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皖农计〔2011〕114号

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农委(畜牧、水产、农机局),委属各单位:《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省农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各级农业部门和委属各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学习《规划》,增强执行《规划》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对《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进行年度分解,编制好年度实施意见;对《规划》提出的重大工程要制定具体实施

方案和措施;要按照职能,各司其职,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监测和评估,综合运用市场、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大《规划》实施力度,确保“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各级农业部门和委属各单位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迎难而上,为实现安徽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三日

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 (5)

一、“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 (5)

二、“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难点和压力 (8)

三、“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10)

第二章发展思路与目标 (11)

一、发展思路 (11)

二、基本原则 (12)

三、发展目标 (13)

第三章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 (16)

第四章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 (24)

一、区域发展 (24)

二、产业布局 (26)

第五章重大工程 (32)

第六章保障措施 (35)

一、深化农村改革 (35)

二、加大农业投入 (36)

三、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36)

四、强化法制保障 (37)

五、强化组织保障 (37)

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是我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重要机遇期,是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编制《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了洪涝、干旱、冰冻、动植物疫病等多重自然灾害,克服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实现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启动实施小麦高产攻关、

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畜牧业升级计划和水产跨越工程,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连年丰收,总产跨过600亿斤台阶,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616.1亿斤,比2005年净增95亿斤;肉蛋奶和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10年总产分别达到514.9万吨和193.3万吨。特色农产品较快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蚕桑、中药材数量增加,质量提升,效益明显。

2、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121”强龙工程和“532”提升行动,龙头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实力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155个,国家级龙头企业32个,省级龙头企业685个;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3687亿元,比2005年增加2787亿元,年均递增32.6%。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0.54:1提高到2010年的1.2:1。

3、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省级示范村、镇分别达到1930个和202个,覆盖面分别占全省村镇的12%和15%。示范村镇农民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00多元,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生产水平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4、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服务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范围扩大,主要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8%。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7331个。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开展农村“三资”清理和委托代理,实施阳光村务工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深入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顺利开展。种子管理体制、兽医管理体制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5、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85元,比2005年增加2644元,年均增幅14.9%,比“十五”期间提高了8.5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快速增长期。

专栏1 “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二、“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难点和压力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农业基础薄弱,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水平不高,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差距仍在持续拉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1、加快发展的压力。“十二五”期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

面临加快发展、实现翻番目标和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双重压力。目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宏观经济面临形势复杂,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市场风险增加,农产品价格起伏波动较大。同时,连续多年的丰产丰收,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面临的各种深层次困难和问题较多,在这种形势下,奋力赶超,实现翻番压力较大。

2、转型发展的压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需要夯实农业基础,提升农业装备,强化科技支撑。而我省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抗灾能力较弱、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经营机制体制不活,一方面面临农业投入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面临人工成本提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困难较多,难度较大。

3、持续发展的压力。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供给压力越来越大。而当前,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公益性服务体系比较薄弱,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不全。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现象时有发生。农业投入不足,农村金融瓶颈加剧,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且在短期内又难以根本解决,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资源环境的压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水资源日趋紧张。全球气候变暖,异常天气频

率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农业资源保护亟待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三、“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困难和问题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加快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

1、重大战略和政策机遇。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连续发出的七个中央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省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推进技术创新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经济圈建设和加快皖北地区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转变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的机遇。我国经济发展已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扩大内需作为主要动力。政府公共资源将更多投向农村,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将更多向农业集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将惠及更多农民。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基础地位将进一步加强,农民收入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是最大的内需产业。转方式,扩内需,为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经济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平台,

统筹城乡、以工补农的能力大大增强。2010年我省GDP超过1.22万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063.8亿元,工业化、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安徽,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凸显,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

4、农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十一五”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在粮食增产、产业提升、农业组织化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粮食生产探索出一条“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产增效”的新路子;产业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扶持龙头、做大规模、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新途径;农业组织化探索了“信息化引路、示范带动、规范发展”的新模式;养殖业步入“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的新轨道;农村管理和科技服务逐步完善。

