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日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日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日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日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日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欧化”现象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然而从语言事实上来看,除却“欧化”现象,现代汉语中还存在众多“日化”现象。很多“日化”现象是早于“欧化”现象的,不少“欧化”现象其实是“日化”,或者说,是通过“日化”的渠道进入汉语的,现代汉语是在“欧化”、“日化”的交汇合流中形成的。然而目前针对现代汉语“日化”现象的研究为数不多,且多局限在词汇层面。本论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出发,以文本对比为基础,结合清末及民国时期汉语发展变化的实际,较为系统地考察鲁迅翻译文本中的“日化”现象,特别是词汇层面之外的“日化”句法现象,为现代汉语发展进程研究、鲁迅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本论分为五大部分。在绪论部分,笔者将明确“日化”的定义,指出近代以来汉语存在“日化”现象的事实,分析“日化”现象研究缺位的原因;阐明选择鲁迅译著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对迄今为

止的鲁译研究成果、鲁迅“日化”现象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指出学界存在不重视鲁译研究、忽视鲁迅翻译的日文底本的问题;明确本论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日化”现象研究之词汇篇。本篇分为两章,着重考察了鲁迅翻译文本中的“日化”词汇现象。第一章为鲁迅译文中的“日化”词汇概观。对鲁迅翻译文本中日源汉日同形词的数量分布、学科分布及典型词汇进行了考察。第二章为“日化”词汇个案研究。考察了“可能”、“必要”两个现代汉语常用词汇的来源及在鲁迅译文中的使用情况。第三部分为“日化”现象研究之句式篇。本篇分为四章,着重考察了鲁迅翻译文本中七个典型的“日化”

句式。第一章为对“关于……”、“对于……”两个“日化”句式的研究,分别考察了“关于……”、“对于……”的来源及其在鲁迅翻译文本中的使用情况。“关于……”、“对于……”往往被解释为“欧化”,然而二者的直接来源是“欧化的日语”。第二章为对“在……之下”、“……和……和……”、“是……(的)”三个分隔型句式的研究。“在……之下”夹带抽象名词表示条件、状态的用法虽是“欧化”,但是从“日化”的渠道进入汉语的;而“……和……和……”这种多项并列连词构成的句式,则是古日语中早就存在的用法;现代汉语中“是”字句及“是……的”句式的增多一方面与“欧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近代日语中判断句增多、「のだ」形式结尾句增多密切相关。后两种句式在鲁迅译文中出现得较为频繁。第三章为对由人称代词前加定语结构构成的句式“……的我/你/他(们)”的研究。人称代词前加定语的用法与其说来自于“欧化”,不如说成“日化”更恰当,鲁迅是现代意义上使用这一句式的第一人。第四章为对由复合结构助词构成的句式“底的/底地/的地/地的……”的研究。现代汉语中复合结构助词的出现与“欧化的日语”密切相关,但并非是形式上的照搬,

而是来源于鲁迅在“欧化的日语”基础上的创造。第四部分为结语。笔者对本论做出宏观上的概括,总结本论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并着

重阐述了三点启示,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最后是论文的附录。在这一部分,笔者以拼音为序列举了鲁迅译作中出现的所有日源汉日同形词,以供研究者参考、鉴别。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绪论 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现代汉语特殊句式 (1)

现代汉语中特殊句式有六种,分别是: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是字句(判断句)、存现句、。 [口诀]把被连,兼是现。 1、把字句 把字句是一种用“把”字将宾语提前并与宾语一起构成句子的状语的特殊句式。这种句式使得语句的表达变得灵活多样,也为诗歌等韵文的押韵提供了方便。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把”字,还可以用“将”等虚词起到这样的作用。例如: 我把我的作文本忘在家里了。 他把他人生的黄金时期硬是这样虚度过去了。 林觉民把自己的一生凝固成了光照千秋的历史册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注意]把字句的本质就是将宾语前置,与介词“把”一起构成句子的状语。在句式变换中,把字句是一种最基本的变换样式,也是最简单的变换,但是在写作中,它为语言表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被字句 被字句(也称“被动句”)是一种用“被”字变施事者(正常的语序中是主语,相应的宾语就被称为“受事者”)为状语或者用“被”字表示受事者所受的动作、行为的特殊句式。如: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给吓懵了。/ 我被吓懵了。 我被李老师这重重的一掌给打醒了。/ 我被打醒了。 我被《疯娘》这篇文章深深地感动了。/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敌人被打败了。 他被公司开除了。/ 他被开除了。 [注意]被字句的本质是表示受事者所受到的动作、行为,突出的是受事者,所以有时候说出施事者,有时候不说出施事者,这要看表达的重点是什么了。另外,在句式变换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比如在“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突出句子的某一表达重点”,被字句就是非常必需的。例如: 改变下列句子的句式,强调我方无辜。 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国南海上空把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撞毁了。 改写成为被动句: 答案: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在我国南海上空被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了。 3、连动句 连动句是一种一个主语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在逻辑上紧密连接的谓语的特殊句式,也可以说连动句是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特殊句式。 这种句式中几个谓语之间互不修饰限制,相互独立,但是谓语之间存在着目的、方式、因果、先后等逻辑关系。例如: 他脱下大衣坐在了炕上。(先后) 他搜集着一片片的干苔藓烧水喝。(目的) 凭着他的求生的意志,他还是挣扎着蠕动爬行。(方式) 由于劳累过度,李老师终于生病住院了。(因果) 4、兼语句(略)

