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疾病与先唐文学创作之关系 李浩

疾病与先唐文学创作之关系 李浩

疾病与先唐文学创作之关系  李浩
疾病与先唐文学创作之关系  李浩

收稿日期:2014-02-19

作者简介:李浩(1989-),男,河北邢台人,南京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古代文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4年第5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5,2014

疾病与先唐文学创作之关系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要:先唐文学中的疾病描写丰富了文学的题材,拓展了文学表现世俗生活的疆域。在先唐文学

中,“疾病”作为令人厌恶的事物被附加以社会文化的意义,成为一种修辞手段与言说方法,被广泛运用。时代流行病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带来世事无常、生命飘忽的恐惧,它极大地震撼了作家们的心灵,在先唐文学中留下了明显的烙印;个体疾病通过影响患病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作用于他们的文学创作,使其作品表现出病态的心理、沉郁哀伤的感情基调和疏离现实、养生葆身的思想旨趣。先唐作家继承了远古巫医精神治疗的传统,以文学作品疏导情绪、化解忧愁、慰藉心灵,取得了良好的“精神疗效”。

关键词:先唐文学;疾病题材;疾病意象;患病作家;文学治疗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 (2014)05-0020-08

疾病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其成为了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兼管医药和诗歌,他既是缪斯众女神的首领,又是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父亲。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疾病的渊源也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在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的氏族社会及稍后的夏商时代,巫觋既是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文学作品的最早创作者,又是疾病的治疗者。疾病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被纳入文学创作视野,由此滥觞。此后数千年,如何看待疾病,如何表现疾病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关系,始终是文学家们极为关心的命题。对疾病与文学关系的研究,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尼采、弗洛伊德到苏珊·桑塔格都有经典的论述,因而西方文学及受西方理论影响较深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此方面的研究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故无论是从相关成果的数量,还是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多样性上,都较中国古代文学成熟;就中国古代文学内部的研究现状而言,则唐以后的研究比较多,先唐的相关论述比较少①。鉴于此,本文拟对疾病与先唐文学的关系作一个宏观论

述,以期抛砖引玉,深化相关方面的研究。

一、文学作品中的“疾病”

先唐文学中有大量的疾病描写,有些是对现实病痛的客观反映。如陆倕《以诗代书别后寄赠诗》云:

刘兄消渴病,休摄戒无良。殷弟癫眩疾,行止避风霜。刘侯有余冷,宜饵陟釐方。伏子多风咳,门冬幸易将。率更爱雅体,体弱思自强。

[1](P1776)

陆倕在诗中提到了消渴、癫眩、余冷、风咳四种疾病,并分别向刘兄(或疑即刘孝绰)、殷钧、伏挺、刘显给出了符合慢性病护理观念的养生、服药建议。有些描写是建构在日常生活经验上的合理想象。陆机《百年歌十首》末三段云:

八十时,明已损目聪去耳,前言往行不复纪······九十时,日告耽瘁月告衰,形体虽是志意非。言多谬误心多悲,子孙朝拜或问谁。指景玩日虑安危,感念平生泪交挥。百岁时,盈数已登肌肉单,四支百节还相患。目若浊镜口垂涎,呼吸嚬蹙反侧难,茵褥滋味不复安。

[1](P668)

陆氏四十三岁即为人所杀,但这并没有妨

①我们这里讨论的“先唐”主要是指从先秦到唐代建立以前这一段时期。

DOI:10.13408/https://www.doczj.com/doc/ec984891.html,ki.gjsxb.2014.05.003

碍他在诗中对患有耳聋眼花、健忘、四肢疼痛、垂涎、呼吸困难等老年综合症的主人公的形象刻画。

还有些“疾病”是作为固定的文学意象出现于作品之中。如头痛本是由外感或内伤等原因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表征的病证,但在诗文中却常常代指“某种难以排遣的情绪”:《诗经·小雅·小弁》“心之忧矣,痩如疾首”,《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鲍照《怀远人》“思君成首疾,欲息眉不”[1](P1303),何逊《刘博士江丞朱从事同顾不值》“心期不会面,怀之成首疾”[1](P1698),陈宣帝《行新政诏》“夕惕疚怀,有同首疾”[2](P79),皆是其例。若某位名人曾罹患或死于某病,则此人亦常可用来代指该病,久之成为约定俗成的文学意象。如:

长卿病犹在,修龄疾未祛。(陆倕《以诗代书别后寄赠诗》)[1](P1776)

无庸方周任,有疾像长卿。(谢灵运《初去郡》)[1](P1171)

茂陵体犹瘠,淮阳疾未祛。(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1](P2389)

茂陵忽多病,淮阳实未痊。(庾信《伤王司徒褒诗》)[1](P2383)

卧病同淮阳,宰邑旷武城。(谢灵运《命学士讲书诗》)[1](P1169)

谢相如之病,无官可以免,发梅福之狂,非仙所能避。(王孝藉《上牛弘书》)[3](P1725)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既病免,家居茂陵”[4](P3053),因此上引诗文中的“长卿病”“茂陵病”“相如病”均指消渴。“淮阳”典出《史记·汲郑列传》,汲黯体弱多病,且迁延不愈,以至病假一再延长,终卒于淮阳任上,故“淮阳”可代指慢性病患者。[4](P3110)后世作品言“淮阳疾”可以是作者自况,亦可以是他们借以表达不满、疏离现实的一种姿态。

“疾病”还作为修辞手段与言说方法在先唐文学中被广泛运用。曹魏的杜挚长期不得升迁,因其“与毌丘俭乡里相亲”,而毌丘俭时任荆州刺史,于是作《赠毌丘俭诗》干谒。全诗历举初起贫贱、后为重臣之人,尾二联说“被此笃病久,荣卫动不安。闻有韩众药,信来给一丸”[1](P419),比喻自己怀才不遇,渴望得到毌丘氏的举荐。不想毌丘俭只是宽慰杜挚“体无纤微疾,安用问良医?联翩轻栖集,还为燕雀嗤。韩众药虽良,恐便不能治”,婉拒了杜氏的要求。[1](P474)杜挚的干谒虽然失败了,但杜、毌二人诗歌中对疾病象喻功能的运用是十分成功的。

疾病尚可作为道德隐喻出现于文学作品中。以“消渴”为例,在古代社会,这种慢性病的病机之一被指向男女性事,所谓“房室不节,劳伤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阴虚火旺,上灼肺胃,则既见肾虚,又见肺燥、胃热诸症,发为消渴”[5](P795)。《西京杂记》“相如死渴”条载:文君姣好……十七而寡,为人放诞风流,故悦长卿之才而越礼焉。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乃作《美人赋》,欲以自刺,而终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6](P88)在“恶其以好内闻也”的古代社会,司马相如因“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终于遗后人以“好内,女死之”[6](P102)的口实,消渴病从此具有了道德隐喻的色彩。①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说陆逞“未同张敞,终日章台之游”,“本有消渴之疾,常饵金石自理,旧疾微增,奄捐馆舍。茂陵之下,不留封禅之书;校尉之营,惟余服食之器”[8](P763);同人所作的《周大将军襄城公郑伟墓志铭》谓郑伟“消渴连年,屡有相如之患,至于大渐,遂如范增之疾”。在点明墓主人是死于消渴的并发症痈疽(范增之疾)后,笔锋一转,描写了郑伟生前“梧桐茂苑,杨柳倡家,千金回雪,百日流霞”[8](P943)的淫靡生活。不难看出,在这两篇具有盖棺论定的文章中,庾信也融进了疾病

①杨东方在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消渴病”进行了抽样分析后说“从司马相如始,消渴病开始具有隐喻色彩”,“本来纯粹是身体的疾病,却被当作隐喻,被人们从中阐发出种种的道德、政治和文化意义”,“而且这种隐喻逐渐指向了分离的两个方面:一是男女性事,一是怀才不遇”。对于“怀才不遇”的隐喻似可商榷,因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病,很难说怀才不遇与消渴有必然的联系,以杨氏所举杜甫为例,笔者认为消渴只是对客观疾病的描写而非隐喻,而许多仕途顺利的文学创作者也常常用到消渴的意象。详见杨东方:《消渴病的文化隐喻》,《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的道德隐喻意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病,消渴与混乱的私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具有道德隐喻意义的疾病远不止消渴一种,所有那些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看来神秘、难以治愈、令人厌恶的疾病都具有这样的隐喻性,《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中的麻风,《世说新语·言语》“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疟”[6](P778)中的疟疾都是如此。

