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女大学生调研报告-广州市妇联

广州女大学生调研报告-广州市妇联

广州女大学生调研报告

委托方:广州市妇联

执行方:中山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

二〇一四年二月

目 录

前言 (3)

一、调查方法与指标测量说明 (4)

二、女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6)

(一)读大学的动机和专业选择 (6)

(二)学业评价 (7)

三、女大学生的就业观与人生观 (9)

(一)毕业短期规划 (9)

(二)职业规划 (10)

(三)价值观 (11)

(四)城市认同与归属感 (12)

四、女大学生的情感与婚恋情况 (12)

(一)情感状态 (13)

(二)婚恋观 (14)

(三)结婚、生育规划 (16)

(四)对性知识、性行为的认知 (18)

五、女大学生的健康与休闲消费情况 (20)

(一)身心健康 (20)

(二)休闲娱乐 (22)

(三)消费行为和观念 (22)

六、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参与情况 (25)

(一)与父母关系 (25)

(二)虚拟网络与人际交往 (26)

七、对妇联的认知和权益保障情况 (27)

(二)对妇联组织的认知与期望 (27)

(三)权益保障的行为与认知 (27)

 

前 言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当下,中国90后大学生正在逐步成长为社会的新生力量,社会转型赋予了这些青年学子,尤其是女大学生们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优越的环境和充分的机会,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冲击给她们的成长带来了挑战。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关心青年人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在新形势下,各级妇联组织尤为重视拓展青年知识女性的服务工作。

为此,广州市妇联委托中山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对广州市若干高校的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她们在学习情况、情感体验、就业规划、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权益保障等多方面的感知与看法,并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统计手段对她们的价值认知、态度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女大学生群体行为意愿的差异特征,为妇联进一步做好工作提供参考,为政策完善建言献策。

一、调查方法与指标测量说明

本研究主要运用定量调查的方法,对广州市9所高等院校的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抽样严格遵守科学、有效和便利的原则,并考虑到样本代表性、学校层次以及女大学生若干人口特征变量(年龄、居住地类型、户口所在地、所学专业、所在年级),最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调查共发放877份问卷,实际回收800份,问卷有效率为91.2%。样本分布具体如下:中山大学(181份)、华南理工大学(103份)、华南农业大学(98份)、华南师范大学(110份)、广州大学(94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50份)、暨南大学(101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30份)、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33份)。

调查内容涵盖学习状况(读大学的动机和专业选择、学业

评价)、就业观与人生观(毕业短期规划、职业规划、价值观、城市认同与归属感)、情感与婚恋情况(情感状态、婚恋观、

结婚生育规划、对性知识和性行为的认知)、健康与休闲消费

情况(身心健康、休闲娱乐、消费行为和观念)、人际交往与

社会参与情况(与父母关系、其他社会支持、虚拟网络与人际

交往、社会参与)、对妇联的认知和权益保障情况(对妇联组

织的认知与期望、权益保障的行为与认知)六个方面。本研究

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量表和问题,客观、科学地测量被访者价

值认知、态度取向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为了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也对被访女大学生的个人与家庭背景进行测量与统计,方

便我们在研究报告中关注不同类型的女大学生行为意愿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建议以及解决方法更有科学性和

针对性。

如表1所示,在样本的人口特征分布方面,被访女大学生

的城乡比例约为3:1,广州本地人与非本地人的比例则约为1:6。独生女与非独生女的比例约为4:6,单亲女生的与非单亲

女生的比例约为1:14。被访女大学生文科(44.9%)与理科(42.3%)专业分布较为均匀。在家庭经济条件方面,近七成

被访女大学生(68.7%)认为自己的家庭收入水平处于中下层

或下层,认为自己家庭收入水平处于中上层或上层的占样本总

量的31.3%。样本的人口社会特征基本能够反映广州市女大学

生的基本情况,说明样本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获

得的分析结论真实、可靠。

表1:样本的人口特征变量分布

频数百分比(%)频数百分比(%)居住地类型是否独生子女

城市607 75.9 是336 42.2

农村193 24.1 否460 57.8

户口所在地是否来自单亲家庭

广州本地112 14.0 是52 6.5

外地688 86.0 否746 93.5

专业家庭经济水平

理科338 42.3 中下/下层548 68.7

文科359 44.9 中上/上层250 31.3

其他102 12.8

二、女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本研究从读大学的动机和专业选择、学业评价两个方面对女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一)读大学的动机和专业选择

1.超三成读大学为了“提升自己,嫁个好老公”