汉语新词语中外来词汇本土化现象研究

汉语新词语中外来词汇本土化现象研究 摘要:现代汉语新词语中出现了很多外来词汇,其中一些已经很好地被汉语“本土化”,在发音、拼写习惯和构词方式上已完全符合我们汉语的习惯,而有些词语还带着异域风情。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语新词语中外来词汇的“本土化”现象的研究,揭示我们汉民族语言具有强大的造词与构词能力,充分展示了我们汉民族语言在引进、运用、吸收和再创造外来词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巨大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渗透性与兼容性。 关键词:新词语;本土化;意译化 一、引言 外来词汇是汉语新词语的重要来源之一。汉民族语言文化在消化吸收外来词汇时不是生硬的直接拿来使用,而是按照汉民族母语的发音习惯、造句方式、表达途径等进行改造利用,使它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化的社会使用功能。这就出现了汉语新词语中的外来词汇“本土化”的现象。汉语新词语中的外来词汇“本土化”的现象是指汉民族语言在引进外来词汇,并不是对其原义进行照本宣科,而是在吸纳、使用过程中,逐渐赋予了它们某些新的意义,从而逐渐造成了多元的语汇成分和语汇材料的融汇、结合。这种倾向体现在汉语引入外来语时对外来词语多方面的渗透。 二、外来词汉语构词模式化。 汉语是表意语言,英语是表音语言,与英语有不同的构词方式。因此当外来词进入汉语时,要受汉语语音、语义、结构的影响。现阶段吸收外来词所采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引进的结构格式也有所发展,有些还出现了某些新的突破。 1. 翻译成偏正词语。这样的词语多指在翻译一个在中国文化中空缺的词语时,为了让汉语使用者能更好的理解源词语的语意,在外来词语中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会在源词语的后面附加一个表示义类的词语,起修饰限制语义的作用。语言使用者可以通过分析一个词的形态构造,根据后面表示类别意义的语素而获得这个词语的基本词义。如,“啤酒(beer)”,“信用卡(credit card)”,“多米诺骨牌(dominoes)”,“ 呼拉圈(hula-hoop)”,“高尔夫球(golf+球)”,“保龄球(bowling+球)”等。 2. 翻译成并列词语。在引入外来词语时,为了押韵通常被翻译成的语素之间的关系平等并列的,被翻译的外来词语是由意义或词性相同、相近的语素构成。如,“革命(revolution)”,“文化?(culture)”,“系统(system)”,“社会(society)”,“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等 三、音译词语意译化并音意兼顾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时也许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什么是“歧义” 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说法”。裘荣棠先生在《“歧义”浅析》里说过:“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确切地说:“歧义”是一个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没有把确切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可以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当作偏正词组来看时,“热爱人民的﹨军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意思时指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军队;当作一个动宾词组看,“热爱﹨人民的军队”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意思是热爱军队,因为军队是人民的。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歧义句和歧义现象,但有些歧义现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辨,是可以排除的。有时,标题上的歧义可以借助正

文的内容来排除。对这样的歧义句,一般来说,是应该允许存在的。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构成双关语或歇后语等修辞格,使言语生动。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上下文无照应的情况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义句就会给读者带来麻烦。无疑,这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和汉语纯洁健康的发展。歧义并非现代汉语独有的现象。古今中外各种语言中都有歧义现象,以法语著称的法语也不例外,只是情况各不相同罢了。 二、歧义是怎样产生的?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的表达者有关,表达者可以更换说法或利用上下文的交代照应来避免歧义。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自身特点也有联系。同一个人用某种语言(如,汉语)的某种句式来表达某个意思时有歧义而换用另一种语言(如,俄语)来表达,就可能没有歧义了。 歧义是怎样产生的呢?就语言的发展来说,歧义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现象。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和外界事物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也在发展。新词的不断产生、词义的逐渐变化、语法规律的逐渐发展和表达手段的日趋灵活丰富,都表明语言在发展。但是,外界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于语言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和表述这种发展的语言总是晚于前者而出现的,

