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第二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第二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第二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第二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3.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

4.理清诗歌的线索。

教学重点:

1.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2.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诗歌的线索。

教学方法:

讲读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强调重点字词。

三、作者及相关常识介绍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在延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金奖二等奖。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他的诗歌创作在此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回延安》《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作品。“文化大革命”之后,曾先后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务。

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

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革命中的延安”,从抗日战争起,延安就一直处于战争的最前沿。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主席亲自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信天游:

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四、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分组朗读,小组间竞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五、整体感知

1.全诗分成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诗共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离开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回忆自己在延安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及母子情深,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描述亲人们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喜看延安的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欣喜和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光明未来,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明确:作者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过程)为线索。

课时作业:

1.熟读诗歌。

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拟人、夸张、排比、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2. 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拟人、夸张、排比、比兴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上一节我们留了一个作业,搜集优秀的信天游歌词,下面我们来交换作业,共同欣赏。“十冬腊月数九天,光脊背背炭实可怜。”

“西北风顶住个上水船,破衣烂衫我跑河滩。”

“石狮子张口不说话,想哥哥想得直哭下。”

“前沟的糜子后沟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

“三月的桃花满山山红,世上的男人爱女人。”

“耳听见哥哥唱着歌儿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断头也不后悔。”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层天下都红遍。”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哥哥杀敌妹宣传,裤腿绾在大腿弯。”

这些镂心刻骨的描绘和倾诉,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和他们发自肺腑的怨愤和呼号。有表现生离死别人生之大痛的,有大胆泼辣地表达真挚热烈爱情的,有表现革命斗争生活的。总之,信天游的歌词大胆泼辣、直接生动地表现生活,这一点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二、研读诗歌(小组合作交流)

(一)研读第一部分

1.诗的第一部分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2.体会作者在这一部分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3.分析“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的表达效果。

“千声万声”所表现的是连声呼唤,“千”“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呼唤声之多,表达了对延安的思念之深。“母亲延安”直接把延安称作母亲,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延安的关系揭示了出来。

(二)研读第二部分(小组交流)

4.诗歌第二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这两种修辞有什么作用?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三)研读第三部分(小组交流)

5.分析诗歌第三部分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

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

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四)研读第四部分(小组交流)

6.怎么理解“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这里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延安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7.这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8.赏析“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比作母亲,把延安发生变化说成“换新衣”,十分亲切,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五)研读第五部分

9.诗歌第五部分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三、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通过人物的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双手搂定宝塔山”“贴”“搂”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念。“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写出了见到亲人的激动。)、语言(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了老人的热切盼望。)和场面描写(“米酒油膜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写出了延安人的热情好客),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动作)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课时作业: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2.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

2.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

2.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讲读

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艺术特点。

1.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中写道“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又如“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儿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2.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

诗歌第一节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

这里表现诗人与延安关系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3.语言的运用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如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节有兴有比,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以“羊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第一节押“en”韵,第二节押“a”韵,形式活泼。节奏上第一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第二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节奏比较自由。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这首诗里还有不少陕北方言,如多次出现的叠音词“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等,一些儿化音“紧紧儿”“手把手儿”等。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1.小组合作交流:延安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延安精神的内涵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值得学习。言之成理即可。

课时作业:

1.背诵全诗。

2. 课外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提示】《延安颂》创作于1938年4月,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延安地抗战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有战斗气息。

《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中的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小米的回忆》作者用感人的语言,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歌颂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

《记一辆纺车》作者通过回忆在延安时代用过的一辆纺车,描绘了当年纺线比赛的欢快场面,叙写了艰苦岁月中劳动生活的乐趣,颂扬了抗日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话题,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100字左右)【选作】

示例参考:

海,给了鱼儿一片深邃的碧波;鱼儿,给了海一片生机。大地,给了树木成长的润土;树木也回赠给大地一片阴凉。天空,给了鸟儿自由翱翔的空间;鸟儿,也回赠天空一片欢乐。自然,给了人类天地万物的恩赐;人类也要给予自然一片感恩。(以海与鱼儿,大地与树木,天空与鸟儿相互给予、和谐共存的关系起兴,自然引出人应感恩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

