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城融合报告(简1)

产城融合报告(简1)

产城融合报告(简1)
产城融合报告(简1)

临港产业区的产城融合发展与新城镇建设

一、临港产业区开发建设进展的总体情况

临港产业区自2003年开发建设启动以来,坚持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和产城融合“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产业发展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新城功能框架和区域联动格局基本形成,开发建设成效显著。至2013年底,临港产业区累计完成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固定资产投资984亿元,其中产业类固定资产投资608亿元;累计引进产业项目273个,引进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830亿元;工业总产值保持约37.2%的年均增幅,税收收入保持约24.3%的年均增幅;单位土地投资强度达到6433万元/公顷,单位工业用地产值达到9296万元/公顷,均远远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集聚,“临港制造”品牌初步确立。

临港产业区瞄准“高端制造、极端制造、自主制造”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龙头企业集聚。上汽集团、上海电气等地方国企,中船集团、中航商飞等央企,三一重工、华仪电气等国内知名民企,以及卡特彼勒、西门子等著名跨国公司纷纷落户临港,形成了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初步形成。新能源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民用航空配套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框架;国务院8号文提出我国重点突破的16个装备领域中,临港已争取9个领域项目落户;上海市“十二五”高端装备规划确定的5大重点领域中,临港均有涉及。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积极填补事关国家战略竞争与核心利益领域的关键技术、关键装备上的空白,如上海电气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产能和市场已占全国半壁江山,中船三井可制造目前世界上最大汽缸直径1080毫米的柴油机,三一重工自主研制的200吨级、履带式、全液压SY2000挖掘机代表了世界一流技术水平等。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产业发展环境初步形成。

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超前构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大项目陆续完工,建成S2沪芦高速、铁路芦潮港中心站、大芦线内河航道、地铁16号线等,其中S2于今年初免费通行,基本建成主干道骨架、重点区域道路网络,主次干道的对接、区内道路网加快完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建成高标准防汛大堤、全国第一座海上风电站、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产业码头、保税和非保税物流仓库、临港公租房一期、临港园区标准厂房二期等一批重要设施,基本建成城市供排水、信息化、邮政、环保、能源等公益性服务体系。

(三)分城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功能框架初步形成。

临港产业区内分布着四个分城区,包括芦潮港分城区、泥城分城区、书院分城区和万祥分城区,它们是临港产业区重要的生活服务和产业服务功能配套。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四个分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生产与生活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形态初现。其中芦潮港分城区城镇规划基本落地,基本形成了“两轴、三环、多组团”的城市布局,市政设施、公益性配套齐全,城市雏形初现;泥城分城区已建成动迁安置房达191万平方米,各种学校、生活、商业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毗邻临港重装备产业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聚集大量流动人口,并正形成了一个超大型生活社区。

(四)港、城、区、镇联动发展,区域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洋山深水港功能效应显现,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在洋山深水港、保税区和自贸区政策的辐射影响下,临港产业区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目前已形成现代物流业集群,引进了马士基、DHL、普罗斯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物流运营商和配套供应商,以港口航运、第三方物流、国际采购等为特征的国际航运物流业正在加快发展。同时,临港产业区的发展也为洋山自贸区的发展带来了长足动力,提升了港口功能和服务能级。南汇新城功能不断完善,提升了产业区的发展外环境。重点城市功能性项目陆续落户南汇新城,行政办公、商业服务、生活居住、社会事业功能框架初步形成,为产业发展和人口居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支撑。同时,随着产业区的发展,大量企业入驻,带来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则为南汇新城的发展注入活力。周边城镇与产业区发展相互促进。产业区的开发带动了周边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各镇、分城区公司也正在加快建设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和都市产业园区,支持支撑产业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临港产业区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瓶颈问题

(一)临港产业区迎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1、国家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临港产业区进一步释放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带来新机遇。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国民经济的现代支柱产业,临港产业区将籍此全面展开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布局,加大重大项目财税政策等方面的引导扶持;充分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抓住机遇,进一步对接国家战略,争取更多的功能性大项目和龙头企业集聚,积极打造具有全国创新示范引领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高端制造产业高地。

2、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临港产业区发挥综合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目标、新要求,上海同步出台“20条”意见,国资系统对临港集团的功能定位和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临港集团也到了不改革不发展的地步,这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是临港集团实现“二次创业”的重要契机。同时,未来五年是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浦东四大开发主体南下临港、市管企业东进临港、上海开发重心从中心城区转向新城新区等重要决策效应的显现等,也都为临港产业区的开发建设带来了重要机遇。

3、自贸区落地和“双特”政策全面、实质性的实施为临港产业区的发展注入活力。自贸区的政策红利将对众多产业产生重大影响。自贸区较保税区更开放的金融、贸易政策,将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园区,吸引更多贸易发生在园区,吸引更多产业人口和消费聚集在园区,并辐射惠及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区域。自贸区的落地也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资源整合和产业地产的发展,临港产业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土地储备优势,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从24条政策到30条实施细则,临港“双特”政策正在一步一步落到实处,为临港产业区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临港产业区加快发展需要重点突破的瓶颈问题。

