3郡36个县。位居华东肥沃地区,是西汉初年势力较

华夏幸福基业招商模式分析

华夏幸福基业 工业园区招商分析 一、销售现状 华夏幸福2014年实现年度销售额512.54亿元,同比大幅上涨37%,而与2011年华夏幸福上市之初的165亿元年销售额相比,增长已两倍有余,2015年一季度,华夏幸福实现销售额130.9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幅达20.07%。根据华夏幸福的公告,其销售来源主要分为产业发展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综合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园区住宅配套、城市地产开发等。其中园区住宅配套的销售额占绝对主导,在2014年华夏幸福512.54亿元的年度销售额中,园区住宅配套为355.02亿元,占据69%的比率。 在工业园区招商方面,截至2014年6月底,华夏幸福已为各地产业新城累计引进签约企业600余家,招商引资额突破1200亿元,创造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 二、开发模式 华夏幸福并没有园区所有权,而是托管性质的‘轻资产运营’,开创“工业园区+房地产开发”的商业模式。 这个模式是 与地方政府签 约,垄断该区域 一级开发,以垫 资的方式进行土 地整理和配套设 施的建设,并代 行政府职能招商

引资发展特定产业,为园区提供服务。同时,利用一级开发的优势,公司可以获取大量房地产开发用地。最后,通过园区住宅的销售来回笼资金。 三、招商特点 1、产业升级三段论(固安工业园经验) (1)第一阶段,“从无到有”①,主要工作是产业转移。 起初,固安主要承接来自北京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传统机械加工,产业质量不高,但也算有产业成效。 (2)第二阶段:“从有到高” 三四年过去,产业园聚集了几百家企业,就进入到“从有到高”的产业整合升级。华夏幸福基业梳理企业的产业链联系,抓住龙头企业围绕其招收项目,利用人为干预和促进形成一个个产业集群。如今,固安产业园内产业集群有16组之多。 (3)第三阶段:创新,嫁接新技术。 中国未来十年,不可能再依靠牺牲环境和廉价劳动力去进行粗犷发展了。怎么融入到全世界大的产业链集群呢?答案是,从创新源头抓起,嫁接新技术。2014年3月3日,华夏幸福基业发布公告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设立全资子公司,打造硅谷高科技孵化器,投资方向集中于清洁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硬件等高科技领域的高质量、可产业化的项目。 2、带不走的招商能力② (1)该公司在产城规划方面非常专业,拥有自己的博士团队和研发部门,产业策划能力甚至达到国家部门级研发水平。 ①“那时连条路都没有。当时举个牌子,告诉企业老板往里两公里,就是他选的地方,谁来呀?这却是我每天干的工作。”轷震宇表示。 ②每个招商人员都长期反复对区域进行扫描式招商、参加展会,名片都积累了几盒子,手中都沉淀下几百个资源。”轷震宇表示。

洪桐大槐树导游词

洪桐大槐树导游词 导读: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洪桐大槐树导游词,供参考阅读! 洪桐大槐树导游词1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

山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山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作者简介:宋琳英(1992-),女,汉族,山西省洪洞县,硕士,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摘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生存环境、历史渊源,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最终形成了不同的各自独具特色的民俗。不同的民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是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他是一种价值很高的旅游资源。甚至可以说,特色民俗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因素之一。山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淳朴的民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将为山西旅游带来更多的魅力和活力。以大槐树为切入点,对民俗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为现实条件下山西省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开发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入境旅游接待1.35亿人次,国内旅游超过2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近1500万人,2012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数2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1%;国内旅游收入22706亿元,增长17.6%。

在此之中,民俗旅游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俗旅游项目以其鲜明的民俗特色、独特的文化内涵、浓烈的民俗气息、显著的地域特征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对中外旅游者形成了巨大诱惑和感染。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到处流传,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明朝初年山西人民向各地迁移的情况,也在华夏民族心目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血泪回忆。 一、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文化生境 (一)大槐树景区的移民历史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内,洪洞县位于临汾北30公里,位于临汾盆地北端,东靠南同蒲铁路与霍侯一级公路,南临309国道,西接汾河与大运二级公路以及大运高速公路,北依洪三公路,交通极为便利。从洪武六年开始至永乐十五年间,发生的数以万计的大规模移民总共18次,主要是从山西迁往周边主要的省份等地。直到元末明初时期,由于灾害越来越多,战争不断,导致中部地区人空虚,耕地荒芜,同时山西因太行山、吕梁山、黄河作为屏障,这个地利优势导致易守难攻,所以人民生活安定,农作物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和相邻的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正因为这些原因,各地各省的难民大量涌入山西,是的这里

