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德国统一的几点思考

关于德国统一的几点思考

关于德国统一的几点思考
关于德国统一的几点思考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NOR M A L UNI VERSITY (Hum 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 2006年第51卷第1期(总第204期)

2006 V ol.51 N o.1(G eneral N o.204)

关于德国统一的几点思考

3

时晓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德国的统一,打破了几十年来冷战思维下的欧洲均衡体系,导致了欧洲以德国为核心的新的均衡体系的确立。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原有的工业体系和产业结构。德国政府向东部大量投资以及西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可借鉴性甚至更多的是原有政策的直接照搬,缩短了东部经济发展的“不应期”,使东部经济在短时间内走出低谷。统一后的德国还存在着大量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政府正在探索一种适合本国发展的“新德国模式”。

关键词: 德国统一;欧洲均衡体系;经济模式;经济转轨

中图分类号: K 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6)01-0041-05

3收稿日期:2005-10-11

作者简介:时晓红(1963— 

),女,山东沂源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编审。 德国统一、东部地区的经济转轨和改制已进行了15个年头,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上演了一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大戏。十几年来,德国东部在全面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统一货币、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德国的经济模式在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进而对经济全球化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困扰人们的对经济转轨的失望情绪正在消除,人们已经看到了德国会像50年代的西德那样出现第二个经济奇迹的积极前

景,德国东部已经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最强劲的地区。统一后的德国在欧洲甚至在世界上的地位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它在影响着甚至在左右着欧洲以及整个世界局势的变动。

一、德国的统一,打破了几十年来冷战思维下的

欧洲均衡体系,打破了欧洲战后的均势格局,对欧洲大陆内部的关系以及东西方关系的格局和性质产生巨大影响,导致了欧洲以德国为核心的新的均衡体系的确立

德国的统一,标志着苏美关系、东西方关系、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之间的关系的重大转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冷战的思维下,欧洲形成了以苏美为首的两大集团相互对峙、东西欧互相对抗的欧洲均衡体系。美国欲在欧洲推行“新大西洋主

义”,极力推行欧美的继续合作,以此来控制欧洲。苏联处于自己的利益考虑,极力向欧洲渗透其势力。西欧集团则把防御苏联的共产主义的扩张和防止德国民族主义复活放在自己的战略首位来考虑。二战后长期存在冷战局势,但对峙的两大集团之间并没有发生直接的冲突,其根本原因就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存在着一种力量的均衡。随着德国的统一和苏联的解体,世界由两极冷战向多极并进转变,从而打破了欧洲均衡体系的基础,欧洲原有的均衡体系失去存在的价值,苏美两国势力对比也发生变化,这势必导致世界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和对外政策的调整,以期建立一种适应形势需要的新的欧洲均衡。这种均衡是建立在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及其制度、心理基础上的一种动态的相互牵制、相互制衡的感觉和态势,其中的各个平衡主体会重新考量和定位自己在新平衡体系中的角色担任。

首先,优越的地理位置,让统一后的德国处于欧洲的中心地带、核心地区。统一后的德国领土面积达到36万多平方公里,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国人重新找回了历史上曾有过的“以我为中心”的民族优越感,从心理上摆脱了过去分裂状态下的那种“二等公民”的心理障碍。不仅如此,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势力将大大超过欧洲老牌的强国,其劳动力的数量和水平较之英国和法国也占绝

1

4

对优势,德国统一从实力上说绝不是东西德国力量的简单相加。21世纪的德国将成为欧洲政治经济的中心,将是欧洲维持均衡的基础,也是世界各大力量积极争取不容忽视的地区。它的兴衰将会牵制着世界上的每一根神经,这是东西方政治家的共识。

其次,德国的统一,对苏联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件不利的事件。苏联虽然极不情愿西方势力涉足原东德的领地,但他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德国的统一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这意味着苏联对东欧已失去了控制,苏联不得不由原来的进攻策略转为以退为进,同意在3至5年内从原东德撤军。加上苏联本身正在进行着政治、经济的转轨,短时间内难以摆脱经济衰退、政治混乱的局面,所以,苏联也无暇顾及很多,不再坚持统一后的德国中立化。但是,分裂后的苏联主体,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两大军事大国之一,它拥有控制欧洲的核武器,其核力量超过英法总和的10倍以上,即使统一后的德国的军事力量全部纳入北约,也无法从根本上对俄罗斯构成威胁。另外,原苏联与原东德之间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经济上都有着长久以来建立起来的密切关系,原东德与前苏联的外贸活动占东德外贸比重的40%,统一后的德国在经济上的主要贸易对象仍然是俄罗斯,这是惯性使然,而且德国已经表示会在经济上援助经济上暂时困难的俄罗斯,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欧洲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在政治和军事上和俄罗斯合作将是德国的必选之路。

欧洲的均势离不开美国的力量。美国历来和欧洲保持着一种密切的关系,它的军队在欧洲驻扎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它在欧洲事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东西方冷战期间,美国的军事力量成为原来欧洲均衡体系的重要基础。德国的统一,不但不会削弱和动摇美国在欧洲的作用,反而会加强它在欧洲新的均衡体系中的作用。美国会通过把北约从纯军事机构逐步向政治性组织的转化,以延续它在欧洲的作用。美国虽然是目前世界上的头号超级大国,但没有俄罗斯的合作,它也是寸步难行。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和资源,美国需要它的能源合作。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反对极端民族主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朝鲜、阿富汗等问题上,美俄有着相同的利益。美国的国家利益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俄罗斯的合作。在苏美这种既互相斗争又互相依赖的形势下,统一强大的德国便成了他们的必争之地,成为平衡他们之间力量的砝码。德国统一后成为欧洲政治、经济生活中心和主导力量,美俄的争夺也将由对整个欧洲的争夺转向对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也就是对统一后的德国的争夺。

作为当事国的英法在欧洲新体系中的政策也有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法一直是担心德国的过快发展会危及到他们在欧洲的地位。英国国内一直以来都有着一股强大的反德势力,英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原来的均衡体系中起到了一种特殊的平衡作用。在新体系中,英国会继续以限制德国的发展扩张为其主要策略出发点。法国和英国的策略不同,它想把德国纳入统一的欧洲范围,同时它也清楚地认识到德国在欧洲未来的地位,充分意识到了制衡德国的难度。因此,法国在新体系中会适当加强与德国的合作,以增进与中东欧其他国家的关系。

