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优秀教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优秀教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优秀教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优秀教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以下内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后东欧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819”事件;《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感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及结果,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否从实际出发,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通过观看历史影像资料等感知东欧剧变的过程,概况,从而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正确认识东欧剧变的原因。

2.运用直观教学法,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3.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有关内容的同时,观察当今的国际形势,培养学生观察世界形势,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从而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是必要的,以此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2.赫鲁晓夫改革很多方面脱离了苏联国情,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结果都失败了。这说明改革需要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从实际出发,不可一味地照搬他国经验。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吸取其教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教学难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权力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突飞猛进,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权力机制领域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的最严重的弊端,反映在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时间:1949年

成员国: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

作用:①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②苏联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2.中苏建交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①建交时间:1949年

②缔约时间:1950年

③意义: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A.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B.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勃列日涅夫改革

A.做法: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刺激;为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特别是军事工业,造成苏联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勃列日涅夫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后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使综合国力有所增强;但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国民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二)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A.做法: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不久就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在总体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轻率地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造成局势失控,苏联解体之势加剧。

B.后果: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

A.原因: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的影响;②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③东欧各国国内的改革不能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成效不大,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执政党和政府忽略民主法制建设,日益脱离群众。

B.表现:①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②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苏联解体

A.1991年8月19日:“8·19”事件;试图挽救苏联,失败。

B.1991年12月8日:《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独联体成立;

C.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

D.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职,权力移交叶利钦;次日,苏联正式解体。三、合作探究:

探究: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学生“动脑筋”)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女生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它只是成

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四、课堂小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我们要吸取东欧和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板书设计】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1949年

2.中苏建交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2.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

(二)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2.东欧剧变

3.苏联解体

再别康桥教案

【学习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⑴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⑵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发展与合作》示范教案.doc

《发展与合作》示范教案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国家和地区【教学目标】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3.了解世界上国家及地区的分布特点。4.培养学生维护国际和平、全不3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国家和地区【教学目标】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3.了解世界上国家及地区的分布特点。4.培养学生维护国际和平、全不3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国家和地区【教学目标】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3.了解世界上国家及地区的分布特点。4.培养学生维护国际和平、全不3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国家和地区【教学目标】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3.了解世界上国家及地区的分布特点。4.培养学生维护国际和平、全不3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国家和地区【教学目标】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3.了解世界上国家及地区的分布特点。4.培养学生维护国际和平、全不3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国家和地区【教学目标】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3.了解世界上国家及地区的分布特点。4.培养学生维护国际和平、全不3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国家和地区【教学目标】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3.了解世界上国家及地区的分布特点。4.培养学生维护国际和平、全不3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国家和地区【教学目标】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3.了解世界上国家及地区的分布特点。4.培养学生维护国际和平、全不3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国家和地区【教学目标】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3.了解世界上国家及地区的分布特点。4.培养学生维护国际和平、全不3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知识能力目标: 1.认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重点与难点: 1.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检查,正音正字: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一年半载记载登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下载斑斓.(区别:澜、阑)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二.有关知识链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胡适说:“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浮藻(zǎ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感情:惆怅,惜别

挫折有利于成长作文

挫折有利于成长作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夜深了,月光透进了窗扉,撒了一地。我独自坐在书桌前,任凭眼泪“叭嗒,叭嗒”地打湿那份分数少得可怜的试卷。 这次期末考试,我又是远远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我委屈,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但每次连一点收获都没有,我怨老天不公。不觉又想起了那挑灯夜读的情景,又想起父母为我送来面包和牛奶的情景。为什么,为什么,难道我真不是学习的那块料吗? 算了,不去想它了,开灯看一看课外书吧,我拉亮了台灯。发现桌上的饼干渣在动,我推了推眼镜,想看个清楚,只见几只蚂蚁在搬这饼干渣,饼干渣一动一停,好像它们搬起来很费劲,真有意思!我拿来放大镜,想仔细看一看这些小东西。我还要给它们设点“障碍“。

