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工大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要点

哈工大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要点

哈工大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要点
哈工大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

1.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由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及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我国将用30年时间,形成8.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网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将把我国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全部用高速公路连接起来,覆盖10亿人口。

3.公路按功能划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

4.公路按行政管理属性划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

5.公路分级(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

6.全部控制出入的高速公路应符合的条件:必须具有四条或四条以上的车道,必须设置中间带,必须设置禁入栅栏,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7.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8.除快速路外,各类道路划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

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9.城市道路设计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根据规定:快速路、主干路为20年:次干路为15年;支干路为10~15年。

10.作为道路设计依据的车辆可分为四类: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铰接车。

11.设计速度(又指计算行车速度):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

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12.运行速度: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

保持的安全速度。

13.设计交通量:指拟建道路到预测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14.设计小时交通量的合理取值范围应在第20~40位以内,宜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的

依据。

15.各级公路车辆折算系数:小客车1.0 中型车1.5 大型车2.0 拖挂车3.0

16.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分界控制线。

17.道路建筑限界:又称净空,由净高和净宽两部分组成。它是为保证车辆和行人的正常通行与

安全,规定在道路的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设施及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净高即净空高度,是指道路在横断面范围内保证安全通行所必须满足的竖向高度。净宽是指道路在横断面范围内保证安全通行所必须满足的横向宽度。

18.道路勘测设计阶段

(1)一阶段设计:即一阶段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地小型建设项目。

(2)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3)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或隧道等。

第二章平面设计

1.路线是指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路线的平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路线的平面、纵断面和各个横断面是道路的几何组成。

2.行驶中的汽车其重心轨迹在几何性质上的特征:

(1)轨迹是连续的;

(2)轨迹的曲率是连续的;

(3)轨迹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

3.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是平面线形三要素。

4.为什么要限制直线的最大长度?

(1)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直线难以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路基,破坏自然景观。若长度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

(2)过长的直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倦和急躁,易超速行驶,对安全行车不利。

(3)所以在定线中直线的运用、长度的确定,应当慎重考虑,不宜采用过长的直线。

5.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在外部因素作用下,汽车尚能保持正常行驶状态和方向,不致失去控制而产生滑移、倾覆等现象的能力。

6.横向超高:为了抵消或减小离心力的作用,保证汽车在圆曲线上稳定行驶,必须使圆曲线上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呈单向横坡的形式,称为横向超高。

7.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在发生横向倾覆之前先产生横向滑移现象。为此,在设计中应保证汽车不产生横向滑移,同时也就保证了横向倾覆的稳定性。

8.极限最小半径:为保证车辆按设计速度安全行驶所规定的圆曲线半径最小值。

9.一般最小半径:各种公路对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其安全、舒适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10.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指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最小半径。8﹤9﹤10

11.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在平面线形中,在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

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12.缓和曲线的作用:

1)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

2)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

3)超高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

4)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

13.回旋线:曲率随着曲线长度成比例变化的曲线。其基本公式为:rl=A×A

式中:r——回旋线上某点的曲率半径

l——回旋线上某点到原点的距离

A——回旋线参数

14.研究认为:回旋线参数A与连接的圆曲线半径应该相协调,二者之间只要保持R/3≤A≤R,便可获得视觉上协调、舒顺的线性。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

1.在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地面线,另一条是设计线

2.发动机特性曲线:当发动机节能阀全开时,将发动机的功率P、扭矩M以及燃油消耗率g 与发动机曲轴的转速n之间的函数关系以曲线表示,该曲线称为发动机转速特性曲线或者简称为发动机特性曲线。

3.当使用低排档时,用较大的r(伽马)值以获得较大的驱动力T,但车速v较小;而使用高排档时,用较小的r值,具有较小的驱动力和较高的车速。

4.最小纵坡:是为纵向排水的需要,对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

5.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路段两端点的高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值。它是衡量纵断面线形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6.合成纵坡:是指道路纵坡和横坡的矢量和。计算公式:I=

式中:I——合成纵坡(%)

i——路线纵坡(%)

ih——超高值(%)

7.爬坡车道:是指设置在陡坡路段上坡方向右侧供慢速车行驶的附加车道。

8.避险车道:在长陡坡下坡路段车道外侧增设的供速度失控车辆驶离正线安全减速的专用车道。

9.室内纵断面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1)拉坡前的准备工作(2)标注控制点位置(3)试坡

(4)调整(5)核对(6)定坡

10.汽车的行驶阻力分为三种:空气阻力、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

第四章横断面设计

1.由于公路等级高、交通量大,双向(上、下行)行车之间必须分开,形成双幅多车道公路。分隔方式:采用中间带。一种是用等宽同高的分隔带分隔,叫做

整体式断面;另一种是将上、下行车道放在不同的平面上分隔(即采用不等宽不同高的宽分隔带),称为分离式断面:

整体式断面的路幅构成:包括行车道、中间带、路肩以及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避险车道等。

2.公路横断面的类型

(1)单幅双车道适用:二、三级和一部分四级公路。

(2)双幅多车道适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3)单车道适用:交通量小、地形复杂、工程艰巨的山区公路或地方道路,采用设错车道的单车道公路,适用于地形困难的四级公路

3.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类型

(1)单幅路俗称“一块板”断面

(2)双幅路俗称“两块板”断面。

(3)三幅路俗称“三块板”断面。

4.适用条件:

单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且非机动车较少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和拆迁困难的旧城改建的城市道路。

双幅路:适用于各向至少具有两条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较少的道路。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大或地形特殊的路段亦可采用。

三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红线宽度≥40米的城市道路。

四幅路:适用于机动车车速度较高,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和主干路。5.路肩:位于行车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

作用:1)保护及支撑路面结构。2)供临时停车之用。3)作为侧向余宽的一部分,能增加驾驶的安全和舒适感,尤其在挖方路段.还可以增加弯道视距,减少行车事故。4)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5)对未设人行道的道路,可供行人及非机动车使用

6.中间带由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组成。

7.超高过渡方式

(一)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

1)当超高值等于路拱横坡度时

方法:只需行车道外侧绕中线外侧逐渐抬高,内侧不动,直至内、外侧坡度相等为止。

2)当超高值大于路拱横坡度时

有三种过渡方式:①绕内边线旋转②绕中线旋转③绕外边线旋转

评价:方法①:适用于新建工程。方法②:适用于旧路改建工程。方法③:只适用于特殊情况,例如某些改善路容的地点,一般不采用。

(二)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

1)绕中央分隔带中线旋转

2)绕中央分隔带边线旋转

3)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

8.汽车的制动性:指汽车行驶中强制降低车速以至停车且能保持行驶方向和在下坡时能保持一定

速度行驶的能力。

9.评价汽车制动性的指标: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及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三个方面。