中国十大名花排行榜

中国十大名花排行榜(排名从下到上) - 官方版 -------------------------------------------------------------------------------- 第十名.中国十大名花之十:凌波玉立水仙 凌波玉立水仙 水仙素有“凌波仙子”的雅称,是我国传统名花。漳州水仙最负盛名,它鳞茎大、形态美、花朵多、馥郁芳香,深受国人喜爱,同时畅销国际市场。水仙是冬季观赏花卉,可以用水泡养,亦能盆栽。可用鳞茎繁殖,常见栽培品种有“金盏银台”(单瓣花)和“玉玲珑”(重瓣花)。 水仙茎叶清秀,花香宜人可用于装点书房、客厅,格外生机盎然。水仙茎叶多汁有小毒,不可误食,牲畜误食会导致痉挛。鳞茎捣烂外敷,可以治疗疮痈肿。 [点击查看大图] -------------------------------------------------------------------------------- 第九名.中国十大名花之九:十里飘香桂花 十里飘香桂花 桂花在国庆节前后开花,“金风送爽,十里飘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桂花为木犀科常绿小乔木,南方地区多用于庭院绿化;北方均室内盆栽。桂花品种较多,常见栽培有4种:金桂(花金黄色)、银桂(花黄白色)、丹桂(橙红色)和四季桂(花乳白色)。桂花可用嫁接和高取压条育苗。春季进行枝接或靠接,秋季进行芽接,砧木可选用桂花实生苗或女贞。桂花经济价值很高,花可以提取香料,也可熏制花茶。

[点击查看大图] -------------------------------------------------------------------------------- 第八名.中国十大名花之八:茶花 富丽堂皇茶花 茶花是“花中娇客”,四季常青,冬春之际开红、粉、白花,花朵宛如牡丹,有单瓣,有重瓣。茶花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乔木,叶互生、椭圆形、革质,有光泽。产于我国云南、四川,南方地区多用于庭院绿化,北方均室内盆栽。茶花喜温暖、湿润气候,夏季要求阴蔽环境,宜于酸性土生长。播种、扦插、嫁接繁殖。茶花可以人工控制花期,若需春节开花,可在12月初增加光照和气温,一般情况下,在25℃温度条件下,40天就能开花,若需延期开花,可将苗盆放于2℃~3℃冷室,若需“五一”开花,可提前40天加温催花。

华商名人堂——华夏幸福董事长王文学专稿

1 王文学 华夏幸福基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眼光精准而长远的王文学不仅在固安开创“产业新城”模式,更将其成功复制到全国,成为中国领先的产业新城运营商。眼下,他正推动“发家地”固安迈步走向“全球技术商业化中心”。

2 彼时,华夏幸福的账户上仅有一亿元资产,对公司来说,当务之急是让土地尽快变现。但王文学却拒绝业内常见的短平快投资方式,而选择投资产业地产。 产业地产是以产业为依托、地产为载体,实现土地的整体开发与运营,打造产、学、研产业集群的新型产业形式,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的特点。因此王文学的这一决定遭到众多高管的反对。然而他却力排众议,甚至将自己的股份做抵押,全力以赴投入到产业地产领域。 在他的积极奔走和推动下,当年6月,华夏幸福与固安县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二者将共同投资、开发、建设、运营固安工业园区,由此开始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探索之路。 所谓“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是指由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固安县人民政府和华夏幸福共同出资成立三浦威特园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由该公司负责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这既能发挥政府所独具的政策、行政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高效的行政服务,又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灵活性、自主性和创新性,更有效地解决资金、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等难题。 产业新城拓荒者 ——华夏幸福基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学 固安低调起家 1967年出生的王文学是河北霸州人,毕业于廊坊市工业学校。 在中国地产界的大佬群体中,王文学堪称最“神秘、低调”的一位,其公开信息少之又少,本人更极少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舆论可知的仅仅是:他很早便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1998年7月,年仅31岁的他,在廊坊创办了华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以下简称华夏幸福)。三个月后,其运作的第一个项目“华夏花园”即开盘销售,由此踏入风起云涌的房地产行业。 他的事业根据地廊坊,位于北京正南50公里。彼时,廊坊南北发展极不均衡,香河、三河、大厂等北部地区由于临近北京,一体化程度高,发展已相对成熟。而南部以固安县为代表的地区,却贫穷落后,财政收入在廊坊市居于倒数。 在一片落后的景象中,王文学看到了商机。2002年,他毅然放弃具有成熟配套的廊坊市区,转战固安。在福布斯“2015全球亿万富豪榜”榜单上,王文学以32亿美元净资产位列房企富豪第九位及内地百强富豪第42位。 47岁的他在平均年龄55岁的上榜富豪中算是“年轻人”,但在产业新城建设领域却是老前辈。他用十二年将固安打造成产业升级的经典样板,不仅带动当地经济几何级增长,还推动其成为“全球技术商业化中心”,他也因此名震产业地产江湖。

