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讨

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讨

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讨
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讨

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讨

作者:王秀萍;王爱琴

作者机构: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海317000;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来源:台州学院学报

ISSN:1672-3708

年:2008

卷:030

期:002

页码:71-73,78

页数:4

中图分类:G250.74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各地方性高校也纷纷开设本科翻译专业或翻译方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性高校有许多共性,因此宏观地探讨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设置最优化的课程体系显得十分必要,而构建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最优化的课程体系得以实现的途径.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武汉工程大学“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理念,提出了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实施,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E+”模式的提出和实施,丰富了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拓宽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途径,可为各高校探索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专业;复合型人才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人才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也促进着各类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这就需要培养大量既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历来高度重视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对传统的外语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的改造也在不断进行中,普遍的做法是进行“英语+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改革。武汉工程大学在建设多科性大学的过程中,历来鼓励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在多年成功实施“英语+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英语+其他专业”(简称为“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E+”模式)。这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2006年起实施,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立项为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正式获批。 一、“E+”模式的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E+”模式强调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同时具备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与当前国际上流行的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instrumental)和一体化培养功能(integrative)。工具功能指学生按照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序来学习外语,并通过练习来强化所学的知识,使外语服务于一些特殊目的,如翻译文学作品、阅读文献以及日常交往等:外语教学的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指外语教学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学习,使学生浸淫其中,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由于不同文化各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以及思维、行为方式,学生能够在了解别的文化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的文化,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和了解当前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通识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在“E+”模式中,可以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作用,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引导学生去欣赏、领略并积极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也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在现代社会,人必须

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将翻译专业与英语专业、翻译专业硕士有机结合,坚持翻译理论与技巧教学与实践应用并重,培养面向全球一体化、适应中国国情与区域人才市场需要的“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翻译专门人才。 二、专业特色及实现途径 专业特色: 英语翻译专业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通识”中突出“专才”,打造真正适合社会的高级英语人才。本专业学生除受到基础语言技能训练外,系统地学习口译与笔译的技巧,掌握林业、工程机械、经贸等工程领域翻译的基本技巧,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同时,学生进一步学习汉语文学知识,提高汉语应用能力;广泛了解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获得作为职业译员的基本素养,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实现途径: (1)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2)英汉双语优良师资; (3)依托我院多年来积累的高水平实践、实习基地,多年来翻译口译大赛的承办及参赛经验以及系统完善的口笔译实训、实习经验, 保证学生翻译实践技能的培养。 (4)依托我校林业优势,借我校工程机械专业优秀师资之力,为培养“专才”铺路。 三、培养要求及保障措施 培养要求:翻译专业本科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 通识知识:翻译专业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通识”中突出“专才”,打造真正适合社会的高级英语人才。学生除专业技能外,将进一步学习汉语文学知识,提高汉语应用能力;广泛了解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获得作为职业

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非教师教育类) 人才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的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学生通过学习语言和翻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英汉两种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的训练,掌握跨文化交际和英汉口笔译基本技能,了解一定的文化、商务、旅游、科技、教育知识,能够胜任外事、商务、教育、文化、科技、旅游等领域中的一般性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 二、培养规格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好学上进,善于合作;爱岗敬业,品德良好;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系统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汉语知识与写作能力、演讲与辩论能力、语言学习能力。 3.掌握翻译需要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包括中外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与文学知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翻译工具的知识,以及经贸、文秘、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较

为宽广的知识面。 4.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能使用第二外语阅读外文资料、翻译外国文献。 5.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学制、学位、学分与学时 1、学制:本专业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2、学位: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毕业论文答辩成绩在“中等”(含中等)以上,专业实习成绩在“中等”以上(含中等),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详见本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例) 3、学分与学时: 学分:160.5 学时:2613 四、相关和相近专业 英语、汉语语言文学、日语 (俄语、德语) 五、专业主要课程 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多文体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现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翻译概论、英汉语言比较、英汉笔译、汉英笔译、基础口译、

