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古诗二首(游园不值和望洞庭)(第9册)

课题古诗二首(游园不值和望洞庭)(第9册)

课题古诗二首(游园不值和望洞庭)(第9册)
课题古诗二首(游园不值和望洞庭)(第9册)

课题:古诗二首(《游园不值》和《望洞庭》)(第9册)

授课教师:西辛小学刘学红

授课时间:2006年4月14日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诗中描述了诗人原想访友赏花,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遗憾之余揣测大概是园主人怕外人践踏青苔,印上痕迹吧!正待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出,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不遇朋友的惆怅一扫而光。整个诗风流韵藉,情趣盎然。景中寓理,含蓄蕴藉;景中有情,诗中有人。《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点染,通过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出来。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置山水于方寸之中,间接展示诗人阔大宽广的胸怀和励志豪情。

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搜集有关的资料。但是很少接触《游园不值》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望洞庭》需要运用一定的视频资料,并引导孩子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感受洞庭秋夜的和谐之美。

设计理念:

小小的古诗里,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地,既是诗人对事物的描摹更折射着诗人思想品格的光辉,所以古诗是经典,更是文化。立足这样的理解注意做到:一个诗抓一个点。《游园不值》重点放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传诵千古,历久不衰的名句的推敲上。《望洞庭》的点是比喻,“镜未磨”“白银盘”“青螺”这精妙的比喻来源于诗人奇特的想象,并注意联系写诗背景,面对贬官没有失落沮丧,表现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雅清奇的情致。另外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方法各异,感受语言美形象美;创设情境,注重边读边想象,感受意境美。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想像秋月之下的洞庭湖山水的美景,体会想象的奇特、比喻的巧妙和高瞻远瞩、视野高旷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

教学过程:

一、学习《望洞庭》

(一)、导入:

你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同学听。可适时引导到背一年四季的诗。下面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望洞庭》。

(二)、审题初读诗句。

对洞庭湖你了解了哪些资料?出示视频课件

指名读诗。明确应该站在哪吟诵呢?师范读。

(三)、自学理解诗意。

(四)、感受湖光秋月的和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想像湖光是什么样子的秋月又是怎样的,才能非常和谐。

2、天空明月:你能用上一些词句来形容吗?洞庭湖水呢?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可联系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为什么会有镜未磨的感觉呢?这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最好了。还有结合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寒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另外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

3、读不仅能解诗意也能入诗境。再读这两句诗,你可以站着,坐着,或者边走边吟诵,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呢?引导:想像湖光秋月怎样两相“和”?

小结:,洞庭秋夜浪痕休。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的铜镜,朦胧、温柔、静谧。他们结合得那么融洽、和谐,使我们不愿去打扰他们。月光下的洞庭湖真让人如痴如醉啊!让我们再来读中体验这种和谐的美。

(五)、体验洞庭秋月下山水的和谐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色:山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适时出示视频、适时交流资料,感受比喻得贴切。(1)君山与田螺姑娘的传说。他的样子像田螺,颜色是绿色的。(2)另外“白银盘”是说在皓月银辉映衬之下,湖水愈加清亮,君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小结:诗人真是想象丰富,比喻恰当,月色、君山与洞庭湖水结合的那样和

谐,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配乐朗读。

(六)、了解诗人的情怀感受设喻的高妙.

1、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诗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然而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这又是为什么呢?

(1)首先是诗人站得高、看得远。

(2)联系本诗写作时背景:唐永贞元年(805)九月,参与的革新失败,王叔文被刺死,刘禹锡贬官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十月再贬朗州司马。《望洞庭》写于去朗州赴任途中。面对贬官没有失落沮丧,表现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雅清奇的情致。

(3)课件出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巴山楚水这样的凄凉地区被弃置二十三年,但他却把悲痛凝聚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晚年老病他仍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4)小结:他对生活始终充满激情,无论是被贬官,还是衰病的晚年,无论是凄清的秋天还是玄都观游春都表现出屡遭打击而始终坚贞不屈的气概。我们不难看到如果没有宽广阔大的胸怀,没有面对失败的励志豪情,要写出这样绝妙的比喻,要这样视大为小,举重若轻,那是不可能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二、学习《游园不值》

(一)、谈话导入:

刘禹锡笔下的洞庭秋夜让我们感受了和谐之美、比喻之妙,同时折射出诗人精神的光辉,游园赏春更是一件美妙的事。在春光灿烂的日子里诗人叶绍翁想会一会老朋友,与他聊聊天,叙叙旧,赏赏大好春光,那是多美的事情啊。那我们就和他一起游园——板书:游园

