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岸带综合管理复习资料

海岸带综合管理复习资料

海岸带综合管理复习资料
海岸带综合管理复习资料

海岸带综合管理

第一章海岸带综合管理

1.概念

海岸带综合管理是海洋综合管理的一个组成成分,是海岸带管理的高级层次管理,是海洋综合管理的区域类型,通过战略、区划、规划、立法、执法和行政监督等政府职能行为,对海岸带的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及开发利用的协调和监督管理,以达到海岸带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综合管理是海洋管理范畴的高层次管理形态)

2.战略

A超前战略: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超前战略可表述为超前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战略或采用超前办法进行海岸带综合管理战略。这种战略又可称为有偿战略,即通过对海岸带的超前投资,降低对环境和资源的损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国际组织在世界各地推动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基本上都是这种超前的海岸带综合管理。

B反应战略:是针对问题做出反映,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种战略的好处是可以降低超前投资的风险和负担,问题是可能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不可逆转的生态变化,长期影响经济和社会变化。反应战略在解决自然因素引发的海岸带综合管理任务方面采用的比较多,也是可取的。提前投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负担过大,采用反应战略比较稳妥。

C预防战略:或预防方针,也是一种超前行为,也可以说是超前战略的一种类型。但如果把超前战略理解为“有偿战略”强调得到较大的长期经济利益时,它与预防战略有重大区别。在海岸带综合管理方面有些领域要采取预防战略,如防止某些珍贵物种灭绝,防止特殊生态环境破坏都可采取此战略。

3.海岸带面临的压力

A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B海平面上升与海岸侵蚀

C淡水资源紧缺与水环境恶化

D渔业资源退化

4.建立协调管理机制,应采取以下四种模式:

A有行政能力的海洋管理委员会

国务院、省市县级政府都可以建立非常设的委员会,负责拟订法规政策,规划协调重大开发利用活动、执法检查活动等。

B规划协调机构

恢据早期协调思想,由政府的综合部门牵头,建立海岸带开发保护规划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水产、交通、盐业、土地、城市建设等部门的规划,统筹规划海岸带的开发和保护工作。

C联席会

这是松散的协调工具,定期召开会会议,政府首脑出面协调各种矛盾。非法制化机构或者说是一种制度,分管海洋工作的国务委员、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就可决定,联席会可交流信息,协调解决一些具体工作的矛盾,还可以研究发现一些重大问题,呈报政府或是立法机构通过行政和法律程序解决。

D海岸带综合管理工作的政府部门

一是建立和健全县级以上各级政府的专门机构,二是指定某一个行政部门负责海岸带综合管理工作。

第二章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

1.内涵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从广义上来说,人们从生态系统中所获得的效益都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服务。而从狭义上讲,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广泛的生态效应与过程,对人们提供的各种效益,包括物质生产、生命支持、生活满足和保存选项等。

2.功能分类

3.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评估方法

(具体内容在第四章)

4.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是否可以替代?

各国决策者常需要生物学家提供一个有关于某区域生物重要性的简单尺度,遗憾的是,生物系统如此复杂,生物学家不可能满足这个要求。尽管物种多样性不同与生物多样性,然而物种多样性在概念上看简单且“可把握”,因而物种多样性是一种划分区域类型最简单的方法,尽管还不能将其作为一种衡量保护有限次序的绝对标准。

在生物地理层次上看,物种多样性的多少也不是确定优先次序的唯一标准。因此,如果要将高物种多样性作为一种衡量重要性的尺度,则它应只被用在各种不同的生物地理区域之内,而不是之间。同理在特定的生物地理区域内,它应被用在不同类型的生态系之内,而不是之间。

5.影响海洋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有两个:营养物质的补充速度以及植物可利用的光照量。由于这两个因素时空变化很大,因此海洋中的初级生产力总是不一样。

6.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概括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

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温水向南美洲吹送,冷水不再上涌而使海洋变暖;注意此时太平洋东西气压亦随之变动,即所谓南方振荡

7.珊瑚礁

一、珊瑚礁的生态特点

1.概况

分布在南北半球20℃等温线内,珊瑚礁是海洋环境中独特的一种生物群落整个珊瑚礁是由生物作用产生的碳酸钙沉积而成的。珊瑚虫以及它的共生藻类对石灰岩基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当珊瑚虫死后,它们的骨骼积累起来,其后代又在这些骨骼上成长繁殖,如此逐年积累,就成为珊瑚礁。

2.珊瑚礁的分类

(1)造礁珊瑚:组织内含有虫黄藻,生活在珊瑚礁体内(共生群居),珊瑚的色彩也是由虫黄藻造成的,虫黄藻在受胁迫的条件下(温度过高)可以从珊瑚虫的体内排出,这一排出行为被称之为“漂白”,可以使珊瑚致残或死亡。

(2)非造礁珊瑚:营养和生长不需要光,无共生虫黄藻

二、生境特点

1.温度:年平均温度25℃左右

2.光照:只有充足的光线,才能使共生的藻类顺利进行光合作用以促使碳酸钙的沉淀,所以说明为什么只有在大陆或岛屿边缘才能看见珊瑚礁。

3.盐度:难以忍受海水盐度偏离正常值太多(32-35)所以在被河水冲淡的海边是没有珊瑚礁的

4.水质:造礁珊瑚要求水质清洁和水流通的环境,因为污浊的淤泥能使珊瑚窒息而死,也影响共生藻类的光合作用

5.要求附着在岩石的基底上

三、珊瑚礁的类型

1.岸礁

2.堡礁

3.环礁

四、珊瑚——藻共生现象的重要生态学意义

1.动物能量需求

2.补充植物营养物质

3.对碳酸钙沉积

五、珊瑚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珊瑚礁生物群落是海洋环境中物种最丰富,多样性程度最高的生物群落,几乎所有海洋生物的门类都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种类均非常丰富。据统计海洋鱼类中有25%仅分布在珊瑚礁水域。

六、生产力特点

珊瑚礁代表着自然生态系统得最高初级生产力水平,礁区海水的无机营养盐含量是不能维持这么高度的生产力水平的。

七、珊瑚礁的作用

1.渔业:珊瑚礁水域的渔获量构成了当地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珊瑚礁水域除了进行渔业生产以外,珊瑚礁系统支持的外海渔业也提供很大的渔业产量。

2.珊瑚礁作为自然保护屏障,阻止海滩侵蚀,使暴风浪减速。

八、引起珊瑚破坏的人为原因

1.化学污染:

农业径流

捕鱼

工业

石油

2.机械的破坏:

疏浚

捕鱼

航运

旅游采集

3.营养盐负荷:

水产养殖

废水

航运

4.沉积负荷:

施工

径流

疏浚

九、自然因素引起的破坏

1.珊瑚礁破坏动物的增加(长棘海星)

