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晚清海州才女刘清韵

晚清海州才女刘清韵

晚清海州才女刘清韵
晚清海州才女刘清韵

晚清海州才女刘清韵———戏曲史上领风骚

王云

提起中国古代的才女,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蔡文姬、李清照等女诗人或女词人,而对叶小纨、黄峨、徐媛、林以宁、吴藻和刘清韵等女戏曲家却知之甚少,即使对她们有些印象,也大都是留有诗或词的记忆。其实,如果我们走进女戏曲家这个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将会发现这边风景独好———女戏曲家其人其作同样引人入胜。

笔者最近在研读清代女戏曲家作品时,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中发现了一位海州的女戏曲作家———刘清韵。刘清韵是我国戏曲史上著名的多产女作家,一生著作甚丰。著名女戏曲家叶小纨和吴藻仅以各自的一部《鸳鸯梦》和《饮酒读骚图》列入青史,而刘清韵写有二十四种传奇,在中国戏曲史上可谓独领风骚。

(一)

刘清韵,字古香,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因出生时母亲梦见观音手持梅花,故又给她取了个小名叫观音。刘清韵出身于海州板浦的一个盐商之家,四岁时随父迁居朐浦(今灌云县中正)。她的父亲刘蕴堂是二品封鹾商,家业最盛时有盐池200座,土地200顷。富裕的家庭条件使她得到比一般家庭女孩更好的教育,当然这也和她父亲的开明有关,“以稍聪慧,爱而教之读”,加上她本人天资聪慧,很快就崭露头角。据说她一岁能言,二岁识数,三岁认字,四岁能背唐诗、辨四声,很早就表现出很高的天赋。六岁时,她被送到家塾和男孩子们一起读书。有一天父亲抱着她在院子里玩耍,恰逢梅花乍放南枝。父亲高兴地吟道:“梅为花第一”,她随口应对:“人是玉无双”。这使她的父亲大为震惊,赞叹不已。

咸丰九年,正值妙龄的刘清韵嫁到沭阳钱氏大族,丈夫叫钱德奎。钱德奎,字梅坡,号香岩,是有名的才子,著有《谈易》、《国学丛书》、《宋词比较》等。才子配才女,这桩婚姻成为当地的美谈。婚后,两人相知相得,生活很是美满。他们经常在一起咏诗赋文,切磋技艺,并相互为对方的作品题诗品评,比如后来刊印的《小蓬莱仙馆传奇》卷首均标明“古僮钱梅坡香岩校订”。刘清韵也为丈夫的书画作品题了不少诗。刘清韵后来总结自己的这段生活,很是满意,“来归外子梅坡,又以笔墨相怜重,人生遭际,可云无憾”。在这种长时间优裕闲适的生活中,刘清韵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有诗词、散曲,也有戏曲,她还为自己的书房起了个十分雅致的名字:小蓬莱仙馆。其间值得一提的是,同治六年,她随丈夫南游杭州,在紫阳书院听讲,与著名学者俞樾结下师生之谊。

其后,她还随丈夫到沭阳书院听讲,拜当地名士王诩为师。这些机会在当时对一个婚后的女性来讲,是十分难得的,这不仅扩大了刘清韵的视野,对其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光绪十五年,刘清韵开始整理自己历年所作,准备结集刊印。她为自己的集子写了自序,还请老师王诩写序。到光绪二十二年时,她所作的二十四种传奇均已完稿。第二年,她和丈夫再次南下杭州,将自己写的十种戏曲作品送给俞樾请教。俞樾号曲园,不仅是经学权威,对诸子百家、诗词歌赋也都有很深的研究,他还特别重视小说和戏曲,强调其教化作用,这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当时文人的作品一经他的评点,便会引起全社会的注目,影响极大。那时有一位海州籍的县官张西渠,将从故乡带来的刘清韵的诗文集送去请他看,并求作序,俞樾阅后欣然提笔。

此次,刘清韵带来了《小蓬莱仙馆传奇》中的十种。俞樾看完后,评价极高。这是因为江苏戏曲史上历来都是清一色的男性作者,直到明代中期以后,才出现少数女作家,且作品数量寥寥。吴江的叶小纨、秦淮的马湘兰各人皆只一种,阮大铖之女阮丽珍较多,也只有

《鸾帕血》《梦虎缘》和与其父合作的《燕子笺》三种,而刘清韵竟多达二十四种,且才华横溢,不让须眉,使俞樾激动得不知道如何是好。

俞樾在序言中说,这些作品虽传述旧事,而时出新意,关目节拍,皆极灵动。至其词则不以涂泽为工,而以自然为美,颇得元人三昧。从作品的内容到表现手法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八十高龄的老人再一次为《小蓬莱仙馆传奇》作了序。一时间引得西子湖畔文人墨客竞相传抄,刘清韵的传奇成了茶余酒后时髦的话题,甚至付印时娄县的县令杨古酝还帮助校对,真是一登龙门便身价十倍。

(二)

在《小蓬莱仙馆传奇》中,刘清韵的代表作是《黄碧签》、《炎凉券》、《鸳鸯梦》和《千秋泪》等。《黄碧签》写旷阔道人和守真子奉玉帝旨意奖善惩恶,朱培因父母捐柴米救济流民而得中状元,后又支持结义兄弟元彪斩蛟除害,双双飞升仙界的故事。剧中对官府用人不当和不支持义举的行为持批判态度。《炎凉券》写陈杰、任贵受人诋毁,但终能建功立业,得享富贵的故事。剧中对世态炎凉描写较为深刻,并肯定了雪中送炭的小人物。《鸳鸯梦》写张灵和崔莹相爱,因宁王朱宸濠选美女而被拆散,双双殉情,后在九泉之下结为夫妇的故事。《千秋泪》写沈嵊在赴试路上登高赋诗,受到考官宋兆和的赏识,取为头名。不料宋兆和竟因此被参革职,遂与沈嵊共同隐居天台山的故事。剧中强烈地抨击了世事的不平。