第二课晨教案

第二课晨教案 第二课晨 课时 教学目标: 能从容的唱好歌曲《清晨》,感受两声部的音准与和谐,并能用语言作简单的描述。 了解声乐演唱形式中的重唱、合唱,并为《清晨》设计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演唱《清晨》感受两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教学用具: 光盘、钢琴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感受“晨”境 导入新课学习乐段 师: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这美好的时候,你们会做些什么?请同学随着音乐用动作告诉我。 放音乐,学生随音乐进入《清晨》的情境 请学生说一说早春知更鸟活动的情境 听一听唱一唱

学生用“啾”随琴哼唱歌曲声部 你们知道知更鸟是什么鸟吗? 学生随音乐视唱乐谱。请几位好的学生唱,其他学生随着认一认 三、学习第二部分 体验情绪 师:随着季节的变化,天气变得寒冷,到了深秋的黄昏,知更鸟的心情会怎样? 欣赏第二乐段,并学生说一说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讲述知更鸟纤蹝的原因 春天的知更鸟是那么欢快,为什么这时却变得那么伤感呢? 学唱高声部 学生随琴视唱歌谱高声部,低声部 低声部学习时要学生先听,找出与乐段的区别,再进行视唱 师生合作学习二声部歌谱 老师唱第二声部,与高声部学生合唱 老师唱声部,与低声部学生合唱 加入歌词进行练习要求段学生的声音要靠前把词吐清楚,第二乐段高声声音要连贯,低声部要轻快活泼。

有感情的演唱 声音的音色,合唱部分声音的和谐与均衡 四、音乐知识 教师在高声部与低声部个请一名学生来演唱《清晨》检查学生是否唱准 讲解音乐知识:重唱:像这样两人或多人按各自不同的声部演唱同一首歌曲的叫重唱。 合唱:像前面我们两个组或两个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族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首歌曲的叫合唱。 活动:请你为《清晨》设计演唱形式 方案1:演唱形式:。我唱声部,邀一个同学唱第二声部。 方案2:演唱形式:。我们组唱一个声部,邀请另一组同学唱另一声部。 方案3:演唱形式:。我一个人独唱个声部。 五、总结 师:清晨是美丽的,我们的歌声更加美丽!今天,同学们把《清晨》这首歌用自己的方式演唱了出来,而且唱得非常动听,愉快的结束了我们这堂音乐课!谢谢同学们的表演,让我们相会在下一次的音乐课吧!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结合音乐意境认真聆听乐曲为管弦乐曲《晨景》,并

第二课最美妖精优秀教学设计

第二课最美妖精 【教学目标】 i?上要通过对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品读,试着读?孙悟空、唐僧、猪八戒这三个人物的内心,从而读懂这个团队。 2?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之一:连结法。 【前置学习】 阅读《西游记》第27回、31回节选部分 【教学环节】 一.问题激趣 i.你知道在西行路上对取经师徒构成威胁或与其直接发生关系和冲突的女妖精共有多少个(伙)吗? 尸魔口骨妇人(二十七回);金角大王的母亲九尾狐(三十四回);毒敌山琵琶洞蝎子精(五十五回);灵感大王的义妹斑衣鍛婆(四十八回);牛魔王之妻铁扇公主罗刹女、牛魔王之茨玉面公i(五十九回);荆棘岭树精杏仙(六十四回);盘丝洞七个蜘蛛精(七十二回);比丘国美后白面狐狸(七十八回);陷空山无底洞金鼻口毛老鼠精(八十回);天竺国假公主玉兔精(九十五回)。 有人曾经统计过男女妖精的结局对比:《西游记》中33个男妖死亡13个,死亡率接近40%;女妖17个死亡24个,女妖死亡率则达到了82%之高】 2?你觉得哪个女妖可以称得上是《西游记》中的“最美妖精” ?为什么? A牛魔王之妾玉面公主B天竺国假公主玉兔精 C盘丝洞七个蜘蛛精D丿」魔白骨妇人 【选D白骨精除了具有其他儿个女妖的美貌外,她还有其他儿个不具备的特点或作用。】二、读出白骨精的美貌 (一)请在第27回中找出葺接捕写门骨精美貌的语句。请想象一下她的样子,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 “那女子生得:冰肌藏玉骨,衫领錄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唏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教师备用:作者从外貌、肌肤、身材这儿个方面来描写女妖,把女妖写得很美, 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描写也不过是从这儿个方面来写。《西游记》中女妖外表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作者在塑造这众多女妖的美貌时显然是别具匠心,同样也应和了曹植《美女篇》中“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描写女人美丽即为妖艳的说法。既为女妖,那也就少不了妖艳了。 (二)请在第27回中找出间爰刼白骨精美貌的语句,并简要解释。 1?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叫道:”女菩萨,往那里去?手里提着是甚么东西?”2?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颠风,报与三藏道:”师父!吉人自有天报!师艾饿了,教师兄去化斋,那猴子不知那里摘桃儿耍子去了。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又有些下坠。你看那不是个斋僧的来了?”(说师兄的坏话了) 3?行者道:”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

