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马迁《报任安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报任安书

司马迁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

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

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

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

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

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处深山,

百兽震恐,及在穽槛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

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

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

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

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

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

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此言之,勇怯,势也;

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棰

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

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

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

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

《报任安书》翻译

太史公牛马走〔太史公牛马走〕太史公,汉代史官太史令的通称。牛马走,供驱使的人,如牛马一般。这里是作者的谦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曩(nǎng)者〕从前。辱赐书〔辱赐书〕委屈你给我写信。这是古代书信中的客套话。辱,犹言降低了对方的身份,使对方蒙受了耻辱。,教以慎于接物〔慎于接物〕待人接物要慎重。,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勤勤恳恳〕情意诚挚恳切。,若望〔望〕怨望,埋怨。仆不相师〔不相师〕不效法。相,这里指对对方。,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固陋〕固塞鄙陋(的意见)。。阙然久不报〔阙然久不报〕意思是拖了很久没有回信。阙然,(时间)隔了很久。,幸勿为过〔为过〕见责。过,责备。。 仆之先〔先〕先人。,非有剖符丹书〔剖符丹书〕皇帝发给功臣特殊待遇的契券。剖符,竹制契约,分剖为二,皇帝与功臣各执其一,上写誓词表示永保功臣封爵。丹书,誓词用笔写在铁制券契上,功臣后代子孙可凭此免罪。之功,文史星历〔文史星历〕太史令掌管的职务。文,文献;史,史籍;星,天文;历,历法。,近乎卜祝〔卜祝〕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倡优畜之〕被当做乐师优伶来畜养。倡,乐师。优,伶人。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假令〕假使。〔与〕称许,认可。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卒就死〕终于去死。卒,终于。就死,走向死亡,接受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所自树立〕指自己立身处世的东西。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太山〕即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用之所趋异也〕因为所追求的不一样。用,因为。趋,趋求。异,不同。。太上〔太上〕最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身〕自己。,其次不辱理色〔理色〕肌理和脸面。色,颜面。,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诎(qū)体〕卑躬屈膝。受辱,其次易服〔易服〕换上囚犯穿的衣服。古代囚服为赭色。受辱,其次关木索〔关木索〕戴上枷木囚绳之类的刑具。关,贯,指戴上。木,枷。索,绳。、被楚〔被(chuí)楚〕遭受杖刑。,同“棰”,杖。楚,荆条。受辱,其次剔毛发〔剔毛发〕剃光头发。即髡(kūn)刑。剔,通“剃”。、婴金铁〔婴金铁〕脖子套上铁链。即钳刑。婴,绕。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毁肌肤、断肢体〕指遭受残酷肉刑。古代肉刑有:劓(yì,割鼻)、(ěr,割耳)、膑(bìn,削去膝盖骨)等等。〔腐刑〕宫刑。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传(zhuàn)〕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这里指《礼记·曲礼》。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槛阱(jǐng)〕槛,兽圈。阱,陷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积威约之渐〕长时间的威力约束所逐渐形成的结果。威,威力。约,约束。渐,浸渍,渐进。。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来审讯,也决不去对答。议,吏议,法官的审讯和判决。对,指犯人回答审讯。,定计于鲜〔定计于鲜(xiān)也〕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鲜,不以寿终。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幽于圜墙〔圜墙〕指监狱。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枪(qiāng)〕通“抢”,碰撞。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心惕息〕意思是心惊胆战。惕,恐惧。息,喘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以〕通“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强(qiǎng)颜〕厚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西伯〕周文王姬昌。伯,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拘于羑里〔(Yǒu)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牖城。;李斯,相也,具于五刑〔五刑〕一种酷刑,即先割鼻、斩左右趾、笞杀,后枭首、(zǔ,剁成肉酱)其骨肉于市。;淮阴〔淮阴〕指韩信。韩信被封为楚王,有人告他谋反,刘邦用陈平计,扬言游幸云梦,韩信到陈地迎谒,刘邦乘机逮捕了他,送至洛阳,降为淮阴侯。,王也,受械于陈〔受械于陈〕在陈被逮捕。械,刑具。;彭越、张敖〔彭越、张敖〕彭越,刘邦封他为梁王,后疑其谋反,逮捕下狱。后被吕后所杀。张敖,张耳之子,继父位为赵王,后亦被捕下狱。,南面称孤,系狱抵〔抵〕抵当。罪;绛侯〔绛(jiàng)侯〕刘邦功臣周勃。刘邦死,吕后家族擅权,周勃与陈平定计共诛诸吕,立刘恒为文帝。后被人诬告,曾一度下狱。诛诸吕,权倾〔倾〕超过。五伯,囚于请室〔请室〕请罪之室,即囚禁有罪官吏的特设牢房。;魏其〔魏其(jī)〕魏其侯窦婴。汉景帝时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与丞相田不和,下狱被杀。,大将也,衣赭衣〔赭(zhě)衣〕赭色囚衣。,关三木〔关三木〕加以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即枷、桎(zhì,脚镣)、梏(gù,手铐)。;季布〔季布〕项羽将领,项羽败后,季布剃发带钳、变姓名,卖身给当时大

