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1-5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1-5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1-5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1-5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一

一、判断题

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B)

正确错误

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A)

正确错误

3、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B)

正确错误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A)

正确错误

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A)

正确错误

6、《论语》是“四书”之一。(A)

正确错误

7、《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B)

正确错误

8、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A)

正确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

9、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B)

A.自主学习

B.量力而精

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

10、小疑则小(C)

A.智

B.聪

C.悟

D.愚

1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1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1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14、“乐”的起因是:(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

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

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

15、“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16、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17、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

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19、“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B)

A.重要

B.严格

C.以……为重

D.重视

20、“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D )

A.可接受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1、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 )

A.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黄宗羲

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23、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 )

A.安详

B.怨恨

C.愤懑

D.欢快

24、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 )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

25、“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C)

A.少年强则国强

B.少年胜则国胜

C.少年富则国富

D.少年雄则国雄

2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 )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27、梁启超的籍贯是(B )

A.广西

B.广东

C.浙江

D.福建

2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 )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

三、多项选择题

29、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

A.耳聪目明

B.血气和平

C.移风易俗

D.以欲忘道

30、明清三大学者是(ABC)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

31、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32、《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

A.量力而精

B.因材施教

C.知行合一

D.学贵自得

一、判断题

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情。(√)

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老师心存畏惧,并要求老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3、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4、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5、《论语》是四书之一。(√)

6、《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 (×)

7、“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8、乐从内心出发,礼在外貌上表现。(√)

二、单项选择题

1 在学与知的认识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王夫之。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学校。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论语》。

5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善民心,易风俗。

6“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严格。

7“少年智则国智”后一句是----少年富则国富。

8“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礼记》。

9“乐”的起因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10先王治乐的原因是----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11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12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怨恨。

13梁启超的籍贯是----广东。

14“学而忧则仕”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15“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体现出的教育原则是----因材施教。

17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18“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体现的教学艺术是----量力而精。

19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王阳明。

20小疑则小即(悟)。

三、多项选择题

1、《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量力而精、因材施教、学贵自得。

2、明清三大学者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3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孟子》《论语》。

4乐得到了推行,有什么样的作用?耳聪目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

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

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V )

正确错误

2、一般的玉如果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纹,同理,君子如果不学习的话,就不能成就他的德行。(V )

正确错误

3、只要用教化来规范人民,就能取得成功。(V)

正确错误

4、颜之推认为人如果达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程度,是早教的结果。(V )

正确错误

5、《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教育作用是: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V )

正确错误

6、《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X)

正确错误

7、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V)

正确错误

8、“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X)

正确错误

9、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V )

正确错误

10、“学非有碍于思”是说“学对思并无妨碍”。(V )

正确错误

11、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十分注意对子女道德的教育。(V)

正确错误

12、王夫之认为所谓后天之性就是指人的自然之质。(X)

正确错误

13、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X)

正确错误

14、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V )

正确错误

15、“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X)

正确错误

16、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V)

正确错误

17、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于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爱,知道廉耻就接近于勇。”(V)正确错误

18、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V)

正确错误

19、明末清初三先生是指船山先生、梨洲先生和亭林先生。(V)

正确错误

20、梁启超把教育看作是振兴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途径。(V)

正确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共44道,每题1分,共44分)

21、“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说明“孝仁礼义”等教育(D)。

A. 应该从小开始

B. 无所谓

C.一律从出生开始

D. 根据外在环境和孩子自身条件,力求越早越好。

22、运用在学习中,《中庸》强调(A)。

A.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B. 主体的主导作用

C.客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D.客体的主导作用

2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A)。

A.则不跲

B.则不用

C.则不废

D.则不穷

24、韩愈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诗句中指出理解书本知识(A)。

A.重要

B.不重要

C.有的重要

D.有的不重要

25、宋代理学家把(A)、《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

A.《中庸》

B.《三字经》

C.《弟子规》

D.《诗经》

26、朱熹说:"徒明不行,则明无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冥行而已"。他强调的主要观点是(C)。

A.知的作用

B.行的重要性

C.知行并进

D.知与行的关系

27、怠者不能(A ),而忌者畏人修。 A.修 B.秀 C.休 D.羞

28、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的目的应该是(D )。

A.只是培养有才能的人

B.只是探求治国的道理

C.只是教化愚弱的国民

D.既为了养士也为了治国

2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C)。

A.《孝经》

B.《诗经》

C.《论语?公冶长》

D.《千字文》

30、下列作品属于韩愈的是(D)。

A.《明儒学案》

B.《留别海昌同学序》

C.、《广师说》

D. 《韩昌黎集》

31、夫同言而信,信其所( D);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A. 钦

B.勤

C.清

D. 亲

32、“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C)。

A.滋润

B.滋味

C.滋长

D. 滋补

33、梁启超说:“救亡图存、教化愚昧,都必须以(D)为本源。”

A.强化专制

B.扩充军队

C.对外修好

D.学校教育

34、心诚求之,虽不中不(A)矣。

A.远

B.偏

C.责

D.负

35、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6、孔子在(B)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8、韩愈的籍贯是现在(B)省。

A.河北

B. 河南

C.陕西

D.山东

39、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A )。

A.格物

B.知物

C.其物

D.及物

40、《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41、黄宗羲的籍贯在(B)。

A. 江苏

B. 浙江

C. 上海

D. 福建

42、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A )之。

A.无

B.弃

C.众

D.去

43、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44、顾炎武和(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

B.梁启超

C.黄宗羲

D.康有为

45、黄宗羲认为(A)是教学最基本的原则。

A.获取知识

B.重视学生

C. 重视教师

D.重视教材

46、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里“少年”应理解为(B)。

A. 年龄小的人

B.有志的青年

C. 没有志气的人

D.不懂事的人

47、只知晓歌曲而不知晓乐的是(B )。

A.禽兽

B.老百姓

C.君子

D.以上皆对

48、(B)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49、“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的最正确的解释是( C)。A.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B.讲节俭就变成吝啬的情况。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C. 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变成吝啬的情况。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D. 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50、《中庸》是(C)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四书》

51、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中,体现较为明确的是(A )。

A.国民素质教育观

B.学生素质教育观

C.教师素质教育观

D.教师和学生素质教育观

52、有弗学,(B )。

A.问之弗知弗措也。

B.学之弗能弗措也。

C.思之弗得弗措也

D.辨之弗明弗措也

53、“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

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B )。

A.广闻博览

B.熟读而精思

C.多方汲取

D.反复思考

54、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C),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学而优则仕。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5、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56、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创新的教育思想中不包含(C)。

A.由博致精

B.深思能疑

C.由精致博

D.重视异同论

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A)。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

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58、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C)。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59、从《大学》的“三纲领”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A)。

A.政治目的

B.经济目的

C.文化目的

D.历史目的

60、《原毁》所阐述的内容,从今天的角度去解释,主要写的是(C)。

A. 个人修养

B. 为人处事

C. 个人修养与为人处事

D.都不是

61、(C)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62、小疑则小(C)。

A.智

B.聪

C.悟

D.愚

63、“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译文正确的是(B)。

A. 对记事之的人提取它的要点,对造谣者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B. 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C. 记事情要抓主要的内容,说话要抓住玄机。

