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处理与统计教学设计

数据处理与统计教学设计

数据处理与统计教学设计
数据处理与统计教学设计

数据处理与统计教案

课题:数据处理与统计教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

赣榆县罗阳中学宋海波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熟悉公式的基本组成和公式的复制方法;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掌握公式复制的操作;

过程和方法:以任务驱动为主,结合小组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归纳等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公式运算和公式复制的操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体会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为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excel表格中公式使用的注意点操作

难点:将数量关系转化为excel中公式并使用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在课堂内容引入使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在知识点的导入过程中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引导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运用学生自主练习的方法中进行引导拓展,最后,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教学软件、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课前设置小比赛,比比谁最快!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控制学生机,请同学们安静,拿出纸和笔,下面我们一起来参加一个比赛,考一考大家的计算速度,看看谁最快!

师:展示本班全体学生最近阶段性测试成绩表。

这是我们班级这次阶段性测试的成绩表,请同学们在三分钟内计算出所有学生成绩的总分,并填入表内,谁最先计算出的就算赢。

(同学们一看到是自己班级的成绩表,已经炸开了锅。又听说要在三分钟内算出来,声音更大)

师:请同学们抓紧时间,开始计算了。(安静,都在纸上认真的算,有几个学生更是调出了windows xp上的计算器计算)。好,三分钟到了,计算完的同学请举手。

生:(四处张望,看见没人完成)

有同学开始抱怨:老师,这么短的时间内,谁能把这么多成绩计算出来啊!

(一片附和声)

师:(达到预期效果)同学们,老师有一个方法,可以快速计算出成绩,时间嘛(作思考状),大概不到一分钟吧!同学们,想不想掌握这个方法啊?!

生:一分钟?不可能吧?……(学生积极性被调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设计小小的比赛,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本课的主题公式的计算和复制,让学生迅速进入新课状态。

(二)任务驱动层层深入

1、探索与发现

师:请同学们双击桌面上的“学生成绩表”工作表,观察“总分”H2、H3、H4……单元格,

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学生成绩表部分截图

单击H2、H3、H4单元格,编辑栏显示什么?

观察编辑栏公式,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学习后分小组讨论,1分钟后请同学回答,看看哪个小组讨论的答案最准确。

问题1: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公式,找出公式输入的位置。

问题2:目的在于引导发现公式的使用规律,总结公式的组成。

设计意图:把公式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抽象的公式具体化。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发现公式的基本操作。

2、利用规律“依葫画瓢”

师:请在K2单元格中利用公式计算出总分,并和H2单元格中计算的总分进行检验,组长协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巡视,总结学生出现的问题,并个别指导。学生很快计算出总分,一个个都比较开心。

师:(顺势引导)在公式操作的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的?

学生回答积极。教师结合在巡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抽部分学生进行操作总结,进一步夯实知识基础。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现实生活中较感兴趣的话题,体验使用公式计算出总分的乐趣。

3、熟练公式顺利转换

师:总分我们已经计算出来了,它的公式是什么?

生:=E1+G1+F1

师:如果要计算出平均分,公式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表格中计算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

……

师:大部分同学都计算出了第一位同学的总分和平均分,我们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计算出其他同学的成绩呢?请大家看导学案上的关于“公式的复制”操作指导,利用最快的速度(1分钟之内)完成全班同学成绩的计算。

学生操作,组长协助,教师巡视。请学生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中讲解操作过程中的注意点。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公式复制的好处有哪些?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重新构建新公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公式的认识、操作,并总结公式复制的好处,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协助生活、学习的意识。

(三)练习巩固体验收获

请同学们打开“校园十佳歌手”工作簿,完成练习。先做完的同学待老师检查无误后,可以做老师的小助手,指导有操作困难的同学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公式的价值,体验成功的收获,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学习知识。

(四)归纳总结收获喜悦

随机抽出几名学生,采用问答形式,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师:请问这位同学,利用公式进行运算的操作你掌握了吗?

生1:掌握了。

师:很好,如果我现在仍然不会公式运算的操作,你能告诉我操作步骤吗?

