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央行分析比较

中美央行分析比较

中美央行分析比较
中美央行分析比较

大学

学年论文题目:中美央行的比较分析

学号:

姓名:

年级: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摘要

中央银行在一个国家经济、金融的发展稳定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近些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使得中央银行在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金融业的稳定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美国是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较为先进的中央银行管理体系,金融、经济领域中的各个方面与中央银行的联系也有着较为先进的管理体制。本文从中央银行的建立历程、组织机构、管理体系、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金融监管制度等方面对中国和美国的中央银行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美国;中央银行;比较。

前言

世界银行业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代。那时古希腊和罗马的繁荣与发展促使了银行前身的形成——金匠业。银行业发展至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的角色。而在银行业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中央银行,更是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金融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刚涉足经济学的我,就通过自己学过的一些经济学知识和看过的一些资料,对中国和美国的中央银行的职业、业务、类型以及机构的设置还有他们的独立性,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谈些自己的看法。

中央银行是指在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统筹全局的特殊金融机构或组织。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而存在的全国性金融管理中心机构,对国家的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所以说一个国家央行的组成形式以及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一国的国民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中国和美国的中央银行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美央行的建立历程:

1、美国央行的建立历程

美国的中央银行是联邦储备体系,他的建立几经曲折。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和民主反对集权的国家,这使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由于美国人民对集权的反感使得当时主张建立联邦储备体系即中央银行的议员们没敢选用“中央银行”这样招眼的字而选择了“联邦储备体系”。1873、1893和1907年,美国国内发生了三次规模较大的信用危机,这突显出当时美国没有中央银行时银行业的混乱情况,也正是如此促生了“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1913年美国议员埃瑞施极力主张建立中央银行并形成了“埃瑞施计划”,在这之后《联邦储备体法》形成标志着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在之后经过1933年与1935年的《银行法》,1951年协定以及1980年的《货币管制法》促使“联邦储备体系”最终走向成熟,在美国金融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中国央行的建立历程

中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与美国相比我国央行的建立相对就比较顺利了。我国是一党专政的国家,加上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得我国人民对中央采取什么样的金融监管措施并不是太热心,只要经济有发展,生活水平有提高,存款的

银行不会倒闭、破产那一切就都好说。中国人民银行是1948年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人民银行是一种复合型银行,即具有中央银行的职能又具有商业银行的功能。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的职能,而到1995年八大会议上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从而在法律的形势上确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逐渐形成了我国以中央银行为主导,四大国有资本专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为主体的二元银行制度。

二、中美央行的组织机构比较分析:

(一)美国央行的组织机构:

由于美国人对集权的反感,使得美国央行——联邦储备体系是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顾问和咨询委员会三个部分组成的。他的核心是7人委员会,12家美联储银行和公开市场委员会。而美国央行的实质是一家注册在特拉华州的私人企业。

1、联邦储备委员会

联邦储备委员会是美国政府的一个部门,设在华盛顿。有7名理事组成,每名理事的任命均有参议院批准总统任命。任期为14年,期满不得连任,联邦储备委员会直接对国会负责。

委员会对内制定货币政策,对12家联邦储备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对外代表美联储向国会做书面报告,同政府各部门及外国政府商谈货币信用问题。

2、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美联储的决策和业务领导机关。有12名委员组成(包括联邦储备委员会的7名理事)其中5个是各联储银行董事会推选的代表,该委员会有权决定存款准备率和贴现率,是美国货币政策的最高决策机关和业务领导机关。

3、顾问和咨询委员会

该机构下设四个咨询委员会:联邦顾问委员会、学术交流委员会、消费者顾问委员会、互济储贷机构顾问委员会。它由12个联储银行各选出一名代表组

成,任期一年,可以连任。

4、联邦储备银行及所属分行

联储银行不是按行政区划分而是按经济区设置的,每区中心城市有一家联储银行,并以该城市命名,全美一共25家分行。12家联储银行中,纽约储备银行的规模最大,资产相当于整个联储银行体系资产总额的1/3。

(二)中国央行组织机构:

在中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任何关系到国家安全、稳定的事业部门,一定会设立一个党委部门来对其进行思想指导。这一点在中国央行的组织机构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中国央行直接设立有一个党委宣传部,而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对中国央行系统进行党的思想建设和宣传工作,负责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说明白了就是对央行的监督,而且在中国各企业中党委的权利往往大于企业领导的职权,这就使得央行做出一些货币、金融政策时往往受到一些不懂经济的政客的干扰,很难想象这样做出的政策效用有多大。

中国央行的组织机构比较庞杂,主要有办公厅、条司法、货币政策司、金融市场司、国库司、国际司、审计司、征信管理局、反洗钱局等有关机构组成中国央行的管理、运营机构。中国央行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受国务院领导,央行的分支行的业务管理实行垂直领导;设立中国人民银行理事会,作为协调决策机构。与美国央行相比中国央行的从属地位非常显著,无论从组织机构还是管理运营的角度上看中国央行的独立性都比较差。这就使得央行在做出一些货币、金融政策时受政府部门的限制,很难真正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

三、中美央行与政府间关系的比较分析:

1、美国央行与政府间的关系

从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来看,美联储是一个独立性相当高的中央银行。美国央行独立于政府,特别是独立于财政部。美国央行的独立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上的独立性,美国央行根据国会立法建立,直接向国会负责与总统和政府不存在隶属关系。总统只有在国会授权时才可干预其活动。(2)政策上的独立性,美国央行独立制定有关金融政策,履行自己职责时美国央行无须政府批准,即使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对立时,美央行仍可以维持政策不变。(3)资金上的独立性,禁止美国央行直接购买国债,为政府财政性发行货币提供方便。(4)

组织上的独立性,美国央行的7名理事须经国会批准后由总统任命,且其任期长达14年远长于总统任期。(5)财务上的独立性,美国央行的行政费用开支,由12家联邦储备银行负担。(6)独立于财政部,美央行没有支持财政部发行债券的义务。

正是由于美国央行的独立性,使得它可以从当前国民经济的宏观形势上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而不受政客们为提高自己业绩而牺牲长期利益做出的政策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国家经济在长期中的健康发展。然而美国央行毕竟是国家组成的一部分,在促使国民经济的增长上还是要与政府及财政部取得合作的。而且在经济增长、稳定国家金融业秩序方面二者也是有相同目标的。前面说过美国央行是家私人企业,这就决定着他的利益归属带有着阶级的倾向性,这点放在后面的央行的金融监管中介绍。

2、中国央行与政府间的关系

与美国央行比较起来,我国央行的独立性就比较差了。因为我国的央行是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这就说明我国央行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隶属于国家政府机构管辖。我国央行与政府的关系决定了他所做出的金融政策必须是与国家的行政政策是一致的。我国的央行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一种工具,为制定的财政政策而服务的。这使得我国央行无法从经济专属领域做出自己独立的决策,并且多年来央行一直包办专业银行信贷资金而这种局面无法得到彻底的改变。虽然我国政府一连出台了很多紧缩型政策,然而信用失控仍屡发不止,这不能不说是与我国的央行隶属于政府机构有关的。

再者我国央行的分行划分是按行政区划分的,而央行又从属于政府机构,党的领导机关对其实行垂直领导,干部垂直管理。这就使得各区政府为谋求本地区的快速发展而要求央行给予一定的支撑性货币政策,而事实也往往如此。这就使得央行无法正确的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相应政策。地方政府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采取一些极端的金融政策,这就使得当地的金融政策混乱,央行职能无法得到真正实现,使得地区的长期利益受到损失。

四、中美央行的金融监管比较分析:

1、美国央行的金融监管

美联储对各种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具有监督管理的权利。他和其他联邦

机构及各州的金融监管机构合作以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美央行对银行及银行控股的公司的财务和其他信息进行定期评审,在对银行和银行控股的公司进行非现场监督中采用了自动检查系统,当然还有现场稽核与检查而且美国央行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检查。美国央行的各分行具有很高的独立性,但当其出现严重问题且无法及时解决时,美联储可以直接干预并可以勒令问题银行机构关闭或辞退其董事成员。在国际业务方面美国央行在国会的授权下有权对外国银行在美分支机构进行稽核的权利,至少每12个月对其现场检查一次。

前面已经介绍了美国央行的组织体系,知道美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具有很高的独立性,也能较为客观的反应出美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需要。然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就真的完美无暇吗?事实并非如此,美国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内80%以上的资本却掌握在很少一部分人的手中,这部分人就是美国的金融寡头和资本家们。很不幸的是美国央行就是由这些金融寡头推动建立的并且在实质上控制着美国央行,虽然看似美国央行掌握在7人委员会手中。因此美央行在一定程度上一定会倾向于这些金融寡头和资本家的利益。

美国交易稳定基金ESF就是美国央行干预市场的有力武器,而ESF并不直接进入外汇和黄金市场而是通过几家大型代理银行来完成的。美国央行虽然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可如果是这些掌握他的人监守自盗,那这样的监管体系对他们又有何用呢?每年这些金融寡头们都把大把大把的美钞撒向世界的每个角落,高流通性使得其他国家都用自己国家的商品把美元换回来像黄金一样的储备着。全球化的实质就是美联储生产钞票,而其他国家生产美元所能够买的东西。美联储操纵着世界的经济,使得其他国家为美国尤其是这些金融寡头们的消费买单。

2、中国央行的金融监管

中国央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我国金融监管的主体是中国央行,不另设其他监管机构,而其监管对象是全体金融机构。我国央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包括组织机构、业务范围、资产与负债、利率、汇率和准备金等。

我国央行的历史比较短再加上我国的特殊国情,使得我国的金融业相当混乱。与美国金融寡头们操纵着央行相比我们央行遇到的问题突出显现在我国政治制度与目前金融业的发展情况上。由于我国曾经实行“大一统”“政企合一”的

计划管理和行政管理手段使得对金融业的管理具有主观随意性而不是从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即使是现在我国央行对金融业的监管上也留下了一些历史的痕迹,监管的行政指令过多,法律性、技术性、市场性指导不足等。