刘清韵虽是一介女流之辈,蛰居深闺,但对世情却洞察颇深,爱憎分明。如《丹青副》中的《金井水红花》一曲,端的是入木三分之作:

试看名场客,无非假面皮。上下互相欺,概如斯,滔滔一例。真是司空见惯,习久自安之,有谁个说非宜。也罗!设没这副脸儿,不独文成绣虎,不足为奇;纵使技擅屠龙,也归无济。但得形成魑魅,榜头便题;迹近魍魉,官班便跻。此处也有一件及不来的好处。论选政,倒也光明正大,不用些儿贿!

俞樾看过十种传奇后,意犹未尽,带信要看其余的十四种。不料这一年秋天,洪泽湖湖水泛滥,泡倒了刘清韵家的房屋,全部手稿浸成了一团糊涂酱,再也无法送给那位热心的长者鉴赏了。虽然俞樾万般惋惜,在序言中仍殷切希望:“女史胸中如有记事珠,能将淹没一十四种重写清本,以成全璧。”但这时刘清韵夫妇的生活却陷于困顿中,那场洪水不仅冲走了她的文稿,也冲走了她的家产,因生活缺少保障,她再也不能像先前那样安然地吟诗作画了,戏曲创作从此不再提起。

光绪二十六年,俞樾作序的《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由上海藻文石印社刊印。五年后,她的诗词曲集也收入陈蝶仙所编的《著作林》刊印面世。

宣统元年,钱梅坡因病去世,这对刘清韵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失去了丈夫的庇护,刘清韵的晚年生活很是凄凉,经济窘迫,孤独寂寞,全靠亲友接济维持。“算开门七件,依然无着。这景况,看将来怎好”,这正是其愁苦心境的逼真写照。此时的刘清韵生活用度全靠女儿小香和娘家侄儿刘沛供给。面对家徒四壁,一代才女只有以长歌解愁:《南仙吕》

昔韩昌黎有送穷文,张平子作遣愁咏。皆于坎坷之境,抒厄塞之辞,余穷既不殊,愁尤相类,借彼短调,写我长怀。

[步步娇]秋夜沉沉秋夜悄,耿耿秋灯照。秋虫恁絮叨,使我心头百绪纷来搅。排闷托湘毫,拂花笺打一幅穷愁稿!

[醉扶归]想当初,掌上同珍宝。到而今,倚竹暮连朝。尽人夸,续史业能齐。又谁知,煮字肌难疗。呼庚祝癸总徒劳,望梅画饼干成笑。

[皂罗袍]不独米无柴少,更屋欹墙倒,没计营巢。秋风昨夜卷衡茅,杜陵广厦同缥缈。瓶浆涸竭,炊烟寂寥,雏儿稚女,啼糜索糕,小狸奴也待哺将人绕。

……

[尾声]由来否极还生泰,或有时逢泰运交,幸莫把此日艰辛忘却了。

可惜的是,刘清韵的泰运再也没到来。民国乙卯年(1915年)三月,春荒来临,刘清韵至刘沛家度荒,终因年老多病在朐浦了结了一生。

(三)

刘清韵的一生同宋代词人李清照有颇多相似之处,她们都是早年生活优裕,有一个能够理解自己、和自己诗酒唱和的丈夫。晚年陷入不幸,在极端落寞中走完人生旅程。但是,她们在文学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刘清韵多才多艺,一生写作了不少作品,仅刊印传世的就有《小蓬莱仙馆诗钞》一卷、《瓣香阁词》一卷、《小蓬莱仙馆曲稿》五套和《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成就。她的诗词清新飘逸,挥洒有致,言辞间透出豪侠之气,自成一格,其老师王诩称其“不假师授,抗苏辛而揖秦柳”,给予很高的评价。另一位当地名士周丹原也高度称扬刘清韵,认为其“诗笔清妙不名一家,词则逼近苏辛,迥非漱玉断肠之比”,“其人散朗有林下风,故笔墨亦潇洒无脂粉气,近代闺媛罕见”。

但是,后世最为关注的还是她的戏曲创作。据已刊行的十种作品来看,刘清韵涉猎的题材内容较为广泛,或写儿女恋情,如《氤氲钏》、《鸳鸯梦》;或写家庭波折,如《镜中圆》、《英雄配》;或写士子归隐,如《千秋泪》、《天风引》;或写侠义情怀,如《丹青副》、《飞虹啸》,或写市井世情,如《黄碧签》、《炎凉券》等。其中以敷衍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婚姻的作品数量最多,它们的题材多有依据,主题新颖别致,人物鲜明生动,情节集中简练,结构紧凑完整,语言雅洁自然。俞樾称其“视李笠翁十种曲,才气不及,而雅洁转似过之”。这既指出了刘清韵剧作的特点,又对其进行了比较公允的评价。

