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 劳动关系学课后题,课后思考题。

2012年 劳动关系学课后题,课后思考题。

2012年 劳动关系学课后题,课后思考题。
2012年 劳动关系学课后题,课后思考题。

劳动关系学

1.谈谈你对劳动关系的含义和本质的理解。

答: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2.如何理解冲突与合作,以及产生冲突与合作的各种根源?答: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前者是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是指由那些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

合作的根源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即“被迫”和“获得满足”。获得满足的三个内容: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工作有积极的一面、管理方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

3.试述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征。

答:劳动关系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人格上的从属性和经济上的从属性。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组织,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和运行。

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独立自主性和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4.结合本章内容,解释冲突产生的各种根源对冲突带来的影响。

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任何文化的和客观的因素都只能影响冲突和合作的程度与表现形式,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冲突和合作的存在。从根源和影响因素之间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有所收获:a.人力资源策略的局限性:尽管管理方可以获得来自员工的高度的忠诚和认同,但这些信任和认同与管理主义学派的支持者所设想的还是有非常大的出入。b.理解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工会既是问题的一部分,又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部分。

5.举例说明劳动关系中冲突变化的影响因素。影响冲突的变化的其他因素很

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客观”的工作环境

2.管理政策和实践

3.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

6.试述现代西方劳动关系学的

主要学派及其观点。

新保守派:

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

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

学家组成。这一学派主要关注

经济效率的最大化,主要研究、

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

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

最大化,而且能够确保雇员得

到公平合理的待遇。新保守派

一般认为,劳动关系是具有经

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

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

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资方获

得高利润,雇员获得高工资、

福利和工作保障,形成“双赢”

格局。劳资双方的冲突就显得

微不足道。工会的作用就不大

了。典型模式:美国模式

管理主义学派:

管理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

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

该学派更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

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高

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

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

略和实践。该学派认为,雇员

与企业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

劳资之间存在冲突的原因,在

于雇员认为自己始终处于被管

理的从属地位,管理与服从的

关系是雇员产生不满的根源。

该学派对工会的态度是模糊

的。应尽量避免建立工会。同

工会领导人建立合作关系。管

理主义学派主张采用新的、更

加弹性化的工作组织形式,更

强调员工与管理方之间的相互

信任和合作。典型模式:日本

模式

正统多元论学派:

正统多元论学派由传统上采用

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

动关系学者组成,该学派主要

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

与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

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

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该学派

认为,雇员对公平和公正待遇

的关心,同管理方对经济效率

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互相冲突

的。同时也认为,这种冲突仅

仅限于诸如收入和工作保障等

这些具体问题,并且“这些具

体利益上的冲突,是可以通过

双方之间存在的共同的、根本

利益加以解决的”。正统多元论

学派的核心假设是,通过劳动

法和集体谈判确保公平与效率

的和谐发展是建立最有效的劳

动关系的途径。典型模式:德

国模式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更具有批判

精神,积极主张变革。该学派

十分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

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

强调产业民主和工人自治。该

学派的观点,在五学派中内容

最松散,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种

不均衡的关系,管理方凭借其

特殊权力处于主导地位,现存

的劳动法和就业法不能为工人

提供足够的权利保护。因此为

了确保工人获得公正平等的待

遇,必须要加大政府对经济的

干预。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最

大特点是提出了“结构不公平”

理论。与周边部门相比,核心

部门能够为雇员提供更优厚的

劳申条件,采用更进步的管理

方式。而周边部门的工作岗位

相对“不稳定”,甚至是临时性

的、非全日制的,容易受到裁

员政策的影响。对结构不公平

的研究说明,工会的存在和集

体谈判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

典型模式:瑞典模式

激进派:

激进派具有比其他学派更加深

刻的思想内涵,主要由西方马

克思主义者组成。激进派认为,

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

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和

管理者的“资本”的利益,是

完全对立的。激进派认为,其

他学派提出的“和谐的劳动关

系”只是一种假象;认为只要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发生变

化,工会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该学派的主要倾向是建立雇员

集体所有制。典型模式:前南

斯拉夫的工人自治制度;瑞典

的梅得尔计划;西班牙巴斯克

地区的孟作根体系

7.试述一元论和多元论观点的

主要内容。

一元论的观点:

一元论观点强调资方的管理权

威,要求雇员忠诚于企业的价

值观。一元论强调权威和忠诚

的单一核心价值取向,认为每

一个工作场所都是一个完整、

和谐的整体,不同的员工为了

共同目的走到一起,作为一个

团队工作,以实现管理方制定

的管理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哲

学强调奉献和相互依存,其基

础是雇员关系的一元论

多元论的观点:

多元论观点承认冲突,甚至认

为在工作场所冲突的存在是不

可避免的。认为在任何工作环

境中都存在着不同利益和新年

的群体,因此,组织必须要在

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寻求持续的

妥协

8.谈谈劳动关系的几种调整模

式。

在实践中,市场经济国家处理

劳动关系的制度模式大致分为

这四种:斗争模式、多元放任

模式、协约自治模式(包括劳

资抗衡和老子制衡模式)以及

统合模式(包括国家统合、社

会统合和经营者统合)

9.比较自由改革主义学派与激

进派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都承认劳动关系双方之间

存在目标和利益差异。其主要

区别体现在:(1)对雇员和管理

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

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2)在

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

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

案;(3)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

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4)在工

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

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

10.成熟劳动关系时期的劳动关

系具有哪些特点?

劳动关系:更多的产业民主化

政策;集体谈判制度进一步完

善;规范化、制度化的法律体

系和调整机制的形成

特点:劳动关系实现了制度化、

法制化;劳资矛盾总体趋于缓

和、合作成为主流

11.回顾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

你能总结出哪些规律?

1、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与该时

期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背景

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各种劳

动关系的变化不是凭空出现

的,而是受到这些背景因素变

化影响的。同时,这些背景因

素通过间接影响同一时期的管

理思想,来影响劳动关系的发

2、劳动关系的发展从总体上

讲,是从对立到对话、从冲突

到合作、从无序到制度化、法

制化方向逐渐推进的。政府在

劳动关系调整过程中的作用逐

步加强,管理方和雇佣双方也

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通过协商

合作获得利益,产业民主化得

以不断推进。

12.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

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劳动关系主体利益明晰化、劳

动关系形成的合同化、劳动关

系运行的市场化、劳动关系规

范的法制化

13.简述工会的结构分类和职能

分类。

工会的结构分类:包括

职业工会,是将具有某种特殊

技能,从事某种特殊职业的所

有雇员组织起来的工会,而不

考虑这些雇员所处的行业。可

细分为三种:同行工会、半技

术与非技术工人工会、白领工

行业工会,是将在某一特定行

业中从事工作的所有工人都组

织起来的工会,而不考虑这些

雇员的技术、技能以及所从事

的职业。可细分为两种:垄断

性行业工会、单一性行业工会

总工会,组织原则就是对会员

募集不加任何限制,既不考虑

职业因素,也不考虑行业因素,

从而体现了对职业工会和行业

工会分化现象的一种修正。实

在职业工会或行业工会的基础

上经过合并逐渐形成的

工会的职能分类:1、工联工会,

这类工会的唯一目标是通过集

体谈判为会员谋求经济利益

2、福利工会,这类工会不仅关

心会员的经济利益与劳动利

益,而且关注更广泛的社会、

经济与政治问题3、政治工会,

这类工会认为工会差别是社会

政治差别的一种体现,主张通

1

过政治结盟或法律规范来维护会员利益

14.说明工会化的原则。

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会组织的建立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行,而是工会组织开展活动要实行民主集中制

15.我国工会的社会职能包括哪些?

根据我国《工会法》的相关规定,工会的社会职能主要体现为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参与职能和教育职能。1、维护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突出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对企业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工会享有审查权。2、建设职能,工会的建设职能,就是工会吸引职工群众积极参加改革,努力完成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任务的职能。3、参与职能,工会的参与职能,就是工会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组织职工参与本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的职能。4、教育职能,工会的教育职能,就是工会帮助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职能。

16.阐述《工会法》对工会干部的工作岗位及劳动关系保护的规定。

工会干部岗位的设置:《工会法》规定职工二百人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会,可以设专职工会主席,从而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工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岗位设置,保障了基层企事业单位有一定的专职工会工作人员的具体人数

对工会干部任职资格的限制:《工会法》规定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近亲属不得作为本企业基层工会委员会成员的人选以保障工会站在职工的立场发挥代表和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

不得随意调动、罢免工会主席:《工会法》第17条、第51条从实体内容和程序上对调动和罢免工会主席做了限制性规定,“工会主席、副主席任期未满时,不得随意调动其工作。因工作需要调动时,应当征得本季工会委员会和上一级工会的同意”、“罢免工会主席、副主席必须召开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非经会员大会全体成员或者会员代表大会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不得罢免”。并对随意调动工会干部工作岗位,对工会工作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从法律上为工会主席、副主席提供了任职保障

对工会干部劳动关系的保护:针对工会干部因维护职工权益而被企业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问题,《工会法》第18条、第52条的规定为保护工会干部的劳动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规定了企事业单位不得单方面解除工会干部劳动合同。

并且若劳动合同短于工会干部

任职期限时,自动延长劳动合

同的期限

工会干部从事工会工作的时间

和物质保障:《工会法》第39

条规定“基层工会的非专职委

员占用生产或者工作时间参加

会议或者从事工会工作,每月

不超过3个工作日,其工资照

发,其他待遇不受影响”;第41

条、第48条规定了基层工会专

职干部享有与其他职工同样的

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以及“县

级以上各级工会的离休、退休

人员的待遇,与国家机关工作

人员同等对待”

