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

4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

4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
4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理解

1读诗句,再完成后面的习题。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看图补充诗句。

2.这首诗的诗名是《____________》。

3.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辞:____________ 烟花:____________

4.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________送别________的情景,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_,送别的地点是________ 5.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感情。

6.对“故人西辞黄鹤楼”一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老朋友辞别黄鹤楼,往西去。

B.老朋友辞别黄鹤楼,往东去。

2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的真挚感情。

3.“足”的意思是________,从这个字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与“_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相同。

3先默写《题西林壁》,再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诗句。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的________。

3.在这首诗中,哪两句写出了随着观察角度不同,看到庐山的景象也各不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诗中的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新天地。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查字典,“曛”应查____部,再查____画。“曛”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与课文中两首诗有哪些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古诗,并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在横线上填写前两句诗。

2.这首诗是____代诗人________所写,叙述的是为好友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之情。3.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是________季。

6读古诗,回答问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与《送元二使安西》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哪里?

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诗句。

(2)《游山西村》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_。这首诗中有一个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是________,“豚”的意思是________,“腊酒”指的是________。

(3)这首诗运用了对偶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使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8按照要求填空。

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诗句。

(2)《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的感受。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俗话说:“当局者迷。”哪句诗说明了这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_____》。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________。

2.诗中“鉴”指的是_________,“徘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用“/”画出朗读诗歌时的节奏。

2.写出诗中加粗多音字的读音并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

2.此诗的作者是______代_______ 。

3.题目中“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此诗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3.这首诗是按照_________的顺序写的。前两句写的是_____时的景色,后两句写的是________的景色。

4.后两句诗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比做______。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3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诗的诗题是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2.将诗补充完整。

3.先写出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再写出前两句诗的意思。

闲:___________ 空: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本诗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衬托春天月夜的_______________。

14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

快乐阅读轻松答。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查字典填空。

“微”的部首是(),音节是(),组词()。

“微”的解释有:

A.轻微;

B.衰落,低下;

C稍微;

D.精深奥妙。

“身份虽微”中的”微”应取解释()。

2.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我”指的是____________。

“母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狞恶的海狮”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歌饱含真挚的感情,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表达了香港的广大民众渴望()的迫切愿望,抒发了他们()的感情。

15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

将诗句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

________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更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人。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浥:______________ 更尽:______________ 故人: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写的。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季节)______送别好友_______去_ _______时的情景。后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4分)

16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

1.《忆江南》是一首,它的作者是代的

2.找出一句描写景色的句子,抄写下来,并回答问题。

意思是:

这一句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3.这首词中有一个反问句,请你找出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之情,从

5.请你再写出一句描写优美风景的诗句。

6.请你写出一句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

17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

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

,。

,。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以“动”写“静”,这“静”烘托出诗

人心灵的。后两句

用的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相”和“两”同义重复,

把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

18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

默写古诗《望洞庭》并回答问题。

1.默写古诗。

2.这是诗人为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第一句应该是时的景象,表现湖面的

的。第三句写湖中君山将、比作

19语文【问答题】

默写古诗《望洞庭》并填空。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洞庭》是___代诗人______所作。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两句运用了比喻,把________

比做铜镜,又用________和________来比喻洞庭湖和湖中的君山。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

致的工艺品,给人以无穷的享受。

20语文【填空题】

古诗句的运用及拓展。

1.找一找诗句里的地名,在下面画横线。

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在下列诗句中填上花名。

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③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④墙角数枝(),凌寒独自开。

21【阅读理解与欣赏】

诵读古诗,完成练习。

西江月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听着田野的蛙声,感受到漫村遍野的稻花香气,不由得联想到即将来到的丰年景象。诗词中表现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对这句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收藏答案

22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一读,做一做。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1.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句诗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______的景色。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明月之夜,二十四桥处处可闻箫声,但那如花似玉的人儿如今在何处教人吹箫呢?”诗中表达这个意思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 ] A.杭州

B.苏州

C.扬州

23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古诗,答题。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小孩对月亮有着稚气而天真的认识,把月亮比作_________和_________。