既然人体功能紊乱会得病,那么政治失衡必然会给国家带来严重后果。在讲究“天人感应”的汉代,疾疫被视为上天对天子失德、政治混乱的惩罚和警告,许多诏书都反映了这一点。将防治疾病与治国相类比的言说方式,《尚书·金縢》《诗经·大雅·瞻卬》已见端倪,其后《国语·晋语》言“上医医国,其次疾人”[7](P232),《汉书·艺文志》云“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9](P1780),《淮南子·说山训》谓“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潜夫论·思贤》疾呼“治世不得真贤,譬犹治疾不得良医”,可谓一以贯之。[10](P102-104)至于六朝之“释道辅教”小说以疾病为劝善惩恶、“自神其教”、鼓吹教义、吸引信徒的手段,更比比皆是。《神仙传》中的士燮、《幽明录》中的干庆得病后为道教神祇所救;《冥祥记》中的慧达、陈安居、李旦、智达、程道惠皆因奉佛免于病卒。其中程道惠本为道教徒,他在“死”后游历冥府,备见其中酷烈,乃忆起前世奉佛之事,终于在比丘的帮助下还阳。[11](P300)一位“世奉五斗米道”的人因病而“死”,最终在佛教徒的帮助下“复生”,外来佛教与本土道教争胜的意图表现得十分明显。关于疾疫、宗教与先唐文学的关系,下文还要谈到,兹不赘述。总之,在先唐文学作品中,疾病作为令人厌恶的事物,以其发生的神秘性、治愈的艰难性被附加以社会文化的意义,成为一种修辞手段与言说方法,为人们反复运用。

二、疾病题材的文学

疾病题材文学之“疾病”包括器质性病变、神经官能症、精神疾病与心理疾病,健康人和患者都是创作主体。健康人所写此类作品通常是建立在自身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基础上的合理想象。如《晏子春秋·杂篇下第七》写齐景公病疽:

景公病疽在背……晏子入,呼宰人具盥,御者具巾,刷手温之,发席傅荐,跪请抚疡。公曰:“其热何如?”曰:“如日。”“其色何如?”曰:“如苍玉。”“大小何如?”曰:“如璧。”“其堕者何如?”曰:“如珪。”[12](P300)

齐景公所患是“发于脊背正中、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特点是初起肿痛结块,有多个粟粒样脓头,掀红灼热,溃破后状如蜂窝,且外小里大,范围在9—12cm,甚至大愈盈尺,局部可产生大量脓液及坏死组织,外溃较难。伴寒热、身疼、食欲不振等明显全身症状”,属“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较重,而且常致内陷变证而危及生命”[13](P169)。作者在文中通过晏子之口,以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景公疽痈发背的证候,以至于不少研究者认为本段描写破坏了晏子形象的统一性,使晏氏由“社稷之臣”沦为抚疮的“弄臣”、“舐痔的庸医”[12](P38)。事实上,无论是从现实政治还是私人情感的角度考量,晏子的探病之举都是无可厚非的。作为下级的晏子探视景公显然蕴含着政治诉求:作为齐国股肱之臣的晏子若欲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必须取得齐景公的支持,而探病这种比较私人化的行为有利于探病者与病人之间情感的良性互动。纵观《晏子春秋》全书,景公一再表示愿意托国于晏子。这种信任源自晏氏平日的苦心经营。

相较于健康人的代言或想象,患病作家的疾病题材作品在情感的抒发上更为直接、强烈,这显然与他们的切肤之痛有关。庾信的《卧疾穷愁诗》谓:

危虑风霜积,穷愁岁月侵。留蛇常疾首,映弩屡惊心。稚川求药录,君平问卜林。野老时相访,山僧或见寻。有菊翻无酒,无弦则有琴。讵知长抱膝,独为梁父吟。[1](P2377)

疾病打乱了人的生活节奏,使生活重心发生了转移,社会责任的免除往往加重病人的挫折感,所谓“危虑风霜积,穷愁岁月侵”。疾病会增强人的情感体验,在返回内心的过程中,“死亡”这个平时无暇虑及的话题也变得清晰起来,使病人多疑、敏感、易惊,故曰“留蛇常疾首,映弩屡惊心”。患者对病情过度关心,又往往喜欢在正规治疗之外求助于其他途径以期心理安

慰,所谓“稚川求药录,君平问卜林”。“讵知长抱膝,独为梁父吟”既是诗人病中的自我慰藉,也是对人生志趣的自我标榜。

而当作家们从疾病中恢复过来,摆脱了“病人角色”,欣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试观西晋挚虞的《疾愈赋》:

余体气不和,饮食渐损,旬有余日,众疾并除。馈食纤纤而日鲜,体貌廉廉而转损。校朝夕其未殊,验朔望而减本。形容消而憔悴,体质备而狼狈。内忧深而虑远,乃量餐而度带。讲和缓之余论,寻越人之遗方。考异同以求中,稽众术而简良。会异端于妙门,乃归奇于涉廛。惟兹药之攸造,宝明中之皆坚。丸以三七为剂,服以四献为程。势终朝而始发,景未仄而身轻。食信宿而异量,体涉旬而告平。[14](P805)

全赋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先写“病来如山倒”的狼狈,饮食减少、面容憔悴,内心对疾病的预后充满忧虑。于是研究病情,“讲和缓之余论,寻越人之遗方”,综合诸家治法,连偏方也不放过。待寻得良药,“势终朝而始发,景未仄而身轻。食信宿而异量,体涉旬而告平”,与前文病中苦痛形成鲜明对比,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药物之奇效,而作者久病初愈的愉悦心情溢于言表。

三、疾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时代流行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及疾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东汉末年的疾疫尤为学界所乐道。事实上,除汉末这一典型时期外,六朝的疾疫也持续影响了其时的文学创作。“魏晋南北朝时期362年中至少有76年发生过疫灾,平均4.76年发生一次疫灾”,不仅在灾难频度上高于先秦两汉、隋唐五代,还具有流行期长、持续时间久、爆发范围广、与战争关系密切、爆发周期短、与其他灾害伴生等特点。[15](P56-63)“由于缺乏对付疾疫的技术性内容,又无法从理论上给处于疾病威胁中的人们以心理上的安慰”[16](P104),儒家养生理论渐失去了市场,“曰仁者寿,胡不是保”的质疑声越来越高。儒家权威在汉末的急剧衰落使得在慰藉人心和医疗技术操作方面具有优势的佛道二教趁机崛起,自巫医分离以来就长期作为民间潜流的巫祝信仰亦有所抬头。释、道、巫以治病为手段,各自发展势力,其间亦不乏竞争,这在六朝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反映。

道教有效地利用了民众对死亡的恐惧,长生不死、攘灾疗疾等技术仪式都是顺应民众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16](P102)如《幽明录》载术士吴猛为病“死”的干庆续命,干庆苏醒后自言已至冥府,“俄见吴君北面陈释,王遂敕脱械令归,所经官府,皆见迎接吴君”[6](P715)。这里的“吴君”即道教的神祇。此类故事被记录、传播显然是为了“自神其教”。据统计,《神仙传》中有二十九则故事提到道士或仙人为人疗病之事[17](P1-32),占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这显然与六朝疫病横行、道教团体借机发展的社会现实有关。林富士先生在分析了《神仙传》《列仙传》《洞仙传》《搜神记》等六朝小说、传记后指出,疾病是早期道士修道的重要因缘,而医疗是“当时道士传布信仰、度化弟子、吸引信徒、凝聚教团的主要手段之一”[18](P100)。除志怪、传记文学外,以《太上皇老君哀歌》为代表的道教诗歌高唱“吾哀时世人,不信于神明”,“生神不卫护,煞神来入身。或患腰背痛,或患头目疼。百脉不复流,奋忽入黄泉”云云[1](P2251),也是利用民众对疾病的恐惧自神其教、吸引信徒的范例。

