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议下载)高二哲学唯物论认识论主观题专项训练总结

(建议下载)高二哲学唯物论认识论主观题专项训练总结

(建议下载)高二哲学唯物论认识论主观题专项训练总结
(建议下载)高二哲学唯物论认识论主观题专项训练总结

政治哲学主观题专项训练

辩证唯物论

第一种类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例题:大城市郊区的农民,祖祖辈辈以种菜为生,有着丰富的种菜经验,前几年种菜收入相当可观,去年,上级下达文件要求各地增加粮食生产,某地领导为了响应上级号召,让农民改种粮食,结果农民收入大幅下降,城市居民的蔬菜供应也受到影响.运用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加以分析.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人

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该地区的上级部门要

求增加粮食生产的文件精神不结合本地实际,命令农民改种菜为

种粮,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

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

意识。上级领导下达错误的文件,某地领导错误的命令,给农民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不便,正体现了这

一点。

1、材料一: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

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材料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一步扩散和渗透,中央决

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十大政策

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宏观经

济政策调整的合理性。(10分)

2、西部某地政府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现脱贫致富的目

标,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到东部地区招商引资,但满以为可

以引来金凤凰,结果却一无所获。该地领导通过深刻反思和广泛调查,决定调整思路:根据本地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大力治理环境;引导农民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中草药种植,并加强技术服务;还聘请高新技术人员,办起了高新制药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电信和服务业。三年下来,不仅使农民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甩掉了贫困帽子,实现了小康,而且也使环境有了较大改善。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说明该地政府思路的调整的必要性。

第二种类型: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

例题:材料一:长期在岩石圈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

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错位,使长期累积的能量释放出来

造成地震。但对于地震的预测,中国乃至世界发达国家依然处于

探索时期,地球的不可入性、地震孕律的复杂性、地震发生的小

概率性,都决定了无法准确预报地震。

材料二: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积极捐款捐物,支援

杭震救灾工作,出现了无数感人至深的画面。对于地震后可能出

现的一系列次生灾害,国家组织地方发布了《清坝紧急撤离方案》(抗震救灾卫生防疫方案》《灾民紧急安置方案》等多个方案。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

关系。

①规律是客观的。地震的发生有其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是

有限的。(4 分)②但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

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的条件利用规

律。万众一心,积极救灾、充分预见震后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

并采取措施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在实践中完善救灾方案。这体

现了我们充分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 分)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抗震救灾要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评分说明:第②点,考生若从“意识能够能动认识和改造世

界”角度分析说明,可酌情给分.)

1、(2008高考年广东卷)材料l :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交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

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 2 : 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

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

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结合材料 1 、材料 2 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2008海南卷23)(10分)有一本被誉为“思考致富的巅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硕成果”的畅销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请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辨析“只要敢想你就行”这一命题。

第三种类型: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例题. 杭州市委、市政府遵循“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以民为本、拓展旅游、综合整治”五大理念,投资200多亿元,落实“进行

编制规划、修复人文生态、改善自然生态、再现旅游景观、改善

居住条件、完善交通网络”等举措,基本形成便捷畅通的水陆交

通网络;初步形成以历史文化为特点的运河旅游体系;形成一批

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带动了运河滨水地区商业、娱乐业、休闲业的发展;初步修复滨水生态系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

生态人居环境,基本实现运河沿线低收入阶层和城中村居民居住

条件的改善。

结合材料,分析杭州市实施运河综合保护是如何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8分)

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创造性、选择性,杭州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科学编制规划,有目的有计划

创造性地做好运河的综合保护;正确认识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和

经济社会价值,认识运河保护和开发的规律,做到保护第一、生

态优先、综合整治;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

客观事物的发展。杭州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以运河保护和开

发的规律认识等正确意识指导运河的综合整治实践,实现可持续

发展;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杭州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能动地认识运河保护的相关规律,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

1、(2013郑州二测)材料二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与开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汉唐时期至夸,清明文化在开封

历代传承、生生不息。为了弘扬清明文化,进一步丰富其内涵和

文化精神,开封市连续多年举办清明文化节,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城市气质,推动了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结合材料二,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说明开封市是如何正确对

