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生受其累。”可见,习惯培养对人的一生是何等的重要。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年龄越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越为重要。一方面,学习习惯一经形成就变成了个体的一种需要,然后推动人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学习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强化以致成为一种动力定型的结果,当动力定型形成以后,要改变它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爱学”、“乐学”、“会学”,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是老师和父母重要的责任之一。

然而,对孩子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简单事情,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以兴趣为出发点,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利用兴趣法

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就必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例如:讲解摩擦生电是极其枯燥而乏味的,但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实验,幼儿不但能很快知道摩擦生电的原理,而且比一般的说教记得更牢;又如: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画彩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亲身体验自然环境中的美——在雨后,带领幼儿去观察天边出现的七色彩虹,感受自然天成的色彩美;再如:教幼儿学画曲线,直接让幼儿绘画,孩子们会觉得没意思,而教师让幼儿手持彩带,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舞动,孩子们高兴地模仿波浪、蛇、水草、爬虫……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动听的音乐、色彩明亮的彩带、美丽的舞蹈动作,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画出的曲线造型多姿多彩,栩栩如生。

二、大胆实践法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幼儿各年龄段生理、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规律,结合一日活动中及各学科教学特点,从小事抓起,打好基础。一是在课堂上,教师抓住每一个活动环节,促进幼儿多想、多说、认真听、细心看。幼儿说的时候引导幼儿说出是“怎样想……”就是要求幼儿知其然;二是提供机会,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法、实践法、操作法,引导他们量一量、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插一插,养成爱探索、勤实践的习惯;

三是抛砖引玉,激发创造。教师抛出问题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幼儿创新的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时时创设“爱”的氛围,引导鼓励幼儿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提问、交流合作,使幼儿产生积极学习态度。如探索一物多玩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发展性思维,好的学习习惯,不满足知其然,而要知其所以然。

三、细微入手法

习惯是在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绘画、写字的姿势很难看,拿笔的姿势不对,扭着身子,他的作业也很难看,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改了。你说坐正,他坐正了不会画、写。因此在幼儿练习书写时要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书写时要坐端正,与书保持一定的距离,鼓励孩子向书写姿势正确的孩子学习。同时还要要求幼儿遵守书写纪律。书写时不说话,不东张西望,一心一意写好为止。形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幼儿书写、作业的质量也就会随之而提高,更有利于幼儿养成学习用心不随便的好习惯。所以说,幼儿的教育要讲细节,从细微处着手进行训练,有目的增强幼儿的学习意识,让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循序渐进法

影响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幼儿自身的,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它不是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在小、中班,要让幼儿养成专心听讲,按指令完成操作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如把材料、玩具用完后放回原处,把学具放在指定位置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逐步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大班,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理解图片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与别人说的不一样的习惯等。

五、持之以恒法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几次的重复巩固练习和长时间的练习所能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长期培养、持之以恒才能有意控制行为,达到自动化过程,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不能想起来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这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该按要求做,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形成习惯。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控能力不能像成人那样强,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严格要求幼儿,使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做事有恒心,不半途而废,这也是意志的培养,有坚强意志力的孩子以后遇到任何困难就会勇敢,不畏缩,这将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强有力的基石。

六、榜样示范法

正确地树立榜样,在各种活动中恰当地运用表扬和批评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幼儿做出某种良好的学习行为时,如专心认真听讲、动手能力强、积极动脑、遵守规则的小朋友,应适时给予表扬,使幼儿产生一种光荣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一种动力,促使幼儿的良好学习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对幼儿所表现出的错误行为,通过严厉的批评让幼儿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以筑起防止违规行为的心理防线。但注意:批评要适时、适度、适量。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平时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比如:给孩子提出早睡早起、用完的物品放回原处,取放自如等等要求,成人首先要做到。此外,除了做好幼儿的表率,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之外,还要适当地鼓励幼儿,肯定幼儿的进步,使幼儿对自己有信心,以此形成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家园同步法

对幼儿来说,家庭仍是他们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家庭教育仍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甚严,另一方面又不顾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讲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幼儿园应通过召开家长会、建立家园联系册、举办家长学校讲座、请家长进课堂、邀请家长参与班级活动、进行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开展主题亲子教育活动、家园同乐会、利用“宣传栏”、“家长园地”栏目、进行家访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学习时的习惯及教师在活动中对孩子的引导和要求,更多地体会到良好学习习惯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使幼儿园教

育与幼儿家庭教育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行动上达成一致。此外建议家长参考幼儿园常规要求和方法,如什么时间进餐、什么时间睡觉、如何进餐等等,也可以和孩子共同商量建立合理的生活学习常规,促进孩子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家园要求基本一致,以便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

中班幼儿绘画方法

中小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出现落笔犹豫、构图犯难的现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4~5岁的幼儿已进入“形象期”,他们的视野开阔了,也积累了更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绘画过程中对于表现、表达已有了明确的目的,但此时他们的绘画技能还不能支持自己的所见、所知和所想。特别是在中班初期,面对空空的画纸,脱离了小班时期的涂鸦情境,他们会觉得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所以在此阶段,教师应该和他们一起面对这个过程,运用一些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大胆、自信地进行绘画表现。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在美术教学中探索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方法及策略,支持他们获得果敢落笔、大胆构图的自信和能力,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及构图的方法。

一、拓描添画构图法

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学会构图,绝不能靠老师示范、生硬地教,同样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幼儿领悟和自主掌握表现技能。巧用“拓描添画”的方法,可以帮助幼儿找到画面上的支撑点,克服构图上的困惑,轻松创造出画面情境。拓描用的材料简易、方便,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树叶、小棍、硬纸片、玩具等,以及我们的手、脚等身体器官,都可以成为幼儿创意绘画的拓描材料。在绘画活动中可以巧用这些材料将绘画过程游戏化,支持不同层次的幼儿大胆参与绘画表现。