2.“呼”和“疑”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

[ ] A.小孩愚蠢无知,竟不认识月亮。

B.小孩看到月亮十分高兴,竟然大叫大喊。

C.小孩的天真烂漫之态,显得十分可爱。

24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外阅读。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①,邀我至②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③。

开轩④面场圃,把⑤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①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②至:到。③斜:迤逦远去,连绵不绝。④轩: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⑤把:端着,拿起。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鸡黍()郭外斜()面场圃()重阳日()

2.解释下面的字、词。

故人:__________ 邀:__________ 且:__________

3.孟浩然,_____代著名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与另一位田园派诗人__________合称为“王孟”。4.关于这首诗所表达的主客间深厚的情谊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有人认为是最后两句诗集中表达出来的,有人认为是贯穿全诗,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内阅读。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寒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渔歌子》的体裁不是诗,而是__________。

2.这首词前三句写景,时间在_____季,地点是在_____。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__________,桃花的颜色__________。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给人秀丽、清新之感。

3.词的最后一句写人,生动地表现了渔夫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

26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请用你自己的话解释前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本诗的作者李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本学期我们学过他的《望洞庭》一诗。()

(2)诗中的庐山是我国著名风景区,在江西省境内。()

3.判断下面古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7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内阅读。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这首诗以__________手法写江南农村__________时节的景象。

2.本诗前两句着重写____________,写出了大地一片_________的景象;后两句写____________,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____________。

3.后两句诗中,“才”“又”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_________之情和对乡村生活的___________。28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外阅读。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解释诗中加粗的词语。

初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白居易是____代大诗人,字____,晚年号“香山居士”。

3.《钱塘湖春行》以诗人的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春天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如果让你在“春”字前面补一个字,以准确显示诗人出行的时间,可以拟为____春。

4.试着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9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根据解释在诗中找出相应的字词。

(1)古时一种酒名。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这种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

(2)太阳升起时明亮的样子。()

(3)古时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门神的名字或画上门神,挂在门旁,用来避邪。()2.这首诗写了人们_______时的欢乐情景。

3.诗中一共写了几件事?各是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内阅读。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忆江南》是一首()。

A.曲

B.词

C.诗

2.“江南好”中的“好”字,包含着诗人深情的________。

3.诗人描写了江南的____、____和____的景色之美。“_________”一句是对江南风景总的赞美,与“___

_____”一句相呼应。

31【阅读理解与欣赏】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2.解释诗中画线的词。

怜:

扣:

扉:

3.“春色满园关不住,。”这两句诗的意思:

4.这首诗作者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来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

32语文【判断题】

请用“√”和“×”来判断下列句子说法是对还是错。

1.“忆江南”是词牌名。( )

2.《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的作者分别是刘禹锡和李白,他们两个人都是唐朝著名诗

人。( )

3.“风景旧曾谙”中“谙”字读音是“yīn”。( )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诗概括了全文,在文中又起到前后照应的作

用。( )

5.“……或浓或淡的新绿……”这句中划线的字写出了颜色的深与浅。( )

33语文【问答题】

1.默写古诗。

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

题:____________ 缘:____________

3.《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这首诗写在____________上面,诗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人生哲理,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诗中原名回答)。我们从前还学过他的诗《____________》。

34语文【画图题】

巧手绘图。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这三首古诗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画出当时的景象。

35语文【填空题】 ID:47133

填空。

1.《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____朝的____,他被称为“____”。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的心情。2.《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他是唐代的____家、哲学家。他与柳宗元并称“____”。这首诗以奇特的想象,描绘了洞庭湖____的美景。

36语文【填空题】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并按要求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____代诗人_________所写。诗人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______ ________,诗人借此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

37语文【填空题】

先解释加粗字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________________ 面目:________________

诗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重:________________ 明:________________

诗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语文【填空题】

课文内容我熟悉:理解古诗内容,填空。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送别他的好友__________时所作的一首诗。黄鹤楼在现在_____省_____市,广陵又称__________。诗题中的“之”就是__________的意思。

(2)《送元二使安西》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送别友人__________时写的一首诗,其中“使”是_____ _____的意思。“渭城”指的是__________,在_____省,“阳关”在我国的_____省。

39语文【单选题】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描写的名胜是

[ ] A.山东济南大明湖B.北京颐和园月波楼C.江苏苏州沧浪亭

40语文【问答题】

把下面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________。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把上面古诗补充完整。

2.解释画线的字词的意思。

孤帆:__________________ 唯:__________________

3.后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填空题】

请指出下列古诗词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1.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2.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6.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42语文【默写题】

默写古诗《望洞庭》,并完成练习。

,。

,。

1.补充诗句。

2.诗题为《望洞庭》,是什么时候望洞庭的?