小学乒乓球课教案

部分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效果 目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基 本部 分40分钟 结束部分5分钟2、熟悉球性 3、乒乓球学 习反手推挡 球 四、放松练 习 1、上下肢肌 肉放松 2、腰背肌放 松 3、总结本次 课 4、布置课后 练习 握拍方法 乒乓球的握拍方法,基本上分直 拍握法和横握法两种。不同的握 拍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从而 产生各种不同的打法。直握法的 特点是:正反手都用球拍的同一 面积球,出手较快;正手攻球快 速有利,攻斜、直线球时拍面变 化不大,对手不易判断。但反手 攻球因受身体阻碍,较难掌握; 防守时,照顾面积较小。 横握法的特点是:照顾面积比直 拍大,攻球和削球时的手法变化 不大;反手发球便于发力,也便 于拉弧圈球。但还击左右两面来 球时,需要转动拍面;攻直线时 动作变化明显、易被对方识破; 台内正手攻球较难掌握。 学习反手推挡技术 1. 反手对推斜线练习(见右图) 2. 教师纠正学生易犯错误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集体 讲解。 (1)推挡时拍面前倾不够,击 球时间过晚 (2)推挡时拍面前倾过多,击 球时间过早 (3)推挡时不是手臂迎前推出, 而是球撞拍 (4)推挡时肘部抬起 教法: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2、指导学生徒手模仿练习 3、纠正错误动作 4、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改正动 作 要求:1、身体各部位放松 2、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易犯错误动作: 1、直握时拇指放松,食指压板, 横卧时不要吊腕,屈 腕 2、站位时双脚外撇,重心在后, 降不下来,膝关节没有弯曲 身体各部位略显紧张。 ●练习提示: ●难点练习方法: (1)持拍模仿推挡动作。 (2)技术水平不同的同学互帮 互助。 (3)一人抛球一人推挡。 (4)先对推斜线,再对推直线; 从一点推两点到推不同落点。 要求:1、放松练习态度认真 2、认真听取教师总结 3、做好课后练习。 培养 学生 集体 荣誉 感,和 团结 友爱 精神 放松 精神、 放松 身体 小结1、大多数同学能够掌握基本姿势、握拍方法 2、课下复习反手推挡球技术

《 回延安》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省一等奖

4、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掌握“信天游”的民歌特色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信天游”的形式特点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信天游”的民歌特色,能够借鉴本文的“信天游”的形式特点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分组分章节诵读诗歌,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研讨赏析

小学四年级下册英语第二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本单元的教学共分为4课时,第一课时以Part A 中Let's learn 部分的词汇教学为主,主要对以学过的动词复习扩充;第二课时为会话教学,并熟练运用句型What are you is she doing ?I'mShe is...;第三课时主要是扩展句型;第四课时以Part B 中的Read a story 为主,通过造飞机的故事,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内容以谈论正在做的事情为主题展开。关于日常活动方面的词汇在本教材的四年级上策都涉及过。 总第1课时 Unit2I'm in the Kitchen 教学内容: 一、以学习Let 's learn 部分为主,能听、说、读、写单词: Read ,write ,sleep ,eat ,listen ,cook ,stand ,sit , baby 二、能听懂、会说、会读、会用关于询问和表达此刻正在做的事情的句型: 1.--What are you doing? --I'm W e are. . .