例如,拓描添画活动“洗小手”,是结合健康领域的目标设计的绘画活动,目的是启发幼儿发现自己的一双手是可以拓描的材料,鼓励幼儿左右手交替操作进行拓描,再添画五颜六色的泡泡,画面表现的是“勤洗手、讲卫生”的主题情境。而“可爱的图形宝宝”则是在“洗小手”的活动后,延伸拓描经验随意选择各种图形的玩具拓描、添画,表现有五官和四肢的图形宝宝形象。有了这些操作经验,幼儿可以寻找生活中各种可操作的材料,自主地为自己创造游戏空间,更利于幼儿形成玩美术的自由心性和开朗的健康人格。

拓描添画法还有一个更有益的作用,如“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活动,操作形式仍然是借助各种图形玩具进行拓描添画,但在这个主题中要启发幼儿将朋友的情感融入其中,拓描时有目的地选择形状和拓描的位置,表现出图形宝宝之间的亲密关系。此活动进一步鼓励幼儿将拓印的图形拟人化、完整化、情感化的同时,更为他们表现人物奠定了基础。绘画过程中,幼儿为了让图形宝宝手拉上手,会

在画面中不断地完善和调整,比如原来只有五官的图形宝宝要添画上双臂才能拉手;两个图形间距离远的,他们的画笔就把手臂加长,一定让两个图形宝宝拉上手;既然手拉手,手又是什么样子的?经观察之后再添画五个手指头,等等。所以,幼儿在不断将图形宝宝完整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人物构图表现的自然过渡,巧妙地为表现丰富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在中班的活动中,不仅仍然要保持小班活动中的游戏情境,更要预设幼儿创造和丰富表现的空间。如“春天的花树”活动将拓描操作拓展到手臂的位置,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挽起袖子露出手掌、手腕、手臂,摆在画纸上,手臂变成了粗壮的树干,手指变枝杈,一棵棵小树让小鸟们找到了安全的家。生动的游戏情境和大动作的拓描操作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手若移开了小鸟就又没有家了”,这使幼儿自然地联想到将手臂、手腕、手指的轮廓拓印在画纸上,教师再提示幼儿给高矮不一的小树穿上漂亮的衣裳、让树杈长出丰满的树枝和树叶,“小手树”变成了小树林,吸引来许多美丽的小鸟。方便、简捷的拓描形式和有趣的游戏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并且在游戏操作中自然构图,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和能力。

从小班后期就可以开始指导幼儿进行拓描添画游戏,这可以为升入中班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二、巧用弧线构图法

在“三八节”主题画展览过程中,经常能听到观展的家长或来参观的老师们夸赞孩子们落笔果敢、画面生动、内容表现丰富多彩。其实在主题画展中命题画居多,而在命题画中能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果敢落笔、大胆构图,则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使幼儿获得自己的构图能力,才能支持他们的创作与表现。

中班幼儿在命题画中普遍存在着画面零散、主题不突出、表现的内容小或不具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在主题活动中尝试“弧线构图法”,支持幼儿获得构图的技巧和果敢落笔的经验。为什么是弧线而不是直线?弧线和直线在空白画面中给人的空间感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弧线是跳动的、活泼的,而直线就显得有些安静和呆板,所以弧线自然有它的造型优势,让幼儿联想到很多跟弧线有关的物象,如彩虹、月牙、小船、香蕉等等,所以此时期使用弧线构图法更有效。

如“我当大厨师”的活动,一条关键的“弧线”就发挥了巧妙的作用,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创造出主题突出、情境生动的画面效果。但是,这条弧线对于不同层次的幼儿可是两用的。其一,对于能力弱些的幼儿,在准备的画纸上已有这条弧线,引发他们自然感受到画面上的情境,联想餐桌上的食物和餐桌外的人物形象,轻松添画,表现出既丰富又生动的画面内容;其二,对于能力强的幼儿,他们在图片观察和情境体验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桌边的那条弧线,于是在作画时就能大胆运用这条弧线,自主地将空白画纸分成两个部分,构成餐桌上和餐桌外两个空间,自然掌握了布局画面的技能和基本的构图经验。

有了这一经验,在“大伞下面朋友多”的活动中,幼儿在已获得相关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延续“弧线构图法”,都能自信地落笔、大胆地创造。过程中,幼儿经过实际体验和观察找到了支撑起大伞的弧线,大手笔地在空中勾画出这条既熟悉又有力量的弧线,通过他们的联想和体验感受到它的弧度,所以到了画纸上就自然落笔、轻松构图了。其实这条弧线不仅是撑起大伞的关键,同时也是支撑画面整体构图的关键,有了这条弧线的支撑,幼儿才能完成伞的整体表现来创造画面中的情境,进而联想和表达伞下面丰富的故事内容,在幼儿的作品中呈现出大伞的不同作用,以及大伞下面的朋友们亲近友爱的情境。

有了弧线构图的成功体验,幼儿会在后面的主题活动中尝试其他线、形的构图方式,如由弧线延展到圆形运用的活动“大笑的脸”,再如线形组合表现“太阳美发师”的活动,启发幼儿运用线形组合联想和构图,进而逐渐形成他们果敢、无拘无束的构图和表现风格。

三、创设情境构图法

情境导入是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的有效策略,而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更能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形成“情境构图”的自然画面。在“三八节”主题活动中,“爱”是活动的情感主线,“雨滴娃娃落下来”是引导中班幼儿多角度观察和体验亲情的绘画活动,从而激发他们联想、创造丰富的情境构图,进而突破构图不丰富、主题不突出的难点。

活动前根据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季节特征,通过创编故事创设以亲情为主线的童话情境,引导幼儿跳出自我的空间,从旁观者的角度了解、观望雨滴娃娃和妈妈的亲情故事,并及时抓住春雨的降临,在童话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观察、联想,

从科学的角度了解雨水的循环过程,最后表现雨滴娃娃落下来的情景。雨滴落下的环节激发了幼儿丰富的联想和创作,不同层次的幼儿都有精彩的表现。幼儿的作品仍然表现出故事中童话的情境,一颗颗形象可爱的雨滴娃娃落下来,从装扮上能明显分辨出男孩和女孩,从构图上能看到雨滴娃娃落在了不同的地方,如草地、花丛、房顶、街道、汽车上等等。情境构图给予幼儿想像的空间大,所以他们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