[ ]

A.早晨B.中午C.夜晚

3.诗中“翠”的意思是

[ ]

A.翠鸟,鸟名B.绿色的硬玉,翡翠C.绿色

4.本诗先从处看洞庭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

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

的。

43语文【问答题】

默写古诗《江南春》,并填空。

江南春

《江南春》写的是春天的景色,诗中所描写的“”和“

从“”和“”则可知道这是江南的春天。这首诗表的之情。

44语文【问答题】

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语文【填空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一诗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山西村》一诗中描写农家淳朴热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一个“__

_”字,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倾尽所有的盛情。

3.《蟋蟀的住宅》中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________,其中,蟋蟀住宅的特点是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三方面作了介绍。

46语文【问答题】

1.默写古诗。

游山西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

豚:__________ 足:__________

3.《游山西村》是_____朝的__________所作。古往今来,人们身处困境、进退两难时,常吟咏其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语文【填空题】

古诗乐园。

1.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____,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____的《_________》。

2.《送元二使安西》是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题目中的“使”是____________的意思,诗中点明了送别时间、地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语文【填空题】

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描写了庐山雄奇多姿的景象。

2.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我为____________ ________而读书。

3.《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__________文,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________ __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为人类探索恐龙之谜开启了大门。

4.蟋蟀选择住址很讲究,一要____________________,二要____________________,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____________________工程。

49语文【填空题】 ID:26802

将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地名画上“____”。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秋风不相待,先到洛阳城。

3.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4.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5.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0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

默写古诗词,并回答问题。

四时田园杂兴

,。

,。

1.补充诗句。

2.作者是代的。诗人描了的情景。展现

的劳动场面,流露了诗人

对的赞扬。全诗语言、

、。51【填空题】 ID:8044

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忆江南》是一首。“忆江南”是名是“,

”它分别描写

了、、

景物。

2.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就会对老人

对孩子就会使人与人之

间。

3.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同时赢得

了。

4.爱人者,;敬人者,。5.——非一日之功

52语文【填空题】

根据古诗内容填一填。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均为________诗。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送别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诗中两个友情深厚的朋友即将分别,它们的心情怎样?请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两个)________、___ _____。

3.《送元二使安西》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_,送别的地点是________,最能体现诗人与朋友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语文【填空题】

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____________ 烟花: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尽: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语文【判断题】

小小裁判员。对的打“√”,错的打“×”。

1.《鸟的天堂》的作者是巴金。()

2.蟋蟀在冬天是不修洞穴的。()

3.爬山虎是一种动物。()

4.年轻的魏格纳从一张地图上发现了大陆漂移的现象。()

四年级语文下册类文阅读 文言文二则

类文阅读22 文言文二则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发书映光而读之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 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3.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说一说,匡衡身上有哪些你值得学习的品质呢? 【参考答案】 1.C

2.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3.本文写了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到大户人家帮佣只为借书这两件事。 4. 示例:匡衡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恒心与毅力值得我学习。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⑤,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孤:小时候死了父亲。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荻(dí):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像苇叶,秋天开紫花。④闾(lǘ)里:乡里。⑤文字:文章。 1.“家贫无资”的“资”意思是。当这个字表示“供给;提供”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 2.“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意思是()。 A.他从小时候开始写诗歌文章时,个子就和大人一样高了。 B.他从小时候起开始写诗歌文章,下笔就和大人一样镇静了。 C.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水平已经和大人一样高

小学四年级以上古文100篇

小学生小古文100课 上册 第一组乡村即景 1、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 2、 乡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3、 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4、荷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5、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第二组天的魔术

