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贫血护理查房

贫血护理查房

贫血护理查房
贫血护理查房

2、呼吸循环系统

轻度贫血时,可无表现,或有轻度心悸和呼吸加快。贫血严重时可造成组织缺氧,引起代偿性心跳和呼吸加快,体力活动时尤为明显。进展迅速的贫血,心悸气促症状明显。慢性贫血时症状表现较轻。长期严重的贫血可引起水肿甚至出现腹水。

3、神经肌肉系统

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眼前出现黑点及精神不振、倦怠嗜睡、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手脚发麻、发冷或有针刺感等。

4、消化系统

食欲不振是最常见症状之一,出现腹胀、恶心、便秘。贫血严重者肝脏可有轻度肿大,并常伴有压痛感。舌炎和舌乳头萎缩多见于恶性贫血,亦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口腔粘膜炎或疼痛性溃疡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系粒细胞减少所致。

5、泌尿生殖系统

发生血管内急性大量溶血时,尿色可呈红茶或酱油样颜色。贫血严重者可发生少尿、无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女性患者常有月经不规则,其中闭经最为常见。贫血常由月经过多引起,但偶尔贫血亦可引起月经过多。严重贫血患者多有性欲减退。

6、其他

贫血患者有时伴低热,如无病因可寻,则可能与贫血的基础代谢升高有关。贫血患者反复输血会影响T细胞亚群。某些治疗贫血药物能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

四、焦虑与活动能力下降有关

【护理目标】

病人能够描述焦虑情况及如何应对;说明心理的和生理的舒适感提高;采用有效的应对机制处理焦虑。

一、贫血定义:单位容积内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地区的正常值且有临床症状称为贫血,临床上常根据血红蛋白浓度(以成年男性为例)将贫血分为:轻度贫血(Hb≦120g/L),中度贫血(Hb≦90g/L),重度贫血(Hb≦60g/L),严重贫血(Hb≦30g/L)

二、【贫血分类】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2、造血物质缺乏: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3、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4、红细胞破坏过多。

5、失血:常见急性及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

按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将贫血分成三类:

1、大细胞性贫血:此类常见巨幼细胞性贫血。

2、正常细胞性贫血:此类常见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等。

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三、【病因机理】

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造血细胞、造血调节、造血原料。红细胞生成减少的常见机制有:①骨髓衰竭:包括造血干细胞数量

减少或质量缺陷,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贫血;②无效造血: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③骨髓受抑:肿瘤的放疗或化疗时造成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的损伤;④骨髓浸润:骨髓受到侵犯如血液恶性肿瘤、肿瘤骨髓转移、骨髓纤维化或硬化可直接造成骨髓有效造血组织的减少;

⑤造血刺激因子减少:慢性肾衰竭时,肾脏合成红细胞生成素(EPO)减少;⑥造血细胞调亡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髓系造血功能衰竭主要是调亡所至;⑦造血原料不足及利用障碍: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细胞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贫血之一。缺铁和铁利用障碍影响血红素合成,故又有学者称该类贫血为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即溶血性贫血(HA)。①红细胞内在缺陷:红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代谢酶类和血红蛋白异常或缺陷均可造成其寿命缩短;②红细胞外因素:包括物理、化学、药物、代谢毒物、生物毒素、感染等非免疫性和免疫性因素。后者主要通过体液免疫抗体介导造成红细胞破坏。

3、失血性贫血:

根据失血量分轻、中、重度;根据失血速度分急性和慢性,慢性失血性贫血,往往合并缺铁性贫血。

四、【临床表现】

1、心血管系统:心悸、气促、心绞痛、心衰、心脏扩大、杂音

2、神经系统: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意识障碍等

3、消化系统:腹胀、恶心纳差、黄疸脾大、舌炎、口腔炎等

4、泌尿系统:夜尿增多、蛋白尿

5、共性:疲倦乏力、皮肤粘膜苍白

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如下因素:

①血液携氧能力的降低情况;

②总血容量改变的程度;

③上述两种因素发生发展的速率和呼吸循环系统的代偿能力。

在某些发病缓慢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如心肺代偿功能良好,患者的血红蛋白降至80g/L甚至更低时才出现症状。反之,如贫血发展迅速,超过代偿能力,患者则可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如急性失血患者,总血容量下降20%即可引起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和低血压,下降50%可致休克和死亡,此时的临床表现更多的是由于有效血容量减少所致。