总之,由于德国的统一打破了原来冷战思维下欧洲旧的格局,导致了欧洲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和调整,原有的体系被打破,在建立新的均衡体系中各个国家、各种力量、各种集团为了在未来的体系中获得一个有利的位置,都在调整、分裂、组合,新的欧洲均衡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其中,德国在建立欧洲新均衡体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它的政策的变化将影响到整个体系的稳定和结构的变化。

二、德国的统一,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原有的工业体系和产业结构,使之更加优化,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其整体实力已居世界各国前列

首先,德国的统一使得原西德的社会经济制度全面地覆盖东德,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方式实现东部德国的经济转轨。联盟条约规定,原西德马克为东西德共有的货币,德意志银行为东西德共同的银行,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东西德共同的社会经济制度。这就意味着原东德放弃原有的宪法,放弃财政金融大权,放弃原来的社会经济制度,完全并入原西德的社会制度之下。

长期以来,德国的政治家和德国民众都在渴望着德国的统一,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这种历史性的改变实现了,而且是把西部德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无条件地推向了东部德国地区。和西德相比,东德经济相对落后,但其工业基础较好。上世纪的80年代,民主德国已成为世界十大经济强国之一,其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十至十二位,劳动生产率居世界第三位,在东欧国家中占首位。原来的两个德国属于不同的经济体系和贸易集团,东德的市场主要是东欧国家和苏联,与西德的贸易占不

24

到东德进出口贸易额的十分之一。统一后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百废待兴的东德地区需要大量的和长期的改造和建设,西德就成了东德最大的投资者和供货者。在联盟条约生效之后,西德就成了东德的主要贸易对象。西德已全面赢得了东德市场,这个市场包括商品销售市场、投资市场、劳动力市场,随着德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德国东部经济已不再是限制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而成为德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刺激了整个德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其次,原东德经济与西德经济在结构上具有互补性,它们的统一大大提高了两个地区的经济势力。德国东部就经济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金融实力来说,远远不如西德,但东德与西德的经济具有互补性。从农业上看,西德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单位面积产量大;而东德的可耕土地面积大,人均谷物产量高。德国的统一,提高了西德乃至整个统一后的德国的农业水平。工业方面,东西德也存在着互补性,西部德国工业发展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产品竞争力强,在煤铁等方面的资源较丰富;而东德虽然在劳动生产率、产品竞争力方面不如西德,但在有色金属、钾盐等方面的含量均大大超出世界平均水平,这些资源在统一后通过科学地整和,给德国工业提供了比原来更为有利的条件。目前,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生产、对外贸易、国际储备资产等方面,德国均在欧洲其他国家之上。在经过了统一后的短暂的工业产值下降后,从1993年开始,工业生产开始缓慢回升。到1994年,工业生产的产值已经增长了六分之一,建筑材料、食品加工、五金业、机器制造业产值大幅度提高。出口贸易平稳上升,特别是汽车、成套设备、化工产品出口量大大增加,平均年增长率保持在2%以上。同时,全德的失业率也在逐步降低。外国企业在德投资额从1996年的6亿马克增加到1997年的42亿马克, 1998年达到了300多亿马克。东部地区人均吸引的投资额已经远远地超过了西部地区[3]。大量的投资进入东部地区,为东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了原动力。

德国统一15年来,其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周期:统一时的非正常景气、经济停滞甚至下降、低速增长、逐步攀升、中高速增长几个时期,其经济发展的后劲有目共睹,发展的后势乐观,相信和50年代的西德那样,德国会出现第二个经济奇迹。

三、德国政府向东部大量投资以及西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可借鉴性甚至更多的是原有政策的直接照搬,缩短了东部经济发展的“不应期”,使东部成为了追赶型经济[2]增长的成功范例

德国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西德经济金融实力以及成熟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起了决定作用,而统一后的东部地区的重建任务更加繁重,这不仅需要西德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财力做支撑,更需要完善而成熟的制度做保证。

经济转轨在德国东部取得了巨大成绩,建成了一批新型的现代化企业,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民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统一前东德的生产潜力估计为西德的12—13%,其中多是陈旧的设备,只有10%的设备能生产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劳动生产率大约是西德的一半,全国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赢利,1990年国家预算赤字将达到1200亿马克,外债达350亿马克[3]。统一以后的德国,为了尽快更多地筹措到重建东部的资金,政府先后建立了“统一基金”、“信贷清理资金”,制订了“共同振兴东部计划”,通过了“投资补贴法”等,德国银行和“欧洲复兴计划———特别资产”向企业提供各种优惠贷款和税收倾斜政策,仅1991年的拨款就达到了1050亿马克,1992年达到了1250亿马克,相当于东部国民生产总值的50%[2]。

将东部地区经济突然置于与整个西欧企业同等的竞争环境中,如果没有资金上的帮助,情景是不可想像的。在巨额的投资保障下,德国东部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迅速走出了经济崩溃期,出现了连续3年的经济增长期,从而大大降低了东部经济转轨的风险,其经济建设十几年来,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1992年起,分别达到了7、8%,8、9%,9、9%,东部的劳动生产率1999年比1991年提高了约32%,其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德实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92年的7、6%上升到1998年的9、3%[2]。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推动了东部经济的发展,也改善了东部的投资环境,同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尽管近几年政府的拨款减少了,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并没有减少多少,其中有许多的投资是政府之外的。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社会流通领域趋向正规,物价得到抑制,通货膨胀率慢慢趋于正常,机器设备制造业、汽车业、化学工业开始赢利,经济出现上升势头。

东德在得到西部大量资金帮助的同时,还可以

34

借鉴或者是直接照搬在德国西部已经发育成熟了的社会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制度、经济规章、经济模式。效果最为明显的是解决东部的失业、养老保险等问题。快速而深度的经济转轨给东部德国带来了严重的结构性失业,上百万的工人失去了自己的工作,整个经济体系在转轨初期陷入了危机,德国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实行失业保险,加强职业培训,实行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特别是有效地实行了原西德的养老保险体制,失业人数减少。

