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数学期末常用公式

高一数学期末常用公式

高一数学期末常用公式
高一数学期末常用公式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结论

高考数学常用公式及结论200条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 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 i n m a x m a 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2)当a<0时,若[]q p a b x ,2∈-=,则{}m i n ()m i n (),()f x f p f q =,若[]q p a b x ,2?-=,则{}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高中物理的所有公式归纳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 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 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 外力为零。 F 合=0 或 :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 反向 (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f= μ F N 说明 : ① F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 μ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 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简化)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 i n m a x m a 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2)当a<0时,若[]q p a b x ,2∈-=,则{}m i n ()m i n (),()f x f p f q =,若

2017-2018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数学)答案

?大兴区2017~2018第?二学期期末检测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高?一数学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题号12345678答案D C D A D C A C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9)(10) (11)(12) (13)(或?小于,低于);(或?大于,?高于)(14); 三、解答题(共6?小题,共80分) (15)(本?小题13分) 解:(Ⅰ)由正弦定理理知,……2分 所以.……4分 所以.……6分 所以.……7分 (Ⅱ)因为,……1分 所以.……3分 .……4分 所以.……6分 (16)(本?小题13分) 解:(Ⅰ)因为,……2分 且,……4分 所以.……5分

因为,……6分 所以.……7分 (Ⅱ)因为,……3分 所以.……6分 (17)(本?小题13分) 解:(Ⅰ)由题意知.……4分 (Ⅱ)估计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的中位数落在区间.……2分 因为活动时间落在区间的频率为, 活动时间落在区间的频率为, 所以估计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的中位数落在区间.……4分(Ⅲ)由题意知,估计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的均值为 ?小时.……5分(18)(本?小题13分) 解:(Ⅰ)设事件为“两个球的编号之和?大于”,……1分 从装有编号为的四个?小球的袋中随机摸出两个球, 共包含个基本事件,……2分 分别为.……3分 事件共包含4个基本事件,……4分 分别为.……5分 由题意,每个基本事件是等可能的, 所以.……6分 (Ⅱ)设事件为“摸出的两个球中?至少有?一个编号是偶数”.……1分 从袋中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号码,然后放回袋中, 再从袋中随机摸出?一个球,共包含个基本事件,……2分 分别为.……4分 事件共包含个基本事件,……5分 分别为.……6分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公式概念总结 一、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 x v t (定义式) 平均速度的方向即为运动方向 v -平均速度 国际单位:米每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每时 km/h 换算关系 1m/s=h (2)加速度t 0 v v v a t t 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也叫速度的变化率 {以Vo 为正方向,a 与Vo 同向(做加速运动)a>0;反向(做减速运动)则a<0} 注: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0v ):m/s ; 加速度(a):m/s 2; 末速度(t v ):m/s ; 时间(t):秒(s); 位移(x):米(m ); 路程(s):米(m ); 三个基本物理量:长度 质量 时间 对应三个基本单位:m kg s (3) 基本规律: 速度公式 0t v v at 位移公式 2 012 x t at v 几个重要推论: (1)22 02t v v ax (o v 初速度,t v 末速度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比如刹车):a 为负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02 2 t t V V x V t 22 2 2 o t s v v V (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 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用来求纸带问题中的加速度,注意单位的换算) (6)自由落体: 12 x aT

位置向下计算) ④推论22t gh V 全程平均速度 2 t V V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 =g =s 2 ≈10m/s 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二、相互作用: 1、重力G =mg (方向竖直向下,g =s 2≈10m/s 2,作用点在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弹力,胡克定律:x F k 弹(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 细和材料有关) 3、求 1F 和2F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F 1 +F 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求三个力的合力方法,先求出两个力的合力范围,看第三个力在不在这个范围内,如果在,则最小值可以取到0,最大值是三个力的和 4、物体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或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说明:a 、N F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即支持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f N F F 0 F 0x F 0 y F