再如“我爱洗澡”的活动,对于洗澡的话题幼儿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但如何将洗澡的题材表现在画面上,“情境构图法”在活动中发挥了作用。首先,观看小娃娃洗澡、小朋友洗澡的影像资料导入活动,引发幼儿回忆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然后,启发幼儿发现洗澡时必然出现的两个关键点——喷头和泡泡,这也是创造洗澡特征情境的关键要素。所以,幼儿在落笔时首先会大胆、不犹豫地画出浴室中的喷头,或高或矮、或粗或细,有了喷头就有了画面中的情境,也就有了表现洗澡人物的动力。最后是他们最喜欢的环节——用泡泡渲染出洗澡的氛围。中一班翊洲小朋友笔下大脑袋、小身体的人物形象,突出表现画中人物勇敢面对洗澡时由上而下流过的泡泡,以及快乐洗浴的状态,并且根据自己的经验用双色表现泡泡的色彩,创造出灵动的光感效果,形成夸张、诙谐的表现风格。

幼儿果敢的绘画风格是需要构图、表现等绘画技能支撑的,但这些经验、技能及自信心都是在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需要,创设更大的空间支持他们尽情表达丰富的童心世界。

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方法

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方法 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方法捏橡皮泥 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橡皮泥,教孩子揉、压、卷、捏等动作,接着塑造各种人和物的形象。家长可适当给予指导。孩子刚开始学时,可先做些简单的造型,如面条、筷子、皮球、饼干等,等孩子再大些,可教他们学塑胡萝h、麻花、饺子、茶碗、糖葫芦、小兔、小鸭、苹果、柿子、飞机、坦克等复杂的造型。 堆雪人 在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区,雪天可玩雪塑,让孩子用雪堆塑成各种形象,如雪人、雪山、雪屋、雪船等。雪塑的形象既可以是模拟的现实事物,也可以是想象的未来事物或童话世界中的人和物。 折纸 折纸是一种很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可以锻炼手的技能。折纸需要的材料极其简单:废旧纸张和剪刀。教会孩子对边折、对角折、四角向中心折、连续几次向中心折、双正方形折、双三角形折等,并在此基础上折成各种玩意儿。小一些的孩子可折钱包、房子、船、飞机,再大一些可学折青蛙、鸭子、金鱼、手枪、裤子、书包等。 拼贴画 让孩子把一些零散的东西,如细绳、毛线、小塑料片、彩纸

片、烟盒纸、包装纸、羽毛、树叶、贝壳等粘在纸上,不能用浆糊粘的也可用胶带粘。任孩子按自己的想象去创造,怎么摆都行,最后构成一幅图画。 如何提高小孩的想象力 1.让孩子做生活的主人,手和脚动起来。手脚的每一条神经都与大脑链接、受大脑支配,而手脚不同的动作又可促进大脑的发育。研究表明,勤于动手的孩子更富创造性和想象力。生活中,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家长不要自作主张地为了节约时间让孩子学习、写作业,而把应该由孩子自己做的家务活包揽下来。让他自己收拾文具、床铺、卧室,自己洗袜子、内衣,自己背书包等等。要知道,孩子在动手做事时,脑子也在动呢。 当孩子能够自己用手拿勺子的时候,就培养他自主吃饭,大人不要再喂了;让他享受步行、奔跑、识途、记路、冒险走新路的乐趣,即使你有车,也不要让四个轮子成为孩子的“腿”;让他接触使用各种大人用的工具,比如家里的工具箱,钳子、螺丝刀、扳手、锤子、剪刀等。椅子的螺丝松了,试着让四五岁的孩子去紧紧;组装的小家具,让他自主去试试;需要烧水时,让孩子试着打开煤气灶。 2.让孩子尽量体验各种感觉。孩子每天更多地生活在视觉的世界里,对其他感觉缺乏体验和锻炼,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灵感对想象力和创造力同等重要。不妨让孩子戴上眼罩,依靠听觉、触觉等感觉世界。闭着眼睛听故事,肯定会和睁着眼睛有不同的感觉。 音乐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尤其是没有歌词的音乐。你可

自信的培养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自信的培养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生活中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时,自信往往是获得成功的一把钥匙。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自信心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众所周知,聪明、活泼、漂亮的孩子人见人爱,在幼儿园里常常是老师的小助手。他们每天都能获得喜悦和成功,变得更加自信而聪明。有些孩子就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如别人,自卑感强,成就愿望就低,就显得消极被动,实际能够完成的任务也会半途而废, 那如何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呢? 一、相信幼儿,赏识幼儿,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时期是各种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自信与成功相伴,自卑与失败相依,所以幼儿期自信心的建立对他人生的成功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必须从孩子的点滴进步中给予表扬和鼓励,相信孩子并让其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不要指责他们,不要过分的溺爱他们。应该鼓励和相信幼儿,幼儿自然会产生自信,也使勇气和胆量随之而来,什么也想干,实践出真知,干多了意识就得到发展和提高,使幼儿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指出:有自卑感的幼儿缺乏积极性,不甘提出自己的见解,惧怕尝试新任务,这无形中就给幼儿上了枷锁。幼儿做错了事或面临困难时期,应想方设法给幼儿更多的自信心和鼓励,使幼儿懂得失败了并不意味着再也不能做和不能成功了。 二、积极的评价与反馈是发展自信心的重要教育手段 幼儿自我意识的特点之一就是他律性。年龄越小的儿童受成人评价的影响越大。特别在幼儿心目中有威性的成人与同伴,他们的语言有着及其深刻的影响。几乎可以说,儿童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的,有些积极和消极的评价对幼儿的志向、情感、行为起着持久、深刻的作用。我们曾经问过一个幼儿:“你知道自己有什么长处,有什么优点?”他们说:“没有长处,也没有优点。”我感到非常惊奇时,幼儿沮丧地加了一句:“我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这说明教师只有批评,没有肯定,使幼儿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我们鼓励孩子,不仅仅表明了我们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当然对我们来说,应该懂得肯定和鼓励的艺术,即肯定和鼓励应该是适当的、具体的、有根据的。 三、大胆放手让幼儿进行实践 相信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先决条件,但要让幼儿真正建立起自信心,只鼓励是不行的,还要通过幼儿的具体活动进行培养和建立,幼儿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的愿望,样样事情都想自己来。这就要事实给予发展空间,满足自我发展愿望,放手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老师和家长给予正确引导帮助,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幼儿的自信心自然而然的建立起来了。如:不合实际地教幼儿做这做那,一味让幼儿做力所而不能及的事,幼儿总会尝到失败的感觉,也不可能让幼儿建立自信心。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研究心得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研究心得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对这方面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仅供大家参考.随着家园合作意识的逐渐强化,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已取得不小的进展,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具体方法,形式终归是形式,很难落到实处。笔者将开展家园合作的具体方法做如下总结。1.保持教育的一致性(1)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的一致首先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应当一致。应当建立起良好习惯的标准、要求,在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作到一致。应保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前后一致,如果教育者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高兴时一个要求,不高兴时又变成另一个要求,孩子就会学得看大人的眼色行事,“看人下菜碟”,这是最不好的。所以,不但每个人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也要一致。其次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教育也要一致。如果,爸爸要严管,妈妈要溺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样做使孩子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学会了钻空子,甚至制造矛盾,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就不能形成好的习惯。所以在教育观点、目标上要达成一致,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指导下,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教育幼儿,培养良好的习惯。(2)教育方法、手段上的一致家长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也应同幼儿园相一致。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极端:一是过分溺爱;二是训斥打骂。前一种情况,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

