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原发性肝癌.

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原发性肝癌.

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原发性肝癌.
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原发性肝癌.

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原发性肝癌

一、前言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三大肿瘤死因之一,2000年约54、86万人死于肝癌。原发性肝癌的预后很差,平均生存时间从诊断起不到6个月。因此,死亡率和发生率相仿。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占全球肝癌的50%以上。自20世纪90年代起,肝癌在我国肿瘤死亡率中顺位第二。

我国目前大约80%的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有关。在肝癌高发地区,大多数HBV感染者起自围产期或幼儿期。安全有效的乙肝疫苗出现,并在新生儿中常规接种,有望经三四十年后能明显地降低由于HBV引起的肝癌发病。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肝癌的关系受到广泛的重视,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措施控制HCV的感染,从而预防肝癌的发生。而通过筛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肝癌,即肝癌的二级预防可望降低肝癌的死亡率。

近三十年来,我国对肝癌的筛查、早诊、早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证明了甲胎蛋白(AFP)联合实时超声对肝癌高危对象进行定期检查是一个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筛查方案。

二、筛查和早诊早治的依据

此前有关原发性肝癌筛查和早诊早治评价的证据大多来自非随机对照的队伍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所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对肝部高危对象进行定期筛查,可以发现早期肝癌,获得更多的治愈机会,从而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但没有证据表明筛查能降低肝癌的死亡率。近期完成的2个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别在江苏农村和上海城市进行。结果均表明,对肝癌高危对象进行定期筛查,可以发现早期肝癌。这些经筛查发现的肝癌,若经过积极的治疗,可以延长生命,降低肝癌的死亡率;若肝癌病人得不到充分的治疗,则不能降低肝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对筛查是否能降低肝癌的死亡率仍存在争议。

三、常用的筛查方法

(一)AFP

自1971年以来,血清AFP检查作为肝癌筛查的手段沿用至今。血样可以是静脉血或末梢血。目前普遍应用ELISA法,有现成的试剂盒。其灵敏度高,方法简便,且价格低廉,但也易出现假阳性。有几种情况也会出现AFP升高,如肝病活动、生殖系统肿瘤、怀孕期间等,进一步检查时需要排除这些情况。如AFP增高而肝功能正常,应以影像学检查定位。若不能定位,应每月随访至AFP转至正常或确诊肝癌。利用AFP进行肿瘤筛查,安全性大,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早期时阳性率较低,当肿瘤处于晚期时灵敏度才提高。早期肝癌的敏感度约为60%。特异度约为95%(排除肝病活动)。我国约有30%肝部病人的AFP阴性,单独用AFP检查会遗漏这部分病人。所以,通常合并超声检查以提高敏感度。

(二)实时超声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的肝癌筛查开始应用联合AFP和超声显像。超声显像在肝癌早期发现中的地位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超声比起其他影像学检查有容易操作、无创伤性、重复性强和相对花费少等特点。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肯定地证实了超声能检测小肝癌,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它的价值超过AFP。事实上,如单独以AFP作为筛查的方法,将会遗漏40%以上的小于3cm的小肝癌。超声可检测到直径1~2cm的肝癌,它的灵敏度取决于肿瘤的回声类型、检查医生的经验、仪器的性能。肝癌在超声显像的表现有不同的回声类型:小肿瘤通常表现为低回声,而大肿瘤由于继发组织学的变化,如纤维化、脂肪变性等,常呈现出不规则的不等回声或高回声。20世纪80年代分析经普查发现的肝癌病例,发现由超声检出的病例,肿瘤中位直径已达5、5cm,而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由超声检出的病例(AFP阴性),肿瘤中位直径为4cm,说明在上海地区超声检查发现小肝癌的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肝硬化病人中,定期超声检查随访,可检测到小于3cm的肝癌,而3cm被认为是一重要的关系病人预后的分界点。

20世纪90年代,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对筛查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若单独应用AFP,筛查的敏感度为69%,特异度为95%,阳性预测值为3、3%;若单独应用超声显像,筛查的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97、1%,阳性预测值为6、6%;若联合AFP和超声显像(平行试验),则筛查的敏感度提高到92%,特异度为92、5%,阳性预测值为3%。

四、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建议

(一)筛查对象

应该对所有肝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肝癌高危人群指年龄在35岁以上,有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或有慢性肝炎史者。在此人群中AFP筛查肝癌的检出率为501/10万,为自然人群的34、5倍。

(二)筛查起始年龄和终止年龄

男女发病率之比为3:1,并且女性的发病年龄较男性稍晚。可以根据财力、物力和人力来决定不同的起始年龄和终止年龄。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状况,可以考虑对男性35岁或40岁以上,女性45岁或50岁以上的高危对象进行筛查。至于终止年龄,根据发病率变化的特征,建议定在65岁。

(三)筛查间隔

每3~6个月左右筛查一次应是合理的。每6个月一次的筛查,所发现的肝癌3/4以上为亚临床肝癌;若筛查间隔时间过短,如每3个月一次,则会造成受检者心理上负担过重,并且筛查成本增加。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将筛查的间隔控制在半年左右比较合适。

(四)筛查方案

筛查的方案要根据经济和医疗条件而定。理想的筛查方案是联合应用AFP和超声显像,可以极大地降低漏诊率。由于超声显像对超声医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如果没有合格的超声医生,可以单用AFP筛查。如果经济不能保证采用联合筛查试验,可以单用超声显像筛查。