疾疫流行推动了旧有巫祝信仰的发展。在我国古代,致病的原因主要被归结为:鬼神作祟、气候恶劣、饮食不节、战争以及个人的性格习惯,其中鬼神致病说在底层社会一直很有市场。承平时期的东汉,政府每年年终都要举行盛大的驱鬼仪式,私自祭祀厉鬼的“淫祀”为官方所禁止。至六朝时,因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缺位及官方对“淫祀”的利用、妥协,巫祝信仰再次抬头。《宋书·周朗传》叙其时之情形曰:凡鬼道惑众,妖巫破俗,触木而言怪者不可数,寓采而称神者非可算。其原本是乱男女,合饮食,因之而以祈祝,从之而以报请,是乱不诛,为害未息。凡一苑始立,一神初兴,淫风辄以之而甚,今修堤以北,置园百里,峻山以右,居灵十房,糜财败俗,其可称限。又针药之术,世寡复修,诊脉之伎,人鲜能达,民因是益征于鬼,遂弃于医,重令耗惑不反第,死夭复半。[19](P2100)民众们相信,无后乏祀、冤死强死之厉鬼具有令人生病的力量,会造成疫病的流行。六朝时

的蒋子文信仰历百年而不衰,蒋氏一再受封,直至为帝,并成为江东政权的守护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巫祝利用当时‘大疫’的机会,恐动百姓和朝廷,使之奉祀蒋子文,为之立祠”[20](P719)。此外,蒋子绪、青溪小姑、戴侯、鲍君神、李君神、石贤士神等多种中古民间神祇的受祀原因也大都与疫病有关,这些在六朝志怪小说中都有鲜明表现。在巫鬼之风盛行的大背景下,反对民间淫祀的开明士人常面临巫祝群体的恐吓和舆论的压力。《裴子语林》中的宋岱、《幽明录》中的索元、《殷芸小说》中的顾邵皆因“禁淫祀”、断厉鬼“血食”得病横死即是明证。

道、巫之外,佛教在解释流行病时也以疫鬼之说为病因,与民间信仰相配合,并采用类似民间传统使用的禁咒法来治疗疾病。范家伟指出,“在南北朝隋唐期间,正是佛教对病因解释及治疗方法,在民间得到接受,再加上对医疗事业的重视,是使其得以传播隆盛的因素之一”[21](P266)。佛教徒在疫病横行的时代救死扶伤的事迹广泛见于《观世音应验记》《冥祥记》《宣验记》等六朝小说中。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通过治病疗疾争取信徒、扩大影响,作为外来势力的佛教在扩张过程中难免同道、巫产生竞争关系。《幽明录》记载晋大元年中李姓巫者预测“明年天下当大疫”,今考孝武帝太元四年(379)三月东晋境内确有“大疫”,知此事必有所本,但记录者偏要说以“水符治病”的李巫“亦礼佛读经”[6](P716),显然是在佛、巫竞争中刻意抬高佛教的地位。这种倾向在《冥祥记》的“张应故事”中表现尤为明显:张应之妻重病不起,祈祷于民间淫祀俗神无效,遂由奉巫鬼道改为礼佛,其妻随之病愈。[11](P290)当然,佛教既以治病为传教手段之一,若治疗不力,亦不免损害其在信众心中之地位。《世说新语·尤悔》载:

阮思旷奉大法,敬信甚至。大儿年未弱冠,忽被笃疾。儿既是偏所爱重,为之祈请三宝,昼夜不懈。谓至诚有感者,必当蒙祐。而儿遂不济。于是结恨释氏,宿命都除。[6](P992)

尽管刘孝标谓绝无此事,然以“通性之真实”的眼光来看,似仍可窥见魏晋六朝士人在面对疾病时的心态。梁人郭祖深说自己“见疾者诣道士则劝奏章,僧尼则令斋讲,俗师则鬼祸须解,医诊则汤熨散丸”[22](P1720),颇能代表当时之风气。道、释、巫、医在面对疾病时方法有所区别:对前三者而言,治病固然是出于人道的关怀,但还有吸引信徒这一重要目的;就患者而言,则病愈是最重要的事情。故魏晋六朝文学作品中不乏某人生病后道、释、巫、医中的两种或多种共同参与救治的现象。这反映了人们在医疗手段不发达、公共卫生事业滞后而又疾疫连年的社会大环境下对病痛的恐惧与对生命的渴望。不少士人信奉天师道或佛教本是为了避害,企图长生,阮思旷“结恨释氏,宿命都除”的行为不妨视为当这种寄托幻灭后的反动。要之,魏晋六朝的流行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小说、杂传、散文还是诗歌都不难窥见这种痕迹。

(二)个人疾病对创作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生病就意味着对社会的偏离。病人角色使患者的正常社会责任得到豁免、生活节奏得以放慢,获得较多独处、静卧的机会。[23](P37)在这种情形下,病人极易陷入回忆、思考或幻想,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委屈、悲观、焦虑、抑郁、绝望、孤独等心理改变,这种变化会反映在患者的文学创作里。谢灵运《斋中读书诗》谓“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1](P1168),伍辑之《劳歌》云“迍邅已穷极,痩瘹复不康。每恐先朝露,不见白日光”[1](P1130),王秀之《卧疾叙意诗》言“贞悔不少期,福极固难豫。疾药虽一途,遂以千百虑”[1](P1477),刘孝绰《秋雨卧疾诗》谓“及此同多暇,高卧掩重闱。寂寂桑榆晚,滂沱曀不晞。电隙时光帐,风帘乍扣扉”[1](P1842),皆是其例。

疾病会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礼记·檀弓》载孔子临终前作《曳杖歌》: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夫子日:“赐!尔来何迟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24](P207)

①关于五石散发作与皇甫谧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文学创作的关系可以参看拙作《“石发”与文学创作之关系———以皇甫谧、王羲之父子为例》,《太原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34-40页。

孔颖达《礼记正义》指出:“杖以扶身,恒在前面用,今乃反手却后,以曳其杖,示不复杖也。又夫子礼度自守,貌恒矜庄,今乃消摇放荡,以自宽纵,皆是特异寻常。陵且如此,故云‘欲人之怪己’。杖曳于后,示不复用。消摇宽纵,示不能以礼自持,并将死之意状。”[24](P207)子贡在听完“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后亦敏锐地察觉到“夫子殆将病也”。孔子种种异常的言行,显然与其重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是面临死境,将《曳杖歌》与孔子被围于匡地时的“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对比,豪气顿衰而悲凉过之。这其间固然有人生阅历的因素,但病痛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对终末期病人照料的重点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减轻痛苦和送终”,“临终关怀的核心是心理上的”,包括减少病人的孤独感,消除病人对孤单死去和被抛弃的担忧。

[25](P240)

孔子说“赐!尔来

何迟也”,正是这位濒危老人渴望被关心慰藉的自然流露。然而孔子毕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超越了临终患者临床心理中“震惊与否认”“愤怒”“接受与遵医”“抑郁”诸阶段,“安宁、平静和理智地面对即将发生的死亡事实”[26](P195)。他向子贡讲述了自己的梦境,并直言“予殆将死也”。由此可见,《曳杖歌》固然是由孔子重病中吟咏而出的,但绝非怨天尤人的愤懑之词,而更多是对“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的政治理想宏图失落的悲叹。

对那些久病迁延的慢性病患者而言,深刻的病痛体验可以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经历”病痛,也有充分的时间把病痛娓娓道来,而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他们自我慰藉与精神疗救的过程。

[23](P6)

患病作家们“所经历

的独特的疾病体验、疾病所改变的生活方式、疾病所带来的命运的转折等等因素,都会或隐或显地渗透到他的个性心理和精神状态当中去,从而影响他的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27](P116)。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喜服食,而五石散毒副作用极

