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摘要: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深层思维。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包括问题的真实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系统性四个方面。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原则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课堂师生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培养问题意识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学习者将呆滞的知识转化为活性的知识,并能更为有效地促进学习者思维技能的全面发展,乃至产生创新。然而,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实施中,并非所有教学问题的设计都是有效的。

一、课堂问题的有效性

Chuska曾指出,有效问题,是那些能够让学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问题设计应面对学习者的认知挑战,以引发学习者的兴趣,促进他们获取知识,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和高级思维技能(Chuska,1995;Wilcn,1991)[1]。

可见,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包含着不少未知的成分;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又使学生愿意参与对话,解决问题,提高能力。良好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教学创新已成为开发和释放学习者创造潜能的发动机,从而使得学校教育的重点发生转移,由重知识传授转换为重能力培养,特别是重视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所有这些,都使得教学者需要针对课堂教学问题产生新的思考和设计。

二、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

1.问题的真实性

[HTSS] 问题分为真问题和假问题两种类型,前者属于布鲁姆目标分类体系中较高的层次,如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够引起争议;而后者则处于较低层次,期待着唯一答案,不能引起争议。举例来说,“你认为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有什么关联?”是真问题,而“你认为人事管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是否影响很大?”则是假问题。

真问题是过程性的问题,它要求学生运用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解释和说明,是教师和学生在问题回答中逐渐形成的,它能使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而有效的

系统思维活动之中。在课堂教学中,避免只提事实性、记忆性、重复性的问题,应多进行理解性、创造性提问。

2.问题的开放性

[HTSS] 有效问题的设计应走进真实世界,注重概念的复杂性,重视和开发利用生活世界的教学资源,引入多种解决路径或多个答案的问题,允许多元路径和多元目标的存在,建立一种不确定、开放的知识结构。通过复杂、开放和不确定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帮助学生深入探索世界,在求同存异中,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跨学科的开放性。研究式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强调真实情境、合作学习与探索,其课程具有跨学科性、开放性、体验性与实践性。开放的问题不局限于教科书中的一章一节,或单纯某一种知识,而是涉及到多章节、多学科的内容,包括面向研究专题所需的信息材料和实践活动所取得的丰富素材。

另一方面,不确定的开放性。科学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结合体。所谓科学的确定性,是指经过实践检验所确认的并为学术界公认的具有真理性的知识。科学作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确定性是它所要追求的目标。但是“科学永远是不完整的,它每解决一个问题,又会产生十个问题”[2],科学同时存在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而科学前沿就处在科学确定和不确定的交错点上。在问题设计中,只关注拥有确定性的一面,就会使知识成为一个封闭的体系。只有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换,由确定性出发指向不确定性,才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前沿,激发科学的探究精神,建立完整的科学观念,全面理解科学的本质,感受思维的冲撞,体验真理的相对性,并学会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在知识准备和思想观念上为创造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的开放性要求淡化问题的标准答案,更多关注劣构问题,即结构不好的问题。认知心理学家从问题结构特性出发,一般将问题分成两大类[3]:具有清晰解决方法的问题称为”结构良好的问题”(well-structured problem)。“结构良好的问题”依靠陈述性知识,但所需要知识深度有限,所需学习技能只限于用到相似的问题类型,缺乏迁移;而那些不具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成为” 结构不好的问题”(i11-structured problem)。“结构不好的问题”需要广泛的陈述性知识和经验,需要大量使用抽象、类比、符号推理及认知弹性,迁移性强。问题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避免设置预设的答案,避免把学生当做玩“寻顶针”的一群幼儿,让他们猜教师在想什么。如果教师不想学生做出先入为主的答案,又已经有了自己中意的答案,那么最好从学生那引出一整套可能的答案,然后鼓励他们讨论其优劣,此时,再拿出自己的单子,以做比较。

3.问题的实践性

[HTSS] 问题的实践性指的是,问题不是将学生的眼光引向书本,关注逻辑理性,而是将学生引向生动的生活实践,关注实践理性。活生生的真实生活世

界是相当复杂的,其意义是多维的。生活实践中蕴藏着巨大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深入多维的生活世界,有利于揭示生活世界的基本性质和内在关系。问题设计要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盈而丰富的生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温伯格认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是对“现实世界”的学习,关注实践理性,注重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并解决问题,而这正是学习最根本的目的。

4.问题的系统性

[HTSS] 在关注单个问题的时候,还要关注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从通盘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分布和设计,提升问题的整体结构质量,同时要避免提四类问题。格拉伊塞尔(Groisser)指出,四类问题无任何效果,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其一,是与否问题。一是因为这类问题鼓励学生猜测;二是分析含量低,因为具有猜测性质,学生对这类问题的问答并不能说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学习内容。其二,追问。教师常常在学生回答问题停顿或回答不完全时提这类问题,但教师继续追问引导学生做出更好回答的可能性比教师转而问一些新的、更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更好回答的可能性小。其三,假设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测或推论,有可能导致学生不经思考妄加猜测。其四,反问[4]。

参考文献:

[1]Maria Harper-Marinick,Engaging student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DB/OL]/forum/spr01/mcliForumV1Sp01.pdf .(2005-02-15) .

[2][英]肖伯纳语录[J].世界博览,1990(1).

[3][美]R.J.斯滕伯格.成功智力[M].吴国宏,钱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T.L.Good,& J.E.Brophy.透视课堂[M].陶志琼,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美]加里.D.鲍里奇[M].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7]施良方,崔允梆.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