高一数学公式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高一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09全国理3)已知ABC #中 5cot 12 A =- 则cos A = A 1213 B 513 C 513- D 1213 - 2.已知扇形面积为8 3π,半径是1,则扇形的圆心角是 A .163π B .83π C .43π D .23π 3.下列向量中,能作为表示它们所在平面内的所有向量的基底的是 A. (0,0),(1,2)a b ==r r B. (5,7),(1,2)a b ==-r r C. (3,5),(6,10)a b ==r r D. 13(2,3),(,)24 a b =-=-r r 4.已知函数4)cos()sin()(++++=βπαπx b x a x f ,R x ∈, 且3)2005(=f ,则)2006(f 的值为 A .3 B .4 C .5 D .6 5. 已知向量)75sin ,75(cos ??=,)15sin ,15(cos ??=-的值是 A. 2 1 B. 2 2 C. 2 3 D. 1 6 (09全国理6)已知(2,1),10,||a ab a b ==+=r r r r r ||b =r A B C 5 D 25 7.21,e e 是两个单位向量,且夹角为120°,则()2123e e -·()214e e +的值为 A.-10 B.-5 C.5 D.10 8.(09全国理8)若将函数tan()(0)4y x π ωω=+>的图像向右平移6 π个单位后,与函数tan()6y x π ω=+的图像重合,则ω的最小值为

A 16 B 14 C 13 D 12 9.若向量),sin ,(cos ),sin ,(cos ββαα==b a 则b a 与一定满足 (A )b a 与的夹角等于βα- (B))(b a +⊥)(b a - ( C) a ∥b ( D) a ⊥b 10 .已知313sin =??? ??-πα,则=?? ? ??+απ6cos (A )31- (B ) 3 1 (C ) 33 2 (D )332- 11. 在ABC △中,已知D 是AB 边上一点,若123 AD DB CD CA CB λ==+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则λ=(A ).23 (B ).13 (C ).13- (D ).23 - 12.如右图所示,两射线OA 与OB 交于O ,则下列选项中哪些向量的终点落在阴暗区域内 ①2OA OB +u u u r u u u r ②3143 OA OB +u u u r u u u r ③1123OA OB +u u u r u u u r ④3145OA OB +u u u r u u u r ⑤3145 OA OB -u u u r u u u r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③⑤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已知点P 分有向线段21P P 的比为-3,那么点P 1分P P 2的比是 . 14.把函数1)43sin(3++=π x y 的图象按向量a 平移后得到函数2)33sin(3++=π x y 的图 象,则向量a 的坐标是 15.若角α终边在直线x y 3=上,顶点为原点,且0sin <α,又知点),(n m P 是角α终边上一点,且10=OP ,则n m -的值为 .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常用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1常用公式 1.平均速度:总 总t s v = 2.匀变速直线运动:(1)基本公式(知三求二) ①at v v t +=0 ②202 1at t v s += ③as v v t 22 2=- ④t v v s t ?+= 2 0 ⑤22 1at t v s t -= (2)辅助公式①平均速度:2 0t v v v += ②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v v t =中 (3)比值公式 ①速度:v Ⅰ:v Ⅱ:v Ⅲ=1:2:3 ②第N 秒内的位移:s Ⅰ:s Ⅱ:s Ⅲ=1:3:5 ③前N 秒内的位移:s 1:s 2:s 3=1:4:9 ④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s N -s N -1=aT 2 3.力学公式 ①重力:mg G = ②弹簧的弹力:kx F = ③滑动摩擦力:N f μ= ④合力的范围:21F F -≤合F ≤21F F + ⑤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 下滑分力:G 1=mgsinθ 垂直分力(压力):G 2=mgcosθ 4.牛顿第二定律:ma F = 高中物理必修2常用公式 5.曲线运动基本规律:①条件:v 0与合F 不共线 ②速度方向:切线方向 ③弯曲方向:总是从v 0的方向转向合F 的方向 7.自由落体运动 ①末速度: gh gt v t 2== ②下落高度:22 1gt h = ③下落时间:g h t 2= 8.平抛运动 ②合速度:222 0t g v v t += ③速度方向:0 tan v gt = α ⑤位移方向:0 2tan v gt =β ⑥飞行时间:g h t 2=,与v 0 无关 9.线速度:T r t s v ?==π2 角速度:T t π? ω2==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ωr v = ④分位移 t v x 0=2 21gt y =①分速度 v v x =gt v y =6.船渡河问题 时间最短:α=90°,船 v L t = 路程最短:船 水 v v = αcos ,s=L