总体来看,临港产业区目前仍处于大规模投入、大规模开发阶段,区域开发体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也决定了临港加快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当前临港开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集聚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强化产城融合。围绕“两聚一强化”的战略导向,结合临港实际,临港产业区需要重点突破三大瓶颈问题。

1、产业功能集聚问题。一是产业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部分产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不强,产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机制尚未形成,目前落户企业主要还是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尚未同步落户,产业集群在价值链分工中的主导地位并未真正确立;二是功能性、龙头性项目集聚仍然不够,在引进大项目、大企业方面还需加大力度;三是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需要加强,需要进一步拓展功能、扩大规模,以更好地支撑产业项目招商和产业人才引进等。

2、人才吸引和集聚问题。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是临港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双限房”等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的生产生活环境与吸引更多人才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有利于吸引人才的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等还相对缺乏;二是吸引针对人才的保障性住房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三是缺乏针对吸引高端人才的特殊政策等。

3、综合配套环境问题。临港产业区远离中心城区,又是“平地兴产、平地造城”,综合配套环境不完善,各类生活配套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人气集聚和项目落地。一是交通问题,不完善的交通体系增加了企业成本,降低了通勤效率;二是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产业区员工的生活质量。

三、临港产业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与新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产城融合是现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是当今世界产业区发展的新趋势,是城市化、工业化、服务化发展高级阶段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内涵是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功能、生态环境等多元要素的均衡协调发展。

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21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中心好几个区面积的总和,差不多是武汉或济南这样中等规模城市的已建成市区面积,区域面积相对较大,由此临港产业区必须建有自己的各项基本生活服务配套。10年来,临港产业区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376亿元,并已基本建成各项基础设施体系,有效保障了产业区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目前产业区又正规划建设占地3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350万平方米的临港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带)和临港生活社区(生活服务带),本着促产业宜人居的主旨,着力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深化产城融合发展和新城镇建设,实现产中有城、城中有产、产城一体、联动发展,生产生活相得益彰。

具体而言,产中有城就是要在产业区内部加快完善城市生活服务配套,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社区”,实现生产与生活的有机联动;城中有产就是要在新城加快形成功能性产业支撑,突出高起点、高定位和高端功能,促进新城发展从形象塑造向功能塑造提升;产城一体就是要在产业区和新城中统筹规划各类功能要素、产业要素、生活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区与新城一体化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就是通过深化规划联动、功能联动力、产业联动、交通联动、机制联动和政策联动,突出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形成区、城、港、镇多层次、梯度化的联动发展格局。

(一)加强区镇联动,突出基本配套与产业支撑。

区镇联动是指产业区与临港周边五镇间的联动,是临港深化产城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产业区要高度重视与各镇的联动,结合周边五镇的资源环境与发展定位,重点着眼于基本生活配套和特色产业配套方面的联动,并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项目、劳动者培训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产业区要进一步完善和发挥现有开发主体与镇域开发公司的联动对接机制,促进镇域配套产业发展;五镇要不断完善生活、居住、商业、文化、医疗、教育等配套功能,满足产业区员工的基本需求,同时要着眼区域特色,依托都市产业园区,发展与产业区配套的产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实现产业链从嵌入式向根植式发展的转变,并大力发展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满足产业区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

(二)加强区内联动,突出链条完善与功能升级。

区内联动是指产业区内部各个主体、各个领域间的联动。产业区内部同样存在联动发展的问题,不仅是产业之间,在完善产业区配套方面也要建立起多元联动机制。一是顺应产业区从初创期进入全面拓展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功能性、总部型、龙头式项目的主体集聚,引导优势产业的整体植入等,形成产业配套联动,完善产业区的产业链条;二是依托临港物流中心等功能性设施,大力发展制造业优势延伸的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集聚更多的专业人才,这又更好地支撑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格局;三是通过建立园区企业协会,强化客户关系管理,促进企业交流与合作,实现产业区内的资源共享,形成区内企业联动,进一步增强园区的集聚能力,巩固企业的根植性;四是综合考虑产业配套需求,选择合适的区域建设若干社区型“生活服务中心”基地,方便企业职工就近工作生活,同时积极打造“特色产业社区”,形成生产与生活联动,进一步完善产业区生活配套功能,促进产业要素集聚。

(三)加强区港联动,突出政策延伸与功能拓展。

区港联动是指产业区与综合保税区间的联动,是临港深化产城融合发展的功能特色与拓展空间。结合自贸区的发展定位和政策优势,区港联动的重点在于政策延伸和功能拓展。紧邻港口的独特优势,是临港产业区功能拓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依托港口优势,在冷链、超重大件等特种物流和非保税物流等方面,加大物流功能性项目的集聚。另一方面,要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抓住自贸区突破性的政策制度创新契机,着眼于政策延伸,积极培育发展航运服务业,引导注册洋山的有关仓储、物流等航运企业逐步落户临港;创新发展离岸贸易功能,不断集聚贸易型企业、功能性跨国公司总部等;结合临港特色,建立大宗商品、机电产品、进出口农产品等交易场所;拓展保税港区的国际采购分拨、国际维修功能等。