10.制动距离:是汽车从制动生效到汽车完全停止,这段时间内所行驶的距离。

**①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驾驶员自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②会车视距:两辆车相向行驶,驾驶员自看到前方车辆时起,至安全会车时止,两辆汽车行驶所需的最短距离。

③错车视距: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对向行驶汽车相遇,自发现后采取减速避让措施至安全错车所需的最短距离。

④超车视距:在双车道道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自开始驶离原车道初起。至可见对向来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

**上述四种视距中,前三种属于对向行驶,第四种属于同向行驶。第四种需要距离最长,须单独研究。而前三种中,会车视距最长。

11.视距曲线:是指驾驶员视点轨迹线每隔一定间隔绘出一系列与视线相切的外边缘线。

12.各级道路对视距的要求

(1)各级公路的每条车道均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

(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停车视距;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要求,其长度不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措施的路段,可采用停车视距。

(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级公路、三级公路的下坡路段,应采用下坡段货车停车视距进行检验。

(4)具有干线功能的二级公路宜在3min的行驶时间内,提供一次满足超车视距要求的路段;其他双车道公路可根据情况间隔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

13.土石方调配原则

(1)在半填半挖断面中,首先考虑在本路段内移挖作填进行横向平衡,再作纵形调配,以减少总的运输量。

(2)土石方调配应首先考虑桥涵位置对施工的影响,一般大沟不作跨越调运,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上坡运土。

(3)为使调配合理,必须根据地形和施工条件,选用适当的运输方式,确定合理的经济运距,用以分析工程用土是调运还是外借。

(4)土方调配“移挖作填”不仅要考虑经济运距问题,还要综合考虑弃方或借方占地,赔偿青苗损失及对农业的影响等。

(5)不同的土方和石方应根据工程需要分别调配,以保证路基稳定和人工构造物的材料供应。(6)位于山坡的回头曲线路段,要优先考虑上下线的土方竖向调运。

(7)土方调配对于借土和弃土应事先同地方商量,妥善处理。

第五章线形设计

1.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一)平面线形应直捷、流畅,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续

(三)注意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

(四)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2.基本型曲线:平曲线按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顺序的组合形式。

3.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原则

1)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保持线形技术指标在视觉和心理上的大小均衡。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

4.线形设计检验与评价的方法

(一)道路透视图

(二)沿线耗油量

(三)事故率预测模型

(四)可能速度法

(五)运行速度法

5.划分分析路段:根据圆曲线半径和纵坡的大小将整条路线按平直路段、纵坡段、小半径平曲线段和弯坡组合段四种分析单元进行划分。

6.线形设计的评价

1)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

2)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

第六章选线与总体设计

1.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定路线中线的全过程。

2.选线的方法和步骤

1)路线方案选择2)路线带选择

3)具体定线

3.路线控制点:指公路网规定的通过地点以及为便于分段布线,在选线过程中选定的对路线走向起控制作用的点。

4.影响路线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

(1)路线在政治、经济、国防上的意义,国家或地方建设对路线使用任务、性质的要求,改革开放、综合利用等重要方针的体现。

(2)沿线在铁路、公路、航道、空运等交通网系中的作用,与沿线工矿、城镇等规划的关系,以及与沿线农田水利等建设的配合及用地情况。

(3)沿线自然条件的影响。

(4)路线主要技术标准和施工条件的影响。

(5)沿线旅游景点、历史文物、风景名胜等的联系

5.路线方案选择的方法和步骤

(1)收集资料:搜集与路线方案有关的规划、计划、统计资料及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航测图、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

(2)根据确定的路线总方向和公路等级,先在小比例尺(1:50000或1:100000)的地形图上,结合搜集的资料,初步研究各种可能的路线走向。

(3)按室内初步研究提出的方案进行实地调查,连同野外调查中发现新的方案,都必须坚持跑到、看到、调查到,不遗漏一个可能的方案。

(4)分项整理汇总调查成果,编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上级编制或补充修改设计任务书提供依据。

6.平原区路线选线要点

1)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2)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关系

3)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

4)注意土壤水文条件

5)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

6)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7.山岭区选线:分类(按行经地带的部位):沿河(溪)线、越岭线、山脊线等

8.越岭线的展线方式主要有三种,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

1)自然展线优点:走向符合路线基本方向,行程与升降统一,路线最短。缺点:避让艰巨工程或不良地质地段的自由度不大,只有调整坡度这一途径。

2)回头展线的缺点:在同一坡面上,上、下线重叠,尤其是靠近回头曲线前后的上、下线相距很近,对行车、养护、施工都不利。

优点:便于利用有利地形,避让不良地形、地质和难点工程。

3)螺旋展线优缺点:它虽比回头线具有线形较好,避免路线重叠的优点,但需要建隧道或高桥、长桥,造价很高,因而很少采用。

9.路线布设方式

(一)平坦地带——走直线

(二)较陡横坡地带——走匀坡线

(三)起伏地带——走直连线和匀坡线之间

10.多年冻土地区选线要点

(1)路线通过山坡时,尽量选在平缓、干燥、向阳的地带。

(2)路线通过山岳丘陵区时,选在融冻坡积层缓坡的上部。

(3)路线宜选择在岩石、卵石土、砾石土、砂和含水量小的黏土、黏砂土、砂粒土等少冰冻土地带。

(4)路线应尽量选用填方,尽可能避免挖方、零断面或低填浅挖断面。

(5)大、中桥宜选在大河的融区或基底为少冰冻土的河段。

(6)隧道应尽量避免穿过地下水发育的地层。

11.3S技术是遥感(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的有机结合。

第七章定线

1.定线:是根据既定的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地形、地质等条件,综合考虑路线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具体定出道路中线的工作。

*定线的任务:是在选线布局阶段选定的“路线带”的范围内,按已定的技术标准,结合细部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面的合理安排,定出道路中线的确切位置。

2.定线按工作对象的不同,分为:纸上定线、现场定线、航测定线。

3.纸上定线按操作方法,可分为:直线形定线法、曲线形定线法。

4.直线形定线法和曲线形定线法这两种定线方法的异同?