工会的经费和财产保障:工会

象有独立的财产权及其他权

利,工会组织的财产、经费和

国家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归

其所有或使用,工会投资建立

的企业财产与权益也归其所

有。作为不同的独立财产权益

来对待和保护。企业、事业单

位、机关按照职工工资总额2%

拨缴工会经费,以保证各级工

会开展工作

17.说明政府在劳动关系追的角

色——5P角色。

1、劳动基本权利的保护者

2、

集体谈判与雇员参与的促进者

3、劳动争议的调停者

4、就业

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5、公

共部门的雇佣者政府。在扮演

上述五种角色中,在作为保护

者和规划者方面,政府应该积

极而主动地完成任务;在促进

者和调停者方面,政府应该采

取中立和不多干预的态度;至

于政府在雇佣者的角色方面,

必须要真正成为民营企业家的

表率,合法化、企业化和民主

化是基本要求

18.比较政府理论不同学派的主

要观点。

保守主义政府理论:

新保守主义主张政府应该扮演

“守夜人”的角色。除了维持

法律和秩序、保障国防安全、

促进自由市场的运作以外,政

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经济和社会

生活的干预。在劳动关系方面,

新保守主义反对劳动与就业立

法、反对建立工会。新保守主

义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是公共

选择理论

管理主义政府理论:

所谓管理主义即主张对企业、

机构、组织等采用经营技术进

行规划和管理的学说。管理主

义者主张,政府应该采取措施

促进劳资合作,应该在教育培

训、研究开发、交通通讯等领

域为私人部门提供更多、更有

力的支持,增强它们的国际竞

争力。在劳动关系方面,该理

论强调秩序与稳定。

正统多元主义政府理论:

正统多元主义政府理论主要关

注政府制定的政策以及采取的

行动。该理论主张,政府应该

在不损害第三方利益(如消费者

利益)的前提下适度干预经济活

动,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

正统多元主义认为,不同利益

集团的存在有利于增进民主,

加强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

因而发挥着积极的而不是消极

的作用。在劳动关系方面,该

理论认为,政府的作用在于平

衡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

自由改革主义政府理论:

自由改革主义的代表是精英理

论。精英理论认为,社会按照

等级划分阶层,精英处于社会

的最高阶层,因而对政策制定

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力。精

英理论与正统多元主义理论的

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

面:1.从理论上说,精英阶层

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或全

体公众的利益;但现实生活中,

精英是否代表这些群体的利

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他

们的利益,则是另外一回事。

2.精英之间在权力和影响力方

面存在很大差异。3.国家是由

精英统治的。4.由于精英处于

特权位置而拥有许多既得利

益,他们努力维持现状而不是

积极改变现状。

激进主义政府理论:

激进主义从劳资双方的利益冲

突和根本对立出发分析政府的

角色。传统激进主义者接受工

具主义思想,认为政府是资产

阶级的工具。因而政府制定各

项政策或采取各种行动最终都

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激进主义者认为,为了获取权

力资源,工会应当形成强有力

的政治力量。

19.劳动法如何调整劳动关系。

标准工作日:是公家统一规定

的,在一般情况下,是劳动者

从事工作或劳动的时间。我国

《劳动法》及有关法规规定,

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

工作40小时,实行国际统一标

缩短工资日:是指法律规定的

少于标准工作日时数的工作日

不定时工作日:是指没有固定

工作时间限制的工作日,主要

适用于因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

限制不能实行标准工作日的劳

动者。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应

履行审批手续。

综合计算工作日:是指用人单

位根据生产和工作特点,分别

采取以周、月、季、年等为周

期综合计算劳动者工作时间的

一种工时形式。

弹性工作时间:弹性工作时间

是指在标准工作时间的基础

上,每周的总工作时间不变,

每天的工作时间在保证核心时

间的前提下可以调节。

计件工作时间:计件工作时间

是指以劳动者完成一定劳动定

额为标准的工作时间。

加班加点:即延长劳动时间,

是指劳动者的工作时数超过法

律规定的标准工作时间。加班,

是指劳动者在法定节日或公休

假日从事生产或工作。加点,

是指劳动者在标准工作日以外

继续从事劳动或工作

休息休假:是指劳动者在国家

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间以外自行

支配的时间

20.工资支付的原则是什么?

工资是雇主依据国家有关规定

或劳动合同规定,以货币形式

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

酬。我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规定:“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

劳动合同规定,以各种形式支

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报酬”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

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

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

最低劳动报酬。

21.试述工资保障制度的主要内

容。

1、工资处理不受干涉

2、禁止克扣和无故拖欠劳动者

工资3、特殊情况下工资的支

付包括履行国家和社会义务期

间的工资;年休假、探亲假、

婚假、丧假工资;延长工作时

间的工资支付;停工期间的工

资;破产时工资之优先权;工

资的诉讼保护

22.试述最低工资立法的主要内

容。

最低工资立法是国家制定的最

低工资标准的法律。国家通过

立法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确保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

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

资法的目的在于保证劳动者的

最低收入,使其得以维持生活、

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安定工

人生活,提高劳动力素质,确

保企业公平竞争,同时有助于

社会经济发展。最低工资立法

本身具有救济、援助最低工资

收入者的重要作用,同时对确

保社会公正也是分重要。我国

《劳动法》第48条明确规定:

“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

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

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

准”

23.工作时间的种类有哪些?

标准工作日缩短工资日不定时

工作日综合计算工作日综合计

算工作日计件工作时间加班加

24.我国《劳动法》对延长劳动

时间有哪些主要规定?

劳动法》第41条规定:“用人

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

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

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

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

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

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

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

不得超过36小时”当出现特殊

情况或紧急事件时,如救灾、

抢险或威胁公共利益时,用人

单位延长工作时间不受《劳动

法》第41条的限制。

附:拖欠工资,欠付1个月以

内。支付所欠工资的20%赔偿

金。3个月以内。50%赔偿金。

3个月以上。100%赔偿金

25.伤亡事故处理和报告制度有

哪些内容?

2

《劳动法》第12条: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伤亡事故分:轻伤、重伤、死亡事故、重大伤害制度、特大伤亡事故

26.女职工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包括就业权利的保障、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四期保护(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保护措施和保健措施

27.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包括最低就业年龄的规定、禁止未成年工从事有害健康的工作、定期体检、实行登记制度28.试述劳动合同的概念、特点和种类。

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本单位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管理、指挥、监督下提供有偿劳动的协议。

劳动合同的特征:1、主体的特定性,劳动合同主体一方为雇员,另一方为雇主,具体范围由国家法律确定。

劳动合同的种类:

1、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明确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合同。合同期限届满,双方的劳动关系即行终止

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没有明确约定合同终止日期的劳动合同。

3、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以完成某项工作或某项工程的日期作为劳动合同终止日期的劳动合同。

此外,按照用工形式,劳动合同可分为全日制劳动合同和非全日制劳动合同

29.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有何意义?劳动合同立法面临怎样的挑战?

劳动合同制度面临的挑战:1、传统劳动合同理论中,“雇员依附于雇主”的理念,随着知识型员工独立性的增强而正在逐步弱化

2、劳动合同的主体身份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雇主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股份持有者,传统的、泾渭分明的“劳资”界限正在淡化。

3、在传统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理念中引入了效率原则。

4、在劳动合同中将更多地引入国际因素。

5、劳动合同的功能从单纯维系就业关系,保护劳动权,向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促进和增加就业的方向发展,合同的种类增多,条款更加有弹性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劳动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确认和形成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劳动合同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凝聚着企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劳动合同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律依据,是维护双方

合法权益的基本手段;劳动合

同制度是建立和维护劳动关系

协调机制的一项基础性法规。

30.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和程序

是什么?

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订立劳

动合同必须遵循的原则:平等

自愿,协商一致;依法订立。

其中依法订立包括主体合法、

目的和内容合法、程序合法、

形式合法

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提议;

协商;签约

31.如何确认无效劳动合同?无

效劳动合同怎样处理?

确认:无效劳动合同主要有。1、

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主体不合

格。2、内容不合法。3、严重

违反一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合

同。根据《劳动法》第18条的

规定,无效劳动合同由劳动争

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

认,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权确认

处理: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后,

应及时处理。1、确定劳动合同

时全部无效,还是部分无效。2、

分清造成无效劳动合同的责

任。

32.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哪些?

签订劳动合同应注意哪些问

题?