(二)、感受游园所遇

1、“不值”是什么意思?不值就是不遇。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不遇,心情是怎样的?(扫兴)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检查预习,读正确流利。

2、看到了什么?苍苔、红杏、柴扉。结合注释和你的生活,谈谈对他们的了解。

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引导思考:给你怎样的感觉?请你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你看到的苍苔是多么美啊!指导朗读。

柴扉是用柴和树编成的一个门。

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

3、小结:你看我们来游园,只遇到了苍苔、柴扉、红杏,所见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三)、体验游园情感。

师:这样的普通的自然景物,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

1、怜:怜是爱惜的意思。

说说为什么是爱惜的意思?联系下句理解,同时感受调换语序是理解诗意的重要方法。

师补充:叶绍翁最初写的时候他用的是嫌。为什么改为怜?用上“嫌”这个字,一下子把叶绍翁和主人的距离拉远了。“怜”,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我爱惜。。

指导读出对苍苔的爱惜之情。

2、扣:敲门。“小扣”反映出诗人的儒雅。

诗人游园心切,然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扫兴与惆怅,该怎么读这句诗?

3、出:伸出。

可问:一枝红杏伸出墙来?还有更形象的说法吗?

诗人本来要扫兴而归,一转身却看到墙头脉脉含情活泼可爱的一枝红杏,蒙着阴影的心情顿时一亮,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怎样读呢?

“满”看出红杏很多。为什么不说“一枝红杏”换成三枝或更多呢?读一读。。一枝引发让你想象。由这一枝红杏想像走进柴扉后见到的是怎样的景色?可用学过的诗句,或用读过的写春天的词句,还可自己创作。

师:没有这一就没有那“满”字。一就是“满”。我们想象园子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有多热烈就有多热烈,有多热闹就有多热闹。这一切都缘于一枝红杏。应了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试着填空:这是一枝()红杏。

引导学生说成感叹句、反问句。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呀!(呀!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啦!)

满园的春色怎么能关得住呢?(一枝红杏不是伸出墙外来了吗?)

指导读好这句诗。

(四)、感受哲理。

与一枝红杏“出”墙来相对应的是春色满园“关”不住,推敲一下关字,能不能换成别的字?

课件出示:“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师:陆游的诗作很多,留传千古的也很多,然而这一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如叶绍翁的这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尽管叶绍翁只留下几首,然而这两句就成了千古名句,这是为什么呢?体会关与出和遮与出这一组词的不同。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它们会冲破牢笼,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生长起来,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小结: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要进园子呢?虽然游园不遇,但在不值中,还有一份不忍,舍不得,他不想打破那一枝红杏永远留给我的深深的回味,美好的感觉,所以同学们这“不值”就是值,不遇中有遇就是遇。

三、总结全文:抓游园中的不值,我们感受了春的生机与生命力,感悟到一种哲理;由精当的比喻我们感受了湖光秋月洞庭山水的和谐美,我们更感受到诗人宽广胸怀励志豪情,这一首首小诗不仅是优美的风景诗,更是诗人对生命的感悟,折射着人格的光辉。

四、布置作业:

1、默写这两首诗。

2、把诗《游园不值》改写成《叶绍翁游园记》;运用你掌握的诗文资料写篇散文:岳阳楼上望洞庭。

选作:

1、阅读《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情,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与《游园不值》比较同时描写春天却有哪些不同?

2、如果你喜欢诗人刘禹锡,继续阅读他的诗作,了解他的生平,感受他的品格。

板书设计:

秋月

望洞庭(和)