6、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7、雪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8、日月星 日月星 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9、日时 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夜半为子,日中为午。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第三组别样的争和辩 10、 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11、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12、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 兔行速,中道而眠, 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13、五官争功 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 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第四组读书要得法 14、读书 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 ,则于禽兽何异? 15、读书有三到 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16、读书需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

(完整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班级()姓名()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答:。 五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2020-2021学年小学四年级语文(下)《文言文二则》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文言文二则》练习题 1、看拼音,写字词。 gōng jìng qín fèn yān zú 心不在丢保车 2、我能写好字 3、比一比,组词语。 囊()萤()恭()勤()卒()嚷()莹()添()谨()碎()博()贫()焉()逢() 搏()贪()淹()峰() 4、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在下面画上“” 1、则练囊盛.(shèng chéng)数十萤火以照书。 2、世传.(chu、án zhuàn)李白读书山中。 5、字词理解。 (1)下面加点字意思正确的打“√”,如有错误,有正确的意思写在括号里。 ①夏月则囊盛.(强烈)数十萤火以照书。() ②过是溪,逢老媪方.(正在)磨铁杵。() (2)照样子,用组词方法解释加点字。 ①胤恭勤不倦.。(疲倦)②博学多通.() ③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④未.成,弃去。() (3)“卒”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完毕,结束,②到底,终于,③死;下列加点字分别选哪个义项? A、七有卒.,年七十一,目闻之震悼。()

B、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6、下列成语中与“铁杵成针”意思相近是() A、水滴石穿 B、恍然大悟 C、点石成金 D、粗中有细 7、下列句子中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B、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C、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8、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①该句告诉我们的时间是,“则”的意思相当于,“数”形容萤火虫, 所以才能。 ②这句话的意思是: (2)下面对“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感动她的意志,回去完成了学业。 B、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C、李白感谢她的意思,最终完成了学业。 9、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囊萤夜读》中能够直接概括车胤的精神品格的词语是() A、恭勤不倦 B、博学多通 C、家贫不常得油 D、以夜継日 (2)引用原文回答。李白在山里读书时,对待学习,刚开始时的行为是“”,后来的行 为是“”。他的行为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是因为看了,从而“感其意,还卒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学习疲劳了可以去郊外散散心。 B、读书再苦再累也不会比磨针更辛苦。 C、多细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真理。 D、做任何事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训练 童趣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2)鹤唳.()(3)土砾.()(4)丘壑.()(5)癞蛤蟆 ..()(6)藐.小()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余.忆童稚时( ) 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方.出神()兴.正浓() 驱.之别院()则或.千或百() 以丛草为.林()心之.所向() 二虫尽为.所吞()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物外之.趣() 常蹲其.身()怡然.称快() 必细察其.纹理()果然.鹤也()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5、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六、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3、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七、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2、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 它们分别指的是: 3、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所倒之“树”指的是: 《论语》十则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 () 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 人不知而不yùn()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__ (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 _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与文言文阅读 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古诗词与文言文阅读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古诗词阅读。(42分) (一)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③子规:鸟名,杜鹃鸟。 1.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时节的景象。其中,写景的诗句是: , 。(3分) 2.“雨如烟”写出了雨的特点: 。读到诗句“子规声里雨如烟”,我们觉得尤为有趣,原因是。(4分) 3.“闲人少”的原因是村子里的人“”(填写诗句)。诗人说“闲人少”,目的是。(4分) 4.这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的赞美之情。(4分) (二)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解释下列字词。(4分) 使: 朝雨: 更: 故人: 2.读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时,你的眼前展现出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写一写。(4分)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是。类似饱含送别之情的诗句还有许多,如“,”“ , ”等。(5分)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送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眼前。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旧时 ..(惊动喜鹊) ..茅店社林边(往日) B. 明月别枝惊鹊 C.清风 ..半夜鸣蝉(清凉的晚风) D.路转溪桥忽见.(看见) 2.“西江月”是这首词的。画“”的句子描绘出了乡村夏日夜景图: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惊起了;夜半时分, 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6分) 3.下面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58分)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 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 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①兔走.触株走.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 ④冀.复得兔冀. ()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 五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 六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 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 子: 。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 是: 。 七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四年级小古文