中国传统十大名花排行榜及象征意义

中国传统十大名花排行榜及象征意义 本文是关于中国传统十大名花排行榜及象征意义,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常说有花的季节,心情总是美好的,总是舒坦,视野总是那么明朗,的确也是,花香飘逸着我们的生活,陶冶着我们的内心。中国十大名花有着艳丽的色彩,而又不失其高贵的品质,浓郁的芳香令人赏心悦目,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有着各自的赞语,更是深得人心。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它们的排行以及赞语吧! 第一名:凌霜傲雪的梅花 梅花是春天的使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冰清玉洁,高雅俊俏,给人们带来祥和温暖的春天气息,给世间带来活力和生机。梅花,花中君子,又被称作红梅;梅花傲风雪、斗严寒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伟大风骨。 第二名:总领群芳的牡丹 栽培悠久,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总领群芳。从唐代起,牡丹就被推崇为“国花”、“国色天香”、和“花中之王”。牡丹统领群芳,地位尊贵。“百花丛中最显眼,众香国里最壮观”。 第三名:热情如火的月季 四季盛开热情如火娇而不媚生命顽强,是世界著名花卉。月季有牡丹的华贵,有荷花的清直,更有幽兰的秀致,梅菊的傲骨。五彩缤纷,寓意美好、爱情、希望。 第四名:清新脱俗的荷花 出污泥而不染,娇艳但不失清纯,雍容大度却不哗众取宠,清香中透着谦逊,柔弱里带着刚直。在如火的夏日,给人们视觉上的亨受,并散发着幽幽的清香。 第五名:繁花似锦的杜鹃 生长广泛,繁花似锦歌颂生命,赞美春天,有“花中西施”的美称。人如花者颇多,而花喻人确实颇少;名称“花中西施”,给点阳光,红遍山岗。

第六名:富丽堂皇的茶花 富丽堂皇、花中娇客、花中珍品盛开时如火如荼,灿如云霞。花是“花中娇客”,四季常青,冬春之际开红、粉、白花,花朵宛如牡丹。 第七名:独立冰霜的菊花 得春夏彷徨去,迎来秋色傲寒霜,延龄黄昏送馥郁,菊花傲霜怒放,具有不畏强暴、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恬然自处、淡泊清华、自强不息、不趋炎势、不媚权贵的高风亮节。 第八名:从容淡雅的兰花 兰花,素有“花中君子”、“王者之香”的美誉。深居幽谷高贵典雅、花姿优美、叶态脱俗、幽香四溢、宁静淡然寓意高洁、独秀、气节等人文哲理。 第九名:十里飘香的桂花 “金风送爽,十里飘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园林造园的主要材料,达到了无园不桂的程度,之所以植桂造景,是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具有美妙神奇的神话传说,是吉兆和高洁品性的象征。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第十名:凌波玉立的水仙 清幽高洁,简单朴素,仪态高贵超俗,洁身自爱,只凭清水一勺就能生根发芽。寒冬时节,百花凋零,而水仙花却叶花俱在,洒脱地生长开花,不在乎于生命的短促、刀刃的“创伤”,更不畏惧严寒的“凌辱”,给人间奉献一份绿意和温馨。

山西导游词5篇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范文_081

2020 山西导游词5篇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范文_081 EDUCATION WORD

山西导游词5篇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范 文_081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20xx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称作“祖”、