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作实践

第34卷增刊2008年12月 光学技术 OPTICAL TECHN IQU E Vol.34Suppl. Dec. 2008 文章编号:100221582(2008)S2******* 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作实践Ξ 萧泽新,黄美发,陈宁,莫秋云,刘惠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据调研,社会急需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在“回归工程”和“大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人才市场的需求启迪出了培养规格,加上对人才培养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入,催生了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通过培养方案,建立起了培养模式的运作机制。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论文是教学改革成果的总结。 关键词: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f comprehensive optomechatronic talent training style and the style operation practice XI AO Ze2xin,H UANG Mei2fa,CHE N Ning,MO Qiu2yun,LI U Hui2juan (School of Mechanical&Electrical Engineering,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Talents of optomechatronic are keen needed in our society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s.Under the guidance of “Returning of engineering”and“Universal Engineering”education concepts,talents culturing specification is enlightened,inno2 vational culturing style of comprehensive optomechatronic talents is catalyzed also because of the deeper cognition to the talents culturing objectivity.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culturing style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culturing plan.The education reform has been proved relatively successful with more than two years practice.This article is a summing2up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fruits. K ey w ords:optomechatronic;comprehensive talent;training style;operation mechanism 1 社会呼唤高校又快又好地培养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由光学、机械、微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其他相关技术交叉与融合而构成的综合性高技术。光机电一体化作为高新技术的重要代表之一,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发展以光机电一体化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将对传统产业的全面优化升级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支撑、拉动和提升作用。人才需求的情况表明,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这给高等教育提出了如何又快又好地培养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问题。 鉴于这一技术背景、社会背景及其发展趋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从2001年成立光机电一体化研究所起就着手培养光机电一体化硕士研究生,从2003年起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招收“光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我们从2006年起探索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课题获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资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 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模式的探索与提炼源于对光机电一体化人才需求的内涵有较深层次的了解和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 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准工程:大 通才、少精深;强综合,重能力”。具体的内涵是:在“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光、机、电、算”宽厚的“大工程”背景上,淡化机械、电子、光学各专业界限,优化知识结构,培养适应性强、专业基础厚、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复合型的“大通才”;而“少精深”是为了对人才专业技术能力有较高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含实践环节)与知识技能体系。主要通过光、机、电、算少量针对专业能力培养有较大实用价值的、实践性强的设计类课程进行深入精讲、精练,达到工业应用层面的深度。“大通才+少精深”使之“宽”中有“专”,“广”中有“深”。模式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对“大通才”强调工程综合能力;而“少精深”侧重工程专业能力,以增强其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3 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3.1 以需求为导向,界定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走访调研和对贵阳新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以需求为导向,界定光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规格是:具有较广博光机电一体化相关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具备某一专业领域较为精深专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毕业生可在企业、研究所、高校等单位从事技术研发、设计、制造以及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 3.2 人才培养模式运作保障体系———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 我校光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确定了为泛珠三角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以及西部广大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而培养 713 Ξ收稿日期:2008210218 E2m ail:gjd@https://www.doczj.com/doc/ec4018051.html,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萧泽新(19432),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学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的研究。

高校翻译专业培养方案

翻译专业培养方案 西南交大方案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编写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以及《西南交通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2013.10),结合我校特点,结合翻译系近三年的办学经验,特修订此方案。 ?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两个方向的翻译专业人才: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和适应国际工程项目的工程英语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英汉双语,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通用型翻译专业方向毕业生能够胜任语言服务类企业的日常口笔译、语言通信服务技术与管理、语言服务项目谈判与管理,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口笔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工程英语翻译专业人才能胜任各类国际工程项目,尤其是轨道交通相关工程项目的口笔译和管理谈判等工作。 2、培养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英汉双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翻译基本理论与翻译方法、语言服务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国际工程项目谈判与管理的行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沟通协调、计算机辅助翻译等职业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英汉双语的应用能力,初中级口笔译能力,国际工程项目翻译与管理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沟通协调、善于创新和自我进取的职业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热爱翻译、培养传播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问题