政府把原西德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模式完整地引进到东部地区,使东部居民的社会福利大幅度得到提高。西德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承袭并发展了俾斯迈时期的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与方式,即公平与效率、自助与公助相结合的原则。政府起到立法、协调、组织的作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西德社会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完整、运作规范、保障程度高,能有效地稳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原东德的养老保险制度属于国家保险模式,重公平,轻效率。原西德的养老保险制度以法定养老保险为主,企业、个人根据个人情况做补充保险及储蓄性保险,另外还有农民养老保险、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和官员养老保险等制度。保险金的来源以个人和企业为主国家辅之以必要的财政补贴。这样,西部养老保险模式全面代替了原东部的高度集中且效率低下的养老保险制度,德国系统、全面、科学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工作,从根本上保证了东部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和交接,随着西部养老保险制度在东部的顺利实施,稳定了统一最初几年东部的经济和社会,缓冲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东部居民的生活水平。

德国政府对东部如此巨大的资金支持,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中东欧许多国家在经济转轨初期,由于没有大量资金的注入,更没有现成的制度模式可以借鉴,各国普遍出现高通货膨胀、巨额财政赤字、经常项目逆差、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问题,国家经济危机加重,抑制通货膨胀是东欧国家经济转轨的重要任务之一,致使经济转轨的各项任务难以顺利完成,造成政治经济形式的动荡。像同一时期的波兰、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俄罗斯等国家都出现了以上情况。

四、统一后的德国还存在着大量尚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统一德国的发展

德国统一从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以及人民生活方面彻底地改变了原来的格局,转轨已经取得了相

当的成绩,但还存在着大量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损伤着原东部德国民众的心理和感情,销蚀着人们对统一前景的信心,这是目前德国政府所面临的严重的问题。

首先是对转轨的困难、阻力估计不足。尽管国家统一是德意志民族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但毕竟东西德国分别经历了几十年的制度、社会、文化完全不同、互相隔阂的阶段,而且统一并不是在两个德国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完成的,统一后东西部的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别、工资和收入水平的差别、消费水平的差别依然存在着。特别是心理和观念上的隔阂,尽管经历了十几年的弥和与努力,但是东西方人们在文化、心理、民族认同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差异,还存在着“西方人”和“东方人”的区别。特别是在年龄较大的人们心中,这一区别仍很顽固地存在着,或多或少地导致互相之间的不理解,不少东部居民仍有“二等公民”的情绪。也许经济、社会、制度的认同会在短时间内达到,但文化、心理、感情的认同尚需要一个漫长的痛苦的过程。这个问题不能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转轨。

其次,大量社会现实问题的存在,也影响着统一德国的发展。统一后的东部地区失去了原来的苏联东欧大市场,将其完全置于与整个大欧洲企业同等的竞争环境中,这对于刚刚从计划经济转轨、各种制度不够完善配套、两种经济体系未能完全融合在一起、尚不太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的东部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的。失业问题、劳动生产效率底下、人才流失、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尽管德国政府迄今为止已向东部地区输入资金超过了1.5万亿马克,为此德国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但东部地区的造血功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它的发展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4]。东部地区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就是在西部地区也缺少足够的竞争力。东部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西部的60%—70%,失业率也时上时下,特别是结构性失业较为严重,贫富差距加大。统一后的东西部发展水平差距大,特别是各行业的工资收入、消费水平的差异,导致了自统一以来就一直存在的大量东部居民流向西部的现象未能改观,东部人才流失极大,这对该地区经济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德国政府将西部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体制全部挪移到东部的同时,也将西部长期积累的一些顽疾带到了东部。这主要表现在西部在工资、税收、

44

社会保障等方面积累下来的问题和弊端,如经济结构僵化、劳动市场管制过严等问题也一并搬到了东部,使得东部失去了一次借机调整、改造自己的机会。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符合德国的国情,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成为市场经济的典范。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为特点的德国模式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其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竞争力的限制日渐显露。这种状态下,其制度的起点不是一个全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而是一个已经运转了几个世纪、千疮百孔的社会经济机器。新的德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致力于在借鉴西部经济模式的同时,从东部实际出发,探索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创建一种适合东部的“新德国模式”[5]。在新模式下,政府实行了广泛的税制改革,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激励作用。调整社会福利制度,改善低收入居民的生活状态,缓和社会矛盾。加强双轨制的职业培训传统,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对东部的支援。这些对新模式的探索,符合德国的国情,并且已经初见成效,新经济模式的实行,是对东部经济转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

综上分析表明,统一后的德国政治经济在短时期内会存在互相矛盾甚至冲突的现象,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和磨合的加深,两种经济结构结合的消极后果将逐渐消失。新的经济体制和结构会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和德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的加强创造条件。因此,德国统一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无论对国家本身还是对整个欧洲大陆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和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敏.试论德国统一与欧洲力量的均衡问题[J].世界经济研究,

1991,(1).

[2]孙晓峰.一个追赶型经济增长的成功范例[J].经济师,2000,

(11).

[3]陈然.两德统一的经济方面[J].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1990,(8).

[4]梅兆荣.德国统一东部地区的转轨情况[J].德国研究,2003,(3).

[5]时晓红.德国统一以来东部经济转轨与现行经济模式[J].山东

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Thoughts on R euni fication of G ermany

Shi X iaohong

(Editorial Board of S N U Journal(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Shandong N ormal 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014)

Abstract:The reunification of G ermany has broken down the balancing system in Europe brought about by the C old War in the past scores of years.It has radically changed G ermany’s original industrial system and manu facturing structure. The huge investment into East G ermany and the economic system of West G ermany have accelerated the former’s econom2 ic development.H owever,as a result of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to be s olved in the unified G ermany, its g overnment is at present exploring a“new G erman m odel”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K ey w ords:the reunification of G erman;the balancing system in Europe;economic m odel;redressal of economy