中考文言文《报任安书》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报任安书》全文详细翻译导读:报任安书作者:司马迁 少卿足下:前不久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要谨慎地接人待物,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态度十分恳切诚挚,但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意见去推荐贤才,而去附和俗人的见解。其实,我并非敢这样做。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象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虽然才能象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稀有,品行象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恰好会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来信本应及时答复,刚巧我侍从皇上东巡回来,后又为烦琐之事所逼迫,同您见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些微空闲来详尽地表达心意。现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

我侍从皇上到雍县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您就会有不幸之事发生,因而使我终生不能向您抒发胸中的愤懑,那么与世长辞的灵魂会永远留下无穷的遗怨。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浅陋的意见。隔了很长的日子没有复信绐您,希望您不要责怪。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不报,幸勿过。 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善于加强自我修养,智慧就聚于一身;乐于助人,是“仁”的起点;正当的取予,是推行“义”的依据;懂得耻辱,是勇的标志;建立美好的名声,是品行的终极目标。志士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会,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祸患没有比贪利更悲惨的了,悲哀没有比心灵受创更痛苦的了,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丑恶的了,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重大的了。受过宫刑的人,社会地位是没法比类的,这并非当今之世如此,这可追溯到很远的时候。从前卫灵公与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子,孔子感到羞耻,便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商鞅靠了宦官景监的推荐而被秦孝公召见,贤士赵良为此寒心;太监赵同子陪坐在汉文帝的车上,袁丝为之脸色大变。自古以来,人们对宦官都是鄙视的。一个才能平常的人,一旦事情关系到宦官,没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况一个慷慨刚强的志士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材,但怎么会让一个受过刀锯摧残之刑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俊才呢?我凭着先人遗留下来的余业,才能够在京城任职,

汉书·司马迁传全文

汉书·司马迁传全文 【说明】本传叙述司马迁其人其事及其撰述。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谈之子。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参与制定历法。天汉年间,因替李陵辩解,被处腐刑。不久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太史公书》(后称《》)。这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司马迁于《吏记太史公自序》详写其家世、父业、自己撰述及主要内容,又在《报任安书》中自述被刑及忍辱著书的情节和思想。《报任安书》作于太始元年(前96),司马迁可能不久即死。斑固取《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等材料,在《》中为司马迁立传,传写了这位伟大史学家撰著历史的经过、思想和精神。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篇史学家传记,反映了史学家的旨趣和精神,很有意义。传未的评论,写得很有水平,可谓一篇精练的史评佳作;但批评司马迁是非颇缪于圣人,反映了马、班两家的思想分歧,为我们探索《史记风汉书》思想提供了线索。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1),火正黎司地(2)。唐虞之际(3),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4)。当宣王时,官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5)。惠襄之间,司马氏适晋(6),晋中军随会奔魏(7),而司马氏入