刘清韵的戏曲作品关怀社会人生,感慨世间多缺陷,广泛关注女性命运并立足于现实,进行理智的思考;而作家跨越阶层的平等观念和眷念乡土之情也借由戏曲得到充分表达。刘清韵的戏曲创作带有温婉又敏锐的女性特质,她对“夫权”和“父权”的书写往往只是借用传统的形式,却赋予其背离传统精神实质的内涵;在个别剧作中更集中反映了她为女性寻求角色认同的心态以及对“至情”的解读。刘清韵还注重戏曲的艺术性,在传奇创作渐趋没落的时代,她的戏曲创作却立足于雅俗共赏,注重舞台的演出效果,语言则以平淡自然为美。刘清韵的创作实绩,足以令其在中国戏曲史、女性文学史和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虽说刘清韵在[南北黄钟合套]《题六桂图》中感叹“人生能识字种愁苗”,操起笔砚生涯往往意味着比旁人体验和感受更多更深的痛苦,但她仍将写作视为生命的必需,她用笔墨笺注着自身的遭遇,也用笔墨思考着整体女性的命运。

(作者单位:苍梧晚报)

读书笔记 晚清史

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阅读书名:教科书里没有的近代史作者:董佳 中华书2011年出版 西南大学历史高华良撰文 内容简介:鸦片战争是一个起点,古老的中国开始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泰西文明渐渐的对中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造成的后果,不单是军事、经济和物质文明的更替,而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系统的大换血。研究近代史的人都会发现,由于当事人的隐藏,或由文献的破损遗失,或由民族感情的影响,这段历史虽然离我们不是很遥远,但是却很难揭开她的真正的面纱。该书就是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源,对大家有所了解又尚不深透的历史进行完整的呈现。 作者简介:董佳,山西太原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当代中国史研究,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现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六项,成果颇丰。 全书共分为三个大部分,包括故事人物、近代要闻、和百事杂谈,其中每个部分又分为若干的小事件。这些事件与老师在课堂上提到的内容,人物有很大联系,所以是近代史的一个重点。 一、“海上苏武”的百年冤案 清代湖广总督叶名琛在历史上一直背负着“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总督”百年骂名,但是历史上的他真的是这样吗?在咸丰皇帝之时,叶名琛就被成为大清帝国的东南柱石,

在处理“亚罗号”事件上深受马克思称赞;在被英军俘获之后多次希望与英军当局谈判,却无人理会他,但是他一直保持大清重臣的威严,拒食外食,展示出风范。只是因为被俘后广东巡抚柏贵为逃脱罪责,最终导致其成为替罪羊。 二、“忠王”李秀成的忠与不忠 忠王李秀成在被湘军俘获后,其自传《自述》一直被认为是其投靠湘军,背叛起义军的依据。但是也有人称,《自述》系曾国藩删改,所以对他的争论不断。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成长起来的军事天才,在天京变乱国力日下的时候,是他扮演了“救火队长”的角色,救太平天国于危难中。直至后期失败,天京城破,李秀成也是扔下老母妻儿,护送幼主出逃。在被俘之后,清军以锥割其臀肉,李秀成“殊不动”。并且,太平军将领中,英王陈玉成视死如归,翼王石达开舍身以全三军,太平军没有孬种。 三、天国才子石达开 太平天国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石达开了,石从小便展现出了过人一面。由于是外来户口,所以常遭地主欺负,年轻的石达开就组织佃农进行抗争。20岁就成为左军主将,25岁便主持朝政,他的名声在民间比肩关羽、宋江。在早期的对清作战中,战无不胜,有“石敢当”、“铁丈夫”之称;并且他懂治理、善外交、重仁义、讲操守;未免遭人侮辱,兵败之后,其令妻妾子女伤员投河自尽,而他自己以自己一人之身换手下六千余人性命,1863年被杀之时,凌迟一百多刀,始终未吭一声。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南昌工程学院 严鹏 1.南昌市古村落的背景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南昌市古村落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但在变迁的步伐中,如何保护抢救已经极其有限的古村落以及周边的环境,也引起了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由于开发利用不够合理,有的部分遭到损坏,有的则年久失修;有的新旧相杂、不伦不类,有的因无人居住或产权归属等问题正呈颓败之势。古村落的环境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变迁,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很多古建筑甚至处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境地。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环境下,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2.南昌市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路构架 2.1全面开展南昌市范围内古村落的普查 弄清南昌市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分布、现状及保护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人们重建设轻保护,拆掉了很多可以不拆或本不该拆的古建筑,因此,有必要对古村落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并公布保护名单,这样才能进行很好的保护。古村镇分布地区广,民族与地域条件各具特色,须分别对待,依据不同的情况、价值的大小、完整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通过文化遗产普查,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对重要濒危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2.2分析南昌市古村落发展与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2.3制定相关对策 a.加强法规建设:加强法规建设,尽快起草制订专门的保护法规。现有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全适合古村落建筑保护,为便于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有必要考虑制定适用于古村落建筑保护的专门法规或政策,

