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新版社会学概论网络作业题库..

2012新版社会学概论网络作业题库..

2012新版社会学概论网络作业题库..
2012新版社会学概论网络作业题库..

社会学概论

1. “社会”一词源于(中国)。

2.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

3. 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实践哲学教程》

4. 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康有为)。

5.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 需要层次理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

7. “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安全的)

8. “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库利)

9. 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朋友谈心)

10. “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竞争)。

11. 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12. 一位教师与学生、家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角色

丛)。

13.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学现象称为(角色冲突)。

14. 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春游)。

15.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享乐主义)。

16. 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哪个阶段(具体运算)。

17. 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继续社会化)。

19. 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密切)。

20. 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

21. 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22. 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

理论”。

23. 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

种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24.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协调发展)。

25. 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芝加哥学派)提出的。

26. 结构功能主义主要人物是(帕森斯)。

27.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

城市化)。

28. 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韦伯)。

29. 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30. 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31. 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制度化

逃避)。

32. 提出社会失范论是(迪尔凯姆)。

33. 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

此为(创新)。

34. 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形

式主义)。

35. 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理论。

(社会失范论)

36. 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积极的控制)

37. 什么问题正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环境问题)

38. 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计划生育)。

39. 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不充分就业)。

40. 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经济学定义)。

41.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42. 社会工作是指(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43. 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社会均衡论)。

44. “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

(社会进化论)

45.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

种理论的说法。(“文化类型”说)

46. 一个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水平流动)。

47. 《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勒)。

48. 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调到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

理论的观点。(依附理论)

49. 社会趋同论最早是(丁伯根)提出的。

50. “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贝尔)提出的。

51. 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

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52.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孙德开始的,产生于19世纪30 年

代。

53.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 年。

54. 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和应用社会

学。

55. 生存、享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56. 马斯洛关于1943 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

论。

57. 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

论。

58. 需要层次论讲的是需要优势的更替,而不是需要的更替。

59. 美国心理学家米德把人的自我意识的获得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阶段、嬉戏阶段

和团体游戏阶段。

60. 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的渠道。

61. 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和

地缘关系。

62. 根据交往的形式,把社会交往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63. 人的社会化进程,是指人的需要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变化的过程。

64. 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65. 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66. 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

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67. 社会群体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层次上,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二是

群体层次上,能够满足人类的某些需要。

68. 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特点,把社会群体分为初级

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

69. 初级社会群体保持较小的规模。在初级社会群体中,由于人数少,人们之间可以

进行直接地面对面地互动。

70. 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体三种形式。

71.依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72.古典管理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有强烈的

“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

73.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则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

和“Y理论”。

74.当代管理学派反映出当代管理理论的两种特点:一是受系统理论的影响;一是借助数学

工具、计算机将组织管理模式化、最优化。

75.根据人口与地域两个特征把社区划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76.社区分析的框架有人文区位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系统理论三种。

77.按城市的功能可以把城市划分为政治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文化城市和旅

游城市。

78.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有以下三个观点:优先发展农村、优先发展城市和城乡一体

化协调发展。

79.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80.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是财富、声望和权力。

81.历史上最使人瞩目的分层形式有等级制、种姓制和阶级。

82.我国目前的阶级结构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一个个体劳动者阶层。

83. 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家庭制度和经济制度。

84.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

85.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和设备系统。

86. 制度的设备系统包括实用性设备和象征性设备。

87. 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和大众传播。

88. 越轨行为是对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违反,是社会控制的对象。

89. 亚文化群体论用亚文化群体享有亚文化和亚价值规范来解释越轨。

90. 犯罪预防的措施有:教育、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91. 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92. 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素质低。

93. 失业有显性失业和隐形失业两种存在形式。

94. 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有三种:贫穷的恶性循环论、贫穷文化论和社会环境剥夺论。

95. 社会保险是对未来风险的预防,社会救助是对显示贫困的救济。

96. 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

97. 本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较早的社会发展工作实践。其中最有影

响的代表人物是晏阳初和梁漱溟。

98. 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采取就业保障制度和价格补贴制度。

99. 社会均衡论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和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等。100. 社会流动按流动主体划分为个人流动、家庭流动和群体流动。

101. 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为水平流动、垂直流动。

102. 社会流动按流动参照物划分为代际流动、代内流动。

103. 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经院学派(后工业社会学派)、罗马俱乐部学派(悲观学派)和赫德森学派(乐观学派)。

104. 1963 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四个现代化,并指出四化的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105. 简述社会学的基本特征。

(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2)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

(3)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4)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5)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106. 简述社会学的功能。

(1)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2)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

(3)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4)社会学能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

107. 简述马斯洛五种需要的关系。

(1)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较低级的需要得到部分的合理的满足之后,较高级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而成为有推动力的激励因素。