我将铅笔放在它们面前,只见它们要改变方向,结果被我用笔团团围住,看它们这回怎么办!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一个带头的蚂蚁首先爬上了笔,这就像一个指挥官,陆续又有几只蚂蚁爬上来,它们想用力将饼干渣托过去,可是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那只带头的蚂蚁将饼干渣抬起来,后面的蚂蚁用力推,就这样花了大约三十分钟,饼干渣终于被蚂蚁从铅笔上运了过去。 我突然领悟到,连这么小的蚂蚁面对挫折都毫不丧气,我们人类更应该敢于面对挫折,我又想起:爱迪生的实验室被炸,面对这样的挫折,爱迪生没有丧失斗志,而在短短的三周内,便成功地发明了留声机;贝多芬双耳失聪,对一个音乐家这无疑是最大的挫折,而贝多芬面对挫折却丝毫没有退缩之意,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就这样贝多芬创作了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 人生路上有风有雨,到处是荆棘丛生,只有我们去奋斗,去拼搏,就一定

七年级地理上册--《发展与合作》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发展与合作》教案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二、学程和导学活动 1、知识积累与疏导: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熟悉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及其特点。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通过识读世界政区分布图,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柱状图及扇形统计图,从而提高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4、情意修炼与开导:正确认识国情,激发学生学好知识与本领,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5、观念确认与引导:能够科学地表述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四、学程和导学活动 教师准备:世界政区图 学生准备:收集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料。 引入新课:(小组竞赛1)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国家多?(每个小组自己写出所知道的国家和地区,比一比哪个小组多?) 第一课时(一)国家和地区 (生活动)读世界政区图,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找出世界上 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同时指图说出自己熟悉的国家和地区。 (生活动)找出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 (师讲解)世界各国除了面积大小不同,人口多少也不同,政治制度也不一样。 (小组竞赛2)请各小组写出你们知道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名称。(比一比谁写

的正确和多) (师讲解)我国一贯主张的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 (小组竞赛3)你知道哪些国家地跨两洲?(比一比谁写的正确和多) (生活动)读世界政区图完成书本表格,找出地跨两洲的埃及、土耳其、俄罗斯三个国家,地跨哪两洲? (师提问)国界是怎样划分的? (生活动)仔细观察书本图5.3说出这几幅图中的国界各是以什么为主要划分依据的? (师讲解)以人文要素来划分的国界类型。 (师讲解)领土的概念。 (生讨论)飞行英雄王伟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英勇捐躯。为什么说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第二课时(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生活动)读书本插图5.4和5.5,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们生活状况的差异。 (生活动)读表分析比较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绘制柱状图。 (师指导学生绘图)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国家

(完整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文登一中毕巧玉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解读: 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应加强诵读涵泳训练,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在诵读涵泳中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学会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赏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总是拨弄着着文人或喜或悲的心弦。《再别康桥》就是一首景与情完美融合的绝唱。它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

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赏析意象,丰富诗歌内涵,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陶冶性情,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诵读和鉴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现代诗歌接触甚少。读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准确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我们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涵泳,读出美感”和“赏析意象,体会情感”上,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再别康桥》的语言美、韵律美。通过赏析意象,体会由这些独特意象营造的美妙意境,理解作者哀而不伤的别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意象美、情感美。 四、评价设计 1、品味语言美(教师评价) 2、赏析意象美(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3、体味情感美(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4、我爱朗诵(师生评价) 5、课后作业(自我评价) 五、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了解作者徐志摩、剑桥大学及《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了解“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三美主张”。 2、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秀教案(含反思)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 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

(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然而,从1973年起苏联的军费就超过了美国。1971年,苏联军费支出为740亿美元,1973年增至860亿美元,1975年又增至1023亿美元。到了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军费开支都超过了2000亿美元,但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50%—60%,而这种畸形的军事投入在苏联却是一种常态。 归纳总结:(1)经济上:“新政策”;(2)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3)评价: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图解改革】苏联模式的形成与改革图解 目标导学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材料展示: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这位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一上台便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这个政策导致了1989年“东欧剧变”的发生。图为1986年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开幕式上。 设问: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戈尔巴乔夫在思想、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特点(或措施)。 提示:思想上多元化,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政治上多党制、议会制代替共产党和苏维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发展与合作》精品教案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一、学习目标: 1.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对外贸易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 2.通过阅读世界国家分布图,知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 3.运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环保、资源开发利用等实例,知道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4.知道世界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欧洲联盟、东南亚联盟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5.通过实例,知道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主题一:国家和地区 知识准备:目前世界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独立国家169个,其余为尚未独立的地区。各大洲的国家分布是不均衡的,非洲的国家最多,达51个,其次是亚洲(39个),以下依次为欧洲(33个)、拉丁美洲(33个)、大洋洲(11个)和北美洲(2个)。面积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9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共有16个国家。 知识形成:阅读世界政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跨两洲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_;地跨南北半球的国家有_____个;目前的社会主义国家有_____、_____、_____。 2.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国界范围内的_____、_____、_____。 学习主题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知识准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的国家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数量和分布