山 ________ 水

游园不值(值)扣不开怜苍苔

关不住红杏出

古诗二首游园不值教案+反思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以读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 教学难点: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生读题。 二、初读古诗 1、解读诗题 A生齐读课题。 B“值”什么意思?(遇)“不值”呢?(不遇)游园不值呢?(游园没有遇到主人)C: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有谁了解他?汇报。 2、读古诗大家想读这首诗吗?自由朗读全诗,能不能做到通顺、流畅。 3、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4、师: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而且抑扬顿挫,很有韵味。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5、生比赛读。 6、听你们读得这么热烈,老师也想读一读。师读。 7、老师读得怎么样?我相信,你们中一定有比老师读得还要好的。有信心超过老师吗? 8、生挑战。 三、理解诗意。 1、同学们读得真好。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就是说,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到墙外来了。我读懂了“春色满园关不住”,这句说这满园子里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师:对,这句浅显易懂,表述方式和现在的一样。 B(我懂了“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小扣”一词,它指的是轻轻地敲。“柴扉”就是指柴门。“久不开”的意思,是说很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师:为什么很久没有来人来开门呢? (1、可能是主人不在家吧。2、因为他轻轻地敲打柴门,所以主人听不见呀。3、也许是因为主人在睡觉,没有听见敲门声。4、也许是主人在园子里欣赏春色,被园子里的花草树木陶醉了,因而没有听到敲门声。) C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么诗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句诗。生读。 生:什么是“屐齿”?(“屐齿”是指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2教案

望洞庭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指导学习《望洞庭》 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古诗二首:春夜喜雨、游园不值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春夜喜雨、游园不值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 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春雨,导入课文。 1、启发谈话:同学们,现在正是春天。我们说春天的美景 是一首优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这歌曲中调皮动听的音 符。人们为什么喜欢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平时 都善于观察,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春雨吧! 2、导入课文,简介诗人。

一个春天的夜晚,下起了雨,一位大诗人抑制不住对春雨的 喜爱,写下一首赞美春雨的诗。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诗圣” 杜甫,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夜喜雨》。有的同学课前查阅了资料,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有这 方面资料的同学和大家交流。你还读过杜甫的哪些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简介这首古诗。 提问检查学生课外收集资料、预习课文情况:你在课外了解 了哪些有关古诗的知识? 简介《春夜喜雨》的体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自由读《春夜喜雨》,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①正确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你所知道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情况: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 到正确流利。 读准下列字音:甫fǔ乃nǎi俱jù苔tái 扣kòu (2)提问: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春天的一 个雨夜。诗人住在成都——从书上对“锦官城”的注释可以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古诗二首》(望洞庭)教案北京版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 !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 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 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游园不值》古诗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游园不值: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应:应该。怜:爱惜。屐齿:木屐(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苍苔:青苔。小扣:轻轻地敲。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赏析: 此诗所写的大致是江南二月,正值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时节。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诗人猜想,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他在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时,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叶绍翁这首诗应是从陆游诗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其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情、高洁的人。门虽设而常关,“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其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最新苏教版(2016)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古诗二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14.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屐、扉”等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宿、疏、蝶”等3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古诗,能说出古诗大意。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屐、扉”等2个生字。 2.理解古诗,能说出古诗大意。 3.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1 / 14

【教学过程】 一、以诗会友,进入主题。 1.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牙牙学语的小孩到满头花白的老翁,谁都会吟诵韵味十足的古诗。那么,我们就来“以诗会友”!我说上半句,你们接下半句。 “春眠不觉晓”—— 生:处处闻啼鸟。 “日出江花红似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竹外桃花三两枝”—— 生:春江水暖鸭先知。 “不知细叶谁裁出”—— 生:二月春风似剪刀。 2.我们刚才吟诵的诗句都和什么有关? 生:春天。 今天,我们去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再次去领略诱人的春景。教师板书:游园不值。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诗中的美丽春色正等着你们去寻找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2.谁来评一评刚才的朗读? 3.老师请来了一位朗读高手,我们来“三听其声”,听听她怎样读的? (播放朗读资源)第一遍听字音(可让学生小声跟读)第二遍听节奏(注意 2 / 14

哪里该停顿,可用笔在本上划下来)第三遍听味道(注意哪个词读得短促,哪个词拖音稍长)。 4.再次放声地练习朗读! 5.指名读,再评价。 6.认读“屐、扉”两个生字。 生:“屐”应读“jī”不要读成“zhī”。 生:“扉”应读“fēi”不要读成“fěi”。 三、品读古诗,感知诗意。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你对他有多少了解? 2.自由朗读全诗,努力做到正确、流利、有节奏。 3.值的意思是逢、遇到的意思。不值:没有遇到。游园不值是什么意思? 生:游园不值:游园却没有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 (二)抓字眼,明诗意 策略: 1.借助词意,和同桌说说诗句的意思。 2.把学习成果和大家分享,大家认真倾听,可补充,也可提出自己的疑惑。 交流: 1.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1)生汇报: 生:应:应该。 3 / 14