各有超过70%的女大学生赞同读大学是为了“实现理想抱负”和“今后找到好工作”。32.7%认同读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嫁个好老公” 1

总体上27.2%女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困难。29.6%。

2.四成按“就业前景”选择专业,年级越高专业满意度越低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女大学生更多按照就业前景(41.4%)、兴趣爱好(34.5%)和学校所在地区(1

3.4%)来选择专业,5.6%选择专业时抱着无所谓、随便的态度。

入学后,14.1%对自己就读专业不满意,12.5%认为所读专业课程不符合社会需求。高年级(指大三、大四,下同)中22.1%不满意所读专业,比低年级(指大一、大二,下同)高10个百分点。

3.不同年级对本专业就业前景判断差异较大

1 此题为多选题,各项百分比相加总和超过100%。下文中有此种情况,均为多选题。

的高年级生认为就业前景困难,低年级为26.7%。32.1%高年级生认为就业容易,而低年级生中则为23.5%。49.8%的低年级生认为就业前景一般,比高年级高了12个百分点。

图 1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评价

与2010年女大学生调查2

(二)学业评价

“年级越高对就业前景越担忧”的结果呈现出一定反差,本次调查的结论更为多元化。随着年级升高,学生们掌握了更多专业知识、参与大量的社会实践,对就业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和判断。同时,这种反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在职业发展方面的进步。近年来,高等教育对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的更为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更为开放,对学生乐观情绪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1.农村生源女大学生学习能力自我评价更高 2 2010年,广州市妇联开展了广州地区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本文所称“2010年调查”即指此次调查。

69.9%女大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较差与较好的均为15%。评价自己课业成绩优秀的有36.8%。

90.2%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处于中上水平,比来自城市的高7个百分点。承认自己学习能力较差的不足10%。然而,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优秀的却比城市女大学生低近5个百分点。

2.三大非课业知识最受重视

心理健康(8.06分)、自我保护(8.04分)、人际沟通(8.01分)被女大学生列为最重要的非课业知识。(针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仪表礼仪、自我保护、两性关系、人际沟通、学业规划、就业指导、社会适应和人生规划十个方面,在1-10分范围内进行评价)。

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功能区分显著

女大学生对学校教授知识最为满意的前三位:学业规划(6.39分)、就业指导(6.36分)、人生规划(6.07分)。对家庭教授知识最为满意的前三位:自我保护(7.42分)、身体健康(7.31分)、心理健康(6.92分)。可见,学校的关注点和工作成效主要在学生的学习与就业上,家庭教育则更关心孩子的健康与人格的健全发展。(针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仪表礼仪、自我保护、两性关系、人际沟通、学业规划、就业指导、社会适应和人生规划十个方面,在1-10分范围内进行评价)。

三、女大学生的就业观与人生观

本研究从毕业短期规划、职业规划、价值观与人生规划、城市认同与归属感四个方面来分析女大学生就业与人生规划的意愿行为。

(一)毕业短期规划

1.“体制内就业”非最优选项

37.2%选择继续升学。近60%的女大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其中,职业选择排名在前四位的分别为企业(28%)、体制内(包括公务员和事业单位)(14.3%)、弹性就业(13.2%)、自主创业(2.4%)。选择“处于间隔年(旅行或做义工)”的占3%。

0.5%毕业后短期计划恋爱结婚生子。

图2毕业后短期规划

2.城市女大学生更多选择深造,农村女大学生更愿就业

城乡生源女大学生的毕业规划存在显著的差异。41.6%的城市女大学生会选择继续升学和深造,比农村女大学生高17个百分点;40.4%的农村女大学生选择去企业上班,比城市女大学生高16个百分点。

(二)职业规划

1.六成五有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64.8%的女大学生有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57.4%出于职业发展的考虑,选修了其他专业的课程。42%认为毕业后一定要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5%表示如果找不到合适工作打算先赋闲在家。16.9%的受访者赞成“家庭主妇也是一种职业”的说法。

2.职业规划教育“个性化特色辅导”需求凸显

62.2%的女大学生参加了大学组织的有关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课程/讲座。其内容主要偏重于:自我认知与评价(61.7%)、就业政策和形势(55.1%)、职业前景和行业资讯(38.4%)、简历撰写与求职技巧(36.2%)、职业生涯设计(34.5%)、心理调适(24.6%)。而女大学生希望完善职业生涯和发展规划课程/讲座,内容排名靠前的是:简历撰写与求职技巧(51.6%)、就业政策和形势(45.3%)、职业前景和行业资讯(43.5%)、个性化特色辅导(39%)与自我认知与评价(36.8%)。两相比较,凸显出对“个性化特色辅导”的需求。

