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试题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试题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试题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试题 湘教版必修3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学业水平引导

根据下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四幅图中,与M地农业地域类型相同的是( )

2.下列有关影响美国农业生产的因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美国平原辽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B.美国本土气候温暖湿润,加之地形因素,农业基本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C.美国中部平原地广人稀,为商品谷物农业提供有利条件

D.发达的商品经济,先进的科技,便利的交通和国家优惠的政策都是美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解析:美国本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加之地形南北纵列,中部开阔的

平原使冬季冷空气长驱南下,因此冬季极易产生暴雪、寒潮、霜冻等灾害天气;夏季暖湿气流

可沿中部北上,造成大部分地区高温,同时飓风影响也可深入内陆。

答案:1.A 2.B

读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完成第3~4题。

3.田纳西河流域的农业带为( )

A.乳畜带、玉米带

B.小麦带、玉米带

C.小麦带、棉花带

D.混合农业带、棉花带

4.美国西南部成为全国水果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

①地处亚热带,热量较充足②濒临海洋,全年降水丰富③光照充足,尤其是夏季,高温干燥,多晴天④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3题,把田纳西河流域图和美国农业带分布图相叠加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4题,美国西南部的“水果和灌溉农业带”为地中海气候,属于亚热带,热量条件好,而且夏季干燥,多晴天,光照条件也十分优越;因此①③说法正确。

答案:3.D 4.A

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三种符号分别代表美国三种农作物的分布,与这三种图例(△●○)对应的农作物依次是( )

A.小麦、玉米、棉花

B.玉米、蔬菜、水稻

C.大豆、甜菜、蔬菜

D.甜菜、小麦、棉花

6.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是地中海气候

B.乙地是水果和灌溉农业带

C.丙地降水最少

D.丁地工业以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著称

解析:第5题,符号“△”分布区纬度较高,其代表的农作物有可能是大豆或甜菜,A、B两项错;符号“○”分布的地区为美国的棉花带,C项错。第6题,乙地位于美国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温度较高但降水较少,适宜发展水果和灌溉农业。

答案:5.D 6.B

导学号95244045农业生产中的害虫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和农药防治。下图中的实线表示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状况,虚线表示农作物的污染指数变化。据此完成第7~8题。

7.生物防治害虫最突出的优点是( )

A.作物增产幅度大

B.保持生物多样性

C.不污染环境

D.降低生产成本

8.防治害虫是提高农业产出的手段。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既能体现杜绝化肥、农药的滥用,

又能保证食品达到卫生标准的是( )

A.处方农业

B.有机农业

C.节水农业

D.精确农业

解析:第7题,生物防治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原理,采用害虫天敌消灭害虫的一种措

施,所以生物防治最突出的优点是杜绝了农药的使用,不污染环境。第8题,处方农业是农场

主按照农业技术人员现场勘查并开出的施用化肥、农药的处方,去施用定量的化肥、农药的

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它杜绝了化肥、农药的滥用,又能保证食品达到卫生标准。

答案:7.C 8.A

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

我国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分布

(1)①②两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

(2)①区主要农作物种类在我国输出量最大的省区是( )

A.广东

B.吉林

C.新疆

D.陕西

(3)说明①②地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4)A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该地区适宜种植水稻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

么?

(5)B区域是玉米的主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如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该地

区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什么?

解析:第(1)题,美国的玉米带位于乳畜带的周边地区,为其提供丰富的饲料;②为小麦带。第

(2)题,玉米在我国盛产于东北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地区,其中以吉林产量最大,而吉林省又

具备地广人稀的优势,因此,粮食的商品率较高。第(3)题,①②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

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其两个显著的特征。第(4)题,东北种植的是夏季稻,夏季

的水热条件可以满足水稻生长,同时拥有肥沃的黑土。第(5)题,美国大农场种植注重规模效

益、机械和农业技术投入,而东北农业生产相比较为粗放,通过对比进行分析。

答案:(1)玉米小麦

(2)B

(3)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4)夏季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

