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5、《钱塘湖春行》

1.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贾亭西终,诗中一句一景。描绘出

西湖景色的清亮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分别是:春水初平,早莺争树,新

燕啄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

2. 本诗以“春”为着眼点,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抒发作者对钱塘湖早春美景喜爱和赞美之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最爱感情的词:最爱,行不足,也照应题目的“行”。

3.诗中的钱塘湖指现在的杭州西湖,诗人通过水面初平,云脚,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等景物的描写来表现美丽的早春

4.展开想象,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到向阳的枝头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道是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5.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赏析方法一:从修辞角度内容:

用对偶和拟人修辞,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蓬勃生机,表达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赏析方法二:从炼字角度:

“争”“啄”拟人修辞,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阳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显示春天的活力和生机

“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家,是因为初春时飞鸟不多,准确表明季节是早春。表现作者欣喜之情。

6.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赏析方法一:从修辞角度内容

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渐欲”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即写出了草浅,也体现了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着的风俗(静态场景),突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

赏析方法二:从炼字角度:

“渐”字用的好,紧扣早春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蓬勃的春意正在急剧的发展之中,各种花儿次第开放,让人想到不久就会姹紫嫣红开遍大地。

7、展开想象,描绘出描绘颈联画面:

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渐渐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遮没马蹄。诗人信马由缰,沉浸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里。

《钱塘湖春行》赏析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赏析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________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 2.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阳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3.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是河南省中考题) 5.(2008,烟台市)对全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以下是泰州市试题) 6.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2分) 7.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_______”。(1分) 8.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2分) (以下是河池巿中考题) 9.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钱塘湖春行优秀教案

《钱塘湖春行》教案 一、导入(3分) 大家对《白娘子》的故事都很熟悉吧?那么,白娘子与许仙初次相遇在哪里啊?(答:西湖断桥)对,是西湖。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同学们积累的有哪些描写西湖风光的古诗词?给大家分享一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师:还有没有?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2分) 师: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目标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首先,学习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会感情朗读和背诵)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其次,古代诗歌讲究炼字,所以要用心品味诗歌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准确体会作者情感) 三、检查作者预习及课下积累(3分) 西湖赏景,怎能少得了导游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同学补充。 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时: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

地:今山西太原人。 评: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作: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四、读一读领略诗之韵(7分钟) 1、师:有了目标,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但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 一、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出感情。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老师想补充的一点是:朗读七言律诗可以按照四三或者二二三的节奏朗读。下面请选择你喜欢的节奏自由大声朗读本诗。 2、点名朗读。请按四三节奏朗读的同学举手展示朗读。你读出了诗人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读出了诗人急于欣赏美景的期盼。 请按照二二三节奏朗读的同学举手展示朗读。你又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呢? 读出了诗人欣赏美景的过程与赏景的喜悦。 3、齐读诗歌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首先请戴眼镜的同学一起按照四三节奏读一遍,要求随着文字想象画面。 再请不带眼镜的同学一起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要求随着文字想象画面。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同学们无论用哪种节奏读这首诗歌,老师都希望你们能够读的抑扬顿挫、读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阅读练习题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 6.默写一首课外写西湖的诗词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阅读练习题参考答案: 1.《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乐天香山居士

2.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颈对偶3.D 4.C 5.①向阳的树 ②不够 6.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鉴赏题汇总(带答案)

《观沧海》导学案(初一语文)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曹操东汉政治军事慷慨悲壮)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③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 .. ⑤星汉 ..至哉⑧歌.以咏志..灿烂⑥若.出其里⑦幸甚 (①到达②来③多么④高高地挺立⑤银河⑥好像⑦庆幸、很⑧诗)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以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 4.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树木的,波浪的。(苍茫动荡巍峨茂盛汹涌)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聂盛林 通过《钱塘湖春行》的教学,我有如下拙见: 反思一 (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词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反思二 这节课我试图走出诗歌教学的困惑,一改过去诗歌教学中,教师讲解字句的理解,学生阅读背诵的死板教学模式。大胆把阅读、欣赏、领悟、感受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教师只略作点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课

后发现,由于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背诵起来也很顺利,默写时甚至很少写错别字,而学生笔下的春天也是生机勃勃,诗意盎然。反思课堂教学的设计,我觉得就是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构建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课堂,搭建起互动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能想能说,会想会说。 反思三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案完整版

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钱塘湖春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引导式。学法:展示自己图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对《白娘子》的故事都很熟悉吧?我想问问大家,白娘子与许仙初次相遇在哪里啊( 答:西湖断桥)对,是西湖。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留下赞美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么同在杭州任过职的白居易,对西湖又有什么喜爱之情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让白居易给我们做导游,进行“钱塘湖春行”,领略西湖美好的春光。 二、作家及作品 (指一生说) (白板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三、朗读 6、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白板出示)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齐读诗歌一遍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1、出示白板音乐: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把生活体验融入诗歌中去,画一画西湖春景图,(小组合作) 2、展示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充当小导游解说诗中的画面, 六、赏析(根据学生画的画,抓诗歌中的关键字眼,注意引导)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 水几谁乱浅绿 面处家花草杨

《钱塘湖春行》习题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班级:姓名: 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 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原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抓住早春特点,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二、选择题: 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解析】C 不是暮春,而是初春的景象。 2、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C) 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冬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了百花竞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能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解析】C 不是深密,而是浅密。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解析】D 这二句写行经白沙堤所见,是白描,不是详写。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3篇 引导语: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钱塘湖春行》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篇关于《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篇一:《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 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 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

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篇二:《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