责任编辑:李小虎

54

世界科技进步历史年表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 2万年前,人类发明弓箭。 1万年前,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 前7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及模制的陶器。 前4241年,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前4000年,埃及人已掌握陶器制造、冶金术、酒醋制造、颜料染色。 前2500年,埃及人用沙和苏打制取玻璃。 前21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六十进位制、乘法表。 前2000年,埃及人发明十进制,整数和分数计算法,三角形和圆面积计算法,正方角锥体和锥台体积计算法;发明防腐剂以保存木乃伊。 前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两个变量的一次和二次方程。 前1200年,中国用蚕丝织丝绢。 前1200年,中国殷商青铜(铜锡合金)冶铸技术已达成熟阶段。 前1066年-前221年,周朝。 前770-前476,春秋时代。 前770年,中国已会铸铁。 前722年,中国开始用干支记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记载了磁石。 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即后来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6世纪,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前625-547)发现琥珀摩擦生电,发现磁石吸铁现象。 前6世纪,希腊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无理数,提出了地球球形说,研究了音律。 前6世纪,印度人计算出2的平方根为。 前594年,希腊梭伦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制定宪法,工商业兴起。 前551年,孔子诞生。 前5世纪,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完成古代原子论,认为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前5世纪,中国的《周礼》中记载了用金属凹面镜从太阳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战国时代。 前462年,希腊巴门尼德、芝诺等埃利亚学派指出在运动和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飞矢不动等有关时间、空间和数的芝诺悖论。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发现小孔成像。 前4世纪,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数学、动物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在《天论》一书中提出了地球中心说。认识到声音是由空气运动产生的。发表《动物自然史》等书,记载有500多种动物,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广泛观察的基础之上。 前4世纪,希腊的菲洛劳斯提出中心火说,是日心说的萌芽。 前4世纪,中国的庄子(前369-286年)中记载了钻木取火的方法,提出了“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事不竭”的观点。 前350年,中国战国时代的甘德、石申编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前3世纪,希腊欧几里德发表《几何原本》13卷。

普鲁士能够统一德国的原因

背景: 当俾斯麦在1862年9月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时,还没有德国。只有说德语的政治实体散布在欧洲,是一个松散的联邦。联邦中有两个大国,普鲁士和奥地利,还有些中等大小王国,如巴伐利亚,萨克森,以及许多小国和自由城市,所有这些被称为“第三德国”。在1848年革命后,德国民族主义兴起,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刻开始,才开始考虑德语联邦统一问题。当时的问题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哪个可以占有第三德国。1864,1866以及1870-1871年三场战争解决了问题,普鲁士笑到最后。 除普鲁士和奥地利外,19世纪60年代欧洲还有四个大国,英法意俄。但意大利并没对德国统一有显著影响,尽管在1866年与普鲁士作战。意大利还是一个非常新的国家,还特别弱。因此关键问题是奥英法俄的反应。 有趣的是,他们互相踢皮球等于是坐看普鲁士统一德国。 过程: 俾斯麦第一战是联合奥地利打丹麦(1864)。目标是将易北河畔两个公国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这两国大部分人说德语。在轻易击败丹麦后,分赃不均导致反目成仇,1866年普奥开战,普鲁士胜利。1870普鲁士打败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获得第三德国南部控制权,完成统一。 原因 政治(战略上): 1864年,欧洲大国袖手旁观并不奇怪,因为赌注很小。不论普鲁士还是奥地利都不是特别可怕,占领目标也不是对他们来说很偏僻,也不清楚哪个最后控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 问题是1866以及1870年。其实英国和俄国事实上欢迎普鲁士的胜利,因为他们认为统一的德国符合他们的利益。英俄都觉得法国是欧洲最大威胁,有个德国可以制衡法国。英国还考虑到有个德国将有助于使俄国的注意力锁定在欧洲,远离中亚(英俄在那是竞争对手)。而且,俄国讲德国视为制衡奥地利的力量。不过对法国的担心仍然是主要动力。 至于法国和奥地利,他们互相看对方笑话使得俾斯麦讲其逐一击破。1866年普奥之战,法国十分高兴,认为是坐山观虎斗。奥地利和法国没有结成联盟也因为俾斯麦高超的外交手段。而且奥法在1859年曾开战,阻碍了60年代关系的发展。奥地利在1870年也担心如果站在法国一边,俄国或许会从东边攻击奥地利,而且也并没有从1866年的失败中恢复元气,所以也没有趁机背后偷袭普鲁士。这些因素使得普鲁士笑到了最后。 经济:

德国物流发展的历程

德国物流发展的历程 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成熟,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竞争的需求迫使企业不得不拓宽视野,寻求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的渠道。主要途径体现在供应链的全过程中,即从原材料供应到成品的配送再到消费者使用的整个过程。这就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这种生产和配送的集中使得欧洲物流市场的瓜分进程加快。在这一进程甲,德国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欧洲物流业发展的领头羊和进军东欧的大门。 由于我国的物流资源过于分散、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低。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起点、水平低,缺乏规模经济,彼此之间恶性竞争,这时候需要通过横向并购、合资的方式,整合零小规模的行业特征,造就行业领导者,实现物流市场经营的规模经济效应。我们今天看到的物流巨头,像德国邮政、丹莎货运、敦豪速递、瑞士德迅集团(K&N)和荷兰TPG集团都是当年并购大潮的主力军。因此,向主力军中的佼佼者学习,可以使我们有效学习别人长处,利用外部机会,克服自身弱势,去创造新的奇迹。 德国的物流,其最根本的一种理念就是为用户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以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在欧洲之门APL货运仓储中心,不仅为货代公司和生产企业提供专业仓储服务,还为生产企业提供货物分拣、重新包装和贴标签等增值服务项目。如在每年圣诞节来临之际,为客户提供圣诞节礼物的配送等。德国物流业的发展同发展中国家一样有着漫长的过程。在统一以前,东、西德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要明显强于东部。出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铁路和公路等交通主干线也多是沿南北方向布置,东西方向的联系较弱,而各城市的结点作用突出,因此货物的集散地也主要沿东西部主要结点城市分布。 两德刚统一时,为了平衡政治与经济利益,新政府在有意加强东西部交通联系的同时,更意识到迅速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物流集散地是激活整个国家物资运转和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德国政府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大力发展高速公路、修建机场和港口,而是重点规划和发展物流园区(GVZ),这是因为看到了它对整个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 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成熟,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竞争的需求迫使企业不得不拓宽视野,寻求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的渠道。主要途径体现在供应链的全过程中,即从原材料供应到成品的配送再到消费者使用的整个过程。这就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这种生产和配送的集中使得欧洲物流市场的瓜分进程加快。在这一进程甲,德国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欧洲物流业发展的领头羊和进军东欧的大门。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尤其是统一后的联邦政府,在推动德国物流业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物流企业以最大可能的支持。例如,德国政府尝试着在不来梅市规划了德国最早的大型物流园区。其以6马克/平方米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头下土地,经过平整和修建公路.铁路以及扩建不来梅港等土建工程的建设,再以30马克/平方米的低廉价格出售给物流企业;企业也可以租用场地(实际上经过多年以来的财富积累,90%以上的企业都是采用买断的形式,极少数企业向政府租用)。政府在企业建设物济中心的同时提供低息贷款。