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问题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春燕 Practice and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in China 摘要: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我国外语教育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改革,但我们对复合型人才的理论总结和提升远远滞后于实践。本文对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我国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的现状,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三大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外语人才;精英型外语人才;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 The exploration of cultivating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of pragmatic professionals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durable innovation in China. However,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abstraction lags far behind the practic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the exploration, points out the coexistence of the two cultivation models in China, and analyses three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of pragmatic professionals. Keywords: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of pragmatic professionals;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of elite talent; model of cultivating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一、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历史 1.1 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创立与发展是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使然。传统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理念上偏重专业的学术性和英语语言文学的学科知识,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于是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出现了经贸英语课程。中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课程被称为“外贸英语”,并一直沿用到80年代。 英语人才需求变化促发了我国英语教育培养目标的改革。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尝试始于部分外语院校。上海外国语大学(上外)从1983年起陆续开设了新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对外汉语、教育技术、会计学、金融学、法学、广告学等9个复合型专业。与此同时,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英语系在本科阶段开设了英美文学、语言学、国际新闻、外事翻译、国际文化交流、英法双语等专业方向。西安外国语学院从1992年起在英语专业设立了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涉外文秘、国际贸易专业方向班等。90年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呼声最高的时期,也是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阶段,各种意见在学术刊物上纷纷发表。综合型大学和理工科大学也都摸索出一套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秦秀白、吴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 (南京工程学院)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特别是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专科学校升格及并转而来,刚跨入本科院校系列,更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 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由省市或行业主办, 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 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 调整专业方向, 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 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研究表明, 培养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的科学家和培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师是高等教育, 特别是理工院校并重的两个方面。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要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人才。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 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当然,实际工作中,对这几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所交叉。因此,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也不同。对于学术型人才, 显然主要由一流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对工程型人才, 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 而技术员一类人才, 以前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培养, 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 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下移, 因此这一类人才的培养, 目前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 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显然, 我们工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工程类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工程型人才。 从这个定位出发,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紧紧抓住“工程性”这个涵义,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3. 人才培养类型及定位应适应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类型的需求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因此人才要有合理的结构。我们到企业及生产第一线调研时,许多企业反映,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改革中加强和完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 教育方法呆板;理论脱离实际, 缺乏社会实践。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也就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性质、特点,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按照目前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按职责、岗位的分工,作为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工程、设备、产品、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工作。因此,普通

浅析翻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

浅析翻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 【关键词】社会需求;双语转换;培养目标;教学模式 【摘要】从分析我国翻译事业得现状动身,提出了翻译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得观点,认为翻译工作得特别性决定了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得特别性,而传统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不适合于翻译人才得培养. 近年来,我国得翻译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得进展,翻译院系和翻译研究机构在一些高校相继建立.2006年春,教育部批准在部分高校(复旦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学科体系得健全与进展,不仅是翻译事业进展得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经济、科学与文化事业蓬勃进展得需要. 1翻译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人才培养要习惯社会与经济进展得需求.任何一个新专业得设置,都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凸显“应用”特色.也确实是讲,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全面进展、能习惯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得需要、习惯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得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正是秉承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得理念,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wWwcOm 翻译历来是国际交流与交往得重要桥梁和纽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得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种国际会议日益增多,国外先进得科学技术不断涌人,迫切需要将其转化为我们自己得语言去了解、汲取和掌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得提高,世界各地不断掀起“ 翻译工作得特别性要求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要学习翻译理论与技巧,还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然而,目前我国翻译方向硕士生得培养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得咨询题,其培养目标为高校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培养模式偏重于学术性,对翻译得专业性和应用性则不够重视.在人学考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基本上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得.忽视翻译操作技能得培养,就会导致翻译实践能力偏低,不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翻译人才得培养.某大学一位教师告诉笔者,他们学校有资料翻译任务,想请新近聘用得一位翻译方向硕士毕业生承担一部分,没想到这位毕业生难道拒绝参与,讲自己是搞翻译理论研究得,不擅长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研究对翻译学科建设无疑起了重要得推动作用,翻译理论关于翻译实践得指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得,但仅仅明白得理论而可不能实践,如此得毕业生就无法满足社会对翻译实践人才得需求. 由于我校去年新上了翻译方向硕士点,我曾利用参加国内翻译学术会议得机会,向一些知名外语院校得教师询咨询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是否应开设翻译实践课,得到得回答大多是否定得.我咨询他们,学生得操作能力差该如何办?他们告诉我,用翻译项目来弥补.翻译项目实践诚然是必要得,但翻译项目并非人人都能得到,并非总是能够得到,没有项目时该如何办?笔者认为,必须为翻译方向硕士生开设一定数量得翻译实践课,以确保他们有足够多得实践机会.就我所知,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得培养比较重视.2001年,我在北外英语学院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word版本

