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建筑”一词的语言分析

关于“建筑”一词的语言分析

关于“建筑”一词的语言分析
关于“建筑”一词的语言分析

【关于“建筑”一词的语言分析】

摘要: 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建筑评论日益成为人们表达想法和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而建筑专业用语的规范化始终不能令人满意。本文选取中文的“建筑”一词进行语言学分析,并通过对几篇建筑专业文章中“建筑”一词的用法进行统计,发现了不少语言现象值得推敲。作者期望能够通过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来推进建筑专业用语的规范化。

关键词: 建筑评论;语言分析;规范化

Linguistic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Term “Jian Zhu”

Abstract: With the repaid development of the building industry, architectural review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for people to express and exchange ideas, whil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architectural speciality terms has not been satisfying.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linguistic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term “Jian Zhu” from several articles on architecture, the author finds these terms need to be reconsidered. Through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studies, it is the wish of the author to standardize architectural speciality terms.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review; linguistic analysis; standardization

基本语义分析

首先给出“建筑”一词的基本语义分析:

1 A:architecture建筑学。但中文的“建筑学”并不完全等同于英文的architecture(参见文献1),它至少可以分离出以下几种含义,按确定性高低排序。严格的说,以下列出的不是义项,而是陪义,即建筑学这个词的“基本语义之外的含义”。本文尝试的分离方法,还未严格按照所谓陪义“六元法”“九元法”(参见文献2),只是经验的根据目前实际用法的分布情况加以区分。

1.1 A1,作为设计专业分工体系中的一个专业,相对于结构、机电、装饰等专业。其含义确定性高。典型用法有: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图、建筑功能、建筑师。

1.2 A2,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它与土木工程一起构成广义的关于建筑物、构筑物等知识的学科体系,相对于机械、化工等其他学科体系。其含义的确定性较高。典型用法:建筑学院、建筑系、建筑史、建筑大百科、建筑策划、建筑管理。

1.3 A3,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相对于美术、音乐、雕塑等艺术门类。同时在建筑物特征的集合中,它所关注的是艺术性,相对于结构性能、机电性能、经济性等特征。其含义的确定性较低。典型用法有:建筑艺术、建筑表现、建筑的精神、建筑符号、建筑语言、建筑风格。

1.4 A4,作为关于建筑学科的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抽象出来的关于意义、精神、形象、感受、象征等等对象,相对于建筑物的物理实体、性能、技术的概念。其含义的确定性低。典型用法:建筑体验、建筑文脉、建筑伦理学、建筑心理学、建筑美学、建筑符号学、建筑现象学。

1.5 A5,复合陪义。“建筑空间”一词就复合了A1、A3、A4三种含义,“建筑形式”则复合了3、4两种含义,而且似乎还包含了其他的含义,但在本文中,不打算准确分离出来。有的组合词如“建筑界”,后面跟的字本身的语义就难以界定,那么这个组合词的语义就更复杂了。此类词的含义确定性很低,一般需要借助具体的语境辨析,难以分离出简单的语义。常见用法:建筑空间、建筑形式、建筑造型、建筑业、建筑界。

2 B:building 建筑物,房屋,楼宇。判断“建筑”是此意的方法:

2.1 B1使用量词限定,比如“栋”“幢”“座”,容易明确判断。

2.2 B2专用组合词,比如:建筑高度、建筑面积。只有较为熟悉建筑专业的读者才容易判断清楚。

2.3 B3通过诸如“建筑的屋顶”、“这个地方的建筑”这样的物理特征判断。只有较为熟悉建筑专业的读者才容易判断清楚。这也属于一种使用语境的表达,但专业性较弱。

2.4 B4通过语境判断。即便是较为熟悉建筑专业的读者,也需要略加思考才能判断清楚。有些专用组合词带有两种以上的陪义,必须在语境中才能判断具体的含义,也属此类。如:“民用建筑”,通常可以理解为“民用的建筑物”,但“民用建筑设计”则带有A1的陪义,有时甚至会转变为以A1含义为主。

3 C:construct / construction 建设,建造,施工,营造,构筑,构建。此语义歧义较少,可不细分。值得一提的是,“建筑”一词在日本最早出现的时候,是来源于翻译自荷兰语的一个新词“筑建”,就主要是指此义。(参见文献1)

文章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以下文章作为分析对象:

章明,观察的向度——仙乐斯广场的之建筑观察,时代建筑P121-124,2004.2。(以下简称“章明文”)λ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八章P353-355,写于194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1998出版。以下简称“梁思成文”。λ

张永和,三个逻辑——河北教育出版社设计,时代建筑2004.2。以下简称“三个逻辑”。λ

张永和、张路峰,向工业建筑学习——或若干建筑公式的推导,世界建筑2000.7。以下简称“向工业文”。此文只做部分数据统计。λ

统计结果如下表。

以下统计均为“建筑”一词在文章中的出现数量

“建筑”一词的数量/文章字数其中词义不确切的比例词义不确切的数量/文章字数

章明文 15 / 2500,0.6% 6 / 15,40% 6 / 2500,0.24%

三个逻辑文 24 / 1200,2.0% 6 / 24,25% 6 / 1200,0.50%

梁思成文 30 / 1400,2.1% 15 / 30,53% 15 / 1400,1.07%

向工业文 151 / 3500,4.3%

“词义不确切”的定义:A中除了A1、A2含义之外的情况,及B4以语境推断的情况。

在B情况下(“建筑”一词的含义为建筑物),“建筑”的含义最容易辨别。而四种推断方法的比例也可反映问题(四种方法的辨别难度,按从易到难):

文章总数 B1量词 B2组合词 B3物理特征 B4语境

章明文 6 2 3 1 0

三个逻辑文 16 9 6 0 1

梁思成文 14 2 10 0 2

按上述指标得出的数据排列的顺序,大致反映了几篇文章在使用建筑专业用语上的确切程度,这与笔者作为专业人士阅读的感受基本吻合。

“章明文”中的“建筑”一词虽然不确切的比例较高,但此文有不少语境是以其他词代替“建筑物”一词,从而使统计结果中,“建筑物”含义的使用量较低(只有6个),这也许是为了避免含混词义。此文用词严谨,即便是抒情的描写观察建筑物带来的感受,也是谨慎选择词藻。对于歧义较多的“建筑”一词,按照全文字数的比例,即使扣除此文很多地方是对建筑物细节的观察而直接使用细部的名称,使用量也是相当少的。