现代汉语修辞学学习资料

第一节修辞与修辞文本 一、修辞 所谓“修辞”,就是表达者(说写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而应合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有效调配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语言活动。 题旨:就是表达者说写时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旨。 情境:包括说写时的上下文语境乃至说写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还包括说写时的场合等等。 二、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 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是陈望道首先提出的重要概念。 所谓“消极修辞”,就是“注意在消极方面,使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这种修辞大体是抽象的、概念的。其适用 的范围当然占了(甲)境界(引者注:指‘记述的境界’)的概念的语辞的全部,但 同时也做着其余两个境界(引者注:指‘表现的境界’、‘糅合的境界’)的底子。 其适用是广泛语境的全部,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辞法。假如普遍使用的,便可以 称为基本的,那它便是一种基本的修辞法。”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四五页,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由此可知,陈望道所说的“消极修辞”是一种专注于在语法、逻辑上努力的一种语言活动。即表达者的说写应该合乎语法规范、符合逻辑事理,也就是“使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的境界,也就是基本修辞。 所谓“积极修辞”,就是“注意在积极的方面,要它有力,要它动人。同一切艺术 的手法相仿,不止用心在概念明白地表出。大体是具体的、体验的。这类手法颇不宜 用在(甲)境界的语辞,因为容易妨害了概念的明白表出,故(甲)境界用这种手法可说 是变例。但在(乙)境界中,却用得异常多。”“此外,(丙)境界(引者注:指‘糅合的境界’)的语辞,如一切的杂文,寻常的闲谈等,却又用不用都无妨。”(陈望道《修辞学 发凡》第四五至四六页。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由此可见,陈望道所说的“积极修辞”的概念,实际上是一种调动一切积极手法力图提高表达效果为终极目标的语言活动。也就是说,为了达到“有力”、“动人”的目标,它可以突破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 因此,也可以说,“积极修辞”是一种超越常规的创造性语言活动。 三、修辞文本 所谓“修辞文本”,就是特指表达者(说写者)为了特定的交际目标,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某种特定的表达手段而形成的具有某种特殊表达效果的那些言语作品。 补充:古代“修辞”的含义 1.“修理文教” ①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文言》) 唐代孔颖达对这句话的疏解是: ②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上云进德,下复云进德;上云修业,下复云居业

现代汉语(下册)思考题

现代汉语(下册)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语法 一、名词解释 实词虚词词的兼类短语自由短语黏着短语多义短语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独立语单句句型句类主谓句非主谓句主谓谓语句“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兼语句存现句双宾句语义指向复句多重复句紧缩句 二、问答题 1.实词、虚词各包括哪些小类?举例说明。 2.助词有哪些小类?举例说明。 3.语气词“的”和助词(结构助词)“的”的区别。举例说明。 4.语气词“了”和助词(动态助词)“了”的区别。举例说明。 5.连词“和”和介词“和”的区别。举例说明。 6.短语的基本结构类型、非基本结构类型(其他短语)和功能类型各有哪些? 举例说明。 7.如何理解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举例说明。 8.层次分析法的两方面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 9.层次分析法切分的原则(切分条件)有哪些?举例说明。 10.主语的语义类型有哪些?举例说明。 11.宾语的语义类型有哪些?举例说明。 12.补语的语义类别有哪些?举例说明。 13.状语的构成材料有哪些?举例说明。 14.举例说明补语和宾语的辨别。 15.举例说明补语和宾语的顺序类型。 16.什么是主谓句?它有哪几种下位句型?举例说明。 17.什么是非主谓句?它和省略句有何区别?举例说明。 18.“把”字句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说“把嗓子喊哑了”、“把鞋走破 了”、“把扣子钉上”,却不能说“把嗓子喊”、“把鞋走”和“把扣子钉”? 19.结合下面两组例子说说连谓句和兼语句的区别。 ③那活有人干。 (1)(2) ②我瞒着他干活。④那人有活干。 20.结合下面例子说说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句的区别。 ①小朋友求老爷爷讲故事。 ②小朋友听老爷爷讲故事。

