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总则》“民事权利章”的得与失.doc

《民法总则》“民事权利章”的得与失.doc

《民法总则》“民事权利章”的得与失.doc
《民法总则》“民事权利章”的得与失.doc

《民法总则》“民事权利章”的得与失

一、问题的提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民法典总则编业已公布并即将施行,其隐于幕后的虚拟制定者自有其短长判断。此一政治推动的法典大计,勃勃雄心之下,能否成就千秋功业,尚待世人评说。其中的“民事权利章”,虽系沿袭《民法通则》体例而来,但因二者背景迥异,已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比较法视野之下,民法典总则设“民事权利章”实乃新创之举。[1]不同于《民法通则》,民法总则编将与分则各编共同组成民法典,法典各分则编会对各项民事权利作详尽的规定,那么,《民法总则》仍设“民事权利章”意欲何为?立法者在《民法总则》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时的说明中指出:“草案第5章规定了民事权利。这一章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要求,凸显对民事权利的尊重,加强对民事权利的保护,为民法典各分编和民商事特别法律具体规定民事权利提供依据。”[2]而学界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有学者认为,设第5章规定各种民事权利,透露出立法机关的三项立法意图:立法意图之一,不采纳学者关于专章规定民事权利客体的建议,因为本章规定了各种民事权利,其权利客体也就包含在其中;立法意图之一,将来编纂的民法典不设人格权编;立法意图之二,编纂民法典将

不设置债权总则编。[3]有学者批判《民法总则》的此种安排,认为《民法总则》沿袭《民法通则》对待民事权利的立法技术,肯定费力不讨好,一是这不符合能够进入《民法总则》的民法规范的两项资格条件,不伦不类;二是若规定物权则无论如何都会差于《物权法》,若规定合同债权则无论如何都难以与《合同法》比肩,若规定侵权责任则无论如何都简陋于《侵权责任法》;三是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在现行法上过于概括,缺乏可操作性,亟待丰富,其远离总则,科学的《民法总则》不应规定它们。[4]另有学者认为,《民法总则》的此种安排,可以称之为“权利宣示模式”,即直接将民法典涉及的全部权利,以正面的方式规定出来,让人一看到该章,就对民法典的全部权利一目了然。[5]这里的问题是,“民事权利章”能否像立法者所言,可以为民法典分编和民商事特别法具体规定民事权利提供依据?民法典分编和民商事特别法规定民事权利,需要由总则提供依据吗?“民事权利章”为法典分编和特别法提供依据了吗?此外,立法者的三项意图本身是否妥当以及是否适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并且,应以什么样的标准将权利规则切分于总则和分则之中呢?宣示权利、显现民事权利之全貌,是否需要以一章之篇幅为代价?“民事权利章”共计24个条文,这些条文实际上做了些什么,对这些具体条文以及这样的整体性安排,可给予什么样的评价,以及相

关规定的规范意义何在,是本文拟探讨的主要问题。二、权利立法与权利宣示民法是权利法,以权利为核心。民法典作为体系化的规范集合,以各类民事权利为基础构建了分则各编,由此也展现了权利在私法领域中的基础性地位。民法典物权编以物权为中心,合同编以合同债权为中心,婚姻家庭编以身份权为中心,继承编以继承权为中心,形成了基本的民事权利体系。侵权编则专司权利之救济,而知识产权应也可以纳入民法典,作为民法典的一编,[6]知识产权的发展变动属性及由此而来的修订需求,可以通过民法典分编修订方案来实现。[7]民法典的制定过程,正是权利立法之过程,权利立法是实现分配正义的基本方法,分配正义理念通过立法程序塑造出一定的权利结构,进而透过权利实践实现于社会生活之中。分配正义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分配利益或负担,分配正义之运行由三个要素构成:被分配的利益或负担、接受分配之人、分配之标准。[8]整个民法典编纂,主要便是围绕这几个要素来确定权利规则。民法典确立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侵害时,侵权法规则显身,矫正被破坏的利益格局,以实现矫正正义。作为权利法的民法典,其权利立法主要应是由各分编完成,民事权利体系也是在对分编鸟瞰式的观察之下形成的。所谓的权利宣示,应是权利立法的附带效果,权利规则的规范效力,即已宣示了权利的神圣与不可侵

性,权利规则之外实不宜浪费大量条文作非规范式的宣示性表达。当今时代,权利观念已沁入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每一个人有所敬畏,空洞的宣示性条文已显得非常不合时宜。现有法律体系中,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单行法构筑了我国民事权利体系,并已架空了《民法通则》“民事权利章”。按照现有的立法方案,这些单行法最终修订后构成民法典的各分则编。这样,《民法总则》之中还有什么必要对各项民事权利作出规定。宣示性规定充其量用一个条文即已足,而若是规范性的规定,必然会导致同一权利规范分立于总则和分则,从而肢解了权利立法,这从立法技术角度来看,必定是十分糟糕的选择。《民法通则》制定之时,我国尚未制定物权法、合同法、侵权法等基本规则,通则类似于一个简明民法典,其“民事权利章”完成了基本民事权利体系的构建。而今,民法典编纂之际,《民法总则》制定之外,已预设有法典分则各编的权利立法,此时持“通则思维”仍设“民事权利章”,只能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了。而且,并非如立法者所言,《民法总则》“可以为各分编和民商事特别法律具体规定民事权利提供依据”,分则权利编并不需要这样的依据,“民事权利章”也没有任何条文可以为分则制定提供依据。故此,《民法总则》“民事权利章”中的大部分条文应予删除,具体容后详述。比较特殊的是人格权法,因现行人格权规

则主要规定于《民法通则》之中,而民法典分则若拟不设人格权编,则《民法总则》必须完成人格权之权利立法任务。现《民法总则》中涉及人身权的有四个条文,其中第111条列举了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而《民法通则》中是分条规定了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婚姻自主权权利。[9]比较而言,对于确定有分则编支持的各项权利更适合以单一条文列举之方式完成硬要完成的所谓权利宣示,而立法计划之中尚没有单编设计的人格权编,则总则宜做更为细致的规范设定。《民法总则》的做法实际上正好相反,该详未详、该略未略,可能形成人格之权利立法不足,财产权之宣示与列举有余。这样的设计还会导致将来各类具体人格侵权案件均引用第111条,从条文引用中看不出来是哪项人格权被侵害,并增加了案例检索的难度。二、人身权益及个人信息保护(一)人格利益保护的一般条款《民法总则》在设立具体类型人格权之外,还规定了自然人一般性人格利益的保护规则,其第109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有学者指出,该条款具有抽象概括性,可以作为人格权保护的兜底条款使用,为未来新型人格权益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10]这样,结合第111条之规定,《民法总则》构建出了人格利益保护一般条款加具体人格权之模式,比

较而言,应是较为妥适的立法选择。同时,这里将人格利益保护的一般条款适用主体限定于自然人,也十分合理,盖法人人格利益多具财产性,较稳定、易穷尽,伦理位阶较低,完全没有必要通过概括性条款提供开放性的保护。比较法上,德国民法制定阶段侵权立法主动放弃了法国大一般条款模式,而采三个小一般条款的方案,[11]并且民法典中仅列举了生命、健康、身体、自由、姓名等法益,人格利益保护范围非常狭窄。例如,根据《德国民法典》,过失损害他人名誉不会受到制裁,故意损害名誉者才会经由刑法对侮辱、诽谤的规定,结合其民法典第823条第2款保护性法规而构成侵权。[12]因法典的有限保护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为顺应人格利益的保护需求,法院结合大量侵权案件通过判例发展出了一般人格权制度,创造出一种框架性权利。有学者指出,这里所走的并不是大陆法系传统的“规范化”的路径,而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个案判断”的思路,[13]系经由案例累积发展出新的规则。一般人格权制度保护的范围非常广泛,德国学者指出,我们使用“一般人格权”这样的称谓仅在于标示一个给予不同强度保护的利益综合体。[14]这里,德国经由实践发展出来的此种模式,与一般条款加具体人格权模式尚有一些差异,一般人格权虽具开放性,但已被承认为是一项绝对权。[15]并且,一般人格权制度因其法官法的特质,也是直接在救济阶段实现利