第二章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总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主要任务,以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

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按照上述思路,“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立足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双轮驱动、互动发展,落实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方针,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和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坚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切实把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机制创新上来。

3、坚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作为“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积极推进农户联合与合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建立有利于双层经营的体制机制,强化统一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坚持夯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把夯实农业农村经济

发展基础,作为推进“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高标准农田、农业装备、农村流通、农业农村公共服务、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5、坚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十二五”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保持农产品总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以农业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提升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6、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把节能减排作为“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严格耕地保护和管理,重点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综合利用,大力推广以节肥、节水、节药、节能为主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严格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保障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农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1、农产品生产能力。粮食总产达到640亿斤;棉花、油料总产量分别达到37万吨和260万吨;蔬菜、水果总产量分别达到3500万吨和220万吨;茶叶、蚕茧总产量分别达到11万吨和3.25万吨;肉蛋奶总产量达到63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20万吨。

2、农产品加工能力。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7000亿元,年递增13.7%。

3、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农产品“三品”认证总量超过4800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600万亩,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00万亩。

4、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0000个,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比例达到50%;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20亿美元。

5、农业支撑条件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设施栽培蔬菜比重达到32%;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9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6、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年均增幅10%以上;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10570元。

7、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氮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37.5%和40%,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种3亿尾,农村户用沼气达到103万户,农业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5%,重点领域农业面源污染区域综合治理率达到15%。

专栏2 “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目标

第三章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产品生产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提升能力、优化结构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耕地质量提升、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发展设施农业和可控农业转变;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促进农业转型发展。

1、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时期粮食生产要进一步转到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上来。

——主攻粮食单产水平。以主产区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加快种业发展,综合推进植保和耕地质量建设,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结合,加快耕作和栽培模式创新。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开展小麦、玉米千斤县和吨粮田示范县创建,打造粮食生产的示范区。

——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构建小麦、水稻和玉米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玉米、粳稻生产,促进玉米、粳稻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提升粮食作物品质。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优质小麦、专

用玉米和高蛋白大豆,增强市场竞争力。

——促进粮食加工转化。扶持发展粮食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粗粮加工、精细加工和饲料加工,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2、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特色农产品集中区,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水平领先、经营机制完善、辐射带动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切实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积极开展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推广土壤改良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强农业防灾减灾和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加强渔政渔港和渔船安全装备建设。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研制、示范和推广,增加农机总动力,推进农机新工艺,提高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综合水平。加强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发展农机维修配套服务,强化农机装备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机械作业安全水平。

——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畜禽、渔业等生产设施化发展,制定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加强政策扶持,引导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户投资设施农业建设,促进节能环保高效农业发展。

3、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十二五”时期农业结构调整要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主导产业明确、区域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稳定发展棉花、油料生产。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做大做强畜牧、水产、蔬菜等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一村一品”,支持发展茶叶、水果、蚕茧、中药材等特色产品,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板块经济。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利用地方自然、资源、区位、人文、生态等优势,建设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片、示范点。

4、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产品保障供给的关键。“十二五”的重点是: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省、市、县和乡镇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监管能力。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加大品牌培育和认证的力度。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监管网络,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加强高毒农药监管。深入推进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活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5、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十二五”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是促进转型升级,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由传统粗加工向现代精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扶持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促进加工型龙头企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以大宗农产品产后初加工为重点,提升产后贮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技术研发和装备水平,促进农产品产地加工业新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开展强强联合,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农业产业化重点产业集群。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引企,积极承接以长三角为主的国内外产业转移。以“三大农展”为载体,围绕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关联企业、配套产业,提高农业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

6、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服务业。把农业农村服务业作为农村新兴产业,扩大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业产值比重,