1)两种定线方法在本质上无区别,定线成果都是由直线、缓和曲线及圆曲线组成的中线;

2)但在定线手法上两者相反,前者是先定直线再定曲线,后者是先定曲线再定直线;

3)另外,直线形定线法可用于纸上定线或现场定线,而曲线形定线法只能用于纸上定线。

5.山岭、重丘区定线步骤

(1)定导向线

1)分析地形,找出各种可能的走法。

2)放坡定坡度线。

3)确定中间控制点,分段调整纵坡,定导向线。

(2)一次修正导向线

1)试定平面和纵断面。

2)定一次修正导向线。

3)二次修正导向线。

(3)定线

定线是在二次修正导向线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修正导向线是一条平面折线,不满足技术标准的要求,必须适当取直,并用平曲线连接,定出中线的确切位置。

6.曲线形定线方法的定线步骤

(1)参照导向线或控制点,徒手勾绘线形順适、平缓并于地形相适应的概略线位。

(2)用直尺或不同半径的圆曲线弯尺拟合徒手线位,形成一条由圆弧和直线组成的具有错位的间断线形。

(3)在圆弧和直线上各采集两点坐标固定位置,通过试定或试算,用合适的缓和曲线将它们顺滑连接,形成连续的平面线形。

7.现场定线的工作步骤

以山区越岭线为例说明现场定线的工作步骤:

1)分段安排路线2)放坡、定导向线3)修正导向线

4)穿线交点5)曲线插设6)设计纵断面

8.移线条件

(1)路线平面技术标准前后不协调,需要调整交点位置和改变半径,或室内纵断面定坡后发现局部地段工程量过大时;

(2)路线位置过于靠山使挖方过大,或过于靠外使挡土墙较高时;

(3)增加工程量不大,但能显著提高平、纵线形标准时。

9.实地放线:将纸上定线和纸上移线定好的路线敷设到地面上,供详细测量和施工之用的作业过程。

常用的方法:穿线交点法、直接定交点法和坐标法。

10.穿线交点法可以分为支距法(量支距、放支距、穿线交点)和解析法(计算夹角、计算距离、放线)两种方法。

11.穿线交点法和直线定交点法的总结:

1)以上两种方法的放线资料都来源于图解,准确度不高,当路线活动余地比较大时可以采用。2)另外,只用在路线导线的标定,路线的曲线部分还需用传统的曲线敷设方法标定。

3)这两种方法只适用于直线形定线方法。

11.坐标法放线数据全部来自于精确计算,放线精度高,可用于直线或曲线的标定。因此,坐标法适用于直线形定线法和曲线形定线法。

哈工大机械设计大作业V带传动设计完美版

哈工大机械设计大作业V带传动设计完美版

————————————————————————————————作者:————————————————————————————————日期: ?

Harbin Instituteof Technology 机械设计大作业说明书 大作业名称:机械设计大作业 设计题目:V带传动设计 班级: 设计者: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 2014.10.25 哈尔滨工业大学

目录 一、大作业任务书 ........................................................................................................................... 1 二、电动机的选择 ........................................................................................................................... 1 三、确定设计功率d P ..................................................................................................................... 2 四、选择带的型号 ........................................................................................................................... 2 五、确定带轮的基准直径1d d 和2d d ............................................................................................. 2 六、验算带的速度 ........................................................................................................................... 2 七、确定中心距a 和V 带基准长度d L ......................................................................................... 2 八、计算小轮包角 ........................................................................................................................... 3 九、确定V 带根数Z ........................................................................................................................ 3 十、确定初拉力0F ......................................................................................................................... 3 十一、计算作用在轴上的压力 ....................................................................................................... 4 十二、小V 带轮设计 .. (4) 1、带轮材料选择 ............................................................................................................. 4 2、带轮结构形式 . (4) 十二、参考文献 ............................................................................................................................... 6 ?

Removed_2014年哈工大市政学院拟录取名单

新闻类型:公告发布时间:2014-3-18 15:32:09 发布人:admin 201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 院(系)代码与名称: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姓名考试方式总成绩录取学科学位类别奖学金等级录取校区备注朱学武统考618.9城市水资源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黄睿统考590.9城市水资源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龙智云统考576.9城市水资源学术型二等校本部 闫津赫统考553城市水资源学术型二等校本部 杨浩统考548.1城市水资源学术型三等校本部 崔寒统考654微生物学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肖若楠统考630微生物学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王祥锟统考625微生物学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皮姗姗统考623.6微生物学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刘璐统考619微生物学学术型二等校本部 刘晴靓统考618.8微生物学学术型二等校本部 朱宏源统考613.8微生物学学术型二等校本部 齐珊珊统考597微生物学学术型二等校本部 王艺统考589.2微生物学学术型三等校本部 吴曲丽统考587.2微生物学学术型三等校本部 赵佳怡统考584.6微生物学学术型三等校本部 李西齐推免免试微生物学学术型 威海校区 武一奇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杨佳琦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鲍禹寰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颜仲达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吴限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二等校本部 闫博引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徐浩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二等校本部 黄壮松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晋艺欣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靳倩倩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李琢宇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赵健慧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王一然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尹航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郑晨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刘伟利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哈工大机械设计大作业千斤顶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机械设计大作业(二)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 设计题目:螺旋起重器(千斤顶) 院系:机电学院 班级:1308103 设计者:王钤 学号:1130810320 指导教师:郝明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 设计题目 螺旋起重机是一种简单的起重装置,用手推动手柄即可起升重物。它一般由底座、螺杆、螺母、托杯、手柄等零件组成。起重机的原始数据如下所 二、 设计内容 1、 选择螺杆、螺母的材料 螺杆采用45号钢调质,由参考文献[2]表10.2查得抗拉强度 b 600 MPa σ=,s 355 MPa σ=。螺母材料用铝青铜CuAl10Fe3Z (考虑速度低) 。 2、 耐磨性计算 螺杆选用45钢,螺母选用铸造铝青铜CuAl10Fe3Z ,有参考文献[1]表8.11 查得[]p =18~25MPa ,人力驱动时[]p 值可以加大20%,则[]p =21.6~30MPa ,取 []25MPa p = 。按耐磨性条件设计螺纹中径2d ,选用梯形螺纹,则 2d ≥,由参考文献[1]查得,对于整体式螺母系数 1.2~2.5ψ=,取 1.5ψ=。则 222.6d mm ≥== 式中,Q F -----轴向载荷,N ; 2d -----螺纹中径,mm ; []p -----许用压强,MPa ; F