(四)加强区城联动,突出高端配套与人气集聚。

区城联动是指产业区与南汇新城间的联动,是临港深化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的外部支撑。新城是产业区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功能的重要依托。要充分发挥“市属区管”的体制优势,创新产业区与新城联动发展的机制,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发展。基于新城的区位特征、定位特点和发展基础,产业区与新城联动的重点在于新的高端配套功能和人气集聚。要充分抓住浦东深化区域功能开发的重大机遇,依托浦东新区未来在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规划布局,加强产业区与新城之间的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的衔接,充分利用新城高端生活、居住、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功能,完善产业区的生活配套体系,满足产业区高管人员、专业人才的生活需求,形成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有发展的人文环境和活力氛围,打造继古北、联洋、碧云、新江湾城之后的新一代环境品质高雅的国际社区,不断完善和提升新城的高端配套功能。

(五)加强区区联动,突出规划衔接与政策支持。

区区联动是指临港产业区与浦东新区、中心城区间的联动,是临港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临港的发展是大浦东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产业区的区位特征和发展诉求,区区联动发展重点在于规划衔接和争取政策支持。要积极发挥国家战略和上海“四个中心”战略重要承载区的功能,在服务浦东区域战略的实现和功能提升中拓展临港发展空间。要主动对接浦东未来的发展战略,在重大项目布局、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安排方面,加快承接。同时要重视与中心城区的联动,力争使产业区成为全市产业布局的重要承载基地、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资源整合的首选区域。要加强与全市科技创新资源的对接,充分利用科研资源提升临港产业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总之,10年来,临港产业区的开发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同时面临着战略发展机遇和瓶颈制约,其矛盾的根源在于产城融合度尚处于初级阶段。临港产业区本身占地面积较大,需要有自己的各项基本服务配套;创新创业带和生活服务带的建设将加快产业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进程。未来,临港产业区应以产业为引领,以城市为载体,以人为根本,实现产、城、人的高度互动,加强区镇联动、区内联动、区港联动、区城联动和区区联动,全面打造宜居宜业、产城一体、互促共赢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d13313429.html,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刘怀生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6期 摘要:本文基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北京市丰台河西地区基本特征和突出优势,提出台河西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空间布局和建设构想。 关键词:产城融合;丰台河西;空间布局;建设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城市发展相对落后,“城市病”日益突出。尤其是特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亟需尽快解决。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新一轮城镇化拉开序幕。“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对疏解中心城市人口、缓解交通拥堵、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路径。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绝不仅是城镇范围扩大、“只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其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让居民生活的更加舒适、便捷,可以享有现代城市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重点是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现代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新型城镇为载体,通过产业聚集人,产业服务人,提升土地、农民等要素生产率,保证农民在不丧失土地的前提下持续分享产业化收益,实现人的全面城镇化。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它将居民的居住、工作、生活聚集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减少奔波过程中的时间消耗,对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结合部发展、解决大城市病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的将城市建设成人们居住、工作、生活的载体,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解决居民就业问题,为农民生活、居住市民化提供支撑;完善现代城镇功能,重点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生活保障体系,实现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三个“三位一体”:

融合与转型:传统媒体的未来生存法则

融合与转型:传统媒体的未来生存法则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ed13313429.html, 作者:支庭荣发布时间:2006-02-08 与北青传媒在香港上市后被一路看淡相映成趣的是,随着分众传媒和百度先后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新媒体行业掀起了新一波投资热潮。以互联网、数字娱乐和移动通信为标志的新媒体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开疆拓土,全球传播气候的变迁已经悄然波及中国大地,的确到了谈论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时候。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疆域的侵蚀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疆域的侵蚀,最鲜明的风向标就是广告市场。最近两年,中国广告产业一直维持15%~20%的增长率。不过这一增长率大多来自户外媒体广告持续上升的拉动,报纸等传统媒体广告不升反降。其中主要因素就是新媒体的冲击。 中国是新媒体消费大国:全国大约有10亿电视用户、4亿手机终端用户、1.2亿互联网用户。 在新媒体中,首当其冲的是手机媒体。通信功能自然是手机的本来面目。但是手机也可以发短信、听MP3、照相、看电视、上网。据2005年12月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美国手机用户中,3%使用视频、6%听音乐、8%玩游戏、14%下载彩铃和壁纸、19%发图文信息。当手机只能传输声音时,它与固定电话没有本质的区别;当手机可以阅读时,它就成了真正的媒体。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的单机通信消费增长趋缓,增值业务消费则快速上升。 从世界范围来看,电信业的“游戏变革者”是移动和宽带。截至2004年底,美国拥有1.84亿手机用户,超过了固话1.76亿的用户数。中国的手机用户居世界第一位,是美国、德国、日本加起来的总和(见表一)。这使得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目前它是以手机为中心的,而不是以个人电脑为中心的。手机不仅拯救了传统互联网,基于3G移动技术和互联网互联互通平台融合之后的无线互联网,还将是一个发展速度数倍于传统互联网的朝阳产业。据估计,2007年无线互联网用户将超过传统互联网用户,这个庞大市场带来的机会,对整个媒体产业具有足够震撼性。 我们过去习惯讲市场环境的风云骤变,更直接地讲应该是市场基础的碎裂与陷落。如果说电影、广播和电视宣示了大众社会的盛宴,互联网宣告了大众社会的消解,那么手机媒体则渲染了大众社会的终结,群集的共同聆听的物理的大众不复存在,媒体环境彻底的“碎片化”了。 手机媒体,是“实时通信+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移动工具”的结合体,手机媒体代表着年轻化的时尚人群,代表着受众真正的分散化、小众化、个性化,代表着传统媒体接触时间的下降,传统媒体的生存方式面临着巨大的颠覆。“汇流”是数字时代媒体 的必经之途 我们面临的,其实是所有媒体内容都必须数字化的时代。今天的消费者寻求跨越各种传输渠道、平台和设备上的内容。新媒体的运营模式,本质上是网络、媒体、通信三者的“大汇流”。凡是网络、媒体、通信三者关联度越高的1+1+1>3的项目,无不受到市场和资本的青睐。人们普遍认同的是,在汇流后的新媒体平台上给用户提供的增值服务,将远远大于在其中每个单项传统平台上提供的任何服务的价值。