3.三成五有创业想法,愿趁着年轻好“折腾”

35.5%有创业想法,比2010年调查时(超过六成)降低近半。创业动机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趁着年轻尝试一下”(55%)、

“实现自我价值”(43.2%)、“有兴趣”(36.3%)、“实现理想”(35.5%)、“创业能积累更多财富”(35.2%)。

39.3%本地女大学生有创业想法,比来自外地的高5个百分点。33.9%家庭经济地位较高的女大学生有创业想法,比家庭经济地位较低的高5个百分点。

4. 创业靠个人能力,六成多自认知识技能不达创业需求

女大学生认为创业成功首先要有很强的个人能力(82.7%),其次是机遇(56.7%)、市场大环境(44.1%)和家庭经济条件(31.5%)。

在有创业想法的女大学生中,仅 3.6%认为自己现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创业的需要,65.8%的女大学生觉得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不足以满足创业的需求。她们主要希望得到的帮助有:创业实践活动(37%)、创业知识培训(18.5%)、创业项目资金支持(13.9%)、学校开设创业相关课程(13.9%)。

5. 女大学生期待“9年内事业有成”

79.8%女大学生期待毕业后五年内打下事业基础,36%则期待毕业五年内取得事业成就,76.4%期待在毕业后9年内取得事业成就。

(三)价值观

1.幸福生活标准中,“家庭美满”最受女大学生肯定

在幸福生活标准方面,女大学生倾向于家庭美满(94.00%)、身体健康(76.5%)、有知心朋友(44.3%)、事业成功(43.5%)。

2. 近六成认同“为社会作贡献”主流人生价值

58.6%女大学生认同“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是衡量人生价值

的第一标准,其次为“社会地位的高低”(24.7%)。仅3.4%选择“财富积累多少”。

3.获得较高社会地位不靠婚姻

在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方面,女大学生选择的优先次序分别为良好的职业背景(43.9%)、广泛的社会基础(29.3%)、良好的家庭背景(13.2%)、高学历背景(8.9%)。很少人选择“嫁个有钱人”(0.5%)。因此,较高的社会地位与个人能力、社会网络因素密切相关,是先赋因素与获致因素的二元结合体。

这与2010调查“37.7%选择人脉、25.7%选择运气、22.7%选择婚姻”相比。对人脉、学历的认同一致,对婚姻和运气重视程度不同,反映随着时代发展,女大学生社会地位获得意识更加趋于独立、理性、自强。

(四)城市认同与归属感

1.本地生源女大学生对广州的城市认同度高

超过80%的本地生源喜欢广州,外地生源则为49.7%。42.2%外地生源态度持中,高出本地生源29个百分点。

2. 六成六对广州的未来发展有信心

66.3%的女大学生对广州的未来发展有信心。84.8%本地生源表示非常有信心,选择此项的外地生源仅为63.3%。

四、女大学生的情感与婚恋情况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生理条件成熟,思想开放,加上校园环境相对自由,恋爱乃至婚姻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

部分,本研究从情感状态、婚恋观、结婚生育计划、对性知识和性行为的认知方面来阐述女大学生在相关方面的意愿行为特征。

(一)情感状态

1.大多数女大学生恋爱不避父母

22.6%的女大学生目前正处于恋爱状态,55.9%谈过恋爱,44.1%没有谈过恋爱。82.7%从未“网恋”,17.3%有过网恋经历。39%高年级生没有谈过恋爱,比低年级低9个百分点。

在对父母如何看待自己恋爱方面,56.1%认为父母会同意自己谈恋爱。70.4%愿意告知父母。

2. 四成五女大学生忧虑“没有合适的对象”

18.6%的女大学生表示没有遇到情感困惑。44.9%最大情感困惑是“没有合适的对象”,其次是“完全没有想恋爱的意愿”(13.1%)和“恋人间矛盾无法解决”(9.4%)。

遇到情感困惑,82.8%愿意与女性同学朋友分享。其次是男性同学朋友(27%)、兄弟姐妹(21.5%)、父母(19.2%)、恋爱对象(18.4%),很少与亲戚(2.6%)老师(2.3%)分享。