(3)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

(4)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需要。(逛街:买衣服、吃美食、和同事朋友联络感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势需要)

(5)并不是所有的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和超越。

(6)马斯洛把需要的满足看成是重要的。

108. 简述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

(1)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

109.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含义极为广泛。它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包括:

(1)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

(2)指明了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

(3)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一种交往的基础。

110. 简述社会交往的意义。

(1)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

(2)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

(3)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和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111. 简述社会化的内容。

(1)传授生活技能。

(2)教导社会规范。

(3)指点生活目标。

(4)提供角色人选。

112. 简述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

(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此意。

113. 简述家庭的功能。

(1)经济功能。主要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2)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殖两个方面。

(3)抚育和赡养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事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

(4)休息和娱乐功能。家庭是个人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包括劳动能力的恢复和再生产、精神需要的满足。

114. 简述传统婚姻家庭的特征。

(1)婚姻的目的是传宗接代,生儿育女。

(2)采取包办的方式缔结婚姻。当事人没有发言权,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强调门当户对,注重经济利益。

(4)推崇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权力原则。

(5)婚姻家庭的建立必须遵守一套固定的程序和规范。

115.简述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社会组织的环境是与该社会组织的存在、运行和变化的社会现象的总和。包括与它有关的社会组织、经济与政治状况、社会政策、社会风气等。

从本质上说,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社会组织从环境中获取原料—人力、物质和信息,向环境输出产品—受过一定训练的人、物质产品和更多的信息。

社会组织对环境的交换和依存关系,决定了它的结构、功能必然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环境对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组织中有专门处理同环境关系的部门。为了同外部环境建立良好的适应关系以有利于自己的发展,社会组织必须有一些岗位或部门专门处理同外部环境的关系。第二,环境变化时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也会随之变化。社会组织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决定了环境变化将到之社会组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多种多样的。

116. 简述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1)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

(2)目标是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

(3)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

(4)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组织成员的力量。

(5)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

117. 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

(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

(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这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依据。

(3)共同的社会生活。

(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

(5)社会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以上要素是各种社区的共同点,但在不同社区具备这些要素的程度又有不同。

118. 简述城市社区的特征。

(1)城市社区人口聚居规模大、密度高。这是其明显的人口特征。

(2)城市居民以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

(3)城市社区成员的易质性高。

(4)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5)人际交往中情感色彩淡薄。

(6)城市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

119. 简述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化的关系。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说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就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也有分化。

120. 简述社会分层的标准。

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这就叫做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社会分层的标准是多元的。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财富、声望和权力。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声望是指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和尊敬;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这三个标准既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也可以在不同情况下作独立考虑。

另外在社会分层的研究中,常见的还有职业的评价,这对社会分层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121.简述社会制度的含义。

第一种,是指社会形态或体系意义上的制度,是对制度大尺度的宏观观察,常用来区别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如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

第二种,是一个社会中的具体制度,它以具体的组织机构、制度设施作为自己的实体,常用来分析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在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里的问题时使用,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第三种,是指各种社会组织群体中的规章制度,用来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

122.简述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

(1)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文化类型有关。由于文化类型不同,它对人们行为的是非判断标准也不同,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越轨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则被认为正常。

(2)同一社会中对不同群体的规定也对判定越轨行为发生影响。在一个群体被认为是越轨之举,在另一群体则可能被容许。

(3)同一行为主体的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可能有不同评价。

因此,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就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123. 简述社会控制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

(2)维持正常生活

(3)促进社会发展

(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124. 简述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

(1)政治原因。人口的迅速增长与我国的这个年制和政策由直接关系片面宣传人多力量大。对马寅初控制人口的正确主张进行不公正的批判。使我国人口严重失控。

(2)人口惯性。我国两次生育高峰,为我国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这种惯性影响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消除,所以我国人口仍将大幅度增长。

(3)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传统中国使农业社会,崇尚大家庭制度和多子多福。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我国人口尚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

125. 简述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

(1)控制人口数量。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鼓励少生优生,限制早育多生;建立和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减轻农民的后顾之忧,改变其生育观念,降低生育率;提高基层对计划生育的重视程度,教育农民,强化对农民计划生育状况的监督和管理。

(2)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提高文化素质。一靠立法,二靠教育改革。

(3)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资资料再生产之间的矛盾,扩大就业,缓解过剩人口的压力。

126. 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1)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

(2)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

(3)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

(4)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127. 简述社会保障的功能。

(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

(2)维护社会稳定。

(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5)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稳定、人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功能,但也有反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第二,在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利于人们潜在能力的发挥。

128. 简述社会流动及类型。

社会流动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涵义。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社会流动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有多种形式:

(1)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2)按照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其中垂直流动又有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区分;