不过此两种情况皆肯定增加漏诊的可能。具体方法参考流程图。

肝癌的筛查流程图

(五)随访对象

对AFP升高而定位诊断不明确者,在排除生殖系统肿瘤、妊娠后,可以每1~2个月作一次随访。这些人群往往伴有慢性肝病活动,应同时检查其肝功能,直到排除或确诊肝癌。

对肝内有小结节病灶而AFP正常者,在仔细的定位诊断检查后,仍未能确诊者,可以每3个月左右作一次随访,重点应作超声波检查及AFP定量检查。

五、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原则

筛查的目的是为了早期发现病人,以使这些病人能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但早期发现的病人尚需进一步检查确诊才能达到早期诊断。肝癌的早期诊断包括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两方面。

(一)肝癌的定性诊断

疾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病人的症状和医师检查所见的体征。但对肝癌来说,一是早期无特异的症状和体征,二是若待症状体征出现,已多属晚期。所以,肿瘤的早期定性诊断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

1.病理组织和病理细胞学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肿瘤的定性诊断最有价值。取得肝癌活组织的方法是在超声引导下肝

穿刺。病理组织和病理细胞学检查对肝癌的进一步认识有重大的意义,虽属侵入性检查和有并发出血或肿瘤播散的危险,仍可选择施行。但需说明的是穿刺活检也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2.常用肿瘤标记物检查

AFP:AFP是诊断肝癌标记物中最有价值的一个。如能达到400UMG/L以上,持续存在4周以上,并能排除个别假阳性的情况,甚至即可据以做出肝癌的定性诊断。AFP在肝癌早期,甚至在肝癌的症状出现之前8个月,便可出现阳性结果。所以AFP可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包括对于肝癌手术切除后的复发的早期诊断。AFP在一定量(如>400UG/L)、一定持续时间(如4周)的前提下对肝癌的诊断有相对的特异性。

γ-GT:γ谷酰胺转肽酶(γ-GT,GGT)在许多肝胆疾病中都增高,但经聚丙酰胺凝胶电泳,可将其分为12条区带,其Ⅱ及Ⅱ,带即γ-GTⅡ,对肝癌有较高的特异性,在AFP 阴性的病例中亦有84%为阳性,有助于肝癌的定性诊断。

DCP:脱羧凝血酶原(DCP)或称为异常凝血酶原,曾被寄予很大希望。有报道DCP 在肝癌中约有80%阳性率,如与AFP联合检测,则阳性率可达87%,尤其是DCP具有很高的特异度。但DCP在小肝癌中阳性率不高,在3cm以下的肝癌中阳性率仅为20%,直接影响了其在肝癌早期诊断方面的价值。

(二)肝癌的定位诊断

1.超声显像

实时超声检查俗称B超检查是肝癌定位诊断中最为简便易行的方法。超声检查为非侵入性、无损伤检查,可反复实施。故为肝癌定位检查首选之检查方法。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肝癌在CT片上多呈圆形工椭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大多清楚,甚至可见假包膜,较大的病灶常可见更低密度的坏死区。为使病灶显示更清楚,可经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后再行扫描,称为增强扫描。CT除可显示肝癌病灶所在的部位、癌结节的数量、大小及与大血管、胆管的关系外,尚可显示肝门静脉癌栓、肝门淋巴结转移、肝脏附近组织或器官癌的侵袭或转移。此外,CT尚可显示肝脏的外形、脾脏的肿大、有无腹水,对于较全面地了解肝癌和肝脏的情况十分有益。

增强扫描不仅使肝癌病灶显示更为清晰,而且可用根据造影剂进入病灶及滞留的情况来与肝囊肿、血管瘤作鉴别诊断。

3.核碰共振(MRI)

MRI的特点是一种无损伤性检查方法,可以从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三维成像。运用不同的脉冲序列可产生不同的磁共振信号,而获得不同的MR图像。根据不同的脉冲周期重复时间和回波延迟时间可得到不同的加权图(T1、T2、质子密度加权图)。MRI诊断肝癌的临床用途与CT相仿,并可互补。由于MRI比CT有更多的显像参数,理论上说,MRI 在肝脏病变诊断中的地位,特别对肝癌的早期诊断显得更加重要。

(三)肝癌的诊断标准

肝癌的诊断标准可以参阅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其基本内容如下。

1.病理诊断

肝内或肝外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

2.临床诊断

AFP≥400μg/L,能排除活动性肝病、妊娠、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者,并能触及坚硬及有肿块的肝脏或影像学检查具有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变者。

AFP<400μg/L,有两种影像学检查具有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变或有两种肝癌标志物(AFP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及α-L-岩藻糖苷酶等)阳性及一种影像学检查具有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变者。

有肝癌的临床表现并有肯定的肝外转移病灶(包括肉眼可见的血性腹水或在其中找到癌细胞)并能排除转移性肝癌者。

(四)肝癌的早期治疗方法

筛查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亚临床期的肝癌,然后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从目前各种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来看,早期肝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对不适合做手术切除的病人,如肿瘤较小(直径<3cm),可以采用瘤内无水酒精注射(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PEI)或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x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新的局部治疗手段如射频消融治疗(RFA)和冷冻治疗等对直径小于3cm以下的肝癌可以达到根治。肝移植在治疗小肝癌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其地位尚待进一步评价。综合治疗仍然为临床常用的疗法。

六、结语

HBV疫苗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应用,预期在若干年后肝癌发生率会有一定的下降。而目前对HCV尚无明确的预防措施。相信原发性肝癌的筛查工作在近期仍是提高肝癌疗效的有效手段。

我国肝癌的早期发现工作居世界前列,但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主要取决于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实施。目前我国肝癌筛查工作尚只在少数肝癌高发区小规模地进行,能被发现的病例只是少数。我国肝癌筛查工作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①我国早期发现的肝癌主要来自健康检查,在肝病随访中发现的病例,大约只占20%。②我国各种形式的肝癌筛查目前多系每年一次。间隔一年的肝癌筛查并不能保证一定人群中的肝癌病例皆能在早期被检出。③广大医务人员和群众对肝癌早期发现的意义认识尚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医学科学普及宣传和健康教育。