2.疾病(黑带病)

3.飓风(使珊瑚破碎,吹砂磨掉活体组织)

4.“漂白”并的发作,可使珊瑚残损和死亡

5.基本共生生物的逐渐减少和死光(清除礁区藻类的小吻鹦嘴鱼和海胆)

珊瑚礁最具破坏性的敌人是人类,人们整船的把珊瑚采回去烧石灰、建房基,修路筑堤,整治水道或鱼塘。珊瑚的采集与出口时珊瑚礁的巨大浩劫,不采取适当有效的管理是不行的。

十、.珊瑚礁的管理

1.保护:有害珊瑚礁的各种要素与其它生态系统密切相关,所以要结合其他系统综合管理。包括流域和湿地的管理、减轻污染、控制采掘、防止在珊瑚礁区抛锚。

管理首先要确定并划定珊瑚礁管理范围,一般是该地区已知珊瑚种属的95%,划定4-5 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予以严格保护。

管理活动在初期的研究和规划活动至少包括

珊瑚礁资源清单和评价

退化原因

资源价值的限定和有待增强的珊瑚礁功能的确定

各种管理行动的成本与效益评估

探测自然影响或人为影响的基线与检测计划的启动

有研究者在珊瑚礁管理参数的选择上的建议:

①. 盐度:应保持在32,控制包括各种来源的淡水径流和废水

②. 温度:温度的上升不能超过1℃,升温保持在最低限度,控制热源如发电站和工业家工厂

③. 溶解氧:任何情况下不能低于5.5毫克/升,限制生物需氧量(BOD)的工业源

④. 透明度:制定防止污染度增加的措施,采取各种已知手段控制城市、农村、工业和城市的泥沙源,控制疏浚活动。(由海水中泥沙和营养盐引发的浮游生物过量繁殖造成的。

⑤. 营养盐:控制城市径流

⑥. 水循环:水循环的强弱变化能引起珊瑚群落的退化,控制改变海水流动非常重要

⑦. 物理损伤与分离:钓鱼器、锚、炸药、化学品、手脚触碰,对珊瑚故意切削分离等损伤最为严重,珊瑚礁的鱼获量大但采用上述方法是有害的。

⑧. 珊瑚的采伐:开采建筑用材料予以严控制

2.恢复

在很多国家珊瑚礁资源已严重退化的情况下恢复是非常重要的坚硬而清洁的表面适合珊瑚幼虫的定居和生存,人类可提供人造表面和结构物共珊瑚定居。

某些种类的珊瑚可以移植,树枝状可以插入缝隙,用手将过度生长的藻类清除

8.红树林

一、红树林概况(mangrove swamp)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淤泥浅滩上富有特色的生态系统,热带海区60%-70%的岸线有红树林,和珊瑚不一样,红树林更向亚热带扩展,红树植物(mangrove plant)是为数不多的能耐受海水盐度的水陆植物之一,在我国红树林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

二、红树林生境特征

1.温度:分布在中心海水温度年平均约为24-27℃。年平均水温较低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减少,我国海南海口的水温年平均为25℃,厦门市21℃后者红树林种类和数量比前者少很多。

2.底质:适合生长在细致的冲击土,土质较细,沉积物含丰富的有机碎屑(主要是红树林叶子的碎屑)PH值在5以下。

3.地貌:多分布在堆积海岸,自然发育的滩面,那里广阔而平坦,而且经常沿着河口海湾、三角洲地区或沿河口延伸到内陆一段距离,红树林大部分分布在潮间带,主要集中在中潮区以上的地带。

4.盐度:常生长在河口内湾区,盐度变化大,红树林都不同程度具有耐盐的特征,不同红树种类对盐度的耐受性使它们有相应的带状模式。

5.潮汐:在潮汐落差大的区域,红树林生长的最好。

三、红树林生长的适应机制

1.根系:红树林植物很少具有深扎和持久根系,在淤泥和缺氧的环境下,又受到周期性潮汐的浸渍和冲击,红树根系产生各种生态适应,这些根系有助于植物的呼吸和抵抗风浪冲击的固着作用。

2.胎生:不少红树植物的果实在成熟之后仍然留在母树上,种子在母树上果实内发芽,红树植物的幼苗是很长的,具有棍棒形或纺锤形的胚轴,长20-40cm,

露出果实之外,等幼苗成熟后才落下,插入松软的海滩淤泥中,几天后即可生根而固定在土壤中。

3.对生态适应得表现:

叶片旱生结构,表皮结构有厚膜和角质物

树皮含丹宁(抗腐蚀性)

拒盐(从盐水中分离淡水吸收)

泌盐(将盐份分泌出叶片表面)

四、红树林种类的演替特点

1.低潮积水带,盐度高,红树林的先锋物种生长地带,高潮时红树植物几乎全被淹没或仅留树冠,低潮时树干基部仍浸在水总

2.中潮带:退潮时地面暴露,淤泥深厚,高潮时树干几乎被淹没一半左右这是红树植物生长的繁盛地带。

3.高潮带和特大潮带:这里土壤经常暴露,表面比较硬实,特大潮区有较干实的土壤是红树林带和陆岸过度的地带,土壤盐度受淡水冲洗影响而较低

五、红树林的作用

1.形成一道缓解或抵抗风暴,海浪对海岸冲击的天然屏障,而且红树林及其根系有截流和雷击沉淀的作用,所以红树林具有稳定和保护海岸的作用,同时红树林可以过滤陆地输入的各种有机物质和污染物。

2.树干木材,叶子用途很广,除传统作燃料外,可以利用红树木材的抗水性建造船只和房屋蒙红树提取的丹宁用于增加渔网和帆布的耐久性。

3.从生态角度,落叶碎屑粒成为多种海洋动物的营养食物来源

六、红树林面临的威胁

1.淡水流域的减弱会导致盐度升高,促使红树林死亡。

2.红树林对于过量的雨季或沉积,停滞,地表水的拦截和重大的溢油事件非常敏感,污染物降低了红树林呼吸对氧气的吸收,导致死亡。

七、红树林海岸的综合管理

1.转变红树林不受重视的社会风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2.展开红树林在国民经济中作用的评价,应收集以下数据:

直接产品(林业产量)

间接产量(鱼、贝、蜂蜜等)

与效益密切相关的人数

红树林的范围和类型

稳定海岸的能力

防风暴潮的缓冲区

地区性和全国性经济/社会重要意义

红树林产品的市场趋势

红树林当前的利用情况

新地区造林或恢复的必要性

3.恢复,对红树林产生影响的外力作用消失,它们往往能自然恢复,一般无须专门知识和高技术。仅仅是对外力的控制即可,另外重植可以加速恢复。

孟加拉沿海已植红树林120000公顷。红树林的培育、植造和维护的程序已经发展成熟,但是如果没有环境的改善将是徒劳的。

4.红树林能快速地适应生境,形成复杂的结构和高生产力的能力,然而它们对上述条件的敏感性决定维持其可持续发展应该:

1)保持森林底质和水文通道的地形和性质,过度淤积、侵蚀或化学特性的变化应避免

2)永久保持潮汐活动和淡水径流的自然格局和周期

3)维持地表水和地下水时空格局,像淡水改道、截流、地下水抽取应该停止

4)保持红树林海岸自然增长和侵蚀之间的平衡,避免各种改变平衡的建筑活动和其他活动

5)规定等于可持续年产量的红树林砍伐的最大极限

6)在遭受污染物入侵地区,控制应急计划,保证红树林不受或少受侵害7)避免一切可能造成红树林兰蓄水不良后果的行为

第三章海洋渔业

1.个别可转让配额(ITQs individualtransferablequotas)

个体捕捞配额(IFQs)也被称为“个体可转让配额”是一类渔获量的份额,是许多国家政府监管渔业一个方法。调节者设置一个物种的总可捕量(TAC),典型地是对于给定的时间段按重量计算的配额。总可捕量的专用部分,称为份额比重,然后被分配到个人。配额通常可以购买,出售和出租,还有可以转让的功能。

2.总可捕捞量(TAC)

可供渔业捕捞的种群剩余产量。亦称潜在产量。欧盟共同渔业政策设置了(在一定区域内)各个物种可以被捕获多少的配额。每个国家都给出基于可用的总可捕量(TAC)和传统的份额(百分比)配额。总可捕量由部长理事会每年固定。他们认为,由欧盟委员会制定,其中咨询自己的科学顾问(科学,技术和渔业经济委员会,STECF)的建议。欧盟委员会考虑STECF提供的意见,由国际理事会海(ICES)的进行勘探的工作,。部长理事会还考虑到直接从ICES提出的非欧盟国家渔船的建议,这是独立的欧盟机构的意见。部长理事会制定配额后,欧盟各成员国负责监管其自身的配额。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系统分配渔民之间的配额。

3.CPRs理论

研究对象:共有流动性集群资源(common-pool resources, CPRs),包括渔业资源、野生动物、地下水、地表水、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

CPRs的特征:非排他性和消费竞争性。

研究内容:过度投资与过度利用、搭便车、制度属性等。

渔业资源是一种典型的CPR

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属性, 要想排除任何潜在利用者都很困难, 且需花费很大的成本,例如,金枪鱼。

资源是有限的,任何个别使用者对其利用,都必然减少其它潜在使用者可能利用的数量。例如,若某人捕获了一条鱼,这条鱼也就归他所有,其它人将因此失去捕获和拥有这条鱼的机会,这条鱼也就无法再为种群增长和可持续性做出相应的贡献。

当渔业资源的实际需求量超过其有限供应量时,上述两种特征就会对渔业管理带来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若缺乏有效机制限制资源利用,大量个别使用者就会纷纷涌入。

随着资源稀缺程度的日趋增加,如何分配入渔权,也就成为各国政府无法回

避的问题。

公共池塘资源(common pool resource)

在经济学中,一个公共池塘资源(CPR),也称为公共财产资源,是一种很好的由自然或人为的资源系统组成的系统(如灌溉系统和渔场),其大小和特性使得它很昂贵,但不是不可能实现,排除潜在的受益者从它的使用获得的好处。不同于纯公共产品,因为资源会减少,公共资源面临拥塞或过度使用的问题,。一个常见的池塘资源通常包括一个核心资源(例如,水或鱼),它定义了库存变量,同时提供一个有限的可提取边缘单元的数量,其限定所述流动变量。而核心资源是被保护或培育以允许其连续开采,所述边际单元可收获或消耗。

一个常见的财产制度是维护和消耗一种特殊的社会安排调节保鲜的公共池塘资源。使用术语“公共财产资源”的指定一个商品的类型是不对的,因为公共池塘资源不一定受共同财产制度的约束。对公共池塘资源的例子包括灌溉系统,渔场,牧场,森林,水或大气。牧场,例如,允许一定量的放牧每年发生没有核心资源受到伤害的。在过度放牧的情况下,然而,在牧场可能变得更容易产生侵蚀,并最终产生较少的益处,以它的用户。因为他们的核心资源是脆弱的,公共池塘资源一般都受到拥堵,用眼过度,污染和潜在的破坏的问题,除非制定收获和实施使用限制。

公共池塘资源,可以通过国家,地区或地方政府所拥有的公共产品,也可由社区团体共同拥有的财产资源,或个人或公司作为私人物品。当它们被所有人所拥有,被用作开放访问的资源。在观察了世界各地一些公共资源,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注意到,其中一些是由共同财产制度约束- 从安排私人财产或国家行政机关的不同- 由当地社区自我管理。她的观察相矛盾声称,公共池塘资源应私有化或从长远来看,由于导致核心资源的过度使用集体行动问题,否则将面临毁灭。

4.生物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

水质最重要的量度之一是生物需氧量——生物消耗生物可降解有机物所需的溶解氧量。标准参数是BOD5,即20摄氏度(无光的暗室)的条件下,5天所消耗氧量的测试度。

有机废物的分解要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一般而言,BOD越高,水槽越糟。大于5毫克/升的BOD5值一般表示水受污染。在BOD超过10毫克/升时,溶解氧被大量消耗,残余有机废物中厌氧细菌占优势,并产生硫化氢,氨和甲烷。

BOD5要经过测试很多天才能测量出来,人们常用化学需氧量(COD)实验代替,加速试验过程。因为COD 的氧化过程比较彻底,所以COD值总是高于BOD5值。

5.污水处理方法

公认的污水处理方法分为三级——一级处理(物理)、二级处理(生物)和三级处理(化学)

6.人类损害海洋生物方式

①过度利用;②自然条件的改变;③不相容物种侵入;④全球气候变化;⑤海洋污染

第四章

1.功能冗余度

是指一个生态系统的各个功能组成内部物种之间的可替代性的指标,即一个或多个物种的丧失对功能所产生的影响能被其他物种所补偿的程度的指标。功能冗余度越高,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越强。

2.社会生产力的四种基本类型

①人造资本(建筑、道路、工厂等);②人力资本(知识、技能);③自然资本(生命和非生命资源);④社会资本(制度和社会关系)

第六章

1.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和海域使用规划的异同

(具体内容在第七章第三节,四、海洋区划与规划管理)

(1)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开发规划的关系。

相同点,第一,都是对今后行动的预备性、前瞻性主观设计,是一种事前行为,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表现;第二,都对今后的活动实践具有法律般的规范和约束,一旦公布生效必须落实,不能违背。