查参考文献[2]表11.3、11.4取公称直径32d =mm ,螺距6P =mm ,中径 229d =mm ,小径325d =mm ,内螺纹大径433D =mm 。 3、 螺杆强度校核 螺杆危险截面的强度条件为: e []σσ=≤ 式中:Q F -----轴向载荷,N ; 3d -----螺纹小径,mm ; 1T -----螺纹副摩擦力矩,N mm ?,2 1tan(') 2 Q d T F ψρ=+,ψ为螺纹升角,216 arctan arctan 3.767929 np d ψππ?===? 。 []σ-----螺杆材料的许用应力,MPa 。 查参考文献[1]表11.3得钢对青铜的当量摩擦因数'0.08~0.10f =,取 '0.09f =,螺纹副当量摩擦角'arctan 'arctan 0.09 5.1427f ρ=== 。把已知值代入1T 计算式中,得: 129 30000tan(3.7679 5.1427)682022 T N mm =? ?+?=? 72.2e MPa σ== 由参考文献[1]表8.12可以查得螺杆材料的许用应力s []3~5 σσ= ,其中 s 355 MPa σ=,则[]71~118 MPa σ=,取[]σ=100MPa 。 显然,e []σσ<,螺杆满足强度条件。 4、 螺母螺纹牙的强度校核 螺母螺纹牙根部的剪切强度条件为 4[]Q F Z D b ττπ= ≤ 式中:Q F -----轴向载荷,N ;

哈工大机械设计大作业轴系

HarbinI n s t i tut e o fTech n o logy 机械设计大作业说明书大作业名称:轴系设计 设计题目: 5.1.5 班级:1208105 设计者: 学号: 指导教师: 张锋 设计时间:2014.12.03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械设计作业任务书 题目___轴系部件设计____ 设计原始数据: 方案电动机 工作功 率P/k W 电动机满 载转速n m /(r/min) 工作机的 转速n w /(r/min) 第一级 传动比 i1 轴承座 中心高 度 H/mm 最短工 作年限 工作环 境 5.1.5 3 710 80 2 170 3年3 班 室内清 洁 目录 一、选择轴的材料 (1) 二、初算轴径 (1) 三、轴承部件结构设计 (1) 3.1轴向固定方式 (2) 3.2选择滚动轴承类型 (2) 3.3键连接设计 (2) 3.4阶梯轴各部分直径确定 (2) 3.5阶梯轴各部段长度及跨距的确定 (2) 四、轴的受力分析 (3) 4.1画轴的受力简图 (3) 4.2计算支反力 (3) 4.3画弯矩图 (3) 4.4画转矩图 (5) 五、校核轴的弯扭合成强度 (5)

六、轴的安全系数校核计算………………………………………………6 七、键的强度校核 (7) 八、校核轴承寿命 (8) 九、轴上其他零件设计 (9) 十、轴承座结构设计 (9) 十一、轴承端盖(透盖).........................................................9参考文献 (10)

一、选择轴的材料 该传动机所传递的功率属于中小型功率,因此轴所承受的扭矩不大。故选45号钢,并进行调质处理。 二、初算轴径 对于转轴,按扭转强度初算直径 3min m P d C n ≥ 式中: P ————轴传递的功率,KW ; m n ————轴的转速,r/mi n; C————由许用扭转剪应力确定的系数,查各种机械设计教材或机械设计手册。 根据参考文献1表9.4查得C=118~106,取C=118, 所以, mm n P C d 6.23355 85.211833==≥ 本方案中,轴颈上有一个键槽,应将轴径增大5%,即 ????d ≥23.6×(1+5%)=24.675mm 按照GB 2822-2005的a R 20系列圆整,取d=25mm。 根据GB/T1096—2003,键的公称尺寸78?=?h b ,轮毂上键槽的尺寸 b=8m m,mm t 2.0013.3+= 三、轴承部件结构设计 由于本设计中的轴需要安装带轮、齿轮、轴承等不同的零件,并且各处受力不同,因此,设计成阶梯轴形式,共分为七段。以下是轴段的草图: 3.1及轴向固定方式 因传递功率小,齿轮减速器效率高、发热小,估计轴不会长,故轴承部件的固定方式可采用两端固定方式。因此,所涉及的轴承部件的结构型式如图2所示。然后,可按轴上零件的安装顺序,从min d 处开始设计。 3.2选择滚动轴承类型 因轴承所受轴向力很小,选用深沟球轴承,因为齿轮的线速度,齿轮转动时飞溅的润滑油不足于润滑轴承,采用油脂对轴承润滑,由于该减速器的工作环境清 洁,脂润滑,密封处轴颈的线速度较低,故滚动轴承采用毡圈密封,由于是悬臂布置所以不用轴上安置挡油板。 3.3 键连接设计 轴段⑦ 轴段⑥ 轴段⑤ 轴段④ 轴段③ 轴段② 轴段① L1 L2 L3 图1

刘朝友-装备设计大作业

机械装备大作业 卧式升降台铣床主传动系统设计 学院:机电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系 班级:1008104班 姓名:刘朝友 学号:1100801005 哈尔滨工业大学

目录 一、设计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运动设计 (1) 1 确定转速系列 (1) 2 绘制转速图 (2) 3 确定变速组齿轮传动副的齿数及定比传动副带轮直径 (3) 4 绘制传动系统图 (5) 5 核算主轴转速误差 (6) 三、动力设计 (7) 1 传动轴的直径的确定 (7) 2 齿轮模数的初步计算 (8) 3、选择带轮传动带型及根数 (9) 参考文献 (9)