常温液奶事业本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签发人: 审核人: 起草人:高峰 起草时间:2008年4月13日

目录 一、背景 二、人员的选拔阶段 三、人员提升阶段 四、实践考核阶段 五、管理办法

第一部分:背景 中国企业正进入新的战略转型和系统变革时期,产业信息飞速发展的不断升级的特殊阶段,企业从粗放式资源投入、人海战术到集约化、精细化、精益化管理方向发展,同时也从单一追求成长规模转向规模与效益并重,公司在发展到稳定增长阶段之后,对公司发展战略与运作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明晰后,发现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的已经远远高于员工的能力,目前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冗员与人才短缺并存。在新形式的激烈人力资源竞争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企业前进的核心能动因素。为此,在本部总经理的倡导下,产生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即将现有管理人员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改变目前中高级管理人员短缺人才外聘的培养方式,本次通过内部选拔培养体系提升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得内部管理人员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为突破公司管理人才培养的瓶颈,同时也丰富和拓展生产或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公司应首先考虑从后台的生产、物流、供应等系统的技术和营销人员中挑选出适合的管理人才,制定有效的培养计划,进行职位的轮换和技能的培养,以更好的贯彻公司经营战略和储备优秀的管理人才。

第二部分生产、物流人员转型的培养 一、人员的选拔阶段: 一)营销管理人员具备的条件 1、大学本科(含本科)以上学历; 2、在蒙牛集团工作三年以上; 3、高度认同蒙牛企业文化; 4、上一年度工作绩效优秀,在本单位同业务系统排名前三; 5、品德高尚,从业经历中无不良记录,包括但不限于贪污受贿、刑事犯罪、经济犯罪等; 6、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管理经历,专业知识技能突出,高层领导评价较高。 二)营销管理人员具备的胜任特征素质能力 1、说服/影响力 2、成就动机市场开拓能力 3、综合分析能力 4、关系建立能力组织意识 5、培养人才责任心 6、客户服务意识专业知识 7、诚实正直8、组织意识 9、信息收集10、市场开拓能力 11、成就动机12、人际洞察力 13、监控指导14、坚韧性和主动性 三)评审小组的构成 本部的评审小组应包括但不限于本单位的第一负责人、分管此项工作的副总、人力资源部部长、咨询公司的人力专家。 1、人员的筛选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保定市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措施初探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保定市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措施初探 我国“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倡议的提出,对我国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众所周知,如果想投身于“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中,重中之重是要解决语言沟通的问题。语言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要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体系,以应对将来工作和交流的需要。基于国际环境和我市的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我市各大高校应该积极从优化外语结构,进行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入手,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标签:“一带一路”倡议;外语教育;人才培养 一、“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内涵与意义 “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倡议并不是以中国为中心,而是所有相关国家协力促进,互补优势,合作发展。我国周边有大约20个国家,如果可以深入挖掘与这些周边国家的合作潜力,创造共同发展的机会,争取将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倡议在我国经济转型和外交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了战略意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丰富,65个沿线国家的语言分属九大语系。除此之外,再加上少数民族语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约200种不同语言。对于所有参加此倡议的国家,如果不能首先解决语言沟通的问题,必将会对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产生重重障碍。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传统外语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市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必须要积极适应国际发展潮流,与国际接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保定高校外语教育现状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束缚教学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如“点名”式教学有待突破。目前的大学外语课堂教学依旧延续着上课点名模式,以此来保证学生出勤。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点名”式教学看似使得大部分同学留在了课堂,但实则很大程度上却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听课质量。这种教学模式对他们来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学习动力缺失。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习大学英语仅仅只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已。另外,笔者通过走访我市多家高校发现,很多大学目前并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资金和人力方面的投入不足,尚未构建起大学英语教学的网络环境。学生仍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黑板加粉笔”的模式下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样,在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也必将难以适应时代的发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浅谈