区别,第一,区划是“分区划片”之意,依据资源及其可能发挥的功能,对其性质即可开发的方向进行分区划片。区划只涉及可以做什么的问题,使基础性的工作,为可持续发展打基础,具有客观性。第二,涉及对象的领域范围不同。海洋开发规划的视野广阔,包括海洋生产力方式的规模、结构、空间布局和发展时序等各个侧面;而海洋功能区划则只涉及空间的划分,而不包括经济产业的空间划分,只限于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使用功能的划分,领域范围狭窄的多。第三,从事策划的主体不同。海洋开发规划由于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综合性很强,一般政府牵头组织各个职能部门、社会团体等分工合作来完成;而功能区划主要涉及海洋资源和海洋国土的功能利用问题,专业性比较强,因此其制定一般是在政府各部门的配合下,由职能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第四,发挥指导作用的时效不同。海洋开发规划发生作用的时效一般有明确规定,往往在标题上就表示出了时间区间,如《1900—2000年海洋开发规划》、《XX省海洋开发规划(2000—2020)》等等;而海洋功能区划一旦公布生效,其时间下限往往是不明确的事实上将是长期的,除非自然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上有重大发现和突破,不然不需要制定新的功能区划。

关系可以概括为:

海洋功能区划是海洋开发规划的基础和组成部分。一定区域的资源的种类繁多,同一资源具有多宜性,某一范围的地域空间究竟适合做什么,要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比较,形成功能区划;然后进一步结合产业基础、生产要素供给、市场需求等其他因素确定生产力布局、规模、结构等,最后形成完整的规划。

海洋开发规划是海洋功能区划的扩展。规划是以自然客体功能区划为基础,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开发利用进行超前性的定位、定向;规划涉及的问题具有较强时限性、可操作性,是一项创意性的构思工作。

总的来说,区划的本质是确定各海域和海岸段资源适宜性方向和优先开发利用的对象,以及可能的开发兼容组合;规划的本质是确定一定时期内能够开展的

资源开发项目,是立足于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而作出的预先安排。

所以海洋资源区划是海洋开发规划的基础和依据,规划是区划实现的具体步骤和安排。

(2)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和海域使用规划之间的关系

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和海域使用规划的目的都在于为海洋管理奠定一种行为规范和管理依据,是海洋管理的奠基工作,只是三者所共同的。

但是三者间均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从内容分析看,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规划都属于资源管理的范畴,在于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所不同的是海洋功能区划在于确定一种按海洋的本质属性,即不同区域所具备的功能进行管理的机制,虽然也需要进行阶段性修订,而特别强调超前性安排,海域使用规划则强调阶段性安排。海洋开发规划就更不同了,它已超出了资源管理的范畴,而深入了海洋经济管理和海洋国土管理的领域。应该说,海洋功能区划对海洋或海岸带综合管理更有针对性。

国外海岸带综合管理经验借鉴

国外海岸带综合管理经验借鉴 海岸带地区一直都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发展最快速的地区。随着近年人口的激增和城市的扩张,对滨海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都产生了巨大压力。基于海岸带和岸线资源在生态方面的脆弱性和在经济方面的战略价值,自 1970年代以来,国际上逐渐发展和成熟了海岸带综合管理( Inter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CZM )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般说来,相比岸线地区,海岸带的概念要更为宽泛而且广博, 但是海岸带与岸线地区在资源特性方面是共同的,只不过在空间尺度上有所差异。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岸线管理与利用也都是在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工作框架下进行的。因此,分析解读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理念与要求,对探讨岸线资源的合理利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管理目标 行动计划 机会+高层次决策+准备+行动 海岸带管理问题:1、资源耗费2、生态退化3、使用者间矛盾冲突4、供需不平衡管理投入: 1、资源禀赋 2、生态环境 3、生产活动 4、社会需求法规条例规则教育 监测/评价/反馈 图6: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过程与模式 海岸带综合管理是通过多种学科手段对海岸带自然、人文、经济资源制定计划、进行统筹开发保护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是为实现可持续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滨海地区及其资源所进行的持续的、交互式的、多方参与的、动态的决策管理过 程,其基本目标是追求开发滨海资源产生的最大利益, 减少人类活动与滨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保持各种开发活动与造成的环境影响之间的平衡。其具体管理模式见图。

面对海岸带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综合”是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主要精髓 所在,其“综合”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不同经济部门的综合、不同级别部门的综合、不同管理内容的综合、不同管理手段的综合等等。结合到具体的空间管理上,主要表现为岸线资源开发管理在横向上的协调,以及其与陆域、海域空间要素在纵向上的关联与统一。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原则,见表5。 表5: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主要原则 内容原则要点 (1)经济水产养殖业具有发展潜力且有利于环境; 不依赖水运方式或生产流程中不需要大量用水的制造业应该选址于内 陆; 旅游业的增长应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土地利用必须选址于滨海地区的功能对其土地具有优先使用权; 改善公众到达滨海地区的可达性。 (3)环境妥善保护海域及陆地的环境敏感地区,使生态价值最大化; 降低自然灾害诱发灾害性破坏和损失的机率; 在可以采用非结构性防护措施的地方避免建造滨海防护工程,如防浪 堤; 保护滨海地区的自然景色以及周围社区的特色; 治理排入海域的城市污水,并且排污口的位置必须远离旅游区和居住 区; 完善并巩固燃油、液化气的输送及储存设施,以减少因为燃油溢出或泄 露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4)科研教育定期监测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 对公众进行滨海地区环境价值的教育; 滨海及海洋科学的研究机构应该沿海岸线选址,以利于加强对滨海资源 的认识。 1.1划定专门的岸线管理区域 划定专门的岸线控制区域,明确管理对象,是对岸线地区进行综合管理的首要前提。国内外诸多地区和城市,在划定岸线控制区时,都考虑了沿岸线向海、 向陆拓展一定的区域,并尽量纳入重要的海陆资源、生态敏感区和战略性海岸发展地带,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资源加以管理。在具体划定方式上,又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

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 【法规类别】海洋资源 【发文字号】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 【发布部门】海南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3.03.30 【实施日期】2013.05.01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经济特区法规 【修改依据】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的决定(2016)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号) 《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已由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13年3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3月30日 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

(2013年3月30日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为加强海岸带的综合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海岸带,保障海岸带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本经济特区海岸带范围内从事保护治理、开发利用及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海岸带,是指海洋与陆地交汇地带,包括海岸线向陆地侧延伸的滨海陆地与向海洋侧延伸的近岸海域。 海岸带的具体界线范围由省人民政府依据海岸带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实际,结合地形地貌具体划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条海岸带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应当遵循陆海统筹、科学规划、生态优先、合理开发、综合管理、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和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建立健全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工作机制。 省和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发展与改革、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海洋、渔业、建设、旅游、交通运输、水务、林业、农业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协同做好海岸带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和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海岸带的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本级人民政府发展与改革、国土