看作“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篇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西临大运高速公路,东依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公路,南距临汾市30公里,北距太原市246公里,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绿地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移民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其对研究中国移民史、家谱、族谱、根祖文化乃至华夏文明史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多少年来,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探本溯源的圣地。 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20xx 年)近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这对于当时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明政府统治地位,恢复战后经济及促进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古槐后裔繁衍生息,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

中国传统十大花卉

中国传统十大花卉 梅花——君子(花魁) 学名:prlmus mume 英名:Mtmeplant.Japaneae Aprlcot 别名:春梅、干枝梅、红绿梅 科名:蔷薇科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树冠圆 头形。干紫褐色,有纵驳纹;小 枝绿色,常具枝刺。叶互生,卵 圆形,边缘有细锯齿。花1朵-3 朵簇生,有淡粉、红、白等色, 具芳香。花期冬末至初春。 喜光,喜温暖,稍耐寒,喜潮湿, 不耐涝,耐瘠薄,稍耐碱,但以 排水良好,肥沃的壤圭为最好。 抗性较强,为长寿树种。 牡丹——花中之王 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英名:Tree peony 别名:鹿韭、木芍药、花王、洛 阳王、富贵花

科名:芍药科 形态特征:落叶小灌木。老枝干灰 褐色,多纵裂驳纹;新枝光滑, 绿色,叶互生,大形,2回羽状 复叶;小叶狭卵形至倒卵形,单 生枝顶。单瓣、半重瓣或重瓣, 有红、黄、粉、白、紫和绿等色, 多具清香,花期4月-6月。果实 生短绒毛,种子大形,8月-9月成熟。 荷花--花中仙子 学名:Nelumbo mucifera 英名:Hindu Lotus 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 科名:睡莲科 形态特征: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 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 刺。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 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花期6月-9月,每日晨开暮闭。果熟期9月-10月。荷花栽培品种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为

洪洞大槐树旅游资源项目开发建议

洪洞大槐树旅游资源项目开发建议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余亚飞诗云:“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本次世界旅游小姐大赛以“和谐、爱心、健康、美丽、智慧”为主题。通过世界旅游小姐大赛的评选,选拔符合大赛宗旨的选手并推荐参加全球比赛。此次大赛的举办意义在于提高举办城市的整体形象,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以东方女性之美,演绎和诠释祖国山河旅游之美、延续魅力故事,以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广泛交流和商业合作,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为象征着和谐、爱心、健康、美丽、智慧的世界旅游小姐大赛山西赛区“寻根问祖行”单项赛的承办地,洪洞大槐树将凭借此次选美赛事,一跃成为山西乃至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生态旅游经济区。

山西寻根文化

山西寻根文化 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祭祖习俗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余亚飞诗云:“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812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洪洞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临汾市洪洞县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信仰。明代移民遗址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频繁的战争和灾害使全国许多地方十室九空,而晋南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明政府于洪武三年(1371)至永乐十五年(1417),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共计554个姓氏,迁民遍布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等18个省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因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如今,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遍布全国各地,或辗转迁徙海内外。600余年来,洪洞大槐树被赋予神性,成为崇拜对象,被看作"家""祖""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家乡,古槐后裔纷纷回归大槐树寻根祭祖,形成了山西洪洞县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 苏三传奇 苏三传奇故事既丰富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宝库,也展示了洪洞地方文化风貌,既有学术考证研究价值,又具有无以伦比的保护传承价值。苏三传奇故事以洪洞县城东村(原名左龙庄,又称朝阳村)为中心发生地,向四周辐射,范围遍及洪洞及全国各地。

河东文化

美丽的河东文化 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中华文化从这里一路摇曳而来。穿过汉风唐雨,经历宋韵之声,这里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永乐宫中笑谈古今往事,鹳雀楼上眺望三晋风流,关公的诚信就是这座城市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华夏之根、诚信之邦———运城!” 运城地区位于晋南盆地,地处秦、晋、豫三省交汇处的黄河金三角流域,因位于黄河以东,故史称“河东”。运城古名潞村,位于山西南部,濒临河东盐池,是一个古老的天然结盐之地.元初,潞村尚是“弹丸一乡镇,延佑年间被兴建,成为圣惠镇,至正年间,再次兴建,成为凤凰城.后因是盐运司所在地,而名运城。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哺育过使秦过强大的商映,三国时期智勇双全,德才兼备,被人们说成忠义的化身的关羽;从小就超凡脱俗的司马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被列为初唐四杰的王勃;被称为文中子的王通,还有元朝时期在曲艺节影响很大的关汉卿等不胜枚举的历代豪杰名流和骚人墨客;曾经培育了姬鹏飞、程子华、傅作义、董其武、李雪峰、裴丽生、柴泽民等数以千计的革命先辈与仁人志士。 运城地区历史悠久,山川壮丽,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风光名胜遍布各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历山、孤峰山、