高一数学课本所有公式

数学公式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数列: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n+1)/2)^2 1*2+2*3+3*4+4*5+5*6+6*7+…+n(n+1)=n(n+1)(n+2)/3 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平面图形计算公式 弧长计算公式:L=n π r/180 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πr*2/360=lr/2 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秦九韶三角形中线面积公式: S=√[(Ma+Mb+Mc)*(Mb+Mc-Ma)*(Mc+Ma-Mb)*(Ma+Mb-Mc)]/3 (其中Ma,Mb,Mc为三角形的中线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直径=半径×2 半径=直径÷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圆周率×半径×2

高中物理常用公式

力学常用公式 一. 静力学 1. 重力:G=mg 2. 滑动摩擦力:N f μ= 3. 最大静摩擦力:N f f m μ=> 在某些计算中:N f f m μ= ≈ 4. 静摩擦力:m f f ≤≤静0 5. 根据动力学方程F 合=F+f +……=ma 求解。 6. 重要方法:同一直线上的矢量的计算、力的平 行四边形法则、力的矢量三角形法则、正交分解法 二. 运动学 1. 匀速直线运动:(结合s-t 图、v-t 图理解) (1) 速度:t s v = (2) 位移:s=vt 2. 匀变速直线运动: (1) 基本公式:(结合v-t 图理解) ① 加速度:t v v a t 0 -= ② 位移:2 02 1at t v s += ③ 速度:at v v t +=0 ④ 常用推论:as v v t 22 02 =- ⑤ 平均速度:2 0t v v t s v += = (2) 结论: ① 初速度为零时,物体的速度之比: ② 初速度为零时,物体的位移之比: ③ 初速度为零时,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间隔里的 位移之比: )1-2(:......:3:1:......::21 n s s s n =''' ④ 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 的位移之差: 一般情况:2 )(aT n m s s n m -=- ⑤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2 02 t t v v v v += = ⑥ 中点位置的瞬时速度:22 202 t s v v v += ⑦ 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 ⑧ 补充: (3) 其他: 三. 动力学 1. 牛顿第二定律:ma F =合 2. 牛顿第三定律:F =-F / 3. 重要方法:整体法、隔离法 四. 物体的平衡 1. 当加速度a=0时,F 合=0(正交分解、三角形法) 2. 三力共点平衡时,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 力等大反向 3. 当N 个共点力平衡时,N 个力首尾相接构成封 闭的N 边形 五. 曲线运动 1.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矢量的合成与分解 2.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力(或加速度)与 初速度不在一直线上。 3. 平抛运动及类平抛运动: (1) 沿初速度方向:t v x 0= , 0v v x = (2) 沿恒力方向: 22 1 at y = ,at v y = (对平抛运动:a=g) (3) 合运动:22y x s += ,x y = αtan 2 2y x v v v += , x y v v = θtan 。 4. 匀速圆周运动: (1) 线速度:T r t s v π2== (2)角速度:T t π ?ω2== (3)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ωr v = (4)圆心角与弧长的关系:?r s = (5)向心加速度:ωπ ωv T R R R v a ====222)2(

人教版高中数学公式整理

人教版高中数学公式整理 1. ,. 2.. 3. 4.集合的子集个数共有个;真子集有个;非空子集有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个. 5.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时,设为此式 (3)零点式;当已知抛物线与轴的交点坐标为时,设为此式 4切线式:。当已知抛物线与直线相切且切点的横坐标为时,设为此式 6.解连不等式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 7.方程在内有且只有一个实根,等价于或。 8.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只能在处及区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1)当a>0时,若,则; ,,. (2)当a<0时,若,则, 若,则,. 9.一元二次方程=0的实根分布 1方程在区间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或; 2方程在区间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或或; 3方程在区间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或 . 10.定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恒成立(或有解)的条件依据

(1)在给定区间的子区间形如 ,,不同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 数)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 (2)在给定区间 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 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 (3) 在给定区间 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 的有解充要条件是 。 (4) 在给定区间 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 有解的充要条件是 。 对于参数及函数.若恒成立,则;若恒成立,则;若有解,则 ;若 有解,则 ;若 有解,则 . 若函数无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情况,可以仿此推出相应结论 11.真值表 12.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

, 或且 ,成立 且或 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右图): 14.充要条件记表示条件,表示结论 1充分条件:若,则是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则是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且,则是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15.函数的单调性的等价关系 (1)设那么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则为增函数;如果,则为减函数.