使服务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和农村生活性服务。加强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实行种子统供、肥料统配、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生产资料供应服务,推进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生产经营企业和实体提供配套技术服务,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积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同时,要学习推广城镇社区管理模式和经验,积极开展垃圾收集、厨房餐饮、饮水、供气以及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服务,倡导健康文明快乐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积极推动农产品流通服务。发展电子商务,完善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开展农超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直接与大中型商贸企业合作,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发展会展经济,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提高我省农产品在境内外的市场份额和知名度。

7、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以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为重点,以解决科技最后一公里难题为突破口,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优化布局、充实一线、明确职能、创新机制等建设,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体系的队伍建设、条件建设、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强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延伸农技推广服务链条。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来璐 李世峰 谭建欣 程昊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农业的新定位,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北京市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独特性,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北京农业的多项功能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合理的农业布局规划、适宜的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农业投资的增加。 关键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周边的、具有现代农业特征和都市农业功能的新型农业产业[1]。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我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北京农业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特征,也是北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由其区位、资源特点决定的,是在对都市农业发展规律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生产粮食外,还应该为实现其它目标做出努力[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较传统农业更为明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3],北京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农业的多功能性具有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1.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农业在本质上具有多项功能,包括农业提供食品的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等。传统农业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人类所需的食品供给短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农业的功能局限于物质产品的供给,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其它功能未被发掘。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的生活需求不再停留在食品上,还追求其它的使生活水平提高的东西,对农业的文化和休闲等功能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 本研究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3101) 作者简介:来璐(1973-),女,陕西省兴平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Email:XPLL1124@https://www.doczj.com/doc/e215293656.html,

安徽省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评选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评选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评选管理暂行办法 一、为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的指导、扶持与服务,充分发挥联合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联合体健康发展,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指导意见》(皖政办〔2015〕44号)精神,省农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粮食局、省供销社联合制定本办法。 二、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上紧密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联盟,不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联合体有成员共同制定的联合体章程。 (二)联合体有围绕主导产业的联合体建设方案。 (三)联合体有文字契约。联合体内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各成员之间以文字契约建立紧密的产业、要素、利益联接机制。 (四)联合体内各主体之间有品牌化运营实际内容。通过专业化分工、多元化联合、紧密型衔接、标准化生产,实现联合体内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 (五)联合体有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的产品供销、作业服务等节本增效途径让利家庭农场和

专业大户的利益共享机制,以共同出资建立风险基金的风险分担机制。(六)联合体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联合内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农户总收入增加,生产总成本降低10%以上,种植亩产比分散经营农户高10%以上,龙头企业收购原料溢价在3%以上。(七)联合体有明显生态效益。积极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大力实施种养复合循环利用生产方式。 (八)联合体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带动农户高于本县(市、区)同行业传统农户收入10%以上。带动新型职业农民认证比例和农村耕地规模化经营比例逐年递增,“三品”认证个数和面积逐年增加。 三、省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评选标准。在具备上述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由省级(包括相当于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发起,至少有1个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0个家庭农场共同发起。 (二)联合体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 龙头企业 (1)龙头企业在产业化联合体中核心作用明显,积极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输送现代生产要素和创新经营模式,建立较为紧密的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户收入高于本县(市、区)同行业传统农户收入15%以上或带动农户种养和就业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安徽省农业现状历史成因及未来趋势分析