娇惯有加。不少幼儿园老师说,有些孩子在幼儿园表现不错,但回家呆一个假期或每当周一来园时,就判若两人,淘气、任性等等。幼儿园老师辛辛苦苦取得的教育成果,常常在家长有意无意间就抵消掉了。幼儿园老师不得不总结了一个奇怪的不等式:2>5。意思是双休日孩子在家的2天的影响,要大于幼儿园的5天所受的教育。家长的过度保护,是同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的。幼儿园教育幼儿要有独立性,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长却喂饭、穿衣、收玩具,样样帮着孩子做。这样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的。有的家长动辄对孩子训斥打骂,一旦孩子哪里没有做好,或者老师对家长说了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怎么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不是耐心教育,而是拳脚相加。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还会迁怒于老师,从而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因此,习惯培养必须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拧成一股绳,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家庭与幼儿园要主动配合,协调关系,达成一致,形成合力,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具体而言,幼儿的良好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1)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家庭和幼儿园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孩子二三岁时就应该给他立下规矩,如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放回原处,否则就没收玩具。对稍大的孩子可与他商议确立规矩,制定每天大致的作息时间,明确做事的要求。孩子到了三四岁,就应对学习时间也有所规定,以利于孩子形成按时学习的习惯。以后一到学习时间,孩子头脑里就会自然的产生学习的愿望,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而到了玩的时间也要引导孩子尽情的玩,玩好了就安心休

4浅谈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

浅谈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 摘要:幼儿园阶段是孩子进入“小社会”的最初阶段,常规要求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是幼儿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与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常规培养是学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小班常规培养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幼教;常规;主动性 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实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其一,幼儿入小班改变了生 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了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其二,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 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个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实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 件,并将在很大水准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其三,小班的常规建设好了,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常规教育是小班教师必须抓好的工作之一。 我认为,在小班的常规培养中,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 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动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 主动性。以下是我在初步探索小班幼儿常规培养中发现的比较有效的教学新策略。 一、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水平差,如大、 小便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协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吃饭时,有的幼儿不会用 勺子,老师要一口一口地喂。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有的幼儿大小便在身上,还要毫不 嫌弃地协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教师的爱还不但是这些,还要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 的教育规律上。要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 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 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能够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实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理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规程》的这个提法明确了游戏在我国 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意味着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寓教育与游戏中。在某一教育阶段,以什么样的活动作为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该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

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教育心得

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教育心得 如何培养孩子想象力想象力是幼儿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象力的培养和锻炼是非常重要的。XXXX整理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宝宝天生都是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明能力的,爸爸妈妈所要做的,只是和宝宝一起玩耍,共享其中的乐趣,而不是去指导他。平时可以适当购买一些有多种用途和玩法的简单玩具,这些玩具最容易激发宝宝创造新形状、新组合、新事物的能力。爸爸妈妈无法催生出宝宝的创造能力,只能够多多观察。因为宝宝天生就具有创造力,无需催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使儿童头脑中有更多事物的形象,这是想象力发展的原材料,是想象力发展的基础。经常有计划、有目的地带孩子观察自然环境,参观动物园、博物馆、公园、植物园、美术馆,启发他们认识自然景色,有条件的坐坐火车、飞机、学游泳,让他们体验到坐飞机看大海的感觉。只有让孩子亲自去感受,亲自去实践,才能丰富他的想象,提高他的智力。 培养幼儿想象力要多启发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因为幼儿知识贫乏,想象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差,还不会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如绘画时,他想象动画片中的怪兽、《狮子王》

中的狮王和小狮,在图画中画出各种各样的狮子,能够描述整个动画情节、想象力通过看动画片更加丰富了。 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培养想象力。游戏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在游戏活动中模仿成人的各种活动。如当医生给病人打针治病、玩家家以树叶当菜,学妈妈怎么做饭,炒菜,学当妈妈,给娃娃洗澡、睡觉,并且想象怎样像“妈妈”一样来爱护“小孩子”,哄他睡觉,用手帕当被子给娃娃盖好,不让“小女儿”生病。这样,幼儿的想象就在有趣的游戏实践中发展起来了。 绘画在幼儿想象力的培养中起重要作用。绘画是眼手协调,手眼脑配合的智力活动,通过对具体形象的观察、记忆、比较来发展认识能力,通过分析概括配合发展思维能力,通过想象、幻想、虚构来发展创造力。 在美工、泥塑教学中给幼儿以充分精神自由,即想象自由、表现自由、创造自由,让他们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作品的夸大和美化,让他们感受到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极大乐趣。所以,在画画、泥工、玩具制造中,在传授知识和基本技巧的同时,要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和自我创造,这就可以迅速提高幼儿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了整个智能水平。 音乐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对幼儿来讲,音乐与游戏学习同等重要。音乐发展幼儿听觉感受性,培养幼儿审美感