益保护范围的扩张,而不是先有权利立法上的弹性规范,后有侵权法实践跟进。19世纪初制定的《法国民法典》未对人格权作任何规定,但因其作为侵权一般条款的第1382条对侵权行为的规定富有弹性,所以19世纪中叶之后的判例,将各种侵害人格利益的行为,都通过侵权行为法来实现救济。[16]《瑞士民法典》原第28条规定了人格关系的保护,1982年瑞士民法修订,将人格关系修正为人格,于其第28条第1项规定:“人格受到不法侵害时,为寻求保护,得向法院起诉加害人。”其最大特色及贡献在于对人格保护设概括的规定,此种概括条款式的规定,具有开放性,备受肯定,并影响及于德国一般人格权的发展。[17]我国台湾地区“民法”追随瑞士法,采行了相似的框架。我国民法学界对一般人格权理论有着深入的讨论,[18]但德国特有制度背景生发出来的此一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其与我国侵权法模式不相契合。学者指出,在采取大的一般条款的侵权行为法结构中,本来就不存在“兜底”保护的必要性。[19]这从侵权法的视角来考虑,有一定的道理。《民法总则》之前,我国人格利益保护的开放性,是透过《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实现的;[20]前者中的“人身”以及后者中的“民事权益”,在解释上均包含了人格权益,如此,人格权益之保护获得了开放性的架构。此种解释方法与法国法十分相像,《法国民法典》第

1382条所保护的范围也未设限制,解释中将人格利益包含进去。[21]不过,此种模式之中暗含的基本问题是:未被人格权覆盖的人格利益之应受保护性是如何获得的?是否需要一种规范性的安排?对此,德国一般人格权制度虽为判例发展出的规则,但已被视为一项绝对权的一般人格权尚可视为一种规范性安排,此种框架性权利于“框架”内所形成的弹性,为发展中的人格利益保护提供了空间。而人格利益保护一般条款加具体人格权之模式,通过人格利益保护的一般条款为侵权法实践提供了规范基础,权利立法与侵权法区分较为清晰,人格权法内是一般条款加具体人格权,侵权法则透过人格保护一般条款形成开放性。我国现行法与法国法一样,是直接由侵权法大一般条款来实现一般人格利益的保护,而不是采上述人格权立法加侵权法的路径。权利立法与侵权法的界限原本是比较清晰的,权利立法是侵权法的起点,侵权法是要去实现权利法所确立的利益分配,恢复被破坏的利益格局。但是,在人格利益保护领域二者之间却存在着模糊。这主要是因为人格权法所具有的特质,由于人格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人格权赋予的平等性,不像物权、知识产权等的类型规则本身一般并不含有分配属性,人格权类型规则中往往即含有分配属性,分配与类型设定同时完成。而且,人格利益具有精神属性,精神世界空灵而又变动不居,使得人格权即使类型

化了,类型描述也非常困难,更难于用规则建构出复杂、精细的结构,只能停留于类型名称的给定。这样,人格权法多表现为类似“公民享有名誉权”这样的简洁表达,人格权法本身变得“简单”了,人格权的展开与发展,将更多地仰赖于侵权法实践,展现为人格权法为“判例法”的现象,[22]这也是比较法中人格权规则和侵权法合一的原因之一,早期人格利益保护不足阶段,透过侵权一般条款来实现人格利益的充分保护,也是合理之举。而今,《民法总则》改变了原有的人格利益保护之开放性直接透过侵权法规则达成的格局。《民法总则》第109条属于广义人格权之权利立法范畴,通过“人身自由”“人格尊严”这样的彰显人格利益核心要素的表达,确立了具体人格权保护范围之外的一般人格利益的应受保护性,使其成为《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民事权益”之中的法益,实现了权利立法与侵权法的结合。这样的安排值得肯定,其于人格权法内形成人格利益保护之一般条款加具体人格权的模式,在具体人格利益之外为发展变化中的其他人格利益提供了开放性的空间,相应人格利益再置于侵权法的保护之下,结构清晰,逻辑上也更为顺畅,堪称人格权立法模式的新典范。“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之语义、内涵本身存在的可能约束,不会成为障碍,具体个案中基于实质性价值判断所确定的应受保护的其他人格法益,将会被纳入第109条进而导入侵权法的轨道,

人性尊严、人格自由发展所需要的全部人格法益,由此可获得妥适的保护。综上所述,人格利益的开放性保护的三种模式已隐约可见:一是法国模式,透过侵权一般条款实现一般人格利益的开放性保护;二是德国模式,经由实践发展出一般人格权这样的框架性权利,利用框架性权利的弹性来为一般人格利益提供开放性保护;三是中国模式,由人格权法中的人格利益保护一般条款,确立一般人格利益的应受保护性,进而透过侵权法实践实现一般人格利益的开放性保护。(二)个人信息保护的行为规制模式《民法总则》之中,实实在在的规则主要集中在人身权利和个人信息保护部分。二者分别采取了权利化模式和行为规制模式。总则并没有设定“个人信息权”,而是以行为规制的方式,为个人信息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利益保护可采权利化模式、也可采行为规制模式,前者给予全面的更高强度的保护,后者则限定于一定的范围,保护力度也相对较弱。权利化模式,设定具体权利类型以涵盖相应利益,并将相应利益划归权利人享有,赋予权利人一般性的排他可能性。行为规制模式则是从他人行为控制的角度,来构建利益空间,通过他人特定行为的控制来维护利益享有者的利益。为此,有学者区分了对权利之侵害和以特别应受谴责之方式致害,认为权利享有者对特定利益的追求和实现之权能的排他性非常高,以至于故意或过失致害本身就足

以构成侵权行为,后者则仅针对特定的损害方式提供保护。[23]行为规制规则与权利规则一样,同样具有利益分配的功能,并且,所分配利益也具有排除功能。行为规制方式相当于在整体利益空间之中,通过行为控制切割出利益享有者的利益空间,使其成为受法律保护的法益;其有限的保护格局系基于冲突利益的权衡,行为控制的实际效果是将部分利益划归利益享有者,同时对行为人行为自由给以适度的保障,为行为人留下的自由空间比权利化模式更为宽广一些。[24]对于财产性的利益而言,采权利化模式会便利相应利益的流转,例如,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制度至少有一个好处,可通过注册登记制度使其成为可转让资产,因此回收资金的方式更多。[25]《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该条确立了行为人“依法”取得个人信息的义务,即其信息取得应有合法的基础并应遵循适当的程序、采取妥当的方式为之;对依法取得的信息则负有信息安全保障义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信息的泄漏等;[26]同时,禁止非法收集、加工、传输、买卖、提供、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这里,通过对行为的控制,为个人信息利益支撑起一片天空;同时,不同于权利

化模式之下的一般性不作为义务,行为人的行为约束也相应有所限定,限定于立法列举的方式。权利化模式保护力度更大,行为规制模式通常是在全面保护之网中截取一小部分加以规定,保护的范围与力度均相对弱一些。对于个人信息保护而言,个人信息利益也许还“未达到权利的分配密度”(Zuweisungsdichte),[27]不采权利化模式而采行为规制模式,立法政策上属谨慎之举,值得肯定。《民法总则》第111条将个人信息利益确定为应予保护的法益,司法实践中,侵害个人信息行为可根据《民法总则》第111条及《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之规定,认定为侵权行为。个人信息侵权的构成判断,需运用规范目的说,通过规范的目的论解释,就法规所保护的人之范围、保护的法益范围、法规所阻止的致害方式等,[28]结合个案来确定责任。由于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存在交叉关系,而隐私利益已被权利化并被赋予了更高强度的保护,故个人信息之中的隐私信息遭受侵害时,可透过隐私权获得保护,可见广义个人信息之中“分配密度”高的部分,已拥有其权利化的保护方式,这也为个人信息保护采行为规制模式提供了支撑。(三)荣誉权的存废继《民法通则》第102条及《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了荣誉权之后,《民法总则》第110条以列举的方式再次确立了荣誉权。但是,荣誉权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权利?其可以受到什么样的侵害?这些均不清晰。有学