海南省总体规划(-2030)纲要doc资料

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 (2015-2030) 一、目标愿景 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 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2030年,海南岛陆域

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 空间类型 2020年2030年 各功能区面积 指标(平方公 里) 占全省陆域空 间比例 各功能区面积 指标(平方公 里) 占全省陆域空 间比例 一级生态功 能区 1153533.6%1153533.6% 二级生态功 能区 1598446.4%1598446.4% 开发功能区357110.4%369910.8% 其他用地33099.6%31819.2% 陆域合计34399100.0%34399100.0% 注:一级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二级生态功能区。指进行生态指标管控的区域,既是农、林业的生产空间,也是重要生态空间。 三、生态保护格局 基于山形水系框架,以中部山区为核心,以重要湖库为节点,以自然山脊及河流为廊道,以生态岸段和海域为支撑,构建全域生态保育体系,总体形成“生态绿心+生态廊道+生态岸段+生

DB21∕T2150-2013辽宁省海洋及海岸工程海洋生物损害评估技术规范

DB21∕T 2150-2013 辽宁省海洋及海岸工程海洋生物损害评估技术规范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DB 辽宁省地点标准 DB XX/T XXXX—XXXX 辽宁省海洋及海岸工程海洋生物损害评估技术规范 点击此处添加标准英文译名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XXXX - XX - XX公布 XXXX - XX - XX实施 公布 (报批稿)

目次 前言II 1范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海洋及海岸工程对海洋生物损害评估技术规范3 5讲明和其他规定8 附录A(规范性附录)10 附录B(规范性附录)基础数据使用的有关讲明13 前言 本标准编写格式符合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与编写规则》的规定。 本标准由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均为规范性附录。

辽宁省海洋及海岸工程海洋生物损害评估技术规范 范畴 本规范规定了辽宁省海洋及海岸工程对海洋生物损害评估的术语和定义,海洋及海岸工程对海洋生物损害评估的方法和所依据的海洋生物量值。 本规范适用于辽宁省管辖海域内的海洋及海岸工程对海洋公有共用生 物资源造成经济缺失的评估。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关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7-1997 海水水质标准 GB/T 8588-2001 渔业资源差不多术语 GB 11607-1989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2763-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 15919-2010 海洋学术语海洋生物学 GB 17378.7-2007 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GB 18421-2001 海洋生物质量 GB 18668-2002 海洋沉积物质量 GB/T 19485-2004 海洋工程环境阻碍评判技术导则 SC/T 9102.2-2007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2部分海洋 SC/T 9103-2007 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 SC/T 9110-2007 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阻碍评判技术规程 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海洋生物资源

海岸带规划与管理

海洋法:关于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和调整各国在各海域从事各种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岸带的综合管理:通过规划和项目开发,面向未来的资源分析,应用可持续发展概念等检验每一个发展阶段,试图避免对沿海区域资源的破坏 内海:指一国领土基线以内的海域。包括港口、海湾和海峡以及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水域等。 领海:在沿海国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处于国家主权下一定宽度的海域,在群岛国的情形下则是指群水域以外邻接的处于国家主权下一定宽度的海域。 毗连区:沿海国在其领海之外与其领海相毗连的海域 专属经济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创设的一个新的海域制度,指沿海国在其领海以外邻接邻海的一个区域公海:《海洋法公约》规定:不包括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内水和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在内的全部海域; 与传统定义相比,公海的范围明显缩小了。 国际海底区域:简称区域,是指任何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底、洋底及其领土 海岸带:指现代海陆之间正在相互作用的地带,也是每天潮汐潮落海水影响的潮间带及两侧一定范围的陆地和浅海的海陆过渡地带 21世纪海岸带的压力:1.人口增长与城市化2.海平面上升与海岸侵蚀3.淡水资源紧缺与水环境恶化4.渔业资源退化 海岸带的治理和保护措施:1.开展海洋调查和监控2.加紧海岸带立法3.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和协调体制4.建立审批和许可证制度5.调整产业结构和制定发展规划6.加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便利国际交通原则在海洋法公约中的体现: 内海海域中的港口—国家开放港口平等对所有国家的商船开放 领海—无害通过权海峡制度—适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制度群岛水域制度—群岛水域的无害通过权和群岛海道通过权专属经济区制度—航行、飞越自由公海制度—航行、飞越自由 海洋法的基本原则:指那些被各国公认和接受的、具有普通约束力、适用于海洋法各个领域、构成海洋法基础并具有强行性的法律原则。内容:1、便利国际交通原则2.公平利用海洋及其资源原则3.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保护原则 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一)国家主权原则:1.国家对本国海洋资源享有永久主权2.尊重他国主权,不损害他国海洋环境(二)可持续发展原则:1.代际公平 2.代内公平 3.可持续利用 4.海洋环境与经济,社会一体化。(三)合理分担责任原则:1.污染者负担责任 2.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四)和平,公正,及时解决争端原则:1.和平解决争端 2.公正解决争端 3.及时解决争端(五)国际合作原则:1全人类总体利益 2.共享共管全球公共海洋资源 3.紧急情况下进行通知和援助。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基本目的:实现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核心目的:实现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内容1.强调发展 2.资源可持续利用 3.海岸带的环境保护 4.追求生态效益 5.合理的管理模式 海岸带综合管理基本任务:1.制定并实施海岸带开发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区划和规划;2.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和协调监督的组织体制,形成海岸带统一管理和分部门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机制;3.研究并提出海岸带开发利用布局,科学控制区域生产配置,形成合理的开发利用秩序;4.制定并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与规范;5.建设海岸带资源环境的监测.监视系统和公共、公益服务的基础设施;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组织减灾防灾活动;6.控制海岸带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整治和恢复受污染损害的生态系统,维护受保护的区域;7.组织与海岸带相关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公众教育,提高公众的海洋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

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施细则(全文)【精品】

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施细则(全文) 近日印发的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施细则要求进一步落实、细化和完善了海南省海岸带保护与开发法规政策规定,建立海岸带保护与开发长效机制,下面是细则的详细内容。 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加强海岸带环境的保护,规范海岸带开发利用管理,根据《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结合本经济特区海岸带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凡在本经济特区海岸带范围内从事保护治理、开发利用及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和本细则的规定。 第三条海岸带是指海洋与陆地交汇地带,包括以海岸线为基线向陆地侧延伸的滨海陆地与向海洋侧延伸的近岸海域。海岸带具体范围根据《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范围和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20年)的通知》确定。 海岸线是指平均大潮高潮线。海岸线具体界线由省海洋部门会同省测绘部门依据国家海岸线修测技术标准和规范,结合我省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际和岸线变化情况进行划定,报省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省海洋部门会同省测绘部门应当每年对海岸带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每5年组织对海岸线进行修测,报省政府批准。 第四条海岸带保护与开发应当遵循陆海统筹、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分类管控、协调发展的原则;对海岸带生态环境损害实行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 第五条省政府和沿海市县政府应当加强对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省政府负责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沿海市县政府是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严格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审批监管,加强海岸带环境修复和保护,建立健全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长效机制。 省政府和沿海市县政府发展与改革、规划、国土、环境保护、海洋、渔业、建设、旅游、交通运输、水务、林业、农业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落实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控要求,加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省政府和沿海市县政府应当将海岸带的保护与开发纳入海南省总体规划和沿海市县总体规划(以下简称省和市县总体规划),按照海岸带环境总量和承载力,划定海岸带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限定开发边界,优化海岸带保护开发布局。 沿海区域自平均大潮最高潮线向陆地延伸最少米(以下简称海岸带陆域米)范围内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以及沿海区域自平均大潮高潮线起向海洋

