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

贝多芬于1800~1801年冬天开始创作《第二交响曲》,完成于1802年,并于1803年4月5日在维也纳河畔剧院首演。而1802年却是贝多芬一生中最悲惨的一年。从1797年起,贝多芬就开始受到耳疾的折磨,到1798~1799年间,他的耳聋开始加剧,部分丧失辨别高频的能力,突如其来的强音会让他感觉不安甚至耳痛。1800~1801年冬,贝多芬的身心状况更糟,已无法再独自一人承受耳聋带来的困扰。在医生的建议下,1802年春天贝多芬去到离维也纳城不远的海利根斯塔特镇住下,一呆就是半年,在这期间完成了《第二交响曲》。对第二交响曲的评价大致分为两类,一种认为它依然接近海顿莫扎特,没什么新易。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在古典传统中寻求突破、创新的精神。其中包含的某些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已经预示了贝多芬成熟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可以被看作是从以海顿作品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交响曲风格,通向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杰作所体现的新风格的一座桥梁。

引子中的悲剧性从调性中体现出来。在33小节的引子中调性变化了6次(D-降B-G-C-F-d),同时节奏逐渐变的更勇敢,配器法更丰富,嘹亮,最后结束在33小节d小调的琶音上。

第一乐章主部主题主部主题的旋律有主和旋音构成,而活跃的节奏背景则加强了旋律进行的动力,这个主题在最初一小节里以中提琴和大提琴齐奏的回音出现。

副部主题不同于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传统,多半为抒情形象,却具有法国大革命时期包括马赛曲在内的那些群众性的进行曲风格,并在发展部中起了重要作用。副部主题是乐观开朗的形象,它的再现部中使用更温暖的音色并用其它木管乐器齐奏,其雄壮的魄力犹豫弦乐上的震音伴奏被更为加强了。

这部交响曲特别是第一乐章,可说是从早期维也纳古典作曲家的交响曲,通向体现在英雄交响曲中的新风格的一座桥梁。

第二乐章,是贝多芬最动人的抒情篇章之一,是一首极缓慢,深沉的抒情曲,整个乐章平静抒情,充满哲理性的思索。主部主题现有以小提琴为主的弦乐队奏出,第二句时用巧妙的手法把它装饰的非常精致,以单簧管为主的管乐器上重复。包含许多典雅的装饰,传达出温柔的感情,构成一幅清明恬静的画面。

乐章的副部主题转到属调E大调上与主部主题的对比性不强,也由弦乐器奏出但是更活泼轻快,是典型的器乐曲旋律。在这一田园般的美妙世界中有时也突然织入一些英雄气概的动机,但是由于巧妙的处理这些都成为乐章的有机组成因素。

在第一乐章里,战斗的冲击也没有狂热的成分,我们只能在其中体会到对人生保持着最美丽的幻想的高贵的心所具有的青春热诚。

第二乐章的整体风格任然是讲目光投向18世纪,在这个抒情的乐章中友大量海顿莫扎特的音乐语言,但贝多芬在这里使用奏鸣曲式,并加强了同一主题内部的对比以及在尾声中先现下一乐章主题动机的做法,加强了交响曲各乐章的逻辑性关联,也体现出他当时个人思想的逐步变化过程。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名碟漫谈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名碟漫谈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名碟漫谈 古往今来的作曲家们留下了无数交响曲,但贝多芬的“九大”犹如群峰中耸立人云的擎天巨柱,令后人叹为观止,令代代乐迷敬仰赞叹。有“交响曲之父”美称的海顿写了一百多首交响曲,莫扎特也有41首,但其中传世之作不过寥寥数首而已。只有贝多芬,9首交响曲,部部都是人类音乐史上公认的杰作,集伟大和通俗于一体,无一平庸之笔。从淳朴典雅、生气勃勃的早期交响曲、巨人般的“英雄”、壮怀激烈的“命运”、优美如画的“田园”、犹如酒神狂舞的第七、清新幽默的第八、直到崇高壮丽的“合唱”。在贝多芬之后,能达到这样高平均水准的,也只有勃拉姆斯、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廖廖几人。贝多芬交响曲唱片的种类很多,让我们把这个复杂的问题分为3部分讨论:立体声版本、古乐器版本和历史录音版本。 先讨论立体声的唱片,即50年代未到90年代的版本。在这个范畴内最著名的版本,我想毫无疑问是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乐团为德国唱片公司(DGG)录制的3套全集,61/62年、77年、82/83年各一套。总体上说,82年的那套数码录音版是最不值得投资的,不仅最贵(属高价版),而且演绎相对最差。1年和77年的两套水准各有上下,有些交响曲是61年的好些(如“英难”),有些77年的更理想(如“命运”),