据对1944年“梁思成文”的统计,可见当日滥用专业词语的现象多么严重。但那时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科体系尚在襁褓之中,各种标准化的体系尚未出现,身为领袖人物的梁思成,开各种专业词语使用之先河,虽然梁公文笔和治学精神闻名于世,但仍旧无法超脱于时代的限制。

张永和“三个逻辑文”和“梁思成文”在使用量上相当,但2004年发表的“三个逻辑文”比之60年前“梁思成文”的不确切比例已经大大降低(1%降低为0.5%)。

其中,”梁思成文”中的一些用法现在已经大大改变,我们今天去回头看这些文献时,就不得不考究一番了:

“梁思成文”两处通过语境判断为“建筑物”含义的是:应用于新建筑之嚆矢(注:嚆hao矢的意思是先声)、新建筑之产生。如果没有语境,二者现在也均可以理解为“新兴的建筑学”之意。10处使用专用组合词来限定语义“建筑=建筑物”,其中“近代、现代化、现代式”三种使用习惯,当代汉语已经衍变简化为形如“现代的”的用法。“实用建筑”这个分类概念现在已经消失。“纪念建筑”一词,现在则使用“纪念性建筑”取代。

张永和行文是有自己的特点的。

句子“出版社期望建筑达到…容积率的要求”,是唯一的一次使用语境来判断:建筑=建筑物。这多少反映了作者使用此词的偏好。但此文没有嘲讽的语气,也没有任

何暗喻,多处使用“建筑”的组合词,似乎是正在这些词汇中,摸索设计师意图的语言表达方式。

此文是张永和作为建筑师为此建筑物撰写的评论,在“建筑”一词的用词风格上与“向工业建筑文”文类似:大量使用而含混其义。研究此文这篇张永和的文章,就不能不把先前发表的“向工业建筑文”文拿来对照。

把“向工业建筑文”翻译成英文一定是件非常艰难的工作,举几例可见一斑:

本文分析工业建筑以演绎出另一个建筑:基本建筑。λ

没有了装饰,建筑是否仍然拥有艺术性?或建筑本身是否具有艺术性?λ

建筑意义即建筑本身。λ

获得建筑的独立性,便需要限定建筑的基本问题或建筑自身的特有的问题λ

“向工业建筑文”文似乎在故意的利用“建筑“一词的语义混乱,去制造更多的混乱。同为以建筑语言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此文与吴焕加的文献1恰好相反,张永和以建筑语言为工具来解构主流的教科书式的建筑学思想,处处设置语言埋伏,尽量使用这些定义模糊的词汇来暗喻、讽刺。其中大量类似于逻辑过程的推导,完全不顾语境,简单叠加和减去词汇的语义,这虽不符合语言学的严格的方法,却也起到了跳过严谨的逻辑过程、直奔主题的效果,特别是这种以“貌似的严谨”来推翻“钦定教科书式的严谨”的反讽手法,算是纯熟的使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故本文对此文只做局部的数据分析。

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

1 中国的建筑学科发展至今,专业用语已经向规范化迈进了不少,但仍旧不能令人满意,仅围绕“建筑”一词就可以发现众多的歧义丛生、含混难解,这些用法虽然专业人士可以理解,但仍旧不能容易而透彻地理解。

2 通过统计学和语言学分析方法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交叉研究,很有必要,可以预见:还未独立壮大的“建筑语言学”将会拥有很多的分析方法,也将会大大促进语言学的应用,和促进建筑学用语的规范化进程。

3 在浅显的分析数据面前,作者建议:尽量多的使用含义较为狭窄、确切的专业词语,至少降低陪义众多的“建筑”一词的使用量;尽量多的进行术语研究和定义,并在使用时贯彻之;尽量多的使用中英文对照,从而可以借鉴英语简单确切、并且在发达的建筑学领域语汇丰富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吴焕加,关于Architecture的译名[J],北京,世界建筑P70-71,2000.7。

2 张志毅,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上述是文章的主体,是按照发表论文的八股形式而设计的,但投稿出去没有响应,想必不能符合刊物的要求,或内容本来就乏善可陈。不过我自己总觉得有些工作,

继续做下去,会很有意义。

下面是一些没有列入文章的分析片段:

【声明】所有原文的引用和分析仅为语言学探讨之用,并不带有评论作者文笔及设计水准的感情倾向。

在日常用语和科技用语两个领域,人们使用这些词汇时会有不同的选择。比如:为了区分行业,说“我是搞建筑的”意味着“与施工有关的工作”,而为了区分建筑设计行业内的专业分工,说这句话意味着“做建筑设计”。

建筑=建筑物分析中,如果把2和3两个判断方法按专业性之强弱再细分为“专业性较强和较弱”两级,另外通过量词判断也属于专业性较弱,而通过语境判断就属于较强。则比例发生如下变化:

这个方法的限制是样本数量较小,在较小的情况下,词汇可选择的表达方式很多,变量就很多,难以作出确切的分析和判断。

期望能够在建筑学专业领域:

1. 尽量多的使用较为狭窄而确切的语义

2. 尽量多的进行术语研究和定义,并在文本中贯彻之

3. 尽量多的能够与英文对照起来,为了今后的中外交流方便

4. 为专业法律法规及庭审的精确的语言需要

如何翻译”建筑业“

“建筑业”一词,似乎不能算是基本语义的简单叠加,因为它不仅是指这几种活动(建筑设计、施工、物业管理),还指与之相关的所有对象的总和。也许在计算行业产值的时候,才会需要较为精确的范围界定,在论文中出现的时候,却包罗万象,它似乎是语义范围最广的一个组合词。

但与“建筑界”一词偏重于建筑业从业人员(有时它的狭义还会专指A,但专指A的时候也有“建筑学界”一词供选择使用)相比,“建筑业”偏重于产业区分。产业名称的分类如同所有分类一样,需要描述自己不同于其他类别的特性,内涵丰富、包罗万象的“建筑”一词是最适合不过的了,梁思成的1944年即可通畅的使用就说明了这一点。按此分析,中国的建筑业最高主管部门“建设部”改成“建筑部”,也无大碍,只是最初确定分类体系时使用了“基本建设”,沿用下来就成为标准语义了。

“建筑业”英文怎么译呢?