(5)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良品种等。

二、能力素养拓展

导学号95244046下表为四个农业区在同一年度中的粮食作物生产统计

表。读表,

农业区甲乙丙丁

每公顷肥料使用量(千克) 108.8 53.7 250.8 191.9

每公顷收获量(千克) 1 956 977 2 495 3 150

平均每人收获量(吨) 121.7 140.6 6.1 79.2

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公顷) 145.6 186.6 2.1 37.9

1.甲、乙两农业区共同的区位条件及其生产特征是( )

A.机械化水平高,集约化经营

B.劳动力充足,单位面积产量高

C.人少地多,粮食商品率高

D.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工程量大

2.四个农业区中最可能位于美国中部平原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题,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甲、乙两农业区人均产量大、人均耕地多,说明甲、

乙两农业区人少地多,商品率高。乙地投入较少,产出也较少,集约化程度低。第2题,美国中

部平原的农业特征是机械化水平高,人少地多,高投入,高产出,商品率高。

答案:1.C 2.A

(2017·安徽蚌埠高二期末)我国东北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并称为世界

“三大黄金玉米带”。结合下图,完成第3~4题。

3.与美国、乌克兰的玉米种植相比,我国东北的玉米生产( )

A.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高

B.商品率高,大部分用于出口

C.科技投入少,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

D.家庭农场为主

4.要实现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采取的是( )

A.毁林开荒、扩耕,以获得持续增产

B.增施化肥、农药,以提高玉米产量

C.延长玉米产业链,进行精深加工,提高玉米的附加值

D.利用玉米秸秆,大力发展沼气

高中地理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命题趋向 1.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了解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征,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2.以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为例,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 3.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 4.举例说明应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梳理 1.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 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 (2)据图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和自然资源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 用有何变化 资源问题表现产生的原因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能源主要表现为: 集中在资源 总量小,人均 拥有量少 总储量不 足,利用效 率低,人口 数量大 积极开发新能源;采用新技术,提高利 用效率;实行保护性开发,尽可能延长 其利用期限;控制人口数量 可再生资源 (以水资源为例)水资源不足; 浪费现象严 重;污染严重 自然原因: 时空分布不 均;人为原 因:过度开 采地下水、 浪费、水质 性污染等 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 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 淡化、人工降雨等措施; 节流:农业生产中,调整种植业结构,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工业生产中,提高 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 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意识, 倡导公民遵守《水法》,在社区、学校、 家庭中倡导节约生活用水 主要 表现 具体内容原因典型事例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 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泰晤士河上的悲剧 环境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垃圾堆 放 污染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地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复习资料

第四单元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 【考纲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分析其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生产布局特点。 2.认识黑土、林区、湿地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初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树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点。 【重点难点】 1.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 2.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特点。 3.黑土、湿地、林地在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整治。 第 1 课时

【基础梳理】 一、自然环境 1、东北地区范围包括、、三省及自治区东部。、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貌格局呈状,外侧是 ,中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则是广阔的。 2、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气候区,自南向北跨、 、,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降水自向递减。 3、辽宁南部、、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 、、高粱、水稻、、亚麻等春播作物;大兴安岭北部的山地属于寒温带气候,以、马铃薯、大豆为主。 4、东北地区植被以和为主,并分布有 和。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壤肥沃 东北地区分布着和等土壤类型。其中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平原的东部和北部、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平原的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2、土地资源丰富 东北平原是我国的平原,是全国人均耕地量的地区,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东北还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荒地主要分布在、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也有少量分布。 3、土地开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荒地的大量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昔日的“”变成了“”。 4、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既是水源地、蓄水池,又是我国特有珍禽、 的栖息地,对、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护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区位练习题

