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2013版毛概)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85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正处在并长期处在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重点: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难点: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课时: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导入: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现价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样的,我国是怎样根据国情来制定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马恩: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高级阶段。
列宁:“在剥夺了地主和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立社会主义的那些最初的形式的可能”。
斯大林:脱离实际的过渡。
毛泽东:初期正确认识,随后偏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认识发展阶段的迫切需要。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的阶段。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高到全局化的高度,,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强调初级阶段问题,制定了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02年十六大: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正是由于对初级阶段国情有个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我们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二、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科学含义十三大明确指出: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经济成分、上层建筑。
提问:我国的国情是什么样子的?2、基本特征十五大强调指出:1、农业人口多的农业国——非农人口多的工业国2、自然经济——市场经济3、文盲多科教落后——科教发达4、贫困人口多——全体人民比较富裕5、地区经济文化不平衡——逐步缩小差距6、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7、为共同理想艰苦奋斗的阶段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3、重大意义一、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特理论的立论基础。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一、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展开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性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特征;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眼光与科学发展观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化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增强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学生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意义(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征(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2.教学难点(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三、教学方法和准备1.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有所侧重,精讲重点,讲透难点;典型案例法:教师在理论讲解时辅之以经典案例,或以案例引出理论;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查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国情,并进行深入思考。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剪辑四、课时安排(2学时)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理论(1学时)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学时)五、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教师提问: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教师总结: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课后作业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P4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5-6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P9-15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P18-23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P29-30第二章新民主主义理论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38;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P41(2必然性,3条实现途径)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44-46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P48-49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统一战线:结成统一战线的2个必然性原因和3种可能性原因。
P49—50统一战线的内容(2个联盟)P50我党领导统一战线的经验P50武装斗争:武装斗争的必然性、依靠谁?谁领导?为了谁?怎样进行武装斗争?P51党的建设:P51-52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P5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57,第二段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58,最后一段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P66-67,3条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P71—73,5条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理论成果?P75-8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初步探索的其他成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关于所有制结构;关于经制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于科学和教育;关于知识分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