现代汉语新词之特点

第六章結論 第一節現代漢語新詞之特點 新詞是為了表達社會上出現的新事物、新觀念、新價值觀而產生的,因此,新詞是觀察社會演變的重要指標。本文中的「現代漢語新詞」指按原有的或新的構詞形式構成,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新觀念及廣為流傳的詞彙。本文使用「地區」的概念,主要以在「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通行的新詞為研究對象,而且為了擴大探討的視角,還包含了在「香港地區」和「新加坡地區」使用的新詞為次要研究對象。本文藉由對「現代漢語新詞」的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的一些結論。 一、現代漢語新詞產生的機制 為了了解現代漢語新詞的特點,本文在第二章的部分,以「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為主已經討論過現代漢語新詞的形成背景。台灣國語和大陸普通話,雖然是從共同根源出發的漢語,但是兩岸在採取不同的體制之下,對共同語的稱呼方式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出現了不少的差異,也逐漸形成了不同的語言環境。 台灣地區國語的推行甚為成功,已經成為公認的共通語。可是,研究台灣地區的語言文化時,若僅以「共同語」眼光來看,可能會有許多盲點。台灣地區的方言以閩南語為主,在台灣地區的語言生活中受閩南語影響的詞彙出現頻率較高,在傳播媒體中也十分容易接觸到閩南方言詞,這一點是和其他華語地區不同的最明顯特點。融入台灣國語的閩南語詞彙,如“抓狂"(發飆,近乎發狂)、“俗擱大碗"(便宜又物美)、“霧

煞煞"(一頭霧水,不明白)、“雞婆"(好管事)等,非常生動、活潑,和國語的同義詞比較起來產生不同的感覺。因此,台灣地區受閩南語影響的詞彙日增,讓台灣地區的語言生活十分多樣。另外,台灣地區割讓給日本達50年,日本統治時間長久,因此日語對台灣地區的語言發展已頗具影響。這些過去的語言歷史背景,再加上現代台灣社會風靡的哈日風,更產生了大量的日語詞彙或受日語影響的詞彙,如“秀逗"(遲鈍、智力弱、記憶力差)、“奇蒙子"(心情)、“暴走族"(飆車族)、“運將"(司機先生)等。今日,台灣民眾崇拜日本文化及事物的心理,對台灣國語及民眾的語言生活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1978年10月,大陸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在各方面都有空前的發展變化,因而產生了大量的反映改革開放的新詞,尤其是與經濟生活相關的新詞佔了絕大數量。這些新詞反映出大陸地區經濟蓬勃發展、科技方面興旺發達,以及與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有些新詞,只限於大陸地區使用,其他華語地區根本不流通,例如“持平"、“扶貧"、“致富"、“倒掛"、“理順"、“創收"等,可知,這些新詞正好說明改革開放後大陸社會的現況。透過大陸地區新詞的分析,發現來自港澳、台灣地區的詞彙大量增加,這是一個明顯的特徵。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地區引進了許多之前沒有過的新事物、新概念等,此時,就把先發展的港澳、台灣地區已有的詞彙直接引進使用。如“酷"[台]、“作秀"[台]、“炒魷魚"[港澳:粵方言]、“煲電話粥"[港澳:粵方言],這些詞彙十分生動、有洋味,因此,隨著大陸地區與港澳、台灣地區經濟文化上的交流頻繁,也跟著大量流入了大陸社會,而填補了大陸地區普通話中缺少的詞彙。 人類求新求變的心態使得人們的社會不斷地發展變化,這對語言生活方面也不例外。在社會上新的事物、新的價值觀念以及新的社會意識出現,人們幫它們取相應的新名稱,或者已有的詞彙不再滿足人們求新求變的心理需求時,又創作出代替舊詞的新詞。由此可見,人們求新求