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特点和策略

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特点及行为培养策略 摘要: 3—6岁是幼儿行为塑造的关键期,也是个人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此次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观察依据对3—6岁的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幼儿行为产生的原因,针对幼儿行为表现提出合理性的培养策略,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行为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和目的,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人的社会性。对于幼儿而言,分享行为是幼儿与外界交往,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同时,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在今后与人共同生活和与人合作共事。W.Damon(1977)的研究发现,在分享方面做得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等方面也做得较好。分享行为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成人的溺爱与呵护使得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别人分享,也不愿意与人分享。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学前儿童缺乏必要的分享行为;也有其他研究表明,年龄与儿童分享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及幼儿在性别上的差异也会导致幼儿分享行为的差异。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自行设计的观察方法对3—6岁的幼儿的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以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分享的行为习惯形成。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云南师大幼儿园及昆明市第二十幼儿园随机选取大中小班幼儿共120名,平均每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点滴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点滴 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进餐、睡眠、上课、盥洗、穿脱衣服等十多个环节。幼儿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是“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若一开始由错误的教养方式可得错误的动力定型,将会导致一生的不良生活习惯或生活不能自理。反之,若一开始建立良好的动力定型,无疑会终身受益。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加上小班幼儿年龄小、依赖性强、顽皮,一旦整天生活在一个班集体里,势必很不习惯、很不适应。众所周知,要搞好一个班级,建立常规是必要的。但绝不能限制孩子去遵守。小班一日生活安排有十几个环节,有几十条常规,要刚离开家庭的三岁的孩子去遵守这些常规是不容易的。且往往使孩子们觉得苦恼。我不去压制他们,而是用我的爱去催化他们,想方设法运用种种孩子能接受的方法,把常规转化为他们的自觉生活习惯。下面我结合自己实际的工作体会,就小班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供大家探讨。 一、分清阶段、把握重点。 从小班一开学开始,我就对小班幼儿一年中的常规培养做好定位,分成若干个阶段: 我把小班上学期进餐的培养目标制定为:1、在老师帮助下,能安静地进餐。2、在老师指导下,会使用餐具。(左手碗,右手拿小勺。)3、在老师帮助下,坐姿自然。4、在老师帮助下,能基本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不用手抓菜、不用汤泡饭、必须用手抓菜时,事后能用餐巾擦干净。)5、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收拾餐具。6、在老师帮助下,能基本不挑食。7、在老师提醒下,能初步做到桌面干净、地面干净。小班下学期进餐的培养目

标制定为:1、在老师的帮助下,能愉快地进餐。2、在老师帮助下,学习吃各种饭菜。3、在老师帮助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4、在老师帮助下,知道“四净”。(桌面干净、地面干净、身上干净、碗内干净。)并能初步做到“四净”。8、在老师帮助下,基本学会咽完最后一口离开座位,并收拾好自己的餐具。9、在老师帮助下,按固定时间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10、在老师帮助下,餐后学习收拾桌面。 我把小班上学期穿脱能力的培养目标制定为:1、学会脱鞋袜。2、在老师帮助下鞋袜放在固定地方。3、在老师提醒下,学会解扣子。4、在老师帮助下,学会脱衣服。5、在老师帮助下,学会穿鞋子。小班下学期穿脱能力的培养目标制定为:1、在老师帮助下学会正确穿袜子。2、在老师提醒下,能分清裤子的前后。3、在老师帮助下,学会按顺序穿衣裤。4、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叠小被子。5、学会把枕头放在叠好的被子上面。 我把小班幼儿上学期睡眠习惯的培养目标制定为:1、按老师要求,轻声走进卧室。2、按老师要求,临睡及起床时保持安静。3、在固定的地方穿脱衣服。4、能在30分钟内按时入睡。5、午睡时能自己表示大小便。小班幼儿下学期睡眠习惯的培养目标制定为:1、能保持卧室安静。2、学习将脱下的衣裤折叠好,并放在固定的地方。3、在老师帮助下,能按时午睡。 4、在老师帮助下,睡眠时,不玩其它物品。 5、午睡时能主动表示大小便。 6、睡醒后,不与同伴讲话。 小班上学期的前半学期:以适应、熟悉为主;后半学期:以初步遵守为主。小班下学期的前半学期:以巩固、适应为主;后半学期:以乐意遵守为主。 二、内容分层、循序渐进。

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谈到阅读的好处,很多家长都能说出:丰富词汇量,增加知识量,提高想象力等等,今天,我们就来着重说说如何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我们都知道“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儿童早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刻板印象、思维定势较少,为孩子的想象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艺术活动、游戏活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主要的手段。而早期亲子阅读活动以充满想象力的文学作品为依托,又以充满想象力的游戏形式进行,可以说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最有利方式之一。 那么具体如何做呢? 首先,通过图画书阅读过程中再现(还原)故事场景,可以培养孩子的再造想象能力。家长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步骤帮助孩子对单页画面进行想象: 1、示范描述静态画面所表现的动态元素; 2、引导孩子描述静态画面的动态元素; 3、示范填补页内信息; 4、通过提问和对话引导孩子填补页内信息。 另外在通过阅读提高孩子想象力的过程中,有几点注意事项: 1、家长应允许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跑题。亲子教育家蒙谨指出在亲子阅读过程中,由于孩子注意的持久性、稳定性不足,由于其经验框