D. 记事情抓要点,说话抓重点。

64、为了培养新民,梁启超最为重视的教育活动是(C)。

A. 私塾教育

B.家庭教育

C. 社会教育

D.特殊教育

三、多项选择题(共8道,每题2分,共16分)

65、韩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ACD)等著作中。

A.《师说》

B.《张中丞传后叙》

C.《进学解》

D.《原毁》

66、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ABCD)。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67、天下的道理除了君臣关系之理,还有(ABCD)。

A.父子关系之理

B.夫妇关系之理B.兄弟关系之理

C.朋友交往之理

68、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AB)。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学校》

D.《取士上》

69、《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豫时孙摩”原则包括(ABCD )。

A.预防

B.适时

C.顺序

D.观摩

70、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ABC )。

A.智慧

B.仁爱

C.勇敢

D.道义

71、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AD )。

A.小学

B.中学

C.幼稚园

D.大学

72、(ABC )共同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康有为

国学经典考试题(四)

2010-11-22 21:39

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

1、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正确

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错误

3、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错误

4、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正确

5、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正确

6、王夫之认为所谓后天之性就是指人的自然之质。(错误

7、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正确

8、《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教育作用是: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错误

9、梁启超把教育看作是振兴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途径。()正确

1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正确

11、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正确

12、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正确

13、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正确

14、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正确

15、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错误

16、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正确17、《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正确

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错误

19、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错误

20、《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共44道,每题1分,共44分)

21、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D.必须重视实践

22、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学记》

23、《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4、“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的意思是()。A.途径、方法

25、颜之推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张是()。A.强调为人厚重

26、“学而优则仕”体现了()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之一。A.孔子

27、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B.循序渐进

28、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A.修身

29、礼云:“欲不可纵,( )不可满。”D.志

30、自天子以至于(),壹是皆以修身为本。A.庶人

31、《中庸》是()四十九篇中的一篇。C.《礼记》

3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的关系。

D.行与知

33、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A.《广师说》

34、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A.格物

35、《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著作。A.哲学

36、王夫之所说的“先天之性”不应理解为()。B.后天的学习

37、朱熹认为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A.教理

38、是故君子有()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A.诸

39、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中有充分反映。B.《论语》

40、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A. 适用

41、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D. 家庭教育

42、黄宗羲认为()是成才的必然途径。B.致知

43、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A.则能尽人之性

4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的知行理论。B.王夫之

45、黄宗羲大胆地对()进行了革新。C.教学手段

46、孔子在()方面提出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

4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C.教育者要以身作则,重视身教。

4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占首位。B.道德教育

49、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的教学方法。B.因材施教

50、《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B.治民

51、孔子在()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B.政治

52、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

53、要贯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就必须

实现()的中和。B.主导与主体

5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55、《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B.循序渐进原则

56、“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这句话的主要观点是()。A. 不要“重男轻女”

57、“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C.滋长

5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的治国思想。C.讲究礼节

59、“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说明对待“贤俊者”和“顽鲁者”这两类孩子的态度是()。D. 不偏爱对待。

60、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B. 《传习录》

61、黄宗羲认为教师的职责应该是()。C.传道授业解惑

62、《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的思想。C.初本论

6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D.以上皆非

64、王守仁是宋明()的集大成者,是明朝中期有影响的教育家。D.主观唯心主义

三、多项选择题(共8道,每题2分,共16分)

65、明清三大学者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66、孟子的教育内容是()。A.人伦教育B.道德教育

67、《大学》强调的是()的统一。A.知B.情C.意D.行

68、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同等的地位。A.天B.地C.君D.亲

69、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为()。A.培养政治人才的教育B.广泛的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

70、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A.小学D.大学

71、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A.智慧B.仁爱D.道义

72、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A.虚心务实B.博习广见C.勤勉惜时D.相互切磋

《国学经典与教育》仿真测试题五

继教考试2010-11-23 01:14:14 阅读27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1.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 B )

A.朱熹

B.王守仁

C.韩非子

D.黄宗羲

2.“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 D )

A.可接受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 B )

A.自主学习

B.量力而精

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

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D )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

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5.“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 B )

A.重要

B.严格

C.以……为重

D.重视

6.“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选读)其中“修”的正确解释是( D )

A.修养

B.修身

C.养性情

D.进修,求上进

7.“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原毁》选读)其中“廉”的解释是(B ):

A.廉洁

B.少,低

C.清廉

D.廉政

8.“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进学解》)最正确的大意是( C )

A.做事选精当的事情,说话一定要有玄机。

B.记叙事情选最重要的,记叙言论掌握言外之意。

C.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D.记事的人要选重要的人,写言论的人要有涵养。

9.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著有论述教师问题的《师说》,目的在于( A )

A.光复“师道”

B.论述教师的价值

C.传授学习方法

D.树立师德

10.“传道、受业、解惑也”的“业”指(C )

A.事业

B.学业

C.古人“六艺”之业

D.专业知识

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B )规律。

A.教育

B.学习成败

C.道德教育

D.人的成长

12.对“蒙养弗端,长益浮靡。”(《朱子语类》)的正确理解是( A ):

A.儿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B.成人对小孩的影响

C.小孩与成人道德教育的因果关系

D.道德教育的任务有阶段性

13.“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 B )

A.广闻博览

B.熟读而精思

C.多方汲取

D.反复思考

14.朱熹认为的“小学教育阶段”,年龄段是( B )

A.6—12岁

B.8—15岁

C.7-12岁

D.5-12岁

15.朱熹认为的“大学教育阶段”,年龄段是(A )

A.15岁以后

B.15—20岁

C.16岁以后

D.18岁以后。

16.朱熹认为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A ),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A.教理

B.认识事物

C.传授科学知识

D.明人伦

17.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D )

A.修身

B.传授治国之道

C.传授家族礼仪

D.为朝廷培养有用的人才

18.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 C )

A.明人伦

B.明确伦理纲常

C.居敬

D.反省

19.朱熹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体现

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A )

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20.朱熹说:"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会,来放自家口里"。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D )

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21.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 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B )

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22.朱熹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日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他强调了(A )的教学原则。

A.时习

B.笃行

C.博学与专精

D.勇猛奋发

23.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C )

A.不断努力

B.循序渐进

C.遵循由易而难、由近而远的阶段,且努力学习,则自有进步

D.学习要有计划性

24.朱熹说:"徒明不行,则明无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冥行而已"。他强调的主要观点是( C )

A.知的作用

B.行的重要性

C.知行并进

D.知与行的关系

25.《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 A )

A.家教规范B处世哲学 C.集大成之作 D.家庭教科书

26.颜之推认为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这种人是指( D )

A.清谈家

B.章句博士

C.状元

D.服务国家的统治人才

27.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提倡的教育内容是( A )。

A.实学

B.章句

C.诗词歌赋

D.四书五经

28.颜之推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是说父母的教育应该( C ) A.严爱 B.慈爱 C.严慈结合 D.顺其自然