但平均都在很高的水平上。从音质上说,61年版似乎得到了更多好评。虽然难免有点背景噪音,低频略有些散,但音质柔顺,柏林爱乐的美丽音色显霹无遗,卡拉扬的一贯指挥风格也成功地表现了出来。德国指挥家克伦佩勒(Otto Klemperer)是与卡拉扬同时代的另一位大师。他的立体声版贝多芬全集灌录于1956年至1961年间,乐队是当时正处于顶峰的爱乐乐团。EMI已将这个录音再版为中价版的CD。音质柔顺,虽然不算发烧级,但一般来说已令人满意。他采取的速度通常较为稳重缓慢,给人庄重威严的感觉,对音乐结构的把握极为出色。克伦佩勒在54/55年还录过一套单声道的贝多芬九大,其中不乏更为惊人的表演,如第3、第5和第7交响曲。 塞尔(GeorgeSzell)这个名字总是和美国克利夫人甚至把塞尔的版本形容为立体声版的托斯卡尼尼,虽然简单武断了些,却也不无道理。却使在60年代卡拉扬版大行其道时,塞尔版依然稳立于市场,可见其魅力。现在可以买到的是收购了哥伦比亚公司的索尼公司出版的CD。法国指挥家蒙特(PierreMonteux)是一个非凡的指挥家。在85岁那年他竟然和伦敦交响乐团签定了一份长达25年的合约1他没有留下完整的贝多芬九大全集,不过,在DECCA公司出版的廉价双片系列(DoubleDe cca)里,可以找到他指挥的8首交响曲,1、3、

音乐史

音 乐 史 结 课 论 文 对古典乐派一作品赏析系别:机电工程系 姓名:王文豪 学号:B12031129

莫扎特小夜曲赏析 内容摘要: 莫扎特作为古典乐派的音乐天才,其作品“神童”和“天使”是人们给予他最常用的两个代名词,而他更是音乐学界所公认的作曲天才。这首小夜曲应该是莫扎特所有的小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尤其是他的第一乐章“快板”,主题轻盈、典雅,简洁明快,曲调优美动听,同时给人一种努力奋进,健康向上的动力。 关键词: 莫扎特歌剧小夜曲 正文: 音乐大师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莫扎特曾说:“人们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实际上,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1791年莫扎特贫病交加在维也纳逝世,享年仅35岁 小夜曲

贝多芬交响乐综述与赏析

贝多芬交响乐综述与赏析 2012-02-17 9:48 卞祖善中国交响乐爱好者学会副会长 提要: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之一,著名的作曲家。他主要的代表作就是九部交响乐。贝多芬的音乐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但又有所创新。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写给王室贵族,而是写给全社会,写给全人类的。尤其是第九交响乐《欢乐颂》更使贝多芬交响乐创作在艺术上和人文关怀精神上达到了极致。所以第九交响乐是贝多芬交响乐创作的一个总结,也是音乐史上古典交响乐的一个顶峰。可以说,贝多芬的交响乐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华章,他将永远鼓舞人类向着光明、向着幸福前进。 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内容是贝多芬交响乐,这个话题我想从一本专著讲起。这本专著就是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榜里的前10名是这样一些人物:第一名穆罕默德、第二名牛顿、第三名耶稣基督、第四名释迦牟尼、第五名孔子、第六名保罗、第七名蔡伦、第八名谷登堡,他是德国活字印刷的发明家、第九名哥伦布、第十名爱因斯坦。共有八个中国人进入了这个排行榜,除了孔子、蔡伦以外,还有秦始皇、成吉思汗、隋文帝、