德国历史发展年表

德国历史发展年表 前时期: 0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 0814年1月28日查理曼帝国创立者查理大帝逝世 0936年2月2日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加冕,奠定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 第一时期(962/911-1806)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 1356年1月10日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在纽伦堡颁布了黄金诏书1571年1月11日奥地利贵族开始享有宗教自由 1745年1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逝世 1793年1月23日俄、奥、普第二次瓜分波兰 1806-1871.1.18 1807年2月7日埃劳战役爆发 1815年1月13日英、法、奥签订《维也纳条约》 第二时期(1871.1.18-1918)第二帝国:德意志帝国(普鲁士) 1871.1.18-1899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建立 1900-1914 1900年1月4日罢工浪潮席卷欧洲 1908年1月13日中、英、德签订《津浦铁路借款合同》 1913年1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计划的制定者施里芬去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915年1月9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发起英德加里波利战役 1915年1月24日英军击沉德国“布柳彻”号战舰

1917年1月31日德宣布无限制潜艇战 1918-1935 1919年1月5日德国柏林工人总罢工并武装起义纳粹党成立 1919年1月15日德共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害 1919年2月6日德国魏玛共和国建立 1920年1月16日协约国要求引渡德皇威廉二世,遭荷兰拒绝 1921年1月24日协约国就德国的战争赔款问题举行会谈 1923年1月10日法国、比利时联军占领德国鲁尔地区 1923年1月31日德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931年1月20日欧洲失业人数创记录-德国500万 1932年2月2日日内瓦国际裁军会议召开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1934年1月1日德国实施优生法 1934年1月26日德国和波兰在柏林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5-1939.9.1 1935年1月13日萨尔公民投票赞成重新并入德国 1936年1月17日德国纳粹戈培尔要求扩张殖民地 1936年2月6日冬奥会开幕希特勒致词 第三时期(1939.9.1-1945.5.20)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1月16日希特勒取消原定的西线进攻计划 1942年1月20日纳粹确定处理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种族灭绝 1943年1月30日英美空军袭击柏林

德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德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两德统一前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该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110万人,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 德国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日耳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国建立德意志帝国,曾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并战败。194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两德统一。目前,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也是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还是北约、申根公约、八国集团、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1、早期历史 日耳曼一词来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亚,尤利乌斯·凯撒以日耳曼尼亚称呼莱茵河右岸的各个部落,日耳曼尼亚纪载于西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亚志》。而德文中的德意志国(Deutschland,德意志人的土地,起初为diutisciu land)来

自deutsch,由古高地德语的diutisc(大众的,指属于diot 或diota'人'的)一词而来,该词最初用以区别源自拉丁文及罗曼语族的地方话。diutisc一词依序来自原始日耳曼语的tiudiskaz(大众的),tiudiskaz又来自于teudō,teudō又承继自原始印欧语的tewtéh(人)。 很早以前德国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公元476年推翻了罗马帝国(西罗马)。 2、罗马帝国 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通过长期的对外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占领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并远征俄罗斯、匈牙利。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1512年的科隆帝国会议后颁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邦联条约(德语:Rheinbundakte),16个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莱茵邦联”。邦联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推选拿破仑为保护人,并由拿破仑支配邦联的外交和军事;协议同时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崛起

Der Aufschwung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nach dem 2. Weltkrieg Einleitung Mit der Kapitulation der deutschen Wehrmacht am 8. Mai. 1945 endet der Zweite Weltkrieg in Europa. Die totale Niederlage des deutschen Reiches führt zu einer in der deutschen Geschichte einmaligen milit?rischen, politischen und moralischen Katastrophe. W?hrend der Krieges kamen nahezu 7 Millionen Deutsche ums Leben. Hinzu kamen noch rund 2.5 Millionen Schwerversehrte. Millionen von Menschen wurden entwurzelt. Die Massen der Bev?lkerung hungerten. Deutschland lag in Trümmern. Millionen von Wohnungen waren zerbombt und v?llig zerst?rt, vor allem in den St?dten. Au?erdem steckte Deutschland bis über den Hals in Schulden. Die totalen Schulden erreichten 700 Milliarden Mark. Als Niederlager wurde der Name Deutschlands noch mit Verachtung ausgesprochen. Die Verluste an Menschenleben überstiegen jede Vorstellungskraft. Viele Deutschen meinten, es gab kaum Hoffnung für Deutschland. Aber heute ist die Bundesrepubblik Deutschland die drittgr??te Industriemacht der Welt . Sie hat erreicht, was damals kein Mensch für m?glich gehalten h?tte. 1.Der überblick über Deutschland nach dem Zweite Weltkrieg Nach dem Krieg wurde Deutschland, wie schon w?hrend des Krieges vereinbarte, von den 4 Siegerm?chten aufgeteilt:die amerikanische Zone umfa?te den Süden Deutschlands, die sowjetische den Osten, die britische den Norden und Westen und die franz?sische den Südwesten. Die Hauptstadt Berlin wurde auch entsprenchend in vier Sektoren aufgeteilt, sollte aber gemeinsam verwaltet werden. Und dann trafen

最新-2018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 之德国的国家统一史复习线索 精品

一、德国的统一和工业强国地位的确立 (一)德意志的统一 1.背景: ①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②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③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④资产阶级要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要求有强大的国家作后盾。因此,德意志的统一变得日益紧迫。 2.条件: ①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 ②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③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 ④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等。 3.统一过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①1864年,普奥联盟击败丹麦,取得了丹麦控制下的部分德意志地区。 ②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军主力被击溃,从此被排挤出德意志。第二年,普鲁士成立了北德意志同盟,统一了北方诸邦。 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在色当战役大败法军。不久,南方诸邦与北德意志同盟合并。1871年初,威廉一世即帝位,德国统一完成。 (二)德意志强国地位的确立──飞速发展的经济 1.原因: ①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②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提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