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

内容是指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

和义务,由于权利义务是相互

对应的,一方的权利即为对方

的义务,因此劳动合同往往从

义务方面表述双方的权利义务

关系。1、劳动者的主要义务,

劳动给付的义务、忠诚的义务、

附随的义务。2、用人单位的主

要义务,劳动报酬给付的义务、

照料的义务、提供劳动条件的

义务。

33.试述劳动法规定的解除劳动

合同的条件和程序。

(一)双方协商解除合同

《劳动法》第24条规定:“经

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

动合同可以解除”。

(二)用人单位解除合同

1、过失性解除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

用条件的;(2)严重违反劳动纪

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3)

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

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4)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过失性解除不受用人单位不得

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限制,并

不给予经济补偿。

2、非过失性解除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

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

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

行安排的工作;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

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

能胜任工作的;(3)劳动合同订

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

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

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

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在上述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

解除劳动合同,但要提前30日

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并受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

同的限制,并要依法给予劳动

者经济补偿。

3、经济性裁员

《劳动法》第27条规定:“用

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

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

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

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

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

工的意见,经向劳动和社会保

障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

人员”“用人单位依据本条规定

裁减人员,在6个月内录用人

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

人员”经济性裁员,要提前书

面通知,且受用人单位不得解

除合同的限制,并向劳动者支

付经济补偿。

4、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合同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

人单位不得进行无过失解除合

同和经济性裁员:

(1)劳动者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

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

劳动能力的;

(2)劳动者患病或者负伤,在规

定的医疗期内的。医疗期是企

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

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

合同的时限;

(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

期内的;

(4)担任集体协商代表的职工在

履行代表职责期间的;

(5)职工应征人伍或者预备役服

役期间以及履行其他法定义务

期间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

情形。

(三)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

1、提前通知解除

《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

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

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

位”

2、随时解除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

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

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

者相应的报酬并依法缴纳社会

保险费

(1)在试用期内的;

(2)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

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

劳动的;

(3)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

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

条件的;

(4)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

纳社会保险费的;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解除合同的程序

1、提前书面通知

2、征求工会

意见3、经济补偿4、提供书

面证明

34.试述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1、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者当事

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

现。2、劳动合同主体一方消

失或者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

无法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35.违反劳动合同应承担的法律

责任是什么?

1、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者

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

件出现。2、劳动合同主体一

方消失或者劳动者丧失劳动能

力,无法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劳动者的法律责任:

(一)违反法律规定和合同约

定的法律责任

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

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

位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下列

损失:

1、用人单位为录用劳动者直接

支付的费用。2、用人单位为

劳动者支付的培训费用。3、

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

接经济损失。4、因劳动者严

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

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

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

损害,被解除合同的,应当承

担赔偿责任。5、劳动合同约

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二)违反保密条款的法律责

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

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

济损失的,应该依法承担赔偿

责任。保密条款的约定,只要

合法、合理、合乎实际,就受

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36.试述集体谈判的概念、目的

和意义。

集体谈判的含义:集体谈判是

工会和资方确定就业条件和待

遇的交涉过程,它是雇员以公

会这种团体形式所进行的交

涉。在我国现行法规文件中,

通常将“集体谈判”表述为“集

体协商、平等协商”。集体协商

是企业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

的企业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

进行商谈的行为。集体谈判的

目的是签订集体协议,规范双

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解决工作

场所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集体谈判的功能:集体谈判的

过程实际也就是完成三个功能

的过程:市场或经济功能;政

府作用以及决策功能。即通过

谈判确立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

体现了集体谈判的经济功能;

通过谈判形成的一系列规范雇

佣关系的程序性规则,体现了

政府行业管理的作用;通过谈

判确认雇员有权通过工会参与

工作场所规章制度的制定,体

现了集体谈判的决策功能。

37.集体谈判在劳动关系系统中

的主要功能是什么(集体谈判

是如何执行这些功能的。)

答:集体谈判的过程实际也就

是完成三个功能的过程:市场

或经济功能;政府作用以及决

策功能。即通过谈判确立劳动

力市场工资水平体现了集体谈

判的经济功能;通过谈判形成

的一系列规范雇佣关系的程序

性规则,体现了政府行业管理

的作用;通过谈判确认雇员有

权通过工会参与工作场所规章

制度的制定,体现了集体谈判

3

的决策功能。

38.什么是诚信谈判责任?(我国法律对诚信谈判责任有何规定?)

答:诚信谈判责任是指工会一旦获得承认,赢得选举,无论工人是否签字,都取得代表所有工人的“排他代理权”,雇主负有“诚实”谈判的法律义务39.什么是谈判力量?你个人认为谈判力量包括哪些组成要素?

答:谈判力量是三个因素中最重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一般认为,劳动关系双方在某些方面之所以能达成一致,是由于谈判力量在起作用。我们可以把谈判力量区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来源,把互相关联的力量区分为:退出力量、罢工力量和岗位力量

40.试述我国法律关于不当劳动行为的规定以及救济措施。答:我国法律对不当劳动行为的规定:法律规定对以下行为予以限制。

1、实行差别待遇。劳动者不因为参加工会活动而受到不公正对待。

2、拒绝集体谈判。确立了企业和工会的集体谈判义务,以及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集体谈判义务时的法律责任。

3、控制干涉工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控制或干涉工会组织的成立,不得妨碍工会的活动,控制干涉工会是雇主的不当劳动行为之一。

不当劳动行为的救济的主要措施:1、行政救济。不当劳动行为的救济机构一般为劳动委员会,劳动委员会发现雇主存在不当劳动行为,可以发布命令要求其立即停止。劳动委员会的命令应在法庭登记,如果雇主不执行,可被处以藐视法庭罪。2、民事救济。劳动委员可以基于民法“全面救济”理论,采用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多种保护措施,对不当劳动行为进行全面救济。

这些救济措施初看起来好像很严厉,但总体上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

41.试述集体协议的含义和作用。

答:集体协议的含义:集体协议是个人劳动合同的对称,是指工会代表劳动者与雇主或雇主团体之间签订的,有关劳动条件、劳动标准及劳动关系问题的书面协议。

42.集体协议的订立原则包括哪些?

答:集体协议的订立原则:(1)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2)相互尊重,平等协商;(3)诚实守信,公平合作;

43.系述我国集体业已解除和变更的情形。

答:1、用人单位因被兼并、解散、破产等原因,只是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2、因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或部分无法履行的。3、

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约定

的变更或解除条件出现的。4、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

情形。

44.试述确定集体协议范围的规

则。

1、集体协议的内容范围。集体

协议的内容取决于双方谈判范

围的划定。集体谈判一般围绕

劳动条件的改善和劳动关系处

理而展开,其内容限于与雇佣

有关的问题。集体协议内容的

确定,从理论上讲,其实质是

对传统雇主权利的分享和分

配。保障和实现雇员的基本劳

动权,某种意义上就要限制雇

主的财产自由权。

2、确定集体协议范围的规则。

在理论上确定集体协议内容主

要有如下规则:(1)“剩余权利”

规则。这一规则认为凡是集体

协议没有具体约定的内容,都

由管理方单独决定。因而,对

雇主权力的约束(有例外)仅

仅是那些雇主本身在集体谈判

过程中就已经同意(即使非自

愿)接受约束的内容(2)“公平

管理”规则。即无论集体协议

如何规定,雇员都有权要求得

到“公平合理”的待遇。(3)“隐

含义务”原则。即管理方负有

一种隐含的义务,在作出与集

体协议相关的重大改变之前,

要先征求和取得工会的同意。(4)

“权利分享”原则。即除正式

合同外,还存在着一些非正式

的或隐含的合同,它实际上是

长期形成的有关工作的性质、

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的各种习惯

和管理。(5)“工作权利”原则。

即工人因工作时间的累积而获

得的与管理权利相抗衡的权

利。这一原则有助于为雇员提

供收入和工作保障,而无需在

集体协议中通过谈判来规定。

在所有这些规则中,剩余权利

规则仍居统治地位。

45.谈谈我国集体协议的主要条

款和内容。

答:1、法定条款,即法律规

定应当进行谈判签订的条款,

属于强制性的规定。它直接来

源于法规和政策,在集体协议

的有效期内持续有效,是集体

协议中最重要的一类条;2、约

定条款,即谈判双方自主协商

订立的条款。这类条款不是法

律要求必须具备的条款,但只

要条款本身不违法又符合双方

当事人意愿,就可以作为集体

协议的条款。约定条款一经写

入协议,具有与法定条款同等

的法律效力。

46.什么是三方协商机制?它具

有哪些特点?

答:根据国际劳工组织1976年

第144号《国际劳工标准三方

协商公约》规定,三方协商机

制是指政府(通常以劳动部门

为代表)、雇主和工人之间,就

制订和实施经济与社会政策而

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几由

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通过一

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共同

处理所有涉及劳动关系的问

题。

特点:1.主体独立 2.权利

平等 3.民主协商 4.充分合

作 5.定期协商

47.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是什

么?

答: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1、

缓解劳资矛盾,建立和谐稳定

的劳动关系。2、确立工会地

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3、

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48.政府在三方协商中的作用有

哪些?

答:政府在三方协商中的作用:

维护国家利益;组织作用;平

衡协调作用;监督作用;服务

作用

工会在三方协商中的地位和作

用:1、工会是雇员的团体,并

且必须是一定人数以上的雇员

的联合。2、工会不得有政治、

经济目的。3、工会具有社团法

人资格。4、工会有组织罢工、

同雇主或其团体谈判和签订集

体合同、监督雇主遵守劳动法

等项权利。5、工会在与雇主的

关系中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

49.为什么说三方协商是国际劳

工组织的基本原则?

