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用技术一教学设计全套(加实验课时)图文

通用技术一教学设计全套(加实验课时)图文

通用技术一教学设计全套(加实验课时)图文
通用技术一教学设计全套(加实验课时)图文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第一节技术的价值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用技术》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师生、学生间互动教学、自主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和技术与人类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2、教师构建互动,让学生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和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3、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培养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关注技术。

2、难点:

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其有关知识的拓展。

[难点突破] 由教师引导,通过集体或小组讨论,初步形成结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1、模式: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2、策略:通过实验、讲授、提问、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不断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

巨大影响。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实物。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同学们,上节课开导篇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通用技术,并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如何学好通用技术的有关问题及其模块设制展开了讨论,使大家明确了学习通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天我们就通用技术课的技术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做个实验:《钉、拔木条上的钉子》

器材:木条、铁钉、平嘴钳、圆头铁鎯头、羊角铁鎯头。

[创设情景]:木条、铁钉、鎯头是制作家具修理家具常用的材料和工具,属木工。

下面请一位同学帮同学们在教室里做一个挂雨具的架子。

1、首先钉一枚铁钉到木条上(任选一件工具)

习惯上学生一般选择铁鎯头。

【提问】为什么选择铁鎯头,而不钳子?

因为铁鎯头专门用来敲的,而钳子是用来剪和钳东西的。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2、如果出现铁钉钉弯、钉错位置时需要拔出铁钉。(学生也会很自然用羊角铁鎯头)

【设置问题】为什么要用羊角铁鎯头?

因为(1)钳子拔钉时,直接用平嘴去拔很吃力。(2)一般采用物理上的杠杆平衡原理把剪金属丝用的斜口处作为铁钉阻力点进行拔钉,由于钳子在设计时是为了剪较细的金属丝而用,因此它的动力臂较短力矩较小,拔较长较粗的铁钉较困难,并且拔钉时钳子斜口也用力紧紧卡住钉子,容易损伤铁钉,钳子头部(支点)也容易压损木材表面。而羊角铁鎯头设计时动力臂较长,省力。

5、总结:钉、拔铁钉,羊角铁鎯头比其它工具使用方便,满足了人们木工上钉与拔铁钉和敲、砸等需要,因此它是一种技术。而平嘴钳又是另一种技术。

一种技术具有它的合理性、规范性、应用性等,但不一定是完美的。比如羊角铁鎯头只适合于木工,而不适于钳工、金匠工、鞋匠工或其它工种。你又能发现些什么问题?提些什么建议或改造它吗?(课后思考)

【由次引出技术的涵义】技术是什么?

[课件展示]:技术的涵义

技术就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是对大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设问]:技术在我们身边可谓无处不在,谁来说说你所知道或周边有哪些技术?

[学生]……

[观看幻灯图片]:衣服、灯、建筑、汽车、电话机、航天飞船、基因工程等。

[实物展示]:穿针引线工具,收音机,MP3等。

[讨论]:

如果没有技术,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回到原始社会,成为赤裸的人)

[小结]:体现了技术的价值和重要性。

由此引出本课学习内容:一、技术的价值(技术与人)

[展示课件]: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让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得出假设,然后教师总结。

(1)人类对于光明的需求,怎样推动了照明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学生回答)

(2)案例又说明了些什么?

[总结]:1、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人类便产生了技术。人类的需求不断增长、提高,促使技术不断地发展。

2、照明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改变和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讨论】:照明技术的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消耗着大量的自然能源,自然能源是有限的,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取更大的效益?

【拓展知识】介绍合理运用核能技术的“人造太阳”

教师根据本节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初步形成假设,然后全班讨论,最后形成结论。

(1)分析下列技术的产生分别满足了人们的那些需求?

[课件展示]:

(A)印刷技术满足了人的————————需要

(B)农耕技术满足了人的————————需要

(C)摄像技术满足了人的————————需要

(D)B 超技术满足了人的————————需要

(A)学习文化知识。

(B)吃饱穿暖

(C)把美好的东西留存下来

(D)检查和了解身体内部奥秘

[思考1]:

(1).原始人最初为什么要选择穴居或者在树上居住?

抵抗不良环境,防止野兽、病菌等侵害的方法和手段

(2).原始人随身携带磨制好的尖削石器,除了用来切割兽肉以外,还有什么用途?

人为了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生存下来,需要依靠技术来保护自己。于是产生了技术。

(3.)疟疾、天花、鼠疫、肺结核等疾病曾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什么现代人对它们不再恐慌?

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疫苗),医学技术克制了这些疾病。

(4)结合自己身边(眼镜、鞋子等)

【结论】:1、技术具有保护人的作用

[思考2]:以下技术怎样解放人?

取火技术熟食,人类脱离野性,营养改善,大脑发育健全,智慧提高

工具制造解放了人的双手, 扩大了人的能力

医疗技术战胜了疾病,延长了寿命

车船制造技术解放了双脚, 缩短了旅途时间,方便出行

电子技术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结论】:2、技术具有解放人的作用

【讨论】: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人们的出行便捷、舒适, 但是也可能使人们过分依赖现代交通工具而缺乏锻炼, 以致影响身体健康,还造成交通事故隐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运用现代技术你有好的建议和方法吗?