农业综合练习题一 下图是油菜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生长状况示意图。读图,回 答1~2题: 1.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2.a地种植的油菜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的主导因素是( ) A.水源充足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热量条件好 (2014唐山一模)“某山区土地利用形式多种多样,1 000米以下的河谷平原以种植甘蔗为主;1 000米至2 000米的坡地,多种植咖啡、可可;2 000米到3 000米的地区种植玉米、小麦、大麦和马铃薯,一年可两熟;海拔更高的地区是高寒草原和终年积雪。”读上述材料回答3~4题: 3.影响该地农牧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 ) A.坡度大小 B.热量变化 C.土壤类型 D.水分变化 4.在2 000米到3 000米的地区多种植玉米、小麦、大麦和马铃薯,其中以马铃薯的栽培高度上限最高,其原因是( ) A.可在霜期栽种 B.适合冻土培育 C.生长季最短 D.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2014唐山二模)上海郊区顾某一家有7口人,2007年之前种0.5公顷地;2008年承包10公顷农田,建起家庭农场;2009年起,用部分承包地,建了年上市1 500头肉畜规模的生态养殖基地,形成了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养殖基地牲畜粪便连续还田2年后,顾某农场与其他单纯粮食家庭农场相比较,每公顷种粮化肥成本降低20%,粮食产量和品质均有提高。2010年其全年种养收入超过18万元。据此回答5~6题: 5.该家庭农场农田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 ) A.土地流转 B.人口减少 C.开垦荒地 D.生态好转 6.种养相结合的家庭农场生产方式( ) A.化肥用量会提高 B.土壤矿物质减少 C.市场适应性增强 D.农业科技投入减少 如图表示的四个平原地区均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生产区。读图,回答7~9题: 7.四个平原中农业地域类型属于传统农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关于四个平原上农业生产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面积广阔,水源不足 B.乙-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C.丙-草场茂密,光照不足 D.丁-河流众多,黑土广布 9.关于四个平原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粮食商品率高 B.乙-机械化水平低 C.丙-水利工程量大 D.丁-市场适应性强 (2014泗县模拟)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玛雅社会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放牧业 B.混合农业 C.原始迁移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11.玛雅社会农业生产方式直接导致( )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漠化 C.全球气候变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014菏泽一模)天然橡胶喜高温、高湿,年均温在19℃以上,以21~27℃为宜,年降水量1 000~1 500mm,相对湿度70~80%;静风向阳,风速小于3米/秒。天然橡胶喜肥沃深厚的土壤,土层厚度大于60cm,越冬低温天气是橡胶生长的限制因素,当温度 小于5℃就会引起冻害,温度小于0℃会引起严重冻害, 时间较长则引起死亡。读“我国天然橡胶优势产区分 布示意图”,回答问题:(30分) (1)说出图示中热带界线的走向及主要影响因素。(8 分) (2)指出形成我国橡胶分布区、橡胶密集分布区和橡胶高产 区不同适生区的主要因素。简述与广东相比,云南天然橡胶 优势产区在气候方面的优势条件。(6分) (3)下图为海南某橡胶产业园生产示意图,据此说明该天然橡胶产业园生产经营的主要优势。(8 (4)海南的天然橡胶生产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热带种植园相似,但规模、质量、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海南进一步发展天然橡胶生产,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8分)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最新

第2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课标要求】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基础积累】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组成:可持续发展是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3、基本内涵: ①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②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提高人类 生活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自由、健康的社会环境。 ③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特别是保证以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 ①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人类赖以生存的和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②空间上的公平,又称。 ③要求:之间,之间, 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持续性原则: ①核心:指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 ②要求:人类必须保持、,做到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③目标:实现、、和的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 ①核心: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各国、各地区、每个人的共同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高中地理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重点强化卷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表示某地区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64490060】 1.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的需求变化B.科学技术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变化D.国家政策的变化 2.该地区的人类活动,对图中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改造较为明显的是() A.化肥、农药B.饲料加工、城市 C.机械、科技D.灌溉水源、大棚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变化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关系密切。第2题,该地人类活动对农业投入较为明显的是灌溉水源和大棚生产。 【答案】 1.A 2.D 下图为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H市的某优质荔枝采摘区,据图回答下题。 3.广东荔枝产量有“大小年”之分,大年和小年的产量有时相差几倍乃至