1. construction business,建造行业(金山词霸2003版,英汉建筑大词典)

2. building industry,房屋工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科学出版社,1997)

3. 朗文英汉词典(Langman,1990)的两个词条:the business of making building 建筑业;work in the construcition industry. 在建筑业工作。

4. 《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无此词条。有趣的是,

此出版社名称的英文是: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中国建筑艺术与房屋出版社”,艺术的档次要高于工业,为了提高档次,于是在中文里的“工业”不要了,加上了英文的architecture。

固有建筑=固有形式。“固有建筑”一词在民国时代开始使用,猜测应当是梁思成首先或至少是他大量使用的。

出现率2.14%。

关于建筑=建筑物的分析:

量词判断1/7,组合词判断5/7,语境判断1/7。λ

两处通过语境判断为“建筑物”含义的是:应用于新建筑之嚆矢(注:嚆hao矢的意思是先声)、新建筑之产生。如果没有语境,二者现在也均可以理解为“新兴的建筑学”之意。λ

10次使用专用组合词来限定“建筑=建筑物”,其中“近代、现代化、现代式”三种的语法使用习惯,现在已经衍变为后加“的”的形容词用法。“实用建筑”这个分类现在已经消失。“纪念建筑”现在常用“纪念性建筑”。λ

使用“建筑”30处,即有10处有至少两种基本语义。以梁公的文笔(此文应该经林徽因校对过),这已经算是滥用词汇了,尤其是“建筑”这个科技专业词汇。

包括摘要,共使用了15次。出现率0.6%。虽然不确切的比例较高,但总的使用量较低,在不少场合下,以其他用语代替“建筑”两个字,也许是为了避免含混词义。关于建筑=建筑物的分析:

量词判断1/2,组合词判断1/3,物理特征判断1/6。

此文用词严谨,即便是抒情的描写观察建筑物带来的感受,也是谨慎选择词藻。对于歧义较多的“建筑”一词,按照全文字数的比例,即使扣除此文很多地方是对建筑物细节的观察而直接使用细部的名称,使用量也是相当少的。

使用了24次。出现率2%。

关于建筑=建筑物的分析:

量词判断9/16,组合词判断10/16,语境判断1/16。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汉魏至隋唐期间,随着佛教文 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 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 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 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 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比 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 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 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 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 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如果 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下面这些词语也是啊! 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 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 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 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 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 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一心不乱, 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 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 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 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 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 11.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僧、佛都是世人敬仰的对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标,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众,所以汉地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说法, 用来比喻请看在第 佛像

建筑平面设计内容

1.建筑平面设计内容:单一功能房间的平面设计(主要使用功能,辅助使用空间和交通联系空间),也包括三类功能空间的平面组合设计。 2.房间平面形状确定,从使用功能要求,结构合理性,空间技术效果,总体组合的灵活性,房价朝向,施工便利性考虑;房间面积确定,掌握室内家具及设备数量及尺寸和人的室内活动和交通面积大小; 房间平面尺寸的确定,满足家具设备布置及人体活动要求,视听要求,良好的天然采光,经济合理的结构布置。 3.平面组合形式考虑因素,有使用功能,结构类型,基地环境,设备管线,建筑造型。平面组合形式有以下,走廊式,穿套式,单元式,大厅式,庭院式,综合式。 4.房间剖面形状的确定因素,室内房间的使用性质和活动特点,采光和通风要求,结构类型的要求,设备位置的要求,室内空间比例关系。 5.房间高度的确定,层高是国家对各类建筑物房价高度的控制指标。净高是供人们直接使用的有效室内高度,它与第4的考虑因素有关。(起居室,卧室大于或等于2.50m,办公,工作用房2.7,教学,会议3.00,走廊2.10,小学教室3.10,中学教师3.40,幼儿园2.80。影响房屋层数的要求,建筑本身的使用要求,城市规划要求,结构类型要求。建筑结构1、混合结构(砖墙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混合结构最普遍)2、框架结构(以框架梁柱作为承重系统)3、空间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薄壳、索膜等) 6.建筑空间的组合方式,高层加裙房,错层,跃层。⑴错层剖面组合是指在建筑物纵向和横向剖面中,房屋几部分之间的楼地面,高低错开。主要适合坡地上建筑或建筑体部之间由于房屋高度不同造成高差的情况,如住宅、中小学等。错层之间的高差可用楼梯或踏步来解决。 ⑵跃层式剖面组合方式主要用于住宅建筑中。这些房屋的公共走廊每隔1~2层设置一条,每个住户可 用前后相通的一层和上下层房间,住户内部以小楼梯上下联系。其特点是节约公共交通面积,各住户之间干扰小,由于每户两个朝向,因此通风条件好,但其结构布置和施工均较复杂,每户面积大,标准高。 7.建筑构图的基本法则,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对比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寸。 8.工业建筑特点:工艺当先,体型高大,屋顶构造复杂,结构特殊。按用途分类:主要生产厂房,辅助生产厂房,动力厂房,储藏用房,运输工具用房。按层数分类:单层厂房,多层厂房,层次混合厂房。 按生产状态分类:冷加工车间,热加工车间,恒温恒湿车间,洁净车间,特种状况车间。 9.单层厂房(排架结构,刚架结构)承重构件,(1)横向排架:由基础、柱、屋架(或屋面梁)组成。(2)纵向连系构件:由基础梁、连系梁、圈梁、吊车梁等组成。(3)为了保证厂房的刚度,还设置屋架支撑、柱间支撑等支撑系统。 柱网尺寸的确定:(1)跨度尺寸的确定①生产工艺中生产设备的大小及布置方式②车间内部通道的宽度③满足《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的要求。(2)柱距尺寸的确定。 10.平行于厂房长度方向的定位轴线称为纵向定位轴线。垂直于厂房长度方向的定位轴线称为横向定位轴线。 11.山墙与横向定位轴线的联系 (1) 山墙为非承重墙时,横向定位轴线与山墙内缘重合,并与屋面板(无檩体系)的端部形成“封闭”式联系。 (2)山墙为砌体承重墙时,墙体内缘与横向定位轴线的距离按砌体的块材类别为半块或半块的倍数、或墙体厚度的一半 12.1、外墙、边柱与纵向定位轴线的联系 (1) 封闭式组合的纵向定位轴线:外墙内缘与纵向定位轴线重合。 (2) 非封闭式结合的纵向定位轴线:纵向定位轴线与柱子外缘有空隙,设补充构件D 13.中柱与纵向定位轴线的联系 (1) 当厂房平行等高跨时,通常设置单柱和一条定位轴线,柱的中心线一般与纵向定位轴线相—