答:1、三方性原则体现在国际

劳工组织的组织结构中。国际

劳工组织的组织机构主要由国

际劳工大会、理事会和国际劳

工局组成。除以上三个主要机

构外,国际劳工组织还设有许

多产业性、专门性和区域性的

委员会,这些委员会除财务委

员会等个别委员会外,其组织

机构与国际劳工大会及理事会

一样,均实行三方性原则2、

三方性原则体现在国际劳工组

织的议事规则中。国际劳工组

织在举行大会、理事会和各种

委员会时,要求会员国尽可能

地派遣完整的由三方组成的代

表团。国际劳工组织的这种三

方性原则在组织结构和议事规

则中的实施,体现了对于劳动

关系的当事各方的尊重和谋求

通过协商讨论达到共识的的愿

望。3、有关三方性原则规定

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三

方协商”作为处理和协调劳动

关系的原则,是由三方性组织

或三方性机构具体实施,并有

国际劳工组织首倡和竭力推

行。

附:三方协商发端与19世纪末,

至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为

一种制度。发端的直接动因是

国际劳动立法运动的兴起。

1919年成立的国际劳工组织是

劳资关系领域三方协商机制正

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国

际劳工大会是国际劳工组织的

最高权力机关

50.试述三方机制的组织形式及

其职能?

答:组织形式:一、由三方代

表组成常设机构二、采取劳

动大会形式三、成立三方专

业委员会四、设立三方劳动

争议处理机构五、设立综合

性的三方联系制度

职能:一、磋商和咨询职

能二、谈判决定职能三、

仲裁和协调职能

51.我国三方协商的职责任务是

什么?

答:1.研究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政

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劳动

关系的影响,提出政策意见和

建议。

2.通报交流各自协调劳动

关系工作追的情况和问题,研

究分析全国劳动关系状况及发

展趋势,对劳动关系方面带有

全局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进

行商,形成共识。

3.对制定并监督实施涉及

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

规章和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4. 对地方建立三方协调机

制和企业开展平等协商、签订

集体合同等劳动关系协调工作

进行指导、协调,指导地方的

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总结推广

典型经验。

5.对跨地区或在全国具有

重大影响的集体劳动争议或群

体性事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

解决的意见和建议。

52.我国三方会议应当遵循的工

作原则是什么?

答:一、合法、公正、及时原

二、相互理解、信任、支

持、合作原则

三、兼顾国家、企业、职

工三方利益原则。

四、平等协商原则。

53.劳动争议的概念、种类和特

征是什么?

答:一、劳动争议的概念:也

称劳资争议,是指劳资关系当

事人之间因为对薪酬、工作时

间、福利、解雇及其他待遇等

工作条件的主张不一致而产生

的纠纷。

二、劳动争议的分类:

1、根据争议的主体不同,可将

劳动争议分为个别正义与集体

争议:(1)个别争议:雇员与员

工个人之间所发生的争议,其

争议对象是司法上的权利,也

就是劳动合同上的内容,因为

也可以称为“权利争议”。(2)

集体争议:雇主与员工的团体

即工会质监所发生的争议,其

争议的对象是团体的利益,也

就是有关集体协议的内容。

2、根据劳动争议性质不同,劳

动争议可区分为权利事项争议

和调整事项争议:(1)权利事项

争议:国际劳工组织认为,权

利争议是指那些产生于对一项

现行法律活集体协约的使用或

解释引起的争议(2)调整事项争

议:劳资双方当事人对于劳动

条件主张继续维持或变更的争

三、劳动争议的特征:1、劳动

争议的当事人是特定的。劳动

争议的主体是彼此存在劳动关

系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即雇

主和雇员。2、劳动争议的范

4

围是限定的。我国劳动争议的范围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3、劳动争议内容和形式的特定性。4、不同的劳动争议适用不同程序处理。一般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

54.处理劳动争议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

1、一般调整方法。(1)协商。协商是争议双方采取自治的方法解决纠纷,根据双方的合意或团体协议,相互磋商,和平解决纠纷。(2)斡旋和调解。斡旋是在争议双方自我协商失败的情况下,有第三者或中间人介入,互递信息,传达意思,促成其和解。调解是第三者或者中间人介入争议处理过程,提出建议,促使双方达成协议。与斡旋相比,调解人的角色更加独立,可以提出解决争议的具体方案或建议,供双方参考。

(3)仲裁。仲裁是仲裁机构对争议事项作出的裁决决定。仲裁裁决具有约束力,并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仲裁分为自动仲裁、自愿仲裁和强制仲裁。(4)审判。审判是法院依照司法程序对劳动争议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诉讼活动,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最终程序。

2、紧急调整方法。各国劳动争议立法普遍对公益事业或紧急情况下的劳动争议采取紧急调整的方法。具体方法是(1)坚持优先和迅速处理的原则。(2)政府在必要时可采取强制仲裁。(3)争议行为的实施期限短。

劳动争议处理的目的:劳动争议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和谐劳动关系、化解冲突。妥善处理企业劳动争议,保障用人方和员工的合法权益,是劳动争议处理方法的直接目的。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发展良好的劳动关系,是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间接目的。促进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是劳动争议立法的根本目的。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1、着重调解、及时处理原则。2、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原则。3、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58.处理劳动争议应该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劳动争议调解的原则:自愿原则;民主协商原则;当事人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当事人申请仲裁和诉讼的权利。调解案件的受理范围:

59.试述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是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是设立在用人单位内部,由职工代表,企业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的.企业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接受上级工会和地方劳动争议仲委会的业务指导,与仲委会和人民法院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至期未结束的,视为调

解不成

60.试述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主

要内容。

答:1.三方原则;2.独立办案;

3.必经仲裁;

4.一裁终局;

5.合

议庭制度;6.区分举证责任;7.

合法、合理、合情原则;8.适用

简便易行的方式实施仲裁。

61.试述集体争议的含义及处理

制度的内容。

答:集体争议的本质:是劳动

者依据团结权进行团体交涉,

进而行使争议权,已达到改善

劳动条件之目的。争议权行使

的目的在于缔结集体协议。(

我国集体争议处理制度的主

要内容: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

障部颁布的《集体合同规定》

将集体争议具体分为“因集体

协商发生的争议”和“因履行

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两类。

前者通过行政调解程序解决,

后者则主要依据个别劳动争议

的处理程序,即协商、仲裁和

诉讼。

1、因集体协商发生的争议处

理。我国法律、法规规定,集

体协商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

当事人不能协商解决的,当事

一方或双方可以书面向劳动保

证行政部门提出协调处理申

请;未提出申请的劳动保证行

政部门认为必要时也可以进行

协调处理。

2、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

处理。我国法律、法规规定,

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

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

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

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

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

起诉讼。

62.试述我国集体争议处理制度

的主要内容。

答:我国集体争议处理制

度的主要内容:2004年劳动和

社会保障部颁布的《集体合同

规定》将集体争议具体分为“因

集体协商发生的争议”和“因

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两

类。前者通过行政调解程序解

决,后者则主要依据个别劳动

争议的处理程序,即协商、仲

裁和诉讼。

1、因集体协商发生的争议处

理。我国法律、法规规定,集

体协商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

当事人不能协商解决的,当事

一方或双方可以书面向劳动保

证行政部门提出协调处理申

请;未提出申请的劳动保证行

政部门认为必要时也可以进行

协调处理。

2、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

处理。我国法律、法规规定,

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

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

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

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

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

起诉讼。

附:重要代表性争议处理模式。

将劳资争议分为权利争议和利

益争议。

63.试述加入WTO后中国劳动

关系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挑战:1、劳动争议总数持续大

幅度上升,涉及人员剧增。2、

集体争议数量及涉及人数明显

上升。3、劳动争议处理中裁

裁决的比重加大。4、劳动者申

诉比重大。

发展趋势:1、劳动关系逐步趋

于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劳动关

系主题的国际性以及适用规则

的国际化。2、劳动关系更加

市场化。首先,国有企业劳动

关系面临市场化的重大转折。

其次,市场化将加剧劳动关系

的剧烈变动和冲突。最后,劳

动力市场个体化、弹性化的趋

势,使劳动关系突破了传统的

单一、稳定、静止的状态,表

现出灵活、弹性、多样的特点,

兼职、非全日制、阶段性就业

关系将呈增长趋势。3、劳动

关系单极化。劳动关系呈现单

级化的态势:投资经营者享有

完全决策和高度自主权,处于

强者地位,员工则处于从属、

被支配的弱者地位;在收入分

配方面,充分体现按资分配,

普遍存在着投资者对利润的独

占和职工相对收入水平偏低的

矛盾;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越

来越明显。4、劳动关系冲突

易激化。(1)非国有企业组建工

会难,经营者阻挠、抵制工会

现象严重。(2)现有的工会活动

模式难于适应员工利益多元化

的需要。(3)企业工会在相当程

度上仍然依附于管理方,难于

发挥制衡作用,在集体协商中

地位偏低,致使协商机制在相

当多的企业流于形式,难以形

成劳动关系的自律机制。

64.试述伙伴关系的内容。

。“伙伴关系”的基本内容是:

(1)工会与企业应本着平等和信

任的态度,共同参与企业的经

营活动,分享信息和福利;(2)

利用工人参与伙伴关系来最大

限度地满足工人的利益要求,

以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3)

通过工人参与伙伴关系来加强

企业内部的民主化。伙伴关系

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保持和发展

良好的劳动关系,提高生产率,

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力。

66.论述我国劳动争议的现状及

转型时期我国劳动争议的特

点。

现状:1、调解委员会受理

案件的数量及成功处理争议数

量逐年减少。2、仲裁委员会

受理的劳动争议总量持续大幅

度上升,涉及人数剧增。3、

集体争议数量及涉及人数明显

上升。4、仲裁裁决比重增大,

案件处理难度加大。5、劳动

者申诉比重大,胜诉比率高。

6、劳动争议的焦点是劳动报酬

和保险福利待遇。

特点:1、集体争议的数量增多。

2、对抗性增强。

3、利益性矛

盾突出。4、发展趋势更加复

杂多变。

3斯坎隆计划的主要内容

和特点是什么?