【总结、提示】合理安排时间,坚持科学锻炼。生产、使用建身器材,在汽车上安装感应或传感系统。(比如:汽车与人、其它机动车间的距离报警提示,超速提示,应急逃生装置,油门与刹车传感系统(以免采错)等)

[阅读]:爱迪生的故事

介绍我国小发明家张今是如何发明太阳能热水器

【结论】:3、技术具有发展人的作用

[本节课总结]:

1、技术与人

(1)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和愿望。

(2)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人类便产生了技术。人类的需求不断提高,技术也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3)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4)技术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造福人类。

五、作业:(准备下节课集体讨论和辩论活动)

1、调查或网上查找当今社会对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10项技术。

2、有人认为, 技术发展导致失业; 也有人认为, 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请就次问题展开辩论。(分两大组,一组为正方,一组为反方)

六、教学反思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第一节技术的价值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之间的关系。

理解技术对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解和对具体问题的讨论、思考等活动来加深对技术的价值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了解技术、尊重技术、热爱技术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

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难点:对技术价值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都江堰”视频片断,典型案例及图片的搜集,课件制作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内容:技术与人

二、新课进行

1、技术与社会

探究:结合矾山矾矿与当地经济发展

师生探讨:结合矾矿的生产流水线(曾经有研究性小组参与矾矿生产的调查)

学生阅读案例“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讨论:技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

学生辩论:有人认为,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也有人认为,技术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

教师总结: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案例分析: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

思考: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其劳作方式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

比较技术使人们的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哪些改变?

教师总结:技术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

讨论: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的变化对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哪些改变?

教师总结:技术的发展使得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和方便程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式

思考分析:中美日之间技术水平

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之一,作为新世纪一代的你们任务是艰巨的。

教师归纳:技术对社会作用

①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技术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

③技术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

2、技术与自然

问题:技术对大自然又有哪些作用呢?

教师:播放水利工程“都江偃”视频片断、“荷兰风车”图片

讨论:都江堰的建造使得成都平原由“年年洪灾水患”变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并使直接受益的成都成为“天府之国”;抽水风车的转动使得荷兰从大海中取得近 13 的国土,这些都依赖于什么?注意了什么?

教师总结:

依赖于技术,并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注意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考:让学生举出来自生活中常见到的相关于利用技术的实例

如: 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输、退耕还林。

思考: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哪些问题?又有哪些解决对策?

总结: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人类在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大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六、课后作业―――分组讨论:

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同学分组讨论并列举出对我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影响很大的技术,然后全班交流,总结归纳出全班同学公认的对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10项技术。

讨论规则:

1、自由发言

2、不对别人的发言作任何评价

3、观点越多越好

4、可以对别人发言作进一步的阐述

5、每小组10人左右,时间为10分钟左右

七、教学反思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第二节技术的性质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的性质包括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

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了解技术发明与技术革新的不同;

3、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4、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5、了解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理解内化技术的目的性即是“因人而生,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具体表现;

2、通过讨论及案例理解创新对技术发展的作用;

3、通过讨论分析身边的常用物品感受技术活动具有跨学科性质;

4、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培养技术意识,破除对技术及创新的神秘感;

2、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技术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3、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知道创新对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难点: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从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在个维度阐述了技术的价值体现,同时也了解到技术的重要性,那么技术究竟是什么?它涉及哪些知识呢?今天我们将来讨论技术的特征!

第二节技术的性质

我们知道技术的价值是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推动社会发展,合理利用自然等。这也正是技术的目的。

1.技术的目的性

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它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求。

案例分析:P11助听器的发明。

讨论:P11助听器的发明的具体目的、具体问题、具体需要。

马上行动:电动助力车怎样体现技术的目的性?

引导:电动助力车出现超过三年,其新的功能不断出现。如001电动车有自发电技术,绿源有EABS技术、磁控型防盗技术等。

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进了技术的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新技术不断出现,说明技术具有创新性:

2.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技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在原因。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成果,闪烁着创新的光芒。

讨论:P12有人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一项发明的第一次应用。你是否赞同 ? 说说你的理由。

创新分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

案例分析:P12瓦特蒸汽机与第一次技术革命。

讨论:瓦特对技术和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试举例说明。

说明技术创新对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案例分析:P13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

思考:P13电视机的创新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技术革新阶段 ?

(1 球面电视机 2 平面电视机 3 纯平电视机 4 液晶电视机 5 等离子电视机等)说明技术的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有时一个产品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进化过程,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技术的不断革新是通向技术发展之路的重要机制。

案例分析:高压钠灯是一种发光效率很高的电光源,但在钠蒸气放电时产生1000℃以上的高温,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玻璃灯管根本没法耐受,所以高压钠灯一直没能问世,直到有了透明陶瓷,高压钠灯才得到实际应用。

讨论:从高压钠灯的发明应用中大家能得到什么启示?

说明一个新技术产品的创新或发明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而且技术的创新不是一个方面的创新,它是多个方面。

3.技术的综合性

安全检测技术实验心得

安全检测技术实验心得体会 《安全检测技术实验》这门课程是安全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内容为安全检测技术和安全检测装置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特点及选用范围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在安全检测方面人类感官功能的延拓。它涉及到物理学、电子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检测技术等学科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安全十分重要,所以安全检测技术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随着人们对安全的认识不断深化,安全检测技术必将会有长足的发展,必将为安全工作的现代化提供重要的条件和手段,而《安全检测技术实验》这门课程就是教会我们如何掌握这些技术。 地质雷达作为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高新技术方法,以其分辨率高、定位准确、快速经济、灵活方便、剖面直观、实时图象显示等优点,备受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青睐。地质雷达是安全检测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也是浅层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浅层工程地质勘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质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波束在界面上的反射探测有关目的物。地质雷达可用于基岩探测、滑坡预测、堤坝隐患探测、溶洞和裂隙探测、隧道开挖撑子面前的地质灾害预测、高速公路和机场跑道的地基及质量检测、水底沉积和埋藏物探测、地下埋藏物(金属和非金属管线,桩基)探测、污染区划界、