佛教图案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

摘要:“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和无是老子的建筑之道。也是中国建筑之道。建筑是人一切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人类文明的依附体。建筑的装饰元素也随着建筑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更新和创造。佛教图案作为一种特殊而又吉祥的图案,在中国建筑的装饰发展历史上,是有着非常重的和美好的寓意的。它作为一种独特性的装饰性的视觉符号也折射出了社会时代背景以及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装饰图案;佛教;雕塑;色彩 佛教是中国主要的宗教形式之一,不仅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和设计的发展。中国三大文化体系:儒家尊崇进取,道家尊崇规律,佛家文化则更倾向于奉献。世界就在自己的心中,一念之差就已经区分了极乐世界和地狱世界。其文化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世的事业。其文化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世的事业。佛教图案运用到建筑当中去,已经远远超出了图案本身的价值,它是一种情感的体现。苏珊朗格认为,“任何艺术符号如果他是美的,就必须是富有表现性的,他所表现的东西不是关于另外一些事物的概念,而是某种情感的概念。” 一、装饰图案的运用方式 (1)雕塑 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雕塑又分为三类:圆雕,是指可以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浮雕,是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 (2)镶嵌 镶嵌:将一个较小的物体嵌入另一个包含物体中,使二者结结合在一起。 (3)彩绘 彩绘,也是装饰画。它的起源一方面是由于房屋刷油漆的缘故,一方面是由于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人们多用织品来进行装饰,后来就形成了图画。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彩绘主要绘于建筑木构件上。例如,梁枋、柱头或者天花,又或栏扦等。但,主要以梁枋为主要部位。中国建筑的彩绘的运用和发明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自隋唐开始大范围运用,到了清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清朝的建筑物大部分都覆盖了精美的彩绘。 二、佛教建筑的三大类型 (1)佛塔 佛塔有很多分级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建筑材料分:砖塔、石塔铁塔等。按形状分:方塔、圆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等。按塔排列位置之样态分:孤立、对立、排立等。也可以按照佛塔的性质意义,以及它的样式和等级,或者是收藏物品进行分类。其中以密檐式佛塔,楼阁式佛塔最为常见。 (2)石窟寺 佛教建筑有许多种类,石窟是其中最古的形式之一,是指就着山势,从山崖壁面向内部纵深开凿的古代庙宇建筑。如中国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3)佛寺 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进行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佛寺的宗教活动具有群众性,因而戏场、集市等相伴出现。建在山林的佛寺则多与风景名胜相结合。中国佛寺虽是宗教建筑,却和世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建筑性质。 三、佛教图案宗教建筑中的装饰 (1)建筑外部装饰 分为屋顶,门窗以及柱子上的装饰。顶部装饰是寺庙建筑与其他建筑显著区别的地方之

f佛教带来的词汇

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的词语 汉魏至隋唐期间,随著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下面这些词语也是啊! 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 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 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

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 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 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 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 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 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 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 11. 执著,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僧、佛都是世人敬仰的对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标,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众,所以汉地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说法,用来比喻请看在第三者的情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建筑设计定义(精)

建筑设计的定义 建筑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 在广义上,它包括了形成建筑物的各相关设计。 按设计深度分,有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初步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 按设计内容分,有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物理设计(建筑声学设计、建筑光学设计、建筑热学设计)、建筑设备设计(建筑给排水设计、建筑供暖、通风、空调设计、建筑电气设计)等。 在狭义上是专指建筑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业的一个重要环节,产生了专业从事建筑设计的公司,例如:SOM、KPF、上海现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 国内外一些著名的设计师:沙里宁、密斯、赖特、安藤忠雄、保罗.安德鲁、库哈斯、齐康、张锦秋等。 相关内容 2009-11-17 建筑设计方案给的场地平面是什么意思? 3 2011-4-18 寻求房屋建筑设计方案2 2011-3-9 大家推荐个威客兼职网站,建筑设计方案类的。画图纸,做方案那种。 5 2011-3-17 关于建筑设计方案画效果图,也就是透视图 1 更多关于建筑方案设计学的是什么的问题>> 其他回答共2条 设计(design)这个词,是由日文里以汉字翻译“design”这个字而成。日文在翻译“design”这个词时除了使用“设计”这个词以外,也曾用“意匠”、“图案”、“构成”、“造形”等等汉字所组成的词来表示“design”。 所以在了解什么是“设计”时,我们可以先对这些字词来解释一番: 英语的“design”来源自拉丁语的“de-sinare”,是“作-记号”的意思。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文“desegno”开始,有现今“design”的含意,后经由法文的中介,而为英文所引用,成为现今英文中的“design”。 在英文中“design”有如下意思: a.设计,定计划。 b.描绘草图,逐渐完成精美图案或作品。 c.对一定目的的预定与配合。 d.计划、企划。 e.意图。 f.用图章图记来表达与承认事件。 其中a项与b项与设计专业所称的“设计”最接近。 日文里汉字的“意匠”即指“意念加工”之意,认为“design”乃是从事意念加工的工作。“图案”则相对于“文案”。文案是指以“文字”做说明;图案则是指以“图”做说明。