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构词模式和特点

第9卷 第6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 No16 2009年11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Nov12009 文章编号:167322804(2009)0620126203 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构词模式和特点 徐树娟 (河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关键词:新词语;构词模式;特点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涌现了大量的新词语。从语言学的角度用共时描写的方法对现代汉语新 词语的构词模式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句法构词、形态构词、旧词新义、修辞构词、缩略构词和数字字母构词等, 然后对这些新词语的特点进行分析。 中图分类号:H14611 文献标志码:A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新事物、新现象、新发明层出不穷,人们不断需要创造新的词语来描绘和形容这些社会变化。新词语的大量涌现已经引起了许多语言教学工作者和语言学家的注意,1987年闵家骥等编著的《汉语新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共收录1700条)出版之后,新词语词典争奇斗艳,一发而不可收拾。国家语委作过统计,最近十年,中国共出版30多种汉语新词词典。并且每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都会公布最终采集的新词语词条。本文就是以这些语料为基础,以近几年出现的新词语为研究对象,语料主要来源为百度网站和各大媒体出现的新词汇,2008年12月30日。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用共时描写的方法对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构词模式进行分类,主要有句法构词,形态构词,旧词新义,修辞构词,缩略构词,数字字母构词等,然后对这些新词语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 现代汉语的构词模式 现代汉语的词汇发展主要依靠构词法。构词模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讨论下面几种: 1 句法构词 根据现代汉语语料中现存的语素按照汉语的构词规律创造新词。汉语具有很强的创造新词和词组的能力。语素一般都携带基本含义,这些语素的意义长期地被人们使用已经在使用者的认知系统中存在内化。使用汉语的人可以根据需要,将含有基本意义的词素重新组合创造出能满足他们表达需求的新词语。这种方法是现代汉语新词语的主要的构词模式,并且通过原有语素组合产生的新词语很容易被汉语使用者理解和接受。人们通常可以望文生义,句法构词产生新词语的方式通常有以下五种:偏正式、并列式、动宾式、补充式、主谓式。 (1)偏正式构词 新词语是由两个实词(根)构成,是修饰和被修饰、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这种构词模式是最多产的,表示修饰和限制意义。此法构成的新词有双音节词语:主要是词根和词根组合构成的复合词;例如“合吃”,“海撒”,“裸考”,“裸替”,“群租”,“人蛇”,“熟年”,“费率”,“晒客”,“宅女”,“网赚”,“寒促”等。还有由实词和实词构成的词组,包括三音节词,其中有“2+1”的方式,例如“微笑圈”,“择校税”,“啃椅族”,“山寨机”,“笑脸墙”,“震撼价,“手机手”等,也有“1 +2”的方式,例如“光污染”,“软着陆”,“她经济”等,四音节词组中,通常是“2+2”的构成方式,前两个词组修饰后两个词组,例如“美丽垃圾”,“掺水股票”,“感情消费”,“水泥森林”,“空巢老人”,“灰色技能”,“蜜月保姆”,“暖巢管家”,“诺亚规则”,“草根网民”。还有五音节以上的多音节词,例如:“次级债危机”,“周末忧郁症”,“手机幻听症”,“股市症候群”,“全球和平指数”,“养老房屋银行”,“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纳斯达克中国指数”等。 (2)并列式构词(也叫联合式) 由并列模式构成的新词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两个词(根)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通常由意义或词性相同、相近、相对、相反的词(根)联合构成。例如,“体认”———“体察认识”,“赔钱减刑”,“孝亲爱老”是由两个动词组成。“界面”,“框架”是由两个名词组成,“低迷”是由两个形容词组成。 (3)动宾式构词 这种构词法比较流行,前一词(根)表示动作,后一词(根)表示动作的对象。两者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例如,“雷人”,“挂鞋”,“洗钱”,“养眼”,“抢眼”,“休渔”,“煽情”,“贿选”,“冻容”,“断供”,“淘劵”,“砸票”等。 (4)补充式构词 在这种结构中第二个词素补充说明第一个词素,前一词 收稿日期:2009202225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北省社科联项目“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描写与分析”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02048

变换理论和语义特征理论分析汉语歧义句式的作用

变换理论和语义特征理论分析汉语歧义句式的作用 【摘要】随着语法学家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汉语语法分析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除了运用传统的语法分析方法外,汉语语法学家还根据汉语使用的实际情况,借鉴了国外语言研究的一些分析方法,如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等,使汉语语法分析方法更为完善。本文概叙了目前变换理论和语义特征理论在分析汉语歧义句式中的作用,比较、阐述了这两种分析理论在分析汉语歧义句式时的优劣,并初步探讨了造成汉语句式歧义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歧义句式 The Effect Of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And Semantic Theory In Analyzing Chinese Sentences Of Ambiguity Gui Shufang 【Abstract】With linguists studying of Chinese grammar further, the methods of analyzing it have continually developed, too.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methods, linguists make Chinese grammar more perfect according to Chinese facts and overseas linguistics, such as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and Semantic Feature’s Theory, etc. This thesis simpl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and Semantic Features Theory and elaborates comparably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analyzing Chinese ambiguous sentences, and explains briefly the reasons resulting in these sentences by the theories. 【Keywords】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Feature’s analysis Chinese ambiguous sentences 1.绪论。 1.1 汉语歧义句式的类型。在汉语里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一个语言格式可以有两种或多种的理解,即它的含义往往不止一个,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歧义现象。例如,“他在汽车上画画。”,在没有任何语言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在汽车上,把画儿也画在汽车上。”;可以理解为“他在汽车上,把画儿画在别处。”;还可以理解为“他不在汽车上,把画儿画在汽车上。”;甚至可以理解为“汽车是画儿,他在汽车画儿上画画。”(无论他在汽车上或不在汽车上)。又如,“开刀的是我父亲。”,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我父亲给病人开刀。”;也可以理解为“医生给我父亲开刀”。为什么这些句子有歧义呢?如果从汉语使用的实际出发,根据汉语的语法结构、语义关系来进行归纳,我们可以发现汉语歧义句式有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关系歧义两大类。