答:斯坎隆计划主要内容是雇

主以生产率为标杆,给超过目

标生产率的雇员提供现金奖

励。

特点:(1)组织有明确的生产

率目标。

(2)奖励分配以团体为单位,

这个团体可以是某个独立小

组,也可以是整个组织。

(3)鼓励员工提建议,削减生

产成本,提高生产率。

(4)奖金计发公式直接与生产

率的提高挂钩。

(3) 具备条件:适用于人数较少

的企业(1000 人以下)、适用于

产量与成本稳定的企业、管理

方积极参与该计划,尤其在计

划的实施阶段

https://www.doczj.com/doc/ed14027754.html,/forum.php

5

最新生理学课后思考题

1 生理学课后思考题 2 第一章绪论 3 一、名词解释 4 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称为机5 体的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6 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7 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动态平衡) 8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9 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快而精确) 10 体液调节:是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11 的一种调节方式。(作用缓慢,广泛持久) 12 二、简答题 13 1、试述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及其特点 14 神经调节: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是人体生理15 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16 特点:迅速、精确而短暂,有一定局限性 17 体液调节: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18 理功能的一种方式特点: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19 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20 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21 特点:幅度和范围都较小,灵敏度低,不依

22 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 23 2、简述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24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揭示细胞和组成细胞的分子特别是生物大25 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26 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以器官和系统为对象,揭示其功能活动的27 规律、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整个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8 整体水平的研究:以完整的机体为对象,观察和分析在环境因素改29 变和不同生理情况下各器官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及完整机30 体所作出的各种反应的规律 31 3、举例说明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调节机制 32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33 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34 变,称为正反馈 35 例如:①排尿反射的过程中,当排尿发动后,由于尿液进36 入后尿道并刺激此处的感受器,后者不断发出反馈信息进一37 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使排尿反射一再加强,直至尿液排38 完为止。 39 ②血液凝固:凝血发生时,许多凝血因子按顺序活 40 化而产生级联反应,一个凝血因子的活化可引起许多凝血因41 子的活化,下一级凝血因子的活化又反过来加速活化上一级42 凝血因子,从而使效应不断放大和加速。 43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

政治学 思考题

政治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思考题 1、应当如何理解政治的内涵? 答: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 (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 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当代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 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 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些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 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2、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 (1)社会学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一般将政治关系、政治组织看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或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视为社会高级器 官及其活动,政治存在的意旨就在于维持社会的协调运转。 (2)社会视角下的政治也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政治成了指向整个社会的社会功能之一。 3、法学视角下的政治 (1)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成了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 (2)有的法学家认为作为现代政治核心所在的国家就是法律的产物,国家是位执行 法律而设置的:有点法学家认为国家本身也只不过是一个法人,是一个具有独 立人格和相应意志及行为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 4、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 在当代人类学研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下,政治成了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政治具有自身的意义。 5、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 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政治首先是被当做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对待的。至于到底什么才是政治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政治科学领域内部也同样有着一耳光刘辩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作为政治科学研究对象的政治也并不完全一样。 就狭义而言,当代的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就广义而言,当代的政治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多哦你都敢形式及其关系。从时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而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 2、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答:1、政治学即国家学。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5、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及其公共政策。 3、简述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答:1、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包括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2、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度研

管理学原理课后思考复习题

管理学原理课后思考复习题2 1.管理者出席社区的集会或社会活动时,所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2.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是哪一项技能。 3.保证企业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所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这是管理的.职能。 4.管理中哪项职能是各项管理职能的灵魂和生命。 5.假如管理者认为解雇工厂中20%的工人是正当的,因为这将增强工厂的盈利能力,使余下的80%的工人更有报障,并且符合股东的利益,那么这位管理者接受的道德观是属于哪一种道德观类型 6.如果一个人做周围人所期望的事,他正处于道德发展的什么层次。 7.如果一个人只在符合自己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那么他正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一种层次 8.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什么? 9.如果组织面对的是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那么通常其决策重点的是如何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而不应是如何对竞争对手的行为作出快速反应、如何如何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外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的说法正确吗? 10、如果组织面对的是垄断程度较高的市场,其决策重点通常不是的是如何改善生产条件而是如何完善营销网络、何扩大生产规模、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的说法正确吗? 11.非程序化决策的决策者主要是处于哪个层次的管理管理者? 12.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钟决策思路,这种方法是什么决策方法? 13.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是根据计划的明确性明确性的性质分类的方法是否正确?14.在经营计划调整中,适用于品种比较稳定的是情况下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调整常采用的方法是滚动计划法还是综合评价法? 15.根据价值链分析法,不属于基本活动的是内部后勤还是技术开发? 16、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是什么? 17.矩阵组织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18.企业中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的含义是什么? 19.某总经理把产品销售的责任委派给一位市场经营的副总经理,命其负责所有地区的经销办事处,但同时总经理又要求各地区经销办事处的经理们直接向总会计师汇报每天的销售数字,而总会计师也可以直接向各经销办事处经理们。总经理的这种做法违反了什么原则。 20.面谈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21.内部提升和外部招聘是非常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是二者各有利弊。你认为在哪种 情况下宜化先采用内部提升的方式。 22.认为各种领导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环境内有效,这种环境是多种外部与内部因素的综合 作用体是现有领导理论的哪一种? 23.管理方格论中,表示领导者只重视任务效果而不重视下属的发展和土气的是哪一种类型。24.根据权变理论,在环境较差的情况,采用那种类型的方式比较有效。 25.某企业多年来任务完成得都比较好,职工经济收入也较高,但领导和职工的关系却很差,该领导很可能是管理方格中所说的那种类型? 26.某人以前只有宾馆管理经验而无航运业管理经验,但被聘航空公司的总裁后,短短三年,就使这家亏本企业成为高盈利企业。有人你认为下述四种说法哪中说法有明显的错误A最高管理者不需要专业知识,人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就够了

生理学第八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解析

第一章思考题 1. 生理学研究为必须在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以及整体水平进行?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功能,由于人体功能取决于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组成这些器官系统的细胞的功能,细胞功能又取决于亚细胞器和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所以,要全面探索人体生理学,研究应在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以及分子水平上进行,并将各个水平的研究结果加以整合。 2. 为什么生理学中非常看重稳态这一概念? 人体细胞大部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血液、淋巴、组织液等)之中。因此,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的体环境,称为机体的环境。细胞的正常代活动需要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其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稳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因为细胞的各种代活动都是酶促反应,因此,细胞外液中需要足够的营养物质、O2和水分,以及适宜的温度、离子浓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细胞膜两侧一定的离子浓度和分布也是可兴奋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产生生物电的重要保证。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高热、低氧、水与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等都将导致细胞功能的重损害,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在临床上,若某些血检指标在较长时间明显偏离正常值,即表明稳态已遭到破坏,提示机体可能已患某种疾病。3. 试举例说明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在生理功能活动调节中的意义。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

原先活动相反的向改变,称为负反馈。人体的负反馈极为多见,在维持机体生理活动的稳态中具有重要意义。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通过反射抑制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心脏活动减弱,血管舒,血压便回降;相反,而当动脉血压降低时,也可通过反射增强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血压回升,从而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向改变,称为正反馈。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产生“滚雪球”效应,或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如在排尿反射过程中,当排尿发动后,由于尿液进入后尿道并刺激此处的感受器,后者不断发出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使排尿反射一再加强,直至尿液排完为止。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如在寒冷环境中,当体温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的代活动加强,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使体表散热减少,于是体温回升。这是负反馈控制。但实际上正常人的体温是非常稳定的。因为除上述反馈控制外,还有前馈控制的参与,人们可根据气温降低的有关信息,通过视、听等感受器官传递到脑,脑就立即发出指令增加产热活动和减少机体散热。这些产热和散热活动并不需要等到寒冷刺激使体温降低以后,而是在体温降低之前就已经发生。条件反射也是一种前馈控制。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讲)【圣才出品】

第一讲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的定义 1.中国的解释 (1)古代 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政治”就是政治领袖“不以自己的私意治人民,不以强制的手段治人民:而要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因此,政治是对国家的治理,有教导、指正的含义。 (2)近代 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即“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2.西方 “政治”源于古希腊,是指有关国家的事务。 3.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主要有: (1)价值性解释:政治就是追求和实现“善治”的活动; (2)神学性解释:政治就是实现“天道”或“神意”的努力; (3)权力性解释:政治就是权力的分配和使用,如中国古代的法家、马基雅维利、马

克斯·韦伯、拉斯韦尔等; (4)管理性解释:政治就是组织管理的活动或过程。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在当代中国政治和政治研究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其具有如下特点: (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 (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 (3)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 国家政权决定和支配着经济需要的实现方式,所以,阶级社会中,各阶级斗争的核心主要围绕争夺国家政权展开。 (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政治也随着阶级斗争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的发展特点。 5.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指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政治的主体多种多样,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国家和国际社会。 二、研究政治的原因