古建筑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_裘国伟

古建筑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 裘国伟 (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 要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充满了文化底蕴的三座古建筑,与之相联系的脍炙人口的文学 作品王勃的5滕王阁序6、范仲淹的5岳阳楼记6、崔颢的5黄鹤楼6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本文拟 从这三座名楼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对古建筑保护和重修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 古建筑;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63(2006)04-0104-02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and World Culture Heritage QIU Guowei (Nanping Teachers College,Wuyishan 354300,China) Abstract Yellow Crane Tower,Yueyang Tower,Pri nce Teng .s Pavilion,three famous towers of Southern Yangtze of China,are re - garded as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s with full cul ture background.That is because they keep in touch wi th the popular litera - ture works:The Preface of Prince Teng .s Pavilion written by WANG Bo,The Story of Yueyang Tower wri tten by FAN Zhongyan and Yellow Crane Tower wri tten by C UI Hao,which bear a high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way to protect and rebuild ancient archi tectures through the different si tuations analysis on three fa - mous towers. Key words ancient archi tectures;protection;world cul ture heritage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充满了文化底蕴的三座古建筑,与之相联系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王勃的5滕王阁序6、范仲淹的5岳阳楼记6、崔颢的5黄鹤楼6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也是念念不忘的。现在当地政府花了大力气把黄鹤楼和滕王阁进行重建,对岳阳楼也进行了整修。使这几座名楼高高地耸立在长江、赣江和洞庭湖畔,成为了城市的象征,每天有成百上千的游客到此游览,看着雄伟的名楼,诵读着千古不朽的文章,让人感叹古人的文采和情怀。每当夜色降临,五彩的灯光照射在名楼上,光彩夺目,更有一番风光。尽管如此,它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一个如何保护和重建古建筑的问题了。5世界遗产公约6对作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的认定有严格的规定。它在评选标准中规定建筑物必须/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来看,在建筑形式、统一性,及其与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体。0对每一建筑物还定有真实性的标准。即:/在设计、材料、施工或环境方面符合真实性标准(重建只有根据原物的完整和详细的资料并且毫无臆断成分时,才可以接受)0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规定的约束条件来看,这三座名楼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有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里涉及到如何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重建方面的问题。本文拟从这三座名楼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对古建筑保护和重修的有关措施。 1 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0的盛誉,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当时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的,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0(/武昌0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望。而民间传说中却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在武昌蛇山黄鹤矶头上,有一家姓辛的妇人开设的酒店,一天,有一位道士路过这里,受到了辛氏的热情款待。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0。至唐朝,黄鹤楼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0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诗圣李白到此,却感叹/眼前有景说不出,崔颢有诗在上)104)*收稿日期:2006-08-21 作者简介:裘国伟(1955-),男,汉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第25卷4期 南平师专学报 Vol.25No.42006年10月 JOURNAL OF NANPING TEACH ERS COLLEGE Oc t.2006

中国历史故事-晚清牛人徐寿简介 徐寿的历史功绩

中国历史故事-晚清牛人徐寿简介徐寿的历史功绩 说起晚清英豪,李鸿章、张之洞、曾国潘等人肯定第一时间浮现大家脑海。本文给大家介绍的晚清牛人不在此列,他是真的牛,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 这位牛人就是晚清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造了中国第一艘军舰,建了中国第一所科技学校,一人撑起中国近代军工业半边天的徐寿。听到这些头衔,可能大家也并不是很熟悉。但要说另一件事,大家就不可能不熟悉了。 学习过化学的朋友们,在当初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有一样东西必背,那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而这个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徐寿翻译命名的,可见徐寿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 1818年,徐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和很多人一样,徐寿最开始学习的是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八股文,是冲着科举考试去的。 然而徐寿明明十分聪慧,但是却连个秀才的考不上。科举失意,大多数人应该十分伤心。但是徐寿不,他说:“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俗一点大概是说:“八股文有个毛用,老子不学了!” 放弃当时的“通天大道”,徐寿转而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他读书杂,什么都看,山川、物产、地理变迁,还有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都涉及在内。他还根据书中所学,自制指南针、自鸣钟。 徐寿喜欢器械科学,他不仅潜心研究中国历代科技典籍,同时也想方设法的搜罗中国翻译的西方科技著作。当时中国没有系统学习科学的书院,徐寿一切都靠自学,由此还结识了另一位科技爱好者华蘅芳。 在一片研究八股考试的人中,找一个爱好科技的知音多难啊!两人一见如故,组成cp闯天涯,共同探讨和研究科学知识。 徐寿学习讲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知识必须用于实践检验。当时没有咱们今天的实验室那样,想要什么工具都有。没有工具,徐寿就自己做。他曾经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需要一个三棱镜,买不到就用自己的水晶图章硬磨出来。 就是这样潜心学习研究,徐寿渐渐的闯出名气,连当时像李鸿章这样的清朝大臣都听说了他的名字。后来清廷“师夷长技以制夷”,展开洋务运动,徐寿就

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最新资料(最新整理)

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建设部和国家XX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主要针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使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又有了新的内容。200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走上了法治轨道。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的保护与开发也受益于这个时期。2009 年以后,青城镇相继申请到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兰州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修缮项目和古民居、博物馆保护与建设项目等。经过这一系列的保护与开发工程,青城镇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集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与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古镇文化遗产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包含三类:一是文物类,包括砖雕、木雕、传统服饰、明清家具、碑刻、农业生

产工具、水烟制作工具、乐器、传统生活用具等;二是建筑群类,包括明清民居、城隍庙及其附属建筑、青城书院及其附属建筑、高家祠堂及其附属建筑、罗家大院及其附属建筑等;三是遗址类,主要指尚存争议的闯王李自成墓及其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包含四类:一是传统手工技艺类,包括水烟制作技艺、陈醋酿制技艺、织布技艺、长面制作技艺、剪纸技艺、刺绣技艺、砖木雕刻技艺等;二是民间游艺类,包括道台狮子、青城高跷、城河抬子、火狮子、英雄舞鼓等表演活动;三是民间音乐类,主要指青城小调;四是民俗活动类,比较典型的是城隍出府。这些文化遗产共同孕育在青城古村落的整体生态文化遗产之中。 对于青城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各方争论不一。有人强烈反对开发利用,认为其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大过保护。也有人支持开发利用,认为可以依靠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各有利弊。文化遗产是各历史时期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状况,人们通过这些遗产分享人类的文明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也要分享利用它的价值。因此,保护和利用并不绝对对立。但也要看到,现实社会中,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开发利用确实威胁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使文化遗产遭受人为的严重破坏。因此,我们要反对不科