生1:先用“=”号,然后使用单元格地址进行公式计算。

师:如果我对符号的转换不了解,你能告诉我吗?

生2:乘号用“*”,除号用“/”。

师:请谈谈你对公式复制操作的优点是什么?

生3:提高运算速度。

师:总结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并讲解注意点。

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要正确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让学生把学习到的东西与大家共享,收获属于自己的喜悦。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选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四章数据统计与分析第三节数据处理与统计。计划用2课时,本节课只对公式的运用及公式的复制做讲解,以学生成绩表引入,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来了解对公式及公式复制的基本操作。

本节课教学内容从实际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开启课程学习,所有数据力求来源于学生生活。贯穿从“以实例促技能”向“技术驱动生活”转变的教学思路,挖掘生活实例,服务课堂。采用自然过渡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感兴趣的问题中掌握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总分”——“平均分”——“所有学生的总分,平均分”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穿插以“公式引入”——“公式转换”——“公式的复制”这条暗线。以主线吸引学生兴趣,辅以渗透暗线知识点的教学,引起学生共鸣,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从而使课堂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设计思路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的教材中,本节课也是自一年级以来第三次出现统计的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节课,我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本着数学生活化,数学活动化,数学问题化的新课程理念,抓住分段统计和复式统计表两个知识点,我进行了(统计》一课的教学设计,力争在设计中体现以下几点:1.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这节课,我除去了用现编的数据给同学们统计的方法,抓住前不久学校进行了体检的信息,让同学们在课前了解好自己的体重,采用在课堂上统计自己体重的方法,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在课前进行了实际调查,发现如果按书上的分段统计法,在二年级学生中,15千克以下的人几乎没有,这就失了统计的意义,所以我把这栏改为“21千克以下”,另外,我还设计现场进行统计,让同学们感封非常亲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2.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 在课中,我设计了现场调查,从设计统计表,到统计每段的学生人数,从数人数到进行记录,再从单式统计表组合成复式统计表,多种活动中,让同学们参与了知识形式的全过程,因为只有让学习经历知识,

体验知识的形式过程,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教师还可根据同学们的已有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同学们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讨论并组合成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统计表表头的理解这一步骤,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整节课,我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维:从这样设计统计表,你认为怎么样?你有什么建议呢严怎样能使表格变短,而又统计到全班每个同学的体重呢?”再到“你想怎样又快又准确的统计全班的体重呢?”,从“每年都制一张这样的统计表麻烦吗?”到“可不可以把这两张表组合一下,制成一张新的表呢广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让学生按照想出来的办法去统计,这样办法是学生自己想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他们在这些思维的碰撞中发展了思维。 本节课中,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识水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括实际出发,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注意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相结合,用问题带动思维,让学生人人参与,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力求实现真正的数学学习。 数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会分段的统计方式,会看复式统计表。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简单的统计表”教学设计 石城三小一年级黄外传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8页例2及做一做,第31页第6题。【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感知简单统计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的结果。 【教学难点】体验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由课前播放的《爸爸去哪儿》音乐谈起,引出例题例2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不同标准下的不同分类 (1)出示例2 要求:给这些人进行分组。 (2)小组交流。 要求:小组中商量是怎么分组的。 数一数,每组各有多少人把分类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3)小组展示。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板书:按男、女分: (4)我们来看看他们小组是怎样纪录的:先横着来看,第一行纪录着什么呢用笔在纪录结果“男、女”下画一条线,第二行纪录了什么呢竖着看,第一列纪录着男的有6人,第二列呢(边说边画 3条竖线。)看!我们画出来一个表格。为了让看表格的人知道第二行的数字表示什么,我们要在前面再加一条竖线,并在数字的前面一列写上“人数”。 2.引出课题:简单的统计表 3.学生完善记录结果,制成统计表。 4.展示不同分法。