教案-5古诗两首1《游园不值》

5、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具体的字词和诗句的理解。 3.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眼里的春天,或者说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春天美在哪里呢?用一个或几个词语形容下。谁能借用诗句描述下吗? 2、师生齐背贺知章的诗《咏柳》,感受一下春天的美。 3、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齐读)。 4、解题。题目的意思谁来说一下?“值”?“不值”?看来诗人游园并没有成功。有疑问吗? 让我们一起跟着叶绍翁去——游园,看看他的这次经历究竟是“值”还是“不值”。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我们先把诗好好读读吧,做到正确、流利。(指读—齐读) 2、古诗不仅可以吟,而且可以唱,这就是因为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果。唐代诗人贾岛说的“一句两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古人吟诗是有讲究的,强调平长仄短(板书“平仄”),平声——一声二声要读得长一些,三声四声要读得短一些。平长仄短老师已经标上了,我们来练练,看看是不是会读得更有韵味。 3、范读——练读——指读(评读)——齐读 三、读懂全诗 (一)探寻“不值”原因 1、“诗”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诗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作者没有遇到园主人呢? 示“小扣柴扉久不开”——什么意思? (1)理解“柴扉”——看插图(用柴草、树枝编成的门,简陋、简单,没有雕琢,接近大自然的本色。) (2)理解“小扣”——作者怎样敲门的啊?——学生练习敲门敲了几下?结果呢?——看来诗人叶绍翁是个的人。 (3)如果你是诗人叶绍翁,请问此时心情如何?(板书:失望)——指读(读出来) (4)主人为什么不来开门?(可能是……可能是……) (5)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诗人叶绍翁当时是怎么想的? 2、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什么意思? (1)理解“苍苔”——绿色苔藓——长在哪里?春雨绵绵,空气潮湿,这苍苔会长得很快(示图),形成一片,绿油油的,看着它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春天来了(2)屐齿: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结合图理解)(3)怜:是可怜的意思吗爱怜惜 (4)应:应该 3、谁来用“因为……所有”说说这一二句诗的意思?谁来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 4、诗人兴致勃勃而来,满心指望进入园中观赏美景,不料园主人不在,碰了个钉子。他此时心情怎样?(板书:失望、扫兴)——指读1-2句诗 5、这叶绍翁也真够倒霉的,乘兴而来,却落得个“游园不值”的结果,他失望啊,扫兴啊,然而,就在他唉声叹气之时却有了意外惊喜。是什么呢? (二)欣赏红杏,感受春意 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诗人并没有进入园中,他怎么知道是“满园春色”呢? 2、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诗人将会看到这满满的一园春色是怎样的呢? 同桌互说(争取多说几句)——指名说 园子里百花争艳……园子里春意盎然…… 3、看来这“一枝红杏”是园中春色的代表,这“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 4、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板书:兴奋) 5、谁来抒发一下内心的喜悦(指读) 6、拓展:这满园春色,蓬蓬勃勃,充满生机,如果被其他诗人看到,又会吟出怎样的诗句呢? 学生交流写春天的诗句 四、品评诗文 1、古诗强调的是凝练,非常注意推敲用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啊!这首诗的后两句已成了千古名句,其关键是用好了一对类似反义词的字,是哪两个字?(关——出)(1)从这一“关”一“出”你发现了什么? (2)这个道理是值得我们牢记的,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像杏花那样,学习上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都要勇往直前,争取新的更大的进步。 (3)诗人悟出这个道理了吗? (4)看来,大自然真是最好的老师啊! 2、类似“关——出”这样传神的字,本诗中还有,你能找到吗?(怜)诗人最初没用“怜”,用的是“嫌”,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二首》游园不值教案1语文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二首》游园不值教案1语文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以读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 教学难点: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生读题。 二、初读古诗 1、解读诗题 A生齐读课题。 B“值”什么意思?(遇)“不值”呢?(不遇)游园不值呢?(游园没有遇到主人)C: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有谁了解他?汇报。 2、读古诗大家想读这首诗吗?自由朗读全诗,能不能做到通顺、流畅。 3、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4、师: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而且抑扬顿挫,很有韵味。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5、生比赛读。 6、听你们读得这么热烈,老师也想读一读。师读。 7、老师读得怎么样?我相信,你们中一定有比老师读得还要好的。有信心超过老师吗? 8、生挑战。 三、理解诗意。 1、同学们读得真好。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就是说,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到墙外来了。我读懂了“春色满园关不住”,这句说这满园子里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师:对,这句浅显易懂,表述方式和现在的一样。 B(我懂了“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小扣”一词,它指的是轻轻地敲。“柴扉”就是指柴门。“久不开”的意思,是说很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师:为什么很久没有来人来开门呢? (1、可能是主人不在家吧。2、因为他轻轻地敲打柴门,所以主人听不见呀。3、也许是因为主人在睡觉,没有听见敲门声。4、也许是主人在园子里欣赏春色,被园子里的花草树木陶醉了,因而没有听到敲门声。) C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么诗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句诗。生读。