2.--What I s ,cook ,stand ,sit等的学习谈论正在做的事情。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现在进行时态所表达的含义和功能结构是重点和难点。 教学用具: 1.本节课新授动词的图片。 2.录音机和Let's learn 部分的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a.课前复习 完成Warming -up 中的Look and find,复习第一单元关于房间的词汇。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2.教师提问: T:Hi,boys and girls.Look at the picture.Where is Colin ? Ss :He is in the bedroom. T :aWhere is Wu Chen? Ss:She is in the living room. T:Where is Liu Zhaoyang ? Ss:He is in the bathroom . 二.新课展示(Let's learn ) i.新课导入 完成Warming -up 中的Listen and do 部分,引入本节课话题。 T:(做跳绳动作并说)I like to jump rope.Look ,I'm jumping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小标题。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 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挂图: 读了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图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告诉我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原因。 6、指名说,体会摹的美和大: 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表现了草原的美和大。 ②绿毯绣白花是很美? ③绿毯为什么会像无边的绿毯? 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草原确实很大很美,让人联想到无边的绿毯。 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给人美的享受。 ②中国画的技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用细细的墨线勾勒出事物的轮廓,然后涂上色彩,画法与我们的铅笔淡彩相似;另一种直接用大毛笔醮上水墨或颜料,画出各种图案,这句话告诉我们小丘像哪种中国画? 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蔡丽娟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无奈、感伤和留恋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有 感情诵读。 2、学习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光阴进行有形化,具体化,想 象化的描写方法。 重难点:学习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光阴进行有形化,具体化,想象化的描写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校对订正。 挪移、蒸融、徘徊、凝然、遮挽、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轻轻 悄悄、伶伶俐俐 二、品读感悟,感情诵读。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大自然生生不 息,荣枯交替) 2.指名读第二句,你怎么理解“一去不复返”如果时光可以 倒流,在你的过往人生经历中有那些人那些事你希望可以 “复返” 3.交流说话。 4.练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 ,没有再的时 候。 ,没有再的时 候。

,没有再的时候。 5、填完诗句你内心是何感受联系你内心的感受理解诵读第一自然段。 6、导读:朱自清生活在抗日战争年代,他失去了国家的完整,失去了温暖的家庭团聚,失去健康的身体……越是年长,越是年长,意味着不复返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再请你读第一段。 7、你读出了朱自清写下这段话的心情了吗(悲伤、无奈、留恋…….) 8、总结板书:春光多么美好啊,而人的生命确实无情地一去不复返,大自然的荣枯和人的生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形的时光寄寓与有形的春景这种写法让我们在开篇便感受到作者对时光匆匆的万分感慨。 (二)应用写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出示自读提示:应用学习第一自然的方法,划出具体描写光阴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光阴的什么特点,你又从中感悟到什么做好学习批注。 2、交流批注,相机引导,感情诵读。 a)“滴”字写出了人的生命的短暂和渺小。 b)模仿课文句式,你来说说你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匆匆”过去的细节。 c)找出描写时光动作的词语,判断如果“时光”是一个人,你觉得会是什 么人为什么 d)感情诵读 e)总结板书。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出示朱自清的生平资料。 2、自读第四段,联系朱自清的资料,尝试回答朱自清的发问。 3、是啊,越是珍惜时间的人越是觉得时间宝贵,感情诵读。 三、总结本课。 1、根据黑板上的板书,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四、板书设计 2、匆匆 无形(抽象)有形(具体) (光阴的踪迹)

2回延安优秀教案

2回延安优秀教案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yì)县人。1945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剧本《白毛女》。他的作品《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都是深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写作背景:1940年至1946处,贺敬之一起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诗人贺敬之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他的心情激动不已,不禁抚今追昔,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字音心窝(wō)羊羔(ɡāo)糜子(méi)油馍(mó)盏(zhǎn)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新课导入(师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

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2课教案

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第2课我们有精神第1课时全册总课时 课题这样真精神 有精神才好 课型新授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1、知道怎样做才是有精神. 2、学习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 3、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怎样才是有精神.学习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难点:养成做事有精神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升旗仪式的视频 学生准备:准备一张自己有精神的照片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探究活动:比一比.谁精神 师: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了照片来吧.比一比谁最有精神.并要说出理由.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推选一名代表来说说. 二、探究活动:升旗时谁有精神 播放学校升旗仪式的视频. 师:升国旗画面中的学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生1、我看到高年级的哥哥姐姐都停下来抬头仰望国旗. 生2、我看到他们还把手举过头顶.他们在向国旗敬礼. 生3、我看到升旗的几个同学走得特别整齐.下面的学生也站得特别直. 生4、我看到他们都特别有精神. 师:是的.正是因为他们对国旗的尊敬.所以表现得特别有精神.所以.在升国旗时我们也应该这样做.有了精神.才能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朝气.才能感染别人并给别人带来正能量.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我校同学们的活动照片. 课件出示:合唱的照片、跳舞的照片、写作业的照片、读书的照片、上课回答问题的照片等 师:通过观察这些照片.你觉得他们做得怎样.他们的样子怎么样?预设:生1、他们唱歌唱得可有劲了 生2、他们上课坐得很整齐.回答问题时站得很直. 生3、他们显得非常有精神.