1、皮肤粘膜

苍白是贫血时皮肤粘膜的主要表现。贫血的其他皮肤改变还有干枯无华,弹性及张力降低。皮肤附属器的变化包括毛发枯细,指甲薄脆。缺铁性贫血时,指甲可呈反甲或匙状甲。溶血性贫血可引起皮肤、粘膜黄染等。2、呼吸循环系统

轻度贫血时,可无表现,或有轻度心悸和呼吸加快。贫血严重时可造成组织缺氧,引起代偿性心跳和呼吸加快,体力活动时尤为明显。进展迅速的贫血,心悸气促症状明显。慢性贫血时症状表现较轻。长期严重的贫血可引起高动力学心力衰竭,伴以水钠潴留、水肿甚至出现腹水。如心

衰未加纠正,最终可导致左心室萎缩。此种心脏异常在贫血治愈后可逐渐恢复。与健康者相比,在正常活动时贫血病人的氧债增加,其心率复常时间亦比正常人慢。心脏杂音是贫血常伴有的体征,发生于收缩期,在肺动脉瓣区最为清晰。

3、神经肌肉系统

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眼前出现黑点及精神不振、倦怠嗜睡、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手脚发麻、发冷或有针刺感等。

4、消化系统

食欲不振是最常见症状之一,亦可出现腹胀、恶心、便秘。贫血严重者肝脏可有轻度肿大,并常伴有压痛感。舌炎和舌乳头萎缩多见于恶性贫血,亦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口腔粘膜炎或疼痛性溃疡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系粒细胞减少所致。

5、泌尿生殖系统

发生血管内急性大量溶血时,尿色可呈红茶或酱油样颜色。贫血严重者可发生少尿、无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女性患者常有月经不规则,其中闭经最为常见。贫血常由月经过多引起,但偶尔贫血亦可引起月经过多。严重贫血患者多有性欲减退。

6、其他

贫血患者有时伴低热,如无病因可寻,则可能与贫血的基础代谢升高有关。贫血患者反复输血会影响T细胞亚群。某些治疗贫血药物能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

五【诊断】

贫血的病因诊断最重要,诊断贫血的主要手段有:详细询问病史,

仔细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1、病史询问:

贫血发生时间、病程、症状、饮食习惯、既往用药、职业暴露、毒物或化学物接触、出血倾向或出血史、慢性病史、月经史、生育史、黑便史及大便习惯改变、体重变化、尿色变化、家族遗传史以及有无发热等,并对诸项内容综合分析。

2、体检:皮肤,巩膜有无黄染,淋巴结、肝、脾是否肿大,肛诊等。

3、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贫血的主要依据。

1、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及细胞计数是确定贫血的可靠指标。

2、血涂片检查: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变化及形态改变。

3、网织红细胞计数:了解红细胞增生情况及作为贫血疗效的早期指标。

4、骨髓检查:任何不明原因贫血应作骨髓穿刺,必要时作骨髓活检。

5、病因检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病因检查项目。如巨幼细胞贫血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及导致此类造血原料缺乏的原发病检查等。

六【治疗】

贫血疾病的治疗大致分为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两类。

1、对症治疗

即为了对因治疗赢取时间,而采取的一系列减轻患者严重临床表现的措施。如对贫血合并大量出血者,应根据出血机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

止血治疗。(重度血小板减少应输血小板,消化性溃疡应予制酸、抗菌和保护胃粘膜等)

1、补充造血所需的元素或因子

某些贫血系缺乏造血元素或因子所致,合理补充后可取得良好疗效,如铁缺乏造成的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贫血。维生素B12或铁在正常机体有一定的储备,只有在其耗竭后才发生贫血。因此,治疗此类贫血时应注意补足储备,以免复发。

2、造血生长因子或造血刺激药物肾性贫血红细胞生成素生物合成减少,外源性补充该造血生长因子治疗有效。红细胞生成素对某些慢性病贫血亦可能有一定疗效。雄激素有刺激骨髓造血和红细胞生成素样的效应,用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某些贫血系缺乏造血元素或因子所致,合理补充后可取得良好疗效,如铁缺乏造成的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贫血。

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发病机制与免疫有关的贫血。糖皮质激素可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环孢素(CsA)治疗有效。