一、设计任务 设计题目:卧式升降台铣床主传动系统设计 已知条件:工作台面积320×12500mm2,最低转速31.5r/min ,公比φ=1.41,级数Z=12,切削功率N=5.5KW 。 设计任务: 1. 运动设计:确定系统的转速系列;分析比较拟定传动结构方案;确定传动副的传动 比和齿轮的齿数;画出传动系统图;计算主轴的实际转速与标准转速的相对误差。 2. 动力设计:确定各传动件的计算转速;初定传动轴直径、齿轮模数;选择机床主轴 结构尺寸。 二、运动设计 1、确定转速系列 已知最低转速为31.5r/min ,公比?=1.41,查教材表标准转速系列的本系统转速系列如下: 31.5 45 63 90 125 180 250 355 500 710 1000 1400r/min 则转速的调整范围max min 1400 44.4431.5 n n R n = == 1)传动组和传动副数可能的方案有: 12=4?3 12=3?4 12=3?2?2 12=2?3?2 12=2?2?3 前两个方案虽然可以减少轴的数目,但有一个传动组内有四个传动副。若采用一个四连滑移齿轮,则会增加轴向尺寸;若用两个双联滑移齿轮,操纵机构必须互锁防止两滑移齿轮同时啮合。故不采用。 对于后三个方案,遵循传动副“前多后少”的原则,选取方案12=3?2?2 2)确定结构式 12=3?2?2方案中,因基本组和扩大组排列顺序的不同而有以下6种扩大顺序方案: 63122312??=, 61222312??=, 16222312??= 36122312??=, 21422312??=, 12422312??= 方案1,2,3,4的第二扩大组26x =,2p =2,则2r = max ) 12(68r ==-??是可行的。方案5,6中,2x =4,23p =,则2r = max ) 13(416r ?=-??,不可行。 在可行的1,2,3,4方案中,为使中间传动轴变速范围最小,采用扩大顺序与传动顺序 一致的传动方案1,13612322=??。

哈工大材料学院-材料表界面复习资料

复习内容: 一液体表面 1研究液体结构的基本假设。 (1)组成液体的原子(或分子)分布均匀、连贯、无规则;(2)液体中没有晶态区域和能容纳其他原子或分子的孔洞;(3)液体的结构主要由原子间形成的排斥力决定。 2间隙多面体,径向分布函数。 液体结构的刚性球自由密堆可以用间隙多面体来表示,其中原子处在多面体间隙的顶点。液体自由密堆结构的5种理想间隙:(a)四面体间隙;(b) 八面体间隙;(c)三棱柱的侧表面被覆盖3个半八面体间隙;(d)阿基米德反棱柱被覆盖2个半八面体间隙;(e)正方十二面体 四面体间隙占了主要地位,所以四面体间隙配位是液体结构的另一特征,四面体配位中的各相邻原子的间距就成为液体结构的最近邻原子间距。 随着温度升高(低于材料熔点Tm),原子间距增加,原子震动幅度提高,但仍然保持有序结构。这时的原子数量的变化不再是一系列离散的线,所以再用原子数量(N(r))来表示不同径向距离(r)处原子的分布就显得不太合适,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在不同径向距离(r)处原子出现的密度来表示。用密度分布函数ρ(r)来代替离散的数量值N(r)时,分布函数的峰值就代表了在距离中心原子r处原子出现的概率。 3液体原子结构的主要特征。 (1)液体结构中近邻原子数一般为5~11个(呈统计分布),平均为6个,与固态晶体密排结构的12个最近邻原子数相比差别很大; (2)在液体原子的自由密堆结构中,四面体间隙占了主要地位。 (3)液体原子结构在几个原子直径范围内是短程有序的,而长程是无序的。 4 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液体表面分子或原子受到内部分子或原子的吸引,趋向于挤入液体内部,使液体表面积缩小,因而在液体表面切向方向始终存在一种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液体表面这种沿着切向方向,合力指向液体内部的作用力,就称为液体表面张力。 液体表面张力影响因素很多,如果不考虑液体内部分子或原子向液体表面的偏聚和外部原子或分子对液体表面的吸引,影响液体表面张力的因素主要有: (1)液体自身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来源于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吸引力,因此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结合能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大小。一般来说,液体中原子或分子的结合能越大,液体表面张力越大,一般液体表面张力随结构不同变化趋势是:金属键结合物质>离子键结合物质>极性共价键结合物质>非极性共价键结合物质 (2)表面所接触的介质:液体的表面张力的产生是由于处于表面层的原子或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的吸引,另一方面受到液体外部原子或分子的吸引。当液体处在不同介质环境时,液体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与不同物质接触所受的作用力不同,因此导致液体表面张力的不同。一般来说,介质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表面原子或分子结合能越大,液体表面能越小,反之越大 (3)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液体密度下降,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作用力降低,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对表面原子或分子的吸引力减弱,液体表面张力下降。最早给出的预测液体表面张力与温度关系的半经验表达式为: γ= γ0(1-T/T c)n 式中T c为液体的气化温度,γ0为0K时液体的表面张力。 5液体表面偏聚。 液体中溶质原子向液体表面偏聚可以降低液体的表面能,因此是自发进行的过程。表面能随组成液体的比例变化越大,产生表面偏聚倾向性越大。

哈工大水污染控制工程(二)复习总结

水污染控制工程(二)复习总结 第一章总论 1. 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与生产污水。 污水的物理性质及指标(化学性质) 氮的种类,凯氏氮 可生物降解有机物降解过程示意图 污水中的生物性质及指标 2. 城市污水处理的完整步骤及各部分作用; 无机砂石有机悬浮物生物处理活性污泥 防止污泥腐败 3. 高温废水对水体危害; ①降低饱和溶解氧; ②提高生化反应速率,耗氧量增大,总溶氧量减少; ③水体细菌繁殖速度加快,影响水体卫生; ④加速藻类繁殖与富营养化进程。 4. 富营养化的危害; ①藻类种类减少,个体数量上升; ②藻类过度繁殖使DO变化过度; ③大量藻类影响大气复氧; 总之,富营养化是湖泊衰亡的一种表现。 5. 固体物质根据其存在状态分为悬浮固体(SS)、胶体、溶解固体(DS。 其中悬浮固体分为挥发性悬浮固体(VSS、固定性悬浮固体(FSS。 6. BOD测定不足及COD测定的优缺点; (1)BOD是生化需氧量,反映了水体中可生化降解有机物的含量。缺点有: ①测定时间需5d,比较长,难以指导生产实践; ②如果污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浓度较高,BOD测定的结果误差较大; ③某些工业废水不含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或者含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有毒有害物质,影响测 定结果。 (2)COD是化学需氧量,在酸性条件下利用重铬酸钾做氧化剂氧化有机物。 优点:①较精确地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②测定时间短,仅需数小时;③不受水质的限制;缺点:

①不能像BOD那样反映出能被微生物降解的污染物的量,无法直接从卫生学角度阐明水体污染程度; ②污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如硫化物)被氧化也需消耗氧,可能造成误差。 7. BOD/COD称为可生化性指标,作为是否采用生化处理的标准。其中BOD/COD>0.3时,认 为可采用生化处理法。 8. 水质比较稳定地污水中,BOD5 COD TOD TOC大小:ThOD > TOD> COD> BOD5> TOC 9. 凯氏氮(KN)包括有机氮、氨氮。 氨氮在水中存在形式有游离氨(NH)和离子状态铵盐(Nhf)。氨化过程与消化过程 第二章水体自净的基本规律 1?做出污水排放对河流DO及BOD的影响曲线并解释; (1)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河水亏氧,亏氧速率 与BOD成正比;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溶入水中,使DO逐步恢复,复氧速率与亏氧量呈正比。故DO变化成悬索状下垂,称为氧垂曲线。 (2)污水排放口处BOD急剧增加,在后段由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等得到去除,降解速率与BOD呈正比,故曲线逐步下降,直至恢复到背景值。 2. 氧垂曲线方程及参数意义; D t k l L o(10 klt 10 5) D0 10 k2t k2 k1 其中D、D ——0时刻、t时刻河流中的亏氧量; --- 有机物总量; k1、k2――耗氧速率常数、复氧速率常数; 工程意义:①用于分析受有机物污染的河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动态,推求河流的自净过程及其环境容量,进而确定可排入河水的有机物最大限量;②推算确定最大缺氧点的位置和到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大作业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大作业 一、大作业类型: 1.设计类 2.论文类 二、周知: 每位同学在课程结束前(16周)至少上交一份大作业作为本课程的考核材料,占课程总成绩的70%。电子版和打印版各一份,由各班学习委员收齐上交,电子版由各班学习委员刻录光盘后统一上交存档。 三、设计或撰写要求 (一)设计类 1. 机床主传动系统设计 设计目的:通过机床主传动系统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设计理论,得到设计构思、方案分析、零件计算、查阅技术资料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机械系统设计和计算能力。 设计内容:机床主传动系统设计的运动设计和动力设计 (1)运动设计 根据给定的机床用途、规格、极限速度、转速数列公比(或转速级数),分析、比较、拟定传动结构方案(包括结构式、转速图和传动系统图),确定传动副的传动比及齿轮的齿数,并计算主轴的实际

转速与标准转速的相对误差。 (2)动力设计 根据给定的电动机功率和传动件的计算转速,初步计算传动轴直径、齿轮模数;确定皮带类型及根数,确定机床主轴结构尺寸。 设计要求: (1)机床的规格及用途; (2)运动计; (3)动力设计(包括零件及组件的初算); (4)其它需要说明或论证的问题; (5)参考文献。 机床主传动系统设计大作业篇幅不少于3000字。要求论证充分、计算正确、叙述简明、条理清楚、合乎逻辑、词句通顺、标点正确、文字工整、图表清晰。 大作业后须附有参考文献目录,包括作者、书刊名称、出版社和出版年份。在说明书中引用所列的参考文献时,只在方括号里注明所列文献序号即可。 设计题目:XX机床主传动系统运动和动力设计 (三相4极异步电机,同步转速1500rpm)

哈工大机械设计大作业一千斤顶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械设计作业设计计算说明书 题目:设计螺旋起重器(千斤顶) 系别: 班号: 姓名: 日期: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械设计作业任务书 题目:设计螺旋起重器 设计原始数据:题号3.1.1 起重量Fq=30 kN 最大起重高度H=180mm

一 选择螺杆、螺母的材料 螺杆采用45#调制钢,由参考文献[2]表10.2查得抗拉强度b 600 MPa σ=,s 355 MPa σ=。 螺母材料用铝黄铜ZCuAl10Fe3。 二 耐磨性计算 螺杆选用45# 钢,螺母选用铸造铝黄铜ZCuAl10Fe3,由参考文献[1]表 5.8 查得[]p =18~25MPa 从表 5.8 的注释中可以查得,人力驱动时[]p 值可以加大20%,则[]p =21.6~30MPa 取[]25MPa p = 。 按耐磨性条件设计螺纹中径2d ,选用梯形螺纹,则 2d ≥ 由参考文献[1]查得,对于整体式螺母系数2ψ==1.2—2.5,取2ψ=。 则 式中:Q F -----轴向载荷,N ; 2d -----螺纹中径,mm ; []p -----许用压强,MPa ; 查参考文献[2]表11.5取公称直径28d =mm ,螺距3P =mm ,中径226.5d =mm ,小径 324.5d =mm ,内螺纹大径428.5D =mm 。 三 螺杆强度校核 螺杆危险截面的强度条件为: 219.6d mm ≥==

e []σσ=≤ (2) 式中:Q F -----轴向载荷,N ; 3d -----螺纹小径,mm ; 1T -----螺纹副摩擦力矩,2 1tan(') 2Q d T F ψρ=+ (3) ψ为螺纹升角,ψ ; []σ-----螺杆材料的许用应力,MPa 。 查参考文献[1]表5.10得钢对青铜的当量摩擦因数'0.08~0.10f =,螺纹副当量摩擦角 'arctan 'arctan 0.08~arctan 0.10 4.5739~5.7106f ρ===,取'5.7106ρ=(由表5.10的注 释知,大值用于启动时,人力驱动属于间歇式,故应取用大值)。把数据代入(3)式中,得 把数据代入(2)式中,得 由参考文献[1]表5.9可以查得螺杆材料的许用应力 s []4σ σ= (4) 其中s 355 MPa σ=,则 []88.75a MP σ= 显然,e []σσ<,螺杆满足强度条件。 四 螺母螺牙强度校核 螺母螺纹牙根部的剪切强度条件为 4[]Q F Z D b ττπ= ≤ (5) 式中:Q F -----轴向载荷,N ; 4D -----螺母螺纹大径,mm ; 126.5 30000tan(2.0637 5.1427)502612T N mm =??+?= ?70.4e MPa σ==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7级)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 1.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805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毕业生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计算机与外语应用能力,初步掌握系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受到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的初步训练,能在材料基础理论、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加工与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与工程设计、生产管理与经营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既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又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科技管理工作。 3.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的制备合成、加工工艺及设备的基础理论、组成、结构、性能及加工生产条件间的关系,具有材料测试、生产过程设计、材料改性及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设备及技术管理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 (3)、系统地掌握较宽的必要的本专业领域技术基础理论,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相近专业基本知识。 (4)、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实验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全国高等院校开设环境科学专业的情况分析

环境科学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班级:环科0912 学号: 0920207231 姓名:吴颖 2011年7月5日