(3)按照流动的参照物划分,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

129. 简述“五德终始说”。

“五德终始说”是由我国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家邹衍(yan)提出的。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着“五行(xing)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由土德开始,最后又回到土德,历史上每个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五行中某一种势力占统治的地位。

“五德终始说”看到了历史是变化的,而且有必然的趋势,这是理论正确的部分。但邹衍把历史的变化理解为一种往复循环的过程,这就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从而陷入历史循环的命定论。

130. 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1)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2)政治现代化。

(3)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4)城乡社区现代化。

(5)群体组织现代化。

(6)人的现代化。

131. 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是行为科学

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2)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第一,人的需要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第二,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

(3)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

①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②较低级的需要得到部分的合理的满足之后,较高级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而成

为有推动力的激励因素。

③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

④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需要。

⑤并不是所有的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和超越。

⑥马斯洛把需要的满足看成是重要的。

(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较好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具体原因。

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132. 联系实际说明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是个人之间交往形成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1)人际关系特点:直接交往、情感性。

(2)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①双方需求的互补性影响了个人之间的交往。

②态度的类似性。

③双方距离的远近。

④交往频率。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受交往双方诚意、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与合作及双方在交往中都得到满足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3)联系实际

133. 联系实际说明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生活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如个性中的气质受遗传的影响比较大。比如:身体残疾的人和身体健全的人的个性就会有所差别,有的残疾人会比健全人更乐观、更坚强;有的残疾人则比健全人更悲观、更不自信)

(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此意。

134. 论述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的特征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家庭制度的进步。

1、传统婚姻家庭的特征

(1)婚姻的目的是传宗接代,生儿育女。

(2)采取包办的方式缔结婚姻。当事人没有发言权,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强调门当户对,注重经济利益。

(4)推崇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权力原则。

(5)婚姻家庭的建立必须遵守一套固定的程序和规范。

2、新中国成立后家庭制度的进步

(1)婚姻自由。

(2)一夫一妻制。

(3)男女平等。

新《婚姻法》的颁布,砸碎了封建制度在婚姻关系上的枷锁,推翻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支配,代之以新的、自由平等的婚姻制度。使男女在婚姻关系和一般家庭关系中,得到了法律上平等的权利。

135. 分析指出“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对管理策略的不同要求。

“经纪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设计的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推崇刻苦工作,经济合理性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其认为工人是为了挣钱才来工厂做工的,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够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这种管理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也使工人成为机器合工具,运用这种方式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的更大剩余价值,因而遭到批判。

“社会人”假设是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理论认为工人不仅仅是为钱而来工厂做工的,而是具有多方面的需求。这种理论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对人给予基本关心,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起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今天许多管理的思想就来源于此理论。

136. 结合实际说明城市化及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

(1)工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农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准备了基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提供了现实条件。近代以来,工业化极大推动了城市化。近现代工业要求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依托,要求便捷的交通、运输及商业服务,这些只有在城市中才能实现。因此,近现代大工业大多兴建于城市,这导致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

(2)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行政机构不断的膨胀,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人员加入,这些新增的人员有来自农村的,就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开辟了另外一个渠道。

(3)城乡差别。城市中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吸引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

人们在城市中的发展机会比农村多。

(4)城市的中心作用。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及信息中心,对农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辐射作用。城市作为一种新的文明的代表,对农村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137. 论述社会制度的功能。

(1)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

社会制度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作为人类生活经验的结晶,它的基本价值是有用,即能够指导人们最有效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如果某一套行为规范

体系不能再发挥这种功能,它就会被淘汰。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是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点。

(2)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

既然社会制度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结晶,那么,当新的社会成员要参加社会生活并期望成功时就必须学习以往的经验,实践有效的行为规则,这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都是由社会制度确定的。人们只有按社会制度办事,才能达到社会化的目的,才会成功。另外,社会的有秩序的变化是靠社会制度来进行的,社会制度对社会成员的有秩序的流动起着指导和筛选作用。

(3)对社会起整合作用。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的社会制度是一个内部结构合理的系统。靠着这个系统,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整合。人们如果按照社会制度规定的规范体系行事,社会就有序;反之,社会在结构上就会陷入混乱。

(4)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是通过不断继承、总结、改造、创新和积累而形成的。从本质意义上讲,社会制度也是社会文化,是经过人们筛选保留下来的文化。因此,文化是在社会制度中保存的,也是在人们实践社会制度的过程中传播的。正是优秀文化的传播,人类社会才会持续发展而不会中断。

当然,社会制度的功能并不总是积极的。当社会制度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已落后于现实社会和人们的需要时,它就对社会成员合理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任务就是进行制度改革。