少梁(8)。 (1)南正:传说中的官名。掌管天事。(2)火正:传说中的官名。掌管民事。(3)唐、虞:陶唐氏、有虞氏。(4)程伯休甫:程,国名。伯,爵名。休甫,人名。传说是黎的后裔,周宣王时为大司马,封为程伯。(5)司马氏世典周史:此说不可信。司马氏祖先当是掌军事,而不可能典史职。这是司马谈迁父子为太史今后,美化祖先的说法。 (6)惠襄之间二句:周惠王、周襄王时,因有子颓,叔带之难,故司马氏逃奔于晋。(7)中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上、中、下三等,其中以中军地位较高。随会:人名,也称士会。由晋奔秦。奔魏:《史记》作奔秦。(8)少梁:古邑名。故地在今陕西韩城南。本西周梁国,春秋时为秦所灭,称少梁邑。后属晋,继属魏,再入于秦。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改名夏阳。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1),或在赵(2),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3)。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错,与张仪争论(4),于是惠王使错将兵伐蜀(5),遂拔(6),因而守之(7)。错孙蕲(8),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夏阳。蕲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9),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10),葬于华池(11)。蕲孙昌,为秦王铁官(12)。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13)。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14)。汉之伐楚,卬归汉(15),以其地为河内郡(16)。昌生毋怿(17),毋怿为汉市长(18)。毋怿生喜,喜为五大夫(19),卒,皆葬高门(20)。喜生谈,谈为太史公(21)。 (1)卫:古国名。在今河南省境内,相继为魏(前254)、秦(前209)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与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

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材,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盃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

廉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文言词词义辨析的方法。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二、解题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骊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

报任安书重点词句解释翻译

报任安书司马迁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从前,过去)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 ..(情意)..(与他人交往),推贤进士为务.(责任)。意气 勤勤恳恳,若望.(怨恨)仆不相师 ..(不效法),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 如是也。请略陈固陋 ..(时间隔了很久)久不报...(固塞鄙陋的意见)。阙然 (回复),幸勿为过.(责备)。 夫人情 ..(本性)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译】至于为正义和真理所激奋的人,就不是这样,那是因为他们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 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 ..(不一定)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 ..(舍生就义)之分.(分寸,道理)矣, 何至自沉溺 ..(陷入)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译】我克制忍耐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的原因,是痛惜自己的志愿尚未完全实现,平平庸庸地死了,文采不能在后代显露。 古者富贵而名摩.(通“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 ..(不同寻常)之人称.(扬名)焉。盖文王拘而演.(推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铺叙,创作)《离骚》;左丘失明,厥.(才)有《国语》;孙子膑.(指古代一种剔掉膝盖骨的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 ..(大抵,大概,表示总结情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译】这些人都是心中抑郁不畅快,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记述以往的事情,想让后世的人了解自己的思想。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抒发)其愤,思垂.(流传)空文以自见.(通“现”,表现)。 仆窃不逊,近自托.(借助)于无能之辞,网罗 ..(招罗搜集)天下放失.(通“佚”,散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考察,考订)其成败兴坏之纪.(历史记录)。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译】也想借此探究自然现象与政治社会的关系,通晓历史的变革,成就自己的一家之说。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译】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本文,完成7~9题。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述往事,思.来者思:使……思 B.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察 C.则仆偿前辱之责.责:同“债” D.曼.辞以自饰曼:随意的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列举先贤受到沉重打击后发奋著书的史实,是借古人以自况抒发激愤之情。