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条例.doc

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条例[已被修正] 发文单位: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发布日期:1991-3-8 执行日期:1991-9-1 生效日期:1997-7-3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海岸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海岸带在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海岸带,是指本省海陆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及沿海岛屿和辐射沙洲。 海岸带资源是指海岸带内的滩涂(包括荒地、草地)、水体、山岭、矿藏、砂砾、动物、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旅游疗养地等资源。 第三条海岸带资源属国家所有,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占或者破坏海岸带资源。 第四条凡在本省海岸带内从事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的任何组织和个人,均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五条海岸带实行省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与沿海市、县人民政府分级管理和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列入省及沿海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六条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利用、配套建设、分步实施的方针,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对海岸带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应当给予鼓励并依法保护。 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有偿使用。

第七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海岸带的义务和责任,有监督和检举违反本条例行为的权利。 第二章行政管理 第八条省及沿海市、县人民政府的海岸带管理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管理海岸带的行政主管部门。 下级海岸带行政主管部门接受上级海岸带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监督。 第九条海岸带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海岸带实行综合管理和协调监督,其主要职责: (一)监督有关海岸带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 (二)组织拟定海岸带总体规划,参与制定有关海岸带的专业规划,负责专业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协调工作;

海岸带管理

绪论 1.海岸线:海水向陆达到的极限位置的连线,即海岸线的向陆一侧是永久性陆地。 2.全球海岸线总长约44万km。我国有大陆岸线1.8万km,岛屿岸线4万km。 3.海岸带:海岸带则是指现代海陆之间正在相互作用的地带。也就是每天受潮汐涨落海水影响的潮间带(海涂)及其两侧一定范围的陆地和浅海的海陆过渡地带。 4.海岸带基本特征:①海岸带是资源最丰富的地带; ②海岸带是区位优势最明显的地带; ③海岸带是生态脆弱、灾害较多的地带。 5.21世纪海岸带压力:①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②海平面上升与海岸侵蚀; ③淡水资源紧缺与水环境恶化; ④渔业资源退化。 6.当前人类给海岸带带来的威胁至少表现在: ①过度的捕捞使沿岸的生物种类和生产力下降,以致在不少地方不得不颁布“禁渔期”的法律; ②围垦使大量海滨湿地减少,既破坏了海鸟的栖息地,某些物种的繁殖场所又减少了对近岸初级产品的供给; ③污染日趋严重。 7.海岸带综合管理:它是高层次的管理,通过战略、区划、规划、立法、执法和行政监督等政府职能行为,对海岸带的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及其开发利用的协调和监督管理,以便达到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海岸带管理核心目的:实现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 9.海岸带管理概念的兴起:海岸带管理的概念是由美国于1972年建立的。当时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岸带管理法》。 第二章海岸带分区 1.海岸带分类: ①根据海岸动态可分为堆积海岸和侵蚀性海岸; ②根据地质构造划分为上升海岸和下降海岸; ③根据海岸组成物质的性质,可把海岸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平原海岸、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等。 2.潮间带分区:随着潮汐周期的变化和水位的升降,可以将潮间带分为高潮滩(大潮高潮位一小潮高潮位)、中潮滩(小潮高潮位一小潮低潮位)和低潮滩(小潮低潮位一大潮低潮位)三个亚区。 3.海岸带管理范围(我国):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认为海岸带管理的陆域范围应该是开发利用规划和决策的一级行政单位,即沿海县(县级市)、省(市)直属区和独立开发区的行政边界,海域管理范围以领海基线以外12海里为宜。 第三章海洋资源 1.海洋资源的类型:海洋水及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动力资源、海洋空间资源。 2.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上、海中、海底。 利用方式:海洋运输空间、生活和生产空间、储藏和倾废空间、海底军事基地。 3.沿海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问题: ①人口迅速向沿海地区迁移; ②大片耕地及滨海湿地丧失;

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条例

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条例(修正) 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条例(修正)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1991年3月3日江苏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7月31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海岸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海岸带在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海岸带,是指本省海陆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及沿海岛屿和辐射沙洲。 海岸带资源是指海岸带内的滩涂(包括荒地、草地)、水体、山岭、矿藏、砂砾、动物、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旅游疗养地等资源。 第三条海岸带资源属国家所有,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

除外。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占或者破坏海岸带资源。 第四条凡在本省海岸带内从事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的任何组织和个人,均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五条海岸带实行省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与沿海市、县人民政府分级管理和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列入省及沿海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六条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利用、配套建设、分步实施的方针,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对海岸带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应当给予鼓励并依法保护。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有偿使用。 第七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海岸带的义务和责任,有监督和检举违反本条例行为的权利。 第二章行政管理 第八条省及沿海市、县人民政府的海岸带管理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管理海岸带的行政主管部门。 下级海岸带行政主管部门接受上级海岸带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监督。 第九条海岸带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海岸带实行

锦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

锦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 【法规类别】海洋资源 【发文字号】锦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 【批准部门】8;806;80601; 【批准日期】2018.01.19 【发布部门】锦州市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8.02.05 【实施日期】2018.03.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 锦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号) 《锦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已由锦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于2017年11月20日通过,并经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于2018年1月19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 锦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8年2月5日

锦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 (2017年11月20日锦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通过 2018年1月19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海岸带范围内从事海岸带保护、利用以及其他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海岸带是指海洋与陆地交汇地带,包括海岸线向陆地侧延伸的滨海陆地和向海洋侧延伸的近岸海域。 第四条海岸带保护与利用应当遵循保护优先、节约利用、陆海统筹、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和沿海县级人民政府(含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下同)应当加强组

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和沿海县级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本行政区域海岸带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 发展与改革、公安、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与城乡建设、规划、交通、水务、林业、市场监督、城市管理、行政审批、旅游、港口与口岸、海事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行使海岸带管理职权,并协同做好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工作。 第七条市人民政府海洋、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与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水务、林业等部门,编制本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海域管理、海岸线管理、生态保护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保护与利用