29.颜之推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张是( A )

A.强调为人厚重

B.强调孝与仁

C.强调为人厚道

D.强调诚实守信

30.颜之推认为“厚重”的道德品质包括忠君、孝顺、谦恭和( A )

A.礼让

B.城市

C.谦逊

D.厚道

3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 B. )。

A.两回事

B.一回事

C. 两截

D.不相干

32.“以知为行”知与行的关系是( A. )

A.知决定行

B.行决定知

C. 二者相干

D.二者不相干

33.王守仁的籍贯是( C )

A.广东

B.河南

C.浙江人

D.福建人

34.王守仁是那个朝代的( C.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5.《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 A. )著作。

A.哲学

B.文学

C.历史

D.社会学

36.王守仁是宋明( D )的集大成者,是明朝中期有影响的教育家。

A.哲学

B.文学

C.历史

D.主观唯心主义

37.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B )。

A.《王文成公全书》

B. 《传习录》

C.《大学问》

D.《进学解》

38.韩愈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诗句中指出理解书本知识(A )

A.重要

B.不重要

C.有的重要

D.有的不重要

39.韩愈“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讲述了( C )

A. 有的疑惑可以不解

B.学生自悟的重要性

C.教师解惑的重要性

D.有的疑惑不重要

40.韩愈的籍贯是现在(B )省。

A.河北

B. 河南

C.陕西

D.山东

41.下列作品属于韩愈的是(D )

A.《明儒学案》

B.《留别海昌同学序》

C、《广师说》 D. 《韩昌黎集》

42.( A )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A.纪

B.记

C.计

D.既

43.怠者不能( A ),而忌者畏人修。

A.修

B.秀

C.休

D.羞

44.“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译文正确的是( B )

A. 对记事之的人提取它的要点,对造谣者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B. 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C. 记事情要抓主要的内容,说话要抓住玄机。

D. 记事情抓要点,说话抓重点。

45.“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其中“详”的正确解释是( C )

A.详细

B.仔细

C.(对别人要求)高

D.端详

46.种树者必( A )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A.培

B.赔

C.配

D.倍

47.夫同言而信,信其所( D );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A. 钦

B.勤

C.清

D. 亲

48.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的正确解释是( B )

A. 每个人都爱孩子,很少不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

B. 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

C. 每个人都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不多。

D.人们都一样爱孩子,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不多见.

49.兄弟不( A ),则于侄不爱.

A.睦

B.慕

C.牧

D.目

50.“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的最正确的解释是( C ) A.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 B.讲节俭就变成吝啬的情况。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C. 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变成吝啬的情况。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D. 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51.礼云:“欲不可纵,( D )不可满。”

A.自 B.只 C.治D志

52.宇宙可臻其极,( A )不知其穷。

A.情性

B. 清醒

C. 情形

D.庆幸

53.颜之推是(A )朝代人。

A.北齐

B. 北周

C. 宋

D.清

54.颜之推祖籍是现在的( D )省。

A.山西

B. 陕西

C. 江西

D. 山东

55.将天下正大底( C. )去处置事,便公。

A. 事理

B.明理

C.道理

D.道与理

56.以自家( C )去处之,便私。

A.思意

B.司仪

C.私意

D.思议

57.蒙养弗端,长益( A )。

A.浮靡

B.富民

C.福民

D.抚民

58.“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此句说明读书的方法是( C )

A. 熟读

B. 精思

C.熟读与精思

D. 泛观博取

59.“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说明孩子的教育( C )

A. 应该严格

B. 应该慈爱

C.应该严格与慈爱结合

D. 应该因人而异。

60.“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从教育的角度说明(D )

A. 言教的重要性

B. 身教的重要性

C.身教胜于言教

D. 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有利于言教

61.“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说明“孝仁礼义”等教育( D )

A. 应该从小开始

B. 无所谓

C.一律从出生开始

D. 根据外在环境和孩子自身条件,力求越早越好。

62.“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说明对待“贤俊者”和“顽鲁者”这两类孩子的态度是( C )

A.偏爱“贤俊者”

B.偏爱“顽鲁者”

C. “贤俊者”与“顽鲁者”同等

D. 不偏爱对待。

63.“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体现出对孩子的“爱”应该(D )

A.偏宠

B.厚爱

C. 溺爱

D.溺爱害人

64.“兄弟不睦,则于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说明家庭和睦对孩子待人处事的影响是( A )

A.重要

B.不重要

C.不一定重要

D.没有关系

65.“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说明“风俗”传承中,卑者、幼者与尊者、长者之间的关系是( D )

A. 没有关系

B. 卑者幼者影响尊者长者

C.相互影响

D. 尊者长者影响卑者幼者

66.“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说明父、兄、夫的为人道德对子、弟、妇的影响( C )

A. 不一定重要

B.不重要

C. 重要

D.没有关系

67.“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这句话的主要观点是( B )A. 不要“重男轻女”B.不要怠慢女孩

C. 优待女孩

D.女孩可以适当怠慢

68.“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说明对待不同辈行的长辈,正确的态度是(B )

A. 分层对待

B.分长幼和辈行对待

C. 同样对待

D.没有关系

69.“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说明的主要观点是( D )

A. 选择邻居的重要性

B.交友的重要性

C. 墨子的交友之道

D. 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

70.“人有坎壈(lǎn),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与今天提倡的( C )观点相符。

A. 从小学习

B.晚年学习比年轻学习更重要

C.终身学习

D.中年更要注重学习

71.“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与当今学校德育强调的( C )一致。

A. 尊重个性B、道德教育 C.安全教育 D.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72.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丘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朱子语类》是一部涉及( D )领域的重要著作。

A. 哲学

B. 历史

C. 文学

D.政治、哲学、历史、文学

73.“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对“诚”的正确理解是(C )

A. 不自己欺骗自己

B. 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C. 不自己欺骗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D. 讲信誉

74.“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对“敬”的正确理解是(D )

A. 尊重人

B. 有礼貌

C. 对人毕恭毕敬

D. 对人不怠慢,不纵情放荡自己

75、《原毁》所阐述的内容,从今天的角度去解释,主要写的是( C )

A. 个人修养

B. 为人处事

C. 个人修养与为人处事

D.都不是

76、《进学解》的主要观点是(A )

A、不计较名誉得失,努力学习

B、努力学习

C、关注名誉

D、既要努力学习,又要注重名誉兼得

77、《进学解》的“进学”的含义是( B ):

A、中进士

B、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

C、进一不学习 D 、要求进步

78、韩愈在《进学解》中论及了教学艺术,其中包括( C )等内容。

A. 教

B. 学

C. 教和学

D.教学规律

7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讲了为人之师的标准是( B )

A.贤者为师

B.闻道在先者为师

C.学高为师

D. 能者为师

8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道”指的是( C )

A.道德

B.知识

C.儒家礼教、思想

D.抚民思想

1、梁启超的籍贯是(B )