大,故综观二王书札,举凡脚痛、腰痛、胛痛、头痛、齿痛、腹痛、流肿、呕吐、泄泻、耳聋、目疾、失眠、乏力、胸闷、食积、寒热交替、疮疡肿毒等药源性疾病比比皆是。诚如余嘉锡先生所言,“今就诸帖观之,不独右军父子兄弟及其亲戚交游之间,动辄石发,乃至妻女诸姑姊妹,亦无不服散者,可以觇当时之风气矣”[28](P182);风痹、“石发”困扰皇甫谧几十年,深刻影响了皇甫氏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文学创作。最明显的例子是,皇甫谧五十八岁即“常惧夭陨不期,虑终无素”,创作《笃终论》安排后事,而十年后他才离开人世①;鲍照“脚气”病转剧时作《松柏篇》,以亡灵之视角观照世人,细微、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的苦痛、恐惧、留恋与遗憾,全诗凄怆哀婉,充满阴森的鬼气,自始至终无一放达语;半生受羸疾、疟疾折磨的陶渊明更在《自祭文》中直言“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流露出对现实难掩的失望与深深的否定。总之,在患病作家的涉病作品里,有对病痛的无奈与哀叹,有疾病带来的极端心理的写照,有病中创作的自我慰藉与治疗,正印证了尼采所言“正是那些例外的情形造成了艺术家,这些情形全部都和病态深缘和深相纠结,以至于看起来当个艺术家而没有病是不可能的。”[29](P358)

四、文学作品对“疾病”的“精神疗效”

文学作品对“疾病”尤其是“心理疾病”的治疗也是“疾病与文学”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叶舒宪先生认为:“后代的作家、诗人们是远古巫医精神治疗传统的真正继承者,他(她)们充分利用了萨满巫师等的致幻能力,发展出替代性的文学幻想,把针对他人的谈话治疗演变为既可应用于他人,又可适用于自己心理障碍的语言虚构疗法,其摹本的治疗原理仍然在于充分发挥意念的能动作用”[30](P95)。这其中包括对读者的治疗与作者的自我治疗。前者如宋玉《高唐赋》以“梦会神女”的冥想来疏导楚王长期的压抑,获得彻底的宣泄;枚乘《七发》通过开启冥想之门来荡涤楚太子的心灵,从而实现疾病的自

然治愈[30](P93),王褒以汉赋为太子解忧,都为人广泛称道。钱钟书先生谈到《七发》的精神疗法时引证道:

按《全唐文》卷三一八李华《言医》略仿《七发》,有云:“臣不发药,请以词痊”,又卷三一五李华《送张十五往吴中序》亦云:“风病目疾,家贫不能具药,爰以言自医”,即枚文“要言妙道说去”之意。陈琳檄愈头风,杜甫诗驱疟鬼,亦“词痊”而“无药石针刺”也。[31](P89)

钱先生提及的“琳檄愈头风”也是文学治疗的经典案例。《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典略》云“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32](P600)。《典略》未明言是何篇檄文,《三国演义》将其附会到《为袁绍檄豫州文》上。考《为袁绍檄豫州文》中言曹操为“赘阉遗丑”、“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32](P199),极尽诋毁之能事,而愤怒和激动会导致人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上升、心跳与血液循环加快,曹操读后头痛缓解是完全可能的。故《三国演义》的情节虽可能有悖史实,却符合艺术的真实。

上文所及多为文学作品对读者的精神疗效,此外尚有作者的自我治疗。曹植夺嫡失败后的作品、郭璞的《游仙诗》、鲍照的病中创作,都是在创作过程中完成对身心痛苦的自我慰藉与疗救,所谓“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诗品序》)。贾谊被贬长沙时的作品也明显有“自我治疗”的特点:他“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于是作《吊屈原赋》[4](P2492);贾氏做长沙王太傅三年后,铦鸟入舍,“谊发书占之,曰‘野鸟入室,主人将去’,谊忌之,故作《涢鸟赋》齐死生而等祸福,以致命定志焉”[6](P349)。

若我们暂且搁置历史背景的复杂性,而仅从贾谊的立场来看,他的长沙之行显然是极其沉重的。政治的失意、理想的破灭无疑给了贾谊沉重的打击,情绪的低落是自然而然的。中医心理学认为,忧郁使气机不畅、气滞郁结,悲哀过度使上焦郁而化热,消耗肺气,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可导致咳嗽、肺痨、失眠、食欲减退、癫痫等证,甚则引起昏厥或猝死。[33](P96)除却内心的波澜,贾谊还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他“自以寿不得长”的预期并非杞人忧天。麦克尼尔曾指出,尽管在天然资源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优势,但一种不见于史料、也不见于肉眼的非常强大的因素隐然阻碍了我国南方文明的早期拓展,他将之称为“疫病”。[34](P53)我国古代的话语系统对此有详尽的描述:《楚辞·大招》说“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山林险隘,虎豹蜿只。鰅鳙短狐,王虺骞只。魂乎无南!蜮伤躬只”[35](P218);而“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在贾谊的时代已是人们的共识,其影响深远以至从《史记·货殖列传》到《隋书·食货志》七百余年,这一观念几乎没有改变。[36](P18-22)在这套由卑湿、瘴气、射工、沙虱、溪毒等触目惊心的词汇组成的话语系统里,南方气候环境的恶劣、不宜居及对人健康的损害被过分渲染。

了解了上述背景,贾谊作品的“精神疗效”就凸显出来了。《吊屈原赋》中对屈原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源自于作者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强烈共鸣,屈原只是贾谊情感的投影。赋中对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的控诉,继承了荀子《赋篇》“佹诗”和《楚辞·卜居》的写作传统和表现手法,带有明显的情感宣泄意图。赋最后责备屈原“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辜也!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实则为自己“远浊世而自藏”的理念张目。综观全赋,既有控诉、发泄,又有自我慰藉,确实可以起到自我疏导、自我治疗的效果。三年后,有猫头鹰进入贾谊家中。这种在当地人看来很不吉利的征兆无疑又给贾谊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的梦魇被重新唤起。这次贾谊举起了道家生命哲学的大旗,宣扬“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况且“天不可与虑兮,道不可与谋”,又焉知没有“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的转化呢?就这样,贾谊以文学作品消解了死亡的恐惧,显示出委运乘化的逍遥,司马迁谓“读服乌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4](P2503)。后来贾谊终于成功离开“卑湿之地”长沙而没有陷入他的糟糕预期,应该说,文学作品疏导情绪、化解忧愁、慰藉人心的“精神疗效”在其间起过很大的作用。

五、结语

先唐文学中的疾病描写丰富了文学的题材,拓展了文学表现世俗生活的疆域,其对“疾病”象喻功能的运用为后世创作提供了启发与借鉴。时代流行病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带来世事无常、生命飘忽的恐惧,它极大地震撼了作家们的心灵,在先唐文学中留下了明显的烙印;个体疾病通过影响患病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作用于他们的文学创作,使其作品表现出病态的心理、沉郁哀伤的感情基调和疏离现实、养生葆身的思想旨趣。先唐作家们继承了远古巫医精神治疗的传统并发展出“文学治疗”这一精神调适方法,他们以文学作品疏导情绪、化解忧愁,在安顿自身心灵的同时,也为后世的不得志文人指出了一个疏导心理郁结的途径。总之,在先唐文学的研究中引入医学视角有助于我们深刻、全面了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并对某些古典文学大家的作品作出新阐释、提出新观点。作为人类生活和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疾病对文学创作施加的影响并不低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我们在强调文学研究要“回到现场”,有“了解之同情”时,绝不应忽视“疾病”这一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唐)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3](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6]上海古籍出版社主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春秋)左丘明.国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5.[8](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0]段逸山.医古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鲁迅.古小说钩沉[M].济南:齐鲁书社,1997.[12]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4.[13]谭新华,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4](清)严可均.全晋文(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5]袁祖亮.中国灾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16]赵夏竹.汉末三国时代的疾疫、社会与文学[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3).

[17]林富士.中国早期道士的医者形象:以《神仙传》为主的初步考察[J].世界宗教学刊,2003,(2).[18]林富士.中国早期道士的医疗活动及其医术考释:以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记”资料为主的初步探讨[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2,(1).

[19](南朝·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0]林富士.东汉晚期的疾疫与宗教[J].“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5,(3).

[21]范家伟.晋隋佛教疾疫观[J].佛学研究,1997,(6).[22](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23](美)约翰·伯纳姆.什么是医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4]《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5]陈力.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26]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7]程桂婷.疾病体验与文学创作的发生[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8]余嘉锡.余嘉锡文史论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7.

[29](德)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30]叶舒宪.文学与治疗─关于文学功能的人类学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1998,(2).