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2017

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优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实现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岸线格局,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保护、利用与整治修复,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自然岸线是指由海陆相互作用形成的海岸线,包括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生物岸线等原生岸线。 整治修复后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纳入自然岸线管控目标管理。 第三条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应遵循保护优先、节约利用、陆海统筹、科学整治、绿色共享、军民融合原则,严格保护自然岸线,整治修复受损岸线,拓展公众亲海空间,与近岸海域、沿海陆域环境管理相衔接,实现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军事效益相统一。 第四条国家海洋局牵头负责全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相关工作。 国家海洋局会同军委联合参谋部、国防动员部建立海岸线保护利用协调机制,统筹军事安全与开发利用,协调做好军事设施利用海岸线的保护工作。 沿海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监督管理,落实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责任制,合理确定考核指标,将自然岸线保护纳入沿海地方人民政府政绩考核。 第五条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制度。到2020年,全国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不包括海岛

岸线)。 第六条国家海洋局制定海岸线调查统计规范,沿海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海岸线资源调查、自然岸线认定和保有率统计工作。 第七条国家海洋局统一组织海岸线修测工作。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海岸线修测工作,修测成果经国家海洋局审查,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二章岸线分类保护 第八条国家对海岸线实施分类保护与利用。根据海岸线自然资源条件和开发程度,分为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三个类别。 军队管理使用的海岸线,其保护利用纳入国家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范围。 第九条自然形态保持完好、生态功能与资源价值显着的自然岸线应划为严格保护岸线,主要包括优质沙滩、典型地质地貌景观、重要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等所在海岸线。 严格保护岸线按生态保护红线有关要求划定,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本行政区域内严格保护岸段名录,明确保护边界,设立保护标识。 除国防安全需要外,禁止在严格保护岸线的保护范围内构建永久性建筑物、围填海、开采海砂、设置排污口等损害海岸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第十条自然形态保持基本完整、生态功能与资源价值较好、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海岸线应划为限制开发岸线。 限制开发岸线严格控制改变海岸自然形态和影响海岸生态功能的开发利用活动,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严格海域使用审批。 第十一条人工化程度较高、海岸防护与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海岸线应划为优化利用岸线,主要包括工业与城镇、港口航运设施等所在岸线。

海岸带管理

第章海岸带管 第九章:海岸带管理 Marine Management 海洋管理学

第一节海岸带管理概述 海岸线海岸带 一、海岸线与海岸带 (一)海岸线 地理学所指的海岸线是指陆地与海洋相互交汇的地带, 地理学所指的海岸线是指陆地与海洋相互交汇的地带 也是位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影响的叠合地带规划学科里的海岸线概念不同于地理学科的海岸线概念带。规划学科里的海岸线概念不同于地理学科的海岸线概念,它是一个空间概念,包括一定范围的水域和陆域,是水域和陆域的结合地带。但目前海岸线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我国学者张谦益认为,海岸线的陆域界限一般以滨海大道为界,海域界限一般以低潮线向外平均伸展500m等距线为界。

(二)海岸带 海岸带的地理区域包括近海水域、潮间带和潮上带的沿岸陆地部分。 学者陈述彭则将海岸带定义为:以海岸为基线向两侧扩散而且辐射的地带。他认为海岸带向陆还应包括古海岸即海相与陆相相互沉积所达到的范围,以及现代三角洲河流的潮汐顶托点;海岸带向海应包括海洋岛屿、人工岛屿,以及岸外辐射沙洲。 外辐射沙洲

本课程认为: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的过渡地带。它包括三个部分:沿着海岸线的陆地、海潮出没的滩地以及陆地 向海面以下延伸的部分。海岸带的上界划在海浪作用可达到 的地方,下界定在海水深度相当于当地经常作用的波浪长度的地方下界定在海水深度相当于当地经常作用的波浪长度 1/3或1/2的地方。具体表达为:

陆域一般自海岸线向陆延伸10千米,有的省、自治区和 直辖市根据海岸带的实际情况可适当延伸;海域一般自海岸 线向海扩张至10-15米等深线;河口地区向陆自潮界区,向 海至淡水舌锋缘。 我国海岸带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太平洋交汇的过渡 地带,呈s形。它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地带呈形它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 口,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划入海岸带范围的有11个省、 市、自治区,197个县、区,陆上面积27.7万平方千米,加市自治区个县区陆上面积277万平方千米加上0-15米水深海域面积,我国海岸带总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区域性特征及其发展机制_张灵杰

第19卷 第2期海洋环境科学V ol.19,N o.2 2000年5月MA RINE ENVIRONM ENTAL SCIENCE M ay,2000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区域性特征及其发展机制 张灵杰 (浙江省玉环县海洋管理局,浙江 玉环 317600) 摘 要:在综述国内外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进展的基础上,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理论基础,论述了ICZM 的区域性特征。从地理学看,海岸带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有着明确的边界范围,具有可度量性。从管 理学看,其管理模式的多样性反映了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性,是人地关系双向运动平衡协调的结 果。从社会学看,其战略实施先在地方级别上应用,在获得足够的经验或成熟之后,再推广到地区级、省级和国 家级的计划中去的空间扩散过程。探讨了建立ICZM制度是行业管理不可调和的产物,制度创新是保证,技术 进步是动力,文化转型是目标,ICZM最终成为沿海地区政府的主要职能的发展机制。最后对其在我国海洋事 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评估。 关键词:海岸带综合管理;人地关系;区域性特征;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X22;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336(2000)02-0063-06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s of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ZHANG Ling-jie (Yuhuan Oceanic Administration,Zhejiang Yuhuan 317600,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deals w ith the devel opment of ICZM at home and abroad,and ICZM,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lationship be-tw een the human and the earth.The coastal zone is a complex open system,and has a clear-cut boundary range and can be measur-able in geography.The divers ity of management model s gives the reflection of difference of regional nature condition and s ocial con-dition,and is the concerted results of tw o-way movement balance of relationship betw een human and the earth in the management. In the sociology,the stratigical measures are applied at l ocal level at first,and extended gradually into the programs of the regional, p rovincial and state level after getting sufficien t experiences,or after being matured.The fact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CZM regime is a process of gradual concerted action of sector management,blaz ing new trail s in regime is the guarantee action of success, technical progress is the motive force,the cultural creative patterns are the goals and are summarized in the article.ICZM w ill be the devel opment mechanisms of the primary governmental functions in the coastal region.Final ly,the evaluation on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ICZM in the marine affairs in devel opment of our country was made. Key words: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relationship betw een human and earth;regional 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mechanisms 海岸带综合管理(integ rated coastal zoon management,ICZM)是海洋或海岸管理的发展,美国是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国家。J.M 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1]早在30年代,就曾提出对伸到大陆架外部边缘的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区域,采用这种综合管理方法。认为是把某一特定空间内的资源、海况以及人类活动加以统筹考虑。这种管理方法可以看作是特殊区域管理的一种发展,即提出把整个海洋或其中的某一重要部分作为一个需要予以关注的特别区域。ICZM作为一种正式的政府活动是随着美国国会颁布《海岸带管理法》而首先于1972年在美国开始实施的。70年代后,许多发达国家的海岸带地区都出现了人口压 收稿日期:1999-10-12,修改稿收到日期:1999-11-29 作者简介:张灵杰(1965-),男,浙江玉环县人,助理研究员。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报告(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报告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海岸地带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人口、废物排放、海洋运输、工业和娱乐活动的重压,这一切使海岸带变得极为脆弱和易受到威胁。海岸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变化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热点课题。加快推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对加强我国生态安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的结合部和过渡带,是人类认识地球的基线和陆地系统与海洋系统的重要界面,同时也是实现海岸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前沿阵地。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加快海岸带开发利用,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如何解决海岸带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协调好海岸带资源、环境与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海岸带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沿海各国与地区越来越关注的重要问题。 近30年来,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美、英、日等国十分重视海岸带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虽然我国海岸带的开发、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总体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在该领域研究还十分薄弱,研究的系统集成水平不高,与国际接轨尚有一