司马迁与报任安书

第四单元浩然正气 司马迁与《报任安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司马迁生平经历及《史记》人物传记的有关知识; 2、了解掌握有关《史记·李将军列传》的内容概况及人物性格特征及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3、了解把握司马迁人生际遇与《报任安书》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理解这封书信的巨大震撼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李将军生平与司马迁思想感情及著书之间的渊源关系; 2、《报任安书》的巨大震撼力。 难点:理解把握司马迁人生遭遇与其著书理论形成的关联。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预习、多媒体课件讲授、讨论 【教学内容】 1、司马迁生平及《史记》,特别是人物传记方面知识; 2、李将军这一历史人物以及其与司马迁思想情感、著书理论之间的紧密联系; 3、《报任安书》所抒泄的痛苦、冤屈与激愤之情以及巨大的震撼力; 4、司马迁发愤著书的事迹及由此阐发的相关理论(即本文的思想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当我们阅读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时, 不知你是否想到诗中所吟咏的人物的形象,揣测他人生的命运如何?为什么会有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叹?我们知道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让我 们隔开历史的尘封,再一次走进昔日叱咤风云的古代英雄的世界,体验他的悲剧 人生,寻觅人生的真谛,获得了些许的感悟。但是深入思考为什么司马迁会带有 一种感同身受的色彩去刻画李将军的形象、评价这个历史人物呢?与其自身人生 际遇会有多少必然联系呢?今天我们将走进司马迁的世界,走进他的《报任安

书》,去领略他的人生,感悟他的体验与著述。 司马迁生平及《史记》简介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深受道家影响,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深深影响了司马迁。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10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19岁为补博士子弟。20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开始了游历生活。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到长安后,武帝对他十分重视,命为郎中,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著书立说的厚实基础。汉武帝即位,司马淡作了太史令,元封无年(前110年)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封建统治阶级认为是千载难难逢的盛典,司马淡因病沿在洛阳,未能参加,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尚给司马迁,“我死以后,你必为太史。做了太史,莫忘了我的遗愿。今大汉兴盛,海内一统,上有明主贤君,下有忠臣义士。我身为太史,而未能记载,愧恨不已。你一定要完成我未竟之业!”三年后,司马迁继伍太史令,使他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处石室金柜收藏的文史经籍,诸子百家,及各种档案史料。他以极大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

《汉书司马迁传》阅读附答案

《汉书司马迁传》阅读附答案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里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B.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C.上计轩辕,下至于兹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B.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则仆偿前辱之责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藏之名山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①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①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参考答案: 17、B.A项“俗人”,文中指世俗之人;现在多指庸俗的人。B项,古今都是指不曾。C项古义为到;今义指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D项古义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多指卑鄙龌龊。 18、D.A项“就”,前者指“完成”;后者指“受”。B项“俯仰”,前者指“应付周旋”;后者指“低头和抬头”,“俯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C项“责”,前者通“债”;后者指“责备”。D项“累”,都是指“接连,连续,延续”(后句语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9、A.(A项都是代词,作宾语,“莫之夭阏”是宾语前置。B项“以”,前者表示凭借,译为“用”;后者表原因,当“因为”讲。C项“然”,前者表转折的连词,后者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D项“为”,前者作动词,可当“写成、成为”讲;后者是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司马迁报任安书观瞻毕业论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观瞻 论文提纲: 1.文章整体思想概述。 2.陵案过程及史公心路里程及对之剖析。 3.史公的人生价值观。 4.综述。 论文摘要: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因陵案受腐刑后发愤著书完成不朽史学巨著《史记》后,因好友任安入狱而求助司马迁想为之向圣上求情,太史公向任安的一封回信。信中叙述了史公隐忍完成其心志,陵兵败匈奴前后其为人的描述,阐述了其对人生价值的态度,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论文正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观瞻 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无数次看完此封书信,无不为史马迁悲惨经历扼腕叹息,和为其实现人生价值受尽凌辱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史公是史学的集大成者,而其《报任安书》更是一篇旷世奇文。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借用贺《浩歌》里两句诗对其表达景仰之情。伟大,见胜于空间,是气势;见胜于时间,是韵味。“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晚芳曰:“此篇(《报任安书》)与自序,俱原作史之由。《自序》重承先继圣,此重惜死立名。《自序》悲婉,此则沉郁、雄健。其操纵起落,俱挟浩气流行,如怒马奔驰,不可羁勒,与《史记》之雅洁稍异,是史公另一种豪放激宕之文。盖因救友陷刑,满肚皮怫郁不平之气,借此发泄。书中‘舒愤懑’,三字是此本旨,故篇中处处皆愤懑之辞。纵横跌宕,慷慨淋漓,转折提接虽多,却如一气呵成。挣眉裂眦而写之,骤读无不为之惋惜。”这篇千古名篇回顾了司马迁因陵事件而受刑的全过程,叙述了忍辱著书的目的、决心、毅力,及其极端痛苦悲愤的心情。文章充满了作者受刑后的无限痛苦与悲凉,但让人读后感到有一股气势,有一股充满自信的、无坚不摧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力量。尽管此篇是太史公“舒愤懑”之作,但他把带有消极颓废色彩的“感愤伤激”情绪就生化出积极向上、富有创造活力的生命激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引古人自况,认为只有那些能够经受得起艰难环境磨炼的人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在此文中,他写下了一段名言: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非囚,《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报任安书》(节选)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报任安书》(节选)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 一封回信。接下来,为大家提供《报任安书》(节选)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出处或作者:司马迁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 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若仆大质已亏缺, 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 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不报,幸勿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讬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伉慨 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仆赖先人绪业,