安徽省农业现状历史成因及未来趋势分析 当历史不停地走过,社会制度的变迁早已化成风霜流逝,唯一的不变的是农民传承千百年的文化和几句的思想。 安徽农业的历史影响,说到先秦则太过久远,说道唐宋则太过迷离,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自明清两代,安徽省的农业基本种植区域和农业品种就基本固定了下来。所以我们从明清开始看起。 一、元末明初的变迁 自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伊始,安徽便成为主战场,濠州(今凤阳)和和州(和县)成为他的大本营,淮西一系将领也大多是安徽人氏,此时安徽民风的彪悍首屈一指,考虑到当时极低的城市化率,也可以体现出安徽农民的彪悍民风。 说到红巾军起义,其导火索便是元至正十一年的黄河大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为了彻底解决黄河的水患,顺帝听从了大丞相脱脱的建议,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全权指挥治河事宜,并征调了汴梁、大名等13路民夫15万人,士兵2万人归他指挥。早已胸有成竹的贾鲁,指挥着十几万治河大军,在短短的七个月内,完成了浩大的治黄工程,修复了河堤的决口,并将改道的黄河重新引入故道,流入淮河,东向入海。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治河工程,历史上称为“贾鲁治河”。本来有了这样的功劳,贾鲁应该象大禹那样以英雄的形象载入史册,可无情的历史却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让他伟大的治河工程变成了“亡国工程”! 在贾鲁的治河工程中,于黄陵冈开挖河道,疏通河水是重要的一环,而问题也出了这里。有一天,民工们正在干活,突然间有几个民工从泥沙里挖出了一个石头人,奇怪的是这个石头人居然只有一只眼睛。大家都好奇的围拢过来观看,在惊诧的同时,他们的脑中都浮现出了一支在工地上广为流传的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如今预言中所说的一切都应验了,民工们的反抗之火也悄然的生起了。就在这时,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传来,白莲教的韩山童和刘福通在颖上首举义旗起兵反元,因其头裹红巾,被称为红巾军。早已受尽官吏压迫的民工们,立即杀了河官,响应红巾军,就此如火如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在数以百万计的起义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元王朝在遍地烽烟中灰飞烟灭! 正是因为贾鲁的治河工程,才使得十数万人聚集在一起,才给了别有用心的人以一只眼的石人挑动天下大乱的机会,因此后世常把贾鲁治河看做是导致元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他的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5) (征求意见稿) 中国农业科学院 芜湖市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 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要求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想。农业是芜湖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芜湖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十分必要。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虽然芜湖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具备了基本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2005年7月,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芜湖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对芜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在与芜湖市领导和干部群众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与专家研讨,对芜湖市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背景依据与发展潜力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芜湖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分析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并重点就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与策划,提出了“组织领导保障建设、科技支撑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建设、体制制度保障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建设”等五项发展举措。 规划编制得到了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市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各县区政府及农委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单位为规划的编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谢谢!