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试论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的 保护利用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科干班徐家良 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已是新时期各级政府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保护和发扬光大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对古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整体水平的好坏,反映了这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传统性,民族

性,体现时代性。 关于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是这几年政府、政协委员、热心市民普遍关心的对象,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是要求全力保护隍庙古建筑群,不主张开发利用和开展经营活动,保持原样,恢复祭祀活动场所。另一种意见是在充分保护好古建筑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适当开展经营活动,增加经济收入,反哺古建筑保护。这两种不同意见,说明政府的管理水平执政理念在不断上台阶,市民的文明程度在提高,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现就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做以下探讨。 一、兰州府城隍庙的历史简介 隍庙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202号商业步行街中段。创建于北宋,系奉祀汉大将军纪信为城隍而建。据《汉书》记载,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的一名武将名叫纪信,为甘肃成纪(今天水)人。当楚霸王兵围荥阳,眼看刘邦要成为俘虏时,纪信将军毅然扮作汉王刘邦,乘车直出东门,佯装投降项羽,从而巧妙地掩护刘邦由西门逃出。纪信被项羽识破后用火活活烧死。因此,纪信赢得了“汉代孤忠”的美誉。刘邦念其忠烈,便将纪信封为忠烈公兰州城隍。隍爷,唯独兰州府城隍爷有名有姓,具有很强的故事传承性。隍庙现存古建筑为明清建筑,主体建筑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为一座四进式宫殿式木结构古建筑群,并有

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

第22卷第5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9年9月V ol 22, No 5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Sep, 2009 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 —— 以浙江省楠溪江流域苍坡古村为个案 黄 涛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摘要:著名古村落苍坡村的古建筑景观呈现珍贵的宋代风貌,是传统社会耕读文化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苍坡古村成为该地区重要旅游景点,村中古建筑也得到了以当地旅游部门为主导的保护和开发,但近年来该村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其经验与教训值得深入探讨。 古村落不仅是古建筑遗址,也是现代农村社区。在保护、展示古建筑的同时,不能忽视、损害古建筑主人即村民的活态文化和生存利益,应该合理传承、完整展示与古建筑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而且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应该由当地村民作为主要实施者,政府管理部门应承担指导与资助责任,而不能代替村民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体。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遗产;社区发展;楠溪江;苍坡村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09)05-0046-09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09.05.007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https://www.doczj.com/doc/ed4882911.html,获得 苍坡村是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村落之一,1991年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该村历史悠久,始建于五代后周,现有村落形成于南宋淳熙五年,其特色是村庄以“文房四宝”布局,现存古建筑呈宋代风貌。该村原是楠溪江古村落群中最副盛名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客源经常保持旺盛状态。但随着村落经济水平的提高,村中的新式多层楼房越来越多,相关政府部门虽努力控制而成效不大,已经很大程度地破坏了古村落风貌,近几年游客稀少,并引起社会关注。苍坡村的物质遗存保护有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同时该村的民俗文化调查工作也基本没有展开,其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思路尚需探讨。 本文以苍坡村为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将古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如何对古村落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和活态保护,如何将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社区发展相协调,如何在进行遗产保护的同时尊重当地民众的意愿、符合他们的生存利益,以及如何加强古村落民众的文化保护自觉意识并使之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体。 一、作为现代农村社区的古村落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古村落也是村落。然而,这一看起来很明白的常识,长期以来却被各方面忽略了,旅游者、管理者、学者等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古村落的古建筑上,而对古村落的村民、活态文化、社区发展等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好像古村落就不是村落了,只是古建筑的若隐 收稿日期:2009-07-20 作者简介:黄涛(1964- ),男,河北景县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传统节日,民间语言,文化遗产保护

从古村落文化保护到村落文化景观保护

从古村落文化保护到村落文化景观保护 朱隽 摘要随着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的公布和《贵阳建议》的出台,古村落的保护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化景观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类型因其“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的特点,折射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古村落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内涵。本文通过对古村落保护相关概念的阐述,分析了古村落文化保护、文化景观以及村落文化景观三个概念,并就古村落文化保护及村落文化景观进行了细致比较。另外以宏村和南屏村为典型案例作对比分析,指出古村落保护中的问题,应将其扩展到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并提出了一些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古村落文化保护 文化景观 村落文化景观 1 引言 2008年10月31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公布,安徽黄山市呈坎镇呈坎村等村镇名列其中,村落及村落文化的保护话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至此,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总数已经达到了251个。 在此之前一周,在“中国·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8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主题,结合国际、国内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形成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贵阳建议》。[2] 2008 年10月17日至21日,第四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并启动了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的评选活动。 密集而频繁的会议及评选活动让古村落保护的话题顿时成为热点,对于古村落保护的关注由此变得轰轰烈烈。 2 古村落保护的相关概念 2.1 古村落文化保护 对古村落文化保护并无直接的定义,但必须体现自然生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及游憩价值。对其内容各方都有较为相似的共识,古村落文化保护的主要内容包含整体空间形态、传统街巷格局、建筑风格、古文化遗址、古建筑(构筑)物、古树名木;地方特色方言、戏曲、传统工艺、产业、民风民俗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历史保护的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古村落一旦被破坏便再