老子、毛泽东、孟子。其中第45位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角贝多芬。评论中第一句话这样说“最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这位作者在用词方面是非常严谨的。我们现在已经把这个“最”字用烂了,总是说“最伟大的什么什么之一”,其实那就不是最伟大了。最伟大就是唯一的,不应该有“之一之二”这种说法。贝多芬是最伟大的作曲家,而他主要的代表作就是他的九部交响乐。 一、维也纳古典乐派 在讲贝多芬之前,必须要简略的介绍一下维也纳古典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是从1750年开始形成的。其中的三位杰出代表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海顿是一位交响乐作曲家,有“交响乐之父”的美誉。其实在他之前有一位奥地利作曲家摩恩,于1740年首创了古典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这样一个套曲。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称海顿是“交响乐之父”呢?是因为他写的多,写的好。他一共写了107首交响曲,其中有编号的交响曲是104首,早期的交响曲还有3首。通过海顿的交响乐创作,交响乐的乐队编制完善了,而且交响乐的艺术表现力也大大的提高了。

十首必听经典交响乐

十首必听经典交响乐,送给歆然教育的孩子们 尼采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而交响乐是音乐中的音乐,是音乐中神圣的殿堂,而且它具有博大的、高远的、深厚的精神境界。” 交响乐一般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 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 当然,这不是一成不变的,海顿就写过六个乐章的交响曲,大家熟悉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有五个乐章,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四交响曲”,多达十一个乐章等等。 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对于一些特殊曲目,还会加入其它的一些乐器,像唢呐,喇叭,二胡等民族乐器。 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扼住命运的喉咙”,是对这部作品最简洁有力的概括,前不久看到一位朋友的博客,说人类精神史上最为性感的两个男人是《老人与海》里面的桑提亚哥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他所谓“精神上最为性感的男人”,应当可以通俗地描述为“这男人是条汉子”,贝五震撼了亿万人的心灵,不仅仅在于其波澜壮阔的音乐旋律中,更在于贝多芬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 Carlos Kleiber(小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绎的贝五版本,1975年以来就被全世界爱乐人奉为最有格的伟大演奏,有着一气呵成的速度感和纯出自然,不事雕琢的平衡感。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梦想家的狂放不羁 有句话说的好:生活若剥去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毫无乐趣,所以大家不妨做一个快乐的梦想家! 法国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柏辽兹直接继承了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又力图将文学中所描写的生动而具体的形象,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使器乐表现更具感染力,其《幻想交响曲》就是一部被人们称道的“标题交响乐”,五彩斑斓的音乐织体、光怪陆离的大胆想象,总是让笔者想起唐代诗人李贺:一位带着病态苦闷的梦想去燃烧生命热情的鬼才。