者指出:荣誉是根据一定程序或者由国家机关给予特定人的评价;荣誉权是对于自己的荣誉称号获得利益而不受他人非法剥夺的一种民事权利。[29]另有学者认为,荣誉权为获得荣誉的主体保持、支配荣誉的权利。[30]而《民法通则》第102条禁止的侵害荣誉权的典型形态为“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对于荣誉权,学界早有质疑之声,[31]近年有学者做了深入的专题研究,认为自罗马法以来比较法上未曾有将国家或组织授予的荣誉称号作为一种单独受保护的权利或者法益,学界对荣誉权比较法的认识,均建立在对right to honour一词望文生义的基础之上。[32]司法实践中被归于“荣誉权纠纷”项下的案件是多种不同法律关系的混合体,《民法通则》确立荣誉权导致了司法实践的混乱和高昂的制度成本,荣誉这种“评价性利益”并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33]笔者基本同意上述观点,民法中不应规定“荣誉权”,现有的荣誉权规定应予删除。荣誉是由特定机构授予的肯定性评价,授予机构根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在特定人群中遴选出可授予荣誉的主体,并授予相应的荣誉。对于此等荣誉的可能“侵害”,可区分为来自授予者和来自非授予者两种类型。授予者的“侵害”主要是所谓的不法剥夺。对此,荣誉享有者应依行政或准行政程序寻求救济,主要的评判标准也是授予者的剥夺行为是否有正当基础,是否符合授予荣誉所依据的规范文件的规定。另一

类可能的“侵害”是所谓应授予而未授予,其救济途径和评判标准同上,也非民事案件。例如,在“明哲诉深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龙岗大队荣誉权纠纷案”中,[34]法院认为:荣誉的获得在于有关组织的授予,而有关组织授予荣誉是行政行为、组织行为或者有关单位的内部管理问题,不属民事诉讼审查范围。在“张勤读不服安福县人民政府取消其荣誉证书案”中,[35]原告对被告取消其造林绿化一级荣誉资格、收回已颁发的荣誉证书的决定不服,提起诉讼,法院将该案作为行政诉讼案件,认为被告撤销原告荣誉的行政行为并不违犯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亦未违犯有关程序,故维持了被告的撤销行为。可见,授予者与被授予者之间并非民事法律关系,相应的救济途径也非民事程序。那么,非荣誉授予者对“荣誉权”可能的“侵害”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呢?日常生活中与此有些关联的常见形态主要有:否认荣誉取得的事实,表示剥夺荣誉享有者的荣誉称号,声称荣誉享有者不配获得相应的荣誉,声称荣誉享有者系采取不当手段获取荣誉称号,侵占荣誉证书、奖杯、奖章等物品,损坏荣誉证书、奖杯、奖章等物品。这里,非荣誉授予者对取得荣誉之事实的否定以及荣誉称号剥夺之表示等,对荣誉享有者荣誉之享有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民法通则》第102条规定的“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的行为,非授予者无权实施也无法实施。而声称荣誉

享有者不配获得相应的荣誉或采取不当手段获取荣誉者,则可能涉及人格的贬损等侵害名誉权行为。至于对荣誉证书、奖杯、奖章等荣誉标示物的侵占或毁坏,侵害的是相应物品的所有权,与荣誉的“侵害”无关。例如,在“张自修诉横峰县老干部管理局损害赔偿纠纷案”中,被告为了举办老干部功绩展,收集了原告所获得的朝鲜民主共和国三级勋章、全国解放奖章、战斗英雄奖章等,后被遗失,原告提起诉讼,原审法院因存在意见分歧而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最高人民法院在回函中明确表示被告在收集原告所获得的奖章及证书等纪念物后,因遗失不能归还,起诉到人民法院,不应定为荣誉权纠纷,也构不成对原告荣誉权的侵害,但对原告所遭受的损失应予赔偿。”[36]上述可见,荣誉授予者应授予而未授予、不应剥夺而剥夺荣誉的,涉及的是行政或准行政法律关系,不存在民事侵权的可能;荣誉的非授予者无法撼动荣誉享有的事实,陷于剥夺不能,非授予主体无法影响荣誉的享有,而围绕荣誉的相关不当言论多与名誉侵害相关,其他涉及到荣誉标示物的侵害行为,可构成物权侵权,也不存在荣誉侵害的问题。故现行法中所谓的荣誉权,至多只是一种虚幻的存在,民事权利体系中无“荣誉权”存留空间,《民法总则》中的“荣誉权”应予删除。四、财产权部分的修正路径有学者认为,“民事权利章”现有条文应全部删除,改造为“民事权利之行使与保

护”。[37]至少针对财产权部分而言,该观点可予赞同。“民事权利章”之中的财产权规定,若具有规范属性,则可能导致财产权规范最终分置于民法总则和分则,法典的体系化、便于找法等功能反会被破坏;若不具有规范属性,则如前文所言,至多需要一个条文来全面列举各项民事财产权利。对于其中的定义性条文,也如学者所言,即便需要立法定义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格权、身份权等概念,亦分别是相应各法域的内容,自以分拆编入为宜。[38]这样,“民事权利章”可以在保留前四个关于人身权的条文和最后一个权利不得滥用条文之外,增加一个全面列举财产权利的条文,然后删除全部财产权的规定,从而实现全面痩身,恢复健康的体态。下面针对总则之中规定财产权的诸条文,作一简要的评析。《民法总则》第113条财产权“平等”保护的规定,第117条公益征收、征用的公平、合理补偿规定,均有其积极意义,只是这样的规定应放置于法典何处,可进一步思考。《民法总则》第114、115、116、118、119、120、123、124、125、128条,可直接予以删除,让其回归到相应的分则编之中。第121条不当得利和第122条无因管理的规定,系《民法通则》原文照搬。虽然,有学者认为:如果分则编中包括债法总则,那么作为与合同、侵权并列的另外两大产生债的原因,从结构清晰、体系完整的角度看,也应当规定在分则之中的债法总

则编;如果不另外制定债法总则,那么这两项重要的民法制度在分则中就无安身之地,只能放置于总则了。[39]但其实,即使分则不设债法总则,将这二者放置在分论的任何部分,均比现在上挂于总则更为合理。再有就是,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制度无疑需要更为细致的规定,这些规定将来是放分则中来规定,还是修订总则来补充?这里存在着两难,放分则,则再次形成规范分置于总则和分则的格局,而修订总则来细化这两项制度,则会使总则更加难看。第126条之规定纯属多余之举,法律规定的其他民事权利和利益,民事主体当然可以享有,为此再设条文完全没有必要。第127条之规定被严重高估了,近期的解读中视其确立网络虚拟财产权的观点比比皆是,但从该条条文中完全看不出这样的意蕴;该条只是说“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若现行法中无规定网络虚拟财产之法律,则该条也是空的,其自身没有任何规范意义。第129条之规定同样没有意义,民事权利各项取得方式均会有其相应的规范基础,权利如何取得不需要总则在这里作学理性归纳。第130条之规定是没有必要的重复,权利内含着自由,并具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效力,何需再言。第131条之规定也是完全没有必要,义务履行之约束来自于义务之效力,且并非行使权利“时”均得履行义务;在债法对待给付关系中,抗辩权的存在可达到促使权