4、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或某些严重遗传性贫血如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镰状细胞贫血等。

5、脾切除脾脏是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某些贫血是脾切除的适应证,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内科治疗无效

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脾功能亢进等。

七【护理】

1、注意病人的休息,病人的活动强度应决定于贫血发生的速度及贫血严重的程度。

2、进富于营养和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含丰富无机盐食物,以助于恢复造血功能缺铁性贫血可多吃动物的内脏,如心、肝、肾及大豆、菠菜、红枣、黑木耳等。

3、观察贫血症状如面色、睑结膜、口唇、甲床苍白程度,注意有无头昏眼花、耳鸣、困倦等中枢缺氧症状,注意有无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等贫血性心脏病的症状。贫血伴心悸气促时应给予吸氧。

4、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在疗程后期可能出现相对缺铁现象,要注意及时补充铁剂。

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住房要通风。忌服合霉素、氯霉素、磺胺类、退热止痛片等抑制骨髓的药物。

6、贫血病人免疫能力降低,常发生感染,应防寒保暖,有充足的阳光照射与传染病人隔离。

7、由于贫血而皮肤干燥,定时用温水擦洗,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发

8、输血时护理认真做好查对工作,严密观察输血反应,给重度贫血者输血时速度宜缓慢,以免诱发心力衰竭。

(完整版)贫血的护理查房(薛丽)

---------------------------------------------------------------最新资料推荐------------------------------------------------------ 贫血的护理查房(薛丽) 时间 2019-06-15 内容贫血主讲人薛丽参加人补课人责任护士薛丽汇报病史: 患者: 228 床杨书学男性 86 岁入院诊断: 贫血原因待查?缺铁性贫血?重度贫血主诉: 纳差,乏力伴头昏三个月现病史: 患者近半年来,经常因家庭矛盾较少进食,近三个月以来出现头昏、乏力不适,伴纳差,有反酸,无嗳气,无恶心、呕吐等。 近一周自觉头昏、乏力加重。 于 2019-05-30 09: 50 轮椅推入病房,查体: T: 37.0℃ P: 82 次/分 BP: 120/80m m H g ,神志清楚,精神萎,形体消瘦。 血常规示: 红细胞 2.1910*12/L,血红蛋白 46g/L,红细胞平均体积 74.4fl,平均血红蛋白量 21fg。 入院处理: 入院遵医嘱予以内科护理常规。 1/ 12

II级护理,清淡饮食。 治疗予以输血纠正贫血,加强营养,支持对症处理。 于05-3012:00 输红细胞 1.5U ,06-0411:15 输红细胞2u,06-0713:15输红细胞 1.5u,06-07 血常规示血红蛋白 60.00g/L,红细胞 2.5910*12/L。 【护士长】: 下面请谁说出贫血定义。 【朱青青】: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周围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H 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 以血红蛋白浓度的降低最重要,我国成人血红蛋白测定: 男性12g/L、女110g/L、妊娠时100g/L 可诊断为贫血。 【护士长】: 贫血可分为哪几类贫血谁来说说。 【王培培】: 贫血一般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护士长】: 缺铁性贫血,有哪些病因所致呢。 【王培培】: 1、铁需求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2、铁吸收不良 3、铁丢失过多。 【护士长】: 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有哪些。

贫血护理查房

贫血护理查房

物心、肝、肾、瘦肉、鸡蛋黄、鱼、豆类、麦芽、紫菜、海带、木耳等。不宜饮茶,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三、知识缺乏缺乏缺铁性贫血及心脏病等有关的知识 【护理目标】 患者能说出本病的病因、常见症状及注意事项,并主动改变饮食习惯 【护理措施】 讲述发病原因、常见临床表现,使患者了解补充铁对改善贫血症状的重要性。发病原因: 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3、失血性贫血 临床表现: 1、皮肤粘膜 苍白是贫血时皮肤粘膜的主要表现。皮肤改变有干枯无华,弹性及张力降低。皮肤附属器的变化包括毛发枯细,指甲薄脆。缺铁性贫血时,指甲可呈反甲或匙状甲。溶血性贫血可引起皮肤、粘膜黄染等。 2、呼吸循环系统 轻度贫血时,可无表现,或有轻度心悸和呼吸加快。贫血严重时可造成组织缺氧,引起代偿性心跳和呼吸加快,体力活动时尤为明显。进展迅速的贫血,心悸气促症状明显。慢性贫血时症状表现较轻。长期严重的贫血可引起水肿甚至出现腹水。 3、神经肌肉系统