安徽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安徽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伍德林(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摘要介绍了安徽省设施农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可持续发展;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6)17-4412-02 C u rre n t S ta tu s an d D e v e lopm e n t S tra te g y o f F a c ility Ag ricu ltu re in An h u i P rov in c e W U D e-lin(E n g in ee r in g C o lle ge,A n hu i A g ricu ltu ra l U n ive rs ity,H e fe i,A n h u i230036) A b s tra c t A n h u i pro v in ce is abou n d in ag r icu ltu ra l re sou rces and th e ch a racte r is tics o f cli m a te ch an ge is d istin ct.In th e pape r th e pre sen t de ve lopm en t s ta tu s o f fa cility a gr icu ltu re w a s b r ie fly in trodu ced an d th e d isadvan tag es o f facility ag r icu ltu re p rodu ction w e re an a lyzed,su chas lowle ve l,low m an a gem en t an d lowtech n o log y inth is fie ld.S o m e adv ices on th e su sta in ab le deve lopm en t o f fa cility ag ricu ltu re w e re pu t fo rw a rd an d p re li m in ary d iscu ssed. K e y w o rd s F acility ag r icu ltu re;S ta tu s;Su sta in ab le deve lopm en t;A n h u i p rov in ce 安徽地形地貌呈现平原圩区和山区丘陵特征,农业资源状况多种多样,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性气候带中,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农业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热水变化基本同步,在低温季节设施栽培耗能较少,高温季节抗热栽培简易,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适宜发展设施栽培。但同时气候又兼受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辐合带天气系统影响,气候复杂,灾害性天气频繁,这给园艺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又带来明显的地方性问题,尤其是在夏季的梅雨期,设施内的环境调控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用户的经济收益。因此,探讨安徽省设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将指明该省设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1设施农业的概念 设施农业是利用一定的人工设施,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优化的环境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效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设施农业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设施栽培,主要是指蔬菜、花卉及果类的设施栽培,其主要设施有各类温室、塑料棚和人工气候室(箱)及其配套设备;二是设施养殖,主要是指畜禽、水产品及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其主要设施有各类保温、遮阴棚舍与现代集约化饲养畜舍及配套设备。设施农业是农业工程学科最具典型的分支学科领域,是生物高新技术与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世界各国用以提供新鲜农产品的重要技术措施,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采用设施农业生产,可以不受自然气候和有限土地的限制进行周年生产和空间延伸性生产,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 2安徽省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现状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近年来国家相关科研项目的启动,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的设施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设施面积和设施水平不断提高。截止到1999年,全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发展到139.6万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基金项目(2003K J127)。 作者简介伍德林(1970-),男,安徽桐城人,在读博士,讲师,从事设施农业环境智能控制、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06-05-26hm2[2]。1996年,安徽省设施蔬菜面积已达4.68万hm2,其中:大、中、小棚3.54万hm2,遮阳网覆盖9200hm2,温室2133.33hm2,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生产周年化、品种多样化、栽培规范化的格局[3]。以合肥市为例,至2005年,合肥市已有设施栽培面积1.2万hm2,其中标准大中棚面积5333 hm2,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农业是弱值产业的观念和长期的麦(油)-稻种植模式在不断更新改变,即便是常规品种蔬菜,大棚种植效益也达12万元/hm2,肥东古城,肥西严店、三十岗早西瓜及长丰草莓一季效益达45000元/hm2[4]。 从全省范围看,一是棚型结构更趋合理。针对该省气候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淮河以南地区,主要采用圆竹结构大棚,一般跨度4.5~6m,高度1.7~2.5m,长度30~50m。淮河以北地区,因保温及抗风、雪需要,大都推广竹木混合结构大棚,一般跨度8~12m,高度2.8~3.0m,中间建立柱和拉杆。对于城郊和经济实力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大多推广钢竹混合结构、热镀锌钢管结构、水泥玻璃钢预制结构大棚[3]。二是基地规模持续扩大,推进设施栽培小区建设。以合肥为例,截至2004年底,已兴建3.33 hm2以上钢架大棚或6.67hm2以上预制大棚或2hm2以上日光温室大棚小区51个[4],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三是标准档次不断提升。新建大棚多以钢架大棚为主,规模更加集中连片,水、电、沟、渠、路等配套设施完善,进一步扩大反季节、精细蔬菜基地面积。四是投资渠道趋于多元化。 2.2 存在的问题 2.2.1设施结构简陋,种植品种单一。由于结构简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生产不规范,保温性能差,根本谈不上光、温、水、气、肥等环境的综合调节控制,与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相距较远,单位经济产出与发达省份及国外的差距较大,自然设施生产的风险高。有部分学者对安徽生态农业的种-养-加模式进行了探索[5],提出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建议,但距真正实施和示范尚有一段距离。 2.2.2 设施技术装备差,作物栽培体系不完善。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设施还局限于竹木混合结构大棚等棚型,结构简易。现有的少量现代化塑料大棚,硬件装备水平并不低,但生产管理和运行水平远低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水平,能源消耗大;尤其是设施蔬菜、瓜果等栽培技术未成体系,种植的系统化、科学化与生产实践有不小的差距。国产 安徽农业科学,J ou rn a l o f A n h u i A g r i.S c i.2006,34(17):4412-4413责任编辑金琼琼责任校对金琼琼

安徽省滁州市农业资源及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专 班级:农学一班 学号:22201232601XXX X 姓名:赵德伟 2014年11月10日