管道漏水及漏气探测等。 通过对公路检测图谱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路基密实度或缺陷主要根据雷达反射波的同相轴连续性进行评价。若同相轴平直、规则并连续,表明介质均一性、密实度较好;反之,若同相轴出现弯曲、错断、分叉和紊乱等不连续特征,则表明介质均一性、密实度较差,并伴随沉陷现象。 管线的种类繁多,其波场特征也表现各异,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反射同相轴呈向上凸起的弧形,顶部反射振幅最强,弧形两端点反射振 幅最弱,它们的差异性表现在: (1) 由于金属管的相对介电常数较大,导电率极强,衰减极大,则金属管顶部反射会出现极性反转,无底部反射。而非金属管的介电常数均低,导电率小,衰减小,顶部反射极性正常,管底部反射同相轴明显。(2) 对非金属管而言,管内流动的物质不同,管线的波形特征不同,当管线内部充水时,在水界面发生极性反转,来自管底的反射需较大的 旅行时间。 地质雷达具有分辨能力强、观测效率高、信息量大等优点, 在工程建设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作为新计术, 也有其缺陷。对地质雷达利用的重点应放在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上,在进行资料解释时应结合地质、钻探和其它资料,并注重不断积累经验;同时采用多种探测手段, 将不同探测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提高对雷达图像的解释能力。 超声波检测技术是在岩石性能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在岩石

自动检测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实验一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掌握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要求。 二、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要求: 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质量直接影响着测量的精度与成败,因此必须按照粘贴工艺规程粘贴应变片,一般步骤为: 1、应变片的检查 (1)外观检查 用放大镜(或投影仪)进行外观检查。凡是金属丝栅不紊乱、布置均匀。引线牢固,底基胶层均匀者可以认为合格。 (2)阻值分选 用精密电桥测量应变片的阻值,一般不超过应变片名义阻值的±0.5%时,认为其合格。但要根据实测电阻值分组包装使用。在同一组中,各片之间的实测电阻值偏差最好不超过±0.1Ω。当相差为±0.5Ω时上,电阻应变仪就不易平衡了。 2、粘贴表面的清理(即试件清理) 一般对贴片表面的要求为: (1)完全去掉表面的氧化皮及污垢。通常采用手提电动砂轮,钢刷、 砂布等打磨。测点表面最好用0#或1#砂布打磨到▽6即可,也 不易太光滑。打磨表面为应变片基底面积的2~3倍 (2)用划针在测点表面轻画贴片位置的坐标线。 (3)用丙酮(或无水乙醇、甲苯)和脱脂棉清洗。直到没有脏物为止,晾干后即可开始粘贴应变片。 3、贴片的具体步骤

一般按使用粘贴剂所要求的工艺进行。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使用KH一502粘贴剂为例) (1) 粘片前粘片的工具要准备齐全。 (2) 首先在应变片如背面和清理好的试件表面上都涂上—层很薄的粘贴剂、然后将应变片按试验要求的方位贴于试件上。 (3) 贴上后,在片上盖上—层玻璃纸。一手提住引线,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轻轻滚压(主要用垂直压力,不要有推力)。把多余的胶水与气泡挤出。 (4) 贴片完毕后,应变片应该整齐、干净,位置准确,胶层均匀。 4、应变片的干燥处理: 在贴片完成后,应根据所用粘贴剂的干燥固化条件,进行干燥处理。对KH一502粘贴剂。一般可在干燥的空气中自然干燥,也可用热烘干燥,如用红外线灯烤,电吹风吹等。 5、粘贴质量的检查: 对应变片粘贴质量应检查如下项目: (1)应变片粘贴位置是否准确; (2)胶水是否均匀。有无气泡与漏贴部分,尽量给以补救。尤其注意将两端贴牢。 (3)用万用表检查应变片是否断路或短路。 (4)用高阻计或万用表欧姆高阻挡,(如MF—10型的10K档)检查应变片与试件间的绝缘电阻。对于一般的测量,绝缘电阻≥50~100兆欧即可。 6、导线的连接与固定: 对经过检查合格的应变片,即可焊接导线并使之固定。导线是应变片与测量仪器连接的桥梁,起着传输应变信号的作用。因此,应选择合适的导线。一般为了保护应变片,往往应在应变片与导线之间设有接线

苏教片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全套教案(最完整版)

高一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 全 册 教 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分析“技术的”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人类需求技术的。使学生感受技术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方法。直观图片、详实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引领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用技术课程介绍 1.何为是通用技术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2.为何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成为引起和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3.如何学好通用技术课程? ⑴在学习中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中做,做中学,积极参与技术活动和亲身经历、体现设计过程。 ⑵学习中要采取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能力的提升。 ⑶注意运用教材,明确“学习目标”,注重技术思想与技术方法

的学习,注重探究和实验。教学内容 [板书](一)技术的含义[板书]1.技术的产生创设情境 归纳总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004页内容 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以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饪加工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抵御外来侵害,于是有了建筑技术的产生;需要出行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需要交往以保持与别人的联系,于是有了通信邮电技术的产生…… 结论:从人类磨制石器、钻木取火开始,技术就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开始了它的历史旅程。阅读教材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板书]2.技术的发展创设情境 案例分析: 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阅读教材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 归纳总结讨论: 1.如果人类没有控制和利用火的技术,没有发明灯,那么世界将会是怎样的? 2.人类对光的需求,怎样推动了照明技术的发展? 总结: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讨论并回答案例分析:

检测实验室的安全

检测实验室的安全 首先记住安全是第一位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不要拿生命来做实验。 上周清华大学实验室发生一起实验事故,实验室爆炸,造成一个博士后当场死亡,事故让人痛心,生命的逝去,对我们有什么警示呢? 今天我们在悲伤的同时,我们来看一看实验室危险化学品该如何使用与管理。 在质监领域,检测实验室是最容易接触到化学品的地方。那么问题就来了,实验室危险品为何会爆炸?那些不规范的操作会引发爆炸?危险品如何管理?应急救护措施有那些? 1 什么是危险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是指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等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毁损、污染环境的均属危险化学品。 2 八大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GB 13690-1992 《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和标志》) (1)爆炸品。爆炸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的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设备、人员造成破坏和伤害的物品。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指压缩的、液化的或加压溶解的气体。这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物质泄漏、爆炸等。

(3)易燃液体。本类物质在常温下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4)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这类物品易于引起火灾。(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这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6)毒害品。指进入人(动物)肌体后,累积达到一定量后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如各种氰化物、砷化物、化学农药等等。 (7)放射性物品。它属于危险化学品,但不属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管理范围,国家还另外有专门的“条例”来管理。 (8)腐蚀品。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伤的固体或液体。 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起因有很多种,比如,最常见的就是:随便混合化学药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混合物在受热、摩擦或撞击时会发生爆炸。 3 爆炸的分类两种。 (1)物理性爆炸:这种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爆炸的现象称为物理性爆炸。例如,容器内液体过热气化引起的爆炸,锅炉的爆炸,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超压引起的爆炸等。物理性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2)化学性爆炸:由于物质发生极迅速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称为化学性爆炸。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4 哪些不规范操作会爆炸? 由于实验操作不规范,粗心大意或违反操作规程都能酿成爆炸事故。如: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实验指导书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实验指导书 张毅李学勤编著 重庆邮电学院自动化学院 2004年9月

目录 C S Y-2000型传感器系统实验仪介绍 (1)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测力实验(单臂单桥) (3) 实验二金属箔式应变片测力实验(交流全桥) (6) 实验三差动式电容传感器实验 (9) 实验四热敏电阻测温实验 (12) 实验五差动变压器性能测试 (14) 实验六霍尔传感器的特性研究 (17) 实验七光纤位移传感器实验 (21)

CSY-2000型传感器系统实验仪介绍 本仪器是专为《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的实验而设计的,系统包括差动变压器、电涡流位移传感器、霍尔式传感器、热电偶、电容式传感器、热敏电阻、光纤传感器、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压电加速度计、压变式传感器、PN结温度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等传感器件,以及低频振荡器、音频震荡器、差动放大器、相敏检波器、移相器、低通滤波器、涡流变换器等信号和变换器件,可根据需要自行组织大量的相关实验。 为了更好地使用本仪器,必须对实验中使用涉及到的传感器、处理电路、激励源有一定了解,并对仪器本身结构、功能有明确认识,做到心中有数。 在仪器使用过程中有以下注意事项: 1、必须在确保接线正确无误后才能开启电源。 2、迭插式插头使用中应注意避免拉扯,防止插头折断。 3、对从各电源、振荡器引出的线应特别注意,防止它们通过机壳造成短路,并 禁止将这些引出线到处乱插,否则很可能引起一起损坏。 4、使用激振器时注意低频振荡器的激励信号不要开得太大,尤其是在梁的自振 频率附近,以免梁振幅过大或发生共振,引起损坏。 5、尽管各电路单元都有保护措施,但也应避免长时间的短路。 6、仪器使用完毕后,应将双平行梁用附件支撑好,并将实验台上不用的附件撤 去。 7、本仪器如作为稳压电源使用时,±15V和0~±10V两组电源的输出电流之和 不能超过1.5A,否则内部保护电路将起作用,电源将不再稳定。 8、音频振荡器接小于100Ω的低阻负载时,应从LV插口输出,不能从另外两个 电压输出插口输出。