钱塘湖春行-教案

钱塘湖春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学习诗人抓典型的景物,并体会精妙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单元整体设计,明确目标。结合一幅西湖图片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师:欣赏完西湖美景的图片,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 目标导航: 1、了解,体会诗人如何抓住诗歌的意象; 2、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领悟诗中描绘的景物特点; 三、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1、师:有了目标,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但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 一、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出感情。 2、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3、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4、全班齐读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幻灯片)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再读诗歌一遍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1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西湖,西湖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如果请白居易先生做导游,他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全诗以“行”为线索,从“”起,到“”终。题目以“”为着眼点,诗中写出了西湖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最后两句中的“”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4. 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最爱湖东行不足() 5.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 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 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6.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 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参考答案: 2.孤山寺;白沙堤;春;早春喜悦三四对仗 3.“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言之有理即可。 4. ①向阳的树②不够 5.C 6.D 22.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 感情?(3分) 23.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分) 参考答案: 22.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钱塘湖春行》选择题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原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选择题: 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解析】C 不是暮春,而是初春的景象。 2、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C) 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冬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了百花竞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能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解析】C 不是深密,而是浅密。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解析】D 这二句写行经白沙堤所见,是白描,不是详写。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解析】C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5、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卢建明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课前准备: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备读、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3、说说印象中的西湖美景及古今描绘西湖的诗句、故事。 二、粗读、熟悉全诗: 1、播放课件,学生听读,要求正音、正字; 2、学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老师范读,学生思考: A、划出压韵的字; 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熟读、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

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展开想象,描绘诗中景物。 生:准备、发言。 六、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播放课件——姑苏行)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展读尽显春机: 师:老师给大家搜集了“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大家任选其中一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姓名:方敏华学号:2009101510 一、教学回顾 我所上的课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整首诗的基调是比较明朗和愉悦的。因为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所以,我在上这首诗前,我让同学们先回顾以下之前所学过的有关于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然后再接着和他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新课内容——一首新的描写四季景色的诗篇。当我在黑板的正中央写下《钱塘湖春行》四个字后,我便从“钱塘湖”三个字入手去介绍有关“钱塘湖”即西湖的一些知识,接着引用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来反映苏轼对西湖景色的赞美与热爱,然后便说要和同学们走进春天的西湖,去领悟、感受在白居易笔下的“西湖”之美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有何不同之处。 在正式开始学习诗歌内容之前,我让学生边读诗歌边思考两个问题,即“你从题目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和“诗中描写了西湖春天的哪一个阶段?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综合多个学生的答案之后,我认为这时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便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读完诗歌后头脑中所呈现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接着我便简单地点评了一下同学们的回答,然后再围绕着诗歌的语言与练字方面展开讲解,对诗中的一些字及词语进行品味和解读。最后我让同学们再看一下整首诗,概括出全诗的思想感情并布置作业:课后背诵整首诗歌,尝试着写一篇描写四季景色的抒情散文。 二、成功之处 在整个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导入比较自然。在导入新课的这一环节中,我讲得比较不错,从回顾之前所学的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入手,导出一首新的描写四季景色的新诗,再引用苏轼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来与白居易笔下的西湖美景做对比,引导中我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所以刚开始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很不错。 2、运用想象教学法。我让同学们把读完整首诗后头脑中所呈现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做法有利于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补充和描绘诗歌中所呈现的景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不足之处 在我的整个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没有较好地运用“朗读法”。《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西湖景色之美,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应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中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而在我的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很好地发挥“朗读法”的作用,在刚开始上课时没有为学生示范朗读诗歌也没有播放课文范读,在课堂中也较少让同学们自己朗读诗歌,在最后让学生概括诗歌思想感情时也没有先让全部同学齐读一遍。 2、教学考虑不够充分。在上这首诗时,我没有将诗中容易读错的字先给指出来,也没有为学生示范朗读,所以有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将文中的一些字音读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3篇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3篇 引导语: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钱塘湖春行》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篇关于《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 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 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 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 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 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 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 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

[古诗文比较阅读《钱塘湖春行》《满井游记》] 阅读钱塘湖春行

[古诗文比较阅读《钱塘湖春行》《满井游记》] 阅读钱塘湖春行 古诗文比较阅读钱塘湖春行满井游记古诗文比较阅 读钱塘湖春行满井游记( 2010荆州市, 9---14, 12 分)三( 12 分)古诗文阅读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满井游记燕地寒 ,花朝节后 ,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 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 ,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 ,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携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 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9.( 2 分)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B.局促一室之内(拘谨不自然)

C.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D.泉而茗者(煮茶喝) 10.( 2 分)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游人虽未盛风力虽尚劲 B.红装而蹇者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罍而歌者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局促一室之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11.( 2 分)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12.( 2 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13.( 2 分)请你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似感受的诗句。 14.( 2 分)说说你对满井游记最后一句的理解。 【答案】三( 12 分)古诗文阅读 9.( 2 分) B 10.( 2 分) C 11.2 分)早莺新燕渐欲浅草才能 \微润始解乍明新开始掠将舒未舒浅鬣(前后分别各选 2 个即可) 12.( 2 分)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13.( 2 分)几处早莺争暖树 14.( 2 分)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室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意思相近即可)

《钱塘湖春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钱塘湖春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曾担任太子的老师,做官正直,深手受好评。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号香山居士。他是唐代诗人创作中最多的一个,作品集《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诗中大胆地批评时政,表现了人民的疾苦。本诗是他为杭州太守时所作。 【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bai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du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主旨】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名句赏析】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

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zhi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抓住早春特点,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

《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实录

《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实录 《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备读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着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熟读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