我国目前央行在对金融业的监管上还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1)监管意识淡薄,比较注重审批,注重地方而轻视管理和全局,使得监管工作走过场得不到真正实施。(2)金融目标的模糊和金融法律的不完善以及监管方式过于单一。在金融监管中有外部监管、内部监管和社会监管而我国主要集中在央行的外部监管上。(3)员工的素质普遍不高,在当今金融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很难想象一个素质不高的监管人员能做到怎样的监管。

要想使我国央行在金融业的监管上有所进步就必须解决好上面的问题。同时加强我国的立法、执法工作,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再者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比例实在很高,这就需要央行的金融监管措施能够有所提高从而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建立内部和社会监督机制同央行一起对金融业的发展进行监督,这样中国的金融业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起来!每个国家的央行制度都有所不同,没有什么好的坏的央行制度只要适应一个国家的国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就是这个国家好的央行体制。

参考文献:

1、《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管理制度》——高发

2、《跨国银行管理》——薛求知杨飞

3、《中国银行业再造有多险?》——王德培

4、《银行制度比较与趋势研究》——康书生

5、《商业银行管理学》——刑晓林

6、《货币金融学》——米什金

7、《中央银行学》——付一书

8、https://www.doczj.com/doc/e915402638.html, /

9、https://www.doczj.com/doc/e915402638.html,/songyaojun/blog/item/

10、https://www.doczj.com/doc/e915402638.html,/

11、https://www.doczj.com/doc/e915402638.html,/renhangjianjie/

中美经济对比,差距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中美经济对比,差距比你想象的大得多一、综合国力1、经济规模从GDP总量来看,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按现价美元计算,2016年中国的GDP为11.20万亿,居世界第二,美国为18.57万亿,尚有7.37万亿的差距,我们预测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仍需十年以上的时间。2、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人均GDP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常用的单一指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6年中美两国的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分别为6895美元和52195美元,美国的人均GDP为中国的7.6倍。根据我们的预测2027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3000美元,初步达到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的下限,但是距离发达国家4万美元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987年我们提出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

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前两步目标基本实现,而对于第三步目标今年有新的表述。今年,我们提出了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蓝图: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世界发展史来看,人均GDP从8千美元到4万美元,美国用时约26年,日本用时约31年,中国需要多久?根据普华永道的测算,2050年中国GDP为49.85万亿美元,美国为34.10万亿美元。基于世行估计的人口数据估算人均GDP,中国在2050年的人均GDP为3.73万美元,美国为8.78万美元,差距仍然巨大。 3、经济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用来衡量生产的效率,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技术进步;二是规模经济;三是效率改进。从CTFP(按目

中美内部控制审计比较及其启示

控制的难度。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内控制度创新 建立科学长效的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意识。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互联网给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各种可能的风险,我们就应该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做到有备无患。在这里主要指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 (一)应建立风险评估的信号和指标体系,针对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和管理风 险等。建立一套风险预警指标,就相当于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安装了风险警报系 统,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价所出现的风险。 (二)应健全风险控制运行体系。收到 预警信号后应及时采取措施,以防风险的 发生,这是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的“防火 墙”。 (三)建立风险处理快速反应部门。目 的是帮助企业能迅速地对事故及故障做 出反应,将事故及故障造成的损害降到最 小,并通过对已发事件进行分析来监督此 类事件,达到进一步防范风险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韩杰,金光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 境下内部控制的研究[J].上海会计, 2000.1. [2]王继强,徐东书.对发展我国会计电算 化的探讨.今日财会在线. [提要]近年来,一系列公司财务舞弊事件使各国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界以及广大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本文对中美两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进行比较,并探讨对中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审计目标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美内部控制审计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22日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上市公司出现的财务舞弊事件让投资人、监管机构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各国逐渐意识到有必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与有效程度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披露。美国是在内控审计领域走在世界前沿的国家,比较中美两国内控审计制度,有助于实现审计准则国际趋同。 一、美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发展 美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发展中,萨班斯法案的颁布是一个重要分水岭。 (一)萨班斯法案颁布前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COSO委员会于1992年颁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是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96年美国独立审计人员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提出风险 控制的意识理念,促进了内部控制审计的进一 步发展。 (二)萨班斯法案颁布后美国内部控制审 计的发展。本世纪初,安然倒塌等舞弊事件相 继发生,再一次暴露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 美国率先于2002年公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 法案》,该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要求所有在 美国上市的企业,除定期提供财务报告及相关 资料外,还要提供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并要求 企业经营者对财务报告信息的真伪及内部控 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注册会计师要对经 营者评价后报告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制度 分别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二、中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发展 在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发展中,《基本规 范》是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一)《基本规范》颁布前的中国内部控制 审计发展。从1996年到2005年,是我国内部 控制审计发展的起步阶段。我国社会各界认识 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开始推动内部控制工 作的发展。1996年财政部颁布《独立审计准则 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2001年起, 财政部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内部会计 控制与监督的要求,逐步发行了一系列内部会 计控制的相关规范。2002年中国注册会计师 协会发布《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对注册会 计师就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与会计报表相关 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进而发表 审核意见制定规范,正式确立了我国的内部控 制审计制度。2003年6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实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从 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 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监督五个方面评价内 部控制系统。 (二)《基本规范》颁布后的中国内部控制 审计发展。2006年以后,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 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我国于2008年6月,由 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 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又联合发布了《企 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 引》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此举必将有 利于我国上市公司及大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 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性的提高,为投资者正确决 策提供相关信息。 三、两国内部控制审计规范比较 (一)内部控制审计定义比较。我国内部控 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 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首先,内部控制审计基于特定基准日,但这并 不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只关注企业基准日当天 的内部控制,而是要考察企业一个时期内部控 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其次,定义中的内部控 制的设计和运行是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 中美内部控制审计比较及其启示 □文/刘峥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财会/审计 73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2月号下(总第459期)