唐诗《望洞庭》赏析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磁带、插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

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 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汇报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联系词义,结合插图,同桌互说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把湖面比作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诗《游园不值》赏析

古诗赏析《游园不值》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光辉灿烂。我们开展经典诵读,传承中华文化,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我们亲近蒙学经典,其乐融融,我们诵读诗词经典,书声琅琅。 春天带着崭新的气息一路走来,盛开了万紫千红。春天随着阳光的节拍一路走来,催绿了山山岭岭。春暖花开,我们讲述一个春天的故事,春暖花开,我们寄托一个崭新的希望。我是景洁,下面让我们一起赏析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南宋著名诗人,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氏。他尤擅七言绝句,属于江湖派诗人,他的诗意境高远,用语新颖,非一般江湖派诗人之作。其《游园不值》一诗,脍灸人口,成千古绝唱。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这首诗从冷寂中写出繁华,从访友不遇感悟到意

外机缘,以小见大,耐人寻味,是一首充满禅意的今古名作。 诗的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色。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这首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无缘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时,诗人仿佛看到了满树的花朵被多情的蜜蜂亲的躲躲闪闪,花枝乱颤。池边的垂柳竖起细细的眉毛,悠闲的荡着绿色的秋千。水中的小鱼频繁的变换着游泳的姿势,不时地向水草打探雨水的消息。一条铺满青苔的小径在园中蜿蜒穿梭。薄薄的绿意哪里抵挡得住美丽的诱惑,最后被拥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绝句,教案教学设计-游园不值的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绝句,教案教学设计:游园不值的教学 设计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学习《绝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发展目标:通过领会诗句的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

陶。 教学重点 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意境。媒体准备 时间 课时安排 第一教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未遇主人,本是扫兴之事,但却有意外之喜――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所以诗人的心情还是很高兴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春天的古诗,今天学习的诗中诗人在毛毛细中去观赏春景,心情又如何呢?

复习旧知,并与前一首古诗对比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听录音读。 2、指名读,齐读,读通全诗,读出韵味。 3、知诗人:简介诗人志南 4、了解《绝句》的来历: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爱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5、明诗意

(1)小组自学诗句,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2)组织交流,理解诗意: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已经弄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改诗句:我拄藜杖过桥东。) 古木:大树。杖藜:拄着拐杖;藜:藜杖。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杨柳风:柔和的风。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开时下的细雨。 (3)指名连起来说说诗意,然后齐读诗句。 在理解诗意时,先让学生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再组织讨论,有利于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另外绝句的题解,为下一环节给全诗另立题目相照应。 三、悟诗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课堂实录:《游园不值》)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课堂实录:《游园不值》)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同学们还记得学习古诗的四步法吗? 生:释诗题 生:知诗人 生:明诗意 生:悟诗情 师:今天,我们就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来一起学习《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 片段二:学习古诗 1、复习韵律 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古诗《游园不值》,想一想七言的古诗应该怎么读,用笔标出停顿。 生: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释诗题 师:游园不值的游就是? 生:游玩 生:游览 师: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这里值和遇的意思一样,值就是? 生:遇到,碰到 师:游园不值就是? 生:游园没有遇到主人 3、知诗人 这首师的作者是南宋大诗人叶绍翁,哪位同学知道叶绍翁的有关情况? 生: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生: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代表作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嘉兴界》、《田家三咏》、《汉武帝》等。 生: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他别著《四朝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师:你还知道南宋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作品? 生:辛弃疾,我读过他写的词《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生:陆游,我学过他写的诗《示儿》 生:杨万里,我学过他写的诗《小池》 生:林升,我学过他写的《题临安邸》 生:苏轼,我学过他写的《水调歌头中秋》 师: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呀,能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牢记在脑海里,用的时候能拿得出来,真不错。 4、明诗意师:应在这里读yīng,组个词是?