而走出情感困境的方法主要是:依靠自我调节(44.8%)和朋友陪伴(40.5%),选择家人支持的是8.9%,选择专业心理辅导的则低至5.4%。

3. 八成多女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失恋

已分手的女大学生中,81.8%能“正确对待失恋,尽快调整好自己”,4.8%“萎靡不振,失去了生活的信心”,3.5%“继续死缠烂打,一定要让对方回心转意”。

(二)婚恋观

1. 六成多女大学生恋爱为“选择理想人生的伴侣”

以“选择理想人生的伴侣”是多数正在恋爱或曾恋爱过的女大学生的恋爱初衷(63.1%)。另有53.3%选择“向往纯洁美好的爱情”,且大一新生最多(61.7%)。16.9%选择“满足生理或心理需要”,12.8%则是出于“调解紧张的学习压力”考虑。

2.性格、发展潜力、价值认同位于择偶标准前三位

在择偶标准方面,女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标准依次为性格(8.76分)、发展潜力(8.40分)、价值认同(8.39分)、处事能力(8.34分)和学识涵养(8.07分)。评分均值最低的三项则是物质条件(6.65分)、身材样貌(6.64分)、家庭背景(6.44分)。(针对学识涵养、身材样貌、处事能力、兴趣爱好、性格、发展潜力、家庭背景、价值认同、物质条件九个方面,在1-10分范围内进行评价)。2010年调查中女大学生择偶半数愿意选择“潜力股”,这反映未来配偶的发展潜力受到女大学生一贯重视。

图3女大学生择偶标准

进一步调查发现,60.8%女大学生不同意“嫁人就嫁高富帅”,(6.7%赞同,32.6%态度持中),77.6%对“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面笑”持反对意见(4.2%认同,18.3%态度持中)。

3.女大学生对未婚同居认识理性

39.9%赞同“没谈过恋爱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30.1%认为“大学生未婚同居是个人自由,应当尊重”,不同意此说法的占22.9%,态度持中的占47%。

4. 多数女大学生对待爱情与婚姻慎重理性,裸婚意愿提升

36.1%不同意“为了爱情,可以裸婚”,22%表示同意,表示同意的较2010年调查提高了9个百分点。38.3%不同意“现在谈恋爱,以后工作了还是会分手”,20.7%则表示同意。41.6%不同意“异地恋不现实,迟早会分手”的说法,同意的占21.3%。对于“闪婚人基本上都是对婚姻认识不足”这一说法,同意(25.4%)和不同意(26.8%)相当。数据表明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慎重对待爱情和婚姻。

5. 女大学生对流行征婚文化看法独立、多元

对于女大学生参加热门电视征婚节目、相亲网站征婚等行为,51.1%认为“纯属节目/商家的噱头”和“跟风行为”。另有21.7%认为是“寻找真爱”。对于富二代到校园内征婚现象, 42.9%女大学生认为是“为了吸引眼球”,态度持中的占43.2%。

6.女大学生对大学期间结婚生子多持负面态度

对于在校期间结婚产子的现象,63.5%的女大学生持负面态度(35.1%表示“会祝福别人,但自己不会”;28.4%认为学生还是应当以学业为重,不该大学期间结婚)。20.3%表示“结婚没有

问题,产子为时过早”。12.9%认为“条件(经济、家长等)允许,自己也愿意在校结婚产子”,这与2010调查“一成多女大学生有意尝试在校期间结婚”结果一致。

7.多数女大学生认同家庭事业兼顾,重视女性独立、自强

77.5%女大学生认同“家庭事业兼顾,才是成功女性”。55.3%不同意“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表示认同的仅13.6%,大大低于2010年调查“三成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此外,对于“没有拆不散的夫妻,只有不努力的小三”说法,58.3%不同意,12.5%同意,29.2%态度持中。

(三)结婚、生育规划

1.近六成女大学生愿做“毕婚族”

对于“毕婚族”,59.2%认为“只要条件允许,双方家庭同意,就没有问题”,27.9%的女大学生会祝福别人,自己并不会选择这种结婚方式”,小部分认为“太年轻,太冲动,有隐患”(8.8%)或“趁年轻,好好爱,其余都不用考虑”(3.8%)。

图4对“毕婚”的看法

2.“不婚族”略增,城市女大学生婚育意愿更高

65.7%的女大学生希望在毕业后4-5年结婚。66.1%希望毕业后5-6年生育。对于结婚打算, 67.5%的城市女大学生明确有结婚打算,比农村女大学生高出近8个百分点;18.2%农村女大学生没有想过结婚,高于城市女大学生(11.1%)。在生育方面,15.9%的农村女大学生没有想过,高出城市女大学生5个百分点。