南京市产城融合模式研究

产城融合模式研究

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y y 产城融合的现状y 国内外产城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y 推进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模式和思路y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和示范方向y 高水平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重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 y 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其基本内涵是产业与城市在功能、空间、结构、组织和政策等方面的相互匹配、有机互动、共同演进、螺旋上升的状态和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城市空间载体的动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城市服务功能的配套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持升级城市服务功能的配套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城市组织结构的完整高效、城市政策体系的整合统一、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延续、城市人口素质的持续提升,其本质是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持续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城融合至少应包括功能融合、空间融合、结构融合、身份融合、组织融合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身份融合织融合和政策融合等个方面的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 y 南京产城融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x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创造了难得契机 x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示范了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 x 全国技术创新中心城市建设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x 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出现为南京市加强产城融合发展明确了发展理念 x 低碳环保理念的凸显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挑战 x 新常态的出现增加了南京市产城融合发展的难度 x 第三次产业革命将带来城市产业和居住空间的再调整x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树立在纠正原来以经济职能为本的城市发展观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城融合发展的资金压力 x “社会力”的崛起将使产城融合发展中面临社会治理模式变化带来的挑战

产城融合解读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上)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背景解读 (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

(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2005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2014 年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2020年中央电视台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2020年中央电视台发展战略调研报告2020年中央电视台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央视继续增大本土化创新力度,并从内部管理机制上予以保障。 一方面,全力鼓励原创,推广自主研发的新节目、新模式,激发创作人员的活力;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机制体制改革,联手更多的社会优秀节目制作力量,开门办台、开门办节目,努力寻求自身平台优势与市场机制优势的强强联合。 从去年年初起,央视各频道、各中心陆续搬入新大楼办公。在频道搬迁的同时,频道也实行着全面的改版。 早在2020年,央视就设置了节目研发管理部门,将节目研发创新工作纳入全台创新战略;从2020年开始,央视每年拿出2亿元作为创新基金,激活全台内部的节目创新。这对央视节目内容的更新换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四年中先后推出了近100档原创新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创新节目都是这种大背景下的成功案例。 此外,央视还举办节目创意大赛,投入260万元重奖获奖选手,不但提升了参与者的创新水平和节目制作水平,其辐射带动效应也在一定水准上反哺到各频道的节目创新工作。 娱乐节目是受众易于接受并乐于实行话题传播的节目类型。近些年,泛娱乐化开始影响综艺市场大环境,国内娱乐节目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在节目数量增加的同时,节目类型也在持续叠加或重复。作为的电视媒体,央视在娱乐节目中需要承担和坚守更多的社会责任。央视综合频道总监钱蔚以前表示,他们不会做纯粹娱乐的节目,而是力求用符合价值观的理念,从新闻性中发现问题,对这些问题实行娱乐表达。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央视的娱乐节目总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以《梦想星搭档》为例,央视在保证电视“品格”的基础上,加入公益 元素,使电视节目受到更多人的注重。不论是《出彩中国人》还是 《中国好歌曲》,传递给观众的更多是对于自己所做事的执着和热爱。同时,增大文化和思想传承的分量。 除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 等系列文化节目,央视还推出注重青年思想的《开讲啦》和《青年中 国说》。虽然同为青年公开课,《开讲啦》更多邀请“中国青年心中 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而站在《青年中国说》舞台上的则是有想法、有抱负同时做出了成绩的年轻人。两档节目实现了两个维度的沟通。 以《青年中国说》为例,其节目的创意离不开现在电视市场的竞争,“一开始我们也在想赛制、明星等路数,很遗憾也很幸运,人家 把该占的地都占了。”央视综合频道综合部副主任李伦表示。为什么 说是幸运呢?李伦认为,当规则未建立时,会出现很多规则本身的漏洞,有没有可能放弃所谓高收视基因,做一档更自由的节目?所以就有了这 个节目在形式上的简单化表达。《开讲啦》和《青年中国说》虽以青 年为核心,但反映的是社会,注重的是当下人们所思所想所感的事情。 央视在坚守社会责任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持续尝试和探索 新的综艺节目形式,以开门办节目的方式,与社会知名制作团队合作,将优秀的社会资源引入电视节目生产中。 央视综合频道节目部副主任吴晓斌认为,当前央视同节目制作公 司的关系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制播合作”,它不是简单的委托制作 关系,也不是简单的节目收购买卖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并且合 作方式越来越多元。这个合作的市场远未成熟,制作机构在未来还有 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实践效果来看,吴晓斌认为,这种与制作机构的合作对央视来 说是好事,毕竟所有的合作都是依托制作公司的优势资源,来补充央