师:他们这样做很有精神.请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样子也有精神?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什么样子是有精神] 三、探究活动:有精神才好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上的图片.比较哪个孩子做得好并说出理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提示:第一幅图中两个男孩在看书.右边的小男孩身子坐得很直.看起来非常有精神.左边的小男孩在桌子上看书.这样是不好的.趴着看书不仅对我们的眼睛不好.容易导致近视.而且对我们的身体也不好.容易导致脊椎骨变形. 第二幅图中的两个小女孩在走路.右边的小女孩走路时挺胸抬头.眼睛特别有精神.让人一看就很有精神.充满朝气.左边的小女孩走路时弯着腰.弓着背.眯着眼睛.低着头.一幅没睡醒的样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说明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有精神带给我们的好处.明确有精神既对身体有好处又对面貌好.] 四、课堂总结 先让学生谈出本节课的收获.然后教师补充完善. 五、课下延伸 预习课本P9《我们天天有精神》 板书 设计

第二课堂活动教案

第二课堂活动教案 解决数字迷问题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3、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二、自主学习1、预习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⑴、说出下面各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125和2563和9 54和18 ⑵、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①②③15是倍数,5是因数。6是3的倍数,是24的因数。4是12的因数,也是36的因数。④48是12和6的倍数。2、预习新知识⑴、试着找一找18的因数有哪些?你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可以更快的找到一个数的因数?⑵、你还有什么重大发

现?三、合作交流1、汇报预习的第一个内容:“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 2、小组交流预习的第二个内容“新知识”,按照⑴、⑵的顺序交流,交流过程中自己没预习到的知识,要在弄懂、学会的基础上补充到预习记录本上。 3、全班交流,分小组发言,让学生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找的又全又快。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汇报的内容,从中找出找因数的方法。然后把因数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 4、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前面归纳的方法找出30和36的因数。集体订正。 5、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点?四、课堂检测1、写出下面个数的因数。10的因数:32的因数:2、写出下面个数的倍数。4的倍数:12的倍数:分解质因数一、学习目标:①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②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③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乒乓球课教案

《乒乓球》教案 课次:1 一、课的内容: 1、复习基本步法、姿势与基本站位 2、复习平击发球、平击球 3、学习推挡 4、学习正手攻球 二、课的目标: 1.掌握乒乓球握拍法、基本步法、姿势与基本站位 2.掌握平击发球和平击球 3.使学生初步掌握推挡 4.使学生初步掌握正手攻球 5.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品质。 三、课的重点、难点: 1、学习推挡 2、学习正手攻球 四、场地器材:球台18张、乒乓球拍18副、乒乓球40个 课的教学组成 1.准备部分10′1.1课前常规 体育委员集合,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宣布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提出目标要求。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 ♀♀♀♀♀♀♀♀♀ ♀♀♀♀♀♀♀♀♀ ♀♀♀♀♀♀♀♀♀ ▲ 1.2徒手操(6-8节) 1.3热身运动(慢跑、游戏等) 2.基本部分65′2.1复习基本步法、姿势与基本站位10′2.1.1乒乓球基本步法 ①跨步 来球同侧脚先向侧跨1大步,后跟着地,另一脚随即跟进移动。常用来对付来球急、角度大、离身体稍远的球。 ②并步 来球远侧方的脚先向近侧方靠1步,然后近侧方的脚再向来球方向迈1步。在小范围内移动,常使用此步法。 ③交叉步 来球反方向的脚向来球方向移动1小步,另一脚迅速向来球方向迈1步。主要用于对付离身体较远的来球,如快攻在侧身进攻后扑空当常用此步法。2.1.2乒乓球基本姿势与站位