几十倍。近些年,广东荔枝种植的大小年差别越来越小,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灾害少,有利于荔枝的稳产 B.荔枝的市场需求稳定,农民扩大荔枝的生产面积 C.由于种植管理技术进步,克服过去完全“看天吃饭”的做法 D.虫害不再隔年发生,保证了荔枝的稳产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生产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荔枝产量的稳定,是种植管理技术进步的结果,C正确。 【答案】 C 下图是某地种植X、Y、Z三种农产品的利润与城市距离的关系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在距城市20~60 km范围内,利润最高的农产品是() A.X B.Y C.Z D.X、Y、Z 5.影响Y农产品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水源B.市场 C.土壤D.地形 【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距城市20~60千米范围内,X农产品的利润位于其他两种农产品之上,利润最高。第5题,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Y农产品的利润急剧下降,说明市场为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 【答案】 4.A 5.B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土地利用时间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案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 3.运用资料举例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通过对各种图形的分析学会正确的读图方法、提高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必然。【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2.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2.运用资料举例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对环境问题有直观深刻的感受,也知道要保护环境。但对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系统深入的了解。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讲练结合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播出了一部中国拍摄的短片《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人各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对20年后的期望(图5.7)。全球公众都听到了中国强有力的声音。

师:20年后,你期望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拥有我们所期望的未来?我们先来看段视频(“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追问:视频中主要反映了目前我们面临的哪些环境问题呢? 学生:雾霾、水污染、乱砍滥伐、过量开采煤炭、地面塌陷等。 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回顾上节的内容“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然后结合视频进行点拨:“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让人们意识到单纯依靠科技去修复环境,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中产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正确的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出路,使人地关系逐渐走向和谐,这就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预习情况检查: 提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学生: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追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哪三个方面? 学生: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追问: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哪三个基本原则? 学生: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追问: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哪些人的共同努力? 学生:政府、企业和公众。 追问:为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已经做了哪些尝试? 学生: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等等 评价:大家对课本的阅读很仔细,预习得很不错。 三、深入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过渡: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下面我们来一起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 万宁中学地理组蔡林丽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 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资料的分析能力、图表分析的能力。 存在困难及问题:缺乏详细的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何解决问题的设想:依托三江平原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

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讲义解析版中图版必修3

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一、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区位分析 资源 ①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②离法国东北部的铁矿较近;③河流众多,水源 丰富 交通 ①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②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和 公路网;③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联成水运网 市场德国以及西欧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1.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 2.煤炭危机 ?? ? ?? 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和新技术炼钢,使 煤炭需求量明显下降 煤炭开挖深度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 使鲁尔区煤价缺乏竞争力 3.钢铁危机 ?? ? ??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增多,世界钢铁 市场竞争激烈 经济危机及钢产品替代产品的广泛 应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组织方式。鲁尔区因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新兴企业不愿到此落户。 [温馨提示] 鲁尔区的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煤炭、钢铁工业是其主导产业,生产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各工业部门与资源基础之间联系密切,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1.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1)改造传统工业:对煤炭和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合并和技术改造。 (2)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汽车工业、石化工业、电子工业、信息业、食品和服装工业等。 (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工业旅游是当前发展的一个热点。

2.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由公路、铁路和水运构成交通网,是欧洲最稠密的交通网络。 4.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思考启迪] 为了改善环境,鲁尔区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环境污染? 提示:(1)改造河流,在鲁尔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污水净化系统,除了解决水污染外,还具有蓄水拦洪、发电、旅游等作用;(2)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全部建成,各企业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气体和灰尘的装置,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3)还特别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管理;(4)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知识点(一)|鲁尔区的兴起与衰落 ———————情景导入先思考——————— 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地质储量为2 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 0.5%~1.5%)都低,发热量高。 (1)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对鲁尔区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鲁尔区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了煤炭工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等部门,促进了鲁尔区的繁荣。 (2)鲁尔区工业发展还有哪些区位优势? 提示:丰富的水资源和便捷的水陆交通。 ————图表信息想周到———(教材P59图示) 鲁尔区优越的区位图 [信息获取]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以东北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穿衣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而为人们提供粮、棉、油、肉、禽、蛋、奶等基本生活资料的农业,历来也是重要的基础部门。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地区不同,其生产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教材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选择讲述东北地区,主要是考虑东北地区是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该地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本节教材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在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重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述。 教学要求: .通过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掌握东北地区的土地类型及粮棉油糖基地的分布。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图文结合,学会从活动、知识窗等栏目中将知识加以概括。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高自己的环抱意识;认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互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及其利用保护东北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农业区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对农业了解较少,教师要对给学生直观的知识。 教学过程 可提供淡水养殖的水面达80多万公顷,共有淡水养殖种类100多种,淡水渔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 社会经济条件——发达的农业机械工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历史比较悠久,部门比较齐全,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学、石油、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如:农业机械、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制糖、造纸、建材和纺织工业都比较发达。而农业机械工业是发展较快的部门。目前,东北地区已初步形成耕作、排水、灌溉机具的制造和修配网络,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东北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还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

