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和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和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和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和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和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马克思主义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以下每要点 1 分)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请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 分)(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2 分)(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 分)

3、请简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人们的启示。

(1)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以下每要点 1 分)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信,真理最终总要战胜谬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 2 分)

4、价值规律的作用。答: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 分)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 分)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2 分)

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 分)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2 分)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2 分)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 分)

(2)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内部都存在着固有的优秀先进成分和腐朽落后成分,它们的优秀先进成分是它们保持和传承的基础,而他们的腐朽落后成分则是促使它们被改变和更新的缘由。因此我们在对待它们的时候,需要区别对待,既要抛弃或克服它们腐朽落后的

部分,又要保留和发扬它们优秀先进的部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它们都能为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建设来服务。( 5 分)7、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其理论根据是什么?p132

答: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8、试论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答: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其主要表现是: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个地球俨然一个大工厂。二是贸易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三是金融的全球化。首先,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其次,与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相联系,基金市场迅速成长。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的主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9 简答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答: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10、简答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答: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是: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1、简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2、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其他商品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新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表现为工资等对应收入)更大。

43 、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主要表现。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人类生产活动的国际水平分工、竞争和跨国界组织生产、协作,使得各国成为全球市场体系的一部分;二是贸易的全球化:随着生产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其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三是金融的全球化: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金融市场迅速发展,一体化水平提升;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世界经济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而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水平,推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44、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1、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4 分)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3 分第三,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42、简述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4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分)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3、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4 分)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42、如何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 1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3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助于我们分析和借鉴其积极因素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

41.简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

43、简述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4、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方面?1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 的制度。

4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 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 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 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 理论基础。

行政学 名词解释

1. 行政权力:属于政治权力的一种,它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特定的强制手段,为有效 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

2. 行政国家: 20 世纪行政权力发展的独特现象,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这么一个阶段— ——国家行政权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在其生命的整个过程中 都离不开行 政机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成为影响人们生命、自由、 财产和国家安全、稳定、发展的 一种几乎无所不能之物。

3. 政府职能转变:即是指政府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对其履行职责的范 围和发挥功能的程度作出适当的调整。

4. 政治与行政 2 分法 : 在史坦因、狄克洛克和威尔逊政治行政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 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了更为系统和具体的阐述,明确提出“ 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 国家意志的执行 ”的观点,并且指出人们虽然可以从理论上对政治行政作出区分,但是在 实际中两种现象往往出项重叠和交汇;政治一定程度上控制行政,行政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的政治行政协调机制。

5. 行政组织的编制是指国家关于某个组织内部的机构设置、人员定额及其结构比例的 规定。

( 2)德国学者史坦因首次提出“行政学”一词,但主要是指行政法学而言。

(3)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十分重视政府行政,并且指出行政强而有力的三个条件:统 稳定;法律支持;足够的权力。

4)威尔逊:主张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承袭了德国学者布隆赤力 的“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行政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的观点,对政治和行政 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明确。

(5)古德诺:在史坦因、狄克洛克和威尔逊政治行政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政治行政 二分法作了更为系统和具体的阐述,明确提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 的执行”的观点,并且指出人们虽然可以从理论上对政治行政作出区分,但是在实际中两 种现象往往出项重叠和交汇;政治6. 公务员: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这三个条件的人员

7.3R 授权: “ 3R'式授权 Respect 重- 对

被授权者人格的尊重; Resource Retry (重

复)在授权过程中的辅导和支持。 简答

1. 早期行政研究时期代表及贡献:

(1)安培:

同时具备依法履行公职 , 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 都列入公务员范围。 尊重) - 对被授权者工作方式和工作成就的尊 资源)提供资源是管理者对被授权者的责任; 曾经设想建立管理国家的科学,被誉为公共行政学产生的胚胎。

一定程度上控制行政,行政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的政治行政协调机制。

2. 行政三分和三权分立关系:行政三分制是指在一级政府管理系统内部,将决策、执行、监督

职能分离,并在运行过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一种行政管理体制。三权分立

制度就是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

3、重塑政府十个原则: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

3、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

4、卓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

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投入拨

款,不能衡量就不能管理,主张进行政府业绩测量;6、受顾客趋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

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7、有事业心的政府:有受益而不浪费;8、有预见的政府:

预防而不是治疗(人才解决问题,天才避免问题);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

作;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

4. 影响行政权力行使制度主要因素:

(1)目的与手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2)行政权力的强度:权力结构稳定程度和权力基础(分配的基础和个人的基础)

(3)客体的潜在能力

(4)行政权力的作用范围

(5)行政环境

案例事业单位分哪几类:新华通讯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政事分开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任务:脱钩:使事业单位与党政机关脱钩,确立事业单位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分类: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区别对待。

放权:改变传统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政部门的弊端,赋予事业单位必要的自主权。搞活:除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需要财政拔款或补贴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外,其它事业单位要通过改制和改组成企业,进入市场,走自我发展的道路。

论述

行政机构改革:深化新时期的行政机构改革第一、继续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的机构改革原则,在此基础上,巩固改革成果,着力提高政府效能。

第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完善和市民社会的形成,凡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和契约机制解决的问题,政府久不要设置机构管理。

第三、进一步理顺行政组织与其它组织的关系。政企、政事、政社、党政分开。第四、进一步理顺行政组织内部关系,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关系。应当扩大地方权限,使地方权责相称;机构改革不应当仅仅着眼于机构数量的增减,更应该注重行政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改造方面。