A 广西

B 广东

C 浙江D福建

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 A )

A 王夫之B梁启超C顾炎武 D 黄宗羲

3、“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C )

A少年强则国强B少年胜则国胜

C少年富则国富D少年雄则国雄

4、黄宗羲被称为(B)

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 C 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

5、小疑则小(C )

A智B聪C悟D愚

6、王夫之被世人称为(A)

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

7、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意思是(A)

A途径、方法B道路C修道D道理

8、“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C )

A滋润B滋味C滋长 D 滋补

9、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 B )

A行愈远B思愈远C行愈高 D 思愈高

10、王夫之别号(A)

A一壶道人B白石道人C亭林先生D梨洲先生

11、顾炎武与黄宗羲和(D)同称明清三大学者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王夫之

12、王夫之的籍贯在(A)

A湖南B湖北C河南D河北

13、在(B)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A《四书训义》B《尚书引义》C《习性诸论》D《书院》

14、王夫之谈教学原则注意对(C)提出相关要求

A教师B学生C教学双方D家校

15、王夫之是明末清初(B)

A政治家B思想家C文学家D活动家

16、“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语出(D)

A《习性诸论》B《书院》C《尚书引义》D《四书训义》

17、顾炎武和(C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 B 梁启超C黄宗羲D康有为

18、黄宗羲倡导的基本教学方法是( C )

A 自学

B 讲解

C 讨论D探究

19、黄宗羲的籍贯在(B )

A 江苏

B 浙江

C 上海

D 福建

20、“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D )之口

A 王夫之

B 顾炎武

C 谭嗣同D黄宗羲

21、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 A )

A 适用

B 背经

C 明理D启智

22、黄宗羲大胆地对( D )进行了革新

A 教学目的

B 教学方法C教学手段D教学内容

23、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A )

A培养人才B改变世风 C 匡扶政治D传承知识

24、梁启超认为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是( C )

A 正规的学校

B 和美的家庭 C.人生的苦难D安定的社会

25、梁启超认为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在(B )树立奋斗目标

A青年时代B儿童时代C中年时代 D 出生之时

26、梁启超认为(B )是维护天下安定的公开利器

A 舆论

B 法律

C 报刊D专制

27、为了培养新民,梁启超最为重视的教育活动是( C )

A 私塾教育B家庭教育 C 社会教育D特殊教育

28、梁启超说:救亡图存、教化愚昧,都必须以( D )为本源

A强化专制B扩充军队C对外修好D学校教育

29、( A )倡导了“诗界”和“小说界”革命

A 梁启超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30、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D)

A 教可以代替学

B 学可以代替教

C 教比学重要

D 教是为了学

31、黄宗羲被学者尊称为(B)

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

32、梁启超被称作(D)

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饮冰室主人

33、下列哪部是王夫之的著作(A )

A《习性诸论》B《取士下》C《学校》D《取士上》

34、梁启超没有主办过下列哪种刊物(C)

A《时务报》B《清议报》C《新华日报》D《新小说》

35、下列哪个不是梁启超的称呼(C)

A卓如B任公 C 一壶道人 D 饮冰室主人

36、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D)

A特殊教育B社会教育 C 学校教育 D 家庭教育

37、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到了(B )

A美国B日本C新加坡D马来西亚

38、黄宗羲和( B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梁启超 B 顾炎武C黄宗羲D康有为

39、“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理解为(D )

A勇士 B 战士C人民D人才

40、在对老师职责的看法上,与韩愈最为接近的是( D )

A 梁启超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41、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 A )

A《广师说》B《取士下》C《学校》D《取士上》

42、黄宗羲认为( B )是成才的必然途径

A穷经B致知C适用D独创

4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书院》和( C )

A《广师说》B《取士下》C《习性诸论》D《取士上》

44、王夫之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 D )

A只讲天理B只讲人欲C只讲天理,不讲人欲D既讲天理,有讲人欲45、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 D )

A只重视学B不重视实践C只重视教D必须重视实践

46、“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意思是( D )

A 食客B士兵C学士D有才能的人

47、语出《明夷待访录》的语句是( D )

A道无定体,学贵适用B小疑则小悟C发先儒之所未发者D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

48、、黄宗羲是( C )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A 明朝B清朝C明末清初D元末明初

49、( C )不是黄宗羲的代表作

A《学校》B《取士下》C《习性诸论》D《取士上》

50、王夫之提出了( D )的教育理论。(对)

A学与思分离B知与行分离C学与行分离D知与行结合

51、“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 D )的《习性诸论》

A梁启超 B 顾炎武C黄宗羲D王夫之

52、( A )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A 梁启超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3、中学语文教材选有( B )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A王夫之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B )的知行理论。

A 梁启超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5、“学非有碍于思”是说( C )

A 学对思有妨碍B思对学有妨碍

C学对思并无妨碍D思对学并无妨碍

二、多选题

1.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 )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2.下列话语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有(BC )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不躐等

3.下列话语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AD )

A.不陵节而施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不躐等

4.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ABCD )的君子。

A.明人伦

B.修身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5.孟子的教育内容是(AB )

A.人伦教育

B.道德教育

C.权术教育

D.法律教育

6.以下哪些言论是孔子讲学的内容( ABC )

A.为政以德

B.以礼治国

C.有教无类

D.事异则备变

7.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ABCD )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8.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BCD )三个部分。

A.生产劳动

B.道德教育

C.文化知识

D.技能技巧培养

9.《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豫时孙摩”原则包括(ABCD )

A.预防

B.适时

C.顺序

D.观摩

10.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ABCE )同等的地位。

A.天

B.地

C.君

D.神

E.亲

11.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 )

A.耳聪目明

B.血气和平

C.移风易俗

D.以欲忘道

12.研究乐可以提高内心修养,可以产生(ABCD )之心

A.平易

B.正直

C.慈爱

D.诚信

13.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ABCD )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D.以上都对

14.在《对贤良策》中,董仲舒主要针对文教政策提出了以下哪三点建议?(ABC )

A.罢百家以尊儒;

B.立大学以养士;

C.行贡举以选士;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5.君王要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根本明显?(ABCD )

A.很谨慎地对待奉承天意之事

B.用修明的教育感化人民

C.辨证法度是否适宜,区别上下使有秩序

D.以上都正确

16.天下的道理除了君臣关系之理,还有(ABCD )。

A.父子关系之理

B.夫妇关系之理

B.兄弟关系之理

C.朋友交往之理

17.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ABC )。

A.智慧

B.仁爱

C.勇敢

D.道义

18.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ABCD ).