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对比

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分析及对比 在次贷危机向全球金融危机演变的过程中,在危机不断加深、变广的过程中,各国政府都在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缓解或消除危机的影响。中央银行,作为负责金融体系稳定的货币政策当局,在危机中自然是首当其冲,展开了大规模的救市活动。作为美国货币政策当局的美联储首当其冲没在常规货币政策—降息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采取超常规的“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即通过创新金融工具,以及向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实体企业提供融资等方式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用于救助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以期提振市场信心,刺激经济增长。“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效防止了市场崩溃和经济急速衰退。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的相对封闭,中国受危机影响相对有限,中国政府亦高度警惕,推出了4万亿刺激计划,中国人民银行也做出了降息等政策反应。两国货币政策的差异对金融市场产生了不同影响,彰显了不同的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各自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也存在较大不同。 资产负债表项目构成不同,从资产项目来看,中美两国央行总资产大体可以分为:国内信贷、国外资产和其他资产,但具体构成却并不完全相同。首先来看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资产构成,其国外资产包括外汇、货币性黄金和其他国外资产;国内信贷包括对政府(基本上是中央政府)、其他存款性公司、其他金融性和非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再来看美联储的情况。对其总资产作类似的分类,国外资产来自于其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资产和黄金账户;国内信贷包含的项目较多,包括证券、回购协议、对各种机构的贷款以及几家公司的债权;其他资产包括硬币、银行房产等余项。 从负债项目来看,中美两国央行总负债大致包括:国内债券、国外债券、其他负债和自有资金。主要不同体现在国内负债项目上,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国内负债包括储备货币、发行货币、金融性公司存款、准备金存款、发行债券、政府存款,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的国内负债包括:流通中现金、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商业银行库存现金、支票存款与现金、联邦政府负债。 危机之后项目比重,结构变化不同。从资产规模上看,危机发生至2009年,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额增长了68%,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增幅则高达150% 从资产组成和贡献比重看,人民银行总资产中占比最大的是外汇储备,从2007年底的68%上升至2009年底的77%,而美联储总资产中比重最大的是国内信贷,从2007年的83%上升至2009年的90%。 从负债组成和比重上看,人民银行基础货币比重在60%左右,发行债券在20%左右,而美联储基础货币占比一直保持在90%以上 首先来看中国人民银行。人行总资产自2007 以来的增长相比之前数年并没有出现跳跃,实际上是以前年份里增长的延续。在国外资产中,货币性黄金是一个持续稳定的量;外汇和其他外国资产是国外资产增长的原因,而它们的增长则源于国际储备中外汇储备的增加,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96。相对而言,国内信贷变化较小。第三项是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其变动正好跟前二项的升势相反,反而在下降。最后一项是对非金融性公司的债权,这一项数额相对很少,并且在2008 年1月进一步下降到44.12亿元。总的来讲,国内信贷中只有对政府的债权在观察期里有所增加,其他几项之和基本上是在下降。因此,综合来看,外汇储备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持续增加的最重要的来源。