2020年高一数学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共七套)

范文 2020年高一数学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共 1/ 10

七套) 2020 年高一数学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共七套) 2020 年高一数学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一)一、选择题: 1.重庆市 2013 年各月的平均气温(℃)数据的茎叶图如,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19 B.20 C.21.5 D.23 2.等差数列{an}中,a1+a5=10,a4=7,则数列{an}的公差为() A.1 B.2 C.3 D.4 3.在区间[﹣2,3]上随机选取一个数 X,则X≤1 的概率为()A. B. C. D. 4.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 k 值为()第1页(共123页)

A.3 B.4 C.5 D.6 5.已知 x,y 满足约束条件,则 z=﹣2x+y 的最大值是() A.﹣1 B.﹣2 C.﹣5 D.1 6.在梯形 ABCD 中,∠ABC= ,AD∥BC,BC=2AD=2AB=2,将梯形 ABCD 绕 AD 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为()A. B. C. D.2π 7.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三棱锥的表面积是()第2页(共123页) 3/ 10

A.2+ B.4+ C.2+2 D.5 8.对于集合{a1,a2,…,an}和常数 a0,定义 w= 为集合{a1,a2,…, an}相对 a0 的“正弦方差”,则集合{ ,,差”为() A. B. C. D.与 a0 有关的一个值 }相对 a0 的“正弦方二、填空题: 9.某电子商务公司对 1000 名网络购物者 2015 年度的消费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消费金额(单位:万元)都在区间[0.3,0.9]内,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在这些购物者中,消费金额在区间[0.5,0.9] 内的购物者的人数为______.第3页(共123页)

高中物理现行高考所有公式大全(最全整理)

高中物理现行高考常用公式 一. 力学 1.1 静力学 物理概念规律名称 公式 重力 G mg =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 f= μN (2) 静摩擦力:大小范围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浮力、密度 浮力F 浮= ρ液gV 排 ;密度ρ=m V 压强、液体压强 压强p F S = ;液体压强 p gh =ρ 胡克定律 F kx =(在弹性限度内) 万有引力定律 a 万有引力=向心力:F G m m r =?12 2 G Mm R h m () +=2 V R h m R h m T R h 2 22 2 24()()()+=+=+ωπ b 、近地卫星mg = G Mm R 2(黄金代换);地球赤道上G 2 R Mm -N=mR ω2 不从心 同步卫星G 2 r Mm =mr ω2 c. 第一宇宙速度mg = m V R 2 V= gR GM R =/ d. 行星密度 ρ= 2 3GT π(T 为近地卫星的周期) V 球= 3 3 4R π S 球=4πR 2 e. 双星系统 G m m r 122 =m 1R 1ω2=m 2R 2ω2 (R 1+R 2=r) 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 F F F F F F F F 合= ++= ?+1222122122cos tan sin cos α θα α 正交分解法: F F F F F x y y x 合= += 22tan α 力矩 M FL =(不要求)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F 合=0或F F x y ==?? ?00 ∑F=o 或∑F x =o ∑F y =o 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 条件 M 合=0或M M 逆顺= 共面力的平衡 F M 合合,==00

高一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共2套,含答案)

广东省恵州市高一(下)期末考试 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5分) 1.一元二次不等式﹣x2+x+2>0的解集是() A.{x|x<﹣1或x>2}B.{x|x<﹣2或x>1} C.{x|﹣1<x<2}D.{x|﹣2<x<1} 2.已知α,β为平面,a,b,c为直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b∥a,a?α,则b∥α B.若α⊥β,α∩β=c,b⊥c,则b⊥β C.若a⊥c,b⊥c,则a∥b D.若a∩b=A,a?α,b?α,a∥β,b∥β,则α∥β 3.在△ABC中,AB=3,AC=1,∠A=30°,则△ABC面积为() A.B.C.或D.或 4.设直线l1:kx﹣y+1=0,l2:x﹣ky+1=0,若l1∥l2,则k=() A.﹣1 B.1 C.±1 D.0 5.已知a>0,b>0,a+b=1,则+的最小值是() A.4 B.5 C.8 D.9 6.若{a n}为等差数列,且a2+a5+a8=39,则a1+a2+…+a9的值为() A.114 B.117 C.111 D.108 7.如图:正四面体S﹣ABC中,如果E,F分别是SC,AB的中点,那么异面直线EF与SA所成的角等于() A.90°B.45°C.60°D.30°