(完整版)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练习题(含答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练习题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的农业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四地分别位于( D ) A.中央大平原、湄公河三角洲、西欧平原、墨累达令盆地 B.湄公河三角洲、墨累达令盆地、中央大平原、西欧平原 C.墨累达令盆地、中央大平原、西欧平原、湄公河三角洲 D.湄公河三角洲、中央大平原、墨累达令盆地、西欧平原 2.影响丙地两大农业部门生产结构作出调整的最主要因素是( B )A.保鲜冷藏技术 B.国际市场需求C.气候不断变化 D.交通运输条件 车厘子(一种水果)原产于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味道鲜美,但容易腐烂。某网店采用“先订购,后采摘”的预售方式销售美国车厘子,力求进口水果从源地直达消费者。下图为销售流程,回答3~4题。 3.美国最适宜种植车厘子的地区是( A ) A.西部高原区 B.佛罗里达半岛C.中央大平原 D.密西西比河口 4.智利也是著名的车厘子产区,如果该网店欲预售智利车厘子,最佳时间在( A ) A.12月下旬—次年1月上旬 B.2月中旬—2月下旬 C.6月下旬—7月上旬 D.8月中旬—8月下旬 瑞士德萨雷梯田式葡萄园,在陡峭的石坡上用石头垒成一道道石墙,在上面堆积土壤,建成一道道梯田,梯田脚下是波光粼粼的莱蒙湖,对岸是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充足的阳光和湿润的气候使这里成为瑞士著名的葡萄酒产地。读“德萨雷梯田式葡萄园景观图”及“瑞士主要河流与山脉分布图”,据此回答5~7题。 5.材料中描述的葡萄园在图中的位置是( A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6.有诗人写道:“德萨雷是幸福的,因为有3个太阳照耀着它的葡萄园”,诗中的“3个太阳”是指( C )

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单元练习题(含详解)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单选题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以下四题。 1.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丙山脉,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原因是() A.伐木难度大,成本高 B.开发特色森林旅游 C.进口木材,成本低 D.抚育更新森林资源 下图表示的四个区域均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生产区。读图完成以下三题。

2.农业地域类型以牧牛业为主的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在() A.甲 B.乙 C.丙 D.丁 3.俄罗斯湿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下列关于其湿地广布原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 B.有永久冻土层为隔水层,不利地表水的下渗 C.夏秋季节发生凌汛使河水泛滥,溢出河道成淤水 D.濒临北冰洋,极地东北风带来较丰富的水汽 读“我国某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路径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4.图中Ⅰ、Ⅱ、Ⅲ依次表示() A.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B.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D.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为实现该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途径最合适的是() 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C.加大对原料指向型企业的投资 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下图所示是世界著名的两条大河水系组成和流域状况,其中甲河位于南美洲,乙河位于非洲,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6.下列关于甲河、乙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河的流量比甲河丰富 B.甲河的流域面积比乙河小 C.甲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乙河的汛期出现在春季 D.甲河水流平缓,航运便利;乙河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城市流是人、物、信息、资金、技术等在城市间发生的流动现象。下表是2008年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之间的城市流强度(不包括港澳台),城市流强度是区域城市间相互联系中城市外向功能(集聚与辐射)所产生的影响量。读下表,回答下列各题。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六区域产业活动微专题2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案

微专题23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考试内容考试要求 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 区域农业可 持续发展 (1)美国农业生产布局 最主要特征 (2)农业生产地区专门 化的含义 (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 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 方向和途径 a b d 阐述区域可持续发 展的策略 1.美国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 美国农业布局的最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的农业带是地区专门化的标志,主要农业带及其区位条件示意如下: 农业带位置区位条件 乳畜带东北部及五大湖沿岸 气候湿冷,适于牧草生长; 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 集) 玉米带中部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降水 集中、热量充足