中美科技实力对比:全球视角

中美科技实力对比:全球视角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实力的关键,是大国竞争的制高点。纵观近现代科技史与经济史,16-18世纪,英国首先凭借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与瓦特的蒸汽机发明成为世界科技中心;而后随着西门子发明发电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奠定量子力学,德国一举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头号科技强国;二战前后,爱因斯坦移民美国、1945年世界上首颗原子弹在美国爆炸、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晶体管,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并保持至今。 科技是历史的杠杆,是世界霸权更迭的根源,是大国崛起的支点。从日不落帝国到美元霸权,从机械革命到信息革命,两次科学革命、三次技术与工业革命,不论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无一不是依靠抓住某次关键的产业技术革命机遇而成功崛起,最终成为世界的科技与经济中心,成为全球经济军事争霸的大玩家。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也被称为“汤浅现象”。日本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朝提出当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量占世界科学成果总量的25%,就可以称之为世界科学中心,并依此将历史上的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分为5个阶段:意大利(1540-1610年)、英国(1660-1730年)、法国(1770-1830年)、德国(1810-1920年)、美国(1920年之后),平均维持时间为80年。按照这一总结预测,2000年前后美国的世界科技中心地位将受到新兴势力的挑战,这一角色正是中国。 中美贸易摩擦本质是霸权国家对新兴大国的战略遏制,打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号,剑指中国经济崛起和产业升级,尤其是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战略遏制和“围猎”。2018年3月的《301报告》和5月的美方要价清单多次提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2019年5月16日,特朗普更是不惜代价签署总统令,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以禁止美国企业与包括中国高科技旗舰企业华为公司在内的一切被控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公司进行商业交易,试图切断华为供应链。 本文旨在客观评估过去几十年中国科技实力所取得的进展、中美科技实力的真实差距以及中美在全球科技版图中的地位。基本结论是:中美科技实力在整体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近年中国科技实力在快速而醒目地崛起,在通讯设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doczj.com/doc/e915402638.html, 作者简介:高霞(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方法;赵妍(1980-),女, 山东菏泽人,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2008级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高 霞 赵 妍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 要:内部控制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进步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世界范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阶段,最为显著的研究成果是美国的COSO 报告。对国外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并指出了所带来的启示———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 关键词: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98(2009)2420202201 1 国外内部控制的渊源 古罗马帝国宫廷库房采取的“双人记账制度规定”,一 笔经济业务发生后要由双人同时记录在账簿上,并定期进 行对比考核,审查有无错弊,从而达到控制财产收支的目 的。15世纪末出现的借贷复式记账法,则标志着内部牵制 已走向了成熟。现代内部控制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 的控制从这个时期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 最早涉及内部控制的职业文献是1929年美国注册会 计师协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RB )修订发布的《会计报表的 验证》,而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6年发布的《独立公共 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 (Examination of Financial State 2ment s by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ant s ),该文件将内部 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 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2 各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近几十年来,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比较有名的内部控制模式有美国的COSO 、英国的Cadbury 和加拿大的CoCo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内控框架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议。2.1 美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 (1)萌芽期———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内部牵制阶段。该时期的内部控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 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利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2)成长期———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制度二分法)。该时期AICPA 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AP )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 (1949)的报告中首次给内部控制下了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内部控制使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 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其后又对该定义进行了三次修订。该阶段完成了实践塑造和理论完善两大使命。 (3)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结构三分法)。1988年AICPA 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关注》中首次采用内部控制结构替代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这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性的研究成果。(4)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 段———旧COSO 报告(要素五分法)。COSO 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五大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最新成果———全面风险管理。COSO 委员会在2001年成立了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项目咨询委员会,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COSO 委员会在2003年7月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征求意见稿,并于2004年9月29日颁布正式稿。COSO 委员会在ERM 内容摘要中,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明确指出了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部分,ERM 涵盖了内部控制,但并不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取代。2.2 英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从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到1999年的特恩布尔指南,英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步趋于系统和完善。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Cadbury Report )、1998年的哈姆佩尔报告(Hampel Report )以及1999年的特恩布尔报告(Turnbull Report )堪称是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 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全称为公司治理的财务面(The Financial Aspect s Of Corporate G overnance )。它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之下,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卡德伯利报告在许多方面开创了英国公司治理历史的先河,它所确认的公司治理原则一直沿用至今。1998年的哈姆佩尔报告全面赞同卡德伯利报告将内部控制视为有效管理的重要方面的观点,鼓励董事对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进行复核。哈姆佩尔报告所提出的准则,将公司治理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内容缺乏新意,委员会主要由 既得利益者组成,责任不够明确。1999年的特恩布尔报告就如何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提供了详细的指南。它认为董事会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负责,应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政策,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特恩布尔报告推进了内部控制定义的发展,强调通过战略参与为公司创造价值,标志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 202—

中美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中美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上课时间:周四晚上班级:工管0902 姓名:蔡川露 [摘要] 各个国家的企业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中美两国由于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企业文化呈现出各异特色。文章从观念意识、企业精神、企业制度文化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中美企业文化。 [关键词] 中国美国企业文化比较 企业文化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劳伦斯。米勒在文献中写道:“公司唯有发展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能激励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一切行为,这样公司才能在竞争中成功”。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源,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更是企业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社会文化,而企业文化也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管理,不断学习国外一些优秀的企业文化,并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西文化从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而不同文化体系下所产生的企业文化必然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中,有15%左右的企业预定寿命提前终止,其中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企业不稳定占主要成分。中美双方的社会制度、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在文化冲突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观念意识的比较 中国企业强调集体主义,经济与政治关系紧密。中国企业强调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强调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等,在中国的企业文化中,十分注重和谐,强调员工的归属感,强调以企业的利益、荣誉为重。企业十分注重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体协作精神,鼓励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注重培养职工良好的主人翁意识,树立“以企业为家”的思想。例如海尔企业文化便有“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这一条。 美国企业奉行个人主义,政治对经济的干预较小。美国企业提倡个人奋斗,崇尚独立、自由、平等、竞争,强调个人作用,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被发挥到极致,及其注重和突出个人的作用,奉行个人主义。他们尊重个人隐私,强调自由,注重个人表现。他们在尊重个人价值、个人选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了,为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企业精神的比较 中国企业缺乏企业精神。在中国的企业里常常会用到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拼搏这些词语,但实际上中国的企业是缺乏企业精神的。实用、功力、形式、经验主义对中国的企业影响较深,许多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常持有实用主义的态度,功利特征明显,形式主义泛滥,凭经验和感觉行事,没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因而就缺乏对企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竞争力不强,生命力不足。 美国企业精神鲜明。美国的企业有其独特的企业精神,富有个性特色。美国的企业文化就是追求卓越、追求变革的创新文化,他们强调在个人自由、机会均等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竞争。美国企业不满足于现状,事事追求卓越,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是美国企业文化的一