————摘自董志伟《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2005年4月第1版)

早期原发性肝癌的MRI诊断

分析早期原发性肝癌的MRI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1.5T超导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早期肝脏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1例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术前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对早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定位准确率90.74%,定性准确率93.26%;结论: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发现早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有较高的准确性;既能对病灶内部结构,与周围肝实质的关系有较系统的观察,还可以提供肝癌病灶的血供情况;能为临床提供全面的高价值的影像信息。 原发性肝癌(PH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情隐匿,恶性程度高,预后差[1]。目前外科根治性切除仍然是早期肝癌首选的治疗方式;但由于因为早期肝癌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一旦症状出现,已属于中晚期[2],因此不少患者失去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因此如何尽快筛查肝癌病灶,使之得以早期确诊与早期治疗是临床需致力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探讨1.5T超导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价值,特研究2012年06月-2014年10月经过病理证实的的31例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析其MRI影像学特征,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 2012年06月—2014年10月经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1例小肝癌患者的M R I影像及临床检查资料。31例患者中,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46.6岁。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乏力、消瘦等;该组病例中28例有乙肝病史,29例有肝硬化病史,21例患者在体检中经B超检查高度怀疑为肝占位病变,有15例甲胎蛋白阳性。 1.2检查方法 MRI扫描患者检查前禁水4h,检查时患者取头先进的仰卧位。检查仪是:使用GE Optima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所有病例均常规T1WI,T2WI,FSE序列,横断位、冠状位及MRCP 扫描。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Propeller LAVA)序列,冠状位和轴位,矩阵320×192,层厚:2mm,扫描层数:150,TR:4.5ms,TE:2.2ms,翻转角度:12。屏气12 s~15s,用磁共振专用高压注射器以3ml/s的速度,按0.1 mmol/kg的剂量注射钆喷酸二甲基葡胺(Gd-DTPA),随后注入15 ml生理盐水以保证对比剂完全进入体内,注射后15s~20s时行第一次扫描(动脉期),重复扫描3次(门脉期),其后作一次T1WI常规增强扫描(TR:350ms,TE:180ms),最后再采用LAVA序列作延时期扫描(5min~6min后)。 1.3三维重建技术 采用美国GE公司ADW 4.2图像工作站对LAVA序列扫描资料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层面重组(MPR)和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 2 结果 2.1检查结果 31例患者检出癌灶40个,其中3个以上病灶者为1例,2 个病灶者7例,单个病灶者23例,增强扫描发现病灶比平扫多2个。 2.2影像特点 MRI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早期明显强化,癌瘤体内动脉期有明显强化,为不均匀、分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 是常见恶性肿瘤。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如果仅采取支持对症治疗,自然生存时间很短,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在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其中HCC占到90%以上,故本文所指的“肝癌”主要是指HCC。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我国肝癌的病因因素,主要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黄曲霉毒素污染、长期酗酒以及农村饮水蓝绿藻类毒素污染等,其他肝脏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隐原性肝病或隐原性肝硬化。由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长期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十分强调肝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监测。

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US)。对于≥40岁的男性或≥50岁女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合并糖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一般认为,AFP是HCC相对特异的肿瘤标志物,AFP持续升高是发生HCC的危险因素。新近,有些欧美学者认为AFP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不高,2010版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指南已不再将AFP作为筛查指标,但是我国的HCC大多与HBV感染相关,与西方国家HCC致病因素不同(多为HCV、酒精和代谢性因素),结合国内随机研究(RCT) 结果和实际情况,对HCC的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中继续保留AFP。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肝癌的亚临床前期是指从病变开始至诊断亚临床肝癌之前,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上难以发现,通常大约10个月时间。在肝癌亚临床期(早期),瘤体约3-5cm,大多数患者仍无典型症状,诊断仍较困难,多为血清AFP 普查发现,平均8个月左右,期间少数患者可以有上腹闷胀、腹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慢性基础肝病的相关症状。因此,对于具备高危因素,发生上述情况者,应该警惕肝癌的可能性。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往往已达中、晚期肝癌,此时,病情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版完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版完整版) 1概述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3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85%~90%,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HCC。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癌诊疗行为,2017年6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主持制定和颁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该规范的颁布反映了当时我国肝癌诊断和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研究的状况,对规范肝癌诊疗的临床行为、改善肝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以及优化医疗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7年至今,在肝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方面国内外新出现了许多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尤其是适应中国国情的研究成果。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全国肝癌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结合目前肝癌临床研究的实际,修订并更新形成《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以下简称规范)。本规范参照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按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2011版》进行分级(附录1)。 2筛查和诊断