[31]钱钟书.管锥编(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2](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33]朱文锋,旷惠桃.中医心理学原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4](美)麦克尼尔.瘟疫与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35](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6]范家伟.地理环境与疾病──论古代医学对岭南地区疾病的解释[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1).

[责任编辑:张瑜东]

(下转第45页)

第5期

(上接第33页)

Analysis on Wang Guowei's Chant of History

TU Xiao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2,China)

Abstract:Wang Guowei created a lot of poetry in his life .But few of his works created in his youth were left .When he was young,he created twenty poems to describe the history .They were simple but great .Through these twenty short poems,we can get a glimpse of the Great Master's interests in poetics and historiography,the unique aesthetic ideas and some new point of historic views in his youth .Finally,we can get closer to the Great Master's true thoughts .

Key Words:Wang Guowei ;Chant of History ;manuscript

(上接第27页)

A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iseases and Pre-Tang Dynasty Literature

LI Hao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

Abstract:Disease descriptions in Pre-Tang Dynasty literature enriched the themes of literature and expanded the life aspects that literature could depict .As a disgusting thing attached with social and cultural meaning,diseases became a rhetoric and narration method used widely in Pre-Tang Dynasty literature .Bringing with the terror of death,the epidemics which were very familiar in Pre-Tang Dynasty literature destroyed the normal social life and shocked the authors'mind .Individual disease influenced authors'literature creation by converting their philosophy and values,and this influence can be concluded as morbid aesthetic psychology,gloomy and depressed keynote and the spiritual purport of staying out of reality and self-preservation .The Pre -Tang Dynasty authors inherited the psychotherapy tradition from primitive witches and developed it into literary psychotherapy .The literary psychotherapy provided a way to abreact inner depression for frustrated literati and achieved good curative effects .

Key Words:pre-Tang Dynasty literature;disease theme;disease image;ill author;literary psychotherapy

The Study of Overlapping Words in Lanzhou Dialect

CAI Wen-li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20)

Abstract:The overlapping words in Lanzhou dialec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including nouns,adjectives,adverbs and onomatopoeia.The number of noun and adjective overlapping words in Lanzhou dialect is larger than that in Mandarin,and overlapping words in Lanzhou dialect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ose in Mandarin.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Lanzhou dialect and Mandarin with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or facts,this paper analyzes overlapping words in Lanzhou dialec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unctions,forms and meanings.

Key Words:Lanzhou dialect;overlapping word;type;meaning

蔡雯丽:兰州方言叠字词研究

45··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一、五行 1、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二、五行与五脏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对应表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对应表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对应表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爱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寅卯巳午辰戌丑未申酉亥子 五时平旦日中日西合夜半夜 五星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辰星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方东(主生 发)南(属阳)中(大地) 西(主肃 降) 北方(主 寒)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化生长化收藏 五气风暑∕火、 热 湿燥∕干燥寒 五炁魂神志魄精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官眼(目)舌唇(口)鼻耳 五体筋血脉肉皮毛骨(髓)

五华爪面唇四白毛发 五津泪汗涎涕唾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味酸苦甘辛咸 焦香腥腐、朽五嗅臊、臭、 羶 五质静燥力坚敬 五志怒喜思忧、悲恐、惊五谷麦\小麦黍\高粱稷\小米稻\大米豆 五畜鸡羊牛马猪∕肉五果李杏枣桃栗子 五劳久行伤肝久视伤心久坐伤脾久卧伤肺久立伤肾五常木主仁火主礼土主信金主义水主智 《黄帝内经》界、象及其它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藏肝藏血心藏脉脾藏营肺藏气肾藏精伤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肝恶风心恶热脾恶湿肺恶寒肾恶燥五脏所 恶 五味所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入 五味所走酸走筋咸走血甘走肉辛走气苦走骨 多食之令 人癃-- 手足不灵 活 多食之令 人渴-- 口渴 多食之令 人悗心- -烦恼 多食之令 人洞心- -心中空 虚 多食之令 人变呕- -呕吐 五劳所 伤 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 舌分布舌两旁- -肝胆舌 尖舌中心- -肺胃 舌中心- -肺胃 舌根 五禁食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 五宜食肝色青, 宜食甘心色赤, 宜食酸 脾色黄, 宜食咸 肺色白, 宜食苦 肾色黑, 宜食辛 五病宜食肝病者宜 食 心病者宜 食 脾病者宜 食 肺病者宜 食 肾病者宜 食 梗米饭、 枣 麻、李、 韭 大豆、栗、 藿 麦、杏、 薤 黄黍、桃、 葱 补肝用辛补 之心用咸补 之 脾用甘补 之 用酸补之用苦补之 泻酸泻之甘泻之苦泻之辛泻之咸泻之 虚肝气虚则心气虚则脾气虚则肺气虚则肾气虚则

色五味五脏五官与五行的关系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与五行的关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人 体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指食指中指拇指小指无名指 五形筋脉肉皮毛骨 五情怒喜思悲恐 五声呼笑歌哭呻 自 然 界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气风暑湿燥寒 五化生长化收藏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味酸苦甘辛咸 1.向上对应五行 2.顺位生,意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3.隔位克,意即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

五色 以豆为例,绿豆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入肝经为木性;红豆有补血、利尿、促进心脏活动的功效,入心经为火性;黄豆益气补脾,入脾经为土性;白豆含有较多的钙质,入肺经属金性;黑豆治消胀,下气,性寒,入肾经属水性。再如:一个五行缺木的人,应多吃绿色的食物,多穿戴绿色的衣服饰品,甚至多些接近绿色的东西。 五味与五脏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食物的酸味与肝相应,有增强肝脏的功能;苦味与心相应,可增强心的功能;甘味与脾相应,可增强脾的功能;辛味与肺相应,可增强肺的功能;咸味与肾相应,可增强肾的功能。 但是,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如:酸味太过容易造成肝气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木克土);苦味太过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气(火克金);甘味太过很容易造成脾胃过旺而克制肾气(土克水);辛味太过容易造成肺气过盛而克制肝气(金克木);咸味过多很容易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水克火)。 五脏与五官 人的五官与五脏也有直接联系: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肝有病者,眼中必有病象,如眼黄,眼涩,畏光,流泪;脾有病者,必口中乏味,食而不化,唇干裂;肺有病者,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流鼻血,不辨香臭;心有病者,舌尖红,或舌头转动不灵,吐字不清;肾有病者,耳中蝉鸣,或痒,

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影响

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影响 关注口腔健康,坚持早晚刷牙,定期做口腔检查,消除口腔疾病,不仅有利于维护口腔本身的功能,而且对全身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全身性疾病在口腔的表现,大家知道的可能比较多,例如:白血病病人牙龈容易出血,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容易有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然而,更重要和复杂的问题是另一方面的问题,即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的影响,这方面的问题有些已经基本明确,还有一些尚不清楚,以下列举数种相关较密切的全身健康情况作一介绍。 名医简介:林焕彩,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党委副书记。 1.心肌梗塞 大多数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口腔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牙周炎和牙周脓肿。分析认为,牙周炎症局部有大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和一些链球菌,这些细菌可以产生内毒素并可侵入血液,当内毒素达到一定水平时,便会引起小的血栓和动脉痉挛,如果心脏的冠状动脉受到累及,便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塞。 2.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在一定条件下细菌等病原体侵犯心脏的瓣膜而引起的。口腔中寄居着大量的细菌,其中大部分细菌对人体没有危害,一部分细菌毒性很弱,只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能致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与口腔感染有关,在某些情况下,拔除病灶牙后,症状立即消失。 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口腔护理不当,细菌在口腔中会越积越多,对那些免疫差的人来说,患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原因是,这些本应依附在牙齿上的细菌会进入人的唾液里,再随呼吸进入气管的上部和其他细菌一起对下呼吸道造成感染。 4.糖尿病 糖尿病与牙周病发病存在共同危险因素,且互为高危因素。糖尿病患者常并发不同程度的口腔病变,牙周病发病率高,病变损害严重且进展更迅速。伴有重度牙周炎的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明显差于无牙周疾病的患者。 5.胃肠道疾病 消化道溃疡是幽门螺旋杆菌引起,口腔中存在大量这种细菌,肠胃中的幽门螺旋杆菌通过药物容易清除,而牙菌斑中的幽门螺旋杆菌却难以清除,他们可以引起胃肠道再度感染。 6.早产 早产儿与足月儿进行的对比研究表明,患有严重牙周疾病的妇女更容易早产。重症牙周炎的孕妇早产和生出低体重儿的危险性为牙周正常孕妇的倍,大于吸烟、饮酒的影响。孕妇在怀孕期间进行自我口腔保健、定期口腔检查和产前检查是非常重要。 7.影响营养和生长发育 牙齿疼痛、缺失还导致咀嚼功能降低,造成偏食和食欲不振,妨碍营养摄取和吸收,对于儿童将影响其生长发育。 由此可见,关注口腔健康,坚持早晚刷牙,定期做口腔检查,消除口腔疾病,不仅有利于维护口腔本身的功能,而且对全身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口腔疾病与全身健康之间的研究进展