待清明文化的。(8分)

2、材料一:2012年8月,受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影响,8月8日以来,江西景德镇市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部分地区发生严

重洪涝灾害, 景德镇市区内涝严重,部分交通瘫痪。

材料二:景德镇市委、市政府8月9日对防御台风“海葵”进行

了全面部署,并启动防台风一级应急响应。各地按照市委要求,

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防台抗台,做到不死人、少伤人的

“两坚持一目标”的原则,全力以赴迎战“海葵”,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在“海葵”带来的大风大雨中,景德镇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愈发凸显,广

大人民群众响应政府号召灾后重建的热情空前高涨

分析说明材料二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12分)

第四种类型: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例题: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国家组织国内67个部门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1万多名专家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律,系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面对新形势、新变化、

新问题,提出新对策、新举措;努力做到符合规律、符合国情。

8个调研组分赴13个省区市,并到上百个农村、社区、企业等基

层单位实地调研,为顺利制定“十二五”规划奠定了重要基础。(5)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相关部门和专家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的。(12分)

①系统进行理论学习,并深入基层单位实地调研,做到了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分)②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做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

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结合起来。(4分)③立足国情,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

提出新对策、新举措。做到了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

主义,又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

为的思想。(4分)

1、(2011年高考重庆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韩国,受“身土不二”(意即“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生产

的东西才是最适合我的”)传统理念影响,吃本土食品、用国货

蔚然成风;韩国政府也制订了保护本国产品的关税政策。这为其

民族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身土不二”的理念受到了巨大冲击。2010年,韩国白菜严重减产,政府

降低农产品进口税率,引导民众搁置“身土不二”的观念,从国

外进口白菜,缓解了“白菜危机”。

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知识,谈谈韩国处理

“白菜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2、“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城镇化发展战略放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位置上”。我国应当由注重城镇化规模的简单扩张向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转变,依靠科

技创新,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加大运用新技术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

转变。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如何

坚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五种类型:唯物论的综合题

例题:材料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5%,这是八年来第一次低于8%。对此,总理认为,这是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确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

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

好质量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主动降速给我们

的唯物论启示。(6分)

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

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或者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

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我国经济增长主动降速是发

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结果。(2分)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经济增

长预期目标降速,是综合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作出的决策,符

合客观实际。(2分)

③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

和利用规律。把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主动降速,是尊重中国经济发

展的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2分)

1、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根据国

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要求,结合浙江实际,浙江省制定了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出台将不断满足我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

文化需求,不断增强我省的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全面建成

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结合材料,用

“把握思维的奥妙”有关知识,说明浙江省出台《纲要》必要性。(12分

2. (12分)2012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这一主题旨在强调绿色消费理念,唤起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行为,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中国主题在呼应世界主题的同时,更加强调在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充分认识推广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人人行动起来,采取有力措施,在全社会大力推广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与传统消费不同,绿色消费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中心,崇尚节俭、适度,是一种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结合材料,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国家唤起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行为,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

态环境的必要性。(12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简称认识论)

第一种类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例题: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个生命

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

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

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答: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分)

②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3分)

③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

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直至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

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3分)

④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血型

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3分)

(2012北京卷)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

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12分)

2、问:结合材料,说明夏季达沃斯论坛主题的变化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2分)

关注主题背景

2007年变化中的

力量平衡

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局面

已经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以中国为首

的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让东西方

力量平衡发生了变化。

2008年下一轮

增长浪潮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

机已初现端倪,世界经济前景一片灰

暗。

2009年重振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达

到顶峰,全球经济、尤其是欧美等发

达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如何从金融

危机的泥淖中脱身、重振增长是许多

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

2010年推动可持续

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逐渐消退,经历

重创的全球经济让经济决策者和学

者们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

推动可持续增长。

2011年关注增长质

量,掌控经

济格局

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关注增长

质量,而不仅仅是增长速度,在经济

增长的同时,要考虑如何实现环保、

低碳、更少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

贫困、分配公平等问题。

第二种类型:关于实践的主观题

例题:浙江发展的过程中,浙江各级政府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和

首创精神。总的来说,与许多省份相比,浙江的行政干预不仅较

为克制,而且更有选择性,注重发挥民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造性,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凡是民间力量能