四年级小古文五十篇 乡村即景 1、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 2、乡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3、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4、荷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5、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天的魔术 6、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7、雪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8、日月星 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9、日时 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夜半为子,日中为午。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别样的争和辩 10、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11、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

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12、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 兔行速,中道而眠, 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13、五官争功 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 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读书要得法 14、读书 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 ,则于禽兽何异? 15、读书有三到 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16、读书需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7、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智慧少年 18、称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 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 则象重可知矣。” 19、道边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0、破瓮救友

(语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四年级春季 【阅读】文言文阅读(一)

目录阅读 第一讲【阅读】景物类阅读(二) 第二讲【阅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第三讲【阅读】句子赏析(修辞描写) 第四讲【阅读】文章结构 第五讲【阅读】托物言志 第六讲【阅读】文言文阅读(一) 第七讲【阅读】文言文阅读(二) 第八讲【阅读】我爱我国 第九讲【阅读】环境描写 作文+拓展 第十讲【作文】人物画廊之亲人坊篇 第十一讲【作文】锦绣天地之自然颂歌篇 第十二讲【作文】人物画廊之众生像篇 第十三讲【作文】锦绣天地之人文风情篇 第十四讲【国学】国学之古诗鉴赏(七) 第十五讲【国学】诗词故事(八)

第六讲【阅读】文言文阅读(一)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他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胡说八道翻译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的话,你不能去远的地方游泳,要游的话也要有姓方的人陪。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 在很小的时候做别人孩子,要多亲亲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到九岁的时候还有体香,就能睡热凉席。 文言文积累—— 积累古人的人称代词——你我他 刻苦学习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 书,以夜继日焉。 译文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 不能经常得到香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 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映雪读书 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灯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1、解释句中加括号字 (1)性敏(好)学() (2)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阅读《狐假虎威》完成习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亡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2)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2)故遂与之行: (3)其不善者而改之: (4)曾子之妻之市: (5)学而时习之: (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欣赏寓言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完成习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处:晋·傅玄《》。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 3.这句话被人们用来比喻什么,不正确的选项是() A.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 B.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C.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口 D。客观环境对人没有太大影响。 答案 一、1.(1)做首领(2)认为(3)对的(4)逃跑 2.(1)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3)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1)助词,无义(2)它,代狐狸(3)它,代缺点或错误(4)到 (4)它,代学过的知识(6)的 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5.从正反两面评价都可以。 二、1.太子少傅箴 2.靠近朱砂的变红,靠近墨的变黑 3.D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期末阅读专项训练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四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期末专项训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①突兀层崖中②,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③,茶毕,棹④小舟入湖。山色如娥⑤,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⑥。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保叔塔:塔名。②突兀层崖中: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③昭庆:寺名。 ④棹:用桨划船。⑤娥:借指女子的眉毛,这里是说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⑥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1.找出原文中描写西湖风景的句子,用“”画出来。 2.文中画“﹏﹏﹏”的句子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文中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chuò):停止。③喧:遗忘。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 A.正在 B.方向 C.相当 以此戒.之() A.命令 B.告诫 C.戒备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3.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凿壁偷光① 匡(kuàng)街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dāi)③,衡乃穿壁④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注释】①本文选自《西京杂记》,②区街:西汉经学家。③速: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④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读“匡衡勤学而无烛”时可以这样停顿:“匡衡/勤学/而/无烛”。 B.匡衡偷邻居家的蜡烛来照着读书。 C.这是《西京杂记》中的一个故事。 D.匡衡穿过墙壁到邻居家看书。 2. 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着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从文中可以看出匡衡是一个________的人,我还知道跟他一样的古人是 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吴起①守信 昔②吴起出,遇故人,而止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④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⑤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⑥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②昔:从前。③止:留住。 ④求:寻找。⑤俟(sì):等待。⑥为:坚守。 1.“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一句中的“之”指的是() A.吴起B.朋友C.食物D.军队 2.“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一句中的“恐”的意思是()A.恐惧B.恐慌C.担心D.使害怕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吴起守信的一项是() ①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②起曰:“待公而食。” ③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④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吴起“不食待之”的原因是() A.朋友告诉吴起不要先吃。 B.吴起不想在答应别人后又食言。 C.吴起要在军队里树立威信。 D.吴起怕被人说闲话。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 (一)孟子语录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只好)舍弃鲜鱼而选择熊掌。生命,原本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原本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二)女娲补天 原文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焱(y 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 é)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注释 1.女娲:女神名,传说是我国古代化育万物的创世神,有“抟黄土做人” 的故事流传 2.四极废:四极,指传说中支撑天体的四根立柱;极,边,端;废,毁坏, 此指折断。 3.九州:传说中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地区。