通用技术一教案全套(加实验34课时)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第一节技术的价值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用技术》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师生、学生间互动教学、自主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和技术与人类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2、教师构建互动,让学生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和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3、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培养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关注技术。 2、难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其有关知识的拓展。 [难点突破]由教师引导,通过集体或小组讨论,初步形成结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1、模式: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2、策略:通过实验、讲授、提问、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不断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实物。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同学们,上节课开导篇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通用技术,并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如何学好通用技术的有关问题及其模块设制展开了讨论,使大家明确了学习通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天我们就通用技术课的技术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做个实验:《钉、拔木条上的钉子》 器材:木条、铁钉、平嘴钳、圆头铁鎯头、羊角铁鎯头。 [创设情景]:木条、铁钉、鎯头是制作家具修理家具常用的材料和工具,属木工。 下面请一位同学帮同学们在教室里做一个挂雨具的架子。 1、首先钉一枚铁钉到木条上(任选一件工具) 习惯上学生一般选择铁鎯头。 【提问】为什么选择铁鎯头,而不钳子? 因为铁鎯头专门用来敲的,而钳子是用来剪和钳东西的。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小度写范文[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课后习题答案]模板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版检测技术的选择题(上) 2011年01月06日星期四 14:57 第一部分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1.单项选择题 1)某压力仪表厂生产的压力表满度相对误差均控制在0.4%~0.6%,该压力表的精度等级应定为 C 级,另一家仪器厂需要购买压力表,希望压力表的满度相对误差小于0.9%,应购买 B 级的压力表。 A. 0 .2 B. 0 .5 C. 1 .0 D. 1.5 2)某采购员分别在三家商店购买100kg大米、10kg苹果、1kg巧克力,发现均缺少约0.5kg,但该采购员对卖巧克力的商店意见最大,在这个例子中,产生此心理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B 。 A.绝对误差 B.示值相对误差 C.满度相对误差 D.精度等级 3)在选购线性仪表时,必须在同一系列的仪表中选择适当的量程。这时必须考虑到应尽量使选购的仪表量程为欲测量的 C 左右为宜。 A.3倍 B.10倍 C.1.5倍 D.0.75倍 4)用万用表交流电压档(频率上限仅为5kHz)测量频率高达500kHz、10V左右的高频电压,发现示值还不到2V,该误差属于 D 。用该表直流电压档测量5号干电池电压,发现每次示值均为1.8V,该误差属于 A 。 A.系统误差 B.粗大误差 C.随机误差 D.动态误差 5)重要场合使用的元器件或仪表,购入后需进行高、低温循环老化试验,其目的是为了 D 。 A.提高精度 B.加速其衰老 C.测试其各项性能指标 D.提高可靠性 2.各举出两个非电量电测的例子来说明 1)静态测量; 2)动态测量; 3)直接测量; 4)间接测量; 5)接触式测量; 6)非接触式测量; 7)在线测量; 8)离线测量。 3.有一温度计,它的测量范围为0~200℃,精度为0.5级,试求: 1)该表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A 。 A. 1℃ B. 0.5℃ C. 10℃ D. 200℃ 2)当示值为2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 B ,10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 C 。 A. 1℃ B. 5% C. 1% D. 10% 4.欲测240V左右的电压,要求测量示值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大于0.6%,问:若选用量程为250V电压表,其精度应选 B 级。若选用量程为300V,其精度应选 C 级,若选用量程为500V 的电压表,其精度应选 C 级。 A. 0.25 B. 0.5 C. 0.2 D.1.0 第二章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1. 单项选择题 1)电子秤中所使用的应变片应选择 B 应变片;为提高集成度,测量气体压力应选择 D ;一次性、几百个应力试验测点应选择 A 应变片。 A. 金属丝式 B. 金属箔式 C. 电阻应变仪 D. 固态压阻式传感器 2)应变测量中,希望灵敏度高、线性好、有温度自补偿功能,应选择 C 测量转换电路。A. 单臂半桥 B. 双臂半桥 C. 四臂全桥 D. 独臂 3)在图2-22a中,热敏电阻测量转换电路调试过程的步骤是 A 。若发现毫伏表的满度值偏

9检测教案,小位移检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项目教程梁森授课教案

模块九、小位移检测技术授课教案

项目一电感式小位移传感器 【项目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电感式小位移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差动整流电路。 ?技能目标 熟悉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安装与应用。 任务一认识自感式传感器与差动变压器 一、自感式位移传感器 图9-1 铁心气隙与电感量及电流的关系实验 1-固定铁心2-气隙3-线圈4-衔铁5-弹簧6-磁力线7-绝缘外壳 2π L U U U I Z X fL =≈=(9-1) 图9-2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结构 a)变气隙式b)变面积式c)螺线管式 1-线圈2-铁心3-衔铁4-测杆5-导轨6-工件7-转轴 1.变气隙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提问:变气隙电感式位移传感器必须保持 2 2 N A L μ δ ≈中的哪些函数为为常数? 图9-3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特性曲线 a)L-δ特性曲线b)L-A特性曲线 1-实际输出特性2-理想输出特性 提问:变气隙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输入输出是何种关系?δ越小,灵敏度就越?2.变面积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提问:变面积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输入输出是何种关系? 3.螺线管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提问:螺线管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特点有哪些? 4.差动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图9-4差动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a)变气隙式差动传感器b)螺线管式差动传感器 1-上差动线圈2-铁心3-衔铁4-下差动线圈5-测杆6-工件7-基座

图9-5差动线圈与单线圈变气隙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特性比较 1-上线圈特性2-下线圈特性3-L1、L2差接后的特性 提问:请分析差动变气隙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特性(线性、灵敏度、吸力、温漂等)。 5.测量转换电路 (1)交流电桥电路(略)。 (2)相敏检波电路“检波”与“整流”的含义…… 提问:相敏检波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衔铁的位移方向之间有何关系? 采用相敏检波电路,得到的输出信号既能反映______的大小,也能反映______的方向。 图9-7 不同检波方式的输出特性曲线 a)非相敏检波b)相敏检波 1-理想特性曲线2-实际特性曲线E0-零点残余电压Δx0-位移的不灵敏区 二、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 图9-8差动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和利用。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考试内容:技术对人类的价值;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②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考试内容: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②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④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⑤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变化;⑥技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技术与自然(考试内容:技术对自然的价值;考试要求:应用(c)) ①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②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4.技术的两面性(考试内容:技术的两面性;考试要求:了解(a)) ①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②技术的两面性,正面在于其实用性,反面在于其过分功利性及其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动摇。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目的性 ①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②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创新性是技术的灵魂所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创新;②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I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II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③一些重要的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技术的综合性(考试内容: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技术发明者在技术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②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并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专利申请过程:1、提交申请;2、受理;3、初审;4、公布;5、实质审查;6、授权。 三、技术的未来(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考试要求:理解(b))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①设计成为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改进产品的性能。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①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做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②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③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①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②技术设计侧重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实用等,围绕技术的目的而展开;③艺术设计侧重欣赏、审美、色彩、造型、视觉效果、包装等,强调感觉的需要