全国高等院校开设环境科学专业的情况分析 ——东北地区部分院校专业情况分析 鉴于本专业第四学期的实践认识课程要求,我们特成立调查小组,小组成员分别对中国各区域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小组成员及其研究区域情况如下表: 1、我们研究环境科学专业首先得了解什么是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方向、环境科学的研究目的等等,以便于我们从理论上有一个总体的认知,以下是对这些问题比较详尽确切地解释: 1.1、环境科学概念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的科学 1.2、环境科学专业设置背景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科学技术领域里重大的研究课题。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就世界范围来说,环境科学成为一门科学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些高校开始设立环境科学专业,直到2009年,全国有214所高校设立环境科学专业。 1.3、环境科学知识体系 分五个知识领域,分别为:环境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境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实验与实践。其中每个领域又包含若干课程。

1.4、环境科学主要研究内容 探索全球范内环境演化的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等 1.5、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目的 为维护环境质量、制定各种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制定环境规划、环境政策以及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提供依据。 2、全国高校分布情况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设立了环境科学专业。但地区分布十分明显,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华东地区占到了全国环境科学专业总数的33%,华南、华北、东北、西南、华中分别为18%、14%、13%、11%。而在华东地区中江苏和浙江分别占到了总数的8%和7%,是设有环境科学专业最多的两个省。 3、环境科学专业现状:数量变化

哈工大环境工程考研

2016哈工大环境工程考研经验 先说说我的初试成绩吧,政治73英语76数二96污染控制微生物110。 首先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涉及到考研最初的问题应该是院校选择和转专业与否。在这个问题上的的经验属于个例,因为我本身对本科所学专业虽无执念但也没有厌恶挑剔之情,毕竟学了四年,在此领域的认知绝对比其他方面要清晰一些的,所以就没有涉及到专业选择问题。然后是学校,哈工大在环境领域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仅次于清华,而且这还只是官方说法,可能在某些工程领域二者是不相上下的,再加上促使我做了这个决定的更重要因素,那就是工大情怀,听起来可能有些玄乎,但作为一个黑龙江人或者说三中人,工大在我心中的地位绝对无可撼动,可以说它象征着荣誉,象征着成功。所以对我个人而言,院校和专业选择并没有花费太多精力,从我决定考研的那一刻起几乎就没有变动过。 因为本身并不很善交际,所以并不认识什么本科学校直系学长学姐,所以考研之初的一些信息和方向大多是通过网页或各大论坛得到的,因此在考上之后想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经历,希望可以帮到一些人。可能条理不是很清晰,就想到哪说哪了。 心态方面,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环,因为既然大家都能上本科并且有了考研的意愿,那么大家在智商方面的差距绝对微乎其微,绝对会有,但不重要。所以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有坚定的信念,要一心一意,要考研,就一门心思准备,这并不是让你没日没夜拼死拼活,而是你一定要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不能想着考不上我还可以找工作,还可以考公务员,不能因为旁边的同学到处投简历而蠢蠢欲动,不能因为父母的不理解灰心丧气,这是你自己选择疯惹方向,天道酬勤,只有你做到问心无愧,那么结局,绝不会是悲剧。我个人来说,并不聪明,本科是在江西的一所211,班级四十人可以排到二十左右,大学前两年也是追剧逃课,我个人认为我最大的优势就是自从我决定考研的那一刻起,就从未动摇过,每天六点半起十点回宿舍,最后那一个月腰实在疼得不行,有一天忽然想到,天啊我已经一个月都没有睡过懒觉了,然后就开始哭,第二天空出了一上午,虽然仍然是七点钟就醒了,躺到九点跟闺蜜去吃了好吃的,然后继续复习。就是这样,累,肯定的;怀疑自己,肯定的,重要的是,你要有坚定如信仰般的信念,哭过之后,休息之后,我们继续向前。 还有就是,我明白大家刚开始准备都是想着要获得第一手信息的,但是像考数几、专业课用什么书这样的问题就不要问你的学长学姐了,毕竟大家都不会喜欢一味想要不劳而获假手于人的人的,所以,能百度到的东西尽量别问人。 说说各科的复习状况吧。 数学 这是苦恼的一科,从小到大数学就不好,相信很多女孩子都是这样。我是从四月份开始准备数学的,那时候每天基本只看数学和抽出一两个小时看看专业课。开始是看的同济版的教材,大概五月多快六月才看完教材做全书,加上听视频课,其实后来回过头来想教材其实是可以不看的,张宇的基础课把你需要了解的内容解释的非常清晰,还可以避免自己纠结走弯路。然后说说老师的选择吧,因为这个问题我当时纠结了非常之久。我是看了各种分析贴之后先选择了张宇是基础视频课,条理清晰,框架性强,他更注重理论的构建,轻套路,或者说不提倡套路,一切从原理出发。尤其是张宇的线代,条理之清晰简直一绝。书的话我开始是用的李永乐复习全书,是在看完教材之后直接做的,大概做了有四十页实在吃不消,又转战张宇十八讲,不知道是心理因素还是怎样,可能觉得如果这本书也不合适的话那我就完蛋了,

哈工大机械制造大作业

哈工大机械制造大作业

一、零件分析 题目所给的零件是CA6140车床的拨叉。它位于车床变速机构中,主要起换档,使主轴回转运动按照操作者的要求工作,获得所需的速度和扭矩的作用。零件上方的孔与操纵机构相连,二下方的Φ55叉口则是用于与所控制齿轮所在的轴接触,拨动下方的齿轮变速。 其生产纲领为批量生产,且为中批生产。

图1-1 CA6140拨叉零件图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 零件材料采用HT200,加工性能一般,在铸造毛坯完成后,需进行机械加工,以下是拨叉需要加工的表面以及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要求:

1、小头孔Φ25:该加工面为内圆面,其尺寸精度要求为; 2、叉口半圆孔Φ55:该加工面为内圆面,其尺寸精度要求为; 3、拨叉左端面:该加工面为平面,其表面粗糙度要求为,位置精度要求与内圆面圆心距离为; 4、叉口半圆孔两端面,表面粗糙度要求为,其垂直度与小头孔中心线的垂直度为; 5、拨叉左端槽口,其槽口两侧面内表面为平面,表面粗糙度要求为,其垂直度与小头孔中心线的垂直度为0.08mm。 6、孔圆柱外端铣削平面,加工表面是一个平面,其表面粗糙度要求为。 三、确定毛坯