两脚平行站立比肩稍宽,两膝微屈稍内扣,前脚掌内侧着地、提踵、上体略前倾,收腹、含胸,重心置于两脚之间,下颌稍向后收,两眼注视来球。执拍手臂自然弯曲,置于身体右侧,手腕放松持拍于腹前,离身体约20-30厘米。 乒乓球运动员的基本站位,应当根据不同类型打法及个人打法特点来决定。这样才会有利于技术特长的发挥,正是由于乒乓球运动员的类型打法不同,所以不同类型打法的运动员基本站位也略有不同。左推右攻打法运动员的基本站位在近台中间偏左;两面攻打法运动员的基本站位在近台中间;弧圈球打法运动员的基本站位在中台偏左;横板攻削结合打法运动员的基本站位在中台附近;以削为主打法运动员的基本站位在中远台附近。 2.2复习平击发球、平击球15′2.2.1正手平击发球动作要点:左手向上抛球,右手同时向后引拍。球拍从身体右后方向前挥动,拍形稍前倾,击球中上部。难点:球上抛同时向后引拍。2.2.2平击球动作要点:近台站位,右手握拍置于身体右侧;重心在两脚中间,借助对方来球的反弹力将球击回;击球后,还原击球前的准备便于再次击球。2.3学习推挡(重点)20′2.3.1 推挡:平挡、快推、加力推、减力挡、推下旋、推挤、推弧圈球2.3.2推挡特点:球速慢、力量轻、旋转变化小,动作简单,容易掌握,反复练习挡球可以熟悉球性。体会击球时的拍形变化,提高控制球的能力。在对方攻击时,挡球还能作为防御的手段。 2.3.3动作要点: 近台站位,两脚开立,臂肘体侧,拍斜垂台,迎球伸臂,上伸前推,拇松食压,触中上部,手臂前推;击后收臂准备再次推挡。

回延安 公开课教案

2回延安 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 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 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 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歌,深入体会情感 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作者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出自身对延安最浓烈的深情,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

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扁鹊见蔡桓公》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培养: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2.思想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学一点做人的道理。 3.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对提高写作能力会有帮助。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2.难点:学会从具体事件当中领悟文章所寄寓的道理。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结上节课内容、提出本节课目标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 (1)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讲述了扁鹊多次规劝蔡桓公治病,桓侯不听,最终导致

自身死亡的故事。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再次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故事的发生:初见疾在腠理 故事的发展:居十日复见病在肌肤 居十日复见病在肠胃 居十日望桓侯而还走病在骨髓 故事结局:居五日逃秦遂死 归纳:按时间顺序。 三、分析探究 1、扁鹊通过四次晋见,给蔡桓公开出来怎样的诊断书? 2、从这份诊断书上我们看出,蔡桓公的病情如何?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1).“疾”与“病”的不同之处: ①“疾,小病也”,

“矢”字暗含了“疾”只是皮毛的外伤的意思。这种病来得快去得快,是小病。 ②“病,疾加也” 《说文解字》中解释:“病,疾加也。”就是病加重的意思。(2)病情发展的位置: “腠理”——“肌肤”——“肠胃”——“骨髓”(步步加重) (3)从治理方案看: 汤熨——针石——火齐——无奈何(有解——无解) 3、面对桓公日益加重的病情,扁鹊是怎么做的呢?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 屡次请见尽职力劝(三见三劝) 语言:“恐深”、“益深”,二者能否调换呢? 不治将恐深”译为:不治疗怕是要严重了。 “不治将益深”译为:不治会更严重。 扁鹊说第一句时,蔡桓公的病并不严重,而且扁鹊认为蔡桓公会听取扁鹊的意见,所以善意提醒,语气相对平和。而第二句中加了个“益”,就有强调意味了。所以第二句的语气明显强于第一句。第三句中“益深”的语气就更焦急了,规劝中暗含警告。