目录 引言........................................................................................................ - 3 -正文........................................................................................................ - 4 - 一、滁州市的农业资源概况 ............................................................... - 4 - 二、农业从业人员及耕地面积变化 ................................................... - 5 - 1、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以及变化趋势 ..................................... - 5 - 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以及产值最大的五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面积及产值变化............................................................................................ - 6 - 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变化 ......................................................... - 6 - 2、产值最大的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面积及产值变化 ............. - 8 - 四、滁州市农林牧渔各业产值及其比例变化 ................................. - 12 - 五、滁州市一二三产业产值及其比例变化 ..................................... - 15 - 六、导致变化的因素分析 ................................................................. - 16 - 1、社会因素: ........................................................................... - 16 - 2、科技因素: ........................................................................... - 16 - 3、政策因素: ........................................................................... - 17 - 七、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 - 18 - 1、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 - 18 - 2、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 - 19 - 3、从自然式农业向设施化农业发展 ....................................... - 20 - 4、从机械化农业向“电脑自控化”管理方向发展。................ - 21 - 5、生产组织与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 - 21 -参考文献.............................................................................................. - 21 -

关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 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着眼践行科学发展观 中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 要求,完全符合北京实际。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正 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 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农业地位的再认识——少数不等于小数。 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仅占 1.3%;农业从业人员62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值,都是少数。但是应当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不可替代的地 位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愈发重要和明显。从首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产业依存度增强,城市对农产品 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 障等任务越来越重;城市休闲产业正在向农业转移,农业观光、农村度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宜居城市是北京的重要定位,宜居离不开生态,都 市型现代农业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发展现代 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由此不难看出, 农业虽是统计中的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 第二,农业价值的再认识——隐性价值显现化。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首都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接近20000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正在成为人们休闲 度假的首选,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给北京农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业价值 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而且体现在社会层面,其生态服务、生活参与的隐性价值 也开始显现,满足人们“肺”、“眼”、“脑”的需求。据有关研究显示,北京农田总服务价值为120亿元,其中生态价值90亿元,是产品价值的3倍;全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高达2100多亿元。农业的社会价值通 过各种途径显现,农业科技园区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基地和科研示范窗口;农业观光采摘园使越来越多的城 镇居民享受丰收的喜悦。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其经济价值也不断提升。在拍卖 活动中,一个西瓜卖到19000元,一个大桃卖到6800元,一个苹果卖到66000元,一条鱼卖到236000元……从过去时角度看,农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确实发生了背离;但从未来时角度看,正是这种背离使我们看到农 业的多元功能,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延伸,随着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农业的隐性价值将会不断显现,而且不断增值。 第三,农业环境的再认识——优势得天独厚。 其一,市场需求旺盛。2006年,全市农副产品需求量超过800亿元,特别是北京拥有潜力巨大的高端 消费市场,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其二,科技资源丰富。中央在京农业科研单位有25家,

广东省农业厅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doc

广东省农业厅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 制规定 发文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号:粤府办[2000]55号 发布日期:2000-4-27 执行日期:2000-4-27 生效日期:1900-1-1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广东省农业厅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粤发[2000]2号),设置农业厅。农业厅是主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 一、职能调整

(一)划出的职能 将原乡镇企业管理局承担的乡镇企业安全生产的职能交给经济贸易委员会。 (二)划入的职能 1、原农业办公室、农业厅、乡镇企业管理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行政管理职能。 2、原贸易委员会承担的“菜篮子”工程和饲料工业的行政管理职能。 3、原电子机械工业厅承担的农业机械化行政管理职能。 4、原由民政厅承担的老区建设管理职能。

5、原由卫生厅承担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职能。 (三)转变的职能 1、参与研究制定和调整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财政补贴等有关农村经济政策的职能,调整为研究提出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和财政补贴的政策建议。 2、不再参与农村集镇建设规划。 二、主要职责 根据以上职能调整,农业厅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种植业、畜牧业、乡镇企业、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研究拟订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拟订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并监督实施。