最新最全生理学实验思考题复习的答案完整版.doc

6骨骼肌收缩的总和与强直收缩 1、分析肌肉发生收缩总和的条件与机制。 条件:后一次刺激落入前一次刺激的收缩期内。 机制:若后一次刺激落入前一次刺激的绝对不应期内,则不会有动作电位产生,所以不 会产生二次收缩的任何反应,若后一刺激落入前一刺激的相对不应期内,会产生一次较 弱的二次兴奋,致使终池释放较多的Ca+从而产生一次较强的肌肉收缩。 2、分析讨论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的条件与机制。 当一串刺激作用于肌肉时,若后一刺激落入前一刺激的舒张期内,则会使肌肉再一次 收缩后,还未完全舒张就发生另一次收缩,此谓不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次刺激(如果频 率足够高时,也可能是后几次刺激)落入前一次刺激的收缩期内,则前后的刺激产生的 收缩发生融合,使得肌肉的收缩力显著增大并持续表现为收缩状态,从而产生强直收缩。 3、何为临界融合刺激频率? 指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频率与产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频率的分界频率。 4、本实验表明骨骼肌的那些生理特性?试说明其生理意义? 答:当骨骼肌在收到足够靠近的刺激时会发生收缩的融合。若为一串刺激,如果频率足 够高则会发生强直收缩。 当肌肉发生强直收缩时,肌肉的收缩力度会显著增加,而且能在不破坏肌肉生理功能的前提下持续一段时间。这就为机体的持续运动,以及持续发力并保持一种用力姿态 提供了实现的前提。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记录与观察 1、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图形为什么不是“全或无”的? 一条神经干中有无数条神经纤维,每条神经纤维的直径和长度不同,膜特性也不完全一样,故兴奋性不同、阈值各异,而本实验记录到的双相动作电位是神经干中各条神 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复合表现。故神经干没有确定的阈值。因此,神经干动作电位不会有 “全或无”的特征。 2、你测量出来的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为什么与细胞内记录的不一样。 同一题,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是许多条神经纤维的复合电位表现,因此与单个细胞内记录的不同。 3、神经干的动作电位为什么是双相的?在两个引导电极之间损伤标本后,为什么动作电位 变为单相?单相(上相)的动作电位形状与双相(有下相)有何不同?为什么? 因为动作电位是由两电极的电位差计算出的。当去极化的电位传到第一个电极时,显示电位差是正的,当传导第二个电极时,第一个电极处电位回复,二者相减就变为负 的。故动作电位是双相。损伤标本后动作电位传不到第二电极,故只显示正相动作电位。 单相动作电位的区间较双相动作电位得上相部分要短,因为在两电极之间动作电位就已经停止。 4、神经干的动作电位的上、下图形的幅值和波宽为什么不对称? 在剥离蟾蜍的坐骨神经时,某些神经被切断导致神经干的直径不等,传导动作电位的神经的数目在不断改变,所以造成其幅值和波宽的不对称。 5、如果将神经干标本的末梢端置于刺激电极一侧,从中枢端引导动作电位,图形将发生什 么样的变化?为什么? 图形的幅度会变小但是相位不会发生变化,因为神经的末梢端神经纤维数较中枢端少,而且在两个神经元相接的地方只能单相传导兴奋,故若在末梢端刺激在中枢端引导幅值会变小。 6、如果改变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距离,观察双相动作电位的图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试 解释为什么? 上相电位峰值与下相动作电位峰值出现的时差会增大。因为动作电位在引导电极之间运动时间增长。 7、如果将引导电极距离刺激电极更远一些,动作电位的幅值会变小,这是兴奋传导的衰减 吗?试解释原因。 不是。因为如5题所说,在中枢端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有一部分会因神经纤维的损伤或分支而停止,故离中枢端越远受到的神经冲动就会越少。因此动作电位的幅值就 会越小。 8、试验中神经屏蔽盒的地线应怎样连接? 将刺激输出端负极以及信号采集接口的负极接入地线。

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 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解:(1)设速率方程为 代入数据后得: 2.8×10-5=k ×(0.002)a (0.001)b ① 1.1×10-4=k ×(0.004)a (0.001)b ② 5.6×10-5=k ×(0.002)a (0.002)b ③ 由②÷①得: 2a =4 a=2 由③÷①得: 2b =2 b=1 (2)k=7.0×103(mol/L)-2·s -1 速率方程为 (3)r=7×103×(0.0030)2×0.0015=9.45×10-5(mol ·L -1·s -1) 3解:设速率方程为 代入数据后得: 7.5×10-7=k ×(1.00×10-4)a (1.00×10-4)b ① 3.0×10-6=k ×(2.00×10-4)a (2.00×10-4)b ② 6.0×10-6=k ×(2.00×10-4)a (4.00×10-4)b ③ 由③÷②得 2=2b b=1 ②÷①得 22=2a ×21 a=1 k=75(mol -1·L ·s -1) r=75×5.00×10-5×2.00×10-5=7.5×10-8(mol ·L -1·s -1) 5解:由 得 ∴△Ea=113.78(kJ/mol ) 由RT E a e k k -=0得:9592314.81078.11301046.5498.03?=?==??e ke k RT E a 9解:由阿累尼乌斯公式:RT E k k a 101ln ln -=和RT E k k a 202ln ln -=相比得: ∴ 即加催化剂后,反应速率提高了3.4×1017倍 因△r H θm =Ea(正) -Ea(逆) Ea(逆)=Ea(正)-△r H θm =140+164.1=304.1(kJ/mol) 10解:由)11(ln 2 112T T R Ea k k -=得: )16001(314.8102621010.61000.1ln 2 384T -?=??-- T 2=698(K ) 由反应速率系数k 的单位s-1可推出,反应的总级数为1,则其速率方程为 r=kc(C 4H 8) 对于一级反应,在600K 下的)(1014.110 10.6693.0693.0781s k t ?=?== - ) ()(2O c NO kc r b a =)()(107223O c NO c r ?=) ()(355I CH c N H C kc r b a =)11(ln 2112T T R E k k a -=)627 15921(314.8498.081.1ln -=a E ) /(75.41046.5656314.81078.113903s mol L e e k k RT E a ?=??==??--36.40298314.810)140240(ln 32112=??-=-=RT E E k k a a 1712104.3ln ?=k k

《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制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制度》复习思考题 一、辨析题 1、政体就是指一个国家的阶级属性。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政治制度的内层或核心层是国体,即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它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首先是政权)由谁来行使;中层是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政党和公民的行为准则等基本政治制度;外层则是可供政治实体直接操作的各类具体的规则、程序、方式等。由此可见政体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而非一个国家的阶级属性,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联邦制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为松散,更体现了政治民主,因而是比单一制更好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在联邦制国家,联邦组成单位的各政治实体,享有比较充分的管理自身事务的权力。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所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的结构形式,在单一制国家里,中央政府享有较大权力,地方要服从中央。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构成状况,国家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国际环境、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结构形式。单一制和联邦制孰优孰劣没有绝对的定论。就拿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来看,中国建国时选择了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而美国在建国之初选择了联邦制,两国的选择均是符合历史规律和民族文化特征的,其各自特有的国内政府间关系对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3、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并反作用于国体。 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属性,是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的说就是哪个是统治阶级哪个是被统治阶级。政体是国家统治阶级以何种形式组织政权,就是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管理学原理第三章自测练习题

Chapter Three: Foundations of Planning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included in the definition of planning? a. Define the organization’s objectives or goals. b. Establish an overall strategy for achieving these objectives or goals. c. Allocate resources and develop a chain of communication. d. Develop a hierarchy of plans to integrate and coordinate activities.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argument against formal planning? a. Planning focuses on the future. b. Planning may create rigidity. c. Planning replaces creativity. d. Planning ignores prior successes. 3. Which of following is not one of the reasons why managers should engage in planning as that was stated in the text? a. Planning reduces cost. b. Planning minimizes waste and redundancy. c. Planning provides direction. d. Planning facilitates control. 4. Plans that determine specific details about organizational objectives that are to be achieved are called a. strategic plans. b. tactical plans. c. long-term plans. d. detailed plans. 5. Successful plans may provide a. a false sense of security. b. only success. c. increased awareness of the environment. d. increased awareness of chang e. 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MOST accurate? a. Many studies confirm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ning and performance. b. All organizations that plan extensively outperform those that plan less formally. c. All organizations that plan outperform those that do not. d. Many studies confirm that planning does not lead to greater performance because labor unions are weak. 7. _____ plans are differentiated by their breadth. a. Directional and specific b. Single use and standing c. Strategic and tactical d. Long-term and short-term 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popular way to describe plans? a. breadth b. time frame c. specificity d. length 9. Tactical and strategic plans differ in all of the following ways except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感觉器官 问答题: 1. 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特定的感受器对某种类型的刺激较其他类型更容易起反应,这种类型的刺激就是适宜刺激。然而,某些感受器也可对非适宜刺激产生比适宜刺激弱得多的反应,得到与适宜刺激同样的感觉。要想使刺激引起感受器兴奋,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通常把作用于感受器引起人体产生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值。 (2)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电位和感受性冲动的发放 (3)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并不总是产生同样大小的感受器电位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这类感受器可降低去极化范围和程度,使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下降,甚至不再产生反映。根据产生适应的快慢,将感受器分为紧张型感受器和时相型感受器。 (4)感觉的精确度: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区域内,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野。感受野大小随支配皮肤区域内的感受器密度而不同,感受器空间分布密度越高,感受野亦越小,其感觉的精确度或分辨能力也就越高。 2. 眼近视时是如何调节的? 眼折光力的调节使睫状肌中环行肌收缩,引起连接于晶状体的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使眼的总折光能力增大,使光线聚焦成象在视网膜上。调节反射时,除晶状体的变化外,同时还出现瞳孔缩小和两眼视轴向鼻中线的会聚。瞳孔缩小主要是减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两眼会聚主要是使看近物时物象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3. 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常?如何矫正?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平行光线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到视网膜时光线发散,以至物象模糊。近视也可由于眼的折光能力过强,使物体成象于视网膜之前。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以至主焦点的位置在视网膜之后,使入眼的平行光线在到达视网膜时还未聚焦,而形成一个模糊的物象。远视眼的特点是在看远物时就需要动用眼的调节能力,而看近物时晶状体的调节已接近它的最大限度,故近点距离较正常人为大,视近物能力下降。 散视:正常眼的折光系统的各折光面都是正球面的,从角膜和晶状体真个折光面射来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 4.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在形态上均可分为4部分,由内向外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的主要区别在外段,其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椎细胞外段呈圆锥状。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与神经节细胞联系。

