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研究生班级“家庭化”成长模式探析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研究生班级“家庭化”成长模式探析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研究生班级“家庭化”成长模式探析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研究生班级“家庭化”成长模式探析

研究生班级“家庭化”成长模式探析

“家庭”作为社会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层稳定作用。具有较强凝聚力、健康向上的班集体,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三观、个性、人格产生巨大的正向牵引力。本文将“家庭化”思想引入研究生班级的成长模式,即学生以“子女”身份聚集在以班级为“群体”,以导师、辅导员或班主任为“家长”的家庭中,一方面由强大的家长队伍“抚养”子女,另一方面培养“子女”们自强自立的性格,从而塑造出具有健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立德树人”、“和谐家庭”、“链接社会”等班级建设实践模式,促进研究生从校园到社会的成功转型,提高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关键词:研究生班级家庭化成长模式

研究生班级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形式,也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 承载了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自精神)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加强研究生班级建设, 引入“家庭化”思想在研究生班级管理中,调动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培养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增强研究生班集体凝聚力和研究生班级文化构建,从而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的育人格局。

一、研究生群体特点

班级是由每个独立的研究生个体组成,把握研究生群体的特点,针对其特点分析现阶段高校研究生班级管理现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群体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一)研究生整体素质较高,个体发展差异性大

研究生经过完整的本科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结构的完善和人生阅历的增加,已具有较高层次的专业知识,整体素质普遍较高。同时,研究

生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又有鲜明的特点。研究生社会经历不同,有的已经在社会上锤炼了几年,有的则是应届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方向不同,他们师从不同的导师、深入不同的研究领域,集中管理相对困难。因此,研究生群体内部结构较为复杂,个体发展差异大。

(二)思想认识多元,思想成熟度较低

研究生对各种社会思潮和科学前沿接触了解较多,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对各种社会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思想认识趋向多元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困难、社会竞争加剧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研究生群体呈现低龄化趋势,虽然具有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但是缺乏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以研究型自主性学习为主,科研任务重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相对本科较为优越,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更加自主灵活,专业性较强,知识层次较高,更多地触及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各个专业领域前沿研究。但是,由于硕士研究生学制短,普遍培养期为二到三年,其中非一年级以学习为主,二年级即面临项目研究、发表论文、撰写毕业论文等科研任务,研究压力较大。

(四)学生面临学业、科研、生活和就业四重压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生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一些研究生由于心理不成熟、经济不独立,在面对科研、就业、经济、婚恋等压力时会出现心理焦虑。再加上自身和社会、学校、家庭的对研究生的高期待,造成许多研究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基于研究生的这些特点, 开展班级活动时,人员不齐、热情不够、班级凝聚力不强则是研究生班级管理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研究生的班级意识相对淡薄, 毕业时认不全自己班级同学的例子屡见不鲜。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要载体,班级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班级成员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生班级建设现状分析

研究生班级是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脚点之一。2010年1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其中特地指出:“大力加强研究生团学组织和班级建设。研究生班级是发挥研

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具体组织形式”。近年来,伴随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及培养类型的调整,以往研究生数量相对较少,班级设置较为灵活,可按年级、系或专业编成一个班,管理上主要以辅导员工作为主的现状已无法与日益壮大的研究生规模和类型相适应。

(一)研究生班级组建模式老化

研究生班级组建模式可分为纵向模式和横向模式两种。纵向模式以学科门类或实验室为单元,突破入学时间的限制,以科研群体为核心,依据学科性质划分班级纵向坐标,便于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但班内成员情况差别较大,学习进程不一,班内同学流动性也较大,不利于班级凝聚力和班级文化的形成。横向模式按入学年份组建班级,班内成员之间在年龄、阅历和学术水平等方面差别不大,学习进程基本一致,居住也相对集中,班内人员相对固定,有利于班内成员的交流和管理,但是各年级间的交流受限。