黄伯荣现代汉语语法.修辞部分试题两套word版本

《现代汉语》试卷(A卷) 一、填空:(15分) 1、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和意义,可以把词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 大类。 2、量词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类。 3、连词是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词。 4、短语的主要内容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疑问句可分为四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复句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方式。 8、夸张包括扩大夸张、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 9、对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10、短语主要有三种组合方式: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 ____________,第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形容词短语就是以____________的短语。 12、固定短语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3、选择复句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14、介宾短语是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充当介词宾语的,主要是 ____________词、____________词、____________词。 15、层递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语法: 2、短语: 3、主谓句: 4、修辞: 5、独立语: (8分) 1、蝙蝠 ..是在.夜间飞行,捕捉 ..飞蛾和蚊子的。它无论怎么 ..飞,也.不会撞上什么东 西,即使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 ..地绕开。 2、那.一天,天还.没有亮,我们连悄悄摸进“三九一”高地下面 ..的山坳,潜伏 ..在 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 3、它没有婆娑 ..的姿态,没有 ..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 ..你要说它不美。但是它伟岸 .., 正直,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 ....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8分) 1、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2、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 3、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4、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5、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探 究 现 代 汉 语 新 词 语 的 来 源

科目:语文 探究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摘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新词语,本文试对现代汉语的新词语的来源进行了探索,新词语主要来自新造词,赋予旧词新义和从外部吸收新词等。 关键词:新词语来源 语言和社会结构处在共变的状态下,正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得新词语以年上千的速度增长。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它语言、从本民族的方言词、古语词和行业词中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新词义、新用法的固有词。本文试对其来源进行了探索。 新词语的来源是比较宽泛的,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六种: 一、新造词语这类词语在原有构词材料的基础上,按照汉语的构词规律造出新词新语。比如入世、连锁店、传销、手机、电脑、软件、啤酒节等,它们多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所占的比重最大。这类词的构词大都是采取复合式构词,表现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也有一部分是由类似词缀的语素加在别的语素的前面或后面形成的派生词,如词缀“性”就形成了不少新词语:建设性、可行性、可读性等。 二、旧词新用新词语中也有一部分是加工旧词语,使其表示新的意义。这类词又可分为两种情况:1.赋予旧词新的意义如“老板”不仅指私营企业主、企业领导人,甚至连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学校校长等“一把手”以及学生导师等都被冠以此名,并广为接受。这种新词

产生的渠道虽然没有增加汉语词汇的总量,但是却使词汇的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专业词语的泛化科技的日新月异,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一些专业词汇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泛化为一般词语。这种词语往往由原有的词义扩大或引申而成为新词新语。如“效应”原是一个并不常用的专业术语,近年来通过语义泛化,构造出了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族,如“经济效应”、“名人效应”、“轰动效应”、“负面效应”等。 三、外部吸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重视了国内外的交流和联系,汉语也源源不断的从外界吸收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丰富汉语的词汇系统。这类词又有以下几种情况:1.吸收外语词汇如:丁克、卡丁车、德比、蓝牙、料理、人气、写真等。近年来与英语国家接触频繁,大部分外来词都是从英语中吸收的。由于和日本一衣带水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从日语吸收进来的。吸收的初期以意译为主,但笔者发现近些年来直接音译的吸收的词汇有上升的趋势。 2.吸收港澳台地区词汇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的各个方面都通过语言这个传媒深深地影响着内地,因而产生了一些带有港台风味的词汇。如:搞笑、作秀、个案、发烧友、搞定等。这些港台词语的吸收往往是先进入粤方言而后再进入普通话。 3.吸收方言词语在方言词语的吸收上,首当其冲的是北京方言、粤方言和上海方言。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普通话又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因此北京话的词汇很容易进入普通话。如:蹦迪、托儿、宰人等。经济上的优势使粤方言对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拍拖、买单、无厘头”等都是从粤方言吸收的。“派对、套牢、动迁”等词主要从上海话中引进。