高中政治必修2第二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行方式,文化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识记文化的来源 (3)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二)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理解和感悟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从而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更加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文化对人影响的两个特点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通过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对社会的影响,那么文化对人的影响具体又是怎样的呢?在接下来的第二课中,我们一起来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牛顿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18岁进入剑桥大学学习,26岁就成为剑桥大学的教授,29岁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创立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创建了经典力学,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是,他的成就基本上都是在前半生取得的,晚年在科学上却再无建树,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 牛顿晚年由于深受宗教神学的影响,沉迷于宗教世界,这使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再不能象以前那样正确的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 牛顿的事例也正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之大。那么,文化对人产生影响来自于哪里呢? 1、文化影响人的来源: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板书)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有不同的文化活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使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打上特定文化的烙印。 比如:为什么藏族同胞一般都能歌善舞、精于骑术?因为他们生长于那样的文化环境,经常参与那样的文化活动。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 2、学段:小学五年级下半学期。 3、课时:共二课时,第二课时。 4、学习基础: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生字新词,标注 了小标题,并且通过抓人物言行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一部分内容。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叙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同时还应就此生发出去,让学生去了解名著。 就学情来看,学生对历史题材的文章,尤其是英雄人物的,非常感兴趣。但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趋于空洞,缺少自己独特的看法。 据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研读“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悟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1、引入资料法。 2、读中感悟法。 3、创设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孩子们,还记得那个流传千古、令世人称颂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18课。 2、打开手中的课文,快速浏览并回忆一下,将相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和的呀?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梳理线索,进入情境。】 https://www.doczj.com/doc/ed12318931.html,/i?ct=201326592&cl=2&lm=-1&st=-1&tn=baiduimage&istype=2&fm=inde x&pv=&z=0&word=%BD%AB%CF%E0%BA%CD&s=0#pn=107 二、品人物言行,走进相如、廉颇。

《回延安》课文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回延安》课文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2.比兴手法来抒发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2.诗歌的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诗歌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修辞句品味,这是学习的重点。 2.学习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及比兴手法来抒发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3.大量的口语和具有陕北地方色彩的话语是学习的疑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 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7、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 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 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 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 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乒乓球课教案

乒乓球课教案 第 1课 一、教学目标 了解乒乓球运动概况及常用术语。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握拍方法、站位准备姿势及单步移动; 初步学会平挡球; 身体素质:发展下肢弹跳力。 三、教学过程 (一) 开始上课 1.体委整队,汇报人数; 2.教师检查人数、服装,安排见习生; 3.宣布课的内容与任务 (1) 介绍乒乓球运动概况及常用术语; (2) 学习握拍方法、站位、击球的准备姿势及单步移动; (3) 学习平挡球; (4) 身体素质:蛙跳。 4.注意事项 (1)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发挥自身主体作用; (2) 同学之间应互帮互学。 (二)准备活动 1.绕球台外围慢跑2圈 2.徒手操: ●组织:××××××××(成体操队形)

×××××××× △●内容: 颈部绕环 扩胸运动 体转运动 体侧运动 踢腿运动 腹背运动 膝关节绕环

踝、腕关节绕环 (三)理论 ●组织:××××××××(成密集队形) ×××××××× △ ●内容: 1.介绍乒乓球运动概况 2.常用术语 (四)学习握拍方法、站位、准备姿势及单步移动 1.握拍方法 ●横拍握法:横拍的一般握法如同人们见面时握手一样,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拍柄,虎口贴住拍肩,拇指略弯屈紧捏拍或斜伸拍面,食指斜伸在拍的另一面(如左图) ︱ ●直拍握法:以食指第二和拇指第一指节在拍的前面构成一个钳形,拍柄贴住虎口,拍后三指自然弯屈贴于拍1/3的上端(右图) 2.站位和准备姿势 ●方法:站位应根据个人不同打法类型来确定,一般是站在中间偏左、离台30-50厘米的位置。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或稍宽,保持身体重心平稳。微微提踵,前脚掌内侧用力着地,保证快速起动移步。两膝微屈并向内扣,稍稍含胸收腹,上体略向前倾,持拍手臂自然弯曲,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回延安》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延安》是一首用民歌体形式写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贺敬之的激情。 二、作者介绍 贺敬之(1924一),当代诗人、剧作家。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贺敬之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建国后他的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朝阳花开》《乡村之夜》等诗集。 三、背景资料 《回延安》作于1956年,当时诗人贺敬之回到曾经生活过6年,但又阔别10年的延安,怀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自己回到延安的所见、所忆、所感,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四、主题总结 《回延安》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10年重回母亲延安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之后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五、问题探究 1.《回延安》中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的情境更加突出、鲜明,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试举例分析。 答:“双手搂定宝塔山”是夸张的写法,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把物当做人来写,将延安发生了很大变化说成是“母亲换新衣”,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六、技法运用 学习《回延安》夸张手法的成功运用。 这首诗里有一句是“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而作夸大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又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身体怎么能长翅膀?脚怎么能生云?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来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感。这种夸张手法的成功运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七、小结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快乐汉语第二课教案