2.1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借助于肝脏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3]。 2.2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特点,应该强调综合应用、优势互补、全面评估。 2.2.1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US): 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实时无创、移动便捷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规灰阶超声可早期、敏感地检出肝内占位性病变,可鉴别其是囊性或实质性、良性或恶性,并观察肝内或腹腔内相关转移灶、肝内血管及胆管侵犯情况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观察病灶内血供,同时明确病灶性质及与肝内重要血管的毗邻关系。超声造影检查可提示肝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帮助鉴别诊断不同性质肝肿瘤,在评价肝癌的微血管灌注和引导介入治疗及介入治疗后即刻评估疗效方面具有优势。超声联合影像导航技术为肝癌的精准定位和实时微创消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4](证据等级3)。术中超声及术中超声造影检查能更敏感地显示肝内直径约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20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及HCC-ICC混合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三者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及therapy、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肝细胞癌占到85-90%,本规范中的肝癌指肝细胞癌。 1 筛查 1.1 辅检 ①超声检查:略; ②CT:常规使用CT平扫+增强,检出及诊断小肝癌能力总体略逊于MRI。更多用于肝癌局部治疗的疗效评价,特别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碘油沉积观察有优势。 ③MRI:常规采用平扫+增强扫描,系临床肝癌检出、诊断、疗效评价的常用影像技术。 (“快进快出”是肝癌CT/MRI扫描的诊断特点。) ④DSA:侵入性创伤性操作,多用于肝癌局部治疗或急性肝癌破裂出血治疗等。 ⑤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优势在于:1、对肿瘤分期,可全面评价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的转移;2、再分期:可准确显示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后或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复发转移灶;3、疗效评价:更敏感、准确;4、指导放疗生物靶区的勾画、穿刺活检部位;5、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 ⑥肝穿刺活检:1、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占位性病变、符合肝癌临床诊断标准的病人,通常不需要以诊断为目的的肝穿刺活检。2、缺乏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肝穿刺活检可获得病理诊断,意义重要。 1.2 肝癌的血清学分子标记物 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常用而重要的方法。诊断标准:AFP≥400ug/L,排除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睾丸或卵巢胚胎源性肿瘤及怀孕等。 约30%肝癌病人AFP水平正常,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其他:α-L-岩皂苷酶、异常凝血酶原等。 1.3 肝癌的病理学诊断 免疫组化检查: 常用的肝细胞性标志物有:Hep Par-1、GPC-3、CD10、Arg-1及GS等; 常用的胆管细胞标志物有:CK7、CK19、MUC-1等。 余略。 2 诊断 2.1 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任何原因引起肝硬化者,至少每隔6个月行一次超声检查及AFP检测,发现: ①肝内直径≤2cm结节,动态增强MRI、动态增强CT、超声造影及普美显动态增强MRI四项检查中,至少两项显示有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或延迟期强化下降的

肝胆外科原发性肝癌诊疗常规

肝胆外科原发性肝癌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肝区痛、上腹部不适、饱胀、乏力、纳差、消瘦、发热、黄疸等。 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史。 3.有无肺、胃、脑转移症状。 【体格检查】 1.肝肿大或上腹部肿块。 2.有无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的体征。 3.有无腹水、黄疸、下肢浮肿及恶液质等。 4.有无其他脏器转移的体征。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HbsAg、血清胆红素、蛋白定量、凝血酶原时间、谷丙转氨酶。 (2)甲胎蛋白(AFP)测定: 1)采用对流免疫法或放射免疫法测定。 2)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肿瘤。 3)血清AFP > 400ng/ml;或> 200ng/ml观察2~3周内逐渐升高者即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2.影像学定位检查: (1)B型超声检查能发现直径2cm或更小的病变。 (2)放射性核素计算机体层扫描(ECT)能分辨1~2cm 病变。 (3)CT检查检出直径约2cm左右的早期肝癌。 (4)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对< 2.0cm的小肝癌其阳性率可达90%,是目前对小肝癌的定位诊断检查最好的方法。 (5)磁共振成像(MRI)可分辨2.0cm左右的肝癌。 【诊断】 1.病理诊断: (1)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者。 (2)肝外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 2.临床诊断: 临床上有原因不明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肿大,AFP对流法阳性或放射免疫法> 400ng/ml者,或>200ng/ml 持续2~3周,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肝内实质占位性病变者,即可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鉴别诊断】 1.AFP阳性者需与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系统胚胎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等鉴别。 2.AFP阴性影像学检查肝内占位性病变者应与肝血管

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

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肝癌属于恶心肿瘤常见疾病,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肝癌对人体的危害性相当大,一旦怀疑自己患有肝癌,就要及早的采取措施进行诊断。那么,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空军总医院放疗科专家的介绍。 ——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 一、肝癌的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是诊断早期肝癌最常用的检查,应用B型超声波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操纵简单且用度低,是目前较好有定位价值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二、肝组织活检:该项检查具有一定创伤性,但对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正确性高,可谓是获得小肝癌确诊的有效方法,因其在检查上还存在一些禁忌症,所以在肝癌的诊断上该项检查应用不是很广泛。 三、甲胎蛋白:目前临床上AFP检查可谓是诊断肝癌的特异性高的指标,其能在肝癌的早期就可出现浓度升高的反应,当检测AFP200ug/L、持续升高2个月以上或AFP400微克/升以上时,在排除妊娠、新生儿、生殖腺胚胎性肿瘤、活动型肝炎等情况外,即提示肝癌。 四、血液酶学检查肝癌:肝癌患者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谷氨酰转肽酶高的原因有哪些),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同功酶等可高于正常范围,但因其缺乏特异性,多作为肝癌的辅助诊断检查。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篇 伽玛刀的定位极准确,误差常小于0.5毫米;每条伽玛射线剂量梯度极大,对组织几乎没有损伤。但201条射线从不同位置聚集在一起可致死性地摧毁靶点组织。它因功能尤如一把手术刀而得名,有无创伤、不需要全麻、不开颅、不出血和无颅内感染等优点,手术时间只需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伽玛刀也不是立即显效的,常需要3个月至半年时间才能显效,甚至1~2年后仍有效果。伽玛刀的出现的确是神经外科的一大进步。目前全世界已有数万人接受了治疗。 空军总医院放疗科拥有“中国伽马刀第一人”的夏廷毅专家,夏廷毅专家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经验有目共睹,各大媒体都有报道,胰腺癌晚期十年生存记就是最好的视频案例。