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埽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印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歪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彊胡,卬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徵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

《司马迁传》阅读练习

《司马迁传》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

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惲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8、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是() A、“阳”与“阴”相对应,表示中国地理方位时,可以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B、封,指封禅,是国中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诗》,指《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D、缧绁,原本是用来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注重实践,四处出游考察。司马迁南游江淮,视察九疑山,北渡汶水、泗水,观察儒风,学习礼节。 B、司马迁秉承父志,立誓继承祖业。太史公愤恨未能参与天子封禅大典,要求儿子继承祖业,司马迁立誓同意。 C、司马迁身陷牢狱,忍辱著书立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极度怨恨天子不公,奋发图强,写就史学巨著。 D、司马迁治学严谨,深受后人称赞。司马迁写史不虚美不隐恶,人

古诗送浑大夫赴丰州翻译赏析

古诗送浑大夫赴丰州翻译赏析 《送浑大夫赴丰州》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相门才子称华簪,持节东行捧德音。身带霜威辞凤阙,口传天语到鸡林。烟开鳌背千寻碧,日浴鲸波万顷金。想见扶桑受恩处,一时西拜尽倾心。【前言】《送浑大夫赴丰州》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为好友浑鐬出守丰州的送行之作。诗作用大量篇幅赞颂浑鐬镇守一方的功勋和家族荣誉,而诗末却话锋一转,借浑氏家族名满长安的牡丹花表达了自己的依依之情。作品用笔深婉之至,被清代冯舒誉为“送行之圣”。【注释】①诗大和二年冬在长安作。 ②凤衔新诏:指皇帝新下诏书。晋陆翙《邺中记》:“石季龙与皇后在观上,为诏书,五色纸,着凤口中。凤既衔诏,侍人放数百丈绯绳,辘轳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诏。凤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画,脚皆用金。”③又见:浑鐬父浑瑊德宗朝平朱泚乱有大功,为河中节度使,封咸宁郡王,鐬兄浑镐元和九年曾为义成军节度使,故云又见。 ④属国:汉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辛属国,未详。《汉书·辛庆忌传》:父破羌将军武贤,“显名前世,有威西夷”,“庆忌前在边鄙,数破敌获虏,外夷莫不闻”。然未历属国一官。此疑以辛武贤父子借指浑家父子。浑鐬父浑瑊代宗朝为单于大都护,率兵防秋,为吐蕃所畏,今鐬复镇丰州,故云。⑤李轻车:汉代李蔡。《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之从弟李蔡……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鲍照《东武