口腔疾病与全身健康之间的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口腔疾病会影响一个人的全身健康状况;并且,全身各系统疾病亦可以通过口腔器官的特异性变化表现出来。本文对口腔疾病与全身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口腔疾病;全身疾病;健康;关系 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前提,离开了口腔健康就不会有健康的身体。口腔疾病会对全身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影响的程度取决于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以及机体的耐受性,同时全身健康因素的变化同样有可能表现在口腔局部甚至诱发口腔某些病变。了解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的影响,可以为医生在确定治疗计划时提供参考;使患者掌握与自己健康相关的信息;为国家制定医疗政策和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供依据。影响全身健康的口腔因素包括:①牙、牙周疾病:包括牙周病、根管感染、拔牙后感染的牙槽区域、口腔颌面部外伤、肿瘤及下颌关节病变、菌斑;②牙科修复材料。全身健康状况对口腔的影响体现为:①全身因素;②系统性疾病、其它疾病。 1 牙周疾病与各疾病的关系 1.1牙周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口腔疾病相关细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和口腔疾病的致病因子与心肌梗塞有关,极有可能是心肌梗塞的致病因数。如CRP即C反应蛋白,其作为高敏蛋白,可能直接参与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牙周病患者的CRP、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 1.2牙周病与呼吸道感染的关系口腔卫生状况降低或应用某些抗生素选择性抑制其它细菌后,易使呼吸道致病菌增殖发生感染,同时随着牙菌斑的形成和变化,唾液蛋白酶活性升高,会导致口腔粘膜表面结构发生改变,使呼吸道致病菌更易于附着在口腔中寄生。有证据显示,牙周袋内的菌斑中存在着肠杆菌科,牙周袋中常见的细菌在细菌性肺炎中也会发现。研究发现,厌氧菌性呼吸道感染的接种物通常来源于牙周袋,这些细菌可引起明显的呼吸道感染,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3牙周病对糖尿病的影响牙周感染可导致机体血清中CRP、IL-6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升高,这些因子可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影响血糖控制。调查研究显示,伴有严重牙周病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牙周治疗后,患者对胰岛素的依赖性减轻,用量减少。由此提示牙周病是影响糖尿病进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1.4牙周病对骨质疏松症及关节炎的影响报告显示[1],牙周患者有着较高的潜在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采用预防牙缺失及牙槽骨损害的方法亦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牙周病可通过细菌产物结合于单核细胞和成骨细胞上,并刺激使之分泌细胞因子,进而诱发巨噬细胞和破骨细胞等参与其中,使之启动释放组织胶原酶,

口腔疾病预防教案

口腔疾病预防教案 如今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但仍有很多方面存在着误区,总的来说可以用“三多三少”来概括: 一是老百姓关心口腔健康的多了,掌握正确口腔保健知识的却还很少。大多数市民缺乏完备的口腔知识,对于口腔保健的认识还仅停留在每天刷牙的层面。此外,四城市居民普遍没有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习惯,只有在发生严重牙疼等剧烈口腔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寻求治疗。 二是每天坚持刷牙两次的人多了,真正能做到有效刷牙的却还很少。数据显示,我国大城市的刷牙率已经超过99%,但是真正做到有效刷牙的比例还不足1%。 三是愿意把钱花在口腔健康上的人多了,但知道怎么花钱的却还很少。 口腔疾病会引来八大病症 糖尿病: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与牙周病发病存在共同危险因素,牙周炎和糖尿病有双向关系,且互为高危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常常并发不同程度的口腔病变,在糖尿病人群中,牙周病的发病率高,病变损害严重且进展更迅速。同时,伴有重度牙周炎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明显差于无牙周疾病的患者。 胃肠道疾病:食物靠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后吸收营养。第一关是在口腔内通过充分咀嚼的机械消化以及在咀嚼食物时和唾液混合后的化学消化,再吞咽到胃,靠胃液和肠液消化吸收。口腔卫生不好,有些致病菌在胃里就会繁殖。研究证明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而在不清洁口腔的牙菌斑中也检出了这种细菌,药物很容易清除肠胃中的幽门螺杆菌,而牙菌斑中的幽门螺杆菌难以清除,成为细菌库。 心脏疾病:口腔疾病的致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可侵入血液,可产生相关抗体、凝集素等,加重或引起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大量研究证实牙周炎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与急性发作或总的死亡率均有显著相关。 脑血管疾病:和牙周炎诱发心肌梗塞和冠心病一样,牙周炎也可诱发缺血性脑中风。牙周炎成为脑中风、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研究证明牙周炎作为脑卒中的危险因子大于吸烟,而且独立于其他已知的危险因子。 呼吸道疾病:口腔疾病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吸入性肺炎相关性较强。据有关资料统计,肺炎80%的诱因是吸入口腔、咽部含有细菌的分泌物,而这些分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的关系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的关系

一、五行 1、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二、五行与五脏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

五官与五脏健康的关系

五官与五脏健康的关系 五官与身体的五脏是息息相关的。在祖国医学的望、闻、问、切四诊中,首先映入医生眼帘的,正是人的五官。如果五官感觉不舒服,那五脏可能也正在逐步的发生衰弱,从而产生疾病。 1.肝位于腹中,横膈之下,右胁之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将军之官”肝主疏泄和主藏血。还和目、筋、爪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说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若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这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如果按一按肝脏的四周,可能会有发胀的感觉。这时除了及时就医外,还要注意用眼卫生,有时用眼不当也会影响到肝脏。 2.肾为先天之本,《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主生长发育、生殖、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二阴。耳朵老是嗡嗡作响,声音也听不太清楚。这可能是肾功能在逐步衰弱的信号,有时还会伴随着脚痛、尿频等症状。工作过于劳累的人尤其要注意做到劳逸结合,少饮酒,少吃姜、辣椒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3.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还与喉咙、皮毛、鼻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说肺上通喉咙,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如嗅觉不灵敏,经常咳嗽,有时甚至呼吸困难。这可能是肺脏功能逐步衰弱的信号。病人首先要注意饮食,戒烟或者控制吸烟量,也不要和经常吸烟的人在一起,多吃新鲜瓜果和蔬菜,加强体育锻炼,防止肺部病症的发生。 4.脾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还与肌肉和四肢、口、唇,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说,脾主肌肉和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若嘴唇时常感觉麻木,身体日渐消瘦。这可能是脾脏功能在逐步衰弱,主要是饮食失调、饥饱不当所致。由于脾脏不好,便殃及胃。当胃受到损害时,嘴唇就会明显地变得干燥、麻木。这时除了调整饮食外,还要注意不要吃生冷、油腻的食品。 5.心主宰人的生命活动,居于“君主之官”的险要位置,主血脉,主神志。还与舌、脉、面色、汗液、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说,心开窍于舌,在体为脉,其华在面。如味觉迟钝,尝不出味道,伴随心悸、梦多、失眠等症状。这意味着心脏功能可能受到了损害,可能是操劳过度所致。当口中干涩,舌苔厚重,尝不出食物的滋味时,尤其要警惕心脏发生病变。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的关系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的关系 一、五行 1、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

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二、五行与五脏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 火→土→金→水 肝→ 心→脾→肺→肾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 1、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有重要影响