5.(预设)还可以这样分:课件出示。 按左、右分: 6.小结经历统计过程 板书:分类----数数-----填数 7.观察2个统计表,小组交流讨论: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和相同的 地方 小结: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板书) 三、巩固练习 1.给全班同学分成两组 (1)交流要求: 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全班汇报。 2.完成课本p31第6题。 (1)小组合作填表,展示。 (2)观察统计表,合作完成问题。 (3)全班汇报。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外作业 整理自己的书包,并根据里面的实物进行分类,把分类结果制成一份简单的统计表格。 板书设计 简单的统计 分类-------------数数-------------填数 按男、女分: 分类的标准不同, 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按大人、小孩分: 男 女 人数 6 6 大人 小孩 人数 8 4

数据处理与统计教案 课题:数据处理与统计教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 赣榆县罗阳中学宋海波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熟悉公式的基本组成和公式的复制方法;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掌握公式复制的操作; 过程和方法:以任务驱动为主,结合小组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归纳等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公式运算和公式复制的操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体会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为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excel表格中公式使用的注意点操作 难点:将数量关系转化为excel中公式并使用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在课堂内容引入使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在知识点的导入过程中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引导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运用学生自主练习的方法中进行引导拓展,最后,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教学软件、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课前设置小比赛,比比谁最快!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控制学生机,请同学们安静,拿出纸和笔,下面我们一起来参加一个比赛,考一考大家的计算速度,看看谁最快! 师:展示本班全体学生最近阶段性测试成绩表。 这是我们班级这次阶段性测试的成绩表,请同学们在三分钟内计算出所有学生成绩的总分,并填入表内,谁最先计算出的就算赢。 (同学们一看到是自己班级的成绩表,已经炸开了锅。又听说要在三分钟内算出来,声音更大) 师:请同学们抓紧时间,开始计算了。(安静,都在纸上认真的算,有几个学生更是调出了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太平中心校新形式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太平中心校立志小学教师吕文良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初步学会统计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推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1、引言:同学们,最近人们都在关心城市空气质量,你们知道这是为什 么?空气质量好坏,其实与PM2.5有关,对于PM2.5你有哪些了解? 那么最近上海的空气质量如何呢

2、复习条形统计图:课前,老师收集并整理了上海过去7天的PM2.5数据,并绘制了一副条形统计图,仔细读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小结:在条形统计图中,根据直条的长短,我们能清楚地知道PM2.5的含量是多少。如果要进一步反映PM2.5含量的变化情况,除了用这样的条形统计图绘制,猜猜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绘制方法 4、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图表,解决问题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组成与区别 1、出示:折线统计图绘制过程。 2、小组合作研究: (1)一副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3、质疑:那么点与折线在折线统计图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由此可见,折线统计图就是根据数量的大小先描出各点,然后用折线将各点依次连接起来,这条折线反映的是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二)读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根据图意,解读数据。 (1)4月18日,pm2.5的含量是多少微克/立方米 (2)在这七天中,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差 (3)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好,pm2.5的含量是多少?