山东省农业厅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技术方案

山东省农业厅高清视频会议系统 技术方案 苏州科达科技有限公司 2012-12-12 目录 第一章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方案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需求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设计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设计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组网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方案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至臻高清.................................................................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多种会议功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远程会商.................................................................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系统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日常行政会议,农业农资等相关政策的传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远程指导灾区生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应对重大动植物疫情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设备技术指标及参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KDV8000A多点控制单元(MCU).............................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KDV7920高清视频会议终端.................................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KDV-NMS网管软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KDV-MCS会议控制软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试行)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省财政厅 (二〇〇九年四月) 为开展现代农业关键与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尽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12号)和省农委、科技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皖农科[2007]257号)精神,决定对我省具有创新优势的优质农业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联合攻关、提升能力、促进发展为总体思路,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建立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促进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优势农产品优先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进行构建,在产品选择上坚持优势农产品优先的原则。按照产业发展内在规律,优化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治、土壤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 2、联合攻关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坚持联合攻关的原则。改变过去注重产业发展中单个环节攻关为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系统攻关;改变过去注重单个单位攻关为聚集和整合本领域优秀骨干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加速提升产业技术研发水平。 3、资源共享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坚持成果、设施及项目资源共享的原则。体系内科研人员须积极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项目、科研设施资源,充分利用体系建设平台,集中力量对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与共性技术进行攻关集成,确保产业发展不断获取科技支撑。 4、强化协同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分工坚持协同原则。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路,省农委负责体系建设统一规划、区域布局

(2020年)(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精编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 郊区各区县人民政府: 近些年来,北京加大了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初具风貌,为更好推动和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使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本意见。 壹、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壹)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郊区“十壹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深入实施“221”行动计划,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在坚持和确保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集成政策,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发展保障服务支撑体系,通过支持重点领域和项目,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加强特色、优化结构、拓展空间、增强能力、提升效益。提升农业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加工附加值、绿色附加值,使郊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指导原则 市场引导,主体积极的原则。深入调查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确定发展的产业和项目。靠市场调动运营者的积极性。调动和整合社会、企业及个人资金,共同推进发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原则。政策措施要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集约、高效的特点,提升农业的科技、绿色、文化、加工等附加值,按照层次推进、重点推进、逐步推进的方式,实现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

创新机制,集成推进的原则。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集成政策优势,整合公共资金,采取搭建平台、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予以扶持,力争实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培育亮点的目标。 优化结构,扶大成强的原则。结合“221”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优势资源,优项增量,培育特色的产业,促进郊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把各种资源优势变成发展的强势,集优成势,把产业扶大做强。 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贯彻落实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搭建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平台,完善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投入机制。经过“十壹五”期间的努力,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提高北京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郊区农业由单壹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注重生产向注重市场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使郊区农业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和谐发展。 二、政策扶持重点和条件 针对当前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意见重点围绕构建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种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标准基本农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综合成效评估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田基建与水土保持 【发文字号】粤国土资耕保函[2015]2741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农业厅 【发布日期】2015.12.14 【实施日期】2015.12.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综合成 效评估工作的通知 (粤国土资耕保函〔2015〕2741号) 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农业主管部门: 为全面了解全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成效,谋划“十三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根据国家有关要求,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决定开展广东省“十二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综合成效评估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2013年10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制度,要求定期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开展高标准基

本农田建设情况综合成效评估工作是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要求,规范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国家下达我省“十二五”期间151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是否按时完成,也是科学谋划部署“十三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现实需要,今后将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开展。各地要高度重视,安排专门人员,精心组织和部署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综合成效评估工作,并落实评估工作经费,确保相关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二、评估对象和内容 (一)评估对象。我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主的土地整理项目均纳入评估范围,具体包括:1、我省“十二五”期间新立项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2、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竣工验收的国家级、省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和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项目(按照国家要求,这部分项目也纳入到