[关于,中美,内部控制,其他论文文档]关于中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与思考

关于中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目标;控制要素 【论文摘要】美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发展至今,已经达到较完善的程度。本文通过对我国和美国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比较,找出我国企业目前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一些建议。 1中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 管理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理论。 2我国内部控制的不足 2.1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较低,且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只局限于差错防弊、会计资料 的合法和保证业务的有效进行,而并没有把营运的效率和效果包含在内,更没有把其提到目标的高度,来增加企业价值,实施风险管理。 2.2我国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实务指导上尚缺乏一个统一指挥和协调机制,主要 是从单个作业环节上进行规范的定义,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不具备完整性,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结构、内容和联系)。 2.3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会计控制研究,且多是从审计角度出发,视野范围过 于狭窄在内部会计控制的方式上,已经有相关法规提到信息技术控制和风险控制,理论界也有相关的研究提到信息对于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性问题,但并没有系统地从信息化的角度去透视企业内部控制的运作流程。 3对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当前我国的现实发展,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提出了严峻挑战。综合以上差异比较,以及我国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具体情况,应该有一下的建议可以采纳。 3.1我国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 际状况,量身定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特别要注意应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建立上和实践上的不足和缺陷,从根源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来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益性、报表的可靠性和法规的遵循性,并最终服务于社会。 3.2建立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国现阶段的内部控制建设应由内部控制逐渐转向内 部会计控制、控制、风险控制以及信息评估等多个要素结合的体系。既要充分体现它的针对性、适应性和现实性,也要考虑其前瞻性、系统性。从而形成前后统一的完整的系统。

中美两国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中美两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分析 09JR1 ALLICE 前言:下图为整理后的中美两国货币当局2010年9月的资产负 债表,对比发现,中美两国资产负债项目的划分设置还是有很大区别 的,我就下图所列项目中几个对总值影响比较大的作以分析。对于不 足或有误之处,恳请老师指正。 2010.09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 报表项目Items 国外资产 Foreign Assets 外汇 Foreign Exchange 货币黄金 Monetary Gold 其他国外资产 Other Foreign Assets 对政府债权 Claims on Government 其中:中央政府 Of which: Central Government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Claims on Other Depository Corporations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 Claims on Other Financial Corporations 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 Claims on Non-financial Corporations 其他资产 Other Assets 总资产 Total Assets 储备货币 Reserve Money 货币发行 Currency Issue 金融性公司存款 Deposits of Financial Corporations 其他存款性公司 Other Depository Corporations 其他金融性公司 Other Financial Corporations 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Deposits of financial corporations excluded fr 发行债券 Bond Issue 国外负债 Foreign Liabilities 政府存款 Deposits of Government 自有资金 Own Capital 其他负债 Other Liabilities 总负债 Total Liabilities

中美贸易战专题:中美经济实力对比

[Table_Summary] 中美经济实力对比 宏观研究专题报告2019/6/3 导读: 中美贸易战爆发前后,关于中美竞争力的比较主要有三种观点:1)过度 膨胀派,认为中国综合国力已经超越美国,中国有实力全面挑战美国;2) 过度悲观派,否定中国制度、文化,认为改革进入深水区而难以推进, 内忧外患导致中美差距只会越来越大;3)理性客观派,主张全面、客观、 理性分析中美的竞争力,认为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有可能实现高质 量发展,持续追赶美国,不断改善民生,迈向发达国家行列。 中美的差距有多大?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将从经济、科技、军事、教 育、营商、民生等各领域全面对比中美实力。本文从经济实力方面客观 分析中美差距,肯定进步,正视问题。 摘要: 四十年来,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占 全球经济份额上升到16%,中美GDP之比上升到66%。第一,1978-2018 年中国经济总量从不到1500亿美元增长至13.6万亿美元,从低收入国 家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占美国GDP比重从6.3%上升到66.3%, 占全球经济规模比重从1.8%增长到16.1%,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从2% 增长至约30%。四十年年均实际增速为9.5%,同期美国和日本仅为2.6% 和2%。假定中国GDP年均增速6%,美国增速2%,2027年即十年后中国 GDP总量预计将赶超美国。第二,工农业生产能力快速发展,资源从短 缺到丰富。1978-2018年,粮食总产量翻一番,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87 倍,工业增加值为全球第一。铁路、公路里程分别增长4.5倍和1.5倍, 其中高铁占世界高铁总量2/3以上,建成全球最大移动互联网。第三, 货物贸易居全球第一,占全球12.8%。201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350 亿美元,较1984年增加106倍。第四,外汇储备连续十三年全球第一。 第五,城镇化率攀升至59.6%,进入城市群都市圈发展阶段。四十年来, 就业规模增长超3亿,从第一产业持续向二三产业转移,但第一产业就 业人员占比仍高于第一产业占GDP比重20.2个百分点。 同时,我们要正视不足,中国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6%,在生产效率差、 产业结构、金融发达程度、城市化水平、企业竞争力、科技教育文化、 居民生活等方面与美国比仍有较大差距及发展空间。第一,中国人均GDP 仅相当于美国的16%。第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 美国的43%和12%,每单位能耗创造的GDP低于美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第 三,消费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度上升,但投资仍占较大比例,美国为消费 驱动型经济。第四,中国第三产业低于美国30个百分点,但金融业占比 略超美国。农业占比偏高,但效率偏低,我国广义粮食自给率84%低于 美国的131%。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整体低于美国,但高技术行业产能利 用率高于美国。中国的钢铁产量约为美国的10倍。第五,虽然货物贸易