汉语与佛教的关系

内容提要: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这主要表现在词汇上。本文简要论述了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的三个主要途径,指出中国古代汉语言与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关键词:汉语词语佛教 我国古代有仓颉造字之说,见之于《吕氏春秋·君守》;《汉书古今·人物表》则说明仓颉是黄帝的史臣;民间传说更把仓颉神话,说他有四只眼睛;《说文解字》则说仓颉是受鸟兽足迹的启发而创造出了文字。由文字而构成词汇,再形成语言,便成为汉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延续至今。可以说汉语言是构筑灿烂中华文明的基石。 汉语的发展,也是不断吸收融合别的文化因素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汉语的表意功能越来越强,思想内涵越来越丰富、深刻。在汉语发展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的过程,一是近代由对日本文字的转译而吸收、接受西方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诞生;另一次就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文化的吸收融合。根据统计,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的词语。而正如梁启超所言:“夫语言,所以代表观念也,增加三万五千语,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也。由此观之,则自译业勃兴后,我国语实质之扩大,其程度为何如者。”自汉代译业初兴到宋代大规模译经活动结束,近一千年间经过像竺法护、昙无竭、道安、鸠摩罗什、慧远、菩提流支、玄奘等大师的先后努力,佛教文化被整体移植到中国。早期的翻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固有名词音译,抽象名词大多沿袭中国旧有词汇,尤其是借用老庄者为多,如道安法师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就是注重解决佛经翻译中的“当代化、地域化、大众化”的问题;但随着译经业的逐渐发达,为准确翻译佛经的义理,译者结合汉语特点及佛经义理,创造出了大量新词语;而且随着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在日常交际与活动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词汇。到宋代赞宁便在《宋高僧传》里总结出了翻译“六例”,如方立天先生所说:“六例总结了汉译佛典的来源、语本、翻译方式和译文差异,区分了译本的语言类别,表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翻译中语言问题的重视。”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汉语,对其整体面貌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主要有以下途径: 直接自佛教经典撷取 汉民族文化以儒家为代表,与古代印度以佛教为代表的文化相比较,汉民族偏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对精神的超越需求不是很强烈,所以反映在语言上非常朴实,相对而言缺乏想象力。佛教经典的输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民族的思维想象空间。随着隋唐时代佛教在社会上影响的日渐深远,许多佛教经典中的词语输入进了汉语词语系统之中,尤其是几部普及较广、影响较大的经典,像《楞严经》、《法华经》、《维摩诘所说经》等等。 《楞严经》卷四中,佛陀让25位圣者各自讲述自己的悟道经验,以便使后来“行者”能够“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静。”这一句话中就有两个成语“一门深入”和“六根清净”进入汉语言词汇体系,当然其含义是随着在社会上的应用而逐渐“世俗化”的。该卷还有“爱河干枯,令汝解脱”的说法,“爱河”一词是佛经比喻极其丰富的表现,但中国人却不愿使之干枯,便创造出了“永浴爱河”之类的词语,用于表达对新人的祝福。该书卷八还有“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味同嚼蜡”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比喻,借用到汉语中就成了比喻内容枯燥乏味到极点的意思了。 《维摩诘所说经》第一品中赞扬各位菩萨功德时说:“众所知识,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狮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为大医王,善疗重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其中有多个成语进入汉语词体系:“名闻十方”、“不请之友”、“应病与药”还有“狮子吼”。本来“狮子吼”是说诸佛菩萨能够以妙法降伏一切外道邪说,后来苏东坡写了一首诗歌赠给朋友“龙邱”居士:“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吼”借用此处“狮子吼”的部分含义,说朋友妻子声音特大,对丈夫管教很严,后来便成

论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装饰艺术

论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装饰艺术 ——以园内建筑装饰图案为例 论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装饰艺术——以园内建筑装饰图案为例

摘要:园林中的建筑装饰主要呈现出的是一种图案美,是对欣赏者产生的视觉 吸引,而苏州园林中的建筑装饰图案是营造其“精妙绝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主体,而其中的建筑装饰图案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字: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装饰造型、图案 1、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的主要装饰元素及发展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主体,大多数苏州园林属于私家园林,这是相对于皇家园林而言的,它细腻玲珑的古典气质是独具匠心的,素雅恬静、精巧细致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当时园主人造园时主要把自己的情趣意向倾注于园林中的山水、泉石、花鸟、鱼木,做辅助的是小桥、流水、回廊、曲径、匾额、对联,这些构成了绝妙的园林景观,使得园林意境深邃悠远。本文涉及的苏州园林建筑装饰有亭台楼阁的木质门格窗棂、洞门的造型装饰和取景手法以及庭园回廊中的漏窗装饰。 苏州古典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兴盛于盛唐,在明清时期发展至成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苏州古典园林随着其所属的吴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它的园林文化给这一地区带来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并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多元的艺术形式、深厚的文化涵养而著称。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有了砖瓦的烧制,秦有花砖,汉画像砖石、瓦当图文并茂,还出现了带龙首兽头的栏杆,魏晋建筑装饰兼容了佛教艺术内容,刚劲富丽的隋唐装饰更为夺人风采。宋代装饰与建筑有机结合,明清建筑装饰风格沉雄深远,清代中叶以后西洋建材应用偏多,但装饰思想大多向传统皈依,纹饰趋向繁荣琐碎,但更细腻。 2、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木质门窗种类及其装饰图案 苏州园林景观是由植物、建筑、假山、水源、文化等许多有形无形的元素所组成。其中园林建筑,若无各种类型和形态多变的花窗作连接的话,其景观将大打折扣。苏州园林花窗不仅是一种景观,也是苏州文人园林文化的反映。苏州园林的花窗可谓江南园林之窗典范,只要来苏州园林走一回细加品赏,每一个园林就是一座花窗的微型博物馆。 空窗,又称“月洞”,即在空白墙上做成满月形状。其特点:外部景观如画一般镶嵌“画框”之中。观赏的角度不同,画框中的画与人也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月洞”也不拘泥于满轮圆月这种形式了,也有“弦月”“梅花”“桂叶”“花瓶”“双菱”“六角”等形状。一般空窗既有用水磨清砖作边框的,也有用砖砌成一定形状再用纸筋石灰抹涂。如下图