山东省农业厅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成人员名单

附件1: 山东省农业厅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成人员名单 一、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组长:战树毅厅党组书记、厅长 副组长:刘芳原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庄文忠副厅长 陈群力厅党组成员,驻厅纪检组组长、监察 专员 王培泉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于书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周宣东副巡视员 周占升厅总经济师兼财务处处长 成员:卜祥联厅办公室主任 冯安昌驻厅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 范永华厅政策法规处处长 冯周安厅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处处长 刘卫平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处长 刘子杰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 褚瑞云厅发展规划处处长

于永德厅对外合作处处长 曲国庆厅科技处处长 解洪起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 李传府厅产业化办公室主任 宋永泉厅生态农业处处长 曲召令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 赵洪亮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站长 苏桂林省果茶技术指导站站长 蒋庆功省土壤肥料总站站长 卢增全省植物保护总站站长 张汝安省农业环境保护总站站长 孙文军省农业信息中心主任 迟斌省种子管理总站站长 杨理健省农药检定所所长兼知识社社长、总 编 王桂峰省农垦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庞茂旺省食用菌工作站站长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名单 主任:周占升(兼)厅总经济师兼财务处处长 成员:张霞厅财务处调研员 董道慈厅财务处副处长 刘戈厅财务处副处长

徐大连驻厅纪检组副处长 李召国厅政策法规处主任科员 孙明河厅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处副处长范群英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主任科员范荣豪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副处长于菲菲厅发展规划处科员 胡志华厅对外合作处主任科员 沙继红厅科技处主任科员 范作军厅种植业管理处主任科员 赵海军厅产业化办公室主任科员 董梅厅生态农业处主任科员 丁习武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科长 于谦林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科长 崔秀峰省果茶技术指导站科长 高瑞杰省土壤肥料总站副站长 张红梅省植物保护总站农艺师 苏衍存省农业环境保护总站科长 李龙凤省种子管理总站副站长 段培奎省农药检定所副所长 赵树海山东农业知识杂志社副主编 贾爱琴省农垦科技发展中心科长 于安军省食用菌工作站科长

安徽省、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

安徽省基本情况介绍 一、安徽省概况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12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902万人,常住人口5988万人。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大地。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约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约430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武汉—合肥—南京铁路客运专线将合肥到上海、武汉的行程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使合肥到北京的行程缩短到4小时左右。截至201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210公里,在建里程超过1000公里,合宁高速东达宁沪,芜宣高速南连杭

州,合安高速西接武汉,合徐高速北通徐州,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矿种达158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其中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黄山、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和花亭湖等10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曾培育出道教文化、建安文学、桐城派、北宋理学、徽文化等,涌现出老子、庄子、管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李鸿章、胡适等一批著名历史人物。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徽文化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家电、化工、电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合肥滨湖等六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合肥滨湖等六个现代农业综 合开发示范区的通知 【法规类别】特区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皖政办[2009]11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9.02.26 【实施日期】2009.02.26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合肥滨湖等六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通知 (皖政办〔2009〕1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探索财政支持农村改革发展的新途径,省政府决定,在淮北平原、江淮丘陵以及皖南山区选择建设滨湖、百善、耿城、郭河、九华、红星6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总体部署的实际行动,也是有效提高财政支

农资金使用效益的积极探索,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结合我省农村改革发展实际,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有效整合资金,实行综合开发,力争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上取得新突破。 二、基本原则 (一)规模开发。全面规划,统筹发展,集约开发,规模经营。 (二)以现代化为统领。注入现代农业理念,运用现代农业手段,实施现代农业内容,提升现代农业效果。 (三)地方为主。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牵头协调各方,形成合力。 (四)市场化运作。以市场运作为主导,以企业经营为支撑,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内容 (一)探索统分结合的土地经营新方式。运用多种方式,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 (二)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实现民管、民受益。 (三)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形式。通过建立各种形式农村服务组织,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生产、销售、科技、金融、信息、生活等各项服务活动。 (四)探索实现农业多功能性的新渠道。运用区位、资源和人文优势,融入现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