A.审问之

B.慎思之

C.明辨之

D.笃行之

19.伦理道德是(AB )

A.政治的核心

B.教育的根本

C.社会的风气

D.教育的过程

20.《大学》强调的是(ABCD )的统一。

A.知

B.情

C.意

D.行

21.《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

A.量力而精

B.因材施教

C.知行合一

D.学贵自得

22.韩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ACD )等著作中。

A.《师说》

B.《张中丞传后叙》

C.《进学解》

D.《原毁》

23.韩愈关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是(ABC)

A.勤学致知

B.广泛涉猎,刻苦钻研

C.不计毁誉,勤于治学

D.讨论辩难

24.“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

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BCD)

A.善于思考

B.手勤

C.口勤

D.脑勤

25.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AD )

A.小学

B.中学

C.幼稚园

D.大学

26.朱熹在长期的大学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原则(ABCD)。

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27.朱熹总结出六条“朱子读书法”。分别是(ABCD )

A.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B.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C.着紧用力

D.居敬持志

28.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BCD)

A.上中下三等人

B.上智之人

C.下愚之人

D.中庸之人

29.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ABCD )

A.虚心务实

B.博习广见

C.勤勉惜时

D.相互切磋

30.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的主张是(ABCD )

A.尽早施教,严格教育

B.注重环境习染

C.处理好家庭关系

D.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和注重道德教育

31.明清三大学者是(ABC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

32.以下哪些是黄宗羲的教育思想(ABCD )

A.力学致知

B.学贵适用

C.学贵独创

D.穷经经士

33.王夫之的著作有(AB )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学校》

D.《取士上》

34.梁启超主办过的刊物有(ABCD)

A.《时务报》

B.《清议报》

C.《新民报》

D.《新小说》

35.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AC)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一壶道人

D.饮冰室主人

36.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ABCD)

A.论性与习

B.论学与思

C.论知与行

D.论教与学

37.下列语句出自《习性诸论》的有(ABCD)

A.习成而性与成也

B.学非有碍于思

C.行可兼知

D.善教者必有善学者

38.以下属于黄宗羲的著作有(ABC)

A.《学校》

B.《取士上》

C.《广师说》

D.《书院》

39.(B )和(C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康有为

40.关于师德师风,黄宗羲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ABC )

A.真才实学

B.品行端正

C.身体力行

D.不干预政治

三、判断题

1.“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2.《论语》是“四书”之一。(√)

3.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X )

4.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2010年9月至11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学习。这次学习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是通过网络听教学视频(教授讲座),二是学习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略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刻地领会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国学经典源远流长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四、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电大在线考试国学经典选读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1 一. 单选题(共10题,共6分) 1.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的意思是()(0.6 A.那个仁厚的人就是自己想帮助别人树立起来,自己想帮助别人达成目标。能够就近舍远,由近及 B.那个仁爱的人,就是自己想要树立起来,也想帮助别人树立形象,自己想要达成目标,也想要帮 C.一个仁人,只要自己想自立,便也帮助别人自立;自己想要通达,便也帮助别人通达。能够就 D.夫子之仁德,就是自己欲立而且也要立人,自己欲通达,也要助人通达。能够就近取得帮助, A.孔子答道:“未来知道长生,现在怎么能够知道呢?” B.孔子答道:“不知道生人是谁,怎么能够知道死人是谁呢?” C.孔子答道:“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能够懂得死呢?” D.孔子答道:“生的道理弄清楚了之后,才能够懂得死的道理。” A.孔子教授学生要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爱好等。 B.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C.立志高远,坚守德操,遵循仁义,精通六艺。 D.亲自积极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典籍、文章了。 A.孔子说:人在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才知以往建立的情谊的真假;在贫穷与富足的不同状态,才 B.孔子说:君子相处和谐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内部并不和谐。 C.孔子说:只有仁者真正懂得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因为仁者有分辨善恶的标准,所以待人接物

D.孔子说:道德高尚的人,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奉承讨好;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 5.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句中的“畏”的恰当意思是()(0.6 分) A.畏惧 B.畏缩 C.敬畏 D.崇敬 A.四海之内皆兄弟 B.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孩子们进入家里,就要孝顺,出门在外就要遵纪守法。谨慎地对待事情,泛泛地关心别人,而 B.“弟子们小时候在家里,就要听父母话,要孝顺父母;长大了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尊重师 C.大人孩子都要关心诚信问题。 D.亲自积极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典籍、文章了。 A.孔子教授学生要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爱好等。 B.“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不知厌烦,循循善诱不知疲倦,有谁会让我做比这更多的事情呢?” C.“默默地去做好事,学习不知厌烦,教案不知疲倦,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事情 D.“默默地把知识牢记在心,勤奋地学习不知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还有什么遗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一、课程属性及期末考试有关问题 1.本课程为省开课。 2. 期末考试题型四种:填空、名词简释、简答题、问答题 3. 填空题主要在常识中产生,个别在名词中产生。 二、期末复习题、 (一)常识 1. 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P4 2. 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P30 3 .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P41 4. 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P41 5.《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P52 6.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P47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P60 8.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P60 9.《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P58 1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P70 11. 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P87 12. 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P92 13. 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P95 14. 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P118 15. 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P128 16. 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P131 17. 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P135 18.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P142 19. 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P160 20. 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P165 21.西方发达的史诗系统在中国古代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P173 22. 四言诗的出现,使中国诗歌形式得到了文学意义上的确认。P178 23. 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P181

五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期末考试卷

五年级上学期经典期末考 德不孤,必有邻!读了一学期的经典,我更有智慧了吗?我德行提高了吗? (考试时间:60分钟) 年级:________ 姓名: 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判断题。20分 1、《兰亭集序》作者是欧阳修。() 2、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3、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4、“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 5、“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是出自《左传》() 6、《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7、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8、“去”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请你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去”选择正确的义项,将所选字母写在括号内。去: A.距离 B.离开 C.除掉,去掉 ①去国怀乡()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③委而去之()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骊山(lí) 囷囷(qūn)阿房宫赋(ē pánɡ) B.剽掠(piāo)逦迤(lǐ yǐ)妃嫔媵(bīn ténɡ) C.锱铢(zī zhū)椽笔(chuán) 直栏横槛(jiàn) D.呕哑(ǒu)鼎铛玉石(chēnɡ) 庾之粟粒(yǔ) 10、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A.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B.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C .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

国学经典切实的教育意义 刘岳辉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潜在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还未形成,遇事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重知识,轻道德;道德伦丧,世风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等。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有哪几方面呢? (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养,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 《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 国不经典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 国学经典中体现也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例举几句经典句子,我们不妨管中窥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国学经典选读模拟试题二

国学经典选读模拟试题二 02国学经典选读-0001 试卷总分:100 单项选择(共10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4分) 《新五代史》的作者是()。 A、宋祁 B、欧阳修 C、昫 D、脱脱 2.(4分) 历代的“起居注”及“实录”是按年叙述某一历史时期的事件,在体例上属于()。 A、编年体史书 B、纪传体史书 C、政书 D、纪事本末体史书 3.(4分)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言为《尚书》。” A、《国语》 B、《左传》 C、《公羊传》 D、《春秋》 4.(4分) 《资治通鉴》是一部()。 A、编年体通史 B、编年体断代史