利人得履行义务的效果,相应的规范已解决了这里的问题,不需要该条规定支援;在其他领域,如价值实现上需要,可将相应义务履行设置为权利发生或行使的条件,这也是透过基于具体考量设定的具体规范来实现。实践中,不可能直接援用第131条来阻止权利人的权利行使,一般性的适用会形成“兜底”效果,但此种“觉底”有害无益。五、结论法典具有体系化功能,学者指出:体系不仅储存了大量规范,而且通过统一的概念和规范逻辑的排列组合,体系可内化规则间的矛盾,便于推论出规则适用的优先次序,大量减少找法过程中的搜寻、比较、权衡、记录成本,其效益十分宏大;[40]体系的效益又不以找法、用法为限,必然还惠及立法和专业教育。[41]这里,以民法典为最终目标的《民法总则》,其“民事权利章”的规定,多是在破坏法典的体系性,财产权规定中的非规范性条文无甚意义,规范性条文则将导致财产权规则分置于总则和分则,形成体系上的混乱。《民法总则》在人格利益保护方面,创立了人格利益保护一般条款加具体人格权的新模式,其区分权利立法与侵权法,由权利立法确立应受保护的法益,进而导入侵权法规则,实现法益的侵权法救济。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上,《民法总则》采行为规制模式,通过设定具体的行为义务,来实现个人信息利益之维护,也是妥当之举。而“荣誉权”在私法中没有存留空间,应将《民法总则》

及《侵权责任法》中的“荣誉权”规定予以删除。

民法考研题库 经典教材课后习题 (第七章 民事权利)【圣才出品】

第七章民事权利 一、概念题 1.民事权利 答:是指民事法律规范赋予民事主体满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权利人可以在法定范围内享有某种利益或实施一定的行为。权利人可以请求义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保证其享有或实现某种利益。权利人因他人的行为而使其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请求有关国家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予以保护。 2.形成权 答:是指权利人依自己单方的意思表示,就能够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属于形成权的主要有承认权、选择权、撤销权、抵销权、解除权及继承权的抛弃权等。 3.相对权(清华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答:相对权是指请求特定人为一定行为或不行为的权利,它是相对于绝对权而言的,是将民法上权利按其效力划分而得的权利之一种。其特征在于义务人是特定的,所以又叫做对人权。 4.抗辩权 答:是指对抗他人行使权利的权利。根据抗辩权作用的不同,抗辩权又可分为永久性抗辩权和延期性抗辩权。永久性抗辩权。是指权利人有永久阻止他人行使请求权的权利。延期性抗辩权,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出抗辩,而不是永久可以抗辩。

二、简答题 1.以民事权利的内容为标准,谈谈民事权利的分类问题。(北京大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答:根据内容,民事权利可以划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 (1)财产权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是通常可以以金钱衡量其价值的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按照权利内容又可以分为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 (2)人身权指与权利主体的人格、身份不可分离并不直接具有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人身权一般不具有可让性,在受到侵害时首先应当以非财产的方式予以救济。人身权包括人格权与身份权。 2.形成权在我国法律上是怎么规定的?(清华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答:(1)概念 形成权是依权利人单方意思表示使既存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 (2)类型 ①使法律关系发生效力的形成权; 使法律关系发生效力的形成权,我国法律上的相关规定主要有,法定代理人对于被代理人(被监护人)行为的承认权,被他人无权处分之物的权利人对无权处分的承认权,本人对无权代理的承认权,以及债权人对债务人与第三人债务承担的同意权。 ②使法律关系效力变更的形成权; 使法律关系效力变更的形成权,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主要是债权的选择权。 ③使法律关系效力消灭的形成权。

民事权利教案

《民事权利》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2、识记民事权利的主要内容 3、学会运用民法保护自己的民事权利 二、重点及难点:民事权利的内容和分类 三、作业及讨论: 1、什么是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有哪些种类? 2、什么是债权?债的发生根据有哪些? 3、什么是人身权?人身权有哪些种类?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案例一: … 请你从民事权利的角度,对此事给予评价。 一、民事权利的含义 民法赋予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具体民事法律关系中实施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实施某种行为或不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 二、民事权利的主要内容 (一)物权及其种类:财产所有权;国有自然资源使用权;国有企业财产经营权;承包经营权;相邻权;质押权;抵押权;留置权。 (二)债权 1、债的概念和特征 《民法通则》第84条规定:“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债权人享有的权利称为债权,债务人负担的义务成为债务。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债务人有义务满足债权人的要求,这种关系就成为债或债权关系。 2、债的发生根据 债作为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它的发生必须以一定的法律事实为根据。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引起债权债务发生的主要根据有: (1)合同所生之债

合同,又称契约,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任何合同的订立,都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也就是债的关系。这是债的发生的基本根据,而且是最普遍的根据, (2)侵权行为所生之债 侵权行为指民事主体不法侵害公民或法人的财产所有权、人身权或知识产权行为的行为。如果一方行为人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或人身权利,侵权行为人就与遭受损害的受害人之间发生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受害人就成为债权人。侵害人成为债务人,双方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就是因侵权行为所生之债。 (3)不当得利所生之债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上或合同上的根据,取得不应获得的利益而使他人受到损害的行为。当这种法律关系发生后,即在不当得利这与利益所有人之间发生了债的关系。因不当得利而财产受到损害的一方是债权人,因不当得利而获得财产利益的一方是债务人。利益受损人有请求不当得利人返还不当得利的权利;不当得利人要承担返还的义务。二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属于债的法律关系。 (4)无因管理所生之债 无因管理指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损失,而自愿为他人管理事务或财物的行为。管理人和受益人之间原来没有权利义务关系,因无因管理的存在,就产生了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无因管理之债中,管理人有权请求受益人补偿其代为管理事务支出的费用,管理人是债权人;受益人则有向管理人偿还该费用的义务,是债务人。 案例二:某村民张某外出访友,恰遇该区连降暴雨,造成河水上涨,危及村庄,张某的邻居李三见张某的房子比较破旧,就买来砖木料帮其加固,花费2000元,且在加固时因院墙意外倒塌,被砸伤,花费了500元医疗费。洪水来临,张某的房子保住了,李三却由于没来得及顾及自己的房子,房屋倒塌,损失达5000元。张某回家后,李三要求张某支付以上各项费用(2000+500+5000)共7500元,张某认为,自己从未要求过李三帮助修理房屋,没有支付任何费用的义务,拒绝付款。试分析: A.李三帮邻居加固房屋的行为属于什么法律性质? B.李三要求张某支付7500元的请求是否合理? C.张某拒绝支付的理由是否成立? 3、债的担保 债的担保,是指民事主体以其自身的资信为他人的债务提供担保,或者以其自己的财产为自己或他人的债务提供担保,以确保债的履行的一种制度。债的担保是督促债务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的区别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的区别 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相关内容。在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之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中涉及到民事权利能力这个概念。我们都知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参与者、当事人。而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还取决于能力,因此,民法将此能力分解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能够参加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如:“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民事权利“是民法赋予民事主体实现其利益所得实施行为的界限。权利在本质上是行为的限度,民事权利是权利人意思自由的范围,在此范围内,有充分的自由,可实施任何行为,法律对此给予充分的保障。反之,行为超出法律划定的界限,不仅得不到保障,反而要被追究责任。如“财产权”、“人身权”。 民法上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的区别? 1、法律效果不同。处分行为发生使相对人取得权利的法律效果,而负担行为的效力则在于 使行为人承担给付义务。2、处分行为以行为人具有处分权为生效要件,负担行为则不需要行为人具备处分权。3、处分行为适用标的物特定化原则,即处分行为的标的物必须是特定的。负担行为则没有这样的限制。4、处分行为适用公示原则,负担行为没有这一要求。 1、平等保护原则 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2、物权法定原则 物权种类法定:当事人不得自由创设法律未规定的新物权 物权内容法定:当事人不得在物权中自由创设新的内容(如法律规定动产质押必须移转占有,当事人就不能创设不移转占有的动产质押) 3、一物一权原则 (1)一个所有权的客体仅为一个独立物,集合物原则上不能成为一个所有权的客体,而应为多个所有权的客体。 (2)一个独立物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但一物之上的所有人可以为多人,多人对一物享有所有权,并非多重所有权,所有权仍然是一个,只不过主体为多人。 (3)在按份共有中,各共有人根据其份额对财产享有相应的权利,但份额本身并非单独的所有权。 (4)一物之上可以存在数个物权,但各个物权之间不得相互矛盾。一物一权主要是指一物之上只能设定一个所有权,不是指一物之上不能设置多个物权,如在一物之上可以有多个抵押权的存在。 (5)一物的某一部分不能成立单个的所有权,物只能在整体上成立一个所有权。 4、公示、公信原则 (1)公示原则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由此可见,不动产的权利状态通过“登记制度”表示,而动产的权利状态则通过“占有”表示。 (2)公信原则 所谓公信,是指当物权依据法律规定进行了公示,即使该公示方法表现出来的物权存在瑕疵,对于信赖该物权存在并已从事物权交易的人,法律承认其法律效果,以保护