2015 NCCN 原发性肝癌临床实践指南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版) 我国是世界上肝癌高发国家之一。手术切除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而病理学则是肝脏外科最主要的支撑学科之一。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于2010 年制订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方案专家共识(2010 年版)。 近五年来,肝癌临床和病理学研究又有了新进展,肝癌异质性、生物学特性、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等新概念开始成为现代临床肝癌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对肝癌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2014 年4 月,在吴孟超院士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和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召开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 年版)》制订专家会议。 并于2015 年1 月召开定稿会,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了能基本反映我国现阶段肝癌病理诊断技术水平的《指南》,以期为提高我国肝癌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提供指导性和引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病理检查方案 原发性肝癌统指起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以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最为常见,但本方案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肝脏其他类型的原发性肿瘤。病理检查方案主要包括大体标本的固定和取材、大体和显微镜下特点的描述、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等重要环节。规范化的病理检查是从源头上保证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可为临床评估肝癌复发风险和远期预后以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大体标本的处理 (1)标本固定:a. 手术医生应在病理申请单上标注送检标本的种类和数量,对手术切缘、可疑病变以及重要血管和胆管切缘可用染料染色或缝线标记,对切除小组织标本及淋巴结等应单独放置容器内并贴好标签说明;b. 为最大限度地保留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完整性,防止细胞自溶,应尽可能将肿瘤标本在离体30 min 以内送达病理科切开固定;c. 病例可接受标本后,在不影响病理诊断的前提下切取新鲜组织冻存于组织库,以备分子病理学检查之用,沿瘤体最大直径,每隔1cm 做一个剖面,并保持标本的连续性;d. 常温下10% 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4~5 倍于标本体积固定12-24 h。 上述处理基本能够满足分子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诊断的需要。 (2)标本取材:根据目前对肝癌异质性和微环境特点的认识,肝癌的外周区域是肿瘤异质性的代表性区域,是高侵袭性细胞群体分布的集中区域,是微血管侵犯和卫星结节形成的高发区域,也是影响转移、复发和预后的高风险区域。 为此,应特别重视在癌与癌旁肝组织交界处取材,以便在相互对照中客观评估肝癌的生物学特性。为此,推荐以下肝癌标本“7 点”基线取材方案(图1):a. 选取出血坏死少、组织完整的剖面,分别在12 点、3 点、6 点和9 点的位置上于癌与癌旁肝组织交界处取材,癌与癌旁肝组织的比例约为1:1,以着重观察肿瘤对包膜、微血管以及邻近肝组织的侵犯情况;b. 在肿瘤无出血和坏死的部位至少取材1 块,以供分子病理学检查之用,对质地和色泽有差异的肿瘤区域还应增加取材;c. 对距肿瘤边缘≤1 cm(近癌旁肝组织或切缘)

原发性肝癌的检查

原发性肝癌的检查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一)肝癌标记物检测 1.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AFP现已广泛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及预测复发。在生殖腺胚胎瘤、少数转移性肿瘤以及妊娠、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炎症活动期时AFP可呈假阳性,但升高不如肝癌明显。血清AFP浓度通常与肝癌大小呈正相关。在排除妊娠、肝炎和生殖腺胚胎瘤的基础上,血清AFP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标准为:①大于500μg/L持续4周以上;②AFP在200μ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以上;③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 部分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例血清AFP可呈低浓度升高,但多不超过200μg/L,常先有血清ALT明显升高,AFP呈同步关系,一般在1~2月内随病情好转,ALT下降,AFP随之下降。如AFP呈低浓度阳性持续达2个月或更久,ALT正常,应特别警惕亚临床肝癌的存在。 AFP异质体的检测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且不受AFP浓度、肿瘤大小和病期早晚的影响。 2.其他肝癌标志物血清岩藻糖苷酶(AFu)、γ-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II(GGT2)、异常凝血酶原(APT)、M2型丙酮酸激酶(M2-PyK)、同工铁蛋白(AIF)、α1-抗胰蛋白酶(AAT)、醛缩酶同工酶A(ALD-A)、碱性磷酸酶同工酶(ALP-I)等有助于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是不能取代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地位。联合多种标记物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显像实时B型超声显像是目前肝癌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它具有方便易行、价格低廉、准确及无创伤等优点,能确定肝内有无占位性病变(分辨率高的仪器可检出直径大于1cm的病灶)以及提示病变的可能性质。B型超声检查对肝癌早期定位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并有助于引导肝穿刺活检。彩色多普勒超声更有助了解占位性病变的血供情况,以判断其性质。 2.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CT具有更高分辨率,兼具定位与定性的诊断价值,且能显示病变范围、数目、大小及其与邻近器官和重要血管的关系等,因此是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列为临床疑诊肝癌者和确诊为肝癌拟行手术治疗者的常规检查。螺旋CT增强扫描可进一步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及早期诊断率。近年发展起来的结合动脉插管注射造影剂的各种CT动态扫描检查技术又进一步提高了CT检查对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磁共振成像(MRI)与CT、比较,MRI有如下特点:能获得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3种图像;为非放射性检查,无需增强即能显示门静脉和肝静脉的分支;对肝血管瘤、囊性病灶、结节性增生灶等的鉴别有优点。必要时可采用。 4.肝血管造影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是肝癌诊断的重要补充手段,该项检查为有创性,适用于:肝内占位性病变非侵入检查未能定性者;疑为肝癌而非侵人检查未能明确定位者;拟行肝动脉栓塞治疗者;施行配合CT检查的新技术(如前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的普及,大大便利了该检查的开展。 (三)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超声或CT引导下细针穿刺行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肝癌的最可靠方法,但属侵入性检查,且偶有出血或针道转移的风险,上述非侵入性检查未能确诊者可视情况考虑应用。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目的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2.熟悉本病的病理,并发症及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3.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型、分期、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了解本病早期诊断的意义。 [概述]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地原发性肝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病可发生于任可年龄,以40~49岁为最多,男女之比为2~5:l。 [病因和发病机制]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肯定,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一、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1/3有慢性肝炎史,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高发区人群的HBsAg阳性率高于低发区,而肝癌患者血清HBsAg及其他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的阳性率可达90%,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提示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高发有关。免疫组化方法显示HBV—DNA可整合到宿主肝细胞的DNA中,HBV的X基因可改变肝细胞的基因表达。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丙型病毒性肝炎亦与肝癌的发病密切相关。2 二、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者占50%~90%,病理检查发现肝癌合并肝硬化多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的大结节性肝硬化。近年发现丙型病毒性肝炎发展成肝硬化的比例并不低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恶变可能在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发生,即经肝细胞损害引起再生或不典型增生。在欧美国家,肝癌常发生在酒精性肝硬化的基础上。一般认为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胆汁性和淤血性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无关。 三、黄曲霉毒素被黄曲霉菌污染产生的霉玉米和霉花生能致肝癌,这是因为黄曲霉素的 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 1(AFB l )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粮油、食品受黄曲霉 2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一、概述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四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及第三位的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肝细胞癌占到85%-90%以上,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肝细胞癌。 二、筛查和诊断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在我国,肝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的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以上的男性风险更大。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是早期筛查的主要手段,建议高危人群每隔6个月进行至少一次检查3。 1