(2)对比差距: ①对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发达国 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美国28740 印度390 英国20710 尼泊尔210 德国28260 巴西4720 法国26050 中国860 加拿大19260 韩国10550 瑞士44320 埃塞俄比亚110 世界平均:5 130(《世界发展报告》1997年资料) ②对比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 图5-4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③比较经济产业状况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工业以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为主,例如计算 机、移动通信设备、高级轿车等 工业发展迅速,工业产品以初级加 工制成品为主,例如服装、玩具等农业以大型机械化为主多半为半机械化或手机生产 服务业服务设施齐备完善,提倡个性化服务金融、旅游、房地产等发展迅速给 市场带来活力 (3)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教案2-新人教版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比较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 2.结合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通过实例认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中的不平等,激发学生学好知识的动力,树立合作取得更有利地位、为国家繁荣做贡献的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实例,认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教学难点】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中争取更好地位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教法】 资料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感悟法、总结归纳法、谈话交流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资料探究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当地的外商投资企业有哪些,生产哪种产品,举出超市中的进口商品的实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中,国家是基本单位。世界上共有194个国家,加上没有独立的地区有200多个。现在我们查看一下《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你能找出面积前六位的国家吗? 学生找出面积较大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教师:确实,世界上的国家面积差异很大,有的面积很大,而面积很小的,都需要把地图局部放大才能看到。国家间的面积差异可以从外表看出来,它们的发展水平有没有差异呢?我们本节课先从发展水平差异开始走进不同的国家。 讲授新课 一、地域发展差异 教师讲述: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有没有差异?我们通过一组图片了解一下。

再别康桥优秀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案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案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案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案过程: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同学回忆关于离别的诗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了解康桥,问: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浏览图片) 2、作者简介 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现代散文家。主要着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足的家庭,是家中的独子,原名徐章垿。因为小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后改名徐志摩。1916年考入北大,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丈夫梁思成(梁思成,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她的文学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异,8月回国。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泰戈尔访华,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陆小曼并相恋。1926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 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康桥,是英国着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徐志摩远涉