自动检测技术的实验报告

自动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实验 ——单臂、半桥、全桥电路性能比较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了解箔式应变片的结构及粘贴方式。 2. 测试应变梁形变的应变输出。 3. 比较各种桥路的性能(灵敏度)。 二、实验原理: 应变片是最常用的测力传感元件,当用应变片测试时,应变片要牢固地粘贴在测试体表面,当测件受力发生形变, 应变片的敏感栅随同变形,其电阻值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测量电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显示。 电桥电路是最常见的非电量电测电路中的一种,当电桥平衡时,桥路对臂电阻乘积相等,电桥输出为零,在桥臂四个电阻R 1、R 2、R 3、R 4中,电阻的相对变化率分别为44332211 R R R R R R R R ????、、、,当使用一个应变片时, ∑? = R R ;当二个应变片组成差动状态工作,则有 ∑?= R R R 2;用四个应变片组成二个差动对工作,且 ∑?= ====R R R R R R R R 4,4321。根据戴维南定理可以得出测试电桥的输出电压近似等于1/4 ? E ?ΣR ,电 桥灵敏度R R V K u //?=,于是对应于单臂、半桥、全桥的电压灵敏度分别为1/4E 、1/2E 和E 。由此可知,当E 和 电阻相对变化一定时,电桥及电压灵敏度与各桥臂阻值的大小无关,单臂、半桥、全桥电路的灵敏度依次增大。

U-X关系曲线图 三、实验所需部件: 直流稳压电源(V 4 档)、电桥、差动放大器、金属箔式应变片、测微头、电压表。 四、实验接线图: 图(1) 五、实验步骤: 1、调零。开启仪器电源,差动放大器增益置100倍(顺时针方向旋到底),“+,-”输入端用实验线对地短路。输出端接数字电压表,用“调零”电位器调整差动放大器输出电压为零,然后拔掉实验线。调零后电位器位置不要变化。 如需使用毫伏表,则将毫伏表输入端对地短路,调整“调零”电位器,使指针居“零”位。拔掉短路线,指针有偏转是有源指针式电压表输入端悬空时的正常情况。调零后关闭仪器电源。 2、按图(1)将实验部件用实验线连接成测试桥路,单臂桥路中R 2、R 3、R 4和W D 为电桥中的固定电阻和直流调平衡电位器,R 1为应变片(可任选上、下梁中的一片工作片)。直流激励电源为±4V ;半桥桥路中R 1和R 2为箔式应变片,R 3、R 4仍为固定电阻;全桥桥路中R 1、R 2、R 3、R 4全部使用箔式应变片。在接半桥、全桥桥路时应特别注意其应变片的受力方向,一定要接成差动形式。 3、调节测微头,使悬臂梁处于基本水平状态。 4、确认接线无误后开启仪器电源,并预热数分钟。 5、调整电桥电位器W D ,使测试系统输出为零。 6、旋动测微头,带动悬臂梁分别作向上和向下的运动,以水平状态下输出电压为零,向上和向下移动各5mm ,测微头每移动0.5mm 记录一个差动放大器输出电压值,并列表。根据表中所测数据计算灵敏度S ,S = △V /△X ,并在一个坐标图上做出V-X 关系曲线。比较三种桥路的灵敏度,并作出定性的结论。 六、实验数据分析: 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位移mm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电压V (单臂) -0.006 -0.011 -0.016 -0.030 -0.038 -0.043 -0.050 -0.060 -0.069 -0.076 电压V (半桥) -0.015 -0.030 -0.044 -0.060 -0.072 -0.090 -0.102 -0.118 -0.136 -0.152 电压V (全桥) -0.029 -0.063 -0.093 -0.118 -0.150 -0.182 -0.213 -0.247 -0.282 -0.310 位移mm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电压V (单臂) 0.014 0.019 0.026 0.033 0.045 0.052 0.060 0.066 0.076 0.085 电压V (半臂) 0.019 0.034 0.050 0.065 0.080 0.102 0.120 0.138 0.155 0.175 电压V (全桥) 0.033 0.066 0.098 0.136 0.170 0.198 0.230 0.261 0.293 0.325 根据表中所测数据,在一个坐标图上做出V-X 关系曲线图,如下图: v W D +4V -4V R 3 R 2 R 1 R 4

2020年高中通用技术1全套精品教案(共32个课时)

范文 2020年高中通用技术1全套精品教案(共32个课 1/ 8

时) 2020 年高二年级通用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的价值 (第 1 课时) 《通用技术》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以师生、学生间互动教学、自主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和技术与人类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2、教师构建互动,让学生探究。 从而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和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3、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培养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关注技术。 2、教学难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其有关知识的拓展。 [难点突破] 由教师引导,通过集体或小组讨论,初步形成结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3/ 8

1、教学模式: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2、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讲授、提问、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不断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实物。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开导篇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通用技术,并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如何学好通用技术的有关问题及其模块设制展开了讨论,使大家明确了学习通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今天我们就通用技术课的技术展开讨论。 [创设情景]:木条、铁钉、鎯头是制作家具修理家具常用的材料和工具,属木工。 下面请一位同学帮同学们在教室里做一个挂雨具的架子。 1、首先钉一枚铁钉到木条上(任选一件工具)习惯上学生一般选择铁鎯头。 【提问】为什么选择铁鎯头,而不钳子?因为铁鎯头专门用来敲的,而钳子是用来剪和钳东西的。 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2、如果出现铁钉钉弯、钉错位置时需要拔出铁钉。 (学生也会很自然用羊角铁鎯头) 2