③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为发展工业补充了重要的资源。 ④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有利于迅速提高生产率。 2.经济飞速发展的表现: ①1870—1900年间,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煤产量3400万吨→1.49亿吨,钢产量17万吨→665万吨,铁产量139万吨→852万吨。 ②机器的产量占世界机器总产量的21.3%,仅次于美国。 ③化学工业和电气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④德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三)对外推行军国主义 1.对亚洲的侵略: (1)对土耳其的侵略:与英、俄、法一起对土耳其进行侵略,并将其沦为半殖民地。 (2)对中国的侵略: ①在中国开设银行,两次迫使清政府向英德银行团借款,并附有许多苛刻的政治条件。 ②参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③在中国抢夺路权矿权,并大规模投资设厂。 ④1897年,借口两个传教士在山东被杀,派兵强占胶州湾。第二年,强租胶州湾,并取得在山东境内建筑铁路、开采矿产等特权。把山东变为它的“势力范围”。 ⑤1899年,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⑥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屠杀义和团;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⑦破坏辛亥革命,支持袁世凯。 2.对非洲的侵略:19世纪晚期,侵占喀麦隆和西南非洲约2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人口约1000万。 二、威廉二世的冒险与失败 (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德国统一的历史经验

德国统一的历史经验 潘琪昌 =内容提要>10年前,德国实现了统一。作者将德国统一的经验概括为5点:1.善于提出新思想和新理论来顺应现实;2.在/以接近求转变0的策略指导下,推行/小步子政策0;3.高度重视最高领导人的会谈;4.在谈判中既坚持原则,又高度灵活;5.关键时刻当机立断,毫不手软。文章指出,中国统一问题与德国统一问题有本质的不同,不能套用德国模式来解决台湾回归祖国大陆的问题。 =关键词>东德;西德;分裂;德国统一;国际法;承认 =作者简介>潘琪昌,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 =中图分类号>D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00)12-0042-05 10年前,在惊世骇俗的东欧剧变风暴中,德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和平地实现了统一。今天,回首10年前德国统一的情景,纵观德国从1949年正式分裂成东、西两个德国到1990年重新统一走过来的路程,可以看到,有些东西很值得加以总结和概括,以为至今尚处于分裂状态的国家借鉴或甄别,姑妄将这些东西称为/历史经验0。 德国统一的历史经验,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条: 一、不死守教条,正视现实,善于提出新的思想和理论以顺应现实 西德在追求统一之路上,经过了一个正视现实、冲破传统禁区、顺应客观形势发展潮流的痛苦过程,但它没有被动地顺应现实。西德在逐步承认东德的过程中,为了不放弃最终国家统一的目标,总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想和与之相应的理论出台,或为自己的妥协提供依据,或为国家统一留下余地。 例如,西德从立国之始就提出/单独代表要求0,拒不承认东德,1955年又提出/哈尔斯坦主义0,声称除苏联以外,其他国家若与东德建交,西德便可能与之断交,旨在封杀东德的国际活动空间,孤立东德。但随着东德地位的巩固和提高,西德这一/不承认0政策到了20世纪60年代越来越深地走入死胡同,反而使西德自己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受到束缚。于是,西德开始考虑放弃哈尔斯坦主义。1967年,西德与罗马尼亚建交。为此,它提出了一个所谓东欧国家/天生缺陷论0 (即指东欧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与东德有同样体制的国家,一开始就与东德有了外交关系,因此西德可以不顾及它们与东德的外交关系而同它们建交),从而为西德同东欧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确立和扩大自己在东欧地区的影响和活动范围打开了大门。 又如,在西德不得不承认东德,却又不愿放弃最终统一德国的目标时,提出了/一个民族,两个国家0的理论,与此同时,又从法律上提出国家法(staatsrechtlich)承认的理论,即它对东德的承认不是通常意义即国际法(volkerrechtlich)意义的承认,从而创造出两个德国相互间不是外国关系的特殊模式,为/两国一族0论张目。 再如,西德1955年同苏联签约建交,1970年与苏联签订5莫斯科条约6,以及1972年同东德签订5基础条约6时,都在事先与缔约对方商定的情况下,单方面向缔约对方送交一封关于保留德国统一的信件。而这在法律上也是有依据的,国际法称此为/对方需要收下 ) 42 ) 比较与借鉴

二战后德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借鉴意义_朱敏

德国,曾是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是战败国,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但德国两次在废墟上创造了惊人的复兴奇迹,这与德国在复兴过程中实施的各项经济政策密不可分。本文旨在对德国两次世界战争中的历史及经济法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对当前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的法治及经济建设提供借鉴。 一、“一战”后德国的复兴之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作为战败国丧失了八分之一的领土,十分之一的人口,失去了15%的耕地,75%的铁矿,44%的生铁生产能力,38%的钢生产能力,26%的煤炭产量,萨尔煤矿划归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归还法国,同时还背上了226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1923年“鲁尔危机”爆发,直接导致德国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政局动荡不安,经济陷入一片混乱。 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12月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29年德国经济再次追上了英法两国,工业产值达到一战前的113%。 1929-1933全球经济“大萧条”蔓延到德国,德国工业生产下降40.6%,几十万家企业破产,失业人口达600多万,银行频频倒闭。同时希特勒上台,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经济”,其主要内容是,(一)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军工建设,重点建设高速公路网;(二)提高税率,发行国债;(三)实行食物配给制,抑制消费,积极备战。德国设“军备经济总参谋部”,社会物资优先供应军需部门。 二、“二战”后联邦德国的复兴之路 德国作为战败国失地10万平方公里,被战胜国分区占领。联邦德国实行由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 “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即宏观控制下的社会市场经济,以市场竞争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原则,同时赋予国家一种作用,国家必须为竞争秩序确定一个框架和秩序,并不断的保护维持这一秩序,并强调干预、公平、合理和正义。主要内容有:(一)在保证自由进入市场,防止垄断行为的条件下,市场参与者可以自主作出决定;(二)国家可以通过市场把各个市场参与者的计划协调成合理有序的国民经济整体;(三)提供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实质是国家有权调节并适当干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保证社会公平和市场自由间的平衡。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原则、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社会平衡原则和国家原则。 二战后,德国经济遭受重创,仅柏林市的废墟如果用50节车皮的火车每天拉10列,也要用16年的时间。战后联邦德国人均食品供应仅为二战前的1/5。联邦德国首相阿登纳任命艾哈德为经济部长,全权主理战后经济重建事务,艾哈德废除数百条经济管制,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存,保护竞争限制垄断,促使联邦德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获得调整。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对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和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折衷。鉴于对“自由市场经 二战后德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借鉴意义 朱 敏 (山西大学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二战以来,联邦德国所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在保持个人自由的价值和市场经济效率的基础上,使每个人具 有平等的公民权利和发展机会,朝向共同富裕发展的社会迈进。从德国一战和二战期间的经济政策可见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从而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进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反垄断;国家干预中图分类号:D93.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0)03-0006-03 收稿日期:2010—03—08 作者简介:朱敏(1981—),男,山西壶关人,硕士,主要从事市场规制法研究。 2010年6月长治学院学报 Jun.,2010第27卷第3期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 Vol.27,No.3 ·6·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知识结构整理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知识结构整理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二)练习与测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普鲁士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农业资本主义改造的? 普鲁士通过1807年颁布《十月敕令》,废除农奴制度,让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成为自由劳动力;随后 又于1811年颁布《调整敕令》,让农奴通过赎买方式清除封建义务并获得对土地的支配权,成为自由经营