吕梁山、五老山、王官峪瀑布、闫家池峪谷瀑布和温泉等自然景观;有著名渡口大禹渡、津渡和风陵渡;有闻名华夏的古文化遗址和古建筑如:南海峪岩洞遗址、西候渡遗址、禹王城遗址、司马光祖墓、晋文墓、晋南云墓、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飞云楼等。这些自然景观和古文化具有极高的观赏、游览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运城是中国古文化的摇篮,文化艺术光辉灿烂,源远流长。有多次出访国外引起轰动的绛州鼓乐:有上下飞舞,左旋右转的民间花鼓;有参加亚运会开幕式名扬海外的绛县飞龙;有爬高滚球的文武狮子舞;有奇罕惊险的高跷;有造型优美、巧夺天工的抬阁、背阁;有飞光流莹、壮观迷人的河津转灯;有多次赴京演出的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蒲州梆子和深受观众喜爱的眉户;有做工精巧、食色鲜艳的面塑“河东花馍”;有独具魅力、生动逼真的民间剪纸、刺绣;有在天寒地冻之时赤脚露背的永济长旺“背冰”等. 大家都知道今年我们运城被评为中国十佳城市之一.称运城是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大运之城.华夏之根是说我们运城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在垣曲县发现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和在西侯度出土的烧骨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类起源和用火的证实.史学家早已认定,蚕桑、农耕、盐业以及琴诗书画、衣食住行也大都起源于运城。尧、舜、禹等先祖们活动的核心区域也在运城。这些足以证明我运城地区是

华夏幸福产业新城(集团)公司项目管理办法V2.0

产业新城(集团)公司项目管理办法编号: HXCX-G-TZ-B15-01 修订记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一条制定宗旨 (3) 第二条适用范围 (3) 第三条管理原则 (3) 第二章产业新城项目定义及相应划分 (3) 第四条产业新城项目定义及分类 (3) 第五条产业新城项目审批方式划分 (4) 第六条产业新城项目授权划分 (5) 第七条产业新城项目全周期管理阶段划分 (6) 第三章产业新城项目管理机构及职责 (7) 第八条管理机构及职责分工 (7) 第九条考核 (8) 第四章附则 (10) 附件1:产业新城项目分类对应关系 (11) 专篇1:产业新城项目管理(立项管理)办法及流程 (13) 第一条前置条件:梳理年度投资计划要点 (13) 第二条文件编制:制定符合规范的项目立项文件 (13) 第三条预沟通:完成各职能条线预沟通 (14) 第四条内审会:取得区域、大区内部确认的函件 (14) 第五条评审会:集团对于项目进行集中审核,并决定是否进入后续立项流程 (15) 第六条评审会后落实会议精神:修改文件并提报正式流程审批 (15) 第七条系统流程审批及线下签批 (16) 第八条立项批复下发:项目立项目标确立 (16) 第九条项目运营方案审批 (17) 附件2:产业新城项目(未授权项目)立项管理审核审批流程 (18) 附件3:产业新城项目清单模板 (19) 专篇2:产业新城项目管理(过程监管)办法及流程 (20) 第一条项目立项目标协同跟进管理 (20) 第二条现场巡检(重点项目) (21) 第三条双周例会及双周报跟进管理 (21) 附件4:产业新城项目立项目标异动调整(动态评估)流程 (23) 附件5:项目立项目标异动调整申请模板,详见后附文件 (23) 附件6:区域巡检点示例,详见后附文件 (23) 专篇3:产业新城项目管理(后评估)办法及流程 (24) 第一条项目后评估的组织 (24) 第二条项目后评估的内容 (24) 第三条项目后评估的方法 (25) 第四条项目后评估的实施 (25) 第五条项目后评估结果的应用 (26) 附件7:后评估报告模板,详见后附文件 (27) 附件8:产业新城项目后评估流程 (2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