138.用社会失范论和手段—目标论分析社会现象,并举例说明。

(1)社会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态,它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的。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社会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互相适应,正常生活。然而在社会迅速变动的时代,当文化价值、社会结构以不同的速率转变时,原来的某些指导和约束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失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处于无所遵循的迷茫状态,从而作出各种类型的越轨行为。

举例说明

(2)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失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段—目标论”。

他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为人们提出的目标(文化目标)与达成目的的合法手段(制度化手段)不配套、不统一造成的。默顿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是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即社会结构的特征并一定能成为每一个成员都提供条件以达成目标。这样,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创新、形式主义、逃避、反叛都对社会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偏离,属越轨行为。

举例说明

139. 论述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具体措施。

劳动就业问题简称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

1、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

(1)失业。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2)待业。

2、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的压力

(1)新增劳动力带来的就业压力。

(2)解决隐性失业和体制改革造就的失业问题。

3、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

(1)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2)广开就业渠道。

(3)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4)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140. 论述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的方向。

(1)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①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是城乡居民,

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良好的保障和福利,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很少。

②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城镇居民的保障和福利由国家(或

企业)包揽下来,在农村主要是靠农民自己力量解决问题。

③行政推动。社会保障是借助各级各类组织运行和起作用的,使行政管理体系同社会保

障推行体系合一。政府和与政府密切相关的群团组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者和

有效执行者。

④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这种社会保障既给人民生活保障,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民保障水平低;城市的就业保障带来社会流动困难,使一些人滋生了消极的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高福利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城乡巨大差异使农村居民千方百计进入城镇,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

(2)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

①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完备保障项目,多方筹集、合理利用保

障资金。完善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

②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农村条件,建立起合适的社会保障体系。

③发展社区服务。通过社区服务不但可以解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

可以弥补政府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

④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体系。

141. 评述社会趋同论。

社会趋同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的。

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评价:(1)社会趋同论认为社会变迁是由工业化、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由于工业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所以无论什么国家和社会,只要现代化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会出现相似的特征。(工业化、民主化、科层化)。

(2)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在趋同中也包含一些不同。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千秋 正确答案:B 2.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其他家庭 正确答案:C 3.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正确答案:B 4.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 A.角色丛 B.复式角色

精选文库 C.先赋角色 D.实际角色 正确答案:A 5.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优势需要 D.归属与爱的需要 正确答案:C 6.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称作()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反社会化 正确答案:A 7.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同事一起春游 B.赶时髦 C.抢购 D.球迷闹事 正确答案:D 8.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库利

精选文库 B.林顿 C.托马斯 D.米德 正确答案:D 9.文化是指()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正确答案:D 10.“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5题每题3分) 1.马克思认为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经历()阶段。 A.生存 B.享受 C.发展 D.生理 正确答案:ABC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目(有答案)

任务1 单项选择 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2/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3/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2分) A、主观因素B、社会因素C、客观条件D、自然环境 (4/3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2分) A、数量规模的体现 B、个人关系的总和 C、结构的总和 D、关系的集合 (5/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 6/32)、“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2分) A、生理的 B、自尊的 C、安全的 D、归属的与爱的 (7/32)、文化是指()。(2分)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C、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8/32)、()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2分) A、康有为 B、严复 C、吴文藻 D、费孝通 (9/32)、马克思认为,()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2分) A、经济交往 B、国际交往 C、政治交往 D、人际交往 (10/3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2分) A、物质需求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求 D、规则需求 (11/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1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2016年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2016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1/3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2分)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C、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D、心理上的紧张 (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 (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3/32)、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 (2分) ?A、阶级性 ?B、自然约束性 ?C、客观现实性 ?D、社会制约性 (4/32)、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2分) ?A、严复 ?B、陈千秋 ?C、康有为 ?D、梁启操 (5/32)、以下哪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关系。() (2分) ?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B、血缘关系 ?C、家庭关系 ?D、地缘关系 (6/32)、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 (2分) ?A、社会发展 ?B、人的需要 ?C、个人发展 ?D、组织生存 (7/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8/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 (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9/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10/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 (2分) ?A、主观因素 ?B、社会因素 ?C、客观条件 ?D、自然环境 (1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12/32)、()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 (2分)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B、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 ?C、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D、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13/32)、对于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们而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是()。 (2分) ?A、再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4/32)、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是() (2分) ?A、角色扮演 ?B、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15/32)、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2分) ?A、角色扮演 ?B、角色失败 ?C、角色冲突 ?D、角色中断 (16/32)、“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 (2分) ?A、安全的 ?B、自我实现的 ?C、归属与爱的 ?D、自尊的 (17/32)、“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2分) ?A、米德