挫折与成长团体心理辅导

“挫折与成长”之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活动主题:正确面对挫折 活动目的:(1)让成员意识到人生难免有挫折,能正确、客观、辩证看待、认识挫折(2)成员间相互分享资源,并学会采用积极的方式方法应对挫折 活动过程: 一、相逢是首歌(形成团队) 1刮大风游戏 成员站成一个圆圈,主持人:刮大风,刮大风,请…的同学站出来。那么具有主持人所说的相同特征的同学应立即相互转换位置,违规者将走到大圈中表演一个节目。 2滚雪球 由第一位同学(可以由主持人指定或组内推选)开始进行自我介绍(我是来自…的0…级…系的…),第二位同学自我介绍要把第一位同学的信息包括进去(我是来自…的0…级…系的…旁边的来自…的0…级…系的…),依次类推,最后一位同学要把所有的信息都包括进去。注意:考虑到成员多少,可以分组进行。 3晋级游戏(鸡蛋-小鸡-母鸡-人) 所有成员蹲在地上,扮装鸡蛋,然后一对一,采用猜拳的方式进行PK,决出胜负,胜者晋升一级,即为小鸡,作半蹲状,并与其他胜者的小鸡进行猜拳PK,争取下一次晋升:负者仍为“鸡蛋”,继续寻找其他负者的鸡蛋进行猜拳PK,争取晋升机会。由此推想:小鸡与小鸡PK的胜者即晋升为母鸡,可以站立,母鸡与母鸡PK的胜利者便晋升为鸡领袖,可以回到自己的座位。如此进行,直至绝大部分成员都成功晋升为人为止。 游戏要求(1)所有成员都要牢记蜕变的顺序及相应的姿势,按照规则猜拳PK,不要颠倒顺序,更不能越级晋升。 (2)专心参与,用心投入,互相尊重,注意安全。 游戏延伸(1)领导者请若干成功晋升为人的成员分享自己的蜕变过程,特别是猜拳胜出时的感受体会,并请若干蜕变不成功的成员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感谢。 (2)引导思考:如果将这个游戏看成我们的人生或生活,晋升的过程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那么猜拳象征着什么?猜拳的结果又意味着什么? (引出活动主题:挫折)提问导出:谁在蜕变过程中的每一次PK都是胜利者?(简单统计成员在蜕变PK中所遇到的失败,结合主题,让成员认识到人生不可能永远都成功、顺利,难免有困难挫折,所以要学会如何面对和应对。) 4我们的承诺讨论哪些行为会影响团体的进行,应该建立怎样的团体规范?在一致通过的基础上订立合约。 5领导者总结 二、抗压的秘诀 1、热身活动: 棒打薄情郎 成员围成一个圆圈,选一位执棒者站在圈内,由他所面对的人叫出另一个人的名字执棒者马上跑到那位被叫的人面前,此时如果他无法马上叫出另一个人的名字,则执棒者棒打一下,将他喝醒。如果他能叫出另一位的名字,则执棒者就跑到那人面前,如果他无法马上叫出另一个人的姓名,则照样一棒打下去,如此连续下去。被棒打的人担任执棒者。 2、蜗牛的家 参加的同学围坐成一圈,然后把身体屈成90度后,用手从背后托起椅子,背在背上。每个人与前面的人保持距离,防止椅子相互碰撞。然后,保持弯腰驼背的姿势,所有学生转向顺时针的方向,跟着前面一个同学。教师提供指导语,想象我们都是一只小小的蜗牛,背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了解苏联的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苏联解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改革失败的原因,让学生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 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中,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许?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发展与合作教学设计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运用实例比较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 2.结合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通过实例认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中的不平等,激发学生学好知识的动力,树立合作取得更有利地位、为国家繁荣做贡献的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实例,认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教学难点】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中争取更好地位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教法】 资料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感悟法、总结归纳法、谈话交流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资料探究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当地的外商投资企业有哪些,生产哪种产品,举出超市中的进口商品的实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中,国家是基本单位。世界上共有194个国家,加上没有独立的地区有200多个。现在我们查看一下《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你能找出面积前六位的国家吗? 学生找出面积较大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教师:确实,世界上的国家面积差异很大,有的面积很大,而面积很小的,都需要把地图局部放大才能看到。国家间的面积差异可以从外表看出来,它们的发展水平有没有差异呢?我们本节课先从发展水平差异开始走进不同的国家。 讲授新课 一、地域发展差异 教师讲述: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有没有差异?我们通过一组图片了解一下。

语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

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着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从面积、人口、政治制度等方面认识不同国家差别很大。 2、运用地图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 区分布特点。 3、用实例说出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突出联合国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国土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扞卫国家领土的爱国意识。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差异,使学生树立为富国、强 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念。学会团结协作,促进发展。 目标分析 世界上国家很多,应该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国家的大小,国力的强弱。我国的经济水平虽然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但是,我国人口多,领土面积大,只要我们注 意发挥本国优势,加强国际间合作,国家一定能强盛,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设计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国家。(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世界国家很多,各国差别也很大。 二、新课内容设计方案 (一)、国家和地区