二年级下册《统计》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的教材中,本节课也是自一年级以来第三次出现统计的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节课,我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案的始终。本着数学生活化,数学活动化,数学问题化的新课程理念,抓住分段统计和复式统计表两个知识点,我进行了(统计》一课的教案设计,力争在设计中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这节课,我除去了用现编的数据给同学们统计的方法,抓住前不久学校进行了体检的信息,让同学们在课前了解好自己的体重,采用在课堂上统计自己体重的方法,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在课前进行了实际调查,发现如果按书上的分段统计法,在二年级学生中,15千克以下的人几乎没有,这就失了统计的意义,所以我把这栏改为“21千克以下”,另外,我还设计现场进行统计,让同学们感封非常亲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2.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 在课中,我设计了现场调查,从设计统计表,到统计每段的学生人数,从数人数到进行记录,再从单式统计表组合成复式统计 表,多种活动中,让同学们参与了知识形式的全过程,因为只有让学习经历知识,体验知识的形式过程,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教师还可根据同学们的已有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同学们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讨论并组合成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统计表表头的理解这一步骤,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复式统计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三.教具准备 课件统计表 四.教学过程 教师和学生早安问好!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 人数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第7课 《制作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内容简析 1、《制作统计图》一课是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册里的内容,是以“制作统计图”为任务,教小学生运用WORD程序中的图表对象制作统计图的一课。 2、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及和小学数学、美术等课程整合的思想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操作,学生能进一步了解“统计图”的作用,并能对各类统计图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用电脑对统计图的设置,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过程加深理解“统计图”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组成部分,并知道制作统计图的三个步骤。 2.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学生就可以学会在WORD中插入对象的基本操作过程。 通过完成统计图学生可以巩固已有的操作技能,同时掌握统计图的操作方法。 通过同学之间的作品展示和评价,可以提高学生自我表现和点评他人作品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索,学生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3.情感目标: 通过创设统计表设置操作任务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他们可以面对困难,敢于尝试解决困难。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并在掌握操作方法后还能美化自己的作品,并将所学到、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渗透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三、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删除行时,学生有时并没有完全选中,导致出错。在评价他人作品时,鼓励学生给出解决办法或方案,促使学生在评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综合能力。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针对本课教学的内容、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抓住指导学生在制作成长统计图这一重点。根据课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能力共安排为“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教学新课;开展竞赛、巩固提高;发展评价,进行延伸”四个部分,“教学新课”中包含“分析制作内容;自主合作,尝试制作;交流汇报,互助合作”等几个环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展示教师课前制作的课件(介绍一位同学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的成长照片,且请这位同学配上声音。)让学生在听和看的过程中,借助课件的感染力打动小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产生像这位同学一样“制作一张自己成长的统计图那该多好”的想法,从而创设本课的教学情境,为整堂课提供了线索,教师再演示“精美的统计图”的动画,学生的心情在一抑一扬后,学习的欲望被充分调动;其次,以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及和数学课相结合,一步一步解决制作统计图的问题,即教学word中的插入对象命令;再次,以美化统计图的形式(修改图表属性),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最后,将学生修改完善的统计图放在一起,进行作品的展示和评价小结,使学生感受到自已六年来成长的情况,体验集体创作的乐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在“教学新知”这一重点环节,教师没有一讲到底,而是重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寻求解决方法。尽可能的给学生创设氛围,让学生在回顾、交流、比较、尝试中掌握方法,提高学生寻求规律、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对象】: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 自制的教学软件、教师机与学生机。 学生根据素质报告单,收集几年来自己的身高、体重的数据,用表格的形式保存在电脑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媒体运用】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课本第9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学习体会,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演示动物运动会的热闹场面: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 提问:看到这个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兔、狗、猴三种小动物参加比赛;它们正在进行长跑、跳高的比赛。)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1)分小组讨论。 (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 (3)逐个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请学生们按要求,把结果填在表里。 3.组织学生们进行分析。 (1)提问;上面的两次统计一样吗?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一次是按比赛项目统计的,一次是按动物种类来统计的。) (2)组织交流:你从第一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参加跳高的有5只,参加长跑的有8只,参加跳高的比参加长跑的少3只;参加长跑的比参加跳高的多3只。) 你从第二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其中有5只狗、2只兔、6只猴,猴的只数最多,兔的只数最少……) 课件出示裁判长小老鼠:提问:裁判长小老鼠想了解场上的比赛情况,它应选哪

一张统计表了解情况?然后出示厨师小肥猪,提问:它应选哪一张统计表了解情况? 4.小结: 同样是一场动物运动会,我们按照项目、参加动物的种类来分,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统计表,根据这两个统计表我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二、具体实践,进一步体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谈话:老师买了一些茶杯(出示题目图),如果为了携带方便,把带把的和不带把的分别装袋,应该按什么标准分类?如果为了便于计算所用的钱,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 (2)学生各自整理、填表,教师巡指导 (3)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4)比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两个表中的合计数应该怎样?如果不同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图形图。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想知道些什么?根据你想知道的结果,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呢? (2)请学生完成统计表:先把统计表的横栏补充完整,再根据横栏进行统计。 (3)集体订正,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全课小结 附:设计思考:本节统计课是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基于此,在设计本课教案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复式统计表练习 1人教新课标 第三单元统计 【第二课时】复式统计表练习1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 写复式统计表,并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体验数据整理、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的特点。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体会复式统计表便于观察、比较、分析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填写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 2.想一想:什么是复式统计表?它有什么特点?