央行资产负债表分析

报告课题: 比较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解释我国央行资产的膨胀原因,并分析其利弊。 报告结构: 一、比较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 二、我国央行资产膨胀的原因 三、资产巨无霸的利与弊 四、“最大”如何变成“最强”——优化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总量与结构的对策 五、附录:2016年4月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 一、比较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 1.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特点 中央银行资产主要分为贷款和投资两大类。其中,贷款又可分为对政府的贷款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主要是商业银行),投资可分为对政府的投资和对外国官方机构的投资。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项目有中央银行发行的通货(纸币和硬币)、存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等)和借入资金(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券,例如央行票据等)。 具体地,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具有以下特点: 1)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世界第一,截止4月末,人民银行总资产规模为32万 亿元,折合约5万亿美元;同期美联储总资产规模为4.5万亿美元。 2)人民银行的资产规模持续处于扩张状态,但增速相比之前有所放缓。 3)外汇:人民银行国外资产持续增加,截至2016年4月末,国外资产规模为24万亿元,占资产总额 71.8%。近四年来我国外汇占款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外汇占款规模仍然较大。后将细述。 4)对政府债权:2016年4月末对政府债权1.5万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4.6%。 5)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为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的再贷款、再贴现等融 资形成的债权。2016年4月末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4.7万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14.4%。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再贷款及再贴现是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因而人民银行对存款性公司的这类债权占总资产的比重非常高。近十多年来该比重大幅回落的原因与外汇占款项目的迅速上升有关,反映了基础货币供应结构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银行更多从市场融资,而非依赖于中央银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项目占比下降,反映了中央银行减少了通过再贷款、再贴现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其他金融公司债权”数额和比重均呈下行走势,说明中央银行运用资金方式对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非存款金融机构调控力度在减弱。 6)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人民银行负债项目中,最主要的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1993-2014年6月 末,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从36.9%提高到65.7%。随着经济发展,存款类金融资产和银行体系资产规模持续稳定增长,带动了银行体系准备金存款的增长,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成为央行贯彻货币政策意图的重要工具。 7)货币发行:2002年以后货币发行占总负债的比重持续下滑,2008年降至17.9%的低点。2009年以 后该比重小幅回升,稳定在20%左右。 8)政府存款:政府存款的规模在负债项目中居第三位。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要求预算单位将经常性存款 逐步集中到中国人民银行的单一账户中,导致“政府存款”科目余额走高。 9)发行债券: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主要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来对冲,导致发行债券余额有所下降。2.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特点 1)自启动超常宽松的量化宽松项目后,截至2016年4月末,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急剧膨胀至4.5 万亿美元。 2)公开市场购入的资产是美联储资产的最主要部分。截至2016年4月末,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购入 的资产规模高达4.4万亿美元,占到其资产规模的97%以上,是金融危机以前的四倍多。 3)基础货币大幅增长。2008年以后,在“联邦储备的存款”项目的占比增长迅猛。主要是由于2008 年10月美联储改变了存款准备金零利息的做法,宣布给存款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储备金账户付息,支付的利率高于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鼓励银行将更多的资金留在美联储统一调配使用。 这项政策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在美联储的超额储备的膨胀。美联储通过扩张基础货币,为启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做了资金准备。 4)

案例十九: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作

案例十九: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作 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目前,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12国,也称为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其组织框架、目标、任务和运作机制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组织框架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予以实施。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在欧元区内,欧洲中央银行是最高货币权力机构,其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工作人员约500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是欧洲中央银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负责执行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日常工作,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所有活动必须接受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行长理事会负责制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指导纲要,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利率水平和中央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等。目前,行长理事会由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每个成员拥有一份表决权,采用简单多数表决法决定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担任行长理事会主席,并且拥有在表决中出现赞成票好反对票相等时做出最后裁决的权力。执行董事会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执行董事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其他五位成员组成,任期8年,期满后不得继续连任。 由于不是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在1999年1月1日参加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还设立了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尚未参加欧元区的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的第三个决策机构即总务理事会,负责协调欧盟内欧元区和非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欧盟东扩到27国后,现行的一国一票制将使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变得十分庞大,难以进行迅速有效的决策,为此,欧洲中央银行将采用“三速”投票模式,按照成员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分配投票权,5大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4票,也就是说每5年有一国没有投票权;14个中等国家如比利时、奥地利、瑞典、芬兰、波兰等共8票,即14国中每年8个国家有投票权;8个小国如塞普路斯、爱沙尼亚、立陶宛、卢森堡等为3票,即每年3个国家有投票权。执行董事会的6名成员有永久投票权。 二、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 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原则。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与德国规定的德国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捍卫货币”如出一辙。虽然欧洲中央银行有义务支持欧元区如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的其他经济政策,但前提是不影响价格稳定的总目标。 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相比,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崭新的机构。为增强欧洲中央银行的信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从立法和财政上明确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欧洲中央银行在指定或更换行长理事会成员以及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不得接受任何机构的指示和意见,在更换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理事会成员时,必须得到所有成员国政府和议会的一致同意。同样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规定任何政府和机构有义务尊重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得干预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财政上,欧洲中央银行对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实行“不担保条款”。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规定,欧洲中央银行有责任对其实行的货币政策进行说明。欧