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

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 园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连接了产业发展与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引领了我国园区的智慧化建设浪潮,已经初步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 据统计,当前我国至少有34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占国家级高新区总数约32%;同时有29个国家级经开区正在规划、实施智慧园区工程,占比约16%。不难推测,智慧园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头羊,是智慧产业的孵化器,如何立足智慧园区建设推进智慧产业发展、满足城市管理需求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智慧化要素的集聚区 园区经济是加快区域建设、带动城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战略平台。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园区为区域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推进“四化同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实操平台。其次,园区作为生产各要素的集大成者,有效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单兵作战”发展方式,强调实现区域产业耦合发展。第三,通过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打破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常规发展格局,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市场需求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经济发展布局。第四,园区聚集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高端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其在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园区智慧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明显的引领作用。 二、智慧园区建设逐步转变“单向作业”方式,推行“以建设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建设”的建设模式

传统智慧园区建设以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电子政务系统等建设为重点,关注公共领域管理与服务。随着园区入驻个体对信息化需求的提升,智慧园区建设逐步将政府需求、入驻企业需求以及公众需求结合起来。智慧园区建设也一改单向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开始关注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共同发展的互动模式。 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首先,在智慧园区规划阶段,智慧园区顶层设计既要包含信息化内容也要包含相应的信息化产业内容。其次,在智慧园区实施阶段,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智慧园区建设的基本内容。这一阶段智慧园区建设将不再是单纯的外部资源采购,而是充分利用园区内已有企业信息化资源配备能力的同时适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将外部信息化资源引入园区“扎根成长”。第三,当智慧园区初步建成后,其考虑的重点将不仅仅是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多的目光将会转移到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互动发展。引入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智慧产业,逐步形成“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务”一条龙园区产业格局,最终除了可以满足园区自身智慧化建设需求还可以实现智慧产品和服务的外部输送。 三、智慧园区为城市管理、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等孵化平台 智慧园区的建设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信息化手段装备过程,它是智慧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的孵化过程。智慧园区已经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一)智慧园区的建设过程是新技术探索与应用的过程 智慧园区的建设不是单一技术的叠加,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内高、精、尖技术的聚集。各大园区在建设智慧园区时大多依据其园区发展实际,适时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智慧云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园区)运营

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

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 情况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2015年初,按照朝阳市委、市政府“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朝阳县依托二十家子镇和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成立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提出了开发区与新市镇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的规划设想,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4月,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下面将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委托辽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30)》,开发区按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三支柱、双培育”的产业发展“3+2”模式,产业发展将经历以下两个阶段,全面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产城融合新局面。第一阶段(2015--2020年)开发区逐渐投入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也会促进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建设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

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第二阶段(2020--2030年)开发区由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和产城融合发展新城区,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工业新区和二十家子镇区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匹配、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联系紧密的产城融合新局面。工业与贸易的双轮驱动,二十家子新市镇社会经济达到全县一流水平,成功打造为朝阳县副中心。 二是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发展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这一核心命脉,依托“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三基地一园区”,具体为:利用温甬台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转移契机,依托标准化厂房和张世新能源汽车这个龙头,打造北方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利用县域内丰富的钒钛资源,依托中科院过程所辽西钒钛湿法冶炼新工艺,打造钒钛产业基地;利用化工产业园优势,依托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打造辽西地区精细化工科研成果转化承接地;利用开发区距离锦州港仅有65公里的区位优势,依托国电投锦赤货运专线东大屯车站,打造国电投朝阳(保税)物流产业园区。 截至5月中旬,现已在开发区注册的企业有64家。其中,装备制造企业21家,包括张世新能源汽车、辽宁精锐、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调研报告(20200521130801)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调研报告 一、前言 (一)调研背景分析 1、内涵式发展成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流共识 近十多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从高等教育新兵迅速占据半壁江山。 在数量高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亦发文强调要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随着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战略的推进,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十二五”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等文件。 面对着如此形式,高职教育迅速进入发展新阶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管理层和院校的主流共识。 2、适龄教育人口下降,使得未来的招生竞争压力更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人,占%;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个百分点”。可以预料到,随着人口下降,未来的高职招 生竞争将更加激烈。 3、产业结构升级对高职毕业生要求更高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群对员工的知识、能力要求更高,为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发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课程和教材,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4、追求卓越,为高等教育走出一条新路 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封闭办学,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其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高职教育开展“就业导向,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为高等 教育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二)调研目的意义 计算机多媒体专业调研的主要目的是: 调查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所对应产业的发展趋势、人才结构与需求状 况 高职领域兄弟院校本专业的教学现状 了解中高职衔接的生源状况,对比高职不同生源情况及要求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_罗守贵