中国当前腐败主要特点:

腐败的含义:

一般而言,腐败行为的构成要件有三项。其一是腐败主体,这些主体是担任官职的人员,在我国也包括垄断性行业中的工作人员。其二是违反了一定的规范。其三是违反规范造成了一定的后果,也

就是通过实施腐败使行为者得到了期待的好处,同时伤害了公共利

益。

二、中国当前腐败的特点第一、从腐败行为发生的过程来看,既有双向性腐败,又有徇私性腐败。前者指权钱交易和行贿受贿,后者搞裙带关系和贪污。

第二、从腐败行为主体来看,既有个人性腐败,又有集团性腐败。第三、从腐败行为发生的部位

来看,腐败行为多滋生于政治系统的输出阶段。在中国,由于利益结集机制的虚弱,公民不能有效的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的执行则成为政治参与和竞争的焦点。向立法机关行贿的很少见(成克杰),一般向执法者行贿的较多。

第四、从腐败行为与法律规范的关系来看,既有黑色腐败,又有灰色腐败;前者是指法律明文规定的腐败,后者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腐败。如批圈土地,取得垄断经营权;安插亲信在高盈利单位;期权腐败等。

第五、从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看,既有因体制、制度产生的腐败,也有因反腐力度不够而产生的腐败;前者是监督措施和设备落后,后者是对腐败的惩处过于宽松。“检讨一阵子,舒服一辈

子。”

1989 年8 月广东省检察院设立全国第一个反贪局开始,至1995 年下半年,全国已经有

26 个省级检察院、292 个分州市检察院,1283 个县区检察院成立了反贪局。1995 年11 月10 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正式成立。

行政监督系统主要内容:

1、自力督导:

(1)一般监督:按照隶属关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地方政府对于设在本辖区但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国家企事业单位的监督。

(2)职能监督:政府各职能部门就其主管工作,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其它部门进行的监督。

(3)主管监督: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 对下级对口部门的监督和各级人

民政府对各自所属企事业单位的进行的监督;行政机关主管人员即行政首长对下级工作人员的监督。

2、特种监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行政复议

3、外部制衡:

(1)立法监督:人大

(2)司法监督: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3)政党监督:党组织的监督、党的纪检机构的监督;执政党和非执政党的监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社会监督:社会团体(工会、青年团和妇联),新闻媒介(第四权力),人民群众。

行政法学

36.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关法律责任的组织。

37.其他规范性文件:指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执行政策,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及行政措施等。

38.行政合同:又称行政契约。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权。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经过协商、相互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

39.行政责任:狭义上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义务而引

起的,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即行政违法以及部分行政不当所引起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40.行政补偿:指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合法行为损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给予的补偿。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15分) 41.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有哪些?

如果行政行为具备下述情形,行政相对人可视之为无效行政行为,有权国家机关可宣布该行为

无效:

(1) 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违法的或明显违法的;

(2) 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职权的;

(3) 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

(4) 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的;

(5) 没可能或无法实施的。

42.简述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又称当场处罚程序.指在具备某些法律规定的特殊条件的情况下,由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并且当场执行的步骤、方式、时限、形式等过程。进行当场处罚时,应遵循下列程序:

(1) 表明身份。执法人员应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或委托书。

(2) 说明处罚理由。执法人员应主动向当事人说明其违法行为的事实,说明其违反的法律规范和给予处罚的理由和依据。

(3) 给予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机会。

(4) 制作笔录。执法人员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的客观状态应当场制作笔录。

(5) 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当场处罚决定书应是由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或组织统一制作的有格式、编号的两联处罚决定书,由执法人员填写,并当场交付被处罚人。

(6) 备案。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向所属行政机关备案,以便接受监督和检查。43.简

述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容。

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和实施,贯穿于行政程序中的基本行为准则。主要包括程序公正原则、相对人参与原则、效率原则等。

(1) 程序公正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所遵循的步骤、方式、顺序和时限都必须公平、正直而无偏私,是现代行政程序的起码要求,是现代行政民主化的必然要求。该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必须在程序上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必须排除各种可能导致不平等或不公平而有偏私的因素。

(2) 相对人参与原则。该原则是指行政相对人在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时,在行政程序上有了解并获得告知有关自己的权益,并能获得实现或行使该权益的保障的基本准则。该原则的确立和贯彻实施,是使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保证行政权的公正行使这一终极目的得以实现的保障条件之一。

(3) 效率原则。它作为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行政程序的设立与采取应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以适应现代行政之客观需要的基本准则。现代行政活动的特点和目的决定了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时,不仅要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确保行政程序公正合理,而且应尽可能提高行政效率.迅速、全面地实现行政管理目标。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I小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44.试析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全行政指导制度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全行政指导制度的必要性表现在:

(1)行政指导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完全取消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但又不能强制进行。市场经济必然要求灵活性且富弹性的行政管理手段,行政指导就成为必然选择。

(2) 行政指导是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模式的要求。在过去,我国政府职能主要靠行政命令直接干预和管理经济,行政模式也是一种“官本位”的全面管制模式。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弊端呈现多多。实行行政指导自然是经济体制转轨、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模式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

(3) 行政指导是现代行政法治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行政指导是一种有利于提高社会综合效益的行政管理方式,采用行政指导有利于:①降低管理本身成本;②降低社会成本;③更为有效地实现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