论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总体风格特征

论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总体风格特征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总体音乐风格特征,其内容集内省性、抒情性于一体,将歌唱性的旋律引入其中,并注重动机的运作;结构形式复杂而又精炼,倾向于赋格和变奏曲式的运用;织体上高度复调化,重新引入巴罗克时期的重要体裁形式,总体呈现出深刻性、内省性、前瞻性的多元化风格。 关键词: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风格特征前瞻性多元化 贝多芬的16部弦乐四重奏是贯穿其整个创作生涯的,由此可见,他对室内乐体裁的偏爱。弦乐四重奏可谓室内乐中最经典的体裁形式,它在18世纪初由斯卡拉蒂、塔尔蒂尼等人发展,随后又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努力使它进入成熟繁荣时期。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的编制刚好能构成通常意义上的四部和声,使得弦乐四重奏呈现出统一的音响效果,使其具有了成为室内乐中经典体裁的重要条件。贝多芬晚期总共创作了六部弦乐四重奏,分别是 Op.127(降E大调,1824年)、Op.132(a小调,1825年)、Op.130(降B大调,1825年)、Op.133(大赋格,1826年)、Op.131(升c小调1826年)和Op.135(F大调,1826年),其中,Op.133(大赋格)的手稿最初为Op.130的最后乐章,被称作“序奏”。他晚期的四重奏在内容上集内省性、抒情性于一体,引入了咏叹调、宣叙调、民歌化风格的旋律,将器乐曲赋予了“人声”的特质;结构形式复杂而又精炼,倾向于赋格和变奏曲式的运用,乐句、乐段、乐章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织体上高度复调化,对位因素增加,将线性思维渗透到了每一个细胞。正因为在音乐语言和思想上都有了较大的革新,当时曾被看作是一位“疯子老人”的产物,由此直至浪漫主义晚期才逐渐被接受和关注。更有人将其与20世纪巴托克的弦乐四重奏相联系,并这样评价:“直到20世纪初期,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才看到了它们真正的继承者——巴托克所作的六部弦乐四重奏”。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将Op.133冠以这样的头衔——“大赋格是所有时代的当代作品”。因此确切地说,人们对于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理解是在20世纪才完成的,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深刻性、前瞻性的多元化风格特征更成为其自身的亮点和人们研究的焦点。 内省性与抒情性的塑造与体现 对于“抒情性”的重新塑造是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的重要风格之一,在其晚期的四重奏中主要体现在对咏叹调和民歌化旋律风格的运用。与此同时,又引入宣叙调式的旋律与其并置,彰显其内省性、抽象性,从而赋予了音乐更深刻的思想性。 Op.130的第五乐章就是一个典型地将咏叹调和宣叙调相结合的例子,一开始在第一小提琴上奏出的旋律是为女中音而作的一首咏叹调,音区一直维持在小字组的降b到小字二组的g之间,显然是女中音的音区。9小节的主题旋律在降E大调上呈示,音乐流畅,以附点的节奏型强调“歌唱”的语气,并进行了收束,之后采用了变化发展及分裂的手法,在保持原有的附点节奏型前提下又发展出了三连音型,并在第28和36小节两次达到高潮。接下来的中段(40—48小节)则是对宣叙调的典型运用。第一小提琴是建立在降E大调上的哭诉式的宣叙,情绪压抑,变化音极多,而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则是三者在纵向上融为一体的伴奏声部,采用了统一的三连音音型,这似乎是一个填词即可演唱的声乐谱。整个乐章以A-B-A型的咏叹调与宣叙调交替出现的手法写作,大胆而富有创意,既在音乐旋律风格上形成对比,又在思想上体现出作曲家所追求的内省性和抒情性的融合。此外,该作品在第四

贝多芬交响乐赏析

贝多芬交响乐赏析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开始于1817年,历时近七年的时间,完成于1824年春,同年五月七日晚首演于维也纳。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品”。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总和。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

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交响乐基础知识

交响乐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 查看精彩图册 目录 基本简介 主要特征 发展起源 古典交响曲 全面成熟阶段 海顿交响乐 概述 交响乐作品 贝多芬交响乐 浪漫主义交响乐 基本常识 交响乐队的形成 交响乐队的编制 发展历史 经典交响曲结构 如何欣赏 展开 基本简介 主要特征 发展起源 古典交响曲 全面成熟阶段 海顿交响乐 概述 交响乐作品 贝多芬交响乐 浪漫主义交响乐 基本常识 交响乐队的形成 交响乐队的编制 发展历史 经典交响曲结构 如何欣赏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交响乐(SYMPHONY)和交响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交响乐是由多件乐器所演奏的具有交响性的音乐,而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的管弦乐套曲。 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交响音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 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 2、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 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4、表现手法,顿挫分明,能将听众带入音乐意境和想像空间! 编辑本段发展起源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将是荒谬可笑 巴赫 的……。”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到了18 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编辑本段古典交响曲

贝多芬作品列表

贝多芬全部作品目录 作品, 贝多芬, 目录 贝多芬作品集全套介绍(一) 一: 作品类型作品名原名作品编号创作时间调式 交响曲第一交响曲 Symphonie No.1 Op.21 1794--1796 C大调 交响曲第二交响曲 Symphonie No.2 Op.36 1801-1802.10 D大调 交响曲第三交响曲 (英雄) Symphonie No.3 OP.55 1803-1804 降E大调 交响曲第四交响曲 Symphonie No.4 Op.60 1806.10 降B大调 交响曲第五交响曲 (命运) Symphonie No.5 Op.67 1804-1808 C小调 交响曲第六交响曲 (田园) Symphonie No.6 Op.68 1807---1808 F大调 交响曲第七交响曲 Symphonie No.7 Op.92 1811-1812.6 A大调 交响曲第八交响曲 Symphonie No.8 Op.93 1811-1812.10 F大调 交响曲第九交响曲 (合唱) Symphonie No.9 Op.125 1824.2 D小调 交响曲第十交响曲 Symphonie No.10 遗稿 交响曲战争交响曲 Wellingtons Sieg Op.91 1813 D大调 序曲莱奥诺拉 Leonore Overtures No.1-1805 No.2-1805 No.3-1806 No.4-1814 序曲艾格蒙特 Egmond 1809 序曲科里奥兰 Coriolanus Overture Op.93 1807 C大调