(2014版)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社会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批评功能教育功能 二、选择 D 三、名词解释 社会学:它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科学。 四、简答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 (1)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 将来怎么样。 (2)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 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 (1)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维护 和改善现存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社会体制方面从而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 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2)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的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 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 1、B 2、B 3、B 4、A 5、C 6、B 7、B 8、C 二、填空 1、指导与被指导 2、圣西门 3、整合 4、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法理型 5、托夫勒奈斯比特 三、名词解释 社会学“本土化”:就是社会学中国化,也就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四、简答 1、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分层结构的三重标准: (1)经济标准,指个人在经济市场中的机会,即收入和财富的多少。 (2)政治标准,即权力。 (3)社会标准,即声望。 2、(1)研究理论的模式化; (2)研究过程的程序化; (3)测量工具的精确化。 五、论述 (1)情感方面:情感性——情感中立。 (2)义务方面:扩散性——专一性。 (3)规范方面:特殊性——普遍性。 (4)地位方面:先赋性——自致性。 (5)利益方面:集体——个人。 第三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 1、C 2、B 3、A 4、C 5、B 6、B 7、C 8、A 9、D 10、A 11、ABCD 12、C 13、D 二、填空 人口环境文化劳动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制度:它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2、文化濡化: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 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 四、简答 1、(1)他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要。 (2)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和其他动物不同,并不仅仅满足于生理上的需要。因为满足不会解决需求,只激起更大的欲望。 (3)在协调运行的社会中,社会对个人倾向施加限制。这样所有社会成员就有了共同的目标,社会得以稳定有序。 (4)如果打乱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就会失效,社会就会放任个人自行其是。涂尔干将此称为“失范”。 (5)失范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是不利的。 2、(1)从历史上看,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关系是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生命生产中产生的关系,这就是家庭中的关系。家庭中的关系是最典型的初级社会关系。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一答案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一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1 讨论内容:如何认识社会 讨论主题:如何认识社会?要求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社会理解的方式和途径,得出应该从哪些角度认识社会。(要求条理清晰,字数不低于800字。) 社会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社会现象,社会和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答:1、社学学中的“社会” 社会的涵义:第一,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第二,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第三,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生活的规范。 2、社会的类型 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并不简单地是个体之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为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唯名论坚持还原论观点,即要研究社会就必须去研究个人。 3、社会的类型:宏观社会的类型:马克思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先生为基础将社会分为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 4、具体社会的类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家庭,家族;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如邻里,村落,城镇,社区;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各种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教育卫生组织,宗教组织等,还有因兴趣而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群体等。 5、社会的特点 1.多样性,社会的多样性表现于宏观社会和具体社会之差异,还表现于人们的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组合方式的多样性 2.复杂性,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相比有十分明显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是由组成社会的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3.变动性,社会是变动不居的,这种变动性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制度的翻新,也表现为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乃至于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的变化。(要结合实际) 社会学概论作业2 讨论主题: 材料一: 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而且在所有的上网对象中,青少年是很重要的一个上网群体。网络本身是高科技的产物,网络不断地扩张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目前已在挤压着人文精神的生存空间。当今青少年的人文意识本来就比较薄弱,在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的影响下,他们原有的关于传统的、艺术的、伦理的意识可能会被进一步的消解,并且会诱发产生科学技术崇拜,造成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片面社会化。专家认为,当今的独生子女青少年的价值理性、人文精神确在衰退。1999年全国各省“状元考生”填报志愿,就表现出崇拜工具理性,轻视价值理性的倾向。在考入北大的状元考生中,没有人报著名的哲学系,报其他文科系的也极少,大多数报了与计算机、金融、信息等相关的专业。从社会的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1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请根据以自己的社会化历程为例,说明不同社会化类型的具体内容,并阐释不同社会化机构对社会化的影响。 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字。 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他的智力、心理、行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处于某种动物生活环境中,那只能发展到动物那样的水平,永远达不到人的智力水平,产生不了人的情感。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此期间,他要学习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的各种必要的规范,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社会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 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家庭教育曾经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尤其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因此,家庭教育往往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校除了向学生传播各种知识与技能,在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还会充分利用学校来为自己培养接班人,引导和鼓励学生尊重既有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力求向学生传授长期以来形成的情感和价值规范。其次,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的、完整的结构,它是社会的雏型。实际上,每个学校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微型社会,有其独特的地位、角色、文化、价值标准、传统甚至仪式或礼节,儿童在这里扮演着学生、同学、朋友等各种社会角色,并在课堂里和其他公共场合与老师、同学、校长等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互动。所有这些,都对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规范合乎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伴团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的诸因素中,同龄群体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龄群体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同伴团体一般是指由年龄相近、社会地位相当的一群人自愿组成的交往团体,年级相同的一群儿童自愿组成的交往团体,是自发形成的,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权威和为社会所赞同的目标,是儿童自由组成的,同伴之间相互平等地选择朋友,没有强制性的组织关系,来去自由,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活动,可以不顾成人的规定,有团体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它的成员可以探讨家庭和学校所禁忌的问题,发展家庭和学校所不允许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