浅谈汉语中的佛教词

《古汉语白话史》课程论文浅谈汉语中的佛教外来词对汉语的影响 文学院11文41班11016028 沙琳琳 纵观汉语发展历史,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随着历史车辙的划过得到了演变和发展。其中,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最先在词汇方面得到体现,随着历史的演进和不同民族的接触,作为语言发展演变最灵敏的捕捉者——词汇,它见证了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新成员如何从产生到扎根,从生根发芽到结出果实的全过程。在汉语词汇史上,鸦片战争以前,汉语较大规模的吸收佛教外来词汇有三次:一是秦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从匈奴和西域传来新的词汇;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以及佛经的大量翻译而产生的新词汇;三是明清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词汇。其中来自梵语的佛教词汇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起源于印度,到现在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过漫长的岁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佛经》、《佛典》慢慢传播开来并逐渐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佛教词语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许多源自佛教的词语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便不觉得他们是从佛教借来的外来词了。例如,许多成语或典故来源于佛教。《大本经》里说:“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唯我独尊”这一成语,是对佛的降世神奇的赞颂。源自于佛教的修持实践的,例如“六根清净”,“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器官。修行禅定要做到没有任何欲念,必须“六根清净”。“盲人摸象”“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借花献佛”“皆大欢喜”等成语均出自佛教。下列是汉语中常见的佛教成语: 1、“飞蛾投火”多作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涅槃经》说:“汝等今者兴建是意,犹如飞蛾投于火。”宋·頣藏主辑《古尊宿语录大随开山神 照禅师》:“岂比飞蛾投火,自伤自坏。”后为俗语,如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寻他不着,他今日自投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 2、“开花结果”出自《续传灯录》卷三十谓:“开花结果自馨香。”意谓通过修行之“因”而逐渐证到觉悟之“果”。后亦比喻通过努力而有收获。如《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如今方下种,还没有发芽哩,再隔五六年,开花结果,才到你口。”亦写作“开花结实”。

中国建筑装饰艺术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装饰艺术基本特征 一、中国建筑装饰,任何形态,其来源都不是为美而美的,是从实质出发。【如斗拱、雀替、台阶等】然后才作为 装饰对象。【如门、窗、隔扇。都是没有玻璃的情况下产生出来的。细格子的目的是为了挡风和采光。后来才为了装饰发展了花纹。】 二、中国建筑装饰是从中国文化出发的。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从社会伦理出发来建构文化的,伦理性强于宗教性。忠孝节义都反映到建筑及其装饰上来了。一方面强调等级关系【只有高级官品及大臣皇帝们修建的房屋能使用斗拱,普通百姓及时再有钱也使不上。】一方面通过民族文化来教育人【如在墙上装饰的英雄故事情节、桃园结义、二十四孝等】

三、中国装饰作为艺术文化,紧紧的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如砖雕、蝙蝠(变福)图案、双鱼吉庆、如意、双钱、八仙、 瓶等】含蓄,谐音等表现出人们对艺术的暗示义生文外,伏彩潜发,秘想旁通。【如鹿、松、鹤象征着长寿。】 四、还具有一统性的特点。时间上的一统性。中国古代数千年,是一个整体,变而不变。建筑装饰也同样如此,它与 历史文化是一致的。【统一风格,统一的形式法则】 五、具有强烈的伦理性,色彩伦理性。【礼记中写到:“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璜”都有明确规定的。 北京故宫用得黄色琉璃瓦屋顶,代表着天,权利的象征。

天坛用的蓝色琉璃瓦,象征着天的颜色。皇族专用的。 六、中国建筑装饰也有大量的民俗文化内容。这是中国文化的本性所致。如民间传说等。 其中匾联也包括在建筑装饰内容之内。不仅仅是视觉形象,通过所写之字,字义也是文化。如苏州狮子林有座建筑叫燕誉堂。这座建筑高大宏伟,里面装饰华丽,加上一匾,分外神气。出自于诗经中的燕,誉。含蓄的表达出文人气息。 七、色彩的装饰性。 不仅具有伦理性,还具有民俗文化性。我国的实用色彩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围绕着“五行法则”【如金木水火土,把它们赋予相对应的内涵。后来又有五帝、五味、五音、五色、五方等。五音::商、角、羽、微、宫。五色:白、青、黑、赤、黄。与相生相克有关。 对建筑装饰的研究,得从纵、横两个方面研究。纵则指时间,横则是指建筑艺术的门类结构。【屋顶:屋脊、瓦、瓦当、屋顶饰物。山墙:硬山、悬山、山墙饰物。梁架、藻井。柱、材、斗拱:柱形、柱础、斗拱、雀替、枋。台基栏杆:台基、台阶形式、装饰雕刻、材料及栏杆。门窗、隔断:门阙、门户、窗、隔扇、屏风。等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样式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样式(建筑) 一、设计依据 1.依据性文件 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书(土地出让合同)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用地红线图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立项批文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要求的批文 2.主要法规(应根据建筑类型选用公建或住宅建筑适用的规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43-2014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2 《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205-2011 《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上海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二、工程概况 1.建筑总量 用地面积:m2;总建筑面积:m2; 容积率:;绿地率: % 土地使用性质为(在□中打√): □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 □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自身有日照要求的住宅建筑:□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 自身有日照要求的公共建筑:□托儿所、□幼儿园、□大、中小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 □养老院住宿楼、□宿舍 周边敏感建筑:□住宅□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养老院住宿楼□宿舍 场地内的危险源:□易燃易爆危险源□含氡土壤□危险化学品□电磁辐射 场地内的污染源:□废气□废水□油烟□垃圾□其他 2.建筑单体概况 表1 建筑单体概况(可根据单体数量增加序号) 3.绿色技术概况(在□中打√) 1)光环境:□建筑玻璃幕墙□夜景照明; 2)雨水设施:□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硬质场地透水铺装□其他: 3)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外墙垂直绿化; 4)节约材料:□土建与装修一体化□工业化预制构件□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隔断 □整体化定型厨房□整体化定型卫生间□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 5)专项声学设计:□报告厅□大型会议室□多功能厅□剧场□体育馆□演播厅□其他 6)室内热环境:□可调节外遮阳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可见佛教对我国汉语词汇的影响之大。 一、汉语词汇受佛教影响的方面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除了历代佛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词,还有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赋予了佛教的意义,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如“空”、“解脱”。 (二)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其中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合在一起,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是产生了大批偏正式汉语语词,如“戒律”、“妄想”、“三生”等,逐渐改变了六朝以前汉语词汇以联合式为多的状况。 (三)佛教的传人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 为了适应梵文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为晓畅,佛经翻译家们在译经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如“如意”、“成就”、“慈善”等。 佛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巨大,汉语中的来自佛教词汇十分丰富。根据来自佛教汉语词汇的各个类型:从使用较多的成语、惯用语、谚语几个类别