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 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 Op.43 1800-1801 序曲斯蒂芬国王 King Stephen Op.112 1811 序曲向大厦献礼 The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p.124 1822 C大调 骑士芭蕾音乐 Musik Zu einem Ritterballett WoO.1 1790-1791 序曲命名日庆典序曲Ouverture “Namensfeier” Op.115 1814 C大调 雅典的废墟 The ruins of Athens Op.113 舞曲 12首小步舞曲 12Menuette WoO.7 1795 舞曲 12首德国舞曲 12 Dertsche Tanze WoO.8 1795 舞曲 12首对舞曲 12 Kontratanze WoO.14 1800-1802 舞曲 6首兰德勒舞曲 6 Landlerische Tanze WoO.15 1802 D大调 舞曲 11首维也纳舞曲 11 Wienertanze WoO.17 1818-1820 舞曲庆贺小步舞曲 Grarulations Menuett WoO.3 1822 进行曲为乐队而作的进行曲(6首) Marsh for Orchetra WoO.18-22,24,29 1809-1810 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1 Op.15 1796 C大调 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2 Op.19 1794-1795 降B大调 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3 Op.37 1800 C小调 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4 Op.58 1805-1806 G大调 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5 Op.78 降E大调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教案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协奏曲》的经过,感受《月光协奏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 从音乐与故事中深刻的了解贝多芬这个伟大的作曲家。 教学准备: PPT课件,多媒体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贝多芬的作品了,让我们再听一下《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然后请同学们讲一下我们从这首乐曲中感受到的作曲家在作这首曲时的心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曲子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在小学的上同学们会学到这个故事,如果同学们没有学过也没关系,我们今天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也会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的。 二、歌曲欣赏。 1、复习过《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之后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音乐《月光奏鸣曲》,让我们先来聆听这首乐曲,在聆听的同时同学们结合对贝多芬的认识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一下,这首音乐表达的情感。 2、下面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贝多芬吧。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7-1827.3.26),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