1 社会学正式出现于(C ) A.人类社会出现时 B.十三世纪 C.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2 社会学的创始人:(A ) A.奥古斯特·孔德 B.斯宾塞 C.马克思 D.马克斯·韦伯 3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人类历史的全过程 B.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整体 C.过去了的社会 D.当今世界上还存在的各种原始部落 4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C ) A.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 B.客观存在的实体 C.社会关系的总和 D.聚集到一起 5 中国古代儒家所传说和向往的最高社会理想是:(A ) A.社会

B.小康社会 C.理想国 D.和谐社会 6 首次提出实证一词的思想家:(C ) A.孔子 B.马克思 C.孔德 D.韦伯 7 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A )一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8 《自杀论》的作者是(C ) A.奥古斯特·孔德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马克斯·韦伯 9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 ) A.迪尔凯姆和马克斯·韦伯 B.帕森斯和默顿 C.科赛和达伦多夫

D.库利和米德 10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在(D) A.1952年8月 B.1958年6月 C.1978年12月 D.1979年3月 11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后,对中国社会学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学家是(B ) A.晏阳初 B.费孝通 C.景汉 D.本文 12 下列属于评比性文化的是(D ) A.庆典方式 B.拜访方式 C.礼仪禁忌 D.科学技术 13 组成文化的最小的单位是( A) A.文化特质 B.文化特质丛 C.文化丛 D.文化模式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学概论》练习测试题库答案《、名词解释一1、社会学是一门 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2、社会结构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关系。 3、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4、社会化: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代沟:所谓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沟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6、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7、社会规范:是在特点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的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8、社会群体:广义上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形成的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共同体;狭义上指通过直接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类群体。 9、社会不平等: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满足程度上的差异性。 10、社区发展:指通过建设以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11、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一切行为。 12、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3、拟剧论:是社会学家戈夫曼采取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的理论。 14、社会调查方法: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并对其作出解释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15、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指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种种社会变动现象。社会学家把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的渐进的、突发的社会变动过程与结果都称作社会变迁。 16、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制约社会行为的重要结构框架。. 17、社会越轨:也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者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18、本原的社会制度:指在人类与环境交往、争取生存与延续的过程中产生的,

兰大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内容: 交际场合一般人们之间的距离应保持( ) A、18英寸以内 B、18英寸到4英尺 C、4英尺到12英尺 D、12英尺以上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个性的中心内容及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人格的完善程度 B、自我的完善程度 C、道德的完善程度 D、学习的多少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 )首先修正了理性决策模型中的绝对最优标准,提出了具有相对性的满意化决策准则,从而提出了被人们称为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 A、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B、戴维.伊斯顿 C、拉斯韦尔 D、西蒙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A、家庭 B、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传播 学员答案:A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作业一 判断题: 1. 声音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错) 2.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对) 3. “社会"一词源于中国。(对) 4. 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把目前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称为“第三次浪潮”。(对) 5. 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慈善事业。(对) 6. 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对) 7. 马克思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错) 单选题 1. “社会"一词源于(中国) 2.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帕森斯) 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继续社会化) 4. 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 5.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 6. 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 系密切) 7. 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一个社会学家(韦伯) 8. “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 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竞争) 多选题 1. 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 三种形式 2. 根据人口与地域两个特征可以把社区划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微型社区) 3. 以组织的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社会组织划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教育组织、军事组织) 4. 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5. 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6. 社会保障的特点有(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人道 主义) 7. 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正式的、非正式的) 8. 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普遍性、变异性、相对稳定性、 阶级性) 社会学概论作业二: 判断题 1. 马克思主义从宏观上指出了人类的社会需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根本动力。(对) 2.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梁启超,在1891年。(错) 3. 人的需要是社会世代交替、继续发展的前提。(错) 4. 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践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对) 5. 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对) 6. “文化类型”说是由韦伯提出的。(错) 7. 需要的特点包括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错) 8. 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的社会的特征是劳动。(对) 9.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从微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源泉。(错) 单选题 1.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 2. 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 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3.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 4. 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朋友谈心) 5. 由父母及未婚女子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 6.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7. 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芝加哥学派)提出的。 8. 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9. 我国消灭阶级采取的政策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10. “工作安定”属于那种需要.(安全的) 多选题 1. 我国农村保障工作的主要范畴有(农村救灾、“五保”制度、合作医疗、扶贫) 2. 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是(生存、温饱、享受) 3. (社会控制论、社会均衡论)思想于40-50年代在西方社会学界盛行 4. 人类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包括(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人有语言能力、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5.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关系、顺应关系、 掠夺关系) 6. 集体行为的类型有(骚动、传闻、社会运动) 7. 制度的设备系统包括(实用性设备、象征性设备) 8. 未来社会学学派分为(经院学派、罗马俱乐部学派、赫德森学派) 9. 我们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规范需要) 10. 社会控制的目的实是使人们遵从(社会行为规范、法律 和道德规范) 11. 需要是社会学的逻辑起点,它具有(必然性、客观性、社会性) 社会学概论作业三 判断题: 1. 越轨行为是对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违反,实施社会控制的对象。(对) 2. 交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错) 3. 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复式角色。(错) 4. 我国目前的阶级结构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一个个体劳动者阶层。(错) 5. 一个人担当了两个人以上的角色,就叫做角色丛。(错) 6. 人类的社会与动物的社会的根本区别是劳动。(对)单选题 1. 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水平流动) 2. 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3.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个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 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 4. “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安全的) 5.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 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说法(“文化类型”说) 6.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享乐主义) 7. 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实践哲学教程》) 8. “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库利) 9. 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 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角色从) 多选题 1. 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 2. 社会交往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个人成长、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3. 根据互动的性质区分交往的类型有(竞争、合作、冲突、顺应) 4. 家庭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有(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 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5. 我国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家长制管理较为普 遍、行政因素干预管理、重人性、轻规则) 6. 根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7. 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分化的生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智力) 8. 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畜牧业、畜牧业、商业)从农业 中分离出来 9. 农村居民的生活特征表现为(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高、同质性高) 10. 农村的居住特征主要体现为(一家一户单干、大聚居小分居) 社会学概论第四次作业参考答案 判断题: 1.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对) 2. 社会舆论的控制与约束作用是靠法律规定来实现的。 (错) 3. 历史上最使人瞩目的分层形式有等级制、种姓制和剥削制。