架的不稳定,经常会由一点联想到其他。例如孩子可能会由故事中的角色和事件甚至是一些细节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其他的图书内容,家长应允许孩子表达出自己的联想,并指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赞扬孩子的这种“触类旁通”,同时还要用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孩子带回到当前的故事情景中。 2、在生活中鼓励孩子联想和想象。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想到某个图画书中的故事情节或某个人物以及人物的语言,家长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当孩子自称自己是某某角色时,家长应尽可能的配合孩子进行假想游戏,而不是指责孩子胡思乱想。家长还可以利用孩子的自居心理,通过图书中的孩子喜欢的人物或情节,在一些事件上鼓励孩子,例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可以鼓励他想想,如果是书中的朵拉姐姐(人物出自《朵拉爱探险系列丛书》),她会怎么做?当孩子退缩或恐惧时,鼓励他想想,如果是卡梅拉(人物来自《勇敢的卡梅拉》),它会怎么做?这样,孩子既可以受到精神上的鼓励,同时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并逐渐养成利用书中的人物来鼓励和指导自己的习惯,能自觉的将生活和阅读联系起来。 3、允许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时孩子会在阅读过程中表达出比较强烈的情绪,例如拍打书中的坏人、亲吻书中可爱的角色等,这都是孩子想象力的表现,家长不应予以制止或嘲笑;相反,家长甚至在孩子刚开始接触阅读时,为孩子示范这种通过动作表达自己情绪和感受的方法,这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尤为重要。 4、相信孩子的想象力,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亲子教育家蒙谨指出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自我中性化思维”是幼儿特有的思维方式,他们考虑问题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因此,幼儿之间总会发生争抢现象,正是他们还不具备这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可分享却又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是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的社会,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围小,人物关系少,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所以我们成人就必须、更是有责任加以去培养下一代的分享行为。以下是我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方面做了一些有效探索。 背景一:周四(是我班一周里的玩具分享日),小朋友一个个都 津津有味的玩着自己今天所带来的玩具,突然,我听到一声叫唤这是我的东西,我不许你动,\给我摸一下不行吗?\不行。\又不是你的。…… 两个小朋友正泪眼汪汪地吵开了,如我不及时制止马上就会动起手来。出现这些现象其实在幼儿园中一点也不算奇怪,当今社会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全家老老少少都宠爱有加,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于他,于是自然而然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养成了一切听我的、一切事我的坏习惯,具有强烈的独占倾向,要想与他人分享无从谈起,而幼儿园里玩具数量总是有限的,任何教玩具都需要幼儿轮流 分享。 分享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以后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可见从小对幼儿分享进行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本论文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进行展开。. 一、幼儿分享行为教育 (一)、在物质分享上紧抓机会 1、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 我们班小朋友从小班开始他们就喜欢在幼儿园过生日,于是,我在小班开始就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分享的行为,让他们自己把蛋糕送给同伴、送给隔壁班老师及幼儿园的其他工作人员,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唱生日歌,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除了孩子们的生日会,我和同班老师在一些其他的教学活动中,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孩子们也会带来一些食物,那我们也会利用这种机会给予孩子们主动分享的机会。 超超小朋友是一个性格内向难得在集体面前表达展现自我的孩子,可有一天,他手拎着一大袋海苔去上幼儿园。问他是给谁吃的,他小心翼翼地说是给全班小朋友分享的。妈妈听了当然非常高兴。在幼儿园里看到小朋友们开心地吃着他从家里带来的海苔,那脸上露出的一脸自豪笑容,在离园活动时见到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他还会大声地说今天我带海苔给小朋友分享了,老师和小朋友都表扬我了,瞧,多可爱的孩子呀! 2、以玩具(包括书籍等)为辅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机会 在班级中我们三位老师也开设了各区角,其中有娃娃家、图书角,我还特请幼儿从家中带来玩具、图书让幼儿放学校与大家分享,让他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

1、对幼儿园幼儿活动的正确理解是( ) A让儿童尽情地随意玩耍B在安全的前提下按课程的要求活动 C为儿童舒展筋骨而进行活动D教育过程就是活动过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2`幼儿园教育以()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 A、计算 B、语言 C、游戏 D、艺术 3、儿童整理物品应做到() A、将物品玩具归还原位 B、将物品随意摆放 C、将各类物品集中摆放 D、不用将所用物品或玩具摆放回原处 4`()的产生和发展使儿童的个性开始萌芽。 A.语言 B.思维 C.记忆 D.想象 5、下列不属于幼儿心理发展趋势的是:() A、从简单到复杂性 B、从个体到社会性 C、从具体到抽象 D、从被动到主动 6、认知的核心是:() A、感知 B、知觉 C、观察 D、思维 7、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于()实现的。 A、动作 B、言语 C、劳动 D、活动 8 、幼儿期儿童主导活动是:() A、学习 B、游戏 C、运动 D、玩耍 9、不属于儿童依恋类型的是:() A、安全习性依恋 B、社会性依恋 C、回避性依恋 D、反抗性依恋 10、儿童个性形成是在:() A、3-6岁 B、4-5岁 C、1-3岁 D、3-8岁

二、简答题(共2题) 1幼儿园室内活动区创设注意什么问题? 2、简述幼儿教育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的冲动性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首先婴幼儿期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容易变化,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互相转换。其次,幼儿情绪的不稳定性与他们易受情境的影响有关。幼儿的情绪常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绪的变化而消失。例如,新入园的幼儿,看见妈妈离去时,会伤心地哭,当妈**背影消失后,经老师劝导,很快就会愉快起来,如果妈妈再次从窗口出现,又会引起孩子的不愉快情绪。再次,幼儿情绪的易变与幼儿情绪易受感染与暗示也有关。总之,幼儿晚期,幼儿情感的稳定性会逐渐增强,但仍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幼儿面前必须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 活动背景: 幼儿园教研工作是科研工作的一种广泛而普及的形式。我们小班组在继续遵循《纲要》要求的同时,采用引领学习与相互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探讨一些适合本组或本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经验和方法。大家一致认为幼儿教育首先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在常规教育上加大力度。常规培养好的班级、教师组织起教学就较得心应手,教学效果良好;常规培养的不好的班级,幼儿则显得松散,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建立常规是必要的。常规培养最好阶段是从小班开始。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其一,幼儿入小班改变了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其二,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其三,小班的常规建立好了,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小班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过常规培养,促进幼儿对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发展自理自律能力。但小班幼儿年龄小、依赖性强、顽皮,一日生活安排有几十条常规,要刚离开家庭的三岁的孩子去遵守这些常规是不容易的。且往往使孩子们觉得上幼儿园苦恼。为此,我们小班组开展了一次现场教研观摩活动,题目就是“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