古诗二首:春夜喜雨、游园不值(网友来稿)

古诗二首:春夜喜雨、游园不值(网友来稿)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春雨,导入课文。 1、启发谈话:同学们,现在正是春天。我们说春天的美景是一首优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这歌曲中调皮动听的音符。人们为什么喜欢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平时都善于观察,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春雨吧! 2、导入课文,简介诗人。 一个春天的夜晚,下起了雨,一位大诗人抑制不住对春雨的喜爱,写下一首赞美春雨的诗。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诗圣”杜甫,这首诗就

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夜喜雨》。有的同学课前查阅了资料,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有这方面资料的同学和大家交流。你还读过杜甫的哪些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简介这首古诗。 提问检查学生课外收集资料、预习课文情况:你在课外了解了哪些有关古诗的知识? 简介《春夜喜雨》的体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自由读《春夜喜雨》,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①正确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你所知道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情况: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读准下列字音:甫fǔ乃nǎi俱jù苔tái扣kòu (2)提问: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春天的一个雨夜。诗人住在成都——从书上对“锦官城”的注释可以知道杜甫住在成都。) (3)说一说自己读了诗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词,在班上交流。

古诗《游园不值》优秀教学设计

古诗《游园不值》优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这首诗具有一定的叙事性,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行踪,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全诗的精华,作者由露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联想到园内的满园春色,这种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具体的字词和诗句的理解。 3.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词语导入,激发情感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词,(小黑板出示词语) 春暖花开春光烂漫万紫千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鸟语花香 2.从这六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3.春天在同学们心中应该是怎样的? 过渡: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 设计意图:以成语导入,既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又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古诗 1解读诗题 a生齐读课题 b“值”什么意思?游园不值呢? c谁去花园游玩没有遇到主人呢?引出作者叶绍翁简介 2自渎全诗 a诗人这次未遇主人的游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好好读一读,注意读准生字读音。 b生自渎 c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以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三突破重点,读懂全诗 1探寻“不值”的原因 a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作者没有遇到主人呢? b出示“小扣柴扉久不开” “柴扉”:柴门用草和木头编成的门,(结合插图理解。) “小扣”:轻轻敲,作者很有礼貌。 c诗人如此“小扣柴扉”而柴扉却“久不开”,这是什么原因

古诗两首《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结合插图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洞庭湖的美,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洞庭湖的美,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1.欣赏洞庭湖的照片,摄影可以展现事物的美。 欣赏洞庭湖的图,绘画也可以展现事物的美。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词语呢?其实语言文字也可以展现事物的美。 唐朝一位诗人叫刘禹锡,他用古诗展现了洞庭湖的美。通过预习,我们对刘禹锡有了了解。(探究单,选取不同方面进行介绍)在介绍王维的时候,我们学过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介绍一个人,看看同学们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看一看文字中的洞庭湖到底有多美。揭题,读题。二、初读古诗 1.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这些字音(探究单)。 2.加上节奏会更好,教师示范,出示古诗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只是都正确流利是远远不够的,想要从古诗中发现洞庭湖的美,就要理解诗句的意思,三、精读古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 1.出示图片和诗句(湖光秋月),谁来读一读。 2.谁能说一说,这一行诗是什么意思呢?板书小秘诀:【结合图片】在理解诗句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图片。 3.指名试着说一说。有几个同学在预习时不理解“两相和”谁能根据图片帮助我们解决这个疑惑。 4.在理解诗句的时候,如果能加上想象,会让诗歌描绘的画面显得更加美丽。板书:加上想象。指名说。 5.其实,用读的方式同样能展现事物的美呢。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行诗?(把读得好的孩子的名字记在黑板上)。板书:动情朗读 6.刚刚我们用“结合图片”和“加上想象”的方法学习了古诗的第一行,并且用动情的朗读展现了洞庭湖的美,真棒。下面我们来试一试这个方法好不好用。 “潭面无风镜未磨” 1.出示图片、诗句(潭面无风)指名读诗句。 2.什么意思呢?结合图片。相机点拨:有几个同学不理解“镜未磨”,谁来用刚刚学过的方法帮助同学解决困难?“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诗中把什么比作铜镜?给你什么感觉? 3.加上你的想象,谁来用自己的话试着说一说。 4.指名美美地读。(记录下读得好的孩子)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