(二)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特点,应该强调综合应用、优势互补、全面评估。 1. 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 US): 腹部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灵活直观、无创便携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规超声筛查可以早期、敏感地检出肝内可疑占位性病变,准确鉴别是囊性或实质性占位,并观察肝内或腹部有无其他相关转移灶。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不仅可以观察病灶内血供,也可明确病灶与肝内重要血管的毗邻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揭示肝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帮助鉴别和诊断不同性质的肝肿瘤,凭借实时显像和多切面显像的灵活特性,在评价肝肿瘤的微血管灌注和引导介入治疗方面具有优势。 2.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 常规采用平扫+增强扫描方式(常用碘对比剂),其检出和诊断小肝癌能力总体略逊于磁共振成像。目前除常见应用于肝癌临床诊断及分期外,更多应用于肝癌局部治疗的疗效评价,特别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碘油沉积观察有优势。同时,借助CT的三维肝体积和肿瘤体积测量、肺和骨等其它脏器转移评价,临床应用广泛。 3.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常规采用平扫+增强扫描方式(常用对比剂Gd-DTPA),因其具有无辐射影响,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参数成像,并具有形态结合功能(包括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和波谱分析)综合成像技术能力,成为临床肝癌检出、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常用影像技术。若结 2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自南京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肿瘤内科刘秀峰主任医师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 35~40岁以上的HBV、HCV感染者,中老年男性中HBV载量高者、HCV 感染者、HBV和HCV重叠感染者、嗜酒者、合并糖尿病或肥胖者以及有直系亲属肝癌家族史者,均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应该严密监测,每6个月行AFP及肝脏超声检查一次。 (二)临床表现 具备高危因素,合并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腹水者,应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三)体征 1.多数肝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合并高危因素者,出现肝大伴或不伴结节、上腹肿块、黄疸、腹水、脾大等,应警惕肝癌可能。 3.肝掌、蜘蛛痣、血管痣和腹壁静脉曲张等为肝硬化体征。 4.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咳嗽、咯血、骨痛、病理性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 2.肿瘤标志物检查 AFP(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 3.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US)检查:US检查因操作简便、价廉、直观,已成为肝脏检查常用且重要的方法。对于肝癌与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等的鉴别诊断有较大参考价

值,但因解剖部位及操作者手法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使其检出敏感性和定性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实时US造影可动态观察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助于提高定性诊断能力。而术中US直接在开腹后的肝脏表面探查,避免了超声衰减和腹壁、肋骨的干扰,可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皆未发现的肝内小病灶。 (2)CT检查:CT的分辨率高,特别是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极快,数秒内可完成全肝扫描,避免了呼吸运动伪影;可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最小扫描层厚为0.5mm,大大提高了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性。增强扫描除可清晰显示病灶的数目、大小、形态和强化特征外,还可明确病灶和血管之间的关系、肝门及腹腔有无淋巴结肿大、邻近器官有无侵犯,为临床准确分期提供可靠的依据。 (3)MRI检查:无放射性辐射,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在显示肝癌病灶内部的组织结构如出血坏死、脂肪变性等及对包膜的显示均优于CT和US。特别是高场强MR设备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使MR扫描速度大大加快,可以和CT一样完成薄层、多期相动态增强扫描,充分显示病灶的强化特征,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率。另外,MR功能成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和波谱分析)以及肝细胞性特异性对比剂的应用,均可为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提供有价值的补充信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检出敏感率和定性准确率以及全面、准确地评估各种局部治疗的疗效。 上述三种影像学检查技术优势互补,故强调综合检查。 (4)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PET-CT是将PET与CT融为一体而成的功能分子影像成像系统,既可由PET功能显像反映肝脏占位的生化代谢信息,又可通过CT形态显像进行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并且同时全身扫描可以了解整体状况和评估转移情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的目的,同时可了解肿瘤治疗前后的大小和代谢变化。但是,PET-CT在我国大多数医院尚未普及应用,且其肝癌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需进一步提高,不作为肝癌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做为其他方法的补充。 (5)选择性肝动脉造影: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是侵入性检查,同时进行化疗和碘油栓塞还具有治疗作用,可以明确显示肝脏小病灶及其血供情况,适用于其他检查后仍未能确诊的患者。

肝癌诊治指南(试行)