8.若直线与直线2x+3y﹣6=0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则直线l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 A.B.C.D. 9.若实数x,y满足约束条件,则x﹣2y的最大值为() A.﹣9 B.﹣3 C.﹣1 D.3 10.在△ABC中,角A,B,C所对边分别为a,b,c,若a,b,c成等比数列,且A=60°,则 () A. B.C.D. 11.由直线y=x+2上的一点向圆(x﹣3)2+(y+1)2=2引切线,则切线长的最小值()A.4 B.3 C.D.1 12.已知a n=log(n+1)(n+2)(n∈N*).我们把使乘积a1?a2?a3?…?a n为整数的数n叫做“优数”,则在区间(1,2004)内的所有优数的和为() A.1024 B.2003 C.2026 D.2048 二.填空题 13.cos45°sin15°﹣sin45°cos15°的值为. 14.圆心在y轴上,半径为1,且过点(1,2)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15.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的第1项、第6项、第21项恰好构成等比数列,则它的公比为. 16.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主视图和左视图是腰长为1的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则该几何体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高中物理常用公式

力学常用公式 一. 静力学 1. 重力:G=mg 2. 滑动摩擦力:N f μ= 3. 最大静摩擦力:N f f m μ=> 在某些计算中:N f f m μ=≈ 4. 静摩擦力:m f f ≤≤静0 5. 根据动力学方程F 合=F+f +……=ma 求解。 6. 重要方法:同一直线上的矢量的计算、力的平行 四边形法则、力的矢量三角形法则、正交分解法 二. 运动学 1. 匀速直线运动:(结合s-t 图、v-t 图理解) (1) 速度:t s v = (2) 位移:s=vt 2. 匀变速直线运动: (1) 基本公式:(结合v-t 图理解) ① 加速度:t v v a t 0 -= ② 位移:2 02 1at t v s += ③ 速度:at v v t +=0 ④ 常用推论:as v v t 22 02=- ⑤ 平均速度:2 0t v v t s v +== (2) 结论: ① 初速度为零时,物体的速度之比: ......::......::2121 t t v v = ② 初速度为零时,物体的位移之比: ......::......::222121t t s s = ③ 初速度为零时,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间隔里的位 移之比:)1-2(:......:3:1:......::21 n s s s n =''' ④ 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 的位移之差: 22312......aT s s s s s ==-=-=? 一般情况:2 )(aT n m s s n m -=- ⑤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2 02 t t v v v v += = ⑥ 中点位置的瞬时速度:22 202 t s v v v += ⑦ 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 ......:23:)12(:1......:t :t :t 321)(--= ⑧ 补充: (3) 其他: 三. 动力学 1. 牛顿第二定律:ma F =合 2. 牛顿第三定律:F =-F / 3. 重要方法:整体法、隔离法 四. 物体的平衡 1. 当加速度a=0时,F 合=0(正交分解、三角形法) 2. 三力共点平衡时,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 等大反向 3. 当N 个共点力平衡时,N 个力首尾相接构成封闭 的N 边形 五. 曲线运动 1.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矢量的合成与分解 2.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力(或加速度)与初 速度不在一直线上。 3. 平抛运动及类平抛运动: (1) 沿初速度方向:t v x 0= , 0v v x = (2) 沿恒力方向:2 2 1at y = ,at v y = (对平抛运动:a=g) (3) 合运动:22y x s += ,x y = αtan 22y x v v v += , x y v v = θtan 。 4. 匀速圆周运动: (1) 线速度:T r t s v π2== (2)角速度:T t π ?ω2== (3)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ωr v =