【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游戏】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游戏】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一些家庭亲子互动小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想象力还可以对大脑进行良好的刺激,使得孩子更具备想象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游戏,一起来看看吧! 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游戏 制作玩具 游戏离不开玩具,给孩子的玩具并不在于它价格是否昂贵,重要的是看它能否满足孩子想象力发展的需要。所以有时利用废旧物品和孩子一块制作玩具,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制作过程就是激发孩子想象的绝佳时机。 捏橡皮泥 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橡皮泥,教孩子揉、压、卷、捏等动作,接着塑造各种人和物的形象。家长可适当给予指导。孩子刚开始学时,可先做些简单的造型,如面条、筷子、皮球、饼干等,等孩子再大些,可教他们学塑胡萝h、麻花、饺子、茶碗、糖葫芦、小兔、小鸭、苹果、柿子、飞机、坦克等复杂的造型。 堆雪人 在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区,雪天可玩雪塑,让孩子用雪堆塑成各种形象,如雪人、雪山、雪屋、雪船等。雪塑的形象既可以是模拟的现实事物,也可以是想象的未来事物或童话世界中的人和物。 折纸 折纸是一种很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可以锻炼手的技能。折纸需要的材料极其简单:废旧纸张和剪刀。教会孩子对边折、对角折、四角向中心折、连续几次向中心折、双正方形折、双三角形折等,并在此基础上折成各种玩意儿。小一些的孩子可折钱包、房子、船、飞机,再大一些可学折青蛙、鸭子、金鱼、手枪、裤子、书包等。

拼贴画 让孩子把一些零散的东西,如细绳、毛线、小塑料片、彩纸片、烟盒纸、包装纸、羽毛、树叶、贝壳等粘在纸上,不能用浆糊粘的也可用胶带粘。任孩子按自己的想象去创造,怎么摆都行,最后构成一幅图画。 想象字母 在纸上写下一些字母并运用字母的外型创造其他事物。将大写的M当作骆驼,将大写的B当作蝴蝶的半边翅膀。让孩子自由地想象和创造。这个游戏锻炼字母辨认与记忆技能,激发想象。 木偶 根据孩子最喜欢的书中角色做一个彩色木偶。先在木棍上画出脸蛋,加些纤维当作头发和衣服。下一次你们一起阅读时,让孩子利用木偶扮演其中一个角色。游戏完后,将木偶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苹果里的星星 下次吃苹果时,切开果芯,看一下里面的种子是如何排列的。问孩子这像什么形状?一朵花?一颗星星?现在,将所有的种子从果芯中拿出,数一下共几个。画一个苹果,让孩子将种子粘到苹果中心。 打电话 带小孩坐车外出时,装着互相打电话,发出电话铃声,当他应答时,问他窗外看到了什么、目的地是哪里,如你在商店里干什么?你喜欢去商店吗? 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八种方法 阅读激发灵感

如何培养幼儿学会分享的行为习惯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5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7%;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本文拟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供幼教同行们参考。 1.树立榜样。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2.正面强化。 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那我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XX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后,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肢体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老师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发生类似的行为。 以上做法,不仅能使幼儿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强化,同时还有助于幼儿学会注意、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社会情感认知的培养。 3.创造分享机会。 ①设立“分享日”:是指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周中设立一个专门的分享日。比如,“玩具分享日”是让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宠物带来与别人分享。再如,“经验分享日”是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幼儿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还可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②举办“生日会”:当某个幼儿有办“生日会”的需求时,我们可以与家长配合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在“生日会”上,蛋糕、饮料、糖果等将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老师在主持“生日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如老师在请大家唱完生日歌、说完祝词之后,就可请“小寿星”简要谈一谈成长中值得分享的故事。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发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

小班幼儿常规培养及反思

小班幼儿常规培养及反思 王坤对于小班孩子而言,养成良好的常规是最为重要的。在实践中我也在不断地反思,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建立良好的常规。 首先,要激发兴趣,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开始,当孩子对对玩具感兴趣,对老师组织的活动感兴趣,自然不会再哭闹,不会让自己变得无聊。而此时,我们的职责就在于寻找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例如刚开学时,我们播放欢快的音乐,在老师的带动下游戏、活动,每一个孩子都被音乐所感染,他们在很自然的状态下学会了认真倾听,学会了“坐坐好”等习惯。 其次,不厌其烦,时刻提醒。 常规养成的初级阶段,孩子们基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对于老师的话孩子大多数是左耳进右耳出,必须要老师时刻提醒,帮助幼儿记忆,形成一种习惯自然也就成为了常规。提醒也是需要技巧的,呵斥与鼓励是两种不同的常规养成方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们选择了“鼓励”,例如:请看xx,他像一只骄傲的大公鸡一样,坐的真端正,有了榜样的作用以及老师的表扬鼓励,孩子们渐渐的习惯了有“规矩”的生活。 第三,为幼儿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在家长的反馈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喜欢模仿老师的各种动作形态,喜欢拍手、甚至连翻书的姿势都模仿老师,可见榜样作用多么重要。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在教室里能够安安静静的讲话,可是我们自己能做到“轻声细语”吗?我经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带大班时我总是想用自己的声音压过40多名幼儿的声音,可是效果不佳,老师和孩子们总是在吵吵闹闹中度过每一天。小班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我们经过商讨决定,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声音,用优美的声音与孩子对话,纪律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出自老师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相信良好的常规会让幼儿受用终生,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老师的一种教育,让我们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学会与孩子心与心的对话。