2014年第4期 第22卷(总98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4,2014Vol.22Jul ,No.98收稿日期:2014 05 0 9作者简介:罗守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 罗守贵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 252) 摘 要:产城融合这一命题是本轮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因产业发展与城市空 间扩张脱节,产生了大量所谓鬼城的背景下提出的。无论是从全国范围、都市圈范围 还是从单体城市范围看,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都普遍存在,并且三个区域层面的问题表现各不相同。建议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先进行产业规划,再进行城 市空间规划。通过这种规划,严格限制那些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扩张冲动。与此同 时,对那些产业发展良好的小城镇,则可以解决他们的城市身份,在全国建成一大批生 机勃勃、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规划;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 2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7095(2014)04 017 0 5一、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 产城融合更多的是在中国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内在的机理实际上是城市的本质、功能在区域经济动态发展中的体现。原因在于,在中国这一轮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产城融合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产业,就没有城市;没有城市也就没有产业。图1 产城导入与城市形成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DOI:10.13806/https://www.doczj.com/doc/ed13313429.html,ki.issn1008-7095.2014.04.004

202X年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X年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202X年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按照《****》要求,我区组织力量对***等***余家单位和个人进行了摸底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新媒体工作现状 1、目前***没有手机报、APP、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个人方面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但影响力较小;官方微博、微信主要由各单位主管领导负责发布信息前的审核,工作人员较少,年龄集中在***岁。 2、有一定影响力的官方微博有***等***个。“***”重点围绕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不间断更新发布内容。同时,围绕民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开展舆论引导。***通过开展“***”***等活动,使广大“粉丝”“零距离”的接触***,在全区形成****的良好局面。 3、有一定影响力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有“***”、等**个。***活动期间,“***”组织微信网友**余人在人民广场发放宣传海报、知识手册等宣传品。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知识,营造全社会重视**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新媒体开展宣传存在的问题 1、宣传平台数量少。在区一级,乡镇和有关部门还没有把新媒体的开发建设作为推动本地本部门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无论是官方微博还是微信,还有待于大力发展,进一步提升新媒体宣传平台的覆盖面。 2、宣传内容的局限性。已搭建新媒体宣传平台的个别单位,在开展宣传时协同性差,各自为战,缺乏有效互动和资源整合。

3、人才队伍亟需优化。相对于传统宣传工作,新媒体宣传管理工作人员,除了需要掌握新闻报道、文字写作等知识,更加需要具备计算机软件、多媒体信息技术、互联网知识、**应对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当前从事官方微博、微信的工作人员,大多并没有相关专业背景,没有系统的接受培训,无法适应新媒体宣传管理工作发展。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1、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引导基层乡镇及与民生相关的重点部门,自觉树立新媒体意识,积极开设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平台。同时,畅通信息收集和传播渠道,打造以微博、微信为主,综合运用电子报、手机报等新媒体平台的多维度宣传平台。 2、严格规范新媒体工作制度。通过制定政务微博、微信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务信息发布口径授权机制,解决谁来发、发什么、怎么发的问题,从制度上确保政务微博、微信的宣传发展。 3、探索建立新媒体宣传考核培训工作机制。要定期定性定量对政务微博、微信进行考核。对新媒体工作人员,通过采取请专家授课、观摩演练、案例解剖、交流研讨等形式,进行岗前培训,不断提高新媒体宣传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4、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始终秉承织博为民的理念,不作秀、不忽悠,去官气、接地气,凝人气、聚民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加强与网民的互动、沟通,在虚拟世界里,脚踏实地走好新媒体时代的“群众路线”,将新媒体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 1 —

--到2015年,“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 2 —

2019年全国广电媒体融合调研报告(下)