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浅谈法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中国加快了法制建设的步伐,法律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1世纪高等法律教育已不再局限于为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法律职业部门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还将致力于培养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高层次、复合型的治国人才。社会客观形势的发展,对法律人才的素质及其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高等法律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作重新的审视和相应的调整。 一、我国法律教育现状及时代要求 我国法律教育,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可谓命运多蹇,暴起暴落。跨入20世纪后,中国法律教育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80年代,为解决当时法律人才青黄不接问题,国家提倡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兴办法律教育,从而带来了我国法律教育的复兴,也初步满足了当时国家法制建设的人才需求。但是这种急速发展,却使法律教育体系中从中专、专业证书、专科、本科、双学位、到研究生课程班、研究生班、硕士、最后到博士,一应俱全,我国法律人才培养层次之多世界罕见。这视必导致我国法律人才类型的混乱。90年代末,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法律教育体系已调整为专科、本科、法学硕士、法律硕士、博士。然而,除研究生教育有一定的专业学术方向,教育模式有自己的特色外,目前,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也无论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农医类院校,其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大同小异,特别是教学内容均以民法、刑法、宪法、法理等法学专业课程为核心,这种模式的培养目标实质是定位在为一般的法律职业部门培养法律人才,如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在这些法律职业部门。笔者认为,未来社会对法律人才更多的需求在于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这就使法律人才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即有学术型法律人才;应用型法律人才包括实践型

本科翻译专业_BTI_教学探微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1No.1 [收稿日期]2010- 01-15[作者简介]郑庆珠,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昆山校区教授,研究方向:教学法、测试。 本科翻译专业(BTI )教学探微 郑庆珠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昆山校区,江苏昆山215300) [摘要]中国大陆本科翻译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到今年6月份已经将第一批毕业生推向社会,接受用人单位和市场的检验。本文探讨本科翻译专业的特点,研究本科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等问题,探索本科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本科翻译专业;翻译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 H 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58(2011)01-0044-04 一、引言 从2006年到现在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势头很猛,截止到去年年底,全国已经有40多所高校设置翻译院系, 经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的高校已经有19所(仲伟合,2010:10)。在欢喜之余,人们也隐约感到有些担心:如此多的院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都获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是否操之过急?他们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到底有多少成功的把握?毕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刚刚把第一批毕业生送入社会,他们的培养模式成功与否仍然有待社会和市场的检验,而且到目前为止,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对于具体的培养模式,各所试办院校之间仍然是见仁见智、 意见不一。很多获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的院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照搬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模式,对于翻译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与方法,很多人仍然没有明确、清楚的思路,对于试办本科翻译专业并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有些院校希望能够借鉴国外的经验,但即便是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几十年经验的国外,在如何培养好的译者和如何将译者培养好的问题上也面临很多挑战。社会上 “一方面很多翻译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太多的雇主或者公司找不到适合的译者。 ”(Gouadec ,2007:327)。鉴于以上几种原因,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对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探讨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理念,探索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使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早日走上健康发展的专业化轨道。 二、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 虽然有这么多院校都成立了翻译院系,但很多翻译院系脱胎于传统的外语专业,大多数教师原本是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师, 相当比例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翻译专业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培训,照搬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果是名头改了,内容依旧,所谓换汤不换药。毋庸置疑,翻译专业与外语专业有很多相似之处, 最有可能为翻译专业提供借鉴的就是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但是,翻译专业和传统的外语专业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相对于传统的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而言有着鲜明的特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办学目标是 “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就其翻译能力而言,大纲规定,学生在毕业时,“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那么翻译专业的培养是如何规定的呢?2009年初,全国翻译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对国内翻译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作出这样的描述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双语基础、丰富的百科知识、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养、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理论基础,掌握多种文体笔译技能和交替传译技能, 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其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

地方高校外语外贸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地方高校外语外贸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对外贸易行业发展迅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更是进一步推动了邢台地区的经济发展。邢台学院作为地方院校,应为本地区的外贸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外语外贸人才。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就地方高校外语外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以便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满足本地区对高素质外语外贸人才的需求,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关键词】地方高校外语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高校外语外贸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地方的外贸行业 从邢台市商务局获悉:2014年在邢台地区注册的对外贸易公司多达1500多家(不包括外资企业),其中只有500多家有进出口业务登记。仅从这一信息就可以推断,邢台地区对外语外贸人才的需求相当大。说明目前邢台学院培养输送的外语外贸人才较少,不能满足邢台地区的人才需求。 地方高校的发展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邢台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因此理应承担起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外语外贸人才的重任,进一步促进邢台地区外贸业的快速发展。