结构动力学习题解答一二章

第一章 单自由度系统 1、1 总结求单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的方法与步骤。 单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求法有:牛顿第二定律法、动量距定理法、拉格朗日方程法与能量守恒定理法。 1、 牛顿第二定律法 适用范围:所有的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解题步骤:(1) 对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得到系统所受的合力; (2)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 x m && ,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3) 求解该方程所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得到该系统的固有频率。 2、 动量距定理法 适用范围:绕定轴转动的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解题步骤:(1) 对系统进行受力分析与动量距分析; (2) 利用动量距定理J ∑=M θ &&,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3) 求解该方程所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得到该系统的固有频率。 3、 拉格朗日方程法: 适用范围:所有的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解题步骤:(1)设系统的广义坐标为θ,写出系统对于坐标θ的动能T 与势能U 的表达式;进一步写求出拉格朗日函数的表达式:L=T-U ; (2)由格朗日方程 θθ ??- ???L L dt )(&=0,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3) 求解该方程所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得到该系统的固有频率。 4、 能量守恒定理法 适用范围:所有无阻尼的单自由度保守系统的振动。 解题步骤:(1)对系统进行运动分析、选广义坐标、写出在该坐标下系统的动能T 与势能U 的表达式;进一步写出机械能守恒定理的表达式 T+U=Const (2)将能量守恒定理T+U=Const 对时间求导得零,即 0) (=+dt U T d ,进一步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3) 求解该方程所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得到该系统的固有频率。 1、2 叙述用衰减法求单自由度系统阻尼比的方法与步骤。 用衰减法求单自由度系统阻尼比的方法有两个:衰减曲线法与共振法。 方法一:衰减曲线法。 求解步骤:(1)利用试验测得单自由度系统的衰减振动曲线,并测得周期与相邻波峰与波谷的幅值i A 、1+i A 。 (2)由对数衰减率定义 )ln( 1 +=i i A A δ, 进一步推导有 2 12ζ πζδ-= ,