C、纪传体史书 D、纪事本末体史书 5.(4分)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出自《诗经》的()。 A、《邶风?静女》 B、《周南?关雎》 C、《风?蒹葭》 D、《王风?黍离》 6.(4分) ()是我国最早的断代政书。 A、《唐六典》 B、《会要》 C、《续会要》 D、《唐会要》 7.(4分) 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 A、班固 B、司马迁 C、袁枢 D、司马光 8.(4分) 《宋书》最有价值的是()这一部分。 A、本纪 B、志 C、表 D、列传

9.(4分) 被合称为“三通”的三部史书是()。 A、《史通》《通典》《通志》 B、《通志》《通典》《资治通鉴》 C、《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D、《通典》《通志》《通鉴纪事本末》 10.(4分) ()也被称为《汲冢纪年》、《汲冢古文》或《汲冢书》,本是一部先编年体古书,但到战国以后就不见流传。 A、《竹书纪年》 B、《春秋》 C、《国语》 D、《左传》 多项选择(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1.(5分) 下列史书属于纪传体的是()。 A、《后汉书》 B、《晋书》 C、《南齐书》 D、《梁书》 12.(5分) 下列史书在体例上属于史评史论类的有()。 A、《过论》 B、《汉书》

2016尔雅通识课国学智慧期末考试100分

1 《墨子》认为一个国家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A、 4.0 ?B、 5.0 ?C、 6.0 ?D、 7.0 我的答案:D 2 春秋时期继承《尚书》治国精髓的国家是()。 ?A、 赵国 ?B、 秦国 ?C、 魏国 ?D、 鲁国 我的答案:D 3 “仁智信勇严”出自? ?A、 《论语》 ?B、 《吴子》 ?C、 《六韬》 ?D、 《孙子兵法》 我的答案:D 4 要想成为君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修己 ?B、 务本 ?C、 乐他 ?D、 自弃

5 三省六部制是跟哪本书借鉴的? ?A、 《大学》 ?B、 《中庸》 ?C、 《周礼》 ?D、 《论语》 我的答案:C 6 庄子说的“顺应天下”一方面是指顺应民心,另一方面是指顺应()。 ?A、 天道 ?B、 传统 ?C、 王道 ?D、 自然 我的答案:B 7 恭俭庄敬这四个字是对一个人的基本的一个素养。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答案:A 8 《新君主论》讲的主要是? ?A、 世界上各国政要的危机公关 ?B、 怎么当君主 ?C、 怎么统治国家 ?D、 怎么当领导人 我的答案:A 9 孟子所指的君子三乐不包括()。 ?A、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B、 金榜题名 ?C、 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 ?D、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我的答案:B 10 “新民”的意思? ?A、 改变自己 ?B、 亲民 ?C、 学习 ?D、 实践 我的答案:A 11 庄子讲的“坐忘”就是忘掉理、法,忘掉外在的约束,忘掉社会中的自己,回到你的()。 ?A、 精神 ?B、 心灵 ?C、 本性 ?D、 本真 我的答案:C 12 《中庸》里边讲五达道的意思是怎么去调节人际关系。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答案:A 13 下列具有概括功能的是()。 ?A、 象形字 ?B、 形声字 ?C、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塔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第一讲 国学经典与教育

第一讲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 主讲:曹廷华 一、国学与经典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 1、师德修养的四个字: 师:师发自然,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师的本意是学习,老师总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 德:古人讲:德者得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就要进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是升华,这个得应从正道当中来,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

求的体现,是文化高低的体现。 修: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能光说不练。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 养: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所以“养”要相伴终身。 2、为什么教师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德就没有师魂。 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 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 2、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3、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气馁。 师德是师才之本 师德是师风之根 第二讲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主讲:熊笃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一、课程属性及期末考试有关问题 1. 本课程为省开课。 2. 期末考试题型四种:填空、名词简释、简答题、问答题 3. 填空题主要在常识中产生,个别在名词中产生。 二、期末复习题、 (一)常识 1. 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P4 2. 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P30 3 .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P41 4. 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P41 5. 《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P52 6. 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 P47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P60 8.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P60 9. 《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P58 10.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P70 11. 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P87

12. 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P92 13. 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P95 14. 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P118 15. 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P128 16. 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P131 17. 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P135 18. 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P142 19. 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P160 20. 研究《楚辞》的代表性着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P165 21. 西方发达的史诗系统在中国古代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P173 22. 四言诗的出现,使中国诗歌形式得到了文学意义上的确认。P178 23. 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P181 24. 诗和词在风格上有何区别?习惯的说法是“诗庄词媚”。P187 (二)名词解释 1. 国学: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精神追求和学术方法的总结。P11 2. 今古文经学:经学因为版本的不同,形成了今古文经学。所谓的今文,主要是汉初由老儒生口耳相传的经典,直接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这些经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下面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的是 A 。 A.孟母三迁B.断织劝学C.杀猪取信D.孟子去妻 2.孟子游说诸侯,被授与“卿”之高位,是在__ D ___。 A.宋国B.魏国C.滕国D.齐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出自__ B_ 。 A.《论语》B.《孟子》C.《荀子》D.《庄子》 4.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是在 C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5.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是 B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告子 6.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命题的思想家是__D__。 A.孔子B.墨子C.荀子D.孟子 7.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国学大师是__C__。 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章太炎 二、多项选择 1.以下篇目出自《孟子》的有BCD 。 A.《公冶长》B.《公孙丑》C.《告子》D.《尽心》E.《为政》 2.下列名句出自《孟子》的有__ABDE___。 A.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E.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2006年,全球130多万华人通过网上投票选出了“十大国学大师”。下列属于“十大国学大师”的是_ ABCE__。 A.梁启超B.陈寅恪C.鲁迅D.季羡林E.冯友兰 4.下列成语典故出自《孟子》的有__ABCDE___。 A.五十步笑百步B.始作俑者C.出类拔萃D.率兽食人 E.尽信书不如无书 三、默写(名句填充):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6、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四、简答: 1、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精神”?