的小农户,另一方面,普鲁士容克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的赎金,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最终使得普鲁士基本完成了农业资本主义的改造,为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农民获取自由的方式与获取土地的方式有何不同? 不同点:农民获取自由不需要缴纳赎金,根据《十月敕令》就成为自由民;而农民获取土地则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或者让出部分土地,以此来免除诸多的封建义务,从而取得对土地的支配权。 2、19世纪下半叶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① 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统一事业的完成,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 ②德国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德国经济的发展 ④ 19世纪后期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推行福利化的社会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⑤对外推行稳健的“均势外交”政策,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探索与争鸣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与血之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与铁之上更真实些。”其中“铁与血”、“煤与铁”分别指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自己的解释。 “铁和血”指武器与军队,即战争。普鲁士采取王朝战争的方式去完成国家统一的任务,具体体现在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而“煤和铁”指工业经济,也可指在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割占了煤铁资源非常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其一同意。强大的经济是德国强大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普法战争之后,由于得到了法国煤铁资源非常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德国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促进了德国经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先后超过法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从此,法国更弱,德国更强。由此可见煤铁资源对德国的迅速崛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凯恩斯作为经济学家,其从经济角度看待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对德国发展的重要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二不同意。可从两个角度思考: 第一个角度:军事是德国立国的基础,它靠军事完成国家统一;靠军事掠夺资源和资金,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说,军事对德意志帝国的强大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个角度: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仅仅是德国迅速崛起的因素之一,而非决定性的因素,政治上的统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统一之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加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等等,因此并不能仅仅把德意志帝国的崛起简单地归结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这是片面的观点。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练习册参考答案 一、基础练习 1、A 2、D 3、C 4、B 5、B 6、D 二、拓展练习 7、(1)国家四分五裂。(2)通过战争手段完成统一。(3)先后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4)德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完成了统一,资本主义得到迅猛发展。但是君主政体得以保留,军国主义传统得到强化,对德国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德国的统一和崛起,欧洲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普法战争中,法兰西第二帝国遭到惨败,最终走向崩溃,最终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8、(1)英国和法国工业生产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美国工业生产所占比重不断上升,19世纪末期位居世界第一;德国工业生产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20世纪初期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统一后的德国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发展。政治上打击分裂势力,巩固国家统一;同一法律,废除地方封建特权;积极推行福利化社会政策等。经济上统一货币、邮政制度,建立帝国银行,实行高额关税,保护民族企业等。外交上推行稳健的“均势外交”政策等。(3)统一之初,德国推行稳健的“均势外交”政策。19世纪末期,逐渐转向谋求欧洲大陆霸权的“大陆政策”。20世纪初,积极推行“世界政策”,争夺世界霸权。

世界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末朝鲜王朝建立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世纪早期印度莫卧儿帝国建立 1520-1570西欧宗教改革 1566-1581尼德兰革命 1600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17世纪初期荷兰侵入印度尼西亚,法,英,荷开始在北美掠夺殖民地;德川幕府开始统治日本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7世纪英法成为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法国路易十四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中期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纪中后期奥地利特雷西亚女皇和约瑟夫改革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2.9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3.6-1794。7法国雅各宾派专政 1794法国热月政变 1799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海地宣布独立 1804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 1815维也纳体系的确立 1830法国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8-1849 1848年欧洲革命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论文 对二战后德国统一的思考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5 —20 16 学年第1 学期) 课号:050T07A02 课程名称:东方文明史改卷教师: 学号:146331635 姓名:童烨芝得分: 对二战后德国统一的思考 摘要: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导致德国被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但在1990年终于重新统一,并对本国乃至国际的征集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深刻的影响。促成德国重新统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最重要的分别是内因——联邦德国推行的民族主义政策,和外因——四大战胜国的对德政策。而成功统一的联邦德国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原有的工业体系和产业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导致欧洲以德国为核心的新的均衡体系的确立。 关键词:德国统一统一原因经济发展欧洲均衡体系 一.联邦德国推行民族主义政策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联邦德国政府对民主德国奉行的是“实力政策”和“对抗方针”来维护国家的统一。从民族主义对外独立性角度出发,联邦政府在外交上推行了著名的“哈尔斯坦主义”,也称单独代表权主义。一方面声称在国际上只有联邦德国才能代表整个德国,坚决不承认民主德国,把其看成是联邦德国的东部地区;另一方面不与民主德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尽管它使联邦德国在国际上外交活动空间变得日益狭窄并遭受批评,但从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主义立场来看,它的历史作用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70年代勃兰特上台后改变了以前政府强硬的“国家统一”主张,提出“新东方政策”,承认两个德国存在,但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两个独立国家,也不互为外国。在推行德国统一的政策中淡化政治因素,强调民族同一性,对民主德国最主要是实行文化民族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强调德意志因素和语言、历史、文化的共同性;鼓励双方民间贸易往来,把东西德的经济牢牢捆绑,最后从经济上吞并民主德国。 80到90年代,联邦德国科尔政府上台后,奉行“完全统一”政策,在重新推行阿登纳的国家统一主张过程中始终把民族主义放在首位。两德人民来往愈加频繁,贸易额迅速增加,经济关系不断加强;高层互访,两德政要友好往来,缓和两国关系,加强两德人民之间的民族情感。1989年联邦德国开放柏林墙并向民主德国公民发放“欢迎费”,通过向民主德国提供援助又施加压力使其妥协,最终在1990年实现德国重新统一。 二.四大战胜国对德政策转变 1)苏联对德政策转变 战后初期,苏联一直坚持一个德国政策,斯大林曾提出以德国中立化为条件实现两德统一的主张。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莫斯科内部权力调整后也开始调整对德政策和整个外交路线。1955年9月赫鲁晓夫邀请联邦总理阿登纳访苏,两国正式建交。这标志着苏联开始执行两个德国的政策。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对外政策上提出“自由选择原则”,在对待东欧盟国的政策上,慢慢放弃勃列日涅夫的社会主义国家“有限主权论”,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戈尔巴乔夫对东欧政策的变化时导致东欧国家相继发生政局动荡和最后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的外部决定性因素,二东欧政局的变化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民主德