1、确定毛坯种类: 零件材料为,查阅机械制造手册,有,考虑零件在机床运行过程中受冲击不大,零件结构又比较简单,故选择铸造毛坯。 图3-1 毛坯模型 2、毛坯特点: (1)性能特点: (2)结构特点:一般多设计为均匀壁厚,对于厚大断面件可采用空心结构。CA6140拨叉厚度较均匀,出现疏松和缩孔的概率低。 (3)铸造工艺参数: 铸件尺寸公差:铸件公称尺寸的两个允许极限尺寸之差成为铸件尺寸公差。成批和大量生产

哈工大机械设计大作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械设计作业设计计算说明书 题目: 轴系部件设计 系别: 英才学院 班号: 1436005 姓名: 刘璐 日期: 2016.11.12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作业任务书 题目:轴系部件设计 设计原始数据: 图1 表 1 带式运输机中V带传动的已知数据 方案d P (KW) (/min) m n r(/min) w n r 1 i轴承座中 心高H(mm) 最短工作 年限L 工作 环境 5.1. 2 4 960 100 2 180 3年3班 室外 有尘 机器工作平稳、单向回转、成批生产

目录 一、带轮及齿轮数据 (1) 二、选择轴的材料 (1) 三、初算轴径d min (1) 四、结构设计 (2) 1. 确定轴承部件机体的结构形式及主要尺寸 (2) 2. 确定轴的轴向固定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选择滚动轴承类型,并确定润滑、密封方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轴的结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轴的受力分析 (4) 1. 画轴的受力简图 (4) 2. 计算支承反力 (4) 3. 画弯矩图 (5) 4. 画扭矩图 (5) 六、校核轴的强度 (5) 七、校核键连接的强度 (7) 八、校核轴承寿命 (8) 1. 计算轴承的轴向力 (8) 2. 计算当量动载荷 (8) 3. 校核轴承寿命 (8) 九、绘制轴系部件装配图(图纸) (9) 十、参考文献 (9)

材料学研究培养方案

材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建设事业需要的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适应二十一世纪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和应用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1.硕士学位 掌握材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能独立展开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学位论文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应用背景。 2.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材料物理的基本理论,具备宽广和坚实的实验技术,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和主持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具一定的创新性。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均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 (1)储能材料与电池工程 (2)光催化能源和环境材料工程 (3)微电子互连材料与新型金属薄膜材料 (4)功能聚合物材料 (5)纳米印刷与纳米结构制备 (6)聚焦离子束微加工技术 (7)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术 (8)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 (9)新型发光材料 (10)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工程基础 (11)新型复合涂层材料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获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已获学士学位在职人员,同等学历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2.硕—博连读:获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已获学士学位在职人员,同等学历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入学后前两年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享受硕士生待遇,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合格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直接转为博士生并享受博士生待遇。考核未通过按硕士生规格培养。 3.博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在职人员,同等学历在职人员,参加南京大学统一组织的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三年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大作业指导书2013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大作业指导书 2013年3月

目录 1.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大作业的目的 (1) 2.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大作业的内容 (1) 2.1运动设计 (1) 2.2动力设计 (1) 3.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大作业的要求 (1) (1)机床的规格及用途; (1) (2)运动设计; (1) (3)动力设计(包括零件及组件的初算); (1) (4)画传动系统图; (1) (5)其它需要说明或论证的问题; (1) (6)参考文献。 (1) 4.进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大作业的步骤和方法 (1) 4.1明确题目要求、查阅有关资料 (1) 4.2运动设计 (2) (1)确定极限转速 (2) (2)确定公比 (2) (3)求出主轴转速级数z (2) (4)确定结构网或结构式 (2) (5)绘制转速图 (2) (6)绘制传动系统图 (3) (7)确定变速组齿轮传动副的齿数 (3) (8)核算主轴转速误差 (4) 4.3动力设计 (4) 1.传动轴直径初定 (5) 2.主轴轴颈直径的确定 (5) 3.齿轮模数的初步计算 (5) 5.大作业题目 (7) 参考文献 (10)

1.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大作业的目的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大作业,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进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机床主传动系统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设计理论,得到设计构思、方案分析、零件计算、查阅技术资料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机械系统设计和计算能力。 2.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大作业的内容 运动设计 根据给定的机床用途、规格、极限速度、转速数列公比(或转速级数),分析比较拟定传动结构方案(包括结构式和结构网,转速图)和传动系统图,确定传动副的传动比及齿轮的齿数,并计算主轴的实际转速与标准转速的相对误差。 动力设计 根据给定的电动机功率和传动件的计算转速,初步计算传动轴直径、齿轮模数;确定皮带类型及根数、摩擦片式离合器的尺寸和摩擦片数及制动器尺寸、选择机床主轴结构尺寸。 3.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大作业的要求 (1)机床的规格及用途; (2)运动设计; (3)动力设计(包括零件及组件的初算); (4)画传动系统图; (5)其它需要说明或论证的问题; (6)参考文献。 机械装备设计大作业篇幅不少于四千字。要求论证充分、计算正确、叙述简明、条理清楚、合乎逻辑、词句通顺、标点正确、文字工整、图表清晰。 大作业中所用公式应注明出处,并注明式中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和单位。单位一律采用法定单位,单位符号在公式、计算结果、图表、数据、标牌中应优先采用单位符号。 大作业后须附有参考文献目录,包括作者、书刊名称、出版社和出版年份。在说明书中引用所列的参考文献时,只在方括号里注明所列文献序号即可。 4.进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大作业的步骤和方法 明确题目要求、查阅有关资料 学生在获得大作业的题目之后,首先应明确设计任务,并阅读《械装备设计大作业指导书》,了解大作业的目的、内容、要求和进行的步骤。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拟定工作进度计划;查阅必要的图书、杂志、手册、图册、产品图纸、同类型机床说明书和其它有关设计参考资料;熟悉机床专业标准,便于设计时采用。对机床的用途、特点、主要参数、传动结

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doc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学习年限 三——六年、标准四年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 三、专业培养要求 (一)品德和政治思想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二)主要知识和能力要求 1.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在哲学及方法论、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对文学、艺术、理论、历史、社会学及公共关系学等的若干方面进行一定的修习。 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普通化学、了解现代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宏观发展趋势。 3.具有扎实的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工程测量、测试与试验的基本技能,了解建设项目的经济管理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内容,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 4.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