小麦带中部(冬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 沃、地势低平 北部(春小麦) 棉花带35°N以南、亚热带作物带以北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畜牧和灌溉农业带西部山区 地形以山地、高原、山间盆 地为主,气候干旱 2.美国中部平原农业生产条件 美国中部平原是商品谷物农业的杰出代表,其主要生产条件如下: 优势条件具体体现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交通条件便利水运便利,公路、铁路发达 地广人稀农村人口少,利于大规模生产 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 科技先进农业科研和推广系统庞大 3.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措施 水资源缺乏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喷灌技术 水土流失植树造林 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土壤肥力下降休耕与轮作 土壤侵蚀免耕 粮食短缺基因工程 4.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政策核心内容 限耕政策分配和限制农场主生产某些农产品的最大面积 休耕政策对生产严重过剩的农产品所使用的耕地实行休耕 补贴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价格补贴和农作物灾害保险补贴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通过扩大农地、草地、湿地等的保护面积,加大对耕地保护、水利设施等方面的投资,以改善土壤状况和环境质量 a级拓展延伸

高中地理新高考第23讲 农业的区位因素

第23讲农业的区位因素 2017版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学业层级2018年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核心素养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 农业的区位因素 合格考 1.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 素 综合思维、区域 认知 2.结合实例,说明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环 境保护要求内容】 等级考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综 合思维、地理实 践力 [知识体系构建] [主干知识整合] 一、农业区位的含义 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二、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决定

某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 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和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图析如下: 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易误辨析]宁夏瓜农常在瓜地里铺上一层鹅卵石,试分析其作用。 提示减少蒸发,保持水分;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积累有机物,提高瓜果品质。 四、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真题研析 【例1】(2019·北京文综)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老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薄弱。近年来,该国优质玉米、香蕉、咖啡豆等农产品出口量增加。 分析老挝发展多种优质农产品的有利条件。 [尝试自解] [思维路径]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讲课讲稿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地表物质疏松,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2)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荒漠化的危害: (1)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引发饥荒;(2)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资源短缺;(3)破坏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4)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4、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措施: 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 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5、[拓展提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一原因:(1)自然因素: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2)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殖,毁林开荒、轮荒、开矿(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制度,破坏林草植被。历史上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导致地标抗腐蚀能力降低,雨水径流直接侵蚀地表。露天煤矿的建设破坏地表植被,排弃大量土石,成为水土流失新物质) 二如何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高原上上万条。 治理重点:保持水土 A 生物措施: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还草。 B 工程措施:保塬,修建水平梯田(护坡),打坝淤地(固沟)。 修建水平梯田: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打坝淤地: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水中,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 原因:自然: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对其表冲刷能力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易受流水冲刷。 人为:人类不合理劳动:过度樵采,陡坡开荒,开采矿产破坏地表植被

高中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一).doc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一) 【考点扫描】 本专题通过对区域开发与发展条件的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在能够对一个虚拟的区域进行剖析,能够依据材料中所提供的一系列信息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和应用,并进而提出区域开发和发展的具体措施,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开发与发展的观念。具体考点有:1、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2、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和生活方式的影;3、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4、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应措施;5、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知识构建】 荒漠化的防治荒漠化的防治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概念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西北地区地形特征东部: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干旱特征的成因内部差异贺兰山以东、以西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过程原因自然原因: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地区差异合理控制人口数量、生态恢复与建设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水土流失的治理工程措施自然原因:位置具有过渡性、土壤质地具有特殊治理:保护植被,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原因性、降水不均匀、自然灾害多发 人为原因:人口压力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破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