国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

国学经典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何为“素质”? 素,本义是白色的丝绸,白色的蚕茧,抽出白色的细丝,织出白色的丝绸。引申为一切白色或一切淡色,如白马素车、素衣素裤、素净等等,后来人把不施脂粉也叫素,如素面朝天等。质,顾名思义,就是本质,原本的质地,本来的状态。理解了什么是“素”,什么是“质”,人的“素质”一词就好理解了。素质本是个抽象的名词,它不象不着脂粉的“素面”那样有形有象,看得见,摸得着,它是无形无象的东西,可感受而不可触摸。一个人的素质高低,稍有境界的人都能感觉的到,却不一定都能说得清楚。 素质教育就是把所有的观念、知识、习惯等等一切后天的东西,全部放下来,返回到人先天的最初的本来面目,即返本归真的状态,就是人的本性、佛性,就是人得之于天的最本质、最原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素质的最本质的含义。这是素质的最高层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韩愈论述教师的职责,把“传道”放在“授业解惑”的前面,也是这个道理。因为韩愈看到了“传道”比“授业解惑”更重要,是为学的根本,“传道”是其目的,“授业解惑”只是获得真知、获得人生智慧及其人生常识的一种途径而已。 令人遗憾的是,现今的体制教育,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似乎一浪高过一浪,而成效越来越让人失望。一说搞素质教育,人们想到的就是办个舞蹈班、开个绘画班、书法班、武术班等等。素质教育现场会所展示的也都是这些,似乎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全部。似乎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领域中,学生素质的提升仅表现在吹、拉、弹、唱等技能、技艺的掌握,却始终未见其道德层面的升华。看似娴熟的技艺,若只限于技术层面的练习,学到的只是皮毛,只是“技”,而非“本”,孔子云:“本立而道生”,乐曲背后的深厚内涵——道,则永远不可能被吸纳。 素质教育如果仅停留在单纯的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而没有一个从人性的高度立足于“道”的层面上的改革教育的总的纲领,那注定要失败的。如果有一个根本的总的改革教育的纲领,那么在此纲领的笼罩下,那些以前成问题的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或许能有妥当的解决办法或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从而不再成为问题矣。这个总的纲领,应当从人性之高度予以深思,以人性的标准去善加衡量与抉择。全球读经推广第一人著名教育家王财贵说:“当今中国,乃至于全世界,所面临的教育苦恼,乃是出于教育思想之偏离人性之本质而造成的,这是属于思想性的、哲学性的、典范性的失落。如果不从根本上作系统的转向,只在枝微末节上欲求修订,则不但无济于‘长期发展’,且致治丝益棼,最终贻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与进步之大好契机。如果教育改革能从根本上着力、能触及问题背后的根源,则走出目前教育所面对之困局,则并非困难之事。一切枝微末节上的困难与问题,亦将随着根本问题之解决,而得迎刃而解也。因此,吾人当注目于根本理念之转变,从此处下力即可正本清源,即可令教育起死回生,人才从而可以得而辈出,造就堂正优雅足以作为世界典范的新中国。”“吾人以为教育当从偏失于人性之处,回归于人性本身,此即是一根本性的、系统性的教育改革之转向处。以此即能正本清源而使教育归于其位也。教育当定位为‘开发人性的工程’,教育之本源与动力即在于‘人性’也,此何有疑哉?往圣先贤可以为吾人作证也,东方西方概莫能外也。顺此道者,教育兴、民族兴!逆此道者,

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方案(正文)

国学经典教育实施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学术典籍与学术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为了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我校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怀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二、教育目的 塑造良好品德,奠定优雅人格;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增强语文能力,夯实文化功底;培育良好学风,形成良好校风。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三、实施范围 本学期三、四作为试行年级,下学期小学阶段全面实施。 四、教育原则 1、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五、国学教育内容

各年级学生重点诵读内容: 一、二年级:《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三、四年级:《大学、中庸》。 五、六年级:《道德经》。 六、课时设置及教学方法 1、三、四年级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为国学指导课。 2、语文早读课开设20分钟诵读国学经典。 3、大课间。上午,各班语文老师在班内放录音师生跟读,或教师领读。下午,校园广播配古琴曲,学生抄经典或描经典。禁止各科教师占用读经、抄经时间写作业。 4、教学方法(参考):“以量变,求质变。” (1)一般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先规定任务,然后第一遍让学生高声自己读,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有困难和容易读错的地方。第二遍教师带读,正音。第三遍、第四遍,指导学生断句停顿,同时要求学生点读,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分小组读,推火车读,相应的播放音频或视频。诵读要求学生达到读通顺、读正确,追求量和遍数,不求一步到位,但求磨杵成针。每次诵读,能有四分之三的孩子基本上很熟练地读出来,就可以放一放了。一节课要有一定的量,长短夹杂,不断调换孩子的胃口,把旧的内容换成新的,不要总是停留在昨天学过的书页间,要有新的内容不断补充,在读经的过程中,根据时间,扩充诗文。大课间诵读主要用来温故,重复指导课的内容,加深印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个别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齐读、摆背诵擂台等等。 (2)国学课堂的精讲和体验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1 一、判断题 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B) 正确错误 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A) 正确错误 3、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B) 正确错误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A) 正确错误 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A) 正确错误 6、《论语》是“四书”之一。(A) 正确错误 7、《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B) 正确错误 8、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A) 正确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9、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B) A.自主学习 B.量力而精 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 10、小疑则小(C) A.智 B.聪 C.悟 D.愚 1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1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1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14、“乐”的起因是:(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 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 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 15、“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16、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国学经典作业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作业 一、填空题 1、首孝悌,次谨言,泛众爱,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守道不笃、辨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4、《三字经》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启蒙读物。《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周兴嗣。 5、《礼记》与《礼仪》、《周礼》合称“三礼”。 6、《左传》以《春秋》为本,按照鲁国国十二国君的顺序,用编年体体例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7、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 8、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者,为民者宣之使言。 9、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10、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1、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12、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始立“四书”之名,明清定为士子必读注本,而且是科举考试命题的“题库”。 13、汉代郑玄在《易赞》中曾经指出“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 二、简答题

1、简述朱熹的读书方法论。 答:朱熹的读书方法并非方法论,二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其方法有三:其一,要把读书与自我对人生道理的切忌体验结合起来。其二,书要熟读,更要精思。其三,读书要先定心,虚心涵咏。 后来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一)循序渐进。(二)熟读精思。(三)虚心涵咏。(四)切忌体察。(五)着紧用力。(六)居敬持志。 2、简介《左传》中的“和而不同”思想。 答:《左传》中的“和而不同”是齐国大臣晏婴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概念和本质区别。君臣之间应该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应有的状态和理想境界。而“同”则相反,“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和发展。 “和”与“同”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但它们实质完全不同。“同”是绝对的一致,没有变动,没有多样性。因此,它代表了单调、沉闷、死寂,也没有内在的活动和动力,不符合宇宙万事万物起源、构成、发展的规律性。“和”却是相对的一致性,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种相互不同、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相互调节而达到的一种同一台,平衡态。因此,它融合了不同因素的积极方面,保留了各个因素的特点,又不彼此抵消,是一个具有内在活力、生命力、再生力的整体。 “和”的观念,即是万物起源、构成、发展的规律之一。换句话说,“和”的内涵既包含了自然规律,也包含了人的理智对秩序的追求,即人为的秩序。和的观念被付诸实践,就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国家兴盛的理想状态是和谐,君臣之间、官民之间、朝野之间、国与国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协调,利益趋于一致;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和谐,有限和无限、虚和实、似与不似、刚与柔、抑与扬等因素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人们处理事务、人际关系也崇尚“和为贵”,用自我克制来消除矛盾、分歧,用相互切磋来发扬各自所长,通过寻找利益的一致之处,把各方的不同之处加以协调。 3、简述孟子对“浩然之气”的阐释。