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有重要影响 口腔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体健康的10大标准之一。专家说,口腔疾病会导致和加剧许多全身性疾病: 心脏疾病。口腔疾病的致病菌及其毒素可侵入血液,加重或引起心脏疾病。研究证实,牙周炎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与急性发作或总死亡率显著相关。 呼吸道疾病。口腔疾病与各种吸入性肺炎相关性较强。肺炎80%的诱因是吸入口腔、咽部含有细菌的分泌物。 糖尿病。糖尿病与牙周病发病存在共同危险因素,且互为高危因素。糖尿病患者常并发不同程度的口腔病变,牙周病发病率高,病变损害严重且进展更迅速。伴有重度牙周炎的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明显差于无牙周疾病的患者。 胃肠道疾病。消化道溃疡是幽门螺旋杆菌引起,口腔中存在大量这种细菌,肠胃中的幽门螺旋杆菌通过药物很容易清除,而牙菌斑中的却难以清除。 脑血管疾病。牙周炎作为脑卒中的危险因子大于吸烟,而且独立于其他已知的危险因子。有报道表明,25%的脑卒中患者有口腔感染,而对照组中只有2.5%。 此外,牙周疾病还是导致低体重婴儿出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重症牙周炎的孕妇早产和生出低体重儿的危险性为牙周正常孕妇的7.5倍,大于吸烟、饮酒的影响。口腔疾病还导致咀嚼功能降低,造成偏食和食欲不振,影响生长发育。 口腔健康是反映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一面镜子,口腔疾病对口腔乃至全身健康、发音、面容和心理都有影响,口腔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体健康的10大标准之一。我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6.0%,中老年人分别为88.1%和98.4%,且大多数未得到有效治疗。 库尔勒晚报黎昌政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与五行的关系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与五行的关系 五色 以豆为例,绿豆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入肝经为木性;红豆有补血、利尿、促进心脏活动的功效,入心经为火性;黄豆益气补脾,入脾经为土性;白豆含有较多的钙质,入肺经属金性;黑豆治消胀,下气,性寒,入肾经属水性。再如:一个五行缺木的人,应多吃绿色的食物,多

穿戴绿色的衣服饰品,甚至多些接近绿色的东西。 五味与五脏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食物的酸味与肝相应,有增强肝脏的功能;苦味与心相应,可增强心的功能;甘味与脾相应,可增强脾的功能;辛味与肺相应,可增强肺的功能;咸味与肾相应,可增强肾的功能。 但是,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如:酸味太过容易造成肝气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木克土);苦味太过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气(火克金);甘味太过很容易造成脾胃过旺而克制肾气(土克水);辛味太过容易造成肺气过盛而克制肝气(金克木);咸味过多很容易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水克火)。 五脏与五官 人的五官与五脏也有直接联系: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肝有病者,眼中必有病象,如眼黄,眼涩,畏光,流泪;脾有病者,必口中乏味,食而不化,唇干裂;肺有病者,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流鼻血,不辨香臭;心有病者,舌尖红,或舌头转动不灵,吐字不清;肾有病者,耳中蝉鸣,或痒,或背,或聋。凡五官之病,中医不仅治五官,更兼治五脏。 心主血气,藏神,五行属火,充于脉,其华荣于面,开窍于舌,与小肠互为表里,色红,味苦,嗅焦; 肝主疏泄,藏魂,五行属木,充于筋,其华荣于爪,开窍于目,与胆互为表里,色青,味酸,嗅臊;

五脏与五官,五情,五行,五味之间是如何对应的

五脏与五官,五情,五行,五味之间是如何对应的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情:怒喜思忧恐,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官五脏五情五色五味 目肝怒青酸 舌心喜赤苦 口脾思黄甘 鼻肺忧白辛 耳肾恐黑成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无情:怒喜思悲恐, 五味:酸苦干辛甜 详细: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口腔疾病影响全身健康

口腔疾病影响全身健康 季节交替,人们的免疫力也会下降,很多人的身体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经常也会有嘴上长泡的问题,其实嘴上长泡可以预示7种致命疾病。 嘴上长泡预示7种致命疾病 1、牙龈红肿 这是牙龈炎的典型症状,有的人会伴有出血,严重的会导致牙齿松动和脱落。预防是最好的策略,做到早晚刷牙及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尤其是在睡前,以减少牙菌膜的积聚。每半年至1年,清洁一次牙齿,预防牙菌膜变成牙石。 2、唇疱疹 生长在嘴唇或其周围的小水泡,传染性极高,多发于感冒、发烧、月经期等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期。唇疱疹可通过亲吻、与感染者亲密接触或共享餐具传染。虽然唇疱疹在几天之内就能消失,但滋味很不好受,可以用棉花棒蘸一些凡士林涂在上面,并尽量避免风吹日晒。但如果重复发作,需要去医院检查。 3、口腔溃疡 口腔中任何部位都可能被它袭击,一般呈白色凸起的水泡形状,并伴有疼痛感。导致口腔溃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过敏、感染、疲劳或缺乏维生素等,通常

会持续一两周后可以自愈,但如果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的就要及时就医。平时多用淡盐水漱口,可以有效预防口腔溃疡。当心:什么样的口腔溃疡容易癌变? 4、鹅口疮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白色斑块,犹如雪花层层叠叠,多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上,婴幼儿最易受感染。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孩子爱咬手指,母乳喂养时,妈妈的乳头不清洁都是感染源。另外,长期服用抗生素类药物的老年人也容易得。患病后最好去医院做口腔全面检查。 5、口腔白斑 是口腔对外界刺激的最直接反应,假牙不合适,经常抽烟,长期风吹日晒都可能导致这种口腔疾病。多发于唇、舌、牙龈和舌底,早期并无不适感,如果发生糜烂或溃疡,会有强烈的疼痛感,但如果继续恶化,斑块突然快速增大增厚,这时就要特别小心了,可能是癌前病变的信号。 6、“黑毛”舌 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其实是指舌头表层出现的黑色絮状物。长期吸烟、喝酒、喝茶或咖啡,又不注意清洁口腔的人容易出现。长期如此,会引发其他口腔疾病。因此刷牙时,最好刷刷舌苔,喝完咖啡和茶,可以漱漱口,以抑制细菌繁殖。 7、地图舌 舌头表层陷下去一块,就像画了一块地图一样。一般情况下,地图舌不需要治疗会自愈,但如果有疼痛感,可以吃一些止疼和消炎药。 最近根据中国相关的牙病预防中心的一项新的研究调查可以得知,在接近20000人的研究对象里面,有接近一半的人出现过大大小小的牙齿方面的疾病以及口腔疾病,其实这个现象是可以看出,现在的人们大部分都会出现或轻或重的口腔疾病,特别是老年人。 口腔问题影响全身健康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与五行的关系之欧阳家百创编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与五行的 关系 五色 以豆为例,绿豆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入肝经为木性;红豆有补血、利尿、促进心脏活动的功效,入心经为火性;黄豆益气补脾,入脾经为土性;白豆含有较多的钙质,入肺经属金

性;黑豆治消胀,下气,性寒,入肾经属水性。再如:一个五行缺木的人,应多吃绿色的食物,多穿戴绿色的衣服饰品,甚至多些接近绿色的东西。 五味与五脏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食物的酸味与肝相应,有增强肝脏的功能;苦味与心相应,可增强心的功能;甘味与脾相应,可增强脾的功能;辛味与肺相应,可增强肺的功能;咸味与肾相应,可增强肾的功能。 但是,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如:酸味太过容易造成肝气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木克土);苦味太过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气(火克金);甘味太过很容易造成脾胃过旺而克制肾气(土克水);辛味太过容易造成肺气过盛而克制肝气(金克木);咸味过多很容易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水克火)。 五脏与五官 人的五官与五脏也有直接联系: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肝有病者,眼中必有病象,如眼黄,眼涩,畏光,流泪;脾有病者,必口中乏味,食而不化,唇干裂;肺有病者,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流鼻血,不辨香臭;心有病者,舌尖红,或舌头转动不灵,吐字不清;肾有病者,耳中蝉鸣,或痒,或背,或聋。凡五官之病,中医不仅治五官,更兼治五脏。 心主血气,藏神,五行属火,充于脉,其华荣于面,开窍于舌,与小肠互为表里,色红,味苦,嗅焦; 肝主疏泄,藏魂,五行属木,充于筋,其华荣于爪,开窍