5.8%女大学生不打算结婚,略高于2010年调查的3.3%。不打算生育的比例为5.7%,低于2010年调查的9%。更多女大学生不认同“丁克家庭,婚姻会不稳定”,比认同的(22.8%)高出8个百分点。

3.生育期就业城乡女大学生差异大,但都不愿做全职主妇

对于生育期就业问题,仅 2.2%的城市女大学生选择做全职主妇,农村女大学生无人选择此项。此外,城市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不间断就业”(24%),高出农村女大学生17个百分点。农村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阶段性就业或弹性就业(82.3%),比城市女大学生高出18个百分点。

图5居住地类型与生育期就业模式选择

(四)对性知识、性行为的认知

1.家庭性教育缺失,过半数女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性知识

对性知识了解程度由多至少排序为:女性性生理(2.96分)、女性性心理(2.88分)、男性性生理(2.32分)和男性性心理(2.29分)。对性知识了解意愿由大到小排序为:女性性生理(3.50分)、女性性心理(3.45分)、男性性心理(3.21分)和男性性生理(3.14分)。(针对女性性心理、女性性生理、男性性心理、男性性生理五个方面的了解程度和了解意愿,在1-5分范围内进行评价)。

在获取性知识途径方面,排名前四位的分别为网络信息(53.1%)、报刊/文学作品(51.4%)、同学朋友(48.3%)、学校教育(44.6%)。仅16.6%从家长处获得。

图6获取性知识的途径

2.性知识缺乏是女大学生最主要的性困扰

64.2%的女大学生表示没有遇到性困扰。28.3%女大学生的困

扰是“缺乏性知识”,7.1%表示“生殖器不适”,4.5%“性压抑”,3.6%“性冷淡”,遇到“怀孕流产”的不到1%。

调查数据还显示,对于通过性传播的疾病,女大学生的认知存在不足,除对艾滋病、梅毒、淋病等常见性病有较好认知外,对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乙肝,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等可通过性传播的疾病有一定认知的分别只有26.1%、14.9%、12.4%、11.6%。性病知识传播普及还需加强。

在遇到性困扰时,57.7%的女大学生会通过同学朋友寻求帮助,30.8%则选择网络社交平台。71.9%的女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性教育的课程或讲座。性健康(66.1%)、性心理(60.3%)和异性交往知识(42.2%)是她们最想了解的性知识。

3.多数女大学生“性观念开放,性行为保守”

83%的女大学生认同“婚前性行为纯属个人选择,与道德无关”,不赞成的仅为17.1%。超过50%的女大学生并不认为“婚前性行为是违背社会公德的”,持肯定态度的比例为12.1%。

可是,由于担心婚前性行为会影响生理健康和以后的婚姻生活。赞成“婚前性行为会给未来的婚姻生活带来困扰”、“有婚前性行为,比较容易患妇科病和性传染病,影响生殖健康”、“婚前性行为容易未婚先孕,频繁流产导致以后不孕”的比例分别为47.2%、41.3%、65.6%,因此,超过半数的女大学生(57.9%)认为婚前应该守贞洁。

4、没谈过恋爱的女大学生性观念更保守

对于没谈过恋爱的女大学生,超过60%认为婚前应坚守贞洁,但对于谈过恋爱的女大学生,同意此观点的比例为49.6%,相差10.4个百分点。没有谈过恋爱的女大学生赞同“大学生未婚同居是个人自由,应当尊重”的比例仅26.6%,谈过恋爱的女大学生赞同此观点的比例为35.8%,比前者高出9.2个百分点。

五、女大学生的健康与休闲消费情况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消费的特殊群体,一方面,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其消费的方式、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所以,本研究从身心健康、休闲娱乐、消费行为方面来阐述女大学生相关的行为意愿特征。

(一)身心健康

1. 女大学生健康状况和生理保健意识良好

女大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良好,总体得分均值为7.00(从非常差到非常好,按1-10分赋值评价)。本次调查前一个月内,较少部分女大学生(10.4%)的学习与生活受到健康问题影响。

当遇到生理健康问题时,41.60%的女大学生会上网查询,30.08%打电话问家人,但选择看医生仅15.41%。

对生理期内保健知识,女大学生普遍有较好的认知,认为应不吃生冷与刺激性食物(85.1%)、注意休息(80.6%)、勤快卫生棉(76.4%)、注意保暖(74.1%)、勤洗内裤(64%)、避免性生活(60.3%)和避免情绪激动(55.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