二、邢台学院外语外贸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外语外贸专业结构与地方外贸经济需求差距较大。邢台学院外语系明确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但是目前外语系的英语本科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类,虽然开设了几门商务英语方向的选修课,但是没有专门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另外,培养外语外贸人才的专科专业近年来招生很不理想。因此,不论是对专科还是对本科来说,从事外语外贸工作的优秀的毕业生都比较少。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外语外贸专业师资力量不足。随着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型,高等教育对师资结构与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外语系多数教师拥有硕士学位,但多是师范类专业的学位,多数教师没有外贸企业的从业经历,没有专门地系统地学习过外贸知识,都是教哪门课程熟悉哪门课程,教师转型发展难度大。学校及系部对培养高素质外语外贸人才的研究起步较晚,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的重要性,导致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和系部要采取多种措施。①完善对系部中青年教师的进修培养政策。在培训大部分青年教师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体现公平公正原则,鼓励职称比较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复合型教师素质特征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复合型教师素质特征 魏 斌 (天津商业大学 商学院,天津 300134) [摘要]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复合型的职业素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教师在素质培养目标上 的要求是既高尚又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复合型的职业素质结构,即具有良好的内在职业特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复合型教师必须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力求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培养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塑造良好的师表风范,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寻求知与智的最佳结合,构建美而慧的人格修养,努力使其具备一个优秀复合型人才的素质。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复合型教师;素质[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1-12-26 [作者简介]魏斌(1985-),河北唐山人,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2009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人才管理。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复合型人才必将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趋势与战略选择。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大学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与期待,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人才培养,教师先行。全球性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这就需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只有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办学的主体和发展的核心因素,高校教师被寄予更多厚望,复合型人才培养呼唤复合型高校教师。 一、复合型人才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国内很多学者对复合型人才概念进行了研究及界定。 吴向明等认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 知识和技能,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朱砚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孟庆研认为,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有科学创新精神、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即一专多能的人。本文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并且能融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人才。复合型人才不是一种简单的“1+1=2”,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质的飞跃;复合型人才不仅是学习并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人才,更是将所学进行很好的整合应用的人才。所以复合型人才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基础宽厚,知识面广,技能多样 复合型人才基本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宽厚的基础、多样化的专业技能,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知识和能力的专业融合 人才的复合型更重要的表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高度融合。如果只具有多专业松散的知识、能力,没有进行很好地相互交叉、融合,则人才就不能适应更高的社会要求,与单一人才比较也没有明显优势。知识和能力的专业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三)综合竞争能力特征 复合型人才将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交融形成综合竞争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这种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人才的高度适应能力、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适合更多的工作要求,尤其适合创新型交叉领域的工作岗位。人才的实践能力是社会所看重的,是迫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必须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将自己具有的丰富知识、 能力交融形成综合能力,尤其表现为很强的实践能力。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 二、复合型人才呼唤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21世纪呼唤高素质人才的出现,当今社会新技术、新 第2012年第3期(总第393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3,2012Total No.393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3-0094-0394--

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英汉文化知识、良好的道德、心理和身体素质、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初步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特色及实现途径 专业特色: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理念,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为模式,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优、创新意识好、思想境界高的应用型人才。 实现途径: 、理论课程:突出语言、文学和文化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课程:形成专业实习、口语实习、志愿者服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五大模块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建立自评和师评相结合的实践教案评价机制。 、教育方法:利用网络、计算机等辅助工具,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成长管理:重视成长过程管理,引导学生课程成绩、竞赛成绩、创新创业成绩和社会参与成绩四个方面均衡发展,追踪学生的成长历程。 三、培养要求及保障措施 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了解中国国情,包括中国的政治制度、政策方针、传统文化等。 ()了解英美国家人文地理简况、发展历史、政治体制、宗教文化及教育制度等;了解当代英美政治、经济和文化。 ()具备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翻译等知识。 ()掌握语言的特征和功能,了解语言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掌握语言使用在各种文体中表现出的规律。 ()熟悉英美文学史上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重要作家和作品及其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