国学经典期末考试答案解析

国学经典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 “仁智信勇严”出自? 1.0 分 ?A、 《论语》 ?B、 《吴子》 ?C、 《六韬》 ?D、 《孙子兵法》 我的答案:D 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 分 ?A、 季札观乐中季札出使的是鲁国 ?B、 季札观乐是鲁国人为季札表演周王室的乐舞 ?C、 孔子对诗经进行了分类 ?D、 孔子修改了诗经的篇章 我的答案:D 3 孟子所指的君子三乐不包括()。 1.0 分 ?A、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B、 金榜题名 ?C、 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 ?D、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我的答案:B 4 《墨子》认为一个国家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1.0 分 ?A、 4.0 ?B、 5.0 ?C、 6.0 ?D、 7.0 我的答案:D 5 下列具有概括功能的是()。 1.0 分 ?A、 象形字 ?B、 形声字 ?C、 会意字 ?D、 指事字 我的答案:B 6 《孝经》把人分成五等人,第一等最高的是天子? 1.0 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答案:A 7 庄子讲的“坐忘”就是忘掉理、法,忘掉外在的约束,忘掉社会中的自己,回到你的()。 1.0 分 ?A、 精神 ?B、 心灵 ?C、 本性 ?D、

本真 我的答案:C 8 不属于郑玄在《六艺论》中对三传评说的是()。 1.0 分 ?A、 左氏善于礼 ?B、 公羊善于谶 ?C、 谷梁善于经 ?D、 公羊善于经 我的答案:D 9 “广博易良”的“易良”的意思是()。 1.0 分 ?A、 能够进行改良 ?B、 能够把道理讲清楚 ?C、 能够从复杂中把握简易 ?D、 通俗易懂 我的答案:B 10 要想成为君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1.0 分 ?A、 修己 ?B、 务本 ?C、 乐他 ?D、 自弃 我的答案:D 11 论语中有句“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对()的解释。 1.0 分

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XX中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 当今“国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国学”不仅荟萃了中华人文知识的精粹,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体和推动力量,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事准则,是人类珍贵的精神遗产。开展“国学教育”,是为了“继承民族文化精品,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把“国学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持久地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优秀的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报国理想,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期望活动达到的效果 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在师生中形成以先贤为楷模,勤勉学习、奋发有为、立志成才的思想。形成“人人诵读国学经典”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励志自强的优秀品质,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水平,让经典和传统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三.经典诵读内容 《诗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荀子》《史记》《古文观止》《世说新语》《宋词选注》等,以及语文课标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 四.实施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 (二)开展国学阵地教育 1.利用校园文化墙、名人广场、教学楼等布置经典名句和书画,各班班级文化建设要体现国学教育特色(要求各班自行制作)。 2.每月的黑板报和橱窗要有相应的国学教育的内容。 3.各班每期办一次墙报,可以是经典摘抄、经典改写、古诗配画、自写古诗等。 4.每天中午或下午休息时间播放国学经典诵读或音乐。 5.充分利用校园艺术节、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展示国学经典。通过文学社、书画社、播音社、剪纸社等学生社团活动,增强学生的

电大《国学经典选读》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试题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氓》:"送于涉淇,至于 顿丘。"淇,指淇水,在 今(A ) A.河南省 B.河北 省 C.山西省 D.山东省 2.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先 秦思想家是(B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荀 子 3.《诗经》“国风”中揭露 统治者对人民残酷剥削,并 表达人民热烈向往美好生活 的诗篇是(C ) A.《伐檀》B.《七月》 C.《硕鼠》D.《君子于役》 4.主张“兼爱”、“非攻” 的先秦诸子是( b ) A.孟子B.墨子 C.庄子 D.荀子5.成语"退避三舍"出自(B ) A.《曹刿论战》 B.《晋 楚城濮之战》 C.《烛之 武退秦师》 D.《冯谖客 孟尝君》 6.《楚辞章句》的作者是() A.洪兴祖 B.刘向 C.刘安 D.王逸 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批评论文的作者是()。 A、孔融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8.《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最早见于( )。 A.《乐府诗集》B.《玉台新咏》 C.《文选》D.《古诗源》 9. 秦罗敷是汉乐府()一诗中的主人公。 A.《有所思》 B.《行行重行行》 C.《十五从军征》 D.《陌上桑》10.诗句“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出自 ( )。 A.《短歌行》 B.《蒿里行》 C.《观沧海》 D.《龟虽寿》 11.陶渊明的下列作品中, 悲愤豪放之作是(A ) A.《咏荆坷》 B.《饮酒》 C.《归园田居》 D.《桃 花源记》 12.谢灵运《登池上楼》中 唯一作对偶名的一联是 (B) A.循禄反穷海,卧疴对 空林 B.衾枕昧节候, 褰开斩窥临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 鸣篱 D.索居易永久, 离群难处心 13.“初唐四杰”是指 ( )。 A.沈全期、宋之问、王 勃、杨炯 B.王勃、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 C.王勃、杨炯、杜牧、 李商隐 D.王维、孟浩然、 卢照邻、骆宾王 14.被后世誉为 " 孤篇 横绝 " 的七言歌行 是( )。 A.骆宾王的《帝京 篇》 B. 陈子昂的《感遇》 C.张若虚的《春江 花月夜》 D. 卢 照邻的《长安古意》 1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结构的基本线索是() A江水的流动过程 B月亮的升落过程 C花林的空间变换 D白云的飘浮显隐 16.下列作品中属于新乐 府诗的是()。 A、《卖炭翁》 B、《琵 琶行》C、《长恨歌》D、《钱 塘湖春行》 17.初唐时期力反齐梁 诗风,标举“风雅寄兴” 和“汉魏风骨”,在复古 旗帜下进行诗歌内容革 新的著名诗人是 ( D ) A王勃B卢照邻 C沈期D陈子昂 19.孟浩然《过故人庄》 是一首著名的( C ) A山水诗B边塞诗C田 园诗D哲理诗 20.王维《山居秋暝》:"随 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所用典出自(B ) A.《诗经》 B.《楚辞》 C.《论语》 D.《庄子》 21.《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岱宗" 指(C) A.华山 B.嵩山 C.泰 山 D.恒山 2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 破天惊逗秋雨。”出自( )。 A.《李凭箜篌引》 B.《金铜仙人辞汉歌》 C.《长恨歌》 D.《雁门太守行》 23.标志着古代文言小说走 向成熟的是( )。 A.志怪小说 B. 志人小说 C.唐代传奇 D.章回小说 24.柳永《望海潮》词写的 是钱塘的景象,这“钱塘”就是 现在的( )。 A.南京 B. 杭州 C.上海 D.合肥 25.据考证,“三国周郎赤 壁”应该是( )。 A.黄州赤壁 B.武昌 赤壁 C.蒲圻赤壁 D. 九江赤壁 26.下列作品中,开宋代豪 放词先声的是(D ) A.《桂枝香》(登临送目) B.《踏莎行》(候馆梅残) C.《雨霖铃》(寒蝉凄切) D.《渔家傲》(塞下秋来 风景异) 27.《前赤壁赋》:"壬戌人秋, 七月既望。?"既望"是指 阴历(B ) A.十五 B.十六 C.十 七 D.十八 28."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寄奴" 是指(D ) A.孙权 B.刘备 C.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