小结:把几个统计内容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格上,就叫做复式统计表。它的特点是便于观察和比较。 (二)加强应用、体会作用。 1.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将三(1)班同学50米跑的成绩进行了记录。大家看下面是育人小学三(1)班同学的体育成绩记录单。 (1)请你们把这些数据整理在下表中。 (2)填写统计表。 (3)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问题。 ①比较一下这个班男生和女生的体育成绩。 ②这个班的体育成绩怎么样? ③请你选择一部分学生,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小结:复式统计表既可以和自己比,又可以直观的和他人比,便于我们比较和分析,针对问题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策。 (三)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根据统计的情况作出决定。大家看,这是某地区三、四月份天气情况。 1.请把各种天气情况整理在下表中。 2.请你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想一想,如果爷爷奶奶去这里旅游,选择哪个月份去比较好?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五课时】复式统计表整理 与复习人教新课标 第三单元统计 【第五课时】复式统计表整理与复习

授课教案 班级: 17 计 1 班课程:office2010授课教师:黄媚课题名称 第七章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处理 第二节数据处理与分析 知 识 1、掌握数据的查找、替换、排序、筛选 目 2、学会使用合并计算、分类汇总和条件格式 标 教能 1、通过课件讲解,让学生了解数据处理的步骤,理解其中的力 学操作含义 目 目2、准确判断使用正确的方法,正确处理数据 标 标 素 1、在实际操作中提起每个操作的兴趣,有 欲望了解之后的操质 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 2、能自觉完成课堂练习 标 课的类型理论加实践课程 1、数据自定义排序 教学重点2、合并计算和分类汇总 3、条件格式 1、正确排序 教学难点2、正确区分合并计算和分类汇总 3、使用正确的条件格式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教具及材料多媒体机房、课件、习题 课时8 课时理论课, 8 课时实践课,共720 分钟课前准备了解学情,备好教学素材,操作习题 教学反思1、授课期间应在授课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情况,对于学生露出困惑较多的地方再次加深讲解。 2、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应多鼓励会的同学多多指道不会的同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被教的学生也会比较容易接受。 3、习题要跟进,这样学生才会及时打好基础。 4、复习要及时,这样才会印象深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导入新课(3 分钟)讲授新课(20 分钟)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通过一个与该节相同的例子观看,教师示范操作当堂的师生互动能导入本次新课。学生认真听课并回让学生更能加深对第七章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处理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操作步骤的印象, 7、2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其中运用到的按 7.2.1 数据的查找与替换钮印象更深刻 1、数据查找 单击任意单元格 - 开始 - 【编辑】组 - 查 找和替换-查找-在 “查找和替换”的 对话框输入查找内 容 - 选择“查找全 部” 2、数据替换 单击任意单元格 - 开始 - 【编辑】组- 查找和替换-替换- 在“查找和替换”的“替换”对话框输 入查找内容和替换内容- 选择“全部替 换” 序 选 7.2.2数据排序 1、使用排序按钮快速排序 开始 - 【编辑】组 - 排序和筛选 表示数据按递增顺序排 列,使最小值位于列的顶端 表示数据按递减顺序排 列,使最大值位于列的顶端 2、使用“排序”对话框进行排序 选择需要排序的单元格- 数据 -【排序和 筛选】组 - 排序 - 确定 列——选择要排序的列 排序依据——选择排序类型 次序——选择排序方式

用Excel绘制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长春版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第六节Excel图表制作的部分。从本单元来看, 统计图表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同文本信息表达相比,统计图对信息表达更加的清楚直观。因此,建立统计图是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技能。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向导制作统计图的基本方法;知道几种常用图表的特点;学会利用图表进行简单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对象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授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在数学课中已经学习了手绘统计图表的方法,同时,学生掌握了Excel的基本操作,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掌握运用图表向导”制作统计图, 并理解利用图表进行问题分析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图表向导”制作统计图; 2?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在柱形图、饼图、折线图中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3?能够根据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利用图表向导,能熟练的创建柱形图、饼图、折线图,并能对图表进行恰当的编辑。 2?通过比较不同图表类型的用途及特点、体验使用图表表达数据的过程、理解用图表显示分析结果的优势,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图表进行表示、分析及表达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上海世博会”的相关数据为学习素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统计图的学习,体会用电子表格工具绘制的优越性,加深为科技进步努力学习的意识; 3?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尝试去解决,使学生逐渐增加成就感与自信心,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勇气和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利用Excel图表向导建立统计图; 2 ?能根据统计表的特点及问题的重点来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教学难点: 1?图表源数据的选择 2?图表类型的选择; 3?根据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合理表述自己的观点。