第五课《古诗两首·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他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其重点是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二、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古诗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由于是四行诗句,容易在课上完成背诵。 三、设计理念: 1.运用多种方法尝试背诵,进而达到积累古诗文的目的。 2.“以读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 3.尊重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学习,情感的激发与习惯的养成。 4.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人人都可以在古诗文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五、课前准备: 课件《春江花月夜》词带 六、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精讲引思。 1.(课前)集体背一首古诗。我从同学们的背诵古诗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反映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歌颂了祖国山川田园之美,赞扬了英勇将士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古诗。(板书:游园不值) 2.(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播放《春江花月夜》)诗人在春暖花开时去拜访友人,准备同他一起赏花品春,不料天不作美,园门紧锁,友人不在,一扇柴门竟隔断了视线,这不免令诗人扫兴,心中升起一股惆怅之情,正当诗人彷徨无着之际,不经意间抬头四望,眼前豁然一亮,意外的情景出现眼前:高高的墙上,一枝红杏从园中伸了出来。诗人有所感悟,写下了《游园不值》这首诗。(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自读自悟,乐于探索。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自读---交流读---小组读---齐读(掌握节

古诗《游园不值》

姚集小学 四年级语文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备课序号(节数): 主备教师王兴华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古诗《游园不值》课型古诗诵读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步教学活动设计二次修改方案及教学随感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地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 今天,我们学习宋代大诗人——叶绍翁写春天的古诗。板书:游园不值 二、检查预习请问读熟的同学有多少?这首诗读懂的又有多

少?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的时候用心体会、琢磨、看谁读得不但正确、流利,而且还体会出诗歌的感情,能读好古诗。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朗读比赛、评议,反复朗读古诗 (2)不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景,体会着把春天的美景读出来,通过评议理解重点的词句。 3、教师示范读书,引导学生评议老师读的和同学们读的有什么不同?(重点指导:情绪饱满、气息畅通) 4、学生再次练习读书,争取超过老师读的情况 5、指名学生读书,引导男、女展开比赛读书 6、总结:通过我们多遍读书,有的同学已经把诗的意境读出来了,有的同学读的感情还差一点点,不要紧,大家一会儿还有机会,一会儿我们再练习着读书。 四、感受情境,语言描绘 1、通过我们多遍的读书、体会、揣摩,大家肯定有许多想法,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理解到的诗句的意思,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讲一讲。 2、学生分组交流 3、指学生汇报:有谁愿意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回答之后请同组的同学互相补充,其余的小组展开评议) 4、教师创设情境:这个园子的主人养的花是远近闻名,诗人慕名前来观赏,但是却没有敲开门,大家想想作者的心情怎样?突然,作者的眼前一亮,看到了一株粉红色的杏花,开的是那样鲜艳,那样旺盛,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又会想到些什么? 五、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展开想象,诵读全诗 1、诗人不是画家,但是用了28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2. 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3.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引发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的教学挂图或课件,能表现古诗意境的音乐。 学生:搜集一些和诗句描写有关的风光图片,有关诗人苏轼、刘禹锡的资料。 教材简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在诗人笔下,西湖的美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丽日晴空,水光闪动,是一种明朗美;烟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种朦胧美。最后两行,诗人妙笔生花,从西湖美景生发出一个绝妙的想象,借着美女西施的淡妆浓抹来表达自己对西湖山水的喜爱之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月夜遥望洞庭湖而写下的一首山水诗。浩渺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水无一丝细浪,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秀丽宁静的美。第三、四行,诗人巧妙地运用一个“遥”字把镜

头拉开,几乎拉成全景,“遥望洞庭山水色”,画面恢复成壮美。洞庭湖水光潋滟,湖中君山苍翠欲滴,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将浩渺的湖水、苍翠的君山,化大为小,而山水二色又恰成对比映衬,形成了刚柔相济的意境。 这两首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时,教师不必逐句细讲,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边读边想象,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时,必须读好停顿,把握古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句意思,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难点是体会、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湖:指西湖。饮湖上:在西湖上饮酒。方好:正好。亦:也。淡妆浓抹:化妆时有时是淡妆,有时是浓妆。相宜:合适。 *诗的第一行讲的是晴天的明朗美,第二行是雨天的朦胧美。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边朗读,边看图,边想象,体会意境。最后两行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出西湖的“淡妆亦美”,“浓抹亦美”。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说古诗的意思。 * 全诗的意思是:波光闪动,晴天的西湖景色多么美好。山色迷蒙,景物若隐若现,雨天的西湖景致也很奇妙。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