清朝历代皇帝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表及简介

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努尔哈赤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大业,对后来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对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辽东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皇太极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3、顺治皇帝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继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而至顺治朝结束时,清廷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4、康熙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5、雍正皇帝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6、乾隆皇帝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7、嘉庆皇帝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顒琰亲政后,立即铲除贪赃枉法蠹国肥私的权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复多方采取措施,力图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内忧外患重重,积重难返。由于腐败势力甚强,又缺乏新生机制,终难摆脱江河日下的命运。 8、道光皇帝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在位期间,由于国力开始衰落,故极力提倡节俭,改革盐政,部分弛禁开矿,并整顿吏治。但由于腐败成风,阻力过大,奏效甚微。对鸦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对

_自鄙_自珍_与_自毁_关于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_郑土有

如今,古村落文化遗产在我国的快速消失,经济发展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文化的拥有者———乡民对自身文化的“自鄙”,使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同弊帚一样被抛弃了、毁坏了,恐怕是更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通过各种手段让文化拥有者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的“自珍”意识,在目前的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但“自珍”意识一旦建立,又必须防止另一种亲手将宝物毁掉的倾向。克服“自鄙”心理,树立“自珍”意识,防止“自毁”现象的发生,恐怕是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一、文化“自鄙”:古村落文化遗产消亡的根本原因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不断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即使没有完全消失,也已经被破坏得“七零八落”,传统民居的雕花门窗换上了玻璃窗,原先的厅堂成了堆放杂物的仓库,村落中的公共设施如水碓、祠堂被拆毁了,五花八门的窗花被千篇一律的印刷画取代了,丰富热闹的民间文艺活动不再演出了……。当我们为古村落传统文化的消失扼腕痛惜的时候,村民们的反应却让我们大吃一惊,他们给我们的回答是这些东西有什么好的,破破烂烂的,都是老古董,既不好看也不实用。由此想到,村落文化遗产消失的最根本原因恐怕还是文化拥有者———乡民对自身传统文化的“鄙视”,不珍惜。正因为 他们觉得没什么用,所以就轻易抛弃了。因此,要想真正做好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乡民克服这种致命的文化“自鄙”心理。 乡民中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文化“自鄙”心理?其形成的原因恐怕是极为复杂的。 首先是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问题。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对流传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一直采取批判的态度。虽然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批评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旧风俗,提倡新生活;新式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向民众进行移风易俗的宣传,促使五四之后社会风俗的改变等。虽不能认为五四的“反传统”造成中国文化的“断裂”,但是,也必须承认,五四以后传统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被动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无形之中削弱了。解放以后,又经历了破“四旧”、移风易俗、“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的“革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成为了落后的代名词,理所当然地成了破除的对象。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很好挖掘、分析和研究的情况下,就笼统地将其当作封建迷信加以批判。长期以来,在这种意识形态的统领下,对传统文化的片面认识影响到了每位中国人,而长期生活于农村的乡民是最容易受意识形态影响的群体之一。乡民对自身所拥有的传统文化的“自鄙”心理的形成,应该说与这种意识形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6-10-10 作者简介:郑土有(1962~),男,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化学研究。 “自鄙”、“自珍”与“自毁” ———关于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郑土有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043) 摘要: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让文化拥有者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克服“自鄙”心理,树立文化的“自珍”意识,在目前的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但“自珍”意识一旦建立后,又必须防止“自毁”现象的发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契机,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文化自鄙;文化自珍;文化自毁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7)02—0135—03 《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SocialSciencesinYunnanNo.2 135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资料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座落在沟壑纵横、风景 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 武当山古建筑群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 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 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当山,坐落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西南部,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赞叹此山“玄岳 出于五岳之上”。面积312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 四周有72峰耸立,24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云绿树交映,蔚 蔚壮观。 折叠规划 使武当独领风骚的,当论它的建筑。武当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据记载,当年朱棣修武当前后共动用了三十万工匠,历时十二年,修成宫观大约有八千余间,武当山各宫观中神像、供器、法器及宝幡、神帐等设施多为皇室钦降,富丽无比。当时盛传 武当山道场是“富甲天下”的“黄金白银”世界。后来,由于不断 的扩建,武当的道教建筑达到了2万间之多。 武当山建筑是根据真武帝修仙神话来安排布点的,并且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体现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 “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从山脚下到山巅天柱峰金殿,用一色青石铺盛成一条70公里长的“神道”,沿神道两旁修建 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梁、十二亭台 等庞大的建筑群。在十二年里,朱棣始终关切殷殷,前后共发60多 道上谕,其内容大到调谴人力,小至设计图纸审批,建筑余料处理,事无巨细。朱棣再三叮咛顺从自然,对山体不要有分毫修动,这也 是武当道教建筑群的又一个特点,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关于古建筑匾额、楹联的保护方法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指导老师:XXX 姓名:XXX