做的事,政府放手和发动老百姓去做;凡是依靠市场机制能解决

的事,政府尽可能做到不越俎代庖。对于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

物,暂时看不准或有争议的,不急于下结论;看准了的,则积极

加以总结肯定,予以大胆推广。

请运用实践的知识,分析浙江省政府对待“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

事物”的态度的正确性。(12分)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在浙江发展的过程中,浙

江各级政府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了实践的

目的性、有意识的特点,体现了人们的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3分)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于经济改革中出现的

“新事物”,浙江省政府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留待实践充分检验。

(3分)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对于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

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浙江省政府不急于下结论。浙江省不仅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而且积极对群

众实践中出现的新经验加以总结。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浙江省政府在总结肯定的基础上,

予以大胆积极推广,指导实践,推动了浙江的发展。

1、“营改增”改革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2012年1月起在上海开始试点以来,目前试点已从上海分批扩大包括浙江在内的11个省市。在借鉴上海经验的基础上,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团结协作,浙江省试点工作得到了扎实稳妥推进。浙江此次纳入营改增试点,不仅将加快浙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升级,提升浙江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也将有利于为今后

在全国全面推行分税制改革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结合材料,请用

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我省推进营改增试点工作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

唯物论 一、物质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二、运动 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如慧能的 “仁者心动”,毕尔生的“万物只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 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规律 1 .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不是外部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易变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 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 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 1.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咼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1)特点: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论 一、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以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日测内容:认识论 星期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观点B.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观点D.唯物的观点 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5.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 7.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多数人的主张,谬误是少数人的见解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训练

咼考哲学主观题训练 1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历经浩劫而没有中断,汉字功不可没,关于汉字书写的简繁之争未曾终止。一种跳出了“非此即彼”形而上学思维观的主张一一“用简识繁”,体现了海峡两岸乃至全球汉字使用者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最大认同。该主张倡导各地的正规出版物依惯例各得其所,体现了“与而不同”的包容思想;倡导习惯于繁体字的,尽可能做到能认能读能写简体字;倡导习惯于简体字的,尽可能做到能认能读繁体字。 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用简识繁”这一主张为什么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12分) ①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就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②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简体字与繁体字各有存在的理由,繁体字体现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简体字书写方便,符合社会生活需要。③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简体宇与繁体字相互包容,共同发展。④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用简识繁”的主张体现了简体字与繁体字在现实生活中共同存在,与谐共生。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与发展。“用简识繁”倡导共同存在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与繁荣。(每点3分) 2、中国的慈善事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目前’我国各种慈善力量积极开展 慈善活动,在灾害救助、扶老救-孤、扶贫济困等领域发挥重大的作用。但就是,慈善事业发展过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慈善组织程序不公开、不透明,善款使用不善;普通民众对慈善文化与活动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等。 运用唯物论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从实际出发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12分) ①全面把握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既要瞧到慈善事业的长足进步,也要瞧到还存在的问题,做到实事求就是。(4分)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积极探索我 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调动民众参与慈善事业活动的积极性。(4分)③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4分)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与物 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就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与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就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10分)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主观题总结

9、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10、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①该观点是错误。忽略了文化体制改革条件性和具体性。 ②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体制改革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制,文化产业改革同时也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 ③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反对错误的理解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11、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但甬温线特大事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专家指出我们追求先进需要过程,把过程放缓更适合中国实际。 请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我国对高铁建设的认识过程。 (1)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由追求速度到安全,速度平衡反映了认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又说明认识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 (2)实践决定认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在研发运营的实践中提高对高铁的认识,这必然会推动我国高铁的发展。 12、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 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任答3点,每点4分,共12分) 13、材料: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反复性。“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是对过去的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唯物论和认识论(高考政治基础知识)

唯物论和认识论(高考政治基础知识)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 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

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2、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在反映客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哲学主观题参考答案