德国统一的进程

德国统一的进程 自从德国分裂以后,虽然重新统一德国一直是东、西德国乃至全世界一直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但由于受到整个国际形势尤其是欧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制约,关于重新统一德国的实质问题一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80年代么、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以及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化,德国的统一问题再度成为各国舆论关注的焦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预言,德国将在10年以内实现统一。法国总统密特朗说,德国统一将是本世纪末最重大的事情之一,然而德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却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 1987年,昂纳克作为东德领导人首次访问波恩,揭开了两国关系新的篇章,1987年9月,匈牙利开放了与奥地利边界,在以后的几个月,先后有50万东德人经奥地利进入西德,西德承认这些人是它的公民,接着民主德国先后多次举行全国性的示威游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发生重大改组,11月,东德开放柏林墙以及西德边界,西方人士认为,这种现象是东西德国“事实上统一”的预兆。 11月28日,西德总理科尔提出了两个德国统一的10点计划,在东西方引起强烈的反响。美国国务院当即发表声明支持。其发言说:科尔总理反映了人民对两个德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这也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东德总理断然拒绝了这个计划,言称:可以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东德政府声称,西德的计划完全没有考虑到两个德国的主权和独立,

如果采用“联邦”一词,人们就懂得是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存在,2月1日即莫德罗访苏两天后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两德统一的方案,根据其方案,在统一的德国保持军事中立的前提下,东西德首先建立把经济、货币、运输系统统一的联邦,此后,两国建立议会委员会等联合机构,三步则是,把两国主权逐步移交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最后通过统一选举,制定统一的宪法和决定统一的政府。以德意志联邦形势统一德国,首都设在柏林。 莫德罗的统一方案大大加进了德国统一的进程。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科尔发表声明,坚决拒绝“德国中文化的概念”,认为德国统一后军事中立是危险的,统一后的德国应留在西方联盟中,不能中立更不能非军事化。 美国则强调,必须在德国继续同北约结盟并不断加强同欧共体的联系下实现统一,统一的德国应继续是北约的正是成员,法国也反对德国保持中立。 英国对统一的德国深有戒心,撒切尔夫人强调,统一的德国决不能影响欧洲的边界和安全。 1990年7月1日,两德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第一个条约生效后,7月6日,两德又开始实现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进行谈判,并于28日签署具有历史意义的两德统一条约。条约规定;民德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 由于德国统一已经势在必行,而苏联国内政治形势严峻,为了减少统一后的德国对他自身利益的损害,同时为了得到德国的经济援

德国大事年表

【德国大事年表】 西元前境内就居住著日耳曼人。 西元9年(中国汉朝),日耳曼战胜罗马人。 西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 751-987年卡洛林王朝800年查理曼大帝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 843年查理曼大帝的子孙三分帝国,其中东法兰克后来形成德意志国家。911年第一个德意志国王康拉德登基,为早期封建国家。 962年奥图一世(Otto)称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 1092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1118年骑士文化的全盛期。 1241年汉撒同盟成立。 13世纪中期形成封建割据。 1346年欧洲流行瘟疫。 1386年海德堡大学创立。 1415年捷克宗教改革者胡斯(John Huss)被教廷火刑处死 1450年古腾堡(Jahannes Gutenberg)发明活字印刷术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点论纲,揭开宗教革命序幕。 16世纪发生农民战争。 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 1701年布兰登堡选侯国取名为「普鲁士王国」 1806年拿破仑进柏林,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告终。

1815年拿破仑战败,英俄普奥四国同盟,普鲁士、奥地利崛起,根据维也纳会议组成「日耳曼邦联」。 1835年德国第一条铁路在纽伦堡与Furth之间通车 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 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1866年普鲁士在「七周战争」中击败奥地利,隔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 1870-1871年普法战争。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击败法国,同时兼并了南德诸邦,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以普鲁士国王为皇帝。 1914年德国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战败,帝国崩溃,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1919-1933年「威玛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国」。 1939年德国发动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由美、英、法、苏联分占,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 1949年美、英、法控制的西占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东部的苏联占区相应成立了民主共和国,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 1961年「柏林围墙」建立,柏林分为东、西柏林。 1989年 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前东德国。10月初,许多东德城市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争取媒体自由等,东德总统旋即辞职。「柏林围墙」倒塌。 1990年联邦德国总理科尔(Kohl)提出实现统一两德的计划,1990年10月3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一. 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现状 战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整个国家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交通运输受阻,战争致使士兵亡伤大半,男性劳动力锐减。更为严重的是1946年10月从西伯利亚入侵的寒潮开始席卷德国致使气温逐渐下降。因缺少煤等燃料,再加上生活物资的严重短缺,使得许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人民生活困苦。同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16%的出生婴儿夭折。据统计,在1946年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当时弥漫整个德国的是寒冷、饥饿、绝望和无助。 二.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原因 (一).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 从国际形势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 从国内形势上看,满目疮痍的国土、濒临崩溃的经济、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德国人民要求进行经济建设。同时联邦德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政府不断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同时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二).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战后联邦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而且战前德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施了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