关于古建筑匾额、楹联的保护方法 摘要:古建筑是属于中国和世界的文化遗产,而传统建筑中的匾额、楹联也是古建筑修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古建筑中木质文物的保护方法,来阐述古建筑中匾额和楹联的保护措施,并结合次来寻找更加适宜的方法。 关键词:古建筑、文化遗产、匾额、楹联、修复、保护、损害 1. 前言 1.1 古建筑的发展历史及保护状况 我国的古建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具有极高的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宝。我国古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保留下来上千年的古建筑寥寥无几,而西方国家两千年以上的建筑仍有不少保存完好。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结构不同——我国建筑为木结构,而西方国家建筑为砖石结构所致。 古建筑的维修包括了木作、瓦当、油漆作、彩画作何搭材作等不同的行当。而往往古建筑的维修是缘起于木结构的糟朽。因此,在整个维修施工中,木结构的保护和加固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木材保护,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各种方法(物理、化学、生物等)保护木材使其免受损害,以延长使用寿命。 木材的保护就是一化学物质处理木材,使达到防腐、防虫、阻燃以及增加稳定性和强度的目的。用有毒药剂处理木材,使达到防腐、防虫的目的,一般被称作“木材防腐”。 2. 古建筑中的匾额和楹联 2.1. 匾额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即是 悬于门屏上的牌匾。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 屋檐下。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 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 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 如此。许多匾额的四周边框上,雕饰各种龙凤、花卉、图案花纹。有的镶嵌珠玉, 极尽华丽之能。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几千年来,它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匾额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题材: (1)楼堂殿阁的名称。如“滕王阁”“长生殿”、“望月亭”、“望江楼”等。 (2)商家字号的名称。如“同仁堂”“内联升”“老凤祥”“荣宝斋”等。

近代史作业:清朝灭亡的原因

清朝灭亡的原因 ——浅谈民族思想、科举制度与封建制度对清灭亡的影响 我们总是说,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分析历史时,我们总爱把历史讲成有着必然性的一种东西,片面的把一切东西归于必然;但殊不知,世界上还有蝴蝶效应这种东西。历史发展是有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带着这种指导观点,我们去探寻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灭亡之路。 回顾漫漫的历史潮流,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存在的朝代,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清朝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清朝末年,清朝统治下的大清已经爆发种种与之不协调的声音,类似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种种反清斗争纷涌而起,清统治下的大清王朝已经岌岌可危。此时又逢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大举入侵,封建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衅,已经不能继续维持下去,因此,在这种双重因素下,清朝的灭亡已是势在必行。正因如此,我们对清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就容易落入简单的分析封建制度的不可行性或单方面的分析朝代灭亡更替的原因的怪圈。正因为清朝这种特殊型的存在,我们必须从这两个角度综合分析。以我之见,清朝灭亡的几个重要原因有: 少数民族的思想的影响。 清朝是一个由我国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封建王朝。而少数民族这个标签反映了重大的问题,使得清朝在统治之初不得不保持那种自以为是的为了统治需要的奇怪的民族优越感。努尔哈赤统一满族的过程伴随着每个统一过程中的血腥与臣服,并且少数民族的特殊地位使得清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并没有太大的信心。这使得清统治在政策的实行以及法令的颁布方面,无一不注重着这种民族方面的延续。我们知道,清朝大兴的八股文是沿习了明朝时期已经盛行的八股文,而其趋势愈加严重。此时,我们不免有疑问,这项禁锢人们思想的制度——愚民的工具——尽管具有着统治者想要的种种属性,但其危害已经显现的情况下,如此聪慧的统治者们为何还要选择这种方式来加固他们的统治呢?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担心着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篡权因素时,对加深对人们思想控制的需要自然远远大于明朝,它需要不断愚化人们的思想使得统治更有利。当然,这种民族的危机感并不仅仅表现在八股文等思想控制的工具上。清朝的统治为了防止汉人夺权,最初对汉臣并不信任。虽然之后的皇帝大肆宣言“满汉一家”的政策,但实则,汉臣没有实权却要尽心效力。清朝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以至于两地通商的严格管理甚至于禁止,担心沿海地区与外国人联合反清,不得不说是这种民族的原因在作祟。这种民族的原因是潜在的使清朝统治的覆灭,封建制度不复存在的一种潜在原因。我把这个原因列为第一个正是如此,虽然这种影响甚微,但却渗透却非常之广,着实是影响清朝统治的重要因素。其实历代学者分析清朝灭亡的原因时,我并未见到这一民族原因,但其实是,作为这一种事实一直都存在着影响,却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统治者的决断,甚者是满族有识之士的判断。此时此刻,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方面的民族因素对清朝的影响。应该说这种忧患意识曾经为维护清朝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科举制度的使用与废除。 清朝的科举制应该说继续沿承了明朝的政治压迫的趋势,八股文的态势愈演愈烈。科举制在中国沿承一千三百余年,对封建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在人才选拔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自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后,社会便处于一种退步的状态。科举制度已经把整个社会的方向从吸引人才变为了培养程朱理学的拥护者。清朝的科举制逐渐变成了形式死板,内容空洞,千篇一律,陈陈相因的愚民的工具。当英国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的时候,清朝使得在明朝还处于世界前列的中国古代科技水平处于停滞甚至下降的趋势,不得不说其中

古建中国整理中国古建筑的六大派系区分

千百年来,由于中国广阔的疆域,导致人们的生活习惯发展出各地独有的特色,也就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地域性的古建筑。融合了设计学、美学和哲学的中国古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 中式建筑目前主要分为六大派别,分别是: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和川派。它们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在这六种风格的建筑中,有没有你家乡的积淀?你又独爱哪一种呢? 京派:庄严肃穆对称第一 今天的北京,那种对称严格,泾渭分明的豆腐块式城市规划是深入人心。其实早在古代,北京的规划就是如此,这种“强迫症式”的对称美学,正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用以表达庄严和权威最为简洁明了的建筑语言。 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已经年逾600岁的故宫。而坊间的各式“四合院”,不论是三四进的大户人家,还是一进的民居小院,都像一个微缩的故宫,彰显着京派建筑的大气。 置身院中,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独立,每一处雕饰,每一笔彩绘,都寓意着幸福、美好、富裕、吉祥。