统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93-94统计 二、教学准备 卡片、白纸、空白统计表、统计图、课件、盒子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选择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本课统计内容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让学生通过帮助食堂叔叔解决中餐分发水果的难题,初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体会到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然后通过统计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和记录数据的过程,再让学生探索如何进行统计。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在统计出 结果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让学生体验调查统计活动的必要性。

1、师:(无序摆放)我们先来看看这种摆法,你觉得怎么样?生:不好。太乱了,看不出谁多谁少。 2、师:(无序摆放有标数字)那这一种呢? 生:这种标上了数字,我能知道什么最多。 师:对呀,你觉得这种可以吗?生:可以。 师:那你觉得它比刚才那种好在哪里?

121教学模式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 八年级 潘明明

教师____________ 课前1分钟防火教育 数学 “121”教学模式导学案(______科)

(2)估计这10个面包的平均质量,再具体算一算,看看你的估计水平如何。 目的:通过学生读取随机抽取了同种规格面包的统计图的信息,复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初步体会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过程,从而引入新课。 注意事项:引例的解答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带着积极的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内容1:试一试:某次射击比赛,甲队员的成绩如下: (1)根据统计图,确定10次射击成绩的众数、中位数,说说你的做法,与同伴交流。 (2)先估计这10次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再具体算一算,看看你的估 8 8.2 8.4 8.6 8.8 9 9.2 9.4 9.6 9.8 10 12345678910 成绩 次数 甲队员10次射击成绩

计水平如何。 内容2:议一议:甲、乙、丙三支青年排球队各有12名队员,三队队员的年龄情况如下图: 甲队队员年龄 1234518 19 20 21 22年龄/岁 人数乙队队员年龄 24618 19 20 21 22年龄/岁 人数 丙队队员年龄 12345618 19 20 21 22年龄/岁 人数 (1)观察三幅图,你能从图中分别看出三支球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吗?中位数呢? (2)根据图表,你能大致估计出三支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哪个大、哪个小吗?你是怎么估计的?与同伴交流。 (3)计算出三支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看看你上面的估计是否准确? 内容3:做一做:小明调查了班级里20位同学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花费情况,并将结果绘制成了下面的统计图. (1)在这20位同学中,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花费的众数是多少? (2)计算这20位同学计划购买课外书的平均花费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与同伴交流。 (3)在上面的问题,如果不知道调查的总人数,你还能求平均数吗?

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在这一单元集中认识条形统计图,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统计表基础上,本节用了2个例题、三个课堂活动来学习用1格表示1个单位和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随之延伸到一格表示多个单位,例1在选材上注意了生活现实北京8月份的天气情况,在呈现方式上都采用了表图结合,统计表提供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图反映其直观优势;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上,都通过对话框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怎样要用1格表示1个单位,如何画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1、师:通过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统计人数。 2、问:你能清楚的把喜欢看每种动画片的人数表示出来吗?现在我们就去探究。

板书:条形统计图 3、认识统计图,出示例1.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图表示出来,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对比,想一想他们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清楚、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2)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意义和作用。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对比,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现在以这一幅统计图为例,谁能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从这幅统计图上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师: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直条越长,数量越多。 师:说明直条的长度是根据什么画出来的? 生:数量的多少。 师:纵轴,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表示人数。 师:横轴,在这里表示什么?生:表示统计的天气。 师生谈话制出条形统计图。 师:这幅图里面晴天共几天? 生:9天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格一格数的。