安全帽试验

常用安全护具的检验方法 4)产品的规格及技术性能是否与作业的防护要求吻合。 常用的安全护具必须认真进行检查、试验。安全网是否有杂物,是否被坠物损坏或被吊装物撞坏。安全帽被物体击打后,是否有裂纹等。经常对安全护具的检查按要求进行 1.安全帽:3kg重的钢球,从5m高处垂直自由坠落冲击下不被破坏,试验时应用木头做一个半圆人头模型,将试验的安全帽内缓冲弹性带系好放在模型上。各种材料制成的安全帽试验都可用此方法。检验周期为每年一次。 2.安全带:国家规定,出厂试验是取荷重120kg的物体,从2~2.8m 高架上冲击安全带,各部件无损伤即为合格。 施工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试验负荷重标准情况下,因地制宜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一些施工单位经常使用的方法是:采用麻袋,由装木屑刨花等作填充物,再加铁块,以达到试验负荷的重标准。用专作实验的架子,进行动、静荷重试验。 锦纶安全带配件极限拉力指标为:腰带1200~1500kg,背带700~1000 kg,安全绳1500 kg,挂钩圆环1200 kg,固定卡子60 kg,腿带700 kg。 安全带的负荷试验要求是:施工单位对安全带应定期进行静负荷试验。试验荷重为225 kg,吊挂5min,检查是否变形、破裂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安全带的检验周期为:每次使用安全带之前,必须进行认真的检查。对新安全带使用两年后进行抽查试验,旧安全带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抽检。 需要注意的是,凡是做过试验的安全护具,不准再用。 3.个人防护用品的检查还必须注意: 1)产品是否有“生产许可证”单位生产的产品; 2)产品是否有“产品合格证书”; 3)产品是否满足该产品的有关质量要求;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期末考试试题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期末考试试题A 一、填空(本题共39分,每空1.5分) 1、传感器由、、三部分组成。 2、在选购线性仪表时,必须考虑应尽量使选购的仪表量程为欲测量的倍左右为宜。 3、有一温度计,它的量程范围为0∽200℃,精度等级为0.5级。该表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为,当测量10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 4、利用热敏电阻对电动机实施过热保护,应选择型热敏电阻。 5、在压电晶片的机械轴上施加力,其电荷产生在。 6、霍尔元件采用恒流源激励是为了。 7、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如从测量的具体手段来看它属于测量。 8、已知某铜热电阻在0℃时的阻值为50Ω,则其分度号是,对于镍铬-镍硅热电偶其正极是。 9、压电材料在使用中一般是两片以上,在以电荷作为输出的地方一般是把压电元件起来,而当以电压作为输出的时候则一般是把压电元件起来。 10、热电阻主要是利用电阻随温度升高而这一特性来测量温度的。 11、自动检测系统中常用的抗电磁干扰技术有、、、、等。 12、金属电阻的是金属电阻应变片工作的物理基础。 13、电磁干扰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的三项因素是、、。 14、在动圈式表头中的动圈回路中串入由NTC组成的电阻补偿网络,其目的是为 了。 二、选择题(本题共30分,每题2分) 1、在以下几种传感器当中属于自发电型传感器。 A、电容式 B、电阻式 C、热电偶 D、电感式 2、的数值越大,热电偶的输出热电势就越大。 A、热端直径 B、热电极的电导率 C、热端和冷端的温度 D、热端和冷端的温差 3、在电容传感器中,若采用调频法测量转换电路,则电路中。 A、电容和电感均为变量 B、电容是变量,电感保持不变 C、电感是变量,电容保持不变 D、电容和电感均保持不变 4、在仿型机床当中利用电感式传感器来检测工件尺寸,该加工检测装置是采用了测 量方法。 A、微差式 B、零位式 C、偏差式 5、热电阻测量转换电路采用三线制是为了 A、提高测量灵敏度 B、减小引线电阻的影响 C、减小非线性误差 D、提高电磁兼容性

第七课 新的实验(教案)

湘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系列 第七课新的实验 抚顺县高中邹维平教学目标: 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现代艺术实验的探索角度与方法; 2、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 教具与学具: 投影仪、多媒体播放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心理测试:罗夏克墨渍实验 (请同学们看这个图形,第一印象觉得象什么?)在备选答案中请学生选择 罗夏克墨渍实验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性格测试实验,用墨水滴在纸上,中心对折,让被测者观察所产生的左右对成的图形,以此来测试被测者的性格。 2、出示《蒙娜丽莎》,学生准确的说出其名称 对比: 为什么对于墨渍的图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而对于《蒙娜丽莎》所有人却能异口同声的有同样的认识呢?(抽象与具象给人的感受) 抽象、具象→抽象与具象之间是否毫无联系呢?(不是)来看看具象与抽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出示毕加索《公牛的变体画》,展示艺术家怎样从具象逐步抽象出物体的最简 练外形 A、公牛的体量感及质感的表现→ B、分析内在的组织结构,质感的表现已经退居其次→