民事权利及分类

民事权利及分类 (一)人身权、财产权与综合性权利 所谓综合性权利是指由财产权与人身权结合所产生的一类权利,其内容既包括财产利益也包括人身利益,专属性也不十分强烈。这类权利有三个:知识产权(具有财产权与人身权双重性质)、继承权(就其内容属财产权,但通常基于身份关系而取得)和社员权(如公司股东的股东权、合作社的社员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业主权等)。 (二)绝对权与相对权 这是以义务主体是否特定以及权利的特点所作的分类。绝对权是指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现并可对抗不特定人的权利,如人身权、物权、知识产权等。由于绝对权的义务主体不特定,故又称对世权。相对权是必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行为才能实现并只能对抗特定人的权利,最典型者为债权。由于相对权的义务主体是特定的,故又称对人权。 (三)既得权与期待权 这是以是否已经取得为标准所作的分类。既得权是指权利人已经取得且可以实现的权利,期待权是指将来有取得与实现的可能性的权利。一般的民事权利都是既得权。 (四)主权利与从权利 主权利是从权利的基础与前提,从权利依附于主权利而存在。所以,从权利随主权利成立而成立、生效而生效、变更而变更、转让而转让、消灭而消灭。权利人不能在转让主权利的情况下而单独保留从权利,也不能在抛弃主权利的情况下而单独享有从权利。 (五)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六)原权利(合法事实引起的权利)与救济权(责任请求权)(七)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与形成权 1.支配权 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物、人身利益与智力

成果)并实现其利益的权利,典型者如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 其特点是:(1)客体是特定的;(2)权利主体是特定的;(3)义务主体是不侍定的;(4)实现不需要义务人的积极作为;(5)具有排他效力。 2.请求权 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 其特点是:(1)具有相对性;(2)具有非公示性;(3)大多表现为实体权利。 请求权作为独立的实体权利,连接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权利,因为民事诉讼可以分为三种,即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变更之诉,这三种诉讼中给付之诉是民事诉讼的核心,而给付之诉的基础就是请求权。请求权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只是某权利的内容(权能)。 请求权与债权的关系是:请求权是债权的主要内容,但债权又不限于请求权,债权的权能除了请求权之外,还包括“选择、解除、终止等权能”。请求权既然可以是某权利的内容,说明它是基于基础权利而发生的,有基础权利,才能有请求权。 请求权在民法上的意义还在于,它确立了诉讼时效制度的范围,从而使诉讼时效与取得时效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认为,诉讼时效适用的对象是请求权(只适用于债权请求权和继承法上的请求权)。 3.抗辩权 又称异议权,是指对抗对方的请求权的权利。可以说.,请求权是矛,抗辩权是盾,抗辩权的功能在于延缓请求权的行使或使请求权归于消灭。 (1)抗辩权的特征: ①其行使以请求权的行使为前提,没有请求权的行使,抗辩权自无必要行使。 ②抗辩权只能由法律明确规定而产生,约定的抗辩事由只能产生合同的权利,而不是抗辩权。

民法的概念

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社会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A.限于平等主体(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平等主体包括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 B.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人身关系是基于彼此的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财产关系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财产而形成的关系) 民法的调整对象 A.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B.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民法的分类 形式民法和实质民法,广义民法和狭义民法,普通民法和特别民法 民法的性质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民法是私法 民法是权力法民法是实体法 民法的法律渊源 1.制定法 2.习惯 3.判例 4.法理 我国民法的法律渊源宪法2.民法基本法-民法通则3.民法单行法-民法特别法(我国民法通则的简单化,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造成了民法单行法的条目众多)4.全国性行政法规5.地方性民事法规6.有权解释7.法理8.国家政策 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是民法所固有的,司法实践和立法中是最高的指导原则,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必须要遵守的准则。 民法基本原则的分类: 1.意思自治(私法自治)原则(民事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设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中最基本的原则,民法作为一个私法的性质决定了民法要有意思自治原则。具体表现在遗嘱自由,所有权自由,婚姻自由,契约自由,过失责任等) 2.平等原则(在民法上,主体地位平等主要是指法律地位的平等,即权利能力一律平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法人的垄断地位威胁了主体地位平等。主体地位的平等是意思自治的基础和前提,协调形式的平等和实质的平等是民法的重大问题) 3.诚实信用原则 4.公平原则 5 .公序良俗原则 6.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平等的表现: 1.民事主体的资格平等(人格平等,民事权利能力平等) 2.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之间相互独立,互不隶属的平等地位 3.民事主体平等的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

(法律法规课件)第七章民事身份和能

第七章民事身份和能力的法律适用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以及法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及其解决。 一、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适用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现代各国都承认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由于各国在自然人出生与死亡的认定上不一致,特别是在宣告死亡方面的认定差异更大,因而就产生了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依各国不同的认定,同一自然人可能在一国被认定为有权利能力而在另一国被认定为没有权利能力。 对于自然人权利能力法律冲突的法律适用,在国际私法上有不同主张:一种主张认为应适用各该法律关系的准据法所属国法律。其理由在于所谓权利能力,不外乎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能否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问题,因而最恰当的做法就是针对特定民事法律关系应适用的法律其所属国的法律来认定; 第二种主张认为应适用法院地法。其理由主要在于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涉及法院地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关系到法院国的社会公共秩序; 第三种主张认为应依当事人的属人法来解决。其理由在于权利能力是自然人的基本属性,特定的人的这种属性是与其本国各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因而应依属人法,特别是当事人的本国法来确定。 通常认为上述三种主张中依当事人属人法的主张较为合理,而且也更具实践性,因为只有这样,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才能相对稳定。 在讨论自然人的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时,对于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管辖权和法律适用问题也非常重要。在国际私法中,对于此类管辖权有不同看法,但通常认为管辖权应属失踪者本国法院,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也可由其住所国或居所国管辖。对于其法律适用,通常认为应依属人法,特别是其