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眼前出现黑点及精神不振、倦怠嗜睡、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手脚发麻、发冷或有针刺感等。 4、消化系统 食欲不振是最常见症状之一,出现腹胀、恶心、便秘。贫血严重者肝脏可有轻度肿大,并常伴有压痛感。舌炎和舌乳头萎缩多见于恶性贫血,亦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口腔粘膜炎或疼痛性溃疡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系粒细胞减少所致。 5、泌尿生殖系统 发生血管内急性大量溶血时,尿色可呈红茶或酱油样颜色。贫血严重者可发生少尿、无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女性患者常有月经不规则,其中闭经最为常见。贫血常由月经过多引起,但偶尔贫血亦可引起月经过多。严重贫血患者多有性欲减退。 6、其他 贫血患者有时伴低热,如无病因可寻,则可能与贫血的基础代谢升高有关。贫血患者反复输血会影响T细胞亚群。某些治疗贫血药物能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 四、焦虑与活动能力下降有关 【护理目标】 病人能够描述焦虑情况及如何应对;说明心理的和生理的舒适感提高;采用有效的应对机制处理焦虑。 【护理措施】 1、告知患者引起活动能力下降的原因,贫血症状改善后活动能力可逐渐提高。 2、使用简短易懂语言与病人有效交流。 3、给予病人心理安慰和疏导。

缺铁性贫血护理查房

缺铁性贫血护理查房 一、概念:IDA是由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储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贫血。在发展中国家约2/3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患缺铁性贫血。在发达国家亦有约20%的育龄妇女及40%的孕妇患缺铁贫血。 1、来源:每日造红细胞需铁约20-25mg。 内源:衰老的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占大部分。 外源:每天从食物吸收1-1.5mg,如海带、木耳、香菇、肝脏、蛋类、瘦肉。 2、铁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以二价铁的形式被吸收。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VC及稀盐酸可促进铁的吸收,蛋白质分解后的产物可促进铁的吸收,体内储存铁减少时,吸收增多,植物中的酸类减少吸收,药物如镁制剂、抗酸药、H2 受体拮抗剂抑制铁吸收.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因。痔出血,月经过多等。 2.铁需要量增加,但摄入不足:是妇女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3.铁的吸收不良:胃、十二指肠切除术,萎缩性胃炎。 (1)铁在体内存在形式:组织中的铁主要是以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酶的形式存在。贮存铁主要是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在肝、脾、骨髓、肠黏膜中 (2)铁的来源:生理情况:来源于衰老的红细胞,海带、紫菜、木耳、香菇、肝、肉、血、豆类等。脂肪、乳类、谷物含铁较低。非生理情况:铁可来源于药物和输血。 (3)铁的吸收: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及小肠上部吸收。胃酸、VitC促进铁吸收。茶(含鞣酸)、奶(含磷)、咖啡影响铁的吸收。 (4)铁的排泄: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平衡状态。铁主要是随肠粘膜细胞、皮肤细胞、尿道细胞脱落而丢失。妇女还通过月经、妊娠和哺乳而丧失铁。 (5)铁的转运:血清铁将铁输送至各组织。 三、病例介绍 郝春梅,女,42岁。2015年10月21日以贫血门诊就诊。HGB低,WBC及PLT 均正常,铁蛋白低,EPO高,诊断为IDA。医生开复方硫美亚铁叶美片口服(泌特)。10月27日复诊,HGB 78g/L。口服铁剂不耐受,医生开NS250ML蔗糖铁100mg静脉滴注。11月3日再次复查,HGB 99g/L,RBC 4.46×1012/L,HCT 33%,WBC 4×109/L,PLT 231×109/L,继续NS250ML蔗糖铁100mg静脉滴注。四、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特殊表现:1、组织缺铁表现:除皮肤黏膜苍白外,还有毛发干燥,指甲扁平,无光泽,易碎,部分患者呈勺状(反甲)。可有脾脏轻度肿大2、精神行为表现:如易激动、异食癖等。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或淡漠,异食癖和吞咽困难。 五、实验室检测 1.血象: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特别是晚幼红细胞增生活跃,细胞体积偏小。骨髓铁染色阴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