肝癌诊治指南(试行) 一、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肝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HCC:(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肝细胞肝癌 AFP: (a-fetoprotein)甲胎蛋白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CA19-9:(Carbohydrate Atigen 19-9)糖抗原19-9 ICG15:(Indo Cyanine Green)吲哚氰绿15分钟潴留率 HBV:(hepatitisB virus)乙肝病毒 HCV:(hepatitisC virus)丙肝病毒 TAIT:( transarterial interventional therapy)经肝动脉介入治疗 3DCRT:(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三维适形放疗 IMRT:(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调强适形放疗 四、诊断依据 (一)高危因素。 有乙型/丙型肝炎或酒精性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接触史、饮水污染史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二)症状。 具备高危因素,合并肝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腹水者,应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三)体征。 1.多数肝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合并高危因素者,出现肝大伴或不伴结节、上腹肿块、黄疸、腹水、脾大等,应警惕肝癌可能。 3.肝掌、蜘蛛痣、血管痣和腹壁静脉曲张等为肝硬化体征。 4.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咳嗽、喀血、骨痛、病理性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2.肿瘤标志物检查 AFP(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AFP>400ng/mL一个月;或AFP>200ng/mL 持续二个月,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者,高度警惕肝癌,应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检查和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检查和诊断】 ⒈超声检查方法:普通灰阶超声检查是最常规和最基本的检查方法,高档的全数字化超声仪器及其新技术如自然组织谐波等能提高小肿瘤的检出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显示的肿瘤内外血流特点不仅用于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被作为各种介入治疗后观察疗效的最方便而可靠的方法。在彩色超声开发的基础上,能量图、三维血管结构显像,超声造影等相继应用于肝脏肿瘤的检查,证明对肿瘤的发现和诊断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⒉超声诊断标准:较小的HCC在声像图上表现为: (1)肝脏内局灶性低回声,内部回声较均匀,边界清楚。 (2)肿瘤后方声补偿以及侧方声影。 (3)直径1.0 cm以上的肿瘤周围可有无回声晕带。 随肿瘤瘤体生长,肿瘤常见的变化有: (1) 内部回声不均匀、回声增强或出现多结节的“马赛克”征(mosaic sign),又称为“块中块”(tumor in tumor)。 (2) 周围无回声晕带可以不完整或变得不明显。 (3) 肿瘤后方声补偿以及侧方声影现象消失,并且在较大瘤体后方出现部分声波衰减。 (4) 肿瘤形态由类圆球状向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发展。 (5) 在较大瘤体内可出现不规则的坏死液化区。 肿瘤数量增多,主瘤体周围或附近出现小的子 结节。 (7) 门静脉或肝静脉内出现癌组织浸润、癌栓。

中晚期患者,尤其弥漫型肝癌的肝门区,腹腔 动脉干及其分支周围淋巴结转移性肿大。 (9) 85~90%以上的患者伴有肝脏弥漫性病变乃至肝硬化。 ⒊肿瘤的回声及其分型: 根据瘤体实质的回声将HCC分为低回声型,等回声型,较强回声型和强回声型四种,肿瘤的内部回声反映肿瘤内组织病理的主要变化。低回声型瘤体是HCC的基本和原始类型,代表瘤体内的集中癌巢组织。回声增强的组织学变化与肿瘤细胞内的脂肪变性及肿瘤间质成分比例增高有关,最主要的是纤维增生、细胞坏死等。 ⒋彩色超声多普勒在HCC诊断中的作用:HCC属于血流供应比较丰富类型的肿瘤,80~90 %的肿瘤内能发现血流信号;肿瘤中心部位也能见到血流信号的有41 %左右。能量图(CDE)则在显示效果上比一般彩色超声多普勒更为敏感。肿瘤周围血管增多扩张,尤其在直径5.0cm以下的肿瘤周围形成包裹,出现“花篮”征象(‘basket’sign)。频谱多普勒上肿瘤内的动脉血流比较容易被测出,表现为高速度低阻力波型;血管抵抗阻力指数在0.7以上的例数并不少见。 ⒌肝脏肿瘤鉴别诊断: 1)肝母细胞瘤:发病年龄以婴、幼儿最多见,偶见于轻壮年;瘤体较大,边界清楚,单发为主,内部回声强弱不等,易有钙化。彩色多普勒能显示瘤体内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2)转移性肝癌:多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肿瘤多发,大小不一,形态相似,边界清楚。内血流信号少。 3)肝脏血管瘤:强回声型瘤体较小,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内部回声致密;低回声为主的瘤体较大,多为分叶状,边缘多呈分界清楚的强回声,内部以大的网格或集中的多发小的筛孔状结构为其特点。此种类型的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也可以在瘤体边缘处显示血流信号。体积较小的低回声型血管瘤诊断不易,多种影像的综合确诊对于血管瘤显得格外重要。 4)非均匀性脂肪肝:局灶性肝组织脂肪浸润为强回声的结构,形态多为椭球状、条带状,超声诊断疏漏机会不多,以叶段或胆囊、门静脉左右枝附近为特异的低回声分布在脂肪肝时也容易和肿瘤区别。而其它非特异区域出现的类圆球状低回声有时确实和肿瘤很难区分。 5)胆管细胞癌:肿瘤体的肝脏近端多有扩张的肝内胆管,瘤体形态多样,边界清楚,实质多为较强回声型。 6)原发性肝脏肉瘤:瘤体较大,边界欠清楚,实质多为混合回声,不均匀。脂肪肉瘤以不均匀的强回声多见。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精编版】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浸润和转移性强的癌症,治疗首选手术。然而,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只能接受介入、消融、放疗、化疗等非手术治疗。以索拉非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选择。目前我国在肝癌诊治方面仍缺乏规范化的指导,由全国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的《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应运而生。我们将分次介绍共识,同时邀请部分执笔者对共识进行解读。 一、前言 原发性肝癌(PLC,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已超过62.6万/年,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接近6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肝癌在我国高发,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因此,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 为了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提高肝癌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和研究水平,积极学习和应用国内、外的符