【要点解析】 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摧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给社会和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3、荒漠化的防治。对策: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措施:全面保护潜在荒漠化地区的现有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沙化土地;建设必要的防护林带,阻止沙漠对绿洲的侵袭;对正在或已经荒漠化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大力封沙、育林育草、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扩大林草植被,恢复其生产力;封沙禁牧、禁樵禁采、 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二、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地球之肾”。①湿地的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地表为浅水覆盖的地区。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和河流、湖泊、水库、稻田。②我国主要湿流域的早期18 20 河流的综合开发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气候、水系、矿产 开发及其结果 世纪下半叶: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对 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土地退化 植被破坏 环境污染 世纪 30 年代,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 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开发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目的: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效果: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9 世纪后期:人口激增, 掠夺式开发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扩大煤炭开采量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能源的综合利用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学案l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预习自查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是指由于_______和_________等因素所造成的________。 2.成因: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多______,风蚀强烈;土质_______;降水集中且______,水蚀强烈。人为原因是滥垦、______、滥牧及其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二、荒漠化的危害 1.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有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的_______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我国有近____亿人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 2.危害:农业方面是土地退化、沙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土地_____下降,导致粮食和牧草减产,引发饥荒,______埋没灌渠、农田、水库;交通方面是流动沙丘埋没公路和铁路,威胁交通安全,_____降低大气能见度,迫使机场关闭、公路停运等;人们的生活方面是流动沙丘埋没村庄、城市,为____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导致沙尘暴频发,破坏了生存环境;生态环境方面是使生态环境变得更_________。 知能导学 要点突破 要点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在我国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一样.具体如下图所示: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总体来说,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了条件,人为因素加剧加速了荒漠化的发展,具体表现和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典例分析 例l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10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2—1—1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课题】农业与区域可连续进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进展商品农业的条件。 2、认识东北自然环境特点,专门是土地资源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图表分析,把握东北农业分布的差不多格局。 2、分析东北农业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整治采取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可连续进展观念:认识到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生态环境的爱护,改变传统的“我国幅员宽敞,资源丰富,能够随意开发利用”的错误观念,建立起可连续农业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农业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学案 【教学方法】引导法,分组讨论法,讲述法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把握知识,培养能力,进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由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导入,让学生认识到东北的农业发达,同时启发一个 问题:歌曲中的东北和东北地区两个概念是否一致?由此导入本节课! 一、区域概况 1、范畴: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 2、位置:东北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所处 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确实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点。 3、气候:东北区位于我国温带潮湿、半潮湿季风气候区。冬季冰冷,夏温较高,热量与水 配合和谐,热量条件能够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5、经济特点:东北区是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农、林、牧、渔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有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其中农业机械制造是进展较快的部门,它为建设东北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土地资源优势 1.耕地面积扩大 (2)分布:东北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还有一些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和谷地。 2.土壤肥沃 东北区大部分平原地区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另两个黑土区是亚欧大陆北部保、匈、罗、乌、俄境内的黑土带和北美洲美国中部黑土带),其分布 3、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三、森林资源优势 东北宽敞的山区分布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全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森林集中分布在大兴安 四、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林基地的建设) 1、条件和成就 2、需注意的问题 东北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爱护,那种认为“土地资源丰富,能够随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农业区位因素

第九单元农业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广义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种植业 种植业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在我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是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统称。 通常,粮食作物也是农作物中的主导作物,世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80%。

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一般是指对自然条件的选择较严、技术要求复杂、产品的经济价值较高、主要用作工业原料的作物,故又称“技术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 我国纳入人工栽培的经济作物种类繁多,包括纤维作物(如棉、麻等)、油料作物(如芝麻、花生等)、糖料作物(如甘蔗、甜菜等)、三料(饮料、香料、调料)作物、药用作物、染料作物、观赏作物、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等。 畜牧业 畜牧业,是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畜禽等以取得肉、蛋、奶、羊毛、皮张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包括牲畜饲牧、家禽饲养、经济兽类驯养等。

林业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 渔业 渔业是指人类开发和利用水域,采集捕捞与人工养殖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渔业按水域可分为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按生产特性分为养殖业和捕捞业。 农业区位 农业区位,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高中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回顾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主要从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方面分析,人类活动的差异主要从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分析。 2.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生活构成和方式单一。 (2)农业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生活构成和方式多样化。 (3)工商业社会阶段: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开始意识到人地之间的矛盾。 (4)转型阶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谋求人地和谐发展。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 (1)西北荒漠化的防治 ①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②荒漠化的对策和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等。 (2)森林和湿地资源的开发 ①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 作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破坏森林的危害: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高温淋洗的作用,土壤贫瘠;植物容易遭受破坏,一旦被毁很难恢复。 雨林被毁的原因:过度的焚烧开荒;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商业性的伐木;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