高中政治同步导学与训练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 前言生活与哲学 三、简答题 1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请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认识自己有什么积极作用? (1)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会更加自觉,取得更大成效。 (2)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懂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正确回答有关学习目的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能够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我们的政治觉悟。 四、分析说明题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当然也不例外。请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密切关系。 “马哲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说明:一方面,马哲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生活,马哲内容来源于时代,是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当然,马哲也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另一方面,马哲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具有高度的实践性。马哲总是倾听实践的呼声,紧紧抓住时代的重大问题,把握社会的脉搏,探求历史进步的动力,对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引领的作用。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 三、简答题 21、两千多年来,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请回答: (1)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提高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1)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三个阶段。 (2)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为依据,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全面地、彻底地贯彻和应用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因而它是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22、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指出: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温家宝强调中国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愿以最大的诚意和决心,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请简要回答:温总理的讲话体现出唯物论的哪些知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唯物论 认识论 辩证法 原理总结

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尚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1)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的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的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三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求真理的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1)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2015届哲学主观题训练---矛盾观3

唯物辩证法主观题训练----矛盾观(三) 一、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试点推广类型的材料(一)典型例题 【例题1--2013安徽38】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初显示范效应示范区在承接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探索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和创新承接的新途径、新模式。到2012年底,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安徽省的比重近八成,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示范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做法的正确性。(8分)

【例题1答案】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示范区通过探索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的新途径、新模式,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指导其他地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例题2】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的试验田,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借鉴。近年来,从试点营业税改增值税到征收房改税,再到热议的“2017全国高考改革”,无一不是从上海先开始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后在全国大范围推广。 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分析上海改革试验的成果为什么可以推广运用。(10分) 【例题2答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上海通过试点探索营改增、房改税,和“高考改革”的新模式,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方法,再指导全国其他地区的改革,促进我国各项改革的发展。 (二)总结规律

唯物论和认识论答题规律总结

唯物论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答题要点 1、上述材料怎样体现唯物论的观点?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4)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从“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分析材料?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怎样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①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5、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6、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高二哲学期末复习主观题训练

高二哲学期末复习主观题训练 第一单元 整个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产物。 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1)材料一中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4分)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4分) (3)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有什么分歧?(6) 2、辨析: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8分) 第二单元 1、材料一:2009年4月我国甲型H1N1流感爆发,在初期的确诊病例中,绝大多数是输入 型病例。虽然这样,“祖国是留学生的家,”流感不能成为拒绝出国人员归国的借口。不过,如果归国人员都能增强自我防控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配合防疫,就能极大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和防控成本。 材料二:2009年10月31日,温家宝在北京儿童医院考察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时强调,国家高度重视甲流防治工作,要科学看待甲流: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当前防控的重点在学校、社区以及人群密集的地方,大力宣传防控知识;要积极有序地做好甲流疫苗的接种工作。 材料三:2009年11月17日,广东省卫生厅与教育厅联合下发工作指引,重点地区的中小学毕业生优先接种甲流疫苗,并根据疫苗的供应量,逐步扩大接种人群。

(1)结合材料,分析人们对甲流以及甲流疫苗临床应用的认识所体现的认识论的依据。(12分) (2)在防控甲流过程中,有人认为,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请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7分) (3)结合材料,说说人们对甲流以及甲流疫苗临床应用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的依据。(9分) 2、气候变化是当前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他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同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顶着一顶非常沉重的“大帽子”,“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12月8日更是在新闻发布会上一连用了六个“请”,诚挚地希望与会代表尽快达成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12分))

哲学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1.(2008宁夏卷39)(3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12分) 1.答案要点:①追求和发展真理应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2.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参考答案: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3.(2008全国卷Ⅱ38)(32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10分) 3.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说:实践决定认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6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4分)。 4.(2008北京卷38)(33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分) 4.(1)答案要点:①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④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错误。 5.材料一: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中国宇航员首次进行了太空行走,这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 材料二: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同时也证明了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1)材料一说明我国航天人是如何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6分) (2)材料二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功探索,反映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哪些道理?(6分) 5.答案要点:(1)①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做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3分)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航天人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3分)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 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认识过程中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起指导、解释和预见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在认识活动中则起到动力、引导和诱发的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

唯物论 一、物质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二、运动 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如慧能的“仁者心动”,毕尔生的“万物只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

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规律 1.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易变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 1.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1)特点: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论 一、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