最新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满分答案

2017社会学概论-任务4 (100分!) 、单项选择题(1/32)、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生活生活条件和享受的状态此为()。(2分) A、绝对贫穷 * B、相对贫穷 C、短期贫穷 D长期贫穷 (2/32)、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中的观点。(2分) A、《人类的目标》 B、《人类处在转折点》 C、《超越浪费的时代》 * D《增长的极限》 A、贝尔 (3/32)、“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谁提出的()(2分)

B、弗兰克 C、达伦道夫 D奈斯比特 (4/32)、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方法技术为人服务的专业,其发展主要表现为()。(2 分) A、经济的发展 B、物质文明的进步 C、政府的足够重视 * D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5/32)、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2分) A、社会趋同论 * B、依附理论 C、“后工业社会”论 D全球发展理论 (6/32)、社会保险属于()。(2分)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 C、人身、人寿保险 *D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7/32)、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者组成的家庭很可能陷入()状态(2分) A、相对贫穷 B、个案贫穷 C、短期贫穷 *D长期贫穷(8/32)、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是指()。(2分) A、充分就业 'B、不充分就业 * C、就业 D隐性失业 (9/32)、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和专业是产生于()的西方社会。(2分)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测评答案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测评答案 属于哪种需要。 安全的 )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实证哲学教程》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 血缘家庭 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核心家庭 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角色丛

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下列不属于集体行为的基本特征的是 突发性 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密切 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朋友谈心 一词源于 中国

一般而言,家庭具有哪些功能 经济功能 生物功能 抚育和赡养功能 休息和娱乐功能 以下属于次级社会群体的是 机关 政党 军队 学校 根据互动的性质,合作性的社会互动可以分为适应 模仿 同化 暗示 以家庭亲属关系为标准,家庭可以分为

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 扩大家庭 联合家庭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家庭 学校 同辈群体 大众传媒 下列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 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 一般是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按照成员之间的互动特点,社会群体可以分为初级社会群体 次级社会群体

人进行社会化的生物基础有哪些 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 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人有较强的语言能力 复式角色是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 错误 理反应。 正确 角色丛是一个人同时承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的情况。 错误 。 正确 业学会和期刊,都是出现在美国。

正确 婚姻关系是家庭的本质关系。 错误 次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错误 集体行为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一些散漫的、初步的、群众性的活动。正确 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来的。 正确 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或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正确 下列不属于正式组织的是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孔德在下列哪部着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A) A.《实证哲学教程》B.《社会学研究》C.《社会学原理》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2、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D)。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3、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下列哪种类型。(B) A.消极的控制B.积极的控制C.非正式控制D.外在控制 4、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D)。 A.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B.客观存在的实体C.聚集到一起的人D.社会关系的总和 5、“个体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这属于下列哪种需要(C)。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自尊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6、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工作安定”属于下列哪种需要。( B )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7、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重要意义的活动,例如鸡孵蛋、鸟筑巢、蜂酿蜜等,这是(B)。 A.个性 B.本能 C.劳动 D.需要 8、一个中年男子,他既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位教师,既是商场里的顾客,又是公车上的乘客,一个人担当了两个以上的角色,叫做(A)。