2019年全国广电媒体融合调研报告(下) 2020年01月31日 (二)平台建设:高质量打通传播阵地,建立多方合作传播机制 在互联网端口形成新的传播力量,建设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正在成为各地媒体的共识。 “主力军”加快挺进“主阵地”,是山东广电融媒体资讯中心今年最核心的任务。截至2019年10月中旬,“闪电新闻”客户端装机突破2900万,全平台覆盖用户超过3.5亿。对于自有渠道的建立,山东广电的App每月发稿8000多条,并向央视新闻+、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合作平台输送大量优质内容。 (三)内容设计:重大活动与常态化策划并行,更注重本土用户利益关联 除了平台建设的火热,内容策划也是今年各大媒体发力的方向,尤其是在重大主题主线报道中检验融媒生产水平。今年,春节、两会、五四青年节、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都成了省级媒体的实战“练兵场”。这些作品形态丰富、品类多元。地方媒体在设计这类作品时,更注重建立与本土用户的利益强关联,形成情绪共鸣。例如,浙江广电集团新蓝网就以“光影流转七十年,浙里再出发”为主题,实践了以“光影博物馆”为载体的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快闪创意体验活动。 三、市级媒体:外部机构融合依次推进,内部机制改革大刀阔斧 目前,市级媒体融合的传播阵地建设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建立自有渠道,形成与本土受众的自然粘合力;另一种是借助第三方渠道,将自身优质内容与高覆盖人群的端口有机结合起来,并尝试与头部平台建立合作项目,实现优势互补。 从2019年各地媒体的实践来看,两种传播形态都有较为迅猛的表现。 借助第三方平台建立协同机制方面,无锡广电颇有心得。2019年,无锡广电新媒体中心尝试阶段性和抖音平台进行合作,积极参与抖音“无锡运河记忆”话题,多个视频成为爆款;他们还策划了首届“我就是超级妈妈”视频大赛,活动期间有数万人关注抖音活题“我就是超级妈妈”,多平台总播放量近300万次,获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除了重大报道以外,常态化融媒内容生产更加精准,今年市级广电媒体更多注重密切联系本地用户群,推出可观可感的新媒体产品。例如长沙广播电视集团“智慧长沙”与最高人民法院、湖南省高院合作,推出三场“决胜执行难”全媒体直播,全网点击量近亿次,获得最高法、中央政法委点赞。 此外,东营、衢州、宁波、邯郸等地广电陆续推出《电视问政》节目。在新媒体时代,升级后的电视问政节目更加注重大小屏的联动,不仅大小屏同播,还将群众集中关心的问题投放到线性直播中。如河南广电《百姓问政》栏目就开通了网络互动和电视热线,百姓可以针对各类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2018年较为流行的机构融合,2019年继续在市级媒体间推进。3月,湖北省鄂州市将日报社与广播电视台整合成立了省内第一家地市级融媒体中心。同月,河北省张家口市将日报社与广播电视台两家市属媒体整合成立了张家口市新闻中心。 除了外部整体融合,内部革命在2019年成为新的关键词。传播生态系统正在重塑的今天,专业生产机构的生存危机依旧存在,常规运行也依旧有很多阻力,这种阻力有外部平台的竞争压力,也有内部机制建立的利益牵绊。自我革命势在必行,其中关键一步就是加快减员增效的步伐。 今年4月,绍兴市新闻传媒集团组建完成,随后新闻传媒中心在组织、干部、薪酬、制度4个方面进行了大力度改革。据媒体报道,其人员岗位设定上实施全员双向选聘,中层岗位从原来的112个核减到75个,精简33%;行政岗位精简35%,同时定额增加采编、经营等一线岗位。 除了绍兴市,新一线城市的媒体也在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领导班子由13人核减至9人,减幅31%;职能部门核减编制43个,缩减8%,集团人员比改革前缩减700多人,同时关停并转让了4家经营不善的下属公司。 当媒体融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一些变量已经不再有较大的变动,此时就更需要理顺内部关系。虽然这种阻力的突破会面对一定的利益冲突,但为了更好的融合势能,就需要更科学设计机构内部关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这其中,需要各广电机构合理平衡运营成本、人员成本、效益成本等多方面的关系。2019年地方广电媒体的融合变革中,这方面的发力比重也慢慢变多。 四、县级融媒体中心:集中建设发力关键年,逐步实现全覆盖 (一)建立规范:为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营造良好环境 2019年是县级融媒体加速建设的关键之年,随着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度的不断推进,将有多个省市陆续提前完 成2020年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全覆盖的目标。这其中,宏观政策的引导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为基层的落地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 今年1月,广电总局发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规范要求》,以行业标准的形式从基础建设、指挥调度、功能设置、平台搭建等方面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行业规范。4月,中宣部新闻局和广电总局科技司联合发布《县级融媒体中心网络安全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行维护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监测监管规范》,至此,县级融媒体中心5项标准规范已全部发布实施。县级融媒体中心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为指导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了关键性、基础性技术支撑。 今年10月,《县级融媒体中心管理与服务规范》湖州市地方标准新闻发布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召开,这意味着全国首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地方标准正式发布。一系列政策规范的出台,为各地县级融媒体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二)密集建设:挂牌上线迎来“小高峰”,县级融媒加快落地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立有着主观和客观的双重诉求,而进入2019年,各地的建设、挂牌也进入了一个“小高峰”。首先,直辖市领头,区级融媒中心陆续挂牌上线。今年,北京全市16个区级融媒体中心均已建立;上海首批10个区级融媒体中心成立;天津16个区级融媒体中心全部挂牌成立。除了直辖市以外,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也在加速推进。据媒体报道,福建广电网络全面加快县级融媒体平台全省落地;浙江目前已挂牌53家,今年将率先完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全覆盖;江西已经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全覆盖…… 今年县级融媒体的实践中还出现了一些新模式:一个全面整合报社、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和人才优势的新型研究机构——江苏省县级(区域)融媒体发展研究中心,7月5日在江苏正式成立,据介绍,“一报九校”共建将秉承“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绿色发展 --浅析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下的环保理念 为了学习工业园区发展新理念,寻找在发展新形势下传统工业园区发展的新出路,XX主任率领考察团一行人赴苏州工业园考察,我有幸成为其中一位。作为开发区环保分局局长,如何保持我区环境与经济友好发展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次考察我获益良多,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中的环保理念对我启示很大。现在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收获。 一、苏州工业园区环保理念 苏州工业园区在加快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立了以环境规划为龙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兼顾源头控制与全过程治理的环境保护体系,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具体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规划先行,制定了科学的生态功能规划。苏州工业园融合新加坡与国际上先进的城市规划经验,合理布局了工业、商业、人口、交通、景观等各项城市功能,突出了科技发展,注重生活和环境质量,具有“体系完善、设计