贝多芬交响乐简介

贝多芬交响曲简介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 BEETHOVEN: Symphonie 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C大调,,开始创作于1794年,完成于1796年,当时贝多芬26岁,1800年4月2日在维也纳霍夫堡剧院首演。这首作品的风格是轻松和活泼,据说是应斯维顿男爵的建议而作,斯维顿男爵是莫扎特与海顿的保护人。 贝多芬这首交响曲中,明显可以看出海顿、莫扎特的影子,共4个乐章:1.极慢板,朝气蓬勃的快板。开头有一段仿效海顿的缓慢的引子,但在具古典传统特征的第一主题进入之前,有一些游移的、不明确的和弦。第一主题具舞蹈性,副主题是优美的双簧管与长笛的对答。展开部几乎用第一主题写成,开头的素材在再现部中出现时更为有力和富有变化。2.如歌的行板。围绕一个简单主题的奏鸣曲快板曲式的展开和扩张,再现部主部主题有很多装饰。3.小步舞曲,活泼的极快的快板,在这个乐章中已使用谐谑曲的快速度,其节奏重音显示出急剧的力度对比。4.柔板,活泼的快板。这个乐章开头,一段简单的音阶的重复,引出一个舞蹈性主题,表现出对海顿模仿的机智的笑声。其曲式用的是海顿创造的那种最简单不过的奏鸣曲—回旋曲曲式,但却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力。这首作品的突出部分是第三、第四乐章的轻松、诙谐、活泼,首演时那些正统的评论家曾认为这种“大量使用粗俗的不谐和音及所有乐器发出的吵闹”,损害了莫扎特与海顿,其实贝多芬这首作品则是为表达对他们的敬意而作的。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 BEETHOVEN: Symphonie 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D大调,OP36,1801年开始创作,1802年10月完成于维也纳近郊“海利根斯塔特”小村。1802年,贝多芬已预感他可能完全失去听觉,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与命运搏斗中写成的,它与“海利根斯塔特遗言”几乎同时完成。这首交响曲被称作“英雄的谎言”,有一位莱比锡的著名评论家这样描述这首作品:“一头粗野的怪物,一条被刺伤了的龙,不肯死去,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时(末乐章),还怒不可遏,用尾巴狂怒地抽打,直至在痛苦挣扎中僵死。”这首作品1803年4月5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演。 这首作品包括4个乐章:1.柔板,朝气蓬勃的快板。包括浪漫与神秘色彩的引子和活泼的第一乐章,主题刚劲、喧闹、活泼,副题是木管奏出的歌唱。2.小广板,宽广而流动的旋律先由弦乐组奏出,后由木管乐器作出反应,整个乐章充满了旋律美。3.谐谑曲,快板。这个乐章充满出人意料的力度与节奏变化,中段有一段精致优雅的18世纪为木管而作的三重奏。 4.极快的快板,柏辽兹称它为第二谐谑曲,充满活泼与快乐。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 BEETHOVEN: Symphonie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降E大调,,作于1803—1804年。这首作品,贝多芬开始是为拿破仑而创作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作品完成时,拿破仑已自封为皇帝,贝多芬愤怒地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本来这首作品取名就叫《波拿巴》),重新起名为《英雄交响曲》,“为歌颂对一位伟人的纪念而作。”这首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指挥是贝多芬自己。包括4个乐章:1.朝气蓬勃的快板,没有引子,一开始就是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它的发展充满着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Moonlight Sonata Based on a story narrated by the musician Enrique Baldovino Original PPS in Portuguese from Edison de Piracicaba -Brazil) Adapted and translated from Portuguese by: Pedro & Mila Ramos / Dowerglen, RSA –August/07 Music: Mondscheinesonate - Ludwig Van Beethoven (基于音乐家Enrique Baldovino 所述故事) 背景音乐:月光奏鸣曲(贝多芬) 原PPS 出自巴西,由Pecto &Mila Ramos 于2007年8月选辑并由葡语译为英语

Gate of AlcaláMadrid Who did not have in life moments of extreme pain? Who has never felt, at some moment in life, the desire to give up?阿卡拉门马德里西班牙谁在生活中没有经受过极端痛苦的时光?谁从未在一生的某些时刻想到过放弃?

Tower of Belem Lisbon Who has not yet felt lonely, extremely lonely, and had the sensation of having lost all hope? 贝莱姆塔里斯本葡萄牙谁从来没有感到过孤独、 极端的孤独, 并且有了失去一切希望的感觉?