A.复式角色 B.理想角色 C.角色丛 D.角色网 9、随着社会及科学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不断地学习,这种现象是(D)。 A.再社会化B.特殊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10、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活到老,学到老,这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社会化( B)。 A.再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逆向社会化 11、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赶时髦B.抢购C.春游D.球迷闹事 12、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B) A.迪尔凯姆B.韦伯C.帕森斯D.吴文藻 13、在封建社会,岳母刺在岳飞后背上的“精忠报国”作为处理忠孝二者关系的选择,这体现了以下哪种现象(B)。 A.制度化逃避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优先 D.制度化建设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A )。 A.制度化逃避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优先D.制度化建设 15、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D ) A.主干家庭B.联合家庭C.丁克家庭D.核心家庭 16、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C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7、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它有关的所有资料,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细致分析的研究方式,这是(A)。 A.个案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普查

(完整word版)2019秋季东师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越轨 答:社会越轨是指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 2、社会互动 答: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从本质上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起源于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构成各种社会过程。 3、社会分化 答: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即功能专一化与地位多样化。 4、科层制 答: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它是以正式规则为主体,以系统的权力划分为基础,具有专业化功能、权威分层和固定规程的管理方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那些因自然灾害、经济社会、个人生理和心理等原因而造成生活困难,以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生产救助,住房社会救助,教育社会救助,灾害社会救助等。 第二,社会保险。是指国家在既定的社会政策下,通过立法手段,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及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全部或部分失去生活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对本人及其家属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护理保险、残障保险等。 第三,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们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概括的说,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要点.

《社会学概论》作业(一 1、什么是社会学,它与其他社会科学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的、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但在研究过程中,与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常有研究主题上的重叠,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如何理解“揭穿真相”? 对于复杂的社会事物,我们不能想当然,凭经验,要“揭穿真相”,才能探究到真实。那么什么是“揭穿真相”呢?社会学告诉我们,事物总是与我们的第一印象不同,要更为复杂。要想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透过表面现象寻找作为原因的社会因素。这种穿透“凭经验”、“想当然”的社会表面现象的过程,被社会学家彼得·伯格称为“揭穿真相”。能够穿透“凭经验”、“想当然”,这一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运用功能主义视角、冲突论视角和互动论视角分析体育与社会 (一功能主义的视角 体育的功能:现代人没有几个不热爱体育的,很多人热衷于参加体育运动,并且观看体育比赛,用社会学术语可将体育定义为:依据一定规则进行的身体的比赛活动。针对个体而言,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那么作为社会设置,体育有哪些功能呢? 1、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闲暇活动。非工作时间有很大增长(双休日,黄金周,人们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2、体育为释放社会能量提供了宣泄渠道,其方式是社会可以接受的,甚至是社会所鼓励的。 3、体育为社会提供了模范角色。著名运动员(体育明星成为人们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追逐和仿效的对象。

4、推动经济发展。大型体育赛事可带动广告、体育用品、旅游、餐饮、交通部门的经济增长,我国2008年举办奥运会,可使首都每年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市容市貌将有极大改观,所有这些又成为有利条件,将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到北京的建设中来。 世界杯与经济 2002年韩日世界杯,使主办国游客人数增多,(中国人就有4万,不得不请针对中国人的厨师,该年售出约15万个飞火流星球,而平时每年只销售足球4万个。使纪念品模型销售量大增,韩国教练为厂家拍广告片提高知名度,出版畅销书《希丁克的指挥艺术》。韩日世界杯使韩国收入88.8亿美元,日本258亿美元,不包括提高国家形象在内。 5、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国家凝聚力。80年代,阿根廷经济不景气,社会不稳定,足球使国民具有心理上的自豪感。第13届世界杯(86年的阿英之战,是继马岛海战(领土争端,马尔维纳斯岛之后的阿根廷复仇之战,马拉多纳越过五名后卫,打进最完美的一球,后又借上帝之手再进一球,终以2:1战胜英国,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信心。02年的韩日世界杯上,阿根廷过早失利,又给深陷金融危机的整个阿根廷民族带来深深的悲哀,因为足球是国民唯一的精神寄托。“谁的眼泪在飞,巴蒂斯图塔的眼泪……” (二冲突论视角 体育反映了社会不平等。 体育也具有阶级、种族、性别、区域不平等的特点。 有一些体育活动如赛马、高尔夫球、赛车都是有钱人的活动,其他一些运动则是典型地起源于穷人或穷人参与的,如拳击,常与城市贫困相联系。冲突论认为,这样一种以阶级为基础的倾向于或远离于某一种运动的现象,是代代相传的。 贫困落后的地区,体育很难有发展。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条件有紧密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