民事权利

民事权利 百科名片 编辑本段

民事权利 1、权利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利益范围或者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2、权利是权利主体要求他人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某种行为,以实现其利益的可能性; 3、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主体得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济。 民事权利包含以下含义: 民事权利 1、权利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利益范围或者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2、权利是权利主体请求他人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某种行为,以实现其利益的可能性; 3、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主体得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济。 编辑本段分类 1、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 分类 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 人身权,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分权。 2、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 支配权,是指主体对权利客体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都属于支配权。 请求权,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抗辩权,广义上是指抗辩请求权或否认他人的权利主张的权利,有的称为异议权;狭义上是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形成权,是指权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 3、根据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民事权利可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绝对权,又称对世权,是指其效力及于一切人,即义务人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权利。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都为绝对权。 相对权,又称对人权,是指其效力及于特定人的权利,即义务人为特定人的权利。债权为典型的相对权。 4、根据两项相互关联的权利之间的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主权利与从权利。 主权利,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不依赖另一权利可独立存在的权利。 从权利,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权利制约的权利。 5、根据相互间是否有派生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原权利与救济权。 原权为基础权利,是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救济权是由原权派生的,为在原权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现实危险而发生的权利,是保护性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6、根据权利有无移转性,民事权利可分为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专属权,是指无移转性,权利人一般不能转让,也不能依继承程序转移的权利。人身权就属于专属权。 非专属权,是指具有转移性,权利人可以转让,也可依继承程序移转的权利。财产权多为非专属权。 编辑本段内容 一、财产所有权 (一)财产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与其他物权相比,财产所有权具有如下特征:(1)所有权为自物权。 (2)所有权为独占权。(3)所有权为原始物权。(4)所有权为完全物权。 (5)所有权是具有弹性力、回归力的权利。 (二)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 (三)财产共有权 二、债权 (一)债的概念和特征 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能权利和义务关系。债作为一种民事法律关系,有如下特征:1.债的关系当事人都是特定的; 2.债的关系的客体包括物、知识产权和行为; 3.债权的实现必须依靠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 4.债可以因合法行为而发生,也可以因不法行为而发生。

[公务员考试]第七章资产评估-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第七章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 考情分析 济法中是绝对的重点。另外,页数不多,所以建议学员百分百掌握。 ◆ 本章重点 1.专利申请的条件、日期 2.职务发明 3.商标注册 ◆ 本章变动 教材215页新增一句话“2010年1月,国务院对《专利实施细则》进行第二次修订。 教材219页新增申请的提出中的第三行到第六行 第一节知识产权概述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 二、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1.客体:财产所有权的客体是具有物理特性、能够为人们直接感知的有形物体,包括动产和不动产,或者需要通过有形物体的实际功能来体会其内涵的智力价值(比如通过冰箱制冷效果、电视图像效果感知其内涵的技术价值) 2.知识产权是以智力成果为客体的民事权利,它不同于传统民法理论中所指的“财产所有权”。智力成果也称为“无形财产”。 3.特征: (1)专有性:法律规定智力成果的财产、人身权专属于创造者或者其他合法主体 (2)地域性: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限定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 (3)时间性: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是有期限的,保护期限届满时,立法不再予以特别保护。【例题·单选题】(2005年)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知识产权客体的是()。 A.电视图像技术 B.电视机外观设计

C.液晶电视机功能 D.电视机商标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知识产权以智力成果为客体。电视机功能不属于智力成果。 第二节专利法 一、专利与专利法概述 ▲ 专利的含义 (1)专利是指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即专利权的客体。 (2)专利是指专利法保护的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即专利权。 二、专利权的主体和客体 (一)专利权的主体 专利权的主体,是指有权提出专利申请并依法取得专利权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其他依法取得专利权的单位和个人。 【注意】专利权人即专利申请人 职务发明创造的单位(记忆)(1)在本职工作中作 出的发明创造。 (2)履行本单位交付 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 务所作出的发明创 造。 (3)退休、退职或者 调动工作后“1年 内”作出的,与其在 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 作“有关”的发明创 造。 (1)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 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2)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 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非职务发明创造的个人(1)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2)不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①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 ②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 共同完成人或委托完成人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 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 造是共同发明创造, 一个单位或者个人接 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创 造是委托发明创造。 除当事人另有协议外,这两种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 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受托方); 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

第七章民事权利客体

第七章民事权利客体 引言 民事主体之所以要参与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可见,民事主体总是为满足利益需要而基于一定的事物而形成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这一事物就是该利益的载体,也就是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民法上称之为权利客体。哪些事物可成为权利的客体?这是本章要说明的问题。因民事法律关系经常沙及物,物是极重要的权利客体,所以本章要重点说明法律上的物。 第一节民事权利客体概述 一、民事权利客体的概念和特点 民事权利客体又称民事权利的标的,是指民事权利所指向的对象,即民事权利的利益载体。因为民事权利是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的主导方面,权利义务是相互对应的,权利所指向的对象也就是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权利的载体也就是义务的载体,因此,民事权利的客体也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权利的客体具有以下特点: (一)有益性 所谓有益性,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的利益需要。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总是为满足自己的一定利益需要的。即使义务性的权利,也是为维护和保护某种利益的,只不过该种利益不是为权利人本身而已。例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权利,是以身份利益为客体的,该种利益主要是满足未成年人需要的,但若无利益存在,也就不会有权利的存在。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民事法律关系建立的目的,总是为了保护某种利益、获取某种利益,或分配转移某种利益,因此,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所承载的利益,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联系的中介。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利益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因此,民事权利的客体可以是物质财富,也可以是非物质财富,但不具有有益性的事物是不能够成为民事权利客体的。 (二)客观性 所谓客观性,是指不依主体的意识而转移。民事权利客体是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现象,它既可以是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也可以是客观精神世界的现象,但是不依主体的意识而存在的。民事权利主体可以选择或决定以何种客观现象为权利客体,但该客体不依主体的意识而存在或转移。客观上不存在的,仅是主体的意识或意念中存在的事物,不能为权利的客体。 (三)法定性 所谓法定性,是指由法律规定。因为民事权利是为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它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何种客观事物可为民事权利的客体,也是由法律确认的。例如,隐私作为一种人格利益,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在法律未确认其为权利客体时,也就不为权利客体。又如,知识产品,在古代法中并不为权利的客体,而在现代社会则成为权利的客体。 除上述特点外,一些学者还提出多样性、特定性、可支配性等特点。但我们

1、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权利

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权利 1、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肩并肩共同面对法律,对立面是特权)、自愿(面对面,针对意思表示,承担后果)、公平(二次调整,是针对交易结果的配置来讲的,它是对民事法律关系的二次干预,不是等价有偿)、诚实信用(遵约守信、与人为善)、公序良俗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2、民法调整平等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非法人组织之间及他们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总合。 3、民事法律关系:具有权利和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的要素:主体、客体(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和内容。主体有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和国家。 4、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的来源具有二元性,法定和约定。 5、民事权利:人格侵权包括生命侵权、健康侵权、身体侵权、人身自由侵权、肖像侵权(肖像再现,能锁定人,擅自加营利)、著作权、照片所有权,隐私侵权、名誉侵权、姓名侵权、个人信息保护。没有个人信息权这个概念。 谁创作,谁版权;谁盈利谁侵权;拍摄谁,谁肖像;交付谁,谁物权。 我无权处分给你,讨论善意取得,属于原始取得;我有权处分,讨论继受取得,不问善意恶意,有偿无偿,等价不等价。 原则上所有权转移,上面附着的著作权不转移,两个例外,约定例外,法定例外(展览权)。 名誉侵权构成要件,一是行为要件,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违背公序良俗二是后果要件,导致了他人社会评价的降低。隐私侵权要件是窥探或擅自公开。姓名侵权三要件,干涉假冒盗用,擅自加营利。商事人格权理论被用在姓名侵权上被得到了认可。 个人信息侵权有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和非法交易公开。 以作用为区分对象的权利: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 支配权是人支配于物,排除他人非法干预的权利,像物权、知识产权、人格权。支配权的义务人不特定,义务人承担不侵害他的绝对权的义务,支配权的实现不需要他人的协助,具有排他性。支配权又叫对世权和绝对权。 请求权是一个对他人发号施令的权力。义务人是特定的,又叫相对权或者对人权,请求权的实现必须以义务人的履行行为为条件。不具有排他性。请求权分三类:物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和占有保护请求权。债权请求权是要人家东西的权利,既包括人家的财产,也包括别人的劳务。物权请求权是要的自己的东西。包括三个内容,返还原物、排除妨害、消除危险。钞票是最一般的种类物,最一般的消耗物,占有即所有。占有保护请求权要自己占有的东西。也包括返还原物、排除妨害、消除危险。抵押权和地役权不能主张返还原物。返还原物向谁要,在谁手里问谁要,即无权占有人(直接占有人和间接占有人)。排除妨碍,消除危险向谁主张,向行为妨害人(租客)和状态妨害人(业主)主张。有返还原物的效益物权仅限于具有占有权能的物权(有权占有标的物)。抵押权人和地役权人不能主张返还原物。 抗辩权是拒绝请求权的权利,是一个消极的抗辩权,双务合同抗辩权里有一个同时履行抗辩权,两个人有一个双务合同,比如买卖,约定你交钱的同时我交货,抗辩权是说不给。抗辩权承认对方有请求权,拿出请求权依据以外的其他的理由来拒绝这个请求权。否认是不承认请求权。