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肝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CSLC)、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共同发起,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了本《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2007年11月10日、2008年4月5日和8月30日,先后在上海召开了三次专家共识研讨会。会议由叶胜龙教授和秦叔逵教授共同主持,吴孟超院士、汤钊猷院士、孙燕院士和管忠震教授亲临指导,国内肝癌诊治领域的60多位著名专家出席会议。 会上,专家们系统地复习了当前肝癌的国际指南与共识,讨论了肝癌的诊断、手术治疗(肝切除与肝移植)、介入治疗、局部消融治疗(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系统化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一系列问题。各位专家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基于尊重循证医学证据的原则,与国际上的诊治理念接轨,特别是针对我国肝癌诊治的现状和发展,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 会后,由部分专家执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多次修改,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浸润和转移性强的癌症,治疗首选手术。然而,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只能接受介入、消融、放疗、化疗等非手术治疗。以索拉非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的 出现,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选择。目前我国在肝癌诊治方面仍缺乏规范化的指导,由全国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的《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应运而生。我们将分次介绍共识,同时邀请部分执笔者对共识进行解读。 1前言 原发性肝癌(PLC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已超过62.6万/年,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接近6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肝癌在我国高发,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因此,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 为了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提高肝癌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和研究水平,积极学习和应用国内、外的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肝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抗癌 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CSLC、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共同发起,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了本《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2007年11月10日、2008年4月5日和8月30日,先后在上海召开了三次专家共识研讨会。会议由叶胜龙教授和秦叔逵教授共同主持,吴孟超院士、汤钊猷院士、孙燕院士和管忠震教授亲临指导,国内肝癌诊治领域的60多位著名专家出席会议。 会上,专家们系统地复习了当前肝癌的国际指南与共识,讨论了肝癌的诊断、手术治疗(肝切除与肝移植)、介入治疗、局部消融治疗(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放射 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系统化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一系列问题。各位专家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基于尊重循证医学证据的原则,与国际上的诊治理念接轨,特别是针对我国肝癌诊治的现状和发展,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 会后,由部分专家执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2对国际肝细胞癌诊疗指南与共识的评价 由于肝癌中大多数是肝细胞癌(HCC,临床处理涉及内科、外科、介入、放疗、中医科和医学影像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对于肝癌规范化诊治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制订,以便为患者在确诊后选择最适合的首选治疗和综合治疗措施。 目前国际上已有可供借鉴和参考的肝癌治疗指南,主要包括:①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 肝癌临床实践指南;②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 HCC临床治疗指南;③英国胃肠病学会(BSG治疗指南;④美国外科学院(ACS制定的共识。 肝细胞癌的分期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要点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要点 1 概述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HCC-ICC 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3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85%~90%,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HCC。 2 筛查和诊断 2.1 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借助于肝脏超声检查和血 清甲胎蛋白(AFP)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

行1次检查。 2.2 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2.2.1 超声检查(US): 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实时无创、移动便捷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 2.2.2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I): 动态增强CT和多模态MRI扫描是肝脏超声和血清AFP筛查异常者明确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2.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一种侵入性创伤性检查,多主张采用经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肝动脉进行DSA检查。 2.2.4 核医学影像学检查: (1)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氟-18-脱氧葡萄糖

原发性肝癌是什么意思

原发性肝癌是什么意思 文章目录*一、原发性肝癌是什么意思1. 原发性肝癌是什么意思2. 原发性肝癌有什么症状3. 原发性肝癌如何确诊*二、原发性肝癌是怎样引起的*三、原发性肝癌如何预防 原发性肝癌是什么意思 1、原发性肝癌是什么意思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早期防治肝癌的意义很大,由于依靠血清甲胎蛋检测结合超声显像对高危人群的监测,使肝癌在亚临床阶段即可和出诊断,早期切除的远期效果尤为显着。加之积极综合治疗,已便肝癌的五年生存率有了显着提高。 原发性肝癌的鼻炎迄今尚不清楚,可能与肝炎、肝硬化、黄曲霉毒素、遗传因素及酒精中毒等因素有关。此外,肝癌高发区的水土和某些食物中含有亚硝胺类物质较高,用霉烂咸菜提取浓缩粗亚硝胺喂饲大白鼠可诱发肝癌。 2、原发性肝癌有什么症状 2.1、肝区疼痛 是肝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钝痛、胀痛或刺痛,以夜间或劳累后明显。肝区疼痛是由于肿瘤迅速增大使肝包膜张力增加,或包膜下癌结节破裂,或肝癌结节破裂出 血所致。肝区疼痛部位与病变部位有密切关系。 2.2、纳差、恶心、呕吐

常因肝功能损害、肿瘤压迫胃肠道所致,其中以纳差为常见症状,病情越严重,症状越明显。 2.3、腹胀 因肿瘤巨大,腹水以及肝功能障碍引起。腹胀以上腹部明显,特别在进食后和下午,腹胀加重。患者常自行减食以图减轻症状,也常被误认为消化不良而未引起重视,延误诊治。 2.4、乏力、消瘦 由于恶性肿瘤的代谢、消耗过大和进食少等原因引起。早期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日益加重,体重也日渐下降,晚期极度消瘦、贫血、衰竭,呈恶病质。少数病情发展较慢的肝癌患者经休息和支持治疗后,也可能出现暂时体重回升的情况。 3、原发性肝癌如何确诊肝癌的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是诊断早期肝癌最常用的检查,应用B型超声波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操纵简单且用度低,是目前较好有定位价值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肝组织活检:该项检查具有一定创伤性,但对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正确性高,可谓是获得小肝癌确诊的有效方法,因其在检查上还存在一些禁忌症,所以在肝癌的诊断上该项检查应用不是很广泛。 甲胎蛋白:目前临床上AFP检查可谓是诊断肝癌的特异性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