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课题论证

《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课题论证

《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课题论证
《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课题论证

《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课题论证

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初中综合组

杜达平

2012-4-25

一、问题的提出

1、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获取、分析、处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能力之一;

2、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

3、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类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实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并与学科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工具,而且能拓展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研究假设

(一)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教育”是指以传授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情感、信息价值观等内容)和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创新等能力)的教育,即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2、“其他课程”是指依据新课程标准而设立的除信息技术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

3、“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产生

聚集效应的过程。即运用系统方法,协调教学系统中诸因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和结果,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渗透的过程。既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认知工具,又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渗透和融合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是两种课程学习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学习有机渗透有机融合,这种“整合”主要体现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三个方面。

(二)、研究假设

1、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学习进行有机整合,使信息技术既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内容,又作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和手段,就能在学生获取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并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2、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研究是将学生的课程学习活动置身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网络环

境中,通过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就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个性成长。

三、理论依据

1、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回归“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要求教育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完成的。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即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而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

的环境而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3、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人们生成对所知觉事物的意义,总是与他以前的经验相结合,也即理解总是涉及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及认知结构;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它总是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主动的选择的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并从中得出推论。认为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表现为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即表现为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四、研究内容

1、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对学习环境的基本要求研究;

2、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对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3、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和提高研究;

4、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5、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6、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对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的研究;

7、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8、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对教学过程中负面影响的规避研究;

9、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对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五、研究目标

1、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

2、建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群;

3、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4、探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策略和规律;

5、培养和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6、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六、研究方法

1、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实验法、个案法、调查法、文献法和经验总结法;

2、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提倡质的研究理念,对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建构性解释。

七、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1、课题选题、申报、立项;

2、拟写总课题研究方案;

3、组建总课题组;

4、组织子课题的申报工作;

5、子课题的评审、立项;

6、制订课题管理办法;

7、召开第一次总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总课题研究方案,明确各自职责。

(二)、实施阶段

1、总课题开题论证

2、组织第一次课题研究培训,重点解决更新观念的问题,提高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

3、组织各子课题开题论证;

4、组织第二次课题研究培训,重点解决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其操作规范问题,对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教学软件资源开发的技术和工具进行培训。

5、举办首届校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观摩课赛课活动

6、建立课题管理数据库

7、组织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

8、重点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9、召开第二次总课题组成员会议,重点就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小结,讨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0、推广交流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成果

11、举办第二届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观摩课赛课活动

12、重点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13、召开第三次总课题组成员会议

14、组织课题研讨交流活动,重点解决提高课题研究理论水平的问题。

15、组织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重点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并作小范围的推广研究

16、举办第三届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观摩课赛课活动

17、布置各子课题结题工作。

(三)、总结阶段

1、各子课题结题

2、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3、召开第四次总课题组成员会议

4、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整理研究论文和教育教学软件资源

5、评选优秀子课题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研究报告及论文

八、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模式;

3、课题研究论文集;

4、编著有关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专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