定的差距。 1 国内外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1.1 国外研究进展 海岸带综合管理是解决海岸带地区面临的发展与环境矛后,达到海岸带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海岸带综合管理是一种综合的、统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对可持续开发利用海岸带和海洋资源做出合理决策的过程。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能够达到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的。1972年,美国率先提出海岸带综合管理,对海岸带实施“综合开发、合理保护、最佳决策”管理。现代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1987年,布伦特兰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改变了传统发展观,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是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相互协调的崭新发展模式。许多学者和机构开始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研究海岸带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1991年,美国Clark认识到世界海岸带灾害的严重破坏性,对海岸带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研究",Juhasz 则对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海岸带管理政策进行了评估和比较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促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改进措施。英国从1991开始实施一个称作“海岸近海5年科学计划”的北海研究计划,研究一些诸如海

海南海岸带开发与保护

海南省海岸带开发与保护 暨存量国有建设用地清理处置专项检查督查第六组 关于昌江第三次回头看和第三轮集中督查意见书 昌江县政府: 2017年4月24日至25日,我组根据琼国土资法字[2017]8号和琼国土资用字[2017]35号通知要求,对你县海岸带整改、保护和国有存量建设用地清理处置工作进行了督查,现将情况反馈如下: 一、总体评价 今年3月9日全省土地清理“澄迈现场会”后,昌江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制定路线图、分类推进,基本完成国有存量地清理处置第一阶段工作,三类地逐宗建档上图,为下一步认定和处置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对“805宗”海岸带问题的整改已基本完成,并积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但督查中也发现对存量土地的认定政府原因的背书进展较慢、资料不全造成认定困难,海岸带整改和保护仍存在不到位等问题。 二、海岸带检查发现的问题 (一)好当家公司非法占用200米范围内林地建设排污沉淀池 昌江海尾镇好当家昌江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在三联村委会虾塘外围靠海一侧200米范围内的林地上未经批准建设污水沉淀

池,占地面积5.47亩,违反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管理规定》。 整改意见:昌江县政府应依法查处,该拆除的依法拆除,并应于5月底前整改到位。 (二)好当家和南疆公司养殖排放污水不符合环保规定 好当家和南疆公司位于海尾镇三联村和新港养殖基地,为依法履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分别于2014年、2016年受到昌江县环保部门环境违法行政处罚,但仍未整改到位。目前两家公司均未正式养殖。2017年好当家公司准备进行新一轮的养殖。 整改意见:昌江县政府应严密监督好当家和南疆公司养殖违法排污行为,及时制止向海域排放污染物,若其再违法排污,应予严惩。 (三)四条穿越海防林的栈道未整改到位 昌江棋子湾旅度假区内建设有通海木栈道共4条,其中2条经过县长办公会议研究,要求棋子湾管委会协调相关单位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但均未及时办理。另外1条,未经任何审批手续,由企业自行建设。这4条通向海岸的栈道占用了200米海岸带,分别是中南林海间项目区外向海岸一侧海防林内木栈道(246米长);开元度假村项目区外向海一侧海防林内木栈道(647米长);大角公园内向海一侧木栈道(1300米长);海湾明珠B-1、B-2地块“售楼部”向海一侧海防林内木栈道。这4条栈道未经依法审批,违反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第八条规定。对此,第六检查组已向昌江县政府发出了《依法整改通知

XXXX年获批的水产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1年获批的水产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申请代码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金额项目起止年月 1.31172412/C190303利用桡足类世代培养体系研究POPs污染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朱丽岩中国海洋大学632012-01至2015-12 2.31172389/C190101缺刻缘绿藻中ArA合成相关酶基因对氮饥饿响应的分子机理周志刚上海海洋大学552012-01至2015-12 3.31101931/C190602鱼类弹状病毒核蛋白N的caspases切割机制及对病毒复制和致病性影响的研究周广舟河南工业大学232012-01至2014-12 4.31172395/C190103转ABCC2和ABCC4基因斑马鱼抗毒物积累特性研究钟山武汉大学632012-01至2015-12 5.31160530/C190201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高密度SNP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抗病相关QTL分析——以黄鳝为例钟其旺江西农业大学502012-01至2015-12 6.31172394/C190102斑马鱼GPR54基因在生殖中的功能研究郑汉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602012-01至2015-12 7.31101887/C190102日本沼虾卵黄蛋白原合成代谢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赵卫红盐城工学院232012-01至2014-12 8.31172388/C1901长牡蛎对海洋酸化的生物响应及生理适应机制初探赵建民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612012-01至2015-12 9.31101881/C190101长江口中华鲟幼鱼鳃应对盐度变化的适应性调节机制赵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242012-01至2014-12 10.31172446/C190701椭圆形多孔介质浮式消波板水动力学特性数值模拟研究赵芬芳中国海洋大学622012-01至2015-12 11.31101898/C190203基于F2资源群体的皱纹盘鲍生长性状QTL定位研究张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22012-01至2014-12 12.31172431/C1906重要养殖鱼类IgD和IgT的免疫功能及其与IgM的比较研究张永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612012-01至2015-12 13.31172435/C190601不同斑马鱼干扰素基因的诱导表达及比较研究张义兵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562012-01至2015-12 14.31160529/C190201甘肃金鳟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及功能标记开发张艳萍甘肃省水产科学研究所502012-01至2015-12 15.31172447/C1908许氏平鲉资源增殖效果评估新方法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张秀梅中国海洋大学602012-01至2015-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