贝多芬 第四交响曲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降B大调,OP.60,创作、完成于1806年的9、10月间,当时贝多芬正在利赫诺夫斯基亲王特拉波(位于今波兰与捷克交界处)近郊的格拉兹夏宫内作客,贝多芬在这里认识了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伯爵要组织一支乐队,塔委托贝多芬创作了这部第四交响曲。这部作品于1807年3月由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和他的乐队首演,演出地点是维也纳的利赫夫斯基宫。这部作品充满着明朗、富诗意情趣的柔和,其中多微妙、色彩丰富的细部。这种风格的由来也是因为当时贝多芬处在恋爱时期,所以也表现了作曲家对爱情、青春以及生命的美好向往和赞美。大家可能会被数字所迷惑,其实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恰恰是在第五交响曲已经完成大部分创作之后才开始进行的。当时贝多芬的思路被阻挡在了第五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因为在完成前三个乐章的创作后,他无法顺利孕育出一个完美的尾声,所以就暂时把第五交响曲先放在一旁,转而开始创作新的第四交响曲,最终第四交响乐率先完成(因此占据了“老四”的位置,命运则拍到了第五),贝多芬也从其第一乐章的创作中得到灵感,借用了“爆发性”的曲式,完成了第五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第四交响曲的创作几乎一气呵成,体现出当时贝多芬正处在最佳的状态,而且作品中那浓郁的青春气息让人心动,为此人们经常称贝多芬的这部交响曲为“青春的颂歌”。 第四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1.柔板,活泼的快板,一个带点凶兆的缓慢引子引出最轻松愉快的快板,接着独奏大管、双簧管、长笛有精彩的旋律对话,在紧接着是柏辽兹描述的越来越强的发展:“期间的和声色彩先是模糊而犹豫不决,在转调和弦的云雾完全驱散时,它才重新闯出来,你可以把它看作一条河流,平静的流水突然会消失,它离开河床是为了让浪花变成四溅的瀑布咆哮着直泻而下。” 2.柔板,美好的旋律的宁静流动与轻摇的伴奏,柏辽兹这样形容:“他的旋律是天使般的纯洁和不可抗拒的柔情蜜意,只是奇妙的艺术加工痕迹完全消失。” 3.活泼的快板,谐谑曲是万花筒般的色彩印象的展现。 4.不太快的快板,从小提琴的无穷动旋转开始,最后是整个乐队的旋转,如野蜂飞舞,也如神话中小精灵的舞蹈。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资料讲解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 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C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降B 大调第四交响曲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 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 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 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 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 三、属于英雄的时代强音——第三“英雄”交响曲 1803年,距离上一部《第二交响曲》一年不到,贝多芬开始正式写作这部策划已久的交响曲。这年夏天,作曲家来到维也纳郊外杜布林中的一个葡萄园,在一间农舍中开始了创作。宁静的田园几乎与世隔绝,就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下,一部大作悄然问世。《第三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

西方音乐史古典讲稿

(一)概述: 定位——; 社会文化历史背景——; 两大时段——“前古典”和“维也纳古典时期” (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有如下这样一些新的特征: 一、器乐继续发展和走向成熟,并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具体表现在:1、大小调体系成熟; 2、对比、对称、平衡和简洁的音乐语言结构,主调 音乐处于主导; 3、交响曲、古典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的形成; 4、维也纳古典乐派产生; 二、受启蒙运动影响,歌剧领域出现革新潮流: 1、喜歌剧的产生。 2、歌剧改革。 早期古典主义音乐 (前古典主义音乐) 第一节前古典主义的概念:大约1730~1780属于这一时期; 歌剧和器乐是这一时期音乐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歌剧的变化 ?一、喜歌剧(opera buffa)的兴起: ?1、意大利的喜歌剧。 喜~产生于意大利,从正歌剧的幕间剧(intermezzo)中脱胎而出。 第一部喜歌剧《女仆作夫人》—作者:乔瓦尼.巴蒂斯图塔.佩格莱茜 (G.B.Pergolesi,1710~1736)?喜歌剧的特点:(1)、大众化,生活化。 (2)、表现形式比较简单 (3)、音乐比较通俗。 (4)、娱乐性,常常具有讽刺性。 ?2、法国的喜歌剧(opera comique)。 “喜歌剧之争”是法国音乐中的重要事件。 卢梭的《乡村卜者》 ?3、英国的《乞丐的歌剧》盖伊曲、佩普什脚本。 ?4、德国的歌唱剧(singspiel)。 二、歌剧改革 ?1、歌剧改革的背景; ?2、格鲁克的改革; (G.G.Gluck,1714~1787)德国作曲家代表作:《奥菲欧与优丽狄茜》 ?3、改革的要点:《阿尔采斯特》 (1)、歌剧中的一切服从于戏剧表现的需要;