1.教师:国家有独立自主权,地区是一些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世界 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别很大,有关差别的教学建议如下: 指导自学: [活动1设计方案]:学生自读P83第二、三、四自然段。了解世界的国家在面积、人口、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要求学生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出教材图5.1和图5.2所列的面积和人口大国,加深学生对世界上面积大、人口多的一些国家的认识,感受我国在领土面积、人口和社会制度方面的优越性。 面积大国按面积大小排列前六位的国家是(单位:万平方千米):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中国:960、美国:937、巴西:854、澳大利亚:769。 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单位:亿):中国:12.77、印度:10.13、美国: 2.78、印度尼西亚:2.12、巴西:1.70、巴基斯坦:1.56、俄罗斯:1.46、孟加拉国:1.29、日本:1.26、尼日利亚:1.15。 教师注意强调:教材中所提到的面积是指一个国家的陆地面积。这就涉及到国界问题。 [活动2设计方案]:提问题:请一个同学说出国界的符号(在地图一节中学过)。让同学们做P84活动2,说一说A、B、C三幅图中国界的依据。(A:湖,B:山脉,C:经线和纬线) 教师补充说明:国界的划分除了依据河湖、山脉和经纬线之外,还有的以海洋、民族、语言、宗教来划分。 [活动3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出埃及、土耳其、俄罗斯三个国家,并指出它们的国界线,完成P84活动1。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室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天除了学习都干点什么? …… 现在我们一起来开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找出影片的主人公 这部影片上演的是徐志摩的爱情故事,生命中总有一些岁月是浪漫的,总有一些时光是难忘的,徐志摩是多情的,多情人的眼里烟柳画桥、水墨树影也自成一段风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人的《再别康桥》,走近康桥走进志摩的内心世界 二、志摩情结: 打开志摩“志摩情结”链接,找出志摩和康桥的关系以及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整体感知: 1、一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2、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没有“只恐双溪舴艋舟”的重量“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长度) 3、是不是都是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打开“内容赏析”链接,结合自己的分析 把握这首诗的情感线索。 4 提问:除了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情感有没有变化? 明确: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5、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6、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明确:——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明确:——“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

怎样正确面对挫折与成长

怎样正确面对挫折与成长 -------- 学校心理辅导(1) 成长的快乐总是伴随着痛苦,世事艰辛,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有的人以为挫折是人生不可承受的灾难,可能会因此颓废下去,而有的人以为挫折不过是人生 的一个小坎儿,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到一条迈过去的路,多迈几个小坎儿就会 不怕大坎儿,就能成就大事,也能获得成长的经验.之所以面对挫折会有截然不同的方式,主要是青少年时期接受抗挫折教育,使其懂得生活的道路不都是坦途,困难和挫折是必然的经历.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挫折,有效的战胜困难.这也是当前我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口。 现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们得到过多的关注,造成过多的依赖性,糖罐里泡大的孩子很多都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中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根据对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研究,总结出挫折与成长 的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意识到挫折的存在性。 人生的道路和自然界环境很相似,人生路途也像春夏秋冬,既有阳光明媚的 春天,又有酷暑严寒的季节,既有风和日丽,又有雷鸣电闪.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 着各种各样的人生考验.有位哲学家说过:成熟是一个人蜕去幼稚浅薄的蛹衣,生长出美丽自由的蝶翼,蜕化是痛苦的,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现实,是每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教育中学生应该意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并非处处美好、舒适,从而在心理上做好迎接困难和挫折的准备。如读书、社会生活、与人交往等活动中可能出现挫折。关于这方面的培养要从家庭做起,从小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学校教育也要纳入课程.比如完成一些有难度的实验,或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等等.让学生从小树立战胜困难的意识和勇气. 2,意识到挫折的两重性。 教育的中心是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最美好最难忘的事情也许是最困难的.爱默生说过:"真正的快乐不见得是愉悦的,它多半是一种胜利,而快乐来自于战胜困难后的一种成就感,一种超越的胜利!"困难是可怕的,但困难也许 是美丽的,如果你正处在极端与自怨之中,您不妨试着换一种思维方式看你面临 的问题,你会豁然开朗.在格里米战役一次战事中,一颗炮弹把战区的一座美丽的花坛炸毁.但是在那被炮火炸开的泥缝中,却奇迹的发现了一道泉水在喷射,从此以后,这儿就成了一个永久不息的喷泉.成为这个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在那炸开的裂缝中,有战争的伤痛.有丰盛的经验.同样也有新鲜的欢愉不息地喷射出 来!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许多人之所以伟大,来自于他们所经历的大困难." 精良的斧头,其锋利的斧刃是从炉火的锻炼与磨砺中得来的.可以说困难 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恩人,因为困难可以锻炼我们克服困难的种种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