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浅谈黄浦江南延段滨江商务区建筑设计

摘要/ 高层办公建筑是高层建筑中的主要类型之一。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短缺,作为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集散,加工与再创造的场所,高层办公建筑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成为社会最为需要的建筑类型之一。在办公建筑功能形态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中,新的复合式高层综合商务办公建筑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对传统的办公建筑提出新的挑战。本文以黄浦江南延段滨江商务区为例,从空间交融性、交通合理性、结构灵活性、环境舒适性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学习。 关键词/ 复合式高层综合商务办公楼、空间共享性、交通合理、结构灵活,环境舒适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办公室做为生产和处理各种商务活动的信息场所,逐步成为社会生产的基础。人们对办公空间的需求量日益增多。特别是一些国际性大都市中,许多的的公司和大银行的办公场所都集聚在一起形成中心商务区,成为城市区域繁荣和发展的动力源和标志。拌随着技术革新,办公建筑的功能和形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办公建筑正式从单一走向复合、由孤立和封闭走向和城市融合。在信息社会中,功能分区越来越弱化,反而强调了各种城市功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叠加。复合式高层办公建筑便脱颖而出,并很快在作用和数量上占据了办公建筑的主导地位。这也是高度城市化、集约化、增加人际交往和提高城市活力的必然趋势。 上海黄浦江南延段浦东ES2 单元滨江商务核心区是一组集综合性、多功能、高标准的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面积(含地下室)140565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综合性商业,办公、餐饮业等。 项目为黄浦江南延段浦东ES2 单元滨江商务核心区,东邻耀龙路、南至友成路、西达耀江路、北到耀元路。正面黄浦江,并与浦西南外滩商务区隔江相望;同时紧邻宽阔的滨江绿化休闲带及拟建游轮码头,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是该区域商业及人流集聚的枢纽位置。基地建设总用地面积约2605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8486平方米,整个地块自然地貌呈正方形。 项目分为南北两部分,北侧设有一栋三层商业建筑和一栋18 层开敞大空间办公写字楼,建筑高度80m,南侧设有一栋28.3m 高的单体办公楼和一栋18 层的小空

绿色建筑设计要涉及的几个主要方面

关于绿色建筑设计要涉及的几个主要方面 绿色建筑设计咨询是协助建筑师确定最佳的小区布局方式,最佳的体型方案和户型布局,并最大可能的优化建筑物和能源性能。小区的总体布局及区内环境的布置都直接影响着区内建筑的能耗和区内环境的舒适度。比如小区的风环境,如果小区的布局影响了区内空气的流场,导致夏季区内空气流通不畅,冬季风速太大,就会大大增加居民空调的能耗;再如,太阳辐射对区内环境的影响,若小区内绿化或水面面积少,大部分是硬质水泥地面或柏油路面,它们对于太阳的辐射热吸收快,升温快,就会使区内温度升高,形成“热岛效应”。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小区内住户的舒适度和日常使用能耗。 小区热环境分析通过分析建筑物所在小区微环境的局部热岛效应,找出降低人员室外活动空间的热舒适度的潜在因素,并采取措施缓解局部热环境的状况。小区风环境分析分别模拟在夏季和冬季典型风向、风速工况下,建筑物所在小区自然通风的现状,并作出评价;根据小区现状的通风模拟结果,对不满足通风要求的区域提出改进建议。日照模拟评估与优化对小区的日照现状进行模拟,并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不满足日照要求的区域提出改进建议.他具体包括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与评估 ?建筑物全年逐时能耗分析 ?小区热环境,风环境,日照模拟评估,室内环境品质评估;自然通风,照明采光,热舒适性评估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墙体构造,遮阳,门窗幕墙系统节能方案设计 ?节能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诱导式地道通风 ?可再生能源技术可行性论证: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小型风力发电设计 同样绿色小区设计是一项新的设计任务,我司与贵司签订的施工图设计合同并未包含此内容,若贵司要求香苑西园、香苑东园小区做绿色小区则需按照贵司提出的具体任务要求进行具体设计或者修改设计并重新签订相应服务合同。我司可为贵司先期提供有关小区绿色建筑设计的一些基本认识。 第一部分、绿色建筑基本认识: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人,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佛教艺术对中国花卉装饰的影响