高一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高一数学诊断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满分30分)本大题共有10小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每个空格填对得3分,否则一律得零分。 1 、函数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函数ln 1y x =+的反函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α是第二象限角,且3sin 5 α=,则sin 2α=_____________; 4、时钟三点半时,时针与分针所成最小正角的弧度数是:_________; 5、方程3sin sin2x x =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α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当α= 时,函数cos23cos 6y αα=-+取到最小值。 (结果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7、ABC ? 中,已知,1,3 B a b π∠==AB C ?的面积S =_________________; 8、已知函数()arccos(21)([0,1])f x x x =-∈,则12( )3 f π-=___________________; 9.已知(,),(0,)22ππαβπ∈-∈,则方程 组))sin(3)2cos()2απβππαβ-+?--?? 的解是:_____________; 10、方程lg 2cos x x =根的个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满分16分)本大题共有4题,每题给出代号为A 、B 、C 、D 的四个结论,其中有且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必须把正确的结论的代号写在题后的圆括号内,选对得4分,其他一律得零分。 11、对于0a >且1a ≠,在下列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是: ( ) A.若M N =,则log log a a M N =; B. 若,M N R +∈,则log ()log log a a a M N M N +=+; C. 若log log a a M N =,则M N =; D. 若22log log a a M N =,则M N =; 12、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lg lg lgcos a c B -=,则ABC ?的形状为( ) A. 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13、若函数sin cos y x a x =+的一条对称轴方程为4 x π=,则此函数的递增区间是: ( ) A. (,)42ππ B. 3(,)4 ππ C. 3(2,2),44k k k Z ππππ-+∈ D. (2,2),22 k k k Z ππππ-+∈ 14、若不等式log sin2(0,1)a x x a a >>≠,对于任意(0,]4 x π∈都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π B. (,1)π C. (,)ππ D. (0,1) 三、解答题(本大题满分54分)本大题共有5题,解答下列各题必须写出必要的步骤

高中物理必修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必修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必修公式大全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 机械能的公式 功: (1) W = Fs cos (只能用于恒力,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 (2) W = pt (此处的“p”必须是平均功率) (3) W总= △Ek (动能定律) 功率: (1) p = W/t (只能用来算平均功率) (2)p = Fv (既可算平均功率,也可算瞬时功率) 动能: Ek = mv2 动能为标量. 重力势能: Ep = mgh 重力势能也为标量,式中的“h”指的是物体重心到参考平面的竖直距离. 动能定理: F合s = mv - mv 机械能守恒定律: mv + mgh1 = mv + mgh2 万有引力的公式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万物之间,大至宇宙中的星体,小到微观的分子、原子等。但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非常之小,小到我们无法察觉到它的存在。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物体与星体或星体与星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定律:F = (即两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大小跟这两个质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说明:①该定律只适用于质点或均匀球体; ② G称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N·m2/kg2. 3.重力、向心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1).地球表面上的物体: 重力和向心力是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这里的向心力源于地球的自转. 但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很小,致使向心力相比万有引力很小,因此有下列关系成立:F&asymp;G>>F 向 力的公式 重力:G = mg 摩擦力:(1) 滑动摩擦力:f = μ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 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f =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 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 2 : 3 : … : n. 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

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考试卷分析

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考试卷分 析 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考试卷分析 【】有关于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考试卷分析是查字典数学网特地为您集合的,查字典数学网编辑将第一时间为您整理全国考试资讯信息,供大家参考! 一、命题思路 高一这次中段考数学试题,吸收新教材和高中新课标中的新思想、新理念,听取高一数学各任课老师和有关方面意见和建议,制订命题计划,反复讨论形成的。主要测试高一必修2的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和第二章平面解析初步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这两章基础知识、基本定理、基本思维和方法,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的解题能力。试题形式是以高考题型为考题形式,在难度上我们计划在平行班里能有一半的学生及格。每题注意概念理解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体现学科特点,倡导理性思维,以空间立体几何的线线垂直和平面解析几何中的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题目为最后的压轴题,保持必要的难度,以区分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平均分预望全年级平行班达到90分及以上。 二、试卷分析 考试结束,我们收集和翻阅了各班的考试结果,听取了老师对试题的看法,并对试卷解答题部分做了随机抽样统计,数

据如下: 抽样人数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243 65.7% 26% 148 43 97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次试卷出的难度和原先估计的比较相近,学生考的也和原先估计的差不多,可以看出这一模块的教学基本达到教学效果,平均每个学生都有90多分的成绩,也就是平均每个学生都及格。 三、以后的教学建议 加强学生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教会学生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是今年刚刚结束的,现在所使用的配套练习再编写上存在很多难度很大的题目,不适合刚接觫新知识的学生所用。使学生注重教材里面的习题。另外,新教材的大面积使用和高中新课标的 颁布,必然影响命题对某些内容的轻重缓急程度,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四、对教学的启示 1、突出知识结构,扎实打好知识基础 数学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理性思辨系统,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运用符号和逻辑系统对抽象模式和结构进行严密演绎和推理,各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构成严格的学科体系。数学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