王利明《民法》第7版配套考研题库

王利明《民法》第7版配套考研题库 王利明《民法》(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目录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四、法条评析题 五、案例分析题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四章自然人 第五章法人 第六章非法人组织 第七章民事权利 第八章物

第九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十章代理 第十一章期限与诉讼时效 第十二章人格权概述 第十三章一般人格权 第十四章具体人格权 第十五章人格权的保护 第十六章物权概述 第十七章物权变动 第十八章所有权 第十九章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第二十章相邻关系 第二十一章共有 第二十二章用益物权 第二十三章担保物权 第二十四章占有 第二十五章债的概述 第二十六章债的履行 第二十七章债的保全和担保 第二十八章债的移转和消灭 第二十九章合同概述 第三十章合同的订立

第三十一章合同的内容与形式 第三十二章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第三十三章违约责任 第三十四章合同分则 第三十五章不当得利之债 第三十六章无因管理之债 第三十七章继承权概述 第三十八章法定继承 第三十九章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 第四十章继承程序 第四十一章侵权责任法概述 第四十二章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第四十三章数人的侵权责任 第四十四章侵权责任方式 第四十五章不承担侵权责任和减轻侵权责任的事由 第四十六章特殊责任主体对他人致害的责任 第四十七章法律列举的侵权责任(上):过错与过错推定第四十八章法律列举的侵权责任(下):无过错责任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民法[浙江工商2015年研;中南财大2005年研] 答: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广泛,涉及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和其他多种社会组织,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与民法相关联。民法既是行为规范,又是裁判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民法是人们的行为规则;如果不遵守这种规则而发生诉讼时,民法是法院裁判民事案件的准绳。 2宣告失踪[复旦大学2020年研;首都经贸2002年研] 答: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它是人民法院在法律上以推定方式确认自然人失踪的事实,结束失踪人财产无人管理、所负担的义务得不到履行的不正常状态,从而维护自然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制度。依据《民法总则》的规定,宣告失踪应当具备以下条件:①必须有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的事实。②必须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③必须经过法院依据法定程序宣告。

各项民事权利概念

第二十一章债的担保 练考预测127.定金的成立条件? 答:⑴定金合同以主合同(主债)的有效成立为前提。 ⑵定金合同以定金的交付为成立要件。 ⑶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 ⑷定金的给付标的原则上为金钱,但当事人有特别约定时,也可以给付代替物作定金。 串预测128.定金与违约金的区别? 答:⑴定金须于合同履行前交付,而违约金只能发生违约行为以后交付 ⑵定金有证约合预先给付的作用,而违约金没有 ⑶定金主要起担保作用,而违约金主要是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形式 ⑷定金一般是约定的,而违约金可以是约定的,也可以是法定的(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则只有约定违约金而无法定违约金) 预测129.定金与预付款的区别? 答:⑴定金是合同的担保方式,主要作用是担保合同履行;而与付款的主要作用是为对方履行合同提供资金上的帮助,属于履行的一部分。 ⑵交付定金的协议是从合同,而交付与付款的协议一般为合同内容的一部分。 ⑶定金只有在交付后才能成立,而交付与付款的协议只要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 ⑷定金合同当事人不履行主合同时,使用定金罚则,而与付款交付后当事人不履行合同的,不发生丧失与付款双倍返还与付款的效力。 考06.1.130.简述定金的效力? 答:⑴证约效力 ⑵充抵价金或返还的效力 ⑶定金罚则的效力 练考131.债的担保的概念和特征?

答:债的担保是指对于已成立的债权债务关系所提供的确保债权实现的保障。 ⑴债的担保具有从属性 ⑵债的担保具有自愿性 ⑶债的担保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考132.保证的概念和特征? 答:保证是指由第三人向债权人担保,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其负责履行债的全部或一部的一种担保方式。 ⑴保证本身是一种合同关系,是第三人与债权人签订的关于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的一种从属性的合同。 ⑵一般的保证合同虽然与其所担保的债权密不可分,但保证人并非主债当事人 练北考133.保证的成立条件? 答:⑴保证人应当是具有代偿能力的人 ⑵保证人有承担保证责任的明确意思表示 ⑶保证合同应采取书面形式 串134.定金的概念和性质? 答: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以保证债务履行为目的,于合同成立时或未履行前,预先给付对方的一定数额金钱的担保方式。 ⑴证约性质⑵预先给付的性质⑶担保性质 第二十二章债的转移 练预测135.债权让与的效力? 答:⑴在债务人与受让人之间 ①当债权转移至受让人时起,受让人便成为债务人的新债权人,债务人因此成为受让人的债务人。 ②凡债务人得对抗原债权人的一切抗辩,均可用于对抗受让人。

王利明《民法》(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七章~第九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民事权利 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民事权利的概念(见表7-1)★★ 表7-1民事权利的概念

考点二:民事权利的分类★★★★★ 1.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社员权 以民事权利的内容为标准,可以将民事权利区分为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和社员权,具体内容见表7-2。 表7-2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社员权

2.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 以权利的作用为标准,可以将民事权利区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具体内容见表7-3。 表7-3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 3.绝对权与相对权 以权利人可以向其主张权利实现的义务人的范围为标准,可以将民事权利区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具体内容见表7-4。 表7-4绝对权与相对权

4.主权利与从权利(见表7-5) 表7-5主权利与从权利 5.既得权与期待权 以民事权利根据其成立要件是否全部具备为标准,可以将民事权利区分: (1)既得权,是指已全部具备成立要件的权利。 (2)期待权,是指权利的成立要件目前尚未完全具备,将来有可能完全具备的权利。考点三:民事权利的行使和保护★★★★ 1.民事权利的行使(见表7-6) 表7-6民事权利的行使

2.民事权利的保护 (1)民事权利的保护措施,按照性质可以分为自我保护和国家保护两种,具体内容见表7-7。 表7-7民事权利的保护

(2)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①紧急避险属于放任行为,只能不得已而为之;正当防卫则无此要求,即使在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逃避侵害的情况下,法律也应允许对违法侵害进行防卫。 ②紧急避险损害合法权益,法律要求进行利益权衡,避险行为造成的损害不得大于该行为所避免的损害;正当防卫是针对不法行为的,其以能够制止不法侵害为限,不存在进行类似利益权衡的要求。 7.2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民事权利的本质。

民事权利的分类定稿版

民事权利的分类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民事权利的分类 (一)绝对权与相对权 1.绝对权:又称“对世权”,可以对抗一切人的权利,权利人以外的人都是义务人,包括: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继承权等。 2.相对权:又称“对人权”,是对抗特定人的权利,即请求特定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包括:各类请求权。 判断:绝对权不存在相对应的义务人和义务。 【答案】错 (二)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 1.支配权与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的区别 【例题·多选题】小贝购得一只世界杯指定用球后兴奋不已,一脚踢出,恰好落入邻居老马家门前的水井中,正在井边清洗花瓶的老马受到惊吓,手中花瓶落地摔碎。老马从井中捞出足球后,小贝央求老马归还,老马则要求小贝赔偿花瓶损失。对此,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0-3-54) A.小贝对老马享有物权请求权 B.老马对小贝享有物权请求权