(二)研究生班级建设各方责权模糊

伴随着高校扩招,单独依托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三方中的任一方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责任人,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导师重学术科研,轻思想教育,无暇关注研究生思想、心理、生活等状况,或对思想政治教育不熟悉、方法过于简单等。研究生班主任大多为中青年专业教师,同时担任学生导师或行政工作,教学科研任务多,行政工作繁杂、家庭负担较重,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研究生班级管理中。专兼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年龄偏轻、阅历尚浅、流动频繁、队伍专业化程度不一,与带班专业不一致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研究生班级的管理。

三、研究生班级“家庭化”成长模式构建

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家庭”是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谓“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班级在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和国家教育完善过程中的作用和责任,可类比于“家庭”在个人成长、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中担任的角色和使命。因此,本文基于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和目前研究生班级建设中的问题,类比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倡导构建研究生班级“家庭化”成长模式。通过模拟家庭功能和家庭角色来对研究生进行管理和培养,为高校研究生的班级建设和管理提供新思路。

(一)家庭功能与家庭角色

对家庭成员个人而言,家庭是其存在、发展、实现社会化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组织。社会学家帕森斯从其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出发,认为家庭的基本特点是均衡,其主要功能在于重新确立被外部世界破坏的和谐均衡状态。结构功能论的基本假设是:家庭是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在生理上、心理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同时也可以维护社会现存的结构。家庭对个人的积极功能包括满足个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和保障功能;社会化功能,即为其成员提供融入社会生活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范;情感满足功能;教育功能等(朱强,2012)。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父亲在家庭子女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分量,母亲对子女的直接影响最大(陈竞芳,2008)。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扮演的角色可以概括为俗话所说的“严父慈母”。在教育态度上,父亲并不轻易流露对子女的爱,不会过多干涉子女的行为;母亲期望子女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标准行事,会尽可能满足子女的各种要求。在教育方式上,父亲较为严厉、多采用动态的示范方式,母亲则更为慈爱、以静态的言教为主。因此,父母的教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研究生班级“家庭化”成长模式

家庭是个人进入社会整合的初级单位,个人在家庭中接受父母的启蒙教育。班级是高校对研究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的定位与家庭在社会中的定位基本类似。在研究生班级“家庭化”成长模式中,研究生群体以“子女”身份聚集在以班级为单位、以导师、辅导员或班主任为“家长”的“家庭”中。这一方面要求有强大的“家长队伍”来“抚养”子女,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自强自立,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研究生班级中,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他们在研究生班级“家庭”中的角色类似于“严父”。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班级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所带班级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学业和生活等工作,他们在研究生班级“家庭”中的角色类似于“慈母”,是爱和奉献的化身。研究生在班级“家庭”中的成长,需要导师和辅导员在不同领域的指导与帮助。如此一来,研究生就可以有机地被整合到班级这个“家庭”当中,在实现个人成长的同时促进“家庭”的和谐,进而保

证学校教学科研和立德树人的紧密结合,保证研究生科研提升和思想健康的和谐发展。

图1 研究生班级“家庭化”成长模式

四、研究生班级“家庭化”成长模式实践

(一)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组建“家庭化”研究生班级

新形势下,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就要与时俱进的转换德育教学的培养模式,将“立德树人”的思想渗透到每一个班级建设过程中。具体而言,就是用“品德”普及的新理念审视高校德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寻求德育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力落脚点。

“家庭化”研究生班级建设作为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融入研究生班级教育全过程。德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教育不再局限于宣讲、倡议或者承诺等形式,还可以班级为单位、在研究生基层班级中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例如举行以“品德讨论”为主题的班会,探讨新形势下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

质;开展以“爱心传递、伸手帮扶”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为研究生提供一个真实的互帮互助的现实氛围,体验奉献和感恩的过程。