中美企业文化比较研究概要

中美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1、前言 (3) 2、企业文化的内涵 (3) 2.1 文化的含义、企业文化的含义 (3) 2.2 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功能和特点 (4) 3、中美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4) 3.1 中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4) 3.2 美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5) 4、中美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7) 4.1 宏观层面的中美企业文化差异 (7) 4.2 企业层面的中美企业文化差异 (8) 4.3 个体层面的中美企业文化差异 (9) 5、中美两国企业文化优缺点评析 (10) 5.1 中国企业文化优缺点评析 (10) 5.2 美国企业文化优缺点评析 (10) 6、对中国企业发展先进企业文化的启示 (11) 参考文献 (12)

中美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 每个国家的企业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中美两国也不例外。研究中美两国企业文化间的差异,使中国企业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探讨如何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的企业文化,使中国企业在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重点论述了中美企业文化各自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中美企业文化的特点具体有哪些,它们又有着怎样的优缺点;以及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取长补短,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企业文化。 关键词:中国企业、美国企业、企业文化 Abstract Each country has its own enterpris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search 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nterprise culture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ay help Chinese enterprises awaring more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t has a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in discussing how to learn from foreign advanced enterprise culture to get som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in the process of shaping of the unique 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he enterprise culture formed, what the history origin they have; and how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should be learn more from other advanced enterprise culture to perfect themselves. Key words:Chinese Enterprises 、American Enterprises、Corporate Culture

中美内部控制比较分析

INTERNALCONTROL 内部控制·综合(中)2009年第2期 中美内部控制比较分析 西南财经大学 刘娟 内部控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经历过安然、世通等重大会计舞弊事件后,内部控制更是得到了来自社会公众、学术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在此期间内部控制理论有了突破性。而在中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与探索开始得比较晚,历经的时间也很短,因此,国内的内部控制理论势必有其特殊性,与美国也势必有所不同。 一、中美内部控制理论发展 其一,美国内部控制理论发展。通常,人们将西方内部控制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被称为牵制阶段,是内部控制的萌芽时期。在该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以职责的分工和业务的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为着眼点。到了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改进,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发展。内部控制开始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并在此期间推行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其目标在于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提高经营效率。到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审计理论的推进上有大量的举动,这使得内部控制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是该阶段的重点。1988年4月AICPA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NO.55),开创性地提出“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马金花,2005)。在该准则中,“内部控制结构”一词首次替代了“内部控制”,以要素取代了原来简单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划分。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阶段开始把控制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与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一起纳入内部控制结构之中,并且不再区分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内部控制多是从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的。政府在内部控制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的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1992年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COSO报告)。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新阶段。2002年以来美国Sarbanes———OxleyAct(SOX)第302款、第404条款要求管理层、独立审计师必须提供内部控制报告,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还必须以个人的名义表明其对内部控制负责(储稀梁,2006)。2006年7月15日美国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已开始对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生效SOX严格界定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和义务;强调了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职责;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明确要求;对公司的外部审计作出严 格规定。其中的404条款明确规定了管理层应承担设立和维持一个应有的内部控制结构的职责(刘君,2006)。 西方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最初含义模糊狭窄到后来内涵清晰完整、涵盖范畴更广泛的过程。COSO报告自从发布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程了,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并纷纷效仿,中国也不例外,于20世纪80年代起以COSO为模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二,中国内部控制理论发展。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咎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的经济、政治体制所导致的。而在我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步伐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才开始积极推进内部控制的规范建设。198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该规范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于1997年年初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作出了定义。1997年5月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规定金融机构要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我国第一部对内部控制有法 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制度(系统)评审方案实施步骤》《交通行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办法》《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试行办法》《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的若干规定》 《教育系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实施办法(试行)》 《中国农业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决定》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实施办法》 《中国工商银行内部控制暂行规定》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 《关于加强期货经纪公司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 《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 《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关于加强证券公司营业部内部控制若干措施的意见》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 《保险中介机构内部控制指引(试行)》《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试行)》《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内部控制指引》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表1中国内部控制法律法规汇总表颁布机构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交通部电力部财政部、中注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教委中国农业银行煤炭工业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中注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保监会卫生部 中国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财政部等 日期 1994年4月1995年11月1996年7月1997年1月1997年5月1997年7月1997年12月1998年1月1998年2月1998年12月1999年8月2000年4月2001年2月2002年2月2002年9月2003年1月2003年12月2003年12月2004年12月2005年2月2006年1月2006年6月2006年6月2006年7月2007年7月2008年5月 8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