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

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总第30期) 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 特点及其产生渠道 朱永锴 林伦伦 提要 词汇直接受民族心理影响,与文化联系最密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现代汉语词汇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成千上万的新词语。本文根据这些变化,分析了新词语的特点及产生渠道。 On som e fea tures and the or ig i n of the new words i n m orden Ch i nese i n the pa st20years Z hu Y ong ka i L in L un lun Abstract Cu ltu re is one of the m o st i m po rtan t facto rs influencing language change,esp ecially lex icon.Fo r the p ast20years du ring w h ich p eri od Ch ina has been car2 rying ou t its econom ic and social refo r m s,thou sands of new w o rds have en tered in to the m o rdem Ch inese lex icon.T h is article attem p ts to analyse the lingu istic featu res as w ell as the sou rces of these new w o rds. 我们已经从许多教材里读到了有关现代汉语词汇的论述。迄今为止,这些论述大多都在阐述斯大林有关语言中词汇问题的观点,即:语言中的词汇是最活跃的成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紧接着,这些教材几乎一致地举出一些新生或死亡和消失词语的例子,而对现代汉语词汇近几十年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讨论得却比较少。 事实上,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每当社会生活发生变化(不论是逐渐的变化还是激烈的变化)时,它都会随着社会现象和新生事物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旧事物的消亡而消亡,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和对新事物的认识的不断深刻而产生词义的改变。这既表现了词汇对社会的依附作用,更表现出它对于客观背景的应变能力。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特别是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观念,现代汉语词汇当然也在这种变化里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罗常培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①而语言中受民族文化心理影响最直接,与文化联系最密切的,就是词语。几十年的

汉语歧义句

汉语歧义句 1、多音产生歧义 2007年,他还欠款1500元。 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2、多义词和多义短语产生歧义 这批书送北大图书馆。(赠送、运送) 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离开、行走) 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自行车主、师傅) 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章太炎写的、章太炎收藏的) 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核销、报废)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比赛。(看不到、瞧不起) 他的故事讲不完。(关于他的故事、他讲的故事) 他想不起来了。(忘了、不起床) 3、兼类词产生歧义 我要热饭。(形、动) 这辆车没锁。(动、名)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了两家银行。(连、介) 他爬过山没有?(助、动) 4、施事者不明产生歧义 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我去上课。 鸡吃过了。 小王租小周两间房子。 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5、结构切分不确定产生歧义 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明天会有大到暴雨。(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 院子里有许多孩子种的花。(许多/孩子种的花、许多孩子/种的花) 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参加了会议。(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 学生家长都来齐了。(学生/家长、学生(的)家长) 有的作品写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 6 、语义指向不明产生歧义 妈妈要和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妈妈、王玲) 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他、美兵) 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学校。(两边、一边) 我说服妈妈和你一起去。(我、妈妈)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小明。(我、小明、我和小明) 他在火车上写了几个字。(火车里、火车外) 他们早已经喝完了酒。(酒、喝酒) 这次不进门就问他们。(进门就问、进门) 7、省略不当产生歧义 我看到你那年才6岁。(你、我) 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李大伯、孩子们)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摘要】:平时,要求我们在说话,写作中,一定要语言规范,清晰,明白,也就是言简意赅,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了,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歧义现象。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关键字】:歧义;歧义类型;歧义解决方法 歧义是指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听话人对一个小句或句子的语言意义或言语意义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的言语现象。现代汉语之所以会有歧义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语言结构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结构去表达无限的意义必然会出现一个结构表达多种语义的现象,这样看来,多义现象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里,我不想多说关于歧义界定的问题,也就是歧义与多义,歧义与歧解,歧义与笼统,歧义与模糊之间如何划分和区分的问题,只是稍作解释。 1:歧义与多义。目前语言学界对多义与歧义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一般认为歧义指结构(包括词组和句子)的多义;多义指词的多义。 2:歧义与歧解。学界较一致的看法是歧义指语言层面静态的抽象多义,歧解只言语层面动态的具体多义。歧义可能导致歧解,而歧解并非都是由歧义引起。歧义指句法歧义,歧解指语境歧义。 3:歧义与笼统。歧义重在所指对象的真假情况不确定,笼统重在指所指对象个别成员不具体。 4:歧义与模糊。歧义与模糊的争议不大。模糊单纯由词义的模糊性引起,