C、彻底放弃对皮毛的质感的外在表现,以简练的形式直接表现对象的结构特点→ D、精简内部结构,夸张整体的外型特征,在可以识别的限度内,将细节减至最少 艺术家这样对形象的探索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引出课题——《新的试验》 二、授课 1、新的形体理解: 对比:Velazquez的《宫娥》与Picasso的变体画《宫娥》 [思考]①艺术是否只能比较客观记录物象? 观察Velazquez的《宫娥》中画家的形象,注意画家实怎样作画的? 手持画笔与调色板,根据对象来客观描绘,这是传统的艺术创作方法 [思考]②艺术的创作方法可否有所变化? 2、新的创作方法: 欣赏:Ferce Cako的《SICAF Soule 2003》(视频) [思考] 如果早200年我们会不会看见这样的一件作品?为什么? 这件作品中用了哪些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些工具在传统的美术创作中使用过 么? 这件作品与以往我们观念中的美术作品有哪些不同? (这是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它采用了新的载体形式。艺术作品的传统载体多是纸张、画布等物质实体,而该作品采用了光束这种新的载体形式,通过实物投影仪和光转换投影仪设备的表现力将RGB状态下光的艺术显示展现在观众面前,配上音乐后,形成独特的艺术作品形式。当然我们看到的不是“原作”,而只是原作过程的数字化记录。) 3、新的创作主题: [思考] 是否可以将照相机、印刷等现代技术能否作为艺术品的创作手段?为什么? (可以,独特手段的复制能够更好的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大众文化,比如明星、广告、速食等题材,这些可不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内容?你是怎样认为的? (可以,艺术来源于生活,体现现代的大众文化也是艺术的手段。) 欣赏:Andy Warhol的波普艺术《Marilyn Monro》 (丝网印刷绘画实际上是绘画、摄影和印刷三种媒介的综合。沃霍尔玛丽莲、梦

《安全检测技术》

《安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642003 课程英文名称:Safety Detecting Techniques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安全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年8月26日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生产场所中涉及众多的设备、设施与仪表,其有效性与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其寿命长短。一旦发生故障或失效,轻者甚至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重者会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因此,安全检测技术在安全工程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安全检测技术基础和常用传感器; 2.生产装置安全检测技术熟悉; 3.安全检测仪表与系统的防爆技术、安全检测与监控系统组成。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了解安全检测技术等基本知识。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系常用传感器、安全检测与监控系统组成等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 3.基本技能: 安全检测设备设计开发及应用技术等基本技能。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讲解,并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原理性教学方法。 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如:启发式、发现式、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层次:技术性教学方法。 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向下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例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通过以上的教学,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的要求 对习题课的要求(2学时):掌握安全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安全检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

自动检测技术实验一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检测技术 第1 次实验

实验名称:实验一、三、五、八、九 院(系):自动化专业:自动化 :学号: 实验室:实验组别: 同组人员:实验时间:2013 年11月16日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一、基本原理 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 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ΔR/R=Kε式中:ΔR/R 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K 为应变灵敏系数,ε=ΔL/L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 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元件,通过它反映被测部位受力状态的变化。电桥的作用是完成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电桥的输出电压反映了相应的受力状态。单臂电桥输出电压Uo1= EKε/4。 二、实验器材及连线 主机箱(±4V、±15V、电压表)、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托盘、砝码、万用表、导线等。

图2-1 应变式传感器安装示意图 图2-2 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接线示意图图2-3 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图 三、实验步骤 1、根据图2-3 工作原理图、图2-2 接线示意图安装接线。 2、放大器输出调零 将实验模板上放大器的两输入端口引线暂时脱开,再用导线将两输入端短接(Vi=0);调节放大器的增益电位器RW3 大约到中间位置(先逆时针旋到底,再顺时针旋转2 圈);将主机箱电压表的量程切换开关打到2V 档,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调节实验模板放大器的调零电位器RW4,使电压表显示为零。 3、电桥调零

拆去放大器输入端口的短接线,将暂时脱开的引线复原。调节实验模板上的桥路平衡电位器RW1,使电压表显示为零。 4、应变片单臂电桥实验 在应变传感器的托盘上放置一只砝码,读取数显表数值,依次增加砝码和读取相应的数显表值,直到200g(或500 g)砝码加完。实验结果填入表2-1,画出实验曲线。 表2-1 重量(g)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电压(mv) 15.2 30.5 45.9 61.5 77.0 92.4 108.0 132.8 148.3 163.9 拟合方程为:0.834 4.1933 U W =?- 重量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 课教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 课教案 精品资料 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检测技术的含义,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掌握测量误差的概念和通过误差要求如何选择测量装置的精度等级。掌握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和测量数据的处理 ... 检测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教案 学期: 2006-2007 学时: 64 系 (部):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系 教研室: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授课教师: 董春利黄安春 授课班级所授课班级 授课班级授课班级 在系所在系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 年月日星期 章节: 课题一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 (一) 第一节测量技术概论 第二节测量数据的估算和处理 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检测技术的含义,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掌握测量误差的概念和通过误差要求如何选择测量装 置的精度等级。掌握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和测量数据 的处理方法。

重点及难点:根据误差要求合理选择检测装置的精度等级 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提要: 1、检测技术的含义、作用和地位; 2、检测系统的组成; 3、误差的基本概念和仪表的精度等级 4、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处理方法 5、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 复习思考题、作业: 课后小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 年月日星期 章节: 课题一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 (二) 第三节传感器的组成和分类 第四节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的组成—三部分: 敏感元件、传感元件和检测线路以及传感器的分类方 法。掌握传感器的静态特性—线性度、灵敏度、回程 误差、测量范围与量程和精度等级等的基本概念,了 解传感器的动态特性的分析方法。 重点及难点:灵敏度的概念、灵敏度与量程、稳定性的关系 多环节系统的灵敏度 & 传感器的组成 教学内容提要: 1、传感器的组成:敏感元件、传感元件、检 测线路及其作用 2、传感器的分类:从输出的角度分、从输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