高教版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学概论 1、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作为社会政治现象和组织实体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国家产生于氏族制度的解体过程中,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时,便产生国家。社会成员由利益一致、关系平等发展为以不同的阶级地位划分并造成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和冲突,这是社会内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中,在社会生产中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尤其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成为独立部门,是对于国家产生"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社会成员的分化达到十分剧烈的程度;二是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化。这样原来在没有阶级对立的条件下产生而且没有任何强制力的氏族制度面对阶级冲突就无能为力了。于是就需要有第三种力量,表面上居于冲突的各阶级之上,压制他们的公开冲突,使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所炸毁。因此,恩格斯、列宁分别对国家有论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产生的基本观点,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表明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是哪个阶级的专政,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建立起来的。但是,仅有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地位还是不够巩固的,必须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即利用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政权来保证其经济上的统治地位。政治统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的。一个阶级的阶级统治之所以要靠政治通知来维护和巩固,是因为政治统治具有经济统治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是通过“国家意志”实现的,国家意志是政治统治的主要形式。第三,国家是机器,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国家的作用是控制冲突、维护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说到底就是维护既有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统治地位,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清楚地显示了国家的阶级属性。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从国家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深刻揭示了国家是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而深刻阐明了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性质。 3、如何正确理解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关系?从理论上说,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前提是社会的存在,而政治统治职能存在的前提则是国家的存在。这意味着,社会管理职能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共生性,与人类社会相始终。而政治统治职能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只是历史的产物,并非永恒存在,它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在阶级社会,从根本上讲,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个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其社会职能上升为主要职能,表现为组织经济与文化建设。而政治职能,由于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已不占主要地位了,因此主要表现为民主与法制建设,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同时打击反社会主义的势力和分子。 4、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历史类型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国家分类问题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从而也指明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5、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一是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二是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的、法律的和物质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专政,是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③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2)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②从根本上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③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历程。建设我国的民主政治,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1、为什么说国家权力是特定的公共权力?国家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国家权力除了具有阶级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管理属性。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处于公共权力以政治权利方式存在的社会发展阶段。因此,从公共权力性质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家权力是公共权力获得政治性质的阶段性形态,是由统治阶级掌握并由强制性力量保障实施的政治权利。正因为如此,国家权力虽然本质上是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同时,它也必须以履行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作为维护权利和统治的基础。 2、怎样正确认识国家政体与国体的关系?1、政体和国体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不可分割。没有政体,国体无从体现,没有国体,政体无从存在。 2、国体是政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政体的存在形态。政体是由国体决定的,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政体与之相匹配。 3、政体是国体的体现和反映,对国体有能动的反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适合于国家性知识,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服务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不适合于国家性质的时候,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破坏作用。 3、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机构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制度的学说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其核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为什么中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都属于代议制度范畴,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比较,是更先进的民主制度,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前者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受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已失去了它在反封建中的作用,成了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御用工具。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制度,它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的国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包括西方国家议会制的精华,建立起来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虽然历史很短,还不完善,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5、当代中国国家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根据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结合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中国确定国家结构形式为统一、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省级地方(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并批准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五、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机器常务委员会可以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也要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服从国务院。 1、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有哪些优越性? 民主集中制作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这一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一,民主集中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和保证。第二,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机关构成的合理性。第三,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行。第四,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政治学概论 2、论述国家机构的涵义和基本特性?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本 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履行国家职能,行使国家权力,按照一定原则组件的国家 机关体系的综合。它是国家权力运行的组织载体。国家机构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阶级性。国家机构作为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依托,是按照统治阶 级的要求、一直以及利益建构和运行的;国家机构的组成人员大多是统治阶级 初审或者获得统治阶级认可的人员,他们代表统治阶级实行国家权力,力图保 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有效实现。2、社会性。国家机构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组织载 体,国家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个基本方面。3、实体性。国家机构 一般作为组织实体存在,他不仅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而且由特定的职位和人 员构成。4、职权性。国家机构是国家权力的组织载体,国家权力依托国家机 构组织履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3、如何认识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三权分立"的全称是"立法、行政、司法 三权的分立与制衡",早年也曾译为"三权鼎立"。它的具体含意是,立法、行 政、司法这三种国家权力,应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 而又相互制约。"三权分立"的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具体内容:第一,权力的分立, 即国家权力应由三个平行的国家机构分别独立行使,它们都对宪法负责,彼此 之间不具有任何隶属关系。权力分立的原则,就是任何一种国家权力都必须既 受要到限制又必须有其独立地位的原则。所谓"司法独立原则",就是在这个意 义上确立的,即司法权由司法机关独立行使,不受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干涉。 第二,权力的制衡,即三种国家权力不仅相互分离、独立,而且要相互牵制、 平衡,权力制衡的原则,就是对应的国家权力机关应同时得到授权的原则。强 调这一方面,显然是要使国家机构能够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程中,相互配合、 通力合作。 "三权分立"被学术界看作狭义的分权论,而广义的分权论除了" 三权分立"以外,还要包括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权力分立和制衡。资本主 义国家的主权完全由资产阶级统治集团所掌握,因此"分立"和"制衡"的关系也 就十分明显。国家主权的不可分性和统治者的利益都决定了"分"是相对的," 合"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分"是为了"合","合"是"分"的目的。 4、论述我国国家机构民主集中制设置原则的基本涵义?(1)民主基础上的 集中。我国的民主集中制离不开广泛的人民民主,这是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运 行的前提。(2)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集中,民主集中制的 集中不是少数人的独断,二是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指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服务。(3)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有机 结合和辩证统一。民主和集中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5、论述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1)在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 系上,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受其监督。(2)在最高行政机关与最高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方面,两者是不同 权利只能的分工关系。(3)在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既坚 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马克思主义民主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一)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 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 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对民主问题的考察总是同国家问题联系在一 起,认为民主是一种与专制相对的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经济基 础决定,并为其服务。民主的发展程度和形式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相联系的, 并受一定社会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二)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是统治阶 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形式。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社会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 阶级和阶级利益,因此,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阶 级性体现着民主的本质。(三)民主政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形 式。民主问题,首先是国家制度问题,无论是民主制,还是君主制,都是一 种国家制度,其本质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2、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进 步性主要体现在⑴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和以往社会制度相比 较,它的生产方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化大 生产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为生产的无限扩大提 供了强大动因,资本主义为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拓宽了广阔空间。⑵资本主义 推动了社会关系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过三次重 大调整。一是由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的发展。二是由股份资本到一般垄断资本 的过渡。三是由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调整,推动了资本的社会化,带动了整个社会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 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从而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然而,资本主 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1、私人资本和权势集团控制公 共权力。2、促成政治短期行为,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3、高额成本,社会负 担沉重。 3、为什么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是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哪些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制 度优势。1.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最广泛的民主,能够真正实现和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 原则。2.有利于形成代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通过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完成这一任务,最根本 的就是要使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正确地反映全体人民的整体利 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3.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文化上追赶发达 国家,就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并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才 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1、现代政党的主要特征有哪些?1、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2、有明确的政治纲领,规定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 3、有完整的从 中央到基层的组织系统,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和各级领导人,有约束党员行为规 范的纪律。4、争取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党的政纲。 2、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 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 的共产党、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 发达国家的政党,都在这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 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 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 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 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 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 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 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 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 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 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3)实现社会化 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 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 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 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 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 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4) 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 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 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 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 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 实际过程。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 政治功能,而且还因为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了政治体系的结构形式。目 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 和多党制。这些不同的政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府制度形 式。 3、政治文化具有哪些重要功能?一、塑造和影响政治主题的政治行为。二、 影响社会政治制度的创制、发展和便签。三、影响正职发展的道路和进程。 政治学概论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的政党制 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党制或多党制,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 特色政党制度根本区别于其他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 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 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 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为奋斗目标。第三,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参加、三 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 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 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5、为什么我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 搞西方的多党制?1、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是各民主党 派及全国人民共同作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 多党制具有的优越性: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2有利于促进 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3有利于促进执政党的建设。4有利于执政党决 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6、从中国统一战线的历史看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 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 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 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 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 结。统一战线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 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 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统 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 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我们 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作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 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 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什么是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有哪些基本类型?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 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 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基本类型:1、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2、 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3、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2、如何看待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实质?虽然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粗线 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但从本质上讲,他仍然知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前提下的 政治参与,是资产阶级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西方国家所标榜的广泛、平等、 有效的正孩子参与,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 3、简述新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1、公民政治参与方式显现出多层次、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个体 参与与群体参与并存、现实参与与虚拟参与同在、基层参与与高端参与共进、 建设性参与与批判性参与相融。2、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表面参与走向深度参与,决定公民政治参与内容不断深化需要两个条件,即: 一是政府相信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公共治理不可 逾越的过程,二是公民参与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能力与想法能够使政府决策更 为科学、使政策执行更易达到预期目标。正是基于对这两个条件认识的不断深 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表面参与走向深度参与。3、 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由象征走向实质公民参与不仅是体现民主形式的需要,更 重要的民主实质的内在要求。在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民主既是 目的也是手段。4、政治参与由象征向实质的转变是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但 其方向不可更改!上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四个新变化,显示出我国政治体制 不断进步、科学的一面,它的包容性在扩展,它的整合力在提升;这些变化, 显示出我国公民主体性不断丰富、自信的一面,它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责 任意识随着政治实践的不断推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些变化显示出我国政 治生态的不断优化和我国政治文明不断上升的一面。 4、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机制及方式有哪些?一、民主选举:①直接选举 和间接选举(选民的角度) ②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候选人的角度)二、民主决 策: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 制度三、民主管理:最广泛的基层民主实践:四、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民 主监督: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 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5、现阶段应当如何扩大我国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首先,有序的政治参与应 当是合法的政治参与。它是公民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范围内 进行的政治活动。其次,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自主、理性的政治参与。这是 有序的政治参与对公民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行为要求。其三,有序的政治参与 应当是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参与协调进行、动态有序的政治参与。不同的发 展阶段、不同的条件,政治参与的具体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参与形式的多样和 渠道的畅通,则是有序的政治参与的一个基本特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体现了民主和法治、参与和秩序、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结合,同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对新阶段政治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对我国在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具有重要意义。 1、什么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 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 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构成政治文化的要素主要 有(1) 政治心理:①政治认知,②政治情感。③政治动机④政治态度。(2)政 治思想:①政治理想,②政治信仰,③政治理论。(3)政治价值观 2、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政治社会化就是社 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 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 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主要途径包括:第一,家庭。 作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家庭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儿童 阶段。第二,学校。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显然是最系统化和强有力 的影响因素。总之,学校是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第三, 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顺应历史潮流,范银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 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第一,科学性。 第二,大中型第三,民族性。第四,开放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实践。第二,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第三,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 作。第四,深入开展整治文化的研究。总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 展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才 会有生命力,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中,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政治发展。第二,政治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 三,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第四,阶级斗争对政治发展有重要 影响。第五,民主建设是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历史-文化 等条件影响政治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2、政治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政治发展的动力:第一, 人类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追求推动政治发展。第二,阶级关系与阶级结构的 变化推动政治发展。第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政治发展。第 四,经济与社会全球性交往的发展影响和推动着各国政治的发展。 政治学概论 3、基于政治革命的政治发展与基于政治改革的政治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1)主体不同。政治改革的主体通常是政治领导层,是由政治领导层决定实 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2)目标诉求不同。政治改革不是要推翻现有的郑 子涵通知、破坏现有的基本政治制度,二是旨在通过调整至之关系、兴利除弊、 完善政治制度,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巩固现有的政治统治。(3)实现 方式不同。政治改革通常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进行。同时,政治改革通常在政 治领导的主导和控制之下,有序、稳妥地进行。同政治革命一样,政治改革的 动因也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如何理解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 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政治发展构成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稳定只有在政 治发展中才能真正达到并获得保障。因此,政治稳定是一种积极稳定而非消极 稳定,是一种动态稳定而非静态稳定。另一方面,政治稳定构成一定条件下政 治发展的前提,除非政治革命,常态下的政治发展必须以政治稳定为前提,并 努力使政治发展时刻保持在政治稳定状态。在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辩证关系 中,政治发展是决定性的。对于政治发展来说,政治稳定即使政治发展必须追 求的目标,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不 仅要确立合适的政治目标,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气质。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 治国有机统一。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什么是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 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 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 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小时,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民族问题虽 然与阶级问题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不等于任何民族问题都属于阶级问题。 2、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对促进中华民 族的大团结起到什么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 因素与现实因素、制度因素与法律因素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 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党和国家总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族 区域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充分 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名 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名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 力和向心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从宗教的起源来把握宗教的本质及其特征的?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其 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契尔氏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马克思 主义认为“一切宗教斗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 幻想的反应,在这种反应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一重 要思想指出了宗教现象的如下特征:第一,宗教是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应, 具有虚幻性。第二,宗教是人们对“人间力量”超人简化的幻想,具有麻痹性。 第三,宗教是人们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反应,具有相对性。 4、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 用?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在对待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这 是一项长期政策,关系到名族团结、国家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宗教工作纳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宗教 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5、中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第三,坚 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第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基本关系是什么?在当今世界,他们之间是如何相 互作用和影响的?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紧密相关。宗教信仰是形成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心 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问题旺旺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印宗教因 素而受到激发,宗教问题印民族因素得到强化。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高度关 联性,决定了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宗教问题的解决。从人类发展 与世界和平的高度来看,追求国家质检、民族之间以及宗教之间的和谐共存, 建设和谐世界,应该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共同价值选择。 1、国际政治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第一,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即国际社会中为了实现特定的一直、利益和主张, 具备国际社会活动能力而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行为实体。第二,国际政治的基 本内容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第三,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政治 关系的总和。 2、怎样理解国家主权的基本特性?国际主权是一国处理国内外事务时的最 高权力。国家主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属性,主要有如下基本特点;一是对内的 最高性,既除了国际法特殊规定以外,国家对于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员和领土外 的本国公民具有管辖权,对于本国事务具有最高决定和处置权;二是独立性, 既完全独立自主行使主权,排除任何外来干涉的权利,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 领土完整,防止外来侵略或威胁的权利;三十平等性,即不同国家无论大小强 弱,都拥有平等的主权,不允许任何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同时。 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各个国家的主权具有平等的效力。 3、国家主权对于国家参与国际政治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主权是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先决条件。其次,国家主权保 障一国在参与国际政治中具有与他国平等的地位。最后,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 制定并遵循过激行为准则的必要资格。 4、国际法的基本特点及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特点:第一,国际法主体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其调节对象是这些主体之间的 关系。第二,国际法的制定过程,是相关国际政治行为主体通过博弈互动,达 成妥协和共识的过程。第三,传统意义上,国际法的约束性主要依靠相关国家 自身行动来实现。基本功能:第一,国际法是国际政治关系有序性的基本保障。 第二,国际法是保证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地位的法定依据。第三,国际法是仲裁 和解决国际纠纷与冲突的法律原则。 5、论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关系。 在国际社会中,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存并生的是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多极化具有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使得生茶要素和产品在 全球范围内流动,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以配置,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相互 联系和相互依赖成都由此加深,形成相互依赖关系。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 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会随之加快,区域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经济全球 化的消极作用,会使得西方国家力图借助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权和在国际组 织与规则中的主控权,按照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建立西方资 本主义模式的一统天下和单机世界,从而计划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对于经济全球化也具有促进作用。世界多极化意味着世 界各国得到共同发展,意味着世界多个国家和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提高,意味 着各国和国家集团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力得到维护,特别意味着发展中国家 的政治经济主权、发展权和共同发展权得到维护。由此可见,就其内在基本联 系和历史趋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结合的关 系。但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结合,必须在正确把握和引导经济全球化的 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6、联系实际论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虽然经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体现着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确实一贯的,这就是风行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具体而言,其基本原则包括以下:第一,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四,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第五,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 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