(二)以“和谐家庭”为落脚点形成“家长教育”的合作机制

研究生班级作为一个特殊的家庭,其和谐程度对研究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家庭中家长的素质和分工是影响家庭教育成果的关键指标。导师、辅导员在研究生班级“家庭”中扮演“父母”角色,因此应结合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和阶段发展的需求,在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积极合作,有针对性的开展“家庭”教育。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教育环节,研究生辅导员则是按照一定的配比要求在一线从事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兼职人员,二者的职责虽均有本科生班主任的影子,但是却承担不同培养任务。因此,在明确研究生班级“家庭”中“父母”职责的同时,还需建立和完善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的协作与管理机制,构建多方联动、互通有无、共同进步的和谐大家庭,促进研究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三)以“自我成长”为出发点推动“家庭化”研究生班级建设

在班级“家庭”中,一方面研究生的成长需要导师和辅导员类似于“严父慈母”的教育和关心,另一方面研究生个体“自我成长”也很重要。研究生不管在年龄、阅历,还是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都较本科生更为成熟,在学习生活中的自主性要求更高。结合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研学习和社会实践中的自主性,是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要以“自我成长”为出发点推动“家庭化”研究生班级建设。

高校中,研究生班级“家庭”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自由的组织,为广大研究生群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同时,班级也是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对研究生的自我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在班级内部中,研究生同学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增进与研究生之间的情感共识。这既能满足研究生的个性需求、尊重研究生的主体性,又能扩大研究生成长的包容性。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可以丰富研究生学术成果的研讨内容,及时了解学术前沿。班级中研究生自主性的发挥是研究生“自主成长”与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校园文化和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共赢。

(四)以“链接社会”为重要目标开展“家庭化”研究生班级活动

由于我国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把直接攻读研究生做为延缓就业和提升学历的一个出路,部分研究生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脱节。因此,开展“家庭化”研究生班级活动时应以“链接社会”为重要目标,帮助研究生提前适应社会。

新时期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服务需求和提高质量作为主线来对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相区别的以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研究生运用而生。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科研学习等活动,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渠道和空间等。这些班级活动可以为更多的应用型研究生走出校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准备,从而真正提升研究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与此同时,研究生班级“家庭化”可以打破研究生师门界限,有助于加强研究生的横向联系。例如,可以通过改进原有研究生实验室和图书馆相对封闭独立的教育模式,鼓励班级同学之间加强交流。在保障个人安全和团体利益的条件下,以班级为团队开展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独立生存等多种素质拓展训练,促进研究生群体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五、研究生班级“家庭化”成长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研究生更好的实现社会化

研究生教育一般以学习为重心,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脱节影响个人未来的发展和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研究生班级“家庭化”成长模式中以“链接社会”为重要目标,可以充分发挥家庭的社会化功能。以班级为单位在研究生群体中开展“链接社会”的相关活动,有利于研究生提前学到融入社会生活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范,帮助研究生更好的实现社会化。

(二)有利于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班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结合点。研究生班级“家庭化”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充分发挥班级的教育功能,一方面导师对研究生进行言传身教,另一方面辅导员在思想、生活领域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帮助。这些都有利于在对研究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研究生的道德品质、指导研究生的行为规范。

(三)有利于研究生获得情感满足

高校研究生班集体是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重要细胞,研究生班级“家庭化”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发挥班级对研究生个体的情感满足功能,导师与辅导员能够适时、及时介入到研究生个体压力解决的过程中,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压力造成的不良影响。

综上,研究生班级“家庭化”的构建一方面以“小家”促“大家”,优化个体、壮大整体,发挥班级-学院-学校的三级联动机制;另一方面完善“家长队伍”建设,实现导师和辅导员角色的科学合理分工,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新的探索和实践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强.家庭社会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陈竞芳.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定位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报,2008(2).

[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2006)第24号.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0)11号.

[5]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7.

[6]张晓青.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

[7]刘雨芙.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实践探索,2009.

[8]赵睿,欧阳曙.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

[9]李伟群.新形势下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向度与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1.

[10]何琼.研究生班级“党建、团建、班建”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20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