《快乐汉语》第二课《你叫什么》 一、教学对象 中学生,班容量35人。(汉语基础低,学习了《快乐汉语》第一册第一课) 二、教学时间 第二课一共两个课时,每个课时50分钟。 三、教学目标 1、交际技能目标:学会问对方名字和回答自己的名字;学会说国籍; 2、语言知识技能目标: 1)你叫什么?我叫李小龙; 2)你是哪国人?我是柬埔寨人/中国人。 四、教学内容 1、交际话题:提问名字和国籍; 2、需要掌握的语言点: 1)你叫什么?我叫李小龙; 2)你是哪国人?我是柬埔寨人/中国人。 3、生词:叫、什么、是、哪、国、人、中国、柬埔寨 4、汉字:中国人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你叫什么?我叫李小龙; 2、你是哪国人?我是柬埔寨人/中国人。 六、教学方法 任务法、交际法、卡片法、游戏法 七、教学活动 老师准备卡片,每张卡片印着汉字或者词语,包括“我”“叫”“你”“哪国”“是”“什么”“柬埔寨”“李小龙”等,共五套,分给五个小组,教师随机读某个句子,听到相应句子的学生要将手中的卡片举起并连句子,然后再一起读出来,做对的同学得一分,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八、教具准备 A、卡片类:写着本课有关字和词语的卡片若干张; B、媒体类:PPT; C、准备奖励。 九、教学步骤 1)开始时候导入,教师说“同学们好”,学生回答“老师好”,教师单独问同学“你好”,同学回答“你好”,教师再问“你好吗”,学生回答“我很好”。 2)老师指着PPT上图片问“你叫什么”,“我叫达拉”“我叫李小龙”。然后问某个学生“你叫什么?”,然后教学生说“我叫XX”。全班跟着一起说,老师随即问学生,学生之间互相问; 3)通过游戏练习“你叫什么?我叫李小龙”; 4)老师指着PPT上照片问“你是哪国人”,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全班跟读,然后指着另一张照片问“你是哪国人”,回答说“我是泰国人”,全班跟着说。 十一、板书设计:

第二课 人类的朋友 教学设计

<<人类的朋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内容和作用 本课分为两课时,我今天说第一课时.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人类的朋友》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主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收集动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结构特点,通过欣赏课本动物写生作品,让学生知道线造型时应注意和把握的问题,尝试用线造型的表现手法来临摹动物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意识,增强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观念,明白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需要的密切关系。 2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人类和动物的关系,了解线造型的基本方法; 技能领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 用线造型的表现能力; 情感领域:帮助学生树立起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观念和意识,培养学生热 爱科学,富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画动物的热情 了解线造型的基本方法, 4教学难点 对动物的比例、线条变化的把握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同学对于不同工具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通过上学期造型表现的学习,对线造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用素描的方式绘画出简单的作品,综合分析能力欠缺,但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加强,求知欲也很强,同时七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人类的朋友》这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感受画家作品中对

动物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挖掘生活中美的因素。 三 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变被动为主动,由“我要学”变成“我想学”,根据学生情况,教法上,整节课我以欣赏—启发—总结为主体,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既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演示法 声像同步、亦动亦静, 能再现生活,通过视频播放,课件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启发法 通过展示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发现动物的特点,增强对动物的了解,激发绘画的激情 讨论法 分组讨论,主动获取知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法 欣赏课本范画,欣赏优秀学生作品,再授线造型的要点和作画步骤,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 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比较、示范作品,培养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知识、获取能力,课堂中的练习,能让学生及时掌握课上所授知识。通过对线造型的简单讲解,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并归纳,体会画动物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 教学程序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美术课的快乐,顺利达成我的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视频欣赏 (4分钟) 在视频中,展示动物片段,了解动物生活在地球上的历史,了解动物特殊的艺术象征意义,以及部分画家的作品,为后面创作做好铺垫。问:老师带给同学们的这段影片精彩吗?从中我们同学们知道了那些内容? 归纳总结;动物与人类的生存关系密不可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和我们人类拥有共同的家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