开发孩子想象力的方法

开发孩子想象力的方法 开发孩子想象力的方法指导孩子丰富头脑中表象的储存因为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材料,所以,谁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多,谁就有更多的进行想象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要启发孩子多观察、多记忆形象具体的东西。去博物馆参观,到郊区游览,参观各种公益活动,走亲访友等,都可以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为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可以请孩子用语言描述,或者家长与孩子相互描述。还可以通过写日记,把头脑中的表象再现出来。 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形象化的东西特别多,让孩子有意识地留心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有利于增加表象的积累。指导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 想象以形象形式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起重要作用。因此,要让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积累。比如,背诵的课文要记牢,要有一个文学名句、名段摘记本,随时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而且利用休闲时间翻阅。这样在想象时,可以拓宽想象的天地,增加想象的细密程度和丰富程度,从而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不论是音乐、舞

蹈、美术、体育、书法,还是天文、地理、生物、化学、航模、舰模、电脑,每一种兴趣小组活动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进入脑海,而且需要进行创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动任务。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十分有益。当孩子们的兴趣小组成果得到展示或者获得表彰奖励时,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想象力会突飞猛进地发展。 鼓励孩子编故事、讲故事 孩子在小时候,喜欢编故事、讲故事,有时讲给小朋友听,有时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时还自言自语。家长应该看到这既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好机会。要积极鼓励孩子,不要冷言冷语,更不能随便阻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某个主题去编去讲,适时地给以赞扬,指出不足。好的故事,让孩子用笔记录下来,不断修改。天长日久,孩子的想象能力会越来越强。 如何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做手工是一种好方式。 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手工材料,如:颜料、蜡笔、剪贴,各式各样的盒子和胶水等。教他制作模型和其他手工作品。不要一下子把一大堆东西放在他面前,那样孩子将不知从何做起。 二、当孩子开始学习使用颜料时,可以教他调色。 毛线头、碎布料在孩子的手里也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再往后还可以找些不同的材料,例如:稻谷、书页或花瓣等等。 三、有时候可以出个简单的主意。 如用报纸做帽子或用硬纸盒做假面具,这也能给孩子带来许

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论文

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 新蕾幼儿园薛中洋摘要:幼儿期对自信心的培养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自信心能提升孩子对事物的求知欲和主动思考能力,使孩子能积极的参加活动,善于与人交往,同时还能保持孩子心情的愉悦。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和教育重视起来。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关于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造成影响的几种因素,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自信心;培养与教育;原因;方式 自信心是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基石,是学习过程中的润滑剂,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勇气。所谓自信心就是对自己有信心,做任何事都敢于表现、会表现,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和心理品质,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主要的甚至是核心的标准。自信心强的人总对自己充满希望,有“我能行”的信念,这也就为他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反之,缺乏自信的人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发现有些孩子不敢当众表现自己,独立活动时不会自己想办法、出主意,爱依赖别人,常有“我不会”“我不知道”之类的话。这种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常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影响了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如果孩子严重丧失自信心,还会出现更多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异常。那孩子不自信的表现与原因在哪里呢? 一、幼儿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1.情绪不太稳定,有时沉闷、冷淡,有时活泼愉快。

2.上课时不敢或很少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 3.回答问题时手足无措,声音轻。 4.不敢主动地与小朋友交往,常常畏缩,退避,独处或独自游戏。 5.遇到问题,常常害怕、退缩、回避,容易放弃,不能努力解决。 6.害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 7.在必须完成一件未曾做的或看起来有一定难度的活动时,常常先说:“老师我不会的。” 二、影响幼儿自信心形成的原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非常的重要,家庭环境的健康、温馨、和谐能够促进孩子自信心的形成。有些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对孩子的要求过分严格或者放松、溺爱孩子、父母离异,都会对孩子的自信心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些家庭环境满足不了孩子对物质,感情的基本需求,压抑了自信心的的发展,使孩子在面对其他家庭的孩子时显得不自信,甚至出现自卑、自闭的情况。 (2)教师教育的影响 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教师和举动和评价影响着孩子对事物的判断。对于孩子幼小的心理,教师的每一句评价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一些积极的评价,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这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和教育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有效方式 我们知道自信心可使孩子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取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鼓励、赞扬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益的。我认为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论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论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 为 分享行为是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可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把这些“小太阳”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精心呵护,舍不得让孩子受到丁点儿的委屈,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只要经济允许,即使价格再高,也会毫不吝啬地买回家,看到孩子吃得高兴,玩得开心,家长比捡了金元宝还要高兴。长此以往,孩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往往变得唯我自尊,不顾别人的感受。从小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群体里,表现为:东西争着吃,玩具抢着玩,我先拿到的,谁也别想拿去;自己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愿与别人分享事物。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幼儿学会分享,显得尤为重要。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的。 一、为幼儿树立合作与分享的榜样,萌发分享意识 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先,我们要给幼儿做出榜样,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配合默契,幼儿会看到,会感受到,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我们有了高兴的事情也会和幼儿

一起分享,引导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二、创造分享的机会,体验分享的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随机或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分享的情绪、情感,从而逐渐形成分享的行为。晨间活动、加餐、户外活动等,我想办法为幼儿创设、提供分享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会分享。如:晨间活动时,我为每组幼儿提供一筐不同品种的积木,如果每个孩子分几块,根本搭不出成型的东西来,因此,他们之间必须学会协商、合作,共同享用积木来搭建物体,体验合作与分享带来的愉快情感。 在教育活动中,我以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故事《小铃铛》诗歌《大家一起玩》游戏《二人三足》等。故事《小铃铛》中的小花猫,因为自私,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小铃铛,而失去了好朋友,当它遇到危险,好朋友却不计前嫌地帮助它,使它很惭愧,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和朋友快乐地玩在了一起。这个故事很简单,道理很浅显,也是经常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针对这个故事,我用重点提问的方式:1.小花猫戴着心爱的小铃铛高兴吗? 2.当好朋友要戴一下的时候,它是怎么做的? 3.当它失足落水后,好朋友是怎样做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