与歧义的争议不大。

歧义的定义研究缩小了歧义的定义面,多数人赞成笼统,模糊,双关,含混等形式不宜认为是歧义,因而划定了外延,一遍歧义定义作出明确规定。 由于歧义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就需要详细地剖析一下。 (1):多音词引起的歧义 一个汉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以及意义使得在没有语境情况歧义现象的产生,比如说“都”,没有一定的语境,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是“dou”呢,还是“du”呢?这种歧义只能用词音分析法,也就是组成词,换成“都是”,“首都”就可以理解了。 (2)词义不同引起的歧义 汉语的一个词往往会代表多重意思,比如说“仪表”,它既可以表示人的外表气质,又可以指用于测量的一种仪器,利用词义分析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语言的可创造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附加意义可以说是“横空出世”,这个时候,对词义的不同理解往往更容易引起歧义和误会,所以,词义分析法虽不是最重要的,却也是不可忽视的。 (3)结构层次不同引起的歧义 一个句法结构内部包含了不同的构造层次,便会产生句法歧义,这类歧义结构可用层次分析法来解决。 例:中国历史悠久。A:中国\历史悠久B:中国历史\悠久,都是主谓短语; 两个学校的老师。A:两个\学校的老师B:两个学校的\老师,都是偏正短语;只是因为划分的层次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现代汉语主要修辞方法

现代汉语主要修辞方法 修辞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称辞格、辞式。修辞格就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有的修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 一、比喻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典型格式:甲像乙如: (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典型格式:甲是乙如:(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只出现喻体。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注意】用了“像”或“仿佛”等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 (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他长得像他父亲。 (2)举例句不是比喻句:我们班最近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像张丽把积蓄的零用钱寄给了灾区人民,王倩主动地每天到医院里为刘玲补课…… (3)疑断句(猜度或不确切的判断)不是比喻句:天好像要下雨。 二、比拟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比拟的作用:感情色彩鲜明;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三、借代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说出来,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叫借代。借代有多种形式。如: 1.部分代整体:我们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 2.具体代抽象:我们不要多费口舌 ..了。 3.专名代泛称: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 4.特征代本体:一队红领巾 ...唱着山歌飘下来。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 摘要:语法是语言中蕴含的使用规律,汉语文化延绵至今,其语法规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发展。本文旨在分析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力图站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明晰两者的区别,以便促成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古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比较研究 任何语言的组合都不能缺少一定的规则,所谓语法,正是语言表达习惯中所蕴含的规律。伴随着时间的递进,语言在演进过程中其语法规律也会发生相应的流变。从时间纵向轴上来看,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前者以后者为基础、从中发展而来。但受到各类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作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毕竟是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语言,它们的语法规律也有着必然的差异性。无论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应当把握住两者的规律,并正确认识古今汉语语法所存在的差异性,从而站在比较的视野下深化对两者的本质理解。 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虽没有词汇、语音方面的差异大,但归结到词类、句式的微观层面上,可以发现两者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在此,本文尝试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古今汉语语法差异性的表现。 一、古今汉语词法上的差异 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词类也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然而有所不同的是,古代汉语中的虚词除了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之外,还包括一部分的代词,每类虚词的构成成分也与现代汉语存在不同。除此之外,古今汉语中的实词活用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法上的区别主要可表现为: 其一,词类活用上的不同。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上也并不严格,存在词类分工不细、不明的状况,词类活用的使用较为复杂。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并不多见,而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范围则相对广阔许多。例如: (1)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或者直接作状语。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即为名词作动词使用。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王为使&&称王的意思,属于使动用法。在此不赘述详例。 (2)动词活用作名词、使动词。如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中的宿指歇宿的鸟,动词当作名词。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为使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或者使动词。例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指坚硬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再如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则是典型的形容词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4)数词活用作动词。如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中的一是使&&一致起来的意思。 可以看出,词类活用在古今汉语中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比如古代汉语中数词可以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这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存在;而现代汉语中代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形容词,这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没有的。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用于语法表意,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则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辞现象。 其二,数量表示法上的不同。由于古代汉语中的量词使用并不发达,动量词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当表示数量的时候,数词直接放置在名词或动词之前。三、五、九等定数往往表示虚数,或者在数词前加上将、几、且等字来表示概数。另外,在表示分数时,分子分母连用。 二、古今汉语句法上的差异 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句式上的差异。按照句式的类型划分,首先,在判断句中,古代汉语以名词或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