超前、思路科学”的特点,并设定了依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不仅具有很强的执行性,同时也考虑到长远发展,留有余地。二是坚持适度超前,建立了一流的环保基础设施。例如:苏州园区规划要求污水100%截流,而当时“国家环保模范城”也只要求污水50%截流;规划要求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其两侧向外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工业区运输量大,重型车辆多,就远离商业区而紧靠园区外围的交通干线,这样,去工业区和商业区的人流、车流自然分开,互不干扰;三是坚持环保优先,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苏州工业园区从建园开始始终坚持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不仅树立了绿色招商理念,实行环保“提前介入”、“一票否决”,同时注重产业转型升级,重视科技创新,为产城融合提供有利产业条件,推动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优美生态环境。园区注重生态建设,高标准建设了环金鸡湖中央公园、湖滨大道、文化水廊、红枫林等一批城市景观和娱乐休闲设施,建成绿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区域环境保护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之首。五是坚持区镇联动,实现区域防治全覆盖。 二、我区工业园区环保现状及改善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加速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是制定科学合理且长远的城市规划。我区工业园区存在规划不够超前、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合理、区域功能较为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 试点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2 2020年4月19日

--到,“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3 2020年4月19日

基于产城融合的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产城融合的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研究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和人才的聚集地,承担着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推进城镇化进程、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使命,更是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载体。然而,我国产业园区的在建设过程中偏向于产业发展方面,在城市服务功能方面不够重视。 本文从对定西经开区的调查入手归纳得出园区产城关系中普遍存在的若干 问题:包括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不健全、产城分离与职住不平衡、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等,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园区的转型升级,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因而,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宏观背景下,研究如何以“产城融合”实现产业园区空间整合优化和自身功能的完善,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以及带动经济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以实现产业园区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标,首先对我国产业园区产城关系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园区经历了“起步-成长-成熟”三个阶段,实现了从依赖主城到功能完善到最后实现产城一体化的过程,而主城 也通过“集聚-分化-外溢-带动-互动”的转变,进而判断产业园区空间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其次,在产城融合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并分析“产城融合”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对其主要内容进行重新解析,并建立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基本准则,即功能复合、空间融合、配套完善、交通便捷、产业集聚和生态宜居,并实施动态发展路径,提出以“产城融合”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产城一体、职住平衡的发展愿景。 最后,以定西市经开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经开区的概况及“产城融合”情况,对其产城关系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其如何提升城市功能和

2019年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省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安排,就加快推进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我于近期到分别位于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区的眉县汤峪镇、靖边县东坑镇、商州区沙河子镇(以下简称三镇)进行了调研,多次与县、镇、村干部进行座谈,实地察看了解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进展情况,探索加快推进我省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一、三镇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镇是省政府确定的省级重点示范镇,XX年以来,他们按照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和城市社区的模式和标准,相继建成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项目,城镇功能日益完善。同时,依托城镇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城镇产业健康发展,已基本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汤峪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东坑镇以现代农业为支柱产业,沙河子镇以工业和物流业为支柱产业。 1、汤峪镇。汤峪镇位于眉县西南部,镇域面积264平方公里。镇域人口3.9万人,镇区人口0.86万人。2011至XX年计划建设项目30个,总投资6.57亿元。截至目前,开工建设项目30个,完成投资5.25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79.9%。新区太白山景观大道、污水处理厂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新区形象初步显现。 汤峪镇紧紧围绕太白山森林公园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业,打造世界一

流山水温泉度假胜地。规划旅游产业新区由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XX 谷森林公园和太白山旅游服务区三大板块构成。特别是太白山旅游服务区,规划面积达25平方公里,由“一河两岸”综合商业服务区、温泉主题公园、国际酒店会议区、运动休闲区、休闲度假区、关中民俗体验展示区、农夫山泉生产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功能区构成。其中农夫山泉基地已建成投产,形成年产7万吨果蔬汁饮料和61万吨饮用天然水,有职工500人,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目前太白山国家级旅游产业新区本着“一年成势、三年成形、五年成城”的目标加紧推进各个功能区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人。 2、东坑镇。东坑镇位于靖边县城西22公里,镇域面积52.25平方公里,镇域人口5.3万人,镇区人口1.9万人。重点示范镇建设以来,东坑镇先后编制完成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镇域居民区规划以及一镇一模块和典型农村社区设计方案,镇区2011-XX年建设目标任务项目共53个,总投资11.75亿元。截止XX年5月底,已竣33个,在建14个,累计完成投资7.79亿元,各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镇区路网骨架基本形成,14.5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工,天然气公司、老年公寓、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已竣工,新区形象已初步显现。 东坑镇结合农业大镇的传统优势,将现代农业作为支柱产业。他们按照农业现代化和重点镇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农业园区和重点镇新区一体化发展。结合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优势,规划建设“一区两园”(重点示范镇新区、农业园区、工业园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