4.爁炎:大火绵延燃烧的样子。 5.颛:纯朴善良。 6.狡虫:凶猛的禽兽 译文 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裂毁,天不能覆盖,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 (三)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在大别山附近、、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

四年级上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①,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②?”徐曰:“不然,譬如③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释:①戏:玩耍,嬉戏。②邪:疑问词,在这里相当于“啊”。③譬如:好比,就好像。④瞳子:眼睛的瞳孔。 1.结合注释,说一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短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徐孺子认为月亮特别干净所以明亮。B.徐孺子是举瞳孔的例子来反驳对方。C.从文中能看出徐孺子观察能力很强。D.徐孺子与王戎的特点与年龄都相同。 3.结合短文,说说徐孺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嫦娥奔月 羿①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②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③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④令伐树。 注释:①羿(yì):上古人名,传说是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②姮(héng)娥:即嫦娥,界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③斫(zh uó):砍。④谪(zhé):被贬,接受处罚。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嫦娥奔月”中的“奔”,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部,“奔”在这个词语中应读_______,意思是______。(①奔走;急跑;②紧赶;赶忙或赶急事;③逃跑。)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最新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最新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 (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拏:通“桡”,撑(船)。毳衣:细毛皮衣。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 焉得,哪能。更,还。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

小学文言文阅读短文 八篇

文言文成语故事 一、【例文】 1.执竿入城 (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1执:握,持 2 亦:也 3 计无所出:计,计谋,策略。指想不出办法4俄:不久5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6 至:来到7非:不是8但:只是9 矣:了10以:用11中截:从中间截断12而:连词,表承接,然后13遂:于是14 之:指竹竿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道理]做事要善于思考,不要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2.刻舟求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13.其--他,代词。14.者--……的地方。 15.求--找。16.之--剑,代词。17.矣--了。 18.而--但是。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小学语文四年级阅读讲义八文言文阅读含答案含解析

四年级阅读训练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阅读方法指南 我国古代保留下来大量典籍、文章,都是用文言写成的,这样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在平常的课外阅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浅显的文言文。由于文言文写成的年代比较久远,语言发展到今天发生了许多变化,因此现代人阅读起来困难很多。阅读此类文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快速浏览题目。文言文阅读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暗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二、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文言文的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不能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也不要停下来,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三、解答问题要“对症下药”。文言文阅读设题通常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不同的题目可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我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纸上把关键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熟练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 3.内容理解题。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

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 典型例题讲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1)与群儿戏于庭 ( ) (2)众皆弃去 ( ) (3)光持石击瓮破之 ( ) 【答案】(1)庭院 (2)全,都 (3)拿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与群儿戏于庭”的意思是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庭”译作“庭院”。“众皆弃去”的意思是别的孩子都吓跑了。“皆”译作“全,都”。“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意思是司马光却镇定地拿起一块石头猛击水缸。“持”译作“拿”。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答案】一个小孩登上水缸,一不小心,失足跌了下去,淹没在水缸里。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文疏通句子。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水迸儿得活。 (2)光持石击瓮破之。 【答案】(1)水迸/儿得活。 (2)光/持石击瓮破之。 【解析】本题考查语文语句的断句能力。学生的断句能力,一定按内容和结构来进行划分。有时可以注意一些起断句左右的虚词。如:“盖”“夫”等一般用在句首,“而”“则”“于”等一般用在句中,“矣”“耳”等一般用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