于目,与胆互为表里,色青,味酸,嗅臊; 脾主运化,藏意,五行属土,充于肌,其华荣于唇,开窍于口,与胃互为表里,普格天气,色黄,味甘,嗅香; 肺主宣降,藏魄,五行属金,充于皮,其华荣于毛,开窍于鼻,与大肠互为表里,色白,味辛,嗅腥; 肾主精髓,藏志,五行属水,充于骨,其华荣于发,开窍于耳,与膀胱互为表里,色黑,味咸,嗅腐。 各类食物与五脏滋补关系 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乌梅、山萸肉、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治疗各种疮症。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择。 4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5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物。

中医五脏对应五官

中医五脏对应五官 中医认为,人体五官与五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观察五官的表现就可以知道五脏的健康状况。那么,五官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是什么,怎样观察五官而知五脏健康呢? 中医所说的五官,即口、眼、耳、鼻、舌;五脏,即心、肝、脾、肺、肾。《黄帝内经》提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也就是说,通过观察五官的异常情况,就能了解心、肝、脾、肺、肾可能存在的病变。 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也就是说,肾气足者听力好。在病理方面,若肾精亏虚,则脑髓不足,容易出现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另外,老年人出现的听力减退、耳聋失聪等衰老表现,也与老人肾气较弱关系密切。所以,听力较差的人可以考虑补补肾气。 心开窍于舌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而舌也能灵敏地反映出心的功能状态。心阳不足,则舌胖嫩或紫暗;心阴不足,则舌红绛;心血虚,则舌暗淡;心火上炎,则舌红烂、生疮、疼痛;心血淤阻,则舌紫暗或有淤斑;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则会出现语言障碍,导致说不清话。 肝开窍于目视力的好坏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营养。中医讲肝藏血,而血又是眼睛活动最直接的物质基础,所以肝血的盛衰会直接影响到视觉功能。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明,出现夜盲等问题;若肝经火盛,可见眼红肿痛;肝阴虚,可致眼糊干涩,或也可见眼珠不灵活、斜视等;肝气郁结过久,则能导致口苦目眩。 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为呼吸出入的门户,所以鼻子要想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就必须依赖肺气调和、呼吸顺畅。另外,“肺主气”的功能还有供给鼻子营养、保证鼻子通畅、预防鼻病的作用。肺的某些疾病表现也常反映在鼻子上。如外感风寒影响到肺,就会鼻塞流涕;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反之,如果鼻出现以上异常变化,即可推断肺脏病变。 脾开窍于口口唇者,脾之官也。唇是口的组成部分,被认为是脾的外在表现之处。当脾气健运、气血充足时,口唇得养,则唇红润泽;若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唇失所养,则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光。饮食口味及食欲也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如口淡无味、唇淡无泽,多为脾气亏虚,气血不足;口中黏腻,吃东西不香,或嘴里发甜,多为脾胃湿热;若口中泛酸,则为肝脾不和;若唇肿、口疮、糜烂而痛,多为脾热或脾火。

牙周病与全身健康的关系_陈雷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11年第9卷第1期·综 述· 8 S e l k o e D J.T h e a m y l o i d h y p o t h e s i s o f 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p r o g r e s s a n d p r o b l e m s o nt h e r o a dt ot h e r a p e u t i c s[J].S c i e n c e,2002,7(19):297 -353. 9 S a n o M,E m e s t o C,T h o m a s R G,e t a l.A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 o f s e l e g i-1i n e a l p h a-t o c o p h e r o l,o r b o t ha s t r e a t m e n t f o r 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J]. N e n g l J M e d,1997,336(17):1216. 10 S z e k e l y C A,T h o r n e J E,Z a n d i P P,e t a l.N o n s t e r o i d a l a n t i-i n f l a m m a-t o r y d r u g s f o r t h ep r e v e n t i o no f 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as y s t e m a t i cr e-v i e w[J].N e u r o e p i d e m i o l o g y,2004,23(4):159-169. 11 余琳潇,荣成,张晓,等.雌激素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08,10(3):128-130. 12 李楠,王建平,李建章.褪黑素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机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2):49-50. 13 F r o l i c hL,H o y e r S.E t i o l o g i c a n d p a t h o g e n e t i c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o f A l z h e i-m e r's d i s e a s e[J].N e r v e n a r z t,2002,73(5):422-427. 14 谷海刚,龙大宏,宋存先,等.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植入后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鼠基底前脑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神经元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3):461-465. 15 朱荣.中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机认识与治疗方法探讨[J].山西中医,2008,24(10):1-3.16 王斌,王学美.天然药物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实验研究进展[J]. 天津中医药,2009,26(1):84-86. 17 S c h e n kD,B a r b o u r R,D u n n W,e t a l.I m m u n i z a t i o n w i t h a m y l o i d-b e-t aa t t e n u a t e sA l z h e i m e r-d i s e a s e-l i k e p a t h o l o g yi nt h eP D A P P m o u s e[J].N a t u r e,1999,400(6740):173-177. 18 杨芳,王双,孙志伟.阿尔茨海默病的免疫治疗策略及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9,20(4):584-586. 19 M i g u e l A,S h e l a n s k i M L.N e u r o g e n i c e f f e c t o fβ-a m y l o i dp e p t i d e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n e u r a l s t e m c e l l s[J].JN e u r o s c i e n c e2004, 24(23):5439-5444. 20 H a u g h e y N J,L i uD,N a t hA,e t a l.D i s r u p t i o no f n e u r o g e n e s i si nt h e s u b v e n t r i c u1a r z o n e o f a d u l t m i c e,a n d i n h u m a n c o r t i c a l n e u r o n a l p r e- c u r s o r c e l l s i nc u l t u r e,b ya m y l o i db e t a-p e p t i d e: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J].N e u r o m o l e c u l a r M e d,2002, 1(2):125-135. 21 崔德华,张蕾,樊东升.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机制与神经干细胞治疗研究现状[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7,2(2):75-81. 22 武强,李露斯,范文辉.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干细胞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8):757-759. 收稿日期:2010-11-4 牙周病与全身健康的关系 陈 雷 综述 段开文 审校 作者单位: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 口腔科 650051【关键词】 牙周病 全身系统系性疾病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牙周病不仅仅是关系到口腔局部的健康,还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是某些全身疾病的早期特征,可诱发和加速某些系统性疾病。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1.前言 一百多年前,人类就已经认识到口腔疾病,尤其是牙周病不仅影响口腔健康,还会影响全身其他部位健康[1]。换言之,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是息息相关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口腔感染与全身疾病的关系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2]。O f f e n b a c h e r教授于1996年提出了牙周病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牙周医学,定义为牙周病与系统疾病的相互关系,包括系统疾病对牙周健康或牙周疾病的影响和牙周病对系统健康或疾病的影响两个方面,以揭示牙周健康或疾病与全身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双向联系及其意义。 1.1 牙周炎的致病机制 牙周炎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是细菌侵袭和机体防御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所引起的慢性疾病。细菌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牙周组织的感染主要是革兰氏阴性厌氧菌感染,牙菌斑是细菌生存、繁殖的重要场所。当口腔卫生情况差、牙石堆积、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因素存在时,会促进牙菌斑的积聚,增加细菌的毒力,引起牙周组织的损伤。而人的全身状况发生改变时,如发生内分泌失调、免疫缺陷、代谢紊乱等情况,机体的防御能力和修复能力会降低,当牙周组织不能抵抗细菌的损害时,便可导致牙周病的发生和(或)加剧病情的发展。当一个人患牙周病时,会发生牙龈出血、肿胀,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或牙齿移位,最终可导致牙齿的脱落,影响咀嚼功能,从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1.2 牙周感染的特点 人类的口腔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据估计,大约有1014个正常或共生微生物寄居在人体内各种界面上,包括牙齿、牙科修复体、义齿及种植体、口腔黏膜上皮,以及呼吸道、胃肠道和生殖泌尿道黏膜上皮。令人惊讶的是,全身大约一半,高达60亿代表至少300种~500种不同的微生物寄居于口腔[3]。 口腔微生物生态环境具有高度易变性,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受到全身及局部健康状况的影响,以致发生相应的机会性感染(o p p o r t u n i s t i c i n f e c t i o n s)。从某种意义上讲,牙周感染是人体内最不寻常的感染性疾病。这与牙周组织所处的特 · 45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