C.老马对小贝享有债权请求权 D.如小贝拒绝赔偿,老马可对足球行使留置权 [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物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留置权。 选项A正确。小贝的足球在老马手里,小贝要求其返还原物的请求权是物权请求权。 选项B错误,选项C正确。小贝将老马花瓶打碎,老马要求小贝赔偿的请求权是债权请求权,不是物权请求权。 选项D错误。自然人债权人留置的动产,应当与债权属于同一法律关系。小贝对老马享有物权请求权,老马对小贝享有债权请求权,两者不是同一法律关系,老马不能对足球进行留置。 【例题·单选题】甲被乙家的狗咬伤,要求乙赔偿医药费,乙认为甲被狗咬与自己无关拒绝赔偿。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9-3-1) A.甲乙之间的赔偿关系属于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 B.甲请求乙赔偿的权利属于绝对权 C.甲请求乙赔偿的权利适用诉讼时效 D.乙拒绝赔偿是行使抗辩权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民事权利的类型和诉讼时效。 选项A错误。因侵权行为产生的损害赔偿关系是财产关系,不是人身关系。 选项B错误。甲请求乙承担赔偿责任是在行使债权,该权利是相对权,而非绝对权。

民法概念

1.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重点) 宣告失踪宣告死亡 定义指经厉害关系人的申请,由法院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宣告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限的公民为失踪人的民事法律制度。指经厉害关系人的申请,由法院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判决宣告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限的公民死亡的民事法律制度。 宣告条件 1. 公民离开其住所下落不明。下落不明指公民离开最后居住地后没有音信的状况。 2.公民下落不明的状况超过2年期限。下落不明的起算时间,从公民音信消失之次日起算。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从战争结束次日起算。1.公民离开其住所地或最后居住地下落不明,杳无音信,不知生死。 2. 公民离开其住所地或最后居住地下落不明的事实状态超过了法定期间。 一般情况:下落不明满4年 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事发之日起满2年 战争间下落不明:战争结束日起满4年 宣告程序利害关系人申请: 近亲属; 有关债权人、合伙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申请: 近亲属及其他 公告期间为1年 宣告后果 1. 财产由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代管。 2. 代管有争议的,没有以上规定的人或以上规定的人无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代管 3. 失踪人所欠的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由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 1. 发生与公民自然死亡同样的法律后果,丧失作为民事主体的资格,其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终止。 2. 其原先参加的民事法律关系归于变更或消灭。 3. 婚姻关系自然解除。 4. 个人合法财产按程序处理 宣告撤消重新出现或确知下落 ↓ 本人或关系人申请 ↓ 人民法院撤消 1. 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

民事权利的分类

民事权利的分类 (一)绝对权与相对权 1.绝对权:又称“对世权”,可以对抗一切人的权利,权利人以外的人都是义务人,包括: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继承权等。 2.相对权:又称“对人权”,是对抗特定人的权利,即请求特定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包括:各类请求权。 判断:绝对权不存在相对应的义务人和义务。 【答案】错 (二)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 1.支配权与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的区别 【例题·多选题】小贝购得一只世界杯指定用球后兴奋不已,一脚踢出,恰好落入邻居老马家门前的水井中,正在井边清洗花瓶的老马受到惊吓,手中花瓶落地摔碎。老马从井中捞出足球后,小贝央求老马归还,老马则要求小贝赔偿花瓶损失。对此,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0-3-54) A.小贝对老马享有物权请求权 B.老马对小贝享有物权请求权

C.老马对小贝享有债权请求权 D.如小贝拒绝赔偿,老马可对足球行使留置权 [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物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留置权。 选项A正确。小贝的足球在老马手里,小贝要求其返还原物的请求权是物权请求权。 选项B错误,选项C正确。小贝将老马花瓶打碎,老马要求小贝赔偿的请求权是债权请求权,不是物权请求权。 选项D错误。自然人债权人留置的动产,应当与债权属于同一法律关系。小贝对老马享有物权请求权,老马对小贝享有债权请求权,两者不是同一法律关系,老马不能对足球进行留置。 【例题·单选题】甲被乙家的狗咬伤,要求乙赔偿医药费,乙认为甲被狗咬与自己无关拒绝赔偿。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9-3-1) A.甲乙之间的赔偿关系属于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 B.甲请求乙赔偿的权利属于绝对权 C.甲请求乙赔偿的权利适用诉讼时效 D.乙拒绝赔偿是行使抗辩权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民事权利的类型和诉讼时效。 选项A错误。因侵权行为产生的损害赔偿关系是财产关系,不是人身关系。 选项B错误。甲请求乙承担赔偿责任是在行使债权,该权利是相对权,而非绝对权。

民事权利属于私权的范畴

民事权利属于私权的范畴,知识产权作为民事权利的重要内容,是以其私权属性为基础的。 “知识产权是私权”的论断在有关国际公约中有明确的规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下称TRIPS协议在其序言部分,肯定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必要性同时,要求全体成员承认知识产权为私权,这一规定为整个协议确定了基调。 私权制度中的主体平等、意思自治的内涵,成为知识产权制度激励人类不断创新,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权利的私权属性是将知识产权归类于民事权利范畴的基本依据,而私权的神圣性则是对知识产权提供法律保护的基本理念。 本文从以下部分对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做了相关的论述。 第—部分系统考察了私权的起源、内涵、及划分私权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匕对私权属性中与知识产权权利行使联系紧密的属性,如权利本位、意思自治等做了阐述,并结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具体隋况论述了私权制度的作用。 为“知识产权为私权”这一理论的界定提供了有利的论据。 第二部分分析了“知识产权为私权”这一定论的法哲学基础。 这些基础主要指的是: 洛克的财产权理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康德的财产权理论,以及黑格尔的财产权自由意志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为“知识产权堤私权”这—命题的论证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第三部分则从另—个角度分析了“知识产权为私权”的确立带来的社会影响。 这部分主要的立足点是公共利益问题。 “知识产权为私权”在制度层面上为私人提供了获取财产的新方式。 知识财产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有形财产的另类客体,以知识财产作为保护对象的知识产权是与传统财产所有权相区别的崭新财产法律制度。 作为—种新型的财产权,知识产权又有自己的特点一知识产权具有公权性质。

什么是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遇到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ed11396050.html, 什么是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核心内容:公民从出生起到死亡时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那么什么是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呢?下面由赢了网小编为您介绍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公民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它包括人身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财产继承权五个主要部分。 一、人身权 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包括: 1、人格权: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一种民事权利,主要包括: (1)生命权:自然人维持生命和维护生命安全利益的权利;

(2)健康权:自然人保持身体机能正常和维护健康利益的权利; (3)姓名权: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和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 (4)名称权:指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等依法享有的使用、转让自己名称的权利; (5)肖像权: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制作和使用自己肖像的权利; (6)名誉权:指自然人、法人依法享有的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 2、身份权:指民事主体因某一特定的身份而产生的权利,主要包括荣誉权、署名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以及公民在家庭中的身份权。 二、物权 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三、债权 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 四、知识产权 是指民事主体对其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五、财产继承权 是指依法将死者的个人财产转归有权接受此项财产的人所有的一种法律制度。 ?放弃继承权有什么影响_继承权丧失后能要求恢复吗https://www.doczj.com/doc/ed11396050.html,/w/mf/526515.html ?诉讼财产保全申请书(双方当事人都是公民的财产保全申请书格式) https://www.doczj.com/doc/ed11396050.html,/w/mf/526513.html ?民事答辩状 https://www.doczj.com/doc/ed11396050.html,/w/mf/526510.html ?房产继承讼诉时效怎么算_房产继承诉讼程序是什么https://www.doczj.com/doc/ed11396050.html,/w/mf/526508.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