贝多芬作品集全套介绍

贝多芬作品集全套介绍(一) 一: 作品类型作品名原名作品编号创作时间调式 交响曲第一交响曲Symphonie No.1 Op.21 1794--1796 C大调 交响曲第二交响曲Symphonie No.2 Op.36 1801-1802.10 D大调 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 Symphonie No.3 OP.55 1803-1804 降E大调 交响曲第四交响曲Symphonie No.4 Op.60 1806.10 降B大调 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 Symphonie No.5 Op.67 1804-1808 C小调 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田园) Symphonie No.6 Op.68 1807---1808 F大调 交响曲第七交响曲Symphonie No.7 Op.92 1811-1812.6 A大调 交响曲第八交响曲Symphonie No.8 Op.93 1811-1812.10 F大调 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合唱) Symphonie No.9 Op.125 1824.2 D小调 交响曲第十交响曲Symphonie No.10 遗稿 交响曲战争交响曲Wellingtons Sieg Op.91 1813 D大调 序曲莱奥诺拉Leonore Overtures No.1-1805 No.2-1805 No.3-1806 No.4-1814 序曲艾格蒙特Egmond 1809 序曲科里奥兰Coriolanus Overture Op.93 1807 C大调 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 Op.43 1800-1801 序曲斯蒂芬国王King Stephen Op.112 1811 序曲向大厦献礼The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p.124 1822 C大调 骑士芭蕾音乐Musik Zu einem Ritterballett WoO.1 1790-1791 序曲命名日庆典序曲Ouverture “Namensfeier” Op.115 1814 C大调

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演奏风格与技巧

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演奏风格 与技巧 摘要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著名德国作曲家及钢琴家,是古典时期过渡到浪漫时期的主要音乐人物。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思想深邃,对奏鸣曲式的结构发展贡献极大,《月光奏鸣曲》是一首“似幻想而非幻想”的奏鸣曲,尤以第三乐章出彩,激动的急板,此乐章使人仿若在火热激情与深刻沉思中轮转。笔者将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第三乐章开展浅略剖析与说明。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演奏风格 一、《月光奏鸣曲》的作者及创作简介 (一)作曲家的生平及音乐创作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演奏家、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于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贝多芬一生曲折,而曲折的本源就是一直伴随着他的耳疾,以至于他最后失聪,这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精神支柱的人来说,是致命的。他虽然备受煎熬,但这却也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流与动力,成就了特立独行的天才。他与莫扎特、海顿同为古典乐派的领军人物,但笔者认为贝多芬却是当中最出格的,他的创作都是在古典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与自己的新创意新想法的再结合,可以说他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融会贯通者,也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启发者。在其一生中其音乐独创作品恒河沙数,其中他最著名的32首奏鸣曲被世人称为音乐界的“新约圣经”,这32首中尤以“Pathetique”、“Moonlight”、“Storm”等最为著名,最能体现他崇高的精神和他深远的思想。 (二)奏鸣曲 奏鸣曲(Sonata),最初是由“Sonare”这个词汇演变而来的,在拉丁文中表示以各种方式发出不同音色响动。在贝多芬的兴盛发扬下,奏鸣曲体裁进入了成熟阶段,以乐章数目来看其作品多数包含三个乐章,少数则扩充为四个乐章,其规模领域已近乎于交响乐形式,使其整体结构更加饱满。再谈及奏鸣曲的结构,尤其古典主义时期,同《月光》一样第一乐章便是慢板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大多开端为快板乐章,且为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常规为慢板乐章,此时贝多芬与其他作曲家再次背道而驰,将第二乐章定为十分轻快的小快板,结构却依旧是复三;第三乐章贝多芬就遵循基本情况了,为快板或急板乐章,惯例的选择为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四个乐章时会在二、三这两个乐章之间穿插着以复三段式为结构形式的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用以作为第三乐章。 (三)《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提到此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就不得不提到令大家误解的美丽传说,便是在小学课文中所讲述的贝多芬为盲女演奏《月光曲》这一故事。但此曲虽为贝多芬所作,名却并非他所取,而是因德国诗人海因里希·雷尔斯塔布评论“第一乐章令人想起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出版社受其启发便将“月光”用作标题,流传至今。 而真实的故事其实是,于1801年,贝多芬为令他坠入爱河的女子——

音乐鉴赏论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关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歌剧的赏析 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

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 第九号交响曲在速度和力度上,都让人想起尼采的那句名言:“欢乐——比心中的忧伤更为深沉。”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欢乐颂》的乐队几乎没有一个人会笑出声来,连听众都一个个神情严肃,沉浸在一种精神享受之中,其情绪与在听悲歌时是一样的。,这个杰作是贝多芬给人类做好的礼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