皖派:砖雕门楼青瓦白墙 皖派建筑的尊贵,源于安徽居民厚重的文化积淀。青瓦白墙,砖雕门楼是它的主要特色,如今存留的大量民居、祠堂和牌坊在全国闻名遐迩,是中囯南方民居的典型。 明朝戏曲家汤显祖就写诗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可见安徽的地域文化对时代的影响。 徽派建筑是最广为人知的皖派分支,2000年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四水归堂”和“马头墙”是徽派建筑最鲜明的特点。

苏派:山环水绕曲径通幽 谈及苏派建筑,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的是苏州园林。园林本是建筑中的一系旁支,但唯有苏式建筑能把这段旁支,发展成一门如此成熟的建筑艺术,让所有中外园林都望尘莫及。 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走马楼,辉映着曲折蜿蜒的流水,低调造型门廊与小道,有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闲适,让人瞬间放下忧愁。 这种强调把景观、建筑、人文三位一体的平衡美学,以曲折蜿蜒,藏而不露的“园林”,展现给每个置身其中的游客,令人叹为观止。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展厅设计说明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展厅设计说明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展厅设计说明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09240212(学号)刘杰(姓名)指导老师邓政刘东立王英 “中国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广、个性鲜明,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①传统古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对人们生产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历史传承,她见证了人类长期适应自然、改造并利用自然条件的全过程。近年来对于古村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步受到世人的瞩目,从2003年开始,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大范围地选择一些村镇陆续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这些名镇名村或保存有特别丰富的文物;或具有重大革命纪念意义与历史价值。 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这个大环境下,许多地方把建设的目标与实质扭曲了,农村里“大拆大建”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调查称,“我国村落的个数现在是平均每天减少约70个,造成大量历史文化村镇和乡土建筑遗产的消失和损毁”。②对于城市经验的盲目引进使一些传统文化特色不得不面临大消亡,使得村村相仿,毫无特色。一些地方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邯郸学步,把原有的乡村与民族特色抛之脑后,丢弃自我的传统,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追求利益最大化使得当地居民、经营者、旅游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达不到平衡,致使历史文化村镇很难满足日渐饱和的旅游人数,出现“旅游污染”的现象,所以对于古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1 市场调查 1.1 建筑环境

本项目为了衡阳师范学院西侧的理科楼,该楼是一座框架结构的现代建筑,由南,北、中三栋楼构成,楼与楼相互连接。数学展厅位于中楼六楼160平的开敞空间。由于其框架结构的方便性,开敞空间的通透性为设计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 湖南的民居风格属江南系,江南传统民居的院落布局,是传统人居文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时代文化价值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意义,所以本案从江南民居的建筑结构形式和院落的庭院景观营造两方面来分析探讨古村古镇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展厅的设计。 江南民居的建筑多以“间”为基本单位,呈四水归堂式,廊把间与间连接起来,再加上四周院墙形成封闭式院落。干栏式或地台式的建筑结构有效的隔离了地面的潮气,人字形的坡屋顶避免了雨水的侵蚀,穿斗式木架结构体现出原始结构美。 1.2自然环境 湖南地区的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丘陵、山地和平原;植被: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土壤:红壤。由于本地的气候湿热使得对设计选材的耐潮抗热等方面很有考究;因其气候潮湿多变,因此在具有湘楚文化之称的湖南,其建筑风格也就非常注重对小气候条件的改善和适应;由于本土植被物种繁多,色彩丰富多样,为达到与自然糅合的目的,在万紫千红的丰富植被之中点缀着青砖、灰瓦、白墙,使建筑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 1.3人文环境 湖南是一个具有浓厚湘楚文化底蕴的省份,这里聚集着众多不同的民族,在其人口、习俗、风尚方面均有独特之道。湖南的文化中最为突出

晚清史题库1

历史文化(民族学院) 晚清史(1840-1912)题库 一、名词解释(60小题) 林则徐、魏源、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冯桂芬、郭嵩焘、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盛宣怀、慈禧、奕訢、袁世凯、赫德、闭关政策、总理衙门、洋务运动、洋务派、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立宪派、早期维新派、《海国图志》、《天朝田亩制度》、《时务报》、《钦定宪法大纲》、《大清现行刑律》、《烟台条约》、《中俄密约》、“门户开放”政策、亚罗号事件、马嘉理事件、金田起义、天京事变、辛酉政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马尾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扶清灭洋”、庚子赔款、日俄战争、三国干涉还辽、“北周南张”、海防与塞防之争、帝后党争、中国同盟会、预备立宪公会、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南北议和、“二次革命”。 二、列举题 1、、《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主要内容。 2、太平军从金田到南京的胜利进军的原因。 3、太平天国的主要政策、制度。 4、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稍后对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 5、洋务派所创办的主要军工企业。 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基本特征。 7、中国无产阶级的主要特点。 8、洋务派创办的主要洋务学堂。 9、19世纪7、8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的主要表现及其基本原因。 10、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表现。 11、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12、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人物及其代表作。 13、康有为在甲午战前的主要变法活动。 14、“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15、戊戌变法的主要历史意义。 16、晚清教案频发的基本原因。 17、义和团在山东首先兴起的原因。 18、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19、清末“新政”的主要措施。 20、甲午战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 2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宣传家代表及其著作。 22、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功绩。 23、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论战的主要内容。 24、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的主要内容。 2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6、晚清近代化城市的地域分布及近代化的基本表现。 27、晚清婚姻家庭惯制变革的基本特征。 28、清政府灾荒预防政策与主要救治措施。 29、晚清当代史、边疆史和世界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30、晚清社会礼俗、习俗变革的时代特征。 三、论述题 1、清朝闭关政策的形成原因及其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