《统计》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2.进一步增强对统计意义的理解,提升学生填写统计表的水平。 复习重点:会填写统计表,会分析统计图。 复习难点:会绘制不同类型统计图。 复习过程: 一、铺垫导入: 1、你学过哪几种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2、什么是平均数?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 二、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一): 1、自学课本P110---111页,并观察例题中的图表,指出各统计图的名称。 2、从每个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还能够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 4、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自学提示(二): 1、出示例题。 身高/m 1.40 1.43 1.46 1.49 1.52 1.55 1.58 人数 1 3 5 10 12 6 3 体重/kg 30 33 36 39 42 45 48 人数 2 4 5 12 10 4 3 ①在上面两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a. 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b. 计算平均数。 ②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③你认为用什么数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三、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自学提示(一)结果。 (1)如2:从扇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率; 从条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分别喜欢运动项目的人数; 从折线统计图看出,同学对自己的综合表现满意人数的情况变化趋势。(2)自学提示(二)结果。 四、课堂检测: 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5页例1,“练一练”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能根据收集、整理的相关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掌握填写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并能对表内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四年级我们就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谁来说一说完成一张统计表要经历哪几个步骤?(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作表格)统计表制作完成目的是为了……(分析数据)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所用。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学生说出课题)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预习反馈 1.师:昨天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预习,并努力通过自己的预习将表 格填写完整。下面交流一下大家的填写情况。(实物投影) 2.复式统计表有哪些优点?三、明确任务师:接下来,我们将深入的研究复式统计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课件出示) 1.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2.能根据收集、整理的相关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 3.能对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自主共学 1.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1)一张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包括几部分。(表内....... 、表外 2)填复式统计表时先填哪些数据,再填哪些数据。合计、总计是怎样计算的? 3)复式统计表和四张单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复式统计表有什么优点?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交流。 五、反馈交流 1.统计表的结构指名并引导说一说。板书:表外(标题、日期)表内(表头、横栏、竖栏、数据)课件演示。 2.合计、总计是怎样计算的? 指名说一说,核对计算结果。 (1)下面,我们一起来填写数据,提问:填写时,一般先填写哪些数据?再写哪些数据?(明确:先填男女生人数,再填合计数, 最后填总数) 合计栏的28、27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里的22、30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这个总计一栏的数据该怎样计算呢?表示什么意思? 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也就是说这一栏既表示四个小组的总人数,也表示男、女生总人数,这两者应该是一一(相等的)。说明了这两种方法可以起到互相检验的作用。 3.了解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说一说(课件演示) (1)单式统计表整合成复式统计表。 ①将单式统计表直接合并成复式统计表。(表一)

授课教案 班级:17计1班课程:office2010 授课教师:黄媚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及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 3分钟) 讲授新课 ( 20分 钟) 通过一个与该节相同的例子观看, 导入本次新课。 第七章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处理 7、2 数据处理与分析 7.2.1 数据的查找与替换 1、数据查找 单击任意单元格-开始-【编辑】组-查 找和替换-查找-在“查找和替换”的对 话框输入查找内容-选择“查找全部” 2、数据替换 单击任意单元格-开始-【编辑】组-查 找和替换-替换-在“查找和替换”的“替 换”对话框输入查找内容和替换内容- 选择“全部替换” 教师示范操作 学生认真听课并回 答教师提出的问 题。 当堂的师生互动 能让学生更能加 深对操作步骤的 印象,对其中运用 到的按钮印象更 深刻

序 选 7.2.2 数据排序 1、使用排序按钮快速排序 开始-【编辑】组-排序和筛选 表示数据按递增顺序排列,使最小值位于列的顶端 表示数据按递减顺序排列,使最大值位于列的顶端 2、使用“排序”对话框进行排序 选择需要排序的单元格-数据-【排序和筛选】组-排序-确定 列——选择要排序的列 排序依据——选择排序类型 次序——选择排序方式 数据包含标题——排序时保留字段名称 通过学生自主练习,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7.2.3 数据筛选 1、自动筛选 按值列表、按格式、按条件 选择所需单元格-数据-【排序和筛选】组- “筛选”下拉按钮-选择所需值-确定 2、自定义筛选 选择所需的单元格区域或表-数据-【排序和筛选】组-筛选