!""# ! $% $诸葛铠 摘 要:随着南北朝佛教艺术的兴盛,中国的花卉装饰也骤然增多,并逐渐代替神兽、云气纹 成为装饰的主流。这一变化首先受到印度佛教花卉崇拜的深刻影响;同时,也通过印度佛教艺术间接地接受了中亚和希腊&罗马风格的花卉纹样。它们激发了中国对花卉装饰的兴趣,并从审美需求和吉祥象征两方面形成了具有典型中国风格的花卉纹样,一直流传至今。 关键词:佛教艺术;中国花卉纹样;影响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作 者:诸葛铠,男,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邮编:!%$"!% 如果我们回顾中国装饰艺术的漫长历史,不难发现在秦汉与隋唐之间有一条分水岭,那就是花卉母题的悄然崛起,并有取代传统神兽母题而成为装饰主流的趋势。经过隋唐及至两宋,花卉装饰果然在中国成为显赫一族。它以千姿百态盛开在大河上下、长江南北,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装饰艺术的风格 面貌,并为明清以来装饰艺术与自然的亲和、与人性的联接打下基础。恰恰在汉唐两座文化高峰之间,南北朝在动荡不安之中接纳了来自北方少数民族、西域各族,乃至印度、波斯和东罗马的文化,形成了杂糅而丰富的文化现象。此间,从印度取道西域传入的佛教广为传播,佛教艺术也随之展现无比的辉煌。以上两者的同时发生并不是偶然的。极为看重花卉象征的印度佛教,一方面从希腊和中亚吸收新鲜的花卉题材和形式,一方面把印度和外来的花卉装饰输送到中国。这不仅直接形成别具一格的中国佛教艺术,还启发原本就崇尚自然、喜爱花草的中国人,把选取装饰主题的目光,从质朴庄严的神兽,转向华丽多 姿的花卉,逐渐产生洋溢生活气息、充满吉祥意识的中国式花卉装饰,并长盛不衰地流传至今。 一 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先民已创造了以彩 陶纹样为代表的丰富多彩、 文化系统分明的装饰艺术。此后经“三代”、秦汉的发展,装饰纹样日臻成熟,形成中国古典装饰的典范。但直至汉末,我们在难以数计的文物中,可以看到谱系清晰完整的各种动物形象,它们一般都很古老,往往联结着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花卉纹样却较为少见。这或许与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强烈的象征意识和崇尚传统的思想有关。 图腾崇拜是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产物,由此产生了具有“祖先神”意义的象征物和象征图形。在这方面,已有许多论著加以研究,本文不再赘述。但为什么不同民族的图腾物多是动物.英国人类文化学家马林诺夫斯 对中国花卉装饰的影响 佛教艺术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 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于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比如:赞叹、究竟、浮屠、绝对、实际、缘分、随缘、有缘、妄想、障碍、昙花一现、五体投地、水中捞月、不可思议、皆大欢喜、刹那间、一念之间、一念之差等语词在佛经中频频出现。盲人摸象、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借花献佛、皆大欢喜等成语均出自佛教。 无事不登三宝殿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不看僧面看佛面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僧、佛都是世人敬仰的对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标,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众,所以汉地有

建筑设计原理要点整理

精心整理 公共建筑设计第一讲 ?建筑的本体逻辑是对建造的关注: –支撑、维护、分隔; –尺度、材料、色彩; 空间序列 建筑设计研究的主要问题 ?基地与建筑的关系 ?人与空间的关系 ? ? ? ? ? ? ? ? ? ? ? ? 2012 二、公共建筑的特征性质 建筑具有艺术审美特性 (与其它艺术品异同: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建筑能跨越时代,沉淀出某个时代的艺术特色,因此有人把建筑称之为“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历史教科书”。 1.真实的:现实存在的,历时性,局限性。 2.形象(图象)的:同时性,完整性(信息量大、多、 自身形态、局部与整体、周围环境等) 3.意向的:语言、文字 三者+使用者的理想、公共的态度和价值综合规则、自然、社会、文化以及人类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中各种有意义的事件=较为完整意义的建筑来源。

小结与问题: 建筑是什么? (一)各种观点: 经济、适用、美观 工程技术十人文艺术 工程技术十真善美(罗小末) 足迹、空间、雕塑(菲力普·约翰逊) 功能、结构、象征(丹下健三) (二)、以人的需求为主线 空间为主角(生活、源泉) 形式为语言 ? ? ? ? ? ? ? ? ? ? ? ? ?以 ? ? ? ? ? ?功能的高度概括化化、哲理化 ?四、功能要素: ?基本间、辅助部分、交通部分 ?(一)合适的大小和形状;(二)良好朝向 ?(三)利用率高;(四)开间、进深和层高 ?第三节空间的涵义 ?1.?“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均质空间/非均质空间 ?物理空间(均质空间) ???????特点:尺寸、形状、体积、材质、颜色…… ?心理空间(非均质空间)

简述绿色建筑设计

简述绿色建筑设计 简述绿色建筑设计 摘要: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其内涵既通过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极大地减少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并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环境。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设计;环保节能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设计应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出发,全面考虑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充分体现建筑的人文关怀。随着绿色建筑的不断推广应用,人及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将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和生态被破坏等问题的威胁。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对城市建设而言,实施绿色建筑设计,显得突出重要。 1.1 绿色建筑设计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筑行业资源消耗巨大,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资源再生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现有建筑面积400 多亿平方米,预计在今后30 年内,还要建设400 亿平方米的新建筑,因此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1.2 以低耗为核心发展中国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在建筑活动的全生命周期内,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建设健康环保的人居环境“,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

佛教日常用语你知多少

佛教日常用语你知多少 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与佛教不可分离,简直如空气一般。佛教自2000多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经2000多年浸润碰撞,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其深深渗透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很多日常习语皆来自佛教文化。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一书,其中记载赵朴初先生在“文革”中曾对一位青年学者推心置腹地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的成份。……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现代日常用语多出于佛教经典 【想入非非】俗称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为“想入非非”。如端木蕻良《曹雪芹》十九:“霑儿就爱想入非非,不理他也就没事了。”此语出于佛经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处”。三界中以无色界为最高,无色界四天中以“非想非非想天”为最高,又名“有顶天”。《楞严经》说:“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另据《俱舍颂疏·世间品三》说,此天据诸天之首,其中众生定力深湛,已经没有下地的“粗想”,但也并非暗昧无想,而是还有“细想”,故称“非想非非想天”。 【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三宝殿,即佛殿。佛教寺庙中,有礼拜、供养等法事方入佛殿,无事不得随便在此走动吵嚷。后引申为有事才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