吟》:“后逐李轻车,追虏穷塞垣。”瞿蜕园认为:“传言蔡为人在下中,用典殊有分寸,盖禹锡不甚许其人。”⑥毡裘君长:指边地游牧民族首领。《史记·匈奴列传》:“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裘。”《汉书·司马迁传》:“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与单于连战十馀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旃裘即毡裘。⑦锦带酋豪:亦指部族首领。锦带:一作“锦领”。衙:官衙。一说指衙参。吏员齐集公署向长官请示曰衙参,有早衙、晚衙之分。而实际两意义并不相悖,若以名词作动词,亦可以官衙引为衙参之意。⑨牡丹花:长安浑家宅以牡丹花著名,刘禹锡有诗《浑侍中宅牡丹》。【翻译】凤凰衔着五色诏书降下朝廷的恩泽,再次看到旌旗招展的队伍走出浑府。旧时的下属纷纷前来送别辛典属国,精壮的士兵争先追随轻车将军李蔡。穿着毡裘的外族首领迎风感到畏惧,穿着华服部落酋长的踏雪前来衙参。怎奈待到来年明媚的春天美景到来,却没人再呼唤众人一起赏玩牡丹了。【鉴赏】浑家长安宅邸牡丹颇富盛名,刘禹锡多次吟咏浑家牡丹。《浑侍中宅牡丹》诗中浑侍中指浑鐬父浑瑊;而《伤循州浑尚书》中“遥想长安此时节,朱门深巷百花开。”借言牡丹寄托对其兄浑镐之哀思。计此诗,父子三人皆与刘禹锡所作牡丹诗相关。白居易亦有《看恽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诗。由此,浑宅中牡丹擅名可知,故宜诗人一再充以诗料。这是刘禹锡的一首送行诗,送别者乃唐时名将浑瑊之后,故诗人在诗的前部分点明浑家荣宠,也现实了浑鐬不但获得了皇上的新恩,且能“家承旧勋”,克绍其裘,可谓是国恩家荣,门第光彩显赫。诗句用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

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忼慨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昂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昂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

论古汉语中“是”字的使用

论古汉语中“是”字的使用 摘要:“是”字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中,词性、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试图对“是”字作为代词、系动词的使用作一探讨,以便深入了解古汉语的这一词汇现象。 关键词:是;代词;系动词 《说文解字》:“是,直也。从日、正。”段玉裁注:“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以日为正”当为据日影定方向、定季节,此字会的当是“确定”义。日影是直的,所以有直义,用作动词即纠正使正直或订正等义。例如: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左传》 昔雍子之父兄谮雍子于恭王,王弗是,雍子奔晋,晋人用之。(《国语·楚语上》) “是”作动词也可以引申为表示肯定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系词“是”。例如: 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告子上》)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我们由此也可以得出,“是”字作为系词用法是萌芽于先秦的。 “是”作动词也可以引申为“认为正确”。例如: 不法先王,不是礼仪。(《荀子·非十二子》 国君之所是,皆是之。(《墨子·尚同上》) 今成语还有“是古非今”。用作指示代词的“是”当由此发展而来。例如:是,此也。(《博雅》) 由此引而申之,“是”也可以作形容词“正确”,略等于现代汉语里的“对”、“不错”等义。例如: 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世说新语·赏誉》)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定是非也。(《礼记·曲礼》) 偃之言是也。(《论语·阳货》) 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荀子·王制》)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氏春秋·察传》)

但是在先秦文献里面,“是”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当作指示代词来使用的。这时,“是”字主要起复指作用,复指前面的内容,使意义更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是”字常作主语,谓语,宾语,甚至定语。 先看“是”字作主语的情况。例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庄子·田子方》) 此处“是”和“此”的意义相近。就第一个例子来说,指示代词“是”复指主语“富与贵”、“贫与贱”;就第二个例子来说,前面没有主语,因为它本身就是主语。再例如: 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在这两个例子里,“是”是指示代词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再例如: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证》)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子产坏晋馆垣》) 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许行》) 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其余由此类推。 下面几个例子是“是”字作为代词,在判断句中作谓语的情况。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汉语的判断句,谓语是名词或是具有名词性质的词,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代词具有名词的性质,因此代词可以作古汉语中判断句的谓语。例如: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四》)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