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过程采用学生阅读、观察、思考、小组交流的教学过程来进行,先从观察统计图表开始,从统计图表中尽可能多地提取数据的信息、数据的特征,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自己设计统计表和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资料,并对数据和统计图作出全面分析,得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尽可能从报纸、电视、互联网收集各种统计图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意义和用途. 2.能从统计图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会画扇型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统计分析,培养统计观念,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对社会生产、生活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提取信息以及根据数据设计扇型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扇型统计图说明得出的结论以及理由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上节课我们学了数据整理,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扇形、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用投影器逐一显示)小学的时候,我们已初步认识了统计图,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二、探求新知 (一)扇形统计图

中国人民银行资料显示,到2001年底,我国城乡居民银行存款额为8,7万亿人民币.你想了解居民存款的目的是什么吗?图12一4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资料制作的统计图,图中的百分比是受访者中选择不同存款目的(每人只选一项)人数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1月20日) 一起探究 观察图12一4,研究下面问题: 1.选择哪种存款目的的人数最多?占多大百分比? 2.选择人数最多的前四类的存款目的各是什么?这四类人数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3.图中各个扇形代表什么?扇形面积的大小表示什么? 4.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5.假如总共调查了1000人,你能知道选择不同存款目的的人数吗?请你把结果填写在下表中. (学生讨论填表,教师从旁指导) 给出扇形统计图的定义 我们经常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即用圆表示总体,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面积的大小表示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sectorstatisticalchart). 讲解例题 例1:小明一周内总共花了24元钱,其中交通费6元,购买文具花费4元,午餐花费10元,娱乐消费4元.请设计统计表表示数据,画扇形统计图直观表示各项消费金额所占百分比,画条形统计图表示各项消费的金额.

统计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93-94统计二、教学准备卡片、白纸、空白统计表、统计图、、盒子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策略选择统计是数学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数学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本统计内容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让学生通过帮助食堂叔叔解决中餐分发水果的难题,初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体会到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然后通过统计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和记

录数据的过程,再让学生探索如何进行统计。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在统计出结果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让学生体验调查统计活动的必要性。 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宜多合作,而看图表回答问题选择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前谈话:小朋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老师要给表现好的小组投票打勾,看最后哪个小组得的勾最多,成为今天的冠军,有信心得冠军吗?瞧,现在第*小组最有精神,先给他们投一票!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师:瞧,老师这里有四种水果,你最喜欢吃哪一种呢?生:我喜欢……师:看来每个人喜欢吃的还都不一样。食堂叔叔就为这事犯愁了。原来他要给小朋友准备中饭的水果,为了发的方便,他只能统一买一种,到底我们班哪种水果喜欢的小朋友最多呢?你有什么好办法知道啊?〖备选〗若学生提出:可以用举手的方法。师:怎么举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教案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data teaching plan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是七上第四章的一点补充,即在学习了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带学生到网络教室利用网络和excel 平台对生活和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并得出相应的信息 教材分析: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的一个 知识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北师大版新教材每学期都要 涉及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不仅仅要让学生回顾和掌握所学的 相关知识,还要通过动手实做了解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中的作用。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重庆外国语学校是全国首批创办的八 所外国语学校之一,重庆市教委直属xxx中学,全国享受20%保送名额的13所外国语学校之一,学校设备先进一流,实现了校园网络化,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素质普遍较高,由于我校是国家级课题“z+z智能教育平台运用与国家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实验学校,学生有在网络教室上数学课的实际体验。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经历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数据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比较、估计、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让学生实际操作,了解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景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一些信息 难点:比较、估计、推理等方法的应用 教具:采用多媒体教学(powerpoint和excel展示)并让学生在网络教室动手实做。 教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既有老师的讲解,又有学生探索、师生共做,学生小组合作及动手实做。 教学过程: 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信息、瞬息变化的世界,而表达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数据。如果大家看看报纸、电视,就会发现无论是新闻、经济论坛、天气预报、广告或者是体育比赛,很多地方都十分频繁地使用着数据。请大家从自己的身边选取一两个有意义的数据,并想一想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会从自己的身边举出许多的数据,老师关键是引导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